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范文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业财融合研究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篇1

关键词:业财融合;课程开发;会计专业

2016年6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会计实务界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业财融合。基于此,本文以《基础会计实务》课程为例,将业财融合课程在重庆XX学院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从业务的视角学习会计核算,提高学生专业课程理解力,为社会输送“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业财融合复合型财会人才。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业财融合的研究现状。为提供当前业财融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新视角,对理解和掌握业财融合发展的未来提供借鉴,2016年11月19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浪潮集团等共同举办了题为“管理会计:融合与创新”的高层论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郭永清认为:业财融合涉及财务转型,财务转型是从标准型到智能型、从消极型到积极型、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型;业财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科技挑战和人才挑战。(2)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20世纪初美国以博比特(J.F.Bobbitt)为代表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研究使课程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围和取向。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很多研究者批判泰勒原理的同时提出了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汤慧琍认为随着课程开发理论不断完善,其实践也在不断进行,但在此过程中对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述,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比较大。(3)综述。当前实业界对业财融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其本质是要解决科技挑战,更要突破人才挑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财务人员,是职业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有所变革,课程开发应该根据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和学生中心关系,反映市场的需求。

(二)概念界定

(1)业财融合。业财融合,是指以业务活动为对象,围绕运营目标和价值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紧密耦合,对业务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等流程进行优化和数据共享,基于价值创造目标做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2)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恰当地综合处理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学科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产品的过程。

二、业财融合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基础会计实务》为例

(一)业财融合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以《基础会计实务》为例

(1)基于业务视角重构课程内容。基于业财融合理念调整《基础会计实务》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打破会计课程由“会计理论到会计实务”的传统章节体系,创新“业务-会计实务-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是说先通过业务流程和沙盘实践了解企业业务,再学习会计核算,然后学习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最后进行实务操练。(2)基于“互联网+”教育技术数字化处理课程内容。按照会计实际工作项目及业务流程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将知识点进行细分,运用拍摄、后期动画等技术将细小知识点处理成教学小视频,形成整门课程的微视频;并将视频、课前测试等资源上传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观看和学习。

(二)业财融合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以《基础会计实务》为例

迎合实务界业财融合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实务有机融合,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与竞争力的专业人员的正确路径。同时,以“互联网+”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改革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能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技术的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会计实务》业财融合课程开发完成后,基于蓝墨云平台,在XX高职学院会计专业部分班级开展了业财融合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试点。经过一学期学习后,对试点班级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分析发现业财融合理念下,以《基础会计实务》为例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上课积极性大幅提高,并且逐渐开始关注专业实务发展态势、业务流程。深入分析原因发现,业财融合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具有以下创新点:(1)教学改革思路新。将业财融合理论融入到会计入门课程教学改革中,为社会培养具有业财融合理念的新型财会人才;(2)课程改革内容新。基于业务视角将会计类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创新“业务-会计实务-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的知识结构体系;(3)教育技术手段新。借助“互联网+”教育技术,将教学视频、动画等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呈现给学生。

三、研究结论

《基础会计实务》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业财融合课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进及实践提供借鉴依据,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课程理解力,为社会输送“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业财融合复合型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业财融合;收入管理;培训行业

一、培训行业收入管理模式的现状

随着当代“云大物移”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模式历经手工记账时代、会计电算化时代、财务信息化时代,迈入了业财融合时代。通过对一些知名企业大学和培训机构和的调研和采访,发现培训行业在收入管理模式上有很多同性,并大多处于财务信息化阶段,尚未进入业财融合阶段。

以收入管理财务信息化阶段为例,培训收入按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具体对应培训项目的收入,简称为项目收入;一类是没有具体对应培训项目的收入,简称为散客收入。对于一些自带住宿功能培训机构,其培训收入可在细分为培训学费收入和住宿费收入。对于设有24小时前台的培训机构而言,学员可以随时办理报道、入住、离店、结账等手续。

在此模式下,财务人员需要对大量单据进行手工稽核,首先按培训项目将单据归类,核对发票、POS单、消费明细账单,在手工记录每笔收入所对应发票的编号和金额。稽核完成后才能进入收入的账务处理环节。这种模式存在大量的手工重复劳动,不仅耗时多,而且效率低下,很容易在发票号码的输入环节出现错误。

二、培训行业收入管理业财融合的创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这也是企业要求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进而引出企业的“业财融合”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遍认同。业财融合的目的是让财务人员掌握财务目标的同时了解企业的运作状况,将财务职能、管理制度、流程梳理与业务融合得更加紧密。财务部门在对业务实施管控的同时,也要向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并支持业绩目标达成、挖掘业务增长潜力,推动财务管理从“管控型”向“经营型”转变。

利用“业财融合”这一理念,在收入管理的模式上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度和时效性。根据收入管理的精细度和时效性这两大需求,着c成力研究如何实现收入管理的业财融合。研究出的技术路线有两条:一是实现税控机与业务系统的集成,使每个学员所开具的发票信息与其消费信息自动关联,以取代现有的手工录入发票信息的工作。二是实现业务系统(在此例中为培训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联动,使学员的消费信息自动传递到财务系统中。

根据需求调研的情况,收入管理业财融合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多方考虑、易学易用。多方考虑是指不仅要考虑到培训企业的内部的业务要求,还要同时提升客户(即学员)的用户体验。比如开发学员“一卡通”,与收入管理业财融合系统关联,让学员随时可以查询自己的消费情况和发票开具的情况。易学易用是指功能的设计要简单易学习,减少繁琐的操作程序。

因此,收入管理业财融合系统将是一个基于ERP系统和财务系统,并集成业务管理系统和税控机的综合管控系统。此系统能将前台收银业务、发票开具业务、财务部门的收入稽核和账务处理业务与学员的消费查询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业财融合,实现前台收银、学员消费结算与财务核算的联动与融合。

业财融合后,收入管理的业务端和财务端将实现数据联动。与收入管理财务信息化阶段相比,业财融合阶段的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在财务信息化阶段,收入管理的业务端和财务端进行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纸质的原始凭证;而在业财融合阶段,业务端和财务端主要通过系统自动进行信息传递。无论在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还是准确性上,系统间的自动传递都优于人工的纸质传递。在业务端的收入信息自动传递到财务端后,财务人员需要对这些的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并制作预制凭证。待业务端的纸质原始凭证传递到财务端后,财务人员再将纸质单据与预制凭证进行核对和校验,制作记账凭证,最终完成对收入的账务处理。

三、培训行业收入管理业财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管理效率

业财融合后的收入管理模式能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和优化,减少甚至避免人工重复劳动,账务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将提高,财务对于业务的监督与管控从线下变为线上,时效性也大大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将在集约化、精益化和信息化三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也便于管理层随时掌握企业的收入情况,为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二)消除信息孤岛

业财融合后,流程盲点被消除,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紧密协作,合理共享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消除信息孤岛。

(三)提高服务水平

业财融合后,利用 “一卡通”,学员也能随时查询自己的报道和消费情况,并预先录入发票的抬头信息。在前台办理报道、结账时,都将获得更为便捷、高效和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郑伟.大数据对财务分析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财会学习,2017(02):44+46.

[2]鲁淑兰.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业财融合运用模式[J].财会学习,2016(10):22-23.

[3]黄立锋.移动通信运营商收入管理浅析[J].财会学习,2015(10):186.

[4]刘雪松.积极推进业财融合 助力公司价值创造[J].中国总会计师,2014(01):78-81.

[5]马贵兰.基于大数据思维的“业财融合”管理会计体系应用――以通信行业为例[J].会月刊,2015(32):24-26.

篇3

【关键词】 业财融合 现实必要性 切入模式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并且实现对企业各项业务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包含预测、决策、预算、记录、对比、差异分析、纠正、评价、激励等一整套循环流程,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仅停留在记录这一环节,既没有发挥财务的决策功能,也没有实现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打破现有的常规模式,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由幕后转移到幕前,财务人员参与业务部门管理,财务与业务充分融合,实现决策监督性的主动式财务管理模式。

二、加强业财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1、业务和财务融合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

在很多企业,财务工作都被视为是事后的反映工作,反映工作只是财务管理工作一个环节,并且是一个事后环节,而诸如预测、决策等功能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这是因为,实际情况是财务部门往往单打独斗,没有深入业务部门,了解业务内容和现金流特征,这样的结果造成财务工作无法体验出管理作用。以项目投资管理为例,领导层希望财务部能够制定出一套可行性评估报告,这就需要财务部获取详细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财务部不可能凭空想象,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参与整个项目规划过程,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搞清现金流。只有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财务人员才能对业务的具体性质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否则,财务预测无法做到精准,财务核算也无法做到精准,财务分析就无法做到有理有据。财务工作要想从幕后转移到幕前,从被动转向主动,首先做到财务工作方式转变,即改变以往财务工作与业务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两者的融合。

2、业务和财务融合是企业强化风险预警和防范的需要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的经营业务会不断拓展,甚至会涉足于新型业务,并且企业的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企业的管理幅度将增宽,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了应对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风险预警机制予以应对,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增强风险预警机制功能的发挥。首先,财务部门参与到业务管理上来,打破了以往业务部门闭合的运作,财务部门能够及时获取业务数据,掌握预算执行情况,这种协作工作模式能够加强业务部门的财务监督职能。其次,财务工作延伸至业务的全环节,财务部门能够了解业务部门的运作过程,有助于帮助业务部门更好地评估内部控制缺陷和潜在的风险点,特别是在采购、销售等关键性的资金流动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再者,企业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时,往往采用一些财务指标进行衡量,业务与财务的融合有利于财务指标和标准的科学性,加强财务指标的预警作用。

3、财务和业务融合是实现价值管理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价值管理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价值最大化就是要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用。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融入的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例如,采购环节要实现采购成本的最小化;项目投资要实现现金流量现值的最大化;资本结构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对于这些工作,单纯依靠业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业务部门大多情况下追求是结果,容易忽略到工作的效果。财务部门的参与能够改变这一现状,财务部门对于成本和效益比较敏感,当业务部门要做出决策时,财务部门可以通过预测、测算、预算等方法,恰当地识别各项生产要素和成本费用,提供有关决策的详实数据。如财务部门要实施作业成本法改进成本管理,通过与生产部门的合作,识别出产品生产的各个增值作业,从而为成本管理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因此,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使得企业的价值管理成为可能。

三、财务与业务融合的实现途径

1、组建业财融合团队,建立业财融合机制

业财团队和业财合作机制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前提。业财合作团队通常是由财务人员、业务部门和营运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合作团队,财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业务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管理会计经验,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整体团队提供成本预算、效益测算和风险评估等基础性数据资料,以实现优化业务流程和决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目前,这种业财融合有两种模式,一是派驻财务人员驻进业务小组;二是成立业财融合组,设立业财融合岗位。另外,确定业财融合团队的运作机制也非常重要,运作机制本质上就是权责利的恰当分配,就是要确定业务融合团队的各个岗位的分工和领导地位,要明确团队的决策流程和工作方式。

2、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切入点

全面预算管理是具有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具有全方位、多点面的特点,能够把企业所有部门都融入进来,是实现业财融合非常恰当的一种管理方法。因为预算是一个反复沟通、反复反馈和反复纠正的结果,需要全员参与和各个部门与单位的积极配合。预算管理中最麻烦的问题在于预算过程中的协调问题,因此,企业应该专门成立预算委员会全权负责企业的整个预算管理过程,预算委员会应由企业的领导负责,便于各个机构之间的协调,委员会应由财务、生产、销售、后勤等多个职能部门抽出业务骨干参与,并下设预算编制组、内部仲裁组、内部审计组和考核评价组。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应有财务部牵头,由专人直接对接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详细分解部门业务环节,认真研究历史数据和市场价格信息,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为预算的各项收支都要经过财务支持系统,财务部门应及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

以上海电力公司为例,以往的预算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执行力度不强,奖惩机制流于形式,瞒报预算执行情况。为了改善目前现状,充分发挥预算控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1)利用信息技术,精细化预算编制;(2)统一平台,财务系统及时追踪预算额度执行进度,杜绝瞒报现象;(3)财务部门在每一月度和每一季度编制预算报表,及时评价分析,提升预算执行力。经过以上努力,上海电力公司的预算偏差大幅度减小。

3、以成本管理工作为切入点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条主线,也是连接财务部门和众多业务部门的一条主线。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预测、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考核分析一整套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消除不增值作业,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本质就是将控制的重心前移,从源头上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道作业,将责任划分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1)企业的成本目标模糊,缺少成本预测;(2)成本定额缺乏科学的标准;(3)成本核算过程粗放,成本信息失真现象严重;(4)成本分析和业绩评价流于形式。以上问题反映企业管理上的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不管是成本预测,还是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的所有环节都缺少不了财务部门的参与管理,缺少财务部门的牵针引线,业务部门就难以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以定额管理为例,定额管理的精髓在于将业务流程分割成不同的作业单元,从而实现定额结果的“精”与“细”,它需要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部门或加工车间,详细了解业务运作流程和识别增值作业,与业务人员相互沟通和协作,这样才能做出具有激励和控制功能的定额标准。

以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面临外部市场不景气的压力下,武钢股份决定利用财务支持系统,重新规划成本流程,已达到减少效益差的生产线,提高经营效益。武钢股份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管理方法,重新倒置以往的管理流程,具体表现为:营销部确定产品结构、销量和价格方案,由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然后由计财部测算成本和利润,领导小组安排会议,根据利润预测调整产品结构,根据成本预测倒逼工序费用和钢铁成本,再由钢铁成本倒逼原料成本。通过这个管理流程的再造,2013年武钢股份的盈利产品比例增长5个百分点。

4、以投资管理为切入点

在企业的不断扩张过程中,投资似乎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投资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小到投资一条生产线,大到企业的并购扩张战略。投资管理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期评估和预算过程控制以及后期维护管理。不管在哪一阶段,都离不开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都离不开财务专家的参与。在前期评估和预算阶段,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为可行性评估提供市场分析数据和运营支持数据,并且可以采用特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建立决策模型,为实施方案提供预算决策方案。在过程控制阶段,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监控能力,及时捕捉投资执行数据,掌控投资执行进度,并结合市场反应数据合理分析投资过程面临的风险,从而及时控制和防范。在后期维护管理阶段,财务部门通过专门方法,建立现金流预测模型,为投资标的的生命周期进行理性的勾勒,从而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因此,业财融合模式为投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四、结语

以往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模式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的缺陷,无法实现财务支持对业务流程再造和价值增值的推动作用,而业财融合模式是财务运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支柱,能够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和企业的管理效益。推动业财融合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和确立协作模式,可以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投资管理等为切入点,实现财务支持与业务决策的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电网公司;营财一体化;集约化管理

一、公司管理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部署营财一体化建设工作,实现了营销系统应收、实收电费账务数据及应收电费到户明细数据集成,初步满足了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互要求,打破了财务与营销的信息孤岛局面。但是,由于企业体制不同,公司所属各县公司一直未能实现营财一体化贯通,县公司仍处于财务管理的短板和末端环节,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管理的理念

随着国家层面输配电价改革加快推进,公司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公司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成本监审,这对抢抓机遇,优化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夯实会计核算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公司提出了“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更统筹、更注重基层”,把握专业集约、末端融合的集约化理念。

三、主要做法

1.着眼管理提升,明确营财一体化建设目标

(1)实现营销财务数据信息一体化,实现“财务管总账,营销管明细账”的管理目标,确保营销财务数据口径一致。

(2)建立营销与财务目录电价的同步更新机制,实现财务信息系统中标识并审核新增、变动及停用的电价码信息,及时了解营销系统目录电价的变动情况。

(3)建立财务系统与营销系统关于银行承兑票据信息集成,完成票据“收支两条线”的闭环运作,提高票据业务处理的效率以及票据运作的效益,实现票据业务与财务的高度融合。

2. 统筹规划,稳妥推进营财一体化建设

电力公司以“统一部署、平稳过渡”为指导思想,遵循“方案制定―试点上线―总结改进―评审验收”的演进路线,积极稳妥地构建县公司营财一体化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一步规范电费核算业务,完善部门间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确保所有一体化业务操作有章可循,提升管理效率。

3.完善营财数据集成内容

一是应收电费数据集成:主要包括电费发行数据集成、电费发行差错的处理。二是实收电费数据集成,主要包括现金缴费、应收票据、退费管理、违约金、追补电费、呆坏账核销、坏账回收等业务数据的集成。

四、特色亮点

1.历史数据全面清理

理清营销和财务之间历史数据的差异,完成期初赋值,是系统如期上线运行的关键。为此,电力公司严密组织、持续督导,强化县公司数据核对清理力度。

2.核算规则统一同质

统一的营财科目核算体系。确定客户管理对象明细、现金流量分类、税率税项等辅助核算对应规则,建立起涵盖电费发行与回收、业务费管理、电费及业务费退费、预收电费管理等营销全业务、全流程核算集成体系。

3.营财系统贯通融合

全面梳理电费及其他营业收费项目共八类,区分不同业务类型进行科目配置、分类测试,在营销系统逐笔逐户确认收入的同时,实现价、税、基金分离,并实时传递至财务系统。。

五、主要成效

1.夯实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营财一体化建设完成后,公司营财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准确性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电费相关业务的差错率逐渐下降,公司营销口径的数据与财务口径的数据基本达到完全一致,实现了财务账务与报表、营销报表与财务报表的无差异化。

2.深度优化,提高营财数据传输效率

营财一体化实现营销、ERP和财务管控3个系统间的凭证实时传递和数据联动,中间涉及到ESB和XI集成系统,对保障接口的高效稳定运行和在线监控,实现日常运维的快速响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市县一体,提升财务集约化水平

“组织结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县公司营财一体化建设旨在明确县公司在营销和财务的功能定位,规范机构设置,压缩数据传递层级,重组和规范了核心业务流程,在前期营财集成基础上,构建营财一体化运作体系。实现营销与财务的深度业务融合和流程贯通。

参考文献:

[1]卢宁.电力企业财务业务数据治理探析,《经济师》,2015.

[2]高晶.“营财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

[3]龚廷志,徐斌,李超文.营财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践,《大众用电》,2016.

[4]费韫婷,汪延德,陶风霞.供电企业“营财一体化”环境下全过程风险管理实践,《经营管理者》,2015.

[5]欧阳凤.基于县级供电企业”营财一体化”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实践,《低碳世界》,2015.

作者简介:

邵静(1982―),女,汉族,江苏睢宁,国网安徽蚌埠供电公司财务部主管。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业财融合模式;成本管理

近年来,我国财税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开展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强化会计管理的应用,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于2020年开始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房住不炒的政策,随着新规的落实,房地产公司面临越来越严格的金融监管,继而导致房地产公司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房地产公司的拿地热情逐渐降低,土地市场也逐渐回归到理性状态。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随着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管理中业财融合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企业如何在此背景下使用新的管理方式控制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1现代企业业财融合下的成本管理概述

业财融合又可称为业财一体化,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来研究热度较高的一种新概念,同时更是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企业管理的新方向。业财融合主要是指企业中的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进行融合的模式,主要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在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为基础,充分了解公司内部状况并进行分析,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做好财务核算以及监督等工作。业财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企业分工协作理论的不足之处,确保房地产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数据分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1.1业财融合概述

顾名思义,业财融合主要是指将企业中的业务与财务进行融合,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财务管理方式渗透到各个业务环节当中,从而达到以企业现金流与信息流为基础,合理指导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

1.2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从狭义方面出发,成本管理并不仅仅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显性成本,同时也包括了一些非显性成本,非显性成本主要指企业失去市场委托的成本。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成本管理更加侧重于采用合理的方式促使企业价值能够最大化。从广义角度出发,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利用专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制定评估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制造市场竞争优势,从而确保企业能够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长期性、全局性以及外延性[2]。长期性主要是指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获取长期且持久的竞争优势,便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生存与发展,其出发点是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将短期成本管理作为出发点,并没有考虑到企业长远持续性降低成本。例如,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时,可以利用成本优势的标准进行衡量,从长远角度出发,雇佣相对较为年轻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原因,通过利用学习曲线的方式,达到长期成本优势的目的。全局性主要是指企业的成本管理对象是企业全局。结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成本管理计划。企业成本管理通过结合企业内部结构与企业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外延性主要是指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外延至采购环节甚至包括后期研究、设计、服务环节。不仅要重视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同时,还应关注企业与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系。总而言之,企业应当将成本管理工作融入整个市场内进行全面考察,只有正确分析企业在现阶段的竞争市场中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准确预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并做出有效控制措施。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1.3现代企业业财融合下成本管理的意义

1.3.1 优化传统财务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工作在传统财务模式下,企业财务工作更加重视符合财务报表需求的财务核算口径,通过对事后业务的成本信息数据进行选择、加工、处理,最终得到财务成本信息数据。这些成本信息数据虽然能够达到会计信息体系管控目标的实际需求,但实际上由于上述数据均为结果信息,并未关注到成本的事前管控以及事中管控,无法对成本做到动态化监督控制。然而业财融合的模式则是将企业的业务与财务进行结合,确保企业业务成本信息数据能够与财务成本信息数据核算达到高效衔接的效果,以此来实现财务动态化监管成本的目标。1.3.2 将成本管理延伸至前端业务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应当对成本执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控措施。但由于财务人员在实际的成本管控过程中缺乏动态化的监管,对于业务运作流程信息不清楚,因此,难以在成本管控中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成本管控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3]。但在业财融合背景下,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共享,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及时对业务成本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分析,将成本管理工作覆盖到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有效提升了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2房地产公司业财融合模式下的成本管理问题

2.1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房地产公司并未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而这不仅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度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积极意义。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初期阶段及成本风险相对较小,因此,通常会采用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模式,在实际成本管理中具有较强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大多更加重视事后弥补,忽视了事前防控工作。

2.2成本管理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

在房地产企业中,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成本管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明确税收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但实际上,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能力低下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度取决于核算水平的提升。但在房地产公司成本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极易混淆相关概念,并且部分成本管理工作人员不能结合不同项目合理选择费用分摊方式,对于相关成本信息不能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继而导致企业实际成本投入与账面成本信息核对不符,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

2.3成本核算的对象不明确,技术较落后

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其核心问题是成本核算。现阶段部分房地产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已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成本核算需求。在成本核算中,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分房地产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互联网工作平台,导致基础数据不能及时传输,继而无法确保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后续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2.4成本控制的监督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现阶段依然存在部分房地产企业未能建立相应的成本控制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具体落实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均会导致成本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制度的价值。除此之外,部分房地产公司未能完善相关监督制度导致成本控制工作不能得到落实,不完善的奖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部分房地产公司管理工作人员未能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重销售轻财务的现象,导致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仅仅掌握了相关的会计工作,并没有对业财融合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这对于企业实施成本控制是十分不利的。

3房地产公司业财融合模式下的成本管理相关建议

3.1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管理意识

房地产企业在成本管控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完善成本管理系统,从企业战略发展层面出发,对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提高重视,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加大成本管理思想的宣传力度,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成本管理的氛围实现工作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提高重视的目的。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也应当对成本管理工作提高重视,并在公司内部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赋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利,如有条件,可在企业内部组建成本管理委员会。3.2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因素是人才、信息以及技术[5]。基于这一现状,房地产企业不仅要从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强化成本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当组建高素质的队伍,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房地产企业可以在公司内定期对成本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从而达到提升工作人员成本管理专业水平的目的。

3.3引进新技术,提升成本核算水平

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利用先进技术,科学设计业财融合系统,从而达到财务端口与业务端口数据相融合的效果,确保财务端口能够对各种业务活动相关数据实时收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从而有效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水平。3.4建立完善的成本监督和考核机制房地产企业必须要对企业成本,管理目标进行明确,结合实际的成本管理流程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重视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制度完善工作,在此基础上也应当建立完善的成本监督机制以及考核机制。在考核机制中明确奖惩制度,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必须高效落实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及时发现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规避相应风险,为企业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3.5强化成本管控理念,创建成本费用管控机制

房地产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为了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开展,企业可以在业财融合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系统相关功能模块,例如,设置成本费用报销审核端口以及收支预警机制等。财务工作人员以业财融合系统为基础,针对业务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全过程管控方案,包括对业务活动的事前预估、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从而确保业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对业务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目的。

3.6各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员工成本意识

房地产企业必须要落实业财融合模式,积极为成本管理工作人员融入业务活动创造条件,例如,在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安排成本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流程跟踪,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并对各个环节的业务成本进行测定,对业务活动中的非固定的部分成本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强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财务部门相关制度应当结合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制定。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业财融合水平,在业务活动开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房地产企业在现阶段的发展背景下,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步是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从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组织结构方面出发,鼓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落实业财融合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从而促使企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业群,欧金洲,谢洁,章振东.业财融合下加强企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20(7):4-4.

[2]谢伊恬,袁媛,刘帆."互联网+"背景下医药流通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以九州通医药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2020(4):8-8.

[3]阳秋林,刘逸敏,聂集洁.业财融合视角下A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9(23):2-2.

[4]刘颖,肖泽磊,於流芳.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体系实践研究——以D乘用车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9(22):4-4.

篇6

关键词:校企融合;对策;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00-02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其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概括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或经验,这使得在某个院校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其他院校所借鉴。

因此,笔者针对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概括了目前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类型,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对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深度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1)“2+1”订单培养模式的弊病。

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属于“2+1”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投资与理财专业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等合作层面的现象, 最终所谓的深度合作也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无法实现。而学校自己投入建立实验室,成本太大,资金成问题。

(2)陷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思维方式。

学校仍然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由于培养对象的身份是学生,毕业后的走向未定,企业投入不见得能得到直接的回报,所以缺乏热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追求,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企业总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其所需要的人才,而对投入精力和资金参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则必然会予以计较。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致使合作过程中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

(3)办学定位思想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校,其办学定位首先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紧密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由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高职教育应坚守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价值取向, 因为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

二、目前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类型

(1)股份制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股份制校企深度融合的主体(股东)来源有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或个人及其他院校。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也可以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但各股份最终收益均会以资金形式体现。

(2)企办校合作模式。

所谓“企办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投资创办职业教育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尤其是大型企业直接介入职业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已较为普遍。

(3)校办企合作模式。

所谓校办企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托相关专业创办企业,或将现有的相关企业纳入校办产业范围进行合作经营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这是目前我国不少职业院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4)校中校合作模式。

所谓“校中校合作模式”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在高职院校内联合创建职业院校,或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双方合作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模式。

(5)教育集团合作模式。

教育集团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托其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的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通过组建教育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

(6)融入式合作模式。

校企融入式合作模式是院校与企业的一种广泛、深入、全面、长期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互利互惠机制形成。创建高职院校校企融入式深度合作模式关键在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专业的跨越发展(1)教学融入,企业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位于武汉光谷软件园附近,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给予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在校企融入式合作模式下,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到武汉光谷软件园内的多个金融企业,认真调研新形势下金融企业的需求,对接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以高素质金融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构建基于金融行业岗位设置的课程体系,创建合作教育工作站,搭建“做中学”课程实施平台。

(2)引企融入,共享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 通过与金融企业的直接和深入的合作,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部分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部分教学实习也由企业承担。另外学院积极派遣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使学校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质的飞跃。

(3)科技融入,校企紧密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 学院一方面争取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院投资,建立利益资源共享关系。向学院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经营操作过程。另一方面,学院积极主动地参与金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运用,针对金融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文化融入,引“技能名师”入校,实现学校技能特色名片化。 学院既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与提高,也要注重学生对金融企业精神的理解。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吸收以及自身职业道德的养成,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尽快尽早的融入,能够不出校门就能成为一个“准职业人”。

学校通过“融入式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能极大地缓解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资金、技术、师资中的矛盾, 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促进师生的成长,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业财融合;实操训练

一、什么是“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指的是财务部同其他业务部门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打破原来部门各司其职的现状,让财务部参与到业务部的数据分析过程,其中涉及业务经营活动内容,以此提及科学的、合理的建议。业财融合,作为财务部门业务延伸,帮助部门价值链重构的一种方式,是财务、业务、信息三者融合的重要表现。就2018年的中国会计研讨会上,便有提及业财融合的概念,目的是帮助指导老师参与到教学创新与教学变革,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业财融合的好处在于,能利用会计实践教学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好会计职业定位,并努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以此增强学生的业财融合能力,避免学生在岗位就业中,存在财务不知、业务不懂,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1]

二、为什么要进行“业财融合”

(一)内因: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管理扁平化,岗位规模与业务内容的拓展,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多,管控意识遍地开花,业财融合能帮助企业增加其利润渠道。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寻找到发展契机,就务必要学会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水平,继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财务到业务是日常管理的步骤,只有从源头加强与实现开源节流,方可优化各流程,了解到成本与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方便知道后续工作业务开展的内容。

(二)外因:新技术应用的外在推动

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现代管理职能改变的关键。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节省企业成本,优化企业系统,特别是企业各类数据工具的使用,使得信息化系统能符合各类标准、各种用途的数据报告。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

(一)强化沟通能力

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是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不同于业务员是为了公司业务着想。会计人员是实现业务与会计连接的基础,只有强化业务人员的交流,掌握同其交往技巧,方可实现业务与会计之间关系融洽,解读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概念。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将是财务部、业务部掌握实用信息,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

(二)提升专业能力

财务会计隶属于报账型会计。会计人员依据业务内容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要完成基本的对账与核算工作。仅对其基本账务处理、财务核算等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管理会计隶属于经营性会计,其主要职责是会计决策、会计考核以及会计控制等,注重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会计人员务必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精通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管理会计报告和分析、内部控制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业财融合的好处在于,财务是业务晴雨表,业务是财务发展的重要表现。会计人员只有主动参与到管理会计之中,方可了解行业会计的发展情况,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掌握对行业的预测能力、战略定位能力、风险投资能力与管理咨询能力乃至税务筹划能力等。[2]

(三)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业财融合同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紧密联系的。业财融合通常是基于财务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符合企业常规的流程,实现数据与信息的整合工作。会计人员只有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方可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出谋划策,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一方面,会计工作者加强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技能的工具,而不是被现代技术所淘汰。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便能在技术交融过程中积极进取,让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让自己在会计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

(四)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基于业财融合的角度分析,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销售业务活动范畴,是为了支持业务的有效开展。业务人员能准确应用财务信息,并得到相应的财务支持与帮助。就实际处理来看,财务部与业务部通常是无法互相理解,由此,有必要进行“业财融合”。让财务知识融入到业务管理之中,好处在于:第一,促进财务部与业务部之间的理解,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况;第二,财务部说服业务部改进工作内容,是其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3]

四、“业财融合”理念在本门课程中的体现

(一)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实操训练课程设计

本课程较好地将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融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主动参与其中,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就整个实践来看,学生务必要亲身经历,按照自身的角色扮演,来负责市场营销、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多项管理的职责,并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业务运营、财务数据分析、财务决策分析,学生能感知企业管理的流程,比如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产品产出与产品销售等。从学生参与培训的角度,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营销状况等。实践过程中,逐步检验学生的财务能力,比如资金运筹帷幄能力、财务账单处理能力,乃至对整体公司的运营掌握能力等。学生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能提升其自身的决策能力与风险把控能力,乃至是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本课程主要是实现从教学生学习会计,到学生主动去掌握会计知识,获得会计技能。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了解企业业务处理基本流程,实现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引导学生从经营管理层角度深入了解企业财务数据。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步创设良好的环境,方便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学生能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熟知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乃至企业的价值链,较好地解决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回归现实工作情境,才能体现“业财融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

(三)学生通过岗位分工,明确相应的责任

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担任出纳、总账会计、财务经理等职位,就此类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与了解业财融合的益处,同时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就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将课堂逐步延伸到实训公司。

(四)加强仿真实训,提升业财融合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专设采购部、宣传部、财务部、人事部、资产部等各部门,学生凭借自身的兴趣,参与到工作中去。同时班级成员将依据部门划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司其职,并在模拟岗位上担任自己的岗位职责,另外岗位实施轮岗制,让本专业所有学生更加全面地关注各部门岗位职责与岗位细节。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能在其岗位工作中,了解到自身职责,并逐步掌握岗位实践技巧与方式。与此同时,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企业运营、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过去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感受到不同的教学体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与职场适应力,以此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

(五)细化部门教师指导流程

1.采购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采购部经理以及采购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采购部经理制(修)订《采购部岗位职责》、《采购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采购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4)指导采购部人员进行商品询价工作;(5)在资产部对商品进行编号前,指导采购部人员完成商品定价工作;(6)指导采购人员填写费用报销单,做好费用报销工作;(7)对采购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2.销售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销售部经理以及销售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销售部经理制(修)订《销售部岗位职责》、《销售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销售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工作;(4)指导销售部经理制定本学期销售计划以及销售实施方案;(5)定期核查销售台账、督促销售人员做好商品入库以及出库登记工作;(6)每月末指导销售人员对存放于销售部商品进行盘点清查,指导销售人员编写盘点报告;(7)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已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3.宣传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宣传部经理以及宣传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宣传部经理制(修)订《宣传部岗位职责》、《宣传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宣传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宣传人员拟定本学期宣传活动方案(包括宣传时间、活动形式、活动具体内容);(5)指导宣传部人员做好宣传活动的实施和总结工作;(6)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4.财务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财务部经理以及财务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财务部经理制(修)订《财务部岗位职责》、《财务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财务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财务人员进行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以及期末结账、盘点等工作。(5)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5.资产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资产部经理以及资产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资产部经理制(修)订《资产部岗位职责》、《资产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资产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资产部成员对新品进行编码;(5)指导资产部人员对直销组库存商品进行月末盘点,并编制盘点表;(6)提醒资产部人员盘点时注意清查货物的保质期,如发生赔偿责任,协助资产部人员对责任进行划分;(7)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6.人事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人事部经理以及人事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人事部经理制(修)订《人事部岗位职责》、《人事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人事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教师协助人事部人员不断完善岗前培训PPT,并做好实训人员岗前培训工作;(5)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7.监管部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监管部经理以及监管部工作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监管部经理制(修)订《监管部岗位职责》、《监管部工作流程》等部门相关制度;(3)指导教师对监管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指导监管部人员做好监管部相关日常工作;(5)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8.手工账实训指导流程(1)指导教师参与手工账实训部门人员的选聘工作;(2)指导教师指导实训部工作人员做好实训人员小组分工(4人一组),并选出每组组长;(3)指导教师负责制作手工账实训PPT、并做好手工账实训培训工作;(4)协助实训部人员做好手工账的检查工作;(5)指导实训部人员做好实训部相关日常工作;(6)对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书面形式交由案例开发小组进行案例开发。综上所述,在业财融合背景下,会计教育将掀起一场革命,高职教育要想在这场革命中把握机会,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则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在改革的过程中,应与业财融合趋势相结合,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使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全能型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2]梁庆海,刘桂涛.基于业财融合的会计人员转型思考[J].财会学习,2018(20):94-95.

[3]谢凑多.业财融合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260-261.

篇8

关键词:业财融合;贸易公司;会计管理;应用

企业应用会计管理体系开展日常的财务工作,不能只依靠核算及分析财务数据来完成,还需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现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生产经营特征、规模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的经营模式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转型升级,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快速调整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财务工作的基础上,以财会专业人士参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向企业价值链的前端进行延伸,通过实战将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帮助企业节本增利、提质增效。同时,会计管理也在业财融合运用中得到提升、得到发展。

一、贸易公司会计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的精细度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环境下,会计管理工作受到支持或限制即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目前从我国会计管理的应用上看,还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很多企业也是按照自身的生产经营特征制定会计管理规则,在行业内并未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标准供企业参考。由于当前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工作重点还在基础数据的采集上,对数据的提炼加工、数据的分析论证、数据的管理决策还没有更好的应用范围,所以现阶段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都来源于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而财务会计的核算只包含了相关生产经营的收入、成本及费用,没有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精准的分析。为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需要在会计管理的实际应用中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数据信息,通过精细化数据分析便于决策者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高效决策精准施策,更好地评判企业经营成果[1]。而信息的精细程度又取决于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例如: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整个企业分割成许多小型组织,通过追求各单元利益最大化的方法来提高整体效益。由于不同单元创造价值的能力存在差异,所提供的信息各有侧重点,如果仅依靠各单元的数据集成进行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从大数据的表面看问题而忽略量化细节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不仅不能保证会计管理所提供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还可能会影响企业决策而误导经营。

(二)业财的融合度会计管理工作不仅要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和精细化,还要全面分析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信息数据以及各项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不论从财务视角还是业务角度,都需要加强财务与业务的融合管理。如果贸易公司的财务部门不能充分了解并且全程跟踪出口业务部门的工作,之间不相互配合就无法顺利完成出口退税工作;如果不熟悉、不知情采购部门的工作,之间不相互督促就无法及时取得进项发票,给企业造成损失,可见融合管理的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当业务部门的成本支出有较大变化时,可用会计管理方法分析导致成本上涨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指导业务部门工作;通过会计管理方法的指引,业务部门就会及时修正和改进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三)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信息的及时性是保证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条件。随着改革深化、结构调整及政府的放管服,给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了诸多变化,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要与企业今后的经营发展环境相符,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在相关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过慢或未及时获取重要信息,就会导致信息失效或延误,而错过最佳的决策时机。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应用管理会计信息时,为了不错失良机,更注重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也会抓大而放小、舍精准而求时效。

二、业财融合对贸易公司会计管理的作用

(一)业财信息收集的前提条件会计管理部门在收集信息时发现,以往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在金额和数量上信息不对称,存在很多差异,分析其中原因是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收集时点不同、管理层面各异造成的。由于双方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甚至有时会差距很大,财务部门又不能站在多维度视角下对业务与财务数据背后的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导致相关数据信息无用或无效而失去利用价值。因此,要想保证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就要把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对接,消除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规范统计口径,同步收集时点,统筹兼顾好各管理层级的工作效能,将财务管理真正融合到各项业务工作中,切实做好全方位信息服务工作[2]。由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多品种经营,即使有逻辑关系的数据也不再是简单的函数关系,更何况是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因此在选取业财融合数据指标时,基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考虑,对于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可以采用业务思维模式下的数理统计,而非按会计专业要求的方式进行。如对销售收入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在一些贸易公司,业务部门是按销售订单进行统计,而财务部门则是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为便于协同监管,要求财务部门换位思考与业务部门融合,就需要保持两种思维方式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适当处理。

(二)能够满足超细分及多维度的数据需求企业在业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业务数据就是最终财务数据的生成过程。在传统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效能经常会受到技术条件及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和掣肘,对业务数据的提供也只是按照要求进行分级汇总后,交由财务人员处理,有些数据因为不在管理会计信息考虑范围内而被忽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工作出现一定的差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快速应用,企业管理实现了人工化向智能化的转型。一些数据量大、计算复杂且重复性的财务核算工作已被智能计算机取代,今后电子票据、自助报销、电子凭证、机器人报税渐成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处理成本,有效提高了管理会计信息收集层面,便于进行超细分多维度的数据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贸易公司进行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时,可以在相关业务流程以及管理中融入业财融合的关键需求,确保业务清单与会计管理信息清单高度融合,实现融合管理的整齐划一。

(三)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业财融合的价值在实际会计管理应用中得到了体现。管理会计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项业务,数据信息经过汇总、提炼加工处理后,最终还是要回到业务管理工作中去指导业务,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管理效能,财务部门应为企业的业务开展提供管控措施并加强措施监管。管理会计工作如果脱离业务,其在企业运营中就无法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应用要从业务角度出发客观分析业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负责业务的管理人员还要结合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调整,提出可行性方案并及时反馈管理会计,从而在互相沟通促进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3]。

三、贸易公司会计管理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当前大多数的企业对会计管理的实际应用比较认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仍是现阶段较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在2016年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管理会计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要培养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另外,从前几年美国劳动部公布数据看,美国大约九成以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正在从事相关的会计管理工作,并且大多数财务人员80%的时间都是用来进行部分决策工作。然而,通过分析我国的相关数据发现,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工作重心还在财务核算方面,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会计,没有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的危机感。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很少利用管理会计的思维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结合起来,也没有将会计管理纳入公司高层管理,在决策方面更是缺乏财务部门的参与,没有发挥好会计管理的实际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1.财务管理水平成为阻碍发展因素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内外建设,对内经济事项上要重视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融合。另外,还要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参与度,助力企业快速发展。目前一些企业的财务工作大多停留在核算或数据整理上,没有走到业务中去,思维和视野没有进行转换和拓展,再加上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能力不强,即使能参与业务管理却无力应对,即使能参与决策却争取不到话语权。因此财务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会计管理应用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再发展。2.信息共享问题有待解决随着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应用软件即可做到信息共享,但对共享空间与权限的设置则需要加以慎重划分。虽然信息公开化程度因各种需求而定,但涉及政府、企业或个人不便公开的数据信息还要加以防护。如果防护不当,会造成信息泄露,严重危害各方利益;如果过于防护,又会出现各种不畅各种不便,增加执行成本,信息共享达不到预期效果。企业内部与外部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能及时传递财税信息,比对数据信息,查验企业间业务往来票据信息,为业财系统的信息共享提供便捷,但信息的质量及共享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和扩展,一些信息共享细节还有待完善。3.会计管理很难大范围推广区别于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虽隶属于财务部门,但其工作内容更多是跨部门进行,全程参与和跟踪供应链管理,因此业财融合不是仅靠财务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还需要各部门相互推进相互合作。然而,由于业务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各有不同,对跨部门工作要求并不完全理解和配合,导致会计管理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很难给出企业最优的决策参考。即使在没有生产环节的贸易公司,业财融合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很难进行,虽然管理者意识到财务转型会给企业带来益处,但实际操作时出现半途而废夭折的情况也不少。

四、从业财融合视角分析贸易公司会计管理应用

(一)加强“业财融合”前置,转变财务角色会计工作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为各项业务服务。为提升服务质量,会计管理应融入项目、融入业务中去,当好企业决策的好参谋,在发展规划、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寻找与各业务部门的契合点,深入实际充分论证,提前预估各环节风险,防范各类风险事项的发生,全面监控业务和财务工作,以业财融合视角做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4]。1.业务洽谈阶段贸易公司作为市场营销方,管理会计应根据与收货方在洽谈环节达成的需求,利用价值评估模型对本次营销所能收回的经济效益进行事前评估,通过分析单价、销量、成本费用、毛利率等经济因素完成估值,以弥补业务部门评估收益方法的不足。贸易公司如果作为需求采购方,会计管理就需要采用适宜的成本管理方法,规划性动态地控制总成本,结合采购业务的渠道优势,择优选择合作的供货商。对于委托生产、代加工业务,由于产品嵌入其他企业进行流转,业务部门的成本核算考虑不到各项税金的影响,所以会计管理应结合业务合作模式,综合计价核定进货成本,还应比对定制与外购产品成本差异,分析成因提出建议制定解决方案,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2.合同签订阶段贸易公司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或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应尽量避免先付款再提货或先发货再收款被动事项发生,不要为了局部利益在合同里埋下隐患,会计管理应加强预警机制,提前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共同参与合同的拟定、审核及签订过程,重点关注经济条款及涉税风险,对单价数量、金额币种、收付款方式、发票种类、税种税率、含运与否等事项进行严格的审核,尤其对价税分离增值税的填列正确与否进行把关,对收付款条件是否符合资金周转进行把控。3.业务办理阶段因会计管理已经对项目或业务进行了预核算,在后续业务办理阶段,更要注重预核算执行情况,跟踪和监督业务部门工作是否按计划行事,及时纠正和调整偏离事项。业务办理阶段的环节很多,与财务部门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收付货款、开票进票、出库入库、索赔赔偿等,这些都需要与业务部门在相互配合中协作完成,因此,要求管理者在业财融合中既要懂财务又要懂业务。4.货款收回阶段销售重要环节是资金回笼,收回货款对业务部门而言是业绩评定的依据,对会计管理而言要积极推进、加速落实、保证资金安全。在贸易公司,受上下游的挤压,应收账款问题突出,超期现象严重,坏账损失直接拉低利润,企业负担可想而知。如何防范坏账风险发生,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忧患意识,在认识上高度一致;接下来要步调一致,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及时传递信息,相互配合催收货款;要通过绩效考核,关联相关责任单位,奖罚相关责任人。

(二)加强团队协作,以“业财融合”促发展企业发展靠团队,各部门工作应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协同完成工作目标。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转变管理思路,财务部门真正从账房走到台前参与实战,服务业务、服务项目、服务团队。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内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产业政策参与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目标、业务规范。在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应梳理与各业务部门的接口流程,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规定,如关于供货订货合同、销售采购订单、销项进项发票、仓储货运货代、收付款结算、样品及费用报销、销售政策及销售提成等管理细则,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在高度融合中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另外,在经营成果评定阶段,会计管理还要对各部门工作比照预期进行逐项分析,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整改优化环节管理,为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效益助财务之力。

(三)加强业绩考核,发挥“业财融合”效用在企业内部推行业财融合,最大阻力会来自于业务部门的不重视或不配合。如何发挥业财融合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业财联合行动,就需要企业找准关键点、精准施策、以点带面实现各部门的合作共赢;要基于企业战略,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绩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贸易公司应以财务维度为核心,结合其他维度选取关键绩效指标,并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和激励管理,其中对“业财融合”的工作效用,要注重结果类指标的考核评定,用数据讲事实评价是非功过,用数据摆道理论功行赏、论过行罚。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现财务转型为保证会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要求财务人员的素质要高、队伍要过硬,其不仅具备财务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管理能力,向复合型人才定位转型。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时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在选择会计管理人员时,要求其掌握专业知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实际操作能力要强;在任用时,要求其具备管理能力,熟悉业务,善于沟通和变通,解决问题能力要强。从近处着手,为远处着想,应不断加强企业会计管理人才培养,通过财务培训或会计职称考试、管理会计师考试等继续教育,提升企业整体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篇9

2016、2017、2018年财政部相继、更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国家财政部陆续的一系列有关管理会计制度和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促进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然而,国内企业在选择、使用、整合并有效运用管理会计工具上还存在很多问题。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之一列入国家信息化规划。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防篡改性等特点为建设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文献综述

新技术与会计的结合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区块链会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MaekD.Sheldon(2018)提出会计相关行业的一些关键问题都能利用“区块链+会计”来解决。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取得信息优势,使高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吴丽梅等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财务共享系统进行重新构建。肖楚探究了“区块链+会计”的结合模式对会计的影响。杜百伟认为区块链技术对管理会计在行业中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胜强指出区块链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较少涉及“区块链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研究。本文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通过研究“区块链+管理会计”的创新模式,提升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功能。

三、“区块链+管理会计”

(一)区块链技术简介

2008年11月,《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综合阐述了基于P2P网络、加密、区块链等技术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框架理念。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哈希算法和分布式记账生成数据,利用链式结构储存数据,利用共识机制验证数据,利用密码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点特性: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全网共识,防篡改性;可追溯性;数字签名,去信任机制。

(二)区块链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优势与不足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职能分工不断细化,企业将业务和财务一分为二。业务部门倾向于追求企业利益,财务部门倾向于企业风险控制。这就使得部门间横向沟通不及时、不充分,出现信息的不对等、部门间的“脱节”现象。为了应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业财融合”的新管理模式。唐惠钦(2020)认为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就是为了弥补人为割裂、缓和彼此的矛盾,财务部门既要为企业理财,又要为业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谋划。业财融合将财务工作划分在业务工作的每个阶段,不再单独在业务完成后进行核算和监督工作。然而,现阶段的传统技术无法满足业财融合的良好运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区块链+管理会计”应运而生。1.区块链+管理会计结合中存在的问题(1)区块链具体应用技术支撑不够,应用场景单一目前,区块链技术还不能很好的“落地”于会计领域。特别是管理会计对于信息的整合归集、初步的分析,需要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数据来源,区块链技术需要在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上对各个节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逐个审查数据样本,验证数据。在企业的业务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难以与现有的系统适配,应用范围受限,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区块链中的每一个节相对独立的,在同一个服务器下,他们彼此存在竞争的关系。如果在会计信息的录入和处理不是实时的情况时,当某一节点一次性处理大量数据时,各节点所要求的算力就显得捉襟见肘。(2)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基础是互联网,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其安全性就备受瞩目,由于“区块链+会计”的技术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安全性还不能有很好的保证。区块链技术本身固有分布式记账特点决定了其储存的数据会面临“51%袭击”的风险(Hasanova,Baeketal,2019)。如果区块链中的节点输入有超过50%在同一个主体控制下,那么该主体就有能力通过这些节点来控制后续信息的生成以及新区块所记录信息的完整性,从而使得本来更应该安全的新技术带来更具危害、范围更广、难排查的信息造假,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造成影响。2.区块链+管理会计的优势(1)提高核算效率,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记账,使数据的、传输、验证、记账、储存等一系列过程都具有保障。同时区块链还具有可追溯性,区块链是由许许多多带有时间戳的区块构成,每个区块上的节点对所有发生的交易数据进行上传并赋予时间点,节点上的数据都可以实现时间上的追溯,可以实现账目的同步更新。刘光强、干胜道等(2020)指出,区块链数据的全网确认和不可篡改性实现了人为信任转为技术信任。(2)提升系统效率,降低风险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对管理会计进行了融合和重构。管理会计与区块链的结合将大大减少外界环境对会计原始信息的篡改和干预。区块链技术使得各种会计基础信息自动归集,基础信息由机器管理,减少了其他干扰因素,提高了会计整体信息体系的信赖度,同时也减少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间信息的不对等。基础信息交互和使用不需要中央式授权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的银行账户、现金流账户、债券账户等信息系统与区块链相结合,以及其他可与区块链交互、嫁接的系统结合,自主完成相应交易的支付。在这种自动化的模式下,管理会计可以更好的聚焦于对企业现状的分析、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其他帮助决策进行活动。

四、结语

篇10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理财日益成为一个人们关心的问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从单一化产品向种类丰富多样化更新升级。而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更是成为商业银行的一大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互联网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市场参与者及金融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消费者也因此取得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与金融业的不断渗透,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互联网活跃用户不断开拓。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7.10亿,上半年新增2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1.7%,比去年年度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类应用持续增长,互联网理财用户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增长率分别为12.3%和9.3%。各大互联网金融理财机构对大众理财产品的不断补充,“一站式”服务理念的持续推广,场景化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2.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在现阶段主要围绕这六种模式:金融业务网络化、大数据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P2P、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和众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点是第三方支付上,客户通过这个结算方式有了全新选择,不但拓宽了购买渠道,而且不再受限于传统金融机构。与此同时,保险、基金等行业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创新结合共同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潜在客户。第二点是P2P网络借贷上,由开始单纯依靠中介服务平台提供各种信息到之后与担保机构的跨界融合,使债权的买卖转让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3.交易成本逐渐减低。就办理银行基本业务而言,现阶段人们越来多的会选择通过网上银行交易,简单易懂的操作程序使人们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完成。这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还能省下一些额外的手续费用。再者,像每个月的水电费人们也无需到营业网点人工缴费,除了直接卡上扣款外,还可以通过小区微信水电费公众服务平台办理即可。银行等金融机构只要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设备上投入一定资金,就可以减少不少的柜台人员压力以及网点的建设投入。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全新的模式深得人心。在此背景下,我??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受到了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1.理财产品种类多样。现阶段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理财产品发行量和业务范围方面。从产品发行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需求市场较大。2014年全国银行发行理财产品66512款,2015年发行数量上升至77860款,仅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发行理财产品97636款。从业务范围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业务范围从发展初期到现在已得到很大拓展。现今的产品业务种类不再单一化,而是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分成各类,比如有按投资期限分类的产品、按是否保本分类的产品和按投资渠道分类的产品等。在投资期限方面,中长期理财产品占比持续增加,而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期限相对灵活,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一定冲击,但与此同时也激励商业银行在投资期限上再作创新。

2.理财业务竞争激烈。随着当下各个商业银行陆续推出各式各样的个人理财产品,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创新理财业务,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近些年的发展态势良好,各个银行都希望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加上近几年商业银行受到“降息”政策影响,这又给各商业银行间增添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对于银行业发展理财业务的监管比较严格,相关政策更完善,因此受限程度较高,而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其创新个人理财业务的途径更丰富,这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造成了很大威胁,加剧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压力。

3.理财产品品牌效应明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同一般的产品发展情况相似,会根据产品特色树立品牌效应。品牌效应的影响使得该理财产品辨识度更高,更容易被客户信任,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忠实客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中发展较好的产品会削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如余额宝、活期宝、理财通等著名互联网金融企业产品不仅知名度高,而且发展态势良好时收益率较商业银行高,这无疑将削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管制尚不完善,于是不少不法分子钻漏洞欺诈客户资金,相比之下,我国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上的监控更完善,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不安全性增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效应。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得到蓬勃发展,与其发行产品的创新力度有着密切关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种类丰富并且收益高,这些优势建立在其不断优化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更低的业务成本上,再加上互联网发展理财业务限制相对较少,使得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度更高。而纵观目前各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尽管做了创新,但从服务内容、功能等地方都如出一辙,缺少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吸引力,并且含技术量不高,客户难以准确选择针对性的产品。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营销模式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使银行获得更多的销售途径,近几年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销售量在不断上升,但仍没有突破性进展。一方面,由于缺乏预期收益,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推广理念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导致销售平平。另一方面,销售团队建设的滞后性,无法一时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很难达到吸引客户注意的目的。据统计,2009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50%以上,2013年突破17万亿元,2014年达23.3万亿元,2015年达31.2万亿元。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以更低风险,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在人们生活中普及开来,与互联网金融相比,落后的营销模式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客户体验不佳

由于传统的金融业对于资金流动性存在数量和期限上的限制,客户体验不佳,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金融更具透明化和人性化,方便、灵活、快捷,同时,信息的更具对称性也使得互联网金融处理业务交易成本更低,从而给予客户更好的服务体验,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以第三方支付为例,这一业务已经包含甚至于覆盖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学费缴纳、水电费代缴、转账汇款、理财投资等一站式服务使得第三方支付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四)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我国国情、制度、政策与别国不同,在银行业的管控上也大不相同,我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在发展初期阶段,这与我国整体的金融行业环境离不开关系。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遭遇大大小小的限制,尽管在个人理财产品和业务上不断改革和创新,但纵观当下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存在“行政色彩”。一些银行在趋势引导下忽视了为客户服务的初衷,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在整体金融环境和服务体系背景下,各个银行的分行往往需要根据总行推出的理财计划进行工作,按部就班,更别提在理财业务和服务理念上的创新,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创新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想要发展好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做好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首先应调整传统理财产品的结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往往风险更大,对普通客户而言门槛较高并且风险承担能力较差,而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对高端客户而言达不到理财的理想目标。因此,银行可以抓住这点多研究保本收益类与高风险类相结合的理财产品。其次是普惠金融的理念创新。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以中小客户群为中心,与基金、保险、投资等金融公司互相合作,打造低风险、较银行更高的预期收益、门槛低、资金流动性高等特点的理财产品,使银行流失了不少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应借鉴互联网金融这样的理财思维,努力创造出像“余额宝”、“活期宝”这样适合大众的理财产品。

(二)提升服务

面对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局面,短时间内对产品的多样化发展难以实现,这样银行的服务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尽管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但却缺少了与消费者的正面沟通和服务。因此,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可以在提升服务上多做努力。首先,在业务程序上,商业银行应合理简化操作流程,这既能降低银行额外的成本,又能节省客户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优质服务的目的。其次,在服?渣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4.html" title="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管理上?银行应定期对理财专业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和检查,保证理财专业性。最后,在服务宣传上,良好的宣传是成功的一半,银行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线下的各个商店推广自身理财业务,有针对性对不同客户打造不同产品,加深客户认同感,转变客户对银行的服务印象。

(三)调整策略

商业银行应牢牢抓住互联网金融平台已有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借力发展自己的产品品牌。一方面,银行可以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关键还是因为其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和数据整合分析的先进技术。因此,银行应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客户服务,缩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压力,设计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并运用到管理监控上。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企业逐渐往互联网金融过渡,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能够在更低成本下,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客户进行投资消费。商业银行应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这些优势,线上线下共同经营,发展自身业务。

(四)加强合作

当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尽管银行推出越来越多创新型理财业务,但同质化严重。互联网金融平台拥有成熟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大量客户资源、优质化服务体系、专业的理财团队、完善的风控机制等优势,是传统商业银行可以紧密合作的对象,通过双方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共赢。当然,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与电商合作,也可以发展与线下热门行业的合作。除了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汽车、房地产也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合作的对象,通过这些机构对于银行拓展个人理财业务,使其更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注释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篇11

【关键词】财务实时管控 往来数据 创新管理

一、创新往来数据管理模式,提升财务实时管控水平的目标

针对往来数据管理现状,通过搭建应收应付全过程管理信息平台,规范应收应付挂账和清理操作过程,实现坏账自动计提、凭证自动清理;实现应收应付报表数据自动准确出具;实现多维度数据实时查询;实现对前端业务提醒和支付预警。往来数据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财务实时管控水平,深化业财融合应用,夯实会计管理基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创新往来数据管理模式,提升财务实时管控水平的主要做法

1. 搭建往来管理平台,为往来数据管理提供系统支持。

一是强化系统初始设置。包括:往来对象设置、清理方式设置、期初数据录入、借款函模板管理、坏账计提参数设置。往来对象提供无流程、有流程两类方式维护。清理方式提供“科目”或“科目+对象”及对应清理标志设置。期初数据中提供手工输入、导入,导出等功能。录入的期初与账务对应余额进行效验。定义催收催付函模板,催收催付函模板可以设置与打印机绑定设置为默认模板。根据业务不同,计提方法也有所不同,提供 “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 “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常用方法进行坏账计提的处理。

二是开发多维度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依据账龄分析提供“按余额查询”、“按明细查询”两种维度进行分析。灵活定义当前查询账龄,提供“年、月、天”不同周期的定义。支持追根溯源“明细穿透、凭证查看、清理明细”查看。

三是实现报表取数功能。依据账龄报表的出具,系统提供账龄报表取数设置,取数设置包括“单元格取数、附加项目行、列取数”;附加项目行、列取数,依据设置清理方式科目取出科目对就往来对象的账龄数据。实现报表快速出具的要求报表支持账龄取数。实现了应收应付决算报表的自动出具,提升了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解决日常账龄管理的工作需要。

2. 制定管理方案,为往来数据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往来款项管理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了往来款项管理的工作范围,业务财务部门管理工作要,日常工作要求,重点工作要求,并将责任具体到部门及人员。建立往来款项管理人员备查簿。如出现岗位人员变动,需在备查簿中备案。为往来数据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3.建立常态工作机制,保证往来数据管理体系稳定运行。

制定管理方案,为往来数据提供了制度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切实减轻工作人员负担,让大家愿意用,喜欢用。两者结合保证了往来数据管理体系的稳定,形成有效的常态化运作机制。

三、专业管理的成效。

1.构建全过程管理平台,提升财务信息化支撑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系统已成为财务基础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建了应收应付全过程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财务系统流程,优化系统功能,解决了报表手工出具,效率低下,数据可追溯性差,数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无法满足财务账龄分析,无法满足多维度多方位查询要求等一系列问题,提升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易用性,提高数据质量,为财务实时反映、实时控制、实时监督提供技术支持。

2.往来数据治理力度加强,进一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公司创新往来数据管理模式,组织开展专项研究,制定专项清理方案。规范了挂账和清理的操作过程,实现了应收应付报表的实时自动出具,确保了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夯实了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3.多维度数据实时查分析,提升业财融合深度。业务是财务的源头。通过制定往来清理方案,规范前端业务挂账和清理操作,并将责任明确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满足业务人员关于挂账金额和账龄的日常查询需求,加快往来清理力度。实现收款提醒和付款预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资金风险。

4.财务业务全过程协同,提升财务实时管控水平。多维度数据查询分析功能,最大程度支撑了对业务全过程的实时反映、实时控制和实时监督,深化业财融合,提高数据质量,强化财务实时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传木.徐彬.《账龄分析法的账龄划分和估计坏账损失》.广西会计.2002,9.

[2]王玉华.《企业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经济.2009,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Z],1997.

篇1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对传统盈利模式产生较强冲击,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454家商业银行中存续理财产品68961只,理财资金的账面余额26.28万亿元。截止到2016年6月,全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累计发行97636只理财产品,累计共筹集资金83.98万亿元。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上看,理财资金主要流向债券类、信贷资产类、利率类、汇率类、股票类、商品类、其他类等。其中债券以其具有标准化固定收益的优势,成为理财资金配置的重点资产之一。从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投资于债券类的理财资金以44.42%占整个理财投资的比重最高。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也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重点之一,以16.54%的比例居于次高。

从投资者的收益情况看,2016年上半年封闭式净值产品的加权平均兑付客户的年化率为4.58%,较2015年的4.97%有所下降;封闭式非净值产品的加权平均兑付客户的年化率为3.96%,较2015年的4.68%下降较多;开放式非净值产品的加权平均兑付客户的年化率为3.32%,较2015年的3.72%有所下降。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从1996年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到2015年完成了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我国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先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再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再放开存贷款利率;在改革存贷款利率时,先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再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在各类银行利率改革中,先进行商业银行的改革,后进行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体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金融市场间的利率形成机制。1996年中央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程。利率市场化的第二阶段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从1998年到1999年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到2004年人民银行完全取消贷款上浮封定,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第三个阶段为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2005年9月21日开始,允许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第一步。到2015年5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为基础利率的1.5倍。至此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的关键期,即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幅度区间。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将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完成。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同业竞争的压力加剧

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竞争会越演越烈,银行的信用水平、存贷利率的报价、理财产品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点。而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价格战严重。如果理财产品报价低于同业,将会导致大批优质客户的流失。若理财产品报价高于同业,在获得客户的同时也压低了投资利润,使得商业银行在理财收益效益走低。季末或者年末时,各银行为了完成监管的要求,刻意以较高的成本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使得市场恶性竞争的风险加剧。

(二)利率市场化迫使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创新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自主定价的权利,为银行理财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另外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大大加深了银行的利率风险。为了规避利率风险,使资产获得保值、增值的机会,商业银行必然会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使得理财产品多元化发展,所以利率市场化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原动力。

(三)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上产品以短期为主,仍然是商业银行吸收储蓄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实现理财的功能。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实现理财产品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功能。

四、进一步发展理财产品市场的建议

(一)拓宽理财产品投资标的,提高理财收益率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主要以具有固定收益的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为主,利率市场化使得非标准资产的收益逐步下降,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高。对于商业银行,提高理财产品吸引力的最关键因素就在于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那么进一步拓宽投资标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推动银行理财资金投入非标准化的债权资产,包括信贷资金、信托资产、委托债权、承兑汇票、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这类的资产无法从银行的标准化融资渠道融资,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这类需求具有信息披露不充分、资金配置具有循环融资、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

(二)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平台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第三方金融力量迅速占领市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理财需求细分化,金融理财产品标准化、简单化,更加贴近了中小投资者的实际情况,满足了中小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传统商业银行理财需要进行网络化转型,朝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应该实现标准化、电商化,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群体的细分,满足之前被忽略掉客户群体的需求,将标准化、简单化的理财产品和服务放到线上销售,线下做好反馈,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速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重视高端客户理财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客户拥有庞大的资金量,利润贡献度高,但是这部分群里体更加倾向于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所以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客户视角提供多元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魏婧.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篇13

关键词:企业发展;业财一体化;成本管理

业财一体化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尤其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逐渐显露,这也导致管理成本持续攀升。当下企业应基于业财一体化模式,对成本管理进行调整,通过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改善以往财务与业务脱节的现象,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势。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很多中小型企业内部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因此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具有深远影响,能够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增添持续性发展动力。

一、企业成本管理概念

(一)成本概念

企业获取物质资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经济价值就是成本,也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付出的投入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放弃另一种经济价值。成本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按照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划分,包括工业、运输业、商业等,企业成本大多会分为两种方式,经济要素成本与计算项目成本。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来说,成本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反映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还能明确成本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企业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工作中的核心,并采用多种不同管理方法,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就是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回报。

(二)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重要性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得到充分展现,很多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对成本进行严格把控,而成本逐渐变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性能指标。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是一项有限的资源,能否控制好成本投入需要财会人员加强核算、管理,通过采用专业的管理方法,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多动力。成本管理属于相对复杂的工作内容,不仅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对成本进行优化和调整,并采用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当下的企业成本管理中,主要选择标准成本法、直接成本法、价值分析法及成本核算法等,每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与市场经济环境选择,确保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对企业的成本投入进行准确评估。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业务与财务部门融合困难

由于当下市场环境相对复杂,企业发展面临种种挑战,目前来看虽然业财一体化理念得到普及,但由于处在初步阶段,企业对该理念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导致成本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且难以发挥出业财一体化的最大效用。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融合度较低,因为两个部门始终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并且没有太多的交集,而业财一体化理念需要两个部门协调配合,展开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从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些许矛盾。在工作性质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双方很难互相理解,尽管双方目标统一,但在工作要求上难以协调,最终造成突出矛盾。

(二)业财一体化流于表面形式

成本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为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质量,没能真正发挥出业财一体化的作用。无论财务还是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往往分布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在业财一体化模式下,建立财务共享机制,也就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取得工作进展。不过双方数据信息共享停留于表面形式,对于数据来源与业务情况仍然一无所知,这也导致无法针对企业发展运营现状展开分析,财务人员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尽管企业明白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对于成本管理的正确方法仍存在误区,甚至企业管理层认为只要在生产阶段节支降耗,就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加大生产量必然能够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念,成本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营环节,包括前期的设计阶段、开发阶段、生产及销售阶段,都要进行适当的成本管理,而这种控制方法不会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同时将成本控制在最低,从而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另外,员工不够重视成本管理,认为企业成本与自身毫无关系,所以在工作中存在浪费成本的情况,成本关系到每一位员工,想要真正降低成本需要全员共同参与,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三、业财一体化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意义

(一)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当下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要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从增强核心竞争力入手,这也是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目前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会融入业财一体化理念,并以此来实现成本管理改革目标,切实发挥出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构建高效的成本管理战略,企业能够将成本降到最低,尤其是统一的业务与财务管理机制,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充分提高了成本管理效率和质量,并且降低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从而获得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业财一体化下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提高成本管理科学性

企业借助业财一体化理念,将业务与财务相互融合,财会人员可以深入业务前线,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展开跟踪管理,而业务部门也能及时获取财务数据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科学性。在业财一体化的成本管理中,摆脱了以往简单汇报财务数据的现象,而是积极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多层面收集数据信息,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现状,从而制订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除此之外企业成本管理逐渐提高了动态性、有效性,管理质量与水平同样提高,从而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管理需求。

(三)强化成本管理效率

成本管理是保障企业获得最大经济利润的重要途径,在业财一体化的支持下,企业成本管理与各项经济活动实现对接,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各类资源的使用率逐渐提高,避免资源投入低效或浪费等情况。业财一体化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助于财务部门了解业务部门的具体需求,包括分析出各业务部门的资源需求等,从而及时进行财务资源分配,为企业关键业务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与传统成本管理进行对比,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并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减少,提高了成本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四、业财一体化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一)优化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当下企业核心管理层应加大关注成本管理,同时做好相应的决策工作,一般来说成本管理计划由核心管理层设计,最后经基层管理部门实施、执行,并通过会议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好各方责任划分。如果企业成本管理责任体系不明确,或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清晰界定,必然会导致成本管理效率降低,超支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成本管理会被忽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一系列挑战,而做好成本管理将有利于企业发展,还能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因此企业必须基于业财一体化理念,对成本管理责任体系进行明确,改变整个管理流程,为企业的经济竞争奠定良好基础。

(二)完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在业财一体化下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效率。目前很多企业开始重视绩效机制,确保员工能够认真执行成本管理,另外还可以采取物质奖励,也是最直接的激励手段,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工作目标与薪酬相结合,以此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中。除此之外精神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给予员工肯定,提高自身的创造性。以往企业以物质奖励为主,反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激励,因此企业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注意两者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三)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开展业财一体化成本管理工作,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利用计算机作为基础,融合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现代化成本管理系统,并实现企业全过程动态成本管理目标。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并进行自动管理与分析,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如在材料成本管理中,由于涉及返还成本、人工成本、其他成本等,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计算,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简化整个管理流程,还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信息,估计出具体金额与成本结构,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好预算规划、控制。以往成本管理需要复杂的体系支撑,由多个部门形成协调配合,在加快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后,大大降低了成本管理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强度等,且管理效率比以往更高。

(四)树立先进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时展,企业必须要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即使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挥出成本管理的作用。企业树立新的成本管理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性,并以此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下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业财一体化理念,并充分融入成本管理工作中,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成本管理方法与内容,通过研究总结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能够准确掌握成本管理内涵。准确来说成本管理并不是一味控制、降低,而是寻求最优化,这样企业才能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五)拓展企业成本管理范围

在当前的业财一体化理念下,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应做出调整,而不是单纯降低生产成本,必须站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角度上分析,不断拓展成本管理范围,从而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形成同步。对于成本管理工作来说,必须要以企业全局发展为突破口,摆脱传统生产成本的限制,将成本管理落实到整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从而切实发挥出成本管理的作用与价值。成本管理一般会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依据,同时分析出作业管理、市场供求现状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内容,并增加了事前预测、事后核实等重要环节,以此来保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并与现代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促使企业获得持续进步。

(六)强化企业成本控制力度

成本管理是降低企业运营投入、扩大利润空间的重要方法,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甚至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营有直接影响。不过很多企业并不注重成本管理,这也导致无法发挥出成本管理的作用,很难实现全员参与目标,最终导致企业自身凝聚力大大降低。为了强化企业成本控制力度。首先,应明确好成本管理目标,并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成本管理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对员工的执行力度进行严格要求,能够按照规定贯彻落实。其次,应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融入现代业财一体化理念,将成本管理落实到个人,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实现发展目标。最后,通过成本管理反映出企业运营状态,并为战略规划提供有效帮助。

(七)提高成本管理人员水平

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财会人员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只有保障员工的个人能力,才会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与水平,不断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这也是众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企业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以此来让员工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确保每位员工都具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应把控好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严格要求持证上岗,并进行详细的考核评价,确保财会团队水平均衡。除此之外,应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活动,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成本管理技能,充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并借助科学的激励机制,增强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奖惩结合的形式,促使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八)完善成本管理流程设计

在业财一体化理念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想要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应借助业财一体化理念完善成本管理流程,同时增强成本管理的科学性,确保适用于现代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成本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可能会出现的潜在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等,并且成本管理要与企业自身长期规划形成统一,能够有效控制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切实降低财务安全风险。企业应注重提高成本管理编制方法的动态性,能够及时分析部市场环境变化、内部需求变化等,建立动态性、开放性的业财一体化成本管理体系。

(九)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是约束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想要基于业财一体化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确保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切实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管理制度中包括成本分析制度、监督评价制度、内部保障制度等,同时要将各个制度进行细化,以此来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资金使用与收入情况,同时增强成本管理实施的有效性。企业应该通过监督评价制度,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把控,及时发现各部门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包括随意更改成本管理目标与内容,或将成本资金用作其他途径,通过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严格控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五、结语

对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来说,做好成本管理是关键,而成本管理则会直接决定企业财务的严谨性、规范化,因此间接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业财一体化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成本管理精细化目标,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应借助业财一体化的成本管理,提高所有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能够对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保证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内容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通过业财一体化的成本管理,为企业良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晖.企业业财一体化下的成本管理[J].中国商论,2021(13):168-170.

[2]李虹玲.探究企业业财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策略[J].中国产经,2021(04):67-68.

[3]马菲.浅析业财一体化下的项目成本管控[J].财经界,2020(36):164-165.

[4]袁蕾.企业“业财一体化”模式探讨[J].财会学习,2020(17):58+60.

[5]徐晶晶.企业业财一体化管理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3):178-179.

篇1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P2P网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互联网和金融两个领域的相互融合下应运而生的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一股新兴的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该行业内各个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迅速发展速度之快,成为了我国研究学者纷纷投入精力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发展初期,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是目前仍没有较为科学统一的定义、明确的监管规则和业务界定。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这股新兴力量的发展,确实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方向、新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较为成熟,相应的研究状况也较为深入,更多的集中在P2P网贷的研究上。Yum et al.(2012)[1]针对P2P网贷平台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P2P在小微金融领域内有重要意义,借款者不能借到相关借款,通过P2P这种途径解决了该问题,而且借款者有激励重复的在这个市场上借贷。P2P借贷是互联网金融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中坚力量,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研究者的重要关注。Wang et al.(2015)[2]对比了P2P网络贷款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模式,通过对比分析认为P2P在审批流程、信息管理、贷款决策方面优于传统银行相比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中,刘越、徐超和于品显(2014)[3]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是互补关系,关键在于哪一方能够得到更多的信用数据以便获得客户。李鑫、徐唯椠(2014)[4]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辨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分为支付类和脱媒类。刘芸(2013)[5]研究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通过互联网金融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她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核心问题,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可使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得到缓解,从而增强借贷的风险可控性,降低融资成本与征信成本。

国内的研究大多关注法律监管体制问题、互联网金融带给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改变、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的研究,但整体上还停留在表面的分析和展望上,并没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入分析,当然这也是受到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的发展现状所限制。本文将在相关学者研究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梳理,将该领域内的研究进行整理,对各个层面的观点和研究进行分类总结,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体系。

三、互联网金融概述

尽管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甚至学者对其不是特别了解,在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以及界定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针对这样的现象,认为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本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概况,并引领本文后面的写作。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都有什么特征?传统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是否属于这一范畴?这些问题还是有人不清楚,所以需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定义的阐述以及模式的划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多大同小异,有的即使表达不完全相同,但是理解下来是一个意思,本文将对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进行阐述。

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互联网加金融这么简单的结合,它是二者有机的融合,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对金融这个领域重新运作、重新形成一个新的体系。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依靠大量的数据积累,即大数据的背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云计算、搜索引擎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包括网络信贷(P2P)、众筹融资以及其他金融类服务。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运用相关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各个主体进行联系,从而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更快、更省、更优质的服务于金融各方。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划分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定义,现在需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区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划分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型。晏妮娜和孙宝文(2014)[6]从小微企业融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划分,认为互联网金融分为网络联保模式和网络池融资模式。同样从小微企业融资角度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划分,徐洁、隗斌贤和揭筱纹(2014)[7]的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有四种,分别为:点对点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大众筹资融资模式和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

本文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划分,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模式:

(一)支付结算类

从字面理解,这种模式主要的功能就是支付结算,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依托网络购物发展起来生活购物、移动支付为主要功能的支付结算类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一些独立的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如快钱等。

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息息相关,目前快钱等支付结算类的模式发展较为迅速,不仅是个人购物、消费等在适用,不少企业也引入了快钱类支付结算类模式对公司的支付结算进行管理和处理,这种支付结算类方式使用快捷方便,且成本低,成为支付结算的一大发展趋势。

(二)融资类

互联网金融融资类模式将所有融资类别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归为一类,即将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模式、众筹模式、P2P网贷模式等投融资模式统一归为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类。这一类别主要以P2P等中介平台以及阿里小贷等电商介入型融资平台为典型代表。

融资类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对小微企业的关注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融资问题,小微企业由于本身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较好的信用信息、没有相应的抵押物等各个方面的劣势,使得其从传统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不太可能。互联网金融融资类模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改善。

(三)投资理财保险类

互联网金融的投资理财保险类别作为第三类,主要是为投资者提供购买基金、保险、信托等理财产品的互联网平台。这一类别是除了以上二者外,由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其他类别的金融类服务。

投资理财保险类对广大的相关主题影响甚大,投资者、需要理财者、需要购买保险者等不再需要通过传统方式去进行相关活动,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类人群的需求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满足和改善。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整个经济、金融行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金融行业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科技带动金融发展和信息消费变化的新动向,带动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需求的不断上升,加快了传统金融机构运营管理模式、产品服务模式、技术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模式等各个方面的转型,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二者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又不断融合和合作,共同带动整个金融行业体系的发展和变革。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从P2P网贷、网络理财以及和传统金融行业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P2P网贷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P2P网贷模式和传统金融行业的借贷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互联网金融作为中间平台,无论是否参与借贷关系,这种模式由于是资金借贷双方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各自寻求匹配度,进行资金期限、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契合,从而达成交易,这种直接交易模式的融资新途径有效的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使得整个借贷更加高效,促进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以网络理财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理财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理财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的理财模式成本较高、认购起点额度高,使得一些中小阶层的人理财需求得不到满足,互联网金融网络理财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提供了更多的小份额理财产品,同时还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理财产品设计,而且这种理财交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更高效。中小阶层理财需求得到满足,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客户的闲置资金得到了有效的投放,使得有资金需求的人能够获取资金,这个过程促进了经济增长。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挑战,倒逼传统金融市场加快适应新形势,加快发展,不断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加快了银行存款分流,对银行的垄断形成冲击。

六、结论

本文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加金融二者有机的融合,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对金融这个领域重新运作、重新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其模式大致分为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三个类别,互联网金融各个类别的发展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让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全,促进传统金融行业的革新。(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Yum H.Lee B.Chae M.2012.From the wisdom of crowds to my own judgment in microfinance through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s.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1:469C483

[2] Wang H.Chen K.Zhu W.and Song Z.2015.A Process Model on P2P Lending.Financial Innovation

[3] 刘越,徐超,于品显.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2014(03)

[4] 李鑫,徐唯椠.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若干问题的辨析[J].财经科学,2014(09)

[5] 刘芸,朱瑞博.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与征信体系深化[J].征信,2014(0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