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培养思维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益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更有益于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优化教师导课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无限好奇与积极探究。多年来,笔者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优化导课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激趣策略。譬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我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视频,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南亚”时,为学生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告诉学生,当前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在今天的南亚地区。
二、运用地图质疑、解疑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现象最形象、直观、综合的描述形式,也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和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地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各种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发展形象思维,提高综合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得出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而高山、寒冷、沙漠和湿热地区则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定居。然后结合《五带分布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的平原地区或近海地区的结论。
总之,我们要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与授课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英语;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41-01
在英语学科中,思是指学习者的抽象性思维(Abstract thinking)、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gking)和逻辑性思维(Logical thingking)等。英语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用最简洁的英语流利纯正地表达头脑中的所思所想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注重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说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其他学科,中国学生学习的勤奋程度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比他们更加努力。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考试卷。但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考试,而是还可以同外国人交谈。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朱智贤等人专门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教育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证明,“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合理的、适当的教育措施,把握客观诸因素的辩证关系,能挖掘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巨大潜力, 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此时仍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思维导图正是架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此时小学生初步接触第二语言,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导图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编写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英语思维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以来,不同地区的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尽相同,并且小学英语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之中。无论教材怎样改变,小学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没有变,语言也没有变。笔者注意到这些年来教材的不断变化,体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生活,在形式上越来越完整。这些教材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教材中增添各种各样的精美图片和趣味性的故事。编者越来越注重通过真实的情景的设置来合理地编排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教学策略,注重创设真实的英语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如《BB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三课“How Much Is It”,本课涉及到了各种水果的名称,及对价格的询问所涉及的相关用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在教授新单词部分,教师准备多种水果图片,这样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然后教师会提出几个关于水果的问题,如Do you like fruits ? Which fruits do you like best ? Why do you like it?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说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无形记忆。第二方面就是对所学的句子巩固提高,可以设计人物角色扮演活动,把整班同学分成四组,选取一些学生轮流当售货员,一些同学当买货者,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和购买水果。对售货员和买货者有个硬性规定,就是No Chinese!如果在每节英语课上教师都尽力去还原当时的语言环境,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忽略汉式思维并能很自然地转换为英语思维。
三、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要学好英语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去那些讲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系的。中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如《EEC小学英语》的4A教材第一课“Good Morning,Mom”中,涉及到句型What is for breakfast ?及一些关于食物单词如orange、egg、milk 、jam、toast。教师在讲授本课内容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一些资料,关于外国人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如salad、 turkey 、bread 。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张关于食物文化的调查表格,让学生展示中国和外国的早餐种类有多少?然后向学生们介绍外国人通常吃哪些食物?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区别。这只是很小的文化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可以适当地多延伸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这个国家的历史、艺术、、开放程度,这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教法又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把教学方法大体归为两大类,即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缺点是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如《EE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五课《You Look Great!》中,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today ? I’m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I’m fine ,too . 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谈话法导入。You wear a new cap ! You look great ! 然后教师会问全体学生 Yes or no?OK .Let’s say together ! You look great ! Let’s chant ! 这样,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新授环节,笔者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然后展示教材中一张图片,Do you remember our good friends ? Where are they ? Do you want to go with them ?Ok, Let’s study !向学生播放flas。让学生看过第二遍后,带领同学们模仿,最后设计一个 A Show Time !让学生把这节课所学习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如说话的练习,小作文和创作的练习,技巧的练习,解答问题时的练习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教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英语的教学离不开教法,但在教学中怎么“教”,才能充分培养小学生英语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小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
参考文献:
人文情怀对教学的涵养
1.求真精神给予了学生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求真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批判精神、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批判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批判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而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研制解决问题方案,并将此方案信息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每位学生都应拥有将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信息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与未来的社会无缝对接。同时,求真教学思想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算法蕴含的逻辑思维培养浑然天成,学生们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通过参与机器人活动,就能习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生活在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的环境中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求真的信息技术教学终将让学生们能在数字时代保持理性头脑、拥有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2.向善精神给予了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向善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人类,用不好能灭绝人类。最近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在担忧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因为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超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将不受人类控制,如果最先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邪恶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可能陷入灭绝的深渊,而如果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得到永生。这些可能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今天也许就坐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我未能给予学生的情怀赋予涵养和牵引,那么,技术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害我们自己。
3.臻美精神给予了学生欣赏美、设计美和创造美的启迪
臻美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审美、设计与创造的浸染。臻美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积极面对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认为,未来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美”的情感终将感染和引领孩子们成长为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人。臻美的教师会主动选择美的范例、提供美的素材、设计美的任务、展示美的作品、进行美的评价。在美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培养,表达美的意愿必然会增强,美的创造水到渠成,同时,受益的还有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人文情怀涵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在教学技术的同时,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富有人文底蕴又兼具科学精神的勇于实践创新的人。
人文情怀涵养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由此可知,天马行空的妄想不是创新思维;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既与众不同,又具有社会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三种思路: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建构(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从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点的发展独特性中产生思维内容的新质);三是通过参与特定领域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形成专长,并跃升到创造新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新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所运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策略,思路源自上述三个方向。
1.教学指向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奠基
这一策略围绕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倾向。“问题”的选择直接映射出教师的教育情怀,那些关注学生情感、希望为学生未来打下基础的教师所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开放的、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探究和表达的,并且学生在探究和表达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时,教材所推荐的载体是PPT,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问题”太简单,诸如用PPT制作新年贺卡、制作个人简介等,这类“问题”学生均能完成,完成之后学生没有成就感,也未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笔者为信息技术教师支的招是用PPT讲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因其开放、独一无二、有意愿讲好故事才能够打动学生,学习因而成了对学生自发的需求。其背后的教学思想还包括对学生“设计感”和“故事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会“讲自己的故事”之后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才能决胜于未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讲好自己的故事?这里涵盖三方面的教学智慧:一是通过课前写好故事脚本节省课堂构思的时间;二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三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设计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今后继续拓展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即学习迁移的最佳培养时机。
2.教学贯穿美的指引,以美启迪心灵,感性思考力为创新思维助力
目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仍然重要,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准备,迎向概念时代。丹尼尔强调“概念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感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性的思考力?笔者开展了审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将美的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试验。于是,范例美、任务美、评价美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美的浸润与启迪下,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发现美、表达美成了自觉行为,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创意和美好让人感动。
3.教学张扬个性,以创意为评价核心,点燃创新思维
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特知识结构、有鲜明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创新思维本质上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因此,标准化的教学或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创新思维产品个性化是制胜的法宝,我们有必要将个性化的培养放在首位。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应如何遵循学生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呢?首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其次,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选择问题的机会、问题与个人的相关程度,以及帮助学生将所选问题个性化的策略;再次,教师协助学生应用知识技能来实现学生的意义构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点燃,学生的作品才会个性丰满、灵气袭人。
4.教学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依,思维常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14-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地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现在社会更需要善于思考的人才,数学具备严谨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人们发现并获取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数学离不开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为学生传授知识,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思维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1~13岁之间,思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开始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二是思维品质取得发展,开始产生辩证思维,为教师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可能性;三是思维品质出现差异性,具备形成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空间。然而受到教育、心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刚开始分化,虽然出现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倾向,但还无法快速地进入良好的数学思维状态,良好思维习惯有待培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不系统,亟需教师采取若干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加以引导和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强调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指的是学生为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新知识而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必不可少,自学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展示自学要求,促使学生在课前、课内对课本知识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讨论,不理解的地方要做上记号,可以问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通过自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自学课本内容,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什么叫梯形,它跟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有联系;观察一下周围哪些物体是梯形,简单总结梯形的特征。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看书、思考,个别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自学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推导,得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并发展了思维。
(二)沟通知识,形成学生良好思维状态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具体、直观,思维受到局限,无法通过运算思维去认识抽象的事物,此时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本来学习是人的本能和一种特殊的欲望,如果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这种本能和欲望就会被削弱。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重视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等进行沟通,以便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换言之,教师应以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为铺垫,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知识、沟通知识,避免学生在思维上出现惰性,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状态。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不能从抽象的符号直接入手,而应重视引导学生寻找分数的源头,让学生理解到分数最初是物体的平均分。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了把某个物体平均分成几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用新的数表示的过程,才能把分数的抽象化表示出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清楚理解分数的概念。尽管很多学生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分数的概念,但通过沟通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上一个台阶,从而在探究训练过程中逐渐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状态。
(三)鼓励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形象思维
从教学实际来看,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数学实践能力较弱,这对学生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动手操作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能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对形象思维的形成有帮助,也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一把小刀、一块橡皮泥,并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用小刀在橡皮泥的一边切一刀,同时感受一下切过的地方。学生:我摸过了,是平的。教师:这是一个面,大家把这个面朝下,在旁边再切一刀,感受一下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学生:是一条线。教师:这就是棱,大家继续操作,得到三条棱,它们的交点就是顶点。如此一来,学生眼前出现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从而把长方体的特征深深印在学生的头脑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想象新知识打下基础,数学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落实新课程理念,重视改革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拓展科研视野,坚持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一、民法思维的特点
民法思维是指按照民事法律的逻辑和理念来分析、解决民法问题的思维。民法思维是学习民事法律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民法学习当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的法律思维能力之一。一般而言,民法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民法理念的强化。
(一)民法思维具有抽象性
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个民事案件则具有特殊性。在分析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将案件的焦点问题从案件本身抽象出来,并使其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原理、规范相衔接,最后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体现的是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它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案件事实背后本质的民事法律问题,进而分析、推理,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民法本身就是由具体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抽象而来,民法所涵盖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法律关系等概念均具是抽象的,所以必须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之相衔接。
(二)民法思维强调逻辑性
民法知识体系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看似繁杂,其实内部都是环环相扣的,点和点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粗糙地糅合、堆砌在一起的。民法有自己总览全局的调整范围、调整原则以及调本文由收集整理整手段,这些综合性的规定限制约束着民法分则的具体内容的实施。可见,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民法分则的内容不能逾越总则的概括规定。所以,在民法学习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民法思维中的逻辑性。掌握逻辑性就好比顺藤摸瓜,势必会让我们的民法学习事半功倍。
(三)民法思维强调独特的民法理念
我国民法是在借鉴、吸收、继承法德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体系。民法经过悠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概括性的民法理念,这些民法理念是民法体系的精髓和支撑,他们在民法体系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一般来说,民法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在民法当中公民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所以民法理念包括私权至上、主体平等以及私人自治。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民法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法律人的全面培养。相信学了法律,但是不能利用法律解决案件,是法律人的耻辱,也是现今法学教育的悲哀。社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书呆子。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实现法律的价值,而不是将法律知识束之高阁。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有利于法学教育的实现,即法律人在脱离的学校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民法思维能力灵活而又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纷繁的民法问题。另外,民事法律关系其实也是法学教学必须达成的最基本的而又无比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民法概念分析能力
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民法概念可谓民法体系的基石,我们在民法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民法概念。民法概念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特征的整合,有着自己独有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民法概念分析的能力,掌握概念当中的要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无疑有利于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学习。民法概念是民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它将民法的相关内涵以简短的句子、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给法律学习者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所以,培养民法思维能力应从分析民法概念开始。
2.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
民法条文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民法条文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即一定的行为模式和一定的法律后果。民法条文是根据一定的立法精神制定出来的,民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等均体现在其中。严格来讲,几乎没有一个法条能够独立解决民事法律问题。所以,在规定同一问题的不同法条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法条的性质,才能解决适用问题。一般而言,法条有任意性法条和强制性法条、不完全性法条和完全性法条、上位法条和下位法条以及同位阶的法条,这些法条之间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才能适当的解决问题。 因此,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有利于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
立法分析是培养民法思维的重要途径。法律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无疑会导致对法律权威的亵渎。但是,法律又不能一层不变,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变,法律也必然要与之接轨。否则,用已经不适宜的法律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不能获得法律所追求的正义,法律的权威也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力。因此,立法的演变方向一直都是朝着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法律当中蕴涵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民法来说,无论其立法如何改变,其保护平等主体私权,禁止公权力的强行介入的理念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到民法立法精神的改变和民法立法完善的进程,还可以让人从立法演变中领会到民法逻辑的完善,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民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