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产业发展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审美文化产业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新晨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江西钢铁行业 发展过程 发展特征
1、引言
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钢铁行业,体现着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高低。“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作为制造业与建筑行业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钢材的总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长”①,这意味着,钢铁行业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钢铁工业的铁矿石对国外依存度大,而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省,其铁矿资源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70%,铁矿资源的限制,使江西钢铁行业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特殊性。深入把握江西钢铁行业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更加合理利用江西省自然资源,促进江西钢铁产业更快的发展。
2、江西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2.1江西铁矿资源
由江西省地调院承担的“江西省铁矿石资源单矿种潜力评价项目”初步估算,截至2010年,江西全省铁矿预测资源总量为28.48亿吨,此外,在安福县灯盏窝还发现了储量近3000万吨的大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新余、分宜、安福、萍乡、莲花、永新等县市②。
2.2江西省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综观江西省各个钢铁企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九五”期间。这是江西省钢铁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间,在前期,江西的四大钢铁企业只有规模最小的洪都钢厂连续保持20年盈利外,其他3家全部亏损。但是,从1996年到2000年,江西的钢产量从172万吨增长到319万吨,4年增长了85.8%。一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改进程度,如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连铸比等,也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已名列全国前茅。③
“十五”期间。十五”期间,在200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只有4户,但是江西省钢产量在2005年已由2001年的399.73提高到963万吨。“十五”期间也是新钢见长以来发展最快、社会贡献最大和员工收入提高最快时期,通过技改和管理创新,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7.34亿元。④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粗钢产量达到6.3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左右,江西4家钢铁厂情况如下:萍钢2000年的一系列改扩建和2003年的整体改制,加上2004年完成的再造工程使其钢产量达到200万吨。2006年对就将钢厂的兼并使得了“十一五”期末萍钢实现年钢800万吨,销售收入300亿元的成果。⑤
3、江西钢铁产业发展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钢铁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如下一些特征:
从产业间关联效应来看,纺织业的影响系数和敏感系数越来越大。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钢铁产业不断融合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对东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钢铁产业和其他产业诸如电子、军工等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加速了产业间的结构升级。
从产品的科技含量来看,钢铁产业的“含金量”不断得到提升。“九五”期间,江西钢铁产业的主要产品偏向单一化,不能够完全满足各类生产需要。到了“十一五”期间,江西钢铁产业的产品囊括相关钢铁生产要求的各类产品,数量众多、质量可靠、品种繁多。
从钢铁产业江西省区域分布来看,钢铁产业始终以铁矿资源富集地为中心。江西省钢铁企业基本分布在新余、分宜、安福、萍乡、莲花、永新等县市,与铁矿资源的分布一致。这主要是受铁矿资源以及钢铁产品运输费用影响。
4、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从江西钢铁行业发展特征可以看出,钢铁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以下: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早期的钢铁产业中,铁矿资源和劳动力、资金等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大,由于铁矿资源和钢铁产品自身的特点,其产品原材料的开发和产品的运输费用成为决定钢铁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钢铁产业无法像其他单纯的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样发生转移,而只能依附与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
科学技术是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实力超过资源和劳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⑥。科学技术渗透到钢铁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改变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能,而且增加了钢铁产品的功能,延伸了钢铁产品的应用领域。
产品生命周期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产品从创新――成熟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不论是哪种产品,都要求推陈出新,生产出性能更好、价格更低廉的钢铁产品以满足需求,这就简介促进了钢铁产业自身的结构升级以实现产业的高阶化发展。
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是钢铁产业的外生助推器。从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钢铁产业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并对钢铁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钢铁产业的发展。
5、政策建议
我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产业发展大潮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钢铁产业产能明显过剩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在产业结构、所有质结构、贸易体制、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应的制约因素,如何突破这些限制因素也是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的认真思考。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钢铁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快相关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要加强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机制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加大对产品开发的投入,使产品向高级化、优质化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数量和价格的竞争到质量和品牌的竞争转变。
参考文献:
[1]黎玉柱,陈锶.我国钢铁行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优化战略[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05):32-34
[2]贺明生, 赵潭乡.江西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及可供性研究[J].金属矿山, 2003,(11):21-24
[3]董贻正.从江西钢铁工业的变化看如何挖掘企业潜力[J].冶金管理,2001, (06):39-42
[4]黄泽明.“十五”期新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与思考[J].金属世界,2006, (03):48-51
摘 要 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近两年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详细分析了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现状,发现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北京、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 休闲体育产业 区域经济 消费
“休闲体育”一词,虽然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表达,但它所代表的那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却是来源已久。有人研究,休闲体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那时的人们在填饱肚子之余,创造出了一些祭祀、图腾之类的游戏来缓解焦虑,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这也成为了休闲体育的雏形。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经常在农忙或是闲暇时间举行一些仪式庆典,在仪式庆典中会包括游戏、舞蹈等。到了十八世纪,休闲体育才开始真正兴起。工业革命的浪潮使人们进入了大工厂生产时代,在规定的劳动时间之余,“休闲”成为了一种流行。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机会增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之外,人们更加渴求一种健康、放松的生活。而“休闲体育”就成为了人们的一项重要选择。
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特征。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下的休闲体育产业布局所带来的独具特色的、具有开创性的产业类型。下面我们选取了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青岛、新疆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来具体分析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政策支持方面分析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区域特征。
一、奥运城市北京
北京市作为首都,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一直都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挖掘、传承、创新奥运城市。奥运文化、奥运遗产,打造与奥运相关的休闲体育产业方面竭尽所能。其中鸟巢、水立方等奥运比赛场馆被打造成奥林匹克公园,与奥运相关的一些产品还被收录到奥林匹克博物馆,供国内外游客参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另外,北京市还倡导围绕群众体育品牌,打造有特色、专业化休闲体育产业。借助体育博览会、文化创意博览会、北京国际体育产业展,利用会展经济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围绕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形成的集总部、研发、赛事组织、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端体育产业集聚区,开发相对应的休闲体育产业。
二、江苏南京的绿色体育旅游
南京市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南京市在原有的偏向文化古迹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上进行再开发、再创新。顺应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等环保潮流,南京市在举办亚运会和青奥会的契机上打造了新的旅游品牌:绿色体育旅游,并创新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利用数字媒体进行绿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广泛宣传。打造了生态体育旅游、农闲体育旅游、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等产业。
三、内蒙古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
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方面,与内地和沿海城市相比,内蒙古地区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内蒙古可以结合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牧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休闲体育产业。其次,还可以发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的影响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另外,围绕通辽赛马节、兴安马速度大赛、巴丹吉林沙漠汽车越野赛、鄂尔多斯汽车场地赛等发展特色休闲体育产业。
四、东北的冰雪、森林休闲体育产业
东北地区冰雪、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冰雪运动项目,以及森林旅游、探险等项目的开发也是极尽所能。成为了我国冰雪休闲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同事,东北地区还积极借助内外重要赛事,发展与体育相关的休闲体育产业。其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
五、“魔都”上海的休闲体育产业
上海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业也比较发达,因此也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许多体育赛事的首选之地。因此,上海市休闲体育发展策略就是借助国际大都市优势,结合上海日、网球大师赛、斯诺克大师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举办相关休闲体育产业。同时,围绕国际大型体育博览会,发挥、壮大休闲体育产业。
上海的迪斯尼乐园也创造了国内第一。
六、旅游城市青岛
青岛市是08年奥运会帆船赛的比赛场地,同时也是海滨城市、旅游城市。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上青岛省利用第二节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的契机,大力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同时,对奥运遗产也进行了开发利用,建立了奥运帆船赛博览会,对场地设施等进行再开发,借助青岛山海特色,以及莱西湖、姜山湿地等地理资源,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七、新疆特色
新疆省利用其独具特色的地理及民族风俗打造了休闲体育产业独特的名片。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包括:1.发挥新疆那达慕草原节、岳普湖达瓦昆沙漠休闲旅游节、阿瓦提刀郎休闲文化旅游节、新源国际冰雪节、尉犁国际露营大会等资源优势,开展休闲体育产业运营。2.利用冰雪运动名片,发展冰雪休闲体育产业。3.借助环塔拉力赛、鄯善国际沙漠健身休闲大会、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环艾丁湖摩托车越野赛等赛事,发展赛事休闲体育产业。4.结合民族特色体育优势,发展马术、传统体育项目体验等休闲体育产业。
⒖嘉南祝
[1] 薛涛.休闲体育产业与假日体育消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6(6):7-10.
[2] 王先亮,杨磊,任海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布局[J].体育学刊.2015(3).
李守可在《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作者介绍了几个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历程并就其共性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启示。
现代职业教育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发展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以工业立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近年来“双元制”的范围已延伸至高等教育,形成双元制大学。德国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定向性和专业性,专深型职业教育与中高端产业对接。澳大利亚的产业结构是传统重点产业和新兴重点产业相结合的,其职业教育既要兼顾传统产业,又要重点服务新兴产业。其中,与产业联系最紧密,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最多、质量最高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是以应用和技术为本,是一种集就业导向、行业参与、市场调节、学校配合一体的办学机制。澳大利亚实用型职业教育完全契合产业结构的变革与调整。美国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当前,美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后教育、继续教育,不单纯强调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主要围绕“五种能力、三种素质”来组织。美国多能型职业教育与主要产业对接紧密。英国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职业教育也主要是面向第三产业。英国并没有单列的职业教育类别,职业教育主要在继续教育体系内中实施。英国的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导向,主要通过行业技能委员会与雇主的参与来保证,宽径型职业教育与产业调整对接紧密。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契合产业发展的共性特征有:1.顶层设计合理。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产业发展与调整服务的,并从政策、法律、经费投入、行业参与等诸方面给予硬性规定,尤其强调行业、企业、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2.定位主次分明。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发展的需求是摆在第一位的。3.办学灵活多元。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的轻、重、缓、急,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包括培训目标多样性、学习形式多样化和教学场所的多样性。4.改革持续深入。各国都注重持续的改革,且改革的方向、力度、广度都紧贴产业发展实际。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职业教育该如何与产业发展互动达到充分契合,需要做到:1.建构宏观指导与产业深度介入结合职教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推动部门进行宏观指导与建构,包括立法、制度、体系、保障等,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契合产业发展的最根本保证。2.建构产业发展变动与职业教育信息对接平台。从根本上来说,产业发展变动与职业教育信息对接其实是供需关系的对接。信息对接平台的建构,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依据。3.建立公立职业教育与营利职业教育多元体系。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应调整政府及其他权益者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需要。4.改革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并下放办学的自。多元、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管理方式能够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比较僵化,与产业的对接也不够灵活的现状。
1 引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布局,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与一般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往往存在市场与技术的双重不确定性,具有鲜明的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成长和高风险等“四高”特征,这些特征需要政府发挥独特作用,建立有效的引导、协调、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技术研发、市场培育、产业规划等不同层面制定政策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激励政策,有关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
第一,关于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的评价,吴敬琏(2011)[2]、刘志彪(2011) [3]等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政策导向和市场共同推动的,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导向推动性更大,然而,当前政策体系存在着“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偏差,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工具相当缺乏。李文军(2014) [4]认为应整合现有技术政策,合并相似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第二,关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敏感性,朱云欢(2010)[5]和娄贺统(2008) [6]的实证研究表明,同样的政策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其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第三,关于政策的调整机制,于咏昕(2010) [7]和李颖明(2008) [8]研究结论表明,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政策组合,政府既需要决定每个政策工具的力度,更要注重不同的政策工具的搭配,在不断试错过程中提高政策效率。韩霞和朱克实(2014)[9]指出要从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加强组织协调与规划、强化知识产权助推战略等政策选择上入手。已有研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评价、政策作用机理以及政策调整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在如何构建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调整机制方面,现有研究较少涉及,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轨迹高度契合且能形成覆盖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链条及其动态的调整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学者们从战略性、不确定性(技术、市场和组织)、正外部性(研发、产业化)和复杂性(技术、产业化)等特征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基本形成共识。宋河发等(201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的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先导性、友好性、导向性、依靠性、战略性等产业内涵与特征。孙国民(2014)[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地位战略性、影响全局性、技术前瞻性、市场风险性、发展可持续性、产业生态性和区域竞争性等七个方面。费钟琳,魏巍(2013) [12]认为按照一般生命周期过程渐次发展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具有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调整期等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胡斌(2014[13]从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产业链和市场状况四个维度的不同特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 、发展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诞生于技术的突变性变化之中。Ehrnberg(1995)[14]系统研究了突变性技术的演变特征。技术的突变性变化体现在佛斯特S曲线非连续性跳跃点上,它既可以是从一个技术生命周期转移到另外一个技术生命周期,也可以是从技术生命周期中一个子循环转移到另外一个子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周期与突变性技术的变化演进特征
技术的突变性变化往往会改变产业原有的竞争基础,这为我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机会窗口。突变性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是由多个里程碑式演进阶段构成,综合Benner(2010) [15]实证研究,这里将依托突变性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里程碑式阶段:技术孕育期、技术龙卷风期(同时存在多个技术发展路径)、技术大道期(相互竞争的技术标准归一化)、产业链架构期(新的产业在形成)、市场鸿沟期(市场需求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和市场大道期(市场趋于成熟)。伴随着突变性技术演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历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多重性和动荡性等特征。多项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产业投融资政策、市场培育政策和国际合作政策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不同演进阶段中的作用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在技术龙卷风期阶段,政府应对由两个以上的企业构建的研发联盟采用研发补贴政策,而在产业链架构期阶段,政府应对风险投资公司采用倾斜式税收优惠政策。与其它政策相比,在同样财政资源消耗的情况下,这两种政策的实施效果比较显著。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新材料产业正处于技术爆炸性增长的阶段,产业整体处于技术范式的构造期;而光伏产业已处于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完整的产业链在迅速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技术持续增长阶段的产业,其中部分产业已经处于技术突变和需求导向的过渡时期[16]。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务之急是在把握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新兴产业不同的技术阶段,构建动态的混合型政策链条,以突破单一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提高整个政策体系的动态适应性[1]。
3 现行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近几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技术政策、市场培育政策、税收政策和专项政策等整体政策架构的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制订和实施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现行政策体制无法涵盖和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特点、新诉求,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阶段性发展特征和需求的政策工具比较缺乏,政策协调机制尚不完善[2]。张??矗?2011)[17]和朱迎春(2011)[18]研究表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结构的缺位错位现象严重,政策体系呈现非均衡状态。总体看,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调整的机制,而且也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考核机制,难以满足政策及时调整的需要。一些宏观的产业政策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落实。
3.1 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方面,相关政策存在结构不合理、缺位错位现象。
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之间缺乏协同性,使得相关政策呈现“碎片化”现象,政策的整合体系更是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往往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景下,政策与政策之间须形成动态有机耦合关系,以使各项政策产生正向互动作用,最终形成一种有效的政策合力。然而在现实的产业发展环境中,由于政府职能的划分,财政资源、权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制度资源实际是由分散在政府不同层面的不同部门把控,不同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缺乏协调性,甚至互相掣肘。在这种情形下,政策的缺位与错位造成整个政策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路径上的分布呈现“碎片化”现象[1]。
3.2 政策主体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演变进行持续性跟踪,造成政策“粘性化”现象[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政策主体产业政策的推出必须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适时掌控政策之窗开启与关闭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调整,防止政策的“粘性化”现象,以实现政策体系的既定战略目标。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2009年启动的旨在促进国内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的“金太阳”工程,采取财政补助方式,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然而,几年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推进速度远低于业界的预期,多地出现了虚报甚至只报不建等诸多不良现象。没有动态跟踪就没有控制调整,存在监管漏洞和缺乏调整的激励政策对产业是难以产生预期效果的。
仍以光伏产业为例,项目投入阶段有财政补助资金,经营过程中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与返还,在土地、供电价格等方面得到优惠。产品在投入到太阳能项目中又会享有投资补贴、高上网电价等支持措施。实际上,光伏产业一直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些政策叠加支持带来的产能扩张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吸收能力,企业过度依靠国际市场,因而受到金融危机和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冲击,出现了步履维艰,并最终还依靠政府动用公共资源救援。
由此看出,如果产业政策支持过度,不仅大量消耗国家的财政资源,而且会强化该产业对政策的依赖性,使其丧失活力和竞争能力。所以必须特别关注政策的时效性,当政策环境发生改变时,继续执行下去势必导致政策成本大于政策收益,政策的适时退出或调整与政策的适时导入同样重要,避免政策出现“粘性化”现象。
3.3 政策主体在政策调整方面(储备、出台、实施和终结)缺乏前瞻性、一致性和连贯性。
如在电动汽车领域,要加快推进其产业化,必须要有包括补贴、基础设施、提高油税、提高传统燃油车排放标准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既不能有所缺失,更要做到政策间彼此呼应。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几年来,出台的政策仍比较零散,而且政出多门,政策间相互扯皮,延缓了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4 产业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还是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政府的大力培育和引导。当务之急是在把握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新兴产业不同的技术阶段,构建动态的产业政策调整机制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发展。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阶段性演进特征,政策主体应在政策管理实践中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演进规律,分析研究产业技术政策、国际合作政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市场培育政策在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敏感性,构建一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轨迹契合且能覆盖其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混合政策链条,发挥不同类型政策的协同作用,有效地管理政策的生命周期,提高整个政策体系的动态适应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