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经济行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

篇1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篇2

 

一、农业经济创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防洪排涝能力减弱,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方式还沿袭传统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极其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村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

 

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对经济发展内容、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以淡水鱼养殖业为例,农民在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场地及鱼类销售等各个方面都不敢打破原有的模式,不敢或不具备创新能力,是淡水鱼养殖业止步不前,在遇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养殖业抗压能力较弱,有效甚至停止养殖。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创新能力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要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3.政府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战略,普及和鼓励全民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把鼓励人民创新用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策略。国家在创新方面应建立创新体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体,以产业、科研相结合为基础,不断鼓励和提高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努力集中和集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创新和在创新。推动农业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农业经济创收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发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和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3

[关键词] 培育 职业农民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96-02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新时期促进农民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从而促进农民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进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措施及途径,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针对措施,以提高农业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在农业中的全面应用,客观上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措施。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育在江苏省地区的试行,应针对全省覆盖区的全面分析,从而加强对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实现科学技术切实推动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1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试行

1.1 江苏省地区的地理现状

江苏省,是大陆东部的沿海中心,地理位置在116°18′-121°27′,北纬30°45′-35°25′。该省的陆地边界线的约为3383公里,全省面积约为10.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1.12%。江苏省,下辖1个省级市,12个低级市,21个县级市,21个县和55个市辖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其中局部地区也属于暖温带气候,因此适合农业在该地区的种植和发展。

1.2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试行的背景

通过对该省地区经济水平的分析,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现代化设施研究属于先进水平。结合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成功转型,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就如何促成该省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召开系列回忆,以切实推动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例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结合地区经济水平和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实现对影响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影响的合理解决。

1.3 江苏省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

通过对江苏省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发现主要的类型包括生产经营大户、农村发展领军人物和农村专业技能人才三种。

1.3.1 生产经营大户

生产经营大户,主要是指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和农技大户等,即从事农业直接进行生产建设的人员。通过对生产经营大户的分析,应加强对市场因素和管理经验的分析,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方针和措施,促进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建设水平,加快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度步伐。

1.3.2 农村发展领军人物

农村发展领军人物,主要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负责人和农业企业化负责人等,即从事培育农民合作化、经营化和产业化的相关负责人。针对农村发展领军人物,应针对农业发展现状,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农民的协作和联系,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化和全面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推动农业的发展。

1.3.3 农村专业技能人才

农村专业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和沼气员等,即从事农业专业生产,以推动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人员。针对农村专业技能人才,应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和农副产品营销人员的分析,结合市场因素的影响,加强对相关人员所需材料的运输,以确保专业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不断建设,通过对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产品营销等的全面培训,切实推动农村专业技能人才的发展和建设,发挥其作为经营型农民的巨大潜力,从而促使想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和发展。

2 江苏省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经济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提出、试行,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为契机,运用相关新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革,结合对市场因素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进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由于“三农”问题长期是制约我国经济水平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其中典型的劳动技术水平较低、劳动效益不高、劳动人口分散和劳动人口偏向老龄化等,严重制约当地农民的发展和转型。通过对影响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因素的分析,生产力是根本因素,因此江苏省地区在进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系列措施中,注重对农民生产队伍的壮大、补充和建立,以确保科学、活力充沛、素质较高生产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农民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带动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

2.2 有利于完善农民队伍的科学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建设,应完善农民队伍的建设,以实现其科学培养,进而促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的运用,从而完善该地区农民的种植水平、农业水平,有利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例如针对农民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的现象,通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运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其教育特色,向农民传授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的根本意义和对农业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农民相关影响因素的合理解决,进而实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如该地区推行的《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在该地区的培育工作,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2.3 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建设,应结合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针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运用合理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切实推动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带动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度、发展。其次坚持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地位,通过相关措施 ,以促成新型职业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度。强化农民在农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地位,有利于支持农民转型升级通道,通过对职业农民的培养,促使职业农民向大户、家庭农场合理转变,并支持农民创办合作社,以满足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协作行和共赢性,客观上带动职业农民以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现代农业的建设。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途径

3.1 完善考察,切实制定完善的考察对象

通过对该地区的调查和分析,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理性和科学化,应结合地区农民种植规模的分析,如家庭农场、种植示范园和农村合作社等单位。加强对此类农业集中生产规模的分析,全面进行考察、调研和分析,以实现对相关调查对象的大众化和普遍性,有利于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制定相应措施。例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应以农业产业园等农业集中区为研究平台,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加以利用,构建“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平台,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3.2 合理运用教育措施,全面推动职业农民教育工作

通过对江苏省地区的全面调查,应通过加强教育推广措施,以实现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和过度。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结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严重,年轻人多为流动性,其素质结构明显下降,如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多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种植。针对该地区的这一现状,应全面普及农业种植和创新技术推广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为推动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度打下扎实基础。针对教育措施的普及,政府单位应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切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3.3 加大培育方式的创新,切实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提高动力

针对该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措施,在加强教育培育措施的同时,应重视对农业种植技术和经验的创新,吸引经、技术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企业进行农业集中管理生产,全面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和转型。为确保该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应结合当地农民的现有状况,制定合理的培育计划,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创新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提高,客观上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

3.4 完善培育队伍的发展,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针对该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完善培育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以切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工、培育工作。因此完善专业培训队伍,应吸引专业培训人才,壮大培训力量,结合农业经验丰富人员和专家的交流、技术探讨,切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工作。

结束语

通过对江苏省地区的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利于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设置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应完善培育队伍、加强教育、重视培育方式的创新,以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工作。

篇4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银监局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确立了以合规建行的经营理念,探索出一条立足新农村、服务新三农的道路。在“两轮驱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基层农发行的业务迅速增长,合规经营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发展战略中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一、合规经营管理任重道远

1、思想认识上存在缺失。合规的观念、意识、文化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行农发行员工的思想中去,一些基层行对合规、合规风险和合规经营的认识比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存在偏差。基层行一般把目光局限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任务及各项指标,注重业务营销进度和经营成果,而经营的过程中,迫于指标、任务的压力,合规经营松懈,有些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合规风险。

2、考核考量上存在缺失。一是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合规经营的量化考核,导致基层行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业务发展。二是非对称奖惩。一旦被外部监管机构或上级单位查出违规行为,则可能遭受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而合规工作做得较好,也会被认为理所当然,从没有表彰或者奖励。

3、制度建设上存在缺失。一是合规经营工作缺乏系统性。应该说目前各项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但合理管理规定散布在各阶段制定的各项业务规章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适用的合规经营手册,使员工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合规学习。二是主动合规意识不强。如果员工对制度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到位,就会在执行制度上有偏差。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分析,一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尽管案件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特征,但其内在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违章操作,可以说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违章操作的典型事例。

     二、合规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银行应建立与其经营范围、组织机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基层农发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实现合规经营要从多个层面齐抓共进。

     1、强化意识抓教育,让思想合规。

     通过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合规文件体系,开展分层面、分条线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解读为主要内容的合规性知识培训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规、法纪、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合规意识,加强道德教育。一是强化合法意识。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二是强化合理意识。引导员工学会合理对待矛盾问题,正确看待经营压力与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引到员工合理分析个体利益得失的问题不盲目攀比,提高思想境界;三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指导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循规蹈矩;四是强化集体意识。引导每个员工珍爱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誉,增强集体观念。

2、夯实基础抓细节,让管理合规。

一是秉承“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线,以强化机构管理和专业管理为基础,以健全内控机制、细化管理措施为保证,持续夯实管理基础;二是紧贴“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总体目标,丰富经营管理内涵,优化和严密业务流程,力求做到客户营销精耕细作、财务管理精打细算、风险控制精益求精、优质服务精心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自我保护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四是要狠抓制度梳理整合,增强制度执行力;要狠抓两个主管的岗位履职,全面落实管理责任;要狠抓营业网点管理,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狠抓经营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狠抓综合治理,深化风险管理工作。

3、强化约束抓规范,让操作合规。

结合“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梳理整合业务操作规范,促进员工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一是提倡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员工自我培养防腐拒变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员工要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立场,切实提高自身防微杜渐的能力。二是提倡内部约束。鼓励员工及时提出对异常业务处理的疑问,提高复核和授权人员的警惕性。三是坚持制度约束。总行制定了各种操作规范,按规范操作是合规操作、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人为简化操作往往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隐患,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为业务操作保驾护航。四是尝试感情约束。常年的工作相处,员工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合作情感,通过共同谈心、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倾听员工的心声,建立员工与行领导之间的直接对话通道,用感情留人,用感情教人,用感情约束人,这也是农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有力体现。

4、树立典型扬正气,让合规“飞”。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的资本协议中提出银行合规经营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对银行监管的新要求,更是为银行的发展开辟了划时代的进程。合规经营也是基层农发行树立形象、创造价值、自我创新、防范风险的有力武器。利用这一有力武器,既要善于发现合规经营的典型,为农发行事业引路导航,又要勇于挖掘违规经营的典型,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农发行破浪前进的道路上,让合规“飞”。

参考文献:

篇5

 

结合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特点,提出解决措施和1+N的机制建设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市场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初步形成以承包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代表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对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始终坚持普惠金融理念,主动顺应“三农”经济发展趋势变化,不断提升对“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构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农民增收、农业转型。

 

一、农信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举措

 

(一)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及生产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尤其需要包括生产、科研、加工、储存、运输、营销市场等农业融资链上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创新贷款方式。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问题,大力推行“重信用、重现金流、轻抵押”的贷款方式,实现融资条件新突破,试点农机具抵押、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创新仓单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对资信状况良好且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

 

二是完善利率定价。结合农信社的普惠性、合作性和商业性的体制特征,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考虑地方政府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策和引入保险及担保机制等因素,加强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建设,对重信守信、存款积分高的优质客户,给予更多利率优惠。

 

三是扩大授信额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必定成倍高于传统农业主体,农信社应根据农村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合理扩大贷款额度,重点支持产品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降低融资成本。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设定贷款期限,提高办贷效率,真正体现“短、频、快、急”的特点,提供更多无抵押贷款产品,杜绝中间环节收费,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二)夯实基础,继续推行农贷“四包一挂”制度

 

农信社异于其他金融机构最特色的服务就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打造以“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循环使用”为特点的小额农户循环信用贷款,全面建立和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包一挂”制度,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通过推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核、风险问责、客户经理等级管理等配套机制,增强对农贷客户经理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支农工作效率和农贷资产质量,以此促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加快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建设,增强客户体验

 

大力推广涵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购物、申办贷款等业务的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实现村村有EPOS机、有助农取款点、有金融服务联络员;实现乡镇都有ATM存取款机,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建设,有效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二、农信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机制

 

(一)建立产业链“1+N”运行机制

 

产业链抱团“1+N”服务机制就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信用地位,以农业企业与农户抱团合作的支农方式,将服务“三农”的农业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目标一致的服务和支持“三农”工作格局。“1”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N”是依附于该企业周边的农户、家庭农场,通过支持“1”做大做强,深挖“N”的发展需求,同时形成对整个联合体和供应链的金融支持,通过培育一大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集约化发展。

 

(二)构建利益共享“1+N”运行机制

 

多方资源整合“1+N”运行机制就是发挥1+1大于2的复合效应,形成以龙头农业企业金融支持为主体,以农户、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为辅助,增强产业链整体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整体化金融服务聚拢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农户的凝聚力,形成利益共同体联盟,确保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综合金融“1+N”服务机制

 

“1”是以信贷金融服务为核心,“N”是灵活运用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保险业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信息咨询等综合性金融工具载体,为“企业”与“农户”量身定制符合其所在产业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专项综合金融服务对接方案,为其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电子金融服务、财富管理和增值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N”来达到为“1”增信,通过“1”来达到粘住“N”,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渠道优势,积极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四)创新农村市场“1+N”信息调研机制

 

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市场信息的竞争,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市场“1+N”信息调研机制,即农信社对农村市场信息调研与共享的工作机制。“1”是指“特定农业的市场前景分析研究”,“N”是指以统计构建“各乡镇该产业链上种养殖大户信息表、加工业大户信息表、农民专合组织基础信息表、家庭农场主体信息表、涉农龙头企业组织信息表”等,统筹创新行政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信息收集调研机制,做实农村市场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全面、及时掌握服务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响应、制定相关金融服务工作措施、方案,最大限度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