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监理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监理的意义

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理;促进作用;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对环境治理的测定,来反应环境的变化情况。它是环境保护最基础的工作,不仅反应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前期的治理效果,还为制定环境改造计划提供了的可靠的原始数据。我国对环境监测的约束解禁于2001年,少部分的民营机构实验室也加入了环境监测的行列。此后,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量的发展,尽管仍没有质的提高。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监理了4级环境监测网络,即:“国家、省、市、县”。4800多个监测站分部在全国各地,,环保系统监测站也多达2000多个。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等6大方面已经实现了完全覆盖。但也存在环境监测技术薄弱、环境监测能力落后、环境监测的质量不理想、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辅助不足等问题。

2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工程的核心,也是环境监理的基础,是实现“科学合理化、规范制度化、法制化”的环保事业的“幕后推手”。新形势下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辅助作用。并通过加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联系,这将对我国环境监测监理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环境监理是指现场的环境监督工作,包括了对环境现场“检测、督查、记录”和事后资料的统计整理的总称。主要工作就是进行现场的监督检查,根据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所推出的处罚条例作为依据,即建立的环境污染处罚条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互相服务和依靠,互相辅助与促进的关系。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资料作为现场执法的基础和依据,而环境监理以环境监测的结果及处罚条例为基础进行执法处罚,所以环境监理是建立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的。

3 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促进作用的重要

意义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作为环境保护执法的两大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是它们之间永恒不变的关系,一旦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就影响了环境监理的效果。所以,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在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同时,要使得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完善的法制建设是环境监理的发展的根本和依据。这也是目前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作为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最有力助手和基本保障。这就需要环境监理所依赖的数据更加可靠和准确,总的来说要满足以下5条原则:“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管理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影响到任务完成的效果。为了不让环境监理违背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

4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就是加强它们之间关联的紧密型。深入开展环境监理的同时,加强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为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就是要根据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随时调整工作发展方向和推进发展的举措,作为为环境监理提供全程服务的环境监测站应该把获得准确监测的结果看作是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发挥对环境监理技术支持和监督的促进作用。例如加强对污染源监测,使传统的环境监测方式向新形式方向发展,这是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有力措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技术提高的基础之上,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制定计划和目标。

4.1 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

的监测数据 因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环境监理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反映环境真实的质量状况和所排废弃污染物放情况。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监理中的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环境监理的下一阶段的指导提供依据。监测数据既是环境监理的依据也是环境监测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决定了环境监理的成效,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

这就是要求环境监测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法律为规范准绳。如果环境监测的数据违背了“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那么环境监理的工作就失去了目的性和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这是判断企事业单位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的第一手数据来源,这就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数据运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理工作达到实效,为环境质量管理和评估提高依据和保证。

4.2 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环境监测站所得到的监测工作结果不仅是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还是环境监测的一手资料。所以这也奠定了环境监测在监督执行系统中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起到了现场环境监督的作用,还是对在环境管理体制保证系统中的环境监测的保障。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监理密切相关,起到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技术类工作的辅助作用。而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也是目前需要加强的方面,其具体表现在:“环境监测的数据来源是对企业征收排污费的凭证和督促”、“调查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护”和“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监督和技术管理”。其中环境污染事故调查数据是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的事实依据。当发生污染纠纷时,首先要彻查污染源和污染物,发挥监测和监理部门的合力。

4.3 落实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环境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保护有效的措施。也是督促企业展开节能环保的杠杆手段,而监理的工作就是在征收排污费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测,这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方法;另一种就是在监测力的“真空区域”通过物料衡算的计算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误差,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有效落实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能够加强环境监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权威性。对环境监测基站管辖内的企业的“三废一声”进行实时监测、采样和分析。以对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判断,这些都是监理在统计核实基础上的。并且还要拟定环境污染质量报告,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数据、资料上的支持。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污染监督监测制度来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也是对环境监理的最大支持。通过采取有效的征收排污费条例,让监理站的排污费征收工作有法可依。

5 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的领域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加大环境监测工程与环境监理工作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对环境管理的整体效能有效地提高,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作用。坚持“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互相支持、互为依靠”的方针,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而环境监理部门的发展正朝着“数据化、定量化、条例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共同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共同协调发展,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环境监理;环境管理;建设项目;意义;建议

近年来,国家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伴随出现的却是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目前,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是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三同时”这两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俗讲就是分析建设工程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建设项目在实施前必须通过环评报告的技术评估,即邀请有关专家对实施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上报有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环评批复后,工程才可开工建设。“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项目的规模日益扩大,涵盖的技术也已经越来越复杂,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环评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应运而生。

1 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背景及意义

环境监理的职责就是在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中,负责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从而在保障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顺利实施建设项目。在我国,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主要实行的是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两项制度,这两种制度分别侧重于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即环保部门的介入大多在项目建设前和项目建成后,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环保制度的落实不能很好地监管,掌握。特别是对于一些建设周期较长,生态影响较大的工程来说,传统的“哑铃”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中间环节设置环境监理。例如,对于石油开发型资源开发工程来说,随着工程的推进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愈发严峻,如果监管不到位,建设结束后再进行“三同时”核查时,有些工程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因此,借助环境监理变“事后监管”为“全过程监管”,确保了环评文件要求及“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内容主要为监督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落实建设项目配套环保措施,以及对建设项目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监理通过明确并强化工程建设单位、环境监理单位的责任,弥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之间的缺口,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 环境监理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具体监管工程实施过程,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保护工作中,建设单位在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后,工程如果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有利于环保部门及时掌握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调控,从而实现对建设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环境监理人员通常采用现场勘察、旁站监督等方式来保证施工达到环保设计要求,一旦发现工程未按照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建设环保设施,或项目建设中存在生态破坏事件就可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并上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2 有效提高各级部门环境保护管理效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设项目增多,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环保队伍建设却稍显滞后,人员配套严重不足,导致相关人员管理起来力不从心。随着建设工程环境监理的逐步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改变了过去陈旧的管理方式,改为由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定期向上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汇报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和修改环保计划,建立健全管理对策。

2.3 为企业提供环境保护技术及增值服务

传统的环境保护体系侧重于工程前和工程后的监管,环境监理可使企业建设少走些弯路,避免了有些工程竣工后才发现环保设施的建设与环评要求不符,企业事后补救的情况发生。如今,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于建设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得到了专业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最终尽量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即使问题发生,也有助于查询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为建设单位解决环境保护技术问题。

3 未来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议

3.1 强化环境监理宣贯,推进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环境监理还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环境监理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供参考和借鉴,很多东西还处在摸索阶段,管理也相对薄弱,建设单位和大众对这项制度的认识更是寥寥无几,环保宣传工作责任重大。因此,环保部门应强化环境监理制度的宣传,向建设项目施工单位以及民众宣贯环境监理的重要作用,使施工单位认清环保形势,了解实施环境监理的重要性;使民众参与建设工程环保监督,从而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3.2 明确环境监理法律地位,维护市场良好运作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环境监理的责任认定一项仍是空白。有些地方根据地方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环境监理的规定,但缺乏环境监理未落实情况的罚则。为了维护环境监理市场的良好运作,强化法制建设,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出台有关工程环境监理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明确环境监理制度的法律地位,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单位资质、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同时对未落实环境监理单位的责任做出规定。使环境监理的技术规范、标准、指标考核与验收、收费标准等等,做到有法可依。

3.3 提高环境监理管理要求,强化环境监理日常考核力度

随着环境监理制度的推行,许多专职的环境监理单位应运而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环境监理工程师及环境监理员。但实际情况是,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工程和环境影响评价经验,甚至没有从事过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有的监理员到现场监理却从未见过项目的环评报告及其批复文件,只是根据初步设计进行环境监理。然而,环境监理的技术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报告及其批复文件,这就要求环境监理人员要有较为丰富的环保知识素养,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在监理实践中及时发现环评文件的缺陷,从而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环境监理管理部门应提高要求,规范相关考核制度,强化对环境监理单位的日常考核力度,确保环境监理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3.4 推进环境监理制度国际化发展

建设项目中的环境监理制度作为一项国际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的制度,在许多国家也有多年的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外国优秀的实践模式,并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推行环境监理制与国际标准接轨。

近年来,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但是由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亟待完善,这就要求政府与环境监理单位共同努力,从制定标准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着手,逐步提高我国工程环境监理水平,实现整个工程环境监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工程环境监理在环境管理中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R].北京:国家环境总局,2002.

[2]鑫海,潘哲明,胡桂昌.工业类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11.

[3]杨超,鲍炯炯,夏文健.工程环境监理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及前景展望[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5):104-105.

篇3

环境监测是一项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技术服务行为,其实质在“评价”,宗旨在“服务”。环境监测指的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影响和生存的环境进行质量的监视和测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某些主要代表因素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这些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监控,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对其他的环境规划等决策部门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的科学管理和执法监督来说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现状以及环境变化趋势进行数据的检测和判断,从而了解当前环境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进行解决,环境监测能够做到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控能够充分了解环境污染问题中主要的污染物分类和具体分布区域,根据详细科学的数据分析明确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且能够对有可能发生的污染进行科学的预测,环境的监测能够为环境的管理提供数据,为环境的执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仲裁,不仅能够解决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还能够提前解决潜在的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从而防治结合改善环境条件,保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也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要求,环境监测是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门工程,对环境保护部门来说能够及时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和变化趋势,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中的主要数据依据,在污染的防治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也需要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通过环境监测可以确定环境是否受污染、污染危害程度、受何种污染物污染等,这就为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内容

在环境监测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首先是对环境总体各项要素的实时监控,根据要素变化对环境质量做到了解和预测;第二是政府部门在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或者有关环境的政策时,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提供详细数据和资料;第三是有关单位的排放污染物具体数据和情况能够通过环境的监测进行有效监督;最后环境监测的技术研究对于促进环境监测的有效发展和环境质量的保障尤为重要,《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进行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系统掌握和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需要首先对监测站点和网络进行设立,监测站点和网络的设立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规定和规范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选择,设立检测站点之后要对地区的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常见的包括连续的监测和定期的监测,具体的采用要根据具体地区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各地根据污染源的具体监测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综合得出全国性、地区性的环境质量变化和变化趋势的预测,为环境的质量改善和防治提供数据基础和资料基础。在环境监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监测的调查数据要进行合理的保存,以便后续工作的及时查找,建立详细的污染档案,尤其是污染源的监测要进行现场监测的形式,对于重点排污单位进行进行检查和验收,定期监测污染指数,并且在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对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进行监测,为追究污染者的法律责任以及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开展以科研为主要目的的监测,为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开展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而进行的监测工作等。

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污染物从污染源具体排出之后的变化趋势和未来发展,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充分了解,通过治理结果的评价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环境监测还可按照污染物存在的空间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对环境中的各项要素要通过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实时监测,对环境质量情况具体掌握,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的有关数据报告,从而对污染源进行管理上的控制和监督。

4、氮氧化物

以氮氧化物为例: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监视和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过程。是气态污染物监测的主要项目之—。存在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有多种如—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氧化二氮(N2O)、三氧化二氮(N2O3)、五氧化二氮(N2O5)等。污染大气环境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NOx主要来源于燃料中含氮有机物的燃烧和高温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而成,燃烧过程所产生的NO。主要以NO形式排入大气中,进入大气后,部分被氧或臭氧氧化成NO2。目前实验室较理想的检测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方法是: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它操作简便,干扰少,灵敏度较高,精度和准确度较高。该方法适用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氮,与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与吸收液不能发生反应,而是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管氧化为二氧化氮后,与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这种反应原理就能够于波长540nm处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管中样品的吸光度。

四、结语

篇4

一、政府重视,人人参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宽,情况复杂,单靠某个单位、某个部门是不能达到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目标的。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纳入政府和干部目标管理,强化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当前,部份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的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讲究个人眼前实惠,对农村环境污染造成水资源水质恶化漠然视之,甚至以牺牲环境恶化水质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因此,一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每个公民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投入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

二、垃圾定点堆放,进行分类处理。农村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倾倒垃圾如果随心所欲,污染范围必然会更广。因此,对垃圾一定要定点堆放。同时,对垃圾要分类处理,能够送到地里作肥料的要尽可能送到地里作肥料,能够回收利用的,要尽可能回收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尽可能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各种养殖场排污要达到环保标准,将粪便和其它排污送到地里作肥料,或者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变废为宝,尽可能做到排污零排放。

三、改革农业用粪方式,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农药。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了减少劳动用工,农村种地施肥以过去的施用人畜粪便和沤制农家肥为主变为施用化肥为主,不但使农村人畜粪便和可以作为农家肥的沤制物成了污染农村环境进一步污染水资源的祸根,而且影起农村种地化肥施用量巨增,导致化肥的残留物在山平塘、水库、石河堰和河道中巨增,污染水资源。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加之其它原因,导致农作物病害增多,随之而来的施用农药量增多,也对农村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严重危害。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和水资源,应当改变当前农业用肥习惯,把人畜粪便和沤制农家肥作为种地的主要肥料,尽量少用化肥、农药。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另一方面还可减少人畜粪便及其它废弃物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还能增加和培育耕地肥力,一举多得。

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监理环保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以来,已形成了完善的工作体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得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投资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以前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在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环保工作,使得高速公路沿线自然环境造成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破坏,所以对高速公路建设进行环境监理是势在必行的,以在各方面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一、明确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环保监理的任务

环保监理分为环保工程监理和环保达标监理,环保工程监理只要是依据《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方位、全过程地监理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对施工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环保达标监理主要是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促使施工方的各种环境措施满足满足公路施工环境保护要求。总之,环保工程监理主要是对公路施工项目配套的环保工程进行施工监理。

二、公路施工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路基施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公路路基较高,在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填方、路堑的开挖对地表的扰动较大,难免会改变原有地形、损坏原有植被,从而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

(二)路面施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面施工时,沙石料场及拌合站都会产生噪声、粉尘,对大气和周围水资料造成污染。

(三)桥隧施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修建桥梁时,施工期间基坑开挖、机械钻孔均会扰动河床,致使河床过水断面压缩形成局部壅水,此外,施工产生的泥浆等废渣不合理排放,会污染下游河段水质。桥梁两端的开挖,也会破坏天然植被,致使山体局部不稳。由于路基施工、隧道开挖都会造成很多的弃方,这些弃方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四)施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破碎过程中的粉尘,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施工工地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废水和废渣会造成环境污染;施工期间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作业会引起较大噪声,构成噪声污染。

三、公路施工环境监理的内容及方法

(一)路基工程。根据路基工程的施工工艺产生的环境影响,监理人员应采取审核文件、现场核查、记录、巡视、旁站、抽查、监测等方法进行环境监理。审核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环保措施是否在施工中落实,现场检查施工测量控制线和路基征地范围是否符合规定,检查弃土场的设置是否合理,巡视施工现场人员是否洒水润湿后再拆除构造物,旁站监理拆除过程,检查路基施工中是否有临时排水设施,巡查坡面防护工程和植物防护工程是否防止水土流失,路基填筑时,巡查是否设置排水沟,沉沙地或临时沉淀地。

(二)路面工程。路面施工应审查承包人提交的沙石料场的批文是否符合规定,巡视沙石料场是否有明确的开采范围的标志,现场检查碎石场是否采用了除尘措施降低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检查拌合站选址是否合理,检测拌合站设备产生的噪声、大气和污水处理是否达标,旁站路面摊铺全过程。

(三)桥梁工程。桥梁施工造成的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噪声、渗漏等,监理人员应采取旁站、监测、巡视等方法进行桥梁施工的环境监理。旁站监理基坑开挖全过程,巡视河道开挖是否采用防护措施,监测桥位随进的水样是否达标,旁站监理混凝土灌注全过程。其中泥浆池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排浆池应选在不易外溢的地段。在泥浆池周边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水过大而造成泥浆外溢,并定期检修机械以免机油、废油四处外溢。另外,施工期污水不得排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水域。在排入场其他水域时,要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的污水排放评价,当取样测试有害成分、含量值高于排放标准时,必须进行污水处理。

(三)噪声。监理人员应把握好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采取查阅文件、现场调查、旁站、监测等方法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进行监理。施工单位应该尽可能地用挖掘来代替爆破,以多点少药代替大量炸药爆破,采用延时爆破技术等手段降低噪声和振动。敏感点及文物保护地区禁止开山放炮,确实需要放炮作业的,应加以防护,以防碎石冲击,并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除抢修、抢险作业外,禁止施工单位夜间在居民区等进行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休息的施工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应报环境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并可通过设立临时声屏障(如围墙)、种植绿化带、修筑路堤等来降低噪声,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另外,要求施工单位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

(四)绿化工程。根据绿化工程质量要求和控制技术标准,确定出苗源、种植工序、初期管理为绿化工程质量监理的监控点,环境监理人员应采取查看订货单、询问、现场勘查、巡视、旁站、抽查等方法进行质量监理。查看订货单或询问确定苗源是否属实,现场勘查苗圃确定苗木的初期管理是否定时浇水或洒水。

篇6

摘 要 本文叙述了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构成情况、监控系统软件特点及监控系统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维护模式。本论文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概述,简要介绍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定义。第二节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的目的、优点

关键词 动力及环境监控 通信电源 智能化 标准化

一、概述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通信设备的大量增加,需要使用大量的动力设备。动力设备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位置分散,无疑增加了维护的难度。维护人员不但要巡视重要局房,经常对重要的设备数据或信号进行抄表和测试,更要求能对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出快速响应。

随着通信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维护效率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局站可能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需要通过一定的远程监控手段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实现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不但能有力的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设备安全,同时可提高通信企业维护效率。

二、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的定义

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实现对分布的动力系统、空调系统、机房环境和安全保卫系统进行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把现场、分散、人工的巡视和操作变成远程、集中的维护和管理。通过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报表自动化、故障告警与处理、智能分析、数据视频联动等监测手段来提高维护管理水平,保证动力、空调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机房安全。

三、动力及环境 监控系统的目的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技术在通信电源的应用,标志着通信电源的维护和管理从人工看守式的维护管理模式向计算机集中监控和管理模式转换,其目的:

1.实现少人或无人值守,实现集中维护、集中管理

电源集中监控的基本目的,是对网上运行的电源设备进行实时自动监控,实现少人或无人值守,改变过去由人员看守的落后维护方式。用准确、快速、真实的数据全面表现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状况,是实现集中维护、集中管理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发达地区,通信能力迅猛发展,电源空调设备、维护工作量成倍增加,由于选用先进设备,采用电源空调集中监控技术,做到了维护人员基本不增加。实践已证实电源空调集中监控能够达到减少值守人员、提高维护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2.为维护提供真实技术数据,推进科学维护管理方式

监控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在少人或无人值守的条件下实现新的具有科学性的维护管理方式的运作。大量的实时数据,直观的反映设备、系统的真实状态。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科学处理、分析,可定性或定量地对设备、系统工作品质给予准确的评价。可以以大量的技术数据为依据,指导设备的检修维护,采用专家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充分利用设备的自动化功能,使用科学的操作程序,把过去落后、复杂的监测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提炼,并通过先进的自动监测手段,把设备维护工作变的简单、轻松、准确、高效。如把发电机组的自启动带载试验和直流系统、大型UPS供电系统的电池组容量核对性检查工作巧妙结合,统一安排,集中监测,可同时获取多种设备的监测数据。在专家系统的支持下,得出准确的分析结果,由此指导设备的故障预防检修及更换。在这里,需要重申一点的是:实现集中监控后的设备维护,仍然需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电源专家,进行必要的设备检修与集中监控管理。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将为无人值守、集中维护管理做出巨大贡献。

3.推动电源设计及产品自动化功能的合理性、实用性

延续至今的电源设计,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模式而进行。有些设计参量的确定,如,设备及系统的容量冗余、备件数量等,缺乏大量的数据验证其合理性。使用电源监控后,可获得电源品质、真实用电量、系统供电能力等参数,将准确指导设备系统的更新设计及选型。根据市电品质和发电机组响应时间,提出更合理的直流系统、大型UPS供电系统的放电时间。能有效的节约投资和能源。集中监控的应用,对电源产品自动化功能的合理性、实用性及设计也将产生极大的促进。

4.推动通信机房的环境集中监控的建设与完善

电源空调集中监控系统中明确了环境监控的相关内容,首先使电源、空调机房的环境有了统一的集中监控管理要求。这一确定,将推动通信机房监控的完善性。如在综合通信机房中主要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监控,大多数为国外设备厂家所创,对环境及安全内容,不能全面包括,按那样创建的监控系统有很大缺陷,是不完善的。而电源、空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是基于我国电信行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对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的要求及发展趋势,从而补充、完善了综合通信机房的集中监控内容,使其更具全面性。

5.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维护、管理人才

电源监控的推广应用,迫使从事电源、空调维护管理人员必需对电源监控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认真学习。通过技术讲座、技术谈判、实际工程应用,培养了一大批电源、空调维护管理全能人才。一大批懂监控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生力量也加盟到电源、空调维护管理行列,一大批复合型维护、管理人才将在电源监控的推广应用中产生。

四、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必将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作为电信网运行维护的重要支撑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

在环保基层部门(例如,三级监测站),虽然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员,但是档案管理员大多不是档案专业毕业,也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是在完成日常监测任务的同时兼职负责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掌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做不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档案,更谈不上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2.档案管理工作受重视不够无法与监测工作平衡发展

监测单位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监测力量(如仪器设备和技术水平)的软硬件保障,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实践中,无法改善和加强档案室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最终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与监测工作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均衡发展。

二、提高环境监测档案管理能力的建议

1.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化,强化档案管理员能力

各单位要针对监测技术档案的范围,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规范的档案管理培训工作,并结合监测工作实际需要,制定《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室借阅登记制度》《档案室保密制度》等。档案管理人员是制度的直接贯彻者,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员职责》,善于做档案利用者的工作,能独立处理档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档案管理方法,紧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环境监测档案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监测技术档案,包括国家规定的技术方法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基础资料和《质量管理手册》等。

(2)监测工作档案,包括大气、水体、噪声、废气、废水等监测原始记录材料,监测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材料,“三同时”验收等方面的监测数据,以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材料等。

(3)仪器设备档案,包括监测、分析的各种仪器设备台账、说明书、检定书,使用、维修情况说明等。

3.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建议

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1.1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环境监测质管理水平的低下

环境监测质量水平的低下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这是由于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科研能力低下、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监测方法过时、优秀人才缺乏、监测设备缺乏科技含量且使用频率和故障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尤为缺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1.2监测水平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地区间的环境监测水平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很多偏远地区,甚至没有设立专业的监测机构,即使设立了监测机构,也往往缺乏专业性,不尽缺乏专业的设计,往往由于资金的匮乏而缺乏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即使培训也是选取代表参加培训,再由代表回到本监测站内部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导致我国监测水平的不均匀,这在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了挑战。

1.3监测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很多质量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现有的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加上一些环境监测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监测质量缺乏保障。

2.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建议

2.1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物减排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监测方案制定、环境监测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全过程均应实施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确保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复现性。从样品采集直到监测报告的报出都必须执行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轻视质量管理或者仅仅在口头上重视质量管理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变。没有质量保证的监测结果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将产生误导,严重影响环境决策和环境执法。

2.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2.3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

2.4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2.5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2.6强化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应当配备实施监测项目所需要的所有仪器设备,以确保达到监测工作的规定要求。每台仪器还必须分别建立档案,并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及管理工作。凡国家强制检定的,或者需要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均应贴上统一的格式标志,也就是合格、准用或停用。各类标志的内容主要是仪器编号、检定日期、检定结论和下次检定日期等内容。

仪器的配置,除了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外,为随时保持仪器的准确性,也应配置相应的校准仪器,如噪声分析仪应配置声级校准器,仪器进行自检自校,并且要有相应的记录。要建立完整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记录。

3.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明确监测站的地位和职能,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建立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环境保护监测站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问题, 将水利灾害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两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1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1.1 发电效益

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其运行期比其他能源(火电、油电、核电等)在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葛洲坝水利枢纽就大大缓解了该地区用电紧张的需求,并促进了华中电网的形成,以及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的联网。

1.2 航运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上游的水位被抬高,形成良好的深水航道;而枢纽下游,由于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加大,航深增加,洪水期的洪峰削平,流速减小,对航运有力的中水期持续时间增长。具体来讲,可以增加通航船舶的吨位和载重率;淹没滩险,消除了单行控制航道,扩大航道的通过能力;使得原本不通航的河流成为通航河流; 使得季节性的通航河流成为全年通航河流;降低水位的变幅,有利于港口、码头的建设;减少了航运成本,节省能源等。

1.3 减少洪涝损失

不论是专门的防洪水库或非防洪水库都能够起到削洪减灾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大大减轻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使人民安居乐业,生产稳定。例如:三峡水利工程的防洪库容就达到222 亿时,它能控制荆江地区洪水来源的95%以上,把荆州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1.4 灌溉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着灌溉的功能,其有利于改善灌区的生态条件,供水直接为人的生存服务,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

2.1 水利工程对生态的正面影响

(1)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有利于解决调水地区的洪水灾害,挽救地区性的生态危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南涝北旱所导致的生态恶化问题具有显著的这作用。

(2)大型的蓄水库有利于防沙除涝,增加库区的空气湿度,从而进一步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例如:前苏联的中亚与哈萨克的沙漠,因为调入了大量的水,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繁茂的绿洲。

(3)水利工程还有利于优化水质,减少污染。通过长距离的输送或是中、长、短期的储蓄,都能够使得水体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使得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得到丰富。例如:在我国黄河上游所修建的龙羊峡、李家峡等特大型蓄水发电水利枢纽,其对于黄河水的净化起到显著的效果。

2.2 水利工程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2.2.1 阻隔江河

大坝或电站等人为工程将水域截然分割(未修鱼道),阻断了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的自由活动。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阻隔作用。它具有非连续性、一处阻断、完全隔绝的特征。

2.2.2 改变水体中的生物群落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人工径流调节的作用, 因此使得自然河流丰枯的水文周期规律被改变,导致河流的流量、流速趋向均一化,主流、急流、浅滩相间的格局被打破。2.2.3 减少入海径流

兴修蓄水、调水工程,使得河流入海径流量减小。一方面,随着入海径流的减少,入海的营养物质也相应减少,影响河口鱼类的繁殖;另一方面,由于河流沿途带来污水,藻类在海口暴生形成赤潮,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同时,由于河口是河流向海洋的过渡段, 当径流量较小时, 潮流作用相对较强,海水将沿河上溯,盐淡水发生强烈混合,大大影响河口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存,它们不能适应盐分多变的环境;易造成滨海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影响滨海地区的河水与地下水,淡水资源的危机逐渐显现。

2.2.4 容易诱发地震

国外有不少水库蓄水后引起诱发地震, 记录到的己有数十次之多。如:美国的米特水库,非洲的卡里巴水库,亚洲的曼格拉水库、柯因纳水库、库洛别水库,欧洲的马拉丰水库、克列马斯塔水库等。

2.2.5 对气候的影响

水库蓄水以后,库区水体增加,水面扩大,以及下垫面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小气候。这个问题涉及学

科多,难度大,世界各国长期争论,迄今没有完全解决。

2.2.6 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可以给人们生活健康带来有利影响, 但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许多调查证明,人工湖泊(水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疫源地之一。例如:埃及的阿斯旺高坝蓄水以前,尼罗河三角洲的血吸虫病很少。蓄水后,发病率由6%上升到60%。40 多年前,美国在田纳西河建造第一座人工湖,引起疟疾大流行,使沿岸1/3 的居民发病。

3 发挥水利综合效益的途径

水利工程关乎社会经济命脉, 水利工程效益又具有随机性、综合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点。可以说,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万分重要,但形势又错综复杂。在追寻更好的水利工程效益的道路上,有两个基本点要把握住:①现代化;②可持续。

3.1 走现代化水利的道路

纵观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开始的防洪防汛、农田灌溉到近代的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圈的保护与恢复。鉴证了人

们在水资源利用的观念上从传统慢慢向现代转变得进程。走现代化水利道路,发挥水利综合效益,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3.1.1 树立现代化水利观念

传统水利工程注重的是改造自然,为我所用;而现代水利更为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工程建设的目标即为

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水利观念,明确真正的水利效益。

3.1.2 采用自动化管理方式

现代水利工程应采取自动化的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系统科学理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去研究并解决水利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由于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也应更加精干高效, 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3.2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1 可持续水利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工作思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治水文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其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思路主要有: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水利工作的核心思路,统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以及水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加强对河流健康的维护,进一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3.2.2 可持续水利发展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应是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因此,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 加强水库水源地和水质保护,加强区域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需水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水权制度和水价制度, 实现工程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4 结语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重视水利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水利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重视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工程的管理,更加重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

参考文献

[1]周震,孙建峰.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水利,2010(06):23~24.

篇10

[关键词] 民事公益诉讼 国有资产流失 消费者权益保护

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直击国企改制中国资流失的报道屡见网上和报端,他在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中,指责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引起了经济学界、法学界激烈的争论。近年来,一系列有违社会公德、扰乱社会整体秩序、侵害国家利益、损害社会大众公共权益的行为不断涌现,亟需救济机制的形成。

一、公共利益救济之现状

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一场公益危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与震荡期,公益的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又尤其不力。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例,国家审计署2002年对国有资产进行的专项审计结果显示:2002年1月到11月,共查处违规违法问题金额超过了2000亿元。审计3个城市国土专项资金,查出应收未收国土专项资金58.57亿元,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8.39亿元。另外,随着我国产业化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市场垄断、产品质量侵权、医疗损害等现象也都成为了社会的诟病,到了不及时剔除不足以回馈社会、平息民愤的地步。

富有公益心的公民个体通过公益诉讼救济公益的尝试很多。譬如,曾轰动一时的河南女教师王英诉“富平春”酒厂要求其标贴警示一案;福建龙岩丘建东针对厦门航空公司将机场建设费纳入乘客票价提讼等。此外,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各地检察机关在近些年来做了大量大胆的尝试,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检察院诉县良种场违法进行国有房地产拍卖、私分国有资产一案,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成功地挽回了国家的经济损失;四川省阆中市人民检察院诉该市群发骨粉厂造成环境污染一案,同样得到了人民法院的支持,判决群发骨粉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改进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并承担诉讼费用;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4月22日针对污染环境的金鑫化工厂提起环境民事公诉,请求法院判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同年5月9日,乐陵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要求金鑫化工厂自行拆除污染设施、停止侵害、消除妨碍、消除危险。上述三个案例只是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实践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1997年河南方城县第一例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成功之后,各地检察机关纷纷效仿方城模式在救济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道路上大胆尝试,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都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探索,时至今日,全国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了数百例公益诉讼案件,挽回了国家损失、消除了公益损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公共利益救济面临的困境

然而,在欣喜于上述实践成果之余,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些负面的信息,可以说我国当前的公益救济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

如前文所述,一些公益心强的个人通过诉讼救济公益的案例有很多,但这类案件往往以失败告终。之前提到的河南女教师王英诉“富平春”酒厂要求其标贴警示一案,最终这起案件还是以王英败诉而告终,理由恰恰就是“于法无据”,法院认为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存在瑕疵;福建龙岩的丘建东针对厦门航空公司将机场建设费纳入乘客票价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也一样受挫,一审法院以无法律依据为由驳回了他的诉求。我们在赞许这部分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之下依靠个人将受损的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引入诉讼程序并不是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这一方面是由于赋予个人这种诉权无论从宪法、民事诉讼法还是其他任何相关的法律中都找不到依据;另一方面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绝大部分证据都具有同一特点,即证据技术性、专业性强,且一般为被告所掌握。个人提讼在举证责任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即使赋予他们主体资格,也很可能因为举证不能或者不充分而遭受败诉的结果。

而检察机关救济公益的尝试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比如:2002年,福建省霞浦县检察院查明,县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一块面积18亩的闲置土地使用权以25万元价格卖与一个体工商户,涉嫌非法处置国有资产。该检察院遂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确认上述合同无效以挽回国有资产的损失。同年9月23日,霞浦县人民法院对县检察院以合同侵犯国家利益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一案依法做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县法院经审理认为,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原告身份提起民事诉讼,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1项关于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之规定,因此没有法律依据,裁定不予受理。事实上,在每一次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都充斥着来自理论界的质疑,甚至这种质疑最终导致了司法实践探索中的差别对待。因此,我们可以说检察机关救济公益还仅仅停留在试点运行的阶段,不具备普遍性、稳定性、权威性。

综上,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在积极倡导私人权益维护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的公共利益正面临着挑战,如何建立公共权益救济机制是我们的社会必须慎重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见新华网省略,2002年11月28日

[3]见正义网省略,2003年12月19日

篇11

“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于古希腊一道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人的存在与利益成为一切的法度,在宗教神权社会更是发展到极致,“正像宗教世界观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一样,它也使人类在上帝的特别关照下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宗教世界观并非只是神学中心论,它也是人类中心论。这并不构成矛盾。”①随着科学、社会发展以及理性主义的张扬,“以人为本”的观念正如笛卡尔所说,“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至此,人与环境的关系完全演变成对立的两面。发展到当代,由于环境问题的严峻与恶化,也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者提出保护环境的。约翰・帕斯莫尔指出,“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非人类环境(尤指动植物)无所谓‘公共利益’,更谈不上辨识相互责任和相互尽义务。”②显然,该学派的观点还是出于保护人类自己的目的来保护环境,否认人与环境存在整体的利益,认为双方没有同一性,是不可调和的。

“以环境为本”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艾伦费尔德认为,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以及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加剧,缘起于人是宇宙万物主宰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人类只关心人自身的存在和利益,而无视环境的存在与利益,仅把环境作为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及欲望的占有物对待,从而产生了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美国哲学家胡克也指出:“人类没有哲学所封授的特权。科学的最大成就或许就是突破了盛行于我们人类中的无意识的以人类为中心,揭示出地球不过是无数行星中的一个,人类不过是许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而我们的社会也不过是许多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个。”③海德格尔则更是明确地表示要“反对迄今为止的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该观点实际上还是局限于“第二个形态”的人,没有把人作为有机环境的一部分,人因实践能动性而被批判,而作为人与环境整体利益伦理维护者的身份被剥夺。

当然,“以人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共同之处都提出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系统平衡。区别在于两者理论基础及其性质的对立,表现为:

1.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环境是没有公共利益的,人保护环境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把人类利益取舍作为环境伦理的唯一尺度,其性质显然是利己的,审美观被深深地烙上功利主义色彩,以获利益、合目的为美,反之则丑。

2.“以环境为本”的理论基础是环境主义。一切法则都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人的价值也要服从于环境的价值,显然,其性质是超功利。以这种认知规范人与环境的伦理,依靠人的理念与信仰来自觉维护,这种关系非常脆弱与理想化。在羌区重建中,超功利的伦理也是脱离重建羌区环境景观实际的。

为解决两者理论基础及其性质的对立,我们在“三段论”视野下来重新审视:“自我的人”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是人发展的必然性过程。④“自由”可以理解为目标,是人与环境景观相互共同自由发展的最高审美价值体现;联合体是融解人与环境景观壁障后,共同承认环境景观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和谐完美的共同体。

羌区重建中环境景观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环境景观都有内在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其范围从羌人扩大到羌区生物和自然,从个体羌人扩大到系统,把“羌人――环境”作为联合体来进行伦理思考。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具有自觉的伦理意识,在重建中进行伦理选择和做出伦理决定,作为重建羌区环境伦理的人――人类,应当更加珍惜和爱护羌区的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自由发展的价值。⑤因而,“自由人联合体”以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伦理为基础,以建立羌区人与环境的和谐美为责任。

在重建实践中,人应把自身身体作为重建景观环境的一部分,把环境景观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对待,而在观念上人又将环境景观内化为“自我”的意识内容。⑥于是,环境景观进入了人的世界,并由此结成了人与环境景观的一体化关系,即所谓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关系。

用“三形态”来诠释“人”的概念本来是很好的论断,但具体到羌区“人与环境”伦理而言,还是有些含混不清。所以,本文明确提出“以羌为本”,用“羌”来涵盖和表示羌人与羌区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相互自由共同发展来规范羌人与羌环境的伦理,用和谐美作为羌人与羌环境共同的审美形式。

“以羌为本”的理念为重建羌区环境景观的和谐美至少起到以下三方面的显著作用。

1.主体观念清晰。旗帜鲜明地阐明羌的立场,羌涵盖了羌人与羌环境、重建区与非重建区、羌族与非羌族等,代表了整体利益。在重建中,更为重要的是用“羌”作为主体,使每一个人把自身当作主体“羌”去深刻体会“羌”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生成的环境伦理审美观念。羌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由黄帝时期的游牧民族变成山地农耕民族⑦,游牧部落文化、山地文化、农耕文化的多元并置使得羌族文化建构了独特的、朴素的环境伦理审美观念。其与中原环境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羌人把自然界万物与人联系在一起来进行道德思考⑧,所以,产生与汉文明截然不同的环境伦理观“万物有灵”。羌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恋的特殊伦理支配着羌人的审美心理,用“羌”作为主体来判断羌的环境景观伦理,就会很容易发现羌人是属于环境的人,环境是有灵的,人的利益活动是不可侵犯万物的。“自由人联合体”很自然就升华为羌区环境景观伦理的审美精神。

2.重建的定位准确。这种理念充分考虑了羌区各方的特点,平衡多方的利益冲突,明确地把重建机制和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使之以双赢、多赢的面貌相互自由发展。用羌的定位,还由于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在现有国际关系原则框架内达成的共识,但是,在当前环境伦理体系尚未获得统一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具有较大的空间,容纳有不同的环境伦理学说,思想富有弹性,在具体运用时易被混淆;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难以用某种单一的伦理模式覆盖所有情况。所以,用羌的自由发展给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个准确的定位,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灾区重建的准确定位。

3.更能发挥“羌”的精神意义与主观实践能动性。

羌族是中华民族中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当下提出的和谐社会观、和谐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际上羌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些观念朴素地融入他们的基因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建筑手法、精神理念、审美观念等都深深地体现出这一点。羌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观念生成的崇高之美、神秘之美等,共同建构了羌人审美心理的外化形式。在屡次磨难中,羌族顽强的重愈能力增强,对和谐的感悟也是最深的,“以羌为本”的“药方”可以愈合磨难给灾区带来的创伤。

结语

重建羌区景观,把原始的“人”上升到“自由人联合体”,用“以羌为本”为理念,以人与环境景观的整体利益作为多方的出发点,以相互自由共同发展作为羌的伦理基本原则,把人与人、人与环境、重建方与非重建方、羌民族与非羌民族等为一体的和谐美作为最高审美价值观。和谐美以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为精神内容,以环境景观为外化审美形式,使和谐美凝炼其中。羌区重建是经营包括羌人在内的华夏民族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其意义也远远超出了重建羌区本身,不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有益补充,而且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也是建立和谐美的蓝本。

[注:本文所属资金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资助课题(编号:LY05-26)之终端成果,和西华师范大学校级课题资助项目(编号:08A009)前期成果。]

注释:

①⑥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②叶平.人与自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11).

③ C・胡克.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⑤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1-22(6).

⑦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篇12

[关键词] 环境监测 仪器设备 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各级环境监测站在标准化达标建设中仪器设备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有效、准确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在仪器设备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制定设备管理程序,或者程序不规范。二是仪器计量检定管理不到位。由于仪器计量没有计划,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未能及时送检,影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购置仪器设备时,因对计划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与其所需匹配资金调研不足,导致未能及时采购到仪器,造成监测工作的滞后。四是仪器设备档案建立和管理不到位,如一些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缺失,使得仪器使用人员不能正确修正监测数据。

针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的问题,如何使仪器设备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本文根据笔者从事仪器设备的管理经验,谈谈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的看法。

1 建立规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1 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编写一个完整的仪器设备管理程序,包括仪器管理人员的职责,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验收,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仪器设备计量检定与校准,期间核查,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设备停用与报废等内容。建立标准的作业程序,如设备购置申请表、设备维修申请表、设备停用申请表等,具体标明申请的原由,明确申请人、审核人、批准人,责任到人。规范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从而降低人员变动对仪器设备管理的影响。

1.2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跟踪和落实

配备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明确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职责。在仪器设备的具体管理中,由于环境监测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的监测任务与使用人员复杂,仪器设备从申购、调研、采购、安装调试、验收、使用、计量检定、维护、停用、报废等过程需要有责任心的专门人员统一调度、跟踪与落实。避免仪器设备采购不到位、计量不及时,造成监测工作的滞后。

2 仪器设备计量管理

2.1 建立台账,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按计量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可分为周期计量(A类)、一次性计量(B类)和非计量(C类)三类。直接出具数据的仪器设备(包括对环境条件有非常精密要求的实验室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一般归为A类;对于测量准确度一般不随时间、环境条件和使用状态等因素改变的仪器设备可归为B类,如玻璃器皿,对于只用于指示而不录取数据、只作为提供或创造测量条件或环境条件用的仪器设备(如磁力搅拌器、电热板、抽湿机等辅助设备)可归为C类设备,不必进行计量确认。根据分类,运用Excel建立电子台账,如仪器设备一览表(表1),包括管理编号、仪器名称、型号、出厂编号、技术指标 [量程 、准确度(精度等级)、扩展不确定度]、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放置地点、使用状态、类型,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表2),包括序号、管理编号、器具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器具制造商、检定周期、检定单位、下次检定日期、保管人。

2.2 计量检定部门资料收集

根据《认可准则》,须对影响检测和校准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评价。作为向环境监测站提供检定/校准服务的计量检定部门最重要的服务供应商之一,须搜集其相关的资质证书或证明复印件,核实其出具的资质和能力范围,以及核实其出具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测试报告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做出评价。为其建立档案,根据其检定资质能力范围,结合在用计量仪器设备,明确合格检定机构名称、联系电话、联系人。

2.3 计量仪器检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的制定关系到仪器设备是否能按时完成量值溯源工作。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根据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表2)里的信息,确定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检定单位、下次检定日期,制定计量仪器检定计划,分批次合理安排时间检定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能够及时检定。若工作中有仪器因故不能检定的,及时对该仪器做出停用的标识,以防误用。

仪器检定一般需提前半个月与有资质检定单位联系。在检定过程中,为了提高仪器设备检定效率与精度,部分仪器在检定前应做好前期准备,如有些实验室的大型仪器须在检定前预热半小时以上,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应调度仪器使用人员配合检定人员做好仪器检定。检定结束后,尽早获得检定结果,以便后续监测或检定工作的管理。

2.4 计量仪器检定后确认与标识

每台计量仪器检定或校准完成获取证书后,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及时复印一份交由仪器使用人员对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技术参数)进行确认,看是否满足检测相应标准或规范,是否满足环境监测工作使用要求;根据检定结果和校准数据判别仪器是否合格能用、降级使用或不能用。检定证书原件应及时归仪器档案中。

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应张贴表明其检定状态的标识[1],仪器设备经确认后,根据判别结果,按状态贴上三色标识。分三类:1)绿色标识,经校准或验证判别合格,即满足使用要求的,贴绿色合格标签;2)黄色标识(准用证),指的是仪器设备部分功能失效但其被使用的功能使用且经检定合格或设备部分量程精度不合格,但其被使用的量程使用且经检定合格者,贴黄标;3)红色标识(停用证):给出可疑结果或显示出缺陷、超出计量周期的设备,都应贴上红色停用证,直至修复通过校准或检定后验证表明可以正常使用。

3 仪器设备档案的规范化、合理化管理

3.1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在实验室计量认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认可准则》5.5.5的要求,应保存对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的记录,即应建立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档案目录、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等购置材料、安装调试报告(一般包括:线性测定、精密度测定、准确度测定等)、验收单、说明书、随机附件材料、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必要时)、以及日常管理记录(包括:检定/校准证书、自校准报告、期间核查记录、日常使用记录、维护维修记录、停用记录、报废记录)。其内容包括仪器设备从购置、验收、使用、报废这一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档案是否齐全,对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人员和仪器有效的管理、正确使用、使用及维护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仪器设备日常管理记录是动态变化的。记录材料不断增加,需要使用人员积极配合管理做好档案及时归档。另外,对于老旧资料,如久远的检定证书、使用记录等日常管理记录可以统一收集,另行处置,既不占现有档案空间,新的信息又可以得到及时保存。

3.2 仪器设备档案合理化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中存在一器一档、类器同档的现象。所谓“一器一档”,就是一台仪器设备有一个档案。按照仪器规范化管理,必须为一台仪器设备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同类仪器单独一台的材料量少,“一器一档”就浪费档案空间,给管理带来不便。把同类仪器设备档案放在同一档案盒,就是所谓“类器同档”。 “类器同档”时把不同仪器设备档案用材料袋分装、编号,如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经常使用的噪声监测仪、声级校准仪、大气采样器等仪器可以进行类器同档管理。

4 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科学有效,才能真正展现为政府、社会提供监测服务的技术实力。

参考文献:

篇13

一.工作要求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单位、部门要站在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和谐建设的高度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克服畏难情绪和麻痹大意思想,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彻底解决社区脏、乱、差的现象。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全社区分五个片,实行定街、定员、定责制。镇党委书记、镇长负总责,全面指导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各单位、部门要齐抓共管,达到街上无垃圾乱堆现象;无摊位乱摆乱设现象;无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无违规建筑现象;无不文明现象发生。

(一)任务分解

卫生院:督促各单位、部门清除卫生死角;督促社区经营餐饮的店铺内设置规范、固定的排水设施和垃圾桶(箱)等卫生设施;组织开展爱环卫生主题宣传活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扫保洁等爱卫生义务劳动,每月不少于1次。

建环站:落实建筑工地按规划依法修建,做到“施工文明化、工地围墙化、运输密闭化、进出水槽化、物料覆盖化、场地砼硬化”,规范户外广告。

国土站:严把场镇土地审批关,依法查处违法占地。

工商所: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审查户外广告内容;规范广告设置;对个体工商户城乡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市民行为规范教育。

畜牧站:加强肉食品管理;规范畜禽交易市场。

电管站:规范社区电力线路;配合机关相关部门对违规建设项目的停电工作。

场管办:规范社区摊点摆设,禁止占道(骑门)经营、堆物作业和占用人行道违规停放机动车辆行为;禁止街路骑门摊、伸杆搭棚;取缔两轮车、三轮摩托车、长安车非法营运;取缔拉场卖艺和看相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

环卫所:清扫街道公共区域保持地面卫生、实行全天候保洁,并规范垃圾存放、协助社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林业站:做好社区绿化规划落实工作。

文化站:规范管理商业演出行为;查禁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等非法出版物;加强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管理。

广播站:负责开展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社区广播安装、管理工作;规范广播、光纤线路。

水管站:规范社区住户水管安装;保护光明水库饮水源清洁卫生。

社区:负责垃圾池修建,垃圾的清运;住户门前“三包”(牛皮癣、骑门摊和流动摊、清洁卫生);教育住户积极参与、配合综合治理活动。

农机站:规范管理农用车,禁止客货混装。

(二)人员分工

(详见附表)

篇14

一、实施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县城主要道路为经纬,将县城建成区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建立“镇、居(社区)牵头,执法大队管面,执法中队管片,执法队员和环卫管理人员管格”的全方位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镇、居(社区)干部和执法队员、环卫管理人员联合执法的工作局面,对县城内违反城市管理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二、网络化责任区的划分

以居委会(社居委)所辖区域为基本网格单位,一个居委会(社居委)辖区分为1—3个网格,县城共划分为24个城市管理责任网格。

三、网格化责任人的确定

(一)居委会(社居委)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派驻居委会(社居委)的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和环卫管理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共同负责对责任网格的管理。

(二)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行政执法局)在镇人民政府派驻执法中队和环境卫生管理分所,在各个建成区居委会(社居委)配备1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2—3名环卫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分队),组长(分队长)由城管执法人员担任。城管执法人员和环卫管理人员实行双重领导,人权、财权在行政执法局,工资福利、考核奖惩由行政执法局负责,日常工作由镇人民政府统一安排并接受各居委会(社居委)的统一领导,业务上归属行政执法大队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指导。同时,镇人民政府负责网格内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工作,确定各网格内的卫生保洁员。

(三)每个网格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服务指示牌,公布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姓名、联系方式、责任内容、监督电话,接受县城居民的监督。

(四)网格划分必须全面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不得交叉重叠,包括城区内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

四、网格责任人的职责

(一)网格第一责任人对网格内所有城市管理事件负总责,组织协调居委会(社居委)、执法队员、环卫管理人员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联系执法中队对网格内的违法建设进行查处。

(二)网格直接责任人对网格内的城市管理事件负直接责任。网格直接责任人在日常巡查中,要按照发现、处置、核查的程序进行工作。

发现——通过对责任网格的巡查、暗访和根据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及时发现网格内的城市管理信息,并作巡查记录。

处置——对发现的城市管理事件作出分类处理,对轻微的违规行为进行制止、劝阻、批评教育;对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固定证据、责令纠正;对网格内正在施工的违法建设,责令停工,同时向第一责任人和所属执法中队报告,做好协调沟通;合力制止、拆除违法建设。

依法应当进入一般程序的行政执法案件,由执法中队或执法大队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核查——对各类城市管理事件,按照规定办理时限,对办理结果进行核查确认。

(三)网格直接责任人具体职责

1、负责背街小巷流动摊点的管理;

2、负责乱贴乱画等“牛皮癣”的治理并进行有效清除;

3、负责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和保洁人员工作的督查考评;

4、负责对物业管理小区和单位小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

5、负责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巡查工作并将发现的违法建设行为及时上报所属执法中队,协助执法中队做好查处工作;

6、协助各居委会(社居委)开展其他有关城市管理工作。

五、网格化管理目标任务

(一)环境卫生:按照《市容环境卫生考核标准》中的“环境卫生管理”要求实行。道路及时清扫,全天保洁;路面、人行道、路牙、绿化带干净整洁;垃圾收集运输规范;环卫设计保持完好、整洁。

(二)市容秩序:道路两侧、居民小区出入口秩序良好,车辆停放整齐,无占道经营、乱堆放、乱晾晒、乱张贴等现象。

(三)行政执法: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毁坏城市绿化、破坏市政设施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制止、查处占压、占用、损坏绿化带、各类绿地和树木的行为;及时制止、查处占压、损坏市政设施和擅自开挖市政道路的行为;及时制止、查处露天娱乐场所、沿街商业门店产生的噪声污染;及时纠正和查处其他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考评和奖惩

(一)镇人民政府和行政执法局联合制定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考评细则,成立联合考评组,组织考评工作,重点考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发现问题是否及时准确,处置是否高效规范,以及市容环卫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考评工作每月一次,以百分制的形式定期公布,年终总评。

(三)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和年终奖惩挂钩。

(四)奖惩

1、对在每月考评中位列第一的网格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下同)给予通报表彰,对在每月考评中位列倒数第一的网格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2、对在年度综合评定中位列第一、二、三名的,分别奖励网格责任人各2000元、1500元、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