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的发展变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度的提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农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现如今,影响着我们农村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留守学生,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的留守学生情况最为严重,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是非常困难地进行着,这方面的文章和感悟在我们老师之中谁都有过,很多老师在教学管理上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几年过去,这个现象也还很严重的留守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这个数字也还非常庞大,不过这个数字的减小也给我们农村的教育带来好的希望。
有些家长通过十多年外地打工拼博回到家乡,修建了大房子,农村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代打工人回乡后有部在老家发展起新农业,基本属于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在外界工作和知识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有了新认识,不会像前几年的思想:“学习不好就出去打工,不但不会因读书而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反而还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而现在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成绩好,有些家长为此将子女送去县城就读,有些家长是每天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就怕误了孩子的学习。通过这一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比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也明白,之前完全是因为家里贫困而无法读书,出去打工过程中也发觉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的经济宽容了。
农村教育的变化总的来说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好政策发展了农村经济,现在我们国家正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只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了,那么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大。
二、农村先富者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的变化也受着先富起来的这部份人感染。在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另类是外出打工富裕起的人,另一类有经济点头脑而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靠打工富裕起的人他们在务工过程中就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人对教育的关注。另一种靠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的子女一般都送去了比较好的学生就读,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意人看到了知识在生意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一定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多,更好的教育。他们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开始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
通过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这部份先富起的有些人对当地的教育开始作贡献,他们送自己的子女来学校读书,教书的这些老师还是他们以前读书时的老师,于是也就有了为学校买点什么的想法,比如为学校买10台电脑,几张小黑板,几十套书……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农村学校,也反应出他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重视,从而也激励了我们的学生去学习。
三、国家的一系列免费政策的施行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免费政策让所有的农村学生都能上学。从“两免一补”到“营养午餐工程”和“栋梁工程”对我们农村教育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
“两免一补”的施行,解决了农村困难学生因无钱交学费的一大难题,这一来解决了我国农村一直缀学率高居不下的问题,使用许许多读不起书的学生可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我们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里还存在着很严重的计划生育超生现象,部分贫困家庭是还象80年代一样有4到6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读书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这些贫困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且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是国家对教育的一大惠民政策,让农村家庭真正得到了实惠。在农村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营养和中午餐问题,偏远地区学生的住校问题都要等我们的政府解决,不过近两年我国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大,让老伯姓看到了教育的希望。2012年开始施行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午餐”,解决了农村学生午餐,之前的很多农村学生一天只吃两顿饭,饿着肚子在学校上完一天的课后才放学回家吃晚饭,也是导致农村学生身份素质差的原因之一,因而农村学生的营养是很成问题,政府的投入让农村教育又走上了一新的里程。政府对教育的各方面的投入,让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也对教育重视起来,从前几年的“随便学点”思想转变到现今的“要靠读出大山去”。
【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活;变迁与发展;趋势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季节性、直观性、归属性和乡土性的特征[1]。在三农问题上,我国一直倡导着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这样新型农民的建设就需要充分的将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生活,努力寻找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设之路,下面从变迁和发展趋势的两个角度分析,以供参考。
1.农村文化生活的内涵及特征
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可分为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农村文化所指的是农村人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其主要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2]。从狭义上的角度来说,农村文化就是指农村人们在精神文明中的一种活动行为,是农民在漫长的农耕活动中所创作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农村文化不仅是农民在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农村在社会不断进步中的一种标志象征。在我国农村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成了以多样性、季节性、直观性、归属性和乡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文化生活,在农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2.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意义
2.1农村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
在历史记载中,乡村中的农民在农闲时节其主要的活动都表现在晒太阳、蹲墙根、搓麻将、唠嗑之中,很多农村地区根本无文化生活可言,同时存在着看书难、看戏难和看电影难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地区逐步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广播站、宣传栏、体育健身设施、图书阅览室等,并在农民的耕地中组织农民科学种田。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民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同时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在农村中实现了组组通、农家书屋建设在村中实现了全覆盖、文化电影下乡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与此同时,农民群众也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地位,自发的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创新农村的文化活动形式,实现了农村在文化生活方式中的新突破。
2.2农村文化生活变迁的意义
2.2.1巩固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在农村之中,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种程度上有效的加强了党群和干群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活动和工作的结合,政府的号召力和办事成效了得到了提高,很多涉及到群众利益点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同时,以农村文化生活为载体的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对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2.2.2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早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农村文化工作就已实施,同时也取得的良好的效果。在当时,其主要的活动集中表现在送文化、送电影和送图书方面。而在新世纪,科普宣传、农机讲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多种文化活动的加入,使文化活动成为了引导农村致富的一种有力手段[3]。在农村之中,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引导农民向科技知识层面的发展,使农民科学种养,增加了产量和收益。
2.2.3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文化生活使农村中的很多群众都以此为载体聚集在了一起,在这个环境下,大家纷纷自发或有组织的展示个表演舞台,并且的相互交流,人际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融洽,使大家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这个环境下得到了有效的化解,有效的促进了农村村风和民风的好转,巩固和发展了农村和谐稳定的局面。
2.2.4有效的展示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众所周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些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中,其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群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对形成与凝结的。在这些说唱歌谣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生活风情,同时也是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真实反映。而在农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些民间的故事、歌谣等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农村文化内涵都有效的展示了出来。
3.农村文化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内容上不断的更新
虽然目前的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已经非常的迅速,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是从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内容上还是比较单一的。从农村文化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其变化的内容将会以乡、村、户三级文化网络、具有较大规模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4]。现如今,随着经济文化普及度的不断加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农村中的很多群众在知识层面的结构也不断丰富。从目前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可以看出,在贯穿着历史文化演变中传承着一些好的内容,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优先文化,而且融合到现代文明之中。从我国的舞龙文化来说,其流传的时间从古至今,虽然在舞动的形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历史上,舞龙具有一种迷信色彩,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的一中仪式。现在,其所表示的内涵却是对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表达。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就是向着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方向进行发展。
3.2活动的质量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同样以舞蹈为例,在农村文化中舞蹈文化的实施是为了庆祝丰收而形成的,农民群众也是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拍打起舞发展到编排精细和声势浩大的场面的。以往这种带有封建色彩而又低俗的活动,在农村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向一种高尚文化品质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农民在见识面、文化素养和自身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在学会之中,而是要学的融会贯通。农民群众的这一变化是由单一性和低层次向多样化和高层次方向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而这种变化还将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前途是一片光明。
3.3文化活动队伍将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农村之中,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为了丰富文化活动,会专门花一些钱来请专职教师来组织一些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这种现象在农村之中随处可见。同时,这种行为都是农村居民的一种自发行为,只是单纯的为了丰富文化活动,娱乐身心,没有任何营利性质。
【参考文献】
[1]钟文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76.
[2]左海霞,郭明顺,张雯,杜鸿波.农民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7-48.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思路
(一)树立支农支牧新理念,坚持“三个取向”
一是坚持“三农三牧”取向。按照为“三农三牧”服务的经营方向,努力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农牧民的银行、农村牧区的银行及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要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就要研发创新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工具和相关措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三是坚持“双效”取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争创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效益和支持效益,达到农村信用社、农牧民互惠双赢。
(二)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三个转变”
当前的信贷支农支牧要从支持传统“小”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大”农牧业转变。首先,深化支农支牧内涵,拓展支农支牧的领域和外延。其次,从支持传统农牧民向支持现代农牧民转变,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新农民和新牧民,提高农产品、畜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再次,从支持传统的农村牧区向支持新农村新牧区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的生产力,启动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当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坚强金融后盾。
(三)转变支农支牧新策略,突出支持“三化”
在支农支牧工作中,重点支持“三化”,即农牧业产业化、农村牧区城镇化、农牧民现代化,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举措
(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牧民的增收是基础和关键。一是“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三牧”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三牧”的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三牧”贷款的比例,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牧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不要让“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再次出现。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减负即增收。对用于“三农三牧”的贷款,特别是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要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不宜将信贷价格走高,尽可能给农牧民以利率优惠,减轻农牧民利息负担,做到让利于农牧民,反哺于农牧民。三是“放活”,根据农村牧区农牧民的实际,灵活放贷,方便农牧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三牧”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不宜搞一刀切,尽可能满足农村牧区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牧民贷款。要加强“三农三牧”贷款风险控制,确保“三农三牧”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三牧”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二)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支牧效应,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
千方百计做好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按照调查建档,初评公示、审查定级、授信颁证、凭证放贷、按时年检的流程,规范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应尽可能满足信用农牧户的信用需求,逐步扩大农牧户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牧户在授信额度内贷款满足率100%。与此同时,对不符合小额农贷条件但想通过诚实劳动脱贫的农牧户,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资金支持,采取“财政贴息、信用社贷款、农牧户用钱”的方式,发放财政贴息小额农贷,释放支农支牧效应,帮助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从而达到农牧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要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在农村牧区认真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嘎查)、信用乡(苏木)镇及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给予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培育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牧民。
(四)实施惠农服务“一本通”工程
由水滴组成,但有时可伴有冰晶,它主要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联。一团空气上升,在开始时它的内部水汽含量和温度的水平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从而水汽产生凝结的高度是一致的,因此,一朵积云具有水平的底部。由于在形成阶段,云内为上升气流且云顶中央上升气流最强,四周较弱,云外为下沉气流,造成积云具有圆拱形向上凸起的顶部以及明显的轮廓。
积云主要在白天形成,因为阳光使空气变热,另一方面,地面也使空气变热。积云也可在白天山顶上形成,因为山坡受热比谷底受热快。这种不稳定的受热形成运动中的对流。积云有时伴随或提前冷锋而形成。因为在锋区,空气被迫抬升。
积云云底高度在湿度大的地区一般在600-1200米,在干燥的地区为3000米,积云底部清晨接近地面,在午后就会上升。
对流上限和凝结高度的相对位置同积云形成的关系
积云通常在湿润地区和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也会在干燥地区出现。除非积云变成积雨云,否则不会出现阵雨,尤为正午后形成的云堆和积雨云表示阵雨很可能出现。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在这辉煌的六十年中,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各地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农村深刻和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和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海西地区的扶持力度,发展海西、建设海西如火如荼,这使海西地区的农村得以旧貌换新颜。
在福建省的南安市康美镇的兰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绩斐然。兰田村在2003年时集体经济尚属薄弱而到2006年时已然成为福建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更好地了解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及成果,感受科学发展观和海西政策给当地带来的福祉,增加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0-01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但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不快。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报刊物、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其中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最为贫乏,47.6%的农村老年妇女把“烧香拜佛”当作精神支柱,其余时间都从事家务劳动,几无精神文化生活可言。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其滞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由于福鼎财政相对困难,对文化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文化消费普通低下。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赖于“文化下乡”,缺乏一种长效机制。
第三,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是搞经济建设,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有的乡镇领导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把有限的财力大部分用于经济建设项目上,无暇颐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第一,贴近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时代,至少是面临着四大变化:一是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二是传统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三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四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发展变化的现实表明,我国大多数乡村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村形态,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和融汇。新形势下多种内容多种样式多种层次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文化活动与时俱进,拉近与农村的距离,抓住农民最关心的内容和最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文化服务。
第二,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在调查中不少农民认为农村文化就是老百姓过日子的文化。近年来农民对文化需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是追求文化服务的内容扩大。农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通过市场信息和科技手段致富的愿望迫切;希望子女成才、邻里和睦、能够互助互敬互亲的期望值提高;借助岗前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达到社会流动的人数巨增;参与娱乐活动追求身心健康的积极性高涨等等,都是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必须贴近的内容。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邻里、村组自发组成的学习型、娱乐型、健身型、经营型自治性文化群体不断发展增多。三是文化需求量整体增大。突出的表现是农民闲暇时间增多。据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机械化操作程度已接近80%。农民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休闲时间增多为农民参与大量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那种忙时停闲时玩、节日喜庆过把瘾的时间安排已经成为过去。
一、现代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1.种植单一,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
大多数农村以粮食作物为主,仍以原来旧式的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化为辅,而且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失去了活力,积极性不高。因此更多的农村青壮年甘愿入城打工,将农业作为第二收入。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迅速活跃,物价不稳定,差距大,而近几年粮食价格逐渐稳定,但农业成本却仍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家庭的努力无法改变现状。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同时农村的生活成本也在几倍地增长,相对于城市的收入而言,农民的收入杯水车薪,从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知识来源有限,机械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作物产量有限,一方面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导致土地的污染,使土地失去肥力。
2.守土观念浓厚,缺乏大胆创新
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再加上宗族观念的影响,这种守土观念非常浓厚,更有很多人认为上学还不如不上,直接在家种地就可以挣钱。即使再贫穷也不愿丢掉这几亩土地。当然,种地本身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确实比较稳定,能维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但是一味地依赖于土地,而使农村经济缺少了活力和发展的动力,这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制约工业发展
由于这种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农民的收入虽相比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是经济实力仍然有限,能够购买一套机械化的设备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这种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不利于农村机械化的推广。同时也会导致工业发展缺少一个增长的因素,从而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1.国家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在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此,中央和地方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放力度,有侧重地调整经济结构;促成农村人才流动,最大限度地引导人才支援农村建设,带去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整体的生产水平;调整投资结构,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促使农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农村的服务设施,使农村的人口分布更加集中等等。
2.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过渡
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国家采取惠民政策促使农民分布更加集中,采取农场式的管理方法,妥善安排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采取由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逐步推进的办法,逐步形成集约化管理,以保证农村的稳定。
3.工农业有机结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使工业配合农村的结构调整,及时为农村机械化的实施做好服务,同时也可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以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样也可以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以及资源分配带来的矛盾。国家应积极采取政策促使城市人口流动向农村转移,逐渐使人口分布更加平衡合理,同时也可缓解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农村财务监管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农村财务监管是农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农村资金以及资金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各方面联系的监督管理,实现农村建设与管理的提升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而农村财务监管又关系着农村资金的建设与管理,因此在农村建设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因此农村财务监管对于国家经济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农村建设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结合当前农村地区财务监管开展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相对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农村财务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力度不严上,结合农村的财务监管现状来看,很多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管制度如同虚设,财务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违法乱纪现象,像村干部包揽会计职务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农村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制约。其次,农村财务监管中资管的管理比较混乱,进行财务监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和问题。此外,农村财务监管中,财务账目的真实性较差,财务公开缺乏,财务监管中弄虚作假、避轻就重现象比较严重等,都导致农村财务监管的真实性缺乏,影响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改善,是农村财务监管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内容现状。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上述对于农村财务监管意义及其现状问题的分析,随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为解决农村财务监管问题,促进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提升,在农村建设管理中引进相应的信息技术,设计构建农村财务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与制度化,是避免问题、改善现状、促进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有效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首先应注意对于农村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规范完善,通过构建农村财务监管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监管中传统手工记账向信息记账上过度,并在财务内容核算上从人工核算朝着电算化方向应用实现,向农村地区派出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实现农村资金流转与财务核算管理的专业化,并通过村级设置财务监管服务中心,实现财务核算管理的监督,从而保证农村财务监管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制度化、真实化,提升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水平。其次,在进行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还应注意通过建立农村财务监管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村财务变化的公开管理,以保证农村财务监管中的民主化。通过建立统一有效的农村财务监管网络信息系统,通过统一有效的农村财务监管公开模式,实现农村财务流动的客观性、详细性以及公开性、真实性、全面性的管理与监督实施,避免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弄虚作假以及避轻就重问题发生,保证农村财务监管的民主化与真实性。最后,在农村财务监管中通过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还能够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化提升,对于节约不必要的农村财务支出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此外,通过农村财务监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还能够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监督与管理中的资源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协调,对于促进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提升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对于农村建设与发展也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支撑,有利于促进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个体化;农村;宗教发展
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已成为乡村个体化的需求,乡村个体化也为农村宗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机会,对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个体化的出现对中国农村宗教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乡村的个体化形成推动了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本文就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的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现状
(一)宗教在中国农村迅速发展
随着宗教在中国农村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世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日益严重,当代中国农村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能仅通过宗教本身发展变化与国家政策中追寻答案,不能单一从宗教本身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更不能否定宗教本身特点的重要性,将视线拓展到社会中,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农村的个体化促进了农村宗教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农村宗教迅速发展的现状。
(二)以基督教为主要的
在农民生活的流动性为农村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的前提下,基督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基督教本身的特点而言,基督教组织性极强,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增强了信徒的归属感,其独特的管理体系,提升了教会信徒的凝聚力,并通过极强的传播性从而够成了这个庞大的组织。在其教会内部,信徒相亲友爱、团结互助,富有极强的归属感。乡村个体化在促进基督教发展中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基督教自身的特点与农村个体化的融合,为基督教契合个体化农村社会需要创造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国农村大多选择基督教为重要。
(三)多种并存现象
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较为多样化,基督教、家庭教会、三自教会等遍布城乡社会,通过其组织结构的严密与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的传播更加广泛,进而形成了巨大的组织机构。近年来,为给行动不便、年老体衰的信徒提供方便,许多农村地区频繁的出现家庭教会现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会的形式,通过互助的方法使人舒缓愁闷、焦虑的心情,家庭教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徒的日常生活需要。使每位信徒有着共同的信仰与理念,借助精神理念使集体更加团结,随着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多种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个体化在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中的关系
(一)个体化与基督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的基督教在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督教在个体化之前并没有在中国农村广泛推广,通过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理念得以改变,农民逐渐了解的自由性,由排斥转变为认可。个体化的出现,在改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将农民从传统的束缚中得以解脱,加强农民选择自由的意识,由于农民在信仰上逐渐实现自由化、多元化,致使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得以快速发展,从社会角度分析,个体化便是造成基督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个体化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中国农村的宗教主要属于分散性宗教,当代社会逐渐趋于个体化,中国原有传统的理念以逐渐消散,在此时期,的自由性得以实现,新兴宗教成为了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兴宗教之间的竞争当中,基督教在农村宗教市场占据强有力地位,在众多新兴的宗教中,基督教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在个体化的村庄里新兴宗教得以崛起。这些新兴宗教的传播,历史关联性极强,个体化的出现为新兴宗教提供转变的契机。
(三)个体化与农村宗教组织的关系
农村宗教组织的发展依赖于个体化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前,宗教组织在农村体系中并不被看好,农村居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其发展状况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体系得到巨大改变,农民的思想逐渐开放,乡村体系个体化之后,人们不再干涉他人的,在传统社会中,农民主要靠各个阶层的领导解决问题,进入个体化后,农民的自主意识增强,个体化将意味着传统意识的消失,使人在行动上得以自由,严格意义上讲个体化是导致中国农村宗教组织发展的必要因素。
三、结语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农村实现个体化发展,为宗教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农民应保持理性对待,尊重信徒的宗教活动与信仰,提倡言论自由,思想自由,通过了解宗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与个体化在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中的关系,得出结论:个体化的存在促进了中国农村宗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荣.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2(02):155-159.
[2] 洪艺郡.当前中国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39-42.
【关键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特点;问题;措施
农村的发展变化使得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农村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决定了其饮用水质量相对较差,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用水健康,就必须重视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以下就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特点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特点:(1)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公益设施,服务对象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投资回报率较低,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补助经费给予扶持;(2)具有一定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饮水安全工程受地形、水资源等地理条件限制,多数具有垄断性,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3)地位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离不开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饮水安全工程。(4)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遍及各乡村,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极强的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
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产权不够明确的问题。由于农村的经济形式决定了在供水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集体饮用水的处理办法,也就是说一些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存在着公益性,因为投资的单位大部分是政府部门,这种情况下产权应该归属于国家。但是,为了更加方便农村居民的用水,一些地区对饮用水安全工程进行改造和私建,因此也就容易导致了产权问题的变更和不明确,这样不仅不利于对安全工程的管理,也容易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
2、运行管理资金短缺的问题。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需要资金支撑但有相当数量的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及部分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经营收入偏低、运行成本偏高导致财务收支难以平衡水费的收取.尚不能彻底解决工程的运行费用。
3、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农村饮用水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村居民,但是由于一些居民观念的限制,对于饮用水的安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关联性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在实际的安全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没有自觉参与,因为体制和观念的问题使得这些居民认为管理工程是国家和政府的工作,并没有足够的自觉参与意识。
4、工程维修和管理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还是比较深入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在这个方面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工程的维修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循环和协调还不够合理,导致了在实际的运行中受到了影响。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措施
1、合理确定工程规模。饮水安全工程规模的确定要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考察,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根据水利部的《村镇饮水安全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工程规模的定量要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按最高日用水量进行计算。而其中的饮水安全列项应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企业用水量、消防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其他未预见用水量。规划还明确指出:在确定饮水安全规模之前,应综合考虑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的发展变化、水源条件、制水成本、已有饮水安全能力、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饮水安全情况。 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饮水安全现状、规划区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状况、用水需求、区域水资源分布条件、自然条件、饮水安全现状等各项因素,综合分析,统筹规划。要与当地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以近期为主,同时要具备长远目标与打算,兼顾远期发展,以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因为其存在的专业性,使得整个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有很大一部分干部或者是管理人员并没有管理的技术水平,更有一些干部强行干预工程的管理等。在此方面,应该把工程管理的位置让给那些真正懂得管理的人,这样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尽快完善收费制度。现在有很多农民对于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农民还在饮用井水或者其它地表水,导致工程的水费收取成为了困难。因此必须每用水户安装水表,加强收缴水费的管理制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最后,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村民参与式管理,具体表现在:对于大型的工程给予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对于村落下小型的工程应由村民参与共同管理,以便在条件成熟以后向大型饮水安全工程融合。
3、优化工程排水系统。当前农村的生活污水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水资源的安全,污染较为严重。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正视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饮水安全不能仅仅局限在给农民提供高质量的饮用水上,还应该在农村污水排放上下工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应该做到饮水安全排水一体化,完善过程中应借鉴城市和相关资料的排水内容,研究相关的技术和具体建设方案,建立一个符合自身要求的农村排水系统。
4、科学选取工程方式。在集中饮水安全工程模式下,供水规模较大,其成本相比分散饮水安全来讲总体要低,净化装置更为高级,水量和水质也能有稳定的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用户输水管网的建设耗费成本、人力、物力,前期投入较大。在分散饮水安全模式下,供水规模较低,人均投入工程成本要更高,净化设备难以配齐,水质水量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突发的旱季,一些分散供水户会因为水源的限制而导致储水设备干涸,断水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提高工程的规划管理,就要促进供水模式的合理搭配。参考水利部的《村镇饮水安全工程技术规范》,在水源水量充沛,在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饮水安全工程。
5、加强污染水源治理。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污染的治理:一是加强治理。像化肥厂、化工厂等大型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备老化的,必须限期更新污水处理设备,使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污染严重的小型乡镇企业,必须强制关停并转产;政府要加强监督,同时征收污水处理费,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二是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打井利用地下水,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批控制,施工要选择有资质的专业打井队,采取先进施工技术和水源保护措施,确保深层水不受破坏。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饮水工程建设对农村的发展有其重要意义。需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使当地农村饮水工程的可持续性得到发展,从而为农村的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颜营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熊绿枝.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问题的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10
关键词:农业生产;雷电灾害;防雷电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67
1 农村防雷电现状及雷电灾害的成因
1.1 地形及气候因素影响
我国不但国土面积大,地形地貌也变化多样,比较复杂,而农村居住地相对较分散,地广人稀,加之农村的住宅建设多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相对空旷,而且传统的建房习惯都爱选择在有水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易发生雷电灾害;村民建房子,为了应对四季温度的变化,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的走向,而在每年的夏季,也就是6~8月期间,正是我国的西南季风时期,朝南的房子正是迎风向,这样导致气流迂回流动,一旦遇到阻挡,就会发生雷电灾害;农村的房子防雷措施不完备,疏于管理,夏季多雨,防雷设施容易被锈蚀,如果不能定期检查更换,很多易发生短路、断接、损坏,失去作用。
1.2 农民防雷科普知识匮乏
我国的广大农村,由于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千差万别,但普遍文化程度都不高,对于雷电知识缺乏,加上宣传得不够,一些人对于自然现象不能科学的认识,甚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雷电现象存在迷信思想,简单的防雷常识都不具备,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雷电现象不会科学地保护自己。
1.3 农村建筑物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
农村的建筑物多数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农村的房子很多是年代久远的房子,那时还不知道可以防雷;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各地都有新房建设,而且有很多地方建设楼房,但防雷电意识较差,楼房建设过程中没有防雷电的设计规划,导致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都没有接地处理,安全隐患较多。
1.4 线路布设缺乏专业规划
受农村的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限制,加上这些年发展变化,农村的一些电力、广播、有线、网线等线路大部分都是架空布设,而且在布设时往往都是以方便为原则,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并且在架设时,大多都没有防雷保护装置,而且多数都没有连接地线。这些处于空旷地带的线路,容易在雷电发生时将雷电波引入室内,给室内的人员及电器设备带来损坏。这在发生的实际案例中屡见不鲜,农户的变压器、家用电表、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系统被雷击坏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火灾。另外农村由于有线电视网络不发达,多数地区收看电视都是用天线架设的方式进行,天线一般要举高过屋顶十几米,特别是一些山区,雷电多发,很容易受到雷击。
2 农村及农业生产中防雷电要注意的事项
农村地势空旷,多发雷电,要认真分析雷电灾害产生的原因,做好防雷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作业的主要场地是在户外的大田中,也是容易发生雷电的集中场所,应做好防雷工作避免受到雷击。
2.1 遇雷雨发生时的注意事项
如果在田间生产时遇到雷电天气,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在树下避雨,也不要接近电线杆,因为这些高大物体都有可能成为雷电的导体而发生雷击。另外在农业生产时所用的工具都是金属制成,遇到雷电天气,要把这些铁锹、锄头等工具暂时弃在田间,不要拿在手中,更不要扛在肩头,如果遇到被大雨淋湿并伴有闪电雷鸣时,千万不要在雨中狂奔,避免跨步电压过大而产生伤害,也不要骑摩托车着急从田地间赶路,避雨要在低矮建筑内,不要在一些高大建筑物旁边避雨。
2.2 要远离电器金属物件
暴雨天气时如果遇到雷电情况,特别要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无论在野外还是在室内都要远离金属装置。不要触摸室内的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等,要把门窗等关闭好,如今铝合金门窗应用较多,如果开着会成为雷电波的导体,引雷入室,但如果关闭好后就会对雷电产生屏蔽作用。现在很多农村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雷雨天气时注意不要淋浴,不要接打手机电话等。如发现电气设备被雷电烧坏时,应赶快切断电源,要看好现场,不要让人或牲畜接近,保持8米以上的距离。
2.3 雷击后的救护
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处理和抢救。雷电对人体的危害要比普通触电严重得多,一旦发现有人被雷击,首先应拨打120,然后就地进行抢救。先把伤者仰卧,并不断地做人工呼吸和胸部心脏按摩术,直至伤员的呼吸、心跳恢复正常为止。由于雷击伤员往往会出现假死现象,所以应坚持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直至医护人员到场。
2.4 雷雨多发季节要关注天气预报
在雷雨多发季节,农民朋友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未来的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时,尽量在雷电天气时呆在室内,不要外出。实在避不开的雷电情况,要尽量及早离开水体,到相对低一些干燥的地方避雨,金属工具要弃之一边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随身携带。
3 结语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方法单一,以惩罚为主。在不少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方法非常单一,缺乏体验教育,只是空洞说教;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以惩罚为主,甚至出现一些体罚学生的行为。在个别老师看来,学生是吃硬不吃软的,跟他和颜悦色地说服教育,还不如直接使用惩罚的方式更直接有效。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成为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常用的德育方式。
(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被弱化。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这种作用出现相对弱化的倾向,甚至被许多学校忽视,育人意识不强。很多学校的共青团、少先队部形同虚设,只是在完成上级工作布置时,才被动地开展活动;同时,许多团干部、大队辅导员都是兼职,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开展的活动更注重趣味性,未能从启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设计各种团队活动,完全没有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三)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家长配合度不够。随着“外出务工热”的发展,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里的老人有心管、无力教,导致孩子自由散漫、误入歧途的案例越来越多。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要么是“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要么就是“一言不合,棍棒伺候”,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到初中阶段,许多家长管不了了,只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完全依赖学校的约束教育。当孩子在学校违反纪律、出现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时,许多家长的态度是躲避,或者一味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这就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四)思想品德课重知识轻情感教育。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在许多农村初中学校,老师们一心只为中考服务,他们更关心学生的分数,只重视知识的讲解,注重教授学生答题技巧,培养他们的应试能力,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及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引导。
(五)未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了解不足。社会在发展变化,学生也在发展变化,但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许多学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现在学生的个性特点,盲目遵照上级的活动安排开展德育工作;许多班主任只是一味地根据以往经验进行本班的德育教育,忽视当下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及学生新的变化,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发掘多种德育渠道。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多开展体验教育,避免空洞说教,除了通过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外,更多地应该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教育,从而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同时,要努力发掘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除了班会课、晨会等德育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节日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开展德育教育,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德育,让德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校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
(二)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品德。作为学校中优秀学生的团体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应该积极发挥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团员、少先队员成为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影响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的契机,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学校德育教育,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一次的团队活动都能够真正发挥团队组织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加强家校联系,多方面赢取家长的配合。相对学校而言,家庭是学生更熟悉、待的时间更长的场所。要做好德育工作,家校联系不能断裂,学校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联系,通过家长会、座谈会、校讯通短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相关的德育知识,让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引导,争取家长的配合,促进学校与家庭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四)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作为思想品德课的科任老师,我觉得,思想品德课在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它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还要注意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升华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从情感上认同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和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今天我们在xx镇xx村举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启动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宜都市工商局党组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局工作的xx镇党委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参加今天启动大会的农民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经济领域的维权卫士,我们如何支持、服务“三农”工作,开拓新思路,推出新举措,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先就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讲几点意见,稍后,镇领导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一、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九亿人口的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亿万农民是我们执政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树立农村诚信经营理念,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一个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的市场环境,就等于给农民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平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了基础。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农村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农民消费者消费素质和维权能力。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内容就是要围绕服务“三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帮助农村经营者树立“文明经营,诚信第一”的新形象,帮助农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的消费知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仍大量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在农村,我国农民消费群体还处于消费市场的弱势地位,由于农村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农民群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无法得以维护的严峻状况更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不树立守法经营、安全消费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诚信的、理性的、成熟的农村经营户和消费者,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和xx村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动员大家共同参与,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培育一批诚实信用、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实现“经营主体准入规范无违法,经销商品货正源清无假劣,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无欺诈,市场环境和谐文明无违诺”的“四无”目标,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使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环境日趋复杂,诚信问题已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严重问题之一,极大影响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目前,农村市场主体仍然不甚规范,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xx村共有市场主体56户,其中合法市场主体43户,(含个体经营户37户,企业6家);无照经营13户,占全村市场主体的23%。这就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督促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全面、充分履行与消费者的约定义务,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市场监督机制,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零风险”。
下面我先就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讲几点意见,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一、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使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环境日趋复杂,诚信问题已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严重问题之一,极大影响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目前,农村市场主体仍然不甚规范,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村共有市场主体56户,其中合法市场主体43户,(含个体经营户37户,企业6家);无照经营13户,占全村市场主体的23%。这就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督促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全面、充分履行与消费者的约定义务,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市场监督机制,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零风险”。
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仍大量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在农村,我国农民消费群体还处于消费市场的弱势地位,由于农村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本文章来源于21写作秘书网/]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农民群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无法得以维护的严峻状况更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不树立守法经营、安全消费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诚信的、理性的、成熟的农村经营户和消费者,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和**村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动员大家共同参与,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培育一批诚实信用、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实现“经营主体准入规范无违法,经销商品货正源清无假劣,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无欺诈,市场环境和谐文明无违诺”的“四无”目标,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九亿人口的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亿万农民是我们执政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树立农村诚信经营理念,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一个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的市场环境,就等于给农民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平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了基础。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农村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农民消费者消费素质和维权能力。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内容就是要围绕服务“三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帮助农村经营者树立“文明经营,诚信第一”的新形象,帮助农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的消费知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张虎 刘嘉 单位: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涉农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课题研究。围绕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各方面问题,近年来,学校20多个院系承接了近百个涉农科研项目。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奶牛养殖业水平、推进乳业发展战略研究,改良棉花纤维强度的转基因工程研究等工作;在村镇建设方面,开展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万佛堂村新农村规划、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新农村规划等工作;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开展了农村沼气运行管理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等工作;在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方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保障研究、农村纠纷解决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以及农村法律服务问题研究等工作。中心致力于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宁夏、吉林、山西等省份基本不能种植任何作物的盐碱荒漠地区,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与改良,为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改良后的土壤和荒漠上常态性种植的植被和农作物能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减缓温室效应和和调节气候变化的效果。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是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正大集团的支持下,依托公管学院成立的。研究院旨在开展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开展具体的农业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清华大学也积极通过推动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的跨院系科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深化科研合作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
思考与建议
目前,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所采取的各类模式,都是在与地方政府、农民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得出的有效途径,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但现有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目前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多以“点”服务为主,一般由高校个体自发性组织开展,服务区域也比较分散,服务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不强,难以形成辐射效应;第二,周期较短,由于很多项目是间接式独立进行,相关的持续性配套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第三,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多以涉农高校和农业科技为主,综合性高校的参与以及关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等类服务较少。这些服务模式都需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满足我国农村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方面,高等学校可在已有基础上加强如下几点工作:第一,内部资源整合,将学校、农村和农业项目研究领域的学科资源进行集中和融合,梳理出若干能够“打包”的服务模块;第二,制定长期服务规划,要结合自身的服务资源,针对服务的农村区域,规划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不单要有具体的项目,也要有宏观和战略层次的研究;第三,条件成熟时,可探索联合地方及企业,共同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跨校、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多学科集成、政产学研融合的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长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