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出口贸易经济范文

出口贸易经济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出口贸易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出口贸易经济

篇1

关键词:经济增长,进口,出口,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提出“剩余产品出路”的学说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E.哈根等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探讨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1]。

李京文(1996)[2]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指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彭福伟(1999)[3]发现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陈家勤(1999)[4]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杨全发(1999)[5]对巴拉萨(Balassa)[6]建立的模型带入我国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刘晓鹏(2001)[7]认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Lawrence(2000)[8]在部门的层次上检验了日本1964~1985年和韩国1963~1983年的进口和产业政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进口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Onnolly(2005)[9]用75个国1965-1990年的专利数据来代表这些国家的模仿与创新,量化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的溢出效应,来自发达国家的外来技术对进口国单位资本GDP增长的贡献大于其国内的创新。Lawrence(1999)[8]在美国对20世纪80年代100多个制造业产业中国际竞争力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Wang和Xu(2000)[10]考察了工业化国家间通过资本品贸易和外商投资而产生的R8D溢出效应。

以上研究成果在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因忽略了相关重要变量而使得检验和经济解释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跨国(地区)的截面数据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LS回归分析方法要求所使用的数据是平稳的,如果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关系,则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11],另外,已有的研究假设所选的国家具有共同的经济结构和相似的生产技术,这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对于所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时期的选取也会影响经验结论等。上述对于单个国家(地区)时间序列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实证模型中信息集的选取的差异;模型滞后期选择的差异;模型方法及检验统计量选择的差异。例如,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是经历一定的时滞,若忽略这一因素而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通过分析进口、出口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整关系,并进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深入地探讨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和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状况,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增长。本文依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从1985年至2005年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以1985年为基期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出1985年为基期的国内实际生产总值。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其对应序列记为LEX、LIM和LGDP。1.对GDP、出口和进口对数序列的ADF检验中,包含了位移项(intercept)和趋势顶(trend),因为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二个序列都包含一定的位移和趋势,如果不考虑位移和趋势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单位根判断;而对差分序列的ADF检验中,则既不包含移位顶,也不包含趋势顶,因为图2显示这二个序列都不包含位移和趋势。

2.*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GDP、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序列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小于在10%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不能通过ADF检验,这三个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这三个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序列。GDP、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序列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

2.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本文采用使用Johansen极大拟然估计法检验经差分修正后的平稳序列LEX、LIM和LGDP。Johansen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所以采用AI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期。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12]。在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口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ECM)。因此,可以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第一步,先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即对水平变量(ordinaryvariable)进行OLS估计,其方程如下:

LGDP=4.526845+0.623032LEX-0.049701LIM(1)

(13.53709)(4.293514)(0.291202)

=0.967508S.E.=0.096935

从进出口总额与GDP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GDP对出口的弹性为0.623,而对进口的弹性为0.0497,出口比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影响,而且进口项的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即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第二步,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误差修正模型。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1阶差分的形式重新构造,井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在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对短期动态关系逐个进行检验,不显著的项逐渐剔除掉,直到找出最适当的表达式。笔者用EC表示长期关系方程(1)中的残差,通过试验,得到两个比较适当的表示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方程方程(2)和方程(3)。

DLGDP=0.0797+0.0246DLEX+0.04695DLIM-0.22869EC(-1)(2)

(13.1998)(0.6363)(1.1951)(-4.5138)

=0.62412S.E.=0.017467DW=1.16937

DLGDP=0.0813+0.06274DLIM-0.217152EC(-1)(3)

(15.0472)(2.1034)(-4.683832)

=0.61325S.E.=0.01712DW=1.2987

这两个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方程(2)说明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我国的GDP和出口、进口序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进口比出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进口项和出口项系数的大小上,而且也表现在进口项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而出口项的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上才通过检验。由于DLGDP、DLEX和DLIM本身就是增长率的含义,因此,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47%,出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25%,而上年度GDP、出口和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29的比率对本年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方程(3)是在进一步剔除了不太显著的出口项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它表示在短期内不考虑出口对GDP的影响时,进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进口项的系数说明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63%,而上年度GDP、出口和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17的比率对本年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Granger(1987)[13]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要么滞后差分项的系数联合检验(一般用F检验)显著,因而存在短期因果关系,或者误差纠正项系数显著而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因此,在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后,就可以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调整速率及短期互动影响井观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表3为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估计结果,对表3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表3第一列数据分析各变量对GDP增长的短期影响及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进口对GDP的影响仅在两个时滞后在10﹪的水平上对GDP有正向影响,可能是因为进口相对减少了内需。另一方面进口的增加将会淘汰落后厂商,所以起初进口的增加对产出增长有负向作用,但两个时滞后,进口的机械设备或原料会提高生产效率或加工后的产品销往国外赚取附加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4]。我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进口政策是鼓励生产性资本品的进口而限制消费品的进口,在我国的进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我国短缺的原材料,这无疑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变量均通过长期均衡关系来影响GDP的增长,每年LGDP的实际值与均衡值的偏差的约6.6﹪被纠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黄国祥(1999)[15]和贾金思(1998)[16]的观点。

(2)总产出对进出口影响不显著,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战略仍处于外延式、粗放型增长阶段[17],出口以价格竞争为主,未能有效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值,从而影响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仍然是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还未能实现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2]。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统计量,EC为反映短期对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纠正项。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0﹪显著水平上,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出口的原因;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以及出口与进口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得出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要比出口的促进作用小得多,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相吻合。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两大类。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等,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一,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程度.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和利用外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进口小得多,而且出口项系数不能通过5%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这说明就短期动态关系而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来实现的。就当前情况而言,扩大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要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持进口的同步增长,要尽量保持进出口平衡,因为我国现阶段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出口导向型,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相当大。

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较弱,主要是因为传统上我国出口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依赖对闲置资源的利用。我国正逐步放弃传统出口增长的贸易战略,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场调节机制的。我国的出口增长是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并可为剩余资源找出路,故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主要还集中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便发挥我国劳力和资源的优势,在国际上,这必然会面临劳动力和资源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的有力的竞争,致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根据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出口迅速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时能够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从中长期来看,为了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应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加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是贸易出口尽快实现从劳动力和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和技术为主的集约型的出口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17-51.

[2]李京文.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27-40.

[3]彭福伟.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贸论坛,1999,(1):15-19.

[4]陈家勤.适度增加进口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99,(7):11-15.

[5]杨全发.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54-58.

[6]Balassa,Bela.ThePurchasing-PowerDoctrine:APeappraisal.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J].1964,(72):584-596.

[7]刘晓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从增长率看外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1,23(3):43-48.

[8]Bardhan,P.K.EconomicsGrowth,DevelopmentandForeignTrade[M].Wiley,NewYork,1970:25-26.

[9]DollarD.Outward-orientedDevelopingEconomicsReallyDoGrowMoreRapidly:Evidencefor95LDCD,1976-1985[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92:59-73.

[10]QiaoYu.CapitalInvestment,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Evidenceinthe1980~1990s[J].ChinaEconomicReview,1998,9(1):472-511.

[11]ChowPCY.CausalitybetweenExportGrowthandIndustrialDevelopment:EmpiricalEvidencefromtheNIC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87.

[12]Johansen.StatisticalandHypothesisTestingofCoinegratingVectors[J].JournalofEconomicsDynamicsandContral,1998,(12):143-182.

[13]GrangerCliveWJ.SomeRecentDevelopmentsinaConceptofCausality[J].JournalofEconometrics,1988,(39):199-211

[14]郭友群,周国霞.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2):42-45.

[15]黄国祥,沈茹.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与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1999,(12):33-37.

篇2

1.1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出口作为GDP増长的三个主要动力之一,服务出口贸易与降级増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服务贸易出口扩大服务产业市场,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増加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带动服务贸易相关性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増长。以服务出口贸易额(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LnX的系数不能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服务出口对经济増长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解释能力相对较小。经济总量(GDP)在服务出口贸易増长1%的前提下,将会増长0.2527%。反映出我国服务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其经济效应的发挥。

 

1.2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根据宏观经济増长公式GDP=C+I+X-M,进口是经济増长过程中的重要变量,进口通过影响出口和进口国内所需的生产要素以及生活必需品,作用于服务产品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以服务进口贸易额(M)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2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与竞争力

 

通过以上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看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増长的作用日益显著,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服务进口贸易具有很强的经济促进作用。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我国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的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较低,而服务贸易低的开放度又在以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低的服务贸易开放度和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反过来又制约了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发挥。

 

开放度的内涵是一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外经济主体和要素进入该国国内市场程度的综合,主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衡量了一国的服务贸易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国外服务生产要素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又体现了国际服务业市场对本国整体经济増长影响度。服务贸易开放度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经济总量(GDP)的比重。

 

3政策启示

 

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和増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我国服务贸易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升级以及发展环境改善。

 

3.1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服务要素

 

根据1997〜2008的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服务贸易总体、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与总体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对总体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仅从回归系数,不考虑置信区间,服务贸易进口对国民经济増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贸进口的整体经济效应,服务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増长的带动作用,在稳定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提下,通过増加服务贸易的进口来获得国内缺少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要素,以改造传统服务业,进而极高服务贸易出口的层次。

 

3.2基于传统服务优势,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知识内涵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层次仍然较低,在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现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基础所在,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应以服务产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快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生产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的发展,増加现代生产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比重,提高和増加传统服务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3.3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传统服务贸易产品,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心是现代生产贸易产品,而先生产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物化的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层次。因此,应在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的同时,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服务市场环境的塑造,通过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物化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4政府在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就是拓展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政府通过支持现代生产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实施倾斜和扶持政策,创造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华尔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

篇3

关键词:深圳经济;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绪论

电子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市场前景非常的被看好,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进出口贸易也极大的带动了深圳的经济发展。

二、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目前电子市场分布开始面向整个亚洲以及环太平洋地区扩散,美国和日本分列世界第一、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与销售市场,而同时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覆盖了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方面。由此可预见电子产品市场进出口贸易在逐渐的向亚太地区扩散。华强北电子市场由于其在中国电子市场特殊的作用以及历史地位,全国的各种电子企业和个人都聚集在了华强北,这就造成了华强北出现了繁多的电子商城,例如赛格广场华强电子世界、华强广场、赛博数码商城等,同时各类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纷纷在这里落户。随着社会的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市场重心逐渐的向计算机及手机通信产品偏离。降低电子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成了众多电子生产厂家主要的竞争手段,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莫过于电子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市场的贸易手段,也逐渐的从实体店向网络虚拟店铺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与时代接轨,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而企业模式的网络化,在未来也将成为电子市场的主流。

三、华强北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进出口贸易对象减少

由于世界电子产品科技的发展,华强北的优势在减弱,贸易对象有了更多的贸易选择,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进出口贸易的范围也在发生改变。这都减少了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贸易对象。

2.山寨的盛行,影响了市场信誉

由于在山寨手机时代,华强电子市场在进出口贸易中留下的名声大多为山寨货,导致在现今这个山寨不流行的时代,其山寨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进出口贸易达到发展。

3.店铺繁多,分散了的在对外出口时的优势

在华强北电子市场中,每一个柜台后面几乎都是一个单独的企业,这也就造成了竞争力的加大,同时不利于资源的规模化,也就在进出口贸易中失去了优势。

4.电子商城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盛行,很多的电子产品不在选择华强北作为其主要的销售场所,而是通过网上的电子商城。这就给华强北的实体店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核心竞争力不足

现在的电子行业,已经不是之前的模式,随着智能手机和平白电脑的盛行,其他的电子产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华强电子市场的进出口贸易在以前主要依靠的是山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在智能手机等核心竞争能力中严重不足。

四、未来华强北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1.扩大贸易范围

随着世界电子贸易经济向亚太地区发展的改变,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也应该进行转变,需要把重心更多的转向亚太地区。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发挥其本身电子元件的优势。

2.规范市场,恢复市场权威性

在经历了山寨货风潮之后,华强北已经被贴上了山寨的名词,想要撕掉这一说法,需要我们华强北所有的商家共同努力,并且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规范,制定市场的规则,严厉打击盗版、山寨。目前,华强北已经成立了相关的街道办事处,但是这还不够仍需要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去监督它,约束它。从而重新恢复人们对华强北电子市场的看法。

3.商场整合,发挥优势

华强北电子市场有着繁多的电子商场,这就导致了很多外来客户没法集中快速的对比商品的优劣,从而降低了客户来华强北的感官体验,影响了贸易交易等行为,为此,华强北应当加大对商场的整合力度,让华强北的优势展现在客户面前,真正的发挥出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能力。

4.加强电子商城的建设力度

目前华强北电子市场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了华强在线电子商城。在未来仍需要加大对电子商城的投入,让更多的人知道华强在线,从而可以使更多的人可以选择华强北作为其电子产品购买的首选地。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进出口贸易政策 调整措施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已经迅速的蔓延到全球,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 受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均大大低于2007年3.7%的增速。

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市场震荡,使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放慢“难以避免”。此外,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1%,为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这对许多依靠出口驱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沉重打击。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国的进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

一、2003-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1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

根据表1和表2中可以得出,对外贸易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都保持较大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一直保持较强的需求。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的每年增长速度变化不大,甚至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在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上,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从贸易依存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达8.95%,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美国经济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3月中美贸易逆差下跌至161亿美元,减少12.4%,创两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美出口63亿美元,比上月增长10%;进口224亿美元,下降7%。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中国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面临终结。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更为常见的是具有规模经济的不完全竞争。次级贷危机,导致了美国在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失业率的增加,伴随的股市大跌等效应引起了民众对经济信心的丧失,最终使消费支出减少。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每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但我们可以大致的估计出市场规模缩小的影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可能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我国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

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出口风险。我国出口企业在与美国进口公司交易时,对方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的现象比较常见。更有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在一些省份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几倍。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总之,我国进出口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短期内难以见底,并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减速不可避免。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外需将会继续减弱,我国企业出口的成本上涨,难度增加,风险提高,交易环境变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未来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中,出口企业惟有面对现实,积极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度过难关。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政策应当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进行调整,才能有效的发挥政策的效应,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建国后我国的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政策,到国家统一领导和有限开放条件下的保护贸易政策,再到国家管理下的开放型的过渡时期贸易政策,到现在所实施更加开放的积极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都是随着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的不同进行调整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当着手从以下几个思路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

1、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美国市场规模在持续的衰退,为了将损失降低,应当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对于非洲、拉美市场的出口在增加,通过对于新兴市场的开拓弥补发达国家市场的下降,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这个时机降低对于美国市场的贸易依赖,有效的降低贸易风险。

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

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3、加强境外投资

单纯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作用比较有限,并极易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增加贸易纠纷,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外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政府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金岭南投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澳洲PEM公司是为一例。

4、加强国际经济协调,配合灵活的国内外经济政策,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安妮、黄明欣、齐子磊: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改革[J].网络财富,2008(11).

篇5

张庆君(1974-),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贸易波动也在增强。为此,采用增长率直接法、增长率趋势法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并采用协整理论分析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其中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目前正处在第二个中长周期波动的扩张期;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与GDP的长周期具有相似的特征。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出口贸易;周期波动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3-05 收稿日期:2007-05-08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出口贸易更是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额为9690.8亿美元,增长了27.2%,我国出口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在看到外贸乘数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警惕出口的波动也同样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尽可能避免出口的大起大落。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指数来看,自1992年以来,出口贸易不稳定指数呈上升态势,偏离长期趋势的幅度较大。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贸易的周期波动规律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周期波动分析是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周期波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的诸多领域。但是相对于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而言,对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循环的分析与研究,还属于开拓性阶段。

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循环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马晓野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不同类型的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贸易体制改革本身对我国总体贸易规模和进出口余额有很大的影响。孙林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外部环境条件,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波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小平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周期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在近10年里呈现出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的特征;中国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曹洪谦研究发现1998年以后的北京服务贸易增速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以上文献没有专门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在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研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是国家贸易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起落更迭、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是国际贸易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和调整过程。按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以分成四种类型:3-5年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又称康德拉梯也夫周期。在对中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中,本文

将采用增长率直接分析出口贸易的短周期;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分析出口贸易的中周期和中长周期;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出口贸易的长波特征。

二、实证分析

(一)短周期分析

增长率直接法是直接用实际增长率来测定变量的周期波动,这是分析经济波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表1给出了中国出口贸易及其增长率年度数据,增长率的折线。下面从波长、波型、波峰、波谷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短周期波动进行分析。波长和平均波长从时间的角度反映出口的波动状态。波长是指一个完整波动周期的时间长度;确定一次完整的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评价波长是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次波动的时间长度。按照波峰一波峰周期测算方法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从1978-2005年共有八次周期波动,平均长度为3年。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波动基本上属于基钦周期。

出口贸易的波型分为古典型波动和增长型波动。古典型波动是指出口总额出现下降的波动,也就是增长率出现负值的波动,其中必然包含出口贸易额与增长率同时下降的过程;增长型波动是指出口增长率下降但实际绝对额仍在上升的波动。因此,可以区别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八次周期波动均为古典型波动。一次完整的波动包括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两个阶段是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两个转折点就是波峰和波谷。自1978年以来的八次波动中各次波动年度及其峰值和谷值。峰值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峰值为0.401;波谷最低的年份为1983年,谷值为0.004。

(二)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

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一般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增长率趋势法是在增长率变量进行趋势分离的基础上来测量变量周期波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识别短周期,而且可以识别中周期和中长周期。假设变量GEXi表示出口贸易增长率序列,用Trendi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趋势成分,用Cycle;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则有:

Cyclei=GEXi-Trendi

(1)

通过Eviews5.0软件,采用H-P滤波(Hodrick-Prescott Fiher)方法,脱离时间序列GEXi中的趋势成分Trendi,生成周期成分Cyclei,分析结果见图3和表3。图3中横坐标是年度时

间,纵坐标实际增长率GExi、趋势增长率Trend;和周期成分Cyclei相对应的增长率刻度。结合图3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特征。从短周期波动来看,1978年以

来我国对外贸易周期成分特征与实际增长率周期波动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强化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的稳健性。

结合图3和表3中的周期成分,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波动的中周期特征。现将整个周期成分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7年为第一个阶段,1988-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5-2004年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绝对波幅和相对波幅等具有较大差异的继起性,而且各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均为7-10年,各自内部又包括了三个左右的短周期,因而这三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对于这三个阶段可以从平均位势(即均值)、标准差(δ)和

波动系数(CV)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平均位势这里采用各阶段内周期成分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亦称均方差,是各阶段内增长率数值与其相应阶段平均位势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反映了波

动对于平均位势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如(2)式。由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不同,应消除平均位势的不同影响,常用的指标是波动系数,计算方法为标准差与平均位势之比的绝对值,计算公式如(3)式。

对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标准差(δ和波动系数(CV)的计算结果见表4。从平均位势上看,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平均位势表现为第三阶段最高,第一阶段次之,第二阶段最小的特征;标准差表现为第二阶段最低的特征;而波动系数表现为第三阶段最小的特征。由于平均位势代表平均增长率,第三阶段具有平均增长率高但波动幅度小的良好特征。这一良好特征基本上类似目前我国GDP增长率波动所具有的“适度高位平滑”的特征。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指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和轻微波动,使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的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

从图3的趋势成分的曲线轨迹我们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所体现的中长周期及其特征。从结合图3和表3的趋势成分可以发现,从1979至1994年,中国出口贸易经过了一个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一个周期过程。1985年的增长率为0.401,其后呈总体下降趋势,到1983年下降到波底,增长率为-0.004;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到1994年达到波峰,增长率为2.3077。这个过程大约包含了两个中周期和五个短周期,经历了15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该周期属于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从1995年起,我国出口贸易又进入新的逐渐调整并扩张的阶段。

(三)长周期趋势分析

虽然我们不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直接进行识别和分析。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出口贸易与相关指标变量的线性模型,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情况。这里我们采用协整理论建立我国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波动。采用GDP作为参照系主要是因为关于经济增长的周期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陈东琪研究认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长周期,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经济进人第四个长周期。于是本文就将我国出口贸易的波动态势与GDP第四个长波联系起来。这里我们首先对1978至2005年的出口贸易额和GDP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EX和LnGDP。然后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LnEX和LnGDP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采用ADF方法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EX和LnGDP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所以可以进一步做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首先对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用ADF检验对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确定变量LnEX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静态回归的方程就是协整方程,即:

LnEX=0.9503LnGDP-2.9488

(4)

(2.6066)(-3.0055)

R20.9712,Adj-R2=0.9701,D.W.=1.8315

篇6

1.1单位根检验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大多数是非平稳序列,直接对其运用普通回归分析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为了处理此问题,首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由图3、图4可知,序列lnGDP、lnEX呈上升趋势,变量的数据明显随时间递增,初步判断该数据不平稳。由表2可知,lnGDP、lnEX的ADF统计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5%和10%的临界值,所以序列lnGDP、lnEX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因此,应对序列lnGDP、lnEX的一阶差分ΔlnGDP、ΔlnEX再进行单位根检验,ΔlnGDP和ΔlnEX的ADF统计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临界值,所以序列ΔlnGDP、ΔlnEX都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1.2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对出口贸易水平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两变量序列lnGDP、lnEX均为一阶单整I(1),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故可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现用E-G两步法对lnGDP、lnEX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即检验是否是I(0)序列。上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的取值如图5所示。由表4可知,ADF检验统计量-3.05795小于显著性水平5%、10%时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这表明lnGDP与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原理,上述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且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出口总额(EX)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0.837个百分点。因此,该协整回归方程具有现实意义。

1.3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下面对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5。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检验水平下,只有出口额的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说,安徽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没发现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综上,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安徽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从长期来看,出口额与安徽省GDP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扩大出口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因此,安徽省要想方设法扩大出口贸易,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安徽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分析

其一,企业竞争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目前安徽省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低,很少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省产品反倾销或保障措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安徽省的一些企业也是跟在外企后面模仿,缺乏自主品牌,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10]。其二,出口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安徽省外贸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收购或者事先签订订单获得货源,然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和包装对外出口。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次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没有出台针对相关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不能激发企业出口的动力。再则就是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如信息服务。由于安徽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短,所以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市场信息渠道,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其三,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安徽省出口以农产品、茶叶、机电产品为主,农产品出口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一些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而且结构不合理,出口层次低,创汇率不高;其次是安徽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基本上出口的都是传统产品,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挑战。其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使出口容易受到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安徽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北美,而对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出口较少。这种集中的市场格局,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对出口产品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目前安徽省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如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产品出口;严格的环保标准削弱了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3促进安徽省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篇7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数据的整合

篇8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大国。面对中国连续的贸易顺差冲击,各国开始设置关税壁垒以外的一些新型贸易壁垒,形成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贸易制裁。目前,青海省主要出口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还不成熟,肯定会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借鉴历年来省内外遭遇的贸易环境问题导致贸易受挫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青海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青海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出口贸易;影响

一、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青海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青海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至2014年,据青海省海关数据,青海出口贸易额达到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3.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3.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5%;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6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2%;硅铁出口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9.2%;地毯出口额为439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从没有出口贸易到出口原材料类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初级工业制成品到现在出口的一些高兴技术产品、民族特色产品。高耗能的原材料出口在逐年减少,而加工工业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名族特色手工产品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种类原来越多,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2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为今天的12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主要的出口市场还是日本、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2014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1%,对印尼的的出口额为204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782.8%;对巴基斯坦出口额为90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6%;对美国的出口额为844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8.9%;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为1484万美元,同比增长59.2%。从数据资料中可看出,近年来,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大幅下降,对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尼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二)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必要性

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处于高原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垂直差异明显,而且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农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蚕豆以其籽粒大而饱满、无虫蛀、颜色乳白鲜亮、富含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等都堪称高原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而油菜籽、藏药原材料、畜牧产品等都被公认为高营养价值高品质产品,深受广大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原材料是青海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硅铁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出口既增加了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又带动了青海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占有32种,其中18种的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25亿元,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中,只有扩大出口才能给青海省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再者青海省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青海发展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创汇增加青海人民的收入,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还可以促进青海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

二、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跨国营销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都大大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序的发展,WTO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相继通过贬值来降低本国的进口,国际政治环境动乱,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所以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看似平稳却暗藏危机,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借口兴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环境破坏,出口企业受挫。

(一)国际政治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属于和平稳定时期,战争冲突也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个别地区一直名族矛盾不断,新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冒出苗头;例如,2012年下半年中日问题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海省向日本出口额大幅下降,一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额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迅速下滑,2011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0634万美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26.2%;然而,2012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了18008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2.7%;2013年又大幅下滑到了11812万美元,同比下降34.3%;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负增长态势。中东一直以来都是冲突较多的地区,而青海省地缘与中东接近,近年来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所以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也使国内出口企业受损,究其原因,其中就有中国缺乏熟悉国际法律的高技术型人才,才屡屡遭遇制裁。所以说,国际政治法律因素也是一个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

(二)国际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都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一国出口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出口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青海2009年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缓慢,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持续的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中国进出口的低迷,无形中使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缩水,价格升高;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是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对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也是导致青海省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还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普遍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货币。而近年我国经济成长性较好,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短线因素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国内较高的基准利率,以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为热钱提供了跨市场套利的空间,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让人担心这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泡沫,促发经济危机。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快速的工业时代造成国际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开始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阻止环境的恶化,其中就包括一些技术革新问题,但是也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借口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形成贸易壁垒,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历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频频出击。2005年欧盟实施农药最大限量残留标准检验,2014年又开始进行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有增无减的;2006年起,日本对进口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执行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和规则更加苛刻,更加严格,无疑给青海农产品的出口注入一股寒流。2006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8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下滑到了0.76亿美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因此,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检测费用上升,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青海省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的收益。

三、改善青海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省政府应该针对本省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口方式,积极的引导,提供健全的检验认证机构,严格执行WTO规定的标准,为青海省的产品出口做好基本质量把关;积极参加各种商贸会,商展会。加大对青海省的宣传,例如在青海省省电视台播放青海省外向型产业及品牌宣传片等,吸引外商投资合作,拓宽经营渠道;继续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香港中医药展”、“清食展”等渠道,建立一个让企业稳定放心的出口平台,并加大对青海省特色产品的宣传等,为青海省出口企业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政府作为一个中介式的机构,为进出口企业作担保,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环境;另外,及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其中利弊,为出口企业出口方向做好市场调查;根据青海省出口的具体情况,有方向有目的的制定出口政策,做好出口退税工作,鼓励优势产业的出口,调整弱势产业的出口情况,完善出口制度。

(二)从企业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151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42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企业102家,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7家。青海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山羊绒、地毯、硅铁、服装及衣着附件、帽类产品等。一般贸易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虽然2009年有所向下波动,一般贸易在青海出口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一方面,作为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一个有利于青海省出口的体制,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创造新的贸易方式以及新型营销模式。例如,出口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合作,进行大市场营销策略,共享双方的营销渠道,出口方式,必定会节约很多出口成本,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山羊绒、地毯以及服装衣着附件以及帽类产品可以形成一个名族特色出口产品行业规则,丰富行业内出口产品的名族文化内涵,共享出口经验以及出口渠道,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出口的产品属于真正的具有名族文化的特色产品,这样才具有高的价值,慢慢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青海外贸企业需要做到改变出口产品的质量,克服贸易壁垒。例如,青海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原生态产品,但是农药成分还是相对较高,极容易遭到绿色和技术壁垒的限制。作为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人才,懂得国际贸易法律以及贸易规则,不断改进企业的出口方式,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培养和扩大以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藏医药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尽量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生产,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发展水平,达到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的标准,并进行一系列的国家级和省级认定工作,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大企业。

作者:蔡震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付彩芳.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2]郭霞,沙鹏洲.青海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青海统计,2006(5):53-56.

[3]张鹊桥.浅析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形势及调整对策[J].青年科学,2009,(5):22-27.

[4]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辛文琦.国际贸易环境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31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贸易结构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苏醒,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落幕以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其发展必然要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出口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热点,低碳产品将成为各国出口贸易的新支柱。

我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较高,这样的产品出口结构使得我国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转变绿色低碳经济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其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10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会议的主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出口贸易非低碳化的现状

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较大比例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的碳,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端化,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体系的现状并不符合低碳化发展的要求。

1.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也加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工业制造,占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对外贸易仍然是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生产中低端制成品的部门都是以煤炭等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碳资源,其产品含碳量也较高。我国的出口产业规模和外贸总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碳能源消耗也将会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下降。并且“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得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较高,我国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

2.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2)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1.4%,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投入于低碳技术研发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3)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低碳技术创新起点低,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3.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碳转移的阵地

在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优势明显的制造成本,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并且随着欧美国家产业的升级,它们将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制造的低端环节转移到了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使得我国要为发达国家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买单,成为世界碳转移的最大阵地。中国每年因产业转移造成的碳转移占中国目前碳排放量的约20%,尤其是在出口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碳转移。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关税概念,这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

1.贸易壁垒增加,对出口贸易造成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借发展低碳经济大做文章,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贸易壁垒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设置碳关税贸易壁垒。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美国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旦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将会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2)设置“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现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已定,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欧美国家制定标准的能力,他们会设置市场准入的标准认证,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届时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

2.比较优势弱化,不利于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商品低碳化的发展,使得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碳要素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位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过程中各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而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发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会对国际分工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传动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弱化,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

3.高额引进非核心低碳技术,阻碍出口贸易

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突破碳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出口标准,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先进设备。而我国在在能源方面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出口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使用的也是高耗能的低端设备。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一旦实施,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符合碳标准,就必须高额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这将会耗费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会转移到出口产品中,使得出口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价格优势。而发达国家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给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企业高额引进的只是技术的载体而已,即低碳减排设备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巧,而不是核心技术。

4.低碳经济也会给我出口贸易带来机遇

虽然低碳经济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行低碳工业的发展,这也将会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要求,将会促使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对外贸易低碳化的趋势已定,我国出口贸易为适应这一趋势,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在低碳化的大浪潮中不被淘汰。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会耗费大量的原料,排放大量的碳,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符合低碳化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参与国际合作,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浪潮中,要想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只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承担减排任务的同时,应该借鉴国外低碳技术的先进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出口企业走低碳生产道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

3.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根本之路在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在这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研发工作,鼓励出口企业着眼于长期利益,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我国在世界对外贸易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

要使我国的低碳化出口健康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政策。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大力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建立完整的低碳产业链,实现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任烈.“碳关税”与我国外贸经济发展[J].中国财政,2010(8).

[3]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篇10

【关键词】进口贸易 R&D溢出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发展。2007年,我国GDP总额达到了246619亿元,居世界第四。但是,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出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往往只重视出口和顺差而忽视了进口的作用。然而,由低附加值低价格优势的出口贸易推动的顺差伴随是频繁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迫切需要我们对“高出低进”贸易政策进行新的评估。鉴于此,本文对“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做出简要评析,希望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二、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1、古典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思想表述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通过进出口贸易促进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换回本国需要的商品并节约国内劳动。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认为进口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滑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则认为进口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激励性示范,推动本国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刺激和引导新的产业的成长。可见,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贯重视通过进口贸易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受“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集团力量的影响,早期研究文献往往更多地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普遍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凯恩斯(Keynes,1936)的“对外乘数原理”更是将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2、新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再考察

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国际贸易发展观,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国际贸易又是技术外溢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尤其是在南北贸易模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向发达国家的经济逼近。在新增长理论和全球国际贸易新态势的共同推动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Grossman&Helpman(1991)首次运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开放经济中贸易、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

三、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

1、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1)CH模型

Coe和Helpman(1995)借鉴Grossman和Helpman(1991)“技术创新”研究思想,首次建立实证模型来研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内和外国的R&D都对TFP有着正的促进作用。他们假定国内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国内外的R&D存量相关,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CH模型的拓展

CH的实证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国际贸易贸易技术溢出问题的广泛关注,并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后继文献在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第一,外国R&D资本的计算方法的改进。Lichtenberg和Potterie(1998,简称LP)认为CH模型中有关外国R&D资本存量的权重只能反映R&D溢出的方向,而不能反映溢出的强度,并对外国R&D投入权重进行了修正,其实证结论与CH模型相同。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2,简称FFG)拓展到用6种方法计算外国R&D资本,使关于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变。学者通过从不同的侧面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对现有的文献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不同结构进口商品的溢出效应的研究,FFG(200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性质对R&D溢出变量设定的重要性,仅当被转移到研发溢出接受国的知识属公共产品时,R&D溢出效应才为正并在统计上显著。二是微观层次的研究,Keller(2000)从微观厂商的角度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认为中间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

第三,吸收能力的考察。学者们将贸易国的地理距离与技术差距、人力资本、国内自主研发等因素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Engelbrecht(1997)在CH模型中增加了人力资本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实证发现国际R&D溢出依然是显著的。Gouranga(2000)的研究表明进口国的技术吸纳能力、进口贸易量和其产业结构是否与出口国相似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此国能否成功地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将影响技术溢出的其他因素纳入模型。FDI在众多国际技术的溢出渠道中一直备受青睐。将FDI变量加入到CH模型,其重大意义在于便于对FDI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同时,很多学者开始转而关注如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流动、科学文献、国际会议、国际专利等无形的技术外溢。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传统方法倾向于低估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应该重新定义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吴振宇、沈利生(2004)指出进口和出口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应将“进口和出口当作不同的性质来处理”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系统产生贡献。同时指出了“开放经济环境下,进口对经济系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解决国内紧缺资源,而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进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重要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CH模型,国内学者方希桦等(2004)、李平、钱利(2005)、李小平、朱钟棣(2006)、俞春娇、俞美辞(2006)对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进口产生了比较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国内学者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CH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微观层次的方面,李小平、朱钟棣(2004)利用我国1990-2000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和地区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口对TFP的影响。对于CH模型中争议最大的外国R&D资本的方法的计算方法,李小平、朱钟棣(2006)借鉴FFG模型,采用了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受国际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开始把吸收能力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效果的诸多因素。国内学者(赖明勇等,2005;陈刚等,2006;符宁,2007)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贸易开放度衡量、国内研发存量等因素对增强我国进口技术外溢的吸纳能力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简要评析

上述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扩散的研究文献,扩展了CH模型,检验了现实经济世界中的实际进口贸易技术外溢过程,为研究者深化对技术进步、技术外溢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分借鉴。但是现存的文献针对中国的研究甚少,存在着几点不足:一是国内相关文献偏重分析FDI的技术溢出(何洁,2000;张海洋,2005等),而普遍忽略了在开放经济中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二是在分析中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时,忽视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应将制度因素纳入模型。三是对进出商品的结构重视不够。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进口贸易的总量入手,而较少具体分析消费品与资本品、水平型垂直型中间产品等不同性质的进口的溢出效应的差异。四是未能将人力资本、FDI、国内资本存量等多种影响进口溢出效应的因素纳入模型,进行综合考察。这无疑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关于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9(3).

[2]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9).

[3]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4] 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4(2).

[5] 尹翔硕: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于中国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05(4).

[6] 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7] 俞春娇、俞美辞: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篇11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

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进一步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经济增长存在重大的下行风险,而通胀的风险在加大。2008年以来,美国的经济产生新一轮的动荡。

首先是五大投行的没落,继3月份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之后,9月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并购,五大投行中仅存的两家,即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已获批转变为商业银行;其次是政府接管了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及美元信心,扩大了抵押贷款能力,但同时也扩大了政府负债,使潜在财政负担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并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纽约股市已进入熊市,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

(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失业率总体上升。

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14%和319%,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04个和014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美国失业率从1月份的419%持续上升至8月份的611%;日本从318%上升到412%;欧元区从713%上升至715%。同为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和巴西失业率分别从1月的518%和8%下降到8月份的513%和716%;韩国和墨西哥分别从3%和411%小幅上升到312%和412%;马来西亚则从2007年四季度的310%提高到2008年二季度的315%。

(三)全球贸易增长放慢。

据OECD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一季度增长1%,二季度下降012%。其中,OECD国家出口从114%回落到014%;进口一季度增长016%,二季度则转为下降018%。美国前七个月出口额为1094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3%;进口额为1514417亿美元,增长1219%;进出口差额为-419815亿美元,减少011%。欧元区前七个月出口额为9280亿欧元,同比增长715%;进口额为9393亿欧元,增长1119%;进出口差额为-113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10亿欧元。日本前八个月出口额为566027亿日元,同比增长319%;进口额为539134亿日元,增长1215%;进出口差额为26893亿日元,同比减少5819%。中国前八个月出口额为937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4%;进口额为785619亿美元,增长30%;进出口差额为151919亿美元,减少612%。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1、我国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2000年至2007年出口额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12180亿美元,贸易顺差也从241亿美元2621亿美元。

2、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长分别为2912%、1414%、1114%,位居前三名。

3、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生产过程中忽视环保和劳工福利。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出口价格偏低,国内同类企业竞相压价,有的企业出口赢利仅靠出口退税所得,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出口的商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方式给了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可乘之机。

4、加工贸易的比例和规模过大。1979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2135亿美元,只占当年出口额的214%,2007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617615亿美元,占到当年的出口额的50%以上。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总进出口额的70%以上。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2008年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转弱,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近年来,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的“337调查”个案明显增多,中国已成为被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最近,美国又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牙膏、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我国有关产品进口,严重损害我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

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盟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就业不容乐观。2008年1月31日据欧盟统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为618%,高于警戒线。欧盟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保护手段再度抬头,欧盟从2008年2月16日起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一般蜡烛、锥形蜡烛和类似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纪念性和户外蜡烛除外。整个调查程序将历时15个月,初裁将在9个月内作出。欧盟已选定巴西作为惟一的成本参照替代国。6月27日,欧盟《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简称PFOS指令)正式生效,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PFOS含量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1005%。该指令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将远大于先前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1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19个百分点。

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同时,2007年人民币兑欧元在波动中累计贬值了316%,因此我国企业对欧出口利润有所增加,加上一年来对欧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与对美出口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因素将对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

三、对策。

(一)外贸出口目标应重新定位。

外贸出口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只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预警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防止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往外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必要时可适当利用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促进传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体系的国际认证。推动和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公共检测服务。

2、加强调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通过总量调整,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密切关注“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动向,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加强源头治理,兼顾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逐步实现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相互协调,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五)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遵守劳动法,遵守税务、外汇、海关、进出口法律法规,尊重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员工利益。加快制订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履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严格规范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保障制度和卫生安全制度。促进企业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自觉维护诚信经营的规则,这是为了防止国外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如TBT、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六)完善调整加工贸易和外资政策。

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和外资项目,严格限制甚至取消,提升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档次,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推动加工贸易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向上下游延伸,提高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转移、合作开发等形式自主创新。制订有效政策,调整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七)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改变重外轻内、重国轻民的观念,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合资,促进企业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通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资助、国际市场信息提供和服务、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国外参展推介宣传等方式,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深度开拓市场。取消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审核,放宽投资用汇和人员出入境管理,提供全面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和境外权益保障。

(八)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篇12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64-01

长久以来,在我国传统的外贸理念中,似乎出口越多越好,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片面强调出口,把贸易顺差几乎看成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和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目标。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工作中,顺差就是成绩,创汇就是目的。因为从传统的经济理论出发: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说明在对外贸易中GDP通过商品或劳务的净出口来体现,出口可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解决拉动力就业压力等。而把进口认为是抵减了国内的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是消极的负推动作用。所以限制或减少进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扩大就业等。

一、从回归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1.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出口额和进口额即贸易总额,而不是净出口额,许多研究只考虑了出口与产出两者这间的关系,把出口当作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在传统经济学中,从总需求的角度GDP的构成时,也仅仅计算了净出口,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净出口也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效应,但是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数r=0.842与进口和出口相比相对较弱,也就是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而出口和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都很强(r均大于0.95),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进出口总额。

2.进出口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而强的相关性的原因: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构成,可以看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出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是扩大国内市场的一项重要因素,出口持续扩大,带动相关产业增长,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应持续调整、改善。

第一,进口产品能够填补国内供给空缺从而可以增加民间投资和消费,提升后两者的结构。由于资源供给的稀缺性,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迫使产业结构状态服从短缺约束资源使用效率的“木桶原理”,造成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状态,约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进口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这种状况将得到有效的调整,必然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通过进口,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发展经济是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可以节省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减少浪费和开发不成功的风险,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在商品进口中,我们也能获取一定的技术,为了实现贸易,出口方不得不把与贸易内容有关的技术、性能、特点,甚至一些参数向进口方介绍,在其贸易行为中无意且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而且这种技术引进带来的扩散效应更加明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第三,进口加剧了国内竞争,大大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尽管增加进口的政策会限制国产商品的市场,但它却加强了竞争,并带来相应的高技术,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二、对我国贸易政策的启示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战略政策,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尤其是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随着美国经济下滑,世界经济发展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

2.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的增大,使得外汇存款造成的货币增长大幅度提高,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美国财长诺斯、鲍尔森,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人民币汇率偏低的问题,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提高人民币汇率。

3.中国贸易依存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3.9%。在如此高的贸易依存度下,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一味追求产品出口创汇则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过去,我国外贸政策主要放在规模与速度的增长上,追求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使企业片面强调多出口,多创汇,少进口,节约使用外汇,从而导致出口商品供给的急剧增加,价格迅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

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当前出口导向的政策不仅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多问题,而且大量的出口导致我国资源外流,降低了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适当增加原产设备,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进口,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及资源使用率,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增加进口的策略,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次序健康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以往的出口策略将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破坏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以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应该实行进口、出口并重的积极贸易政策。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出口对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和增加外汇储备的作用,所以各国都实行了许多鼓励本国出口的措施,但是对进口却采取了种种限制政策,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比较中性的贸易政策,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出口的外汇来进口本国所需的各种紧缺资源和技术,不应该拥有太高的外汇储备,以免延缓本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增加外汇储备的源泉,也应该是扩大进口的外汇基础,因此我们应立足国情正确看待净出口对我国净增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国娥.重商主义的危害与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5(11).

篇13

[关键词]低碳经济 出口贸易 外贸出口模式 碳关税 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36-05

一、低碳经济概述

(一)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新型清洁能源技术、能效提高技术、降耗减排等能效创新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行业的广泛推广和大规模运用,建立清洁能源利用机制,由此促进现代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降低社会生活耗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新型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无污染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各国低碳经济举措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兴起的,随之“低碳贸易”“低碳社会”“碳关税”等概念也被相继提出,同时各国各种低碳经济措施应运而生。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成低碳社会。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明确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量60%的长远目标。

2007年12月,联合国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无具体要求。

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气候变化行动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根据该计划,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

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美国将征收碳关税。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除提出美国未来几十年碳减排的框架目标,还规定从2020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排放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二、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模式——“高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兴起促使国际贸易的低碳化趋势,与之相对的却是我国以“高碳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外贸出口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中国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产品比例接近10%。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具有“高碳”的特征,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碳”出口模式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如表1),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机电、化工、有色金属等出口贸易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高出世界先进平均水平40%以上。

随着对外经贸的不断发展,生产出口商品依赖传统能源支撑所引起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二)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表2显示我国从2007年开始,加工贸易占年度出口贸易总额比例虽然逐年下降,但总体上降幅不大,2012年加工贸易比例仍然高达42.11%。

由于我国长期积极引进外资,实行优惠的外资政策,这使得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被引进国内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些项目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以跨国投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些产业都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加工环节,不仅使得我国目前能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产品也使得我国处在国际贸易链条的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低,并经常遭遇各种绿色贸易壁垒。

(三)出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不高

与飞速发展的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从表3可以看到,2003年至2010年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对比悬殊。2010年,我国货物输出达到15779.3亿美元,而服务输出仅为1702亿美元,相差14077.3亿美元;在2005年与2006年间,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比例更是分别达到10.60:1和10.01:1。同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较,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份额都是相当低的。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3.29万亿美元的比例仅为3.65%,相当于美国的24.5%,德国的48.4%。①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长短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短板”,不仅制约了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低碳经济”措施的施行,对我国出口贸易来说,势必产生重大影响。征收“碳关税”,施行“碳标准”等措施,对于具有“高碳经济”特征的我国对外经济来说,都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是,不可否认,“低碳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将为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行出口贸易绿色化从而实现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1.碳关税成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

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了美国政府从2020年开始,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即对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电解铝、钢铁、水泥、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

所谓“碳关税”(Carbon Tariffs),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而进行的关税税收。

高耗能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其中包括电解铝、电解铜、各类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钢铁产品、家电产品等各类产品。以中美贸易产品中的机电产品为例:200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0.6%。而机电产品恰恰是“碳关税”中所指的主要“高碳产品”之一。由此,可以预见,一旦碳关税开征,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次,我国当前的出口企业大部分仍然以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而这些出口企业中不少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因此,一旦开征碳关税,环境成本就会抵消劳动力成本优势,从而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减弱,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出口企业整体受到打击的同时,也会使对外依赖度较大的我国整体经济受到重创。

然而,尽管“碳关税”看起来那么冠冕堂皇,却无法掩饰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性。

首先,征收“碳关税”违背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WTO的宗旨在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的本质在于在WTO规则框架下,尽可能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扩大成员之间的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贸易。而“碳关税”则是采取了关税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与WTO提倡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背离。同时,“碳关税”也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即一成员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不论是否是WTO成员国)的优惠待遇(包括利益、特权、豁免等),应立即和无条件给予其他各成员国。而征收“碳关税”,各国环境政策和环保措施都不同,对各国产品征收额度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会直接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必然造成国际贸易秩序混乱,导致各种国际贸易战。

其次,征收“碳关税”违反了《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排放额度。在历史和现实上,发达国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应该承当更大的责任。而征收“碳关税”则意味着实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相同的减排标准,这违背了《京都议定书》中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责任”原则。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中,让发展中国家背负“污染环境”的责任,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压力是显失公平的。

2.低碳主义可能滋生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由于各个不同国家的产品标准、法规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国际贸易造成的阻碍,或者一国有针对性的指定某种标准和法规,将国外竞争者置于成本劣势。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因此常常被发达国家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WTO反对非关税贸易壁垒,并为减少和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制订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然而,协议同时规定为实现“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保证出口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可以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这就为某些打着“保护环境”口号的低碳主义者实施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低碳经济”的兴起和“金融海啸”过后的经济复苏可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契机。以欧盟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旦开始设置市场准入的“碳标准”认证,我国的大部分“高碳”产品可能因达不到标准而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此外,为使出口产品达到相关技术标准,必然会牵涉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验从而建立更为严格的管理体系,同时生产商必须将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到西方标准的认证工作,因此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政治的博弈和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

历史实践证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改善,能够促进两国国际贸易;而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恶化,则会阻碍两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作为国际贸易的晴雨表和指向标,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将影响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

而低碳经济下,全球气候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演变成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欧盟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大的外交政策,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施压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改原布什政府的政策,高调宣布要加入世界气候谈判并成为领导清洁能源发展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既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又由于经济发展必将增加能源消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这场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各国争论最多的是,谁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一个关于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重组争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在其世界主导地位遭受新兴国家挑战后,试图利用科技话语和法律话语来继续领导世界的新方式,是约束新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

然而,中国的崛起和“高碳经济”与之形成了对应关系。由于中国在最近的30年里是以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不断崛起的,并且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耗,使得中国成为“低碳经济”中西方各国争论的指向矛头。

中国如不积极参与到全球气候问题的协商谈判中,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取得有利于我国的一席地位,我们将面临的不仅是碳关税和其他碳壁垒,还可能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恶化,进而给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阻碍。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1.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绿色化,减轻环境和能源压力

“低碳经济”的兴起将引起国际社会向“低碳消费文化”发展,以及各国积极实施各种“碳关税”“碳准入”等措施。这将会使众多“高碳”出口企业为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低碳产品”而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问题,将其作为其经营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并努力使企业向低碳企业发展。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外力也会反过来促使国内企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节能减排。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绿色化,减轻国内的能源和环境压力。

2.推动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增强出口竞争力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较大的冲击,但同时,它也对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国际消费者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和各进口国对碳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我国一些“低碳”出口产品开始在国际上走俏。以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为例,由于符合环保节能的时尚,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在欧美市场上广受欢迎。而随着中国政府践行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碳减排”承诺和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中国汽车产业将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低碳经济”的兴起给我国低碳产业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应该对这些产业给予更多力度支持,促使出口产品低碳化,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3.碳交易或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新领域

所谓“碳交易”,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即在量化了各个国家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体系,买卖碳排放量配额,企业减少碳排放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其他企业则可以买进碳排放量配额。而实质是,一方面让生产企业为了将本企业得到的碳排放配额出售获利,从而采取更清洁的技术和生产能源;另一方面,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了节省购买碳排放配额的资金,而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从而使社会总的碳排放量降低。目前,碳交易有三种主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 ET)。

碳交易是低碳经济下,世界各国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取的市场机制。历史经验证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导和介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者强制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而碳交易则能够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碳交易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领域,是未来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美国堪萨斯州的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做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近年来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中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正积极参与碳交易。例如,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随着国际社会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碳交易的大力兴起,碳交易将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新领域,为我国带来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创造有利的贸易环境

1.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有利于我国的机制

WTO应该成为低碳经济下我国防止和抵制西方国家“碳关税”和其他碳壁垒的机制。中国要始终坚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和“最惠国待遇”原则,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在“碳关税”和碳排放问题上的沟通、协商和谈判,反对各种碳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将气候问题和“碳关税”作为不同领域的问题分别加以解决,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和发展空间,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此外,面对其他国家强行实施的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措施,我国可以参照美国、英国、日本、丹麦、瑞典等国的措施,在国内开征“碳税”,即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收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为从WTO框架来看,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是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做法。但在气候变化协议框架下,又是可采用的。如果中国自己先征收“碳税”,就可以通过WTO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西方经济大国的碳壁垒意图。故而,我国可尽快开征碳税以防范中国产品出口将面临的全球性惩罚性碳关税的要挟,减少我国与其他贸易国的贸易摩擦。

2.实施积极的“环境外交”战略

低碳经济下,中国应该进行外交战略的转变,即变被动的“环境外交”为主动的“环境外交”。

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多边及双边合作,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从而为我国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要积极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如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向世界提出碳自主减排的承诺,为我国低碳之路的发展争取了主动权。

其次,由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给某些企图通过“碳壁垒”进行贸易保护的进口国以可乘之机,因此,中国应当积极联合各个国家,推动和参与制定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再者,我国应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加强同各国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为国际社会低碳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国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国际气候变化形成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识别和分析新的利益集团及其相互的博弈和制衡关系,以及其对中国整体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定位的影响,从而识别并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3.企业自身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在国际社会低碳化的进程中,出口企业要提防某些打着“绿色主义”口号的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碳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各国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熟知国际贸易法规,变被动为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积极响应“低碳经济”,推行绿色贸易

1.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促进产业低碳化

从企业自身来说,出口企业应当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意识和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与升级。企业应当重视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加大研发的投入,开发拥有自主产权、具特征化和品牌化的产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

从国家层面上,政府应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给予较大的力度支持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技术,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改变我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现状,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促使企业节能减排,增强出口竞争力。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创造服务贸易新增长点

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产业中,“高碳”产业居多,比如加工产业、造纸业、化工业和钢铁业等,为了应对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我国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使竞争优势向低碳产业集中,增加低碳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下,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服务贸易注入更多的高科技含量,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使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从规模到水平上都得到根本的提升。

3.积极响应国际低碳化号召,推行出口行业能源结构改革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这就加重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的“高碳”特征。因此,我国要推动出口产业低碳化,就要推动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新能源,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加强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成为我国积极响应国际低碳化号召,实行“绿色贸易”最有效的低碳路径。

(三)建立拥有话语权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我国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但是,由于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我国缺乏话语权。例如,CDM项目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形式。2008年中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与国际碳市场二级市场直接交易的平台,我国这些核证减排量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发达国家,从而使国外的交易机构获得暴利,而我国沦为发达国家廉价减排的工具。

因此,低碳经济下,我国要建立拥有中国话语权的碳市场体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交易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调动全社会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以最低的成本降低我国碳排放量,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以高附加值的清洁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参考文献】

[1]杨志龙,李奇璘.对我国出口贸易模式的分析和思考[J].北方经济,2009(5):60-62.

[2]张向晨.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J].WTO经济导刊,2009(12):87-88.

[3]王双.“低碳经济”——开启绿色增长新时代[J].时代经贸,2009(153):24-29.

[4]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34-40.

[5]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2-16.

[6]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9(153):16-23

[7]周芳.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356-357

[8]徐驰.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1):75-80.

[9]盛立中.中国将积极迎战碳关税[J].大经贸,2009:82-83.

篇14

【关键词】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影响

一、引言

我国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在出口贸易方面也有了促进。我国在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就愈加的频繁,在出口贸易总量也逐年的增加。这不仅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对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发挥。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加强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影响作用

1.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发挥

对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发挥,在经济学领域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对于肯定意见的对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有着充分的态度。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和基础性条件。在闲置资源和出口贸易层面的条件基础上,如果一国有着闲置资源,这样必然就会在出口贸易的作用下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在出口贸易量的扩大发展下,如果是在工业部门,或是对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利用,就会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从凯恩斯的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剩余产品的基础上,出口贸易就必然会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再者,对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积极作用发挥的另一基础条件层面分析来看,将规模经济和出口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对出口产量进行增加,在成本上得到有效降低,也能够对经济起到增长的作用。在各个国家都能够在本国的市场实现规模的最优化,然后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这一难度会比较大。通过相应的经验方式进行表达,就能够通过LnF=4.70-0.221LnN+0.06LnY得以相应反映。在这一公式中的F就是外贸的依存度,其中的N就是一国人口,按照千人计算。Y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另外,从对比较利益和出口贸易的基础条件层面来看。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理论,在各国只要能够按照相应的比较利益进行实施分工,就能够将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这样就能对产出得以增长。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自由贸易程度如果是相对比较高的年代背景下,在出口贸易对经济利益的增长就有着良好作用的发挥。

2.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分析

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在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双变量平稳性方面来看,我国在出口扩大基础上,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我国在初级的产品出口和市场的调节机制基本是相互符合的,并且有着一定的竞争力和比较效益,所以我国在出口增长方面能够获得贸易上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对剩余的资源找到出路,这样就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从我国当前在对制成品出口率的提升情况来看,在出口的策略还停在相对比较低的阶段,米有实现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成功的转变。在我国的制成品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能够得到重点扶持出口的商品增长,还有是能够得到国家方面保护饿到。我国的制成品在出口方面的优势结合实际来看,其实并不是很大,而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下,对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促进的动力不会有太大的发挥。根据实际的的研究分析能够发现,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并不存在,只能从一个层面说明,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上能够起到相应积极作用。

三、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建议

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的笔者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实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首先,要能在教育投资方面要进一步的强化,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要充分重视。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人力资本通常是间接的对其它要素生产率进行促进增长的。所以,要能在教育的投入当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得以重视。

其次,要能在出口商品的结构层面进行合理的优化,对贸易政策以及国内的产业政策要结合实际进行协调。这样才能获得经济发展阶段,能够有相适应的动态贸易利益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发挥要能充分重视,在指导以及支持的力度上要能得到有效加强。要能创造一个比较公平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得到良好的落实。对于各地区的出口产业技术进步要能进一步的加快,对出口产业的结构升级方面要进行有效促进,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层面提升,就能将出口增长的方式得到积极有效的转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结合多方面的元素进行分析,充分重视实际的发展情况。只有将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才能对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保持,此次主要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的基础条件和影响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希望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昝金淼,张正德.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现代商业.2014(09).

[2]李玲慧.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科学决策.2014(03).

[3]熊雅芬.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北方经贸.2015(12).

[4]李钦,许云霞.我国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J].开放导报.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