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化学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整合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3
On the Integration and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Knowledg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YU Xueshen
(Kunshan Shipai Middle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2)
Abstract With China's continuous education curriculum rectificatio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with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hanges, how to integrate chemical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link up,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levant personne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good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convergence,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to provide relevant education personne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ntegration; thinking
在初中的学习生涯中有一门新的课程――化学。怎样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是当前教育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经验实践得知,开展好化学教学的前提在于做好衔接工作,将这门学科和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联系到一起,看似简单,实际蕴藏着很多的内容,需要相关教育人员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法,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化W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罗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观察的能力才可以学好这门学科,初中化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更加应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且引起一定的兴趣。化学这门课程在刚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将学生心中的疑问打消,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其实身边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比如铁锅可以将饭菜做好,吸烟有害健康等,这些都是化学,而我们每天吸入呼入的气体也属于化学的一名成员,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家中都会看到不同的变化,如果学好了化学这门课程,就可以知道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发痒或红肿怎么处理?为什么剧烈运动后,感觉全身酸痛?这些都是化学现象。化学是一门神奇的课程,跟我一起去探索把!”教师通过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分享给学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将学生心中的疑惑打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2 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2.1 跟“物理”衔接
当前有诸多地方在中考中采取物理、化学合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显而易见物理和化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物理比化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早一些,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学习过的物理知识来贯通新的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与化学这两门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来讲都很奇妙,其中一些知识点物理和化学也相互贯通,所以做好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很重要,如果衔接做得好,可以让学生能够将物理和化学中的知识点相互印证,共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掌握课程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性质活泼的氧气》一文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氧气与不同物质接触以后出现不同的反应现象会使学生感觉到突兀,假如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来讲述,例如说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物理所学习到有关铁的性质、颜色等,然后再过度到铁生锈的原因、铁和氧气之间燃烧所产生的现象等,那么就会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用以往学过的知识贯通了新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氧气属于性质活泼的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探索,就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化学领域,提高教学质量。
2.2 跟语文等文科类学科衔接
学科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点,以往教学中容易被忽视,或者被弱化,初中各学科的相互衔接能够让课堂更生动,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相互贯通,从而让化学的教学工作能够更有效,比如化学老师可以将化学和语文等有关学科进行合理的衔接,这表面上看是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语文、英语中所描写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属于很好的读物。例如教师在讲《溶液的酸碱性》一文中,可以事先讲一个关于化学方面的文章,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来讲述酸和碱的反应,让学生可以思考着花朵为什么这么艳丽呢?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师讲授通过讲述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样的互动,将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学习化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3 跟小学的“科学”衔接
对于初中生来说,小学学过的知识点还记忆犹新,或者对小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还存有疑问,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小学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衔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其实在小学科学中学生们就开始接触了化学,由于考虑到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没有深入的讲解,但是却充满着趣味,倘若教育人员将学校学科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初中化学中,和初中化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困难,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化学变得生动愉悦,充满了乐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燃烧与灭火》一文中,可以将学生在小学中学到有关神舟飞船的知识和这节课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事先做好相应的课件,将课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尝试引导学生回想起神舟飞船上天的情景,让学生们讨论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今天所学习的《燃烧与灭火》引入其中,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燃烧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们觉得学习化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又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将以前的疑问进行解答,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让衔接知识问题化
让学生脑海里产生问题,并带着问题来学习某个知识点,是提升教学效果最好的方式,在对知识进行衔接的过程中,还应该让知识朝着问题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心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是建立在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的,缺少了质疑精神,学生就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例如什么样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并且能够进行区分的,中和反应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可以解决很多生产与生活中的难题,在学生主动提问的同时,教师也能间接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更好的促进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这对于当前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5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课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教学中,做好每个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可以先讲解观察要点,再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实验装置的作用、操作方法的目的;也可以边演示、边观察、边分析,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DD发现问题DD提出问题或假设DD分析问题或现象DD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通过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让这种反应现象让学生能够更生动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寻规律,结合书本的理论化加以印证,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真正的领会。
3 做好思维方式的衔接
守恒法是物理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为解决许多物理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而化难为易。同样在化学变化中,也有守恒情况,我们将其与物理的守恒法相衔接,就能迅速解决元素守恒、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等问题。
而政治学科讲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将政治这种思维方法衔接过来,让学生把化学实验作为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立足于用实验来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化学一开始概念比较多,而准确把握好这些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借助直观性强、现象鲜明的实验是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的一很好的方式。
此外,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朝着外显化的方向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出声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在对慢速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采用外显化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且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例如在学习红磷燃烧这一化学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做出示范,将红磷燃烧的过程展现出来的同时,教师还要解释这其中所蕴含的原理,这样就将具体的思维过程显现了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找出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重点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家一起对困惑之处进行探讨,也有效的促进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的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情感体验。
4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世界上无论哪种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关教育人员不应当仅仅只学习化学,而是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育人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和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灵动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教学质量加以提升,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宏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10).
[2] 陆政标.初中化学如何开展愉快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10).
[3] 卢巍.“鲁教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点分析[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4(14).
一、“化学是有用的”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不呼吸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喝水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吃饭能活几天?空气、水、食物均与人类联系密切、缺一不可,然而这些都是化学的研究范畴。由此可见,化学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美好和更有品质。发展到今天,化学已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关键性武器。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很多关于化学物质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有关于化学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不仅是老师要关注的,更是我们要认识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化学知识的作用,并学会通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来应用化学知识,从而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培养应用意识,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在学习中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包括环境、能源、生命、材料、海洋、医药等领域,从而及时了解新发现、新科技,从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化学问题,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去解决问题,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二、化学应用兴趣的激发及强化
我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的化学兴趣时也应经历从淡薄到浓厚的一个过程,只要自己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将自身无穷的力量激发出来,培养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可将该知识点用于生活中购买电灯泡。在学习空气的知识时,我们已经知道氮气、氩气的目的在于避免灯泡里面的钨丝氧化,从而使灯泡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业生产中却很难将灯泡里面的空气彻底抽除,灯泡也很难形成真空状态,我们也很难明白残留在灯泡里的少量空气究竟应如何去除。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明白在购买灯泡时应仔细观察支持钨丝的金属或玻璃柱上面是否存在红磷,如果有,灯泡就是完好的,原因在于:4P+5O2在经过加热反应之后会生成2P2O5。如此一来,我们成功将社会工业生产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学习省力,还能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不断激发和强化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又如,人类的食物里包括六大营养要素,分别是水、有机盐、维生素、蛋白质、脂类、糖类,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盐、油、米、面、蛋等都无法离开化学单独存在。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明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实际应用。
再如环保,它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我们所掌握的绿色化学的认识也激发了对环保知识的应用兴趣。顾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指化学对环境无害,即使用无害、无毒的化学原料,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生产无害、无毒,对环保有利的绿色产品;化学反应选择无害、无毒的溶剂、催化剂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化学知识。
三、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原理
在社会生活中,油条十分常见,它不仅是中国人热衷的早餐,更是大众化的、传统的老少皆宜食品。在中国,油条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诗人甚至通过诗句来描述油条的外形及其操作过程,而人们在品味美味油条时也会对其制作过程产生疑问。作为学生,在产生疑问时就应进行探究,不可任由疑问一直存在,而油条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原理就是我们培养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一般情况下,制作油条的过程为:发面,在面粉中掺入酵面或鲜酵母,并加水糅合搅拌;当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向面团掺入一定量的食盐、食用碱,并进一步糅合;当面团被糅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将其切成长约10cm、厚约1cm的条状形态;两两叠好之后用筷子压中间,拉长后放入热油锅里炸;在炸油条的过程中,面条状物逐渐膨胀成黄、香、松、脆的油条成品。
从该过程看,发酵是制作油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炸制过程中面团的酵母菌会分泌酵素的原理,酵素里含有酒化酶、糖化酶,能将一部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乙醇,同时有一些有机酸类及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而二氧化碳能使面团出现气孔而逐渐膨胀变大,而乙醇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酯类,有香味,在酸性面团里加入碱,就能中和多余的有机酸,进一步产生二氧化碳,所炸油条更加疏松。该过程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疑问,其化学反应剩下的氢氧化钠呈强碱性,能使油条更加可口,这就是油条中的化学知识原理。实际上,面团里含有的氢氧化钠是游离形式的,制作油条的原料中有明矾,它能快速与氢氧化钠反应,将游离的氢氧化钠快速转化成氢氧化铝,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和胃酸、治理胃溃疡等作用。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述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含义所谓的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等于反应之后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在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原子的数目、种类与反应后的一样,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起源在18 世纪的50 年代末,质量守恒定律就已经被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察觉,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直等到18 世纪 70 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之后,质量守恒定律才真正被人发现,被人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得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作用
如果说进入化学研究有一所大门,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打开这所大门的钥匙.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为化学家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提供相当准确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有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在初中化学知识里,已经有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课程. 这一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的引入,也开始使学生真正跃入研究化学变化的大门.
1. 正确引导学生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就应该在化学变化的方面来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关量变方面的相关问题,利用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深入理解和分析,逐渐开始让学生明白和清楚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 因此,要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在化学教材中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中起到一些重要作用. 其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谨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可以快速有效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和研究有关问题,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分析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程度,让相关的实验探究题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最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尤其是借助具体的物理现象,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关键作用和效果.
高职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由于受就业导向的影响,高职学院和产业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职学院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认为应该多加强专业课程的讲解与训练,在非专业课程上就不必再多耗费时间了,一时间高职学院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成了不必要的耽误时间的课程,大量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在高职学院的各系各专业中被取消。有的高职学院为了应付上一级领导的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表面上安排了一些公共课和基础课,在具体实施中却是另一个操作方案。
由于高职学院所开设课程的职业取向越来越明显,所以专业的划分越来越专门化、精细化、工具化,这样表面上看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技能技巧上有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当今的知识社会与网络时代,面对全球性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种单一性的技术工作终将会被未来逐渐淘汰。更主要的是,这种专业教育虽然暂时顺应了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也造成了许多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思想上的割裂,进而导致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功利化和发展上的片面化,他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理越来越狭隘,缺乏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素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已出现在文化水准、审美情趣、待人接物、包容宽容等问题上日渐走向低谷的现象,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能力与思考热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已成为一些高职学生的症候。由于我国高职学院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也是学历教育,因此,高职学院不能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所。高职学院除了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同时更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
什么是文化素质?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它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具有内在性、精神性的特点。”文化素质教育是指“用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熏陶学生,并内化为其内在品质和内在精神,使其在知识、能力和教养上得到程度更高并更为协调的发展。” 因此,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提升素质的重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完成的。
海外的通识教育
目前,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在海外,文化素质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美国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国家。美国的通识教育认为,一个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和工作,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情操、宽阔的胸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不是专业教育能够完全提供和解决的。因此,美国在教育过程中,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作为最终目标。日本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受美国的影响,日本也把通识教育引入大学教育,旨在为民主社会培养明达以及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日本,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能,突出体现为人才育成和学术研究,并形成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和科研原则。港台地区更强调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一种理念,香港的通识教育比较重视古今中西文化的沟通与整合;台湾的通识教育更侧重于人格提升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首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首要。一旦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那么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就会以法律、社会公德、社会群体为参照,自觉规范自我的一言一行。这样,在大学生的带动下,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这一切说明:文化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深层次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而这些需要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实现的。
我国高职学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使命。如果我们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突出的是一种功利取向、单一性的技术技能学习,那么将使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狭窄的领域中,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起步晚、底子薄,又以职业培训为特色,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便显得“先天不足”,如果再不注意“后天调养”,那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就难免“缺乏维生素”。所以高职学院应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学院可以借鉴国外的许多良好经验。例如,美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也不尽相同;日本通识教育经验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提供各科目的任课教师、授课计划、成绩考核方式等,供学生参考。
由于高职学院是以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的学校,因此,除了主要课程应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外,其他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授课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自习写心得等。学院不仅可以举办知名人士的讲座,而且还可以举办身边的好人好事讲座等,这样可以通过名人效应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使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知道什么是幸福,进而关心他人,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上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课等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谐相处等。为了配合文化素质教育,学院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读书学习型社团、社会实践型社团和有一技之长型社团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又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减少了他们无所事事的烦恼。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在他们中间传播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换来自己的衣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正能量。这些做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理论相符合。“学习如何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习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学习如何自处(learning to be);学习如何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with);学习如何日新月异(learning to change)。”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道: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当没有学生能答对时,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应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目标,然后才是教授知识和方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职学生能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将成为长期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谭秀森主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王森勋主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严加红的《日本大教育系统及其权力配置》(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5月(上)).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现象 观察 品质
化学的学习与研究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和科学发现的基础,是生活的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是从事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化学实验,并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品质。
一、化学实验的观察
1、化学实验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实验仪器装置,对仪器装置进行整体观察并迅速找到其中心位置;(2)感知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3)观察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色、味、光、热、声、燃烧、沉淀、气体等一系列特征现象;(4)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实验方法,试剂滴加的顺序与多少,教师处理实验问题的态度等。应重视学生对教师示范操作的观察,因为只有学生认真观察、学生才能学习、模仿,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才能感受教师处理的科学态度和感悟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2、化学实验现象的顺序。一般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例如: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各种反应物,而后观察物质变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最后观察生成物。
3、化学实验观察的"四会"。化学实验的观察必须通过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的配合,才能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期中眼的作用是主要的。化学实验观察中要做到"四会",即会看,用眼去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反应过程中的光,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气体的逸出与吸收,体积的膨胀与缩小、颜色的聚变与消失、晶体的生成与转化等;会听,用耳去听化学变化中伴随来的声音,如金属钠跟水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会闻,用鼻去闻气体的气味;会摸,用手去感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浓H2SO4稀释时用手去摸烧杯外壁,手感到发烫。
二、化学实验观察的品质
观察能力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起点,完善的观察能力应具有目的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客观性等优良的观察品质。
1、化学实验观察的目的性。由于观察主体的被动性,加之初学者只对那些感觉新奇、刺激强烈的实验现象有浓厚兴趣,容易忽略实质性的内容,所以对初学者要根据实验要求确定观察目的,明确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这样观察,这样就能克服学生盲目被动的局面。对于高中学生要逐步锻炼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自己独立的确定观察目的。
2、化学实验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整体性指对物质变化的过程、结果、有关的一起装置、实验操作等进行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实验现象的完整性认识。选择性是根据实验观察目的、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有重点的观察、特别是较隐蔽或较易消失的现象的观察。在实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既要全面又要有主次的观察,既要看到实验的整体又要看到关键部位的变化,既要看到反复出现的变化又要抓住瞬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实验常范的错误是:(1)只注意生成物的出现而忽略反应物的消失,如Zn与稀H2SO4反应,学生能观察到"有气体逸出"而忽略"锌粒在不断减少";(2)只注意物质的变化而忽视能的变化,如铝热剂的反应学生最容易忽视"熔融的金属球生成--反应放热";(3)只注意明显现象而忽视稍纵即逝的现象,如新制的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学生能观察到先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后又变成红褐色,而忽视了中间变化成灰绿色沉淀的现象;(4)只注意刺激强烈的现象,而忽视平淡无奇的现象,如镁带在空气中点燃,学生能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却很少观察到银白色的镁带变成白色粉末;(5)只注意明显主题的观察,而忽视隐蔽背景的观察,如钾的颜色反应,常忽视"隔钴玻璃看"背景的观察。针对上诉情况,应采取下列办法。①加强观察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②实验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扩大学生的观察面;③对某些现象不清的实验,可采用衬屏对比,实验对比,空白对比等方法,扩大背景与现象的反差;④对有些稍纵即逝或受次要现象干扰的实验,可采用重复演示的方法。
三、化学实验观察的理解性
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索,把观察引向深入。如CO还原CuO的实验,可提出尾气CO能否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如何处理?如何充分利用等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四、化学实验观察的客观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社会化办学;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民主化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日益重视职教事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大显身手,进行各种尝试来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聚全校之力,进行了社会化办学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提出来与同仁交流。
职教社会化办学方式的含义
它是为了尽量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多样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办学的方法和手段,是通过社会化办学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现的,包含以下内容:
(一)招生社会化举措
生源范围不断扩大(1)应往届初中毕业生;(2)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3)在职人员;(4)农民工;(5)退役士兵。
招生宣传方式不断增多(1)电视台宣传;(3)报纸宣传;(4)网络宣传;(5)广播宣传;(6)成功毕业生事迹宣传。
招生工作人员更积极地面向社会(1)招生工作人员走出校门,融入社会;(2)社会人员合理合法地参与招生;(3)年度招生调查制度化;(4)招生人员工作方式人性化;(5)招生人员工作方法科学化。
招生场地和活动随社会需要灵活化(1)校内招生办为招生工作总部;(2)应招生需要校园成为招生点;(3)在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下市民广场成为招生现场;(4)居民社区可成为招生分散场所;(5)邮局成为开展招生活动的重要补充场所。
按陶行知先生的“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应重视招生社会化举措的效果,并进行不断创新。越能提高职校招生的质量和数量,就越有利于完成招生工作。本校在办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动态式招生社会化举措就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招生工作的需要。
(二)教育教学社会化举措
职教教材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1)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2)把教学内容与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将实训基地与社会联系起来(1)争取政府的帮助,使优秀企业成为学校的技能实训基地;(2)学校自建实用型技能实训基地;(3)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时提高技能实训基地的设备水平。
职教方法的社会化措施(1)职教方法与企业的操作性需要相结合;(2)职教方法与学生的成才性需要相结合;(3)职教方法突出技能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职教师资队伍的社会化(1)把职校教师送至企业(与教师专业有关)学习实践;(2)把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请进学校传授学生技能;(3)请职业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4)定期开设“促发展式职教讲坛”。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探索了职校教学内容、教学实训场地等的社会化措施,效果明显。学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贴近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职业技能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实践证明,职校教学考虑了社会需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校管理的社会化举措
职校学生管理目标和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把学生的德育管理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目标相对接;(2)把学生的美育目标与企业美的内涵要求相结合;(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管理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管理手段要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采用实验法来测试和获得科学的职校管理手段;(3)用调查取证法了解社会对职校管理方式的期待,再把期待转化为管理措施。
职校管理队伍和社会需要相联系,让部分社会人员参与学校管理(1)管理团队的构成以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为辅;(2)管理队伍的考核以绩效为依据,并以社会的满意度为参考;(3)管理团队能力的提升以社会行业企业考察实践和专家定期培训为主要方式。
管理制度政策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职校管理制度政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和考验;(2)管理制度政策的效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检验;(3)管理制度更新,要满足社会需要,要让学生家长满意、让企业赞赏等。
陶行知先生强调:“动员社会上现有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因此,我们在管理本校时就尽可能动员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力量,促进学校管理的社会化。比如,我们借助学生家长了解管理中的不足,借鉴企业行业的管理文化,让我校的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等。
(四)教科研工作的社会化举措
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职校专业建设目标的研究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2)职校科研课题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3)把行业企业的科研目标要求与职校的科研目标相融合。
职校教科研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尽量采用最新的科研手段和设备进行科研;(2)采用社会行业企业的产品科研手段的更新模式进行职校科研;(3)根据社会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淘汰落后的科研手段,创新科研方法。
职校科研队伍建设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1)派送学校科研队伍到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进行交流;(2)把行业企业的科研专家请进学校兼职搞科研工作;(3)对职校科研人员的考核参照社会行业企业的标准执行;(4)利用适当机会派送学校科研人员到国外职校考察科研方法和制度。
职校科研成果的检验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科研成果要在行业企业内应用;(2)科研成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分享;(3)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换代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承受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职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也是促进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既学校”。我们尝试把师生的科研产品投放社会加以应用,比如灭蚊虫防盗窗、广告专用清洁机等。
(五)职校就业工作的社会化举措
就业工作指导思想与社会需要相联系(1)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服务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要”为指导;(2)采用“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职教生”的宽广就业工作思路;(3)牢记“学生就业成功我荣,学生就业失败我耻”,提高工作荣辱感。
职校生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1)把就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联系起来;(2)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人事招聘负责人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3)结合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礼仪习惯的教育。
结合社会要求创新学生就业模式(1)深化行业企业“定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展开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年度调查工作;(2)促进行业企业“冠名班”学生就业方式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就业效率;(3)研究“工学结合”学习就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做好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1)根据社会实际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策略等;(2)开展“职校在校生创业孵化器”工程,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场所等;(3)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行业企业的运营过程,以帮助学生创业。
职校生就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社会既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尝试了学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化。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了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邀请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人员参与学生的就业模拟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以就业社会化带动学生的就业工作。
职教社会化办学方式的原则
我校在实施社会化办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办学实践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包容性社会化办学措施涉及招生、教学、管理、教科研和就业等方面,涵盖了职校办学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想让这些措施成为有用的办学工具,成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包容一切有利于成功办学的所有社会化办学措施。
民主化 在进行社会化办学方式探索中,有两方面要求使得民主化成为一个重要原因。要求之一是职校能力有限,不可能依靠一校之力推行社会化办学,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民主参与;要求之二是人们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渴望民主,反对学校关起门来办学的行为。因此,本校在办学探索中依靠社会进行社会化办学尝试,社会化办学举措大多也是与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而提出并实践的,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民主化。
及时灵活性 在办学实践中,我校也非常重视灵活利用社会化办学措施。比如,当发现有的措施效果不佳时,马上进行改进;发现有的方法效果良好时,积极总结经验,争取发现更有效的措施。
在办学实践中,社会化办学举措应用后,作用非常大。第一,有利于职业学校和社会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当开展校企合作时,职校可以拿出这些举措和企业谈招生合作,让企业员工成为职校学员。也可以谈管理合作、就业合作等。第二,有利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有了这些,政府部门就会很容易看清楚职校的弱点和优点,政府对职校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的放矢,让职校受益匪浅。第三,有利于职校间进行办学经验交流。当职业学校拿出这些措施进行交流时,对兄弟学校的办学情况就会把握很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茂莉,卿中全.高职多样化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之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这样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重视化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总以原有认知为前提,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所学知识的建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化学习题的情境转换,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开放性强的习题,精讲精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知识 渗透 方法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教学。不少有影响的外语教育家都认为,是否把跨文化知识的渗透纳入外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文化列入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交流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加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人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媒介。中学英语中的文化是指使用英语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总和,包括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英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流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且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如果一个人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规范常识,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就越惨痛。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与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与技巧
文化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借鉴如下方法:文化渗透(包括词义挖掘法、语法提示法、翻译对比法);文化旁白(即在上语言课或其他课程时就有关内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段;异同比较法(比较本国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来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影响语言的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什么词汇指代这个概念。因此,我们可采“渗透”的办法来旋行词汇教学。例如: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对Christmas(圣诞节)的概念不同,因为英国人生活在北半球,圣诞节时值冬季,圣诞假期在他们心里意味着寒冷的冬天,灰色的天空和温暖的壁炉;澳大利亚人生活在南半球,圣诞节时值夏季,圣诞假期在他们心里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湛蓝的天空和辽阔的海滩。尽管“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在“家庭团聚”、“节前餐”、“送孩子礼物”、“全社会放长假”等方面文化涵义上都差不多
2.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应注意英语语法,并且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周教授明天不去昆明” ,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Zhou will go back to Kunming tomorrow.” 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Zhou won’t go back to Kunming tomorrow.” 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那场足球赛,是吗?),如采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No,we did”。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3.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因此,在教对话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话题的选择和禁忌。教学英语课文时,我们可采取“文化旁白”的方法。例如:在Abraham Lincoln一课,英语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美国内战及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美国的一些历史及林肯本人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林肯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另外,英语教师可采用“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来教和欣赏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4.文化片段渗透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即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然后给出多项选择,针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大胆探索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德育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追求何种的师生友谊呢?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友谊纽带应该是建立在生、师个性全面发展交往基础上的,它是人与人心灵的融通,是师生彼此真情的付出,是师生的互相关心,生师之间的心灵互动的结果。师生的友谊纽带是促进学生和教师情感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一体,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该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友谊纽带。
一、教师真情为学生,真心爱护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所有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要尊重学困生的智力发展,尊重身体残疾的学生,尊重心灵孤寂的留守学生,尊重性格孤僻的学生,尊重有过过失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所以我们不应该恶语伤人,讽刺挖苦,大声训斥,当众批评学生,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一名患有侏儒症的学生,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从不把自己当做一名特殊学生。我们深知,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爱护,作为他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班主任,我们在生活上照顾他,在学习上帮助他,课堂上为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及时鼓励他。有一次与他说话时,我蹲下来,那一刻,笔者的心一颤,心与他靠近了许多,从此以后,笔者非常注意与他的交流方式,而他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在班级举行的一次联欢会上,他主动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模特步,给同学们带来了欢笑,并成为班级的保留节目。
教师不仅需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学生,作为一名孩子,一个学生,他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是一样的,是人性中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教育家周弘认为:“学会赏识孩子,让孩子在赏识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则导致失败。”所以,作为教师也要学会赏识学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形成成功者的心态,时刻感受到幸福,因此赏识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真心真意帮助学生,教师的真情付出,真情投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二、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的引路人,而充当好这样的角色,离不开师生情感的交融,更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表现,作为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教材内容的特点,巧设情境,使思想政治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段表扬的话语,一个灿烂的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到满足和欢喜,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引起师生共鸣。例如,笔者讲初一教材《生活需要友情》,开讲之时,我播放了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朋友》,许多学生跟着一起唱,在歌曲创设的那种朋友亲密无间的意境中。有的同学诉说了无朋友的烦恼,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说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笔者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的责任重大,学生多么需要教师的理解,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彼此参与,增强了双方的情感体验,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趣和活力,更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三、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关键词:新华字典;字词释义;质疑和商榷
1 问题起因
同事开设了一节《酯 油脂》的教学研讨课。在评课环节,大家对乙酸乙酯中“酯”字的读音产生了争议:念“zhǐ”还是“zhī”?笔者翻出了商务印书馆发行、2013年修订的第六版《新华字典》,确认应念“zhǐ”。虽然平息了争论,却惊讶地发现对“酯”的释义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酸分子中能电离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新华字典》是从酯的生成机理角度进行释义,但从化学专业角度看,这一释义值得商榷。
现代化学通过同位素示踪法,对酯化反应的机理已达成了共识:“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所以建议“酯”字的释义修改成“酸分子中的羟基(-OH)被烃氧基(RO-)取代而成的化合物(RCO-OR)”。根据新华字典的释义,RCOO-H的氢原子被烃基(R-)取代的产物是RCOO-R,但这只是“形似神不似”。
笔者突然来了兴致,上述例子仅仅是个案吗?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错误?于是翻找与化学有关的字词,将值得商榷的释义整理如下。
2 对部分字词释义的商榷
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剧臭的气体(第4页)”。
化学中认为氨气是“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虽然“刺激性”和“臭味”都会令人不快,但产生的人体感受却不尽相同。“刺激性”气体会对呼吸器官或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而让人呼吸困难、咳嗽。氨气“会对眼及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眼结膜、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生喉头水肿及肺水肿,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所以,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淀粉:“一种不溶于水、很微小的颗粒(第99页)”。
如果淀粉不溶于水,那淀粉溶液(化学上用于检验碘单质)该如何配制呢?高中化学教材选修第三册(1995年10月第二版)第94页提到“淀粉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它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破裂,有一部分淀粉会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
所以,淀粉是很微小的颗粒,不溶于冷水,但部分可溶于热水。
酸酐:“是含氧的无机或有机酸缩水而成的氧化物(第146页)”。
酸酐分为无机酸酸酐和有机酸酸酐两种。
无机酸酸酐是指无机含氧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如SO3是H2SO4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又被称作是H2SO4的酸酐。
有机物酸酐是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缩合而产生的有机物。如两分子的乙酸分子脱水生成的乙酸酐(CH3CO)2O,从组成上看它就不属于氧化物。
建议修改为:“无机含氧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或者有机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缩合而生成的有机物,称为酸酐”。
另外,某些有机酸分子缩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却不是酸酐,如甲酸(HCOOH)分子内脱水生成CO,但CO却不是HCOOH的酸酐。
焓:“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含的全部热能(第178页)”。
焓没有确切的物理意义。热力学上把压强和体积的积与内能的和定义为焓,即HU + PV。所以不能把它误解为物质所含的热能。
碱:“化学上称能在水溶液中电离而生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第225页)”
众所周知,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卤:“制盐时剩下的黑色汁液,是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镁及氯化钠的混合物,味苦有毒,供制豆腐用(第316页)。”
认为卤水有毒,是受了一些文学作品的的影响。如影片《白毛女》中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喝卤水自尽的。但卤水有毒吗?据百度百科介绍:“大量口服或误服,也可以导致严重中毒。盐卤对皮肤及口腔、食管、胃粘膜腐蚀作用很强烈,口服后即出现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卤水中毒,是因为过量摄入后的生理性反应,而卤水自身的毒性。生理性中毒,与摄入量有关,如短时间内过量摄入水会引起“水中毒”,但我们不会说水有毒。
炔:“有机化学中分子式可以用CnH2n-2表示的一系列化合物(第417页)”。
有机化学是根据有机物定结构――官能团,而非分子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因为有机物存在复杂的同分异构现象。满足释义中CnH2n-2的可以是炔烃,也可以是二烯烃,如丁二烯分子式是C4H6。
所以,炔烃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
类似的错误还出现在《新华字典》第522页的“烯”字的释义中,也应作相应的修改“烯烃是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
3 小结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畅销的字典,销量超过3亿册,在字词的读音、字形及释义上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新华字典》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了解科技名词的途径。所以《新华字典》对专业性较强的字词的编辑应追求极其的仔细和严谨,让每一释义都能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5月第9版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5版
[3]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选修第三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版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开放;教学机制;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和场所,提高其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切实开展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推动并帮助学生开展科研和毕业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1-3]。作为理工科院校,我系依托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开放方面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4]。
一、实验室开放现状
(一)构建了合理的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化学实验的有效开放,实验中心首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基础型实验强调各门课程有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型实验强调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同一学科各知识点的交叉,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型实验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充分体现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控制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时,注意三类实验的数目比。在规定的学时内将实验项目分为课内必做实验部分、课内选作部分,并在课外一定时间内开设提高实验部分。合理地设计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学时,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查找文献的能力,构建实验内容合理体系。
(二)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机制
实验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放管理制度。各实验室将基本概况、主要仪器设备、可开出的实验项目等公布到实验中心网站上,供师生选择参考。另外,各实验室对课程相关实验、自主实验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等开放。实验中心根据提出申请的师生人数、时间以及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统一安排实验时间。对有特殊要求的实验项目应该提前向相关的实验室申请,实验室根据师生要求和具体实验室条件,准备仪器设备,安排实验时间,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三)存在的部分问题
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对于设计型实验,实验的周期相对较长,相对难度比基础实验要高,少数同学难免实验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重做,部分优秀学生希望在实验学时结束后能继续深入下去,因此这就意味着实验室需要全天候开放才能满足要求。全天候的开放,大大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实验室的运行、各方面安全将无法保障。另外,对于一些自主性实验,其综合性更强,难度远超教学计划安排,这样就要求指导老师也要具有非常广泛的专业知识。
二、开放式教学机制的进一步优化
(一)实验项目分类开放
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室和实验时间,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分为全天候、预约式和阶段式开放方式。对于“毕业设计”、“大学生挑战杯”、自主实验项目及部分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等类的实验项目设置为全天候、预约式开放项目。首先学生在取得这些项目、课题后,必须先提出实验室使用申请,经过各级领导签字同意后,安排进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实践,指导教师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完全自主,包括使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时间,直至完成该项目或课题。而针对学生由于实验失败、结果不理想,请假等进行实验补做、重做等,或者实验在规定时间内难以按时完成,须延时的开放属于阶段式开放。
(二)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实验室开放增加了实验室运行成本,包括试剂耗材成本以及人员管理费用等。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减少运行成本,将更多的经费投入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中。为了确保在假期和晚上都能开放,实验室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安排学生协助值班。上岗前对值班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实验室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在实验室安装安保设施,确保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真正延长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做到实验室全面开放。
(三)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师的开放、服务意识;制定相应政策,将实验室开放人时数等与实验室人员的考核挂钩,鼓励实验室人员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我系现有专业教师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科研项目相对较多等特点。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我们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到了实验教学过程。组织优秀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科研项目设置符合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项目并作为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四)加强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优化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网站,网站包括实验教学网络资源、优质实验课程课件、实验室动态信息、学生实验预约系统、信息数据源等,实现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实验室空间、资源实施全面开放,除提供实验内容的重复强化外,还为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型、创新型、综合型、srtp和技能训练等实验提供保障条件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德育管理 人文化 自主化 快乐化 开放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49-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立场和态度、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社会主义的德育,就是教育者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信念和行为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中职德育管理新模式,创新中职德育实践活动,努力做好德育管理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1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要“人文化”
我校是江苏省四星级与高水平示范性职校、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学校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培养经济能人、服务地方建设”的办学宗旨,实施“内引外联、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严格德育管理,努力创设“人文化”的德育氛围。
1.1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办公楼墙面上鲜红的四排大字:厚德、强技、健体、创业,那是校训;开放、进取、和谐、求实,那是校风;严谨、博学、善导、奉献,那是教风;勤学、善思、自强、尚德,那是学风。教学楼墙壁上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是办学的指导思想;这些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1.2突出师风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示范作用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学校加强了班主任培训,以每周例会形式加强班主任工作交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创新工作思路。教师则开展师德讲座,并进行交流,优秀的教师带动落后同志提高师德水平。
2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要“自主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中职校的学生个性比较强,特别喜欢自由自主,所以我们要明确这一特点。
2.1让学生学会在体验中自主
德育工作是引导中职生走向社会、成人成材的基础工作。学校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广大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活动,达到自主教育的效果。在我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主题班会上,当笔者提出“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做一些保护环境的小事呢?”,台下立即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说从来不乱丢垃圾;有的同学说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会捡起来;有的同学说曾主动到街道上打扫路面;有的同学说曾为工厂排放有毒气体去找领导理论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渴望在体验中自主。
2.2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自主
德育活动是满足需要最好的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自主。我校政教处启动的“3456”工程活动,就很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自主。“3456”工程即:“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校园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六不”,不追逐打闹、不乱吵乱嚷、不随便吃零食、不损坏公物、不打扰他人学习、不进网吧游戏厅。
3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要“快乐化”
道德唯有落实在人心,才能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实践。针对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成才”轻“成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等问题,我校提出了“营造快乐校园,践行快乐德育,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德育目标,积极探索“快乐德育”新模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寻找快乐、展示快乐、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培养品质,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为了展示德育管理的快乐化,我校团委组织了以下活动:小小广播站,让一些学生展示自己普通话同时,向全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小小手抄报,让一些学生在练习书法中,接受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小小演讲台,让一些学生展示自己演讲才能的同时,既达到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质水平,又对台下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小小歌唱赛,让一些学生显露歌唱才能,又使得其他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很有帮助;小小的运动会,既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增强学生保家卫国的爱国信念。
4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要“开放化”
学校德育管理应打破传统封闭模式,不断丰富德育形式,拓展德育内容。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例:通过“我能行,我来做”队会活动,进行在家争做好孩子的教育;通过规范升旗仪式,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文明,做文明事,争当文明标兵”活动,进行在校争做好学生教育等活动,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进行争做社会好学生的教育。为了实施德育开放式管理,我校开展了如下活动:进行以“未来的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展望未来,勾画出祖国的前景;开展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献一次爱心,开展以“心中有他人”为主题的做好事活动等。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管理在中职校素质教育中处于突出地位。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在继承和发扬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德育管理新模式,不断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管理经验,提出“人文化” “自主化” “快乐化” “开放化”的中职德育管理新模式,意在拓宽德育工作新思路,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德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者通过管理,为党和国家培育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异解决方案
一、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职学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课、文化课主体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有利于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中职生能尽早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差异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笔者了解了部分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就业后的现实境况,发现学生的职业规划在自我认识、目标定位、具体行动计划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造成原来的规划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目标定位过高,职业发展期望值不现实
笔者在对我校2005~2010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发现,几乎80%的学生自我评价都很高,职业发展目标几乎都是“店长”、“老板”等,很少有“营业员”、“推销员”之类普通岗位。比如:有的同学表示两年之内要做药店店长,年薪5万元以上;五年之内自己要开一家药店,年收入100万元以上。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是普通的员工,收入也基本维持生计。这表明我们的同学虽然考虑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目标不科学,不现实,一句话,就是好高骛远,太理想化。
(二)规划目标不确定,盲目从众
由于我校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在15~16岁之间,年龄偏小,社会阅历少,多数学生职业生涯理念模糊,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很难确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出现自我价值迷失现象。部分学生只能确定自己的择业范围,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定位还在观望之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照搬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此定为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这样的规划肯定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
(三)学生自我分析存在偏差,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中发现,学生在自我分析环节存在偏差:有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进行优劣势分析,大多数学生只是进行优势分析,而没有劣势分析,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劣势,因而也就无法给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往往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是自己最不擅长的或与性格不适应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又是象牙塔里的学子,加上年龄偏小,很少真正接触过社会,缺乏对行业、职位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详细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这种既不够“知己”又不“知彼”的规划肯定与现实存在很大偏差。
(四)规划的具体行动计划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职业规划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就是落实具体行动计划了。然而笔者在对部分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中发现:部分学生规划的具体措施过于简单化、理想化,比如:有些学生想一味追求速成,一年级就想学好各门专业课程,二年级就想考取各种资格证,甚至有些学生规划毕业后3年就要考取“高级药剂师证”,这种脱离实际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三、解决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差异的对策
中职学校如何让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正确认识自我,认准职业期望值
中职生要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创的职业性向测试,把个性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类型。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试,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2、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能调动整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反之则不会取得好效果。现实中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常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求职者的兴趣爱好”。其目的就是明确求职者是否具有与所求职位相匹配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兴趣是持续完成工作的动力之一。
3、认识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有不少用人单位反应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处不大,那么校方和学生怎样尽可能缩短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之间的差距呢?具体做法有: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的需求;校方可以提供各种咨询、讲座,或者邀请已工作了的学生来和在校学生互动,讲清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当中如何发挥、知识转化能力如何培养等。
人类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占优势,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劣势。因此,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不同的职业类型后,还应根据自己所能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能力与职业的吻合具体化。
(二)明确职业定位,确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下一步就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目标不确定,经常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话,则必然导致职业生涯之路不规则,出现的断裂或失败。比如:我校有些中职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只笼统定位为“一线员工”,没有确定是什么具体岗位,结果出现规划目标混乱,工作后典型的表现就是频繁更换工作,而各种工作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使职业生涯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因此,我们必须确定一个可行的、可信的、可控的、可界定的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是关键,应辅以各项措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呢?
第一步:确定什么时间要达到什么标准目标。比如:有些中职学生在确定药剂专业后第一步就明确一年级的目标就是学好药剂基础知识,各科成绩达到80分以上。这说明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而导致失败。
第二步:确定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策略。比如:你想通过认真听课、多做练习、课后强化复习等途径来提高学习成绩,或者采取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竞选班团干、企业联谊等策略来构建你的人际关系网。
第三步:制定具体客观的、可行的、针对性强的措施。各项措施可以按近细远粗的思路安排。近期措施是要马上落实、立即执行的,必须是可操作性、有指标、易量化的。在选择近期目标措施时,应以自身条件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依据,体现出极强的针对性。
四、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学生行之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缩短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一、保持亲切随和的形象
1.外表
学生与教师的第一次接触,首先留下印象是教师的外表。一般的学生会从教师的外表来决定是否愿意与教师进一步沟通,这种现象初中生比高中生明显,虽然外表在师生关系中不会起到决定作用,但它是师生沟通的一个好的开始,一般来说教师的高矮胖瘦这些体貌特征是难以改变的,那么教师外表只有通过发型、服饰来搭配,保持干净、整洁的形象。
2.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体态语
教师在言谈举止中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要通过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体态语来体现。
教师体态语的类型。
(1)眼神,注视学生的艺术。注视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关注注视、亲密注视、严肃注视。关注注视能让学生感到受到注意或得到鼓励、接受良性暗示等,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地思维和认真地与教师沟通。亲密注视,这种注视会使学生感到关心、体贴,产生巨大的温暖效应。严肃注视可让学生心灵震撼,吐露真情,这种眼神少用、慎用。教师在使用注视时要注意避免的消极的眼神:呆视、垂视(目光指向地,使学生感到“拒人千里”)、漠视、怒视。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有:a、表示关注、饶有兴趣的表情(含有鼓励成分);b、表示询问及疑问的面部表情(激发学生思考、倾诉);c、表示满意、赞扬的面部表情(鼓励);d、表示严肃认真的面部表情(表示内容重要,避免使用这种表情批评学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愤怒、蔑视、羞怯、无奈、厌烦的表情。
3.其他体态语
(1)手势语。手势语的种类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表达方式,教师常使用以下几种。单手上抬,指向某生(表示介绍、请求发言),双手上抬、掌心向上(表示全体起立),还有招手、鼓掌、竖大拇指等。同样手势语要避免消极的体态语,如双臂交叉护置手胸前。
(2)空间语言。师生交流时一般要保持正面相对,尤其在提问中,如果因从事实验操作或在黑板写字时,至少要每隔一段回头注视学生,表示对交流的重视。
二、接纳、尊重学生
接纳、尊重学生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1.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各有不同,在课堂里教师要尽量表示出重视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与物理成绩较好或喜欢物理的学生的交流,还要注重与物理成绩较差或不喜欢物理的学生的交流。在教学中,无论学生对物理课中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与教学要求相差多远时,都不要指责学生。
2.尊重学生的隐私权、选择权
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权,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的隐私时,最好与学生私下交流沟通,应避免在全班公开处理。如在美国中小学里,一般听不到教师当众公布分数,看不到教室墙壁上张贴有“红榜”。当众公布分数,对于没有正常发挥自己水平的学生以及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而不能达到更高成绩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一定能转化为动力。
对学生而言,无论他们成绩的好坏,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如何学习。如课堂上要求学生上台练习或做实验,不要强迫不想上台的学生上台练习。在课后作业可以少布置作业,给学生留下一些选作题。
3.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的立场,愿意并专心聆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观点的做出简单的概括并反馈给学生,不需表达教师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他自己对某件事的感受和态度,让学生知道你知道他现在心情。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观点中的问题。
尊重、接纳学生不是对学生无理性的迁就,并不等同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也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尊重接纳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表达他们的观点时,不轻易下判断,不轻易做出好与坏、对与错的结论,只是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
三、参与学生之间的活动
参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是师生有效沟通过的最佳手段,学生之间的活动有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教师参于学生的活动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与实验。在课堂外,对于初中生,教师可以不定时的多参与或观看学生的一些文体活动,对于高中生,教师可以不定时的多参与学生的一些课外休闲话题,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又满足了学生的交往需要,使学生将教师看作是学习中的指导者,生活中的朋友。
参考文献:
[1]善哉: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1年1期
[2]上官子木:日本教育的启示[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1年1期
[3]王萍:美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1年1期
[4][美]Merrill Harmin著、罗德译:教学的革命[M],宇航出版社,1997年版
[5]唐思群、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