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三峡大学 大学生 网络公开课 问卷调查
网络公开课在国内一经出现便引起热议受到好评,它在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及各种自学者之间广泛传播并受到好评。网络公开课把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和新颖的课程内容通过利用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知识的媒体,借用名校、名师的“名牌效应”裹挟着名师富有个人魅力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同时利用了年轻人乐于尝新和从众的心理,不仅迅速走进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受到大学生的好评,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传推广对收看网络公开课的热情十分高昂,甚至还出现了大学生逃课去“淘课”的现象。
三峡大学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26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3299人,硕士研究生2040人,留学生894人。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一所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因此,以三峡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大学生们对网络公开课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1 问卷设计和统计
调查问卷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记载调查内容的一种印件。问卷必须具备两个功能,即能将问题传达给被问的人和使被问者乐于回答。要完成这两个功能,问卷设计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巧。调查问卷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以及后续活动。统计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能够为下一步工作,即提炼得出三峡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看法和认识做好准备工作和铺垫。
1.1 问卷的设计
研究的种类多种多样,而针对各种研究所设计的问卷也种类繁多。无论问卷调查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它的目的和描述有多少种,一份好的问卷都包含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主题;其次要有较强的逻辑性,编排合理的结构;同时在设计上要通俗易懂,在问卷中的问题语气应该亲切柔和,问题的内容不超过应答者的知识层面,要使内容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答案的不真实性;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应该还要控制问卷内容的长度,在问卷中不浪费一个问句,同时也不要遗漏一个问句;当然,对于问卷的设计要方便于资料的整理、统计和校验。
1.1.1 问卷的主题
我们要研究的目的是掌握和了解三峡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公开课的看法,所以在问卷设计的主题上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同时针对网络公开课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查设计。针对我们的调查目的,可以大致划分出以下主题。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的第一步是对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因为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对被调查者的年级和专业也有所调查。这些问题用以分析学生的年龄、专业对网络公开课的传播是否有影响。
(2)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使用情况。首先,是被调查者是否知晓网络公开课,是否收看过网络公开课;其次,是收看网络公开课开始于什么时间――这些是为了调查网络公开课在三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间的普及程度。其次,是对网络公开课的使用频率做调查。同时,由于国内外网络公开课所存在的差异,问卷还设计了对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比较。
(3)是否喜欢和喜欢的原因。这里要对三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对网络公开课喜欢程度和喜欢网络公开课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了解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讲授方式等教育手段和方法,希望能从中得到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时的一点思路。
(4)对网络公开课课程的喜好及目的。目的在于调查被调查者对具体的哪些学科的课程有需求,以及需要这些课程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调查可以了解网络公开课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原因是因为专业学习的需求还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或是被课程所展现的学科内容或者是名校、名师等方面所吸引。
(5)学习的效果。网络公开课的学习是自发自觉的学习,没有人监督、没有考试也不评分,所以我们用学习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后续学习情况、个人体会等方面的问题,调查了解网络公开课这样一种远程教育手段在学生中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
(6)意见和建议。了解被调查者针对网络公开课有哪些想法和改进之处。同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也是为了便于弥补问卷设计者在问卷设计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1.1.2 结构和逻辑
本问卷的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而设计。问卷先从简单的个人情况作调查,再对一些客观性的问题发问,然后在对主观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同时对于问题本身设计了逻辑跳转,以保证问卷的真实可信性。
1.1.3 用词和描述方式
问卷一开始便是口语化的问候和感谢,能给受调查对象一种亲切感。随后的不记名和仅供研究使用的声明可以使被调查者消除防范和疑惑心理。同时问卷没有设计具有主观性和暗示性的问题,这些,都避免了答案失真。
1.1.4 问卷长度
这份问卷的绝大部分都是选择题,方便答题者作答,同时答案的选项设计简单便于理解,为答题节省了时间。这些保证了回答问卷的总时间在20分钟之内。
1.1.5 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为了后续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本问卷在经过这方面的精心考量后得出。
1.2 问卷的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46道题目,通过街头的随机抽样采访和以某些班级为集体的发放,随机抽取到了各专业、各年级的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随机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93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有187份,问卷的回收有效率达到了96.89%。
将问卷回收并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除整理后,使用了Excel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切实可靠的结果,以便于人们对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认识看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快速了解。
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和学历组成均衡,可以代表三峡大学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分析三峡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情况。据调查,看过国外网络公开课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6%,看过国内网络公开课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4%,调查可以表明,曾经看过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人数占大多数。同时,我们可以从图1清楚看到,虽然国内外网络公开课都被大学生所知,但是国内网络公开课在学生中收看的比例略低。同时,调查中明确表明认为国外网络公开课更好的学生有19人,占总人数的10.2%。虽然人数不多,当也表明相较国外网络公开课而言,国内网络公开课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在收看过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中,有82.4%的学生是从半年以前开始使用,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快程度高,对咨询的掌握非常迅速,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
调查显示,喜欢看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7.6%,表示不太喜欢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1.8%。而对于喜欢网络公开课的原因,有59.1%的受访者表示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最主要的原因。
对于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喜欢“以老师授课为主,有学生提问互动”的授课方式的学生以78.2%的比例高居榜首。喜欢“以学生汇报为主,老师穿插其中授课”的学生有13.9%,而喜欢“只有老师个人的讲授”的学生只有6.9%。
对于“停留或关注一门网络公开课的主要原因”, 42.6%的大学生表明是“课程内容本身”, 29.5%的学生表明是因为“主讲教师的风采”。
在网络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边听边记笔记的学生有39.6%,有41.6%的学生纯听讲,仅18.8%的学生会一心二用,边听讲边做其他的事情。在看完网络公开课后,有60%的学生会进行后续学习。
学习完网络公开课后,觉得非常有收获的学生有23.8%,表示有收获但是收获不大的学生有71.3%,仅有4.9%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觉得网络公开课对学习比较有帮助的学生有28.7%,觉得效果一般的学生有40.6%,明确表示没有帮助的仅有2.9%。
2 结果分析和启迪
经过问卷调查的收集和汇总,并利用统计手段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后,可以从统计结果中比较直观地得到三峡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程度、受欢迎程度,同时也可以知道这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公开课的时间、频率及学习的认真程度,也可以知道受访的这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看法和意见。
如此研究思路既带来了大批研究成果,又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的研究没有理论深度。网络文学出现依托的是数字技术,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每一次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会激发网络文学的新变化。从BBS到文学网站继而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无不彰显了数字技术对网络文学的决定性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现代问题。所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应在数字全球化视域下进行,而不能仅仅将网络文学理解为“网络中”或“网上”的文学活动。部分学者只是停留在网络文学本身去谈网络文学,视野狭窄,没有高屋建瓴地把握网络文学的核心实质。其论述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没有理论深度。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到审美现代性这一网络文学的批评核心去进行思考。第二个问题是理论脱离阅读实践。我们发现很多网络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不熟悉网络的研究者)从来不曾进行过“网络阅读”。他们往往只是阅读某些已经出版了的、纸质的网络原创作品,认为这就是网络文学作品,然后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这里引发了两个问题:首先,被印刷商看中并且出版的某些作品能代表网络文学作品吗?显而易见,出版商出版是为了有利可图,他们的选择是市场化的选择,而非从网络创作、传播和接受等环节进行的选择。批评者使用与传统纸质文学一样的批评标准,这就认为造成了网络小说的“原罪”。第三个问题是网络批评活动处于失语状态。因为批评者脱离了生动的阅读体验,所以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自然就无生气可言。近年来网络文学数量在以爆发式的速度增加,也出现了一些较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而遗憾的是,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批评却总是远离创作前沿,无法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资源。最后一个问题是部分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截然对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非常明显,无论是从文本存在方式、创作方式还是传播模式,我们都能发现它们的差异。但一些研究者只注意到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却没有注意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应该是那个理想的“文学”的表达,都应该具有文学固有的审美性。由于夸大了技术造成的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他们忽视了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达到现实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结果极少注意到网络文学与现实文学创作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一事实。由于以上原因,网络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本身甚至受到了质疑。要使网络文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解释和指导网络文学创作,成为贴近网络作家、贴近网络读者的文学理论,我们应该从全球化视野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
二、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
金惠敏研究员在《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一书中将当代媒介扩张的现实称为“媒介现实”,认为“新媒介造成的是趋零距离、图像增值和球域互动的全球化”,然后讨论这样的语境下“文学的当前危机”。这不仅是讨论传统文学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思路,更是我们考察网络文学的必由之路。网络文学是全球化、数字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说它必然,是因为文学本身对承载媒体的开放性。但是它不仅如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文学产品利用网络手段传播,作家通过网络工具写作,似乎只是写作和传播换了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网络作为工具具有改变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种改变,与四百年前印刷术改变中世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巨大。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曾这样评价印刷术:“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后来的事实确实如他所预见的那样。所不同的是,今天不是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而是包含电视的广义网络机器。今天确实是一个印刷术退却的时代,以各种网络为代表的当代媒介以远超波兹曼写作时代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及世界中的我们。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还应该具有包容开放的心态。网络文学出现之初,由于其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本的觊觎。最近几年,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络作家创作在题材、叙事、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模仿,使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作者和读者离开了网络文学。创新性的缺失正在使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渐趋淡化,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应一味攻击网络文学作品的非审美化、低俗的趣味,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为网络文学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突破技术条件的限制,使传统作家进入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创作。不仅是将这些传统作家的作品放置在网络,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制造传统文本经验丰富的作家提高网络创作的技术水平,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互动式、多媒体化网络作品。第二,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网络作家,让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创作具有的创新性和审美性,提高现有网络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
三、总结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语言;对比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网络文学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体现出的是世俗性和物性的特征,其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更能够促进当代文艺建设的向前发展。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1.1两种文学传媒的对比研究
1.1.1传统文学
对传统文学而言,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纸质,其内容有文字构成,其传播属于单向传播。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创作上具备一定的写作程式,且不同类型的文学具有相对固定的体裁和形式。以小说文学为例,在创作时必须全方位、立体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并反映时代的特质。同时,传统文学多被附加了一种激励社会和教化社会的责任,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宣扬传统道德的任务。
1.1.2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则是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彰显和表达的一种现代文化形式。网络不仅承载了各种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也派生出了一系列无法以体裁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的传播方式。例如,文学网站、博客、动画软件等。这些均成为了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传统的方式和传播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文学传播方式较为被动;二是,网络文学成为平民化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三是,网络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扩展,日渐衍生出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传媒形成巨大冲击。
1.2两种文学语言的对比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别。传统文学为表达思维的严谨性和作品的表达意图,在创作语言上往往千锤百炼,对语言进行修饰,对句式进行选择,追求语言上的准确性、形象性。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往往绞尽脑汁的推敲文字,修饰语句,追求所需的韵味。网络文学则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通俗化、速食化。在语言上,网络文学追求简短、直接、幽默的表达。因此,网络文学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形式短小。
1.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读者参与度的比较
1.3.1传统文学无法参与创作
无法参与和无法改变是传统文学文本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毕,读者便无法参与起创造。传统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对文学作品原作者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也限制了作品阅读者的读解权。读者只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后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接受创作的双向互动。
1.3.2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
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感想及对文本的看法做出一定的回应和点评,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作品被他人删改、续写、转载等。网络文学没有如传统文学般的特权性,相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因此,网络文学中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文学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1.4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的比较
从文学的目的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
1.4.1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
传统文学的文学理念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在“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二者之间徘徊,少有如网络文学般的宣泄与自娱。“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依然是传统文学中的主导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进审美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传统文学作家则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去概括其中的美,去塑造美的形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当读者品读作品时,便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作品刻画出的各种情景,形成强烈的情感反映,或悲伤、或快乐、或优美、或丑恶。读者在精神上接受陶冶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增强辨别是否和丑恶的能力。
1.4.2网络文学的宣泄和自娱
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字撰写着人生经历和情感股市,不加掩饰,不过度雕饰,也没有虚伪的迎合。因此,网络文学中,“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一名出色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其作品质量不亚于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这种文学更贴近于文学的本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泡沫文学。泡沫文学是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趋势思考
一是趋同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商业化运营下,一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传统媒体出版作为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会使得网络文学朝向与传统文学趋同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与传统文学融合,成为“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这个词便会名存实亡。对网络文学来讲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这将意味着一种具备网络特质的文学形式可能消失。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然具有巨大差异,但同为文学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通过努力实现艺术与网络化的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保持网络文学特质前提下寻求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文学的优势所在,可以采用新兴的“博客”写作形式等保持写作的相对自由、个性化、传播文学的基础上,追求文学造诣的提升。
参考文献:
此后口头文学渐渐地失去了主导地位,它的地位被纸面文学取代。纸面文学在传播方面有口头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超越了口头文学在传播上的时空限制。同时,纸面文学的诞生也给知识分子专业写作带来了可能性。文学传播的普泛化以及创作的专业化使得文学创作经验、成果的积累几何级数地增加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文学的表达力更加强大,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情况比较特殊。中国古代文学,由于书写工具的昂贵和书写方式的艰难,许多方面都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特征,例如诗、词、曲、赋的韵文传统,这个传统让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是以听觉为鉴赏特征的,而这正是口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中国,真正的纸面文学时代起源于本世纪初,现代出版业的崛起,纸面文学刊物以及文艺出版社的发展为现代纸面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这种纸面文学的繁荣和成熟是以白话文学为典型形态的。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国现代白话纸面文学的成熟出现在二世纪末。紧接着它的过熟期也来临了。
就文学发展的宏观历史分期而言,我认为,纸面文学之后必然来临的是网络文学时代。二者之间有替代性的关系:纸面文学的主导地位将渐渐让位给网络文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纸面文学迎来了它的大发展时期。首先是国际政治环境,世纪末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为中国纸面文学赢得了宽松的发展氛围,市场经济的发展则为纸面文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纸面文学的面貌更为丰富。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纸面文学也表现出了溃败的迹象。1、玩偶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一个不是商品的商品品牌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那就是“布老虎”。这是一个征象,一个以玩偶为命名的文学品牌为什么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行其道?它预示了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命运,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审美的、人生的、思想的,那么20世纪90年代很明显,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急剧地下降了,它已经降到了玩偶的地位。2、操作化。“操作”这个词仅仅是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它就已经是尽人皆知的文学术语了。它一方面是文学创作术语,例如“雪米莉”的作坊式言情小说创作,例如“全庸”的流水线式武打小说创作,雪米莉、全庸都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文学创作工厂的名字;另一方面“操作”也是一个文学促销术语,换句话就是说,文学越来越依赖和它不相干的事物来争取读者了。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的操作策略,“美女作家”、“新新人类”、“断裂作家”、“小女人散文”等等,它们和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词汇“寻根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和文学有关,而后者和文学无关,前者是文学命名,后者是广告命名。3、影视化。纸面文学越来越试图通过不是纸面文学来赢得读者,这不能不说是纸面文学衰退的迹象。“触电”是20世纪90年代纸面文学作家最热门的语汇,一方面是纸面文学作家的成名越来越依赖电影和电视,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纸面文学作家更主动地向影视靠拢,他们身份是纸面文学作家,但是,写作过程却是向着影视去的,他们在创作之初就常常已经想好这个题材是否有合影视性,是否能被影视看中。3、改刊潮。20世纪90年代初文学刊物已经先于作者、读者、批评家感到了纸面文学市场萎缩带来的压力,它们对此不是没有反抗的。但是,那时文学刊物之反抗主要取道文学内部,想振兴纸面文学,办法是树立文学流派大旗,通过扶持文学流派形成刊物特色,争取读者回归,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新状态”、“新都市”、“新市民”等一系列泡沫流派,当然最终都失败了,纸面文学不但没有什么起色相反越来越表现出溃败的迹象来;20世纪90年代末期,文学刊物订数进一步下滑,许多刊物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刊物放弃了纯文学的思路,掀起了改版的热潮,但是如今改版潮已经尘埃落定,改版的刊物从《北京文学》、《小说家》到《湖南文学》、《当代作家》可以说没有一家是成功的。更不要说《广州文艺》、《海燕》、《珠海》等从文学领域的全面撤退。4、上述迹象表明纸面文学已经到了它的过熟期。有两个理由。一,纸面文学经过千年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成熟样式,诞生了巅峰范本,这些样式和范本对于它自己来说都是不可再及,难以超越的,虽然纸面文学还将存在下去,但是,纸面文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此后虽然作品还将不断产生,但是那是一种过熟之后的产品,其意义是有限的。即使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从世界范围来看它的纸面文学是成熟得比较晚的,但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达到了它的成熟形态,产生了获得世界大奖,为世界认可的大师。二、纸面文学的表现力已经臻达极限,对汉语言来说《活着》、《马桥词典》、《灵山》、《心灵史》、《白鹿原》、《废都》、《尘埃落定》等,它们是纸面文学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纸面文学即将到达它的极限的表征。
换而言之,纸面文学的过熟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看。一、言简而义繁。一种语言文学的成熟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能否做到以极端的简约形式达成无限丰富的意蕴。语言以及形式都及其简单,但是韵味却无比丰富,这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汉语言文学而言,随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的诞生,我认为这种境界已经达到,上述小说在形式以及语言上都是极端简单的,但是,其意蕴却又是无穷的。二、言繁而义简。某种意义上,如果某种语言的文学出现了形式繁复、雕琢,但意蕴却雷同、空洞的情况,便说明这种语言文学已经达到了它的极端。从《马桥词典》,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迹象,《马桥词典》在形式上做足了文章,但是其意蕴并未因此而增加,较韩少功早期的作品,它并没有什么发展。三、极度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特别是上述一系列优秀小说的出现,更是表明现代汉语言文学成熟期的到来。中国古代纸面文学的发展,总是处于繁复和简约的二重变奏之中,复古与反复古是它循环反复的主题,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早就达到了它的过熟期,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文言文的制度性保护,使文言文学不能依照自己的过熟规律发展到白话文,因而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循环往复地打转,但是,每一次打转它都有自己的规律性朕兆,例如极端的形式主义,极度繁荣,技巧的巅峰性高度等。现在白话汉语言文学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关口—过熟的关口,其真正的发展,已经不能在白话文学内部解决,只能期待某种语言形式上的本体性新生。这个道理和当初文言文学让位于白话文学是一样的。
那么过熟的中国当代白话纸面文学其新生的基点在哪里呢?在网话文学。网话文学对于文学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学传播形式的网络化,还意味着文学语言的网话化,它将使古老的文学在过熟之后迎来新生—纸面文学在与网络文学的对比中其表现力、传播力的欠缺更是暴露无余,网络文学为文学的新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1世纪文学,面临过去的文学时代从没有过的新的状况。这就是网络,世界因为一张网而成为地球村。网络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现在尚没有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的挑战,例如世界多极化的挑战、市场化的挑战等等,这些我们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经不少,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学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世界的诞生给文学带来的影响,在纯文学界还没有被认真研究。
许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目前还只是处于婴儿期,不值得重视。这是极端短视的,要知道,比较于口头文学、纸面文学,网络文学的历史是如此短,但是其成果却已经不能小觑,单从时间上看,如果说口头文学、纸面文学是经历了以千年为单位的长时段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那么我们说网络文学在起步上已经显示了它不同凡响的生命力。仅仅是两、三年的时光,网络文学诞生了它的成名作家,如痞子蔡、安妮宝贝等,他们在网上的作品经由出版社印刷出版以后都有不俗的销售记录,他们的作品也为影视界看好。这是网络文学界的第一批英雄。婴儿期的网络文学已经显示了它非凡的战绩,那么随着网络文学成长期的来临,它的发展更是可以预见。
从另一角度看,那中认为网络文学是婴儿期文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是因为那些批评家依然在用纸面文学的标准在审视网络文学,实际上,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纸面文学在经过千年的发展以后,已经蜕化成了某种专业人士的职业行为,某种特殊知识分子的独占之物,因而次形式上看,它的确非常精致,对于大量的普通读者来说,是首先意味着难度,这是纸面文学发展过熟的典型征兆之一。它不是纸面文学的优点,相反是纸面文学的缺点。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样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我们承认文学在本质上是和专业化、贵族化不相容的,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总之,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面文学之过熟的优点。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面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及不叫网络文学了。
许多人认为,目前的网络文学只是纸面文学的延伸,大多是纸面文学作家将自己的作品上网而已,不值一提。这也是短视的看法。的确,目前的网络文学在总体水平上不尽如人意,但是,任何一种事物,在其初生的阶段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欠缺,正是这些欠缺在表明这个事物是新生的,它有着光明的前途,相反,那些无所欠缺的事物大多是已经经过了青春期的,它们正在走向过熟期的路上。真正值得重视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一个有眼光的批评家应当有发展的视野,应当能透过事物发展的点滴迹象窥见它未来的可能性。网络文学目前正是需要这样的批评家。
1、上网文学、网上文学、网话文学——网络文学的三种形态。所谓上网文学就是纸面文学作家将他们在纸面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出售或者免费提供给文学网站,令其在网上传播的文学,如网上金庸的作品、王朔的作品、苏童的作品等等。这是网络文学在诞生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看起来,这是网络文学在利用纸面文学的现有成果,而网络文学在这种利用中似乎也丧失了自己。但,事实并不如此,随着网上文学人口的增加,网上读者变成了网上作者,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网上文学。所谓网上文学就是历史意义计算机进行创作,以网上发表为目的,以网上读者为假想受众的文学作品,例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类作品和纸面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形式质朴、单纯、情真意实,在叙述上强调快节奏,语言上强调理趣,很少冗长的修辞性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叙态从容。但是,它们并非网络文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依然将自己限制在书写“语言”上,就这一点而言,除了它上网,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以外,它和纸面文学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真正能将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区别开来的是网话文学。它对于文学这种古老的文艺形式来说是一场真正的艺术语言载体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超文本”这种艺术语言形式上,网话文学的高级形态应当是一种超文本的多媒体语言,在网话文学文本中,作者将有可能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网话文学就此应当是一种超级多媒体语言艺术;同时,网话文学语言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这样的文本能给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欣赏视野。
对于文学来说这是一场表现手段和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将几何级数地扩大文学话语的表现力,丰富文学表现的范围和手段,在纸面文学经历其过孰而衰退之后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2、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三个特征。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由于它不依赖传统纸面媒体,不需要占用有形的纸面文化资源,因而,它对现有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系是一场突破,它可能突破现有纸面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辟一条新的文学战线。及目前的网络文学发表体制来说,网络文学的有这样几种方式,网上文学期刊发表、个人网页、讨论区张贴、电子邮件传播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需要编辑、主编、文化官员的审查的,因而,它在上相对而言处于更为自由的位置,可以相对地说,它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传播也和纸面文学的机制不一样,纸面文学依靠刊物和报纸的发行,依靠人工邮递,发行环节多,速度慢,费用高,发行范围受限制,但是,网络文学不一样,它先天地就在网上自由地传输,它先天地就是属于整个网络世界的,因而也是属于全球的,理论上说,它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世界,传遍网上的角角落落。因为它的和传播是以一种蜘蛛网的形式几何级数地展开的。这要导致网络文学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恣意。它是率性而为的结果,它大多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游戏的目的,它更符合文学艺术作为游戏的自由精神、非功利精神。
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存在负面问题。如纸面文学的溃败,可以预言纸面文学会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加速其溃败的进程,当然纸面文学不会从根本上消失,就如同文言文学即使是今天也依然没有消失一样,但是,纸面阅读会逐渐减少,这对文学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我们尚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网上阅读在阅读心态上的紧张性可能是不利于审美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担忧。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质量上的确劣于纸面文学,如何借鉴纸面文学的成就,结合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网络文学的局面,这是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时在政策上网络文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限制。我经常碰到网站随意转载我的作品,同时也经常碰到纸面文学刊物随意转载我给网站的作品。我对网站转载我的东西没有反感,但是反对纸面刊物无偿地转载网上的作品。现在网络是新兴传媒,需要保护性版权政策,而纸面刊物则必须很好地执行版权法规。我始终相信文学在终极上是游戏的,从理想的角度讲,它不是出于义务,也不应是出于义愤,不是为了宣告,也不是为了呼号,而仅仅是出于人之作为一个人,他的先天的表达的欲望、解释的欲望、展布的欲望。从这个理由出发,我非常喜欢网络文学,喜欢那些没有经过编辑的审查和砍削,没有经过纸面排版的挤压和变形,性灵的、无目的的,甚至没有责任感的文字。这些文字许多是匿名的,有的虽然署名,但是因为署的名子是诸如青苹果、小米这样的艺名,实际上也等于没有署名。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匿名,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作品,他们和纸面文学作品的区别。它们大多没有什么文以载道的宏大动机,它们大多是游戏之作,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游戏的姿态。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未来不是我们今天的必然王国,而是自由王国,相信在自由王国里,人们只是出于自由个性的发挥而自由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人人都将是艺术家、文学家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的出现将经典著作家的这一预想大大地提前实现了。这里发表的阵地几乎是无限的,它不受纸面刊物版面的限制;这里发表的方式是自由的,它不受纸面刊物编辑审查制度的约束;这里发表的目的是单一的,仅仅是发表本身这个事件而已,它几乎是无目的的,它应验了康德老人关于审美无功利的伟大理论构想。的确,那些近乎匿名的网络文学作者(我是指那些以网络为第一发表阵地的作者),对于他们的作品几乎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们大多不是出于成名成家的冲动,不是出于对世界的责任感、义务感,而是出于单纯的爱好。这就够了。我想网络文学它所依据的规则和纸面文学刊物是完全不同的。它为什么需要稿费,它本身应当是反稿费的产物。要稿费,就一定会有人为稿费给谁、给多少而审查,这就不是网络文学了,我希望网络文学永远不要谈论稿费的问题。一些知名的纸面文学作家,他们尽可以占住他们的纸面文学刊物,在他们的纸面文学刊物上成名、赚钱,不必将他们的稿费要价开到网上来。我的意思是说网络文学只应当接受无稿费要求的作品,让那些需要稿费的到纸面上去 。要么,各走各的道。因此,从面前的角度言之,我认为网络文学杂志不应当发稿费。它不应当受目前的版权法规的制约。应当呼吁作者自愿自放弃版税,将稿件无偿地提供给网络。同时我甚至还有一个极端的看法,那就是应当允许它无条件地转载纸面文学刊物的文学作品,并且不必支付或者只要支付极少的版税就可以了。
关键词:互联网;IP;网络文学
自2014年起,IP已不再简单地指代IP地址。在互联网领域更多地被认为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IP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广为人知,它的传播媒介及形式都是新颖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生动的形象,甚至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一个IP。同时IP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纸上谈兵或是一个空洞的符号。IP是一种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知识产权,也正因为如此,一个优质的IP往往有着广泛的用户基础,具有可持续的开发价值和持续的影响力。而在这股势不可挡的IP浪潮中,网络文学则为游戏、影视等行业提供原创IP,影响力不可小觑。为了推动IP产业的良性持久发展,必须对网络文学走向高度重视。
一、网络文学IP发展背景
(一)便捷的媒介
1.随写随读
电子书尚未普及,纸质书一统天下的时代,作品只有被出版,广大读者才可以阅读。这样一来,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时间差,读者阅读是滞后的。互联网的出现则使作者写作与读者阅读几乎同步进行,信息的传达速度大大提高,避免了传统阅读的出版时间差。
2.随看随评
传统阅读时代里是作家写书,读者看书。学院派批评等专业化点评是主要的反馈,大众读者缺少与作者沟通交流的机会。但互联网则提供了一个实时交流的平台,读者可以直接留言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与意见传达给作者,作者也可以据此调整后期的写作方向。
(二)广泛的受众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2.85亿,较去年底虽然减少了918万人,但仍占网民总体的42.6%。这说明了大众对于网络文学仍存在很高的认可度。网络文学的主要用户集中在20到39岁之间,即随着伴随互联网成长的80后和90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学的推广,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用户的规模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民众认同并开始阅读网络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用户中男性占比约64%,女性占比约36%,即总的男女比例达到六比四,比例基本持恒,说明网络文学不管对于男性读者还是女性读者都同样有着吸引力。
(三)积极的营销
互联网平台和一定的用户基础,为网络文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此外,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介入与推动也不容忽略。
首先是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资本注入。2014年到2015年,这些著名公司通过收购,成立更大型的网络文学阅读平台。例如腾讯收购盛大文学,与腾讯文学合并成立的阅文集团。此外,阅文集团于2015年8月联合福布斯中文版共同推出了“福布斯原创文学风云榜”。这是一个专为原创网络文学开设的榜单,以月票为依据,分别选出月十佳和年十佳网络文学作品。其目的是建立“最权威的IP价值排行榜和知名作家验证体系”。互联网巨鳄们的投资和营销让网络文学IP热度不减。
二、网络文学IP转型实例
《鬼吹灯》是一部经典的盗墓寻宝悬疑小说,2006年3月连载于网络,得到起点和新浪的大力推荐。从此盗墓题材小说异军突起,反响热烈。2007年,同名漫画出版。2015年9月,小说原著第一部改编成电影《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上映。同年12月,《鬼吹灯之寻龙诀》上映,首映日便突破了1.6亿票房。此外,《鬼吹灯》还被改编为同名格斗网络游戏,并且预计在2016年开拍同名网络季播剧。观察《鬼吹灯》IP的转型,横跨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其成功转型的根本还是在于《鬼吹灯》这部网络小说本身。
小说《鬼吹灯》最大的亮点即在题材。没有盲目跟随网络文学创作的热潮,在言情、穿越、宫斗等题材的小说在互联网泛滥成灾时,作者天下霸业却找到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冷门:盗墓。并一跃成为这类题材的开山之作,势必让人眼前一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鬼吹灯》系列小说是一套故事,主人公不变,每一部的故事相对独立,却又因为有相同的主人公而没有完全分离。这样不仅扩大了小说容量,为该IP的转型与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内容,与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
为了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IP,推动IP产业的良性发展,总的来说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应该坚持:控制数量,保证质量的原则。通过审核控制网络文学数量可有效避免互联网鱼龙混杂的环境,提高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同时,切实提高网络文学质量也可以从世界、作者、读者这三方面出发。
(一)眼观世界,开拓新颖题材
热门话题或者流行元素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之一,但如果同类型作品泛滥,势必会导致创作流于俗套。例如当穿越一词风行于网络,穿越作品蜂拥而至,但相似的套路渐渐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此时异军突起,开辟新的穿越模式或者改换主题进行创作便会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不仅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便捷的创作平台,更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来源,网络文学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发现更多更新的话题,开拓创作的新视野。
(二)提升素质,开立创作风格
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内容设置及语言更加灵活。但同样需要作者具有一定的素养和能力,在内容和情节的设置上,也需要作者有自己完整的构思,而非随波逐流。此外,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读者即时沟通,良好互动,采纳来自读者的合理建议,不断打磨作品。整体而言,低俗倾向的语言和情节可能会对读者产生不良导向,所以一定要避免。作者只有不断进步,形成自己鲜明而有特色的创作风格才能更好的适应网络文学的更新换代。
(三)关照读者,开阔创作范围
前文提到,网络文学的用户大致覆盖到了所有年龄段,且男女使用比例约为六比四。这就显示了网络文学使用群体的多样性。所以为了提升网络文学质量,形成更好的网络文学IP,创作适合不同年龄层和性别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很重要。不能单纯的以为女性用户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忽略男性用户,也不能因为阅读网络文学的主力大致在20到39岁之间,就忽略低龄和高龄用户。当然,关照到所有阶段的读者非一人之力可为,但这也要求网络文学作者要有读者意识,尽可能的丰富网络文学作品,适应读者需求。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巩固和发展,网络文学质量的提升指日可待。辅以互联网集团的宣传和经营,网络文学也将在发挥自身重要作用的同时推动IP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倩. 网络文学发展新定义:要文学性还是要IP值?[N]. 工人日报,2015-08-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