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风险与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成长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都可能导致企业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不同时期风险的不同状态,抓住重要环节和主要风险。围绕总体经营目标推行企业风险管理。同时,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组织机构的重整愈加频繁。对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以及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内部审计部门顺应时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审查、评价和促进作用,工作目标从过去的查错纠弊变为主动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此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念的提出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更高要求。而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一个机构健全的企业除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外,往往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构成的部门,即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都要关注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却又在企业推行风险管理实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故两部门在开展各自业务时工作职责虽有不同,但必然会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文章首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就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如何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进行协调与联系进行探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是把风险为导向的思想运用到内部审计领域,即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关注风险,根据风险大小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最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审计方法。
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根据2004年9月颁布的ERM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实务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联系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同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而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目的也是全面识别企业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下面首先理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帮助企业直接有效地防范与规避风险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确定战略风险和重大交易;之后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而评价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衡量的准确性:最后通过专门程序,审查企业职能部门采取的措施是否已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向决策层建议采取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等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帮助企业直接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促进企业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系统、规范的方法,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其运作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就改进管理控制风险向决策层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并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提出调整,将这些建议和措施系统化、规范化,最终形成企业新的规章制度,进而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三)为企业强化和规范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供重要支持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定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全面地识别风险,强化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注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综合评估,落实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些都为企业强化和规范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认定,并评价其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管理建议,以此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反过来,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或者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现实中的一些企业,董事会往往下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同时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所开展的风险管理实践可简要概括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风险识别;第二步是风险评估;第三步是风险应对;第四步是风险监察。而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相应的也要经过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察阶段。其联系如图1所示。下面就各个阶段分别论述两部门的内在联系。
1 风险识别与评估阶段
根据ERM框架要求,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识别出所有可能发生并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情况;之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对重大程度进行评估。而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业务时,首先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通过分析性程序初步确定企业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框架,对重要性做出初步判断并编制出整个审计计划;之后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项目的优先顺序,合理分配内部审计资源,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领域,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为减少工作冗余,避免工作重复,可以先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报告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2 风险应对阶段
在经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后,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都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当风险超出了企业的风险偏好,企业不能接受且无法经济有效地加以抑制,则须放弃该项目或计划,
从而避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大部分风险,需要企业采取一定的行动,转移或分散风险,以达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为此。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即将不可接受的“固有风险转化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而在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业务时,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相关联的、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开展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评估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使风险得以管理。由此可见,两部门都要在识别与评估风险之后,对重大风险及时做出回应,只是关注点和工作任务有所不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需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衡量风险的成本与收益,运用风险管理方法针对已评估的关键性风险予以控制。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抽样等技术,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的测试与各个交易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3 风险监察阶段
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故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会不断变化,随时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预期的风险会消失。根据ERM框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要对风险进行监察,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策略进行风险管理。而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出具最终审计报告之后,内部审计人员还要进行后续的风险监控。一是为检查风险管理的效果,通常要开展跟踪审计活动,对需要管理层或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马上采取纠正措施的事项进行适当的监督,以保证实现业务目标。降低组织风险;二是要对审计业务开始时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持续关注,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随时进行调整,以帮助日后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可见,两部门在风险监察阶段,都要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不断地监督。在实务操作中,两部门可以针对各自的工作侧重点,相互配合,紧密合作。
三、实务中风险导向审计业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
通过分析实务中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业务时与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联系,可知,无论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业务,还是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实践,其根本目标都是为降低企业风险,维护企业利益,为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而服务。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需注意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及时协调、相互配合,最终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服务。
(一)加强部门间合作,有效减少工作冗余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所以要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对高风险点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原因在于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将其优先使用在高风险领域,这也是它的本质要求。而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运用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开展风险控制活动,故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应充分考虑与风险管理部门的合作,积极应用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果和专业意见,注意与其协调。以提高审计业务工作效率、完善审计工作成果。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开展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可以帮助管理层识别想要实现组织目标所应关注的领域,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时,可以对此类信息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从而确认高风险领域,进而确定审计重点。此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根本目标都是要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故在很多时候,对某些重大风险领域,部门间应加强合作、联合调查。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复核,通过采取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程序来最终确定风险大小以及所带来的损失;之后。风险管理部门再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针对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将其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
(二)要注意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复核
虽然已经说明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业务时可以积极应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专业成果,如其每年的风险评估报告,但必须强调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在应用其工作成果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分析复核。对资料有选择地使用。因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最本质的要求是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高风险领域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控制,而企业的风险多种多样,且随时随刻变化,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有时难免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未能准确地识别企业的某一高风险点。这时如果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也没有对其关注,即企业的风险识别出现了“盲点”,则很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这样,内部审计部门所开展的风险导向审计业务也就没能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的作用。因此,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业务时,提倡借鉴风险导向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果,减少工作冗余,但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对其工作成果进行再审查、再评估。
(三)分清职责,到位不越位
首先需要认清风险管理是管理层一项主要职责,通常由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实施,而对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即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参与风险管理的建立和运行过程,而是在企业已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再监督,以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健全或使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可能,但是。不应该“拥有”已确认的风险或负责对这些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应由管理层下设置的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而内部审计在这一框架中应作为“监控活动”的角色而存在。此外,IIA在2004年发表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意见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角色是就组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提供客观保证。以帮助确信关键企业风险被正确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而不是风险管理的创建者或实施者。在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在协调、合作的同时分清职责,到位不越位。
(四)交流沟通,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内部审计部门所开展的审计业务几乎都是以风险为导向。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领域,而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又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专业化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察。因此,及时建立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可以更加有效地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部门可以通过开展集中讨论会、建立风险信息库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而且。两部门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互补关系,可以互相学习。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可以更加专业地识别和评估企业风险因素,从而更有侧重地设计审计程序;而风险管理部门学习审计知识,也能够了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相互配合,减少重复工作,确保风险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容,风险导向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09(9)
[2]王学龙,郝斯佳,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0(2)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西苑出版社,2008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有八个组成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环境.下面对其前四个方面的因素着重进行阐述:
[1]目标设定,即是在1960年之际,有国外的代洛克发现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它的内容是叙述具有一个向前的目标是完成某个事情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可知,倘若确定了目标,就会增加靠近成功的几率,当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被大众认可并完成以后,取得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
[2]风险识别是指在企业发生亏损,出现差错之前,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设备等辨识出对企业的威胁的因素以此来协助和维护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安全。这主要包括感知以及分析风险两个方面。
[3]风险评估
从企业的相关资源的安全角度来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估风险的来源和对企业的危害度,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评估是企业保证其内部资源具有高的安全系数的主要措施,它将归类于资源的安全管理这一企业经营体系中。
二、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分析
国家政府部门在2006年之际就已经出版了《企业全中央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一条款,其中的一条项目《指引》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指出了,每个企业或者公司都应该对保存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企业不同的项目管理业务过程开展一些针对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对于这些方面的风险评估,企业就采取了三个方面的阶段和内容,首先是风险辨识,其内容主要是包含了和辨清企业开展什么项目或者进行什么措施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风险。话句话说的就是对于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部门管理流程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公司的一些日常事务活动进行认真地检查和评估,辨别其中是否具有风险性以及具有的这些风险内容的症状在哪里,其次,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这主要就是为了确定企业能否产生风险以及分清风险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根据相关的风险具有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定义,并且辨别其相关的风险度和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条件。最后,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预测企业的某个流程产生了风险之后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风险评价对企业来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能会了解到风险在企业实现其自身的目标方案中的影响程度等。
三、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企业的风险性也是不可避免的,风险评估是事实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所以就要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让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化,另外,在企业内进行风险评估还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与上级领导和企业员工之间的警惕风险的意识,而且还能够让全体员工能够懂得各司其职,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其影响企业的既定目标,造成企业的正常营运处于瘫痪状态,由此企业加强风险评估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的途径。
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策略
3.1控制活动策略
在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察觉这种风险,并且将这种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了解和清晰的分析之后,就可以对企业存在的这种风险着手加派人手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这里的控制活动主要是针对管理阶层而言,主要就是为了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发现企业有了某些风险之后能够及时的发出响应的指令,防止一些人员不停派遣和调岗的情况出现,相当于是授予管理人员的某种权利,这就包括了“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控制活动的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保障企业的既定目标能够不够风险的影响,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或者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
3.2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整体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的整体员工合作协调起来,让企业内部数据之间deep收集、测量、处理三者有机的站在一条水平线上,能够更好的协助企业的内部的审计以及监督。并且企业的相关上级领导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务必分清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出发,分清其中的利与弊,使得各部门的领导安排的相关程序都能够及时的落到实处,其次有效、及时、准确的报告制度对于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尽快恢复其现有的报告缺陷,保证企业的内部信息畅通,即当企业的内部环境方面出现了某一方面的风险和错误时,就应该及时的上级领导挥或者部门报告,以便让其能够尽快得到解决,恢复正常的运营秩序。
3.3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1、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要在内部相应的部门实施相应的个人评估策略,即在企业实施的长时间的监督过程中,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最好是聘请相应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估,以此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有效性,这些是对长效监督控制的一系列评估
1.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知晓不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所带来的危害。要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能力比较强的人员到企业内部进行培训,还要加大与其他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力度,让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积极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新时期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总之,管理层面的人员要不断的创新管理,不断改进内部风险控制方式,提倡安全发展以及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管理哲学,要重视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效果,通过企业信息化的网络平台的建设,积极设立信息沟通系统,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这样才么能更好的贯彻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2.强化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
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比较多,但是其中有一部分风险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是能够有效规避的。所以,企业管理者要重视风险评估的开展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的预防,要学会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换句话说,就是要积极的减少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改变的时候,或者是企业需要拓展新的业务的时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市场的调研力度,综合多种状况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这样才能针对具体的风险来采取相应的对策。除此之外,伴随着这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来进行搜集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通过网络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细化管理控制方式和执行上的职责
首先,要保证职责分离开来。在现代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职责分离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企业的一切的交易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对员工的职责进行科学的划分,这样才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其次,要科学设计流程。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让每一道工序都能互相检查,这样才能互相牵制。第三是绩效的考评。企业各个部门要定期的进行绩效考评工作,这样是工作目标完成状况下的一种事后的控制措施,是一段时期员工工作成效的总结,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式的过程。最后,要全体员工参与进来。不管是经营管理层还是其他人员发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就需要向企业管理层进行及时的汇报,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预期的目标,进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二、结论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同时,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规模使用,运用套期保值来控制风险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但是我国企业应用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关于企业应该如何改进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探讨了相关理论并进行分析,试图将套期保值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套期保值;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0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范围更为广泛,市场上的资金快速流通而又充满变化,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上世纪末期,衍生金融工具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首选之一,衍生金融工具因而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轻视的结构成分.在我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也并驾齐驱,其使用频率急剧增加.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虽然是具有风险规避功能的工具,其自身却也蕴含着风险.面对衍生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企业通过它不仅没有成功地规避风险,反而还产生了亏损.在面临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经营环境下,如何合理适当地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在企业套期保值的操作过程中,研究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使套期保值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套期保值”,是从英文“Hedging”翻译过来的,也有译作“对冲”,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其一般定义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套期工具,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价格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有效的安排,对冲风险,使经营活动避免遭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资产价值.
上世纪中期,Keynes和Hicks最早提出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它来获利,而是为了规避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对套期保值使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来阐述套期保值的概念有着很好的效果,套期保值,就是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为了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收益风险达到最小,又引入了最小二乘法(OLS),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最小方差拟合,其斜率即套期保值比率.上世纪末,Ghosh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套期保值,发现在预期收益风险最小时,考虑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能使结论更为精确.近年来,随着风险价值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时尝试引入VaR方法.相比于其他的理论,VaR的优势在于,通过预计一段时间内套期保值的结果,使企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风险做出反应.
国内现阶段关于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上简单应用.周松(2011)首次定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
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这一块已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研究给予帮助.
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从企业角度来看,风险是指一定环境、一定期限下,由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是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风险管理的理论倾向,经历了从风险回避到风险转移,再到风险管理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各级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实施的,通过制订战略,覆盖企业整体,识别那些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①目标设定,设定了目标后,管理者才能判断潜在事项是否会对目标造成影响.②事项识别,识别企业的内部事项和外部事项,根据其对目标的影响判断风险.③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行规划.④风险应对,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⑤控制活动,帮助风险应对方案有效执行.
3 套期保值理论
套期保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套期保值理论;②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③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3.1 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上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学家Keynes和Hicks提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具有保险功能,又被称为价格和信用保险.
3.2 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现实市场环境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基差并非固定不变.Working提出,套期保值并不能做到将风险完全转移,只是用基差波动相对小的风险替换了现货价格波动大的风险.基差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根据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基差和实际基差来寻求套利机会,寻求利润是该理论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本质区别.
3.3 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其基础是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Johnson等通过资产组合理论来阐释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投资组合,预计组合可能的收益和方差,从减小方差或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角度来确定期货市场的保值比率.
4 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原则
1、交易方向相反原则
只有当企业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中交易商品的方向相反时,才可以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将两者的盈利和亏损相抵消,达到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2、商品种类相同原则
企业在选择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时,应选择与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的商品.只有这样套期保值交易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条件.
3、商品数量相等原则
企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数量应相等,这样当市场发生盈亏时才能大致相等,从而规避风险.
4、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
套期保值选用的期货合约月份最好与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因为价格变动影响着两个市场,只有选择交割月份与现货市场实际买进或卖出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才能紧密联系两个市场的价格,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效果.
5 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控制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对冲来实现风险转嫁,将风险转移给有意愿的参与者来承担.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目的.当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两个市场的盈利损失可以相互弥补.其依据是市场的两种经济现象的反应:第一种是同种商品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走势在长期上大致相同,当某一阶段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两类价格会出现偏差,或因涨跌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种是因为市场存在着套利机制,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随着合约到期会逐渐趋于一致,不然就存在着无风险套期的机会.
但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套期保值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即自有风险.另一类是管理套期保值操作时的风险,即外在风险.
自有风险包括: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基差风险、信用风险.
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当企业的套期保值比率选择不恰当时,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
基差风险,是被保商品和套保工具价格的波动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包含的信息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操作时,市场非完全有效市场,因此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存在随机扰动现象.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套期保值交易中违约、无法履约时产生的风险.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对方拒绝付款的,会造成违约.在合约到期前,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而失去支付能力的,会造成无法履约.
外在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制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缺陷.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保证金不足.当短期内期货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并朝着不利于套期保值者的方向变化时,企业被迫需要追加保证金,如果追加不利就会被强制平仓.
管理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企业套期保值交易发生亏损的可能性.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套期保值操作前的风险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需要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
6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法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风险控制必然伴随始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引用COSO风险管理框架,围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要素来讨论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措施.
6.1 目标设置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应设定正确可行的目标,同时,识别相关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合理设定企业的风险容量.
6.2 事项识别
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潜在事项,判断这些事项带来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各种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程度.在对套期保值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时,企业需要对整个套期保值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6.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估算,预测某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来评估风险,如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等.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使企业能够直观地获取套期保值风险的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当企业在风险模型失灵,无法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等情况下,可采用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对套期保值风险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法(RCSA).在运用RCSA方法对套期保值风险点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该风险点的固有风险,还要评估在现有的控制活动和拟采取的控制活动中该风险点的剩余风险,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6.4 风险应对
在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可制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策略,把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判断风险是否处于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若处于风险容量内则选择风险接受,否则选择风险规避、降低或分担.
6.5 控制活动
套期保值的控制活动是其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所釆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事前授权、职责分离等.开展控制活动时,应考虑活动与目标、风险应对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包括:①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的防范和处理.②日常业务活动的应急措施.
6.6 信息与沟通
套期保值风险随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更新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诡变多端的市场又要求企业能迅速地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面对市场上繁多的信息,如何从中准确及时发现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套期保值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系统实时收集市场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筛选出与风险相关的,及时传递.同时,在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企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对风险问题进行交流,塑造积极的沟通环境.
6.7 监控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监控,是围绕其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发现缺陷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
总结
套期保值不是投资,不是为了获利,其根本目标是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的稳定.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发展模式和经营需求,正确认识套期保值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价格风险管理功能,达到平稳运营的目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证.文章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依据风险管理框架界定了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系统化控制方法,对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和有效实施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 2004.
〔2〕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
〔4〕王稳,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0(4).
〔5〕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6〕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7〕Robert E. Hoyt, Andre P. Liebenberg,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R], 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2008.
〔8〕贾炜莹,兰凤云,陈宝峰.衍生工具运用对上市公司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8).
[关键词]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机制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也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其本质是各利益主体关于治理企业的权责利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强调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委托—、纵向授权、激励和制衡机制并存。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权力配置、权力制衡、激励与约束以及协调功能。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有效制衡和激励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制度安排,规范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成功实现了公司法人治理,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为社会创造着巨额财富。但是,可以看到,与发达国家中管理规范的公司企业相比,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治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股东大会虚设现象普遍,最高权力机构行使职权有限,对股东权益保护缺乏程序保障,不能体现资本多数决定的原则和股东民主权益的原则。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比较严格的权力制衡关系;权力层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位重叠现象,影响了公司决策执行,不符合风险分散原则;监事会独立性差,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督、约束与评价职能。第三,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运作不规范且容易纵和控制,董事义务责任淡薄,董事长权力过大,董事会等难以完成受托责任。第四,董事、监事、总经理等高管人员产生机制存在问题,公司治理外部环境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第五,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公司执行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既缺乏合理的激励,又缺乏严格的约束。
二、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正式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ck Management Framework,简称《框架》)。描述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企业董事、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 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整个企业所有层级和单位,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并针对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框架》拓展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的关注。尽管后者并不旨在且事实上也未曾替代内部控制框架,却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其中。因此,公司利用《框架》,既能满足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亦能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框架》确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要素构成。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可以改进风险反应决策,增进识别风险与风险反应的精确性。企业风险管理还能识别并管理多元化风险与企业内部交叉风险,获得风险信息,促使管理层有效评估资本需求和投资结构等,及时改进资本配置和调节投资方向,保证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企业风险管理应是一个立体框架模式的组织体系,不仅包括公司最高决策者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的各种程序和步骤,还包括为对市场等外部环境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风险反应机制等。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经营效益低下,上市公司不规范运作、财务报告失真,违法、违规现象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淡薄,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第二,企业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风险责任不明确,公司权力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制衡,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化、科学化,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制度没有真正或有效执行。第三,企业风险管理缺乏统一控制标准,缺乏资源调剂和资本核算机制,导致风险信息不能有效利用。第四,企业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过程缺少监管,企业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或严格的惩罚。第五,企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使企业丧失一些发展良机。第六,风险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存在内部人员串通舞弊,表现为风险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企业经济损失或风险成本增加。
三、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一)健全公司治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1.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的首要任务。公司治理的主体必须是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企业应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准则》等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班子等机构,制订和完善《公司章程》以及相关的工作规则,使其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实现权力有效制衡。公司治理机构权力安排要体现合理的结构和科学的机制,要以较高的治理效率和良好的公司业绩为目标。健全公司治理,既要保证出资人到位,又要保持公司经营的独立性;既要实现全体股东利益,又要敢于拒绝控股股东的不当干预;既要保证公司经营效率,又要制约经理人员滥用职权,避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企业董事会制度至关重要,应优化董事会的构成,正确发挥董事会的战略决策作用。另外,优化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环。引入战略或机构投资者,促进股权主体多元化,并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上市企业只有真正实现股权主体多元化,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缓解。有研究表明,公司法人持股比例上升不仅会直接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还会促进公司治理状况的改进,降低成本。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对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竞争的经理人才市场
完善上市企业高管人员产生机制,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不少公司的高管人员仍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录用方式产生,使得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使用缺乏科学的考核。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经理人才市场的缺失,使得现任经理们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市场约束。应建立有效的录用考核制度,通过规范、竞争、公正和约束的经理人才市场选拔聘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高管人员在经营过程把自己声誉、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前景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自我和制度双向约束,使经营者才能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包括人员考核、聘用和约束,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报酬委员会,该委员会可就管理层,尤其是总经理等人员的年薪、激励酬金、期权计划、绩效衡量等细节制订方案并认真执行,及时披露。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建立竞争性的经理人才市场,让具有经营才能的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受企业制度约束并根据经营业绩获得相应报酬。只有企业同时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制度,才能挖掘经营者的潜力,让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长盛不衰。
3. 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公司治理是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对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良好的内部环境应包括公司权力机构的权利有效制衡,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风险管理科学,内部控制有效,生产经营效率高以及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等。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治理机制趋向合理,治理结构科学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必须优化监管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建立以独立董事、监事会、审计等多元化监管体系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要增强监管受托责任,实施多样化的监管手段,还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加强信息披露,包括公司经营活动风险、信息资源、公司的财务状况等信息披露,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股民受损失。加强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可以强制企业正确履行其受托责任,制约劣迹经理人员的市场准入。对违规者实施严厉的惩罚就是强有力的监管,上市公司应制订并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抵制内部人控制、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制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改善公司治理效果
1.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认知度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转型和经济改革的过程之中,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市场环境较为特殊。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上市企业缺乏风险管理,对其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值得欣慰的是,国内的一些大公司已开始按照国际风险管理的思路来设计适合自己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企业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风险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层面,应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个员工了解风险的危害性,企业高管人员对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涉及的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企业内部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信息沟通渠道将风险信息反映给有关管理者,最后由决策层制订防御措施并传达给企业员工实施。其次,公司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对企业所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风险管理部门要制订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日常风险防范和危急事件的应对与处理。风险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风险管理应起到指导和带动作用,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落实到每个岗位、每项业务和操作环节上。另外,企业可以不定期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参加一些研讨会,或聘请咨询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增强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度。
2.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企业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风险是相对的,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以预测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防范危机的发生,可以降低风险成本,减少企业损失。第一,建立适合本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体现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框架,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第二,合理识别和评估风险。上市公司在收集和归类信息的过程中,合理识别风险的类别、产生原因和将来的影响。风险识别就是为了更好地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重要程度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风险识别和评估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要。众所周知,诺基亚和爱立信是生产手机的国际巨头,两家的手机芯片很大一部分来自飞利浦公司,2000年飞利浦公司的一家芯片厂发生了大火灾,这对诺基亚和爱立信都产生较大影响。诺基亚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讨论芯片供应危机的解决方案,在几天后重新设计了芯片并找到新的厂商开始生产;而爱立信没有充分认识和评估这场火灾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寻求芯片替代供应商。最后,在市场销售旺盛时,由于芯片供应短缺,爱立信不能及时推出新款手机,将全球手机市场3%的份额让给了具有良好风险反应的诺基亚。由于缺乏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风险机制,爱立信在遭遇风险,造成损失时才发现为时已晚,给公司的发展和竞争以沉重打击。第三,制定有效措施防范和处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策略。主要的应对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与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优化组合等。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诺基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和处理风险能力,制定了切实可行控制风险策略,促进了公司发展壮大。由此可见,风险反应和控制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另外,企业在选择风险处理措施时还需要考虑潜在损失的规模和严重性,损失发生的概率、可资弥补损失的资源情况等内容。最后,企业还要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防止因信息不充分导致风险决策失误。公司董事会等应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考核,对其使用性、成本收益比等进行评估,促进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确保企业风险管理高效进行。
3. 营造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明显改善
发达国家的上市企业普遍采用的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构架中,内部环境要素决定了企业成员对待和处理风险的基本原则。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员工的诚信度和道德观决定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在营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方面,我国上市企业多数是依靠书面形式的企业管理理念或者一些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在发达国家,很多公司会将自己的价值观或员工的道德观告诉那些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客户或供应商,让外界了解这个公司对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和对员工的要求,并请他们帮助形成企业自己的风险管理文化。在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的控制下,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还应加强监控方面的职能和手段,提高独立董事、监事及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监督。另外,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举办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讲座,让全体员工都体会到企业提倡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和文化需求。企业内部也可以组织一些风险评价,鼓励员工反映公司内部存在的一些风险隐患,形成一个开放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管理层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风险信息,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更多的问题。可见,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说,不具备风险管理可能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主要参考文献
[1] 顾孟迪,雷鹏. 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