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特色范文

地理教学特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教学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教学特色

篇1

>>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中学地理“六环节”教学法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 以农业信息化特色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光谷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 以岗位为导向来构建有党校特色的中文教学体系 以“兴趣”为导向,促进中学英语教学 以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物理探究实验教学改革浅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和影响 探索以模块和项目为导向的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 以教学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以实践和创新为导向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创建开放式特色教学 以“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为例,浅谈高中地理的概念教学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以特色和个性教学为导向的中学地理教学特色和个性教学为导向的中学地理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俊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学地理教育拥有着独特的知识系统以及教学规律,一味使用传统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实际要求。大量的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以学生为主的特色以及个性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在中学地理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文章深入探究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中以特色和个性教学作为导向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特色教学 个性教学 导向 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4-02

社会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个性化、特色化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良好地运用个性化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根本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进而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以及特色化教学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中学地理教学的成效,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新旧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1.传统教育模式的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来提升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有效记忆。而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更加注重创新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升。而对于中学地理来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主体性被忽视,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学时,也只是凭借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来进行,导致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和预期目标不相符。再加之传统教育理念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时的分数,使得学生的思想一直禁锢在考试和教学大纲中,不仅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还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受到严重打击,学生身心健康得不到有效提升。此外,传统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师生之间的等级关系,教师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学习,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师生关系恶化,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出现厌学的现象。

2.以个性和特色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传统教学理念的不足,并且逐渐对以特色和个性为导向的教学新理念给予重视和关注。然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对这种全新教育理念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只是在基本方向上保持相对的统一。这种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帮助学生对中学地理知识的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其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有效激发学生在理解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

除此之外,以特色和个性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建设,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朋友般的良好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个性化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认识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的,然后再构建起完善、健全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调整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今后教学发展的实际方向,不仅能适应学生中学阶段的发展规律,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学生个体良好的发展。

二 个性化与特色化教学的意义

1.教学理念的人性化,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社会脚步的前进,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人们已经不再满足物质上的享受,对于个性化理念的重视越发明显。同时,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地理课程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变,新的地理课程理念表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求”等。这些教育理念都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学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位置进行思考,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2.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设了种类众多的课程,例如,地理活动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等。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还推动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帮助下,能够将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实际需求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展现。

3.教学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以前较为传统的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知识点也相对偏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并且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名次,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以个性化和特色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还能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的东西”,因此中学地理在进行个性化教学时,要贴近日常生活,只有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习地理,并且能够长时间地保证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进而使自身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4.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以特色和个性化导向地理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将现代科技手段良好地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拓展了地理教学涵盖范围,还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实际内容。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控,还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达成的目标,进而使中学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 个性化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1.充分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

首先,对于中学地理中一些知识点来说,虽然在理解和记忆上相对容易,但是其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农业、工业、交通等。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授,不仅不能达到考试需求,还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升。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就需要在学生充分了解以后,才能更好地进行记忆。其次,还有部分内容会涉及地球运动、地质构造、大气环境等,这部分知识和内容相对较难,单纯地使用传统被动式的灌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挫败感,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再次,地理教学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计算能力,因此也需要其他学科进行良好的配合。

2.地理课程设计要呈现出多样性

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方面来看,中学地理教学要认真贯彻执行现代教学理念的倡导和号召,以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来提升学生对地理教学的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此外,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中学地理是具有人文和理工学科两种特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中不仅有需要记忆的东西,还有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解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再结合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及时导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

四 结论

篇2

第一,了解和掌握乡土地理资源,做到全面、具体、深入。地理教师应关心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地理环境的变化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要“游山水、观社会、懂民俗、听传说”,只有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深入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资源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其与地理课堂“无缝对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二“城市化”一节内容时,为说明城市商业区的形成,笔者引入苏州商业中心观前街的形成历史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此之前,笔者对观前街历史、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并实地考察,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说出观前街的著名饭店、商店、老字号小吃等,笔者对此进行“点评”时如数家珍,也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共鸣,让学生理解苏州这个古老的商业区没有成为苏州CBD的原因,进而让学生明白城市商业区与城市CBD的区别,使学生清楚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加工和整合乡土地理资源,使其具有资源性、地理性、趣味性。乡土地理资源最好能形成系列案例,对成就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乡土地理资源是比较零散而多样的,如果不进行加工整合,难以具备地理特色,如果只把地理资料机械地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学生不会感兴趣,也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州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与学生一起对苏州的30多座古桥和40多条古巷的古老传说、奇异起源、沧桑历史、丰厚文化、美丽风景等进行了梳理,并与学生一起研究和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看苏州的名桥名街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苏州的名桥名街巷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深了对家乡文化资源的了解和爱家乡、爱苏州的思想感情,也使苏州名桥名巷这一乡土地理资源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化和资源化案例,使用方便灵活。

第三,引入和例举乡土地理资源,体现与时俱进、完善更新。课堂教学中不要引用一些过时、陈旧的乡土地理资料,比学生所了解的还要旧的地理资料不太适合引用,否则会使学生对所引用乡土地理资料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讲授“城市化”一节内容时,引用苏州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一资料,但他所提到的外来人口比例可能是10多年前的,当时就有学生对此提出疑义。因为现在苏州外来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且在报纸杂志上都有公布数字,很多学生都知道,这样的引用会大大影响乡土地理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说服力,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方特色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应关注地方性地理新闻,注意当地报纸、网络上的乡土地理信息,特别关注当地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关联的地理事件,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使之成为可以为课堂教学利用的乡土案例和资源。

篇3

关键词:地理课程;图像教学;板图、板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6-03

图像教学是指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板图和板画教学。它们是地理课程的特有教学语言、特色教学手段和有效教学方式,与板书并称为地理课程的 “三板教学艺术”。板图和板画技能也是地理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基本技能,教学中与其他教学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协调配合,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

板图是黑板地图的简称,常用于世界、大洲、国家和地区轮廓图及其区域的主要地形、气候类型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图。

板画是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的简笔黑板画,常见的板画有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示意图、统计图、模式图、景观图等。

作为地理课程的特色教学手段,板图和板画都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课一边用各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简笔图并运用它们进行教学。运用它们都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绘图技巧。

一、提高对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认识

(一)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主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魅力。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配合口头讲授,快速、准确地默绘各种板图和板画,其精湛的绘图技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更富活力、充满生机,也能有效地增强教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感情。

2.说明大尺度区域的特征。地理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区域性,地理课程教学中大量的内容是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范围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为说明区域特征,地理教师需要绘制板图,特别是大尺度区域板图,在板图中进行区域轮廓形状、位置范围及其地形、气候、河流、城市、资源等知识教学,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图1:世界大洲和大洋轮廓图。

3.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板画可以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复杂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形象地表现出来,解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图2:黄赤交角示意图。

教师仅简单几笔就把地球的地轴、赤道面和黄道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黄赤交角的位置和大小绘制出来,学生一目了然,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述。

4.展示地理事物演变过程。许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空间运动变化过程,其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教师难以单纯用语言表述清楚,必须借助板画形式边讲边画,以这种动态分析,促进学生对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如图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全球大气环流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采用边讲边画板画进行分析讲解,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赤道地区、副热带地区、副极地地区和极地地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和所形成的高低气压带、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风带等事理,有效地促进认识与理解。

5.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板图、板画将区域空间的分布特征、事物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和规律,采用讲、画同步的方式呈现出来,使知识落实在形象、直观的图像上,便于学生比较、判读、联想、理解和记忆,掌握作图步骤、技巧,效仿老师作图,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读图、析图、绘图等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主要类型

1.地图。进行地理区域教学时,许多教师通过绘制板图来说明区域位置范围、轮廓形状、地理事物分布状况。常见的有大洲和中国等区域轮廓图及其地形地势、河流、交通、城市等要素的分布地图。如图1:世界大洲和大洋轮廓板图。

2.示意图。板画示意图主要是为了展示地理现象和事物变化的规律或过程,如太阳光照示意图,冬、夏季风示意图以及图2的黄赤交角示意图等。

3.模式图。板画模式图是将地理原理和事物用框图、箭头、线条、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形,多为一些理想化的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如地球公转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岩石成因图以及图3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等。

4.统计图。板画统计图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常用的有坐标类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扇形统计图等。如图4的某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示意图。

5.景观图。板画景观图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简洁、形象、直观的描绘,使学生虽不能亲临,也能了解地理景观的形状和特征。如图5是高中地理课程教材中的风蚀地貌、海蚀地貌、冰川地貌、河流三角洲地貌、风积地貌等景观图,地理教师可用板画说明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及特征。

二、加强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策略

(一)认识地理课程图像教学中的常见谬误

1.知识错误。个别地理教师对某些地理知识把握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出现板图、板画错误。如图6的纬线上的方向。

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在同一纬线上表示正东、正西方向,图中A点的东、西方向不能偏离纬线,不能绘成A点的切线方向。

2.区域缺失。板图、板画虽然是简略成图,但重要、关键部分是不能缺失的,然而局部缺失却是板图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如图7的中国轮廓图,图中缺失中国南海区域,个别教师甚至丢失台湾岛,这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

3.变形失真。地理教师在课堂绘制板图、板画时,由于时间紧、绘画水平有限,往往出现横纵比例失调、局部变形失真等现象。如地区轮廓图中某一部分严重变形失真;绘制的地球或经纬线等圆弧度不准确,误导学生,影响教学效果。如图8的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教师板画比较随意,三级阶梯高度及宽度比例严重失真。

4.画面零乱。由于绘画水平不高,布局计划性不强等原因,有些教师的板画比较随意,造成画面零乱,学生难以清楚、准确掌握。如图9的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学生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海洋、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各环节名称和特征。

(二)提升地理教师进行图像教学水平与动力

1.内在动力。图像教学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许多地理教师都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且非常重视其运用水平的提升,只要不断研究其规律,勤加练习,教学时就能成竹在胸,信手拈来。(1)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前精心设计板图、板画,使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形象直观、逻辑清晰,确保学生直观地理事物,掌握相关知识。(2)熟能生巧。常态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经常使用板图板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3)正确示范。有些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绘制板图、板画,也要求学生课上或课下模仿绘制板图、板画。学生在自己动手绘制板图、板画过程中,既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又提高了绘图能力。这要求地理教师的板图、板画必须准确、科学,给学生以正确示范,并及时纠正学生绘图中的不准确、不科学之处。

如湘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必修Ⅰ教材第一章和第二章 “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绘图要求,列表总结如下:

2.外在动力。

(1)强化教研。地理教研员应该十分重视地理课程的图像教学,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强化图像教学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图像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倡导教师多加练习,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更要求作课教师精心设计、高效使用图像教学,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区域评比。为提高地理青年教师图像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和魅力,我们举办了“桥西区地理课程青年教师图像教学技能大赛”,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科学评价图像教学技能水平,我们参考了有关资料,并结合区域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了地理课程图像教学评价表。

地理课程教学板图板画、评价表

(3)全省评优。河北省地理课程教研员高度重视地理课程图像教学的作用,倡导地理教师使用图像教学。在“河北省青年教师地理课程课堂教学评比”中,明确提出使用图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省级课堂教学评优的引导、激励评价作用,促进了地理课程青年教师图像教学水平的提高。

如:2010年9月举办的“河北省初中地理课程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探讨会”明确要求:“为全面考察各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要求各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结合授课内容进行板图、板画(示意图或景观图)、板书及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展示。”

篇4

【关键词】校本课程 地域特色 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中学美术教育界对自身课程特质的认识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在众多关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中,开发体现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与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就指出,美术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段表述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校本课程对于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完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美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学校所在地文化资源的利用。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文化资源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构成校本课程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以福州为例,在这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里,著名的“三坊七巷”就遗存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坊巷建筑的活化石,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欧阳花厅”、光禄坊的“刘家大院”等都极具闽都传统建筑特色,在这片神奇的街区里,还诞生了众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这一切就构成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人文基础。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各类古建筑的外在造型与内部装饰构件图片,结合这些建筑的产生年代以及主人的身份和文化旨趣,编写《福州优秀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与人文》校本课程,充分发掘“三坊七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获得视觉艺术熏陶的基础上,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校地处福州晋安区,本区内寿山乡出产的寿山石被誉为“国石”,是篆刻与石雕艺术的珍贵材质。福州雕刻艺人“因材施艺”利用这种石材创造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寿山石雕,已经成为福州工艺美术一个杰出代表。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积淀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与丰富的工艺造型技法,是美术校本课程可资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将寿山石雕艺术欣赏纳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怀。此外,我校附近还有福州著名的道教祖庙东岳庙,依然保持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也是引领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宗教建筑艺术的好素材。

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教师就地取材、组织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现场体验、动手实践,提升美术欣赏与创作水平,加深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加强学科与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丰富美术校本课程形态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仅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美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学科和教师资源为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服务,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术创作领域已大量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互动联系。利用校内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与信息学科老师合作共同建立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网站,收集相关美术资料,建立美术电子资料库,实现校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教师讲授美术应用软件使用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学习美术。

美术校本课程还可以与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建立横向联系。比如学习地方工艺美术欣赏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历史课程中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还可以邀请本校历史教师为学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传统的中国画家都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中国画往往都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充满了浓郁诗词意境,美术校本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课程中的视觉艺术欣赏与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美术教师团队中的成员除了具有一般的美术教育能力外,往往还有各自的美术专业特长,有的擅长中国画,有的擅长西洋画,有的则在雕塑、摄影、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发挥不同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形成美术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助合作关系,提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率。

三、更新观念改进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三坊七巷”亲身感受闽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聆听古建筑专业和民俗学家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建设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到寿山石博物馆亲眼目睹“国石”的神奇韵味,深入了解寿山石艺术的悠远历史,到寿山石雕刻家的工作室参观寿山石雕的创作过程,倾听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东岳庙,拍摄雕花石栏、大殿、壁画、神像等照片,倾听老人讲述有关典故。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运用画笔、相机等工具记录山水人文景观。

兴趣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动力源,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时尚喜好,发掘其中的美术教育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卡通漫画以独特新颖的造型为新一代青少年学生所广泛喜爱,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卡通漫画形象作为人物造型学习的载体,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人物的比例、结构、线条方面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青少年普遍喜欢表现自我个性,美术校本课程可利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文化艺术节的机会,开展班级班徽、T恤衫设计比赛,提升学生校园活动的审美内涵。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作品的展示载体也得以极大的丰富,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限制,电子媒介成为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新型媒介,这也为美术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正确处理美术校本课程中“动”与“静”的关系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需要学习者通过眼睛去感受作品的美感,即欣赏,这就是相对“静”的部分。同时,美术学习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技巧,动手参与美的创造过程,这可以视为相对“动”的部分。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校本课程中涉及大量欣赏性活动,依托校园数字图书馆,建立美术作品欣赏图库,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要使此类活动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与美术欣赏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欣赏对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美术欣赏真正成为愉悦学生身心,拓展知识视野,积累审美经验的学习过程。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此类较为潜在的、静态的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更为动态的美术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对静态的欣赏性学习所累积的审美感受能力,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才能得以升华和巩固。我校以建立手工艺教室,配备了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方便学生进行各种(陶艺、版画、雕塑、等)美术造型活动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按照美术造型规律,开展各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活动。例如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创设环境,给自己的居室进行装饰设计,开展文化创意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参与到美化生活的创造活动中去,增强对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的亲切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调动本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成为美术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5

【关键词】地方理工类院校;特色汉语;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一个共同的发展战略,留学生数量及质量是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标志,是高校国际竞争力的象征。发展留学生教育又与对外汉语教学息息相关,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相当程度取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地方院校的崛起,留学生教育这块阵地已不再是重点高校的天下,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院校也以自有的特色参与到新时期的留学生教育中来,开始了全球视野下的国外留学生教育之争。地方理工类院校由于专业设置所限,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科和艺术类专业较少,留学生的专业选择面相对狭窄,加之汉语培训又不是这些学校的强项,地方理工类院校要在留学生教育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走特色对外汉语教学道路。上海电机学院建校是一所工科擅长、以技术立校的上海地方理工类院校,也是一所较为典型的地方理工类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较晚,2008年才开始招收留学生。本文拟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一个样本,就留学生的国别特点、学历层次、专业分布及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尝试提出针对类似上海电机学院的地方理工科院校今后的特色汉语教学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留学生生源及对外汉语教学分析

分析留学生的生源特点可从国别、层次类型及专业分布等方面做细化分析。准确把握留学生的生源特点及求学动机,是课程设置及科学教学的前提条件。

1.国别特点

2008年至今,从生源看,上海电机学院以来自非洲、亚洲留学生为主,其中非洲留学生最多,占到总数65%,亚洲留学生中以蒙古学生为主,占到总数20%。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生较少。今年招收留学生中也大多集中在非洲尼日尔、科摩罗、亚洲蒙古三个国家。

2.学历层次

2008年至今,本科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人数71%。2013年本科留学生(全英授课专业及交换生除外)占到总人数的73%。在本科留学生中,90%以上都是在本校读完一年汉语并通过HSK四级水平(180分)后升上来的。

3.专业分布

从2008年到现在,学历留学生大多集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设计等专业。据统计,国际经济与贸易(非全英班)人数占总人数45%,电子信息18%、电气自动化12%,机械设计16%人。

4.汉语教学情况

汉语语言生:每周20节课,另外开设文化实践课,每学期开展多次语言实践活动,大部分语言留学生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时间,通过HSK以后,纷纷进入相关专业。

本科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学校为其单独开设汉语课,汉语课为学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进入学校教务系统,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学习时间为大一、大二两年,每周8课时,开设综合汉语和汉语写作两门课程。据了解,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院校由于师资、经费或者其它因素制约,没有为留学生单独开设任何课程,在本科阶段留学生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与中国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二、发现问题

1.留学生生源国国别比较有限也比较单一。大多来自亚非待发展国家,留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更具工具性、实用性。这些学生受自身经济及其它因素影响,来上海电机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对语言留学生来说,85%左右的同学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HSK,获得进入中国高校继续深造的资格,对于学历生来说,92%以上的同学是希望毕业以后利用自身优势在中国或回国在在与中国相关单位找一份好工作。

2.从学生选择专业的结果来看,尽管是像上海电机学院这样的理工类院校,留学生还是倾向与选择偏文的专业。理工类院校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地方院校都是以理工见长,但留学生选择中国是以文化大背景作为前提的,若开设纯粹的理工科,恐难以迎合多元留学市场,反而经济、管理等亦文亦理的更有优势,上海电机学院这样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应在这样的劣势下,实行有理工特色的汉语教学模式。

3.从对外汉语实际教学效果上看,首先从语言留学生教学来看,2008年至今,语言生的对外汉语教学87%以上都集中在初级Ⅰ等和初级Ⅱ等,中级语言生较少,这些初级阶段的语言生经过一年学习,90%以上的留学生都能顺利通过HSK,汉语运用能达到日常交际要求;从本科留学生教学来看,尽管留学生都已达到HSK四级(180分)以上水平,在日常生活能自如运用汉语,而且学校在本科阶段连续两年开设综合汉语及汉语写作,但学生反映对其专业学习帮助不大。根据调查得知,93%的本科留学生反映至少是在本科阶段第一、二年专业课学习中会听不懂、看不懂,很多留学生认为专业生词太多,专业内容不熟悉。由此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许多本科留学生厌学、弃学,最后不能顺利达到学位的留学生较多,留学生本科教学效率有很大问题。我们都知道,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一般会经历两个“震荡症”,第一个指“日常交际文化震荡症”,第二个指“专业知识交际文化震荡症”,第二个是指留学生从汉语培训到汉语为媒介进行专业学习,对于语言交际的要求从以日常生活词汇为主到以专业性词汇为主,虽然里面涉及到的语法已无大碍,但是要想顺利渡过这个震荡期,必须加以专门的训练才能为其更好地学习专业做好准备。

三、解决办法

1.重视语言生的汉语教学

从近年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不难看出,学习汉语的各种长短期学生有相当大数量,在占留学生总数90%的自费留学生中,汉语进修生要占60-70%,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每年都在1000名以上,而且这种学习需求预期还将稳定增长,这就预示着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效应,最有可能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首先形成。虽然从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可知目前大趋势是发展学历生为主,提高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但是对于像上海电机学院这样的地方理工类院校,要想争得生源,提高竞争力,必须先从语言生的汉语教学抓起,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的汉语教师应该加强教学体系的学习和研究,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2.应该高度重视以汉语教学为主的预科教育。

参照国外例如俄罗斯的外语留学生本科教学经验及目前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较成功中医汉语教学经验,预科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所学专业的特点,适当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在上海电机学院这样的技术应用型的理工科院校开设机械汉语、商务汉语、计算机汉语、科技汉语词汇等课程。在留学生进入专业时应该考虑在本科一年级课程应采用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这一阶段其实是语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对留学生采取单独小班授课方式,开设一些文科或理科的基础课程,汉语课程也继续开设,经过一年时间的过渡,到二年级再让本科留学生插入到各专业学习,从而可以大大促进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发展。

3.教师培养

过渡阶段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必修课老师首先应该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理论、教学法,同时要求教师在相关本科专业领域有一定造诣,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把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教学技巧与专业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可以对目前专业教师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培训,也可以让对外汉语教师加强留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研究。究竟哪种方法比较可行,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尽早此类复合型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参考文献:

[1]程乐乐,君.医学汉语教材编写刍议[J]海 外 华 文 教 育, 2008,(2)

[2]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2)

[3]黄慰平.科技汉语教材的五性[A]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 京: 北 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4]石金才.关于编写外交人员初级汉语教材的设想[J]世 界 汉 语 教 学,1990 ,(3 )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安然,梁莹,吴招胜.理工类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5,(3)

[7]马国彦.汉语预备教育中过渡阶段的缺失与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篇6

下面是STEM教育的一个案例:淋漓湖游船。

STEM教育整合了多学科知识,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需要把握各方面知识点的整合交叉,需要分析学科的整合对于我们实践教学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淋漓湖游船的案例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相关知识点脉络明确清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之美。我们结合学校所在地淄博博山的特点,基于Scratch语言的另外一个版本BYOB,开设了一组体系完整的校本课程,并给BYOB起了一个有博山特色的名字“博贝”。

1.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用旅游区“淋漓湖”作为故事讲述的背景,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背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掘不同的STEM知识,知识的融合程度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这里强调的是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

2. STEM的契合点

3. 具体知识点

教学中使用一款名为BYOB的软件,它能够实现简单的动画创作、角色和背景图片的处理,很方便学生利用其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在计算机程序学习中,也能从STEM的整合学习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序素养进行提升。

我们通过模拟小船在湖面上的移动和漂浮是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而小船是软件中的一个角色(在案例中称为“演员1”),小船的方向和坐标值是对应于数学知识的坐标系,同时角色和背景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通过网络来查找,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这也体现了技术层面的知识点。最终通过编写程序体现一些动态性,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在做一个“导演”的工作,负责整个项目的流程控制、步骤要求、评价和反思,这就仿佛是学生在和同伴合作完成一个工程,于是工程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自然呈现出来。在经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自主创建程序后,学生们大多都能编写出程序代码,同时运行程序并控制小船的移动,舞台上会显示出动态的效果。学生们不仅仅学习了STEM各方面的知识,也创作出了自己的小项目,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篇7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加切实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基地建设也不例外,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必须要有新思路。

目前,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即便有一些关系松散的实习地点,也只能是临时应付一下实习的任务。不稳定的实习地点,加大了每次实习的准备成本,而且使教学实习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实习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相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实习模式创新,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走出目前的困境,实现学校与实习地联手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

由校外实习基地提前提出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许多乡镇、县市都需要对当地某一农业经济问题的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据,结合学院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指导学生的选题,以项目的形式,完成实施。将来实习的结果不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评定,也要交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以前只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实习结果要一定程度满足实习基地研究、生产、实践中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要求,

篇8

关键词:多种举措;当地特色;积极心理

在影响初中阶段英语有效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学生缺乏自信心显得尤为突出,这与学生先天的生理缺陷、性格内向、后天评价不当等不无关系。作为一名援疆教师,笔者亲身体会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致力于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的积极心理教学策略,这对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当地英语教学有效性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通过英语教学实例Revision(Starter Unit 1-7A Unit 3)加以具体阐述。

一、导入学唱,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便能歌善舞,笔者便注意将两者相结合,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了一首介绍澳大利亚的宣传片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来引出本课的复习内容之一-Different Colors,并指导学生学唱。学生们充分发挥在唱歌方面的特长,不仅和着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旋律轻轻哼唱出英文语句,整节课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拉开了序幕,课堂气氛出现了第一次。在紧接着复习问答物品名称和颜色的环节里,学生们都能够跟随教师大声朗读,并学着使用诸如书本、钢笔、尺子等文具用品编排类似的对话,参与度明显提高。

二、降低难度,呈现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

这节课的中心话题是“复习如何正确打招呼、询问对方姓名、介绍家庭成员或朋友相互认识”等内容。于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尽量采用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点一一罗列,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

打招呼——

—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

—I'm fine

询问对方姓名——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I'm...

—What's your family name?—My family name is...

有关数字(电话号码)——

—What's your telephone/phone number?—It's...

三、引入视频,感受生动形象的真实体验

班里的许多孩子在来县城上学之前从未走出过大山,知识面的极度匮乏导致了他们表达水平不够理想。但从另一方面,笔者也深刻感受到,孩子们更像是从未吸收过水分的新海绵,对于山外未知的大千世界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无穷的求知渴望。因此,在这节复习课中,笔者将互联网上下载的多个BBC或新概念英语中有关教学内容的真人表演视频或动画片段,完整直接、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打招呼、询问对方姓名、使用有关数字等常用语。无论是清晰标准的发音还是真实情境的再现,都是学生们从未接触过的,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取长补短,体现合作学习的积极效果

在复习如何介绍家庭成员或朋友相互认识这一桥段,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上的范例过渡到自己身边的情境。教师先从同班同学的个人照片入手,问:“Is this/that your sister?”学生答:“Yes,it is./No,it isn't.”教师问:“Are these/those your friends?”学生答:“Yes,they are./No,they aren't.”然后教师拿出自己与家人、朋友的照片,请同学问,教师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己与家人或朋友的合影,以小组为单位,反复操练介绍相互认识的短对话。顿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很显然,不仅是学生们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小组讨论活动感兴趣,而且这样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使得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实践活动中,一些平时在口头表达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自信满满地说上几句,这节课进行到这里已经渐入佳境了。

五、循序渐进,达成听说读写的有效目标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已经从刚开始颇感兴趣的旁观者演变成为如今积极实践的参与者了。此时,教师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与本课复习内容相配套的练习材料,包括失物招领告示的仿写任务。

Try to follow the examples and write down the notices of “Lost and found”模仿所给的例子写出失物招领的告示:

Lost:My school ID card.

Lo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name is Tony.

My name is _____________

Please call 685-6034.

Please call ______________

Found:Notebook.

Found: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this your notebo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

Please call Mary at 235-0285.

Please call ______________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写作虽然是个难点,但经过之前循序渐进的铺垫,学生尝到了成功模仿的甜头,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更多自由发挥的想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环节的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既保证了英语有效教学过程四大基本技能之完整性,又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口语情境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熟练运用,真正体现出了语言学习和学生积极心理养成的循序渐进过程。

六、鼓舞信心,激发学习潜能的无限空间

除了在这节复习课上外,笔者在以后一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平时笔者对孩子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指导学生们树立强烈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时刻激励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积极创造未来。试想一下,如果有朝一日这些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学成之后再回报家乡,这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七、多语教学,挖掘学好英语的有利条件

由于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均属于突厥语系,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英语有着许多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比如,柯语的发音由14个元音和22个辅音组成,有类似于英语中名词单复数或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等的词形转换,动词也存在时态和语态的变化,甚至在语序上也有共同点,这些也成为了笔者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好英语的有利条件。

这虽然是一节普通的复习课,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诸多措施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积极心理教学之路,让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们从思想上的畏惧和意识上的淡漠慢慢转变为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主动,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他们体验与感受丰富学习活动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改变相对滞后的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改革;新课标

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将信息化技术与地理教学模式相融合,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则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要求

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明确提出的。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被给出,其中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这已然成为地理教学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宏观条件下,虽然传统教育对地理教育的束缚正在逐步减弱,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步入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度不够,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较少,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不合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改革。

2.课程范式创新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3.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设备上,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一,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

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

第二,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

第三,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论

篇10

《地理教学论》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把它立项为精品课程,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是一所1999年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征,决定了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应用型的优秀师资队伍。二是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基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教师素质、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因此,师范教育是本专业发展的特色所在。《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正是突出师范特色的具体体现,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地理教育教学基本素质的提升、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的加强、师范素质的培养等。三是本课程的发展历史。本课程历经夯实基础(1979―1986年)和快速发展(1986年至今)两个重要发展阶段,课程名称由最初的《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替换为《地理教学论》。经过30余年的建设,本课程教学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独立体系。课程由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发展至现在形成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先进的综合性专业方向课程,其中包括地理教学技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等课程。当教育部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时,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课程于2010年立项为湖南文理学院精品课程。

二、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辅相成,两者存在必然联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证。近3年来,本课程组先后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各1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3名,既逐步扩大了教师梯队的高学历、高层次比例,又不断强化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为课程师资的丰富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2.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选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精品课程的“含金量”。关于教材建设应从两个层次来考虑:一是选用当前出版发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教材;二是争取自编高水平的教材。目前,本课程主要依托教材《新编地理教学论》(杨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为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地理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①本教材在全国最先提出对地理教材的分析和加工,并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②“地理尝试教学”模式是作者主持的教学实验,并在全国首倡的。③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为依据所构建的、全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国内外首次提出。④本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地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⑤本教材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学生学习本教材并结合教师联系实际的讲授,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收益。本教材在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咸宁学院、内江学院、德州学院等院校交流、使用,获得一致好评;并被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确定为全省中学地理教师必读书目。

3.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突出师范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一是抓住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的机遇,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建设一步到位。二是现已建成7间微格教室,为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提供了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和有效融合社会资源,与湘西北绝大部分中学保持广泛联系,建立了6个教育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1个。这为本课程组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另外,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先进的教学资源;还通过在线讨论、远程答疑、远程布置作业和提交作业、远程考试和评卷、邮件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内容及解决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其重点内容是地理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地理学习心理过程、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地理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难点内容是如何通过教学加强学生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功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师范素质,如地理教学基本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三板”教学能力、教材研究能力、地理课件制作能力。为此,课程组采取的解决方法:①通过“微格教学”改进学生教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②通过对中学地理教材的分析,提高学生教材研究能力。③通过“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能力。④通过课外分组试教,提高“三板”教学能力。⑤深入中学地理课堂,观摩专家讲座,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在创建过程中,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创新地理尝试教学法,经常运用愉快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②持续开展“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教态、培养他们的胆量和对教材的分析、初步学习运用地理教学方法、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规律。③改革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使用标本、模型、仪器、地图、地球仪、录像、电视等诸多教具,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既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增强直观性,又反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课外,经常深入常德市中学课堂听观摩课,时常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来我院开办讲座,与学生一起讨论。评价上,既通过课程考试来考察学生的条件性知识,又通过学生讲课、说课、评课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如将学生课堂答问记入平时成绩,这是本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突出的一点。

6.保障措施与管理制度

健全的保障措施与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校长期重视课程建设,着力打造课程品牌。2004年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计划”,明确提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措施、建设标准及建设管理。2011年,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年度中心工作来抓,并专门出台了“‘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使全校每一门课程都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批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目标。今后还需要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小组,一方面协调解决课程维护中的现实问题,如课程编排、教学大纲修编、课程内容调整、试题库更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另一方面逐步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信息,提高课堂资源的运行效率,进一步保障精品课程的运行质量。

三、建设体会

1.课程建设的特色

本课程创建的特色是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课程教学中有机整体的4个关键性问题:①为什么教―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确定,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学有所成。②教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必须为提高学生师范素质服务,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服务。③如何教―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④教得怎样―评价:对学习评价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重期末考核,更要重平时考查;既要重考试成绩,更要重师范素质的高低。

2.课程建设的动力

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根本动力,精品课程的建设尤其需要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地理教学论》是一门应用性突出、时效性较强、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紧密的课程。因此,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转化已成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动力。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尤其是要紧跟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步伐,实现科学研究主题、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完美对接。

3.课程建设的机制

在精品课程的创建过程中,学生处于什么地位,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课程建设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只注重教师的研究及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师生的反馈、课程方式方法的改革。《地理教学论》极强的实践性和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极大影响力,特别需要师生在科学研究、教学内容实施和学习评价上充分合作,以师生互动作为课程建设的机制。另外,由于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动态工程,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财、物、评价等管理问题,因此,应将精品课程的持续管理和有效激励作为课程创建的机制。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 地理教学 现状 重视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8

地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初步学习,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并将这地理知识体系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之中,以此来令学生具备向幼儿进行地理知识传授的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理教学从某种程度而言,直接影响到未来幼儿地理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对科学知识掌握的好坏。可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或需要优化的地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进行优化,以便令教学的效果能够尽可能的达到最优。

一、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基本现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袭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引来了一次新的改革,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正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逐渐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予以革新,并且也在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及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其既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幼儿教育中去,这就使得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还对地理教学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引起重视

就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而言,其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必修课的范围之内,教学大纲也对地理教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具体说明。但是,部分学校在积极响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时,绝对参照了以市场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在发现大多数幼儿园均未开设专门的地理课程教学后,也就放松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地理教学,转而将用于地理教学的时间,多是对学生进行美术、舞蹈、音乐、绘画、英语、数学等方面的教学,为的就是能够尽可能的对市场需求进行迎合。同时,地理教学不仅不受学校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视,而且还得不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如果学校要开设公开课,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倾向于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而对地理学科的公开课提不起丝毫兴趣,甚至有些家长不参加地理公开课,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研组对活动的组织表现得极为消极,就算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必然需求,大多都是流于形式罢了。另外,同其他教师相比较,地理教师获得进修、培训、奖励、职称晋升等的机会都要少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正是学校的这种不重视,给本就举步维艰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不仅是使得地理教师丧失了教学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产生了幼儿地理教学并不重要的错觉。因此,学校要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予以重视,让其他学科教学受到平等的对待,如适时的开展地理公开课、让地理教研组按时举办一些研讨会、给予地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进修、培训、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地理教学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令地理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地理知识,从而让地理教学能够获得不错的成效。

三、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优化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此专业的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教给学生相关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处理师生关系的具体经验。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教师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学中进行一定的优化,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及技能,并让学生同时掌握一定的地理教学知识及方法等。

(一)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中的必要一环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这简单明了地表明了“学生、教师、教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顺利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能够对其教授的自身进行身心投入的学习,那么教师就要学生先同自己建立起较为亲密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毫无保留的向教师吐露心声,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容易。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的优化,从教师同学生搞好关系开始,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的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从多方面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正因如此,教师要对原有“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思想予以改变,要尽可能的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对问题进行考虑,并不是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摆出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孔,给学生造成一种令人敬畏的心理,而是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关心、帮助,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带来的温暖,使教师的形象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这样学生才愿意同教师成为朋友,从而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及学习需求有效的向教师进行反馈。例如,教师不要每天就上课时间在教室,下课就和学生断绝了一切联系,而应当多在课外时间段和学生进行接触,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聊天之中,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将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优化,令地理学习氛围开始向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育本身进行深度化,以便将其教学特色予以突出

篇12

一、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要保障初中地理课程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程顺利进行,就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来说,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实现有效利用和开发的意义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教学形式。我国疆域广阔,地形相对复杂,如果全国形成统一的地理课程标准将不利于学生对各具特色的地形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不了适应相应地区的教学特色,体现不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保障了学校教学的地方特色和基本特点。第二,这是全面达成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保障。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要培养一批兼具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的地理人才,对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第三,它是对地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基本前提。现代教学理论把学生作为了教育的主体,老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和经历教学过程。我国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第四,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吸收消化知识的基本能力,完善学生的个体情感,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让知识得到均衡发展。第五,它提升了世界各地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度,使地理学科更具影响力。

二、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1.建设高素质的地理教师队伍地理老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地理基本知识,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践行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老师要具备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积极地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丰富地理知识。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然后写出阅读感受,教师在设计教案之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个地球仪,然后准备一份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在与校园在地图上的比例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我国疆域辽阔的意识,这样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直观。另外,地理老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教育心得,也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相互借鉴,这样对学校整体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关键性的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是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高效的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校的地理教学课程资源,促进具有校园特色的教学形式的实现。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校人数的数据,然后比较其他学校的基本学生人数,接着进一步提出小学、高中、大学的学生数量,而后对整个中国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口数量进行一个大概的论述,最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居民区内进行自发性的人口调查,这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人口的认识度。

3.学校加强地理图书资源管理一方面,对图书馆的地理图书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墙壁等资源,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对于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理教学材料要进行嘉奖。例如,在上《中国的自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采集学校或者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让他们在自主认识的过程中实现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进一步了解。

篇13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篇14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课堂内外;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前言

随着三级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乡土地理逐渐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辅助素材,部分学校甚至单独开设一门选修课指导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其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笔者经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期刊杂志等,运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课堂内外实施中的困境做了整理和分析,以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乡土地理教学能更顺利地开展下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服务。

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国内外早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乡土地理教学的开设,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又一条有效途径。地理乡土教学的研究也日益红火,笔者对近几年的部分观点作了简要的收集,大致如下:任尉“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一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如灵活应用教材,体现新课程开放性、综合性的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共鸣;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重在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廖书庆的“构建地理教学的地方特色”一文指出地理教学要结合本地生态实际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联系本地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型的生活观。

以往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充分地说明了乡土地理教学的优势和作用,但很少研究乡土地理教学在实施中所遇到的困境,本研究着重从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困境,以便给各部门及专家学者制定教学过程的有效机制提供资料和帮助,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研究结果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杂志、报纸、教科书、学生论文等进行阅读、整理、分析、筛选等方式,大致总结出若干乡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困境,详细内容如下:

(一)学生乡土地理学习的时间问题

学校教学的普遍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学校和老师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分数的高低。因此,野外地理实习本身开展起来就有难度。再加上中学地理课目前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课堂教学都难以完成。所以,从时间角度考虑野外学习基地因为距离学校路途遥远等因素又直接影响了乡土地理教学在课堂以外的实施。这无疑对乡土地理教学在课堂内外都造成了困难。

(二)教师对乡土地理教学意识淡薄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地理教师认为将教材的知识讲到位就完成了任务。只有教学意识而无课程开发意识,没有站在乡土课程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地理学科,从而无法真正地洞悉国家对乡土地教学的实施意图,无法将具体的教学与乡土教材开发相结合,因而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升华,导致地理教学创新领域过于狭窄,地理教学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没有开发的理念、动力,也就没有新的成果涌现。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培训薄弱

在这方面,目前很多地方还处在放任自流的状况。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中包括了地方课程方面的内容,但到省级以下这方面的培训逐级减少。造成原因有三:一是地方课程开发的活动开展较少,这与地方课程专业方面人士欠缺有关;二是由于学校对地方课程开发意识不足,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资金支持;三是学校教师没有开发地方课程的内在需求。

(四)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手段和技能欠缺

缺乏整体方面的考虑,对学校原有的基础,所处的环境条件,教师现有课程开发能力,没有充分的估计和考察。由于缺乏必要的开发条件的评估使得课程开发缺乏准备,造成仓促应付,地理教师与课程开发内容不相匹配,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内容不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等后果,导致失败。

(五)网络化课堂资源的使用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瓶颈之一不是资源问题,而是资源的使用问题。对于乡土地理来说,就是立足于本地,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这对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但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尤其是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对网络化课堂资源和乡土地理教学更是无暇顾及,使得很多网络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成为摆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于学校对乡土地理教育开发领域的支持与了解过少,没有充分的能力去领导地理乡土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校的课程开发仅仅处于模索阶段,学校教师也因此无法形成乡土地理开发的凝聚核心,乡土地理的开发氛围也就无法形成。

(七)乡土调查环境恶劣实施困难

例如有些地区,植被的调查考察可能比较困难,只有调查考察水资源(河流),因此,调查结果有可能是间接的,这无疑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负担,有时候,甚至取消了一些调查考察的计划,不免对乡土地理教学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其顺利开展下去。

(八)乡土地理实习的经费问题

目前,地理野外实习还没有纳入教学的必要环节。因此,野外实习经费问题不能由学校来解决。那么,实习经费只能由学生自行解决。而学生本身没有经济来源的。鉴于以上情况,地理学习基地选择了“少花钱”的原则,对其认为不太重要的实习则干脆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在看课本,这无疑又成为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困境。

小结

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课堂内外实施中的困境分析,结果显示,乡土地理教学在实施中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肯定了乡土地理教学的价值和积极作用后,它在实施中面临的困境更值得尽快解决,使乡土地理充分发挥它直接适应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激发中学地理教师与学生的首创精神,激活中学地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真正统一起来,使地理教育真正在各个学校繁荣昌盛,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也让地理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教师和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任尉.《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200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