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探究小报范文

数学探究小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学探究小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学探究小报

篇1

[关键词]读书明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读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2-0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是静止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到生活过渡,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倡导阅读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进行“读书明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

(1)阅读好书,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选择阅读经典,探究书中故事包含的社会现实和形象寄寓的事理意义等知识。

(2)学会阅读、鉴赏、评价和抒写读书体会,能够对文本内容、思想价值连同某种特色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判断。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

(1)一本好书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艺术再现。学生通过感受书本刻画的社会画面或描写的艺术境界,辩驳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砥砺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形成符合文本要求的价值判断,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3.美育教育点

品味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知和鉴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各种美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实施步骤

1.组织与计划

高二(1)、(2)两个班共119名学生,大体按6人一组分为20个读书小组。公布书单,小组自选书目(每小组选读一本文学经典或传记类、励志类等书籍),按总体目标制订可行性计划,允许小组有一些变通。

2.形式与结果

6人小组同读一本好书,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一批心中得意之人”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事”,完成由“学生现实生活――书本生活现实――学生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写出个体的阅读心得或小组的阅读报告,编辑修改并打印文本,以便共享交流。

3.探究与互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及时解答,并选择代表性问题做全面指导;二是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具有社会代表和典型生活的内容,写好体会或感言;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稿要及时审阅、修改或润色,个别不尽如人意的文稿还可进行二次或三次写作。

4.交流与共享

小组之间或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共享读书成果,力求达到由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共享向校内或周边学生辐射的效果。

5.时间安排

大约两个月时间。个人读好一本书(一周);小组内部按各自计划阅读、互动、探究和写作(两周);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二次写作(两周);文稿编辑修改,打印成集(一周);共享和评价(两周)。

三、活动成果简析

经过两个月紧张愉悦的活动,20个小组按计划分工或协作,完成了关于文本原著介绍―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名言名句集锦(分角度归纳)、 链接思考(一批心中得意之事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人)、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言(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等主要形式的探究),并根据各自小M书目的题材和内容,有所创造性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探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读书报告。所有报告经组内交流和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审阅及修改,然后经组内成员再次修正后打印成册。每个小组打印5份,总共100份,作为全体学生共享交流乃至全校共享交流的活动成果。

此次阅读探究活动所选书籍,主要是文学类、传记类等方面的书目,包含特定的现实世相、情感事理,都是一定历史或现实背景下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事情和道理的感受或接纳。因为阅读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些潜在的东西就要靠阅读者的感悟来吸收和思考。

各读书小组针对本组所读书籍而做的各具特点的探究性阅读,也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包含着与作品(文本)故事情节或事理意义、人物性格发展或形象意义相关的问题,达到了由人物之“象” 到形象之“义”,由书本之“事”到事件意义之“理”的“读书明理”目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借助20个组的20本读书报告,活动成员乃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了解20本书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达到成员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吧。

四、活动评价

1.选书和探究

读书小组所选书籍,大体是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之列,每本书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内部商量选定的。20个组的20本书,体现了书籍内容的多样化和交流效果的最大化,很多书都是经典类书籍。但由于部分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书籍是外国作品,写作背景和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如果不借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料,阅读探究就存在困难。当然,有些探究停留在较浅层面,富有个性或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

如果将为时两个月的读书过程和20个小组的读书报告作一纵横比较,显然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层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探究效果不等的诸多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许是部分小组或小组部分成员缺乏广泛深入的静读和思考、质疑和辨析,当然,也与对读书探究活动不够重视有关。

同时,部分小组的读书报告有一些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出处,表明学生读书写作不够审慎,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伦理教育的问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对这些问题事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形式及延伸

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电子书包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然而,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理论认识不到位、实践过程形式、探究资源匮乏等。

根据全球著名的新媒体联盟的《2011年地平线报告》预测,“电子书包是对未来学习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之一,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普及”[2]。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电子书包其承载性、交互性、移动性能较好地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如何让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创新,实现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完善,也成了目前教育技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现状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展开了各种方式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然而我国探究式教学起步较晚,尤其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上都较为不成熟,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和特征,缺少策略与方法步骤方面的研究和指导。

2.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工具、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实时测评、共享交流[3]等依托电子书包平台;邵征峰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PBL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对电子书包与学科整合的一次探索[4],李占勇认为电子书包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具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新型人才[5]。

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探究提出电子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图1。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基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研学问题,结合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在:课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课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建立笛模型;为实现数学生活化,组织强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达到学以致用;课后通过设计相应课外拓展任务,让学生达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图1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探究课《沏茶问题》为例说明以上模式的应用。本节课是基于“双课堂教学平台”应用环境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理念的探究课。这节探究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寻找最优方案;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课堂实录,学生乐于通过电子书包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以“电子书包”打造的虚拟课堂开展研学,教师利用虚拟课堂备课,创设问题情境,制作网络学案;在讨论区前置性任务主题帖:自主学习书本p104例1,并推送相关探究学具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借助动画学具初探让妈妈尽快喝上茶的最优方案,以回复主题帖的形式在互动区上传自己的沏茶方案。这样的前置性任务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共享交流。课堂以“感恩节”为背景,评选“孝道之星”为情境,设计“为妈妈沏茶”、“帮妈妈设计一个最佳工作方案”、“给妈妈一个惊喜”3个感恩任务贯穿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拨动情弦,点燃智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感悟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成果展示,组织交流。先让学生弄清沏茶要做哪些工序,再集体展示虚拟课堂中学生课前上传的部分沏茶方案。教师挑选若干种典型的、有代表的方案,组织小组讨论哪一种方案既合理又省时,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不同的方案,让学生从多种方案中探寻出最优方案,逐步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可借助虚拟课堂推送的2个参考微课,分别是横向流程图和纵向流程图,自主学习绘制流程图,并利用流程图优化原来设计的沏茶方案,上传到互动区,再进行共享交流、线上评论、线下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实时测评,提升应用。教师设计了分层练习:基础必达、拓展自选,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基础必达”测试等习题巩固新知,充分体现了虚拟课堂及时反馈的优势,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作有针对、有重点的评讲,改善了过去“面面俱到”的低效状况;再结合拓展自选题进一步强化新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5)评价总结,知识建构。通过学生探究和评价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点,并利用电子书包评测功能,进行研学评价测试。

(6)课外拓展,迁移应用。教师以微课形式在网络学案上推送华罗庚与“统筹方法”的相关资料,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线上拓展任务,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可在“电子书包”中获得提升任务和探究资源进行对本课题的拓展学习。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出发,结合电子书包环境对教与学的支撑作用,设计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运用中突破了时空、思维限制、改变师生角色,是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也是对电子书包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次探索。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并不能一蹴而就,后续我还继续遵循教育设计研究方法在迭代的应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出更多适合于电子书包的数学教学应用模式,从而更好地利用电子书包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数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0-123.

[3]管钰琪,苏小兵,郭毅,祝智庭.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篇3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生英语;有效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我国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教育日渐进步,智能化教学也得到快速发展,由此诞生的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就实际应用而言,电子书包教学方法仍有待完善,理论成果与教学实践及目标之间的差距较大,在利用电子书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笔者根据试点学校的教育理论成果,对电子书包现有的教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电子书包应用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一、电子书包概念界定

我国电子书包具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类型,一类是将电子书包当成学生学习教室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学习终端,学生能够通过终端的形式对各类教学数字化资源进行查阅,不受时空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训练习题和搜寻作业;另一类是将电子书包看做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虚拟空间,又称教育群组,即允许个人通过信息平台可以与教师进行实质流,并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资源和服务。

笔者认为,对电子书包的定义,一方面需要电子信息化的虚实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契合当前教育实际现状,对教育情况短缺、学生学习存在障碍的部分加以重视。现阶段,我国电子书包信息产业还有待发展,软硬件建设还不完善,网络不健全,教学资源匮乏。因此,解决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电子书包教育应用情况的具体分析

电子书包和传统书包进行比较,不需要依靠有线网络,是一种体积小、质量轻、便捷且独特的移动性学习工具,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片段化的学习。另外,电子书包包含多元化数字资源,即阅读、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动画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电子书包的使用,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电子书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与教的模式,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并且对学生学习步骤的自主调整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进行课堂延伸等。

三、电子书包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单词和句型,将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用,同时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根据目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对电子书包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重点关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情境构建,为学生提供轻松活跃的英语学习环境。

1.混合式情景交际策略

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智慧课堂”,为学生创建英语交际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学生学习的发散思维进行引导。例如Look at me A部分第一节内容,让学生学会基本的问候语,课堂可以如下设计:

教师:用电子黑板呈现情景模拟图,使学生处于该情境中。并向学生提问打招呼的各种方式。

学生:Hi,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也有学生会说Good morning!

教师:根据上位学生说出的Good morning,带领学生认识新的句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生:下载教师的图片,分四人小组进行情景对话,通过交流,活学活用。

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对小组进行打分奖励。

2.利用多元工具“对话”策略

课堂打造电子书包多元工具的深层次“对话”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体现。例如We love animals B部分第一课时,该目标要求学生在之前部分动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动物单词和对话的学习。课堂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蓝牙监控学生的电子书包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教师:使用IRS出题系统,测试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对先前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在自己的书包上进行答题。

教师:向终端传输本节课所需要的资源。

学生:利用书包的拍照功能对自己看到的动物进行拍摄,对教师提供的示例对话进行参考,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开展对话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成果。

学生:每组选出小组代表,向师生展示小组拍摄的动物图片,就图片进行对话表演。

教师、学生:通过电子书包,以打分的形式评价各小组的表现。

教师:给予评分较高的小组适当的奖励。

总之,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要发挥电子书包的功能,并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形成特色的理论研究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若微,周榕,张文兰.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0-54.

[2]于潮.试论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150.

篇4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受“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困守“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顾求同,忽视存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会带领学生寻找“水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2.落实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呼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

4.“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定标的问题。重点研究怎样确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成功。

2.有效自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之目的。

3.有效导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怎样发挥“导”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共同提高。

4.有效训练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训练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需要突破的研究难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每个学期,开展3―5节的课例研讨,邀请上级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2.个案研究法。每个学期,通过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安排8―10次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程、成效、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3.比较研究法。在学年末,对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评定,并把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1.准备阶段(2014.8―2014.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课题组于2014年8月份安排了集中理论学习,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模式建构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2.实施阶段(2014.10―2015.6):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课题展示暨公开教学等活动,完成所有研究内容。

(1)开展了4次“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21日、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日。

(2)开展了8节课题教学课例研究12场次的案例分析。

在研讨中,执教者都能围绕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和有效训练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训练――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者也都能根据所开展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针对“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3)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暨公开教学活动。2015年6月2日上午,参与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施晓梅老师执教的高一年数学观摩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开展说课、反思、评课等活动。本次活动针对本学科特点,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有近20名教师参加。

3.总结阶段(2015.7―2015.8):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召开总结会,形成结题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研究成果

1.获取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该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介绍如下。

(1)理论依据。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二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三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四是“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2)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二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意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三是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等。四是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4)操作程序及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四个阶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图示如下:

①有效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

A.确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和“学生”这三把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乃至“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渡。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适宜。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标的表达要简单、明了。

B.明确目标。教师可以出示整体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步提出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出示在黑板上,也可以口头提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到目标而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②有效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A.自学提示。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而不是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B.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积累:激活内容,引导理解;激活感情,引导体会;激活方法,引导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有效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A.交流学情。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思维的经过,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学生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以补充。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多作肯定性评价,多树立示范性榜样,多给予充分性表扬等。

B.评学释疑。教师要讲究行之有效的释疑方法,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有关知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展开讨论释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指点释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释疑、鼓励性释疑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如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等。

④有效训练――扎实巩固,拓展延伸。

A.强调独立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延伸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等。作业设计要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时要强调独立性,真正让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B.重视评价小结。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小结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训练就能扎实有效。

2.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以“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为主要环节,结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删、整合和调整。课题组成员大胆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1)“提纲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提纲,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基本模式,课堂基本流程为“导学(明确任务、自学提示)―自学(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交流所学,释疑导学)―应用(练习实践、回顾总结)”四部分。

(2)高中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导入(定向)―导学(操作、归纳)―应用(巩固)阶段。

(3)“问题―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4)“创境―探新―运用―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按以下四步进行:创设思维意境―主动探索新知―应用与训练―回顾与反思。

此外,课题组还收集了一批课堂教学实例和典型案例。

3.变革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在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定标”、“自主探究”、“同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助互考互评”、“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或独立探索,或相互交流与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他们在课堂上不时地出现惊人的独到见解,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学习成了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2)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2015年6月,在泉州市期末质量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高出对比班(见附表一)。

(3)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信心,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从课题质疑问难,学会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再跟别人交流学习,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观念、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学会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呵护着学生,如“不要紧,请你坐下来想一想,相信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想出更好的答案”等保护性语言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与宽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与真诚,从而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教师注意从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入手,由“教师定标―师生共同定标―学生自主定标”循序渐进,留出充足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设置自学提示、释疑解难、总结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上,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模式观和学生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重视二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水平显著提高。课题组成员中1人被评为永春县高中数学名师,课题组其余成员也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3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县级以上表彰3人次(见附表二)。

八、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篇5

【论文摘 要】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柔道运动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柔道的动作技术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高校中学生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要更好地开展柔道运动,对于初学者而言,柔道的保护性倒地技术非常重要,是保证安全和进一步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合理的教学原则,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柔道倒地技术,才可以达到学习柔道的最终目标。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在日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和挖掘了柔道运动的现代教育价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学校教育理论,其体育、胜负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对人“德、智、体”培养的基本要求。柔道理论在哲学上的升华是柔道教育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身心之力获得最有效使用的“精力善用”理论,大家的相互帮助、相互谦让、融合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自他共荣”理论成为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在我国高校开设柔道课程符合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一 柔道运动

柔道(judo,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二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情况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柔道运动这门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其实不然。

柔道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不好,高校也是,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了解程度太低,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其二,高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展缓慢。

2009年5月16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柔道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生柔道协会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防身性),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以开设选修课和组建学生柔道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立体化推广,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柔道人才的重任。

三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开设柔道课程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本人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柔道运动是两人同场对抗,实战格斗项目,柔道比赛的胜负是需要一方将对手摔倒在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打好扎实牢靠的基础非常重要,而保护性倒地技术就是柔道学习的基本功。学柔道有句老话“要想学摔人,先要会被摔”,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会被摔”是“学摔人”的前提,只有练好在各种状态下的保护性倒地技术的基础上,在不怕被别人摔倒的心态中,在练习双方都可以保证自己身体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柔道技术学习。

在初学柔道阶段,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身体机能否适应柔道运动的负荷,而对于柔道又存在一种好奇与兴奋,很有可能会在初学阶段发生不必要的伤害,这就会对受伤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初学柔道阶段,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可马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一名学生正确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四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教学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柔道教师应当从第一节课开始反复强调倒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练好倒地技术,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好柔道的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2.循序渐进原则

柔道的倒地技术分为很多种,技术难易不同,教学要由易到难,且忌盲目冒进。柔道的倒地技术按倒地的方向主要分为前倒地、后倒地、侧倒地,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原地倒地、行进间倒地、跳跃倒地。

例如,在进行后倒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先以简单的方式,待学生完全掌握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具体教学过程为:(1)平躺,收下颚,两臂拍地;(2)两手臂环抱小腿,前后滚动练习;(3)长坐后倒;(4)站立后倒;(5)后退行进间后倒等。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逐级掌握,逐渐加大难度。

3.直观性原则

注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给学生充分直观影像。柔道教学不能只讲解不示范,教师适当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在学生初步进行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要亲自进行保护,手把手地教,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4.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状态都有不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身体素质,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终学生们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

5.巩固提高原则

持续练习,巩固提高。柔道的倒地练习在初学阶段学习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练习,要作为每节课的必要练习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提高,使保护性倒地形成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这样就能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

五 小结

在我国高校开展柔道运动课程仍属开始阶段,学习柔道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而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是在练习柔道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柔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我最喜欢的作业莫过于探究作业了。不用在数学的世界里列式解答;也不用在语文的海洋中写字思索;更不用在英语的天空上冥思苦想。

每周一老师都会给我们上探究课,有一次褚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搜集你家乡的资料。于是,我回到家,做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讨论怎么做。上海的特色景点很多,又有悠长的历史文化,可我怎么向同学介绍呢?看着我苦恼的样子,妈妈和悦地对我说:“你可以到‘百度’去搜索,看你能找到什么需要的图片和资料。”听了妈妈的建议,我上网上输入“上海的特色景点和风俗”,结果,一下子跳出来很多信息,还有好多漂亮的图片呢!我和妈妈精挑细选,把我们要的资料都复制出来,还选了12张具有上海特色景点和风俗文化的图片。

我把资料和图片放在一起,一边请教妈妈看有啥问题,一边做着更合适的调整。妈妈在一旁问我:“你们老师是要做成PPT还是要拉出来做成小报的?”“要拉出来做小报的。”我兴奋地说。“哦,知道了,”妈妈温柔地说,“那我明天到单位里帮你打印出来。”

第二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把小报给我看,我觉得做的还不错。第三天早晨,我就把小报带到学校交给了王宜男,她把我的小报贴到了班级后面的学习栏地,那幅小报至今还贴在上面呢!

啊!探究作业令我快乐,探究作业开发我的动手能力,探究作业让我感到愉快,我怎能不喜欢探究作业!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时空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68-02

【作者简介】浦芳,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L,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时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那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

1.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探索创新。

在批改学生的期末试卷时,很多数学教师会发现,平时没教过或者学生平时没做过的题错误率较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平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愿意展示学生的多样化算法,但是展示结束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比算法,比较哪种算法最简洁,使学生经历算法最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推荐的最优方法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出错,因此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选择教师教的方法而不愿意冒险,考试时碰到平时没做过的题目,束手无策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答案,对与正确答案不一致的答案,教师要试着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有这样一道题:《科学故事》有上下两册,上册厚2.4厘米,有288页,下册厚3.6厘米,下册有多少页?常规做法是先算出每厘米厚度是多少页,再乘3.6厘米算出下册的页数。而有的学生发现3.6厘米和2.4厘米之间的倍比关系,得出288页再加它的一半就是下册页数。这样的思考方法虽然与之前教师教的方法不一致,但是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课堂上学生才会自主、自信,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角度,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式学习。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才能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学生课前动手折一折,看这些图形对折后对边是否能完全重合。通过预习单和动手操作,学生尝试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借助预习单,教师还能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否能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提供适切的学习材料,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设计不科学,数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认为很多教学内容无须小组合作学习也能顺畅地进行;(2)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秩序;(3)学生认识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难以开展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如何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小组合作的意识,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在互助中学习获取知识。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小组合作以形式上的保障,明确告知各小组组长和组员的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完成目标。最后,教师应准备充分的、符合学生认知起点、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材料。例如:在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的小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两份研究单:

研究内容:a= 。

猜想: 。

我们的发现: 。

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每人先画一个内部钉子数为2的多边形,由组长汇总数据,全体组员观察、提出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之前的探索经验自主开展操作、比较、发现等活动,确定第二次研究的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个个有任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沟通交流、共同探索,他们能在发现、表示、验证规律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价值。

4.拓展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人选,教学的时空不应局限于课堂,课前活动、课后延伸可以让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在校本教研时,笔者连续听了苏教版四下《认识升》和《认识毫升》两节公开课。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让学生和父母到超市、商场去观察,了解哪些东西是以升和毫升为单位的,分别是多少升和毫升。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升和毫升,如:一瓶香水5毫升、一盒眼药水20毫升、一瓶矿泉水500毫升、一桶色拉油5升等。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升和毫升后,让他们在家用滴管滴水和用脸盆盛水,感受1毫升和1升水各有多少。经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对毫升和升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进行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让他们对1毫升、5毫升、100毫升、200毫升和1升、5升等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课堂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篇8

一、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情趣,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才能。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摆成不同的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了不同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接着教师提问:摆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的底边、高分别和圆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圆的面积和所摆出的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与教科书提供的一种方法之外进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学科,有诸多诱人的奥妙,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了解,既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1.鼓励质疑。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扶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只要有创新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提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尝试、创新。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或对新学知识提出不同见解,这是发展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地讲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公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得出了圆柱体积公式及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在整个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通过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会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爱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让学生以自编数学小报的形式出墙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每张小报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使其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9

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诚然,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不仅是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需要。

在整个教育格局中,基础教育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起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把开发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己任,顺应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一、营造探究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

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例子,比如与数学相关的“智力题”、“脑筋急转弯”,让学生在快乐中启迪心智,扩展思维,激发兴趣,唤醒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探寻、思索的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错误也在所难免。此时,老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身边,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使他们从思想到行为都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可。

二、突破教学定势,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当前的教育方针是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突破旧的教学定势,打破常规,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力求打破常规,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例题,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便、去一番三的创新思维。

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增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仅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和实践,他们获得的知识相对要肤浅。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创设民族、自由、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篇10

关键词:思维导图 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属于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最早兴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马赞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和发展健全的思维品质具有非凡的价值。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主题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有利于知识的管理与建构,形成整体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使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但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其显得突出。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题探究活动,学生就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

例如,“制作电子小报”主题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项目,是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考验,因为在作品主题构思、版面设计、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归纳、比较、规划等思维活动来完成。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一般没有能力全部完成这些重要步骤,大多只能应付技术层面的工作,这样做出来的小报效果只能差强人意。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情况,利用思维导图从如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

1 利用思维导图构思“电子小报”的主题,整理想要研究的问题

主题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是影响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作品应该主题明确,内容健康。为了在选题时能够尽快扩展自己的思路,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讨论的同时去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人的想法记录下来。例如,在制作“魅力靖江”宣传小报时,我进行了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想要研究的问题画下来,起初学生的思路很窄,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靖江的由来”、“靖江的特产”、“靖江的景点”,经过引导,学生很快想到“长江三鲜”、“靖江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靖江新形象”等,短短十分钟内,学生在综合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绘制出的“魅力靖江”宣传小报是从“靖江的由来”、“靖江的美食”、“靖江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宣传的思维导图。

2 利用思维导图制定“电子小报”的制作计划

一份优秀的电子小报作品,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才能完成。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制作过程有哪些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是什么都不了解,便开始盲目制作。由于没有制作计划,只是想到哪做到哪,临时安排,导致每节课没有完成相应的制作任务,进度缓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每个阶段需要完成什么工作、组内成员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并将想法进行整理优化,然后画出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的网络结构图。这张图就将作为整个作品制作的引导工具,指导主题活动任务的完成。

同样在“魅力靖江”电子小报制作中,有小组对思维导图中的“靖江美食”感兴趣,于是组内成员讨论交流,根据组内成员特长制定相应计划,计算机水平高的可以负责收集“长江三鲜、双鱼肉脯、蟹黄汤包、各类风味小吃”等方面的素材,美工好的负责版面设计,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帮忙录入文字等,并且明确时间进度。这样,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3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制作“电子小报”的所需素材

电子小报的制作计划和主题确定以后,就需围绕所选主题进行搜集素材。学生根据主题画出以“所选主题”为中心点的各类素材以及获取素材的途径、方法等的思维结构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决定去网络搜集,还是去图书馆搜集。

在收集“靖江美食”素材中,例如,蟹黄汤包的吃法,可能配有视频更有感染力。所以,组内成员要讨论哪些是需要文字素材,哪些是需要图片素材或视频素材,哪些需要去图书馆查询,哪些可以去网络搜集等。

4 利用思维导图设计“电子小报”版块

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做好电子小报的整体规划,一边做一边想,将搜集到的素材粗略组合一下,就随便地叠放在一起,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联系和逻辑,让读者看了感觉多而乱。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所能想到的版块栏目,是板块式还是穿插式,是横排还是竖排,最后学生从画出的所有版面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将教材每个模块的主题探究活动分成几个小主题,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探究出知识结构图,边画边修改整理,画出自己满意的结构图。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有计划有步骤、条理清晰地完成整个主题活动任务,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学校,江苏 靖江214533)

参考文献:

[1]张秀常.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案例及分析[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

篇11

一、介绍两种类型的综合探究活动

1.“虚拟角色,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

学习《经济生活》,需要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需要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综合探究活动。在学习生产、劳动与经营这一单元时,我们发现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于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就从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切入。教师设计调查表,通过对全年级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发现70%同学对自主创业感兴趣,于是我们要求学生扮演自主创业经营者,独立完成“创建×××公司的方案设计”。我们用支架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具体采取“设计方案流程图示”的方式指引探究,见下图:

方案设计用小报形式完成。学生作品交上来后,用展板形式展示。老师对展出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留出空间让学生参与点评,形成全年级学生参与互动点评的态势。每到课余时间,总有学生观看小报,参与点评,造就了延伸课堂教学的态势。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反思,学生的反思集中于两个方面,通过活动不仅理解经济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发现他人长处,学习他人长处。学生也提出问题,老师如何评分?

我们老师进行了反思性总结,认为这次探究活动的确达到了“兴趣、知识、能力”融为一体的教学效果,的确使学生产生了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评价标准”问题,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学生的需要,学生希望老师公布细化的“评分标准”,具体指点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明明白白的努力方向。

2.“真实体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

“《政治生活》很难走入我们的心灵,应该怎样做才能学好呢?”这是学生经常问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折射出一种困惑、一种焦虑,引起我们教师的心灵震撼。带着学生的困惑和期盼,进行教学探究。我们认为学习《政治生活》的课程知识尽管有难度,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有兴趣的,教材编写得好,大多数学生有兴趣阅读。学好《政治生活》课程不仅仅需要有兴趣愿意学习,更重要的是愿意投入精力理解知识提升技能,认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学习难度在于能否认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有些现实与政治理论知识不一致,学生就会先入为主地怀疑教材知识,造成学习误区的原因在于缺乏感性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本市某一具体政府部门的工作。我们教师统计调查结果时,发现学生对政府部门工作有自己的具体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往往是朴实美好、具有一叶知秋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我为×××政府部门提建议”的综合探究活动。用支架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公布评价标准,并用设计方案流程图示的方式指引学习,见图示:

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用小报形式表示,展示优秀作品,要求学生进行互动点评。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对学生评价记入期中考试成绩。学生对这次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认为有了评价标准指引的探究学习,指向明确,知道什么问题需要运用什么知识加以解决,最为重要的是了解了现实的复杂性,看问题要辩证全面。教师也一致认为,这次综合研究性学习质量优,目标达成度高。

二、剖析两种类型的综合探究活动

两次综合探究活动都用支架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都获得好成效,值得剖析研究。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1.活动主题――学生活动中来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活动中进行,是为了使学生在主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色发展。同时,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也是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形成的。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是建构新知识的载体,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能否有成效进行综合探究活动,首要因素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对“主动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对研究问题仅有兴趣还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研究这个问题,具有实践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探究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投入探究。因此活动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与挑战性特点。

综合研究活动的主题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选择活动主题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选择活动主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学生是否具有探究这个问题的知识和智能;第二,学生是否能将具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其它情境中;第三,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辨别能力,认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也就是说,主题是活动的主旨,教师要明确学生经过活动,能够得到什么?有什么转变?实践活动是了解学生的途径,教师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调查活动,设计调查内容让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个单元知识的兴奋点在哪儿?造成学生认识误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什么方面比较缺失?教师统计学生社会调查结果,研究活动切入点放在哪儿较为合适?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寻找确立综合探究的主题。

2.活动过程――学生亲自体验

高中政治的综合探究活动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方面有具体要求,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尤其高。因此,对综合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的教学与管理就成为令人关注的核心环节,我们用“抛锚”理论指导活动过程的教学管理。“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或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这个“锚”蕴涵着知识技能要求。为了科学地开展活动,教师用支架方式为学生探究问题建构学习性“脚手架”,对含有学习任务的问题或情境进行分解,分解学习任务,就像学生在大海中航行一样,有固定学习内容,固定的学习进程,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活动延伸――师生互动升华

一次有意义的综合探究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探究活动的成果,用开放的方法展示小报,每一份小报旁边留出空白,展出教师对该份小报的评价,教师点评的下面留出空间给学生点评。学生既看到教师的评价观点也看到学生的评价观点,形成师生互动点评的态势。在展示点评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率高,学生觉得收获大,用学生的话来讲,展示探究活动成果使我们开窍,有许多东西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学到的,独立探究过程好比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觉得自己有特色,参与互动点评好比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学了不少。对两次同质的研究活动进行比较,发现第二学期达到优秀水平的比第一学期多25%。可见,学生参与评比活动成果是综合探究活动过程的,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是更高层次上的知识技能的建构。

三、提供“支架”要求是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虚拟角色,解决真实问题”与“真实体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虽然学生在活动中角色不同,但是从学习技能看,“虚拟角色,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低一些,几乎是在“净化”的社会条件中运用知识。“真实体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高,既要考虑复杂的社会条件又要考虑如何改变条件,为追求较为完美的境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这一特点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从较高层次上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

提供探究学习的“脚手架”,在每个支架框中嵌入学习任务,即实现“框架中的概念学习”任务,每个支架框之间存在知识运用的逻辑要求,即借助框架运用知识实现“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整个支架式探究活动过程,逐步消除了学生对所需要解决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低到高,分步消除差异,达到学习要求。

篇12

一、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作业趣味

可以以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设计以下几种新型数学作业: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设计新型的作业,使学生感到形式新颖,挑战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练习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基础性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是指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当一次小设计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绘制成一张数学小报,要求设计的简洁、美观,便于比较,并对作品并进行评选。当学生们把作品呈现出来时,那美观的插图,精巧的布局,知识点呈现的清晰程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万分。

2.拓展性作业设计。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为学校设计一个校徽,并配上设计解说。

3.开放性作业设计。

开放性作业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条件、问题和策略,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老师可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4米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为整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发现要求长方形的面积缺少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经过计算和比较,又会发现,当周长一定的时候,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

4.合作性作业设计。

合作性是相对独立性作业而言,合作性作业是指需要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的作业形式,它强调学生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由于强调合作,以及需要互相帮助,组内成员有机会进行深入接触,这样使他们彼此的关系显得更融洽,也更加密切。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要求所搭出的立体图形力求美观,并在拼搭过程中体会各种立体图形拼搭得难易程度。

5.探究性作业设计。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数学原型的启发下,归纳、推理、探究出事物的规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面向有探究兴趣的学生而设计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使数学作业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二、优化作业评价,为学生舞动数学作业灵感

1.对于巩固性作业评价。

用好“等级+评语”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一次作业水平与学习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试题是错是对,成绩是高是低,无法改变,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情的。因此,批改完试卷、评定好成绩后,我在每张试卷等第上面的空白处,针对该学生的特点以及近期表现,写上几句充满爱心的鼓励话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品尝到甜美果实的你会继续努力的!”“今天的你不是最优秀,因为你有一点小迷糊。明天的你肯定会清醒头脑,演绎你的精彩。”“强者敢于面对失败,我相信你不是懦夫,只要脚踏实地,成功一定会属于你!”……每每试卷下发,它的重要性远胜于分数,这一句句话语,不仅让学生摆脱分数的奴役,更使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愈来愈近。学生读出了祝福,读出了期待,读出了鼓励,读出了老师对自己的丝丝关爱,缕缕深情。同时也沟通了和家长的联系,让他们也从评语中读到了孩子的优点与不足,把教师、学生、家长的心拉得很近、很近。

2.对于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的评价。

用好“评奖激励”的方法。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对数学日记和数学小报采取了多种类型的评价活动,如:根据学生完成质量设“最佳创意奖”、 “最佳合作奖”、“ 神童奖”、“优秀奖”等。为了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能施展才能,开发潜能的环境,我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开辟了以及时了一系列结合学生作业内容的数学作业展出评比,使展示区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对学生精心完成的独具特色的作业进行展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对还需努力的学生也有启发、示范的作用。

篇13

一、课程预设

为了上好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先做了课前调查,让学生们对如何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各抒己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梳理资料和整合资料,了解部分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基于此,我将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两部分,即课前准备和课中输出,然后分解任务,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拟以班级为“家庭”)展开:第一步: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第二步:访“家庭成员”(交流整合);第三步: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第四步: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二、课前准备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做了相应分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收集部分少数民族的资料,再集中进行梳理。

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

接受任务之后,学生们寻找“家庭成员”的兴趣十分浓厚,积极地查找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找……不到一个星期,大家就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各自任务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杰出人物等资料。资料图文并茂,许多平时没听说过的少数民族,在资料中也有翔实的反映。

访“家庭成员”(交流整理)。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搜集来的资料,完全沉浸在共享资料的喜悦之中,顷刻间,拉近了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间的距离。学生们为我们祖国大家庭中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而自豪,也真心地祝愿祖国大家庭繁荣昌盛、幸福平安!

三、课中输出

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主题班会情境,主题是“爱我中华”。

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

课上,我将汇报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由几位学生扮演民族村小导游,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间,我邀请了学校舞蹈队的学生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穿插学生主持的有关民族知识的有奖问答等,在《爱我中华》的集体合唱中,完成了一堂别样的口语交际课。

以下是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片段:

生: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全国56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生:民族大团结,友谊花盛开。

生:你们看,谁来了?

(学生模拟藏族献哈达)

生:我们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向你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我们的敬意和祝福。

生:“扎西德勒”(做献礼状)。

生:喜马拉雅山高又高,雅鲁藏布江长又长,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藏北的牛羊肥又壮。欢迎你们来做客。

齐:“扎西德勒”。

生:听了他们热情的介绍,我真想去看看。

生:你先别急着去,我带你到祖国西北部居住在天山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去看看,你知道是哪一个民族吗?

生:我想一定是维吾尔族吧!让我们掌声有请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舞蹈。

生:大家欢迎!

(维吾尔族姑娘跳民族舞《达坂城的姑娘》)

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一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中队主题会。你们认识他吗?

(边上场,大家边齐喊“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组织:出题―讲故事―答疑。)

生: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

生:汉族的文化也非常灿烂,请欣赏钢琴演奏――汉族儿歌《小竹马》。

(钢琴演奏《小竹马》)

生:56个民族,56朵花,朵朵都属我中华。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生:我们拥有富饶的国土,辽阔的海洋。

生: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脏――

齐:北京。

生:我们同在五星红旗下,幸福成长!

生:祖国啊母亲,各族儿童热爱您!

生:衷心祝福您!

齐:祝福您――昌盛,富强!

生:请听诗朗诵《爱我中华》。

(齐诵《爱我中华》)

生: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

生: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幸福平安!

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集体表演歌舞《爱我中华》)

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学生们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对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们商定并推选了几个同学编辑一份手绘的《七彩民族村》小报,这几个同学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些精彩有趣的内容,如:有趣的名称、节日的来历、多彩的习俗,编出了一份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手抄小报。这份小报现在还在教室的外墙上,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来阅览。

四、课后思考

篇14

1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材单元多、内容广,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中,在设计教学情境的内容选择上做到紧贴生活、从身边找素材,让生活体验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帮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注重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多观察、多思考,布置一定的课外实践作业。如:去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去银行调查利率等实践活动后写一写数学小报告(或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报等)。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分好组,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看他们是以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对待,实践中主要遇到了什么困难,再加以引导,激发其主动性,持之以恒,就会有成效。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培养兴趣,转化学困生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高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2.2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生成。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再就是在练习设计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而减少了基础性的练习,学困生最基本的“双基”就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落实。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地采取如设悬起兴法,情境教学法等。如:在教学 “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的障碍,上课开始时,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的行走,设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教学中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单一的评价方式,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教师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3 注重学法指导,重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

3.1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学困生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或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根本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因此,老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一下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 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根据他们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待运用直觉思维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维护他们心里那微弱的“光”。 正如笛卡尔所说:“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班上的几个学困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理解不清题意,对问题的解决只能停留在直觉思维阶段,如问一共需要多少布?单位名称没了,他就无从下手了,出现了诸如块、张……题中那个“米”他就是视而不见,象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我们更应从审题、数量关系分析等角度去辅导、关注他们,不能简单粗暴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