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措施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兴趣是阅读学习最好的引导老师,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都是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出现了厌学情绪,便会对阅读教学产生阻碍。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语文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条件,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来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结合阅读文章中相关的一些背景或内容制作成精致的PPT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文章当中。《乡愁》是余光中先生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地的思念之情,诗篇简短有力,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随处可见的物件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这些正是思乡之切的情感表现细节。若只是单纯地将诗篇进行朗诵,学生肯定不会产生切实的体验,从而体会不到诗篇中感人至深的思乡之情。于是,笔者就结合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将一些亲人被迫分离的资料图片或影像进行搜集整理,并将与教材匹配的朗读音频作为课件的背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触摸”到那份不可名状的心痛,使他们对诗篇意境的了解更为透彻,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结合教学设定的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凸显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教师对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心设计可以通过结合文章的类型进行调整创新。阅读教学作为一门富有文艺气息的语文项目,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别和教学任务,所适合的教学模式大有区别,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模式设计,拿《范进中举》的阅读教学来举例,笔者在对该文章内容分析以后,决定采取剧本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大致的阅读,重点掌握几个中心人物的个性特征。再将他们进行小组分配,依据之前讨论交流而编排的“剧本”,让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一个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角色,经过几次排练演习之后,进行简短的舞台表演。像这样的教学模式设计,融入了新课程课改的教育观念,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课堂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对他们的情感体验的关注程度,尊重了他们的个人感受,激发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学会从心灵的角度上去理解文章内涵,与作者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有了这样的教学效果,还会对阅读课堂效率的提升有所担忧吗?

三、对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进行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厚积薄发是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一直十分重视的教学理念,语文学科学习的进步,只有以知识累积为前提才能加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如此。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设计方面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要灌输给学生勤做笔记、学会累积的阅读意识。摘抄作为一种较为便捷的阅读笔记形式,能够让学生对阅读文章或书籍有更深刻的印象和体验。一段优美的文字配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每每翻开摘抄本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惊喜。有必要时,还可以将一些优美的文字语句背诵下来,背诵过程中,除了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以外,还对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培养作用,为其今后的课文学习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开始着手,结合阅读文章的类型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最后,用课外阅读来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对于生活和社会有深层的理解,最终实现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在此,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就阅读效率提高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希望能对各位教学同仁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万淑萍.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2]周亚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篇2

【关键字】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主要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中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是生物生理的一种潜能,而潜能是指人的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教授将人的智能主要分为8中类型,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沟通、自我认识以及自然观察等。因此,他认为人类是有着非常完善的智能谱,是一种多元化智能。以上8种智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智能,它们都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之处就是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不一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正确的对待智能的差异性,使其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智能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一)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指人们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个人可以自行组织语言,将某件事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采用语言智能的培训,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发言,与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活动,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创设言语的练习,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第一,要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通过简短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件事的观点、意见等阐述出来;第二,培养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教材的能力,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掌握阅读时的节奏感、语气、语调等,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文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应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讲究语言课堂的艺术性。

(二)多元化教学加强逻辑,提高数理智能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逻辑性。其中数理的推理和运算,主要是对各种事物的关系进行叙说,例如:案例对比、事情因果、语言逻辑等,通过对数据的推理和运算,得出结果。加强学生的核心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者认为数理智能不仅只存在于数理化等科目中,还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数理智能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点拨的教学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1]。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个网络话题来进行口头作文,教师应在一旁指引,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根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语言逻辑等进行深入指导,指引学生去推敲作者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情境。

(三)利用高科技进行教学,点亮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在人脑中构成一个空间世界,使得学生掌握空间智能的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如:人们对线条的构思、形状、色彩、结构等方面的敏感度,再构成一个图形,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存在厌学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课本缺乏视觉空间感的原因[2]。所以,可以利用这一情况,将重点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或者投影片等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视觉效应,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进音乐艺术,加强音乐节奏的智能

音乐节奏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个人感受,记忆和辨别等音乐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演奏和唱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社会性充分表现出语文与音乐艺术的联系。因此,有效的结合音乐资源,将教材与音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素材,在教学时,利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指引他们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意境。例如:教师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中,可以先播放一段《水浒传》的相关画面,再配上一首《好汉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五)人际关系智能,加强自然观察智能

人际关系是所有智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可以让学生能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感觉、意图等,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开展学习小组,进行相互探讨、交流等,可以相互学习,并获得不一样的见解,从而解决问题,并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并给予各小组一定的指导和面对面的探讨,从而有效的落实学习任务。

(六) 加强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升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认识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生活的能力进行有效调节。核心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反思、重建。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场合的情境设置,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自主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疏理、开启自我认知智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才能充分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新视野、新思路。才能加强创设,把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引入课堂教育的实践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微课是当前初中教学中比较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微课教学,不仅能够让整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多变,让整个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兴趣。本文将从微课教学的角度入手,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进行教学分析,研究通过微课的方式来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微课教学的内涵分析

微课是近些年来比较新兴的一种课程教学方式,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微课属于比较简短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微课的课程时长在8分钟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这种时长下微课课程的教学要想展现出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就须要有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这也是微课教学的一个特点。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微课课程的主要设计构成,就是课堂上的相关教学视频,也就是比较常见的说课片段,其中包括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有教学反思以及配套练习等。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反馈与点评,都是集合成一种组织性系统,以呈现出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环境。

因此,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相比较。微课这种课程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类型,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的创新。以在线教育的形式作为依托,将教学的内容精练,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出一个丰富而短小的课程内容。从教学的角度,微课这种形式能够更加高效的将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深度阅读”中应用微课的策略分析

1.借助微课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文中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知识教学的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而言,对于一些他们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初中阶段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而语文课文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学生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内容,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的内容缺乏背景认知,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做好语文深度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想要学生深入阅读以了解文章核心内容以及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视频和图片相融合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苏州园林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丰富,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背景知识也有了新的了解,深度阅读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强化和提升。

2.借助微课领会文章主旨

深度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领会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文章表现出来的比较抽象的思想和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这种理解难度比较大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为教学提供新的环境和方式,微课就是其中的首选。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时,可以利用微课配上比较俏皮搞怪的音乐,将文章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呈现出来,使学生更清晰明白这些地方正是文章所讲的重点。微课中各种表现方式都可以成为点名文章主旨的支持手段,音乐、视频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一定的微课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提供更好的帮助。

3.利用微课整合阅读内容

在完成阅读之后,可以利用微课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整合,这个整合包含了课内阅读知识整合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整合,最终把所有的阅读知识综合起来。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运用微课方式将整合的内容重新梳理一次,这样就更加巩固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忽略掉的一些问题。

篇4

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程式化色彩过于严重,无论是作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还是学生习作的讲评都过于照本宣科,没有太多新意。这样的作文教学的展开形式以及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方式不仅难以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作文课堂的时效性也得不到保障。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时效性初中作文教学

语文教师似乎并不常思考,作文教学应当关注于其时效性,要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程式化色彩过于严重,无论是作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还是学生习作的讲评都过于照本宣科,没有太多新意。这样的作文教学的展开形式以及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方式不仅难以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作文课堂的时效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经常对于自己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展开方式加以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时间,是否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一、采取新颖独特的作文训练方式

提升作文教学的时效性首先需要从教师的作文训练方式展开,这一点教师要有所认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学生普遍对于作文课堂提不起兴趣,一谈到要完成习作,学生更是表现出极强的畏难情绪。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有限,写作训练对于他们来说确实难度比较大,另一方,这种现象也很值得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展开模式以及作文训练的方式有所反思。教师如果一直以来采取的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固定,往往是选定一个题目、一个话题或者是一段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章,这种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强,体会不到写作过程的乐趣,自然对于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发散性思维,要多探寻那些新颖有趣的写作训练形式,将其引入课堂。这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原来作文训练也可以这么有趣,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与热情,这才是作文教学时效性得到保障的前提。

有很多新颖有趣的写作训练方法值得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尝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对接,或者通过前后阅读,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续写作文的手法进行训练。如,在作文写作中,可以找一些比较优秀的作文,然后把中间或者结尾的部分给省略掉,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根据作文意思、中心思想来续写缺少的部分,这种“断章取义”的写作手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写作意愿。这种学生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写作训练方法会极大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写作训练会产生新的认识,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也会在这种趣味化的训练模式下得到消除。

二、激发学生的微型创意

基于时效性的作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作文课堂,教师要开放自身教学思维,很多其他的教学环节和过程中都可以一定程度融入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素养的培养与锻炼。教师如果能够有这样的作文教学意识,不仅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课堂时间,也能够很好的将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融入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將读到的故事进行仿写、改写或者续写,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此外,对于一些有意思的课外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或者是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等,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活动后撰写观后感等。有了具体的活动经验和观赏体验后,学生通常会有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与素材,会写出相对更加具体充实的文章。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微型创意,要实现写作训练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平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短篇幅的情景描写、人物刻画、心理描述等,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且具有兴趣的微型作文,如续写《皇帝的新装》,仿写《春》,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个题目,让其进行场景刻画。这些看似简短、微型的写作,其实对作文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写作的方法、写作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形成一些值得捕捉的写作创意,这是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前提,学生会在这种探索实践中慢慢形成自己写作经验的积累,促进自身语言驾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构建生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

最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构建生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积攒写作素材,找到自己想要表达与呈现的内容,呈现一些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总体来说仍然有较强的生活化色彩,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形成的话题或者材料通常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有敏锐的观察洞悉能力,并且能够对于很多人和事有自己的思考,这会让学生在文本写作时更加善于挖掘主题,形成自己的核心论点,并且找到详实的材料让自己的文章得到有效支撑。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多构建生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多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展开作文的表达与描述。例如,在进行环境方面的写作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查询一些关于家乡环境的资料,最后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环境的变化,感受现在的环境状况。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会让学生对环境方面的题材的写作更加了解与熟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前社会中的时事新闻,对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新闻进行分析探讨,然后划定写作范围,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就会不断创新作文题材,顺应写作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让学生从生活出发搜寻与积累写作素材,加深自身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这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时效性的一种保障,也可以逐渐锻炼学生写出更多具备一定深度的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芹.对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

【2】李春丽.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刍议【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2)

【3】张金川.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1)

篇5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教学 衔接

本人从事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抓好七年级的过渡和衔接是关键,因为语文版教材容量大,篇目、体例变化大,对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也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这一阶段的过渡和衔接,有待于教师主动积极地尽快做好过渡期的衔接工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语文常规的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课后自我复习与总结的三个环节,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2.坚持积累词语、名言名句、格言等。3.细心观察、发现并及时纠正在小学阶段养成而又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读写听说的习惯。4.悉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判断、选择、反馈信息和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5.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感知和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尽快完成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差、慢、低效向准、快、高效转化的过渡。如在学生最先接触的第一单元阅读教学中,我就四篇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展开了查字典、词典的比赛。增教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进行了运用多种检字方法准确快速查字的阶段性专题训练,既解决了阅读中的字、词典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的能力。

2.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思想和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与完善中形成学习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都视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听说的方法与技巧。在新授课上,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思路、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分析,我灵活运用以归纳法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独立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判断、选择信息的自我阅读。如同题的《我的教师》两篇课文的阅读,因魏巍写的简短浅显,我就引导学生圈点阅读,而海伦凯勒写的篇幅较长,我就引导学生与前文比较阅读,力求学生自己得出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我只在学生发问和讨论的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钻研、探求的主体意识。这样,尽快完成了学生在阅读方式上的由听、记为主的被动式阅读转向主动性阅读的过渡。

3.根据教学内容和处于小学阶段思维状况的学生实际,把培养理解、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以科学的思维过程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降低思维起点,减少思维跨度,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内化处理所获思维信息和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逐步自觉地、独立地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并及时纠正他们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使学生通过学与思的结合发挥多种思维能力。如:《春》一课的阅读,我一反常规教学,以结尾“春天像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一组比喻为切入点进行质疑设问: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一切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深入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地看待问题。尽快完成学生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三、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教学时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尽量与生活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阅读和作文都是再现生活,只不过课文是作者生活的再现。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向学生不断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激发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机会,并渗透一定的观察知识与方法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生活,写好观察、感知生活的记录。因此阅读教学时,我悉心引导学生融己于作者再现的生活里,顺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和理解生活。如《小巷深处》的阅读,我带领学生将自己融进养女与盲母纯朴而真挚无私的生活中,入情动感的阅读。作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打开平时观察积累的储存库,根据写作的中心与要求精选材料,教给学生表达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如学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写作前,我以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为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的脸谱、衣着、神情、让学生明白大千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不会张冠李戴,是因为人的外貌各有其特征。动笔前,我让学生获得肖像描写的基本知识,引课文《背影》中对父亲买橘时的衣着、体态描写为范例,再如学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片段写作训练,我引课文《风筝》中弟弟做风筝的动作为例,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促使学生在感知课文、感知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观察和感知能力;这样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读得欣然,写得轻松,尽快完成学生感知方式上由听觉型为向视觉型为主的过渡。

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过渡期的实际情况,注重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方位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挣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坚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探索,你最终会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从他的语文教育行为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他准备的,如果这个语文教师不去寻找这个位置,就会造成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浪费。作者以自身寻找“适宜位置”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批判性内省――寻位意识的觉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学岗位,以“教学成绩高一些,在这所学校站稳脚跟”成为职业初期的现实选择,开始“严格”“扎实”地完成自认为有效益的语文教育。晨读逐个“过堂”检查、课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晚自习时的个别辅导、成堆的机械记忆作业,用繁重的知识记忆作业和高频率的检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统管起来。学生整天忙于教师的作业检查。为了便于检查并能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讲课、检查的重心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的训练展开。三年后学生中考获得优秀成绩,教师本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奖。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欢语文,作者开始怀疑自己语文教育的价值;开始反思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开始思索初中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反思,作者认识到“那三年,我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视野中去认识语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还把自己像拧螺丝钉一样拧在了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关注视野狭窄、落实领域狭小、教师角色单一,自然会导致我推进的语文教育的低层次化”。“那三年,我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陌生,我进行的是‘榨取式语文训练’,而不是语文教育。这样的机械训练,把学生们当成了水桶,我把水强行注入,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恶意,但从客观分析,在我的语文教育视野中,学生和课桌、多媒体设备、作业本一样没有了生命气息,被我物化了。这样的语文教育,我落实得越扎实,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错事”。“人们似乎都害怕自己内在的自我,不敢面对它的孤独、难堪、羞愧,宁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热闹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只能在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的人之间产生。我想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要不断地反观自我。这需要自省,于是,我让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让我在灵魂的疼痒中唤醒自我”。“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批判性内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见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职适应期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入职适应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但他们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但无论是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缺乏强劲的自我反省。作者这种内省的自觉,昭示作者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的意识已经觉醒。正是这种寻位意识的觉醒,推动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解剖潜藏在教学行为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初期成绩好就自我满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分。

二、实验探索,着眼研究

不满足教学现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是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语文教改实验是其认识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真义的重要手段与必然选择。

1.“生本学习”的实验。2001年至2003年,作者开始进行“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生本学习”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依靠每一个学生,并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后来,作者把这一实验扩展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方向。这一实验的成果《“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在2003年4月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小组学习实验。2001年10月,把学生以8人为一个组合,并调整8人的桌椅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课前大量预习,课上二十分钟自学、小组答疑(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老师讲解10分钟,最后学生回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课下的复习重点。

3.师生共同讲课实验。从2004年9月起进行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每一堂课选一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一起主讲,教室里同时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老师”,一个是“小老师”。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备课,各有侧重,也有沟通后的共同备课。

三项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细节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了,但这种复杂的经历,却更有助于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阅读、品咂“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意义。学生林钰聪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作文《怪老师轶事》中做了描述。王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国小作家》发表的作文《爱上了有生命的语文课》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深情回顾,该实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课堂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这一上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大量阅读,丰富学养

作者认为,一个中国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中国化的语文教育,因此阅读这些传统经典书目,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最佳追求。作者阅读初衷是为了躲开语文教育改革的失败阴影,自2006年起大量阅读语文教育的专业书籍,以加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又逐渐扩大阅读范围,以研究的姿态阅读一些哲学、社会学、人学类的书籍。阅读《四部丛刊》涉及的传统经典,把它们作为必读篇目。阅读《道德经》,逐渐理解了道家的理想基于自然、出于自然。这一时期的阅读,极大地拓宽了作者的专业视野,积淀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阅读体验。运用自身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其语文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独立阅读、观察与思考,为此后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大量阅读,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宽专业视野,积淀学养,是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作者的成功,显然离不开这个条件。

四、“建模”总结,应用推广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学自己需要的语文,2007年9月,作者设计和展开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等课题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侧重理论探讨,而“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实验则侧重实践研究。对于前者,作者以“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为主攻方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受注意力、经验基础、文本特点、教师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促使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断生成和升华。 “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指导。给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主要依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目标和当前学习状态为学生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过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作者确定了四个研究重点:

第一,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模

这一建模研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接口:学生通过学生接口与系统交互,完成课程的学习、测试;教师接口:教师通过教师接口丰富教学材料,添加专家知识和管理学生特征,向教学材料库补充教学材料等;专家知识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教学策略的规则知识、学习标准、教学质量等评价标准;学习材料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能反映课程知识,并能为学习过程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的数据库或教学材料;学生模型:由学生特征库和特征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学生模型除了接受学生主动提交的个性特征外,还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个性化教学模型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做好基础。如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建设常规意义上的阅读内容,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阅读和背诵篇目为基础,又选择屈原的《楚辞》中的《渔父》等,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内容的建设。例如,学生杜爽等语文学习优势很明显,她发表了不少作文,但都欠缺文采。为了增强杜爽的语言表达的文采性,教师与杜爽商量后,一起搜集并让她阅读大量的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帮助该生建设阅读资源库,这个库包括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这一任务主要放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完成。文言文,以教师选编为主,学生自行寻找阅读内容为辅。教师为学生选编的七年级的阅读内容有《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简短的神话故事、寓言类的文言文,大都限定在200字以内,阅读内容很有趣。

第二,学生信息收集系统的建模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帮扶,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三种信息。主要研究三个方面:一、对比性信息。教师如何收集一些对比信息,比如学业成绩信息。这也是目前广大教师普遍在做、擅长做的收集行为。二、基本信息。教师如何使用详细的目标表等测量手段、指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兴趣爱好与家庭背景。三、即时性信息。教师基于成长实践的评估。教师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生活,来安排学生的学习课程和教学设计。比如,为了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作者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生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个性社会因素构成的个性结构,从家庭背景文化、个性品质、教育经历、学习基础四个方面来设计学生的成长基础自测指标。

第三,班本课程系统的建模

班集体作为一个生命群体,班级中的学生的成长有个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学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不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

第四,学生的学习记录与使用系统的建模

一是研究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研究教师怎样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研究教师如何分析、使用这些学习记录。此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收集学生的信息、测量学生的成长现状的一些量表,比如《学生基本情况汇集・家背景文化》《学生单科学习成绩分析・家长版》等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教师、家长纷纷索要这些量表。

“教育建模”是教学理论结构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年教师个人而言,教育经验的推广意味着其教育实践受到人们的认可,教学经验具有推广的价值。教师本人实现了对“教书匠”的超越,成为教学能手或教育专家。所以,教育建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别样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可见,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除了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的班级授课方式外,还应有以社会课外活动为主的个人和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这二种方式各有优势,各具特点,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特质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初中生综合性学习的引导进行了别样的探索与实践。

一、引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很难做到给每一位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很难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不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安排活动,活动的内容、方式、过程、目标等都可由学生自主制订,甚至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指导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多引导,少干涉,不包揽。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珍惜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自主制订和实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不管结果如何,他们定能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健全品格的形成。

2、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兴趣为主导

新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而由教师所安排的活动内容往往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甚至成为补课的翻版,不但不适合学生的口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兴趣为主导,尊重学生特殊的兴趣爱好,和学生一起来决定安排什么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活动本身的浓厚兴趣,是促使其用心、尽力参与的源动力,也是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正能量。

3、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能力为主线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要是学生的能力所及,又要以提高能力为目标。部分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较欠缺,也缺乏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受挫时容易气馁、放弃。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教师务必要量体裁衣,以能力为主线来安排活动内容,指导他们参与能发挥自身特长、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既利于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语文能力。

二、别样引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案例及反思

新课标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很多,笔者本着对症下药、激发潜能、尊重现实、联系实际的宗旨,探索实践了以下两种别样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1、经济能力较好者的活动方式

【案例1】王某某,家庭极端富裕,然而财富并没有成为他个人发展的奠基石,反而助长了他不良习惯的养成。养尊处优的王某某,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对待学习是得过且过。他有自己的“小跟班”,在自己的团体里可以呼风唤雨。但他的生活却并不充实,缺少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感。在安排该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笔者与校团委负责人商议,以团委的的名义邀请他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重阳节前夕,团委倡议团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当时他还不是团员,以特邀成员的身份参与了这项活动。活动当日,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为那里的每位老人买了一台便携式收音机,还带领一帮“弟兄”把敬老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们赞不绝口,笑得合不拢嘴。活动过程中相关负责人要拍照做材料,他不让拍,这是他唯一的要求。而笔者的唯一要求就是要他把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并抒写简短的感想。事后笔者在征得他同意后把这事及时向他的家长作了通报,校方也在校园广播会议上作了表扬,受如此表扬的王某某腼腆而高兴。事后,他多次参与校方或小区组织的各类义工公益活动,也总会出钱出力,给贫困家庭的小孩送去玩具和学习用品,给孤寡老人送去问候的小礼物,总能得到别人真心诚意的感谢和祝福。有一次假期里的公益活动,是由学校和小区共同组织的,规模稍大,组织者要求他发表感言,他表示感谢大家给了自己获得快乐的机会。如此巧妙利用学生的特殊资源,别样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充实他们的生活,发挥了他们的价值,改变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反思】来自殷实家境的学生,有些是父母专注于事业,忽略了与孩子间及时的亲情沟通,而用过度的零花钱来弥补,无原则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有些是父母的婚姻出了问题,孩子受到了情感的折磨和冷落,虽然不缺钱,但他们内心很是孤独。塞万提斯说:“财富可以弥补许多不足之处。”对于零花钱很可观的学生,笔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经济实力,把他们丰盛的零花钱和富余的时间组合起来,用到有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中去。当他们手中本用来与朋友一起吃喝玩乐的金钱,像及时雨一样给很多人带来帮助时,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溢于言表。不差钱的学生,需要的是快乐,是充实内心的愉悦,他们愿意用手中的钱来换取他人衷心的感谢和尊敬。所以,笔者针对他们的实际,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他们商量,引导他们参与适合的综合性学习,同时,给他们提出恰当的语文练笔任务,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经济能力较差者的活动方式

【案例2】小倩(化名)同学,沉默寡言,声音细弱蚊蝇,做事拘谨矜持、优柔寡断。家庭的贫寒似乎在她心里留下了阴影,阻碍了她正常的人际交往,常见她独来独往,似乎连要好的同伴都没有。迫切需要鼓励她走出心灵的阴霾,打开心灵之窗,自信阳光地面对生活。

有一天,笔者从读幼儿园中班的儿子那儿受到启发,顿生安排自卑内向的小倩负责教孩子识汉字、写数字的创意。于是笔者一番规划后,找来小倩和另一位乐观阳光的女生小琪,向她们倾诉老师的困难,真诚希望她们能帮老师教儿子识汉字、写数字,并和孩子一起完成幼儿成长档案。起初她们似乎有些为难,表示对教育幼儿没有经验,笔者鼓励她们放下包袱,并于试行一周后再作决定。试行的一周内,利用一周两次的最后一节活动课,小倩对孩子表现出了巨大的耐心,用心与孩子交流。小倩和小琪团结合作,尝试了各种办法,最终想出了妙招。儿子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她们学着在黑板上画汽车,然后给汽车编号,给汽车命名,儿子只要能认出汽车的名字和写出汽车的编号她们就再画一辆汽车表示奖励。一周下来,通过她们的三次辅导,儿子能迅速认出12个汉字,能按顺序给8辆小汽车编号。她们积极动脑,巧妙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求胜的心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小倩不但收获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而且与儿子交流时越发自然、顺利,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运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当问他们是否愿意继续这项任务时,她们都点头应答,于是当天晚上,在与其家长沟通后,我们一家人请她们俩吃拜师宴,奖励她们适当的学习用品,让儿子郑重地叫她们老师,小倩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幸福的微笑。

【反思】达弗林说:“穷人难交新友。”没钱的同学,若不能摆正心态,则容易产生心理阻碍,甚至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不理智的行为。来自贫寒家庭的学生,目睹了父母的艰辛与挣扎,感知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们往往自卑、忧郁、过于谨慎,或者自暴自弃,走上邪路以寻求自身存在的价值。贫困类学生同样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需要真诚的友谊帮助他们走出贫困家境带来的阴影。笔者引导这类学生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则侧重于能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从中获得乐趣和认可,并可在保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巧妙给予适当的物质报酬。教师要更多地关心他们,多与他们商讨,以减压,疏导为主,使其在没有心理包袱的状态下轻装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并要求他们及时写下经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复杂生源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以昆山市花桥初级中学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但是,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职校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色。而不少学生却在忙于自己的“副业”:写信、看小说、玩手机、听音乐等,或趴在桌上睡觉,或聊天说话,有的实在无聊了就干脆故意制造笑料。语文教学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形成耗时低效的局面,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如何使职校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特色,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是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技校的学生都认为:“全力学好专业课、有一技之长就行了,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学得好不好更无关紧要,因为将来在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看专业技能掌握得怎么样,不会问语文成绩考多少分;而学语文无非多认识几个字而已,不学语文同样能与人说话交流,语文书中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无实际用处,多学几篇与少学几篇并无差别。总之,学语文花的时间多,收获的效果却不明显,又对今后的生活没什么直接影响。而专业课实用价值高,效果明显,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必须要使学生明白语文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学好语文可增强职业技能,语文的丰富多彩可以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还可帮助人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如找工作时,要能写出展现个人特长的求职信;面试时要大方得体,灵活应答;当技工师傅,要能看懂图样说明书的关键所在;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准确无误听清客人的要求;与人合作做生意,得会拟写能合法保障自身利益的合同;看小说,要能欣赏语言对话的精彩;听音乐,要能说得出其中流露出的情感;朋友聚会时,要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日常生活的趣事;上网聊天时,妙语连珠才能吸引更多好友……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可使人对人生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对美和道德有鲜明的辨别力,使人能更好地交际、交流。

二、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一次笔者学校组织招聘会,笔者参加后感慨万千。毕业生中不乏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可就学生在招聘会上的表现,笔者总结了两条: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和表明自己对职业的要求;二是不会学习,有些知识不能做到活学活用。招聘会上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强。

其实,语文与生活同存,应用性极强。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教学理论,就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灵、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它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很丰富的信息。语文老师应该根据职校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现状和日后就业的需要,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并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所安排的八项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展现才能的演讲论辩口才为重点,循序渐进、由简短到成篇、由照读到脱稿、由有备到即兴、由对话到辩论,对学生加强训练。经过教学和训练,促使职校学生做到“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从说清楚完整的句子开始到基本准确、连贯、得体地讲明白完整的语段和全篇,从而为写作及今后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表达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观众和听众,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有困难而小看他们、轻视他们,要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决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的观念的转变。“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只当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不居高临下,把服务于学生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板起面孔训斥学生,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喜欢过把瘾似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四、教学评价模式要体现灵活性

如何让技校学生走出阴影,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技校老师应首先考虑的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职校考试中又咀嚼到失败的滋味,从而挫伤了学习自信心。因此,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改革目前这种以知识再现为主的、一刀切式的终极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并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

精神。

篇9

>> 学习反馈环路理论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学习方式与语文课堂教育文化构建 以适合教育理论推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构建语文课堂学习的平台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构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 拓宽学习领域,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倡导自主学习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倡导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构建快乐学习的农村职教语文课堂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构建情感教育 构建学习型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理论 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思考 如何构建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学习适合教育理论 构建优质语文课堂 学习适合教育理论 构建优质语文课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当前,冯恩洪老师的适合教育理论在我县教育界引起了轰动,老师们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更新观念,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班级实际的优质课堂。小学语文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是学生构建自己幸福人生的垫脚石。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转到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上来?这是我们经常要思考并作出回答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因此,如何构建我们的优质课堂,就成为我们学习与思考的重点。笔者在学习适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对优质语文课堂作出自己的解读。一、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愉快语文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动机在于离苦得乐。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适合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给他们带来持久的快乐体验。为此,我认为必须构建一个愉快的语文课堂。那么,怎么构建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1、激发兴趣,精心导入

进入新课,教师的诱导非常重要。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开头我便微笑地说:“同学们,我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生:自行车、汽车)如果到海里游览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呢?(生:船)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威尼斯去认识一种特殊的船——小艇,那里的人们几乎天天要用到它,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生:想!)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威尼斯的风光,好吗?(生:好!)大家做好准备(生坐得端正,集中注意力)请欣赏(播放课件)。”如此导入,学生兴趣浓厚。

2、营造气氛,体验快乐

在语文课的开始,我都喜欢让学生和我一起做一些积极的动作,并在动作中引入积极的引导词,以此来为一节课奠定基调。如,我会让全班同学全体起立,迈左脚,再迈出右脚,张开左手向上摊开,说出引导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然后食指向空中指点,继续说出引导词:“充满了爱、自信、能量!”完成后,换成右手向上张开,说出引导词:“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然后继续食指指点空中,说:“充满了爱、自信、能量!”通过这样的引导,美好的能量就进入学生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了。

3、积极评价,品尝快乐

消极的课堂评价不能容忍学生回答错误,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地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使学生品尝求知的快乐。

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基础又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三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读了三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你的想法很独特,下面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等等。这样的回答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愉快的语文课堂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使他们从小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积极意义。愉快的语文课堂是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课堂,它教会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支持。二、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生活语文课堂

教育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学生熟悉的生活。适合教育理论强调,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灵魂。但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把教材、参考书当做教学最主要的资源,忽视了适合学生的生活化的校本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个把教学渗透到师生活动中的生活语文课堂。

1、用语活泼,进入儿童世界

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些课堂用语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故事时,他安排了学生听写了五组词,可当学生听写完四组词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本该听写的,现在却成了“奖励”,学生兴趣很高。在复述故事时,薛老师表扬了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当第二位同学复述发生错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后面有个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的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

2、组织活动,读写生活化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关键,也是学生考试中质量检测的重点。读写过关的学生,听与说自然也不会差。因此,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读写的结合。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开展“读”“讲“写”活动,启发学生说和写,调动其阅读与写作兴趣。

(1)“读”

课文中的习作例文和有关讲读课文,学生自选报刊上的佳作,都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比赛”活动中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学词、学句、学段,体会写作特点,定期评选“小小朗诵家”加以鼓励。

(2)“讲”

每周的作文课上,举办一次“小小新闻会”让学生把平时自己在班里、校内、校外,家里及电视报刊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大家,相互启发表达。

(3)“写”

利用“读报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摘抄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同时利用“小组作文接力赛”“悄悄话知心箱”“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及时挑选出作文在学习园地进行展览,相互交流学习。寒暑假里让学生“集春联、诵春联”。这些活动都深得学生喜爱。

通过“读”“讲”“写”活动,要力争将阅读与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把自己狭小的生命与无限广阔的宇宙时空联系在一起,与古圣今贤的思考联系在一起。通过写作,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德,涵养他们宝贵的童心,使他们看到自身的美好及发展的潜力。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就是适合学生生活的课堂,就是从孩子的视觉看待世界的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成人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学习中,以为孩子和我们一样,这是我们要注意避免的。让我们俯下身来,说孩子们的语言,才能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相长的成长快乐。

三、学习适合教育理论,构建成长语文课堂

适合教育理论是关注师生成长的理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人的成长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结果,是师生通过互动不断发现、发掘潜能的过程。成长最重要的是关注,是激情与体验。

1、聚焦优点,激活创造力

语文老师要将眼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学生才能被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一位刚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告诉我,他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语文作文还没有被老师打过70分的。我拿起他的作文一看,字虽潦草,但作文却是原创的,写的是他家的小鸡如何聪明,如何乖巧,写得兴味盎然,富有个性。我高兴地给他打了90分。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说他喜欢写作文了。我让他写关于小鸡的系列作文。他也乐呵呵地动笔了。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把眼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

小学生,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常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做圣旨,这样就更需要用表扬来激励他们。颇有点像一位家长说的“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好。”对于学生自己,我也是让他们不断寻找自己的优点的。我说,我们看问题就要像那照相机照相一样,要把焦点对准自己最美的时刻与方位。他们感到新奇的是,从小到大,大人都对他们提缺点,要他们改正缺点。今天我却提要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还真有点不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关注自己的优点有助于弘扬与发展优点。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发展优点上时,他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缺点了。

2、学会欣赏,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个学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发现语文其实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生任何一个方向的优点都可以为语文学习服务。因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是工具科,可以为学习任何知识提供支持与帮助。我们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当人人都互相寻找优点,互相赞美,互相欣赏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每个人都会从内心荡漾出幸福。

3、学会超越,提升精神境界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千年、万年……之后,我们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但眼睛虽小,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个人虽小,却可以创造未来。我们正是因为渺小,才不甘于被物质世界所牵绊,所以才会有人类的精神追求,才会有思考,有创造。人类始终在追求精神上的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