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知识管理;经济时代企业
一、虚拟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以上企业为了共同抵御市场竞争浪潮的冲击,抢先占据市场,将各个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创新性改造,为促进各自竞争能力的提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通过市场化或非市场化方式所形成的组织形。
虚拟企业能够摆脱时空的限制,屹立于聚散的稳定点,同时还具备系统优化组合和有效协调的优越性,是因为虚拟企业具有如下特点:
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扁平的、柔性的、网络状的;虚拟企业的存在时间是暂时的和动态的;虚拟企业以任务信息作为彼此联系的纽带;虚拟企业的企业界限即模糊亦清晰。
知识就好比虚拟企业的细胞,对细胞的合理分配、组合是管理虚拟企业知识的关键。虚拟企业完全依托高新技术将企业内外部各类知识汇聚在一起,通过建立有效的内外部知识交流、共享平台,实现知识的最大化价值,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创新目标的活动过程的总称。
目前,学术界对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研究已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学者都从宏观角度将虚拟企业的知识分为企业间网络知识和企业内部知识两大块。知识的创造、共享、传递、应用是成员企业的内部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以及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可以共享与传递的显性知识,它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而正如学术界普遍认为的,虚拟企业间网络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网络知识的基础性管理这四大方面。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网络知识共享顺利完成并通过知识共享后激活的创新知识资源获得倍增效益,它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
虚拟企业在生产方式与管理机制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企业,决定了其知识管理方法也不同于传统企业,有其独特的地方,具体来说包括:
(一)丰富性
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添加了网络知识管理的部分,其知识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知识的产生、传递、共享与创新,更加关注企业间知识的流动、共享、整合与创新。
(二)加强共享性
知识使用得越多,产生的效益越大。因此,成员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彼此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共享来降低自己创造知识的成本,来更高效的运用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市场的变化,获取最大的利润。
(三)包容性
虚拟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为了更好的分享与传递知识,那么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必须具备包容性,能够接纳和整合来自各个成员企业不同的知识构造。
(四)保密与共享平衡性
成员企业在进行知识的传递、共享与使用之前应该明确了解自己企业哪些知识是不能够被共享出去的,也就是需要保密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共享的。保护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要丧失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知识共享、传递与运用上来,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不断完善企业知识结构,最终转化为自己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五)协调性
成员企业的知识结构互补能够加速虚拟企业的运行效率。因此,在选择成员企业时应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总量处于同一起点,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的创造能力优秀,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相容性高。
(六)开放性
虚拟企业应筹备一个供大家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平台,便于成员企业间的交流,并逐步完善虚拟企业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在与其他的虚拟企业进行知识的传递、吸收、转化与应用。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文化
创建知识型企业的最大障碍是企业文化。合适的企业文化不仅会激励每一个员工奉献出自己的知识,更会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发展更迅速。组织文化对于知识管理效果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在虚拟企业的大背景下是显著的,是影响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知识管理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领导支持
虚拟企业由于其特殊性,领导在信息或者传播思想的时候更加容易被员工所接受,员工同时也能够更加直接的与公司领导进行有效沟通,这表现在一方面由于领导的高度支持,他们会非常重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会身先士卒率先推动知识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他们的工作热情能够更加迅速的带动起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领导的高度支持,在企业内部会形成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之间的便捷交流的知识创造、共享、传递、应用宽松氛围,促进知识管理的顺畅发展。
(三)知识距离
知识距离对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虚拟企业研发中的知识共享为例,由于发送方和接收方研境的不同,双方在研发活动中存在诸多差距,如组织治理模式、组织文化、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知识距离的增加,影响到知识共享的效果。因此,在虚拟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双方的知识距离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寻求合作双方知识的平衡才能取得有效的知识管理。
(四)技术支持
前人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表明,要使知识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在虚拟企业合作从事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忽视技术的影响作用,要注重企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技术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最大化地发挥技术对知识管理进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技术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因此,企业既不能过度夸大技术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把握好技术应用的尺度,促进知识管理的顺利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Kenneth Preiss,Steven L Goldman&Roger N Nigel.21st.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R].L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2] 陈剑,冯蔚东著.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青山,郭东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9.
[4] 韩晶.企业的虚拟化经营[J].开放导报,2003.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所有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要提高企业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于管知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匹配性和动态性,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知识的匹配性和动态性配置。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劳动配置,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基于知识管理。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已经由从前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为主或以资本为主转变为以知识含量高、信息量大的技术与创新为核心。企业成本管理能力、品质管理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点已转向战略资源——知识型员工。
1.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与信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导者,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由实务型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分析和工作设计、人员招募及配置、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事务性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实务型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参与或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还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可见,知识管理使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并且这种管理思想贯穿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激励、升降等工作过程,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直接投入,而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替代人成了企业获取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应用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1.管理思想创新——知识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由原来的对物质、资本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和运用,人力资资源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员工业务能力,识别对企业知识增值贡献具有潜力的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员工个体能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2)进行技能知识培训,对员工进行能力开发,促进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增值,适应企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3)引导组织学习及塑造组织文化氛围,并通过员工工作态度的引导,鼓励员工通过团队协作分享知识,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和转化为企业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管理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性管理水平。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提供未来战略实施所需要人员,这种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1)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如对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变化的趋势、经济发展动态等进行监视和分析,发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必需的信息依据。(2)分析组织内部各类员工的规模、变动情况、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行性。(3)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进行整合,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即在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结构、需求量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内部和外部供给人员的数量和来源。(4)制定行动方案,以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动态需求为依据,制定满足现在和未来人员需求的各种政策、具体的人员维持、扩张和缩减等人力资源配置方案。(5)战略评估。由于环境、政府政策、技术、组织内部都在不断变化,当行动方案实施以后,要定期对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反馈及时修正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使战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3.管理目标创新——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知识型员工的人性特点,知识型员工更注重在工作中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岗位轮换等发展机会,并给予员工多方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以促使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再设计或调整。(2)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咨询。(3)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评价适时进行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调整,使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优化,并且保持动态的平衡;同时,调节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较好地实现组织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管理。
4.管理方式创新——柔性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他们一般都具有自主性,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能力强。这就要求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必须从行为约束型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业绩激励型柔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1)为员工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适当分权,使员工参与领导决策,让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2)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员工,为员工提供信息反馈,有助于员工自我发展。(3)各级管理人员要注重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交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育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4)激励机制多样化。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等方式。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2] 杨敏才,凌超,王槐林.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44-48.
关键词:网络环境;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40-02
一、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指对知识的生产、学习、交流、利用、评价和改进等过程进行管理。其中重要性、复杂性和难度最大的内容是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以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挖掘和共享其隐性知识。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知识管理的知识战略和知识经营管理的策略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要想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需要从宏观上制定组织的知识战略,而知识战略必须要符合组织总体发展战略。对于国家来说,知识战略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知识战略服务于企业总战略,特别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
(二)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
这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组织结构,它不仅涉及部门设置、职能划分和权限控制等,如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员(首席知识官、知识管理项目经理、知识工程师等),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2)知识管理系统所依赖的技术及相关设备,如关系数据库、知识仓库、决策支持、多库协调系统、内部网络,以及多态交流和统一渠道等。
(三)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结合
业务流程是指以客户需求为起点,组织输入各种资源,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最终实现组织价值的过程。在一个组织中,业务流程决定其运行的效率,因此,对业务流程相同或相似步骤的知识进行横向交流与整合融通,或直接搜集和整理各流程步骤知识并通过整合实现流程的纵向重组,使组织的知识资源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的知识的同时,都能为组织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四)知识管理的办法
知识管理的方法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指,运用人本管理思想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建立灵活的扁平化组织来弱化等级,营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气氛;创立一种知识共享文化,形成一个能够让知识自由流动的环境。微观方面主要指知识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如知识挖掘与检索方法、知识组织与存储方法、知识传输与共享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动员内部的各种力量去获取各种知识资源,并对知识加以组织和处理,使其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五)知识的获取和检索
知识的获取和检索是指组织或个人的知识收集活动,是组织或个人知识的来源。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动员内部的各种力量去获取各种知识资源,加以组织和处理,使其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它可以通过利用知识管理的具体工具,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等,从内部、外部、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处获得有用的知识。它要求在现有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创新,以建立、更新、扩充知识库,从而充分利用内外各种知识资源。
(六)知识的传递
知识传递是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组织之间以及不同组织和个体之间的有效传送问题,其传递途径包括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直接交流、会议等知识媒介。知识传递是知识管理的动力,是实现知识流通和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不断产生价值。为促进知识流通,应该建立有利于知识传递的体制,创新知识流通的技术条件。
(七)知识共享和评测
知识共享就是打破不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自由使用。知识共享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励员工参加知识共享。知识评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评价、计量知识价值的方法,为知识管理提供价值依据;二是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体系,为组织目标的改进提供依据。
(八)保存、保护和经营好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
对现有的知识资产,无论是有形的的还是无形的,都要加以保存,建立知识库。要经营知识资本,使其增值,同时还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知识管理的模式
正如知识管理有诸多的定义一样,知识管理模式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三类定义模式。
(一)以“人”和“技术”为维度
知识管理模式分为信息化模式、人性化模式和综合化模式。
1.信息化模式只从“技术”维度考察知识管理策略,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显性知识,一般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重复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
2.人性化模式只从“人”这个维度来进行知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有的显性知识。
3.综合化模式同时从“技术”和“人”两个维度管理知识,强调从“人”到“人”的隐性知识分享,同时又开发虚拟会议以及知识地图以方便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强调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从“人”到“知识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知识库”到“知识库”显性知识的集中化为主。
(二)以“产品”和“过程”为参数
知识管理分为“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和“以过程为中心”模式。
1.“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定位和操作的对象,或是一种能够创建、存储、分发知识的库存,它集中于显性知识产品的创建、存储以及再使用。
2.“以过程为中心”的模式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促进、鼓励、培育以及引导学习过程才能被有效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社会化的交流过程。该模式强调群件系统的建设、知识社区的建制等。
(三)以“合作程度”和“工作复杂程度”为维度
知识管理模式分为事物模式、集成模式、协作模式和专家模式。
1.事物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工作的常规化、操作的程序化和员工行为的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2.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但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3.协作模式注重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高。
4.专家模式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发挥“明星效应”,要求企业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收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把知识管理重点放在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通过长期的职业发展方案培养企业内部的骨干。这种模式相互依赖程度相对低,但工作复杂程度相对高。
参考文献:
[1] 倪宝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J].科技信息,2010,(18).
[2] 陈泳.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5).
[3] 高云燕.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5).
[4] 李有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
[5] 沈钊亮,张伟.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实践方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9).
[6] 李雪.知识管理影响下图书馆员的新角色[J].中国科技信息,2007,(24).
[7] 李风梅.试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与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6).
[8] 杨晓红.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and the mod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V Guang-yuan
(Library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此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馆员的培训,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要积极发展并大胆改革知识管理教育,培养大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