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素质教育评价是判断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评价的功能,必须遵循相应的评价基本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要求评价导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抑制应试教育的发展,是教育价值观的一种高度体现。坚持该原则最关键的是要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用多层多维的目标群取代升学率这个单一目标。如处理好两基与两全的关系,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的统一,处理好智育与德、体、美、劳的关系,坚持学力水平评价目标与个性特长水平评价目标的统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淡化升学率目标而强化合格率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校,开展办学效益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校平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从根本上面向全体学生。评价技术也应坚持方向性原则。

如在评价教学质量时,以各学段新生入学人数为基数,不论流失学生数量的多少基数一律不变,这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然而然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流失现象会大幅降低。

2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教育管理者,评价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科学性指评价要符合客观规律,既要符合评价科学本身的规律,也要符合教育规律。如果评价方案完善,理性程度高,但与工作实际相距甚远也是不可行的。因此,要成功地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就必须实现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统一。

在评价中,科学性要求有正确的评价指导思想,有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价标准,有正确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评价实践活动中,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进取和完善,就能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能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可行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评价方案,选用评价方法和技术,操作性要强。可行性原则基本要求为,评价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用理想化的科学要领去套评价;所定的标准所提的要求,必须是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3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素质教育评价,应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反之,会使宏观调控的信息失真,妨碍推进素质教育,挫伤教育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评价的效能。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都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4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不宜过分突出某一个项目,也不能偏听偏信,没有充分收集有关信息就进行判断。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优化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如果不全面评价,就就不能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评价过程中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抓住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如考评一个学校开展教改的情况,不能只听领导汇报,而要从确定教改领导班子、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实验开展情况,实验有关数据统计,教改经费落实以及有无教改实验成果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要根据评价方案考评所有目标,既不能因工作难度大而放弃考评,也不能因工作忙而忘记考评。否则,就会降低评价的信度。有些难评价的目标往往是对整个工作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如在德、智、体、美、劳目标中,德、体、美、劳考评难度较大,如只搞智育考评,就必然导致学校“片追”,必然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第三,坚要坚持人人考评,不能有游离于评价之外的特殊人。如教育管理部门要评价学校工作,就必须也要评价机关工作;学校要评价教学人员的工作,非教学人员的工作也要评价,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5 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说,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或目标从某个方面进行的评价,整体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价。将两者相结合的原因在于教育本身是一种多边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有相对独立性。如对学校的评价应从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而每一方面又是由若干子项组成,这就是单项评价。通过单项评价,不仅能为改进某一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使之自觉地调控今后的工作目标。教育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虽然各层次各方面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必须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价。对学校工作评价,也不仅要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也要评价办学条件、教育管理的情况。

6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定量评价,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和结论。就行政管理而言,评价的结果只能量化,这样才具有可比性,才能根据分数高低论奖惩。但许多目标又是难以量化的,如教育思想、教学管理等。这就需要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首先,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前提。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目标,可以根据评价细则给予定性评价,判断出优、良、中、差隶属度,再赋予各等级一定的权值,这样最后的评价结果就量化了。其次,定量评价又为定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篇2

音乐教学 基本原则 准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理的引申和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抽象。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反映出普通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更要体现出音乐艺术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一、学生本位原则

学生本位原则就是要强调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本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因此,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实质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音乐本位原则

音乐本位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其职能位置。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音乐教育正是这后一种教育,它是以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展开和实施的。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是展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面旗帜。

三、情感体验原则

情感体验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体验性的感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教育过程有侧重于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彩,便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求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精心组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以美的形式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另一层含义是要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方面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

音乐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音乐教学通过艺术性与思想性融而为一的方式,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寓理于情,以情动人,能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它寓教于乐,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创造等活动,使人们在愉悦中激感的变化与升华,从而受到教育。

五、主动参与原则

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主动学习和知行协调过程,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音乐经验。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一切情感体验,都必须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音乐教学中,活动是知行协调过程,它是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总起来说,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激发和培养音乐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六、协同融合原则

协同融合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习领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学科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实现音乐教育的协同效应,达到一种整体效果。现代美育提倡融合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也要保持一种全局观念,要有大局观和整体感。善于发挥各方面之间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作用。由于音乐教育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所以,它与素质教育系统中的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子系统有着显性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具有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关联运动的功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协同性是非常重要的。

篇3

[关健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特殊需求 共同关注 基本原则 主观心理感受 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现代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老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学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篇4

学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找出符合学生心理、个性健康发展规律,能全面发展个体基本素质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是以部分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和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评价

1.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本质内涵

(1)关于应试教育

这种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个体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办事擅长模仿和继承,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这种常规性人才已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局限性的新教育思想,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行为规范。同时,要求体育教学思想在观念上由过去学生“跟着做”转向学生“自己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2.体育教学模式及现状

(1)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教学的概念,到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构论、过程论、程序论、策略论、方法论、程序策略论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规定师生活动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和系统。用结构理论来图释这一概念为:

教学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系统教学”“掌握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发展教学”“暗示教学”等模式分别在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并迅速影响到体育领域。

3.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传统体育教学片面地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学要求,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体育教学,结果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的封?]状态中。其主要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4.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甚至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封闭教学为开放型教学模式;改革应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教学应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重视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应向个性心理模式方向发展,向学生参与组织管理模式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1世纪仍然是“传统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呼唤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选择应根据教学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进

篇5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房贞政. 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创新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1.2 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1.3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及其改进方法

2.1 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2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3 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3 小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房贞政. 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 物理教学 现状 改革 基本原则 基本思路

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近代技术的主要源泉。培养具有一定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性任务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改革现有的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建立适应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教学体系,是当前摆在广大职业学校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就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谈几点体会。

1.当前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现状

1.1 对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运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工程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性、技能性高级人才,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物理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在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物理学自身应有的重视。

1.2 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学时相对不足。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对相应职业技术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为此,各职业技术学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育和职业技术实训上,在课程计划中给予基础理论课教学的课时一般都不多。据了解,在职业学校教学课程设计中,物理课教学一般为72学时左右,这与其要讲授内容实际需要的课时相比明显不足。

1.3 职业学校学生物理基础普遍较差,且层次落差大。在我国当前普教热的大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一般都存在着招生难的状况,所招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和考低分段学生,物理学基础普遍较低,学生厌学情绪大,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受大多数差生所拖累,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1.4 教学实验条件差,设备陈旧。目前我国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实验设备、仪器多是为中学教学服务的,改制后受经费所限,一时难以更新,不能满足高等物理教学的需要。

2.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职业技术学校物理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师和物理课本身教学设计、教材教法,而且还涉及到学生,涉及到与专业课程衔接等等。要搞好职业学校物理课教学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 素质教育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坚持素质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当今社会里,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大功夫,要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结构优化原则。既要克服那种不考虑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致影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也要反对那种仅仅强调“专业课用什么,物理课就学什么”的功利主义片面观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要按照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标准,设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物理课教学体系,正确处理好物理课与专业课,重点与非重点,理论课与实验课,课程与教材教法诸多方面的关系,提高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当前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但据有关人士调查,现在许多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理论功底相对较差,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我们在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必须更新理念,要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他们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也不例外。这里笔者基于前面的一些体会,谈几点想法。

3.1 改革现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专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三者有机结合作为基点来构建物理教学的新框架,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达到既能满足目前的教学目标,又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3.2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物理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物理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墨守陈规,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篇9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师表形象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会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创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环境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崭新的教育观念。(1)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把教育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人才观。未来的英语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具有初步交流能力的普通公民;二是培养具有真正交流能力的英语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3)发展观。①英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会促使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进而会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②随着电脑、视听、远距离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扩大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信息单向传递到综合传递、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二、理想的科学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熟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掌握英语教学法,课程标准,熟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全面领会并掌握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熟悉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等。在教学中灵活自如使用多媒体,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能娴熟驾驭外语语言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个内容结构、编写原则及体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能纵横联系,适当扩展,充实教材内容,吸收新知识,反映新成果。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佳的人格特征两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二要有较佳的人格特征;第三要具备A型人格特征,即成人态――客观和理智。

篇10

摘 要 目前,我国艺术学院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学院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

关键词 艺术学院 体育教学 实践 探索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艺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和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艺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的目标进行设定的,如今的体育教学大纲不能满足艺术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目前艺术学院的,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教材较为单调、无趣,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加以考虑,也不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里的需要。在对艺术学院体育教材内容的设置上,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基础,将体育与一些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将综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体质与全民健身的要求相结合。在教材中重点突出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使艺术学校的学生在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时,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运用理论和运动技能,还要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

要做好艺术学院的体育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艺术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具有很强烈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和趣味竞赛,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丰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体育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正确对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生生间的互相帮助,让体育成绩优异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体育知识也得到了巩固,二者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这样也使教师从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助于学生分析观察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增强。

(三)对考试方法进行变革

目前,检验体育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是体育考试,考试的结果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考试要做到客观、科学。对于考试内容,要做到全面具体。改变传统单调技能考试的方法,将考试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充,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对有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高状况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定。

(四)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要想做好艺术学院体育教学工作,对体育教师队伍提出了要求。如果学院内体育教师的素质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就很难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目前,在部分艺术院校内,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思路不够开阔,其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很多时候都是在敷衍了事,相关的体育科研工作开展也较为缓慢。这就要求要做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引进其它院校的优秀体育教师,做好艺术学院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艺术学院体育教学优化的基本原则

对艺术学院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体育教学的内容要在具有文化性的同时要具有健身性,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要具有实效性,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具有民族性,在优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艺术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政策。本人以为,在对艺术学院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学中体现健身性

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健学生体魄,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艺术学校的学生,其文化成绩不如普通高校学生,而且其思想较为开放,不易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在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时,更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们明白,要想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艺术道路,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作为保障。

(二)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对任何学科的教学进行规划时,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艺术学院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艺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在体育运动时不敢过于投入,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艺术学院的体育教学工作,与体育院校进行合作,促进彼此的发展。

三、总结

以上就是对艺术学院体育教学的一些讨论。首先提出了艺术学院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只有根据艺术学院的具体特点,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体育教学。接着讨论了在对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要想做好艺术学院的体育教学还需更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智.浅谈基于创新体育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3(1):63-66.

篇11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课程论中有关“教材”编制一类的活动;一是指与一门课程紧密相关的后续“实践”活动。从教学论角度来看,课程设计是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引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其目的原本只有两个:一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环节包含的学时可长可短,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的目标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课程设计,都应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涵:一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二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三是课程设计的方法,四是课程设计的评价,五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虽然不同的传统课程设计针对上述内涵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素质教育的。这就是传统课程设计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使其满足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其附加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鉴于有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所以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为例,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设计目标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性。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决定着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内涵,是解决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目标的继承性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子集,反映着课程目标的一个或若干个方面。在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我们给出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设计目标的一般性描述:有助于增加科学与人文知识、有助于理解科学与人文思想、有助于掌握科学与人文方法、有助于遵循科学与人文精神,或在以上几个方面有助于形成一种趋于统一的综合品质。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出的一种定义,如果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课程设计目标可表述为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在上述几个方面所能获得的有效发展程度。这一课程设计目标在操作上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大模块。对每一模块内容的具体规定性可依据课程性质而有所侧重。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标中,对这三大模块所做的规定分别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进一步扩大和掌握两种知识,一是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知识,二是高于课程知识的相关方法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一样,我们仍然全面贯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统一原则;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知识运用上能够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方法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有意识地将学生能力发展的矛盾运动引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素质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发展史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以及发展历程中各项重大成果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取得这些重大成果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科学的伟大精神,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原则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历史语境下问题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当代科学史表明,缺少这两种意识的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如何都是走不远的。以上是对课程设计“做什么”的讨论。当课程设计目标确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了。这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在“如何做”这一方面,我们也是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所采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即“合教育的目的性”与“合教育的规律性”统一原则,这种坚持科学理性、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态度与做法能够为我们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做好此事的代价最小。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目标决定课程设计内容。确定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一致性。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课程设计目标的外在体现,由课程特有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特有知识构成,直接为课程目标提供服务。课程设计内容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两者不能偏离太远;二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设计本身其它内容的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要求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面对同一课程设计目标,不同的指导老师,由于其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学科专业水平的不同,确定出来的课程设计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内容在为课程设计目标服务方面,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确定是一种集合约束下的内容选择问题,自上而下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目标,自下而上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网状支持与限定关系,如经简化,可看成是层级支持与限定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支持与限定关系,都必须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相互证立关系,因此需要统筹安排,尽力将各种相互冲突的不利因素协调处理好。在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性方面,应尽量采用课程内容当中提供的各种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内容中所确定的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与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主线是完全一样的。首先,从一个待设计的控制系统出发,将其分析与设计问题还原为三大知识主线:稳定性问题、快速性问题和准确性问题,外加三个知识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稳定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快速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外加输入)与准确性问题的对应关系。技术方法主线有两个:频率特性法和根轨迹法。通过对这两种技术方法主线的选择与使用来改变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进而达到对上述三大知识主线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模拟实现或物理实现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就可以获得一个理论上或实际上可用的控制系统。但应注意的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内容中还包含一些为三大知识主线、三个知识对应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服务的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对厘清上述各种主线,既有积极认识作用又有消极屏蔽作用。当上述主线、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客观地位不可动摇时,对知识碎片的否定则是知识创新可能的切入点。需要指出,上述做法虽然保证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中所使用的题目却全部来自于各级各类实际科研课题,其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均有实际应用背景。这些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一般要经过适当地简化或有目的的补充,有的甚至还需要进行脱密处理,才能形成最终的可供学生们选择使用的课程设计题目。

四课程设计的方法

课程设计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二是指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所使用的方法。确定课程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理论上是能行的,实践上是能用的。从教学论上来看,指导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形态: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由于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因而更适合作为指导课程设计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变教师的主导指导方式为主体指导方式,并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课程设计活动之中。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变学生们的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变主导研究为主体研究、合作研究。主体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合作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显然,这两种研究方式均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形成。其实,选择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作为首选的指导方法也是做好课程设计在做法上必须要满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所使用的方法来说,则涉及到方法论素质教育问题。在这里,学生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专业方法,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低层。到底有没有必要将这些具体的方法提升到更高的哲学方法层次上来进行认识,以便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方法论图像,并作为长效知识储备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就值得大家研究和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作为一名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科学工作者,其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或者事实的层次上,总是要借助哲学方法甚至是哲学的反思、批判与预见功能,使其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去,以形成更加普遍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或体系结构,从而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因此,将这种方法论素质教育元素引入课程设计之中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这幅图像在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三个环节中重复呈现给学生,以强化这种认识。这幅完整的方法论图像是自动控制原理在方法论上涉及的四大理论方法:模型论,用于系统本质的抽象描述;系统论,用于系统内部关系、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信息论,用于系统内外部信息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描述;控制论,用于系统内外部行为的描述。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又涉及另外两大理论方法:还原论,用“切分”的方法从系统内部认识系统本质;整体论,仅从系统的外部特征来认识系统本质。这幅图像若按方法论的任务层次划分又有:第一,自动控制原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包括:模型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建立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分支体系的基本方法,包括:反馈法,模拟法,类比法。第三,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方法,黑箱-灰箱-白箱方法,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等。自动控制原理最为关心的哲学范畴共有三对:一是作用与反作用,例如,可解释反馈原理。二是原因与结果,例如,可解释系统行为的齐一性。三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例如,可解释控制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如有必要,还可以为来自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培养的学生提供其他相关课程的方法论图像,以扩大学生的方法论视野。例如,对于来自数学学科交叉培养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其提供以下数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以资其比较学习。第一,数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有两大类:(1)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2)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以分析为基础产生)。第二,建立数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有三大类:(1)极限法,可他用,如解决具体问题;(2)公理法,仅用于建立数学体系或理论;(3)模型法。第三,处理数学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两类:(1)映射法;(2)数学实验法:思想实验(如概率论中的随机实验)和计算机实验。

篇12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57-0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执行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上个世纪末,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始终是我们党的教育路线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以对立正确劳动观、财富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

一、勤工俭学之于素质教育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生存意识

勤工俭学可以有效树立学生们劳动光荣,自力更生的生存意识和观念,使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与此同时,还可以以劳动实践强化学生们的切身感受,使之理解解并摒除不健康的封建思想残余,改变劳动低下,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增进劳动技能,改变那种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现象。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出学习好的学生,还可以教会他们掌握求生知识,懂得生存之道,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具备科学知识的新型劳动者。所以适当参加劳动,进行勤工俭学是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生存意识的有效途径。

2、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劳动观念

在勤工俭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增长劳动知识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树立他们勤劳、互助,有效协作的良好品质。使一些劳动技能好但学习不好的学生和一些学习成绩好但缺乏劳动技能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促进。从而使勤工俭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们提高劳动能力,强化自身认知、树立自信心的过程,并且通过“勤工俭学”,参与适度的适动,可以使学生们的各个方面有效协调起来,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开发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3、建立沟通合作渠道,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勤工俭学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们明白,团队的重要性。而且在共同劳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共同参与,携手并肩,不仅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更可以增进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比课堂上更佳的合作意识培养作用。

4、开发校本资源,促进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地挖掘校本资源。所以,创建一个特色的劳动基地,也是校本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其可以给学生丰富的感情认识、取得经验,更可以使学生们可以在劳动中学以致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使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劳动应用加深学习印象。

二、勤工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

1、育人为主,效益为辅

勤工俭学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重在育人授理。所以在勤工俭学当中,应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使学生们懂得勤工俭学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勤工俭学的过程是使他们增长劳动能力,认识社会、丰富经历,锻炼自我的过程。由于勤工俭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自我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2、加强引导,联系社会

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就以学校的实验基地来说,有菜地,蘑菇、小型养殖场,与教本上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料理,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宣传勤劳致富等思想,还可以亲自动手实践。寓教于乐,玩学结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热情,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3、合理规划,贴合实际

组织开展勤工俭学要切合本地、本校实际,不能单纯跟风、盲目模仿,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结合现有的场所和劳动项目,看是否符合中小学生的劳动特点,同时兼顾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但这不是主导因素,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学生们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品质的增进和培养。

4、常抓不懈,劳教结合

勤工俭学指的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劳动、工作。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其和其它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公益劳动一样,属于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其进行勤工俭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次为之就可以产生作用的,而是需要学校常抓不懈,做好劳教结合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见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紧密而又直接地联系。我们应在遵从勤工俭学原则,充分发挥勤工俭学作用的同时,在实施过程当中注意正确处理好育人和创收的关系、教学与勤工俭学的关系以及创收与助学帮困的关系,以便更好的促进勤工俭学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持续扎实的开展勤工俭学,使之在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思旭.柳静荣.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宁夏教育,2007,(Z1).

[2] 汤 艳.勤工俭学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篇13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德育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德育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与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德育 体育教学 中职院校 渗透策略

中职体育是中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开展中职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深刻的理解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和实施的重要性,在开展中职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科学、合理的依托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实际上就是通过挖掘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殊、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中职院校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确保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通过中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以确保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能够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与共融。例如: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夺冠之后站在领奖台上激动落泪的场景、讲述他们爱国的事例等等,让学生来感受他们的爱国之心,并以此来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是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基础与前提,是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育教育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强化。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精神饱满、举止文明,再加上在体育教学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即: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和形态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规范。而上述这些恰恰是与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举止礼仪、形体礼仪相对应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所以,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德育渗透的内容体系之中。

第三是组织纪律教育。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虽然其心理发育已经逐渐的趋近于成年人,但是却仍然没有完全成熟。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而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组织开展的,再加上体育教学活动是以身体运动为主的,所以为了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安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诸多的课堂规范和组织纪律要求,如果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科学的引导和督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教学规范和组织纪律要求,对于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由此可知,组织纪律教育也是在中职院校中进行德育渗透时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意志品质教育。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任务都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这就为意志品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再加上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不同的意志品质教育优势。例如:长跑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篮球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跳马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精神等等,从而为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为了确保德育渗透的质量和成效,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注意遵循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以确保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尽可能的将教育的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之中。

其次,要注意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指的是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任课教师要注意到全体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德育所囊括的各项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注意遵循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知识面不同、个好不同等等,所以,虽然同为中职院校的学生,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而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指的就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因材施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和关注其个性的发展。

最后,要注意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指的是任课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一定要提前做出规划,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德育的内容渗透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还要注意将不同的教育阶段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持续性的、系统的道德教育。

三、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首先,利用中职院校体育课堂常规来进行德育渗透。中职院校体育课堂常规是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所必须遵守的课堂规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制度。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常规,如: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等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借此来实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其次,利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德育渗透。在上文已经分析过,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德育优势,根据这一点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就可以根据德育目标来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活动,也可以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例如:利用长跑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球类项目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从而有的放矢的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和熏陶。

再次,利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来进行德育渗透。利用组织教法来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在组织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分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等等均属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最后,利用任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进行德育渗透。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点对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来说亦是如此,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体育任课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起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才能够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够切实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献辉.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德育的辩证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0.09.

篇14

论文摘要: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它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德育课程的改革也关系着数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需要重新审视其基本原则、目标取向与路径,文章从发展的视域就这些问题作简要探讨。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整个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亦面I临着诸多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技术路径都需要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

一、现存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要问题

1.德育课程不能为就业提供良好服务。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技术能力与资格,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在主题和内容上也应紧紧围绕现实,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学生就业准备更充分有利的条件。

2.德育课程在编排上尚未脱离“深、难、繁、杂”的囚笼。虽然现有德育课程比以前有所减少,但各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却丝毫不减,甚至更加系统化和学科化。比如,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一本教材概括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的诸多法律法规,涉及面很广,知识点也很多,不但教师没有时间深入讲解,学生也是疲于应付,浅尝辄止,学习效果比较差。

3.各校德育课程开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少学校为呼应课程改革,推进校本教材建设,也组织了一些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德育课教师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但实际操作中却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指导,部分教师在科研开发能力方面也有欠缺,造成校本德育课程质量迥异,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德育课教学。

4.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和机械化痕迹明显。在不少职业学校反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大背景下,德育课程却还没有被放到一个应有的重视位置,德育课程的改革缓慢、滞后,课程评价方式机械、老套、落伍,没有形成灵活多变的崭新评价机制。

二、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1.思想教育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界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职业教育阶段过分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素质教育。不少职业学校为寻求学校的长远发展,想方设法加大投人,培养学生技能,目标定位为学生多拿证、顺利找工作,以出口拉动进口。事实上,这样的职业教育思维很容易引导学生片面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也使部分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德育课。

2.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职业学校应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德育课程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德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需要,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实用性、生活性和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中职与高职相衔接与承启的原则。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终身教育渐为人们所悦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灵活形式,如“3+专业”、“3+证书”等考试形式进入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学习。因而,中职德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也应考虑中职与高职的延续性和继承陛,在教学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4.道德认知、思想素养与实践水平相统一的课程评价灵活性的原则。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应增强灵活性,要将考评重点放到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素养与实践水平上。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

1.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高职校学生迅速适应就业的能力。职业学校应不断转变思维,开拓创新,真正意识剑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的价值丝毫不亚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获得的证书。

2.强化道德模拟,培养职校学生道德思维的能力与习惯。德育的重要性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与习惯,并使其融合进基本社会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理想与道德信念,形成对自己的约束性即自律性。

3.回归诗意,使职校学生学会生活,实现自我超越。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教育学生树立合适的、正确的人生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引导他们学会生活。

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1.转变思维,确立德育新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维的高度决定道德教育的深度。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在培养何种人才上摆正思想,在全社会重技术、尚能力的背景下,依然不忘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理性价值,强调职校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

2.加速试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合理安排德育内容。职业学校在安排部分德育必修课的同时,要保质保量地开好德育选修课,将学校精神、社区文化、时事政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法律知识、哲学基础、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课程内W-按不同等级层次和学生需求纳入教学计划,突破原有的按年级配置教学内容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全程、全面、全方位的系统教育。

3.优化教学环节,改进职校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要与专业实践课、文化基础课、美育课、体育课等相互协调、渗透,与学校德育主题班会和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致力于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努力构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立体育人体系。

4.加强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要不断深入理论研究,做到理论先行。要组织一支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队伍,各方专家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层面上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