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教育监督的作用
针对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教育思想懈怠等情况,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部分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授课,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前拟定学年目标、计划,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拟定主题,设计家长学校教案。学科教师的授课主题偏学科性,班主任的授课主题就偏德育性,使德育和智育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教师一般会在课前下发听课反馈单,让家长写听课收获,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根据搜集的资料反思自己的课程目标和授课效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与家长距离最近的人,他们能够从学生的表现上最快、最大限度地检验家长受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是否改善,学习中是否有收获。笔者收集了所在学校的大量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这其中有关于学生变化的,也有关于家长变化的。比如目前四年级(3)班的朱子豪同学,从一年级进校开始,各科教师和班主任就发现这个孩子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家庭作业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家长甚至从来不督促孩子完成作业、阅读,更别提品德教育了。当班主任把家长邀请到学校沟通交流,反映孩子作业错误率高,常常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时,家长立刻对孩子拳打脚踢,场面几乎失控。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委婉地通过授课来教育这位家长,之后,班主任和各科教师都发现这个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家长也经常会发信息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了。因此,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授课行为,大大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作用。教育,甚至迫使他们改变自己。
二、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指导纠偏的作用
1.通过领导、专家授课、开设官微指导纠偏。有些家长由于个人文化水平等制约,很容易使家庭教育偏离科学的轨道,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在全校性的家长活动中,由校领导面向全校家长授课,主要向家长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引导家长们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理解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做学校教育的理解者和合作者。同时邀请教育专家来校面对全校或不同年级家长授课,专家对家庭教育独到而科学的见解常常让家长恍然大悟,对自己以往的做法后悔不已。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学校还与合肥市家庭教育协会开展合作项目,建立学校官微互动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学校动态,在官微中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主题教育活动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家庭教育的需求开展的,比如一年级家庭迫切想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该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家庭更想学习如何与青春期、叛逆期孩子沟通等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2.提供书籍等各种渠道指导纠偏。除了这两大类课程之外,我们为了帮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成功的教育经验,学校免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读本、《家教周报》以及一些家教类书籍,并以家长读书的形式,将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以赠阅的方式推介给家长,指导家长获得好的家教方法。学校图书馆除节假日外也是对家长开放的,家长可以按照班级借阅时间前往借阅书籍。
3.学校在各个时段定期下发“致家长一封信”指导纠偏。“一封信”的内容涉及面极广,针对不同的季节、时期,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防溺水、防火灾、防雷电、防交通事故、防盗窃、防拐骗、防意外事故、防黄、赌、毒,以及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等等。领导专家也加入家长学校授课,不仅仅是提高家长学校活动的权威性,也使活动主题、方法和内容更宏观更科学,和家庭教育书籍、一封信结合在一起,开阔家长的眼界,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为其纠偏。
三、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示范引领的作用
1.成立家长教师委员会示范引领。2014年,学校为了更好地配合家长学校活动成立了家长教师会,简称“家教会”,家长自愿报名、学校推荐选拔,在有爱心、有教育理想、有奉献精神、有创新精神的原则指引下首先选出了家委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委,然后自上而下选出了由各年级家长代表、班主任代表、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教会学校组织。常委委员有九人,包括家长代表和负责家长学校工作的一位领导和一位教师,设置了财务部、联络部、义工部和家长安监会(学校安全工作家长监督委员会)机构,家教会成员有一百多人。进入家教会的家长,瞬间就有了较之其他家长更强的责任感,如此一来,对自身的言行自然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家长在每个班级里乃至全校都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2.家长轮流“护花执勤”示范引领。笔者所在学校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上下学期间,校门口异常拥堵,家长不顾校领导和老师的劝阻,在学校门口停车接送孩子,造成了门口极大的安全隐患。直到安排每个班的家长轮流在校门口护花执勤以后,我们发现不遵守规定的家长越来越少,纠其原因,一方面,“事非经过不知难”,参与护花执勤的家长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不遵守规定造成的安全隐患和护花执勤的不易,促使他们能逐渐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家长执勤,也更有示范的效果。总之,家长轮流“护花执勤”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显著的。
3.建立家教会qq群示范引领。家教会群即家长教师会qq群的简称,群中有学校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师和家教会家长成员,群中校领导、教师经常为家长答疑解惑。家教会常委每天在群里布置工作;学校每月定期召开家教会会议,针对学校每月重点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提出建议,进行补充完善,经常组织家长填写意见反馈表,并及时把各班家长代表的意见进行汇总,向学校领导通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还会把每天护花执勤的家长照片上传,对那些尽职尽责、风雨无阻的家长,群中经常一片赞叹之声。家教会群是一个优质的平台,增加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交流的力度。这种和谐正能量的沟通交流,也引领了其他家长的改变。
4.优秀家长讲座示范引领。有时候,有些家长认为专家和老师的讲座有说教的意味,于是,学校便从家长中遴选出家庭教育成功的优秀家长做讲座,以便更好地示范引领。一是以电视录像座谈的形式召开。先通过调查问卷选出家庭教育困惑多的家长,这些家长与执行讲座的家长坐在一起,以交流答疑的形式拍摄下来,在家长会时通过学校电视台播放给全校家长观看。二是以报告厅讲座的形式召开。优秀家长尽可能全面地总结、交流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做法,并现场答疑。学校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入手,发掘优秀家长,这种方式非常接地气,特别容易被家长接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也会对照优秀家长,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从而发生改变。家长学校每学期末还会进行优秀家长表彰大会,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奖,鼓励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再接再厉。对优秀家长的表彰也就是对优秀家庭教育的表彰,为家长们树立典范,给予他们做为家长努力的方向。
四、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熏陶促思的作用
1.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以熏陶促思。家长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开放日一般持续六天,每天一个年级的家长来校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听课,下课后观摩学校的升旗仪式、阳光大课间学生锻炼、参观学校的功能室、了解学校文化,以此方法让家长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理念、方法,知道教师、学校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以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逐渐形成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优秀学生的可喜局面。
2.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以熏陶促思。主题队会的主题有价值观、安全教育、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等,均诚邀家长参加、参与,让家长与子女一起思考如何表达主题、搜集素材、表演节目,不仅教育了学生,也让家长从中受到了教育,同样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言传身教,价值观的正确,明确了自己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一、从生理意义上说
体育锻炼是达到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运动促使呼吸系统加强工作,促进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生长,提高消化和代谢功能,使神经系统反应灵敏,动作协调。总之,运动使人的体内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是增强抵抗力,减少、避免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生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来说,运动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其赖以生存发展之必需,是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从心理意义上说
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无数运动健儿的成长经历和热衷于运动的普通民众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以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同时,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缓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消除心理疲劳,释放不良情绪,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愉悦。
三、从培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说
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作风、体育规则。这些规范在孩子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对其行为同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这些规范是在运动中出现的,参与活动的孩子往往乐于接受。所以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为少年儿童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而且使他们学习到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般规则。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尊重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理解公平竞争的含义。
四、从社会交往的意义上说
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强壮、健美,在培养儿童外在形体和内在生命素质,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方面,体育运动是其他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替代的。由于从不参与课余的同伴游戏和体育活动,慢慢地与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少,在同学中越来越孤立。结果,其心理出现偏差,以致影响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现象在一些“好学生”中并不鲜见。
(新疆沙雅县第三中学842200)
【摘要】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感染性,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今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初中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4.新形式赌博的盛行使得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大部分逐步富裕起来;再加上通过征地拆迁获得赔偿,农村不少家庭都变得相当富裕。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不再努力工作,却经常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赌博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二、导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村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初中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只单纯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
孩子从哑哑学语开始,就要教一些礼貌用语,比如:尊老爱幼,尊重残疾人,给他们让位,家里来客人时要打招呼,吃饭时不能随便说话,适当利用“您好”,“谢谢”,“再见”,“没关系”,“对不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不能讽刺,讥笑残疾人,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等。
仔细观察孩子们的爱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进行教育,不能勉强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不能长期保持严厉态度,尽量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国家的未来,生命的继续。为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大,培养有素质的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是否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三大过程。
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创建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积极参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在家里家庭成员要保证保持和谐相处的状态,发场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以及开展学校社会教育的基本,家庭美德教育进行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的思想,性格,态度和观点,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需要,家庭美德完善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作为家庭应该从孩子刚入学期开始就仔细进行思想教育,每时每刻都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开朗,活泼 ,健康的人。
在家里勤劳节俭也是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所以不能轻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勤劳,勇敢,自觉参加劳动的好习惯,在家里家长要树立榜样,做好思想教育,家长的一举一动,性格,观念,直接影响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家长特别注意自己的文明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点,打好基础。
加强并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目标需要我们去不断努力。
为了培养千万个有素质,有道德的合格建设者和继承者首先从未成年人开始。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而伟大的策略性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是每一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光荣的任务,家长要随着时代要求,对孩子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给予关爱,以孩子的特征,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家长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们养成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学校经常讲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制度,并开展一些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常教导学生每天穿校服,争取做个整洁朴素的文明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好,但品德方面存在一些不理想的问题。比如:说脏话,不尊敬老师,父母和长辈,家长们为此也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但这种错误的观点使孩子走上不正。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行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党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并实现教育方针是党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我们的教育是发展中的拥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素质教育。
一、引起重视
目前,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逐渐趋于幼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是孩子在教育启蒙阶段最好的范本,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课。在这一阶段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从言行举止,到行为习惯,幼儿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具有良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氛围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的起点,他们从家庭开始,一步步地去进行对世界的感知。家庭是一种自由形式的课堂,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家长需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将坏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还有,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有过犯罪记录的孩子,大都是家庭不幸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问题及时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三、辨别是非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保持幼儿心灵纯真的一面,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让孩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这项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而是让孩子仍然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辅导,使心灵变得强大,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四、自己动手
目前,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甚至养成浪费粮食、不尊重长辈等等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会到长辈的辛苦和关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性格,教育他们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这种教育下,易于培养幼儿自尊、自强、尊老爱幼等性格特征,为幼儿以后的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沟通
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是通过号啕大哭引起长辈的注意,然后通过长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幼儿在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让孩子表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做错的孩子向小伙伴道歉,教育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并且在事情过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仔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孩子下一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协同合作
家庭教育的灵魂是人格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子女学会做人。不论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或是在某个方面智力”超常”;不论你想“养儿防老”,还是“望子成龙”;不论你在给孩子请家教补课或学习美术、音乐,作为父母,要时刻记住: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根主线,一根主心骨,就是培养孩子做人一一做一个正直的人,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都是健全的社会人,一个既独立又合群的人。按照陶行之老先生的话,不做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要做一个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人中人。
二、教育的四大支柱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家长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把辅导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人格缺失、甚至是智优德劣的孩子,这是一个尽可能避免的现象。
目前国内流行一种“育人产品论"一一即把学校培养学生比作工厂生产一样,称作产品。于是,就有精品一一品学兼优者;次品一一仅文化课不好,其余均好者;废品一一各方面不错,但身体和心理素质很差者;危险品一一智力、文化课方面都很好,但品德过差者等之说。其中危险品的出现即是做人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的根本失败。
三、做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现在,不少家长包括社会舆论,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一切都好了,这是一个片面的危险评估。这类家长可以因孩子的学习好而自豪,但千万不能忽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用一俊而遮百丑”。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因恶意用硫酸烧伤动物园狗熊事件而被判刑;极个别高智商青年因高科技犯罪而锒铛入狱,还有个别青年留学生因犯叛国罪而被关入铁窗。这些鲜活的例子,应该为这类高智商的家长所记取。
作为一个明白的、有眼光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好以外,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人,做一个爱国、爱民、正直、正派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具有社会主义荣辱感的人,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智力正常的孩子,可能通过升学成才的希望不大,但家长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品德良好、有一定能力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常言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要求孩子都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能学会一门技术,成为一名用双手养活自己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普通劳动者,照样可以潇洒地生活。要看到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不上大学照样有出息。纵观世界500强和我国50强的企业老总经理们,大部分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他们的事却如日中天,日进斗金。环顾我们周围,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老板、大款,高学历的也不多。关键是能力、信心、是信念、品格、是诚信、正直,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格魅力。
反之,如果子女智育不好,品德还有问题,整日东跑西混,惹事生非,这是很危险的,它是普遍存在的失败的家庭教育的类型,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调查显示,破坏社会治安的事件,绝大部分都是这类孩子干的。
四、新时期对人才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时期的特点
当前的时期,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崭新的时期。面对新世纪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专门人才。只有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一代四有新人,才能使他们担负起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新人的任务,不仅历史地落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因为家庭教育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抚养教育着下一代。在人生的基础阶段,塑造着亿万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个体素质。
(二)新世纪人才教育的新要求
从大的方面来讲,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两个基本方面的素质: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这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其次,还需具备几个条件。
1、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使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它是几千年来按我国亿万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的内聚力,粘合剂。爱国主义情感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必然会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的光荣,能自觉的把自己的成长同中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情感是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是我们弘扬和培育们足精神的需要,是对祖国、对人民“奋发的、热烈的、积极的、不屈不挠的爱。”它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及其献身精神紧密相连。
2、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信念,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终身的总目标。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必然会认识到人生的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历史任务和满足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这样,就能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荣辱观,就能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
3、高尚道德的情操
4、现代的思想意识
这里主要是指创新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环境意识
5、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6、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真正教育好子女如何做人,还需要首先从家长做起。除了对上述几点论述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外,还要学习掌握几点教子女如何做人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家庭、因孩子而异。
2、坚持知和行的统一,借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成功家教经验。
一种精神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设想;好习惯就是学会问候、学会道歉,不是自己东西不动,东西不乱放,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这种精神和习惯极其重要,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多数家长只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关注度较大,对孩子的精神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往往不到位,错过教育的最有效期,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2认清教育本质消除教育恐慌
很多家长特别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一谈到教育就错误地认为教育是非常深奥的东西,只有学历相对较高的知识分子或者学者才配谈教育。因此,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么全靠学校和老师,要么不假思索随性管理。其实教育很简单,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培养,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培养;二是技能培养;三是能力培养。知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例如苹果是什么?葡萄是什么?这些都是不难掌握的。
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怎么做”。例如怎样蒸米?怎样煮饭?说到底就是把前人总结的经验记住。对一般人来讲,常用的知识并不多,也不难。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教师和家长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盲目要求孩子一味地去记,一味与其它孩子做比较,使孩子原有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应该在引导孩子实践、激发孩子兴趣上下功夫。技能按活动方式的不同也分两种:第一种是操作技能,操作的对象为物质客体。如投篮球,骑自行车。这种技能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
据专家研究,21天便可以形成一个动作习惯,个体之间无太大差异,经过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一项技能,没什么奥妙。因此,青少年时期,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家长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技能的培养,错误地认为有知识才是人才。所以,孩子感觉不到知识真正的价值,认为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到空虚和飘渺,这常导致很多孩子要么高分低能,要么知识和技能两失。
3尊重孩子个性正确选择培养方向
俗话说:一人一性,百人百性。孩子与孩子之间无论智力、性格、兴趣以及成长环境都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不要随意让孩子去比较,尤其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它孩子的优点去比较。因为,这种比较不仅不科学,反而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家长,重要的任务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例如孩子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计算智商、音乐智商等等。
4营造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成长
1.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2.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一、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1.作业设计要多样化。英语作业的布置,不应停留在抄单词、抄句子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作业要有针对性。课堂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课后作业已不必再进行训练。而对于多数学生未熟练掌握的知识,就很有必要继续进行巩固。这要求教师能清楚地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误区,及时观察学生情况,通过作业巩固矫正。作业提供给学生时,仍要再进行一次甚至两次的筛选。尽量做到一箭双雕甚至多雕。把重要的词汇,句型容纳到一个句子中。
3.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4.作业布置方法:(1)以高效课堂助学卷为载体,适时、适量布置作业,当堂进行练习或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2)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3)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可以互相交换做)。(4)自批作业。将学生某次作业相互交流,相互交换批改,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这种作业设计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还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5.作业设计的形式应注重多样性、趣味性 。新授课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做教师自编的课时作业, 可选用课本习题,或教师积累的题目。
6.作业要适量。每次布置作业量要以中等程度学生20 分钟左右能够完成为宜,学生每天课后书写作业总量不超过 15 分钟为宜; 学生每天预习和读背作业不超过 10 分钟为宜;周末和节假日的作业布置要形式 灵活、量度适当,每天各学科作业量以 20 分钟为宜。
二、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的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批改、学生互相批改、学习小组批改、教师当面批改,这四种方式各有优点,把这四种方式巧妙组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1.教师批改。对于家庭作业,通过教师的批改,就能大概了解学生在哪些知识点的掌握上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学生并没有弄清楚,哪些题型还需要再强调,哪些题是因为学生不够细心而造成错误的。通过分析,可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评。
2.互批作业。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同桌互相批改,遇到重难点问题教师作适当讲解,学生用红笔作好记录和改正错误。红笔改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错误的重视程度。
3.小组批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全班分组,成绩稍好的作为组长,适当负责本组的作业批改。作业完成后,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同学交换讨论,以求解决问题。这种办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给他们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求知的机会。但教师对自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更好。
4.教师面批。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或较难问题以便组织讨论,共同探讨解决。而发现个别问题要个别辅导纠正,这样学生容易牢固掌握知识。而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 他们的作业完成起来相当吃力, 如果不加以注意,会让他们养成抄袭的坏习惯,因此对他们的作业也应适当加强面批,这样更能从根本上帮助后进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培养这对于他们自身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影响。
作业的批改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教师只有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前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作业的讲评
论文摘 要: 人和天地顺,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对于人生起着定位、定势的重要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1]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3]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春晚上的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参考文献:
[1]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亲子关系;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
一、中国亲子关系存在隐忧
传统中国被普遍认为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即家庭是社会关系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家庭是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家庭的存在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成员的地位以亲子关系来决定,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但是在中国这么一个长如此重视亲子关系的国家,在亲子关系这方面却存在着众多隐忧。
豆瓣网是一个近几年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新兴文化服务类网站。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建立于2008年,现如今已经拥有近七万多成员。小组成员以80后为主,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绝非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这些伤害都足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危险的种子,伴随着孩子成长性格甚至是人格上面的缺陷。
这种“父母的过错”之类的话题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氛围中是很难公开来讲的,并且很可能成为一种潜藏的隐痛,人们从上一代那里受到的痛苦就很有可能被发泄在下一代身上,比如受到家暴伤害的人长大后也最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实施者。
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父辈各自拥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彼此看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大相径庭。“父母皆祸害”这种呼声,并非只是代沟问题。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赚钱成为了每个家庭更重要的任务。社会越来越肯定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原本农业社会中生产依赖老人的生产经验的情况转变成更加依赖年轻人的创新科技等生产技术,家庭生活的重心也逐渐向子一代转移。年轻人对不当家庭教育上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父权的消解,其实这都是符合当前社会转型现实的现象,“父母皆祸害”这种说法大致和尼采的“上帝死了”有某种相像的成分,惊心动魄也发人深省。
二、“父慈”才能“子孝”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就已经对中国亲子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痛批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中的亲子伦理,认为中国父权太重,几乎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使得为人子女的终不能得以解放。原话如“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①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家庭伦理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这儿孩子对长辈不敬的事与长辈对下一代的虐待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为父母的权力大得多,父母打孩子社会不认为是不正常的,国家也不干涉,但是孩子不体谅父母,社会就一片哗然。”“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②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面讲到的“伦理孤独”,他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伦理有时候的确是非常大的暴力,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出的一环,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③
中国人原本最依仗和珍视的家庭,却有可能带给自己最多无处言说的痛苦,这是多么巨大的孤独和绝望。细细想来,那些呼喊着“父母皆祸害”的年轻人,也绝不愿意这么轻易地就把成长的责任推卸到自己的父母身上。我们愿意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绝对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不得不否认,也有很多的孩子,从最亲的人身上受到过极大的伤害。
儒家的伦理观念是强调“孝”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不孝顺往往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品质的重要标准。比起承认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亲子关系失调现象,大众更倾向于肯定儒家家庭伦理的种种好处,描绘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认为这是我们比之西方家庭伦理的优越之处。还有一句话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是承认爱是相互的,只有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爱,孩子爱的情感是需要父母来培养的。
三、发展心理学对“怎么做父母”的启示
亲子之间的爱,本是人所共有的基础情感,这甚至是可以推及各种禽兽动物而皆准的。比起爱,更重要的其实是怎么爱。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什么都不能代替,现如今科学昌明,社会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似乎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被当作教育孩子的普遍法则;孩子被视为私物;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将其作为盛放自己梦想的容器等。小时候,应该很多人都经常听爸妈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但却没什么人敢说:“你看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样怎么样…”。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的人在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人儿女,却没有多少人在真正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人父母。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完成的成长,如果那个阶段的正常成长未完成,以后也不可能补救。举个例子,里克森的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婴儿在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如果父母一味的用条件反射式的养育来对待孩子,做的好就夸奖,做的不好就板起脸来辱骂惩罚,严重的话会给孩子造成深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认为父母只爱听话优秀的自己,一旦做的不够好就得不到父母的爱了,父母爱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做出来的成绩,这样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抑郁,心理不健全。我记得最近很火的一档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石头在别人问他你觉得爸爸爱你吗的时候,回答说:“我觉得他有时候爱我,有时候不爱我。”这种淡淡的不安全感大概就是因为他爸爸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造成的,真可谓是儿童集体心理的表达。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还有这样那样的小小细节,虽然都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未免太过小心翼翼了,但是若是都不好好对待,在给孩子造成伤害之后也不好好挽救的话,往往会引起蝴蝶效应,可能终有一日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过于严苛或是溺爱的教育都是不正确的,是没有根据孩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特点的自以为是型的教育。
当然也应该看到一些好的转变,《爸爸去哪儿》成为了一档热播节目后,人们显然也增加了关于亲子关系和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法方面的讨论。还有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逐渐普及,到了出生在70和80年代的人们慢慢开始也成为了父母亲,人们的养育心理也明显起来变化。可是关于“怎么当父母”这门功课,我们落后的还是太多了。
参考文献
[1]蒋勋.孤独六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9.
[2]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M].原载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3]王朔.致女儿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9-124.
注解
①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原载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关键词】尊重、为他人着想、培养受挫能力、学会感恩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道出了教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是每位父母所关注的话题。下面就如何实施家庭教育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同时也含有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前者是家长有目的的,对子女有一定期望值所实施的教育;后者是指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受到家庭成员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曾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这就是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可以说,孩子从胎儿期直至生命结束,始终受家庭的影响和教诲。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无不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对早期的孩子影响最深刻,在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父母自身修养直接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模仿。
再者,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和亲和性。孩子成长过程中在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同时,家庭对子女不仅以血缘关系、情感关系为纽带,而且以经济关系为辅助,这就是使家庭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这是社会、学校都无可相比的优势条件。因此 ,孩子比较容易相信父母的教育,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亲切,父母的教育就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三、科学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结合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所感所悟,特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其一,言教与身教相辅相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家庭教育中 ,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 ,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 ,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 ,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 ,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自己生活习惯却杂乱无章,那么怎么能让孩子信服你的教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 ,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二,充分尊重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身份首先是独立的人,哪怕他(她)只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权利决定自己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作为父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当今社会的现状是:新世纪的孩子大部分都肩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起,父母们就带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之间,没有双休日的孩子多之又多。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试问,哪个孩子不爱玩呢?童年是短暂的,但是现如今有几个家长让孩子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有的父母给孩子报辅导班时,要么抱的是功利的心态,要么是不甘落后的想法,其实自己也是很盲目的,看见别人报,就自作主张地也跟着报,根本不问孩子到底感不感兴趣,到底愿不愿学。当然,充分尊重孩子并不单单体现在让他们自主选择辅导班这一件事情上,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只要是孩子能想到、能理解的事情,都应该给他们参与权和发言权,而不是一切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否则,孩子如何能早日学会独立、自主?
其三,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心中有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4+2+1式“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中,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就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小霸王习性,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身心发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不仅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家长们除了管好孩子的冷暖及学习,也要重视对孩子良好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其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古语有云:“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家庭对孩子的熏染、引导和教育,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最终往往都反映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而子女问题又反过来造成家庭更大的混乱, 形成家庭发展的恶性循环。如在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谐,整天为了一些琐事在争吵,试问这样的家庭如何才能让孩子生活的安逸。只会使孩子敌视父母,敌视家庭,在家庭中得不到的温柔,只会在外面需要另一种寄托,逐渐的养成不良的习惯。
其五,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学会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 家园互补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幼儿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从三个发面来实现与幼儿教育的结合互补:第一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幼儿家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是要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
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互补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里,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二)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
总之家庭教育并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最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1.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幼儿园无法把幼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3.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