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69-04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科专业不断地增多,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大,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统一地教学管理,由于覆盖面过大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有必要采取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然而,许多高校在学校层面上已采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但由于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不能如同学校层面信息化那样进行统一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仍然存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不断提升的空间,有必要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索。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按照学科或专业门类进行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立足于本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对上接受并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意愿,对下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活动并监督教学质量,故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给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致使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专业增多、师资扩充,教学任务安排环节也在不断增多,致使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大,给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包括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等,还有许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需要及时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协调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学院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显然,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杂且强度大,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故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平台将其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书面通知、电话通知等方式中彻底解脱出来,以提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整个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
2.教学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使用效率低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为了满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需求,加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为教学管理人员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改善传统的纸质办公条件。但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单独完成,其工作成果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完全独立,且多以Word或Excel电子文档的形式零散存储,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安全性比较差,使得工作成果难以积累和传承,管理查询效率很低,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故教学管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和无纸化办公并规范管理教学文件资料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沟通与交流
多数高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比较单一,一种方式是通过每个学期中间组织教学院长、督导组专家、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组织督导组专家听课和学生给授课老师教学评价打分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学管理网上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广大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此,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有必要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进一步拓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并与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对接,使得教学管理体系整体得以优化。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和方案
1.建设目标
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与学校层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关联和互补关系,通过构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学院公共信息管理等,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教学过程质量信息的反馈与处理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院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大大缩减教学管理流程,解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事务繁杂及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建设方案
以往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一般由多位教务员负责完成,每位教务员工作成果通常会产生大量文档资料,且数据信息完全独立,难以对这些文档资料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学院教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每位教务员工作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将会统一存储到数据库中,以方便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以上对二级学院当前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对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具体工作运行模式转变如图 1 所示。
三、系统功能实现
1.系统平台构建
考虑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兼容,实现二级学院数据与学校数据共享,减少冗余,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共享。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授予教务人员不同处理事务的职责,同时,该系统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放部分教学信息。系统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如图2 所示。
2.系统功能设计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教学管理事务的集成平台,根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分类,该系统总体功能可划分为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五大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总体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1)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
①学风警告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到课率不高(如迟到、早退或逃课)、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作业剽窃现象严重、请假方面存在不正之风、上课多次睡觉、玩手机等情况通过系统及时上报,系统将自动汇总并反馈给学院教学科,学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比如警告、通报批评、取消考试资格等。
②教师工作量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核对教学工作量和津贴信息,若存在疑问可以通过系统将问题反馈给院办。
③教师教学资料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提交教学大纲、授课日历、教案等。
④教学管理网上调查: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教学过程中教风和学风、教师在教学(如课堂教学、指导课程设计、实验或上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教学质量反馈等与教学相关的事宜进行调查。
⑤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用于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⑥教学事务通知服务:通过发短信、电子邮件或QQ、微信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学事务信息重要时间节点的自动提醒机制,如重要教学会议参会通知、新学期开始第一周上课提醒、课程监考任务信息考前通知、国家法定节假日教务处调整上课时间信息等温馨提示,防止教学事故的出现,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从打电话通知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约了教学事务通知的时间。
(2)教学档案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教学资料如课程考试资料(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平时成绩单、实验成绩单、考场记录单、试卷分析单、成绩报告单)、课程设计资料、课程实验或上机报告、生产实习资料(日志、周记、总结、试卷、成绩报告单)、毕业设计资料(任务书、进度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说明书、毕业设计相关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决议及成绩单)、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资料等,将其录入教学档案资料库,以方便各种检查或者教学评估时查询和借阅相关资料。
(3)教学成果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成果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将各类教学成果文档录入教学成果资料库,当需要查阅相关教学成果资料时,只需通过教学成果数据库设置查询范围进行自动查询,并可直接打印相关教学成果文档资料,提高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以往手工查询方式出现的差错率,并避免了以往纸质教学成果资料长时间存放存在遗失或者破损等问题。
①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主要包括各类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教师主持或者参与教学建设项目等。
②指导学生创新成果方面: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比如,以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为例,在竞赛方面:指导学生获得各级“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外语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
③其他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获奖、青年教师课堂观摩教学比赛获奖、教师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优秀成果奖、中青年教师在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奖、教师在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优秀教材奖等。
(4)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①专业和教材建设:负责新专业和教材出版计划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和优秀教材奖的申报,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将自动汇总生成学校统一要求的格式,统一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报至教务处。
②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5)公共信息管理
①通知公告管理:用于学院各种最新通知公告,如: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例会、国家法定节日放假期间教学安排调整的通知、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等。
②学院教职工通讯簿:用于方便查询学院教职工的通讯信息。
③常用文件下载:用于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文档与表格的下载。
3. 系统界面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功能框架结构,利用和HTML完成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界面的开发,该系统主要运行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身特点,通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地应用有助于规范和简化日常繁杂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轻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差错率,减少教学事故的出现,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8-20.
[2]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大学教育,2013(13):150-151.
[3]阎燕.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5):44-47.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3)分析: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引发广泛关注的道德冲突的视频,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现实的道德冲突,并在冲突当中自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难点: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策略与手段】
把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站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点评为辅。通过观看视频,层层设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思考和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录网站,打开网页。
教师活动:开场白。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救援时,救还是不救?这原本不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乐于助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佛教里更是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可是时至如今,“救还是不救?”已经成为全社会敏感的问题了。
组织学生观看《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你觉得那18个路人为什么会对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视而不见呢?(2)救还是不救?如果你当时恰好路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在留言板上发言、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交流讨论,点评各方观点,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冲突问题的积极思考,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动道德认知的发展。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对部分学生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作点评。小悦悦事件的出现,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反思。这件事的发生要引起全社会每个人对自身的反思,对道德的拷问和对善良的呼唤。借用广东省委书记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二、新课教学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特别奖――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通过留言板发表看法,谈谈感受。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升华情感。即使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心痛,我们也不应该就此坐叹“世风日下”,甚至“随波逐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热心助人、甘于奉献、坚持善良的人。我们刚刚看到的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他们展现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责任和勇气。还有生活中涌现出的“最美”,他们不求名利,救人于危难,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传递着真善美。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善良与感动,向他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同时反躬自身,心存爱心,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正面事例的引导,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力量,看到人性的光芒,认识到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四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1)当今社会,道德冲突存在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面对现实的道德冲突,解决的途径有哪些?(2)路人的冷漠跟自身的素质是否有关?你觉得人的素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3)18名路人、拾荒阿婆陈贤妹和勇救儿童的大学生相比谁的素质更高呢?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有何联系?(4)作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怎么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呢?
学生活动:按照以问题为线索思考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知识梳理
教师点评,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点评归纳教材知识点,组织学生做好笔记。
学生活动:一边听点评一边通过网站里的典型事例来帮助理解消化重难点。
教学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难免知识点有所遗漏和不解,通过教师适当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小试牛刀,巩固成果。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网页中的习题,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判断正误,给出分数。
教师活动: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给予评析。
设计意图:可以较好地检验和巩固本节所学的成果。
五、课堂小结
理清思路、构建体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反思】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电离平衡 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化学教学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实质性作用。高中化学的平衡体系主要是结合高中化学的反应速率、化学的平衡状态及化学的平衡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化学平衡的相关概念有所涉及。本文对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的教学进行一定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探究和推断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设计
(一)学生对化学电离平衡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在对化学电离平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认识障碍点在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及电离平衡概念的整体理解。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学生在对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化学学科接触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离子的概念印象较模糊,离子概念知识点的基础较薄弱,而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更强调的就是对离子概念的熟练掌握。
(二)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教学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教学目标和培养宗旨,高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三个方面。首先要使学生在电离平衡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而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熟练地进行描述,对于电离方程式做到书写无错误,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对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提高。最后学生在对电离平衡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化学知识带来的充实感,感受化学的真实性。
二、教学流程
高中化学电力平衡的教学流程:通过六个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回忆性的温习和练习,最后提出问题,巩固深化。
三、教学过程
学生思考:人被蚊子叮咬之后,人体血液中就会存在一种甲酸,写出甲酸在人体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当在蚊子叮咬处加入一定的碱溶液,可痊愈,请用平衡原理进行解释。
设计思路:通过对该课题的设计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进入日常生活中,并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四、教学反思和体会
通过对本节课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知识的简单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了学生的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尤其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熟练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播放醋酸稀释时pH值变化的视频,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式的方法,为下一堂课电离平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步,一个相对熟练,另一个则很生疏,因此教师更应该放慢教学进程,加强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电离平衡知识的传授过程相对来说是较简单的,对于学生对本节课化学电离平衡知识的整体掌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精静.“电离平衡”学习难点成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对近些年的相关报纸杂志等文献的检索,我发现有关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文章不是很多,而对人教社2006年5月第2版的高一、高二化学新教材的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及其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目前还是空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挖掘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价值,探究在高中化学中加强实验设计、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目标及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寻找和发现实验教学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我总结出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重新认识化学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帮助我们提高实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方法,帮助广大教师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
经过课题组老师四年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一个简要综述。
1.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我们对淮安市部分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有关化学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初三学生中有93%对化学感兴趣,高一学生中有75.3%对化学感兴趣,高二学生中有46.5%对化学感兴趣,高三学生中有24.1%对化学感兴趣。并且在对化学感兴趣的同学作进一步调查时发现,他们对化学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喜欢化学实验。
(2)现行化学教材特别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还不完善,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①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容易失败;②某些实验的现象不够明显;③某些实验在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上比较差;④某些实验的内容、方法、手段较为陈旧;⑤某些实验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体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能满足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
(3)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的设计创新问题多数停留在观念上,真正去实践并加以研究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以课本为标准的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很多时候人们不愿课本,不愿重建新的实验模型,就是对课本实验的改进,也认为是为了考试出题的需要,从观念上也未转变到对实验设计的创新上来。二是受现行高考制度的制约,师生的精力主要投入到研究考题、进行训练中去了,使得研究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人越来越少。
2.研究课本实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新颖的实验设计、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而且,通过反复研究、讨论,我们对所提方案进行筛选、完善,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形成相对优化的方案。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1)利用典型的实验史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化学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无数科学家艰苦奋斗、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展示中外化学家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知难而进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居里夫妇为了从半吨重的沥青铀矿矿渣中提取纯镭化合物,在破旧阴冷潮湿的厂棚实验室里,每天用酸处理矿渣,并日夜奔走在几百个蒸发皿之间进行重结晶操作,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整整工作了四年,才分离出0.1 g氯化镭。
(2)设计实验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氯化氢的喷泉实验中,我们通过设计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①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若实验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②喷泉实验对气体和溶液有什么要求?
③教材中喷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有什么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此胶头滴管吸满水且需用双孔塞,易造成装置漏气导致实验失败。若不用胶头滴管,其他部位不变,能否形成喷泉?若能形成喷泉应怎样操作?
(3)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我们提倡增设一些确实能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发展实践能力的学生实验。例如通过镁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热的实验认识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要打破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的实验习惯,就应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具有趣味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内容,增加学生自选试剂、自己组装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的实践机会。如在铝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增加铝线“长毛”、铝热剂焊接铁制品、自制明矾净水剂等。实验改革不仅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多做几个实验,关键是要创设“追根究底”,设计新的实验,解决“异常”的实验问题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总结得失,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对化学实验的热爱和执著追求、精湛的实验技术、丰硕的实验创新成果、高超的教学艺术与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家的实验创新精神的完美结合,将会吸引更多学生热爱化学学习乃至倾心投入化学科学的怀抱。有不少化学家就是在中学阶段受到执教老师的感染和化学实验特有的魅力吸引而走上终身研究化学科学之路的。通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找到了一些实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自身对化学教学的理解水平和执教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研究结果
1.学生实验能力明显提高
近几年我校学生在省级实验考查中化学学科通过率为100%,高三学生在综合科会考中通过率均超过95%。
2.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各级各类统考中,学生的化学成绩进步明显,其中实验题得分逐年提高。学生参加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这也得益于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实验探究课题的能力及学习化学的兴趣比以前也有了明显提高。
3.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
教师重新认识化学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帮助我们提高实验教学设计的能力,帮助广大教师在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有多位老师撰写的有关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论文竞赛中获奖;许多教师在市县级化学实验技能比赛中获奖。
4.坚持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的研究思路
先后多次在教研组、学校、县、市等范围内开设有关实验教学创新的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受到了专家、领导及同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通过对人教社2006年5月第2版的高一、高二化学新教材的实验进行系统研究,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优化实验设计,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价值。
2.研究展望
由于课题组成员皆为一线教师,平时工作繁忙,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相对不足,加上理论水平欠缺,搞课题研究的经验相对薄弱,影响了研究的进度和质量。另外,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只解决了部分问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比如怎样进行实验习题的教学创新?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科学探究的功能?怎样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等。
参考文献:
[1]冯守华.化学的黄金时代[J].谭持恒,译.化学通报,1998(7).
[2]刘怀乐.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孙志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4]陈加柱.基于“知与不知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J].化学教学,2011(11):21-23.
关键词: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学困生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教学模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的理想目标。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会学习的人,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一化学教学既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继续,又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关键,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和思维层次的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能力的要求出现了飞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高一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学习化学的人,为三年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化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做好初高中链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顾虑
初中化学知识跟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点要求低,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但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及化学计算,使得初高中知识脱节太大,学生在高中学习时感到困难。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就相当薄弱,高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并及时性、阶段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针对这些情况,高一教学中教师要钻研初高中教材,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及时进行基础知识的总结、抽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复习,做好知识发展的衔接;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知识得到合理推进;还可依据学习进度安排链接模块的复习,如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计算等。通过对初中知识的补习为高一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元素周期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前提。
二、做好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工作
经过初三紧张、短暂的化学学习,学生大都感到所学知识很浅显,但化学实验会极大地挑起学生的兴趣,而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让学生开始质疑化学的魅力,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化学不难学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密切关系,很多时候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暂时的,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持续的。只有培养学生具备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一次次的成功才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如果高一刚开始就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太难,也就自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传授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遵照教学规律,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教学时应严格把握教材深、广度,不要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人为制造教学难点,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解惑析疑的欲望。课堂上须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可以开展学生实验、学生演示实验,课堂外可以开放实验室,开展学生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兴趣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持续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关心他们学习的状态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想办法帮其解决;要多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基础。
三、运用教师超强的课堂执行力,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找到优秀的教学设计根本不是问题,同时,在新课改下更强调交流和合作,备课组间的资源共享也使得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再是问题,但是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使用,其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不同导致的。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的课堂执行力。应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期待和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充分发挥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教”;教学中多赞赏和鼓励,使学生时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还要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注重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
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收获知识,获得前进的力量,这需要教师的魅力和力量。当然,每位教师的特点各异,但必须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好基础知识,让45分钟的课堂真正有效,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得,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有力保障。
四、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高一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进行物质的量教学要注重微观与宏观相互转化、类比类推的思想;进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渗透守恒的思想;进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要注重分类、类比类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绿色环保的思想等。
五、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运用典型学习促进全体学习
高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最关键的时期,而因初中学习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高一刚开始就会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有元素符号都不会书写的学生,而这一时期是学生对高中学习的触摸时期,也是学习愿望最强烈的时期,教师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症下药,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外教师还需不辞辛苦,额外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杜绝学生在高一学习中的掉队现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能促进整个学习氛围的变化,激发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干劲,刺激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支柱。
高一学生对学习充满憧憬,教师更应充满热情、带着激情面对学生,并积极适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一的学习,帮助其具备学习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人,为高二、高三乃未来养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分析教学策略多元化课堂模式
浙江省普通高中从2006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是第一批从事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将近三年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后,我感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教师平时在教学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结合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有些产生了厌倦等。由此激起了我对三年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后的一些思考、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通过三年来的教学、公开课的听课活动和同事的课后交流,得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困惑和厌倦主要来自于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实施的问题:
1.灌输多,互动少
(1)课堂互动少,课堂是教师中心,学生以接受方式进行学习。
(2)课堂互动形式是单一的,而非多元的。
(3)有些课堂生生互动是一种假互动。
(4) 师生互动中不同类型的学生机会不均等。
2 .预设多,生成少
在课堂中学生回答的答案早已在教师的心中,所涉及的问题根本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主要原因:
(1)教学理念陈旧,认为课堂教学就应该实执行按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能偏离;
(2)一点担心,不敢“偏离”,生怕出问题,不能如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机智问题,没有及时捕捉到课堂中发生的能促成学生发展的增长点。
二、教学策略―――构建多元化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多次强调:“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需要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构建呢?在我校高二段498位学生中做了以下课堂调查。选“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课”的252位,选“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课”的192位,选“老师讲授为主课”的40位,选“自学课”的9位,选“大量的书面练习课”的4位,选“其他课”的1位。
89.1%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8%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我建议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化”。
1 .生活化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生活做为情景,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运用化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内心萌发出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工具。比如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课堂教学中设计如下:
【新闻点击】
神秘“水雷”惊现珠江
2001年7月7日,珠江石溪,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一个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水柱冲天而起,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打捞上船,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
珠江水面上尚有几个 “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专家火速赶来,调查爆炸物的性质,研究“水雷”的处置对策。
专家会诊
问题一: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新闻追踪】……
专家会诊
问题二:为什么会发生爆炸?
问题三:如何防止爆炸(另外几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安全处理)?
问题三:如何防止剩余的几个金属桶继续发生爆炸?
【新闻追踪】怎么处理漂浮江面的桶装金属钠,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首先,……
2. 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果索因,追根问底,是他们创新的开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但我们平时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另一种是教师要根据自已的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核心问题,但必需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包括基础性、开放性、高水平的统整性和创造性),具有适宜的难度和具有适宜的梯度,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复习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
(1)酯在水解过程中键断裂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法可证明它?若CH3CO 18OC2H5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则18O存在于哪些物质?
(2)已知-C4H9丁基有4种异构体,问:
①醇C4H9OH有几种?
②醛C5H10O有几种?
③羧酸C5H10O2有几种?
④酯C5H10O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几种?
(3)以下1mol有机物最多消耗NaOH多少摩尔?
3 .课堂探究延续化
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听着学化学、坐着学化学的被动状况,构建适宜于学生发展的,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但在课堂上教师心理必须明白探究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新问题出教室”。例如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原电池原理探究教学设计:
本节课学习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是否所有相关知识和现象都解决了呢?事实上还远没有,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问题:NaCl溶液与铜、锌都不能反应,但我们为什么在它们构成的装置中还是能够检测出电流存在?铜锌原电池中电子为什么能自发地从锌片流向铜片?铜锌原电池在工作时理论上气泡只能从铜电极表面放出,实际上从实验现象看两极都有气泡,只不过锌极表面稍少一些?不同电极材料和不同电解质测出来的两极电势差都有不同,是否有规律可循?为什么现在已没有人使用铜锌原电池和丹尼尔的电池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网上、开放实验室中继续去探索。一些常见化学电源也正是我们下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总之,要在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以吸收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合理成分为前提,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来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关键词:对话教学;试卷讲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09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有机化学内容编排主要分布在必修《化学2》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编排呈交叉性、重叠性、层次性等特征,使知识呈现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是有机化学学科本身“抽”、“乱”、“混”、“偏”的特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困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相比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反应都是千差万别,学生很难从无机化学思维过渡到有机化学的思维,无法掌握其规律性。学完《有机化学基础》后,学生对有机物的认知还是零散的,杂乱的,不能建构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近年高考有机化学试题都是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书写及数目的判断,有机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有机合成,试题综合性很强。突破有机化学,需丰富认识角度,转变认识方式,形成稳定的认识思路。
一、 有机化学复习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的复习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有机物性质的认识视角:“结构―性质―转化”,建立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是学生在基础年级的学习并没有建立正确认识有机物的方式,对官能团的性质掌握也不到位,从高二到高三又有部分知识遗忘,教师觉得学生什么都不会,这要讲、那要讲,索性像新授课一样对待,详实地介绍各个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再通过习题强化巩固。这样的复习学生能掌握具体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但是知识的迁移不够,不会举一反三,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够,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是存在困惑,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能有效地提取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认识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是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化学认识的教学,是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了的教学”[2]。因此,有机化学的高三复习教学需要改进。
二、 有机化学复习教学的功能分析
有机化学复习教学主要达成两方面的目标,一是促进知识的结构化,让学生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网络,建立研究有C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机化学教学的核心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复习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具体官能团的结构,分析其性质,再类推含有相同官能团物质的性质,也就是从单一的结构具体的物质同类有机物的性质,纵向认识有机物的基本思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建立有机物横向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图1:
因此,知道官能团的性质,了解官能团之间的衍变,有机合成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认识一种有机物,会书写一个有机方程式,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化学认识素养,即培养和发展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和结果的水平。”[3]研究发现,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但却没有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教学学生的认识并没有得到发展。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其认识的发展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三、 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1. 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搭建学生认识发展的平台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复习教学不仅是温故的作用,更是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并且融会贯通,最终将这些具体的知识转化为认识。盲目地复习只能使学生“原地踏步”,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所以任何形式的教学之前都要先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并分析跨越这两种水平需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再探讨搭建跨越这种差距所需的平台,建构认识发展的层级模型,只有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3]。
案例1:同分异构体教学中学生的两种水平分析
同分异构体内容学生认识发展的层级:会判断常见的同分异构体多角度建构简单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的方法建立书写有限制条件同分异构体的认识思路应用认识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学生同分异构体知识的两种水平,如图2。
2. 重视实验的教育功能,丰富学生的认识角度
有机化学中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都可以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类别、官能团种类、结构和性质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角度。但是教学发现,学完有机化学,学生不一定有相应的认识角度。由于受无机化学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在描述有机物性质的时候往往忽略反应试剂、条件和转化等认识角度,他们只注重“反应的结果”,不考虑“反应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也会不断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但是即使强调学生还是忘记,或忽略这个认识角度。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比较全面、丰富的认识角度,并且能记住这些认识角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最好的“行”的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通过实验控制不同的反应的试剂条件,观察现象,并检验产物,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认识到试剂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深刻体会有机反应试剂条件的重要性;第二,将知识外显,就是将认识角度罗列出来,让学生知道有这些认识角度,然后让学生分别从这些角度去认识有机物的性质,在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建构认识角度。
案例2:卤代烃教学中丰富学生认识角度的教学设计
(1)溴乙烷水解和消去的对比实验
试剂:溴乙烷、10%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0.1%的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硝酸银溶液、硝酸溶液。
主要实验仪器:圆底烧瓶、铁架台、洗气瓶、试管、大烧杯。 按图3所示,搭建装置。
第一组,溴乙烷的水解。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mL10%氢氧化钠溶液、5mL溴乙烷和10mL水。用40℃的水浴加幔并且不断振荡烧瓶。反应一段时间,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从圆底烧瓶反应液中取出1mL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银,观察有淡黄色沉淀。
第二组,溴乙烷的消去。将第一组实验中的圆底烧瓶换成装有5mL溴乙烷和8mL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用50℃-60℃的水浴加热,并且振荡圆底烧瓶。反应一段时间,试管中有大量气泡,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按书本进行实验反应速率慢、现象不明显,所以进行上述改进,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学生实验只能用振荡来增加反应的接触面积,后演示实验改成磁力搅拌器,反应速率更快,现象更明显。相同的装置,相同的反应物,不同的反应试剂条件,导致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悟试剂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2)有机物性质认识角度细化表,见表1。
通过表格的形式将认识角度展示出来,给学生直观、清晰的印象,也使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表格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反应物相同,反应试剂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断键位置不同,官能团的转化类型不同。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认识到反应试剂、条件的重要性,以及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关注这些角度。
3. 展示本质的教学,提高学生认识方式类别
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官能团的视角来指导学生认识有机物,这种教学主要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同类有机物的性质,学生容易接受也便于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去建构对有机物性质的认识方式。教学实践发现,追求本质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方式类别,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展示本质的复习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炼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认识方式;升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提升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形成研究问题稳定的认识思路。
案例3:卤代烃教学中展示本质的教学设计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卤代烃有这样的性质,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官能团中的化学键,以溴乙烷为例,让学生知道由于官能团溴原子的吸电子能力较强,使C―Br键的极性增强,反应活性增强,所以在一定条件下C―Br键容易断裂发生取代或消去反应。再引导学生从反应类型、反应试剂条件、断键位置、生成物、官能团的转化这些角度认识溴乙烷的性质。
从分析具体官能团的结构,到认识有机物性质的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展示本质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有机物的性质,并且增加新的角度认识有机物性质,使学生的认识由孤立变为系统。因此,展示本质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微观、系统的认识方式类别。当然本质的教学也要适当,尽量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4. 重视规律总结和方法指导,理清学生的认识思路
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离不开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可循,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规律、方法蕴涵于过程中,没有特意去把规律、方法展示或罗列出来,这样大多数学生不能自主地从中提取规律和方法,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思路,更谈不上应用。教学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范式。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将规律和方法外显,让学生解题时有法可循,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识思路,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案例4:培养学生有机合成思路的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在有机合成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总结常见官能团引入和消除的方法;其次,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有机合成解题的基本思路,如图4;最后在具体有机合成解题情境中感悟规律方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敏.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性教学 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主要体现在它枯燥乏味,特殊性则是体现在与一般性对立的角度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课堂新颖性。怎样才能有效地挖掘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挖掘与探究,构建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本文将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为研究主题,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贯彻与实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学生都对此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高中的教师与学生,这对于进一步实现高中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及其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这些实际问题会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发展,同时也会限制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存在的这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体教学形式较以往有着巨大的改观,但是固定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也就是说,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还是听讲、作笔记等。
2.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且如果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老师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学上虽然采取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上还是“重理论、轻实验”,课堂教学过于单一,且许多的实验活动没有针对意义,纯碎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活动而活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也是他的人生体现。我们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是那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就是指化学物质反应过程中,所进行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指其平均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是单位时间内化学生成物物质的量来进行表示。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单位:
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表达公式:
mA+nB=pC+qD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从当前新课改教育环境总体发展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似乎是非常受教师、学生欢迎的一门公开课程,其中主要包括示范课和观摩课等相关教学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之所以如此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既存在一定的定性研究与分析,又可以作为定量参数来进行计算,尤其是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既能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同时又可以安排小组让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其教学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途径是实时探究性、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作简单说明。“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二年级教材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个环节。以下是某高二班上这一节化学课的片段。
化学老师: 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判断出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呢?下面我们就开始一探究竟。同学们,注意了,大家来完成这个实验活动(学生被老师分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
学生实验小组: 小组成员分别向A、B、C这三个试管中依次放入等体积的H2O2物质溶液,之后分别向这三支试管加入2―3滴不等的洗涤剂。接下来向A试管中放入2―3滴0.2 mol・L-1 FeCl3溶液,向B试管放入极其少量的MnO2物质粉末,试管C则是原封不动留作比较使用。之后,让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比较,并分析三个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
化学老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些实验,大家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学生甲: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其中的催化剂能显著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且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学习乙: 我认为加入的H2O2化学溶液的容量比例越大,其产生气泡的速度就会越快,这可说明了一个结论,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化学反应物的浓度不断加大,其相对应的化学物质反应速率也就随之加快。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交流―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思想,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个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形式探究”逐步转变到“动机激发”探究,不断强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趣味,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比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图表的方式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如图2和表1所示。
粗盐浊液实验研究: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学科,也就是说,化学实验活动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老师应该尽量多安排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教学价值的化学实验活动,尽量使得化学实验生动、形象、有趣,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探索并挖掘出学生内心中那种对知识、对科学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探索欲望、思维逻辑性强的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教育环境下的时展要求。
关键词 : 有机化学课程 选修与必修 衔接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与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前者将有机化学内容包含在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介绍,后者是相对独立的有机化学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1]。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2]和学时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2(必修)》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从两者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有机化学在必修和选修间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3],如何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衔接好必修和选修间化学教学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人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1.贯串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构建一个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就是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由典型有机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测出同系化合物的性质。如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4]。
2.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授课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5]。
下面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中,观察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现象为例。
关于“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的探究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条件在人教版必修2中已体现,在本章内第2节主要体现在对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方面方案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思考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尾气处理等多个方面来全面思考问题,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各要素、理解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及对反应装置的要求。
关于“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的探究活动,利用对比实验原理,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虑甲基的影响,思考苯的同系物有何通性和特性?作出假说,最后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现象验证自已的假设。
3.“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举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为例,学生在学了必修2之后,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4.巧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衔接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个人计算机(PC机)附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宏观微观的思维障碍。如在回忆复习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乙烯的立体结构模型;通过实验录像再现甲烷、乙烯的燃烧,以及它们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
学生获取和学习化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多渠道的,其中互联网上的化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开辟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6]。例如,必修2已用图表进行专题介绍煤、石油的综合利用,选修模块在脂肪烃、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部分又对其进行了阐述。建议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从石油、煤化工制品用途、芳香烃和脂肪烃的来源、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加工工艺等多个角度进行资料查阅的探究,且事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讨论等。
5.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过程,联系必修与选修,拓宽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培养学生的这些本领和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可以应用于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以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7]。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开辟了将实用性知识实践化的天地。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为例,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STSE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研究性学习后,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提交实验报告,举办展览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抓好衔接。切实加快高中有机化学课选修和必修教学衔接的研究,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使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J].化学教学,2005年,(7-8):5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沈剑峰.高二与高三间化学衔接教学刍议[J].化学教学,2004,(12):12-14
[4]陈颖.《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教学设计案例——“碳原子的成键方式”[J].化学教育,2005年增刊:167-170.
[5]汪明微. thjy.edu.cn/user1/29/index.html.
摘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提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在这个过程中,想要真正的实现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化被动为主动的进行学习;另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要注重化学知识的贯穿融合;更要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做好了这些,才能使教学立体化的进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 化学 教学 有效性 提升 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化被动为主动的进行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但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往往还是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积累了一定的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态度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但实际情况是,居然有些女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火柴,特别担心划出的火焰会烧到手,教师对这一行为虽然诧异,但不至于嘲讽,在生活中使用煤气灶是不需要火柴的,一些同学的确没有使用火柴的机会,教师要结合时代的改变,站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辅助学生练习,当然也是“高二实验操作能力考试”背景下的要求,胆小的学生克服恐惧学会了,未尝不是一种欣喜呢?所以“科学素养”中的“实验技能”可以说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一部分。例如,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会学生制作手工皂、化学暖袋等。
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做好零散知识的贯穿体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系统化很强的研究学科。但是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很多知识,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比如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有着很大 的影响。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科目的课时安排较少,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有限,只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课堂时间才能有效的做好化学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知识的交流、沟通,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常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在传统的学校中,学生面对的是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内容、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很多时候,这种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或仅因为有趣而提问题的观念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也就不会积极的进行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学习内容或讨论他们提出的有趣问题的机会,有自由选择机会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好奇性和兴趣,让他们感觉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任务,而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发展,让他们真正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切实的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教学项目,知识点多、课时安排少,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敢于创新、也要更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化学课程标准》将研究型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联系,将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学科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能力。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占有量,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二年级开展研究型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充足时间,切实减轻高二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在高二下学期我选择第八章合成材料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因为这章教学要求层次比较低,而且全章教学又没有很多理论知识,所以本章不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章密切联系实际和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若是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则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这一章还用一定的篇幅介绍白色污染,若只是要学生看看书,肤浅地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而并没有实际考察体验,那么这样的知识也并不丰满,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被激发。
将这一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进行开展,让学生走进商城、工厂,走进生活,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合成材料的重要性,增强对合成材料的亲切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生动活泼。
指导教师首先对将要研究的课题做一些背景知识准备,如讲加聚反应,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想参与、想研究。
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后,提出总课题“认识合成材料”。
研究目标: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了解白色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绍,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按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分别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每个大组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般4―5人为宜),就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步骤,学生根据小组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开题报告(包括可行性验证,研究计划、方法、时间等),教师进行指导。第二步骤,在图书馆或在互联网上查阅所需资料,做好资料收集。第三步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工厂、商店实地考察。第四步骤,整理报告,实验研究,做出专题小论文或制作课件、展板、实物标本等,并在课堂交流汇报,相互学习。第五步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指导、总结。
研究成果采撷: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如“塑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小组的成员一边展示制作的课件,一边介绍塑料的历史、现状(包括利、弊)及对塑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这其间还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常识,现场教学生利用试验方法鉴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要求上台演示,课堂上出现预约的气氛。
“生活中的合成纤维”小组的学生以网页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合成纤维的来历、纺织纤维种类、常见衣料成分及特性等,给学生介绍一些洗衣常识,鉴别化纤衣料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制作的不同纤维实物标本展示给学生看。
“白色污染”小组的组长像专家一样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概念、来源、危害及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还给学生展示他们到白色污染严重的区域拍摄的照片。
在每一组汇报之后,其他小组都可以提问,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这样的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活用 化学 教材
一、充分备课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快乐的化学课堂
苏教版化学新课标的出台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需要化学教师将学生的新的生活与新的化学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创新,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化学课堂氛围接受新知。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到的。对于教学前的备课,需要建立在教材的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预设。先对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有个整体上的把握。将新的教学理念充斥在教材的深度挖掘之中。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精准的提炼,预设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来进行“科学探究”。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如苏教版高二化学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的知识点为:①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②通过对有机化学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结合较紧密的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有机物,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是许多新诞生领域的研究基础。③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笔者收集资料,3000多年前,通过人类祖先在用煤作燃料,2000多年前掌握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从植物中提取染料和香料等物质的历史,引出有机化学。通过德国化学家维勒,在加热无机物氰酸铵时,偶然到了尿素NH4CNO CO(NH2)2 的故事,引出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二、将化学课与校本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兴趣拓展延伸
新课标和新的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材为师生在知识的处理上,留出更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的舞台,高中化学给学生了更多的动手实验操作机会,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学生的创作性思维给予了弹性空间。笔者结合化学教材的特点,深入挖掘化学课本知识与校本资源的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开发。
在课程与资源的整合中,笔者主要是从活动着手的。①如课前让学生进行的一些为化学课堂所用的小调查,从而得出相应的数据,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笔者让学生到一个化工厂搞一次课外调查,写好调查报告。②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讲《胶体的性质》制作氢氧化铁胶体注意事项,笔者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自己操作,首先注意水一定要先煮沸后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其次加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的量要足(200ml水-2-3ml),最后,谁煮沸后应继续加热,逐滴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边滴边搅拌至红褐色即可(不要变浑浊),学生在整个操作中就会将一些的注意事项在体验中加以掌握。在课程与资源的整合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识掌握的最终目的。笔者结合化学教材,与校本课程通过有兴趣活动,进行拓展延伸。
三、开发新资源,延伸化学课空间,扩展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新教法的使用,使学生的视野大大被扩展,45分钟的化学课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新知识的探究,课堂上的实验,书本上的探究内容,学生逐渐愿意独立进行化学实验尝试。更多的学生,想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
如《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和金属的腐蚀是本课的重点。金属的腐蚀,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Flash演示教学软件,交给学生课下或回家中通过电脑演示。得出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由于溶入二氧化碳,使H+增多。
H2O + CO2 H2CO3 H+ + HCO3-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酸性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Fe – 2e = Fe2+ (被氧化)正极(碳)2H+ + 2e = H2(被还原)
笔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辅的教学模式,利用电脑模拟真实试验的方法,满足学生愿意尝试的愿望,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延伸化学课的空间,在模拟实验中,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对于有新意的问题,笔者会充分尊重学生,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路,讲解表达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实验演示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点评,共同营造开放性的化学课堂。通过小组的合作,在集体的帮助与激励下,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师生共同攻克难关。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分析小结与反思和再认识。
总之,新课程在不断改革,对于新的化学教材,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同时,还需要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让化学课堂不在局限在课上的45分钟,让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将化学课堂空间向外拓展,在开拓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着非常强的时代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性化需要,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易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再人云亦云。他们的选择性学习意识比较强,感兴趣和不感兴趣内容在教学上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生本教育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特点,应需而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四重唱。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着运用生本教育,下面就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一、交流与讨论的意义
1.交流与讨论中渗透着对生命的尊重
交流与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用交流与讨论法教学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生本教育就是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接纳学生的理解,洞察学生的困难,让知识与能力水到渠成地流入他们的心田,丰富他们的智慧。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共同参与,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用武之地,也让教学更好地体现了为对生命的尊重。
2.交流与讨论中闪烁着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从传统观念上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把问题经过严谨的分析、周密的设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听懂了”,但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又不会了”。而且,生源年年不同,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对知识的领悟也不同。交流与讨论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体的发展。生本教育之所以如星星之火般燎原起来,就在于它有了前所未有的鲜明服务性质,为学习者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好学意识服务。
二、交流与讨论的思路与技巧
1.交流与讨论的内容
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新编高中苏教版的化学教材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构建了【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栏目。这些栏目不仅是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展开的,而且还立足于发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外延。教师可以通过借助这些栏目教学,从而主导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利用好这些栏目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机会。
2.交流与讨论的思路
交流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或者为问题的最终结论提供解决的依据。这一过程可以用以下模型图来表示。
3.交流与讨论的技巧
一是交流与讨论要分层次进行。交流与讨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本教育的实践分层次进行。在高一上学期刚刚接触交流与讨论时,教师可将交流与讨论的题目跟学生以往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具体化的问题,让学生用现有知识加以分析,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氧还原反应的概念”问题的讨论。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提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通过交流与讨论,获取某种知识的自豪感,久而久之对“交流与讨论”的体验,发现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讲授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2》专题1时,就可直接运用【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获取一定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这时小组讨论仍利用课堂时间,但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高二随着学生交流与讨论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了,而且“讨论”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一些。例如: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中,在学习关于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后,再继续学习“运用压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将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向课外延长,讨论的结果要求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最后各小组就这一主题以不同的子课题研讨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在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最后一个【问题解决】《合成氨条件的分析》中,笔者根据三个“活动探究”设置了一个情景:“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专家小组,这里有研究化学平衡的专家、有催化专家和材料专家,大家要对一个既将上马的新合成氨厂的筹建进行技术论述,以选择生产合成氨的最佳条件,并写出可行性报告的汇报提纲”。第二天,全班十四个小组都做出了书面提纲,教师选择了最好的一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不仅解答了新工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情况,而且还提出了合成氨的前景。同学们的汇报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习情绪空前高涨。这个班在高二整个学年中,化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平行班之首。
二是学习对象要分小组讨论。①在开学初将全班的学生按座位就近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不定期地指定组长;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商榷;③要求每次交流与讨论,各组都要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写出书面汇报提纲,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向全体同学进行主题汇报。
三是成绩评价要综合评定。根据小组的书面总结和向全班进行主题汇报的结果,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定出成绩,且记入期末的总成绩。这种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主要以鼓励为主,以在交流与讨论中参与的表现为主。在评价中要体现欣赏:教师对学生欣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欣赏。
三、交流与讨论中的体会
1.善于在交流中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气息浓郁的课堂气氛表现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行为的支持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上;表现在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与和睦相处上。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又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提出的批评,体现在同学对教师的接纳、热爱与信任、支持与合作上。09届高二(9)刘天韵同学是个有名的化学尖子,在生本教育的学习中他积极发挥自己的化学特长,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真诚帮助同学;林希同学是一个十分刻苦认真的好学生,但是,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学得很辛苦,交流与讨论活动让他感悟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考后他说,高一、二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基础,高三的化学学得很轻松。魏卓越是一个聪明而贪玩的男同学,在生本教育的交流与讨论中他常常会异军突起,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一路走高……。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一个理论基点,也是生本教育的实践出发点。
要营造一个散发着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光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颗真挚热爱教育事业和敏锐感触学生心灵需要的心。
2.善于在交流中倾听智慧的声音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当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增强以后,教师就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有时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有时学生对提出的一些问题做出的不同凡响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就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发现课堂的活力。
在苏教版《有机化学》专题2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前置性作业”有一道问题是:“加成反应”有什么特点?加成反应与加聚反应的关系如何?在同学们交流时,有一个同学大胆谈到,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从形式上看都很像初中学过的化合反应,一下子就把加成反应的特征点出来了,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学生自己把问题点透了,教师就可以少讲或不讲。倾听智慧的声音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为认定“智慧的声音”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
3.善于在交流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生本教育的教学中,不存在单一的教师中心。它的本质是师生人格上平等的交往与合作,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关键词:教学难点;课堂效率;难点突破
在教学活动中能否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通常进行教学设计时,需预设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然而很多教师却直接从教辅书上获取。因此,把握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并灵活应用各种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教学难点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太过抽象、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是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
难点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1)知识远离学生生活,使之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2)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3)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过于集中。
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一旦被学生理解,就不复存在。如高一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对羟基、羧基等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但是对于高二学生,该内容将不再是难点。其次,同一知识与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却不是。
二、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难点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把握准难点,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确定适合本班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否则将形成一个很大的教学难点。其次,要把握好难点,还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及理解水平,发掘理论性较强、推理过程较为复杂的知识。
三、突破教学难点
确定好难点,选择有效突破方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的标志。教学难点的突破应当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有些难点的形成原因是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真核生物有丝分裂过程。要化解这些难点必须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甜,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