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范文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机蔬菜的市场现状

篇1

关键词 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现状;问题;对策;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42-01

有机蔬菜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出来,且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鉴定后颁发有机食品证书的蔬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强烈,有机蔬菜这种环保、无污染的食品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发展前景广阔。

1 发展现状

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气温日较差大,积温有效性高,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劳动力资源充足,具备发展有机蔬菜行业的相对优势和有利条件。近几年,安徽省通过调整优化品质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各地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鼓励申报更多产品认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虽然安徽北部有机蔬菜种植的总体规模和产量正在持续增加,但与全国有机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山东省相比,发展空间很大。如宿州市桥区截至2015年底设施蔬菜面积1.47万hm2,其中通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面积为4 000 hm2。

2 有机蔬菜种植关键技术

2.1 选择种植基地

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要具备完整性,其间不能夹有常规生产的地块[1];有机蔬菜基地与常规地块之间要有明显标记,设置山川、河流、或人为装置等缓冲带;严格执行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的转变,通常需要2年的转换期,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应完全按有机生产要求操作。

2.2 种植过程化管理

一是选择蔬菜品种。选择适合种植区域土壤和气候条件、抗病虫害性能较强的蔬菜品种,且无任何转基因。二是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注重轮作和清洁田地,同一块基地上不适宜长期种植同种蔬菜,可采取轮流种植方式。充分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以及培育壮苗、嫁接换根、地膜覆盖、起垄栽培、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集成配套栽培措施,提高有机蔬菜质量和产量[1]。三是施肥技术。施肥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施肥量和施肥频率,尽量选用粪便、秸秆堆肥、草木灰等有机肥和苕子等豆科绿肥及其他非豆科绿肥。

2.3 病虫草害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选用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如诱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虫措施;用石灰、硫磺、波尔多液防治蔬菜多种病害,使用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及其发酵产品防治蔬菜病害;采用轮作、种植绿肥、休耕、秸秆覆盖等方法有效限制杂草生长,但不能使用基因工程产品和化学除草剂防除杂草[2]。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成果推广不到位

目前,安徽省北部平原地区有机蔬菜生产规模依然较小,种植区域较为分散,品种偏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品牌带动作用,生产规模有待提高。另外,政府对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发展蔬菜生产融资难,风险高,缺少蔬菜生产方面的农业保险。

3.2 价格普遍较高,销路不佳

据调查,多家大型精品超市有机蔬菜的销售价格为普通蔬菜价格的3倍左右。有机蔬菜价格较高的原因:对种植环境要求苛刻,从选种、种植技术、管理到运输,再到有机认证等过程的投入成本较高。

3.3 市场混乱,监督管理不规范

在有机蔬菜销售市场,有些有机蔬菜标识不规范,即使真正的有机蔬菜也没有贴上“国家有机产品标志”标签;一些商家为获得高额利润,以次充好;有关政府监督管理机构对有机蔬菜的抽查检测落实不到位,有机蔬菜认证难、认证环节监管管理缺位等现象也时常出现,上述原因都让消费者对有机蔬菜市场产生不信任。

4 对策

4.1 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实现产业化经营

利用安徽省平原地区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规模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打造品牌突出的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头作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提高种植面积,统一生产管理,实现产业化经营[3]。

4.2 采取措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扩宽销售渠道

针对有机蔬菜市场价格普遍较高的现状,依托科研院校技术优势,提高对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科技支撑力度,降低种植成本;创新互联网+物联网市场运营模式,加快从传统市场向网络渠道销售的转变,构建蔬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宿州市桥区在2012年探索创建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通过联合体的有效联结机制实现节本增效。截至2015年底宿州市桥区发展蔬菜产业联合体15家,可实现节本增效10%以上。

4.3 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整顿市场秩序

政府部门应加强有机蔬菜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厉打击假冒有机蔬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规范有机产品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扩大市场供应量,满足人们对有机蔬菜的需求。加强有机蔬菜产品质量检测管理,建立企业自检与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体系,推行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4]。

5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有机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运筹[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35-3536.

[2] 王利敏.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河南农业,2013(13):53.

篇2

关键词:武汉;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运作模式;市场培植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在研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时指出,现阶段我国蔬菜产业规模基本满足需求,但产业内涵发展不足,在1.2亿hm2耕地红线下蔬菜与粮、棉、油存在争地问题的情况下,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1]。有机蔬菜作为发展产业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有机蔬菜。

1 武汉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及市场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目前,武汉市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有2个,分别为新洲区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和东西湖区慈惠有机蔬菜基地,分别占地

35.3 hm2和13.3 hm2。此外,占地33.3 hm2的黄陂雨台山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已通过环评,正按有机蔬菜种植要求进行种植和申报。其中慈惠有机蔬菜基地是华中五省第一家有机蔬菜基地,自2005年开始有机蔬菜的开发,经过3 a有机转换,2008年1月通过北京五岳华夏技术管理中心认证,认证蔬菜种类从开始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而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则是华中地区认证品种最多、规划面积最大的有机蔬菜基地之一,从2006年起步,2008年7月22种蔬菜获得了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证书,到2011年已经有40余种蔬菜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2个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表现为认证蔬菜品种大幅增加,还表现为特色优势品种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有莲藕、马齿苋、红菜薹、芋头等17个武汉特色优势品种获得认证,使武汉有机蔬菜结构不断优化,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正在做申报准备的雨台山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仅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猪―沼液―菜”循环农业模式,还建立了有机产品追溯体系和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2 基地运作模式因地制宜

与应用广泛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同,武汉的3个基地均采用公司租赁经营的运作模式,涨渡湖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由武汉蔬安蔬菜有限公司(武汉市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从涨渡湖农场租赁土地,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田间示范,聘请农民作为农业工人进行基地生产;慈惠有机蔬菜基地则由武汉邴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慈惠农场租赁土地,与武汉奥格有机蔬菜研究所联合开发进行统一经营管理;而雨台山有机蔬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由武汉天露雨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天种畜牧有限公司及一家销售企业共同组建)直接从天种公司在黄陂的流转土地上租赁33.3 hm2进行有机蔬菜生产经营。从以上基地的运作模式可以看出,3个基地均位于武汉市郊,其中有2个土地原本属于国有农场,土地本身为集体所有,另一个是已流转土地。这样的土地性质让公司租赁土地比较容易,无需与分散的农户打交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生产过程由公司统一管理,蔬菜质量比较容易控制。

1.3 市场培植初现成效

总体来讲,武汉有机蔬菜市场还处于培植期,消费人群主要是高端消费者,数量不大。据调查,消费群体一部分是30~40岁、对健康比较重视,且有经济承受能力的群体;一部分是60岁以上、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从武汉的基地建设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目前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不足100 hm2,年产量不足1万t(武汉市商务局统计数据),基本都在本地销售,加上少数超市从北京、上海、山东、福建等地购进的一部分(占比较少),与普通蔬菜每年产量几千万吨相比,仍无法满足市民“胃口”。然而,武汉本地有机蔬菜销售一开始却表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情形,刚开始在超市销售时基本是卖一半丢一半,有些外地品种甚至纷纷撤出武汉市场。但经过近2~3 a的市场培植,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识逐步加深,市场消费量开始逐步增长,行情一年比一年好。据蔬安公司负责人称,从2010年开始,公司的产品就慢慢拥有了一批稳定的顾客,一周往超市送货2次,基本能卖完。武商量贩有关人士也称,近2 a,有机蔬菜在生鲜区所占比例已由以前的3%增加到5%,尽管每个月的销售量增长幅度不大,但总体仍呈增长趋势。

目前武汉市场上销售的本地有机蔬菜品牌主要有蔬安公司的“涨渡湖”、“农夫100”和邴氏公司的“尚原堂”,前2个品牌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武汉)农博会上连续获得“全国知名品牌”、“地方畅销品牌”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称号。与外地品牌相比,这些品牌发展在本地市场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因减少了物流成本,价格通常比外地品牌便宜4~6元/kg。渠道建立也更加立体,除了像外地品牌一样在中百超市生活剧场、麦德龙、武商超级生活馆等高档超市开辟专柜销售外,还积极尝试各具特色的农业社区模式(CSA模式)。蔬安公司与餐饮企业及高档社区签订配送合同,定期配送(每周2~3次),近几年随着市场发展,配送范围越来越广。与此类似,邴氏公司的“年菜消费”模式也经营得有声有色,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签订“年菜消费”协议,公司每周配送2次,每次根据消费者的需要配送5~10个品种,让消费者一年四季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安全、放心的有机蔬菜。同时,积极开展“私家菜园耕种”模式,每年拿出1.33 hm2地供消费者认养,消费者可委托基地代种,也可在基地指导下自己耕种,享受成果的同时,还能体验耕种的乐趣。

2 武汉有机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武汉有机蔬菜事业在刚刚走过的第一个5 a里,基地建设和市场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城市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宏观规划与管理问题

①基地建设规模不够,种植面积偏小 尽管武汉的基地数量不少,但规模都不大,种植面积都在13.3~35.3 hm2,加起来不足100 hm2,年产量不足

1万t。据解卫华等[2]分析,发达国家有机蔬菜市场份额大多在10%左右,武汉目前不足1‰。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 000万,即使只有2%的人即20万人吃有机蔬菜,以每人每天消费0.5 kg计,每天需求量近10万kg,每年需求量将达到3.6万t,每667 m2基地年产量2 t,武汉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约

1 200 hm2左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3]。据悉,武汉市计划未来5 a,全市有机蔬菜面积超过333.3 hm2。这样的发展及规划规模根本无法满足武汉本地的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外地的市场需求。

另外从成本角度看,由于基地规模小,没有规模效应,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产品价格降不下来,在消费者感觉价格偏高的同时基地却在感叹自己在做亏本的买卖。本地品牌价格通常是普通蔬菜的3~5倍,比外地品牌便宜4~6元/kg,但武汉消费水平偏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因为价格高而放弃消费。

②市场监管标准不一,力度不足 随着有机市场的发展,有机认证机构也层出不穷,而不同的认证机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目前武汉已获认证的2个基地,由于认证机构不同,他们都在按自己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目前政府监管重点只是放在基地环境检测及出产蔬菜上,对蔬菜的生产过程及采后加工、分装过程则关注较少,没有统一的标准,追溯系统也不完善,再加上市场上经常还有假冒伪劣产品出现,所以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并没有与有机市场同步发展。这种局面不改变,随着市场的扩大,将会导致有机市场乱象丛生,更多的消费者会因为怀疑而放弃购买。

2.2 组织生产管理问题

①基地运作模式单一 目前武汉几个基地均采用租赁经营模式,尽管该模式组织化程度高,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也比较容易规范生产、控制产品质量,但不易调动农业工人的积极性,而且建设基地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特别是在政府扶持和投入有限时,需要企业投入更多,基地建设及其规模就会受到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更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

②生产技术滞后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主要是土壤控制、培肥技术及病虫草害的控制。传统农业主要靠化肥、农药解决这些问题,而有机农业则依靠轮作、有机肥、人工、设施、种苗培植等方式进行控制,特别是利用设施抵抗灾害培育种苗往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武汉地区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气温偏高,雨水较充沛,病虫草害比较多,但武汉的基地设施投入较少,种苗培植不足,许多病虫草害靠人工完成,而现在人力成本偏高,基地员工常年缺乏,比如按蔬安公司的基地规模,需要员工近100人,但经常只有20来个员工,导致虫草不能及时控制,影响了蔬菜的质量与产量。而邴氏公司也曾经发生基地蔬菜成熟却请不起人工收割,让消费者免费采摘的情况。

2.3 营销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有机蔬菜的营销管理问题与其他安全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一样,总体来说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做的都是一种广种薄收的低效率、无差异的营销,武汉有机蔬菜更是如此。

①忽视市场细分 武汉市已开发的消费者主要是少数高端人群,数量不大,这与有机蔬菜价格高、武汉的渠道和推广大多只针对高端人群不无关系。但是,据调查,消费者放弃购买有机蔬菜,除了因为价格高,还因为对有机蔬菜不了解,不信任。而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看重的也不都是有机蔬菜的安全,比如蔬安公司就发现45岁左右的中年消费者吃蔬菜时,总是怀念一二十年前的那种味道。对于这些潜在的消费者,企业很少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所以市场增长缓慢。

②品牌形象不明确 尽管蔬安公司和邴氏公司分别在市场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涨渡湖”、“农夫100”和“尚原堂”,但它们的品牌形象并不明确。消费者可能知道这些品牌都是有机蔬菜,但却并不知道这些不同品牌之间有什么区别。做品牌营销并不是只给产品取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就万事大吉,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明白此品牌与彼品牌的区别,否则消费者凭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去选择那一个呢?特别是随着有机市场的发展,市场上的品牌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本土品牌不能树立自己独有的形象,将无法长期立足。

③推广力度不够 尽管近年来有机蔬菜的消费者数量逐步增长,但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市民对有机蔬菜知之甚少,还有一部分尽管知道却总是持怀疑态度,说明武汉有机蔬菜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由于企业当前只把高端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所以经常到高端社区进行宣传和促销,或者借展会、餐饮企业向市民介绍和推广,或者将产品放在高档超市销售或直接配送,较少借助大众媒体宣传,也缺少专有的专业销售平台。

3 发展武汉有机蔬菜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政府扶持和投入的力度

目前,武汉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不够,种植面积偏小,而与普通蔬菜生产相比,有机蔬菜生产前期投入较大,一般有2~3 a的土地转换期、认证费用、设施费用,还要投入比普通农业更高的生产资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政府扶持和投入,企业种植和开发的积极性会更低,即使有积极性仅靠企业投资,规模也会很有限。近2 a来,湖北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蔬菜办公室、湖北省质监局、武汉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农科院、新洲区、黄陂区等有关政府部门分别立项以资金和物质形式支持基地建设累计600多万元,但与武汉的发展需求及先进地区相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设施、产品开发及监管体系的建设上需要增加投入。

3.2 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武汉市蔬菜基地特点不同、生产标准和规范不一、过程监管不统一等问题,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牵头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并成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在继续注重对环境和出产蔬菜进行检测的同时,加强蔬菜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监测。同时,进一步完善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防以次充好、随意贴标签,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3.3 生产运作模式多元化

在建设初期,武汉有机蔬菜基地的租赁经营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交易和谈判成本较低、统一经营、质量管理与控制等优势,借助于这些优势,建立了其品牌信誉。但随着市场发展,这种单一运作模式的劣势逐渐凸显,如不利于规模的扩张,不利于调动农业工人的积极性。而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这2种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生产标准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易管理,但是有许多先进城市与地区应用得非常成功,比如广州和南京以“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立基地,基地规模大、市场广[4,5]。武汉市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尝试用这样的模式建立新的基地,保持基地运作模式多元化,取长补短。

3.4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武汉有机蔬菜生产人工比重偏高,缺少标准化、机械化及其他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这一点可借鉴广州,大力采用设施栽培,结合适时的通风换气,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和湿度,不仅可以阻止和减轻病害的发生,而且更容易实现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此外,还可以将工厂化无菌基质育苗与大棚栽培结合起来,实现高效快速的产出,这样不仅使人力减为原来的1/15,而且使草虫害大大减少,种植效率提高的同时,生产成本也降低[4]。

3.5 加强营销管理

市场开发与企业的营销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从目前有机市场开发不足的情况来看,企业首先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对人们消费和不消费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针对性地说服和促销;其次是要做品牌营销,特别要注意在推广品牌的同时,更要注重品牌信誉的树立和品牌形象的塑造;第三,要加大推广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有机蔬菜,并培养消费兴趣,在继续开发本地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外地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2] 解卫华,肖兴基,罗羽洧.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蔬菜,2009(15):1-5.

[3] 周国林,林处发,刘明.武汉市有机蔬菜发展现状及思路[J].长江蔬菜,2010(13):1-4.

篇3

关键词:宁国市;“菜篮子”工程;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

“菜篮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多年来,宁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安定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地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宁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宁国市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中,将蔬菜产业纳入全市农业产业化五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近3 a来先后兑现奖励100余万。2012年将蔬菜基地建设列入市本级民生工程予以资金扶持。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菜篮子”商品生产持续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品种丰富多彩,市场繁荣稳定。

1.1 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约1 300 hm2,食用菌产量1 500万袋,高山瓜菜播种面积约200 hm2,西甜瓜播种面积约333.3 hm2。年产鲜笋约9万 t,山野菜5 000 t;生猪饲养量32.7万头,家禽饲养量3 420万羽,水产放养面积达4 800 hm2(其中名特优良种养殖面积1 000 hm2)。实现商品蔬菜产量

5.6万 t,肉类总产量61 150 t,水产品产量5 500 t,比2005年分别增长22.4%、19.6%、22.2%。

1.2 特色发展突出,品牌效益凸显

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中,紧紧围绕“保供增收”的目标,发挥资源、区位与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樱桃谷鸭、三黄鸡、高温香菇、高山蔬菜及竹笋、山野菜等产品成功打入苏浙沪等市场,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不仅丰富了城市“菜篮子”,还增加了地方农民收入。

1.3 组织化推动有力,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

全市有 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投入蔬菜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及运销活动,在组织产品生产、销售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3家龙头企业投入“菜篮子”产品生产、运销与精深加工,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8家,市级

13家。

1.4 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生态安全“菜篮子”得到保障

通过科技助推标准化,积极实施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建立各类标准化示范区4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3个(三黄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樱桃谷鸭标准化示范区、南美白对虾标准化生产基地)。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农业投入品、生产监督、动物检疫与产品检测等重点环节,为“菜篮子”产品流向餐桌构筑多道屏障,近年来,全市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机蔬菜、有机猪、有机鸡蛋、有机鱼等有机“菜篮子”产品生产及认证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菜篮子”产品8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产品14个。

1.5 市场建设取得成效,营销方式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完善了大华市场交易功能,改扩建了中心农贸市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室内零售菜市场,农产品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菜篮子”生鲜超市、专卖店和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全市已建立生鲜超市、生鲜专柜和专卖店12家,定点屠宰5处,取消一批小作坊豆腐加工厂,投资2 000余万元建设的标准化金山豆制品加工厂已投入运营,市民购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6 政策调控充实完善,市场监控更加科学

建立健全了“菜篮子”工程组织领导机构,继续实行市长负责制;制定了物价、畜禽疫病及“菜篮子”食品安全等应急预案,确保淡季、灾期和节日市场稳定供应与消费安全;出台了若干优惠扶持政策,为引导“菜篮子”商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宁国市“菜篮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国市“菜篮子”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城市及经济发展不同步,存在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2.1 蔬菜生产供应总量与市场消费需求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蔬菜需求量迅速增大。目前全市城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大约为15万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计算,年需求量大约为2.74万t。农村人口23万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计算,年需求量约为4.2万t,考虑农户自产部分及乡村市场消费量,全市年商品蔬菜需求量约为4.8万t。当前宁国市地产蔬菜供应能力仅占市场需求量的43%,市场缺口57%,要靠外调蔬菜来填补。

2.2 蔬菜市场供应季节性波动较大

3~4月和7~8月,通常是本地蔬菜供应的“春淡”与“伏缺”季节。由于蔬菜设施条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本地标准设施大棚面积不足66.7 hm2,周年生产能力不足。很多菜地沟渠路不配套,排灌不畅,干旱、涝渍经常发生,遇特殊气候年份,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2.3 农民“卖菜难”与居民“买菜贵”并存

受交易市场的场地限制,仅有的交易场地大华市场也只能在夜晚至凌晨交易,而且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交通和周围居民生活,部分农户蔬菜未能进入交易场所或在规定时间内售出,造成菜源浪费,农民种菜积极性受挫。近年来,农民与市场管理人员关于卖菜场地的纠纷时有发生。

3 制约宁国市“菜篮子”发展的主要原因

篇4

[摘 要] 蔬菜产业是康保县主导产业之一,在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种植规模、质量效益、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但也存在品种单调、销售体系不完善、附加值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提高在京津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一、发展优势

一、发展优势

康保县属于高纬度,高海拔中温带气候区,平均海拔1500m,无霜期90—105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殊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蔬菜实现高产、优质、无公害。全县农业耕地145万亩,而且有100多万亩耕地基本未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特别是土壤含钾较高,生产的蔬菜糖份含量高、口感好、品质好。康保县地处内蒙古高原,远离大中城市,境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全县土壤、空气、水资源无污染,加上其属于高寒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尤其是胡萝卜、瓜类、生菜、豆角、马铃薯等作物,生长发育期基本不施农药。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地区之一。多万亩耕地基本未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特别是土壤含钾较高,生产的蔬菜糖份含量高、口感好、品质好。康保县地处内蒙古高原,远离大中城市,境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全县土壤、空气、水资源无污染,加上其属于高寒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尤其是胡萝卜、瓜类、生菜、豆角、马铃薯等作物,生长发育期基本不施农药。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地区之一。

二、发展历程

二、发展历程

康保县蔬菜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康保县蔬菜开发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为散户零星种植阶段,这一阶段蔬菜种植严格来说不能算做一个产业,蔬菜种植主要以庭院式及菜园式存在,并且相当部分为旱作田栽培,种植的蔬菜面积小,品种多以过去的农家品种如晚熟甘蓝、长白菜、本芹、胡萝卜、大萝卜、南瓜、土豆角、旱作大葱为主,良种率低,以国内品种为主,产品主要是农民自食自用,菜园种植多以满足周边未种植村食用。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为散户零星种植阶段,这一阶段蔬菜种植严格来说不能算做一个产业,蔬菜种植主要以庭院式及菜园式存在,并且相当部分为旱作田栽培,种植的蔬菜面积小,品种多以过去的农家品种如晚熟甘蓝、长白菜、本芹、胡萝卜、大萝卜、南瓜、土豆角、旱作大葱为主,良种率低,以国内品种为主,产品主要是农民自食自用,菜园种植多以满足周边未种植村食用。

第二阶段(1991—1995年)为产业成型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初步成型,随着农业生态开发力度加大,全县水浇地规模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5万亩扩大到1995年的10万亩,蔬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作物,而是被政府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以基地及专业村方式生产,已引进一些国外优良品种,种类有早熟甘蓝、韩国白菜、日本五寸参、美国西芹等,但品种较为单调。而且种植时段多为传统时段,上市时间短而集中,蔬菜产品主要是外销,但由于产业刚刚起步,知名度不高,常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与种植面积常大起大落。

第二阶段(1991—1995年)为产业成型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初步成型,随着农业生态开发力度加大,全县水浇地规模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5万亩扩大到1995年的10万亩,蔬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作物,而是被政府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以基地及专业村方式生产,已引进一些国外优良品种,种类有早熟甘蓝、韩国白菜、日本五寸参、美国西芹等,但品种较为单调。而且种植时段多为传统时段,上市时间短而集中,蔬菜产品主要是外销,但由于产业刚刚起步,知名度不高,常出现滞销现象,价格与种植面积常大起大落。

第三阶段(1996-2006年)为产业壮大阶段,这一时期产业扩模基本完成,坝上地区被列入河北省规划的蔬菜优势产业区之一,2004年康保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食用菌之乡”。由于蔬菜种植比较效益高,农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发打井种菜现象大规模出现,全县蔬菜面积迅速由1995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7万亩。并且种类日益丰富。莴笋、生菜、菜花、西兰花已开始种植,但特色蔬菜比例较低。设施蔬菜如彩椒、西红柿、黄瓜面积迅速增加,面积一度超过1万亩。露地蔬菜品种经过升级,品种十分多样,通过设施育苗及分期播种,上市时间明显提前并延长。由于知名度提高,市场销售范围扩大迅速,滞销现象逐步减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蔬菜加工企业开始出现,但规模较小。

第三阶段(1996-2006年)为产业壮大阶段,这一时期产业扩模基本完成,坝上地区被列入河北省规划的蔬菜优势产业区之一,2004年康保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食用菌之乡”。由于蔬菜种植比较效益高,农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自发打井种菜现象大规模出现,全县蔬菜面积迅速由1995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7万亩。并且种类日益丰富。莴笋、生菜、菜花、西兰花已开始种植,但特色蔬菜比例较低。设施蔬菜如彩椒、西红柿、黄瓜面积迅速增加,面积一度超过1万亩。露地蔬菜品种经过升级,品种十分多样,通过设施育苗及分期播种,上市时间明显提前并延长。由于知名度提高,市场销售范围扩大迅速,滞销现象逐步减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蔬菜加工企业开始出现,但规模较小。

第四阶段(2006年以后)为产业升级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由注重规模向着力提质转型,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011年蔬菜面积保持在18万亩。坝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水浇地开发步伐变缓,节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全县达到10万亩以上,各种节水设施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产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成为共识,“三品一标”工作全面展开,蔬菜加工企业扩模迅速,土地流转加快,一些龙头公司开始落户康保,蔬菜基地化种植、专业化种植、订单化种植趋势明显加快。

第四阶段(2006年以后)为产业升级阶段,这一时期蔬菜产业由注重规模向着力提质转型,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011年蔬菜面积保持在18万亩。坝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水浇地开发步伐变缓,节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全县达到10万亩以上,各种节水设施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产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成为共识,“三品一标”工作全面展开,蔬菜加工企业扩模迅速,土地流转加快,一些龙头公司开始落户康保,蔬菜基地化种植、专业化种植、订单化种植趋势明显加快。

三、发展现状

三、发展现状

康保县蔬菜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康保县产值与效益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2004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省食用菌之乡”,同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口蘑之乡”,产品远销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山东、河南等省区的各大蔬菜市场及加工出口企业,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有关国家及港澳地区。2011年,康保县蔬菜总播面18.3万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莴笋等,实现总产量82万t,总产值8.3亿元:食用菌栽培面积40万平米,产量2300t,产值2100万元。康保县全境现有蔬菜恒温库322座,年可销售蔬菜50万t以上,累计注册了金农、康巴诺尔、惠风、塞星、康盛5个蔬菜商标,其中金农公司注册的“益百加”牌蔬菜有40多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康巴诺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惠丰”通过绿色认证,并成成河北省著名商标,境内的顺达公司年可销售蔬菜20万t以上,佳维蔬菜有限责任蔬菜公司、宏达脱水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立群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鲜菜2.2万t,康保口蘑开发有限公司年可加工鲜菇80万kg。

康保县蔬菜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康保县产值与效益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2004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省食用菌之乡”,同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口蘑之乡”,产品远销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山东、河南等省区的各大蔬菜市场及加工出口企业,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有关国家及港澳地区。2011年,康保县蔬菜总播面18.3万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莴笋等,实现总产量82万t,总产值8.3亿元:食用菌栽培面积40万平米,产量2300t,产值2100万元。康保县全境现有蔬菜恒温库322座,年可销售蔬菜50万t以上,累计注册了金农、康巴诺尔、惠风、塞星、康盛5个蔬菜商标,其中金农公司注册的“益百加”牌蔬菜有40多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康巴诺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惠丰”通过绿色认证,并成成河北省著名商标,境内的顺达公司年可销售蔬菜20万t以上,佳维蔬菜有限责任蔬菜公司、宏达脱水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立群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鲜菜2.2万t,康保口蘑开发有限公司年可加工鲜菇80万kg。

四、发展对策

四、发展对策

1.丰富蔬菜品种

1.丰富蔬菜品种

依据京津市场需求,尽快压缩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大路蔬菜品种,积极发展绿菜花、菜花、豆角、黄瓜、西红柿、甜椒、生菜等素食、生食口感较好的品种;适度发展小葱、香菜、苘蒿、菠菜等京津消费者喜食的小品种蔬菜;大力发展娃娃白菜、草莓、细杆西芹、小南瓜等迷你型蔬菜品种;利用本地夏季气候冷凉的优势,克服本地水资源匮乏的劣势,视情发展口蘑、葫芦、西瓜、甜瓜等节水型蔬菜瓜果;充分发挥本地无工业污染及病虫害发展频度低的优势,迅速发展有机蔬菜品种。多方筹资,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延长蔬菜供应周期,增加蔬菜供应品种。争取用2-3年时间全县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蔬菜供应局面。

依据京津市场需求,尽快压缩白菜、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大路蔬菜品种,积极发展绿菜花、菜花、豆角、黄瓜、西红柿、甜椒、生菜等素食、生食口感较好的品种;适度发展小葱、香菜、苘蒿、菠菜等京津消费者喜食的小品种蔬菜;大力发展娃娃白菜、草莓、细杆西芹、小南瓜等迷你型蔬菜品种;利用本地夏季气候冷凉的优势,克服本地水资源匮乏的劣势,视情发展口蘑、葫芦、西瓜、甜瓜等节水型蔬菜瓜果;充分发挥本地无工业污染及病虫害发展频度低的优势,迅速发展有机蔬菜品种。多方筹资,加快设施蔬菜发展,延长蔬菜供应周期,增加蔬菜供应品种。争取用2-3年时间全县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蔬菜供应局面。

2.壮大销售组织

2.壮大销售组织

一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协助其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蔬菜附加值。二是积极实施品牌分散战略,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单独注册商标,并让商标变为资产,之后视发展情况开展知名品牌的整合培育。三是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工作,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种植大户”的生产营销体系。四是针对开拓北京市场,大力培育佳维、宏达、立群3家蔬菜加工企业,提高蔬菜产品转化率,实现加工产品直接销售北京市场。

一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向上级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协助其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蔬菜附加值。二是积极实施品牌分散战略,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单独注册商标,并让商标变为资产,之后视发展情况开展知名品牌的整合培育。三是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工作,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种植大户”的生产营销体系。四是针对开拓北京市场,大力培育佳维、宏达、立群3家蔬菜加工企业,提高蔬菜产品转化率,实现加工产品直接销售北京市场。

3.发展流动销售

3.发展流动销售

由市、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蔬菜龙头销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配置统一的、符合北京环保要求的小型蔬菜运输销售车,统一标志(车上标记企业自已的标志),有序管理,与北京方面协调,获得准入许可,使直销车能在较大区域内流动销售蔬菜,从而减少流通环节,节约资本投入,缩短运销时间,提高市场知名度、产品透明度和产销工作效率。

由市、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蔬菜龙头销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配置统一的、符合北京环保要求的小型蔬菜运输销售车,统一标志(车上标记企业自已的标志),有序管理,与北京方面协调,获得准入许可,使直销车能在较大区域内流动销售蔬菜,从而减少流通环节,节约资本投入,缩短运销时间,提高市场知名度、产品透明度和产销工作效率。

4.发展安全销售

4.发展安全销售

(1)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1)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重点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迅速提升蔬菜品质。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应用新型栽培管理技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蔬菜品质、单位产量和销售效益。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县18万亩蔬菜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其中5万亩通过绿色蔬菜基地认证、5000亩通过有机蔬菜基地认证。

重点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迅速提升蔬菜品质。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应用新型栽培管理技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蔬菜品质、单位产量和销售效益。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县18万亩蔬菜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其中5万亩通过绿色蔬菜基地认证、5000亩通过有机蔬菜基地认证。

(2)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2)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依托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加快建设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5个乡级农产品质检分站、90个村级检测点,形成覆盖全县的农产品安全质检体系,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依托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加快建设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5个乡级农产品质检分站、90个村级检测点,形成覆盖全县的农产品安全质检体系,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3)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学校、协会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形成产、学、研安全体系,提升全县蔬菜安全生产、持续增效水平,赢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学校、协会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形成产、学、研安全体系,提升全县蔬菜安全生产、持续增效水平,赢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5.完善信息体系

5.完善信息体系

(1)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1)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依托康保县农业信息网、康保县金农网、康保县政府信息网等网络平台,搭建连接京津市场、大型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与乡镇、专业村的信息网络联接体系,根据市场供需,适时调整种植和品种结构布局,促进生产与消费平衡。

依托康保县农业信息网、康保县金农网、康保县政府信息网等网络平台,搭建连接京津市场、大型加工企业、出口企业与乡镇、专业村的信息网络联接体系,根据市场供需,适时调整种植和品种结构布局,促进生产与消费平衡。

(2)成立专门信息机构

(2)成立专门信息机构

县政府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调研整理北京及全国蔬菜市场信息,不定期地对内市场供需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信息,同时瞄准北京市场,加强产地、产品网上宣传推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县政府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调研整理北京及全国蔬菜市场信息,不定期地对内市场供需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信息,同时瞄准北京市场,加强产地、产品网上宣传推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3)搞好信息分析

(3)搞好信息分析

通过信息调研分析,重点是准确地把握北京市场导向,指导全县蔬菜生产基地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保证货源充足、质量安全、供应及时,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通过信息调研分析,重点是准确地把握北京市场导向,指导全县蔬菜生产基地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保证货源充足、质量安全、供应及时,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6.发展分级销售

6.发展分级销售

随首城市化进程推过,人口构成成分复杂,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口味千差万别,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消费品,必需满足这些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除了在蔬菜生产上做到品种丰富外,还要在同一品种中划分等次,分级销售,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树立优质优价观念,充分调动蔬菜生产者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积极性。

随首城市化进程推过,人口构成成分复杂,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口味千差万别,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消费品,必需满足这些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除了在蔬菜生产上做到品种丰富外,还要在同一品种中划分等次,分级销售,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树立优质优价观念,充分调动蔬菜生产者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积极性。

五、结束

五、结束

本文对康保县蔬菜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调整完善信息体系,推进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以丰富蔬菜品种;通过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分散战略,以逐步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发展流动销售、分级销售、安全生产,以提升全县蔬菜在京津市场的竞争力。

篇5

目 录

一、前言 3

二、调查计划 3

(一)调查目的 3

(二)调查对象 3

(三)调查方法 3

(四)调研时间 4

(五)调研地点 4

(六)调研计划 4

三、调研结果分析 4

(一)数据分析 4

(二)调研项目 5

(三)SWOT分析 7

(四)总结与建议 12

四、附件 13

一、前言

天蓝地绿生态农庄位于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张皋庄,该项目由无锡市天蓝地绿生态农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农庄总设计面积1250亩,共分三期实施。农庄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依据生物链原理,把园区中的种植业、水产业、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旅游会议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互为资源的循环封闭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有机生态蔬菜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也在变大,需要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无锡优越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开发有机生态蔬菜市场。为此我们公司对无锡市场做了一个关于有机生态蔬菜市场现状的调查。

二、调查计划

(一)调查目的

1、向市民宣传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普及“食用有机生态蔬菜,惠及锡州子孙后代”的思想,做有机餐桌工程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2、了解目前无锡蔬菜市场的现状,已制定一份合理的营销方案,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并食用天蓝地绿有机生态蔬菜,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调查对象

无锡市崇安区中大颐和湾小区居民 超市购物者

(三)调查方法

实地考察 问卷调卷

(四)调研时间 (五)调研地点

中大颐和湾 家乐福超市 沃尔玛超市

(六)调研计划

时间 负责人 任务 备注

3月18号~3月19号 全体组员 制订工作计划及工作进度安排表 全体成员讨论,陈娜娜编写 3月20号~3月21号 全体组员 问卷设计 助理编写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数据分析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3月21号~3月22号:中大颐和湾发放问卷。

3月23号: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发放问卷。

2、实地考察

走访地区:中大颐和湾小区、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

走访人员:中大颐和湾小区居民及物业负责人、超市购物者

走访时间:3月25号~3月28号

结果:根据销售人员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对消费者知道生态蔬菜,并愿意尝试购买,他们认为生态蔬菜健康营养,很多上班族很乐意送货上门这种服务。天蓝地绿生态蔬菜很少有人知道,消费者建议在小区宣传栏里进行广告宣传,加大广告力度,打响品牌。

(二)调研项目

1、购买行为调查

(1)消费者为何购买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有机生态蔬菜已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标志。为了家人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有机产品,新鲜、安全营养、健康的生态蔬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据问卷调查显示:有63%常生活中有接触过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或有机蔬菜。有37%在接触的过程中有食用过有机蔬菜的经历,很多消费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健康绿色的有机生态蔬菜。天蓝地绿生态蔬菜作为无锡市政府菜篮子工程的重点项目,也在积极地建设有机餐桌工程,普及有机生活方式,许多人都在积极的加入到有机生活中。

(2)消费者何时购买

对大部分的上班族会选择在下班后去大型的超市或小区附近的菜场购买蔬菜。有些人甚至没有时间去买蔬菜,有时会选择周末购买。他们会一次购买很多蔬菜放在家里,一般都会错过购买新鲜蔬菜的时间。导致蔬菜营养方面的流失,不利于家人的健康。

(3)消费者何处购买

据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平常购买蔬菜一般去超市或菜场(如右图)所示。有机生态蔬菜很少在周边的菜场出售,主要在一些大型超市出售,在有机蔬菜直营店也可购买到,价格比普通的蔬菜贵。现在大部分消费者主要在菜场或超市里购买普通蔬菜或精品蔬菜。目前有机生态蔬菜的销售渠道还不够广泛。

2、影响因素调查

(1)影响消费者购买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在消费者对有机生态蔬菜只是初步了解的情况下,价格是制约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消费者会关心蔬菜的新鲜程度、是否安全健康营养,购买地点是否能方便地购买到新鲜的蔬菜(如左图)所示。上班族对时间也有特殊的要求。对有机生态蔬菜,消费者会注重蔬菜是否使用的是有机无污染的肥料。一个好的品牌对销售也有很大的帮助。相应的售后服务对上班族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2)销售人员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

销售人有必要向消费者传达有机生活的观念,努力传播“食用有机生态蔬菜,惠及锡州子孙后代”的思想。销售人员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不了解有机生态蔬菜的消费群体是更有必要的,对有了解的群体更是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销售会有一定的作用。销售人员的态度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一定影响,要发挥销售人员正确的销售促进作用。

(3)品牌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开始追求产品的品牌。品牌代表一个公司产品品质的保证。经调查,有部分人还是很注重产品的品牌的。公司有必要塑造产品的品牌。相应的产品宣传和品牌推广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要通过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保证产品质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响产品的品牌,促进产品销售。

(4)价格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

价格一直是影响产品销售的主要原因。价格是企业赢得利益的部分。同时价格也是制约产品销售的因素。消费者会因为价格而放弃购买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是很重要的。选择消费者在能接受的范围去制定价格。据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是很关注价格情况,我们的价格还是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3、广告因素调查

(1)消费者获取天蓝地绿生态蔬菜信息的主要渠道

我们通过和无锡音乐台合作,免费送有机生态蔬菜给获奖听众品尝。同时我们在周末会去各大小区散发传单和免费送蔬菜。也会做些活动宣传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也会组织意向客户去参观天蓝地绿的生态农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朋友或邻居介绍,因此对天蓝地绿有机生态蔬菜有了解。

(三)SWOT分析

1、优势

(1) Pric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食品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据实地调查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价格是他们很看重的要素。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偶尔吃生态蔬菜,因为价格相对较贵。 天蓝地绿生态蔬菜在价格比普通的蔬菜每斤贵的不是很多,也是其优势所在。还可以享受配送上门的超值服务。据对中大颐和湾实地调查了解到,中大是一个中高档小区,里面的消费者他们有能力购买生态蔬菜,他们认为我们的蔬菜相比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上相对便宜,而且提供配送,比较方便。因此我们的有机生态蔬菜的价格还是可以被中高档小区居民接受的。

(2)Place

据实地调查了解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有机蔬菜时会考虑到地区因素,我们的农庄就在无锡本地,这样可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安全,营养价值高,可以方便快捷及时的把新鲜蔬菜配送到您的餐桌,向大型超市里的有机蔬菜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在运输途中营养会有所流失,而且为了保证他们的新鲜,会对蔬菜进行洒水,导致蔬菜不新鲜,营养价值不高。蔬菜是人们每天必需食用的,消费者平常购买蔬菜一般去超市或菜场,对于一些工作的人来说,白天是没有时间买菜。配送上门服务就可以解决他们买菜的时间问题。及时、快捷的将新鲜的蔬菜配送到客户的餐桌。因此我们的这项服务可以吸引一部份消费者选择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

(3)Product

据实地调查了解到消费者在选择有机蔬菜时最注重的是新鲜程度和安全。A、科学管理优势

天蓝地绿生态蔬菜有一套科学的种植管理体系,主要指种植过程、采收加工、物流配送等几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做到零污染,真正体现有机生态的理念。

B、种植体系优势

采用防虫网、捕虫器、黄粘板等物理防虫措施,杜绝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无农残”。

采用有机肥、农家肥等生物肥料,杜绝化肥的使用,保证“无化残”。

种植时令蔬菜,杜绝激素的使用,保证“无激残”。

C、品质承诺

我们有一套蔬菜追踪服务系统,就是利用电话、网扫描仪等工具,通过条形码对产品进行追踪,可以追踪到产品的来产品种植工序及采收加工过程,让消费者真正的了解到它的品质及其有机健康的原因。通过这个系统,消费者明白了我们的产品品质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触摸到的。

D、品种多样性

我们提供的蔬菜包括稀有菜品、常规菜品,品种丰富齐全,能满 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每周会为您配送两次蔬菜,每次配送5-6个品种,一次约合6--9斤,平均每天两斤,满足了家庭每天所需的蔬菜量。

我们农庄还提供蔬菜礼盒、草禽蛋礼盒、五谷杂粮礼盒,是走亲访友、的单

位福利的最佳选择。

E、膳食指导服务

根据农庄配送的蔬菜品种,同时还带给您一份温暖、健康的菜谱推荐(包括菜的的营养价值、适用人群、食疗作用、菜肴做法推荐),全方位为您的健康服务。

F、蔬菜追踪系统服务

为您增加了一道保险,我们称其为第六险。常规的蔬菜吃了以后,若有健康上面的问题,谁负责?我想只有消费者承担,而我们的蔬菜有了追踪系统就等于有了“身份证”,可以将责任落实到公司甚至是责任人。同时为您了解蔬菜的安全种植过程也提供了参考,让你买的放心,吃的更放心!

G、一站式服务

客户咨询服务:专职的客服人员时刻为您答疑解惑

农庄体验服务:成为我们的会员后,不仅可以吃到有机的生态蔬菜,还可以不定期的体验到更多的有机生活,比如:亲子游、田园劳动、鱼塘垂钓、瓜果采摘等有趣活动。

这就说明:在产品的品质方面,天蓝地绿的有机生态蔬菜相对普通的蔬菜占有很大的优势。消费者会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4)promotion

配送上门服务, 及时、快捷的将新鲜的蔬菜配送到您的餐桌,提供点对点的服务。所有配送的蔬菜,自然干处理,不泡水,营养流失小,将蔬菜的营养价值最大化配送到餐桌。

我们还为客户提供一个月398元的生态蔬菜上门体验送100元的农庄现金抵用卷,同时还可以玩转农庄(竹园烧烤、越野体验、菜园采菜、鱼塘垂钓、餐厅就餐、桃园住宿)。平时我们还开展活动组织意向顾客免费游玩生态农庄,亲身体验我们的有机生态蔬菜生产和加工的环境以及配送的过程。因此,对于初次体验的意向客户还是有很大优惠的。一个月的适用体验,可以让客户享受到我们的超值的服务,实现双赢,并有机会实现双方的长期的订单合作。

篇6

【关键词】有机蔬菜 杭州地区 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食品与我们每天的生活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也是生活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的关键所在,所以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蔬菜是一种安全级别非常高的食品,有机蔬菜的种植不仅能保护环境,而且食用有机蔬菜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一、杭州有机蔬菜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食品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蔬菜安全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经济发达,杭州市民对每天必需的蔬菜质量要求自然很高,纵观杭州蔬菜市场,有机蔬菜在整个蔬菜市场的占有率却并不是很高,通过走访各大菜市场和超市,笔者了解到,有机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偏高,如两根普通胡萝卜只要几块钱,但如果是有机胡萝卜,那就要十多块了,半棵有机白菜就要十五元,这样的价格,确实让大多数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望而却步。蔬菜市场上有机蔬菜的品种太少,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太小。从有机蔬菜的促销这方面来说,杭州市场大多数还是在蔬菜超过一定的保鲜度时才会做出打折降价等措施,虽然价格降低了,但蔬菜的新鲜度也随之降低,这样的方式消费者还是不太认可的。就目前情况来看,杭州地区有机蔬菜的分销渠道还比较单一,消费者想要买到有机蔬菜,大多数还是要到超市专柜或者是有机蔬菜直营店购买。上述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杭州地区有机蔬菜的发展。

二、影响杭州有机蔬菜市场营销的因素

最近几年,尽管杭州蔬菜市场在大力推广有机蔬菜,但有机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有机蔬菜在营销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笔者总结如下:

(一)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可度偏低

笔者通过对消费者的采访了解到,只有一小部分消费者没有购买有机蔬菜的经历,在大多数购买过有机蔬菜的消费者中,能坚持食用有机蔬菜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安全性存在怀疑,如有机蔬菜使用农药;另一部分是因为消费者认为有机蔬菜定价太高,长时间购买,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二)市场定位模糊

市场定位主要是确定有机蔬菜在杭州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杭州地区一些有机蔬菜生产商均有稳定的工人、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就从源头上对有机蔬菜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但是从目前存在的各种营销手段来看,大多数有机蔬菜生产商均未能明确“为谁生产”,这就使得有机蔬菜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位模糊。

(三)价值认同错位

目前业内人士已经将有机蔬菜认为是一种精品,这就容易使有机蔬菜企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自我认知,在企业看来,只要是有机产品顾客就会趋之若鹜。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有机食品真的赢得自己的市场了吗?答案想必是否定的吧,这就足以说明,产品是否能够得到顾客的青睐主要在于顾客的价值认同,主要看顾客的价值认同是否与企业保持一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中都普遍充斥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现象,很多消费者在高档品购买过程中都是谨慎有加,从品种、外观等方面来看,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条件下价格高出很多的有机蔬菜自然不会受到欢迎。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价值认同错位造成的。

三、有机蔬菜在杭州地区的营销改善策略

现阶段有机蔬菜的营销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针对杭州地区有机蔬菜的营销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分析营销环境,明确营销目标

对于分析营销环境,应从有机蔬菜营销本身和有机蔬菜市场进行分析。一方面,有机蔬菜营销本身受生产成本,国家政策等影响;另一方面,有机蔬菜的营销还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对于来自普通蔬菜方面的竞争等。对于来自这些方面的制约,应明确有机蔬菜的营销目标,利用科学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逐渐缩营销成本,从而降低有机蔬菜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根据国家制定的关于有机蔬菜的政策随时调整营销方式,以灵活的方式应对;同时,应多方面考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加大宣传有机蔬菜,强调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使更多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消费。在分析营销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营销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

(二)创立品牌,增加有机蔬菜的附加价值

创立品牌是在一个行业中发展的重中之重,品牌代表了一种产品的形象,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是成功营销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有机蔬菜自身的特点,创立品牌,制定系统的服务流程,使消费者在食用优质有机蔬菜的同时,感受到该品牌有机蔬菜带来的便利的服务,从而强化消费者再次购买的欲望,以达到增加消费者对购买有机蔬菜的忠实度的目的。品牌创新有利于创造新的市场机会,扩大市场价值,增加有机蔬菜的附加价值。

(三)制定多元化的促销方式,促进消费

一般情况下,在杭州市场上,有机蔬菜促销多以降价的方式进行,而降价往往是在蔬菜的色泽、新鲜程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并不能长久的吸引顾客,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于有机蔬菜,可以利用价格组合策略进行促销。价格组合策略是指将几种不同的有机蔬菜归为一组,根据不同的种类制定不同的价格,将这一组产品整体的推向市场,这样的组合要结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灵活的进行调整,促进消费。

(四)扩大分销,增加销售渠道

扩大分销,增加销售渠道是有机蔬菜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机蔬菜的营销渠道多种多样,但站在杭州地区的角度来看,有机蔬菜适用的分销渠道除了通过直营店和超市专柜进行销售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过礼品盒包装式销售,在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假日,例如中秋、元旦等,可以在这些节日将一些有机蔬菜包装成礼品盒进行销售。对中国来说,节假日带上一些礼品走亲访友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了,而有机蔬菜又是富营养,无公害的蔬菜,为亲朋好友带去有机蔬菜,也就代表为他们带去了健康,在杭州地区,可以利用这种习俗的特点来进行有机蔬菜的营销。

(2)通过网络销售,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的面对面交易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尤其是在杭州这个科技发达的城市。有机蔬菜的销售可以利用网上交易平台,接受客户的订单后,提供为顾客送货上门服务,这样不仅实现了销售,而且节省了消费者购买的时间,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倾心于有机蔬菜的购买。

(3)通过酒店订单式销售,如今,杭州的很多高档酒店为了使本身的消费档次提高,纷纷将目光放在了有机蔬菜上,这些质量安全、风味可口的有机蔬菜在酒店中受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一般来说,杭州大多数酒店消费的蔬菜种类是十分单一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几种杭州地区消费相对较多的蔬菜入手,例如油麦菜、青椒等。

(4)通过自营酒店销售,可以在杭州地区设立专营的有机蔬菜餐馆,在馆内设各种有机鱼肉、蛋奶等商品,与高端消费者的有机消费需求相迎合。在有机蔬菜餐馆中由厨师将各种有机农产品制作加工成各种精美菜肴,使消费者在享用之后回味无穷,从这一点来说,自营酒店销售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有机蔬菜销售模式,既使食材的品质得到了保证,也赢得了更大的利润。

(5)通过会员制销售,如今,在杭州地区,有机蔬菜始终未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只有一些高收入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对有机蔬菜存在一定的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杭州地区的一些高消费会所以及高收入社团中发展一批有机蔬菜高端会员,通过配送制的方式,定时向这些会员家里送菜,同时不断变化花色种类,并与客户的需求差别相结合,进行区别对待,对销售人员也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要求销售人员要真正做到一对一的服务,这样才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为成功营销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现阶段杭州地区有机蔬菜的盈利模式始终非常落后,尚未形成整体的格局,但是有机蔬菜产业确实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产业,只要有机蔬菜企业能够紧抓机遇,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对营销策略进行积极的转变,那么有机蔬菜产业将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东来.有机蔬菜营销及物流信息系统关键要素分析[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12).

[2]彭美华.“质优价不优”无公害蔬菜营销策略创新探讨[J]. 中国商贸,2013,(36).

[3]张蓓,黄志平,文晓巍.营销刺激、心理反应与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4,(2).

[4]杨环,王杜春.黑龙江省基地蔬菜营销渠道竞争力评价与模式创新――以东北农业大学“北菜南运”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4,(2).

[5]王锡明,王立华,王桂楼,钱娣. 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的营销策略及品牌战略[J].中国蔬菜,2010,(13).

篇7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37-02

为加快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兴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按照梅州市“三大农业、产业”的定位,紧紧围绕“强基础、稳粮食、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强化科技、设施、装备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就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1 兴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宁市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在加强规划、稳步推进,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培育龙头、示范带动,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加强保障、确保落实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1.1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已建成6个大类共59个主要农业产业基地:一是优质稻基地。重点建设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1 333.33 hm2优质稻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抓好农田标准化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二是油茶基地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1.33万hm2,挂果面积逾6 000 hm2,年产值近2亿元,建成万亩油茶基地4个,油茶已逐步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被国家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油茶之乡”。三是蔬菜基地。全市有大型蔬菜基地4个,6.66 hm2以上基地24个。示范性基地有:①新丰盛公司刁坊有机蔬菜基地。该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33.33 hm2以上,其中大棚200个以上,2009年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列为定点供港蔬菜基地。目前基地效益显著,瓜果类年产量约300 t/hm2,产值约为37.5万元/hm2;叶菜类年产量为90 t/hm2,产值约为27万元/hm2。②径南千亩订单蔬菜基地现有面积200 hm2,主要生产良种茄和毛瓜等蔬菜,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利润30万元以上。四是优质茶基地。主要有兴宁市茶林场、径心宝山茶场、黄蜂窝茶场等。在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兴宁单枞茶的品牌优势,稳定茶叶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五是优质水果基地。主要有合水龙眼基地、龙威公司柚果场、大坪八斗种福利果场、石马沙田柚场、坭陂东湖果场、径南镇兴旺果场等。在抓水果基地建设方面,重点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龙眼等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为龙头,全力推进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龙威绿柚远销国内外,兴宁龙眼被誉为“南国人参”和“南国珍珠”。六是桑蚕基地。主要有黄槐、刁坊、龙田桑蚕基地,这些基地与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联结。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粤东唯一的一个集桑苗种植、蚕种生产、蚕茧收购、蚕业技术服务和蚕茧深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联结农户300户以上,种桑养蚕面积逾133.33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52家(省级3家、梅州市级24家、兴宁市级25家)。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万多户,其中全市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工业产值已达1.85亿元,加工企业带动农户1.14万户。部分龙头企业在升级发展中积极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截至目前,兴宁市共有农民专业协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3个,共有会员2 500户(个)以上,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食用菌、种子及农资服务等产业。

1.4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兴宁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围绕油茶、水果、茶叶、禽畜产品为主。较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广东富农食品有限公司、兴宁市树人木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宝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兴宁市南华茶业有限公司、兴宁市国锋桑蚕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50多个,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约10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20多个。据目前统计,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量已达17.16万t,产值5.29亿元。

1.5 “三品”认证有新进展

目前兴宁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有10个,认定面积932 hm2,认证产品4个;获得“绿色食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的单位1个,面积40 hm2,认证产品1个;获得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的单位3个,面积155.53 hm2,认证产品37个。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2010年以来,对全市1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市场、超市、基地进行不定期蔬菜、水果、茶叶抽样检测,每个月大约检测200个样品。2010年投入逾200万元扩建农产品质检中心办公楼,并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达到年检测1万个样品的能力,检测范围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保证全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

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改善

2007年以来,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整治和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3 350 hm2,新增灌溉面积800 hm2,改善灌溉面积2 270 hm2,有效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系统不够完善,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市1万hm2左右),农业投资不够,农业科技和装备落后,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

2.2 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面不广,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在精深加工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少,竞争力不强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辐射面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2.4 农产品流通不畅,价格不稳

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二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硬件不到位,管理比较散乱,包括城区在内,没有建立规范的农产品集散市场和运输流通渠道;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立不健全。

2.5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

各级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特别是没有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机制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或借贷资助等,从而造成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兴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对策

3.1 粮食生产方面

打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金字招牌,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办好福兴、龙田、宁中、新陂、刁坊等镇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在全面提升兴宁市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粮食加工环节,扶持建设粮食加工企业2家,创立品牌,并通过这些企业在宋声、罗浮镇建立66.67~133.33 hm2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3.2 水果生产方面

以龙威绿柚、八斗种沙田柚、坭陂东湖水库有机柚等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和有机产品为样板,推进全市水果提质增效,打造品牌。同时巩固发展传统龙眼生产和加工,探索开发水果深加工项目,形成高效益产业。

3.3 茶叶生产方面

充分发挥兴宁市单枞茶的品牌优势,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重点抓好提质增效,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确保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

3.4 有机蔬菜方面

以广东新丰盛刁坊有机蔬菜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附城镇发展蔬菜基地化种植,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园一区一基地”发展规划,加大推进精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抓好龙田项目区的招商和项目实施。

3.5 农业龙头企业方面

结合兴宁市实际,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原则,继续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搞好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上,每年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力争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全年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

加快发展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1-2],促进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农产品市场推广优势与合作社、农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之间的良性互补,推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合作,力争突破兴宁市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的瓶颈,逐步形成企业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3-5]。

3.6 市场拓展方面

在市场拓展上抓力度,合理布局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管理,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搭建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市场份额最大化。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传播手段作用,搞好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加快形成联结到户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高效服务。

3.7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进一步完善,使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全面开展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6-9]。

4 参考文献

[1]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 35(3):154-158.

[2] 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41-645.

[3] 刘爱军,张臻,丁振强.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19-121.

[4] 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9(12):72-74.

[5]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6]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504-507.

[7] 王高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8-29.

篇8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黑龙江逊克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北部,是国家一类口岸县,也是商品粮基地县,发展蔬菜产业,扩大对俄罗斯蔬菜出口贸易,具有地缘优势。逊克县地型地貌多样,气候适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需求量猛增,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逊克县种植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大豆,调整优化为蔬菜、大豆、小麦,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因此,要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蔬菜,以提高蔬菜品质,扩大蔬菜品种及种植面积,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1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 

1.1基地建设日见成效 

2008年全县重点扶持的5家蔬菜产业,建立生产基地2 000hm2,带动农户1 000户。全县大力发展蔬菜大棚,连片规模种植,蔬菜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量、质量也随之提高,共建200个蔬菜大棚,种植反时令、无公害、名特优新品种的各类蔬菜、瓜果。兴建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引进种植荷兰辣椒、韩国黑龙长茄、美国西芹等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通过示范园的带动,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区的生产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1.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全县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40多种,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的日益丰富,蔬菜内部结构日益优化。保健、益智、延寿的野生蔬菜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荷兰豆、生菜、绿化菜、紫甘蓝、樱桃番茄等几十种洋菜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居民菜蓝子日益丰富。 

1.3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全县各乡镇建立批发市场,培育种菜专业户,为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组织村民赴外地学习取经,熟悉市场,了解行情,拓宽蔬菜流通渠道,仅2008年销售蔬菜3.25万吨,年产值达3 250万元。 

1.4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大 

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二是推广农膜、新型温室、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实用技术,2008年蔬菜农膜覆盖面积133hm2,比上年增加1.55%;三是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建立蔬菜高效示范区,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四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高科技生物肥料、稀土微肥、有机肥的施用量。 

2存在问题 

2.1生产经营粗放,产量质量不高 

1998~2008年全县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51%和4.17%。产值增长5.02%,单位面积的产值年平均增长仅0.2%。全县蔬菜品种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优新品种、高档精细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量、质量,降低了商品价值。 

2.2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蔬菜是鲜嫩产品,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全县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影响批量外销。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3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蔬菜产品仍有污染 

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激素、化学肥料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4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市场流通、深加工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2.5投工投肥少(特别是有机肥),耕作管理粗放 

由于种植蔬菜的面积大,有机肥少,化肥用量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的理化性状差,耕作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整地质量差,不舍得投入,管理跟不上,影响蔬菜的产量。 

3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逊克县蔬菜产业发展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争创地方名优特色菜,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3.1依靠科技,实施蔬菜品牌战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蔬菜技术推广站,配备1~2名技术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二是加快拱棚、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牌;三是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尽快筛选出逊克县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四是加大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3.2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只有加工转化,才能促进蔬菜产品增值。而加工转化一直是逊克县蔬菜产业的薄弱环节,因采后处理跟不上,全县鲜菜综合损耗率高达20%,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流失巨大。因此,要大力发展龙头蔬菜加工企业,拓宽出口。一是优化蔬菜加工企业,改善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二是走产、学、研与企业联合的路子,创出精品名牌;三是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出口优势。 

篇9

关键词:蔬菜产业;提质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武陵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结构布局不太合理

目前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蔬菜基地总面积达7000亩,2014年新增面积1900亩,土地流转面积4580亩。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2家,蔬菜种植大户16家,其中成片200亩以上的有7家,500亩以上的有3家。近几年武陵源区蔬菜种植面积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布局不太合理,蔬菜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少数乡镇的几个村。

(二)加工能力不断增强但流通销售不太顺畅

武陵源区共有市级龙头蔬菜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额为1600万元,有蔬菜直销商5家,基地配送中心1个,零售农副市场4个,超市蔬菜柜和蔬菜门店4个,市场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但是流通渠道不多,偏远山区菜农蔬菜滞留现象突出。

(三)生产数量不断增加但质量效益不太理想

从调查的情况看,武陵源区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和生产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但因流通、营销、加工、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蔬菜质量和效益不太理想。高品质的有机蔬菜种植规模不大,生产数量有限。

二、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的条件分析

我认为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既具备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同时又有不利因素和严峻挑战。

(一)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处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区,一方面具有特殊的山原季风气候,云雾多,降雨量充足。另一方面土壤肥沃且有机质含量高。这些自然条件都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天然优势。同时,张家界地处武陵山腹地,列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格局的中心之一,具有独特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是巨大潜力的旅游市场和旺盛的生态产品需求。近几年武陵源区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保持较大的增长率。2015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648万人次,同比增长8%,实现旅游总收入72.32亿元,增长13%。同时,游客及广大市民对特色、保健、生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

三是十分丰富的野生蔬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武陵源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野生植物种植资源,张家界野生蔬菜资源约有36科65属74种。

(二)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的不利因素和严峻挑战

一是规模化发展速度不快,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近年来,武陵源区虽然培育了一些“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但在总体上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组织化程度不高。武陵源区蔬菜生产中产品结构型矛盾突出,一般产品多,而名、优、特、新产品少;初级产品多,而加工增值产品少。

三是从I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武陵源区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突出,抗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缺少育种和栽培等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质量监督力度不够,环境保护任务不轻。由于武陵源区级检测中心检验能力有限,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加之生产过程中少数农户使用化肥、农药超标,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精品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尤为重要和艰巨。

三、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的路径选择

针对张家界武陵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在对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本人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加快武陵源区蔬菜产业提质升级的路径。

(一)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推动蔬菜产业集约化发展

武陵源区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打破村、组界限,实施小规模大群体的集中连片发展思路,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乡一业的区域格局。扩展产业的休闲采摘、观光旅游、文化承载等功能,确保蔬菜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

(二)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二是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探索“营销大户+订单+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创建特色蔬菜品牌

一是引导蔬菜企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国际标准建设生产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二是在企业基地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努力打造品牌发展的质量基础。

(四)改善流通设施,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以信息和市场为指导的蔬菜生产服务机制,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完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态势。三是积极培育蔬菜营销流通队伍,提高蔬菜产业市场化程度。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多渠道扩大蔬菜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一是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壮大科技服务力量。二是加快优良品种和新技术推广。三是改进培训方式。组织科技服务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传授技术、面对面交流经验,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六)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两型”蔬菜产业

一是发展生态循环型蔬菜产业,促使养殖户与种植户对接。二是适度发展休闲型蔬菜产业,促进蔬菜生产与休闲观光业的融合。三是引导发展直销型蔬菜产业,促进酒店、旅馆与蔬菜基地的合作与对接。四是探索发展电子商务型蔬菜产业,实现全区蔬菜电子商情网上、在线交易、网上支付,加速资金流通。

(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蔬菜供给能力

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典型示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等多种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增强蔬菜产业的保障供给能力,确保全区一年四季尤其是旅游旺季对绿色无公害蔬菜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蔬菜;一村一品;现状;措施

夏县地处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区东北方向,蔬菜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菜农生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而且经过多年发展,以规模大、品质好、品种多、上市早,享誉全省乃至周边省市。近年来,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夏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大亮点。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46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7 733 hm2,年产蔬菜65.7万t。2010年受到山西省“百万棚行动计划”表彰,2011年又被列为山西蔬菜生产基地县。为了将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全县“一村一品”进村入户调研活动,对夏县蔬菜“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交流探讨,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1 产业现状

1.1 利用优势,发展“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地域、技术、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大力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创建了南大里乡辣椒,庙前镇番茄,瑶峰镇芹菜、黄瓜,水头镇大葱、加工用番茄,泗交镇土豆、豆角,尉郭乡甘蓝等九大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蔬菜村60多个。蔬菜生产由散、小、杂向集中化、规模化、特色化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分散的小农户向产业化、社会化经营转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2 积极引导,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

为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县委、县政府及农业部门扶持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后成立了47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蔬菜合作社达150多个,拥有社员3万多人,带动农民3万多户。合作社重点为专业户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引进新品种,指导新技术,拓展销售渠道等服务,是农民获得技术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1.3 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近年来主要推广技术有: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防虫网;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粉虱、蚜虫、斑潜蝇;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棚室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五合一抗重茬底肥;氮、磷、钾螯合抗重茬冲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在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措施推广应用中,以县农委为领导核心,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枢和纽带,各级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种植能手、示范户为中坚力量,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生产水平。

1.4 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夏县“一村一品”蔬菜生产紧紧围绕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积极推广绿色蔬菜栽培技术规程,逐步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检测,统一包装销售。只有经过农残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包装销售,这就保障了蔬菜的质量安全。

2 存在问题

2.1 菜农思想意识解放不到位

对“一村一品”产业优势认识不足,没有完全融入到这一产业建设中去,遇到病虫危害,管理不善,一旦收入不高,菜农思想就动摇,想改变种植品种,这就制约了主导品种连片规模化发展和技术集约产业化生产。

2.2 标准化程度低,高新技术含量不高

由于有机肥源少,价格高,制备费工费时,生产中有机肥施用量减少了20%~30%,造成蔬菜品质下降。重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传病害加重。统防统治程度低,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差,投资成本增加。许多专业村虽然有一定种植面积,但没有标准示范园,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2.3 品牌意识差

全县只有1个绿色蔬菜品牌和1个有机蔬菜品牌,多数专业村没有认证和注册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影响了蔬菜上市档次。

2.4 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带动能力弱

合作社与社员之间虽然有章程,但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各自为政,没有凝聚力,发挥不了组织带动作用。

2.5 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低

“一村一品”蔬菜基地规模、区域、种类还存在着“散、小、杂”的问题,农民不能及时、准确、全面了解市场信息,生产、销售凭感觉,极大影响了经济收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蔬菜产业链短,夏县虽然有2个蔬菜加工企业,但其服务功能差,对订单产品收购价格低,起不到带动作用。

3 发展措施

立足发展现状,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夏县“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转型提效为契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强村富民的目标,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优势,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推进“一村一品”产业纵深发展。

3.1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从领导到群众,要进一步认识发展“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县、乡、村成立“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调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3.2 建设现代化标准示范园

各部门联合力量,在政策、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技术上培训指导到位,在专业村建设一个面积规模化、技术密集化、效益高效化的示范园区,用效益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

3.3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各级政府出资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为专业村拨付经费用于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队伍,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

3.4 强化蔬菜品牌意识

认证夏县蔬菜“三品一标”产品,通过品牌扩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篇11

关键词:和龙市蔬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1-1

1 和龙市蔬菜发展现状

1.1 蔬菜品种和产量

蔬菜生产种植品种达50多种,蔬菜总产量7708万公斤,其中马铃薯、元葱年均外销1600万公斤。日光温室、大棚生产面积达到104公顷,但是反季蔬菜生产面积仅50公顷,产量200万公斤左右,仅供补充冬春两季市场供应的5%。

1.2 蔬菜产区分布

头道镇、八家子镇、龙城镇应季菜占整个和龙市场的95%,其他镇及各厂矿企业占5%。龙城镇和头道镇大部分应季菜在和龙市内销售,其余销往周边乡镇,八家子镇应季蔬菜基本在镇内销售。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各镇、村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但规模小,蔬菜种植集中区棚室建设零散,集约化经营功能较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主要集中在温和、温凉半湿润气候区。我市设施蔬菜生产分为大棚和日光温室两大类,仅占近郊菜田种植面积的25%,其中大棚所占比重较大。

1.3 蔬菜种植效益

露地菜每亩纯收入在2000-3000元;大棚一般每年二茬,亩纯收入在6000-8000元;日光温室每年二茬亩,纯收入在18000-20000元。据统计,2010年全市三大粮食作物总面积25524公顷,总收入20175万元,菜薯总面积1927公顷,总收入达7862万元,菜薯种植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5%,收入占粮食作物收入的39%。蔬菜种植的单位面积收入是种粮食的5倍左右,棚膜蔬菜种植的单位面积收入是种粮食的10-30倍左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市蔬菜基地主要有两个园区和周边小规模蔬菜种植大户组成,管理缺少规范化和科学化。虽然我市已经注册了“元池” 牌蔬菜,但由于品牌不够响亮,包装过于简单甚至无外包装,品质虽好但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2.2 投入不足,设施化生产能力差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本没有增温、补光、滴灌等设备,几乎不能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路、沟、渠不配套,排灌设施滞后、综合生产能力较差,抗灾能力较弱,可以说菜农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另外由于我市冬季气温过低,保护地反季节菜只能是补充春季和秋季,1月-2月生产成本要高于外地进菜成本,所以该时间段不适合生产。

2.3 科技含量偏低,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不能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难以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全市仅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00公顷,尚没有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再者,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当地的“土专家”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等问题一直是该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2.4 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蔬菜加工企业寥寥无几,规模小、设备差、技术落后,更无法谈及科技含量、工艺水平和市场开发了。目前全市蔬菜以鲜销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0.9%,加工增值缓慢。

3 具体措施

3.1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由市里主要领导负责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对重大政策和项目以及未来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定期研究讨论。要对基地建设、市场开发、资金扶持和技术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要扎实落实到位。对规划区内的乡镇(街道),把完成基地建设和生产任务以及为所在地产业化企业服务等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奖惩,进一步确保我市蔬菜产业顺利发展。

3.2 整合政策资源,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级蔬菜行政部门足额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二是每年预算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三是价格调节基金的安排使用向蔬菜产业倾斜;四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要更多的倾斜与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各信贷部门要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资金倾斜;六是鼓励民间资本注资蔬菜加工企业,从而壮大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

3.3 大力引进人才,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自2005年起,和龙市在全国各大院校招聘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多数分配到一线工作。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我市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各个环节都起到了中坚力量。目前主要强化技术培训工作,把技术培训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使每个镇、行政村和基地都有一批技术骨干、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各级科研院所进行有效对接,学习先进技术,掌握先进知识,更好的解决生产中发现的问题。

3.4 建立安全机制,确保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标准生产和检测体系,在蔬菜生产园区,依托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产地标识上市制度。鼓励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开展GAP、GMP、ISO9001、ISO14000、绿色和有机等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

3.5 强化品牌带动,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

篇12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研究;对策

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有机氯等类农药难以降解,一种是保持原来的化学结构;另一种以其化学转化产物或生物降解产物的形式残存。不同植物机体内的农药残留量取决于它们对农药的吸收能力。

一、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现状

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重茬、连作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20%以上。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虫害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多年来由于大量、连续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对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现象。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日益突出。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严重超标,导致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二、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1.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的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的有机物。世界上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

2.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农药知识缺乏

大多数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眭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3.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工作落后,市场监测处于较低水平

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和服务性工作,开展此项工作需要有熟练的技术人员、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能开展农药残留分析和研究工作的主要有农药检定系统和科研院所两大系统。后者主要是从事农药残留分析研究和农药登记残留试验的研究,因资金、仪器设备的限制,很少开展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监督工作。我国在系统地进行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工作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三、对策

1.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产品

当前我国高毒有机磷农药占农药原药总产量的1/4。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和我国农药残留现状,要逐步取代、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进口;对已登记的农药产品,进行一次彻底清理,不再延长其登记;同时停止受理高毒农药在蔬菜上的登记申请;公布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名单及禁用范围;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菜农按农药市场价格给予补贴,以此来鼓励广大菜农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而拒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注意栽培措施,合理使用农药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积累;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合理灌溉施肥;采用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采用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灯光诱杀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及金龟子等害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专用性诱剂诱杀。

(2)生物防治方法

充分发挥田间天敌控制害虫进行防治。首先选用适合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栽培方式,保持天敌生存的环境。其次农作物一旦发现害虫为害,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化学农药,而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常用生物农药种类有:BT生物杀虫剂和抗生素类杀虫杀菌剂,如浏阳霉素、阿维菌素、甲氧基阿维菌素、农抗120、武夷菌素、井岗霉素、农用链霉素等。昆虫病毒类杀虫剂,如奥绿1号。保幼激素类杀虫剂,如灭幼脲(虫索敌)、抑太保。植物源杀虫剂,如苦参素、绿浪等。

(3)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农作物生长后期,在生物农药难以控制时,可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选用对口农药,适时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注意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采用低容量高压喷雾技术,该技术不仅降低残留,而且防效、工效、农药利用方面较常规喷雾优越。

3.加强培训,提高菜农素质

宣传教育,传授植保技术,长期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及植保科技素质。我国应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指导和督促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标准,坚决杜绝在瓜、果、蔬菜上使用高毒农药。

4.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应抓紧研究制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的规划,建立健全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要以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农药残留监测为重点,积极开展蔬菜市场农药残留量检测工作。增强蔬菜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品牌意识,提高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声誉,营造全社会都重视农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氛围,促进蔬菜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

篇13

【关键词】日本 中国蔬菜 国际竞争力

中国在2006年就已实现蔬菜收获面积、生产总量、出口总量位列世界第一,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其中日本是最大出口国,日本国内自从1970年以后蔬菜基本实现自给,但是它们对蔬菜的需求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不得不向国际市场进口蔬菜来满足国内需求,截止2013年进口比例占到了蔬菜消费总量的22%左右,日本的蔬菜进口国主要来自三大国家,中国是最大进口来源国[1],新西兰进口的蔬菜竞争力较小,对中国在日本的市场份额难以构成影响,所以中日蔬菜贸易是中日量过高度重视的贸易项目,中国高度关注蔬菜出口对日本市场的影响,积极扩大蔬菜在日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的影响力

探究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就得计算出中国蔬菜在日本的占有率,也称国际市场占有率,该标准指的是某国某产品出口总量占世界该产品进口总量的比例,具体计算公式为:MSij=Xij/Xj,在此公式中,MSij表示i和j类产品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和j类产品对日本的出口总量,Xj表示日本j类产品对世界进口的总量[2]。

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一年比一年低,大部分需要进口,在进口的食品中,中国进口的总金额站到全部的10%以上,从中国进口的比重占左右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和鱼类常年位居第一位,可以看出日本最中国蔬菜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它们已经将进口中心由美国转移到了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这几年中国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已突破70%大关,高居首位,第二三四名分别是美国、韩国和新西兰,它们加起来的总量也才20%左右,所以对中国构不成任何威胁。

二、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品种过于单一

在1992~2013年二十年间,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中加工蔬菜比重占比较大,为40%左右,相反的是蔬菜汁的出口比例非常小,仅为1%左右,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目前蔬菜出口主要集中在简单加工的蔬菜,这类蔬菜价格低廉,不易保存,利润十分有限,深加工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蔬菜出口类型太过单一,加工产品竞争力不够,应该加强对加工蔬菜产品的研发和出口,改变目前出口单一的现状,提高国家蔬菜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

(二)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形成完善全面的蔬菜流通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蔬菜出口建立的各类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处于初期建设阶段,金融服务设施没有建设到位;二是蔬菜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流通等环节分配不均衡,呈现倒U结构[3],处于低端的种植蔬菜的农民由于自身缺乏对市场充分的了解和灵活的变通,获得的利润非常小,出现了蔬菜贱卖的现象,农民损失较大,损害了他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三)蔬菜出口价格低廉,竞争恶劣

随着我国蔬菜生产总量的不断提高,蔬菜出口的现状也在逐步改善,但由于较多的蔬菜出口企业缺乏整体观念,在出口贸易中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相互压低价格,损害了国家蔬菜出口的整体利益,不利于蔬菜出口的良性发展,经常出现国外反倾销的争议,国内蔬菜出口日本最早就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打开了市场并逐渐占据主要份额,出口企业大量占据日本市场,但是出口日本的蔬菜价格却下降了,让其他国家的企业获取了利益。

(四)蔬菜出口主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

日本对于进口蔬菜的检验防疫制度设定的非常严格,检查进口蔬菜是否存在病虫害,然后增加卫生检验环节,繁琐的步骤增加了蔬菜出口的成本,日本从2006年开始执行进口蔬菜化学成分的检验,指定的标准并不符合国际蔬菜的食用标准,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中国蔬菜的出口,加剧了中日蔬菜贸易摩擦,于是双方开始打起了贸易战,日本苛刻的农产品进口标准严重制约了中国蔬菜对于日本的出口,增大了出口的难度。

三、有效提高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我们要在中日蔬菜贸易中意识到自身蔬菜贸易的弊端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蔬菜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对激烈变化的国际市场。

(一)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降低蔬菜企业出口的风险

因此蔬菜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风险意识,从中日蔬菜贸易摩擦中汲取教训,如果日本市场受限,出口受阻,没有其他的出口渠道就会增加蔬菜企业的经营风险,我们在争取日本市场的同时要努力开拓韩国和欧洲市场,稳定港澳市场,不断创新,加大对蔬菜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根据不同市场生产不同产品,实现出口蔬菜类型多元化,蔬菜加工企业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多种经营,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增强自己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努力扩大蔬菜生产规模,保质保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国内蔬菜加工企业在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同时不断引进最新的蔬菜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营养价值,增加品种,改善蔬菜保鲜、冷藏、运输技术[4],注重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价值,严禁使用超标的化学农药,肥料等,采用有机肥和天然肥,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肥料生产设备,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多种植有机蔬菜,提高蔬菜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培养蔬菜行业商会组织,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

国内中小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建立相应的商会组织可以充分了解市场信息,解决贸易争端,提高中小企业生存能力,但是这些组织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且大多是官方组织,带有政治色彩[5],很难听取到底层的声音,企业间很少沟通,各自经营,反应机制落后,国家应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组织,维护企业、农民的利益,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还可以作为谈判组织向政府反映农民的心声,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减少企业生产的盲目性,避免资源的浪费,资金的亏损,政府要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强化自身职能,扩展信息渠道,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提高中国蔬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中国蔬菜出口主要是简单的蔬菜出口,加工产品的比例非常小,随着日本加大了对中国蔬菜出口的贸易限制,我国蔬菜贸易应该寻找新的出路,扩展出口渠道,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出口企业应加强出口产品的创新,注重蔬菜的深加工,实现多种化经营,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商业协会或组织,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中国蔬菜出口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月英.从日本市场看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J].世界农业,2011,11:38-40.

[2]包玉泽,谭力文,李崇光,马海燕,刘林青.中国蔬菜对日本出口贸易竞争力评价与升级策略分析[A].集聚优势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13:17.

[3]杨宏玲.从中日蔬菜贸易战看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J].日本问题研究,2012,03:19-22.

[4]张翠芝.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

[5]鲁阳.中国蔬菜对日出口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篇14

关键词 蔬菜;无公害;生产现状;发展对策;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18-01

近年来,随着城乡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应运而生。哈尔滨市阿城区是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也是该市夏秋蔬菜供应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已成为阿城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1 阿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阿城区位于张广才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基本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东部山区峰峦叠翠,西部平原坦荡如砥,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宽阔,适宜发展蔬菜生产。阿城区于1990年开始绿色食品开发;1995年金都牌大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3年启动“阿城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4年全区通过了省级区域环境评价;2005年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2006年国家农业部将该区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的试点单位;2007年黑龙江省确立阿城区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10年承担部中心“蔬菜标准化模式研究”项目;2011年被农业部列为蔬菜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226个,认证有机蔬菜产品14个,全区蔬菜面积全部实现了无公害化生产,并且全区的“阿城大蒜”、“阿城大白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到2011年底,全区标准化蔬菜播种面积达6 666.67 hm2,总产量40万t。品种有30多个,包括黄瓜、番茄、豆角、甘蓝、茄子、辣椒、西葫芦、豇豆、花椰菜、大蒜、毛葱、大白菜等,形成了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各类蔬菜生产基地,如阿什河南、白城大蒜复种秋白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双丰双兰村甘蓝无公害生产基地、新利新农村大棚番茄、香瓜无公害生产基地、杨树西发村西葫芦无公害生产基地等。阿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哈尔滨市无公害夏秋菜的主产区和黑龙江省“北菜南运”的重点生产基地。阿城蔬菜已远销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前景广阔。

2 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还不够强

推行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一些农民所认识,一些农民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还不了解,蔬菜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有些农民还停留在粗放生产上[1]。

2.2 生产规模小,总量明显不足

土地分户小块承包,种植户分散条块种植,生产经营单位小,没有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因为达不到一定规模,在当地很难形成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难以形成规模发展。

2.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影响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2.4 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阿城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混区经营,达不到“优质优价”,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2-3]。

2.5 蔬菜废弃物缺乏加工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阿城区蔬菜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常常产生数量惊人的菜叶,萎蔫、半烂、虫噬、重伤、病斑、畸形、滞销蔬菜等大量丢弃,已成为污染农业生产、生活的“一大公害”。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宣传普及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农民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认识,提高生产者市场竞争意识。组建专业性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增强菜农的“市场、竞争、经营”意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经营集中土地等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单位,缩小生产劳力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整体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益[4]。

3.2 政府健全帮扶体制,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多个生产技术领先、产品市场潜力大的蔬菜深加工项目,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阿城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区、专卖店,逐步达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

3.3 创新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

废弃菜叶富含矿物元素和维生素,营养丰富。通过建造处理池和直接菜叶还田,创新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增加蔬菜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5]。

4 参考文献

[1] 段廷兰.做强做优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吴滩镇为例探寻产业富民之路[J].科学咨询,2012(5):34-35.

[2] 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31-32.

[3] 我省对14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进行审查[J].吉林农业,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