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石油的化学性质范文

石油的化学性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石油的化学性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石油的化学性质

篇1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重温】回顾已学乙醇的化学反应,从而总结乙醇的部分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结合前面的复习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氢氧键和碳氢键的断裂,根据醇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并能够熟练写出相关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3.结合前面的学习,能够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会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一)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4个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分析:考察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考察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10山东)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休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官能团和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能够列举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课堂小测和交流订正检查学生对乙醇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乙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1、2

【投影】学习目标1、2

1.醇、酚的区别;认识几种常见的醇

2.总结饱和一元醇的通式、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订正答案,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投影】【目标1评价】

1.醇酚的区别(填序号)

下列物质属于醇类的是 属于酚类的是

【目标2评价】

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

下列每组物质的沸点高低比较不正确的是()

A.乙二醇高于2-丙醇B.丁烷高于丙烷

C.乙醇高于甲醇D.乙醇低于丁烷

3.【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学习目标3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二、醇的化学性质

小组结合57页的【交流研讨】及以前的知识基础,以乙醇为例,预测醇能发生哪些类型的反应,反应时生成何种产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举出相应的实例,填写58页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醇在不同部位断键发生反应的类型:

⑴与金属钠发生取代反应

⑵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⑶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羟基中的取代反应:引导学生从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断键的角度来区分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巩固】写出1—丙醇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1.羟基的反应:

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学习兴趣;兴趣教学

学习兴趣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老师,它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让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

进行兴趣教学是现行教育体制的要求。教师应该以高度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知识不断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这对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是一门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在学习的科目,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对学习政治产生兴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空洞,过多地偏向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吸引学生。第二,政治教材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说教色彩明显,缺乏对学生辨析能力的培养,这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第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共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应有的地位,进而对其所教课程失去兴趣。第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政治课提不起兴趣。

高中生好学,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知识,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概念。但他们的思想不稳定,注意力不易持久,对一些较复杂、抽象概念的掌握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甚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厌倦感。思想政治课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的学科,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并充分运用一些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或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来源于求知欲、好奇心,以及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当学生因学得好而受到称赞、奖励,获得荣誉,或通过学习,得到某种启迪和灵感,或学会某种技能时,学生的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过于注重理论性的知识使学生在上课时收益甚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教师就要改变只用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不仅了解学习的内容,而且学到学习的方法。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明显增强。

(二)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紧扣学生的心弦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个人感情的流露特别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热爱的流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幽默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教师巧妙使用幽默技巧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幽默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而好奇的心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合适的素材能贴近学生心理,带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将有趣的素材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上课时保持新鲜的感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用幽默,在幽默中透着睿智的光芒,这样政治课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在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与积动的情绪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强烈。教育心理学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教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可以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与学生交流情况,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要注重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师如果不以身作则,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所提的要求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学生不会喜欢言行不一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也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乐其道,才会乐意学好思想政治课。

篇3

一、重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与方法、人格魅力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保证。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引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标,它决定了教学的总体规划布局、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要求教师学习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传授为手段,以应试为目的”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以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料辅助教学,开发课程资源;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抓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使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更实在,教学结果更实效。

(二)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计是对每一节课在总体上做出的安排、布局,涉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重难点、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设置、先进教学理念的贯彻,是教师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的保证,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计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成长,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德,这样的德育课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才可能达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才能使德育课“活”起来、“实”起来、“乐”起来。

(三)准确地整合知识结构。教学要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除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外,更重要的是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对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深刻把握其内涵,掌握其知识性和思想性,然后灵活运用,做出取舍,把最有价值、最核心、最有探究性的内容拿出来综合应用。

(四)注意收集、分析、处理教辅资料

开展教学单纯依靠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必要的课外资料或经典案例,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典型性,让教学内容更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多关注社会时政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功能,多阅读报纸杂志和课外资料,主动丰富课外知识。知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让学生信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是帮助学生体验复杂社会生活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多媒体以文本、声音、图片、图像、视频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必将会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习惯

(一)改变学生对德育课及课堂学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职生普遍认为,把专业课学好,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就可以了。中职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空洞的说教,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其实是一门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获得人生经验或指导思想的课程,是一门真正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课程。有部分中职生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低层次学习阶段,这使得厌恶学习德育课的情绪加重。所以,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扭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和观念,培养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中职生往往是中考的失意者,自卑感或挫折感还在影响着其思想、情绪和言行。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先适当降低对这部分中职生的要求,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起学好德育课的信心。同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分析发展的前景,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谈心对话,进行心理疏导交流,使学生重拾信心,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德育课的学习中来。

(三)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中职生一般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较低,成绩不太理想,这增加了中职生的学习挫败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注重培养中职学生“学会求知”和获得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如预习、主动探究、上课主动参与、听课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自学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设计,要备“教”还要备“学”。

(四)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部分中职生自律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较容易出现说话、睡觉、玩手机、发呆等现象,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教育管理,极有可能会大面积出现类似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要及时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让学生专心上课,这是提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看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等途径,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当教学能正常开展,学生状态不错的时候,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是看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特别是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的深度。教师教得精心,学生学得专心、入心,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组织师生的有效互动呢?那就需要优化教学的设计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方式,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产生灵感,迸发新思想,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为学生思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选择恰当的教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思维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的认同感,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堂中的渗透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观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中职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走进课堂,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观、享乐观、价值观等,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篇4

关键词:优化课堂; 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22-001

巴班斯基说过:“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这就是说,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根据这一理论,上好政治课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又要减轻负担,不搞加班加点,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一、巧设引言,情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常识,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统一时,我就举了坡的《琴声》诗来导入:“若言琴上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等等。

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明确这一重要哲理,对于克服目前尚为普遍的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倾向,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哲学认为,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作为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能像物理、化学教学那样借助于实验的手段,让学生直接通过现象的观察来探索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在政治教学中,如果我们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一味地在改革教法上下工夫,忽视学生学法的具体指导。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知识“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而学生则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

重视多媒体的使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相互适应的,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是以“一本教材、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作为实施媒体的。落后的教学媒体,产生的是低下的教学效率。这与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极不协调,同时也滞后于国际教育的发展。从我国政治教学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看,在思想政治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仅包括课本、教参、挂图,而且包括了音像教材、教学软件;在教学用具中,也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展开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网上资源,使思想政治课更直观、形象与生动,能较好地融入意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那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里所说的“应用”对学生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练”。这种“练”不仅仅是课外的作业练习,更主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练习。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练”解决好,才能有助于其他所有“练”(包括考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

篇5

关键词:教学实录 课程改革 兴趣

在新课改的今天,关键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学生本无好坏之分,只有有无兴趣之分,教师只要处处为学生着想,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多给学生空间,教学效果将不言而喻,这正是新课程所渴望的,也正是目前老师们最大的难题。

教师:过氧化钠大家都不陌生吧,有关过氧化钠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学生: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能和水反应,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师:很好,那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变了吗?

(学生开始讨论,约一分钟左右)

生1: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并未发生改变。

生2: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升高到0价,而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为-2价。

生3:不对,这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不相符合。(此学生很激动)

(教室里很乱,学生本在争论,最后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只有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而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并未发生改变。)

师:那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呢?(教师乘胜追击)

教室里有点沉默。

生:我认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与水和过氧化钠的反应相似,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并未发生改变,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微笑地点点头。)

生:我发现过氧化钠和别的物质反应,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有升有降,而别的物质化合价都不会发生变化。

生:难道就没有一个反应使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只升高或只降低的反应吗?

师: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对的一面,只要同学们留心,这样的反应肯定是有的。

(同学们的情绪很高涨,老师抓住时机。)

师:过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吗?若能反应,其产物又是什么呢?

生:能,产物应是亚硫酸钠和氧气,因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很相似,故可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测出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反应的产物。(教师笑而不答)

生:不对,亚硫酸钠不稳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钠,故产物为亚硫酸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一部分同学很赞同地点点头)

生:我认为产物只有一种,是硫酸钠,因为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的产物是亚硫酸钠和氧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1,而亚硫酸钠和氧气反应产生硫酸钠时,亚硫酸钠和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恰好为2∶1,故产物只有硫酸钠。(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微笑地点点头,那位同学很自豪地坐了下来。教师乘胜追击。)

师:在相同条件下,向装入足量过氧化钠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电火花引燃后,最终容器中压强几乎为零,则通入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是多少?

(同学们低头计算,有喜悦的表情,也有愁眉苦脸的。一段时间后。)

生:过氧化钠和甲烷、氧气不发生反应,而在电火花引燃的情况下,甲烷能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此产物又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又能产生氧气,故压强不可能为零。

部分同学:对,压强不可能为零!

师:(为了不让那位学生失望,教师反问。)难道题错了?

(一段时间后。)

生:我发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以及水反应的产物――氧气又能和甲烷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又能和过氧化钠反应,这样循环反应,很象数学上的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最终极限为零,故压强可以为零。

师:那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生:我用数学知识可以这样来做,数列求和有一种方法叫错位相消法,我把化学方程式当作通项式,把几个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和反应物中相同的物质进行错位相消,就得到一个化学方程式(6Na2O2+2CH4+O2=2Na2CO3+8NaOH),根据此化学方程式可得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教师带头鼓掌,教室里的掌声不断。当然此题还有其他答案,学生能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还有勇气挑战吗?

全班同学:有!

师:试分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过氧化钠固体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体积比不同时,得到气体的成分及体积。

生:(马上站起来)和前面的问题一样,可用错位相消法来做此题,产物应为二氧化氮!

生:不对,前一问题中两种物质的体积比为一定量,而这一问题的体积比可以变化,不能用上述方法来做!

生:可以把此问题转化,用前面的方法来做,也就是说,给定范围来做!但如何确定范围我还没有考虑好。(探究陷入困境,正当教师准备提示时,一位同学站起来)

生: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产生的氧气又和一氧化氮恰好完全反应,应该是讨论的基本点!

篇6

1、浓硫酸(吸水性和脱水性);

2、无水氯化钙、无水氯化镁、无水硫酸镁等盐类(可逆地吸水);

3、钠、氧化钙、五氧化二磷等(不可逆地吸水);

4、分子筛、硅胶等利用表面的吸附作用吸水的物质;

篇7

识和周长之后进行 的。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几何图形知识,但是在圆的面积公式教 学中,涉及到以直代曲的转化过程及极限的思想,

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小学 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为

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化抽象为直观,用极限的思想展 示以直代

曲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鲜明、正确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我对这一

内容的教 学设想。

    一、分割圆面,认识曲直关系

    1.教师演示。将一个圆对折两次,并沿折痕剪开,贴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指导

学生分析观察,并设 问:(1)图1 是由哪些线组成的?(2)这些线与圆的半径和周长有

何关系?

    附图{图}

    图(1)

    接着再将图(1)中的四个图形分别对折、剪开并贴在黑板上, 如图(2)所示。

    附图{图}

    图(2)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比较图(1)与图(2),有何异同?半径变了没有?周长变

了没有?随着圆等 分份数的增加,圆周曲线的弯度有什么变化?

    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观察并感知到随着圆等分份数的增多,曲线逐渐变“直”

了。

    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按以上操作,将圆等分,观察圆的曲线变化的情况,折剪次

数尽可能多一些。 在学生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将圆不断等分下

去,这个圆所等分的圆弧组成的曲线最 终将变成什么样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

结: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很多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排起来 ,等分得越细,围成圆的那条

曲线就越接近于直线。通过以上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

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极限”的

思想。

    二、用三角形拼组圆,进一步理解曲直关系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可用三角形拼组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曲线和直线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

    附图{图}

    图(3)

    按图(3)所示,让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沿其对边中点的连线对折两次,成

一小正方形;再以 正方形双层边的交点为顶点对折,成一直角三角形。又以原顶点,将双

层直角边和斜边对折,重复对折数次, 成一叠三角形,然后剪去单层边,使之成为一叠等

腰三角形,最后全部展开,形成一个“近似圆”,如图(4) 所示。

    附图{图}

    图(4)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圆”,问学生:

    (1)这个“近似圆”是由许多什么图形拼成的?

    (2)如果折的次数越多, 形成的“近似圆”的三角形的底边将越短,它们所组成的图

形越接近于什么图 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所组成的小三角形的个数越多,由这

些小三角形底边所 围成的“近似圆”就越接近于圆。这里再次渗透了“极限”思想,说明

直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曲线,为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三、通过把圆分割拼组成“近似长方形”的演示,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出示圆面积演示仪,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如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16等份,使之拼成 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提问:

    1.如何使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越来越接近“直线”,使之变成长方形呢?

    2.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的哪一部分,二者有何关系?

    3.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面积有何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板书如下:

    1.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被等分圆的周长的一半,即:

    长方形的长=C/2=2πr/2=πr

    2.这个长方形的宽是被等分圆的半径(r)。

    3.被等分圆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即: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圆 的 面 积= πr × r=πr[2]

    四、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1.回答以下问题。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比较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 他们计算结果的单位相同吗?

    (3)求圆的面积时必须知道哪个量? 这个量的单位和计算出的圆面积的单位有什么关

系?

    (4)想想看,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时该怎样求圆的面积?

    2.选择题。

    (1)在圆面积公式S=πr[2]中,r[2]表示( )。

    ①2r ②r×r ③r+r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圆面积就扩大( )倍。

    ①3 ②6 ③9 ④28.26

    (3)大圆直径为6厘米,小圆的直径为4厘米, 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①2/3 ②5/6 ③4/9 ④1/9

    (4)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①50.24 ②25.12 ③3.14

    (5)半径为2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

    ①相等 ②不相等 ③不能比较

    通过以上练习,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情,针对教

篇8

关键词:西安体育学院;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种超常规发展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但随之产生的教学资源短缺、师资队伍匮乏、后勤保障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向有限的资源要效益,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能否适应扩招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新形势下西安体育学院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西安体育学院是全国六所重点体育院校之一,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高等教育跨越式大发展的局面,遵循“本科教学工作优先”的原则,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设专业不断增加以及多校区办学等现实情况的出现,教学资源的配置也呈现出新的问题。

1 体育场地设施虽有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几年来,西安体院努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田径综合馆、网球馆等新建场馆的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场地紧张的局面。但是由于1 999年以来,本院扩招的步伐一直未停,在校生人数上涨较快,不仅新专业数量增加,而且原有的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幅(见表2)。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增长不相协调,不能满足不断增多的上课班级,导致一些课程需在非正常时间段进行授课,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有限的场馆(地)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用。体育类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学科、术科两大部分组成。术科课程对学生体能消耗大,因此排课时必须遵循“术科课程不能连排,同一门课程不能连上”的原则。同时,排课还要考虑专修课程与主修课程对场地、师资力量、辅助设施等的要求不同,以及一些场馆功能过于单一等因素,就造成在某一时间段一些场馆人满为患,另一些场馆设施由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而不得不闲置,造成巨大浪费。

3 多校区办学使得体育场地设施使用不均。西安体育学院的教学场馆分为校本部和沣峪口校区。目前,学院各类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30173.07m2,其中室内场馆面积为35743.94m2;室外场地面积94429.13m2;生均运动场馆面积为18.21m2。

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由于各配套设施不同,各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对场馆要求不同等因素,导致校本部部分课程不得不安排在晚上授课,体育场地设施超负荷运转。新校区主要是新生住宿,专业课开设较少,场馆资源多有闲置,一些项目虽有场地,但由于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导致场地长年闲置不用。

二、优化配置的思路

1 加快场馆建设与突出学院特色相结合。随着体育类院校的快速发展,场馆设施做为授课的要件,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加快场馆建设不是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加,重要的是如何对已有的场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场馆建设,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结合体育类项目发展趋势,从近期的发展科学预见远期的目标,前瞻性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场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

二是要结合学院特色,突出优势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适当向新办专业和新设项目倾斜。

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综合考察,科学论证,建设可持续应用的场馆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体育专项的主要目的是就业。因此往往出现扎堆选项的现象,如网球、羽毛球等项目成为近几年学生选报的热门专项,虽然学院在专项选报上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并且不断增加网球、羽毛球场地数量,但仍难满足学生旺盛的需求。这样看来给人的错觉好似这些场地急需增加,但如果学院没有长远的、前瞻性的计划,通过场馆建设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势必造成被牵着鼻子走的盲目被动局面。因此,将场馆建设与学院发展紧密结合,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场馆,综合性场馆,可使多种运动项目持续发展的场馆,是学院进行场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2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院开展教学工作之根本,教学场馆能否合理利用与教学计划的合理制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教学目的、教材要求、师资情况、学生数量、学科、术科开课人数以及多校区授课要求等因素统筹安排、合理制定。

在执行术科课程的教学计划时要紧密结合师资、开课人数、场馆数量及容量,必要时可针对特殊情况灵活、机动地对场馆进行合理调配,或者对教学计划进行微调。在学期允许的范围内,可根据教学课程学时对术科进行穿插安排,做到连续不间断,使各场馆能在有限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在合理安排场馆时尤其要值得重视的是:

(1)要掌握场馆的功能、数量和容量,即同一时段最多能容纳多少学生上课;要细致熟悉教学大纲要求,对多少学生需要多大面积的场地做到心中有数。

(2)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需用场馆的课程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要在全面统筹的前提下分阶段安排,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学时、开课时段的顺序、衔接是否连续等,最终设定合理的结构次序,以实践为基础,灵活调整,既满足教学大纲授课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设施。

(3)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要求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到上传下达,合理有序,以合理利用场馆设施为前提,使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如果说扩招以来,高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应对扩招带来的各种“量”的变化,那么,今后高校发展的关注点将转移到“质”的提升,而“质”的提升关键在于高校教师的“质”。

篇9

[关键词]认识性质注重参与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是人类对物质和自然现象的描述。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科学的性质首先是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科学拒绝脱离事实的感情,是否是科学研究,不在于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念,资料有多真实。”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逐着改革的深入,科学课程正式走入学校,要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堂,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认识深入探究,才能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一、充分认识科学课堂的性质

(一)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直接认识经验,还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的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即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重演科学理论的平生过程。“过程”应成为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

(二)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科学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科学家的发现结果而是重在发现过程即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情、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

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

从以往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遍面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特别在农村,科学课程的开设纯粹是教师告诉学生答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如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而且学生现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无需探究的偏要去探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二、更新观念优化科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题一种无法胜任的使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抵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为考试而教、机械性地训练、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思索的空间,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而科学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归纳等活动,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重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所谓前科学概念即学生并不是穿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先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事物或观察的看法,学生天生就具有一种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既是幼小的儿童也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子世界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前科学概念的建立,主要是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他们有的前概念与科学知识并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观察蚂蚁》一课时,教师应这样为学生创设机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让各组在放大镜下细致观察,各组做好观察记录,通过综合汇报讨论后得出结论:蚂蚁身体为黑色或红褐色,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脚,叫足;头部有一对触角。通过各组讨论、汇报、总结,学生前概念认为蚂蚁有四对足是错误的,实际蚂蚁只有三对足,而有一对是触角,通过教学,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得以纠正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也不是抽象地讲授概念,而是经过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活生生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现行“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合作学习。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儿童的科学探究的描述性探索为主,即从观念出发,以所获得的相关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进行归纳和推理,形成对于事物或现象特征认识。例如:①在教学“观察蜗牛吃什么”,让学生分小组,每小组把一只蜗牛放在一盘子中央,在盘周围放有菜叶、西红柿、肉片、苹果皮、花生果,各小组观察一周,并作下记录:

星期食物

菜叶

西红柿

肉片

苹果皮

花生果

“╳”表示已吃食物。

从观察记录得出蜗牛喜欢吃蔬菜等类合物,从而结论。而是对结果做出预测,然后进行检查。探究学习产生是一个行为参与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事物时,要注意控制课堂讨论的方向,为要在缺乏足够的观察、描述的基础时进行“大科学”问题的讨论,不能用所谓的“推测”,而得出结 论。这样,小学生是难得理解、接受的。足够的观察活动是科学解释的前提,观察越细致,记录越准确,科学结论越容易被重复验证,科学知识的积累越快,解释便更接近于其理,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第一框题“固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时,应这样教学:学生每小组准备一些镙丝帽、乒乓球、蜡烛、橡皮头、梨、桔子、小木块、小纸片等,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测这些固体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各小组把自己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教师指导各组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上浮的有

乒乓球橡皮头小木块蜡烛小纸片

下沉的有

镙丝帽梨桔子

经过讨论,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的经验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的人类共存的知识转变,在头脑中形成真正的科学。

另外,教师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应多问“证据呢?”“根据是什么?”而少问“为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意识。“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其次,“探究”还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学生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趣培养,还有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教学中,尽可能的探索,科学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另外,“探究”学习还是一个思维的参与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状态收信,探究结果的分析等。

(三)因材施教,从学生身边问题入手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在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而不能太切实际地强调学术问题,用成份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如上例中“固体的沉浮”。成份都知道物体的沉浮是相对的,如果改变了固体的体[:请记住我站域名/]积,沉浮也可以改变。若不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生硬地要求学生掌握,不仅儿童无法通晓,反而压抑了学生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引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入手。如让学生观察鱼、土壤里存什么、油菜花等一些常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样有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10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式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实际相结合对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根据这一理念,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乐于接受,注意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宁波达敏学校(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快乐生活》。本套校本教材以主题式教学为主线,本单元主题为《信息与生活》,主要内容是《尺寸和鞋码》。通过对教材的反复推敲,结合我校数学的教学理念――源于数学,服务生活,我将内容定为以数的认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衣服的尺寸,并能根据身高选择衣服的尺寸。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共6名学生,都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其中还有1个有自闭症。我根据学生的智力残疾程度、学习能力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了3组,其中A组3人,B组2人,C组1人。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个班级的数学课。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计

教法上,主要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等,提炼出数学问题,引出尺码表。学法上,尊重学生的思考,通过观察、操作帮助掌握新授知识,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尺码。

(一)以旧拓新,激发学习兴趣。我通过启发式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身高,提炼出各种身高数据,进行数的大小和数序及相邻数的复习,为新授做好铺垫。从学生身上找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丰富学生的感知。遵循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出现生活中的场景图片等,利用情景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出示反差较大的着装图片,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选择正确尺寸的衣服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

(三)以生为主,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寻找衣服上的尺寸标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标牌不一样,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开展共同探讨活动。在学生活动中提炼出新课,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最后形成以数的大小、相邻数为基础,正确理解身高和衣服尺寸的关系,能从尺码表里挑选合适的衣服。

(四)加强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做到从生活中引出,回到生活中去。课的最后,我要求学生为相应身高的几位老师挑选衣服,利用刚学过知识,回归到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一)立足特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直观教学,加深理解和记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一般15岁左右的青少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但是智障儿童甚至到了青春期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薄弱,中、重度弱智儿童尤为明显。

在本堂课中,我通过学生选错衣服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接着出示衣服让学生发现SMLXL等尺码标示,让学生直接接受尺码标示的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课堂结束后,我思考过是否可以让孩子自己到衣服店里看一看,或者拍一段挑选衣服的视频,在视频中出示SMLXL等尺码标示,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配合学生完成教学活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认识和选择衣服的尺寸》这节课中,我尽量为学生出示材料,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更好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例如课堂一开始我先给学生出示衣服大小穿错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接着我又让学生亲自为同学们挑选合适的衣服,顺势提出为什么要这么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高个子穿大衣服,矮个子穿小衣服。整堂课下来,我较好地完成了引导和组织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知识才能更好地被掌握、理解。

篇11

关键词:实训课堂;实效性;电算化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门技术所能从事的职业也在不断增加,对从事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在这一方面能有更多的人才输入,针对中职学生课程学习是否有效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堂教学状况

第一,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际操作教学,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中职学校由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较乏味,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此不重视,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状况都有发生,这对于后面的实际操作课程会有着很大的影响,拖慢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进度。[1]第二,尽管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相关从事资格证,但根据毕业生所反馈的情况显示,在他们毕业后,尽管取得了相关证件,可是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不足以应对他们的工作岗位所需,说明目前中职学校的实训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2]

三、当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最近的调查,在国内的数百家企业中,为了迎合发展需要,大部分的企业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给这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这类工作岗位的人才输入一方面是已从事会计行业的再次深造,从而使会计所需做的工作在计算机技术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就是新生的、针对这类岗位所开展专业而培养的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

四、探索有效的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堂的教学途径

第一,课程宗旨——同步教学,实操为主。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乏味的知识点比较抗拒,尤其是男生,书面上的理论远远比不上实际操作有趣,并且实际操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科学地进行实际操作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基于这一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相应有所改变。由于电算化的课程性质比较特殊,所以应考虑“多实操”的教学方法,在实操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部分理论知识,并且教会他们正确的操作方法。据调查,大部分的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电子技术教室,也就是所谓的“上机”教学形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也应是由“上机”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适当地增加实际操作的比例,通过上机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和小练习供学生操作与思考。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就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较好的互动,学生在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观看教师操作时,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理论知识记得更牢。第二,特定的课程考核体制和资格证件获取的考核制度。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会计电算化来说,它的课程考核不仅由卷面成绩决定。在专业化的学习中,课程的考核成绩一般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两者的比重有的是60:40,有的是70:30,但不管是哪种,卷面的成绩都是占了一大部分。所以,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课程的有效性,在课程考核时,不仅考虑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还要加上实验,或者说是“上机”操作的成绩,并且,“上机”操作的成绩和卷面成绩所占的比重最好是一样的,通过改革课程的考核体制,就能使学生更重视于实际操作,这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获取资格证件是学生毕业后能否从事这种职业的基本门槛,根据目前已获得资格证件的毕业生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这方面上也是需要有所改变的。很多证件的获取都是通过多做几份模拟题,多背几道程序。这样的考核运气成分较大,因此,会计电算化从事资格证的考核应该以实践为主要考核方式,这也应对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这句话。第三,结合实际需要的电算化教学。在学习电算化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感到迷茫,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会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学习,使之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要解决这一情况,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相关讲解,是他们对会计电算化的专业前景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目的进行深入了解和认知。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结合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需要展开相应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需要,在了解实际所需的基础上更好的自我定位,有针对性的学习。学校可以邀请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偶定期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并且对学生答疑解惑。只有真正地了解行业了解工作,学生才更有学习的信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社会上的需要,还是专业学生的发展,探索一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有效的教学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教学道路的探索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毕竟与时俱进的教学道路才能恒久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凤玉.我国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问题探讨[J].电子制作,2013,10(26):185-186

篇12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

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在“五步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3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侧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目标是满足企业对用人者的岗位能力要求。即使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把德育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但往往是口号大于实际行动。实质上,企业对中职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在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岗位认同感、安全意识、时间观念、责任意识等方面则是更为看重。对企业调研发现,部分中职校毕业生入职后的频繁跳槽是目前用人单位比较头痛的事。所以中职学校在重视德育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总结目前在德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德育教学的经验,改革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德育课的实效性,培养能够更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职校毕业生。

1 中职校开展德育实效性教学的意义

研究和探讨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的德育教学能够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中职生的公民意识,使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及哲学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的德育教学能够帮助中职生做好生涯规划,及早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寻求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有效的德育教学能够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成功的秘诀,学会如何将自己锤炼成一个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有效的德育教学确实对中职生个人成长很有帮助,能够帮助学生解开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疑惑,并且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学习之中。

2 中职校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2.1 评价标准不明确

衡量德育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不仅是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态度及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考试成绩以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思想认识方面是否得到了提升等等都是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而在现实教学中,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有的是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张试卷定成绩,看学生的及格率及优秀率进行评价;有的是看学生的平时表现,在课堂上守纪律,发言积极且正确率高,期末就给高分,反之就给低分;有的是二者结合。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u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

2.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还处于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状态,学生在课堂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听的状态。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甚至仅仅机械地完成传授任务,不鼓励学生的探索和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单调枯燥的德育教学内容必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内容过于重视课堂的理论性教学,忽略案例分析、课外实践活动等的实践教育,同时单一的教材讲授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育应做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的有效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不能把德育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不能体现中职德育教学的特色,没有针对性。

2.3 德育教学方法落后

在德育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一些德育教师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用很多年,内容固定不变,但德育教学要求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此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灌输说教式”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行要求学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能选择和怀疑教育者的权威性,带有强迫性。

3 加强中职校德育课的实效性教学

3.1 适度加工教材,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如何使用好这个工具是对任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有老师是按部就班的使用订购的教材,也有老师会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当的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实应该如此。教材的编写者针对的是普遍性的现象,而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具有特殊性的情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应该按照本地区、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哲学与人生》有个知识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其中提到“人生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笔者在跟学生讲述这个道理时,舍去了课本的事例,而选择了与学生分享了本地一位残疾人参加残奥会比赛并获得金牌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课本中的大道理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的同龄人的事例就是明证。在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适当,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同时,也只有联系了现实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易于被中职学生接受了,才会实现德育的效果。

3.2 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

每到期末,学生都很关注教师对他们的综合评价。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应特别重视学生课堂的平时表现。学习在于日常的积累,评价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在德育课堂中,笔者随时准备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并登记在册,以便期末时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发言的态度,是否主动发言;其次是看发言质量,以优、良、中、及格分等级登记。以注重课堂表现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更多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 发挥教学内容优势

(1)德育课教育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职德育课在引导学生形成的基本观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做好准备。(2)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渗透在德育课教学整体中。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融合了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方面的德育内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必然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渗透在日常的德育课教学中,是经过认识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的。中职德育课开设的课程,既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又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

3.4 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索创新,刻苦钻研,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把德育课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对于新入学的中职生,要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以及组织纪律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同学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尽快融入班级这个小集体中来,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打好进一步德育教育的基础;对于在校生,要尽量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德育课的魅力。

3.5 打造实用化、多元化的德育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应改变传统的理论性较强的德育教学模式,应让德育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让中职学生走出校园,切身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更深一步地理解德育教学的内涵,将德育教学从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身需求,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德育的实用性要求教要时刻关注社会时事形势的变化,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时刻关注,例如,某些专业涉及职业法律方面的教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就应融入近年颁布的最新法律,使得德育课程更具时效性。德育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比如在进行德育课教育中,教师可将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反映给学生,使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重视和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课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中职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中职校德育课教学要明确自身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多方平台,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实效性,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服务于中职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4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游戏作为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能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既可以对小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进行调节,确保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本文就以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为出发点,分析了用游戏点亮智慧的火花,以此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游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当前,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与培养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趣味性的游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并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作用。当小学生在游戏的时候,也是发展其知觉和智力的时候。游戏教学的实质就是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为充满趣味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善用情境游戏,提高学生体验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好奇、好玩并且好胜,普遍对游戏感兴趣。基于此,广大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游戏融合在一起,运用卡片、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练一练、玩一玩和赛一赛对自身的英语技能进行强化,以此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比如,在讲到10以内的英文数字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让学生猜一猜在圆圈中添上一笔之后可以变成哪一个英文数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1到10的英文单词卡片让学生研究,经过讨论后,学生积极发言:添上一笔后可以变成“six”,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变成“nine”,也有的回答可以变成“eight”或者“ten”,对于这样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且对其进行表扬。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英文数字儿歌,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说出音乐中包含了哪些数字。这样的游戏情境极大地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也学会了迎接挑战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随心所欲地对英语的交际情境进行创设,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

二、巧用趣味性对话,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对话往往只有几句话,格式也比较简单,然而这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对话是异常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趣味性的对话,通过不同形式把对话打造成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的形式,像编儿歌、做游戏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英语对话进行感知,以此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解句子,实施逐个突破。比如,在讲到“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Lei.”这一句对话时,教师可以把这两句对话用《两只老虎》的儿歌形式唱出来,小学生们都对《两只老虎》的儿歌耳熟能详,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哼唱起来,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逐渐掌握住了这两句话。然后教师再改变方式,把学生分成两组,通过“警察抓小偷”的方式对这两句进行练习与巩固,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学生对英语对话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三、活用指令教学,增强学生反应能力

指令教学普遍存在于小学低年级教学的每个单元当中,它们多是以“Lets go”或者“Lets act”的形式出现,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完全生理反应法”(TPR)来实施教学。在教学当中,教师运用目标语把指令说出来,自己先做,待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再让学生把动作完成,然后边说边做。一开始,教师向学生说:下面跟我一起做游戏,接着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动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指令进行理解,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之下很快把相应的动作完成。最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先让一位学生以教师的口气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依照指令把相应的动作做出来,之后,两人把角色进行调换,反复练习。起初,发出的指令要比较简单,在学生熟悉与掌握之后再发出几个连续的指令,比如point to the door,stand up,sit down。有的时候还包括一些想象的情节,比如,now you are Amy,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OK?当然,还可以运用“Dont follow me.”(别跟着我),如果教师动作做对了就跟着教师做,如果做错了,学生要停下来对教师的错误进行纠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游戏展开教学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让学生们做游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游戏进行合理开发,适当采取有效的竞争手段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用游戏点亮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体验玩耍的快乐,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魅力,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