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措施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兴趣是阅读学习最好的引导老师,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都是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出现了厌学情绪,便会对阅读教学产生阻碍。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语文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条件,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来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结合阅读文章中相关的一些背景或内容制作成精致的PPT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文章当中。《乡愁》是余光中先生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地的思念之情,诗篇简短有力,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随处可见的物件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这些正是思乡之切的情感表现细节。若只是单纯地将诗篇进行朗诵,学生肯定不会产生切实的体验,从而体会不到诗篇中感人至深的思乡之情。于是,笔者就结合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将一些亲人被迫分离的资料图片或影像进行搜集整理,并将与教材匹配的朗读音频作为课件的背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触摸”到那份不可名状的心痛,使他们对诗篇意境的了解更为透彻,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结合教学设定的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凸显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教师对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心设计可以通过结合文章的类型进行调整创新。阅读教学作为一门富有文艺气息的语文项目,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别和教学任务,所适合的教学模式大有区别,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模式设计,拿《范进中举》的阅读教学来举例,笔者在对该文章内容分析以后,决定采取剧本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大致的阅读,重点掌握几个中心人物的个性特征。再将他们进行小组分配,依据之前讨论交流而编排的“剧本”,让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一个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角色,经过几次排练演习之后,进行简短的舞台表演。像这样的教学模式设计,融入了新课程课改的教育观念,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课堂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对他们的情感体验的关注程度,尊重了他们的个人感受,激发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学会从心灵的角度上去理解文章内涵,与作者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有了这样的教学效果,还会对阅读课堂效率的提升有所担忧吗?
三、对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进行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厚积薄发是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一直十分重视的教学理念,语文学科学习的进步,只有以知识累积为前提才能加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如此。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设计方面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要灌输给学生勤做笔记、学会累积的阅读意识。摘抄作为一种较为便捷的阅读笔记形式,能够让学生对阅读文章或书籍有更深刻的印象和体验。一段优美的文字配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每每翻开摘抄本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惊喜。有必要时,还可以将一些优美的文字语句背诵下来,背诵过程中,除了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以外,还对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培养作用,为其今后的课文学习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开始着手,结合阅读文章的类型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最后,用课外阅读来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对于生活和社会有深层的理解,最终实现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在此,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就阅读效率提高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希望能对各位教学同仁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万淑萍.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2]周亚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关键字】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主要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中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是生物生理的一种潜能,而潜能是指人的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教授将人的智能主要分为8中类型,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沟通、自我认识以及自然观察等。因此,他认为人类是有着非常完善的智能谱,是一种多元化智能。以上8种智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智能,它们都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之处就是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不一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正确的对待智能的差异性,使其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智能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一)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指人们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个人可以自行组织语言,将某件事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采用语言智能的培训,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发言,与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活动,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创设言语的练习,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第一,要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通过简短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件事的观点、意见等阐述出来;第二,培养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教材的能力,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掌握阅读时的节奏感、语气、语调等,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文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应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讲究语言课堂的艺术性。
(二)多元化教学加强逻辑,提高数理智能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逻辑性。其中数理的推理和运算,主要是对各种事物的关系进行叙说,例如:案例对比、事情因果、语言逻辑等,通过对数据的推理和运算,得出结果。加强学生的核心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者认为数理智能不仅只存在于数理化等科目中,还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数理智能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点拨的教学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1]。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个网络话题来进行口头作文,教师应在一旁指引,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根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语言逻辑等进行深入指导,指引学生去推敲作者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情境。
(三)利用高科技进行教学,点亮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在人脑中构成一个空间世界,使得学生掌握空间智能的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如:人们对线条的构思、形状、色彩、结构等方面的敏感度,再构成一个图形,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存在厌学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课本缺乏视觉空间感的原因[2]。所以,可以利用这一情况,将重点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或者投影片等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视觉效应,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进音乐艺术,加强音乐节奏的智能
音乐节奏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个人感受,记忆和辨别等音乐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演奏和唱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社会性充分表现出语文与音乐艺术的联系。因此,有效的结合音乐资源,将教材与音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素材,在教学时,利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指引他们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意境。例如:教师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中,可以先播放一段《水浒传》的相关画面,再配上一首《好汉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五)人际关系智能,加强自然观察智能
人际关系是所有智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可以让学生能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感觉、意图等,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开展学习小组,进行相互探讨、交流等,可以相互学习,并获得不一样的见解,从而解决问题,并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并给予各小组一定的指导和面对面的探讨,从而有效的落实学习任务。
(六) 加强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升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认识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生活的能力进行有效调节。核心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反思、重建。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场合的情境设置,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自主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疏理、开启自我认知智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才能充分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新视野、新思路。才能加强创设,把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引入课堂教育的实践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微课是当前初中教学中比较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微课教学,不仅能够让整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多变,让整个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兴趣。本文将从微课教学的角度入手,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进行教学分析,研究通过微课的方式来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微课教学的内涵分析
微课是近些年来比较新兴的一种课程教学方式,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微课属于比较简短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微课的课程时长在8分钟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这种时长下微课课程的教学要想展现出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就须要有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这也是微课教学的一个特点。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微课课程的主要设计构成,就是课堂上的相关教学视频,也就是比较常见的说课片段,其中包括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有教学反思以及配套练习等。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反馈与点评,都是集合成一种组织性系统,以呈现出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环境。
因此,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相比较。微课这种课程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类型,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的创新。以在线教育的形式作为依托,将教学的内容精练,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出一个丰富而短小的课程内容。从教学的角度,微课这种形式能够更加高效的将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深度阅读”中应用微课的策略分析
1.借助微课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文中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知识教学的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而言,对于一些他们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初中阶段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而语文课文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学生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内容,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的内容缺乏背景认知,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做好语文深度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想要学生深入阅读以了解文章核心内容以及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视频和图片相融合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苏州园林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丰富,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背景知识也有了新的了解,深度阅读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强化和提升。
2.借助微课领会文章主旨
深度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领会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文章表现出来的比较抽象的思想和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这种理解难度比较大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为教学提供新的环境和方式,微课就是其中的首选。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时,可以利用微课配上比较俏皮搞怪的音乐,将文章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呈现出来,使学生更清晰明白这些地方正是文章所讲的重点。微课中各种表现方式都可以成为点名文章主旨的支持手段,音乐、视频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一定的微课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提供更好的帮助。
3.利用微课整合阅读内容
在完成阅读之后,可以利用微课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整合,这个整合包含了课内阅读知识整合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整合,最终把所有的阅读知识综合起来。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运用微课方式将整合的内容重新梳理一次,这样就更加巩固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忽略掉的一些问题。
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程式化色彩过于严重,无论是作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还是学生习作的讲评都过于照本宣科,没有太多新意。这样的作文教学的展开形式以及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方式不仅难以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作文课堂的时效性也得不到保障。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时效性初中作文教学
语文教师似乎并不常思考,作文教学应当关注于其时效性,要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程式化色彩过于严重,无论是作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还是学生习作的讲评都过于照本宣科,没有太多新意。这样的作文教学的展开形式以及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方式不仅难以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作文课堂的时效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经常对于自己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展开方式加以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时间,是否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一、采取新颖独特的作文训练方式
提升作文教学的时效性首先需要从教师的作文训练方式展开,这一点教师要有所认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学生普遍对于作文课堂提不起兴趣,一谈到要完成习作,学生更是表现出极强的畏难情绪。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有限,写作训练对于他们来说确实难度比较大,另一方,这种现象也很值得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展开模式以及作文训练的方式有所反思。教师如果一直以来采取的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固定,往往是选定一个题目、一个话题或者是一段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章,这种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强,体会不到写作过程的乐趣,自然对于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发散性思维,要多探寻那些新颖有趣的写作训练形式,将其引入课堂。这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原来作文训练也可以这么有趣,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与热情,这才是作文教学时效性得到保障的前提。
有很多新颖有趣的写作训练方法值得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尝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对接,或者通过前后阅读,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续写作文的手法进行训练。如,在作文写作中,可以找一些比较优秀的作文,然后把中间或者结尾的部分给省略掉,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根据作文意思、中心思想来续写缺少的部分,这种“断章取义”的写作手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写作意愿。这种学生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写作训练方法会极大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写作训练会产生新的认识,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也会在这种趣味化的训练模式下得到消除。
二、激发学生的微型创意
基于时效性的作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作文课堂,教师要开放自身教学思维,很多其他的教学环节和过程中都可以一定程度融入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素养的培养与锻炼。教师如果能够有这样的作文教学意识,不仅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课堂时间,也能够很好的将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融入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將读到的故事进行仿写、改写或者续写,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此外,对于一些有意思的课外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或者是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等,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活动后撰写观后感等。有了具体的活动经验和观赏体验后,学生通常会有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与素材,会写出相对更加具体充实的文章。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微型创意,要实现写作训练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平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短篇幅的情景描写、人物刻画、心理描述等,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且具有兴趣的微型作文,如续写《皇帝的新装》,仿写《春》,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个题目,让其进行场景刻画。这些看似简短、微型的写作,其实对作文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写作的方法、写作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形成一些值得捕捉的写作创意,这是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前提,学生会在这种探索实践中慢慢形成自己写作经验的积累,促进自身语言驾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构建生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
最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构建生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积攒写作素材,找到自己想要表达与呈现的内容,呈现一些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总体来说仍然有较强的生活化色彩,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形成的话题或者材料通常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有敏锐的观察洞悉能力,并且能够对于很多人和事有自己的思考,这会让学生在文本写作时更加善于挖掘主题,形成自己的核心论点,并且找到详实的材料让自己的文章得到有效支撑。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多构建生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多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展开作文的表达与描述。例如,在进行环境方面的写作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查询一些关于家乡环境的资料,最后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环境的变化,感受现在的环境状况。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会让学生对环境方面的题材的写作更加了解与熟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前社会中的时事新闻,对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新闻进行分析探讨,然后划定写作范围,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就会不断创新作文题材,顺应写作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让学生从生活出发搜寻与积累写作素材,加深自身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这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时效性的一种保障,也可以逐渐锻炼学生写出更多具备一定深度的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芹.对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
【2】李春丽.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刍议【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2)
【3】张金川.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1)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教学 衔接
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抓好七年级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因为语文版教材容量大,篇目、体例变化大,对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也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这一阶段的过渡和衔接,有待于教师主动积极地尽快做好过渡期的衔接工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语文常规的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课后自我复习与总结的三个环节,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2.坚持积累词语、名言名句、格言等。3.细心观察、发现并及时纠正在小学阶段养成而又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读写听说的习惯。4.悉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判断、选择、反馈信息和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5.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感知和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尽快完成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差、慢、低效向准、快、高效转化的过渡。如在学生最先接触的第一单元阅读教学中,我就四篇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展开了查字典、词典的比赛。增教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了运用多种检字方法准确快速查字的阶段性专题训练,既解决了阅读中的字、词典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的能力。
2.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与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都视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听说的方法与技巧。在新授课上,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思路、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分析,我灵活运用以归纳法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独立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判断、选择信息的自我阅读。如同题的《我的教师》两篇课文的阅读,因魏巍写的简短浅显,我就引导学生圈点阅读,而海伦凯勒写的篇幅较长,我就引导学生与前文比较阅读,力求学生自己得出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我只在学生发问和讨论的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钻研、探求的主体意识。这样,尽快完成了学生在阅读方式上的由听、记为主的被动式阅读转向主动性阅读的过渡。
3.根据教学内容和处于小学阶段思维状况的学生实际,把培养理解、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以科学的思维过程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降低思维起点,减少思维跨度,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内化处理所获思维信息和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逐步自觉地、独立地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并及时纠正他们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使学生通过学与思的结合发挥多种思维能力。如:《春》一课的阅读,我一反常规教学,以结尾“春天像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一组比喻为切入点进行质疑设问: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一切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深入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地看待问题。尽快完成学生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三、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教学时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尽量与生活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阅读和作文都是再现生活,只不过课文是作者生活的再现。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不断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激发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机会,并渗透一定的观察知识与方法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生活,写好观察、感知生活的记录。因此阅读教学时,我悉心引导学生融己于作者再现的生活里,顺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和理解生活。如《小巷深处》的阅读,我带领学生将自己融进养女与盲母纯朴而真挚无私的生活中,入情动感的阅读。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打开平时观察积累的储存库,根据写作的中心与要求精选材料,教给学生表达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如学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写作前,我以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为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的脸谱、衣着、神情、让学生明白大千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不会张冠李戴,是因为人的外貌各有其特征。动笔前,我让学生获得肖像描写的基本知识,引课文《背影》中对父亲买橘时的衣着、体态描写为范例,再如学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我引课文《风筝》中弟弟做风筝的动作为例,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促使学生在感知课文、感知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这样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读得欣然,写得轻松,尽快完成学生感知方式上由听觉型为向视觉型为主的过渡。
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过渡期的实际情况,注重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