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

百家讲坛的感悟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百家讲坛的感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百家讲坛的感悟

篇1

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六年(4)班赵伯罕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庄子》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它们在遥远的天空中却显得孤单、寂寞,很多人没能感受到它们的温暖。然而,有一档节目,却像一架望远镜,使这些散落的星星重新放出光芒,射进每一个人心灵,它,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自2010年7月9日开播以来已播出1000余期。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大学,雅俗共赏,将许多晦涩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于民众之中,正如它的栏目宗旨一样——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如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在《百家讲坛》中,出场过无数位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是众星璀璨,百家争鸣。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于丹、王立群、曾仕强这三位讲师。

于丹,三位讲师中唯一的女性,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清新浅显的讲述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每逢讲课,她总是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横生,让每一位观众感到放松,继而豁达地去接受她所讲的一切。

和于丹相比,王立群教授则更显幽默风趣。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便是他最大的特点,记得在《百家讲坛》说吕后、项羽时,他讲了匈奴单于给吕后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又用公安部长、边防军等词语把我乃至全场观众逗得乐不可支。

而在三位讲师中年纪最大的曾仕强教授则更像一个活泼的老顽童——笑容满面,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演讲水平更是出神入化,一句看似粗俗的话语,细细品味,却蕴意万千,即使是那些晦涩难明的古文图刻,也能在他的讲解下,化腐朽为神奇,深入人心。

或严肃,或滑稽,或生动诙谐,或引人入胜,正是这些史学大家们,演绎起每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篇2

《百家讲坛》自2001年7月9日开播,“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是其栏目宗旨。作为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是将所谓精英的文化用一种大众相对喜闻乐见的形式即大众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节目中涉及的原本可能深奥枯燥的内容成为观众都能接受的都喜欢的节目。《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其能够充分发挥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亲民、商业等特性是分不开的。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娱乐性。追求感官上的娱乐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宗旨。更有甚者说娱乐可能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事业”。人们希望从大众文化的得到的是放松是快乐。美国的休闲学研究者杰弗瑞?戈比曾说:“休闲时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正是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的现状,给人一种相对自由轻松的状态。

而《百家讲坛》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寓于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之中。在讲解内容不脱离史实不违背原著原意的大前提下,嘉宾在讲解的时候用一种相对娱乐的方式来阐释中华典籍,这是考虑到观众文化层次、理解能力参差以及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等的因素。但是,《 百家讲坛》与一般的大众文化不同的是他不是单单只是娱乐大众,他只是希望借用娱乐的形式来向观众讲述我国的历史文化,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实一些文化底蕴。其节目内容中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如果仅仅是按照像老师上课那样乏味的形式向观众灌输知识的话,节目必然不可能有好的收视大众必然是不会买帐。也正因为如此,《百家讲坛》不得不形式多样,让科教片也可以很有看头;不得不兼顾学理性与实用性,拉近观众与节目中讲述的精英文化的距离。

更具体来讲,比如在《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中,节目中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论语》中所讲述的事例、道理。于丹用口语化的语言为观众讲述她的论语心得,其中还有她结合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以及她的生活感悟,有理有据也有体验。个人感觉《百家讲坛》中还有一点做得让观众感觉比较舒服的是旁白的讲述,背景音乐的选择。这些细节部分的到位使得节目的整体风格更加的平易近人,不像传统的科教片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也正是其大众娱乐性的体现。事实上《百家讲坛》的娱乐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看嘉宾的讲述方式,讲坛中几位中将娱乐做的比较好的如易中天、于丹等。

网上有一些说法是说《百家讲坛》是用娱乐的方式亵渎历史愚弄观众,个人觉得这中说法着实是有些过分了。《百家讲坛》只是与时俱进地用一种更让大家接受的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而且大体上也并没有哪里太出格到扣愚弄大众这样的帽子在他们头上,又没有麻辣评委也没有找托儿。退一万步讲,现在原本就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如果央视策划一个严谨至死的科教类节目,刻板严肃一丝不苟,那收视率可想而知。《百家讲坛》用很恰当很适度的娱乐为国人提供了一档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

在《百家讲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节目所请到这些学者也一炮而红。于是请他们去做讲座的人多了,写作出书也来了,节目中的插播的广告也带来了巨额的收益。这就体现了大众的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商业性。

商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在现今文化日趋产业化的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提到过“文化工业”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文化工业就是处心积虑用文化来赚取大众的钱。一旦大众文化具备了文化工业的特征,那么大众文化业就成了大众文化商品,有了商品属性。

不可否认的是《百家讲坛》将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商品化了 。但这原本就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且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经济利益向来是绝大多数人做事情时考量标准中极重要的一块。《百家讲坛》只是用了宣扬传统文化这样的方式,但是事实上它也确实是在传统文化的普及宣扬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说《百家讲坛》中讲述的东西带给观众以及讲述者自己的都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现实是残酷的,所以赚钱这一点必须的,其实只要找到平衡,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

对于大众文化而言,模式化与机械复制也是其特征之一。大众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等特点,就是商品一样可以大量复制。在《百家讲坛》之后,各种形式的学者讲学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上。尽管这些专家学者都否认了“模仿《百家讲坛》中的谁谁谁”这种说法,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是《百家讲坛》为后来的这些节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营模式经验。《百家讲坛》用较低的成本制作了一档精品栏目,利用悬疑制造卖点,打造了节目品牌之后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节目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近些年也在不断地升值中。在这样的模式之下,《百家讲坛》除了赢得了高收视还收获了大盈利。

篇3

8月1日,一档主打“口才”的节目《超级演说家》在安徽卫视播出。联想此前的《百家讲坛》和《开讲啦》等节目,可以感受到演说类节目从形式、内容到主旨的悄然流变。

“演说类节目能够占一席之地,说明‘演说’这一‘听觉艺术’是具有‘可视性’的,但把它改造成电视节目,还要仔细斟酌什么样的‘演说’适合电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胡智锋表示。

因政策以及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节目创新的思维不得不向更多的维度发散,即使是既有元素的排列组合,也有可能产生出人意表的化学反应。

从讲座到真人秀

“口才是重要的人生本钱,甚至也是生产力,相信正被更多的人认同。”安徽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主任柴焰表示。

《超级演说家》8月1日首期收视CSM46城1.095,位列当晚同时段收视第一。而此前的《百家讲坛》在2005年不仅取得高收视,更曾掀起一阵社会文化风潮。2012年开播的《开讲啦》在不断刷新央视同时段收视纪录的同时,口碑也扶摇直上。

仅从“说”的角度看,《百家讲坛》《开讲啦》和《超级演说家》可谓同出一脉,但不同的包装手法和制作理念让它们呈现出的类型特点、风格迥然不同。“一日三餐,新食材的发现是很难的,差异在于对有限材料的组合,关键是做法不同,品质不同。”胡智锋说。

CCTV-10《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对记者表示:“《百家讲坛》是以学术为基础,偏讲座类的节目。” 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作为《开讲啦》的策划人认为,《开讲啦》是“特别知道‘演讲’本身魅力和价值的节目。”《超级演说家》制片人兼总导演曹志雄则表示,他一直想做一档“说话的比赛”。

《百家讲坛》最初的形态源自录播高校教师的课程,之后经过改版定位更加清晰,着力于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上。“节目组在选题和对演讲嘉宾的要求上也有更多主动性。”聂丛丛表示,演讲嘉宾先要进行试讲,再根据他们的特长策划主题。“不是演讲,而是演讲类的电视节目,就要符合电视节目的特质和属性。”

在“我说你听”的单边传输下,《百家讲坛》注重的是内容与讲述方式的通俗性和趣味性。“这类节目火不火,取决于选题和演讲人讲故事的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赵曙光表示。

杨晖把《开讲啦》称为“TV2.0时代的自媒体发生器”。“TV2.0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是个性化、互动性、精准和体验分享。”在《开讲啦》的舞台上,主讲人被“当众孤独”,以“第一人称”的制式和“观自我”的体验式分享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没有提示器,没有演讲稿,节目营造的是个人谈话场。”而青年代表的现场提问既是听者与主讲人的互动,也是一种对主讲人的审视。

在聂丛丛看来,借鉴了真人秀形式的《超级演说家》已经脱离了演说类节目的原貌。有PK,有晋级,有赛制;现场有4位导师、有300位观众评委;上台演讲的主角不再是名人、学者,而是草根选手;舞台方向逆转,从听某个人说,到评某个人说——《超级演说家》正是一档以真人秀包装的“说话的比赛”。

“近几年国内引进的多档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对《超级演说家》的前后期设计与执行,均有参考价值。”柴焰表示。不过,曹志雄进一步解释说,节目的真人秀部分是为了呈现完整的信息场,而非节目形态的核心。“这个节目并不仅是发掘说话的技巧,演说的核心是要表达观点,有东西要告诉大家。”

故事的力量

“演说类节目的魅力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其实,并非只有杨晖一人有这样的看法。聂丛丛从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传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故事,“对百姓最有用,最容易被接受,而历史本身就是故事。”这也就是本来以“百家”为选题范畴的《百家讲坛》偏爱历史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原因。该节目的嘉宾身份也多为学校教授、文化学者等。

《百家讲坛》对历史、人文素材在讲述方式上强烈的故事化处理,甚至让有些人诟病为“评书化”的节目。对此,聂丛丛并不认同,“我们还是坚持以思想引领故事。”

相比《百家讲坛》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开讲啦》的故事则偏重于情感与励志。“借助名人分享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给青年人的成长提供心灵鸡汤”,胡智锋分析道。《开讲啦》对主讲嘉宾的要求是“即兴演讲,真诚,说人话,要体现正能量”,杨晖说,《开讲啦》最大的创新是给央视带来“语境的创新”。

在主讲嘉宾及其演讲内容的甄选上,《开讲啦》践行了杨晖“TV2.0以用户为中心”的理论,走进百余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青年人想要听谁的演讲,关心什么样的话题。以调查结果为依归邀请嘉宾。“我们的目标观众群就是青年人,但想不到还吸引到35-55岁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看。”

杨晖对记者表示,《开讲啦》也是适应媒体环境变化而生,她的TV2.0理论即是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观众特征,需要我们尝试将互联网传播规律用于电视节目创作。”

如果说《百家讲坛》满足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开讲啦》为青年人从情感上提供了内心的支撑,那么《超级演说家》则体现了大众对意见表达的诉求。曹志雄认为,说话是一种能力,也是大众需求,“唱的是别人的歌,但说的是自己的心声。我们是为选手提供一个表达对世界态度的舞台。”

“节目创意往往是这样。社会需要什么,社会关心什么,什么就可能是下一个大家热衷观看的电视节目的核心内容”,柴焰表示,从今年开始,安徽电视台将更加有意识地发展语言类节目,“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语言类节目次第登场。”

国外演说类节目

谈到电视上的演说类节目,赵曙光甚至认为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竞选演说。

国外同类节目为国内熟知的是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于1984年共同创办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英文缩写)。

“TED是看天下,内容更专业。”杨晖表示。

TED并非电视节目,而是TED大会嘉宾的演讲视频。每人不超过18分钟的演讲涉及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社会、心理等领域。从2006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截至2010年4月,TED官方网站上收录的TED演讲视频已达650个。

国内网络论坛《一席》即仿照TED而创建,并于2012年8月起,以每月一期的频率,邀请人文、科技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演说分享。

篇4

【关键词】电视娱乐化 《百家讲坛》 文化传承

当前,电视的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从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相亲节目、竞技类节目,到电影、电视剧等等,无不体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这正如当代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描绘的那样:“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伴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电视作为当今最具话语霸权的媒体,其原本应该具有的核心责任——社会文化传承这一职能,被弱化。然而,仍然有部分电视节目在娱乐至上的重重高压下,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一责任,严守节目宗旨,积极传播社会文化,充分发挥了电视的教育功能。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央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一、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

电视媒介具有教育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如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所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惟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①

这里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电视作为一个综合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大众媒体,它所承担的传承社会文化的责任。美国社会学家拉斯维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将知识、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承下去。……媒介传承文化的功能,使个人在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都能通过持续的社会过程而融入社会之中。”②

充分发挥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这一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作为大众媒介,电视传承社会文化的方式与学校和书本不同,学校采取人人相传,人书相传;书本采取文字相传,这两者都要求一定的门槛,学校要求学历、年龄、时间等等,书本要求识字解文,而电视则什么都不需要。所以,电视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文化传承作用,对于公民接受优质的持续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传承发扬社会文化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视媒介能否传承社会文化

关于电视媒介能否有效地传承社会文化,学界一直颇有争议,争论最大的焦点就是电视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属性矛盾能否调和。也就是说,电视作为大众媒介是否适合传承社会文化。

一种观点认为,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其本身具有浮浅的、娱乐化倾向。由它所传播社会文化中的精髓必须屈从于其本身的传播规律,大多数内容被异化了,所以说电视不是传承社会文化,而是对社会文化的恣意掠夺与侵犯。其实这一点,我们从《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是可以看出端倪的。最初《百家讲坛》的节目定位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主讲人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如杨振宁、丁肇中、霍金等大师级专家学者,然而这一高端定位的最终结局是曲高和寡,收视者寥寥无几。为了生存,《百家讲坛》开始放下身段,让“专家学者”为群众服务,把收视人群定位于初中以下学历,才有了后来的红火局面。

另外一个观点认为,电视传播社会文化是适合的,仍以《百家讲坛》为例,他们认为《百家讲坛》的开办与红火是中国人近几十年来生活富裕后,寻找文化依靠的必然,“在全民教育程度以及大众自觉寻求理想教化的自觉性尚未达到一个理想高度之前,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上开办这样一档普及知识传播思想的节目,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③

据统计,《百家讲坛》开办10年的时间,所传播的传统文化范围非常广泛,从《三字经》、《千字文》到《论语》、《老子》、《庄子》等名家名著;从秦汉三国,到明清民国等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几乎无所不包。广大电视观众在享受视觉愉悦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性情。

综合分析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虽然电视媒介在遵从传播规律的同时,使社会文化有了部分的偏离和缺失,但是它的传播功能和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我们更应该发扬类似《百家讲坛》、以传播社会文化为已任的电视节目,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

三、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的优势

相较于口口相传、文字相传,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的历史尚浅,有极大的局限性,但它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1、可视性、趣味性优势明显

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一般是采取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特点是口口,文字书本相传。而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则采取声画结合,形式灵活多样,可视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以《百家讲坛》为例,我们可以先看一组统计数据(见上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讲座内容,在学校讲堂中和电视荧屏上的视觉元素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具有可视性,它借助电视媒体的优势把所要传播的内容变得更加灵活,使观众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较强的感官愉悦。

这里对《百家讲坛》的视觉元素进行解读,具体感受一下电视媒介的传播魅力。

首先,作为讲座内容有效补充的视觉元素,包括节目的片头、片尾、片花、预告短片、节目回放等,制作精良,极具视觉冲击力,它们是讲座内容的有益补充,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造成观众强烈的期待视野,使讲座还没开始就得到强化。如《梁祝传奇》的预告片采用Flas,画面浪漫而飘逸,配以淳厚的男中音、优美的小提琴曲《梁祝》,让人获得优美的视听享受的同时,对即将播出的节目充满期待;如《墨子的药方》的预告片则采用的是水墨画为主的方式,配以红色的字幕提示关键词,配乐则是古曲,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其次,在讲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配以贴切的画面,包括幻灯片、Flas、电影电视片断、图片、照片等视觉元素来加强讲座效果,并设置关键词、字幕等,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传播效果,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但是讲座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视觉元素的差别,比如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焚书坑儒》中,主要运用字幕提示的方式,另外影视片断的运用也比较多,色彩红黑,和内容的抑郁以及主持人的性别色彩相贴合;而在于丹的《论语感悟》中,大多运用的是Flas制作的短片与字幕,色彩以青蓝淡雅为主,片子明快而轻松,符合讲解内容(类似西方心灵鸡汤的形式)和主讲人的女性气质;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中配合玄奘西游的艰难险阻,片子多用影视片断中的名山大川、云雾缭绕来阐述,色调凝重而不失轻快,表达了玄奘虽“历经万难,终得圣经”的历程。

2、范围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新闻、政治、经济、体育等信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医疗、保健、美容、相亲、励志、竞赛等节目应运而生。电视媒介涉及的内容的广泛性显而易见。

从《百家讲坛》节目的内容来看,它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节目开办三年后,开始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迎合了当前社会的“历史文化热”的潮流。

在《百家讲坛》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阎崇年开讲的《清十一帝疑案》、2005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纪连海的《历史上的和绅》、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2009年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等,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生动简练的方式传播给电视受众,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

在节目内容影响广泛的同时,大批学术界人士由幕后走到台前,完成了他们学术生涯的“声名”蜕变,成为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名星和电视名人。

结语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介虽然受到网络的竞争和挤压,但是它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并不反对它所具有的娱乐精神,但是,我们更应提倡电视所肩负的传承社会文化的重大责任,这是它的核心职能,这对于塑造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塑造当代国人的性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261

②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 译:《传播理论:起源、应用与方法》[M].华夏出版社,1999:349

③王慧,《且慢给〈百家讲坛〉判死缓》[N].《齐鲁晚报》,2008-12-14

篇5

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4月,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管理台之邀,笔者作为“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嘉宾,以每周一讲的方式,直播了“回眸首都十个五年计划”的节目;从2007年1月至今,又播出了以京都大案、要案为主题的“说案揭秘”节目。普通档案人做客电台,诸多感悟禁不住一起涌上笔者心头。

“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是以叙述和传播老北京的历史事件、乡土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市民为听众对象的雅俗共赏的休闲性栏目。栏目开播后,先后邀请十几位嘉宾,以和主持人聊天形式,多视角展示老北京风土人情。嘉宾以民俗界人士最多,文博、图书、收藏、历史等部门也不乏其人,唯独档案界无人参与。笔者此次加盟,也算填补了一项档案人本该占据,却一直徘徊在外的空白。

应当说,各地的档案部门,都有关于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的丰富馆藏,具有多方面向公众的话语权。但由于多种原因,人们或者把档案馆视为神圣保密机关,或者档案人信守默默无闻的清规戒律,时间一长,在外界人心目中便不能不对档案人产生一种看法或偏见:认为档案人有点清高,不好接触,一定不屑于承担这类为普通市民直接服务的工作,甚至认为档案人不能承担好这类为普通市民直接服务的工作。其实,一直把司马迁视为鼻祖的档案人,其业务素质一点也不比其他部门差,再加之还有浩瀚的馆藏为后盾,是完全有资格,也有能力,借助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乡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

档案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要虚心向其他行业专家学者请教,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创新,逐渐形成档案人特有的风格特色。档案人说话办事比较严谨,这是优点。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当然不能信口开河。但严谨不等于拘谨,严肃也不等于不要活泼。能把严肃的话题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服务于内容,影响着内容。笔者担当的“回眸首都十个五年计划”的话题,同其他嘉宾的话题,如“北京的寺庙”、“北京的胡同”、“北京的老字号”相比,政治性相对比较强,故事性相对比较弱,准确性相对要求比较高。也许正是这些特点,主持人才决定了这个话题要找一个档案人来说比较合适。可也正是因为话题的这些特点,要把这个话题和其他课题一样搞得生动活泼,无疑加大了难度。为此,笔者有两个不讲:即,一是不讲过于敏感、尚存争议、有碍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二是不讲道听途说、查无实据的内容;一个坚持,即坚持正说不戏说。笔者在多渠道查阅有关首都十个五年计划的大量资料基础上,从中筛选了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且生动活泼的事例,讲述给听众。

总的来看,近年来档案宣传成绩不少,但对比其他部门,尚有不少差距。比如,档案部门还不太善于与其他部门联手合作,更不善于借势兴风,搭车造势,聚拢人气,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多重视角,把档案宣传做大、做强、做到最基层的百姓中。君不见,易中天的《品三国》,借助央视的《百家讲坛》,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其魅力竟然吸引了从未读过《三国演义》的小青年。而《百家讲坛》也因为找到了易中天、纪连海、刘心武这样的善于把精深的知识讲得雅俗共赏的专家学者做客,其收视率一直名列央视科技频榜首。这里不去探讨究竟是易中天一类的专家学者成就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还是《百家讲坛》这个栏目造就了易中天等专家学者,不过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则是确定无疑的。

篇6

隋唐文献专业出身的李岩,在1987年毕业后一脚踏入中华书局之时,也许想不到他若干年后会策划出那些畅销书:《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论语〉心得》《姥姥语录》……

《姥姥语录》是著名主持人倪萍所写,记述了自己的姥姥――一位不识字老人――纯朴善良的人生感悟。

《姥姥语录》出版时,有人认为此书与中华书局这样一个有着强大传统的专业古籍出版社的气质不符。时隔几年,李岩对《t望东方周刊》重提他的观点,他认为这样的图书并非迎合市场,而是传递了“朴实的民间智慧”,是拓展出版业务线的有益尝试。

扎根书海20余年,李岩已从一名学者型编辑蜕变成带领一支出版“国家队”探索市场的文化企业领导――曾任中华书局总经理的他,现在是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国家队”希望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一方面,“国家队”做出版需要有文化担当,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以往“漠视市场”的阴影。

李岩说,每一个重点出版项目,都是“新的市场增长点、努力提升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契机”。

“出去约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物在市场上反响并不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自负盈亏的中华书局很难再靠学术古籍类出版赢得市场。书局曾在最低谷时“举步维艰”,在主要靠银行贷款支撑的情况下,又面临银行追加30%的利息,当时同事们觉得“雪上加霜”。

到2003年,作为当时的中国第二大出版社,中华书局在图书零售市场所占份额已经下降到了全国500余家出版社中的第141位。 2016年8月17日,上海书展现场中华书局的展台

那时的中华书局,“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漠视市场”。其实不止中华书局,众多国有出版单位当时大多如此。

虽然在古籍出版领域中华书局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但他们还是意识到,必须进军大众普及读物领域。

李岩记得,2003年,中华书局新设市场部,“明确表达了与市场接轨的强烈愿望”。

从那时起,中华书局的青年编辑们开始主动“出去约稿”――在此之前,大多数人仍以“国有大社”编辑自居,很少“出去求人”。

就在这一年,央视《百家讲坛》开播,收视率不低,这让编辑们看到了机会。

正说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华书局一个工作室的负责人宋志军在《百家讲坛》看到了阎崇年的讲座“清宫十二朝疑案”,觉得不错,就打起了主意,“是不是可以把他的讲座出版成书?”

于是中华书局联系了阎崇年。

彼时,面对传统文化普及率较低的残酷现实,中华书局正在想办法,希望走一条经典作品通俗化的路子。

他们发现,老百姓可能更喜欢用讲故事的形式了解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刻板、一本正经的灌输式陈述。

为什么不与电视结合起来,挑一些老百姓喜欢看的、讲传统文化的节目,做成出版物?

李岩决定,阎崇年的讲座出版书籍就叫“正说”――对历史进行“正说”,旨在呼应人们对被“戏说”的历史的关注。

说做就做。与央视协调后,他们与阎崇年等人签订了讲座内容的出版合同。

以《正说清朝十二帝》为首的几本新书,被发给各地一些书店的朋友,“开始有了主动营销的意识”。

效果很快显现――2004年的北京地坛书市,《正说清朝十二帝》一炮走红,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随后各地添货不断。李岩记得,终于尝到了畅销书甜头的中华书局“有了些许自信”。

当年八月,他突然接到财务负责人的电话,“李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月开始我们的现金流变成正的了。”

放下身段

随后,李岩策划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版,并随即引爆《百家讲坛》系列读物的热销,一时引领了出版界风潮。

李岩记得,在与节目组制片人的一次聊天中,对方谈到,于丹的《论语》也讲得不错,尤其是讲座很适合电视传播――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2006年11月12日,中华书局与《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就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在《百家讲坛》录制现场正式签订出版合同。

李岩用“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来形容该书的出版过程。当时中华书局编辑部对于丹的电视讲稿进行了深层次加工,将演讲文本改编为阅读文本,并仔细核对经典引文和注释,确保对《论语》中字词的基本解释不出问题。

两位经验丰富的老编审也被请出来,对全文进行校读把关,改正演讲中的口误,润色文字。

出版社放下身段的结果是,《论语》的国内销量很快达到了560万册,国际版本也达到了34个,其中包括29个译本,与之伴随的是海外36万册的发行量――这都是市场自发的。

后来,倪萍主动给李岩发短信说:你把于丹的书出得那么好,能不能把我的书也出了?李岩想:如果她写的是演艺界的事情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但她写的是中国民间的智慧,写得很朴实,感情也很真挚,这样的书“中华”应该出。

别去跟风附会

好市场的前提是好主题――“要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度,才具有潜在的畅销基因。”李岩说。

著名学者金开诚在世时,李岩曾陪他去于丹家里。李岩记得,金开诚紧握着于丹的手不放:“你做了一件我们都做不到的事。我的书卖到5000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论语》,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让同事们信心大振,信心背后的大环境是,中国发展赢得全球瞩目,“国外想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原因,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与此同时,经过了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出版界也开始“找回自我”,多家出版社纷纷寻求与《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的合作。

但在李岩看来,许多出版社容易对流行主题“简单地跟风附会”。

“581家出版社里,至少500家都出四大名著”,但并不是每家都能挣钱。

篇7

闪婚与闪读

隔壁张大妈美滋滋地送来喜糖,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喜悦。我却有些迷惑——如果没有记错,离她儿子最近一次相亲,也不过两三个月,怎么这么快就把婚给结了?

网上有句名言:“谈什么恋爱?虚伪。如果有诚意,咱们直接去结婚。”我一直把它当笑话,看来,网上说的八分钟相亲、几十天闪婚,并非夸大其词。放眼四周,还有谁有心思慢腾腾地谈一场结果不确定的恋爱?

追溯往昔,年少时我最爱听单田芳的评书。有一次他讲到《隋唐演义》里的李元霸大战宇文成都,正听得热血沸腾,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真恨不得挤进小小的收音机里寻个结果。可是每天就半个小时评书,雷打不动,那时候特别想不通,一段好好的故事为什么硬生生被撕裂成几段?

然而正因这份悬念与期待,让我痴迷不已。现在不同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鸿篇巨著《红楼梦》,短短36集电视剧便可“一目了然”;如果嫌麻烦,还有更直接的四大名著经典概括。《红楼》:丫头脸皮厚;《水浒》:朝廷脸皮厚;《三国》:军师脸皮厚;《西游》:神仙脸皮厚。网络发达时代,只要鼠标一点,国际时讯一网打尽,时尚潮流尽收眼底,天南海北的商品自有快递送货上门……

快虽快了,但走马灯似的时光幻影里,“神马都是浮云”,入心入肺的情愫与思考还剩几何?

【把脉时代病】

曾几何时,“多快好省”还是效率优先的代名词;而如今,却成了快餐时代的通病。

君不见,为了加快生猪出栏,给生猪注射镇静剂;为了快速蒸馒头,给面粉加入发酵粉;为了快速熬制高汤,干脆用调料秘密调制;为了快出图书多赚利润,复制克隆乐此不疲……

“鸡的屁”(GDP)上去了,只是,鸡蛋再也吃不出蛋味,馒头再也闻不到麦香,穿越搞笑满荧屏,全中国都像北京城,人们的幸福感也悄然流失了。

与此同时,因为网络无处不在与方便异常,博闻强识不再是做学问的必需,摘抄积累成为远古神话,阅读纸质书籍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奢侈……干部写总结,百度一下;教授写论文,百度一下;学生做作业,百度一下……

沉重的钱学森之问,哪里会有答案?

【聆听画外音】

1.“剩”还是“闪”——爱情大难题

无论是北上广,还是二线三线城市,年轻人面对“亚历山大”的工作,“一路狂奔”的节奏,“彼此隔绝”的圈子,决定了突如其来的邂逅不可能,不期而遇的浪漫属传说,热心的月老牵线太稀有,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剩”下来。怎么办?那就回老家相亲去,到婚介所联谊去,上电视征婚去……学历、薪酬、住房、职位,一一速配,三言两语即可直奔主题,结果当然是“闪”。 只是,当浪漫的爱情都变成了条件、财力、物力、外貌之间的数学游戏,婚姻还靠什么去坚守?

2.复制还是创新——量与质的博弈

洋快餐麦当劳有这样的规定:用刀的宽窄精确到毫米;炸薯条成品的保存不得超过7分钟;一个牛肉饼出炉20分钟后还没有卖出就当废品处理。麦当劳食品加工作业手册有560页之多,而正是这些程序标准的完美执行,才保证在全球任何一家麦当劳都能买到同样口味的产品,才造就了麦当劳在快餐领域的帝国基业。但这些程序和标准,扼杀了各地门店推陈出新的灵感,剥夺了顾客改变口味的权利,也注定了麦当劳所有的厨师干得再出色也只是高级工匠,根本不可能跻身大师之列。令人忧虑的是,当前的政界、商界、学界、艺术界、娱乐界,甚至思想界,到处快餐文化泛滥。

3.急还是不急——心态在迷失

“桃三李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孩子的成长,着实让一代代父母望眼欲穿。但是当火箭升空加速时,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结果。请家长不要盲目追求高速,应从容地等待孩子长大。在等待中,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独立思考;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独立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学会动手;解放孩子的耳朵,让他们聆听各种声音;解放孩子的双脚,让他们走到社会中去。

4.休闲还是经典——读书的空气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指做学问、写文章,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夫,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但当前不少人日益缺乏耐心和韧性,变得肤浅、浮躁。他们喜欢阅读玄幻灵异、言情武侠、休闲娱乐类的畅销书,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庸俗,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肤浅。其实,浅层次的作品,总是把“1+1=2”这样简单的东西兑上肥皂水,弄成五彩斑斓的泡泡,让你消耗大量的精力而得不偿失。判断一下:你喜不喜欢用语录代替思想,用格言代替智慧,用简装代替原版,用读图代替读书?如果是,请警惕,因为这会让你变得浅薄。

【快餐时代的生活秀】

1.《百年孤独》荣登好书榜榜首

由新浪网评出的“新浪中国好书榜”近日揭晓,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名著《百年孤独》高居榜首。许多中文系的师生都认为这本书阅读难度很大,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努力去读它,热烈地谈论它?我们认为,这与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有关。我国的经济与社会,近几十年来经历了全面深刻的转型,国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目前没能涌现出忠实反映这种转型、变化并锻造时代文化特征的文学作品。只能通过偶尔拾起旧时名著,在对艰深复杂、内容与意义跨越了时代等界限的作品解析中,去勉强搭建一条安抚内心混乱的通道。所以现在更孤独的中国人会如此膜拜追捧马尔克斯这部不易阅读的大部头,是因为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画龙点睛:一边是黄金,一边是智慧,只让你选一样,你会选什么?如果你选智慧,阿凡提则会嘲笑你:缺什么选什么,原来你缺智慧!引申开来,选择《百年孤独》,就是选择深邃与深刻,远离肤浅与浮躁。

篇8

一、选题策划的社会价值分析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选题策划的社会价值分析是基于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首先,当代中国正处在全球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国际新秩序,从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宽容,并最终引向和平共存,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正确解决好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共存,才能为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铺平道路。孔子的“仁学”可以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它所强调的“和”,在当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当前我国整体社会形态正处于转型期,这就使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整体上还不够健全,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强度也有所加剧。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压力和诱惑力的社会里,人们难免会感到焦虑和空虚,《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的“仁学”思想则能够很好地指导人们如何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因此,对于《论语》的当代化解析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最后,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的解析、发扬,从而创建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内在需要。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仁学”,则更值得在当代加以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二、选题策划的市场、读者分析

对于《于丹〈论语〉心得》的市场分析是从外部环境与图书产品调研这两方面着手展开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于丹〈论语〉心得》作为“百家讲坛”系列图书中的一册,是与央视“百家讲坛”同步推出的。“百家讲坛”的热播,为该书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由该栏目引发的一股读史热,也激发了对于该书的社会潜在需求,从而形成了该书的潜在市场;最后,由于作者于丹教授在文化界及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该书市场空间的拓展。

从对图书产品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同类图书市场中,书籍种类虽多,但内容大多雷同,并且特点不突出。《于丹〈论语〉心得》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融专业性、学术性、通俗性、时代性于一身。这使得该书在同类图书市场中格外抢眼,有效地拓展了该书在同类图书市场中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并且由于电视传播本身具有即时性、直观性及内容不易保存等特性,而以电视节目内容为蓝本编辑出版的书籍,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电视媒体的很好补充,更能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这在无形中也形成了对该书的市场需要。

数据表明,该书的读者群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其中有一定受教育程度、对传统文化及历史较为关注、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中青年占读者总量的半数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读者构成多为大中专院校的在校生、普通工人及文化工作者,其中的大多数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

三、选题策划的成品分析

《于丹〈论语〉心得》是依托“百家讲坛”这一央视精品栏目,在于丹教授所做的关于《论语》的导读及其当代化解析讲座大受欢迎的基础上,以该讲座内容为蓝本,在经过适当调整修改使其更适合图书出版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辑策划推出的。而身为知名学者的于丹教授作为该书作者,也使得该书在内容上更具含金量。利用“百家讲坛”的品牌效应,加上作者于丹在业内的影响力,可以说该书是品牌效应与金牌作者强强联手的最佳产物。

(一)图书的内容及人文关怀

综观图书市场上以《论语》为基础编辑出版的同类通俗类历史文化读物,其内容大致可分为:①直接对《论语》原文进行白话注解;②在对《论语》进行白话注解的同时,点明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及人生哲理;③将《论语》中的箴言、警句收编为语录这三大类。《于丹〈论语〉心得》作为这类读物在内容上则不同于这三种形式。《论语》原文作为该书内容的一部分附在书末,而作为全书的主体内容则是作者对《论语》所包含的“仁学”思想及这一思想的当代化的解读。这种解读是作者在自身文化知识构成、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基础上,通过对《论语》的亲身阅读、思考、总结,巧妙地把其所隐含的哲学思想同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生活中的事例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回归内心的本我。这使得该书在内容上的指导性大大增强。作为通俗类历史文化读物,全书在语言表达上也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准确地把握了文化与普及之间“度”的关系,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本很好的通俗类历史文化读物,还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励志类读物。

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反映的是人的追求和愿望。一切优秀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在当前社会里,人们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思想领域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种种的变化都会给当代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此种情况,人们更需要一种内心世界的回归,一种精神、心理上的慰藉。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于丹〈论语〉心得》所提出的仁爱、平等、宽容、人道、信任、忠诚等正是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通过阅读该书,能够使人们的内心境界得到提升,并且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所谓的“仁”。这就拉近了文化与心灵之间的距离,在阅读之余更能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思考与共鸣,用文化的力量安抚了当代人疲惫脆弱的心灵。

(二)图书的编排及装帧设计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内容编排分为两部分:正文和附录。正文部分由各自独立的七个小章节组成。全书这样的结构布局增强了该书的条理性,方便了读者阅读。并且由于正文部分为阅读所“得”,附录部分为《论语》原文,这样的结构编排也有利于两部分的充分结合、互为补足,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该书的正文部分文字的编排印刷方式上看,对于一些重要的、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采用底色为淡红的文字框圈出,加以强调,突出其重要性,这样做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全书所要传达的文化思想及整体脉络,对于该书的阅读起到了导读的作用。该书页面正文的编排采用了读书笔记式的页面外边册留白的排版方式,有利于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悟,充分体现了编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在留白处灵活地插入《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使全书在内容上更全面、生动,文化气息更浓厚。该书封面设计以淡黄色为基调,配以水墨山水画为背景,以宋体字编排的书名,给人一种简洁、大气、古朴、雅致的感觉,与该书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淡雅、含蓄的文化氛围。配有印有“百家讲坛”标识的书腰,也可谓是对该书的一种广告宣传。从整体分析,该书开本适中、版式合理、印刷精良,这些使该书更具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这突出了《于丹〈论语〉心得》在内容结构的编排方式及装帧设计上独树一帜的风格。

(三)图书的发行及营销推广

《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并通过多种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手段,利用“百家讲坛”的品牌影响力,在电视节目中为其进行广告宣传;同时也借用作者自身的号召力签名售书,为该书的顺利推广做足了铺垫。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读史热”再度升温,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化风气,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⑴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篇9

日前媒体报道,于丹与孔子第75代孙孔健因相关著作权问题引起争议。一时,相关新闻成为文化界的热点。

事情起因于于丹通过律师,向国内各大书城发律师函,令书店对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健的四本书《论语力》、《新论语》、《左手孔子,右手庄子》、以及新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丹的天空》下架。

而孔健方提供的证据显示,以上四本书是于丹作为文化代表旅日期间答应的就关于论语命题的图书出版进行合作的项目。新近出版的《于丹的天空》则是孔健以个人的名义对于丹的个人感悟进行解读的方式为写作角度。观点则是以尊崇为主,解读人生。

事情更早的渊源还要回溯到2007年。当时,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因解读孔子而名声大躁。是时,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访问中国并参拜孔庙,中国巨龙新闻社联合国内几家中日友好团体共同邀请于丹访日,以推动中日文化的广泛交流。其中双方的合作内容也包括在日本出版于丹的中国国学普及书籍,在华出版于丹孔健等普及论语弘扬孔子思想的系列书。

归属论

历数今年有关著作权的问题,颇为热闹。首先是因《吴敬琏传》而导致的吴晓波与吴敬琏的前助手柳红之争,继之又是于丹因解读孔子与著作权、肖像权等因素向孔子第75代孙孔健发难。

如果说目前对于传记类历史事实的出版权属论证是法律的较大难题的话,那么于丹对于孔子及《论语》的解读,又该如何定论。如果按于丹所说,孔健对于丹之解读是属于侵权的话,那么于丹对其祖先孔子的解读又如何判定?

据媒体报道,于丹通过律师勒令各大书店下架孔健的四本书的理由是,《论语力》中未经于丹同意,使用了于丹的名字、肖像、书信片段、视听资料,所以该书的出版、印刷和销售等活动,侵犯了于丹的民事权利。

当事双方分别为孔子的第75代孙孔健和因解读孔子而声名鹊起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试想一下,如果孔健以后人的名义和法律的手段,禁止世人对孔子进行个人解读,那么对于已经被中国人称为儒家正统的孔子及其思想如何传承?

孔子本人所实践的述而不作,如今却成了解读之流的权利界定争论。在教授于丹因解读《论语》而成为名人之后,其本人的形象便等同于孔子和庄子的代言人了。不难理解,随后出现的其他解读孔子的书和分析于丹的书籍出现的理由。

传承之碍

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的地位无出其右。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七中言宋初宰相赵普语宋太祖赵匡胤:“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自此,“半部《论语》治天下”流传至今。

论语的地位,不仅仅曾经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利器,到了当代,其作用更成了国学热的滥觞。正是从对《论语》的解读开始,让人们重新思索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百家讲坛》的热播更是给国学热的潮流,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一分力量。

于丹开讲《论语》,续谈《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以今时今世之人的范例,进行了个性式解读。自此,于丹从解读孔子开始,由一个象牙塔中的学问家成为了学术明星,甚至因此而成为2007年作家财富排行榜的座上之宾。

因解读孔子,传承儒家思想而致富,这成了学术界无心插柳之得。随后百家讲坛出现的其他面孔,延续了这一模式。这是千百年来对于读书人的真正回馈,诚值得提倡。

孔健解读于丹,是因为于丹解读孔子和《论语》而为世人关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宣扬儒家传统文化,以期今世之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篇10

刘心武的妻子吕晓歌,原是一家印刷厂的装订工人。当年全国到处弥漫着打大仗的硝烟,参加“战备劳动”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吕晓歌生下孩子不久,就被派去参加“战备劳动”,结果身体严重受损,落下了难于治愈的病根。

虽然患病在身,但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担子仍不可推卸地落在吕晓歌身上,她总是想法儿变换饭菜花样,琢磨着如何让丈夫和儿子吃得舒服可口。刘心武和儿子对她说:“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填饱肚皮就行。”她虽然嘴上答应了,但开饭时,桌上总是摆满了只有在饭店才能见到的菜,不但有中式菜,还有西式菜。看到丈夫和儿子一边惊呼一边大快朵颐,吕晓歌则在一旁开心地微笑。

刘心武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开会。一次,同室的一作家问他:“你想不想家?”他坦率地承认:“当然想了。”对方又问:“你最想念家里的是什么?”刘心武得意地答道:“开饭前,厨房里油锅热了,菜叶子猛倒进锅里所发出的那一片响声!”

刘心武每晚都要“爬格子”,当妻子入睡后,他仍伏案疾书。听着妻子平稳的鼻息声,他心灵中似乎有了一种无形的伴奏,更是文思泉涌,越写越精神。他曾问妻子:“你为什么不失眠呢?头一挨枕头,就呼呼大睡。”吕晓歌说:“我为工作忙,为你和儿子累,上床的时候心里坦然无愧,为什么要失眠呢?”刘心武感慨万千:“你和这世上无数平凡的普通劳动者一样,诚实劳动,默默奉献,每晚都带着一颗无愧的心上床,上帝也确实不该罚你们失眠的!”

和所有女人一样,吕晓歌也爱逛商店,而每次她都要让刘心武陪着去。看着妻子用纤纤十指细心挑选日常用品,并以此为乐时,刘心武忽然感到,妻子装订了无数本书的双手,无论是奉献于社会,还是奉献于家庭,都充满了琐屑的人生乐趣,而拥有这样一个很容易满足的好女人,自己这辈子真是积大德了。

吕晓歌虽然是个装订工,却十分喜欢弹钢琴。这源于她上小学时,看见邻居家有一架钢琴。只要叮咚的琴声响起,都会引起她的无限遐想,尤其是贺绿汀的那曲《牧童短笛》,更是让她产生了自己坐在钢琴前弹奏的幻境。她多次对刘心武说:“如果咱家也有一架钢琴,那该多美妙呀。”刘心武记住了妻子的梦想,当攒够买钢琴的钱后,便拉着妻子兴冲冲地去买。此时吕晓歌已年过40,她硬是在工余饭后,拜师学艺。一年后,她练会了《致爱丽丝》、《少女的祈祷》等名曲目。

妻子用音乐,让刘心武领会了如何更细腻地品味生活。

当刘心武首次受央视之邀上《百家讲坛》时,吕晓歌已患了癌症,她安慰丈夫说:“你安心去讲吧,你讲得好,我的病自然也会好起来,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妻子的默默支持,使刘心武的三次析解《红楼梦》一次比一次精彩,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9年4月22日,吕晓歌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妻子去世后的十多天里,刘心武根本无法入睡。当王蒙来看望他时,他一下子扑到王蒙肩上失声恸哭:“我不能承认这个事实,我不能适应没有晓歌的世界。”

篇11

一、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情感也是历史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高中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中学历史课应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只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引入多媒体功能,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到旧中国主权遭到践踏,国土沦丧时联系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让学生聆听饱含激情的配乐诗朗诵,让他们体会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再让他们从语文课本《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体会,扬眉吐气的光荣与自豪。前后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突破疑难,加深理解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使某些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视听并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迪亚士、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使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经过。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再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后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历史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这和学生接触的材料较少有很大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只能用书本上的材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是能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料,扩充学生的视野,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就为学生多看、多读、多听、多练提供了操作平台。

三、文史合一,百家争鸣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同样的内容学生更倾向阅读文学作品而不愿读历史课本,这表明大部分同学感觉历史的语言重在叙述事件,而文学中更多一些情感和联想的空间。实际上文学与历史同属人文科学,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史、传类作品更是将二者完美结合,比如《史记》就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中得到加强,如果能恰当地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语文知识来启发学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文学与历史“亲密接触”时,单调的历史变得灵动起来,不再冰冷得让人抵触,学生一方面学习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一方面参照阅读大屏幕上的文学作品,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心中将历史学习与死记硬背画上符号,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但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百家讲坛类的历史节目却很乐于接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等影视中的相关片段放映给学生欣赏,将百家讲坛中有关历史的内容,带到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让他们也开讲坛,谈历史,百家争鸣。很多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大量的资料,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很多。

四、感悟历史,体悟人生

篇12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目前在教育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理论与实践日臻完善。而要有效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本文通过对自主合作学习涵义的界定,分析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从而阐明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内涵

基于任务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基于任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宗旨和目标,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新学习理念中,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其中合作学习是所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合作学习采用的是交叉混合分组的做法,这是自主合作学习的中介、依托及组织特色。这种交叉混合型小组,每组成员一般由6名左右学生构成,每一小组力求由性别、成绩、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组成,这样具有最佳的互补性。

(二)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关注教学动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互动。自主合作学习是教学动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和谐、有序的互动。这里的各子系统主要是指师师互动子系统、师生互动子系统和生生互动子系统。自主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学习为中心和核心,力求全部的教学动态子系统都保持积极、有序的互动,侧重动态子系统内部互动的同时,充分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互动,以此推动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 自主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中师师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视为教学策略。

当前新课程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是顺应时代需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自主合作学习以三维目标为导向。我国教学三维立体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期才确立起来的 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在教师这个导演的主持下,明确地将组内学习和组际互动导向作为三维目标,使每位小组成员多渠道多机会地充分传递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又能横向吸收 参考他人的方案和设计。每位同学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四)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团队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自主合作学习吸收体育团队比赛中单循环赛制、双循环赛制及淘汰赛制的一些先进比赛规则,灵活运用于自主合作学习中组际竞赛和互动中,真正活化课堂,同时以每组的团队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促使组内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激发真正的集体荣誉感 一旦团队获胜,组员皆荣;团队落后,组员皆辱这种捆绑式评价机制,促使团队队员捆绑式发展。

二、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笔者也经常思考: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那么多,哪一种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班级呢?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结合自己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自七年级以来,班级学习气氛沉闷。课堂不善发言,课下不爱问问题。因此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问题就积压下来,随着问题的累积,成绩一步步下滑;部分学生的问题太多,想问也无从下手,只好靠抄作业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优秀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对部分想问问题的学生也爱理不理,唯恐耽搁自己的学习,养成了自私的坏习惯。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几次实验下来,均未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开展道德课堂的大背景下,经过几次培训和学习,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再加上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启发,在和班干部商量讨论后,在班内开启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我们自己称"百家讲坛"活动,算是开启了自主合作学习 新篇章。刚开始,班上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讲坛,分别由各科课代表主讲,班长、学习委员是具体负责人,负责安排讲课内容、时间、地点。讲课内容和地点提前通知大家,同学们根据需要,分别到各讲坛位置听课。活动开展一周后,经过班委会的总结、讨论发现这种讲法效率较低,部分差生听了一遍没听懂,而部分中上等学生听懂后就无所事事,容易影响秩序。

怎样提高讲坛讲课效率,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成了我和班委们的讨论重点,经过一周多的讨论、征求大家意见,我们真正的"百家讲坛"又开始了。我们的理念是:让更多的人讲,优等生讲,中等生也讲,争取每一个人都能讲。

调整后,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第一轮: 由前5名成绩优秀的同学开设讲坛。第一轮结束后,听懂的同学主动到学习委员或班长处报到,学习委员和班长立即安排他们开设第二轮讲坛,没听懂的同学再次到所需位置听课。最后,鼓励终于听明白的同学之间互相讲解,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就这样,我们的百家讲坛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了现在的近四十人,全班几乎人人参与,被我们自己称为真正的"百家讲坛"。活动开展一学期以来,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的参与面进一步扩大,使我班的各科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班级里原来自私、清高的优秀生不再埋头死学,他们不但尝到了乐于助人的甜头,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一向被老师忽略的中等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首先,这种学习模式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因为它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问题留给学生,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其次,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再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学习,学习会变得更加愉快。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黄晅.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5).

篇13

喝茶,对于我,已有几年时间了。最近更是迷恋上了饮茶,工作之隙,下班之余,喝茶更是必不可少。论茶道,我自知还不够格,但突发感悟,纯属纸上谈兵,与君共享,望不吝赐教,多加指正。 感悟之——种茶:多选与多阳光多雨水的山坡之地,昼夜应较平地温差大些,应该是有利茶多酚的凝聚,使茶更有韵味,喝起来更香,更久。

感悟之——制茶:茶应属大自然的产物。从种,摘,选,到炮制,应该都是有学问和讲究的。听闻,茶园首摘第一遍上等好茶时,均要未出嫁的少女,且不需穿戴贴身的内衣等,并要放于胸前捂过,使茶的天然之香韵与少女的自然之韵味融于一体,达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过,此种应属茶中极品,应非常人能品也。在摘茶后,应有选茶工序吧!将一些老叶,残叶应进行挑拣,或许选茶在摘茶是已同时完成。最后应就是炮制了,也就是炒茶吧!这个应该是比较难的,当然应该很多人都会,但每人炒的茶,色、形、问、香韵应是不同的。应该是有经验的,需要把握炒的手法,力度,火候(温度),时间,及炒后处理。实情非我所知,望君知之,告之。

感悟之——泡茶:我想大家应该都能泡茶来喝,但我想泡茶应该也有学问的。在中国古代亦有茶师(茶匠),专职泡茶。听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中有一段,就讲到茶师的故事。泡茶,应不愠不怒,性情平和,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我想,应注意的是:选水,水温,茶量,及冲泡时间的掌握。这个也需要因茶而异,而非等同。

感悟之——品茶:我想应从三点来注意,望,观茶色;闻,感茶香;品,融茶韵。三点均留意,感受定有所不同,亦能品出茶之韵味,放松心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另,品茶也要注意选相应的茶具,喝时也讲究一种心情,心静时品,品时思人生。

篇14

1. 自我培训。

(1)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在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之前,学校邀请了专家开设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制定个人规划”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分析现状,特别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专业发展目标,然后制定出短、中、长期的发展计划。学校领导跟踪计划实施落实情况。

(2)加强自主理论学习。我校结合教师实际,开展“百家讲坛”活动。学校订购了各方面的教育书籍,如《哈佛家训大全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优秀班主任行动指南》《叩问课堂》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书籍,还有各学科的杂志,把这些书发给每个教师或进行书籍漂流活动,引导他们阅读,并做读书笔记,然后让教师每个月在学校的交流平台上写读书心得,围绕读书专题进行“百家讲坛”,通过在讲坛上的互相争辩、互相分享、百家争鸣,让老师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观念,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3)注重自我工作实践。

“为师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学校始终坚持教师要终身学习,始终坚持把“学习——反思——实践——总结——升华”作为教师自我培训的基本模式,提倡在学习中反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师的教育工作实践,提升教师素质。学校会定期召开教师经验分享会,给老师一个平台交流心得,共同提高。每次分享会学校确定一个主题,定一个中心发言人,介绍各自经验。例如:年轻老师黄志娟分享她建立班级博客的作用;经验丰富并获得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的廖敏如分享她与家长良好的沟通经验;关蕙东老师分享她成长的历程等等。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召开一次沙龙研讨,例如:“学习《评价标准》”、“课堂观察视角的选取”和“课堂观察表的设计与运用”等等。

2. 校本培训。

(1)专项培训。

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要求做教师工作不到两年的教师参加,注重教师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教师岗位培训,教师工作两年以上,要把工作实践中的发现与自己的教师工作反思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岗位育人能力;优秀教师专业培训,在多年教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把课题研究与教师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争取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另外,学校还定期组织一些特色培训,例如组织教师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再组织老师们结合工作实践写观后感,老师们都深有感触,写出来的东西很有真情实感。

(2)理论学习。

我校结合校本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培训。主要学习法律法规、时事政策、先进事迹、学校制度、办学理念等,特别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学习,学校除了专门的学习,还渗透在每个细节上,学校坚信只有老师深刻领悟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他们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给学生和家长,这样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

(3)专家讲座。

学校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市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主要内容是引领教师树立职业理想,使他们把教师职业作为人生追求,努力创造教师职业生涯的生命价值;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教师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内涵。讲座让教师近距离的感受现代教育的气息,聆听教育专家的话语,感悟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做法。例如:学校邀请了专家长期跟踪我校的科研进程,并根据老师的需要作不同专题的讲座,先后开设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制定个人规划”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评点” 和 “有效设计和运用课堂观察量表”等一系列的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