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范文

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篇1

【关键词】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 影响因素 环境会计 现代生产函数

一、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现状

1、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概念

在许多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并未有明确定义,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即为企业环境行为或者企业环境行为的结果,而张劲松(2008)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对来自利益主体的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手段的总称。周曙东(2011)则把其界定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落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已有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定义主要强调对企业自身环境影响的控制和消减。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现代组织体系中重要的成员,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同时,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环境行为是指组织基于其环境管理目标和原则等,对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管理的结果。结合现代社会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要求,本文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定义为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所进行的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研究视角

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在定性方面,多数学者是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因素以及产生机制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兰竹虹(2008)、孟庆峰(2010)等就从政府、公众、市场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环境行为。从政府角度主要是讨论企业对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的遵从情况;从公众与市场角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公众、市场产生的环保要求的响应;从企业内部视角则主要是研究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在环境保护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李富贵,甘复兴等(2007)从相关的市场导向、制度措施、知识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并认为可以基于这些方式来诱导企业落实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而张劲松(2008)则通过把企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成内外两大类,通过各子类不同组合,形成企业行为决策的不同情境。当组合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当内外环境恶化时,企业考虑到自身环境管理成本等问题而采取不作为态度;而当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时,企业则履行着不自觉的环境保护义务。这说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备协同关系,形成AA特点的行为反馈机制,即好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倾向于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策略;差的经营环境,企业则倾向于采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缩减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周群艳、周德群(2000)根据企业行为环境友好程度,把企业环境行为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不自觉三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性质环境行为的产生动机。此外,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王军(2009)采取主、客体研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客双方,企业和环境资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应该从强制性的制度措施和柔性的价值伦理两方面着手。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充分,国内由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原则性的,很少有具体量化标准,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也有限。考虑到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比较有限,学界目前主要是结合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企业环境成本、企业绩效、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频数等因素与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刘艳娜、林伟明等(2011)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关系。贺灿飞、高翔等(2010)采取典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昆明市环保部门重点监督的污染企业进行研究,也得出了企业所有制、分行业的企业经营期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保护投入水平的关系。

总体上,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企业环境管理预警机制与决策机制还有待建立。

二、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

学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已有所关注,但对这些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认识和利用也比较欠缺。目前影响因素的关注焦点主要有政府政策、法律规范、利益相关者、公众与社区以及企业规模与企业所有制等,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公司制度等。尽管在实证和定性方面,学者对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都有所研究,且得出相关结论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利润,但单纯的会计利润目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由于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等衡量指标也是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得出的,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分为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企业生产函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五个主要方面。

(1)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企业经营核算仅仅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把环境资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收益情况纳入会计利润的核算之中。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核算,企业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企业采取一些过激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短期来看,这种核算方式导致营利性企业大量的短期行为;长期来看,这会使得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较多的企业,由于其环境友好行为并未得到经济上或者政策上的补偿和认可,其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热情和动力将逐步消退。

(2)古典生产函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产函数是指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可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企业的生产函数公式如下:

Q=f(L、K) (1)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

微观经济学理论证明,实际的产量与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向关系,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产出的增长往往是依靠加大资源投入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而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使得这种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会计利润衡量标准下,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内化为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也使得企业这种依靠加大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政府作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在长期经济发展优先的战略取向上,未能对企业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也使得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基本上是消极被动的或者是不自觉的。

(3)企业规模负效应。孟庆峰、李真(2010)参考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认为企业规模是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刘燕娜、林伟明等(2011)对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英华、张建宇等(2010)指出:“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环境友好运营才能得以开展。”根据2011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近900份报告中,属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占45.2%;其次为民营企业,占24.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13.7%。由于国有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大,而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尽管如此,由于传统企业管理是在古典生产函数模型和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规模越大,投入生产要素越多,会计利润就越丰厚,进而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生产函数所需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环境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入。这导致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规模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方面产生了恶性循环。当然,企业规模的这种负效应不一定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但可以接受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前,这种效应将持续存在的这一观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说过,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习惯把污染和对环境的伤害当成“外部性”问题,所引发的环境代价更多的是由整个社会而不是污染者自身单独承担。这导致企业都缺乏不污染的动力,因为不必承担污染成本,污染越严重的企业反而越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其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不友好行为产生动机。当然,对于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才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这一结论,与目前学界实证研究结论即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有所背离,可能是因为目前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而对于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其环境管理行为是否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很值得商榷。国外学者就曾通过对全球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相比大企业,微型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方面,态度往往更为消极。中小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其环境管理行为的改善并不明显。同时,相关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企业经营环境、规模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也有着一定差异。

(4)企业成长性影响。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数量达到670 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良好的成长性可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环境管理乃至企业社会责任,即形成AA行为响应模式。从博弈论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目前的成长性良好,任何不利于维持目前经营状况的企业行为都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决策往往会从长计议,更多决策者可能会放弃“搭便车”或是“机会主义”心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成长所处的内外环境。

(5)企业所属行业。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企业所属行业是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贺灿飞、高翔等(2010)对昆明市相关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企业经营时期长短与其环境保护行为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对化工行业的研究表明,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而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主体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比达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可见,企业所从事行业的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制造业之所以如此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是由于他们当中多数都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贸易合作伙伴的相关协议要求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长期忽视带来的环境负债的偿还,整个社会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监督管理制造业。化工行业则可能由于行业特殊性受到环保部门严格监控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企业不得不在环境行为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张英华等(2010)把制造业环境友好运营的演进历程分为了环境依赖阶段、环境忽略阶段、环境适应阶段与环境友好阶段,目前制造业正处于环境好友阶段。并认为由于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求整个制造业能够研究和利用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或避免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理论与生产制造技术。可见,行业协会或者行业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传统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中,古典生产函数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消极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主体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企业环境管理,主动性管理缺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核算获取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以及生产运作实际的相关信息,在行业标准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等共同搭建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平台,并借此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这种决策机制的不足在于尚未在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建立起正向反馈机制,决策效率与效果都有待提高。

三、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再认识

(1)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片面性要求现代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居于世界前列。在这些国家的有关企业环境核算与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报告书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定义多数是借鉴国外相关定义。学者李永臣(2005)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并引用了徐泓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对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程序与财务会计一样,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确认、计量、报告,将环境事项确定为一项环境会计要素,并用货币确定其金额,最后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李静江(2003)定义环境会计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郭玲(2003)指出环境会计是指将会计理论和环境理论相结合,把环境资源也看成企业的一种投入资源,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方式,将其内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些定义基本都包括了环境会计的要素和计量方式等的研究以及具体的环境会计实务模式。由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提供了有关企业在环境行为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更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绩效的目标。因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纳入了企业环境行为实施情况的科学核算方法,其核算结果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比单纯会计利润核算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尽管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实务还不足,但进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我国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化消极管理为主动管理,偿还过去仅仅把企业看做是营利性组织而留下的环境债务,进而把生态和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更长远的价值目标。

(2)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将短期的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进企业财富增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一个变化和创新都很迅速的时代,这一观点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对自身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长期关切来平衡对消费者利益的短期关切”。由于传统企业生产函数导致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加强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以更符合现代竞争市场的理念来指导现代企业进行生产运作。现代生产函数如公式2所示。

Q=f(L、K、E) (2)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E是企业环境成本。

同时,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见公式3。

E=g(B) (3)

其中,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根据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产出Q将是企业环境成本的增函数,而企业环境成本E又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即企业产出Q是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增函数见公式4。

Q=f(L、K、g(B)) (4)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只有现代生产函数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生产函数。现代企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它将从理念上颠覆古典生产函数对经营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影响,促进企业采取更多的集约型经营管理行为,按照现代生产函数模型,这些企业环境行为又将反过来促进了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企业规模正反馈。基于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环境行为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或研发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绿色管理理念。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又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采取越多的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经营绩效就越好,就更有信心根据现代生产函数理论,加大对各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投入,即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企业环境行为又进一步增加企业产出,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企业管理层素质。企业管理层作为工业社会所独有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器官,由于其决策行为对企业各方面的重要影响,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对环境保护所持态度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高素质管理者往往会在更长远的决策情景中进行企业相关决策。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因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情况的改善可以从提高管理层素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重视。

(5)绿色企业文化。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是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它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其存在提高了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关于环境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若能建立起一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绿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产品深受市场偏爱,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所以基于此的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都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的会计指标,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企业主动建立的环境压力预警机制和响应数据库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效率和质量。这都将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产生,而企业环境行为也通过企业良好成长性与不断扩大的规模而得以回报,进而在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机制,形成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践也补充着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并进一步促进预警机制的动态调整。改善后的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中,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宏观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第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通用的或者针对某一行业的评价指标或体系尚未建立;第三,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因素研究。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实证研究为前提,而实证研究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不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企业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将没有基础可言。在整个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的研究过程中,影响因素双向作用的认识是基础,企业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是关键,现代生产函数的建立是具体落实。此外,企业环境压力预警机制与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可能是进行企业环境研究的一个切入点,而基于案例推理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将是一个可供选取的研究方向。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混合契约制度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09b136)。)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7).

[2] 周曙东:企业环境行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11).

[3] ISO14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其使用指南[S].

[4] 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5).

[5] 孟庆峰、李真等: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6] 李富贵、甘复兴、邓德明、徐兵: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7] 周艳群、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

[8] 王军: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与伦理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9] 刘燕娜、林伟明等: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

[10] 贺灿飞、高翔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昆明市企业环境行为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

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经营管理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和目的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财务分析是有效推断和把握企业的经营前景和发展趋势、避免盲目投资、改善和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生产的发展、业务量的大小等遵循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行业,对资金的占用、需求遵循不同的规律。比如商业企业,日常现金收支量大,商品周转频繁,而设备制造企业业务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慢、需要的运营资金多,等等。财务分析就是要掌握和认识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服务。

(二)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具体反映在财务分析指标的各项数值中。通过数值的比较,可以发现经营管理问题,找出差距,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例如,资产负债率为 85%,说明企业的资金只有15%是所有者的资金。企业现金支付能力为负,说明企业面临支付危机,必须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等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及时诊断企业的“健康”状况,为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管理服务。

(三)弄清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做到知己知彼,为企业在市场上开展竞争和制定发展战略服务。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反映在企业偿债能力、收益能力、发展潜力等各项指标数值上。通过分析有关指标,可认清企业的优点和弱点,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和发展战略。同时,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指标,还可弄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以便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

二、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一)开展财务分析可以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分析将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区分开来,以划清经济责任,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实绩,并据此奖优罚劣,以促使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分析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微观企业的损益表来看,企业的收益情况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反映:第一,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第二,经营收益扣除财务费用后的经常收益;第三,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由资本全部用来筹集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第二,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三)开展财务分析可以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财务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三、传统财务分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应用

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的, 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依托于会计报表项目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保值率等相关指标,还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次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 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 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 侧重于货币领域的分析, 忽视了非货币领域的分析;侧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分析, 忽视了与相关经营信息的结合分析; 侧重于资金运作的分析, 忽视了企业资源分析; 侧重于经济事项的事后分析, 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 缺少对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侧重于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 忽略了企业经营的动态性。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 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 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的地位。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分析被割裂,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 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也影响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常性的财务信息, 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 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 它的使用价值被大打折扣。

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改进的财务分析

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是建立在新的理财环境及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企业财务分析提出新的要求,其分析的目的表现为既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又衡量当前的财务状况,还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以市场状况及各种指标值和平均值等规范的资料为依据,既不受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外部个别因素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企业财务运营的效果。最终为企业的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财务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为政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提供相关信息。

(一)偿债能力分析

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当期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收入,首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支出,如购买原材料与商品、支付职工工资、缴纳税金等,然后才用于偿付债务。所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首先应看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现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这里在分析偿债能力时,没有包括投资活动与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因为企业是以经营活动为主,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作为不经常发生的辅助理财活动,其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在总现金流入量所占比例较低,而且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维持经营活动正常运转所必须发生的支出后,还不能偿还债务,资金来偿债的话,筹措到新的资金,这说明企业已陷入了财务困难,很难筹措到新的资金必须向外筹措即使企业向外但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还是取决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这是一种十分稳健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用来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的利用程度和营业活力。资产利用程度的分析又称资产运用效率分析,因此,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又称资产利用效率分析。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筹集的资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企业资产运用效率的高低,或者是说企业的各种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涣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有效运用程度。资产运用效率高,则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就快,资产变现的速度就快,这样,企业就会有足够的现金用来偿付流动负债,因而其短期偿债能力就强。资产运用效率高,各项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就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收入越多,所获利润就越多,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那么企业就会有足够的资金还本付息,其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大。因此,无论债权人、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注重资产运用效率分析,而作为企业经营者,进行资产运用效率的分析就尤为重要,因为资产运用效率分析是评价经营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表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必然是周转速度减慢,而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减慢,必然造成企业销售收入降低、利润下降、资金供应紧张、财务状况恶化。相反,如果一个企业销售收入上升,利润水平提高,表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必须是周转速度加快。所以,各项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考核经营管理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一般说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企业带未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状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1)证券买卖等非常项目(2)己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3)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4)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优利润,在分析评价企业利润水平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必须从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资产获利能力分析和每股盈利水平分析几个方面进行。

结语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信息源,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诊断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充实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经常性的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艳.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之我见[J].科技通讯,2007,(30).

篇3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与变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讨,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研究方法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定;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现在,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并且向成熟化社会转变。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资源浪费型向环境保护型发展;由企业中心型向人间尊重型转换;由企业自我优先向企业的市民性、社会性的重视等方面逐渐过渡。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日本又存在长达1o年之久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等问题。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与变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对于中国的学者,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为背景,对建立在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构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对我国的经营管理有所启迪。

二、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组织要素,以消减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不良影响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从图l可以看出。“和”与“谐”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比如‘和谐态’出现在角平分线上”(虽然理论允许我们虚构这样一个“极值”),而是“和则”与“谐则”与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相互动。在对一个给定时间段落、地域和行业的组织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则”、“谐则”体系内部规则的递进。

现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景气和外汇市场的变动因各种规则的缓和,各行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模糊,企业内外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连续的变化。在2l世纪的今天,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构筑是建立在面向复杂性,围绕日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现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寻找现代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

近年来,日本企业在组织、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表现在:一是实施地域划分制并据此推行地域统括本部制。即将世界划分为数个地域,设立地域统括公司,统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种事务,拥有如同国内总公司式的权限。例如,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在欧洲、亚洲、美洲这3个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欧洲、美洲这两个地域分别设立了地域统括公司(总部)。二是各个据点超越国境有机结合。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据点中,进行最佳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给,组装产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电气在其美国与新加坡的企业间实行半导体的生产的合理分工,而彩色电视的生产则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间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确立在当地生根,并设法被该国视同本国企业的思想认识。基于这种初衷,当地日本公司把宣传、新闻活动等作为重要手段,使自己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有意识地以当地社会一员的身份。开展事业活动。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体现企业利益;②重视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扶持企业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务产业;③强调经济信息的长远规划;④重视信息联合开发。第二,综合商社发挥信息职能,包括:①综合商社设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达到机构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样灵活。

技术革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生产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技术革新在日本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工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日本各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车辆的工厂化、高附加价值化。这主要是以研究开发为中心,从发动机运转到车轮部件、空调部件、安全保障部件等新产品和通讯等的研制与开发,使汽车的作用不单纯是运输手段,而且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通讯等新功能,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方面,已初见成效。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创新”是日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应该是日本企业家的原动力,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应该是“创新”,根据现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包含:①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内含制度创新);②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③生产销售均以顾客为中心;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

基于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指导下,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还是要建立在和谐管理中“和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所谓“和则”是从“和”的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他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问的共处,乃至组织问,组织与社会间的共处。“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装置的现实对应物。从和的基本约定出发,发展了三个层次的“和”的原则体系。和则一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二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三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日本型经营和则的建立应该在宏观与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战略发展中,“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和谐主题的引导下,和则的形成应该是“村”的延续,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企业的内外环境,寻求结论。现代日本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作为全球化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激烈变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②国际规模的事业再构筑战略的如何展开;③作为多国籍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企业内国际分工体制如何编制,如何适应激烈变动的国际经济和事业的再构筑:④日本全社会信息化如何与国际信息化接轨;⑤国际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养;⑥技术革新的全球化优势互补等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与研究,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和则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业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员工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与个性化;②ojt的维持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③年功主义与能力主义、实力主义的相互结合;④人才的多样化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和则二,提供“村民群体”在日本企业集团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在国际构造的调整中,提升地域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地域性企业文化的提炼和培养,使之成为企业有效的战略资源:③培育国际互补性团队的创造力:④国际性生产运营组织的建立与国际合作战略体制的构筑等方面。

和则三,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业集团对可持续的遵从”和“地球村的积极地回馈”。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遵循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力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②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造福于人类社会:③企业经营应具有迅速的决策与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企业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为经营理念,使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综合效用等方面。

四、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

“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我们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我们也提出了3个基本的“谐则”:谐则一是指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资产与负债的平衡等):谐则二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比如负债率的安全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比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

通过对日本型经营的宏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型经营在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是研究日本型经营的误区。日本的经营工学也是支撑日本型经营的基础,日本型生产系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源泉之一。特别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建立,为现代工业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以和则的建立为基础,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以提高日本企业的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即“优化性”为导向,来构思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下谐则的建立。

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资源的全球化调配、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结构和功能的调整:②资本运营体制的构筑,投资渠道和投资区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谐则二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包括:①信息产业、技术革新的投资比例及安全值域:②国际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再构筑等方面。谐则三是指企业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术,全球配送物流系统的构筑:②加快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等方面。

篇4

关于政治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对政治风险评估方法的分类有许多种,有从是否可以量化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也有从所涉各方来分类的,即从东道国角度出发的宏观分析法,从跨国公司角度出发的微观分析法以及综合两大方面的宏微观分析法。但不论分析方法如何,具体的评估方法是不会改变的,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类:

1政治制度稳定指数

政治制度稳定指数由丹·哈恩德尔(DanHaendel)、杰罗尔德·维斯特(Ger?鄄aldT.West)以及罗伯特·米都(RobertG.Meadow)提出,旨在为政治风险提供一个定量分析框架。它由三个分指数组成: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指数、社会冲突指数和政府干预指数,其中社会冲突指数有三个分量:社会不安定指数、国内暴乱指数和统治危机指数。这些指数分别根据各类共15项指标测定,如下图所示:

计算时可从年鉴、政府文件和政治资料等出版物中获得。与其他方法相比,政治制度稳定性指数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客观数据而不是主观判定资料作为衡量风险的指标,包含的因素也较全面。主要缺点是没在政治制度稳定性指数与各个风险变量之间建立联系,因而不能说明制度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与跨国经营或投资风险的关系。也就是没有指出衡量了政治制度风险之后应该做什么以及投资决策者如何利用所评估的结论。

2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

此模型由霍华德·约翰逊(HowardC.Johnson)提出。其基本前提是,政治风险(没收)是该国失衡发展与该国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一个国家失衡发展的因素来自五个方面:政治发展、社会成就、技术进步、资源丰度和国内秩序。失衡发展来自它们相互之间进步程度的差异性和非持续性。而国家实力表现为该国经济、军事与外交关系的结合。这一模型将世界各国依其实力与平衡发展状况分为四类:失衡强大国家、平衡强大国家、失衡弱小国家和平衡弱小国家。四类国家中,发生没收的概率最低的为平衡强大国家和平衡弱小国家,而失衡弱小国家存在中度没收概率,失衡强大国家没收的相对概率最高。在此模型中,与政治不稳定相当的变量因素是非均衡发展。

3国家征收倾向模型

此模型由哈罗德·克鲁德森(HaroldKnudsen)拉丁美洲国家样本统计分析资料提出。其涵义是:一个国家的挫折水平和大量外国投资的相互作用能解释该国没收倾向。而一国的挫折水平形成于该国的抱负水平、福利水平和期望水平,这些水平假定为代表一国生态结构。当一个国家的福利或经济预期低于抱负水平时,该国的挫折水平就高,若此时有大量的外国投资涌入,那么这些外国投资就可能成为国家挫折的替罪羊而遭没收。在此模型中,与政治不稳定相当的变量因素是国家挫折水平。

上述两种模型虽容易理解(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和国家征收倾向模型),但比较主观、片面及缺乏可操作性,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只是一种理论推导,不便于判断失衡发展的程度。国家征收倾向模型的统计资料来源于拉美,不具全面性。

4政治风险指数

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上公布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动态考察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后和10年后的情况。它先选定一套能够灵活加权的关键因素,再由专长于政治科学而不是商务的常设专家组对评估国家多项因素以国际企业的角度评分,汇总各因素的评分即得该国政治风险指数。予以评估的因素有3类10项:如表1。

评分采用百分制,70分以上为低风险,表示政治变化不会严重影响企业,也不会出现重大社会政治动乱;55-69分为中度风险,表明己发生对企业严重不利的政治变化,某些动乱将要发生;40-54分为高风险,表明已存在或在不久的将来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政治发展态势,正周期性地出现重大社会政治动乱;39分以下为极度风险,表明政治条件严重限制企业经营,财产损失可能出现,已不能接受为投资的国家。

另外,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ICRC—国家风险国际指南也较为实用。该指标体系每月公布一次,其构成因素及各自权重如下所示,

ICRC=0.5*政治指标+0.25*金融指标+0.25*经济综合指数

其中:政治指标包括领导权,法律,社会秩序传统,官僚化程度等13个指标。

金融指标包括:外汇管制,停止偿付,融资条件,政府撕毁合同等5个指标。

经济综合指数包括物价上涨,偿付外债比率,国际清偿力等6个指标。

不论政治风险指数还是国家国际指标,都采用定量的方式,方便实用。虽然结果由于评估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不宜照搬,但风险指数的设置却具有参考意义,经修改便可自成体系。

5政治风险评估总框架

政治风险评估总框架由杰夫雷.西蒙提出,他从东道国和跨国公司自身情况出发,将政治风险归纳为类50余种,见表2。

该评估方法的多维分类更加明确了政治风险的概念,有助于跨国企业认识风险事件及其可能带来的冲击,故能将风险分析更好融入投资决策分析当中。

6丁氏渐逝需求模型

该模型属于微观政治风险评估方法,丁氏(WenleeTing)的“渐逝需求模型”的基本命题是:在经济民族主义竞争迅速上升、粗暴的社会政治风险不断下降的条件下,外国投资项目的政治风险与该项目对东道国(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看中价值”呈反向关系。此模型考虑了渐逝协议现象以及非工业化国家发展工业经济趋势。这种趋势为: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加速工业化并致力于经济发展时,对没收和国有化这类暴力风险将逐渐变得罕见。而这里的“看中价值”表现为该项目为东道国所需要的程度,动态的看,它随技术领先程度的降低和其他国际企业竞争的加强而逐渐下降。

决定投资项目看重价值的主要因素如表3:

表3中,1-7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投资项目的“看中价值”随时间推进而下降的状况,而8-11项因素则间接影响同一时间“看中价值”的大小。如果公司在项目实施中,正面因素作用加强,则该项目的看中价值上升,反之则下降。

7产品政治敏感性测定

产品政治敏感性测定方法是理查德.罗宾森提出来的,该方法的主要含义是: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取决于该产品在东道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政治敏感性的大小与该产品面临的政治风险成正比,即政治敏感性低的产品投资政治风险小,得到东道国关注的可能性也小;反之,则政治风险大。当然,即使产品的政治敏感性大,其面临的政治风险也大,但如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政策同向,也可得到东道国的政治鼓励而减轻政治风险。影响产品政治敏感性的因素共有12项,根据东道国的情况分别给予打分,对绝对否定者给10分,绝对否定者给0分,对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分数。最后累计12项因素总分,分数最低者表示该产品政治敏感性最强,分数最高者则表示政治敏感性最弱。

篇5

关键词:财务分析 传统财务分析 销售企业财务分析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曾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变革,不足之处逐渐显现。

一、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片面性

突出表现“七重七轻”现象:

一是重微观分析、轻宏观分析。重视小集团内部同类型企业的比较,没有把数据分析置于国内行业、国际知名企业乃至整个世界大环境中去分析比较,缺乏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应对准备。

二是重事后分析、轻事前分析。满足于对事实数据进行传统的事后分析,缺乏对财务计划执行前的分析,更缺乏对财务活动未来发展前景的趋势分析。

三是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使用定量标准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四是重实物管理、轻价值管理。对于有形资产有科学的计算办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品牌价值,区域影响力等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

五是重当期收益、轻远期风险控制。把当年的利润指标和投资计划完成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库存资源结构优化和远期投资风险控制认识不到位。

六是重盈利分析、轻资源分析。只重视企业的获利情况分析,缺乏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角度开展效能监察、人力资源开发和现金流量等的分析。

七是重数据分析、轻问题分析。分析时把罗列数据和分析趋势作为主导思想,重于表面指标比较分析,缺乏对驱动因素的分析。此外,传统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方法缺乏对集成信息手段的应用。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推行ERP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数据仓库 (BW等)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孚、壳牌等国外大型的石化企业都配有技术成熟、功能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与之相比,销售企业在远距联机处理、数据共享、网络计算、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处理等方面差距甚远,所以很难建立起及时有效的决策系统应对市场变化。

二、关于改进销售企业财务分析和评价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备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管理集约化、扁平化的趋势,应结合企业战略、调整考核导向,依托ERP信息管理平台等方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分析评价网络管理体系。打破原有的财务部门独立直线进行数据分析评价的做法,适度扩大分析的外延,本着横向拓展到边、纵向深入到底的分析原则,建立起以主要财务部门为主导,涵盖公司层、职能层、执行层和专家等各梯级的分析评价管理体系。明确各梯级组织和个人的职责和考核要求,力争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审核、汇总和评价有关数据,最终整理形成数字详实、分析严谨、预测准确、措施具体、内容完整的分析评价报告。要建立月、季、年的全面定周期分析与专项不定期分析相结合的分析制度,做好分析时间点和工作内容安排;建立起有效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将财务分析评价信息传递给相关管理和执行部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要寻求财务分析与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将财务分析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并制定新的预期目标和调整方向,再将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经营销售执行环节。

(二)合理规划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构成

具有前瞻性的财务报告应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综合竞争力、风险评估等财务信息,改进现有的报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性最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财务的重点,将影响权益净利率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净利率也引入其中。同时将表示企业负债程度的权益乘数列入分析范围,以反映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引入非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的整体目标,增加非财务信息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促使企业追求可持续性和效率的统一;引入区域影响力指标,通过评估企业市场掌控力、知识产权价值、技术服务资源优势等指标衡量企业的持久生命力。在指标设置和指标体系构建上,要充分反映炼化产品销售行业特点,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经营战略,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做好综合分析评价。例如炼化产品的销售要基于石油资源和石化产品市场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在国内同行业对标的同时,要尝试分析本企业在周边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研究实现境外销售业务的可能性。基于销售企业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注重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等特点,设置销售增长率、配置资源比率、市场及客户保有量等指标,实现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价值创造的统一。指标体系设计也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指标导向模式。

(三)多角度分析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评价

一是注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相结合,分析要将去过的绩效与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统筹考虑,实现短期业绩与长远发展的统一。

二是注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相结合,避免财务分析机械的比率计算,要从财务战略、财务比率、收益质量与成长性等视角形成完整的分析结果。

三是注重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受国际大环境及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时,同样的投入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出,静态与动态数据对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四是注重整体分析与专项分析相结合。指标数值具有相对性,同一指标数值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反映出不同的问题,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时,一两个指标或一个阶段的指标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要根据某一指标对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把握点和面的关系,避免分析和评估的片面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篇6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校内实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02-03

实践环节是高等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学以致用,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研究与应用现状对经管类大学生校内实习平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构建的研究述评

付秀华(2010)论述了加强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必要性,不仅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注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多渠道地建立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施展能力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沙彦飞(2010)把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般架构,在衔接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就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集成提出建议。杨洲(2010)分析了以学校各层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的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以及在学生实习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并对校内实习基地功能拓展进行了探讨。高新等(2007)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校内实习基地,营造一种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在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供求矛盾。曹照洁(2010)提出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整合师资队伍,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需求的应用性课程,加大校内实训和校外实操力度,采用“平台+专业模块群”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独立运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构建起适应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创新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王天曦(2008)根据实践教育规律,在研究有关国内外实践教学资料和考察各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路和具体方案。

翟艳(2010)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通过实体公司运作形式,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全真模拟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外实习(实践)不足。程玉桂(2007)、常永胜(2006)、曾青春(2009)等根据现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并结合学生的需求,提出校内实习模式的思路是“因地制宜,利用校内已有的资源、条件,引入外来项目或企业共同进行”。

麦海娟(2008)在“手工+ERP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的基础上,从我国高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出发,对该实习的总体目标、必要性、实施过程、教学实践及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吴志坤(2007)阐述了加强会计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措施。曹健(2009)提出改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构想是,强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的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心从校外移至校内,以解决专业实践对口难的问题。杜驰等(2012)结合财务管理的教学体系及职业能力要求,对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基于能力要求的校内实习平台建设构想。

刘春梅(2010)提出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应从培养研究或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通过强化校内实践、改善校外实习、改革毕业论文管理、重视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朱念(2010)分析了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综合、长期实训少和灵活、动态、任务驱动型实训少,实训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基于岗位能力的“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王成林等(2009)提出了新型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化教学平台、搭建综合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校企联动培养机制和建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制度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一些实例说明了具体的构建措施。

李栋梁(2010)针对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和当前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个误区,提出了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几点设想。冯金丽、詹浩勇(2009)认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但一直以来,存在着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薄弱,实践教学监控不严,校内实习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对集中实践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建议设置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环节,提早要求学生准备实习并加强监控,开设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来提高集中实践教学质量。张倩男(2013)结合广东财经大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教学实践,分析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运作过程和特色,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探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对校内实践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对实践教学整体现状的研究,有对具体学校或某一具体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情况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从自身教学的感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有的对国外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借鉴,研究比较丰富。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或者只是针对实践教学整体现状进行的理论研究,或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的校内实习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或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但是针对一个学科大类(如经管类)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构建的研究很少。所以有必要从一个学科大类多专业融合的视角进行了解,找到研究的突破点,构建“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经管类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管类校内实习平台构建的发展趋势

1.从实训型实践教学走向实习型实践教学。经管类大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目前主要是基于操作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训练某个专业应用软件包的使用,成为社会上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的操作使用培训课程。因此,作为校外实地实习的补充,构建一个经管类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是一套仿真现代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运行环境的经营模拟学习平台,它以企业经营与管理为主体,建立虚拟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可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亦可进行宏观微观分析,多组织对抗和多人协同模拟经营。通过模拟企业运营,训练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真正实现最大真实化的实习。

2.从理论验证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理论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的验证”,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很低。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侧重的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解决专业理论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一些高校建立了其中的一些实验教学系统: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运作模拟系统、运作模拟仿真系统、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EDI模拟系统、会计实验模拟系统。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已涉及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运行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化环境。

3.从专业性的实践教学走向综合性的企业经营模拟教学。经管类大学生最终都会走向企业或与企业相关的机构,仅仅了解专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企业运作有着全盘的认识。企业经营模拟教学(Business Simulation)是参与式教学法(Engaged Learning Techniques)的一种,它在教师创设的管理情境和模拟的经济环境下,利用模拟情境或模拟软件,将参与的学生按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其方式和过程可以看出,管理模拟教学具有如下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合作性。

企业经营模拟教学作为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属于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核心会员的382所美国大学中的绝大部分(372所),基本上都引入了商业模拟课程或方法,来辅助提升教学水平。不仅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等课程中广泛使用管理模拟,从事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而且经常开展全美或地区性的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常见的模拟方法包括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博弈、训练模拟等。

参考文献:

[1]付秀华.高校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4).

[2]沙彦飞.工科院校经管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资源集成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

[3]杨洲.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

[4]高新,王波,王海英.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习基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

[5]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

[6]王天曦,李鸿儒.建设世界一流的实践教育中心-清华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7]翟艳.实训公司――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模式的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

[8]程玉桂,于锦荣,莫超浩.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校内实习模式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7,(1).

[9]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2).

[10]曾青春.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5).

[11]麦海娟,宋新欣.高校“手工+ERP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实践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

[12]吴志坤.关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

[13]曹健.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14]杜驰,李怡,邓小红.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平台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财会通讯,2012,10.

[15]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1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

[17]王成林,张旭凤,邬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1).

[18]李栋梁.浅谈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J].广西轻工业,2010,(6).

[19]冯金丽,詹浩勇.浅谈金融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优化[J].大众科技,2009,(12).

[20]张倩男.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的实践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篇7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微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B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作为本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的生力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健康发展将对黑龙江省经济及民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依托于整体的经济环境,立足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例如对昌隆源劳保、牡丹江天利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七台河昕泰源会计事务所、富裕县安顺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匮乏、长期发展战略意识欠缺。战略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而目前多数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都着眼于短期目标,在长期发展中却存在着模糊和盲目的意识,导致其不注重自主创新,使企业陷入长期发展的困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盲目从众心理,低水平重复,长期安于现状、缺乏发展意识。

2.普遍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规模小、稳定性较弱,在吸引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所乏力,导致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较差,制约企业创新。黑龙江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培养人才时,面临着投入资金多、人才培养周期长、岗位适应较慢、人才成型后流失严重等问题,企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使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增加,也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

3.企业规模小阻碍创新的实施。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使大多中小企业只能发展单一产业,或者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大多只能维持企业经营现状,产品数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产品竞争力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信息市场机制不健全,获得创新信息成本高。黑龙江省远离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而中小企业中以家族式企业居多,这些家族式的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渠道,在管理过程之中缺乏搜集市场信息、跟进市场前沿需求的意识,以致于企业无法根据有效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5.对于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资信程度较低,导致中小企业难以筹措资金。在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足的背景下,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情况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很多企业空有创新想法但难以付诸实际的行动。

二、企业组织结构改革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运营方式简单化、机械化,采用粗放式的管理理念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企业内部的结构设置混乱且不够健全,人员职责分配不够明确。这种中小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所采用简单的社会跟随化薪酬制度或者成本跟随化薪酬制度,这种经营方式是造成企业内部缺乏创新思维、难以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依据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针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现状,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下的职能型结构适合其组织结构的改革方式。战略事业部是一种独立的产品或业务经营单位。战略事业部如同设在大企业中的小企业,需要企业建立全面负责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组织、规划和实施。

企业通过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专门的研发创新部门,负责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项目实施的监督,使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从组织结构的方面得以提高和完善。

三、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类型,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不同需要,给予其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马斯洛在激励理论中把人类的需求归纳为五大类,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改变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经常性的定期调查问卷或员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不同的需求层次,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并且根据环境和具体需求的变化灵活、及时加以调整。

此外,还可以引导员工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建立一系列的竞争奖励制度,例如提高员工的工资薪金水平、福利水平、职位的晋升。鼓励员工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提升自身的能力、业务水平,由此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四、针对各种企业内部资源全方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依据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理论,企业内部存在五种资源,分别为实物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存在的资源,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制度。

1.实物资源。实物资源虽然可以划分为较为传统的激励方式,但是立足于激励企业与员工进行经营或业务创新,在实物资源的奖励方面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例如:根据不同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对于那些在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创新改革意见、具有广泛创新思路的员工给予更为明确,更有针对性的实物奖励。通过这种实物奖励,可以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公司建设,为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意识,加速企业的创新化进程。

2.无形资源。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可以模仿股份制企业所采取的股份划分和股利分红的经营模式,在企业的内部进行产权划分,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让更多员工成为企业法定意义上的所有者,持有企业产权的一定份额,采取类似于按剩余利润分配红利的方式,激励员工主动为企业的建设做出贡献,在提高企业利润的同时也使其自身的利益得以满足。

3.人力资源。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应抓住国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一有利的时机,着重发掘创新型的人才,改变传统的以家族式的中小企业按资排辈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观念,可以采用“淘汰制”的人才选拔方式,以杜绝“无作为”的人员占据重要岗位的现象,调整企业自身内部结构,转变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吸引在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4.技术资源。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应建立员工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依托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中介机构以及社会上的高校资源,组织员工不断进行相关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注重员工后续的技能培训,以保证员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专业性和及时性。

5.组织资源。组织资源是指企业协调、配置各种资源的技能。组织资源寓于企业的经营风格及方式之中。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规章制度的完善,组织结构的建立,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控制系统的集中等各方面的协同一致、共同努力,来充实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内容。创新评估制度,建立和实施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程序。通过有效的协调、配置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使员工在有效的组织结构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提高企业综合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在资源有限的宏观背景下,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在与众多的竞争者共同追逐市场有限份额的过程中,要想得以生存和良性发展,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应该依托于自身特有的经营背景、产品特色和企业目标等优势资源来进行市场细分,实行企业产品差异化、品牌自主化、领域多样化,确定目标市场等创新的措施,建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根本目标,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的热情。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扩展其业务层面和经营领域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以及社会上的有关机构在宏观方向上完善多种扶持政策,企业自身也在从微观的角度上寻求突破与发展,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旨在寻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为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力量,使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赵丽丽.金融危机背景下看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09

[2]刘海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博雅.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

[4]张国良.基于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机理及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09

[5]杨树林.证券业推进中小企业板IPO发展状况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金融,2010(4)

篇8

【关键字】建筑企业;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管理;科学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建筑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管理是根本。经济效益管理是构成建筑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和进行生产的主要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科学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其关键经济环节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筑企业管理是内部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实施经营及管理的一整套相关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统称,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维持盈利目标和保证建筑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进行项目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司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目标科学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1. 加强科学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之本

1.1 加强建设文化,为建筑企业提供保障。优势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人才结构管理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在提高建筑企业素质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增强实力,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准确定位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从而使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困境,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均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大型化和小型化形成既有密切相连的社会化生产体系。

1.2加强目标管理设计。企业的各设计单位应该组织勘察设计的执业人员认真学习,它不仅可以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让全体执业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设计水平,同时也提高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执行规范的严格性。加强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可以获得较好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程建设管理方法,更好地完善工程设计管理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为了合理的确定工程设计,对工程设计的管理进行宏观和微观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对强制性条文的执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筑企业工程设计都是和建筑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程序化是合理确定设计的基本前提,完善市场法规,做好法规建设体系来规范和调节工程造价管理主体的行为,加强勘察设计的执业人员认真学习目标,对工程设施实施动态操控,以确保工程设计建设程序正常运行。

1.3 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没有搞过信息化建设且资金不太充足、对信息化是怎么带来好处不了解的建筑企业。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信息化建设这部分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让他们为建筑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的一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外包要比自己搞信息化的成本低,可以得到免费的咨询,并且能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得到免费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从而节约了资金。建立质量体系,完善企业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提高建筑企业区域经济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培育建筑企业管理资料市场,加强对建筑企业信息化市场的管理,这样才能加快建筑企业综合开发步伐,为了适应建筑企业信息化市场,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1.4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对工程施工管理市场价格的监[司占营,温廷亮.  推行科学管理 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29)98-100]管,对设备物资采购价格进行的监控、计划、预测和调整,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控制,转为市场调节。在设备组织管理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施工管理顺利进行,又要尽量减少投入,提供项目的经济效益?设备物资采购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设备物资采购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适应施工生产的多变形势 ,还可以再完善工程施工管理的同时发挥其主导作用,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合理的利用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必须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全过程控制中进行多次计价,对工程施工管理的设备物资采购管理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从而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控制设备物资采购管理的合理性。

2.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生产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之基

2.1明确目标市场通。建筑市场营销需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去,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聚合在一起。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了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处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建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和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建筑企业的重组力度,不断的改善和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形成和完善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优化建筑企业的生存需求结构与发展结构,从而使建筑企业能够更健康快速的发展。

2.2企划设计科学化与艺术化相结合。建筑企划创意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客户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企业的建筑产品,并购买产品。加企业文化建设,为建筑企业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了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均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如何把握迈向经济社会时展的新趋势,实现管理现代化,既要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还要学习现代化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创造出具有建筑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开拓发展市场,才能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3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朝着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信息化不可能简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尤其在建筑企业体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必须信息化为导向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加强有特色建筑行业开发力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筑行业走向市场铺路搭桥。

2.4采用更先进的管理软件解决作弊现象。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好信息化流通。建筑企业已经科学管理,但执行的不彻底,一方面我们要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信息化不只是摆样子看的,而是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尽量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软件,这需要对市场进行积极的考察,市场考察对建筑市场营销策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市场考察对经济建筑企业成果的推广转化,积极探索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高素质的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围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管理,积极探索建筑市场经济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尾

总之,建筑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改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投入,不重效益的做法。建筑企业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全面加强各项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用最低的投入,最有效的手段,生产出合格的性价比高的建筑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张毅.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J]. 科技资讯. 2011(11)78-80

篇9

关键词:企业转型;会计;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企业转型的内涵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力等资源成本的持续升高,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重心从扩大市场份额转移到提升自身能力上。

所谓企业转型,指的是企业长期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组织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转变,这是企业打造全新的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继而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促成企业转型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需求。这是促进企业转型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企业生产活动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销售渠道、经营模式甚至售后服务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转型的直接诱因。

2.行业环境。这是促进企业转型的主要外因。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决定着企业在本行业的发展计划,进而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管理计划。特别是当企业所处的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会被迫转移生产经营战略,实现多元化经营,甚至退出原有行业,转入全新的领域。

3.科技环境。科技进步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机械化生产日渐盛行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形式、组织结构随之发生巨变,进而迎来了运营模式上的改革,这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保持经营优势的必然之举。

之所以强调会计管理职能,是因为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研发人员的培养、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研发费用的提升以及各种投入的变化,这就会引起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化,因此,积极探讨在企业转型期提升会计管理职能是完善企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升会计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会计职能是指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所具备的职能,这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务实际发生业务的复杂化,会计的职能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内容。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没有发生改变,但对会计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促进了企业管理职能的提升。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淘汰了很多手工操作的工作形式,特别在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的前提下,传统的手工录入核算形式已经逐渐被载入会计发展历史中。会计电算化使得信息的查询、录入与传输更加便捷和准确,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企业绩效结果的审核和监督形式也都脱离了固有的形式,有了质的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视程度。

2.企业管理结构调整对会计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工作必然关系到公司每个部门工作任务的变化,当经营活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后,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必然也会随之变化,由此引发了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虽然收集、加工、整理会计信息依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职能越来越高的需求了。会计工作必须突破固有的思维,摈弃“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以提升会计管理职能促进企业服务效能的提升,这是企业转型期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3.企业战略决策的转变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提升。企业决策者在制定战略的时候需要以详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对市场的调节、促进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协助企业管理部门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

三、如何在企业转型期提升会计管理职能

1.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是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所谓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价值在科学有效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内部营运活动以及经济计划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步入“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轨道,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收支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也使得预算工作成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高效完成、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1)以资金预算和成本预算为核心,掌控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将企业所有收支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账外资金循环。通过有效的资金收支预算,盘活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2)在成本预算上,推实施目标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把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建立二级核算,控制项目开支,对目标成本单位进行逐项检查,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成本控制的绩效,对于超预算的部分,应及时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

(3)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层级分明地开展会计工作。建立严格的汇报和审核体系,上下级的监督、汇报制度要明确,各部门以总体生产计划为指导,细化部门目标,定期向财务部门呈交资金使用计划与生产经营指标,完善各项会计指标,使预算工作更加细致入微,促进会计管理职能的最大化。

2.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信息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要能动的根据资金流入、流出、资产变动状况等各项经济活动及时做出科学的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以便快速做出反映,调整经营策略。

(1)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从规范财务手续着手,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程序意识,注重监督与考核,确保财务资料与财务信息渠道的畅通,使会计总体规划细致地体现于各个细节之中,为企业的投、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适应企业转型期的需求。

(2)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确保会计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规定清产核资的周期,定期对存货、固定资产进行账、卡、物核对与清查,适时降低库存储备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率。严格控制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强化跟踪与监控的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3)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加强进出账管理工作。从宏观上把握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实时性,从微观上控制支出与利润两方面的会计工作,及时进行往来款项的账龄分析和收现率分析等工作,尽量减少坏账损失。

3.加强内部控制,培养优秀从业人员。从企业转型或会计管理工作的角度分析,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因为这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有效,进而顺利促成企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严格缜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度的执行就要以培养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前提。

(1)制定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对于关乎企业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信息,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更要将管理与传输细节问题落到实处。比如,把握好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重要环节。

(2)权责明确。对于重要的工作岗位,应加强对现金、收支事项,特别是各项会计凭证的核实工作,对于负责电算化系统操作的人员,更应该加强监管,以明确权责。

(3)落实好奖惩措施。在完善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奖惩措施,分级别、分部门地制定好奖惩标准。

(4)及时组织会计人员的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经验交流。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会计工作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组织技能培训,促进会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以提升企业会计工作者的整体水平。

可以说,企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实现会计信息化,促进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转型。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新时期会计工作的需求。伴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完善和规范,会计工作的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投资、金融、法律等领域。因此,会计工作者若想担负企业转型的重任,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但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更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期全面提升会计管理职能,促成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篇11

[关键词]“十二五”计划;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66-02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企业迎来了实现结构性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制定,从总体上说,必须与国家、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相一致,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所在的城市环境相统一,与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协调。而首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新形势下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背景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1 铅锌矿采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1.1 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种企业共识,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应变力强、企业凝聚力强、社会影响力强、持续发展力强的“五强”企业,关键在于把握好“转型升级”,如同一个人的健康需要全身运动一样,利用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转脑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转身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变革)、转两脚(提高执行力)。作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仍要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制造业服务化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有条件时,还应关注和介入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和以对外投资为导向的转型升级。

1.2 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通过对企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的分析,审时度势,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能使企业看到发展的前景。抓住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产业向成熟结构转型,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市场向新方向突破,资源空间趋向扩张优化,区域经济走向全面整合发展,政府加快转型与加大作为的各种契机,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才将成为可能。

1.3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制订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是谋划企业脱胎换骨的好时机。审视企业以往“三重一大”的得失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有漏洞,就可以打“补丁”;针对管理形式过多过滥,效果不佳,领导力、执行力不够,就可以对症下药,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下猛药。

2 矿山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根据对国家“十二五” 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企业在制定自身“十二五”规划和未来 5 年公司战略的时候,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

应运用规范、严谨的方法论与分析工具,对影响企业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多个维度研究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文化、技术变化等,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变化予以展望。运用 PEST、SCP、波士顿矩阵等分析工具,系统剖析企业现状、竞争环境、产业定位,对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行业领先的企业进行对标分析,进而确定未来的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进行业务定位、市场定位、客户定位等,相应确立未来几年的发展路径。

2.2 实践性

应注重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引用外部专业咨询公司,组成专门团队,从所在的行业研究入手,对标杆企业、行业成功经验、国家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规划编制企业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剖析与深度提炼。以公正、客观、专业的视角,进行现状诊断、对标借鉴、战略定位、规划目标设定,以及未来业务定位等,确保规划方案的专业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3 前瞻性

应全面分析宏观环境、产业态势、企业现状、对标企业经验,确立最佳发展战略,确定既符合企业实际,又具有先进性,通过规划目标的推动,进行核心能力打造,相应配置关键资源,以便获得行业竞争的优势,确立更好的发展空间。

2.4 创新性

应以管理创新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完美性和实用性。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使用创新性分析工具和编制方法,进行产业研究和战略规划,确保规划分析的深度和高度,进而制定最具应用价值的规划方案。

2.5 全面性

应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二是产业研究和个体企业分析相结合;三是当前研究和未来预测相结合;四是对标企业经验和缺陷分析相结合;五是国内形势和全球产业相结合;六是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六个结合,确保规划的全面性。

2.6 动态性

企业规划确定了未来 3~5 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业务重点,为目标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但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可能在规划期内出现重大变化,如:不可预期的重大金融危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等,将影响规划目标或业务方向的调整。因此,企业“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业务战略规划等需要动态化管理,适当优化。

3 矿山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3.1 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企业综合战略的制订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外部环境分析:深入细致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及时收集和准确把握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信息,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产业发展与调整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顾客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协作单位的情况,潜在的竞争者的情况,等等。

(2)内部条件分析: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供、产、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等,明确本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3.2 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把研究所得到的发现或一般科学知识应用于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活动。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虽然中国铅锌矿采选行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是就行业目前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企业应该抓紧制订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尽快取得突破。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3.3 区域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推出系列区域振兴规划,培养更多增长极。近年来,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台了众多区域规划,培育了更多的区域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振兴发展将有效带动行业发展。矿山企业应该结合我国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规划企业的区域分布。

3.4 竞争战略规划

企业竞争战略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产业结构与经营领域分析,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与行动,目标成果。首先,企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产业竞争结构的特点以及经营领域,受到哪些竞争因素的影响,哪些竞争因素的压力最大,市场份额与发展潜力有多大等。其次,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到并保持企业的独特性。再次,将产业结构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相结合,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行动,不断调整、改善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充分的利用。最后,根据竞争战略的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进行战略调整,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企业竞争战略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范围和层次上可以将其分为三类:通用战略、综合战略、专门战略。

(1)通用战略。通用战略是指对绝大多数企业有效并适应多数产业的三种常用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或规模经济等手段,使企业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成本,而形成较强的优势。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利用其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化使企业在产业中形成独特性优势,避开竞争对手的压力。目标集聚战略是企业围绕某些顾客群体或某一特殊市场提品或服务,相对在广泛市场范围竞争对手而拥有优势。

(2)综合战略。综合战略是指企业利用本身的多种优势或者利用企业之间的协同优势而综合构成的战略,主要是指多角化战略、跨国战略和联合(兼并)战略。多角化战略是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不同的产品,利用产品优势互补形成企业整体优势。跨国战略是利用不同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差别,使企业资源、技术在不同市场上形成优势。联合(兼并)战略是利用企业或集团优势,抵御竞争对手的压力,这种优势也可以通过兼并来实现。

篇12

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把风险管理摆在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随着粮食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深入,今年以来。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日趋突出,农发行的管理职能和业务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这个中心,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总行的规范化管理考核为工作准则,以努力实现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切实防范信贷风险为双重目标,调动资金计划条线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资金计划工作的职能作用,使我行资金计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04年上半年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下一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篇13

--无锡市分行二四年上半年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深入,“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日趋突出,农发行的管理职能和业务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这个中心,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总行的规范化管理考核为工作准则,以努力实现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切实防范信贷风险为双重目标,调动资金计划条线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资金计划工作的职能作用,使我行资金计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04年上半年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 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篇14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1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