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培训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阅读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阅读培训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加强对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也就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在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有效策略,探讨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方法,为我国在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然而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总体而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比较死板,毫无创新性,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例如,有些学生习惯性地用手指、笔和尺子等学习工具进行阅读,这些不良阅读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第三,贫乏的语文阅读背景。高中语文阅读是建立在语文阅读背景知识基础上的,语文老师在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语文阅读背景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语文阅读出现问题。

二、高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一)转变高中语文教师观念,形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我国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死板,毫无创新性,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高中语文老师的培训与教导,转变教师的观念,构建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在阅读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学生阅读方式方法方面的培训,帮助保护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思维方式,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建立健全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课文讲解,学生在讲台下记录课文笔记,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学校应该建立健全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评价,提高老师语文阅读教学的责任心。同时,鼓励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对语文老师的检查力度,保证老师在多人的监督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老师语文阅读教学的力度和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阅读教学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是以服务于实践和生活为目的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高中语文老师在对语文阅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使语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做到语文阅读理论学习服务于生活与实践,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语文阅读学习的真正意义。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充分地运用现代技术,采取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声音、画面和文字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激情。多媒体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恰当、合理,合理的运用好多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语文阅读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老师在充当领导者的同时,也是引导者和交流者,对学生进行阅读内容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积极、开放的平台中提高阅读能力。对阅读教学环节合理的设计,包括文本内容的解析和阅读结果的预设等,这是有效的阅读教学的必然过程。我国在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此,高中语文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为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散文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的语言知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学校开展散文阅读课程。而已经开展散文阅读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建议并进行改善,进而使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陶冶 情感体会 情感教育

一、前言

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作者通过灵动的文字,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受到文章中情感的熏陶,在心灵中达成共鸣,更加深刻地进行情感陶冶和情感体会。在我国这样一个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的国家,高中生可能肩负的责任重大,在紧张的学习中,通过语文教学,让高中生内心的情感在对文章的情感陶冶体会后得以表达,这将更有利于纠正高中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促进高中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对高中生进行适当的情感陶冶和情感体会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心里获得适当的放松,让紧张的生活暂时放缓,让学生体会到身心的愉悦。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情感体会的培训,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中生,培养出我国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学生的情感教育相结合,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体会,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需要一些有效的措施,保证学生能够在情感陶冶和体会上得到科学合理的训练。

第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形式现代化,适应高中生发展的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文章展现情感进行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能够让自己的情感体会和情感陶冶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高中生的情感发展已经接近成熟,对其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将会对其良好人格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将高中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

第二、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进行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训练。在学生理解和体会文章情感的过程中,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将会影响学生情感陶冶和情感体会的是否丰富和深刻。教师要时常组织学生进行内心情感的交流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情感教育的措施,帮助学生进一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体会。

第三、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写作、口语等方面的训练进行情感教育。写作最能体会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合理地释放出来,在充满感染力的写作中,学生往往都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这将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另外,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在进行沟通交流时,一定会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突出自己的语言特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方面的培训,对于情感陶冶和体会的训练来说,这将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措施。

第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开拓视野,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体会。高中生活是比较单调紧张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文章,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析,这样不仅能够将单调无趣的高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还能够让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心得体会,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更近一步地丰富。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体会的作用

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比较接近生活的,这将更加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体会方面的训练。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情感陶冶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特点,体会到学科带来的美。高中三年是人生中十分关键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体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情感的陶冶过后,会使得学生自身的情感受到熏陶,让悲观的情感态度转变为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项较为科学的教学形式,学生们会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情感得以表达,情操得以升华。另外,学生通过与学生或老师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达到情感陶冶和体会的过程中,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逐渐提升,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语文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使用汉字等基本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们的语言充满一定的文学色彩,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时,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还可以在自己的情感方面有所体会。要想更好地让高中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情感上的陶冶和体会,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思想,不再将语文教学仅仅当做人们言语表达的工具,要创造出新兴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激发和训练。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们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在情感陶冶体会方面也有所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感品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于瑞华,孙艳辉.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陶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101.

篇4

一、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特点

白银地区初中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课文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2.突出“同类比较”。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

3.突出“自主性”。北师大版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性探究的深入。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突出“独特体验”。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

2.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炼。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3.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4.开放互动性。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通过研究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对新课标精神的贯穿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致的,都比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毕竟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加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怎么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老师要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弄清楚了初中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设置、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的特点,明确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的不同要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4-01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颖、生动、直观”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够丰富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收集,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拓展了新的学习平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技术信息的应用,也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平台,构建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一、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师务必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若想构建实践语文现代化教学模式,则务必首先由教师入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信息教学平台引入课堂。要求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具体由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其二,灌输信息化教学思想。教师务必能够熟练操作“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由“细节”入手,创设信息化教学氛围。课堂上要侧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声、像、视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丰富课外阅读,创设知识架构。采取信息教学模式,能将教材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查阅学习。

4.重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语文本质是交流的语言,再高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务必关注与学生的感情互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取信息技术手段,让文本与生活接轨

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内的静态文字变得鲜活生动,把本已离我们现实生活非常久远的文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相接轨,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所需探索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导入语文课的内容

比如,我在讲授《伊豆的》一课之时,将与伊豆相结合,包括了形形的男女老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画面的内容有“一个二十岁的高中学生、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等,然后演绎了一个性情孤僻的高中生,在一次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并与之结伴同行。他认识了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学生看到这里时,皆好奇地问:“他们两个后面怎样了?是不是也喜欢这个高中生?高中生父母是不是反对?”只是几张小小的课件图片,就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对文本充分了好奇心。让被动的接受学习,一下子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们还一边看课件,一边主动看课文。此外,我在讲授《伊豆的》一课时,把我在网络上采集到的日本大正时代歌舞伎的那些极其婀娜的装束形象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然后,我问学生:“这舞蹈好看不?这服装好看不?”学生回答:“好看!”“想知道高中生和歌舞伎后面怎么样了吗?”“想!”“那我们接着往下看。”信息技术手段的形象直观,才令导入的语文内容更加易于营造教学氛围,擂响奏响了学习进行曲。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内容繁杂丰富的语文课所有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这便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拓展阅读。网络的便利,带给我们大量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增加了阅读机会,又可让阅读的信息量成倍增加。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模式,以加快教学进程,尽量节省教学时间,以便开展拓展式教学。例如:在讲授《杀人者》一课时,我采取多媒体对作者海明威的信息进行展示,学生在熟知这个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的同时,还熟识了同期的其它国外作家。进而促使学生自行利用网络搜索所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相关信息,并让学生课后主动去了解那些帮助作者获奖的文章。如此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培育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若是写作指导空洞,学生便会感到无所适从。信息技术在作文课指导课中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在讲解“如何才能写好人物”的写作指导时,我给出一些未抓住人物特征的“败笔描写”;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展示了杨丽萍跳孔雀舞的瞬间照片,让学生对着照片展开人物写作训练,让本来比较抽象的作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学校也应该加大培训力度,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值得强调的是,信息化技术仅仅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善于把其他先进的教学法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多管齐下,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的思考[J].教师.2011,6(10):11

篇6

【关 键 词】 美国;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协调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霞,广东省深圳市深大附中教师。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读”是其中最占分量的一部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阅读技能,阅读需求应该往精深方向发展。如何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如何科学安排阅读材料的先后顺序?如何指导学生把阅读纵深化?如何让语文阅读发挥“大用”?语文老师一直在思索这一系列问题。

借着参加深圳市教育局海外培训24期美国班的机会,笔者赴纽约培训两个月,走进美国纽约州的十三所中小学,近距离考察纽约的中小学课堂,感受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收获良多,尤其是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的阅读课。

美国不实行全国材,甚至不实行全校材,每位老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教学材料,这种自由度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一线老师的信任,同时又可展示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虔诚度。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制定了这份《肯尼迪高中9~12年级语文阅读指引》,该校语文教师就在这份指引下选择材料,不过,教师也可以不按指引选择,笔者在一个班听课时,发现该班老师所选用的霍桑的《红字》就不在此指引中。

当笔者把肯尼迪高中这份指引里罗列的作品一一翻译出中文名称时,心底不禁涌起敬畏:这是一份有智慧、有重量、负责任的阅读指引。这份指引,可以用几个协调来概括:

一、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的协调

纽约州的高中语文以阅读为重,语文课不讲字词句法之类的语法常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全本著作,并撰写论文。肯尼迪高中也不例外,该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引最清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二者比例约为1:2。基础阅读多为古典文学,尤其是大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戏剧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稍远,有较多的背景知识障碍,所以老师把它们作为基础阅读。附加阅读多为当代通俗作品,年代较近,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不会给中学生带来过多的阅读障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基础阅读就是要阅读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基础阅读文本偏于艰深,阅读障碍过大,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设置丰富且稍微浅易的附加阅读书目,这是对基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我国越来越注重全民阅读,但从每年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来看,畅销书多为一些成功学、保健养生类的,中小学生热衷阅读的书籍也多为比较浅显的流行读物,甚或只读韩日漫画。我们的中小学阅读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肯尼迪高中的思路,注意基础阅读与拓展阅读协调,让阅读真正发挥功用,使之成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协调

与我国高中的阅读书目比较相似,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侧重古典的经典文本,莎士比亚的作品有6部之多,占基本阅读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基本阅读还涵盖了古希腊经典戏剧和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厚重,在阅读和解读方面都颇有难度,在我国通常是大学中文系的阅读资料,而在肯尼迪高中是必读书目。附加阅读书目绝大多数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体裁是小说,另外还有一些剧本和非虚构文学。笔者对美国电影特别感兴趣,看到附加阅读的作品目录时,忍不住会心一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搬上银幕或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如《十二怒汉》《抉择》《街头日记》《弱点》《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搏击俱乐部》《冷山》《末日危途》《德库拉》……其中,震撼人心的《十二怒汉》更是在影坛举足轻重的作品。这样选择的原因估计有二:一是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可借助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古典文本的厚重和现当代文本的鲜活协调,这就使得阅读资源获得了平衡。

三、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协调

阅读指引一共列出83部作品,基本阅读部分莎士比亚占较重分量,除此以外,多为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基本阅读,这样的安排比较稳重,促使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保障了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这个特点表现在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学阅读也不例外。细看肯尼迪高中语文的附加阅读书目,会发现该校颇为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的作品,犹太裔、非洲裔、亚裔和美国裔黑人作家作品占了一定比重。例如《抉择》是犹太裔作家哈伊姆・波图克1967年的作品,《大披巾》是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描写犹太人二战创伤及战后生活的作品,《自然》是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作品,《同名人》是印度裔作家拉赫瑞的作品,《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是伊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是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作品,《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是塞拉利昂籍作家伊斯梅尔・比亚的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又译《我不是拉登》)是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作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

除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在我国曾经畅销过的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其他少数族裔作家在我国还属于不太被关注的,但他们在美国却走进了中学课堂。这些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多为纪实作品,少数族裔作家在异质文化中思考少数族裔的生活现状,用文学传达少数族裔的生活挣扎和心理感受,这些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获得了美国读者和社会的认可。立足本土,关注全球,这恰是印证美国社会的共识:在平等理念下融合各族裔,保持文化多元,促进文化融合,加速文明交汇,这正是美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侧重选择汉族作家的作品,而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杰出的文学作品,如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作品《嘎达梅林》、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传》等,如果我们增加对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对培养学生的兼容并包的素养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四、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

奥巴马政府2011年提出“州共同核心标准”(“CCSS”,即“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在阅读标准方面,要求美国从小学到12年级,要逐渐用“信息性文本(Informational Texts)”代替“虚构文学(Fiction)”,帮助学生提升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要求小学的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阅读要占学生阅读总量的一半,到12年级(即高中毕业班)时,非虚构文学阅读必须占据阅读的70%。CCSS推荐了托克维尔的名著《美国的民主》、旧金山联储2009年的《联邦意见》 (Fed Views)、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13423号行政命令:强化联邦环境、能源、和交通管理》等这些政治经济类的信息性文本。

何为非虚构文学?在我国,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参考西方文学界的释义,以及综合中国作家莫言和评论家李敬泽的观点,非虚构文学的特点是基于事实(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创作,但仍属于文学的范畴,只是较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非虚构文学更强调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

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对学生阅读非虚构文学的比例要求高达70%,这个要求引发了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质疑。针对质疑,“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团队作出阐释性的强调:70%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并非指语文课的比重,而是包括所有课程,如社会研究、科学等学科的阅读。尽管有其他学科分担非虚构文学阅读的教学比重,语文课必须承担一定分量的任务,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长岛肯尼迪高中显然已经响应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要求,阅读指引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非虚构文学,如:《天使的灰烬》《奇迹创造者》《布鲁克林有棵树》《冷血》 (美国著名作家楚曼・卡波提的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最经典作品)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狼踪》《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美国大厨》《玻璃城堡》《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地下城的生命、死亡与希望》。

这些作品,或自传体风格的小说,或回忆录,或学者笔记,或日记,或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创作,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素材的真实性,文本传达出亲历感和现场感,容易让中学生在这些非虚构文学中真正关注他人的世界,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多元文化,指导青少年培养志士情怀,形成普世价值观。这些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虚构”,但手法风格还是“虚构”文学的特点,文艺性比较明显,离“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的纯粹的“信息性文本”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推测,那些倾向于信息性文本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应该是社会和历史学科的责任了,而语文的阅读,从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推荐的作品来看,还是关注了文学性,注意到了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性。

五、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协调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经常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所以,语文教学界应该明确“语文的用处”,勇于直面并解答公众的疑问。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单元训练题里设置了大量社会实用类的训练题,但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多注重基本篇目,易忽略附录里的实用训练题。这不能怪中小学老师,因为目前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手段单一,考试模式古板机械,不外乎在字、词、句、篇、主旨、手法分析的圈圈里打转,扼杀了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容易被忽视,文学性被应试制度冲淡,怎样平衡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

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指引里有提供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本,却不见生活应用文,更不见语法知识方面的材料。观摩该校语文教师的课堂,发现他们不注重语法讲解。肯尼迪高中的语文老师说他们的课外作业就是定时定量读书,写读后感或者论文,也有画图、写报告、做食谱、海报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作业。而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调动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课时,我注意到老师几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任由学生表述各种千奇百怪的观点,强调他们要自圆其说,然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教师张贴在教室的学生作业,没有用红笔修改,没有用“√”“×”符号作的批注,只有赞同或中肯的建议。难怪学生们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因为无论他们怎么表达,都不用顾虑对与错,只需要让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论据之上即可。

篇7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应对措施;教学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瞬息万变以及全球化的激励竞争,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寻求创新之处,以求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满足本企业在市场份额的占有度以及竞争力。对此,现在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注重高素质、创新意识的人才。这一情形的变化,给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高中语文教学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下,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经过总结分析,出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基本上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为基本起点,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无形与学生拉开了距离,学生对教师只有畏惧之情,这就无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虽然现在的青年教学学历高,在大学受过优良的教育学的培训,也有志于素质教学,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一切素质教育仅仅是一个噱头,无法形成长期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让这一教学理念长期存在。

(二)缺乏生命意识教育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不在要求学生为机械式的考试狂人,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一大功能就是美化学生的心理,培养其健康的生命意识。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上,高中语文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完成上面交代的教学任务,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这一点的缺陷尤为明显,从各项调查机构有关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下滑,没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一直出现药家鑫、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影响极其恶劣的社会事件,其根源为现行的语文教育缺少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庞杂,为此,要求学生充分掌握以上知识,并活学活用,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这一问题表现的非常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缺乏对学生阅读教学的指导。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高中语文知识水平的尺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知识水平,但是学生缺乏对课文及相关辅导资料的阅读兴趣,反而将过多的兴趣投入武侠、奇幻、动漫及网络小说中。出现这些因素,一方面是教学管理上的失误,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②忽视听说教学工作。语文是一门语言课,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但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省去了听说的教学,高中教师认为听说教学是小学教师的任务,并不是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以致出现学生的汉语能力没有整体提高,普通话或当地方言交流不畅,也让学生少了语文这一门美感的享受。

二、新形势下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困境的措施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为提高高中生语文教学的成绩,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针对以上高中语文学习的困境,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之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此,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尽最大力度调动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支持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激发他们阅读、写作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教学理念倡导下,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开展互动教学的模式,与学生构建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会将教师当做朋友,进行真挚情感的交流;教师也应当耐心地与每一个高中生交流,善于发现他们的难处,为其提供合理的解决措施。

(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题,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将生命意识溶于日常教学中,善于应用教材,启迪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如高二的《热爱生命》、《谈美》,高一的《荷塘月色》教学中,透过这些极富有生命意识教育意义的课文学习,让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完美及美好,并且激发中学生认真对生命进行思考。在透过语文教师对日常生活的一些实例的讲解,将其联合在一起,这样高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就会被唤醒,学生也会用爱的眼光及观念去判断一件事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语文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在语文学习环节上的科学引导及相关的监督。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足,为此,教师应当时刻监督、督促他们学习,松弛有度,保持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阅读教学培养上,应当为学生讲解网络名人的成功事迹,引导他们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大多为名校毕业的,还应当具有广泛的阅读、丰富的阅读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通过人生最为重要的高考。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学、多掌握一些写作题材,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写作功底。

参考文献:

[1]张尊华;确立大语文意识 创设大语文情景――开拓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04)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 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 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06)

[3]何招付;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J]. 青年文学家. 2011(07)

篇8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初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衔接的重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著,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

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2、教法的对接,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查阅资料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初高中阶段能持之以恒。教法的对接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所以,在新时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2]。另外,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活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瑜 单位: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1,(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127-128.

篇10

关键词:功利性 探究合作 机械训练 技巧

“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这是一位一线教育名家的惊人之语,他一语道出了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为了让高中语文阅读回归文学的范畴,就必须深刻认识造成现今高中语文阅读的功利性的思想和做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令人担忧的局面。

高考是一根毁誉参半的指挥棒,它操控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也正因为它,高中语文阅读逐渐背离了文学欣赏下的深刻思考,背离了阅读的最基本理念。细究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是为了取得高考理想的阅读分数,便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教师不是从语文素养和必要的人文精神,方面积极的影响学生,并和学生积极探讨,而是片面的从做题技巧做题理论入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得高分,这种功利一直从高一持续到高三,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现,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另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极端模式化训练弱化了文本内容的挖掘

1.高三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很单纯,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到最高的分数,不丢点,答题思路正确,答案要点齐全。为了这个目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大批量的题,只为把握答题规律,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思路,阅读,在这时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做题技能的培训,至于所选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不作为高中阅读的重点,只是一带而过,甚至只字不提。这种功利性彻底背离了高中阅读的初中,文本的深刻性反而成了阅读的附属,而不是重中之重。

2.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虽然暂时不以拿分为主,但借助多媒体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演绎教学内容,意图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调乏味的问题;着力于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纯粹接受知识的泥沼中走出来,进而经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验,等等。种种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传统与单一,而且显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预期效果,仿佛给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然而,透过好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糟糕的真实:它追求形式胜过内容,它追求统一胜过个性,它追求“技巧”胜过艺术。一句话,就是有点喧宾夺主。这样的表里不一让我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阅读教学。

二、过于频繁的合作探究造成个性理解的缺失

为了迎合新课标,也为了追求时尚,因此,一些教师将合作探究引进课堂,对于合作探究,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在操作过程当中,没有很好的让其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运用过于频繁,且只一味的追求形式,对于合作探究的最终效果却并不在乎。另外,合作探究应以深度思考为前提,在没有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泛泛的去讨论,其探究的质量会不高,并没有多少独立深刻的思维火花互相撞击,表面上热闹非常,课堂活跃,但最后,还是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探讨结果公布出来,做最后的总结。这种有名无实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课堂情感目标并非学生出自真情实感

阅读的过程,就是个性解读的过程,高中生思想感情丰富,阅读应该最能体现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反应,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课堂好驾驭,也为了更体面,不给学生表达真实感受的更多空间,而是以教参为准,以成定论的专家理论为标准,来限制规范学生的情感,这不免给人虚假之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读进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才是阅读的根本。一切背离这一理念的面子文章做法都是做秀。

四、技巧训练和文本貌合神离

篇11

【关键词】高中 新课程 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应试化教育模式突出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的教学都是紧紧围绕考试进行的,这往往造成了教学都是为考试服务的结果。很多老师不顾新课程大纲要求,使得“考什么教什么”成为教学中的常态,考试结果也成为了学校对老师教学优劣评价考核的基础,这种唯分数论显然对于新课标提倡的目标是极为不利的,无法从制度上实现根本性变革。

2、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有些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不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以为使用了新教材去进行新课程教育就是新课程改革。

3、片面追求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上的气氛,而不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和学生培养语文素质的培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为了渲染与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关联性不大的笑料,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但是大部分时间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忽略了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

4、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遍存在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校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资源的限制或者稀缺,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使用或者很少使用。但是有些学校设备资源充足,过于强调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很大程度依赖于多媒体,几乎每节课上都使用,好像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但是,高中语文课文很多不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强加使用,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解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如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淡化对文本的理解,降低教学效果,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问题应对措施

1、不以考试分数作唯一评价标准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培养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过程。新形势下,语文的学科教学成果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版,要突破试卷为主的考察形式,使考核形式多元化,设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标准,要能够适应语文教学的特点,更能全面、具体地得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要承认素质是有差异的,分层次进行教育。制定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要及时表扬,自身纵向比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减心理负担,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语文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根据实际情况,使语文评价能真正准确地评价出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语文教育服务,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

要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首先要从教师着手,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讲座、教材培训、教学研讨、参观实践等方式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使教师能够了解教育最前沿的教学改革动态,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例分析,解释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材培训,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教材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真正认识教材如何体现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体目标;通过教学研讨使得教师们能够有机会交流,抒发自己意见,畅谈教学感受,在交流中互相提高;通过参观实践,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理念和做法,开阔科学视野,并学以致用、以点带面,提升自身以至于一个学校语文教育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逐渐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跟上新课程发展的步伐,让教师能够真正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紧跟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目标。

3、课堂气氛与学生语文素养教育相协调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避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气氛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教育要相协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课文。

4、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搭配

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师生要加强互动沟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合作,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整合各种资源,合理进行课堂的教学搭配,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完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大纲任务。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适时做好角色的转变,及时更新教育观点与理念,跟上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路径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概念界定

审美(Aesthetic)一词起源于希腊,是人类理解世界的特殊形式。《辞海》将其定义为“审美活动”,即在感性中体验理性内涵,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的主观活动。审美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即利用美的形式对人类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对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即针对不同的个体,遵循教育规律与成长规律,量身定制地选择教育培训方法,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知识、情感、意识的全面发展。通常,审美教育从社会、个体两个视角展开。前者是指沿着社会标准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形成符合社会、时代审美价值观。后者则是指教师对学生个体有组织地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和促进个体审美情感、能力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师应从个体层面展开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意义所在,更要转化为知识、技能、态度,从自身审美教育个性化理念出发,让学生个体感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能力。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审美教育中师生关系与角色不明确,甚至显现出非理性、无序化特点

《论语・先进篇》中谈到“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差别教学,让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在审美教育课堂上,部分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不符合审美教育的理性需求,导致课堂走入两个极端:要么学生无序地随意发挥,影响了教师个性、特点的发挥;要么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掌控,忽略了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使师生个性化的“教”与“学”无法实现,呈现无序化的状态,也就更谈不上互动。如教师角色呈现主导性特点,学生审美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缺少感受、体验环节,导致师生缺少审美情感的共鸣;审美教学还停留于课本的剖析与解读,审美空间狭窄,预设问题缺乏要素呼应。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缺乏个性化选择

教师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导致审美视角不同、审美方法不同,由此,审美教育的内容、问题引导等也不尽相同。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审美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在教学预设、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于:第一,关注学生审美情感需求不足。如《雷雨》中的片断:“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教师通常在剖析中设问“两个‘你’之间的破折号有何作用?”从知识与技能上来看,设问具有合理性,破折号表达“思虑”的意思,但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技能倾向明显,缺乏对文本的情感判断。第二,关注审美教育内容不足,错误地将文本分析与鉴赏认为是审美教育的全部。

(三)审美教育学习方式缺失个性化的交互与自由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师生合作寻求适合的方式体验、感悟美,鼓励学生对美的发现与探索。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审美教学中偏重于主观情感、教师教授审美知识、在设问环节设置标准答案,导致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乏个性化的交互与自由。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一文中,“泪珠”一词是全文的“题眼”,具有深刻的含义,学生仅依靠课文阅读难以深刻理解,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分析。“审美分析的重点在文本”,通过文章脉络的分析,初期的审美感悟逐步形成,教师通过问答式拓展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体验审美情感,感受文本的精神内涵。否则,可能会导致教学方式呆板、审美教育失效。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师生角色的审视与重构,推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中必须重新审视与重构师生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引导者、合作者、示范者,科学设计教学片断,清晰教学实践思路,给学生提供不同视角的支持、引导学生多元审美、自主审美,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审美模式与方法。教师不再以认知为重点,不再强调“训练”与“教导”,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发展;不再坚持所谓“正确答案”,侧重于“引导”与“促进”,让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探索和感悟美。

(二)教师专注于自身个性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创设特色性审美问题情境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习得与养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学角色转变、个性化教育、教育规律的思考、综合的审美素质等。高中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自身个性化教学能力:第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善,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与创新。第二,注重学科基本知识的积累,开阔思维,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理念。第三,通过强化个性阅读、增加师生互动、创设特色性审美问题情境等,提升个性化审美教学能力,如质疑式、矛盾式、逻辑式、开放式等问题情境。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多形态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名著阅读、诗词鉴赏等均可为教学所用。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丰富审美教学内容,有益于学生审美判断、增加审美角度。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审美学习资源,如从李白的《将进酒》联想起《蜀道难》,拓展理性判断思路,有益于师生、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多形态的教学方法,树立审美教育高标,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中“美”的个性化诠释。

参考文献:

[1]邹苏.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J].中华少年,2016(8)

[2]刘宏亮.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培养[J].中国教师,2009(2)

[3]王英杰.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原则[J].考试周刊,2015(101)

[4]蒋旭虹.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5(8)

篇13

 

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沉重的功课压力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轻松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并能在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掌握并能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就必须要把培养学生能力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上,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传递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训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无疑会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更能带给学生身心愉悦之感,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首优美的歌曲、一曲动听的音乐或是一段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读, 以此来让学生放松身心,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悬念导入。巧妙布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主要手段。为此在导入阶段, 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生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悬念, 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进而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三,形象导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图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功能,将抽象而枯燥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图片图像之中,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冲击,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有效的认知活动。

 

2、创设民主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第一,师生平等对话。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被管制地位, 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会直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精神负担,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问、不会问。师生以平等身份展开学习, 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放下心中师道尊严, 不可挑战的思想。在教师的尊重、期待与鼓励下, 学生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才能实现师生互动,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第二,给予必要启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之下。学生的提问并不是空有激情就可以的,而是要找准思路,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这样学生才能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理解肤浅处生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学会提问。

 

3、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很重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提前明确每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和思考。语文课的课前预习由于没有老师参与,所以本质上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初步阅读和理解,获得对课程文章大致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接下来疑问解决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自主学习保驾护航。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以成绩论英雄,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但是成绩是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的,高分低能型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5、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前,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高中语文学习目标体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的解读,清楚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目标。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并有能力从自身个性特点出发,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

 

6、改进学生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阅读。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是教师念,学生跟着念,然后教师对课本文章进行解释和讲授。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是自己先阅读课文,自己在老师讲解之前就要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无法明白文章含义或者找到难点的时候,才给予解答帮助。通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和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要以先进的观念为指导,对教学进行改革,为学生营造愉悦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与思考,主动探究,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篇14

关键词:基础较弱;教学方法;开阔视野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以教师透彻的分析书本内容、教授书本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文本的了解,忽视了对学习技巧以及知识的积累,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难以提高。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素养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养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获得更大的受益。

一、高中语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较弱

由于中考、高考的原因,学生在前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反而造成最基础的文字掌握不扎实问题。从最简单的课堂练习以及作业来看,学生的书写十分潦草,基本的工整都难以做到。对书写的态度十分不严谨,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错别字问题,某些错别字甚至成为长期的习惯,教师干预起来非常困难,这也是高中生文字基础薄弱最明显的问题。

2.表达能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活动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思维,另外,平时的课业非常繁忙,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平时沟通最多的就是同学与父母学生,导致表达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性格外向的学生相对好一点,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愈加胆怯,不敢表达或者是想要表达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向大家表现;其次是书写表达能力,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中,常见的是文章的主体不明、逻辑混乱,某些学生甚至表示“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什么”,显示出其语言组织的无力。

3.知识面非常狭窄

高中生过于重视课文文本的知识点,接触到的知识也只有课文中的。导致知识面非常狭窄,甚至许多学生根本没有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知识面的想法。学生的学习时间很长,日常自由时间较少,在课业繁重的条件下拥有阅读课外读物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同样在写作中的体现非常明显,除了教材上的文本、诗歌等,作文素材就只有老生常谈的名人事迹,没有课外文学作品知识的积累,语言文字之间显得非常苍白,也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制约。

二、新课标下提升语文教学素养的相关策略

1.实施诵读教学的方式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并不是依靠单纯的解析文本、理解教材就能做到的,更应该讲究对文章进行品味,让学生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那么实施诵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诵读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描述文中的情节,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更容易领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诵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作品有感情地诵读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多诵读优秀作品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随之模仿能力也会增强,在模仿中不断进行再创造,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开阔学生的视野

阅读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定期在班级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养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面,开阔视野。学生首先要学会挑选优秀的读物和材料,书一定要读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对语文美学的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并定期开展阅读报告会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3.教师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拥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自身水平低下必然将制约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更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通过深造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通过积累阅读经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人文素质与美学素质的双提高,使教师的优良素养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影响到学生。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教育,而应该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最后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和创作欲望,通过情感的抒发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