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技术法的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实践;工程机械焊接技术
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力推进,我校也对教学结构进行不断地探索及相应的改革,逐步将教学模式从“先理论课,后实践课”到“一体化”教学。这样可以建立全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式,即形成“教”“学”和“做”密切关联的关系。工程机械焊接技术教学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之前焊接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遵循够用原则。不是之前单纯的“先学后做、先理论后实习”的教学方法。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1.“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一体化教师,通过一体化教室运用一体化教材,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
2.“一体化教学”的紧迫性
(1)“一体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内在规律的需要。在现代化教学环节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任何一个教学都变得毫无意义。上课时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和灵活运用知识点;学生在回答问题、相互讨论、补充甚至为不同的意见引发面红耳赤的争论时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补充也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应变水平,有时教师通过学生的答案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一体化教学”是改变学生厌学的重要手段。现在技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是厌学,学生为什么厌学?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了学习动机,失去了学习的需要。“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要学生学的做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和引导学生如何学和学习什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实践背景
工程机械焊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它是一种可靠、精确、低成本实现金属连接的一种工艺方法。焊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涉及金属熔化焊、焊接结构、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际操作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现在技校的生源整体水平普遍偏低,在招生时又不分文理科,特别是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到技校学习技术时在专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认为把内容讲得越详细越透彻越好。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每次课讲完以后都布置一些作业。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课后动手练习,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上却达不到想象中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太难,基础知识点背很多遍,当时能记住,可是过一段时间又记不住了,学了也没用。”从而导致在技校课堂上或沉闷,或无序、低效。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后,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序化组合,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抓住每篇、每章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并和企业实例相结合,将行动领域转换成为学习领域,然后把提取出来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与实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到企业实习和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被动教学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如在讲到手工电弧焊仰焊时,先让学生观看企业用到的起重机固定腿的图片,说明焊缝是由两块12毫米厚材质为16Mn的钢板对接焊缝,让企业的工作人员讲解固定腿的重要性,然后讲解固定支腿的要求为焊缝需全焊透且焊缝外观不能有气孔、夹渣、裂纹、咬边缺陷;焊缝宽度控制在20毫米以内,焊缝余高2毫米以内;焊缝射线探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修补工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①结合现场条件对于开裂的焊缝应采用什么方法处理?开什么形状的坡口修补?②工艺规定每层焊缝的熔深不超过4毫米,那么,这道焊缝应采用几层完成焊接?③完成开裂焊缝的修补我们应采用什么焊接材料?
学生拿到任务后就会以小组的形式积极讨论然后给出答案,根据各组不一样的答案最后给出最优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实习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就会领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成本。例如在各种焊接方式中,我们先让学生到焊接模拟室进行模拟练习,在模拟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自己调整出来的焊接参数及操作姿势焊出来的焊缝,自己发现模拟焊接时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总结问题。模拟熟练以后直接在实际设备上操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大大节约了成本。
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通过网站传递信息,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展现个性化的教学。
(3)学生参与式教学。在完成教师给的任务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座次安排也是以六边桌(如图2所示),而不像以前那样传统的座次安排(如图1所示)。小组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在中间也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观察学生讨论的状况。
给学生的任务应尽可能真实并与生产实际特别是企业实例相结合,每一个任务都是从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整理开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找相关的资料,不断进行整合,整个完成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科学的思路进行,中间出现偏差时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只不过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老师是场外指导,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现代化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主张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环节是学生参与的主要教学环节,所以只有真正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在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循序渐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第二,要相信学生并给予足够的空间,通过“一体化教学”获得的新东西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体会到一体化学习带来的快乐。第三,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及时把控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一体化课程开发 探索 实践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人在技能方面的发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生产要求。所以我们除了需要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的问题外,还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但不同的专业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中均存在一定的共性与特性,笔者通过三年对焊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符合焊接培养特点的学材、有效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资源的建设是焊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
一、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1.行业、企业调研
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则企业调研过程非常重要。调研前我们应先进行行业分析,然后挑选焊接专业学生就业较多的企业进行访谈。选择企业必须全面和具有代表性,应有国企、私企、大型、小型等,囊括对焊接技术需求的各个行业。通过调研,了解焊接行业企业发展状况与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和专业内涵建设内容,最后按照分析研究写出调研报告。
2.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调研报告结果,进行广泛调查和求证,组织行业和实践专家对行业分析报告初稿进行论证;此外,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组织行业、企业、课程开发专家及骨干教师共同审定。
3.确立一体化课程框架
一体化课程框架是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的依据,首先,应组织课改专家和骨干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转化和职业等级划分;其次,确定各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习内容形成课程框架;最后,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课改专家和骨干教师对框架进行审定。
4.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
一体化课程方案是课程资源建设和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指导开发一体化学材的基础,所以必须组织课改专家、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任务、制定实施建议、考核和评价方案汇编完成。
二、开发符合焊接培养特点的学材
“学材”是广义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学习工作页”。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的教学材料。合理的学习材料可以使老师授课得心应手,学生学有依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有用的专业信息;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统一。但不同的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学习材料在焊接专业教学中实施是行之有效的。
1.课题训练的学材
课题训练就是职业资格要求的每个技能项目的训练,可以单独编写成学材,配合焊接工艺指导书共同完成教学,当然也可融入综合型学材中一起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学材中的引导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创新的学习,对比传统纯粹技能训练的教科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综合型学材
综合型学材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方案,是工学结合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的直接材料,应构建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对教学内容采用行动体系序化方式组织。只有综合型的学材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材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常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选内容必须有用、实用、够用。如低碳钢构件的焊接,基本知识只需要学习低碳钢的性能和常用牌号、型材的展开放样及简单物体三视图、简单焊接构件图识读等;专业知识应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围绕综合性专业问题组织内容。如箱体的焊接这个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明确任务、工作准备、装配、焊接、评价反馈、成果展示等六个学习活动,把每个学习活动中所必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一一剖析,融入其中。
此外,学材的版面应生动活泼,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可以用文字、图形、漫画、表格等形式,化抽象内容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知识层次按职业等级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在组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应融入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引导问题,如让学生抄写安全规程、绘制场地安全通道、设计安全标识等等达到学习目标;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以实物和PPT文稿的形式展示,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选用适合的教学模式
焊接是熟练工种,技能水平需要时间的积累,技能水平、安全意识、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要求,而且还是一个耗材耗能的专业,按照传统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纯粹把理论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形成简单封闭的学习链,把真正的岗位工作任务剥离出来,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具或残缺不全的人。要想完成职业资格所必须的课题训练,实现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要按照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把所必须的技能穿插到学习中,再加上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技能训练按职业资格所必备的技能要求训练,可以采用四阶段和引导课文法配合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应有的技能,并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规范工作的意识;学习领域课程的每个学习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真实的产品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
任务在工作和学习中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而且辅以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如体现生产现场、学生按照岗位需求以安全员、质检员、班组长的角色出现,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
四、建设一体化资源
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
学材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工作能力和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学习环境建设需体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特征,融工作与学习于一体。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学生;现代科学技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新世纪时期的突出特点。其中将多媒体技术及电教设备、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并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观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引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时我对整合数学现代化技术教学做了一些尝试,深深感到了这一举措对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的提高:
一、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儿童,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
本学期,我带一年级数学。我发现,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活泼好动,善于观察的特点。如果你把一幅图画放在他们眼前,不用老师说,他们首先会认真观察。此时你先不要说话,让他们自己观察、自主探究,往往,你会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观察结果。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他们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再引导他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同学们会说出这样的观察结果:如“1位老师”, “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随着知识点的增多,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自主探究能力越来越强。
二、在课堂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由静变动,便于理解学习
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说,“加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苹果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苹果合在一起的全过程。经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而且是学生爱吃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听得很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现代科学技术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教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课时矛盾迎刃而解。在新课程标准下,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小学生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很多知识,有效地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点,全面发展、快乐学习。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虽然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效果显著,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学会用新的技术教学,同时把握好新教材,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1): 2
[5]闰寒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6]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见: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1):11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在经济和物质利益氛围的诱惑下,当代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市场精神,大学校园缺少纯粹的文化气息。部分师生放弃了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欲蔽灵台,心为物役,使科研学术成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这些都使正确价值观越来越远离校园。
这篇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大学教育中科学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
一、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少数学生能简略回答一些表面含义,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孜孜追求的热情,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发扬人的个性,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学历和多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部分学生文化视野狭隘,只讲眼前,不讲长远,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上述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呢?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就其基本的含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而人文精神则注重人的思想观念,重视人文文化素养,强调依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推动社会进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深入观察与不断认识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三、如何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先生曾说: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实质就是指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依赖科学,着重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的探索;人文主义教育则强调人的思想和情感。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求真需要以人文为导向,人文求善需要以科学为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增强其对科学求真、求实的追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丰富其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学担负着培养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的重任,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锻造是构成高校教育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人文精神 和谐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依存与斗争
1?郾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同属于一个大文化
有学者说:“技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技术是在文化中形成的,文化的差异会造成技术的特征和发展的状况不同。技术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的核心标志,甚至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类别。”[1]的确如此,当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处于这种分类时,它们是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在大文化的领域里和谐共处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里的人文关怀处处可见。虽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对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并且科学技术在军事特别是杀伤性武器上的运用使得恐怖事件、地区性事件数量急剧增加,将人类又笼罩在了战争的阴影之下。但是事实上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关怀自始至终没有停止过,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也没有分离过,现实生活中的恶性只是由于人类的贪恋,以及对科学技术的错误利用造成的,其本质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好坏。而事实上,科学精神一直内蕴着人文智慧。科技的发展使人在自然界中赢得了生命自信和价值认定。科学精神把人从神的阴影和宗教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获得了独立性,人的认识能力、感知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在认识和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人类在创造和改造的对象身上反观到了自己本身的能量,看到了超越人类生命的控制力和创造力。另外,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科学理性导引着经济的高效运作,现代民主政治的法制化、程序化;而且科学精神更成为新道德观念的基石,改变着人的精神生活,这些都可以说是科学技术蕴含的理性文化带给人文智慧的瑰宝。
虽然技术理性强调物质需求的优先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支配,强调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和可操作性,但是技术理性带来了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现代工业与经济的飞速增长,也因此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代议制民主,使得神话与宗教的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从而使更多的人接近宗教,找到心灵的归属,这是科学技术对人文精神作出的第一大贡献。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打出了反对宗教神学的旗帜,而这一时期的口号正是“理性与人性”,而此时的理性与人性在反对宗教束缚上具有相同的含义,它们都是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体。同时,财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为人文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功劳。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大大释放了人类的能力空间,无论是精神领域还是物质生活都高度拓宽,人类发展也进入的新的世元。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一次次飞越而飞越,这是科技精神对人文智慧发展作出贡献的有力证据。
其次,人文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引向作用。技术理性是以支配自然为前提,集中于工具选择领域的有限理性,人生意义、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等问题都被排斥在这一领域之外。但是从最初科学技术的产生过程来看,技术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人类的发展为目标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而存在的。正是人文精神的发展促生了科学理念、科学理性、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但是技术的僭越,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以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无限制恶性应用造成了当前人类的生存困境,要想摆脱当前的困境,使人类重新踏上通向美好家园的道路,就必须将人文精神重新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中,用人文指导、适当抑制技术理性的僭越和恶性膨胀,让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相互融合,引导科学技术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使科学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时更要全面理解技术的含义,从长远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处理科学技术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只有在这样的人文指导下的科学技术,才能使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可以促进人文精神领域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2?郾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与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人们对理性的理解趋于片面化和狭隘化,以至于科学技术理性最终与人文精神相分离。“从近代哲学开始,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关系就被打破了。经验论的发展导致生活世界的实证性和可简约性,唯理论的发展则导致了人类个性的丧失与窒息。它们所考察的对象和依据的标准都是事实而不是人的全面本质――早期人文主义者眼中与神性和动物性相区别的理性了”。[2]尽管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为重新界定人的本质而不停地努力,却依旧无法抗衡科学技术带来的辉煌的成就。科学技术肆无忌惮地控制和支配着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它甚至上升为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人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追逐目的的手段,同时又被科学技术反控。于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彻底被撕裂了,二者之间的斗争在现代社会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当技术的发展与工具的运用使人的欲望得以满足,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成为社会进步的唯一衡量标准时,人类进入到了对科学、对技术、对工具的顶礼膜拜时期。科学精神表现为:技术统治了人类生活与精神领域。而更为可怕的是当功利原则、实用原则被人们运用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格的残缺。“这种技术对人伦智慧的漠视,工具对人文关怀的阻隔,必将造成的是人类良知系统的沦丧,引发社会的道德失范,人的信仰失灵和个性的扭曲与萎缩”。[3]
当人沦落为技术的奴隶与工具的附庸,丧失了自我反省与批判的能力无法超越自我的时候,作为科学精神指导的人文精神也就彻底被摧毁了,这也必将导致科学精神的一同失落。
二、科学技术、人文精神的和谐共处与发展
人类发展的历史作为最好的例子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现代工商业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精神是现代观念、现代文化的主干。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科学精神只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向度,而不是所有向度,它不能解决人类精神领域和灵魂归属问题。“科学所勾画的明晰简练的认识图式省略、忽略、遮蔽了许多东西,使其在探索人的心理、情感、意志等领域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对需要以理解、体验、直觉等去认知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难以深入探究。科学认知与价值认知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都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4]
另外,不管对科学技术与人文孰一孰二的问题如何争论,也不管悲观主义者如何担心科学技术会带来多少副作用,人类都将一如既往地发展使用科学技术,只是在利用科技服务于社会时,要尽力让科学技术拥有更多的人性。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应通过改变经济秩序来改变文化结构,进而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突出宽容、协作、公平、开放意识等价值,重构人文精神和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人的各种能力,创造出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提供了条件;而人文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又为人类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伦理和道德基础,也为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提供可能。我们相信,随着科技与人文的发展,人类有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与自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峰.论技术的文化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2]欧仕金,李红钦.现代技术的人文关怀.天中学刊,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