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三农金融金融深化风险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历史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增速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向“三农问题”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和措施,从宏观上既可以稀释去年我国经济危机形势下投放的过多货币量,缓解城市区域性通货膨胀问题,又可以改善民生,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实现全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金融服务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商业性金融作为金融资源市场化的代表,拥有更为雄厚的货币、人力资本、机构制度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合理调度和使用商业金融资源将对满足农村贷款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Mishkin(1978)等人强调了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可以形成信息获取与监督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Allen&Santomero (1997)等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吸引资金进行高质量的资产转换,可以带动储蓄和投资双方的价值增值。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影响了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商业化运作,利用利率工具进行市场选择,一方面可以使农村资源获得更高的配置效率,加快农村高科技新兴产业增长,带动农村经济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运用城市成熟的运作经验,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同业竞争中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质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融资、创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农业风险提供保险和为外来务工者等微观主体提供汇兑清算等中间业务服务。农村龙头企业是连接传统农业和资本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重要纽带,一个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最新的市场和科技的信息,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2006-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对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2.61%。至2009年,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与农行保持业务往来的有598家,占比为67%,体现了很好的金融支农资金优势。在中间业务方面,针对农民工在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商业银行运用其大范围网点优势在汇兑方面保障了农民务工者资金的结算和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汇兑结算业务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的转移和输出。
二、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商业化引起宏观上的金融供需失衡、市场化不充分、监管不完善和微观上的金融产品服务稀缺、金融排斥等现象。
农业的弱势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性使得金融机构运作风险加大,资金在农村中的收益相对于城市偏低。在国有银行商业化后,其商业性质(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必将引导资金流向比较利益较高的城市地区。风险和收益的双重制约使得商业银行如抽水机般将农村资金的不断抽向城市地区,加深了城乡二元经济差距。我国目前提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要求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必然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大量的资金流出必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1990-2006年我国农村储蓄不断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抽出资金,平均资金抽出占存款比达36%,抽出资金额从1990年的747.9亿元增至2006年的17213.9亿元,去除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增幅高达1026%。2007年后在支农政策的强调下占比虽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上升,这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再贷款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引导资金从城市回流农村是目前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02年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农村存款余额加总计算,2003年以后加入商业银行农村存贷额统计。
其次,我国在经济转轨中的经验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充分,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农村出现商业银行与民间传统钱庄、当铺、高利贷等并存;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工具少等现象。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由传统的汇兑和信贷功能逐渐向资金配置与结算、风险管理和信息提供等多元化服务转移。在某些较发达农村地区,农村生产积极性高,资金需求强烈,但缺乏相关的保险制度。如果能对相关农产品进行再贷款保险、逐步发展期货市场,相信会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等现象。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存在资金缺口大,农民从事生产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如果能将融资关系与技术产业支持链接起来,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系统性风险大,周期长等的弱势性,商业性金融在面向创业农户和中小农企时产生了一定的金融排斥问题。产生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资信状况不透明、贷款品种范围分散等因素使银行难以产生规模和范围经济;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加大了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农村外部环境较差,难以吸引金融人才向农村转移;农村资本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将资金转移到风险更低更易获利的城市地区。前几年,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办的网点出现亏损甚至难以经营的现象,银行网点纷纷撤出农村。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存贷差距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逃避无利解决问题,商业性金融应有勇气重返农村,在政策的配合下,合理配置农村市场资源,加大力度进行金融创新和监管,充分认识和管理农业市场风险,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多方入手,解决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入手,应加大对农补贴力度,转变政策性金融补贴方式,适度放开利率管制,加强国家信用担保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促使农村资金向城市回流。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党近年来的政策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出台说明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这种支持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性银行放款、对农村金融贷款税减免和利率补贴等方式。但对这种方式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政府的过度投资一方面增加了财政压力,而且还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商业性金融发展,利息和税的补贴又会引发道德风险和因贷款额度僧多粥少产生的寻租行为。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在加大对农补贴力度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政府在市场中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起到中间人而不是决策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将蛋糕扔出来喂饱少数人,而是教会更多的人如何合理吃蛋糕,完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减少国家主导型作用,让市场自发的解决问题,让商业性金融、农民和更多微观主体参与到市场的金融制度创新,并让他们分享到更多的金融发展成果;增加国家服务型作用,在加大对商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对金融中介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进行更多投入,并发挥国家信用优势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吸引资金投入进行商业化运作。另外,国家还需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贷款者和放款者的违约行为,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从利率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出现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政府对信用不发达的地区实行利率管制,使得利率无法市场化,过低的利率一方面是贷方出现惜贷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借方的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实行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利率――投资杠杆解决因金融压抑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对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回归结果表明,1985-2005的25年中,农村实际贷款利率的提高正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解除金融压抑、促使利率上升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是符合提倡在发展中国家推行高利率政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农村金融的高风险决定了其高利率,政府在打击高利贷和不良贷款机构的同时,也要适当放开利率管制。金融资本通过商业化运作,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将利率提高到一个借贷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内,不仅会使借款方获得更高的收益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贷款方的贷款成本和违约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项目。提高利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参与到农村金融建设中,加强金融深化;才能提高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和现金流通量,使资金从城市向农村回流,达到“城市反哺农村”的宏观目标;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投资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微观层面入手,应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加强农村信用风险管理,与民间金融和信用合作社合作,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诱导其商业规范化经营。
由于“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需求量小而品种繁多、季节性强、经营成本和系统性风险高等特点,宏观上提高利率虽然可以缓解市场风险,但微观上还需要各个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农村金融,商业性金融所作的并非规避风险,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针对“三农”金融需求的信用风险,银行可通过建立联保机构通过委托――机制进行更积极的监管,还可以对贷款人建立信用记录,通过统计调查贷款者的信用情况,有针对、有步骤的进行放款。国际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就是其运作的成功典范,该模式对借款人采取“会员――联保小组――乡村中心”的层层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其内部地缘、血缘关系对放款者进行监督。另外,GB模式通过信用统计调查确立以贫困人口,特别是女性贫困人口作为主要贷款对象。在良好的机制运行下,该模式乡村银行遍布孟加拉国64个地区6.8万个村庄,还款率达到97%以上。在我国,商业性金融也有其特殊的发展模式――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对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运用其地域、政策和信息优势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部分空白。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加强银行内部基础管理,引进人才,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能力是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三农”问题的流动性风险,在某些金融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一般依靠惠农政策补贴降低风险,但如果金融市场较完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银行也可积极自主的进行金融产品的证券化试运行,发展商业票据市场,针对一些生产周期长,但收益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金融资产适当的开放其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解决银行因资金周转不足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一方面这需要成熟合理的担保机制比如国家信用或者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信用评级。美国在发展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社会上的小型商业贷款非常分散且企业状况差别很大,因规模不够难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也很难进入商业票据市场。针对该情况,美国进行了小型商业企业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创新,通过划分抵押贷款为特定的标准,使各种类型的抵押贷款证券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再划分其金融资产的收入标准并打包进行融资,既扩大了规模又分散了风险,这对我国未来城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性金融应当加强与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联系。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虽然运作机制不如商业性金融规范,但却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制度优势。在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服务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商业性金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成熟的市场运作制度。两方面的优势可以互补。在合作中,商业银行为民间和合作金融提供资金服务,扮演“资金运营商”、“资金商”和“资金顾问”等角色,引导民间和合作金融规范合理的运行,提升农村金融抗风险能力,维护农村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则扮演“售货员”、“调查员”和“推销员”等角色,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了解民间资金需求状况,为农户等微观金融主体提供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特色金融服务。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商业金融可以与民间和合作金融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维持农村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可以有效规避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打击高利贷和洗钱行为,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和金融深化水平。
(注:此项目属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为:AHSK07-08D31)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2]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喜梅.《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朱忠明.《金融风险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巩云华.《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6]陈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网,2010
[7]《中国农业银行年度报告》[R].中国农业银行网,2008
[8]梁彦君、辛立秋.《国外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08
[9]甘勇.《农村商业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7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
国家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正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完善体制,大部分幼儿教师还是可以得到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对于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农村的幼儿教师来说,受到一些实际情况或其他因素的阻碍,导致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水平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与丰富。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近几年不断发展,导致学前教师供需紧张,尤其是城乡之间、中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2010—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尤其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现状
1.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特点
(1)有年轻化的趋势,热情有朝气,发展潜力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越来越年轻化,也正是由于年龄相对年轻使得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与希望,只要对其进行适合的教育就能够使他们得到好的发展与提高。(2)学历得到提高过去,大学生较少,有学历的专业教师更多的是希望留在城市里发展,导致一些偏远山区、农村极其缺乏教师,更不要说专业的幼儿教师了。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幼儿教育,采用放养与自我成长的方式。这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外地教师投身到偏远地区的幼教事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出身于农村的人学成归来投身家乡的幼教事业。(3)发展得不到保障尽管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年轻化、干劲足,但是客观条件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之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使得农村幼儿教师生活质量无法保证,发展动力不足;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编制名额少,不能给教师以归属感,导致他们后劲不足。(4)与发达地区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不仅是个人的能力水平,还包括其他的因素,如教学用具、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环境与材料的辅助,由于农村地区专业教具资源不足,所以教学受到一定限制。
2.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1)国家政策的支持,费用与机会得到一定保障我国近几年逐渐重视民族地区的农村幼教发展,对幼儿教师加强专业水平培训。“国培计划”及一系列惠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相关政策所需的费用由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出,但部分教师需要自己承担费用,这也就加大了教师的负担。(2)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化当前的培训形式大多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照搬,过于追求短时间的成效,这不仅枯燥乏味,还不利于被培训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幼儿一线教师所需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方法。(3)培训单位专业水平不一、忽视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当前进行培训的大多是教授或专家,培训机构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导致培训效果不佳。而这些教授或者专家只是对理论进行讲解,并没有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所以这样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4)培训的机会较少主要表现在:第一,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相对于发达地区少;第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人数较少,一个教师带一个班,如果去培训了就没有人去带班,所以使得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失去机会;第三,培训主要针对公办幼儿园。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家已经逐步开始关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水平问题,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投入,给更多的幼儿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长此以往还可以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建议
1.国家加大扶持的力度,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
尽管国家开展了“国培计划”等一系列的培训项目,但对于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而言机会还是较少,应当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尽可能使每一位当地的幼儿教师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职后培训,只有长期、持续地培训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学习与能力的提高,短期的学习只能得到暂时的成效。
2.丰富培训的形式,选择有意义的培训内容
由于传统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枯燥,使得培训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培训所需要达到的成效,所以在培训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一些,使整个培训过程变得有趣又易于接受和理解。比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赏析与分析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纯理论灌输的乏味无趣。
3.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筛查,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能力
当前培训单位的资质不一,有部分单位专业性不强或者对培训不重视、草草了事,针对这种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与筛查,对于不符合培训条件的单位理应对其整改或者剔除,这种筛查可以促进培训单位的自我监管与提高,也能保证培训效果的实际达成。
4.培训机会普及每一位教师
对于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来说,编制太少,幼儿太多,导致临聘幼儿教师太多,再加上培训机会少,大部分幼儿园会选择让有编制或者资历深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并不能让所有幼儿教师都得到培训的机会。当今学前教育备受瞩目,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在教育奠基阶段对于幼儿甚至国家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这样才可以与时俱进、顺应当今发展。因此,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是当今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则更应该成为培训的重点人员。加强对当地幼儿教师的培训不仅关乎幼儿教师个人的问题,还有利于农村教育、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民族地区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慧俐.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2):358-359.
[2]韩宝庆.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6(8).
[3]赵春秀.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关键词:农村;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
1我国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我国农村基层现状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村担负着国家粮食的供给重任,一方面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一方面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基层发展过程中中一度出现过过度开发、占用耕地、污染加重、基础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原来有所提高,农村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发展逐步趋于向产业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是基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努力,国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得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形成逐个示范点、模范村等标杠乡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基层也逐步市场化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大的收益。
1.2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部分,以行政手段为主,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除专业技术推广体系外,还包括群众性农技推广组织,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带动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贯穿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1.3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问题
目前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注重行政管理和实用技术推广,对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还应加强,以后要把提高农民生活综合水平作为重点。现有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技术成果转化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增长形式,使得农村基层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处理好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搞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科技技术发展问题,剩余劳动力问题,资源浪费问题,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客观地解决。
2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2.1重视技术创新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侧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必须合理地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农村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农村基层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层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对科技成果的研发、利用、提高的过程。科技成果有效运用在农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势必会为企农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回报。
2.2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由于农民大多没有富裕的资金用于进行产业化经营,政府部门组织农村基层农业推广就需要多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解决农民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与各大银行制定相关农业贷款的政策。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资金保障,才能加快农村基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政府要加大农村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基地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帮扶内容,重视人口素质的培养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偏远山区的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农用机械的维护,便于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劳作,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为农民解决后顾之虑。
2.3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除了与科学技术有关,核心的基础在种植或养殖环境。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土壤作为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基层农业推广要大力宣传土壤保护。农村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肥料元素积累、多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农药和有机污染物残留量高等方面。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全国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占全国耕地的10%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固体废弃物占地和毁田,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农村经济管理共走必须提高对农药化肥使用率的控制,只有对相关土壤、水源进行改善,有效保护耕地,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重视互联网络建设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要有全局观,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同时也需要每个参与者都要以良性发展的态势发展企业,杜绝恶性竞争。当今互连网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网上购物大大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服务性消费也有所增加。势必随之产生新的契机和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农产品交流平台,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绿色农业、生态农庄等等,还可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益。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通过建设互联网能够让农民了解农业发展动态,让农民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最及时的数据,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更好地把自己的农产品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范围。
参考文献
[1]方萌.浅议新形势下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方法[J].新农村(黑龙江),2015(12):64~65.
[2]李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35(24):225.
[3]伍英.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大科技,2015(4):23.
[4]任博.对构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4(18):35.
关键词:农民出游;现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76―02
一、农民旅游现状
(一)农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就占了9亿,把握时机巧妙地引导农民旅游将会为中国旅游市场注入新新活力。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旅游的基本状况调查情况显示:2007年,一年中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1610亿人次,与上年相比噌长了15.5%。其中:城市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达7770.62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4.7%。具体下来,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为5550.39亿元,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为2 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是482.65元,比2006年增长了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的人均花费是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是222.47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引导农民旅游,则会使农村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二)农民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调查分析农民出游的现状,不难看出目前中国农民在旅游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据调查统计,农村旅游者中一多半的人从未去过旅游景点,70%以上的人没有享受旅游娱乐,他们的出行的目的很简单大多是探亲和赶集。据统计表明,现今中国农民旅游的人均消费尚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尽管农民旅游已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却尚未形成可观的经济规模。可即便如此,中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旅游市场也将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农民旅游是中国民众旅游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这就意味着农民不仅只是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者,而且变成了需求者和消费者。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意识的改善,农民旅游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方式,在充分享受物质的同时,还要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旅游消费也就成为他们选择的可能。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景区及旅行社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包括产品开发、服务水平、营销水平)的增强,旅游软硬件设施日渐成熟都为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完善,才使得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初步具备了可行性。
二、农民旅游的可行性
(一)从当今农民的经济状况来分析
旅游作为一种时尚休闲活动,在各个环节都需要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具备了外出旅游的能力。以山西省统计局日前公布的资料为例,我省在2006年1--9月农民收入为1806.4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6,15元,增长了22.9%,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二)从当今农民的消费意识上分析
旅游业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收入水平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的旅游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就曾在农村作过这样一个调查;“假如你有钱了打算怎样消费?”其中选择出去旅游的列居第二位,这就很好的说明农民旅游的意识与他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比。农民外出旅游的劲头已经一浪高过一浪,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调查结果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而且我们都知道农村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城市里的体育场馆,游乐休闲场所,和健身场地。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日常闲暇的时后只能被局限在本村这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活动的种类也相对单调乏味,他们想急切的走出村庄,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扩展视野,了解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体会浮华的城市气息和时尚的生活品昧。据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民的旅游能力和外出旅游的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有1/3以上的农民表示在他们经济富裕之后将要选择外出旅游作为消遣的项目。也去好好体验一下现代都市人的那种时尚的生活观念和娱乐方式。这也更加有力的说明了农民是具备一定的现实需求的旅游团体,是潜在挖掘的旅游团体。
(三)从当今农民的自我时间上分析
近年来,中国大幅度的增加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也出现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民外出旅游在时间上更加灵活和充裕。新农村新农民一改以前农村落后的面貌,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加之农村机械化程度的大力推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民外出旅游在时间上有了更多的保证。
随着对农民旅游研究的深入,农民旅游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农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用于旅游方面的开支也会越来越大,农民旅游市场将成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旅游企业要充分重视农民旅游,开发一些适合农民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能力;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当人们还在感叹21世纪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时,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又走到我们面前。新科技手段的大量涌现,使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一切不仅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启迪。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从农村学生现状及新形势下对农村学生的要求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生现状分析
语文基础差且不均衡。有的学生连拼音都不会拼,常见字不认识,老师提的问题,答非所问,表意不清楚,写作水平低。这些学生中,留守孩子居多,他们的厌学情绪高,对学习没兴趣,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学风、班风。这些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关,造成了农村中学现状。
二、新形势下对农村学生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当今时代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将农村学生的层次定位搞清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要求,但对于一部分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语文应当是基础课程,侧重于基础能力的训练。
其次,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因此,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起到先锋作用,教学方式不改、考试成绩就难以提高。如今,有不少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但纵观这些教学方法,内容上大多以体现地方特色为主,缺少各种实际可操作能力,体现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我们还必须在以上两方面作出努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中学语文对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处理得并不合适,不能满足听说训练的要求。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时代的需求。农村语文教学由基础知识、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语文交际训练四大模块组成。这四大模块恰好可以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农村学校语文课的任务,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使农村学生今后能更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农村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农村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三、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这种以重复学习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只能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改革写作教学方式。面对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社会交际日益频繁,实用文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农村学生只有提高实用文写作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方式和手段的改变。因为农村学生的写作教学长期被封闭在狭小天地中,“一根粉笔,三尺讲台”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现状,而网络一代现在使用最多的却是键盘和鼠标。改变这种单一方式的途径,就是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有逆反心理,尤其是初二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对于老师强调的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方式已有点厌烦,他们的身上具有明显的现代商业社会的烙印――喜新厌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拓展新能力,培养学生新的学习兴奋点。新的兴趣一旦产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必备条件,也是农村中学教师普遍采取的一项措施。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必须在人生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学习。在农村这个教学薄弱的地方,要想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知识不如教授学生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且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可以通过再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学习各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