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常识范文

科学技术常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常识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24-04

高职教育是区别于学科教育的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11年,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28所,除高专类124所外,职业类院校1104所,其中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共100所。从学校数量上来看,高职院校与2011年普通本科院校(有1112所)相当。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尚属年轻,在课程设置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笔者认为,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在高职院校中是必要的,并拟以“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学科——科学技术史为例,就该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做初步探讨。

科学技术史及其教育功能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涉及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所以,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而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意义的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一般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1957年,我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科学史为理学大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标志着科学史这一学科在我国正式被确立。

乔治·萨顿(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1884~1956)是使科学技术史成为一门现代的、独立的专业学科的奠基人,他认为科学史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指出: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对社会是一种损害和损失,他在《两种文化》中提出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对立的问题。他认为,作为西方整体文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正在被分割成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当代教育中构成了一种封闭的态势:两种文化各自培养出单面化甚至片面化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限于各自的专业训练背景,只了解一种文化,而很难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形成共识。如科学工作者只认公式、标准化和因果关系,而人文学者更在意一种诗意境界。由此导致他们对待同一问题的态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情感方面也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真正的后果是,人文学者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或加速度的确切涵义,而科学家则对司马迁和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知识的片面造成了理解和信任的危机。知识分子内部的对立,是对人类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重大威胁。

20世纪初,随着科学史的发展和人们对其作用的认可,科学史教育先后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开展。我国的科技史研究稍晚一些,科技史教育于20世纪末期才在高校有所普及,一批科学史博士点、硕士点及本科教学在一些大学相继出现,我国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科学史选修课和通识课,并举办了相关论坛或讲座。

科学史的功能有很多,而且各家的看法大同小异,笔者可略举几个被普遍公认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功能。

(一)科学技术史对科学教学自身可以提供帮助

科学史的雏形只是简单地对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的记述,这类文章多见于科学专著的序言中,对了解及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很有帮助,因而这种序言至今仍屡见不鲜。科学史的这类作用被人们广泛认同。

早在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Paul.Langevin,1872~1946)在一次演讲中就专门论述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他发现,在教学中忽略课程历史的一面而仅注意到实用的一面,会使科学教学表现出一种“教条式畸形发展”的倾向。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即科学史教学方法——笔者注)才可以培养出继承科学事业的人们,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永恒运动和它的人道价值。这种需要对于将来创造新科学的人们是很明显的,对于教育家和对于各种事业的先导者们也是同样重要的,而对于广大群众,对于那些只能满足于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所获得的一点文化的人们则是更为重要的。”

科学史教学除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外,还可以从中学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这方面尤其体现在近代科学技术的教学中。例如,将天文学革命放到当时神学宗教的大环境中,就更能体现它的革命性。这样将科技的发展放入历史的框架中,既可以加深对科技革命的全方位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判断的头脑,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学习真正的科学精神。

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从多个角度理解一件事情显然要好于单向思维。对科学有立体丰富的认识不论从科学知识本身还是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都是有益的。简言之,科学史就是要使科学变得丰满、真实、立体化,而不是孤立、片面地被人迷信追随,就像研究历史人物,要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处于当时复杂社会大背景中的人,而不单单是有某一项成就的职业化的人。

(二)科学技术史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科技的伟大作用,这样就难免出现一个极端:“科技宗教化”。一方面,认为科学技术是最伟大的,无所不能的,它可以解决人类任何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将社会问题机械地套用自然科学规律加以说明,这种现象类似于牛顿力学之后,近代物理学家之间形成了“把一切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的狂热”(恩格斯语),认为科学的万能性、技术的完美性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认为科学发展有其独立的规律性,不受社会、经济、文化、哲学等因素的影响,某一科学定律的出现、技术的发明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单一性。显然,这两种片面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人们会了解到科学的发展不仅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更受社会各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加认识到某项技术的发明需要经历很多历史的与社会的选择,包括技术多样性、延续性和选择性的因素,例如军事、经济、文化、人的心理、兴趣等各种条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在相当阶段对西方的影响就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的汉字符号比26个字母要多得多,另外中国人对文字的艺术性即书法美的鉴赏要比西方人更为热衷。

不仅社会的发展会影响科技的发展,同样科技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变革,人们利用科学的口号对社会进行变革的史例比比皆是。例如,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阐述社会变革,用物理学史中打破“元素不可变、原子不可破”的事实为陈旧的社会体制提供思想来源等等。

总之,科学与社会是联系紧密的,学生应该对二者有正确的认识,而科学史的教学会对此有重要的帮助。

(三)科学技术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了解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就更要深入理解诸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问题。科学技术本身没有是非,关键要看人类怎样利用,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掌握了科学技术之后,如何利用它,这更是至关重要的。原子能既可为人类造福,亦可能成为毁灭人类的武器。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生态的破坏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恶劣、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下降、克隆技术的泛滥使用、病毒的变异等等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所以,正确合理地利用科技造福人类,不仅是技术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应该长期伴随学习与掌握科技的整个过程。就这一点而言,如何利用科技要比如何掌握科技对人类而言更为重要。

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教育的一切共性。高职院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一般的“培训班”。“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而“培训”是指培养与训练。教育与培训的核心都是一种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等于培训。培训是社会机构面向特定的受众,针对社会发展所特有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实践性的训练方式所采取的旨在缩小目标与现状间潜在差距的措施,重点是提高受众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教育是教育机构面向广泛的受众,针对个性成长所特有的普适性问题,通过引导性的传授方式所采取的旨在夯实现实与未来发展基础的措施,重点是培养受众满足个性需求的能力,强调人类文明的传递与转化。教育是长期的、关注系统理论和人类普遍价值的活动,而培训是短期的、关注具体技术和组织自身文化认同的活动。培训更多地发挥着改善和提高个体具体的技能、知识、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作用;而教育则更多地发挥传承和提升普适的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更强调的是对从业者长期的、全面的教育,不仅使之学会技能,还要使之具有文化素质。

然而,现在众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断章取义之嫌,曲解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涵义,忽略了该理念提出的背景,导致了“纯粹职业教育”的极端。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一段话: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这段话是针对办学思想而言的。不难看出,“以就业为导向”是针对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针对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驱动”是针对原先的计划培养。整体理解这段话之后,便可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办学理念,而不是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更不是高职高专课程安排的准绳。

可见,高职教育应该是对学生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全方位的教育。高职院校不应办成“培训班”,应该有也必须有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作为一个地域性的高校甚至是当地的“最高学府”,除了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之外,引领当地先进文化也责无旁贷。教育是终身的,“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习的本领才是教育的本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此之外,让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技术、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并与社会相结合,是教育与培训的根本区别。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其实有些综合性大学也有类似情况)偏重于“技术”教育,喊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口号,删减人文科学课程。就业和服务固然重要,但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亦是教育的悲剧。学生学会了开锁技术就会乱开锁,就技术本身而言,开任何一把锁的技术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打开未经允许的锁和打开允许打开的锁的后果显然大相径庭,这就不是技术的问题了。这当然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时,往往忽略了技术的两面性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简单地迷信技术。这是对科技缺乏全面了解的表现。

爱因斯坦曾于1931年2月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有过如下讲话:

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力度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厌倦地工作着,他们在劳动中毫无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些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爱因斯坦提出关心人的本身要比懂得科学更为重要,这一点应为我们学习职业技术的学生认真体会。关心人自身、关心社会、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都是科学史探讨的问题,而目前的教育正存在这样的问题。科学史不仅关注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更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另外,科学史除有以上三点功能外,其科技普及功能也是被大家普遍认同的。由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面更浅、更窄。文科生不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不了解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理科生不懂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甚至搞不懂“唐宋元明清”的顺序。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简单的天文历法、公元纪年法的原理和来源更是“听之任之”,不去管它。多数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还是按阴历划分的,既不懂“年”和“月”的天文意义,更说不出“夏至”、“冬至”、“秋分”、“春分”的天文意义乃至时间。笔者就曾遇见一位高职专业教师搞不懂“为什么秦始皇要把自己的立国时间定在公元前一个不是特殊数字的年份”。这绝不是个案。

由此看来,在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之类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课程的困难与可操作性

随着科学史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以及人们对科学史及其功能的进一步认识,科学史教学已在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展开。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相继成立科学史系。之后,又有多所院校成立了科学史研究与教学机构,并在师资上做了必要的调整。在中学教材上,也适当地增加了相应学科的科学史内容。相对于综合性高校,高职院校各方面的资源要差一些,有的高职院校由职业中专升格而来,有的则是从无到有。之前,由于我国高职几乎忽略科学史的教学,所以无论从师资上还是从教材上或是观念上,都在科学史教学方面不能和综合性高校相比。

在课程设置方面,因为科学史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几乎没有关系,所以很少有学校将科学史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在师资方面,由于教育体系、观念等原因,高职院校基本没有科学史专业教师;在教材方面,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专门为高职高专院校编写的科学史教材。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比较系统的科学内容,可以接受科学史教学而不会存在太大的知识障碍。其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存在高中时期的升学压力,有条件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

在课程规划方面,尽管职业教育课程中要求有更多的实践课时,但以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做科学史教学还是很具有可操作性的。我们不可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科学史有多深的理解和研究,实际在本科生中这也是很难实现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科学史教学不必追求系统化,只要讲授一些大众的科普知识和科学史上的典型人物和经典实例即可,一方面,可普及当前的科学前沿,另一方面,可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在师资方面,随着高校培养的科学史专业学生越来越多,虽然不能全部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但可以通过培训、外聘、兼职等方式进行授课。由于科学史课程不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需要大量的固定课时,所以一座城市内的几所学校可以共享师资资源。这样既可节省人才资源,又有利于学校间的交流。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做讲座,既可普及科学史知识,提升科学史教学水准,也可丰富校园生活。

在教材方面,现有的科学史教材大多是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编写的,有学科史如物理学史、数学史、技术史等,也有通史如中国科学技术史,但这些教材都不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笔者认为,专题形式的教材适合于高职教学,内容一是偏于技术,二是涉及普通常识即可。笔者曾于两年前与一位资深科学史家探讨编写高职教材问题,答曰“给我一年时间,就可以编一本满意的教材”。可见关键是导向问题,如果相关部门予以考虑,设置“课题”之类,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史教材定能及时出炉。

由此看来,开设科学史课程主要在于人的观念和认识问题,而不是其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课程是有益的、必要的、可行的。用人文科学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营养不良做补药是必需的;对于已掌握了技术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用科学技术史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13-14.

[2]郎之万.思想与行动[M].何理路,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13-124.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9.

[4]爱因斯坦.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M].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47-350.

篇2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建设者,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德育课程存在内容多、难点多、进展快、对经济与政治等基础课程知识要求较高等特点,很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本文探讨了数字多媒体教学促进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

一、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授课,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就目前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大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来具体探讨目前的问题:

(一)数字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存在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多媒体这样一种辅助手段,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弱化了。有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堂课,其中就不单单只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潜在的有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常识》课,运用多媒体数字教学的手段,可以使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演示中化难为易,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但在实际的数字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害怕漏掉课件上列出的要点,变成了照着课件宣读,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导致授课形式十分呆板,学生很难与教师心灵互动,这无疑削弱了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德育课程既定的教学目的。

同时,因为多数德育课教师年龄偏大,数字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纯熟,很多老教师甚至是边学边用,由此导致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实践中,如课件制作,影视、音像素材的处理等环节,不少老教师还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另有一些教师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不够,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内容,把多媒体等同于传统的教案和板书。当然也有教师,制作课件时脱离了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导致课件设计忽略了教学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此外,实际教学中也有因为信息太丰富,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字多媒体课程的生动直观优势,使得一节课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学实践中因为为了赶时间,教师操作课件画面时切换太快,学生根本分不清重点和难点。对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更不容易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的效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数字多媒体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趋向应用多媒体但难题较多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仍不足。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开展德育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实中,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的办公设施若不能及时投入,将会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对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许多教师很难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将其加工、整理、创新,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和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的课程特色及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经济与政治常识》部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息息相关,是学生融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桥梁。不论是讲理财窍门和消费观念,了解货币、银行和投资,还是讲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企业,又或者是讲公民权利和义务,讲选举、建议和申诉,都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其课程内容本身的实用性强,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服务,也利于促进青年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但也因为课程贴近生活,学生对许多内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促使《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在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和贴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学形式,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改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用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也随之出现新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多媒体教学本身所拥有的一些特点,比如丰富的内容信息、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便捷化的传播途径、互动的交流沟通、无限制的时空传播等特点,使得其具有的优势十分明显。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数字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渗透德育思想的条件。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字多媒体教学中声、光、图、录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常识》的授课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形象、生动而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有效增强《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数字多媒体教学,在解决学时矛盾方面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既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充德育理论前沿信息,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增大了老师临场发挥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与热情。

因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高度灵活性,借助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及时反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老师通过了解到的学生学习进度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制定巩固知识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来制作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教学信息,能够有效解除时间和空间对教学产生的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师则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人生观等方面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数字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的开发实践

(一)数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我们发现,把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体;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适当进行板书,并辅之以提问讨论、举实例等各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相比于数字多媒体教学,还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比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对于管理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较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书,便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多媒体课件图文转换过快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

(二)注意选择好数字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

多媒体优势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会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具体的国有企业中国石化的广告视频导入,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德育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业练习,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应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注重积累和开发个性化教学素材

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课件的优劣,优秀的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对症下药、全方位的实现教学目的,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数字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带有目的性地积累课件中常用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积累用以表达教学思想的各种元素,积累用于说明的图形和图像,积累用于喧染气氛的音响和特效等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图文进行再利用,将现有教辅影音光盘中的知识点素材重新分类、组合、归纳、整理,从各类公共的音像节目和影视资料中选取并重新编辑,从网上下载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素材,加以开发制作出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为教师减轻一定程度的备课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展的需求,则显得极为重要。必须不断探索数字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艺术,使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日常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材: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双娥: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中的现实意义,零陵学院学报,2004.6

[3]熊剑峰:德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史地政论坛,2011.12

[4]高敏捷:德育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08.4

[5]黄华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德育教学中的优越性,考试周刊,2013.5

[6]赵国敏: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辩证关系,教育与职业,2009.4

[7]孔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009

[8]申伟:浅谈多媒体形式下的专业课教学,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9]陈雄伟: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中国科教博览,2004.8

[10]边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作用及评价的探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篇3

1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机互动 它不仅能够产生一种图形并茂、感染力强的人机互动方式,还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反馈。该种互动方式,对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带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观察的机会,在动态中进行观察、探索,从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以及结构关系。由此可见,几何画板软件能够充当数学试验中的有效工具,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人、机互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且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一种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选择所学知识的深浅,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能够盲目运用数学学科的成绩甚至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论。例如,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软件,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

2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形象性”,引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化无形为有形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比较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且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不能够为学生营造探索的学习环境,只是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授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图形的特有手段,如移动、定格、色彩变化等,然后再结合必要的讲解说明或者是优美的音乐,将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环境,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

化抽象为直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储存功能,将一些图形、例题、例题分析及解答过程都存储在电脑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通过“描点法”将特殊的函数图象画出来,且为了清楚明了,往往会将图象画到不同的坐标系中。如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随意地取a的值,且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不同的图象(图象的线条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a对于函数性质的影响,还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不断地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时,假如仅仅在黑板上做出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学生课后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根据图形进行判断。假如教师能够运用几何画板画出三维立体图形,现场制作一个旋转运用的空间四边形,在旋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空间四边形的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了解到,异面直线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于理解,在空间图形基本关系与公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两条对角线拿出来进行讲解,为学生学习异面直线做准备。

3 借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单纯地依靠教材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要能够抓住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式。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还能够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学习内容,处理信息的同时生成新的信息。另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本中涉及的问题转变成为需要探索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经过选题,可以基本确定自己的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如书籍和网上资源,就可以很方便地总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最后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进步的效果。

现代社会处在一个以信息为核心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谁能掌握最新最准确的信息,谁就能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在教育及教学事业上也是如此。当今,网络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资源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做大资源共享。作为一名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高中数学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动态,还可以通过其加强自身素质,通过网络中的知识与相关理论的学习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给自己不时地“充电”。作为一名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机构网站和其他的一些相关教师进行问题的探讨和教学技能的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到自身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就可以及时地查漏补缺,集众多精华于一体,从而使自己的职业技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自己和学生更好地共同学习。另外,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师,要能够注重现代化的一些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视频、音频、PPT及相关数学软件的应用,只有结合这些,才可以让数学这一学科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下更好地接受知识和数学技能,同时也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定理,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从而调动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千万不能够为了追求课堂活跃的氛围,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样会适得其反,甚至使学生再次成为一个“容器”,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和内容。

参考文献

[1]车春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M]//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篇4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思维清晰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爱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 游戏入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想学习计算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

三、开展竞赛,强化学生兴趣

好胜心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荣誉感。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等。

四、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

篇5

1 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层次性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鉴于知识本身的层次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课堂练习设计必须形成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

(1)知识层次知识从其纵向的层次结构上可以分为基础性知识、理解性知识、运用性知识,将概念,性质,定理,公理的训练融合于其中。如教学《直角坐标系》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1)什么是数轴?

2)如图,怎样说明数轴上点A和点B的位置,

3)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关系是什么?

4)在教室里怎样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互相讨论后回答)

5)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例子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篇6

一、要结合初中教学大纲,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结合大纲,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课堂教学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结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进行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一体化。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教学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

三、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维的方式方法产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谩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梅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会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古其中的思维方法。数学问题的化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其最终目的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的问题,通过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策略,得到以化归思想指导将思维定向转化成求已知矩形的面积。这样以问题的变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求解该问题的实质是等积变换,即要在保持面积不变的情形下实现化归目标,而化归的手段是“三角形位移”,由此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引进、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中,要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以分散方式的渗透性教学为基础,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由个别的具体感悟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范倒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篇7

一、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我刚接四(2)班,第一次批阅作业时,就遇到上述情形:全班53人,按时交纳仅37人。且作业中乱写乱画、字迹不整、格式错误等。让原本整洁崭新的作业本面目全非。于是,我就给学生讲《爱卫生的好孩子》,让学生懂得本子如同一个人的脸面,如果上面有一个污点,你会怎么办?一个漂亮、清秀的面孔让我们感受到美,你愿意自己的脸上有污点存在吗?孩子们听了似懂非懂。我趁热打铁,“我们重新还给本子一个崭新的原来吧……”第二次作业交上来,虽然还有一些不尽美观。但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又因势利导:“今后谁的作业本干净整洁,字迹工整,教师就奖给他一个五角星。两周后比比看谁的五角星多。”慢慢地,学生的作业质量一次次提高,有几次我偷偷发现,几个学生因写错几个字,又重新做了几遍才满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书写,我每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简单有代表性,且题量少,要让学生有时间、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每四周作一次作业小评比,优秀作业轮流展出。现在我班学生作业不但能按时完成,而且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干净整洁。正确率也极大提高。

二、精心设计,体现人文

①作业量少而精。作业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反馈,只要能接受消化并能运用解决问题就算达标,那些机械反复枯燥的“题海战”实不可取。我严格控制作业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最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作业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②因人而异,优差兼顾。我在设计作业时分ABC三层梯度,A类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为一般学生和学困生准备。B类为A类的扩展,有一定难度,需谨慎思考,为中等或大部分学生准备。C类为提高题,为这三类中最难的一类,需综合能力强,思维敏捷的优生解答。这样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需求,他们也乐于接受,都不同程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困生能吃好,中等生能吃饱,优等生跳一跳,够得着。

③作业生活化。在作业布置上,我尽量变枯燥乏味的数学作业为一些课外实践。如在学习“储蓄”之前,先让学生到附近的储蓄所了解有关储蓄知识,初步知道“储蓄”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以及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税前税后利息等有关术语后,经过学习,以“你能为爸爸妈妈出谋划策吗”为题,布置一道选择储蓄方式的课外作业,帮助家庭理财,设计出合理的储蓄方案。再如:学习“长方体展开与折叠”后,鼓励学生用剪刀从不同棱人手,剪同样的正方体,结果会得到很多种展开图,让他们认识到形状不同的展开图也可拼出相同的正方体,也使他们质疑:为什么有的面边缘会多出一些?再让学生把展开图还原,知道“多出的那部分是为了粘贴”,拓深了“用材料往往会比理论值多一些”的生活实际。

三、作业评价多样化

篇8

关键词: 汉字 书法 钢笔书法

随着硬笔书法活动在社会上兴起,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钢笔书法、钢笔书法过关考试课程。尤其是师范院校及学前教育、艺术设计、公共管理等专业,对此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高度。这种“书法热”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我根据平时的书法教学,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抽样调查,觉得有一些问题,不仅是大学,而且是中学和小学,以及全社会都需要注意的。

首先,在心理上,大学生对钢笔书法的学习远不如学习毛笔书法那样郑重和认真。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毛笔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渊源,高深莫测。而现今,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上世纪初,硬笔的引进致使毛笔退出社会生活,而到世纪末电脑键盘又替代了手工书写,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汉字简化、拼音化,直接导致书法所依靠的硬件体系近于崩溃,因而,人们觉得练字成了可有可无的活动。课堂上,毛笔书法较之钢笔书法容易指点,原因是很多学生掌握不好笔墨变化,毛笔的圆锥形特性也使其难以运转自如。这原本是坏事,在此时却转化为好事,正因其知之甚少,可以从头着色落笔。而钢笔书法的学习由于一开头得不到正确指导,犹如一张涂满杂乱线条的画面,不把这些杂乱线条抹去,就很难在上头着色,而这个抹去的功夫,不是轻松的。

其次,学生在择帖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钢笔书法不似毛笔书法,有权威性的字帖。这些年钢笔字帖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令人应接不暇,但鱼龙混杂,好坏的差别很大。即使是优秀范本,人们在心理上还不习惯,不善于去评定哪几种可以供初学者使用。于是,一个班级里出现几十种花样的钢笔字帖就不足为奇了。倘若有颜柳欧苏的那样权威的字帖和一套切实可行的钢笔基础理论,那就会纠正许多学生的偏颇。因此,对字帖的选择,也有特别的讲究。

从抽查的学生笔记来看,钢笔行草书居多,即使是十分慎重的场合(如小测、考试)也是如此。这种线条的流动能跟得上意识的流动,使学生在行笔时感到非常的惬意,尤其是省去了毛笔书法的转笔、顿笔等动作,令大多数学生喜爱不已。这两点,往往与我们要求先学楷书的顺序相矛盾,因而带来的弱点是不言而喻的。在以“龙飞凤舞”为美的认识前提下,许多线条的流动是杂乱而无序、造作而非自然的,审美价值极为缺乏。学生往往连起码的线条承启分辨不清,而仅以连贯、缠绕为快事。学生们认为,“楷书是不美的,太慢、太板;草书才是美的,写得快,线条回环往复,无拘无束”。这样没有规律地写草书,其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字反而练不好了,成了“天书”。通过这些调查,我想说明一个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加强欣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而钢笔书法水平能进步多少,这是第二位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时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和大家共同深入探讨。

一、结合汉字造型,探索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内在联系

书法这一东方艺术,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以人格道德修养为根基的艺术。因此,在课堂上,不是单纯的技能与书理的传授,而应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精神品格、人格道德及爱国教育相结合。古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鲁迅还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是说汉字意义丰富,能引起人许多美妙的联想。“音美”是说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若干个汉字组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使人赏心悦耳。“形美”是说汉字的形体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一个空间,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汉字本是汉民族用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的符号。汉字能发展成为艺术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汉字是从形而成的“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是概略示意性的,不像古埃及文字那样精细准确,汉字是由有力的简化线条构成的理想主义图画,不是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图画。

写字在古代被称为“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摇?摇)”字,为何会有“书写”之意?原来,从该字的篆书形式看,恰似人用手抓住一根树枝,并用其尖端记录整理人们说的话,整个过程就有了“书写”之意。再看“女(?摇?摇)”、“母(?摇?摇)”二字的差异,仅仅在于两点。恰恰是这两点,凸显出年青女子与母亲的差别。原来,母亲通过哺乳来养育子女,中间包含了血浓与水的亲情,更强调了身为母亲的责任。

通过书法对汉字的创造性的演绎,增添了汉字的情感性,使人们觉得文字变活了,有了精神和生命,有了流动的气息。

二、引入学术前沿信息,开阔学生思路

“平时关注过书法吗,你了解的书法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现代书法?”“国外有书法吗,发展的程度怎样?”

虽然是大学生,但面对一连串的提问,能完整回答者基本没有。课堂上,我通过展示大量书法图片,逐渐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慢慢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原本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谁知道问题却答不上来,需要再学习。解决了传统书法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现代书法?书法的世界非常奇妙。早在1980年前后,中国大陆就出现了一批积极创新的年轻人,学习日本的经验,结合中国绘画的颜色、构图,加上汉字的内涵及西方的审美理念,创立了中国现代书法。当然,大部分学生看不太懂,也不能完全接受现代书法作品,但还是体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书法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顽固不化,在新时代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三、解读书法与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更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容,希望能使学生对钢笔书法课有个全新的认识,进而更对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产生深切的渴望。

“书法是造型艺术,那么哪些门类也属于造型艺术?艺术是怎么分类的?”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是千变万化的线条的组合。线条有横、竖、撇、捺、提、点、钩、折八个品种,有长短、粗细、浓淡、欹正、枯湿等的变幻。因而在教学中,始终要把观察和分析线条、组合和书写线条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古人见公主与担夫在独木桥争道,便领悟到笔画线条间穿插揖让的组合关系;唐代草书宗匠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则体会到书法中贯穿着的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字的节奏、动态及虚灵的空间。整齐而相对统一的线条组合带给我们的是心静如水的平静之感,跳跃变化的线条组合则给我们更多激动更多想象的空间……

中国绘画中蕴涵的巧妙构图及墨色变化等,在书法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观察和分析,学生领会到汉字结构安排中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平正、变化。书法艺术是有规则的自由,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变之变、变之不变,是规则的不规则、不规则的规则,可见,中国书法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四、注意演示教育,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仔细讲解,而且要通过直观演示,清楚明确地把书写的方法与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就顺序来讲,循序渐进,能促进练习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其变化过程如图:

演示练习以点带面相互切磋

手把手教个别突破向全面过渡

全面发展向自由发现进展高级阶段达到知识的升华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教学实践,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与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安徽教育出版社.宗白华全集(第三卷),1994.

篇9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面向全体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为主要目的,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实行分层教学。

一、学生分层

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分层标准进行分层。可以将每班的学生按1∶2∶1的比例隐性地分成 A、B、C 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能力较强,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B 层次的学生学习中等,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有所了解,学习与操作并不困难;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信息技术,导致基础差,缺乏兴趣,接受能力弱。

二、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与学生分层是相互联系的。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应该把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和高层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层定标。C层次的学生要求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B层次的学生要求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走进多媒体一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基本目标:①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电脑。②认识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③学会媒体播放机的使用方法。发展目标:④学会用录音机录制声音。这一条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从只要求学生运用电脑播放声音提升到学会自己录制声音,甚至进行简单的编辑操作。但这一提升拓宽了电脑对多媒体的处理功能,也把电脑的运用与学生生活拉得更近了,因为能录制声音了就能制作“配乐朗读”“个人专辑”等,同样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分层

(1)在课堂教学中,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2)分层辅导:通过教师领学(C层次)、教师点学(B层次)、学生自学(A层次)的区别辅导教学,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集体达标。

(3)组内帮扶: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督促组员自觉完成课堂上规定的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4)组际交流:各组练习后进行组际交流,每组派数名代表上教师机操作,看是否达到该组规定要求,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合理流动,对有较大进步的学生可让他升高一个层次,对退步较大的作降级处理,把组际的合理流动作为一种外在刺激,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评价分层

1.分层评价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分层评价应以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为目的,具有鼓励性,不搞“一刀切”。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后,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使其不断获得自主发展;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其积极向A层递进;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

2.分层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对于学生作品,尽量不要以“好”“非常好”“不错”来进行简单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如:针对各层的目标,设定“电脑能手作品欣赏”“电脑能手进阶方案”“完美作品欣赏”“电脑高手专栏”“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具有肯定、激励、奖赏性质的评价项目,让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达到更高层次目标而努力。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

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方法的探求、教学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课堂变为“儿童的天地”,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习,用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认识世界的任务。

一、注重概念的建立和渗透,应用最有效的方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求差应用题”前,教师要建立“同样多”和“差”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呢?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又限于知识条件,讲抽象的概念他们很难理解,于是针对学生喜欢生动、形象、有趣等心理特征,我坚持“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我请了一高一矮两名同学比个子,我先让矮个子同学站在讲台上,再让高个子同学站在讲台下面比,同学们马上指出不能这样比,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比。接着,我让他们都站在讲台上面,找出矮个和高个同样高的部分,高个比矮个高出的部分,也就是矮个比高个低的部分,指出这部分就是他们个子相差的高度,也就是差。然后,我让学生每人拿出自己的2支铅笔(一长一短)比(同学们都知道要在桌子上放平),找出铅笔“同样多”的部分和相差的部分。这样,同学们兴趣很高,找得很准确。

二、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感染力概括性强的情境,点燃

学生智慧的火花来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在教元、角、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储蓄的钱和家长做换钱的游戏,要求学生不吃亏,也不占便宜。同时,课堂上做小百货部卖文具的游戏(几个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来买文具,学生兴趣很浓厚)。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改错题,我经常创设让学生当医生给病人诊断病情、当调解委员评理等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参与。通过这些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情境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会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小学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11

新课程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而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要职责就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适时创设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在交流与对话的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数学情感体验与素养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突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以提高其实效性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思考与尝试。

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注重数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把数学知识植入于生活的情境中,在生活背景中还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将数学教学活动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突出活动化,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体现这一理念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注重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积极促进师生、生生及生生与文本的多项互动,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三、将数学教学问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二度”创造,使数学知识问题化。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也就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生既熟悉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例如教学“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一课时,出示教学课件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有3排教室,每排有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20张课桌)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1. 一共有多少间教室?2. 每排教室放了多少张课桌?3. 一共有多少张课桌……然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将数学教学实用化

学以致用是新课程一项重要要求,学习数学知识、掌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实用化的学习与运用。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其对数学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意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和技术价值。

篇12

关键词:致用;激趣;参与;互动;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下述几点尝试。

一、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已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做为使用他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我提出了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取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介绍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二、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导语,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说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有人说过:“创造性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规为矩,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注意整理学生的作品,在期末办相应的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登,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例如,在“我爱读古诗”活动中,学生们为古诗配画,在参与中大家兴趣盎然;让学生利用电脑为班级制作课程表、设计口号、班牌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求异、求新”的观点。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实践练习。比如指法练习时,通过游戏软件的操作,学生大多获得了好成绩。另外让学生互相检查手指、眼睛,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合作小组,追求多层面的成功。

五、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避免听、说、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低年级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比如在入门课上,介绍第一台计算机时,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它是哪国人发明的?有多大?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计算机?课堂上,你猜我猜大家猜,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笑声和掌声中,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既学会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

篇13

1 巧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够创设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具体的生活实际,把教材内容和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一堂新课的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节课。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是非常愉快的。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不能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兴趣及时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巧妙导入新课,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

如在讲余弦定理时,上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幻灯片,展出雄伟高大的六盘山的几幅图片,然后运用动画软件在六盘山山底打通几条隧道。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做了如下开场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快宁夏南部山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建设步伐,缩小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差距,自治区政府准备于年底在宁夏固原六盘山修建12条隧道。为了打通隧道,我们以隧道的两个出口为三角形的底边B和C,以山顶为A点,画一个三角形。在ABC中,已知AC=b,BC=a,∠BCA=C,求:c。”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现实,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的过程。在这样切合实际的问题导入下,学生都来了精神,各抒己见,当起了小工程师。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亲临从不同途径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这样的导入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画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讲解道:在修建隧道时,由于山大沟深,工程人员在修建每一座隧道时,首先需要测量出山脚的长度,而两山脚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山脚的长度呢?这是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打隧道求距离问题,这个情境设计是笔者结合教材以及宁夏的区域特点,在充分把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申出自己新的理解,原创的一个问题。高中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深入,自主探究意识不强。这个例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也使生长在南部山区的学生产生明显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倾向。同时“余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内容,把新知识、新问题带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余弦定理这节课为例,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下问题。

设问1:请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求距离的问题?

设问2:你为什么想到用向量?求线段的长度可以转化为求向量的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交流探究中,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出余弦定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体验。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设计好的问题。

3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几何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这时就是几何画板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这个软件功能强大,能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动态画面,很适合数学教师的教学需要。在课前笔者针对几何画板的用法和功能,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画板的操作讲解,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构造出一些作品。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拖动鼠标,改变图像形状,直观形象地体会形和数的变化。如三角形及菱形这一部分,为了使得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笔者采用几何画板工具,画了一个立体三角形,然后可以任意拖动一个点改变立方体的大小及形状,学生从中可以直观地概括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使学生对于边与边的位置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运用几何画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确实掌握得很好。但合理选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的教学内容、方式却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4

摘 要:基本几何体的视图教学是《机械制图》专业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类似圆柱、圆环、球体等常见几何体,在数学课程中称为“空间几何体”。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数学教学原则的引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的结合《机械制图》教学中基本几何体的学习,进而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机械制图领域中的价值效用,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课程给予一定的重视,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早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数学 机械制图 几何体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企业培训以及相关职业院校中机械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人员所必需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机械制图中会涉及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以及复杂几何体的视图的识别与绘制,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进行机械制图学习时应掌握初等几何相关的知识。可见,几何体课程学习应该作为机械专业类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同样,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中基本几何体的视图画法中,也离不开数学中空间几何体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如今,很多职业院校以及企业所设立的职教中心在进行机械专业教学计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将数学课程作为开设机械制图专业课程中的必备内容,但是却未得到学生们的重视,造成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差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过程中感到吃力。可见,对于在数学课中结合《机械制图》基本几何体的教学尝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重难点并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1 结合几何体定义分类的空间几何体的数学教学

1.1 数学教学中几何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在数学课程中,对于几何体具有明显的区分,如基本几何体与空间几何体的区分,同时两者的研究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基本几何体的数学教学中主要研究一些常见几何形体结构的认识,而空间几何体的数学教学主要研究的是多面体以及旋转体。在进行数学教学课程时,往往会对几何体的概念定义、结构、性质进行分析,但是对于机械制图课程中却不会对相关的几何体进行如此详细的研究,其重点在于研究几何体的形状、摆放视角等等,并不会对几何体本身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2 空间几何体的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教学侧重点不同来分析,在机械制图课程中仅对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与大小进行研究,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做出一定的引导,特别是空间几何体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空间几何体与机械制图中基本几何体的概念相一致,进而能够让学生用数学教学中相关空间几何的知识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生中能够将二者进行优化结合。

2 多面体数学教学与机械制图课程中平面立体教学的结合

2.1 多面体教学与平面立体教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中的多面体与机械制图中研究的平面立体概念上的等同性,数学教学中将多面体的定义为“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封闭的空间几何体“,在数学教学中也对多面体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阐述了多面体的分类标准,教学范围包括冷住、棱锥、棱台等三种多面体的概念性质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在机械制图中将平面立体概括为有平面组成的几何形体,并未详细的分析每个平面的形状,其教学重点在于棱柱、棱锥的三视图,并未对平面几何形体的性质与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数学教学与机械教学中对于多面体与平面立体的定义比较分析可知,平面立体与多面体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点,如平面立体中要求每个面须为平面与多面体定义中每个面都是多边形,实际上意义是等同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等同关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讲述多面体的概念时,应进一步强调多面体中每个面均为平面。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机械制图中平面立体学习中就会回忆起数学教学中多面体概念,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多面体教学与平面立体教学中都将棱柱与棱锥划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故在涉及棱柱与棱锥教学时,应该将机械制图中的平面立体理解为数学教学中多面体,强调知识的融汇贯通,学好数学中棱柱与棱锥方面的知识,将会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2 结合机械制图棱柱的数学教学

在机械制图中棱柱是作为第一基本几何体的形式出现,简单阐述六棱柱的性质、顶面和地面是相互平行的正六边形,六个侧面都是相同的长方形并与底面垂直,虽然在机械制图中的教学重点在于棱柱的三视图的绘制与识别,但是对于没有接触过棱柱的学生而言,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对于没有学过棱柱的同学而言,对于正六棱柱、正五棱柱等棱柱几何体的分类与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在作图过程中也会难以把握视图的识别与绘制。

在数学中关于棱柱教学时,首先强调棱柱的定义一个多面体,如果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互相平行;其次分析关于棱柱的底面侧棱高侧面底面截面等概念及性质。关于棱柱的分类,按棱柱的底面多边形,关于直棱柱,特别是关于正棱柱的定义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等概念,教学的重点是对经常用到的正三棱柱正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正六棱柱的定义与性质都进行详细讲解;再者,重视棱柱直观图的作图教学,在数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棱柱的性质还要求学生会画棱柱的直观图,逐步培养学生的看图 作图等能力,能在涉及棱柱时就能联想起棱柱的直观图,为棱柱在机械制图中的学习奠定扎实。

3 旋转体数学教学与机械制图课程中曲面立体教学的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旋转体的教学重点在于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体这些旋转体的形成过程、性质、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等,结合机械制图的教学重点应该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旋转体的形成方面,重点介绍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形成过程,通过是什么图形旋转形成的,演示旋转过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进而在进行机械制图学习时,就能够根据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的探究旋转体的视图护法,并且数学教学中应该涉及到关于这些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掌握视图的识别与绘制。

4 总结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知,结合机械制图中的基本几何体与数学中的空间几何体关系密切,特别是共同共同涉及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等几何体时,运用数学中关于这些几何体的定义、结构特征、图形性质等空间几何体的知识对机械制图中的基本几何体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专业教学应该作为职业院校以及企业设立的职教学校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