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1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太湖县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2-02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取得了较明显的绩效,但要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一道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1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做法

1.1 现状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面积2 040km2,辖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社居委、人口571 970人,其中农业人口503 328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 010元,较上一年增长13%,实现“十一连增”。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7%。据县统计局2015年5月15日:201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3 06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0 393万元,林业产值50 038万元,牧业产值167 785万元,渔业产值56 54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 300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 572hm2,粮食总产量202 822t;油料播种面积12 481hm2,总产21 991t;棉花播种面积5 284hm2,总产9 150t。全年肉类总产量73 196t。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 358hm2,总产量33 500t。2014年年末,全县农业生产机械总动力26.0万kw。其中:拥有农用拖拉机10 500台,联合收获机253台,排灌动力机械9 501台,农用水泵7 950台,农用运输机械3 609辆。全年化肥用量(折纯)30 581t,农村用电量12 134万kw/h。

1.2 做法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太湖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1)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切块1 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粮食生产、畜牧产业提升、油茶产业提质等进行以奖代补,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2)积极主动地用足用好党的各项强农惠农育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及时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对新增农业补贴注重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3)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改革创新,优先满足农户所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4)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太湖县于2008年5月启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理顺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县农委―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县乡农技推广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保障,村级农民技术员相关服务补助由所在乡镇政府予以安排,真正做到了全县农技推广有专管之人,有明确之责、有专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满新活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传统作物只能在丰年略有赢利;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十分完善,田间沟渠、道路等设施还在制约着规模化生产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机直播、机插秧、棉花机收等是薄弱环节;四是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在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有害生物频现情况下,农业生产遭灾受损严重。

3 太湖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农,科学发展。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空心村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依托乡村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膜回收再利用等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而化肥、农药、农膜实行零增长。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3.2 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大文章 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下,县委、县政府要主动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大文章。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因地制宜闯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来。如继续发展木本油料腾地种粮,集成技术发展春马铃薯生产,冬闲种饲草发展畜牧产业等。就发展木本油料腾地种粮来说,我县油茶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与优势,且宜植油茶树的丘陵、岗地、荒田资源充足,油茶油还是市场稀缺紧俏商品,可以继续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油料生产上山、占荒,腾出大豆、油菜田发展小麦、马铃薯生产。腾地种粮,既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能提高种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一年两熟”面积扩大,冬闲田面积增加,可引导农民在冬闲田里种植饲草、春马铃薯,助推畜牧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可借助农业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给力现代农业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1 强化农业公益体系 县委县政府要从理顺机制、健全网络入手,结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理顺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县农委(下设种植业管理局、农机局、畜牧兽医局等二级机构)―乡镇农技(农机、畜牧兽医)站―村农民技术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普及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发挥好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加强保障,激发活力。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头费、推广经费应由县财政全额保障,并加大投入改善农技推广的硬件、软件条件,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明显改观,服务效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还要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综合能力为抓手,健全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以正在实施全国农技推广财政补助项目为契机,建立“农技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和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全面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服务水平。

3.3.2 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建设 要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建设,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组织的生力军作用。要抓住国家正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契机,拓展基层供销社经营领域,更好履行为农服务职责。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县、乡供销合作社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以销定产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资服务方式,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加快农资物联网应用与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3.3.3 创新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太湖县地域南北跨度大、山区乡镇多的实际,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可采取6种技术服务模式:一是“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二是示范带动服务模式;三是农技服务大厅服务模式;四是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模式:与电信、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电话与LED电子显示屏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五是“农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推广模式;六是专业化服务模式:组建专业化植保服务队伍、专业化机耕、机种、机收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根据群众需要,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3.4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生产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 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太湖县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为主,茶、蚕、果及林产品有一定的发展。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8 460hm2以上,要通过结构优化、单产提高来实现总产的增加、质量的提升。随着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养殖小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引导他们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之路。这既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3.5 农机与农艺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在农业生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常态下,创新体制机制,集成推广应用农艺农机一体化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随着现代农机、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

4 结语

篇3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6-1

1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杨舍镇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苏州市级4家、张家港市级5家。全镇有经认定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4家,休闲观光农业总面积2000亩,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杨舍镇都市现代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笔者认为仍存在六个方面问题有待提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不能简单的以GDP贡献来衡量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贡献程度;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且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有待提高。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应有统一规划的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农业科技还是偏向于传统科技的推广应用,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队伍层次有待提高。农技人员队伍严重老化,现有种养大户本地人员比例偏低,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抬高,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短缺,整体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层次亟待提高;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从产业内部看,部分存在规划起点低,分布零散,功能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从发展环境上看,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政策扶持,多部门管理协调力度不够;从企业发展水平上看,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思维包装的经营管理经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到位,产业链条尚未成型。

2 杨舍镇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2.1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培育。放眼长三角地区,充分挖掘区镇作为城关镇的区位优势。加强上下沟通,左右联动,在政策争取、项目落地、规范管理上加大力度,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2.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有关的基地、道路、大棚设施等硬件建设,要继续给予必要的配套资金支持并逐步提高投入比重;加大“三资”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2.3发挥协会作用,强化产业服务水平

成立相关都市现代农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沟通交流。通过协会引领,加强对都市现代农业的三产开发,对农业景点规划编制统一规划,增强开发项目的特色,建立多样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培训服务,促进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3.1 优质稻米生态湿地产业带

未来,区镇将在四个百万亩永久性水稻保护面积范围内,规划建设万亩,以村办农场和家庭农场为龙头,建成南新、东莱、农义、李巷、章卿、善港等为主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带,同时也是都市二环圈外的人工生态湿地保护带。在生产上严格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监测用药等科学手段,100%实现农药统一配送和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物理、生物型防治措施,三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30%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全镇粮食绿色生产,有效保障消费者米袋子质量安全。

3.2 菜篮子工程城郊保业带

充分发挥好城郊型特色农业的优势。硬件设施上,抓提档升级继续投入800万元,做强350亩优质蔬菜基地;物流配送上,做大总投入1100万的金麦穗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小时快速配送圈,年配送1万吨,解决10万人的菜篮子配送问题。叶菜类自给率三年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5%,有效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安全;同时打造两个亮点,一个是位于农联村的蔬果主题公园,它将是一个集绿色生产、蔬果养生、观光教育于一体的近郊特色农业亮点。另一个亮点是位于大寨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投入一千多万元,全面采用梁丰奶牛场牛粪尿发酵产生的沼液有机肥进行灌溉,未来三年将发展成苏州生态循环农业的标杆。

3.3 晨丰公路沿线、一干河西侧的现代园艺产业带

篇4

【关键词】中卫市;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发展措施;建议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土地、合作经营等形式,把主导产业做大。一是内联外引,多措并举,每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重点引进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及有机肥加工项目等,加快建设澳门德祥洋行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80万吨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营造从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运输到生物质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再到农作物利用的“有机”产业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特色产业“产群集中、技术集成、集约高效、产销一体”4个突破。

篇5

关键词:农业保险 发展历史 现状分析 保险立法

我国历史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比较重。然而我国又是世界范围内遭受自然灾害最多、造成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研究如何转移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保险是指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在生产、抚育、成长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形式,将保费进行集中,在事故发生后,补偿给受损单位或个人,以防生产链的断裂造成连锁损失,使得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农业保险始于1950年,曾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开始恢复。自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开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试办,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多种保险形式纷纷出现,掀起了各地的农业保险的热潮。之后,由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稳定,农业保险呈现萎缩的趋势。21世纪以来,中央也逐渐开始重视起“三农”问题,使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困境中蹒跚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险种的不断丰富,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保险收入的大幅增长等。2009年7月20日,时任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仅2009年上半年,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3.5亿亩,参保农户6152万户次,承担种植业、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1436.5亿元,累计赔付34.1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处于地下水平,发展也是极不稳定的,承保范围相对而言较小,市场份额也不大,险种同市场需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如此现状,引人深思。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的巨大风险,较高的保险赔偿率以及较高的赔偿率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保费高于农民的心理预期,使得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不愿意购买保险,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俳徊于日益萎缩的怪圈,农业保险的发展幅度和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调查发现,我国农业保险法律缺失,农业保险法几近空白,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只有《农业法》对农业保险有所涉及,其中第16条清楚地界定了“农业保险应按政策性保险来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建立互助合作性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对业务的建立和开展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等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得以健康发展,使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保持农村稳定等作用得以发挥,应让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用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此外,国家应注重农业保险的立法问题,用明文法律形式来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宣传,加强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提高其投保积极性。考虑到农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农业保险的开展方式不能等同于一些常规保险,应当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与风险分担方式,还应加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风险防范。农业是一种产业部门,但也是典型的公共部门,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来分散、转移和分担风险的系统来作保障。政府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与农业保险。我国还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对近几年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因地制宜的建设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国家还可以对农业保险给予金融及再保险的支持,农业保险的保险人因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通过再保险方式进行摊回。

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只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灾害特点,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才能满足当地最广大农民的需求,才能使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也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篇6

Abstract: The research generalized the achievement of Jiangsu modern agricultue during “The 12th 5Year Plan”, analyzing the present and near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ts development, offering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guarante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and quality,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promotion,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and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opportunity;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s

“十二五”期间,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三五”来临之际,江苏经济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按照全省“稳粮、增效、开放、可持续”的总要求,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建设目标,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十二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江苏六大类21项农业现代化指标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稳定提高,做到口粮自给有余,30%粮食产量外调,对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发展作用明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7%,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2014年为2.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大幅提升。

1.1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江苏坚持把粮食稳产、提质、保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3 490万t,位居全国第五位,比2010年增产255万t,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11年增产。粮食单产再创新高,单产达6 492 kg?hm-2,比2010年提高369 kg?hm-2,高于全国平均单产18.9%,居全国第四位。

1.2 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江苏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201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 649.98万kW,比2010年增长了18.09%。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业机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4%,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48%。

1.3 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1]

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完善政策服务,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全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系)166个,4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审定,集成创新农业新技术972项,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30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60万人次。2014年,江苏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4.2%,比全国平均贡献率高8.62%。

1.4 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6%。规模养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5%,96%,93%,93%。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发展速度加快、运作机制逐步规范、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

1.5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围绕“建设绿色江苏”的总体目标,将植树造林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有机结合,实施了江河湖海防护林建设、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持续利用。2014年江苏林木覆盖率达2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了农产品安全生产。

1.6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958元,实现连续10年快速增长,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十二五”以来实际脱贫人口达258.56万人。

2 当前江苏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日趋完善的农业政策扶持体系、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愈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不断扩大的农产品需求,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保障农业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户与市场联结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对江苏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主要机遇

2.1.1 不断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和保障“三农”问题,如: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等,未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同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气氛浓厚,推动“三农”发展的合力逐渐增强。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江苏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

2.1.2 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坚持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保障农民权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有利于发展农业高效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将加快推动江苏省的现代农业发展。

2.1.3 强劲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居于全国领先行列。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有利于不断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加大农业投入总量,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

2.1.4 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时机 目前,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机遇。

2.1.5 全国前列的农业科研院所为现代农业科研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江苏省不仅是经济强省,也是科技强省,已建立起省、地、县三级科研院所(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前列。农作物育种栽培及畜牧繁殖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成果,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得到迅猛发展,将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1.6 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为拓展农业功能提供广阔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社会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升级,要求农业必须更加重视产业功能拓展。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主旋律;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精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线索。

2.2 主要挑战

2.2.1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 江苏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两少一下降”,即人均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耕地质量下降。目前,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58 hm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江苏人口继续增加,耕地数量连年减少。与此同时,工业造成的大气、水体污染加重,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大;以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面积大幅扩张,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农田质量下降。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产品品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劳动力缺失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一是70%的农村劳动力实施了转移,二是在农村的劳动力中70%是5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农业劳动力缺失和老龄化问题日显突出和严峻。现行的城镇化推进方式和引导政策,让农民住进了公寓楼、没有了自留地、转让了承包地,与农业生产之间联结的“纽带”被彻底割断,将对未来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

2.2.3 农业公共服务保障仍然不足 目前江苏省农业公益水平对于有效支撑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仍显不足。一是在动植物保护方面: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不强,动物疫病预防及应急处置能力不高,每年给全省农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二是在良种、科技和信息服务方面:(1)良种方面:种类研发更新速度慢,供给率不高;(2)科技服务方面:服务种类单一,与市场对接不紧,难以适应农民实际生产中的各类问题;(3)信息服务方面:信息覆盖和传播率不高,信息传递渠道不足。

2.2.4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将呈现逐步增加趋势。目前,全省耕地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部分农田灌溉设施老化,有的灌区末级渠系损毁严重,影响灌溉效果。有些地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设备折旧损耗过快,部分设施维修困难,农田抗旱排涝能力不强。农田道路桥梁建设滞后,与农业机械化作业相配套的交通设施条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发展要求。

2.2.5 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仍然存在

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有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运行不够规范,带动能力不强;“户户都种田、家家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亦工亦农,既做产业工人又做兼业农民的现象比较普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未来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可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不断增大。

3 “十三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按照“稳粮、增效、开放、可持续”的总要求,以稳粮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开放共赢为带动引领,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着力打造“六个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发展。

3.1 建立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体系

3.1.1 建立重要农产品稳定增产机制[2] “十三五”时期,应坚持把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产、提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方面: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3.3万hm2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20万hm2以上[3];蔬菜方面: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划定永久性菜地,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标准化;畜禽方面: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合理规划建设苏南等主销区畜禽生产基地,加快新渔船新渔港新渔池标准化建设改造和远洋渔业发展,确保肉、蛋、奶、水产品稳定增长。

3.1.2 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需继续加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散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销直接衔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网络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健全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开展生产经营。

3.1.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1)完善绿色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体系。贯彻绿色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要求,以园区和加工基地带动农产品的全面安全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改造和保护,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检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推广使用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2)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推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推行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产地环境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监督管理体系。

(3)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3.2 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2.1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两大主体、三大载体”[4],“两大载体”分别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大载体”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大力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3.2.2 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等为目标:一是突出发展生物农业,加强生物农业领军型人才引进,加大对农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农业,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大精准监测控制、智能化养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三是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农业精品。

3.2.3 加快种业产业化进程[5] 突出“种业强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突破性的优良新品种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推进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商品化开发,提升江苏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企业竞争力。

3.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3.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鼓励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快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公司+农户入股”等生产经营模式;合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6];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积极培养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服务组织骨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3.3.2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7]。积极引导经营组织提供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信息提供等服务。在粮食生产区建立以农机作业为基础的农机(粮食、植保)专业合作社,实行“一区一社”全程服务;支持规模养殖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统一饲料供应、鱼(兽)药配送、尾水处理和加工等服务。推行 “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业经济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

3.4 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及人才培养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基础上,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研制和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并迅速实现其产业化;二是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 使之成为联结科研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等的纽带。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稳定和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三是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以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为依托,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人才教育体系。

3.5 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3.5.1 农田水利 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应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围绕农田沟、路、渠、站、林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小微型渠水源工程等方面对基本农田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二是实施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工程。按照“全覆盖、高效率、全面提升灌排能力“的目标,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建立基本全覆盖的灌排体系;三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导向、乡镇水利站为纽带、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社会化管护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

3.5.2 农业机械化 当代社会,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因此江苏省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一是继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全面推进和巩固提高水稻三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努力突破油菜生产机械化,积极引进、开发玉米等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与机具; 二是推进农业机械大型化与小型化共同发展[8] 。

江苏省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耕作不可能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由于多为山陵地带,配套的农业机械不可能很大,且大量温室大棚的存在也需要大量的小型化农业机械与之配套。因此农业机械会朝着大型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共同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向多个领域延伸,农机产品向多样化发展[9]。农业生产的规模及经济水平不同,需求的农业机械装备也不相同。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各环节都要实现机械化,不同的种植、养殖和产后工艺工程都需要不同的装备去实现机械化。

3.5.3 信息化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上取得新突破,引入信息技术、农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的理念,全面改造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要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运行管理等诸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探索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培育新型农民农产品网络营销,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3.5.4 设施农业 一是建立设施农业统计监管制度[10],鼓励各市人民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制定相关保护、督察政策;二是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三是提升设施农业单产效率水平,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单产水平的提高来增强总供给能力,以满足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食品需求增长需要;四是延伸设施农业产业链,设施农业生产还要重视农产品产后贮存与加工环节的发展,未来只有加快对设施农业产品的贮藏、加工、销售的发展,才能很好实现增加有效市场供给的目标。

3.6 强化农业财政支持保护体系

3.6.1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力度 “十三五”时期,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持续增加“三农”投入,促进公共财政资金向现代农业建设配置,省级财政稳定增加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机械化生产、农业科技项目、生态保护、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等项目。在农业建设项目的选择过程中,以综合效益为原则,把有限资金优先投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的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选择机制。

篇7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3]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建筑师,1998,8(5):41—50.

篇9

>>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研究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承包体制障碍及对策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广饶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E0103,2015-08-07.

[2]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刘守英.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张昌尔. 湖北: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N]. 农民日报,2014-07-09(1).

[6] 胡琼瑶. 湖北经济30问: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领跑工业增长[EB/OL].http:///xw/jj/201508/t3337770.shtml,2015-08-03.

篇10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尤溪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2-01

1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9月,尤溪县工商核准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79家,成员总数7 908人,其中农民成员7 901人,涉及种植业91家、林业产业13家、畜牧业25家、渔业13家、农机服务业83家、其他54家;注册资金共计48 276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超百万的有47家。尤溪县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创办主体多样化。全县2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村集体牵办的3家,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的13家,农民自愿联合的263家。

(2)合作领域多样化。在产业分布上,从以往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种养及服务加工业延伸;在产销服务上,从单一的生产中间环节,逐步拓展为技术服务型、综合服务型、流通服务型等系列化全程服务领域。

(3)营销形式多样化。有“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等形式,通过订单或协议,实现内联农户,外接市场。

(4)辐射空间多样化。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信息灵、机制活、反应快的优势,开拓外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走向县外、省外[1-2]。

2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小,经营层次不高;二是机制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三是产权不明晰,成员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四是要素资源缺乏,发展能力不强;五是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3-5]。

3 尤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措施

3.1 以法律政策为前提,加快构建合作社指导服务体系

县、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责,着力加大法律政策和典型案迹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水平[6]。

3.2 以创建示范社为抓手,逐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关注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管理民主、利益共享为重点,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3.3 以现代管理为理念,着力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提倡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内开展各项服务、对外拓宽营销渠道,努力实现增收节支[7]。开展农机服务和植保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推广,引导扶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一批经营规模上千万元的合作社或联合社。

3.4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

鼓励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的方式组建土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合作社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区位优势,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参与合作社事业[8]。

3.5 以政策资金为支撑,努力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按照“服务便民、管理有效、有利发展”的原则,更好地提供合作社发票领取、程收单报等服务,切实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等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各级评定的示范社实施;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有还款能力的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以解决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对土地流转期限较长、集中连片的合作社,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品牌创建和人才培训等[9-10]。

4 参考文献

[1] 林子聪.三明市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12(7):77-80.

[2] 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62-18565.

[3] 余艳锋,邓仁根,罗青平,等.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21-23.

[4] 王蒲华.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营管理,2008(12):34-35.

[5] 申燕飞.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78-79,82.

[6] 韩众鑫,张庆海.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3(8):80,105.

[7] 杨志文,雷有林,安文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对灵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题调查[J].河北金融,2013(6):59-61.

[8] 陈红,李青云,代朝录.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289.

篇11

>> 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 西吉县退耕还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吉县退耕还林地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西吉县农业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必要性 西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西吉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西吉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西吉县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吉县实施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黄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探讨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吉县水保坝在管护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浅论安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郑文广.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1(15):72.

[3] 王首道.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与建议[J].甘肃农业,2013(20):71-72.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3):31-39.

[5] 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15-16.

[6] 赵萍.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6.

[7] 李雄光,陈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6):32-33,49.

篇12

关键词现代农业;类型;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湖南郴州

郴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郴州市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郴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郴州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1]。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3]。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4]。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郴州的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烤烟、水果、茶叶和蔬菜,其中种植水稻所占比例最大,年产值在1.20万~2.25万元/hm2,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烤烟+水稻模式年产值可以突破3万元/hm2,但因生产烤烟用工多,成本高,基本上是微利;水果和茶叶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桂东寒口乡的大棚水培蔬菜,年产7~8批次,一次性投入设施成本52.5万元/hm2,按7年折旧,年设施成本7.5万元/hm2,直接生产成本4.5万元/hm2,年产值43.2万元/hm2,利润31.2万元/hm2;此外,还有北湖区的万华红提基地,年产值近200万元,利税超过100万元;资兴的红提基地、蜜橘高品质示范基地,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是宜章县城南乡的“华山红林”,该企业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在租赁的土地上进行田园化建设,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桂东县的优势项目,该县很好地利用了桂东县高寒山区的夏季凉爽、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生态红米、有机茶叶、哈哈牛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规模农业的范例有永兴县湘阴渡镇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为股份制企业,产品大部分运往香港、广州等地;还有宜章县城南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宜章县的脐橙示范基地、永兴县的冰糖橙基地及桂阳县的烤烟基地。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有汝城县田庄乡的大面积蔬菜种植基地,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与国内发达地区比,郴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郴州市现有的几个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年租金最高达1.05万~1.20万元/hm2),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郴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郴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在郴州湘南学院和技术学院设立农学院系,为郴州市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政府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郴州市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后花园,湘粤赣区域中心及湖南南大门、武广高铁经济区)及自然环境优势(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结合郴州市的发展规划及各县(区)的区域环境条件,突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郴州市的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郴州市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5参考文献

[1] 李全.新形式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10(2):73-75.

[2] 冯福忠,王晓光,郭宏伟.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展望[J].现代农业,2010(5);136-138.

篇13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篇14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安徽六安;裕安区;江家店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24-02

1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江家店镇辖14个村(街),属丘陵地区,上报耕地面积3 517.33 hm2,实有耕地(农田+坡耕地)约6 666.67 hm2。近几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绿色品牌认证2家(大米和油桃),实有各类大、中、小型农业耕作机械2 000台套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涌现出了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40户,流转耕地约占全镇耕地的1/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汲河主干渠硬化,各村支渠畅通,挖塘160口,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

2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平整面积少。全镇土地平整面积只有1/10,因为没有平整的农田,就没有机耕路,更没有排灌设施,大户承包农田用工太多,而且用工工资太高,大面积土地流转受到制约。二是水利灌溉周期短。流转给种粮大户的1/5农田面积,种粮大户由于水利问题(梅山水库9月以后不放水),加之大户本身不掌握农业技术,缺乏管理能力,且不能种粳稻,只能种植杂交水稻,粳稻的产值为18 000~25 500元/hm2,而杂交水稻平均产值为13 500~19 500元/hm2,承包133.33 hm2以上的大户亏本严重,133.33 hm2以下的管理好则收益甚微,管理不好也是亏本。三是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农田更是粗放经营,投入产出收益甚微,绝大部分农户现在不搞旱育秧、软盘抛秧和机插秧,更谈不上精细农业,基本上是任其发展,因为农户主要将外出务工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四是粮食价格趋于平稳。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再过几年,传统农民不再种田,新型农民(种田能手)难以寻觅,农田抛荒,粮食无人种的状况将日趋显现。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滞后。一家一户的农户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强,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限,难以达到现代农业对人力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1-2]。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培养种田能手

首先要培养一批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种田能手),全镇一家一户经营农田面积逾4 000 hm2,每33.33 hm2计划培育1名种田能手,由各村两委摸底,推选有文化、有志向、有能力、有胆识、自愿留在农村农业创业的、土生土长的回乡、返乡中青年,由政府争取培训计划,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并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经验,请各类农业专家来讲课。使他们成为一方种田能手和承包农业产业园的后备军。

3.2 加强水利建设

由于土地平整进度慢,每33.33 hm2规划挖1口2 hm2以上的大塘(小二型水库)。把水留住,保证梅山水库后期不放水仍然可灌溉1~2次,从而拓宽种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性。为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粳稻和高效农业、优质中籼稻打下良好的水利基础。

3.3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3.1 每33.33 hm2农田创办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各村(街)安排规划,把分散经营的农田切块,每33.33 hm2作为1个农业产业园,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园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引导种田能手领办、新办、创办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种田能手,并从资金、项目上支持他们创业,只有这样,土地流转的进程才会大大加快,从而解决土地抛荒的后顾之忧,同时有效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3.2 1个种田能手承包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近几年种粮大户经营农田来看,1个大户经营33.33 hm2农田比较合适,面积过大,加之又不是平整过的农田,管理更加困难,并且提倡种植业产业园要以水稻生产为主,生产玉米、大豆、小麦(主要作饲料)、瓜果、中药材及休闲观光农业等需要论证,要适度规模经营,非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园要预测销路,最好有订单生产。

3.3.3 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同,应提前合理规划,政府尽量不要规划大型养殖场,本着“涌现一个,扶持一个”的思路,多关心养殖大户,为他们做好服务,能争取项目资金的要积极为他们争取[3-4]。

3.4 着力做好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防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产前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种、养大户的合法权益,并要求他们做好生产档案,同时要对种、养大户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农产品生产的食品安全。产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要联系包保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产后要积极帮助种养大户开拓销路。

3.5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并支持加工企业增设深加工、烘干、贮藏设备,特别是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不可能都进行自主加工,这就要求全镇要有2~3家大型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帮助他们出售农产品,即发展“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尽可能引进深加工企业入住江家店镇,实行订单生产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6 创品牌,提效益

政府要协助农业产业园做好品牌认证工作,首先是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做好土壤、水资源的认证工作,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直至有机食品,有了品牌产品可以进入超市,价格能成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是避免土地荒芜,保证农民收入、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四个500”的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是笔者多年从事农业基层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思考。

5 参考文献

[1] 杨红炳.发展现代农业重在农业组织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2011(3):87-89.

[2] 李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