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概论笔记范文

影视艺术概论笔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影视艺术概论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艺术概论笔记

篇1

在刚刚迈入21世纪时,新西兰政府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无烟产业”可能称为该国最有潜力的产业。在2000年,新西兰就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调研,统计出该产业产值占GDP的3%,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3.6%。2002年3月,新西兰经济研究院发表了研究报告《新西兰的创意产业:经济贡献》,充分肯定了创意产业的贡献。在统计列表的十大创意产业中,电影和视频制作排在第五位。

新西兰影视产业的发展,少不了一批影视院校的支撑。自2009年6月起,我有幸在新西兰第四大城市汉密尔顿,亲身感受纯正的新西兰影视教育。我所在的学校(怀卡托理工学院)成立于1968年,是新西兰最大的国立高等院校之,该校媒体艺术学院提供影视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学。

来到学院的第一天,我参观了学院的设备设施。他们主要配备了HDv和DVCPRO系列的摄(录)像机,后期设备主要使用Finol Cut Pro和Avid Media Composer,同时学校也提供16毫米电影的制作训练。在新西兰,尚有三所学校提供基于胶片的电影制作训练。在硬件方面,新西兰院校和国内院校并无太多差异,新型的半导体记录正开始受到重视。在这里,实验室管理人员向我展示了刚刚购入的“全国第一批”JVC专业SD卡Pro HD摄像机,它们可以方便地直接记录Quicktime文件并在Final Cut Pro中进行剪辑。但媒体艺术导师约翰曼德博格说:“任何格式,包括胶片都是会过时的,我们要通过电影制作的训练,培养学生挖掘创意、严谨创作的习惯,而不仅限于格式本身。”

在国内,影视艺术教育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从艺考开始报名时,学生的专业方向就被固定下来,这意味着一旦进入大学一年级,就要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当学生发现对其他方向更有兴趣时,唯一可以进行的就是难度很大的“转专业”或调整方向。在这里,学生的专业入口是“宽口径”的。虽然在新西兰拿到媒体艺术学士学位仅需要三年时间,但在本科第一年中,校方并不着急学生的影视“专业”学习。影视制作专业学生既可以学习视觉艺术方向课程,也可以学众传媒方向课程。在视觉艺术方向中,他们需要学习视觉艺术实践课程;在大众传媒方向中,他们需要学习传播学、写作、媒体实务等课程,此外还有系列的选修课程,像《影视制作概论》包括了摄像、剪辑基础的Level-5课程,则是任何专业学生都可以选修的。而真正的影视“专业”课程,从大二开始大力介入。对此,课程经理兼导师詹姆斯芬莱森解释说,这是为培养学生复合性的学习,在大传媒的背景下,各个方向的学习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同个项目的创作上相互碰撞,发挥特长。学院还规定,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与其他媒体相关的课程,如在数码设计、摄影、影视制作、商业音乐之间进行跨方向选修,以帮助学生塑造较宽广的知识面。

和国内严格的作息时间不同,这里的课堂并没有铃声。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展决定休息时间,教学过程始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中进行,但教学目标和考核是非常严谨的。在和新方学术委员会做学分转换工作报告时,几名教授一直关注国内相关课程,尤其是“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他们一再表示最适合新西兰学生的考核办法不是中方经常采用的标准化试卷,不是闭卷考试,不是考定成绩,而要设置多次渐进的、开放的、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运用研究/制作方法的考核模式。二年级的Level-6课程《影视技术一2》中,涉及构图元素、灯光、录音、声音设计、高级剪辑、纪录片创作、电影制作、电影电视技术研究项目等内容,课堂学习60学时,课外自学90小时,学习任务很重,要想轻松蒙混过关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十五周教学里,学生需要提交四个作业:一、35毫米呆照作业:构图、布光、测光、曝光练习,第四周提交;二、16毫米叙事电影短片作业:灯光、曝光、电影摄制练习,第七周提交工作样片;后期制作作业:爱维德剪辑、色彩校正和声音设计练习,第十二周提交;三、纪录片作业,第八周提交构思,第十五周提交成片;四、技术分析作业,论文,第十五周提交。要想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必须按时完成每一个作业,并且每个作业不能低于50分。任课教师用了三个形容词来表达他对成绩考评的看法:非常严格的、不可妥协的、一贯的。

新西兰的影视教学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创新。国内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使用“总――分”式的结构首先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理念,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或演示;有的教师对课件的拷贝不太介意,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一律做好笔记。这种向学生输送知识的“干货”在基础层次的教学中可能比较有效,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显得不足。在《影视制作概论》课堂上,第一周教师就要求学生思考一个可以用画面表达的“感受”,然后在简单学习如何使用摄像机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着用画面来表现整个构思。其中出现的技术失误,教师会在课堂讲评中做出提醒和纠正,让学生真正地“看到”失误。而影视艺术与技术中诸多的理论,教师只在课堂上简要介绍,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学并提出独立的分析报告,或当堂做演讲。媒体艺术教师保罗贾吉说,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做意义不大的“记录”工作或者等待获得别人的成果,因为影视教学需要非常注重过程的体验。影视专业教师都把课程笔记和参考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完全可以不做笔记,而把精力放在思考问题、创意和讨论上。学生的课内创作会获得良好的支持,而能在假期中获得设备支持就更加难能可贵。我看到在新西兰和香港的影视院校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对学生假期拍片的硬件支持。在技术方面,通过提前预订机房(机房甚至有厨房和睡垫),学生可以24小时使用机房中的设备,并在一周五天的工作时间内向工程师讨教技术问题和寻求技术支持。媒体艺术工程师杜安介绍说,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摄像机、16毫米电影,以及Fjna Cut Pro,Medfa ComlDoser,Cinema 4D以及Motion,After Effects等软件的应用。

对于影视创作步骤中的要求,新西兰学校显得更加细致入微。在国内很多制作课程教学中,这一点还是需要弥补的。我们要么把精力都放在了形式化的文本要求上,要么没能真正有步骤、细致地对学生在创作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指导;而在少数的学校中,学生影视制作项目甚至是放任式的。在这里,一是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业界的标准,提交故事大纲、剧本、分镜头、故事板、拍摄日程表、联络名单等一系列的规范文本。在Level-6课程《电影电视戏剧》中,学生需要在十四周内完成戏剧场景导演、故事短片剧情写作和叙事短片制作三个作业,其中涉及到从故事大

纲到拍摄日程表一系列完整的文稿。在Level-7课程《电影电视项目》中,任课教师将每个学生的所有材料单独装订,并在学期内进行四次对一的独立辅导,排除学生制作中的疑难,跟踪学生的创作情况。更细致并且人性化的是,在这门Level-7课程中,教师甚至邀请了学校健康、安全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场,提醒学生们在创作中怎样应对各种危险。与我们常常进行的口头安全教育不同,这里每名参加创作需要到校外场景拍摄的学生,都会获得一张《主要风险分析和注册表》,分析自身可能会面临的危险因素,学校会根据这一情况采取增加保险、是否批准等手段做好预防工作。

在尝到创意产业带来的甜头后,新西兰政府加大了对新生创意人群的扶持力度。自2000年后的几年中,新西兰电影参加了全球数十个知名的电影节;新西兰国家电影委员会将每年预算的一半以上用于扶持私人电影制片公司的发展,并坚持创作本土电影作品。而在仅仅只有14万人口的汉密尔顿市,每年有自己的地下电影节、音乐界、艺术展等。地方政府与院校的合作十分密切。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汉密尔顿市议会的官员也来到学院,邀请媒体艺术学生参加杰出人士评选的广告、纪录片等项目的创作。柯达公司为学院提供了半价的胶片支持。我在这里看到欧洲裔、中国大陆、台湾、毛利学生的作品,风格迥异。学院还批准了中国国际学生在作品中可以使用中文对白。新西兰院校对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影视创作做到了较好的包容。面对发展空间不大的新西兰电影产业,这里的影视教育仍然积极地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篇2

一、强化学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夯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戏剧、电影和电视剧本创作和评论的工作能力,艺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艺术文学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更关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求得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因为理论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石,只有根植于深厚的理论知识之上,才能培育出丰硕的能力之花,否则,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然而,高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高考招生中是按本科二批艺术类专业招生,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与师范类本科二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此类专业普遍面临着学生文化和文学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样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针对此种现状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学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夯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一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一方面设置中、外文学及文学史课、影视史、影视及艺术欣赏等课,使学生具备大学文科的知识水平,打下坚实的文学及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又设置了戏剧理论、艺术概论、影视批评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等专业必修课,同时还设置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电影美学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二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辟第二课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而言,依据活动方案,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向学生开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或经典著作,供学生选读。学生于每学期开学后,按要求制定读书计划,并填写《大学生读书计划表》,每生每学期确定5—7本书为学习内容,其中理论书籍不得少于2本,采取自学为主,结合集体学习的方式,要求每生每学期读书笔记、读书点评和读书心得不少于1万字,三年6学期共计6万字。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各年级成立读书活动考评小组,其成员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各班级量化班长、学习委员和优秀学生代表1名组成。每学期第12周,由各班学习委员将本班读书笔记收齐,交年级考评小组进行评议,依据读书笔记的数量和质量,将其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并于下学期开学后进行表彰,学院每学年对读书活动进行一次直接评定,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与此同时,将读书笔记活动与学生个人综合量化考评结合起来。凡读书笔记优秀者一次加量化考评分10分(占班级1/10),良好者一次加量化考评分8分(占3/10),合格者加量化考评分3分,不合格者(含缺读书笔记)一次扣加量化考评分5分,学生读书笔记一学期有两次(含两次)以上考评不合格者不能参与本学期评优评先活动。此项活动开展两年多来,无论是在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还是理论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方面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

二、以梦想剧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高中阶段,由于繁重的课程任务及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没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而进入大学之后,相对宽裕的时间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发掘学生潜在的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考量高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而且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群众性团体。”[1]作为一种自发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艺术、体育、实践和学术等几种大的类型。这些“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特长与技能乃至素质的提高、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特长发展、职业选择、人生走向。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组织领导等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不仅如此,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还在于它具有辅助学习的功能。“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很多学生以社团活动作为基地,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基于对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特长爱好以及辅助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2002年4月,我们成立了梦想剧社。梦想剧社理事会是剧社的最高领导机构,统筹剧社的总体工作,制定剧社的方针政策。

在理事会的具体指导下,由会员自发选举产生社长和副社长,社长负责社团总体日常工作,并下设表演部、创作部、策划部、剧务部等7个部门。它是南阳师范学院成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社团之一,于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优秀社团”,也是南阳日报社团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演员的后备基地。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第一届学生进校之后,我们就依托梦想剧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由梦想剧社的一名副社长为负责人,组织学生每周六晚上观看优秀的电影、电视和戏剧作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并指定专业课老师进行点评分析。这样的固定活动,一方面作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又夯实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观看欣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培育、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这样的活动一直在其后的几届学生中坚持下去,深受学生好评,就活动的效果而言,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二是以梦想剧社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供宽广的舞台,提升其综合素质。每年由梦想剧社组织进行剧本征集大赛,并由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会,进行剧本评选,对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009年,梦想剧社成功地进行了话剧《雷雨》第三、四幕的演出,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进行的话剧演出,受到师生们的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这次演出不仅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也锤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组织领导等能力。在剧本的选取上,创作部和策划部的同学们,查阅、比较不同的演出剧本,并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自己撰写演出脚本。在演员的遴选上,导演刘宇同学和表演部的几位同学在2007和2008两届学生中进行海选,经过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的选拔,最终选定了剧中几位主要演员。之后,演员们认真研读剧本,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人民艺术剧院的先辈们表演,仔细揣摩角色。剧务部的同学们,自己编制道具、布景等财务开支预算,制定了详细的财务预算开支明细表,并亲自到市场上采购演出所需要的道具。虽然学校和文学院为演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有限的资金还不能够满足演出的需要,宣传部和公关外联部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到一些单位拉赞助,取得了一些单位的资金资助。正是这些部门的通力合作,最终使《雷雨》的演出获得了成功。在演出结束后的总结会上,同学们不无感慨地说道:“《雷雨》的成功演出,使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我们不仅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更懂得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同时,参加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与大师的一次精神交流和对话。尽管我们受到了称赞,但也深知我们艺术修养的欠缺而最终影响对角色的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育、提高。在成功进行话剧《雷雨》演出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又在电影课程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以梦想剧社为依托,策划组织了中国经典电影演唱会。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演唱中国百年(1905—2005)经典电影歌曲,引领学生进入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殿堂,拓展学生的电影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使学生感性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巨变。尽管此次活动最终因协办单位的原因,没能如期进行,但前期的精心准备过程,同样达到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篇3

我们先请首都师大中文系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泱老师给这个栏目开个头,欢迎大家供稿。36年前,当我在北京29中跟随辛联珠老师实习时,辛老师告诉我:做一个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开个为学生服务的虽不起眼但很实惠的知识“杂货铺”;

二是要敏而好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把学生摆渡到我们年轻时未曾去过的新文化新学术天地里去。

掐指一算,我在大学中文系已从教35年了。这些年来,特别是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我是在按着辛老师的教诲去做的,不避艰辛,不揣浅陋,为首都已在岗的或将上岗的中学语文教师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引论》等课程。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文化素养,对高师中文系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若无清醒认识,既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更不能胜任未来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任。

我们强调语文教师如今必须具有良好的影视艺术修养,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影视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影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问世,电视从本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不长的时间里,随着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等的普及,随着“家庭影院”在寻常百姓家的“建立”,随着中小学有了可以用电影和电视来配合语文等多门学科教学的成套设备,语文教师必须赶上时代潮流,提高自己对影视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的认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影视是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影像艺术,它们是开放在现代科技之树上的艺术新花,它们利用了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成果,因而显示了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我国现在故事片年产量在150部以上,电视剧年产量在10000部(集)以上,是举足轻重的影视生产大国。影视不仅是大众传播艺术,也是文化信息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的影响不比广播、报刊差。不识字的人,观赏影视的要求往往更为迫切。影视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收到雅俗共赏的好效果。再加上大群体或小群体观赏,观众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交流,又能进一步强化欣赏效益。影视艺术具有以审美为核心的认识、教育、娱乐、信息等多种社会功能。影视是以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人们在观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

第二,当今的青少年,是在银屏幕前成长的。

他们从学前时期,就接触了影视。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至6小时之间。据马来西亚一个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这个国家的儿童每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为1040小时,而他们每年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竟然多达2000小时,几乎是上课时间的一倍。这说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电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观众层,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在影视欣赏方面,需要教师、家长进行正面引导。否则,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诸如厌学、吸烟、早恋、比阔、赌博、拜把兄弟、打架斗殴等。结合语文课在中小学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选修课,开展倡优拒劣的影视评论活动,以期端正中小学生的文艺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影视文化水平,已成为有事业心、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由于当今的中小学生是自幼接触影视的,他们的画面读解能力、蒙太奇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较为活跃、发达。近年来有的语文教师进行的看电视、看电影、看录相做作文的实验,适应了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蒙太奇本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是构成、装配,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借用到电影学中来,指的是剪辑、组接、组合的意思。简要地说,所谓蒙太奇,就是把电影创作中的零散镜头(画面),按照编导的严密的艺术构思,组接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件完整的银幕作品的结构方法、手段、技巧。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独特手段、美学基矗语文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蒙太奇思维,掌握这方面的原理、知识。

第三,当今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还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篇4

CG技术;动画制作;审美意趣

《灵灵兄弟》是为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制作的动画形象宣传片。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是全国唯一设立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与综合经贸活动的国家级展会,由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台办、商务部为支持单位。林博会每年固定于11月6~9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现已逐步形成以林业为基本特色,具有博览、投资、贸易三大功能的综合性会展,展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业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灵灵兄弟》动画形象宣传片制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社会形象。

1.项目背景

展会所在地三明市地处福建中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福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连接带,也是海峡西岸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重要区域。主创人员充分考虑到展会承办地的地域特性和“以林为桥,沟通两岸,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办会宗旨,确定以林博会的吉祥物“灵灵兄弟”为主线,设置情境,以重彩的手绘表现形式进行动画创作。

动画艺术中的手绘特征有别于现实中所见到的情形,这种差异,称之为“间离效果”,它在所有艺术样式的存在价值中具有审美的意义。手绘特征风格的动画,都对取自于自然的真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使其成为艺术家心灵的“意象”,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2.创意构思

动画家吉拉德·斯拉夫的动画设计极具视觉张力与震撼感,正是因其独特的绘画与造型风格的运用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受。每一位动画家独具匠心的构思与绘画技巧的不可重复性,无疑更增加了动画的绘画性特征的魅力。从造型手段而言,运用最普遍的是以线造型的绘画形式。线是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最基本语言,是最简洁、概括而又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绘画形式。基于此全体主创人员对片子采用简单画风达成共识,动画主角为吉祥物灵灵,以绿色为主色调,手绘简单线条,以不断变化的点线面、透视和色彩,给灵灵赋予以生命。手绘特征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不同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同时也显现出动画艺术最具人性化价值的一面。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线条画面使整个动画片有了很强的耐看性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3.内容概述

雨过天晴,清新空气,灵灵破土而出。树林里一片碧绿,微风送来阵阵清香,欢愉的灵灵腾空而起,海峡蔚蓝的天空,热情拥抱彼岸飞来的另一灵灵,兄弟俩手拉手在空中欢舞,同庆重逢喜悦。二人穿越海峡和茂密的绿色林海,在树林中落地,与周围的绿树一起舞动。灵灵兄弟再次手拉手腾空,俯视城市,飞跃进入市区,落地主会场,美丽的夜色,绚丽的烟花在主会场上空绚丽绽放。

4.运用Maya、Photoshop、After Effects、Premiere等CG软件制作

根据展会吉祥物“灵灵”构思创意,确定格调,设计角色主体、文字脚本,以帮助制作前理解创意背景、表现风格等等。

制作流程。制作流程分为:前期制作,分镜故事板,Layout,骨骼设置蒙皮,分镜动画,渲染,后期合成,配音配乐。

技术分析。分镜故事板:分镜故事板要交待画面、解释镜头运动。手绘动画对构图、色调、氛围等等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用三维实现手绘效果当然也是要考虑到构图。让画面动起来,画面里的每一个元素的摆放位置都应该是经过思考的。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手绘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手绘的用色之妙,在于浓淡相生相融,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材质:根据手绘原画,结合三维软件运用,确定手绘风格的材质。Maya中的描边,对模型轮廓的描边较为容易实现。但是模型内部的勾线通过Maya节点就比较难实现。这两个问题都可通过在Photoshop里绘制纹理贴图来解决。首先挑选一种合适的画笔,淡淡铺一层底色,然后降低画笔透明与流量,反复几次的画出肌理感,注意颜色不要太重,但要有浓淡变化。适当使用加深、减淡工具和涂抹工具,使过渡平和一些。

渲染:根据自己的合成需要对场景中物体的位置,主次,颜色,明暗等进行分层和渲染。

合成:在本案中我们使用AdobeAfterEffects 7.0 pro,以下简称AE。

在AE中新建合成层Texture,尺寸为720*576。通过叠加方法,动态的重彩晕染设色效果基本实现,颜色在预览窗口缓缓地流动,浓淡、肌理不断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导出,用来做之后在项目合成中的底色叠加,虚实对比处理的素材。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从宏观上讲,动画是一门艺术,而CG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动画艺术的表现,CG是为展现动画艺术而服务的。

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在道和技的关系中,道较之于技更进一层,但艺术的创作本身是离不开技法和技巧。技术还是艺术,在精神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艺道合一”,故我们欣赏到的艺术乃是在技术、技巧支撑下得到的形式与意境的融合。

我国拥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创作动画作品的艺术源泉,也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各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探寻适合用于动画创作的艺术元素来进行动画创作,使中国传统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在传播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灵灵兄弟》通过CG三维技术实现中国特色重彩手绘效果,达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但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而且体现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趣,意境深远。

[1]彭 玲.动画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08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 健.动画艺术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丁海祥,姚桂萍.动漫影视作品赏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5]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房晓溪.动画概论.印刷工业出版社

[7]涂先智.动画短片制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8]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5

后现代主义披上了一系列“反”(counter-)的外衣,企图通过其怀疑精神和解构能力,实现文化的革新。[2](P91)这种以怀疑、批判、反抗为内核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给中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等的冲击十分显著。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已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信息革命、资源共享、网络文化、数字化生存等全新理念迅速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普及。电脑、网络、U盘、MP3、MP4、移动硬盘、网络硬盘、数据库等和今天的大学生如影随行。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新潮时尚日复一日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许多事物披上了五花八门的“文化产业”外衣,文化如今成了真正的“快餐文化”。而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也促使文化快餐的盛行。许多经典名著被拍成影视剧,青年学生只需往沙发上一躺,剧中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几乎无需动脑思考就能基本了解名著。动漫般绚丽的色彩、冲击力强的感观动作,确实省了不少脑力。正如美国学者、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角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3](P156)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DVD、QQ聊天、ICQ、BBS、MSN、百度、Google、迅雷、bt下载、暴风影音、ppstream播放器、博客、播客、“围脖”……尤其是网络化、多媒体、高速度的世界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导致曾经处于主宰地位的书籍文化如今受到视听文化的冲击。

传统纸质文本是以文字为媒介传送信息和知识,而电脑却能以逼真的图像将远在天边甚或远在天外的物与人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地展示在受众面前。网络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而破坏大学生读书心态。大学生开始习惯于电脑和网上读书看报,网络及网上阅读使大学生的阅读及学习出现了令人极为担忧的现象,诸如重消遣轻求知、重网络轻纸本、重时尚轻经典、重英语轻母语、重泛读轻精读、重读图轻读文……急功近利、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现象日益严重。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知识的性质,正如利奥塔尔所说:“在这种普遍的变化中,知识的性质不会依然如故。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料,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4](P2)当今数据库已经成为新的百科全书,它的作用和功能超出了每个使用者的能力和意料。由于电脑和网络,“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5](P60)

进而导致知识的发明、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世界正飞速进入交互时代,这一时代改变着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的每个方面。”[5](P501)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教师的地位无形间发生了变化,“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对想象新的招数或新的游戏而言,教师也并不比跨学科集体更有能力”。[4](P111)假如教师对电脑网络相关知识及信息关注不够,和学生的交流必定有障碍,可能导致课堂及教学吸引力的减弱。今天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学习化”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今天对教师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应成为至理名言,否则你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后现代语境下的革命性变化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学习等都提出了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学习什么(学习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黄金”,而着重是教给学生获取黄金的“点金术”;不只是给学生预备好充饥的“面包”,而是提供一种能够继续获取猎物的“猎枪”;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教人以“渔”。

二、民族院校学生基本情况和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双向自主择业的普遍实行,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社会价值取向的驱动,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实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大学生存在着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专业,轻视人文学科和基础理论,于是出现学历高而文化修养差这样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之故,当今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勤工助学,有的忙于家教,有的忙于参加商业活动挣钱,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的忙于谈恋爱……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和学习的却不多,甚至还有少数大学生以逃课为时髦,他们奉行“必修选逃,选修必逃”,并以“新新人类”自诩。再加之,目前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了。而80后、90后多是伴随影视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上大有现代传媒取代传统书籍的趋势,对书籍的漠视几乎成为这一代人的通病,故而书籍“缺席”所造成的弊病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就比较明显。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无形中增大了难度。而我们民族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少、边、山、穷、老”地区,这就自然造成:第一,他们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较大,无法避免地呈现出复杂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到大学后适应期相对会比较长。第二,他们的汉语言水平存在差异,无论是汉语口头表达,还是汉语书面表达,都是参差不齐的,一方面使其接受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第三,高等教育已经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民族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且有所下降。既有低分者,又有高分者;既有少、边、山、穷、老地区的学生,又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态势。第四,相比较于一般院校,民族院校学生中的贫难生、特困生较多,他们需要较大精力勤工助学以帮助其完成学业。第五,来自不同地区的多民族学生一进大学、来到大城市就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以致急功近利思想更为浓重。大多数同学想的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少数同学想的是怎么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还有极少数同学则关注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民族院校的学生过去少于接触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多是在本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中国四大经典名著的熏陶下走近文学的。而外国文学具有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在文化背景、精神心理、价值建构、审美追求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中国文学不同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在理解上有明显的距离感、陌生感。加之作品中的人名难记,人物关系复杂,议论和心理描写较多,他们认为可读性不强,因而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即使进了大学校园也少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都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诸多的困难。

民族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学科调整,外国文学由原来独立的二级学科变为现在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的课时被大量压缩,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外国文学纵横数千年,囊括了除中国以外的各国的文学,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中文专业中少有的。第二,民族院校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知识上存在差异,尤其是汉语言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之少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使得老师在教学时不得不花时间在课堂上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情节内容。第三,外国文学教学和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教师“满堂灌”,教法单一,“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甩笔记”,忽略对学生读、看、说、写等素质和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6]第四,外国文学课的考核也有待改革。虽然开始注重平时成绩,但更多的还是靠一张卷子来考核学生的知识,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已不能适应当今个性化教育的需要。第五,教材建设滞后现象在民族院校中比较严重。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选“权威”教材,真正适合民族高校和民族学生的高质量外国文学教材却并不多见。所以,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时代,面对民族院校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客观存在的较大的学生个性差异,而现实语境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时代、社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因材施教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性就比一般院校和重点大学显得更为突出,外国文学教学更是亟需改革。

三、民族院校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研究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身处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变化,民族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必须适应变化与发展,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在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试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建构“教师讲与学生听、读、看、说、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多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更新外国文学教学理念

1、突出人文精神。当代教育最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已成为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准。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通。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可借鉴外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涵来培育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2、强化文化信息。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阅读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国文学学习,从更高层面上感知异域文化,发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文化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众所周知,“文学”决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无论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文学的形式,甚至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都是文化的产物,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外国文学教学在讲述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时,就应适当地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民族、宗教、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含量。”[6]强化文化信息,一方面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去探寻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文化反观文学,可以对文学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异质多元文化和文学,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系统,便于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襟怀、宽容的立场、对话的意识,克服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盲目崇外、数典忘祖等狭隘意识。3、重视经典文本细读。当下的大学生多数人追求的是快餐式阅读、浏览式阅读、飞行式阅读,其弊端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经典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名著。通过名著文本的细读、质疑、思考、对话、接受,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7](P279)抓好经典文本细读,使学生从文学、人生、社会、生命等方面多少有些严肃的、深邃的思考,这既可获得阅读方法层面的训练,又能得到审美愉悦、艺术熏陶,还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二)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顾名思义是指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学,其内容十分广阔丰富,包括大家常说的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处理不精,教学效果就难有保证。所以我们认为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融会贯通,对教学内容精选优化,真正突出重点和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史而言,古代是起点,近代是重点,现当代是难点。”[6]在外国文学教学内容优化和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们认为还要做到“线、面、点”有机结合。首先,“线”指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比如就西方文学来说,就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末的世纪末文学———到了20世纪则是流派迭出、异彩纷呈,当然主要是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老师要对外国文学发展的纵向线索和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渊源和流派发展史有系统了解,老师为学生理清了外国文学史的线索,就为他们建构起了外国文学的整体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态势。老师再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握外国文学发展的系统性、继承性和整体性,言简意赅地讲清楚每一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理论基础、文学渊源关系等。其次,“面”指外国文学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老师主要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主要作家作品作概述性的介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老师要画龙点睛地分析该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简明扼要地介绍各国各民族的代表性作家及代表作品。再者,“点”指外国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比如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重点是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狄更斯《双城记》、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易卜生《玩偶之家》、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老师要对这些精选的经典作品做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文学解读,让学生从中学习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和评价文学名著的方法。我们通过对外国文学“线、面、点”的梳理、分析和把握,从而把外国文学课各章节内容区分出详讲的和略讲的,突出重点和难点,以便老师把重点讲清楚、难点讲透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充分领会,且能举一反三。对那些区分出的略讲章节,可精心设计作业与思考,安排学生阅读作品和教材或查阅资料来完成。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构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大学生学习、思考、感受、实践的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构“教师讲与学生听、读、看、说、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讲。主要指老师的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要做到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到热点,并适量介绍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及最新学术成果,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学到分析作家作品的方法,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术意识,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5](P284)所以讲是为了少讲或不讲,即通过老师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实现的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8](P145)为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讲授过程中,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跃心智、释疑解惑、开拓视野、培养能力的场所。

(1)主线梳理法。外国文学是各国文学发展史与作家作品的统一。外国文学课程要关注其中的发展线索,追溯文学渊源和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可以把握的经纬脉络。在讲授过程中,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讲解分析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文学体裁的规律特征,作家作品的继承创新,等等,为学生构建起外国文学的总体轮廓和框架。

(2)重点分析法。对区分出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从多方面作细致分析。如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要讲清其产生原因、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而对精选出的经典作品,则用多种方法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侧面的构成,分别是语辞所具有的语音和语义层面;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层面;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层面;客体世界层面;形而上质层面。”[9](P4)譬如我们在分析讲解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先要求同学们细读文本,再欣赏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再观看影视片段,然后老师再结合文本和影视作品对哈姆莱特性格发展尤其是他的忧郁、延宕从社会历史、心理分析、哲学思考、象征意蕴等角度予以分析研究,让学生真正明白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深刻的人文内涵。

(3)比较研究法。今天“比较文学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新人文主义,开放、对话,跨语言、文化、学科)已深人人心。”[10]它为当今的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开放研究思路和阐释空间。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且受到学生欢迎。为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时代与时代、思潮与思潮、国家与国家、作家与作家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注意以学生较熟悉的中国文学作为参照系,把东西方文化和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发展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能洞见本民族文化/文学的价值和魅力。如讲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时,在讲他极力称赞中国文化时,就将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他据此改编成的《中国孤儿》进行比较。又如讲到意象派诗人庞德时,一定要讲明他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歌,他的《汉译诗卷》包括李白、陶潜的诗作十七首,颇受英美文学史家的重视。他还撰文将中国诗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同古希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相比,他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伟大的推动力一样,今后一个世纪将在其中寻找同样伟大的推动力,……本世纪将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11](P432)

(4)学术研究引领法。其一是适量地适时地向学生介绍重点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弥补教材单一研究模式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维。其二是我们将自己相关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心得介绍给学生,与学生一块儿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术兴趣。比如我在讲到托尔斯泰、卡夫卡、弗洛伊德、茨威格等作家时就将自己这些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结合所讲作家作品予以介绍。

(5)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法。“人脑”加“电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效果。外国文学的文化背景资料丰富,外国文学的许多经典名著已被改编制作成影视作品,有关作家的图片资料也比较多,这为我们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条件和资源。为此我们自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在课件中,把我们自己搜集到的与教学有关的照片、影像、绘画、音乐等资料制作到课件中去,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直观深刻,既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又能提高教学时效,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2、听。主要指学生听老师讲授。其一是听老师课堂讲解,主要是听老师讲授外国文学有关知识,从中学习分析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方法,必要时记下重难点。其二是听相关学术报告,我们的外国文学老师会结合科研举办学术报告会,学院还经常邀请其他大学知名教授来校作学术讲座,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听这些学术报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从中既学习知识、又体会研究方法。其三是听同学发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了讨论,在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然后进行质疑或辩驳,在听其他同学分析论述和质疑辩驳中拓展思维。

3、读。是指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大家都知道,外国文学名家浩如星辰,名著汗牛充栋,作品阅读多寡及优劣,既直接影响能否学好外国文学又影响外国文学教学效果。“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是学好外国文学课的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P121)所以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精选必读书目并从方法上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第一步是引导学生阅读可读性相对较强的作品,譬如《茶花女》、《简爱》、《红与黑》等;第二步在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有了感性印象和阅读兴趣后,指导他们阅读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荷马史诗”、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等;第三步在学生有了阅读量的积累基础上要求他们精读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诸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巴尔扎克《高老头》、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第四步不停留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加宽加深阅读哲学美学文论著作,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丹纳《艺术哲学》等。这样,第一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名著,第二通过阅读培养其鉴赏力与审美力,第三以此为教师教学、学生听讲、欣赏影视佳作、参与讨论、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学科小论文等做好准备。其间我们尤其重视对经典文本细读的指导。但丁早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12](P152-155)中就指出,作品的意义并不简单,而往往是具有多种意义,他进而指出可从字面义、比喻义、道德义、寓言义来阅读。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引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经典文本,期望确立经典文本研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充分意识到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可以训练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基本素质,“研读经典文本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相当于理工科实验课一样的基本功训练”,[13]它是概论学习永远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经典文本细读,一方面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感受力,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有的放矢的课外阅读也能为课堂教学节省出一些时间,有利于优化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看。主要指学生观看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欣赏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佳片,强化感性印象。尤其对要求细读精读的经典名著,在安排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前,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边看边思考,减少观看盲目性,增强欣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为日后学生讨论、老师分析总结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观看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特洛伊》时,要求学生注意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的异同;看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时,除了注意堂吉诃德形象外,重点思考堂吉诃德精神及其意义;欣赏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时要求大家思考哈姆莱特形象丰富性和复杂性,为何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通过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名著名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感受性,实现教学生动性、形象性。

5、说。主要指在外国文学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动口。通过“说”这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老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详略区分时,特地留出适量略讲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请学生早作准备,在老师指导下登台讲说,其余同学可进行评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师生课堂对话,检查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作品等情况,从而了解教学效果。第三学生在阅读作品、观看影视后,积极撰写讨论稿参加专题讨论,对阅读、观看和听讲中有争议或关键性问题在争鸣中得以明白。最后老师在每一教学单元即将结束时留一些时间,请同学就现今正在阅读的作品,言简意赅地介绍作品梗概或精彩部分和同学分享。通过上述这些途径,促使同学们大胆地开口言说,一方面锻炼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和而不同的意识。

6、写。是指同学们撰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课程小论文等。第一读书笔记的写作,每学期开课初就让同学们知道必读书目并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同学们阅读作品过程中或读后就该作品某些方面有感而发的写作,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就作品的某一点或某些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或思考,即使是对该作品中某处心理刻画、某段环境描写,甚或一句精辟话语的理解与感悟都可以。换言之读书笔记没有必要写出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情节梗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14](P147)基于此,对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是有感而发,不能抄袭。老师定期收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第二撰写讨论发言稿或提纲。我们提前把有关讨论题目告知同学们,让他们在阅读作品、观看影视或搜集资料后,撰写书面发言稿或提纲。第三在外国文学课结业前,同学们在任课老师指导下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的选题可是教师指定的,也可让同学们自选题目。同学们在任课教师指导下,阅读作品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完成初稿后交教师批阅,老师指导同学们修改、完善再定稿。通过上述方式的写,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篇6

[关键词]微电影;美学特征;审美表现;传播价值

2010年,凯迪拉克在宣传广告《一触即发》时第一次提出了微电影概念。随后佳能公司赞助拍摄了反映80后青春的《老男孩》,雪佛兰公司赞助拍摄了反映父子亲情的《看球记》,都得到了网络上的热播。微电影逐渐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电影短片”的概念,成为一种新兴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传播价值的电影形式,越来越引起了理论界和普通大众的关注。

一、微电影的美学特征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针对大众传播的,可在较短时间内或移动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一定艺术展现力的影视作品。微电影中的“微”体现了时代性,“电影”体现了艺术性。

首先,微电影具有主题通俗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微电影主要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受众为普通网民,具有网络文化特有的通俗、简单、直白等审美特质。另外,由于受到时长、拍摄器材、场景特效以及资金的限制,微电影很难关注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也不像传统电影那样注重深层次的主题构建,而是在普通大众容易感受的层面,围绕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家庭与亲情、青春与爱情、梦想与现实等主题,启发观众进行思考。

其次,微电影具有内容微小化的特点。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民间的普通百姓,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命运。所以微电影在叙事内容上不像传统电影那样“高大上”,聚焦政治性的、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而是更接地气,从平民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视角讲述一个普通小故事或一个平凡小人物,表达出创作者对生活情感和人生命运的感触。姜文导演执导的微电影《看球记》就是这样一部主题通俗、内容微小的佳作。影片以父子之情为主题,讲述了父亲带着长大成人的儿子去看球,儿子骑在父亲的脖子里用镜头拍摄进球的精彩瞬间的故事。虽然影片时长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是影片所表达的那股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深深地触动了观众柔软的内心世界。

再次,微电影具有叙事碎片化的特点。由于微电影的时长比较短,所以在叙事上不像传统电影那样具有完整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而更注重部分,对其他部分往往只是利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进行概括展现。由于微电影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量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审美概括和美学张力,所以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简练、快速推进的特质,使观众迅速处于紧张的状态。另外在故事的具体讲述过程中,微电影往往采用大量的蒙太奇技术打乱故事的时空关系,使影片叙事呈现多时空交错拼贴转换的特点。观众观影后需要自己去对影片的叙事进行重构。《老男孩》就是这种典型的、非连续性的、碎片化的叙事代表。影片以现实和回忆为两条叙事主线,以已到中年的蹩脚婚庆主持肖大宝和小发廊理发师王小帅参加快乐男声选秀开篇,两人现实中的落魄生活和记忆中中学时光的不同时空碎片相互穿插交叠,最后又以选秀落选结尾。影片中大量碎片化的时空切换、悬念的层层设置、内容的传承启合、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让观众既感怀青春已逝的年华和曾经的心中梦想,又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残酷,通过今昔对比、追忆青春,共同把影片不断推向。

最后,微电影在与观众情感交流上具有互动化的特点。传统电影在与观众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情感沟通大多都是单向的,缺乏与观众间的互动交流。新媒体时代,一方面,网络、微博、微信等即时消息交流平台构建了拉近微电影创作者与观众间距离的技术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微电影的创作者更重视以平等沟通的心态,与普通大众在情感、主题乃至画面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微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情感交互的畅通,使得二者之间能够充分交换观点和情感,形成一种良好的、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

二、微电影的审美表现

微电影为大众带来快捷的观影方式的同时,也给大众带来与传统电影全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大众作为微电影的审美主体,其审美诉求对微电影主题思想、表达内容和情节设计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化的传播方式使大众的观影时间和空间得到了空前解放,也使大众拥有了对电影的选择权和播放权。观众不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影片,观影时还可以进行暂停、回放和快进等操作,重复或略过影片的部分片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审美对象(影片)的掌控。另外,观众也摆脱了影片的被动消费者地位,而成为一名影片的主动参与者,甚至创造者。观众通过在网络上与其他观影者相互交流,在观影中和观影后的跟帖评论,甚至在拍摄前期和拍摄过程中与主创人员的互动讨论,表达个人意愿,从而影响甚至改变了微电影的情节发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大众的参与性,激发了大众的观影热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微电影创作者更好地把握大众心理,创作出更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

微电影主要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作为传播载体,屏幕小,音响效果普通,同时观赏微电影的大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微电影这种独立的、个体式的观影环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观众能够以自由轻松的心态,更加从容和便捷地欣赏影片,观众的审美心理始终处于一种自由轻松的个体观赏状态。与此同时,这种个体化的、轻松自在的观影模式也将导致微电影不易产生像传统电影那样在影剧院与大家一起观赏电影的集体感和隆重感,难以产生群体性的审美心理和一致化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也就是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主观想象和个人情感密切相关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心理活动。传统影片在一个封闭的影剧院空间,单个观众受到群体观众掌声、笑声、叹息声和哭泣声的影响,个体间的心理相互呼应,容易产生一致性的观影感受和审美体验。微电影个性化的观影方式带给观众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理解和感悟,群体的审美体验让位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的观赏环境下、不同的传播媒介下,对同一部微电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体验。另外,微电影虽然影片时长短,但是短并不代表情感简单或者缺失。相反,微电影表达的情感应该是强烈而集中的,像朝阳一样喷薄而出,瞬间传递给观众。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能够使观众在一小段相对完整的碎片化时间内将自己的注意力汇聚到故事中,观众的情感和对影片的感悟瞬间得以爆发,获得一种激荡人心的、奇妙的高峰体验。

微电影在艺术创作上不仅仅是与传统电影一脉相承的,更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和发扬。一方面,微电影小制作、低成本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来,为电影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微电影个性化、自由化的表现方式,成为电影工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和艺术尝试的试验场。微电影既可以表达传统电影不愿或不敢表达的内容,如普通的百姓生活和敏感的社会热点;又可以帮助电影创作者尝试各种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多维时空的叙事等。微电影的审美价值就表现在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都展现了新时代的个性和自由的艺术魅力。

三、微电影的传播价值

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是具有深刻技术支撑、贴合大众需求和激烈市场竞争等内在驱动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微电影传播创造了便利的硬件环境。拍摄器材的小型性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简易化降低了拍电影的门槛,打破了传统影视创作只被专业人员所掌握的特权,激发了普通大众进行影视创作的热情。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而微电影故事简洁、情节紧凑、短小精悍,人们可以在乘坐公交、地铁或者在餐厅,甚至是课间等零散的时间来进行观赏,满足了大众碎片化消费的需要。微电影制作成本低、版权要求也低,能有效降低视频网站的运营成本,为大量同质化视频网站提供了一条差异化竞争和后发领先的捷径,成为视频网站竞争的热点。目前,搜狐、优酷、爱奇艺等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资微电影项目、开设微电影频道、举办微电影节,在促进微电影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微电影的艺术品质。

微电影的流行和广泛传播也离不开商业广告的推波助澜,实力雄厚的广告宣传资金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随着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工作室等专业机构的加入和视频网站的大力推广,微电影的发展如虎添翼,凭借着自身制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全天候等优点获得了良好的广告营销效果,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在商业上的前景一步一步广阔起来。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它不再像传统广告那样依赖过分宣传,也不受传播媒介和播出时段的限制,而是通过商家赞助、品牌定制、广告植入等方式将商家、品牌和商品融入一个个内容简单紧凑、悬念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中,拉近了观众与商家、商品和品牌之间的距离,在广告与受众之间系起了情感纽带,实现了企业文化和品牌内涵的巧妙传播。

微电影更加适应当今人们生活网络化和阅读碎片化的时代特点,具有传统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可实现全天候和全球性传播。第二,广告效果好,受众群体大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便捷,有助于实现全程营销和精准营销。第三,成本低,投资少,性价比高。比如2011年桔子水晶酒店推出的系列微电影,通过12个不同星座的男生在桔子水晶酒店发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酒店现代、简约、时尚、浪漫的主题内涵。影片一经推出,立即在网络上得到了疯狂热播,使桔子水晶酒店由名不经传变得耳熟能详。

微电影在拥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多元化的社会人文价值,使其得到当今主流传播媒介的认可。微电影以平民化和包容性的文化色彩,吸引了广大青年和普通大众的创作热情,主题贴近他们的普通生活,表现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趣味,同时也影响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年轻化、平民化的文化色彩。另外,许多优秀的微电影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普通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平民化的视角聚焦当今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缓解和弱化社会上的负面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从帮扶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到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起到了表扬先进,鞭策罪恶,弘扬正义,传播正能量,温暖和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微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创新的艺术形态,业已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一种崭新的、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化传播现象。由于微电影题材选择范围广、内容精悍富有创意、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微电影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粗制滥造、缺乏创意、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商业味过浓,大量广告充斥于画面,缺乏艺术美感。甚至部分微电影的内容低级趣味,思想导向错误,既不适合广泛传播,也带来了监管上的困难。

总之,微电影不仅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有益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建设和传播。微电影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才能更好地绽放其艺术魅力。这就要求微电影创作者一定要重点关注微电影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丰富微电影的创作题材,创新微电影的表现手段,实现内容的差异化和视角的独特性;同时也要丰富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摆脱广告的束缚,完善产业链条,找准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翟杉.微电影对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研究[J].新闻知识,2012(07).

篇7

[关键词] 电影;舞蹈;舞蹈录影

舞台上,舞者美妙的舞姿飘然、灵动、恍若梦境,不可触摸的美丽;银幕中,光影的流动、鲜活、真实,宛如亲临,动人心魄的感触。当梦境与现实完美融合,幻化出的将是生命的澎湃,灵魂的升华。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随着人类生产力与思想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诗歌、音乐、绘画、戏剧等越来越多的艺术被相继创造出来。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在20世纪初诞生后,可以说再没有任何全新的艺术产生。当舞蹈这一最古老的艺术遇到电影这一最年轻的艺术,舞蹈录影包括舞蹈录像与舞蹈电影就应运而生了。

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其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雅俗共赏的,但从艺术的角度讲,无论是客观地接受感觉印象,还是能动地推动自我感觉的昂扬;无论是和谐与优美,还是紧张与粗粝;无论是线条的柔美,还是能量的勃发,想要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是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的,再加上剧场的限制,舞蹈从某种意义上又成了少数人的艺术。当电影诞生之后,舞蹈也被搬到了银幕。

漫谈融合后的舞蹈与电影――舞蹈录影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舞蹈在电影中出现的内容与形式也日趋成熟,而电影的广泛普及,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视、电影与舞蹈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虽说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它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无论是舞蹈录像,还是舞蹈电影,都让人们对舞蹈有了更多的认识,一些不常见的类型,如习俗舞蹈、祭祀舞蹈、古典舞蹈以及各具民族特色的舞蹈一一亮相银幕,使得舞蹈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任意驰骋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舞蹈录影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舞台上的艺术舞蹈不再是少数人的舞蹈,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以求亲身体验舞台令人感动、令人震撼的力量。而这种舞台舞蹈又反过来促进了舞蹈录影的发展,人们在拥有一种难忘的观赏经历之后又走进舞蹈录影去探索舞蹈更深层次的本质精神。

舞蹈录影在中文当中似乎比舞蹈电视更能够体现这种舞蹈媒体的艺术种类,体现舞蹈与影像之间的介质关系。而某些文献和研究资料当中,涉及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内容,都融入泛化的舞蹈录影影像的内容当中。他们分别涉及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励志型的舞蹈电影、介绍舞种的舞蹈电影、音乐电视中的舞蹈、舞蹈作品当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练厅中的排练影像、为了编舞而做的舞蹈录像笔记等等。其中像好莱坞歌舞电影《出水芙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音乐剧电影《西区故事》《歌舞线上》等, 《周末狂热》《霹雳舞》更是风靡一时,麦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舞蹈录影《月球漫步》更是带领了新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录影的模式,当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广,都离不开音乐电视中舞蹈的帮助。20世纪90年代法国的《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国的《中央舞台》《比利•艾略特》,一直到《热力四射》都是优秀的舞蹈电影,印度更是一个歌舞片产量惊人的大国。当代的舞蹈电影可以是商业操作的歌舞娱乐,同时也可以是使用胶片为介质的艺术舞蹈,不仅在舞蹈的种类和样式的呈现上着色,更是对舞蹈精神的描绘,强调舞蹈对人个性和命运的改变,在人类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仅以身体的愉悦凸显,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对世人。

在舞蹈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不论是阳春白雪的艺术舞蹈,抑或是下里巴人的生活舞蹈,所展现给我们的都只是舞台上绚丽的一幕,而舞台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舞者的一段段经历,都湮没在了历史的浩瀚海洋中;然而,电影以其故事性和完整性的特点颠覆了这一历史现象,它不仅展现了舞蹈艺术本身,更展现了一个个舞者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为热爱的舞蹈所留下的汗水与泪水,所付出的艰辛与痛苦,所秉承的理念与信仰。电影将一个个舞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伊莎多拉•邓肯不仅仅是自由舞蹈的代名词;多丽丝•韩芙莉也不仅仅是人道主义舞蹈的指向标,人们看到的是完整的、由舞者演绎的精彩舞蹈。由比约克出演的《黑暗中的舞者》,由凌乱舞步到寂静之舞,为舞蹈而虔敬,或者说是我们对舞蹈的某种感动,是感动舞蹈之人在莫可名状的命运面前的坦然和纯真;再看阿尔特曼的《芭蕾人生》,在舒缓,柔和的灯光下,一个个小精灵、一条条长丝带,串起了一个关于舞蹈人的梦想,这个梦想竟是那样的真切,也是那样的平实;周防正行的《谈谈情,跳跳舞》,杉山在排练厅跳舞,在月台跳舞,在操场跳舞,在办公室跳舞,在厕所跳舞,在下雨天跳舞,跳舞的过程就是追寻年轻生命的过程,也是苍老、麻木的心重新振奋的过程。

另外,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电影节更是推动了舞蹈录影的发展。美国的舞蹈电影协会、德国的科隆舞蹈电影录像节、洛杉矶西部舞蹈影像艺术节、加拿大的舞蹈电影节,英国的“银幕上的影像”艺术节,荷兰世界舞蹈电影节等等。其中以维也纳世界音乐中心为基础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赛最为著名,从1990至2002年分别在法兰克福、里昂、科隆、摩纳哥等地举办过舞蹈影像比赛,并发展出摩纳哥舞蹈录影论坛等等系列,成为世界巡回举办和展示的舞蹈录影艺术节。

舞蹈之于电影

从舞蹈之于电影,可以看到舞蹈如何丰富电影的梦境。

民俗元素的展示。民俗元素是张艺谋电影的一大标签。其中,将文化独特性极强的民俗形式,安放在戏剧焦点上,大大强化了民俗表现的张力,并将剧情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什么是文化独特性极强的民俗形式民俗舞蹈。这片土地上千万人千百年生活积淀的梦,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形式。

舞蹈在电影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往往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黄土地》张艺谋任摄影,安塞腰鼓的拍摄,是其神来之笔。满眼黄土地充塞画面,在炎热的太阳底下单调地延伸。人们生息于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只是一次次的单调重复,似乎因单调的重复而沉闷木讷,沉闷木讷似乎已经到对任何新鲜的冲动失去了感受和回应的可能。有一种天荒地老的压抑。只有偶尔远远飘来的“信天游”,透露出一些倔强的生机。然而,诚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个关于民族性的宿命的寓言,被张艺谋铺天盖地黄土飞扬的“安塞腰鼓”场面给出了一个极其经典的阐释。的确,电影故事推进到这一步,没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了。产生于这块沉闷木讷的土地上的这样狂放的舞蹈,证明着这块土地其实埋藏着巨大的激情。

依然是唯美的精心制作,《十面埋伏》开首一场,章子怡与刘德华“以舞会武”,可进入新经典之列:刘德华用豆子击鼓,章子怡扬起水袖鸣鼓,一静接一动,将舞蹈的曼妙与武术力度的铿锵融合一体,拍出舞一般的比武,展示了中国武打的美感,悦目而典雅。随后章子怡、金城武二人在花地上被官兵围捕,一逼一退,镜头有韵律地移动,引发出双人舞与集体舞互动的节奏,颇有舞剧精彩舞段的韵味。

电影之于舞蹈

电影之于舞蹈,可以观察电影如何将舞蹈的梦带到更远的地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虽褒贬不一,但因为众多电影元素的参与,在艺术表现上确实有新的拓展。

诚如舞蹈对电影语言的拓展,电影技巧的引入,对舞蹈表现也带来了新的境界。如何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通过蒙太奇的节奏与结构,通过形式化的视听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感情,这是电影表现的本质。移花接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则转变成了舞台手段的体现:

从头至尾立于台端的“点灯杖”,给旧社会权势威严以视觉化象征;那面扭曲的穿衣镜前二太太揽镜自舞,将二太太心态的扭曲直观地呈现出来;“麻将舞”中,将主角们占据的首桌设计为一枚巨大的“骰子”,通过夸张的视觉符号,使主角们当下的钩心斗角,被牌局变易的影调所笼罩,从而让观众伸展出更多联想。

电影将舞蹈的梦带到更远的地方,除了艺术本身的发展外,还有一层含义,是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将舞蹈的梦与更广泛的大众心理经验搭上桥梁。

舞台艺术研究家、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的胡欣欣教授认为,自大指挥家卡拉扬之后,世界歌剧进入了特别注重舞台视觉效果,并在舞台视觉效果上创新迭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之为“舞美视觉创意主导”的“制作时代”。张艺谋与陈维亚合作对经典歌剧《图兰朵》的改造,几乎全是视觉创意上的改造,它的确使这部古典歌剧获得了令人惊叹的现代华丽。其实不仅仅歌剧,舞剧更是如此。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视觉化时代,一切都是视觉主导,电影电视充斥生活,电影电视的形式感内化成为大众的普遍经验。歌舞要基于大众的视觉经验去建立与大众的沟通,不得不向电影学习形式化、视觉化的技巧。

《大红灯笼高高挂》将京剧、红灯笼、麻将、锣鼓点等具有强烈视觉或听觉效果的中国文化象征符号,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构造技巧的转化,与芭蕾艺术元素达成非常自然的融合。它不是简单地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舞台,而是吸收影视艺术经验,转化到舞台上的一次新的艺术创造的尝试。正如张艺谋所说:“中国芭蕾要发展,应该‘走出来’,打破原有的模式,吸纳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更多的各方人才,强化与注重其社会效果,与大量的观众发生更直接的交流与关联。否则谈不到生存,更谈不到发展。”

这部舞剧虽然称不上杰作,但中国芭蕾发展到现在,还没一个剧目像它一样,如此热闹地进入过老百姓的视野。

艺术总是在相互融合中发展的。融合、转化,再在新的平台上重建新的自我认同。

电影邂逅了舞蹈,舞蹈遇上了电影,舞蹈的语汇延伸了电影的情感,电影的技巧拓展了舞蹈的空间,电影在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而舞蹈也为电影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增色不少,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曾经在舞台上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今在这光影世界中,他们可以酣畅地书写自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尹鸿,何建平.百年电影经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资华筠.舞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广告学;课程;教学设计

广告学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课。然而一谈到理论课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为什么呢?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经历特别。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入校的时候多是文化上线,专业排名。专业考的是素描、色彩,文化要求不高。常年背着画架东奔西跑地参加各个高校的校考,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个性强,喜欢形象思维,对数理化英语等没有太大的热情,其他理论课程更谈不上喜欢。原因二,是专业培养目标给学生的导向性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艺术设计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广告业务、商业美术、展示空间设计、网页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其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所以学生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为设计而生的,会做才是硬道理,至于理论课程学不学无所谓。原因三,专业教学计划理论课少,设计课为主体。大量的设计课程中夹杂着两三门理论课程,学生看到的不是理论课的凤毛麟角因而重要,而是理论课星星落落纯属点缀,可有可无。在这样的情绪包裹之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要吸引学生热爱广告学课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只要翻翻教材,密密麻麻的的很多文字,关乎广告的概念、功能、要素、研究对象、历史、原理、策略、管理等诸多方面间或一些图片,学生的直觉就是头痛、无趣。如何让学生从这种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让学生发现广告学之美?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下面结合多年讲授视觉传达专业广告学课程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1.明确课程地位作用、教学目标

(1)广告学课程的地位作用

以东华理工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广告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艺术设计史之后,它通过从总体上全面介绍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及广告事业发展规律,要求学生初步建立起广告研究的整体观、系统观,基本掌握广告的写作技巧,熟悉广告运作的基本流程等。为学习后续课程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以及进行广告设计打下基础。

(2)广告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广告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边缘科学,它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广告活动的过程与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该课程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较,集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为一体。其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两部分。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广告的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掌握广告的概念、广告的分类、广告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理解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原则;学会广告研究的基本方法,广告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为更好地开展传播与营销活动打下基础。能力目标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四个方面。分析能力指的是根据调查资料迅速准确地进行广告定位的能力。创造能力指的是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广告业务的能力。组织能力指的是开展广告活动的基本能力。写作能力指的是撰写平面广告文案、广播电视广告脚本的基本能力。通过课程作用地位目标的明确,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走出对广告学课程认识的误区,了解课程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统领作用,广告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前后关系,广告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发现广告学课程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纯理论课程,它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

2.建立课程资料库

授课之前,老师应该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资料库,包括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广告作品集(涵盖学生作品、业界广告作品、经典广告作品等)、参考书目、广告杂志、设计网站等。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老师应该把这些课程资料信息提供给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为这门课所作的充分准备和认真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浏览这些资料加深对广告的感性认识。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案、课件的公开。由于教师课堂上的信息量较大,学生一边要记笔记,一边要听课,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学生拿到老师的教案、课件后,可以要求学生打印教案,在上课时根据老师的讲解在教案上做一些笔记的补充,让学生从繁重的记录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随着老师上课的节奏了解广告的世界。

二、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和学习方法不得要领有关。作为广告学教师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入手交给学生一些贴近生活的广告入门方法,使得广告的面孔不那么生硬。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学习方法。

1.成语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购买一本成语字典,养成经常翻阅理解其内涵的习惯,同时要学会把成语转化为画面。当诸多成语在脑海中扎根的时候就很容易从成语中获得画面或文案的灵感。例如,做打印机的广告,要突出以假乱真的逼真效果,就可用成语亡羊补牢,或狐假虎威。只不过画面中的羊圈破损处补的是打印的栅栏,而狐狸前面的老虎不是请来的,是打印机打出来的。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广告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高深莫测。

2.改编法

主要是改编艺术作品,加入自己的广告思维。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平时对艺术作品要广泛涉猎,这一点对艺术类的学生不难,因为他们长期就浸泡在艺术的染缸里。艺术作品包括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广告作品等。例如,在为艳遇中国这一中国现代生活用品品牌做广告时,为了表达古典与现代的混搭,东方与西方的融合概念,有人用了歌剧白毛女的一个镜头,画面中白毛女,手里举着的居然是一个网球拍。这样的组合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新异感。还有人让埃菲尔铁塔穿上了中国的剪纸,凯旋门上挂上了中国的对联。这都是改编艺术作品的简易做法。

3.故事法

指的是学生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当然这个故事应该与产品、消费者关联,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故事可以从生活中来,也可以进行夸张处理。例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妻,某日中午下班回来,妻子发现丈夫耳边有香水的味道,妻子是不抹香水的,面对妻子狐疑的眼神,丈夫必须给妻子一个合理的解释。整整一个下午丈夫都在思考香水的来历,终于他发现罪魁祸首是电话。原来办公室一个女孩抹一种新型香水,当天上午煲了很久的电话粥,香水味道沾在了电话上,而丈夫在女孩之后用了电话,于是耳鬓有了别人的香水味。都是香水惹的祸,这个完全脱胎于生活的故事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香水的广告?善于收集生活中的自己或别人的故事,会给广告创意带来不少好点子。

4.新闻法

指的是关注新闻事件,并使它为广告服务。不过要注意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依托新闻做广告,否则效果不佳。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从而使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新闻一出,广告人马上就作出了反应,支付宝说:“从夏季到冬季我们都不负期待。”摩托罗拉说:“正因为你独一无二,才值得世界选择。”奇酷手机说:“愿意用7年时间,想象你彼时的模样。”利用新闻还要注意新闻应该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

5.词语连缀法

即让学生自己随意构思10个左右的名词,然后在其中选择3~4个词,使其具有广告意味。这种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既是益智的游戏,又是产生好广告的方法。例如,在飞鸟、向日葵、风筝、鱼、创可贴、刺猬、沙漠、书、玫瑰、左岸咖啡馆、派克笔、石头、伞、罗马表、郁金香、鹦鹉这些词当中选择石头、玫瑰、沙漠。一个学生的创意是沙漠的一块石头上有一条缝隙,缝隙里长出了一朵玫瑰。广告语:李宁,一切皆有可能。又如选择飞鸟、鱼、创可贴。产生的创意是鱼与飞鸟相恋,鱼一次次跃出水面,飞鸟一次次扎进水中,只为与对方相遇,结果鱼和飞鸟都伤痕累累,广告语:某某创可贴,一直懂你的痛。关于广告入门的方法很多,但是仅仅上述5种方法就很容易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其实是鲜活的生活,只要做有心人,好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创意让生活充满乐趣。

三、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就像一个人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期待。笔者以为广告学第一堂课不要直接进入具体的章节,而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生动展示课程的内容全景(整体框架),老师的授课特点、方法、唤醒学生潜在的广告能力,培养学生全新的广告意识。为此本人的第一堂课以《广告魅力》为题,主要分为提问环节、案例分析环节、创作体验环节、教师总结环节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广告的认识与看法:“你喜欢广告吗,为什么?你最喜欢的的广告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广告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批评或认同,要用专业的知识做一些客观形象的分析,提升学生对广告的再认识。例如,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的学生谈到自己不喜欢脑白金广告。老师的回应是:“我也不喜欢这个广告,但是我们不喜欢的广告未必不是好广告,好广告的标准是是否说服了目标受众产生了购买行为。脑白金在业界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准确地把自己定位为过年过节送礼的最佳选择,迎合了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的传统,同时通过重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形成了受众的条件反射。学生由此明白成功的广告不是单纯以自己是否喜欢为标准的。

还有的学生谈到自己喜欢公益广告,不喜欢商业广告。老师的回应是: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商业广告做得像公益广告。顺势讲一个黑松汽水的广告。广告里讲述了年轻人A不小心把街道上的一排自行车推到了,他没有离开,而是很认真地扶起每一辆自行车,另外一个小伙子B经过,很热心地帮助A一起扶自行车。故事结束时打出黑松汽水字样。整个广告就像一个公益广告,表面看与黑松无关,但是给受众树立的是黑松的公益形象,在同类产品进行选择的时候,受众会因为广告带来的好感而选择黑松。对学生提及的每一个案例,教师都要能够进行专业引导,由此让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广告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案例学习广告的方法。第二环节,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广告作品,通过学生的直觉解读和老师的拓展分析,让学生看到一个他们所不了解的美丽的广告世界。案例的展示要注意典型性。有平面的,有影视的,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媒介广告的特点;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提示学生中外广告在文化、广告表现上的差异,并发现中外广告各自的优劣;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呈现广告的历史延续性;有合法的,有违规的,明示广告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有优秀的,有失败的;有存争议的,有好评如潮的,意在让学生对广告做出客观判断,在好广告中发现奥秘,在差广告中吸取教训,对争议广告不一棍子打死;有广告人的,有学生的,让学生看到学界作品与业界作品的不同。有摄影作品,有手绘作品,要学生明白学好广告需要懂摄影,有绘画功底,懂得图形处理。总之,通过大量案例把关乎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做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让学生看到广告学课程的博大精深,鲜活与神奇。第三环节,抛出一到两个小的选题,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广告创作。选题可以设计广告语,也可以构思广告故事。并进行现场比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广告能力。例如,让学生为中华豆腐构思广告标语(其原创是“慈母心豆腐心”)。

授课者先要介绍产品基本情况:中华豆腐,一种盒装豆腐,面临其他品牌豆腐的竞争,压力很大,而且各种品牌的豆腐在品质、口味上大同小异,如果一味强调其共性口感如何如何好似乎很难取胜。第一,提出任务要求:请广告撰稿人针对豆腐的主要消费者,为盒装中华豆腐设计一句广告语。第二,帮助学生梳理豆腐的特点:软、白、营养、便宜等。第三,引导学生思考中华豆腐的主要受众母亲的特点:温柔、贤惠、慈祥、善良等。第四,要求学生找到母亲与豆腐的共性:温柔、心软。第五,提示学生围绕母亲与豆腐的共性设计广告语。完成这六个步骤后,从未学过广告的学生设计出了不少好口号,可以和原创比美。例如,慈母情,豆腐心;豆腐润口妈妈润心;妈妈总是将易碎的我们捧在手心——中华豆腐;中华豆腐细腻仅次于妈妈;有一种爱来自妈妈的温柔,有一种温柔来自中华豆腐。这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学生体验了广告标语的简易创作过程,优秀广告语赢得了大家由衷的掌声。第四环节,教师针对整堂课的内容,学生的表现做小结,告诉学生:其实,广告完全可以产生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效果。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生活,关注周遭人群的心态,磨砺自己的思想,入木三分地去观察你所要表现的事物,并且善于学习,以人为师、与书交友。如果我们想要走入一个阳光灿烂的广告世界龙飞凤舞,意味着必须为此倾注你的时间、热情,去越过一个又一个有时平板单调,有时又妙趣横生的山路;有的时候你可以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成为一个思考者,更多的时候,你必须化腐朽为神奇,使自己陷入一种策划或创作的冲动之中…上述总结为下一步广告学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基础。

四、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广告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理论与实务两部分。笔者以为可以做以下章节的整体安排。知识领域1:广告基础知识知识单元1:广告魅力知识单元2:广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知识单元3:广告概论知识单元4:广告起源与发展知识单元5:现代广告业知识单元6:广告基本原理知识领域2:广告业务与运作知识单元1:广告调查知识单元2:广告策略知识单元3:广告创意知识单元4:广告创作知识单元5:广告经营与规制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以及为了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的重叠,教学重点放在广告知识领域一:广告基础知识。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案例解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完成,要花较多的课时讲通、讲透,使学生把握广告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广告的对象性、广告的概念、分类、要素、基本特点、功能;古代及现代广告的形式、中国近现代广告的发展、世界广告发展进程;现代广告对传统广告的发展、现代广告的价值观;广告定位理论、广告的传播理论、广告营销理论等。教学难点放在知识领域二:广告业务与运作部分。因为后续会开设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所以知识领域二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其轮廓,把握其要领、关键知识点,明确其重要性,不必面面俱到。其中广告调查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自行选题与老师提供选题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旨在使学生了解广告调查的定义、任务,理解广告调查的特点,掌握广告市场调查的程序、方法、技巧、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范围。广告经营与规制环节要求学生熟读广告法规,并在课外收集与法规相关广告案例,分小组做成PPT讲解各组对广告法规的认识与理解;广告策略环节,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给出大量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做到可以运用理论分析案例,也可以为理论找到案例支撑。创意、创作环节,导入目标驱动法,选择往届或当年大学生广告大赛选题,要求学生把广告创意基本原则、方法、广告创作基本理念贯穿到现实的产品、企业、服务中去,并在指定时间完成平面广告或广告脚本,之后以提案会的方式进行模拟答辩,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职场仿真体验。

五、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考试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判断学生学习广告学课程的效果不是他死记硬背了多少理论,而是他是否真正理解了理论,能够用理论思考广告现象,解决广告问题。因此笔者以为闭卷考试的方法不适合广告学课程,特别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考试总是闭卷,靠死记硬背,也是艺术类的学生不喜欢理论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卷笔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学生可以带书本、笔记、老师的课件、讲稿,但是不可以带手机,同时必须独立完成。题量要适中,题型可以有选择、填空、判断改错、分析、简答、论述、创作等,重点放在分析题、创作题部分。考核点要能够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针对广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运作规律、基本策划创意制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除了考试之外,还要加强过程管理。要把学生的考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评中去。作业环节要认真设计,可以把个体完成的作业和团队完成的作业结合,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作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例如,可以导入课外头脑风暴广告创意作业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给定选题,进行多次广告讨论,最终形成涵盖广告过程、广告分析、平面广告作品、影视广告作品在内的广告创意成果。不仅如此,还要求小组制定专人讲解本组成果,接受由老师学生组成的模拟专家组的提问。之后进一步完善小组方案,定稿。以上的考试和平时考核方式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可以较为准确地考量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考试的过程、作业的过程都成为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的过程。特别是课外头脑风暴广告创意过程,还成为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大学生代一段美好的记忆。综上所述,是笔者关于广告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朴素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上了广告课,广告看上去有了一些美。

参考文献:

[1]张金海等.现代广告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2]李宝元.广告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2

篇9

[关键词] 《雨人》;写实主义;创作特色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美国政府实施了“金融自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等经济政策,在带来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银行业危机,这一危机波及每一个美国家庭,影响了多数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亲情观。在此背景下,许多西方电影人运用写实的手法触及当时美国的家庭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家庭和自身深刻反省。在众多影片中,由著名导演巴里・莱文森于1988 年执导并荣获了第61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影片《雨人》是较为出彩的一部。导演以精美绝伦的表现手法、巧妙的对比设置、流畅完美的叙事手法以及富有深意的影像语言,通过平淡朴实的写实风格将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活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导演通过细腻且缜密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情感,也正是如此,影片潜藏着深刻的道德内涵,成为一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得益彰的佳作。与《雨人》同一时期,中国国内也出现了运用写实风格讲述故事的影片。其中,内地“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导演和台湾地区“新电影”代表李安代表的作品最为出彩。三位导演都运用写实风格讲述家庭故事。但由于三位导演所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教育环境不同,虽然是同一风格、同一题材电影,在艺术表现方面却不尽相同。

一、《雨人》艺术风格分析

(一)写实主义创作特色

《雨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查理・巴比特(以下简称“查理”)是一名洛杉矶青年汽车商。一日,查理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却漠然以对。当得知父亲将300万美元和房子留给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后,查理决定将雷蒙带离疗养院并成为他的监护人以便夺回遗产。在回洛杉矶的路上,二人在共同经历了点点滴滴的事情后,手足之情再次拾起,最终有精神疾患的哥哥雷蒙感化了查理,使他重获了“The value of excellenc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erfection”。

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雨人》并不如好莱坞商业巨作那般大走技术主义路线,而是细致地“雕刻”剧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以及剧中每一景、每一物,进而使影片严格、真实、客观、不加任何修饰地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事情。这一写实性创作特色,使《雨人》形成了平实的艺术风格。

(二)白描叙事手法

为了使整部影片整体都展现出平实的艺术风格,导演应用了“白描”这一叙事手法。如若将电影比作一幅画,那么白描叙事手法就是将预想传达的形态和神情用简单的线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通过看似平实的画面向观众传达丰富的情感。在《雨人》中,为了规避白描叙事手法陷入平淡无奇的疆域之中,导演便应用了这一方法。譬如:影片中多处出现高大的查理与相对羸弱的雷蒙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高大的查理总是一种放荡不羁的形象,相对弱小、羸弱的雷蒙衣着朴实,但极其整洁、一丝不苟。细细玩味这些画面,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是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暗喻查理被物欲横飞的社会所洗礼、急功近利,而雷蒙则与查理相反,单纯、生活规律、有自我原则。再如:为了表现沿途下来查理和雷蒙的手足之情日益浓厚,导演极其注重动作的细微刻画。如:一开始,查理总是走在前边,根本不会在意雷蒙;接着,当查理决定带雷蒙坐飞机回洛杉矶时,雷蒙歇斯底里地发作,查理最终决定开车回程,在离开机场时,查理拽着雷蒙的包,半推半就之中暖意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之后,在开车回洛杉矶的过程中,雷蒙在过斑马线的时候,停在路中央造成了交通堵塞,查理急忙跑过来,用手揽着雷蒙,满是保护(这些细微的动作变化在无形中向观众传递了二人关系的不断改善)。在影片中,诸如这样的细致性刻画和对比应用不胜枚举,使得本片呈现出清新但不清淡的影片基调。

(三)轻喜剧色彩

莱文森导演拍摄《雨人》的意图在于呼吁当时的西方人人性和道德的复归。为了不陷入苍白的说教樊笼之中,使观众对影片有排斥感,导演安排了“雨人”(雷蒙)这样一个具有“喜感”的人物,也正是这一安排,影片具有了喜剧色彩。

雷蒙有自我的原则,他在固定的时间收看电视节目、每一天都有固定的食物、准时就寝,穿固定商场买的内裤……他恪守这些原则,再配上如刚学会行走的儿童一般走路方式、会在看电视时做笔记等种种行为,在社会无恪守原则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我们总是会将他与孩童联系在一起,忍俊不禁。而正是导演这一巧妙的人物设计,加上好比信手拈来的故事情节,使影片流露出了亲切轻松之感,从而迅速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二、东西方同题材写实风格电影比较

(一)导演之异同

巴里・莱文森导演拍摄《雨人》之时,正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迅速蔓延西方之时。因此,《雨人》如同这一时期的其他影片一样,极其注重追求现代主义精神。如同新浪潮音乐一般,新浪潮电影讲求纯粹,追求简单,即如“四两拨千斤”一般将晦涩、深奥甚至有些悲鸣的事情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去对待。而这一轻松态度,也造就了这一时期西方电影的娱乐性色彩。

接着讲张艺谋导演,他于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作为经历过生活磨难的电影代表,他尝试站在宏大叙事的立场之上,将个人体验与中国重新融入世界范畴的发展结合起来,并通过影片来反思传统文化、探讨新时期的中华文化发展。这些创作理念使以张艺谋导演为代表的中国 “第五代”导演都在固守启蒙理想,即作品极为强调本土意识,并借助风土民俗来反思传统。

李安导演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中西融合的教育背景,因此,他将西方的“娱乐性”和中国的“启蒙性”进行了完美融合。以其成名代表作《推手》为例,作品意在探讨家庭养老问题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作品带有浓厚的启蒙性(子女尽孝)意味,然在表现形式上则是极其注重“娱乐性”的应用,如:电影淡淡的喜剧色彩就是导演注重娱乐性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讲,李安导演将中西文化进行了近乎完美的“大统一”。

(二)启蒙性与娱乐性

所谓启蒙性,是指导演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拍摄影片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入挖掘张艺谋导演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所拍摄的作品,始终将启蒙作为中心。如:《秋菊打官司》的法制意识形态,《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希望工程意识形态。可以说,诸如“张艺谋”导演这样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致力于启蒙为中心的电影创作追求。

与中国的“启蒙中心性”电影追求不同,西方却是致力于“娱乐中心性”。其中,《雨人》的轻喜剧色彩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深度探寻这一中西方差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宏大叙述向个人视角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张艺谋等导演迫切希望“自己去讲故事”;而此时的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影片)市场化运营如火如荼,每一个西方电影人都意识到“票房才是王道”,因此为了吸引观众来看故事,影片就必须通俗易懂,而为了实现通俗易懂,“娱乐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三)抒情效果与戏剧效果

中国电影的“启蒙中心论”和西方电影的“娱乐中心论”使东西方导演在影片效果表现上有所差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中国电影重视抒情效果表现,而西方电影重视戏剧效果表现。

张艺谋导演作品《红高粱》开场是这样一个场景:景深镜头下寂静无声的一片荒芜(留白处理),过了很久以后,几个大汉抬着轿子走进画面。这种寂然的背景描述,不仅惟妙惟肖地渲染了人际稀少、与世隔绝的环境,而且也在无形中暗示出了故事的悲彩。当观众再看到之后的“颠轿”和“野合”等传统风度和东方情调,再回想起开场寂寥无声且神秘的留白处理之后,立刻能够感受到张导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不认可。由此可见,中国的此类影片更注重营造故事之外的韵味与情绪,以实现传达某种情感。

再来看《雨人》,导演极其注重制造情节冲突。如:影片中多处对比的应用;再如:在反映兄弟二人情感时,天空、马路成为重要的烘托元素。即查理和雷蒙第一次见面时,天空愁云密布;雷蒙执意不肯走高速公路时,他在前边步行,查理开车尾随,深夜的天空一片漆黑;当查理将造成交通堵塞、被人痛斥的雷蒙“解救”出来时,云层中闪出一道阳光……再如:雷蒙带查理上路,车行急速,路边景色匆匆(以此来意味雷蒙心中的不安);当二人关系缓和后,和煦的风,车行也不再那么快,雷蒙看清了马路两旁的每一处景色。稍微细微观察电影的人都会发现:导演有意让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具有观赏性,且让这些场景在影片的起承转接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以此来提高影片的戏剧效果。

深度分析上述内容,可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写实风格电影,通过“启蒙中心论”的影片表现方式,说教性极为明显;再加上其“抒情效果”的应用,使说教是以“领悟(可能会不发生)共鸣反省觉悟”这样一个流程展开;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同类电影,通过“娱乐中心论”的影片表现方式,将说教藏起来,再加上注重戏剧效果,也使得这一隐性说教是以“走进(电影)领悟反省(可能会不发生)觉悟”这样一个程式展开。

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写实风格电影而言,当观众无法领悟电影,影片便不会具有观赏价值,因此,中国此类影片的受众范围为“看得懂的人”;而于西方同类电影而言,其之所以强调戏剧表现性,就是希望让尽可能多的观众走进影片,因此,其受众者相对宽泛。

三、结 语

以上,从《雨人》的艺术特色谈起,并与同一时期中国写实风格电影进行比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方电影和西方电影就好比一个整圆的两个半圆一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视角,使这两个“半圆”略有区别,但这却阻碍不了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如何权衡商业性和艺术性成为摆在当代每一位电影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诸如《雨人》这类影片的创作方式和艺术处理手法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伏蓉.析美国影片《雨人》[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02).

[2] 蓝爱图.好莱坞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 张金华.文化跨界中的吸收与变异[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04).

[5]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曾耀农.现代影视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8]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 许萍.作为东方奇观的新民俗电影[J].当代电影,2005(02).

篇10

【关键词】创意能力故事创意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39-01

文化产业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发展最迅猛、效益潜力最大、市场空间最广阔的新兴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国许多城市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动漫基地、影视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继建成,文化创意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相应,近几年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开展创意人才的培养工作,许多学校都在原有专业上拓展具有文化创意性质的研究方向,对现有的学科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文学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创意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在欧美许多高校已把文学创意写作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动机,建立了文学创意写作学科。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在进行此类尝试,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故事创意的能力、深层次的美感、民族的价值观这三种素质。

一 培养优秀的故事创意者

1.积累丰富的故事资源

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璀璨的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是激发故事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文学是故事最重要的载体,神话、传说、寓言、笔记、史传以及诗词、戏曲、小说等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文学史其实就是在从容地讲述着许许多多饶有趣味、悠久美丽的故事,因此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是积累故事资源的有效途径。

2.掌握讲故事的技巧

中国丰富的故事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日韩等国以改编名著、借鉴神话或插入人物等方式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找故事创意。相比之下,我国故事内容的创意水平较低,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故事创意人才。著名导演赖声川认为,人的创意才能可以通过创意概念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训练来提高,这为我们培养故事创意能力提供了方向。首先,可以通过开设创意思维训练、当前热点社会文化现象研究、媒体美学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新理念、新设计,了解其中蕴涵的时代精神及普通大众的审美需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展开想象力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诠释与改写。其次,可以通过开设故事创意、脚本策划、文案写作、文化主题提炼、视觉传达与图形软件应用等课程,训练学生的创意表现手法及技巧。

二 培养学生的美感

1.充实生命体验

当个体的人去体验生活时,不是被动消极的反应,而是主体生命的全部投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现,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的,其体验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在当下功利的社会中,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匆匆前行,人生变成了一次次经历又不断被遗忘,生命失去了原本的真实、丰富和诗意。文化产业的价值恰恰在于将生命的真实、丰富和诗意等因素符号化,唤起观众内心深处隐藏的生命诉求,从而弥补真实人生的遗憾。大学生比较年轻,由自己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十分有限,但他们可以从间接的人生经验中得到弥补,阅读文学作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生状态与作者的生命体验,并将现实社会带进阅读中去观察体会,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充实自身生命体验。

2.丰富情感体验

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社会文化的情感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人生的意义;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更深刻的新情感的生成。文化产业中的情感体验,其实就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对自我深层心理结构的深入审美或反复思索,以实现精神的回归。如商业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作为职场与爱情的成人童话故事,其美感不仅来源于演员的亮丽与帅气、服装的美丽及精致唯美的视觉效果等形式之美,更重要的是讲述生命中面临的情感与选择,尽管结局处理得简单浪漫,但依旧体现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生存困境及独立精神。文艺可以提供一种摆脱现实的艺术化和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在感受作品及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美好的内心情感体验,人生因此显得丰富多彩,充满美感和诗意。

三 培养以中国文化价值内涵为创意核心的创意人才

1.传承中国传统,把握民族价值的内涵

汉语言专业可以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明史及中国哲学等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可以开设中国美学史、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把握中国人的审美发生及发展历程、审美心理的形成过程以及审美评价的标准等;还可以开设古代原典解读、当代文艺思潮、当代大众文化及各类优秀作品欣赏等选修课程,从具体可感的作品及文学现象中深切感受中国民族精神的延续。此外,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文化创意产品,从中发现蕴涵的民族价值观。

2.开拓国际视野,关注民族价值的现代意义

可以开设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西文化差异与交流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中国文化,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从而重新发现民族价值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动漫产业、日本、中国、发展

一、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日本的动漫产业至今仍处于领头羊的优先地位,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以其成熟的产业链、顶尖的表现技术、发人深省的故事创意和完善的政策支持等因素著称于世。中日的动漫产业发展基本上同步开展,现在却落后日本许多;两国动漫及动漫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值得我们深思。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一)以“漫”制“动”,将利益最大化;

我们可以从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清晰地看到“漫画——动画——销售”这个完整产业链的高效运作。日本的大多数动漫作品,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日本以“漫”制“动”的模式,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根链条,漫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动画的成败。由于日本漫画本身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力,经过这个巨大市场的大浪淘沙,人气高的漫画才被提出来改编成动画作品。这不仅把漫画与动漫产品完美结合起来,还大大降低了制作动画作品的风险和成本。

(二)形成以漫、动、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极为重视版权保护

日本动漫产业链较为完整,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漫画杂志、期刊等出版漫画作品——制作动画并播映——出售并转让版权——研发销售动漫衍生品——成功将动漫作品出口国外——成功将动漫产品“二次开发”——如果产品人气达到了品牌程度,那么可以再开发具有混合消费性质的主题公园。各环节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任务,通过动漫版权和资金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运行良好的产业链。

(三)极为重视动漫版权的保护

日本动漫产业以动漫版权保护为基础,版权开发利用贯穿整个产业链。动漫产业是文化内容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各种动漫创意中,对动漫版权的法律保护就是对整个动漫产业的保护。动漫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是对动漫版权不同形式的利用,版权价值被不同程度地开发。日本动漫版权保护法律制度健全,为动漫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盗版对以版权为核心的动漫产业极具破坏性,没有良好的版权保护,漫画、动画及整个动漫产业链将不复存在。

(四)市场细分明确,观众普及广泛

日本动漫作品分类细致,有针对年龄的、有针对题材的、还有针对职业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面对儿童群体的经典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面对成人的《海贼王》;另外,还有一个较小的题材范围,那就是针对职业而产生的题材:大致有侦探、教师、法律、足球、篮球等职业的作品,名作有《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等①。日本的动漫爱好者,涉及年龄层非常广泛,漫画普及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动漫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已经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与发展,但是,从各地纷纷扬扬争办动漫节会和创建动漫基地的繁荣景象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必须引起各级各界高度重视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虚心向日本动漫界学习借鉴,并走出一条不与发达动漫国家雷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化道路,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中国动漫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有。

(一)动漫氛围不浓,动漫受众面窄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在各级政府和相应政策的推动下.已步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中国的动漫氛围.却不尽如入意。一方面.动漫没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受众的定位比较模糊,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成年人大多没有看动漫的习惯。因此动漫作品的社会基础被人为缩小。另一方面.中国孩子经常很早就要应付各类培训班,闲暇时间不多,文化课是孩子的主业,看动漫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可想而知,作为动漫受众最大潜在群体看动漫的热情会受到抑制。

(二)动漫原创力不够,品牌动漫少

尽管中国动漫的数量在逐年翻番,但动漫原创能力仍显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今市场上热销的仍是日本、欧美动漫形象,中国有影响力的原创品牌动漫极少。除了近年出品的虹猫蓝兔以及喜羊羊等,国产品牌动漫似乎还停留在早期的《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等动漫形象上。动漫作品多以说教为主,情节幼稚简单,不引人人胜,缺乏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

(三)动漫商业模式尚未建立,未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动漫产业既包括了文化、艺术、教育等因素,也包括科技、商业等因素。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动漫消费市场,中国动漫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但目前中国动漫产业链的开发运营模式却存在诸多问题。产业链的断链使得我国动漫企业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各自为营,不能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大量的人财物力都花费在了融资、授权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各机构无暇顾及开发创新;制度上的缺失导致的严重盗版现象,也使得投人大量资金创作的动漫作品无法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成本。这必然会影响企业下一步投入的热情、造成恶性循环。

三、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给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1.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漫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得如此成功,当然有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在日本动漫产业的启示之中,我们首先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

(一)首先是创作开发模式

以原创漫画为核心,打造具有原创性的选题策划、剧本编写、动漫形象创作开发模式。动漫原创是动漫产业的核心和源泉。成功的原创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链进一步拓展的关键。确立原创漫画的核心地位是夯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基础,也是符合中国市场特征的动漫原创模式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原创动漫期刊等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培养动漫原创人员的土壤。

(二)清晰而明确的盈利模式,及盈利模式的深度拓展

在国外,动漫产品的收益主要来自电视播出版权费及衍生品授权费。但在中国,电视播出费很低,动漫企业不可能凭此盈利,衍生品市场是动漫的利润所在。一般来说,动漫产业链中,20%的盈利来自动漫本身,80%的盈利则来自相关衍生产品。但是并非所有的动漫形象都能顺利进入衍生品环节,因此如何让书刊、影视、衍生品等市场良性互动是动漫企业盈利的关键。

(三)其次是融资模式的多样化

即市场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动漫产业,尤其是动画,属于高投入、见效慢的产业,很多动漫制作企业急需大量资金,而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较高,所以很多动漫企业将目光投向风险投资基金。日本有专门的动漫基金和动漫发展基金来解决融资问题,而在我国,政府也可以考虑通过成立动漫发展基金来解决动漫企业融资方面的瓶颈。

(四)最后是多样化的运营模式

应整合动漫产业链的运营模式,建立起宏观与微观全方位结合的发展策略、合作机制、营销模式和扩张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集团化的全景产业即打通动漫创作、生产、播出、等上下游环节。将动漫制作、动漫播出、动漫衍生品开发销售融为一体的产业链经营主体。出版集团参与动漫产品的全产业链运作,如安徽出版集团首推原创学习型漫画《魔法笔记》,将以漫画内容为基础,逐步开发动画片拍摄、数字出版、网络游戏以及相关衍生品。手机动漫、网游动漫的运营模式。动漫和网游有着天然的关系,在国际上。“游戏动漫化、动漫游戏化”的联合运营模式已成为动漫产业的主流模式,在产业价值中游戏创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浅探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动漫产业要想发展,培育国内市场显得尤为必要,只有立足于国内读者,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实现中国动漫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面对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

(一)做好市场调研,降低动画风险

日本在一部动漫作品制作之前,都会进行缜密的市场调研或通过漫画销售进行市场试水,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的制作。②同时,在制作之前,他们一般都会由专业的营销部门进行前期营销策划与运营,一来为后期的作品制作筹集资金,二来为还没成型的作品提高知名度。

但是,中国动漫产业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环节。甚至有些小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在没有进行市场预测和前期宣传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始产品制作,导致播出困难、低价销售或收视率降低,有的半途夭折、虎头蛇尾或血本无归。因此,做足前期市场调研、漫画试水和宣传引导文章,是提高作品影响力、竞争力,降低动画制作风险的先决条件,必不可少。

(二)建立健全产业平台,畅通产品流通渠道

产业平台,包括动漫产业的全部生产流通环节。目前,日本动漫的产业平台已经十分健全,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平台,则呈现畸形的橄榄形状态,即漫画试水阶段发育不良和前期凋研、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而漫画制作阶段却正常发育,到了衍生品开发阶段又严重不足,这种两头尖、中间大的产业平台③。而当动漫制作完成以后,又需要播放平台支撑。因此,政府和各种传媒机构,也应该搭建健全的播放平台,为动漫作品制作后的播放铺平道路,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三)借鉴成功经验,完善产业链条

从上面日本动漫产业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运作方式:制作者开发创意——寻找投资商投资、制作——作品成功后进入衍生品的研发与销售。那么,中国动漫产业应当认真借鉴日本等动漫大国的成熟经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完善产业链条,在打造优质动漫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传统意义上的玩具、文具、食品、服装等衍生产品,同时大力挖掘网络动漫、手机动漫、主题公园等新兴媒体资源,从而获得多轮盈利利润,努力将动漫作品打造为品牌化、多元化、交互式的优良作品。

四、结语

中国的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是很光明的,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国内目前的动漫创作群体无一不是在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动漫的发展繁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动漫制作者们的共同努力。

纵观我国动漫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喜羊羊与灰太狼》、《麦兜响当当》、《宝莲灯》等动漫作品,在一次次创造了票房神话的同时,也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动漫产业的进步。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动漫产业仍存在硬件投入过多,表面繁荣.实质原创不足,有发展热潮却无明确发展模式等诸多问题。而只有立足自身培养动漫创作、设计、市场营销等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发挥本民族优势,构建合理的动漫产业链,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的动漫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动漫产业获得大众认可,最终走向世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璇.日美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邱微.中国动画产业的产业链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住论文,2006.

注解

①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12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建筑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不少专业出版社在原来的专业图书出版领域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图书出版。这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大众图书,不仅丰富了专业社的图书品种,而且逐渐成长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以建筑类大众图书为例,尝试分析这一类型图书策划开发的具体思路,希望借此给专业出版社的大众图书开发提供有益启示。

长期以来,我们一谈到建筑图书,普通读者往往望而却步,似乎它专指需要一定建筑专业背景才能读懂的专业图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建筑观念以至建筑图书格局还存在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建筑系科长期设置在工科院校,过于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工程技术性,而相对轻视甚至忽视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这使人们的建筑观念、思维模式等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其实,在西方,从古代开始,建筑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而列在各种艺术门类之首。这可从英文“建筑”一词窥见一斑(Architecture来源于希腊文“Archi”和“tekt”,前者意为“最重要的”“占第一位的”,后者意为“技艺”)。正因为如此,西方出版的众多艺术类图书,都将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其实,建筑究竟属于“艺术”还是“科学”,历史上曾经存在长期的争论。这种争论本身恰恰体现了建筑属性的丰富性。曾有学者将建筑的基本属性归结为时空性、功能性、工程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艺术性等。①显然,建筑的这些基本属性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系统。不可否认,与音乐、绘画、雕塑等具有单纯的精神功能的“纯艺术”不同,建筑往往具有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具体到不同的建筑作品,精神性和物质性在其中所占有的比重也不尽相同,精神性也具有不同的层级)。但是,正是这种建筑属性的多样性、建筑本身的复杂性,为人们从多角度观察、理解建筑提供了可能,从而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大体来说,同建筑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设计者、使用者和欣赏者。与建筑的物质层面相关的人主要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设计者,他们关注、研究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物理质量、物质技术等方面;与建筑的精神层面相关的人主要是欣赏者、审美者,他们侧重把建筑同人的精神、心理诸方面联系起来,使人们认识到建筑不仅是“纯粹的空间”,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功能。就前一种类型读者而言,多从实用技术角度侧重谈论建筑的物质功能,许多建筑专业图书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而后一种类型的读者需求,正是大众图书要着力满足的。

对于大众而言,面对一个建筑,人们首先会对其形式美的因素有一总体知觉,如建筑的特定艺术语言(形、面、体量、装饰花纹、色彩质地等)、建筑的形式美特征(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寸、造型式样、艺术风格特征等)、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因素包含了几个因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及文化环境)等;此外,人不仅能欣赏建筑本身的形式美,同时还能从这些形式中感受到某种气氛、意境,甚至对其风格、设计意图及其风格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都有较为深入了解的需要。

显然,建筑的形式不仅仅是一种纯形式,因为仅仅从构图原理或空间原理来解释建筑形式是比较片面的,也不能完全解释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不能体现出建筑的全面特征。如建筑品的文化内涵(建筑如何积淀和表现着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代表性建筑如何体现出特定建筑思潮的特征、特定时代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筑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脉络,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何受制于特定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受什么因素制约,等等。在这里,建筑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系统。前者体现为色彩、图形、线条等为标志的物质表达方面,即建筑的形象、形态;后者则是观念、意义等,构成语言内容的方面,即建筑形态所包含的一定的概念含义。在社会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两者结合才产生表达意义的作用。

将建筑放置在大的文化系统中,从人文、历史、艺术等角度对建筑这一子系统进行焦点式的鉴赏、评介等,这恰恰是建筑类大众图书致力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这一类型的建筑类图书选题,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建筑史论类图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筑的历史悠久,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构造、材质还是形式、风格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将建筑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发展的历史脉络,无疑是选题方向之一。进入新世纪,市场上出现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等史论类图书。这些图书多以建筑系科的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加工改造而成,它们一般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以讲座形式择重点而述,或者为读者介绍建筑的产生、作用,展现历史的延承,以及建筑在建造和艺术上的特点,或者是选择具体的建筑类型进行讲述,如《中国小品建筑十讲》《中国古代建筑十论》等。图书的目录、标题也一改教科书的刻板面貌,而以文学色彩示人,如“无情世界的感情”“面包和马戏”“宗教的象征”等,所配备的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者能获得直观感受而又赏心悦目。

其二,建筑文化类图书。建筑物虽然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精神面貌、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这个方面,先哲王国维对四合院的分析可以视为范例。他在《明堂庙寝通考》一文中说:“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而言,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故穴居野处时,其情况余不敢知,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②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的居住方式,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与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家族制度是采用四合院居住方式的人文原因,而华夏大地又充分提供了建筑四合院所需的土木,人文与物质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建筑群体。这种分析建筑的思路,为从文化视野俯瞰建筑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发。

这种思路在当代的建筑图书出版领域也有所体现。罗哲文、王振复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大观》,以文化学的眼光,探涉中国建筑的文化背景、品格、本质特征、历史发展、门类以及民族个性等,其中涉及中国建筑的时空意识,起源观念,儒道释精神对中国建筑的渗透与影响,以及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与艺术的空间组合,美学性格,“风水”文化的濡染等内容。循此思路,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则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而黄汉民的《福建土楼》和居阅时的《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则将关注的视角对准了两个典型的建筑实例――土楼、园林。前者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其历史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后者揭示了苏州园林的装饰、装修的景点布置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将方寸之间浓缩积淀的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建筑、宗教、信仰、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思想文化精华凸显出来。

其三,建筑评论类图书。如果前两类图书还是专业作者居多,或为建筑学教授或为文化学、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这里的评论类图书的作者就更加多元,内容就更充满个人色彩。如梁雪的《三城记》,副标题就是“一个建筑师眼中的美国城市”。作为一个专业建筑师、研究者的考察随笔,全书带着读者穿行于美国三大城市――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的大街小巷、广场以及各著名建筑物之间,对三城的建筑、规划作出评论,讲述美国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建筑领域的圈外人士,刘心武在《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中选择北京国贸中心、京伦饭店、建国饭店、国际大厦、国际俱乐部、北京电台、赛特中心、长富官、国际饭店、长安大厦等,用身为文人所特有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独特的感悟和他对城市美学和城市建设的思考。正如他所说:“我在自己的建筑评论和关于城市美学的思考中,都浸润着与我生命体验相关的,有时是很个人化的情感因素,我想这是我的评论和建筑界的专业评论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四,选择建筑学的经典著作,或者引进出版,或者重新策划再版。以《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园冶》(计成)、《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说园》(陈从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为代表。其中,《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不断修订再版,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这类图书中,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往往贯穿其中,具有比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甚至趣味性。

上文例举的建筑类大众图书,并非全部出自专业出版社,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传统的文艺社、人文社科社提供的。如百花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的《建筑美学笔记》《情感建筑》《透视建筑》《街道的美学》《园论》《乡土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图书,在这一细分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这为建筑类专业出版社策划开发大众图书提供了现实镜鉴。专业出版社如何立足自身的专业、作者、资源优势,吸取他人之长,策划开发出深受读者欢迎的大众图书,绝不等同于专业图书的科普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其一,通过图书市场的进一步细分,重新界定大众化图书的目标市场读者。市场细分是以消费需求的异质性理论为基础的。图书市场也是如此。具体到不同的图书消费者,有的读者购买图书是出于求知,解决谋生之道;有的读者购买图书是出于怡情悦性,提高文化修养……在图书消费需求上,专业图书的消费者和大众图书消费者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为适应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体育、戏曲等艺术专业工作者、专业读者的需求,自然有一些专业图书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另一方面,随着近年通识教育在高校的推广,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创新人才,包括各门艺术在内的人文社科经典又成为提升大学生基本修养的重要抓手。这自然为相关图书提出了新的出版需求。再比如,近年来,随着经济审美化现实的出现,生活与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设计类图书,就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这类书的读者,一般并不是专业人员,而是社会中对此类文化现象关注的大众读者。

其二,针对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图书内容。大众图书面对的目标读者,与专业图书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即便大众图书与专业图书所涉内容为同一领域,也要针对相关内容围绕信息量、深浅度、表述方法等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重新设计,而非将原有专业图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变化组合就可实现。相对于专业图书,大众图书的消费弹性比较大,很多图书并非非买不可,所以这就要求编辑在开发设计这类选题时,能够别出心裁,全盘考虑用纸、形式、色彩、版式、定价等。比如上架建议,原来的专业类建筑图书,可能写“建筑”,而大众化建筑图书就可写“艺术”或者“建筑文化”,这样一来该书面对的读者群体就扩大了,也便于这一类型的读者能够找到相应图书。除了建筑领域的读者外,文化、考古、文化产业、旅游、美术工作者甚至广大游客都可能阅读和收藏。此外,在渠道方面,专业图书出版社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而策划开发大众化图书,要想增加与读者见面的机会,肯定需要围绕读者接触习惯等开拓新的渠道。

其三,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众图书开发工作。在做大众图书的时候,专业出版社在策划、营销、宣传推广、项目运作方面并不具有天然优势。如何做到既有专业水准,又能适合大众口味,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资源从何而来、渠道如何建立、与专业图书如何区隔市场,都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马衍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博士、副编审)

*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文化产业视阈中的出版业变革”(YJ2013-15)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篇13

主要人物:小乐,小莫,木子,小冲

小乐:女生,把学习看的比较重,但有些神经兮兮,也有些磨叽

小莫:女生,崇尚名牌,喜欢追星,迷恋时尚元素

木子:痴迷于网游的女生,她的生活中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网游

小冲:女生,有灵气,但有些浮躁,

淡入

《电影的诞生》

1,室内 日 《中外电影史》考场

考生的书包堆放在了讲台上,远望上去像一个个小土丘。两名监考老师在考场的前后两侧巡视,只听到“沙沙沙”答卷的声音,大部分考生在认真的写着答案,有的学生若有所思的看着试题,有的学生左一声叹息又一声叹息,试卷从左手换到了右手,卷子空空如也。

这时,教室的门打开,中外电影史的周老师走进考场,大家抬起头看了一下,有的考生迅速的低下头,装作答题的样子,有的冲老师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样子,有的依然在思考。周老师在考场转了一圈,眉头紧皱,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空白。

严肃的说:“大家认认真真的审好题,尤其是填空题,字写错也不算分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一定要答出要点。”转了一圈,周老师离开了考场。刚巧碰到提前交卷的小乐和小莫。

小乐:老师啊,你划的重点我不仅都看了,还把教材翻了一遍,结果到了考场我脑子都昏了。竟然出现了短暂的空白。您老人家手下留情吧!”

小莫补充道:是啊老师,这几天我们都在背,我们很努力的!你看,我的黑眼圈,牺牲睡眠熬夜奋战。说罢指指自己的眼圈。

周老师:你们很努力?平时太懒散了吧?我看完试卷就知道你们是否努力了。试题已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你看看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空白,真是气煞我也!

小乐冲老师伸了伸舌头,求饶般的走了。周老师苦笑着摇了摇头说到:唉,这群孩子!

2,室内 日 影视编导教研室

周老师在批阅试卷,面色有些难看。这时于老师走进教研室。

于老师:看你这脸色,估计是被这群孩子气晕了吧?

周老师:你看看这卷子!都等着吃鸭蛋吧!

周老师递给于老师一份试卷,24分!

于老师:竟然连世界电影的诞生国家和时间都答不出来,我在课堂上就不止一次的讲过,真是佩服这群超人!

周老师:简直都是天才,答得乌七八糟!诞生在英国、美国、西欧,1904年,1896年,1785年,你看看你看看!

周老师拿着一叠卷子指给于老师看,试卷上清清楚楚的写着这些令人吐血的答案。

周老师:试题不仅简单,而且都划过重点,也带着他们复习了一遍,真想不通这群孩子的脑子天天都在想什么

于老师:是啊,现在的90后孩子各个都有个性,个个都精神的不得了,每次上课都叽叽喳喳的,真正写出来的却惨不忍睹,要好好的修理修理他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否则接下来的三年都要荒废了!

周老师:第一学期就搞成这个样子,是要好好收拾他们一下,抓几个典型!

于老师:到点了,我要去上课了

周老师挥了挥手,继续批阅试卷,于老师走出了教研室

3,宿舍内 夜

四个人的宿舍,看上去像是四个五颜六色的帐篷。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乐此不疲的事情。小莫刚给自己做了个补水面膜,最近考试周,皮肤有些粗糙,舒舒服服的躺在床上带着耳机听音乐。木子投入的打着游戏,双眼迷离,时而激动,时而紧张,全身心的投入到魔兽世界中;小冲悠闲的看着电影。小乐翻看着广播电视概论,后天就要考试了,时不,时的玩玩手机。突然在好友动态中看到周老师的签名更改,

大喊一声“不得了了,不得了了,我们都岌岌呼哉哉了!”

她这一喊,除了木子外其余两个人都齐刷刷把头伸出了帐子外,异口同声的问“肿么了,肿么了,别吓人哦!”

小乐边说边把本本拿出帐子“周老板的个性签名,说的就是我们呢,死定了死定了,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小莫:哎呀,你别这么磨叽了,快念念写了什么,急死人了。苍天呀,我的脸呢,不要让我激动,千万不要皱纹

小乐:同胞们,请听好‘我真的佩服这些才子们!电影诞生在德国、美国、西方、西欧,时间是1896、1905、1901、1786、1834!呜呼!哀哉!’说这些的同时小乐用力敲了邻床的木子,害的木子反应有点大,边摘耳机边喊到:“地震了还是怎么了?烦死了,马上就要升级了。

一听是这些,有气无力的说到“我还以为啥事呢,不就是电影的诞生么,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大不了,”

小冲:有那么差么?我觉着还好吧。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继续自己的电影

小莫:上帝啊,我只需要60分,多一分我都还给老师。我可怜的面膜,估计就没什么效果了。

小乐又拿出了电影史的课本,凭印象计算着自己有可能得的分数

4,室内 日 教室

周老师上课前十分钟走进了教室,依然还有一半的同学没有来到,有些同学在吃着汉堡,有的在玩着手机,陆陆续续手里拿着奶茶、饮料的走进教室,直到上课铃声响,还有几位同学踏着点感到了教室。

周老师:电影史自我感觉考的如何?

讲台下出奇的安静,都微微的地下了头。这若是放在以往有什么问题一提,整个都炸开了锅。

小乐悄悄的说:不好

周老师;能得多少分?有计算过么?一学期的时间呢,同志们,16分,24分,试卷上太多的鸭蛋了!都说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是你什么都不知道,哪来的素质可谈,李木辰,世界电影诞生在哪一年?

李木辰:嗯,1895年

周老师:对么?前两天不是还在这之前的100年么,18世纪中期就有了这种光与影的结合体,真是天才中的天才。那个时候还没有照相术呢,照片都没有,去哪里有活动的影像。姚笛,世界电影诞生在那个国家?

姚笛:是法国

周老师:西欧是哪个国家?它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么?

姚笛:老师,我真的错了

小莫:老师,我们错了,您别生气了。卢米埃尔兄弟都原谅我们了,您也原谅我们吧,保证下次不会犯错

周老师:还有下次呢,想得美你们,卢米埃尔兄弟都懒得理你们,他会说,一群无知的少年。

小乐:看在我们平时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的份上,老师您就宽宏大量一次吧,下不为例。

周老师:这不是说谁对谁错的问题,关键是你们的学习态度着实让我头疼,我在看你们的试卷,看的我很纠结,你们要认真的考虑下到底适不适合学习这个专业,不要拿自己的青春不当回事,也浪费我的感情。好了,你们回去好好反思一下。林木子,林木子来了么?

小乐:老师她还在梦游呢,我早上起床的时候,她刚刚睡。

周老师:看看,看看,你们呀,回去告诉她,她已经处于危险边缘了,再不来上课就等着重修吧。

小乐:老师,弱弱的问一下,成绩都出来了没有,多少分呢?

周老师:是关注多少分呢还是有没有及格?

小莫轻轻的说:及格就好。

小冲:当然是越高越好了。

周老师:这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有史以来考的最差的一次,有一半的同学准备补考吧。

“啊”讲台下传来一片叽叽喳喳的议论声。

《我们电视人》

1,日内,某书店

小乐和小莫逛街逛到了书店,小乐翻看着新书,拿起一本《娱乐至死》聚精会神的看。旁边的小莫翻着一旁的杂志,突然她看到了《电视人》村上春树的小说。眼睛一亮,拉了一把小乐:“看这本书,难道是写我们以后的生活的?”

小乐:什么我们以后的生活,你以为毕业后还真能去电视台呢,就我们这学历,没有一技之长,还敢进媒体?村上不是写小说的么,看看书里写了什么?

小莫:难不成你又想到了周老师上课给我们灌输的,做为电视人,应该要有时间概念、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要写的一手好文章,还要能吃苦耐劳,身体要强壮!说吧笑了起来。

小乐:好了好了,就你天天把老师说的挂在嘴边,你真正做了多少呀,还是赶紧看看吧。

俩人快速的看了目录和介绍,大概知道所讲内容了。

2,晚自习,内,艺术学院学生会活动室

学生会主席康健:不好意思又招集大家来开会,今天主要商量一下今年的迎新晚会情况。除了每年固定不变的几个节目形式以外,经过和团委老师的商议,今年打算上一台话剧,话剧的主题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会各成员纷纷议论,整个活动室叽叽喳喳的说了起来。

文艺部长李苏苏:可不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逃课现象、沉迷于网游等等,以此为话题,创作话剧。

外联部部长洪杰:既然是话剧,就是要表达或是展示我们专业的特色,能否抓住我们本院的特色或是某一专业的特色做艺术的处理,呈现在舞台上?

大家听了这个都有些默认,有的已经在点头。

小冲(外联部副部):可以以我们编导班作为原型创作,本身我们也学剧本、表演、口语表达等课程,我们还可以自编自导自演呢。可以以我们未来的职业为话题比如电视人。

学生会主席康健:我觉得以电视人作为话剧主题不错,而且小冲也说了他们班自编自导自演,真是两全其美的是啊,大家感觉如何?

大家看到小冲把这个任务包揽下来,不要太高兴了,都一致同意这个决议。

最终敲定了《我们电视人》作为本次话剧的题目

3,日,内,影视编导专业教室

小冲:向各位通报一件事情,马上要迎新晚会了,学生会准备做一台话剧,拟定题目是《我们电视人》,意思就是以我们编导班为创作原型,把我们这个专业一些生动的案例搬上舞台,时间比较急,任务也很重,大概我们班要负责编剧、导演的任务了。大家讨论下有什么好的点子或是思路。

顿时教室里叽叽喳喳。编导班一向就是这个样子。

小莫:完成这个任务有报酬不?

小冲:不要事事都要谈钱,很伤感情的。应该会有盒饭吃的。我们争取更大的报酬。

小莫:食堂饭菜如此贵的情况下,能有盒饭吃也不错,最好从明天就顿顿吃盒饭。

小冲:大家快想想好点子呀,能具体实施再说报酬也不迟啊,对不对啊,同志们!

小乐:看着是相当光鲜的职业,能和名人见面,说不定自己也会成为名人。每天会有相当多的人关注我们,电视人尤其是上镜的电视人要男的帅女的靓了,同时还要经受熬夜等的摧残,真是欲哭无泪啊!

小莫;所以就应该展示电视人一些不为人知的一面,透过表象看本质,当然了我们还只是准电视人。

李敏:我看呢应该把电视人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展示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天天扛着机器并不是没有目的的拍,这仅仅是制作电视片的开始部分,前期的策划、后期的剪辑都是很考验人的,我们为了剪片子,通宵做,那个累哦,如果我们不说谁知道呢,谁同情我们呢。而且就像我们老师经常说的其实我们什么都要学的,除了专业内容外,包括音乐、绘画等都要涉猎,一部电视片包括的元素太多了,我们既是杂家又要做专家,唉,累累累!

小冲:展示编导专业的特点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学习这个专业的我们来说,是否有必要介绍我们本身的特点呢?

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那是当然的了”

小冲:也就是说我们个个都是人才,哈哈。

小乐:必须的,精英!

小莫:我们班人才特多,琴棋书画样样都能拿得起来,我们的才华必须闪亮登场!

小冲:两个大的方面都已经有了,既然是我们电视人,我们也应该把对电视的认识写出来,当然有最初浅显的认知,学习后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大胆预测,这些方面都可以放在我们的话剧中。

4,夜,科学会堂,艺术学院迎新晚会

后台

小冲:亲爱的们,下一个就是我们的了,终于到了展示我们机会的时刻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按照彩排时的位置大家都站好,按顺序上场,看我们的了!

篇14

[关键词]办学定位 课程群 双师型教师 基础课

[作者简介]陶宗晓(1982- ),男,河南滑县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河南 郑州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0-02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名称由中国美术学院于1996年在国内首先使用,众多高校闻风而动,纷纷把原有专业名称进行更新。发展到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之花基本上开遍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同时,我国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大部分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都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扩招而提高,我国众多设计院系已经演变为质量低下的生产线,每年数十万的毕业生就是其产品,这些毕业生既无理论知识又没有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所以设计公司不愿意接纳刚毕业的学生。河南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对下辖高校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检查不合格的将停止其招生资格。可喜的是,近期国家把“艺术学”学科提升为单独的学科门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由原有的专业方向提升为二级学科。在学科调整的大环境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2010年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现以教学改革措施为例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重新定位办学方向,制订配套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不同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比重的差异,我国将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或类别。一些高校在分层办学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办学层次低,就是办学水平低,以致互相攀比,都向研究型高校发展。其实,不同类型的高校仅是社会分工不同,因此衡量其办学水平的标准是不同的,并无孰高孰低之分。教学型高校在办学层次、学生素质、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方面和研究型高校存在客观的差别,这决定了教学型高校在学生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不能完全复制其他类型高校的办学经验和模式。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教学型高校要在高教界取得一席之地、获得发展,要认真考虑自身的定位和特点,握住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三本院校基本属于教学型高校,但三本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创建初期大都直接照搬研究型或教学型高校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由于生源和师资的不同,导致人才培养计划定位不准确,与一些老牌高校形成正面竞争,这其实是一种以卵击石的做法。2010年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展了办学情况“清仓查库”,彻底摸清了专业的教学现状和不足,发现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知名院校设计专业调研,根据生源情况、自身教育特点与定位、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预测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按照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了与其他高校同类型专业形成错位层次,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外校专家来校考察、帮助发现薄弱环节,经过几易其稿,完成了比较完善的新版方案。

二、根据培养定位,梳理课程群体系

课程群指教学计划中由若干课程组成的群组,他们具有相同的课程性质或类似的教学目标,是构架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单元。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群建设改革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研究方向重新组合,不再受“教研室”编制关系限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课程整体上分为五大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设置1名组长负责组织教研活动。

1.专业基础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构成设计、图案设计、插画设计、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基础造型与分析事物的能力、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电脑软件操作技能,同时把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提高了授课效果,缩短了讲授时长,能够移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

2.设计初步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图形创意、文字设计、标志设计、版面设计、pop设计、广告设计(I)、包装设计(I)等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相关设计门类的方法,尽早接触专业知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品牌视觉设计、广告设计(II)、包装设计(II)、书籍设计、网页与用户界面设计、展示与陈列设计等课程。可以使学生在阶段内系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强化了专业方向性课程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在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出版物设计、品牌形象识别设计等方向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采取“单课独进”的方式,学生不注重前期课程的延续应用,所以本课群安排了广告设计(II)、包装设计(II),使学生在前期掌握的相关知识得到强化,同时凸显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课程的核心地位。

4.实践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摄影、商业摄影、专业考察、卡通形象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能力拓展等课程。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和现有实验室和待建实验室结合起来,并把实际设计项目、社会招标项目、展览比赛引入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项目,积累实践经验,通过项目提高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5.专业选修课程群。此课程群分为3个课程组。传统美术类选修课程模块:油画、壁画、雕塑、中国书画;美术史论类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美学、中外美术简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相关设计选修课程模块:广告策划、公共设施设计、3DMAX设计与制作、影视剪辑、专业写作与评论、设计流程与管理。

课程群建设有效整合了全院教师资源,体现了“因材施教”,拓展了专业课程间的相互支持和渗透,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提高了就业能力。

三、更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基础课教师大多是绘画专业出身,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美术”至上的惯性,教师片面地理解设计学科的基础,训练手段陈旧,虽然课程名称表面加入“设计”二字,但教学内容和思路还是固守成规。教师过分注重训练学生的绘画写实基本功,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偏差,重情景再现轻想象力发挥,设计学科需要的理性分析物体结构与快速表现能力不足,学生所需要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理性设计观念受到削弱。我校的做法是撤销基础教研室,将教基础课的教师分到各个教研室,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研究教法,增加对设计理论的研究。设定新的教学目标,打破了全因素素描和写实色彩纯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强化“知识与技术齐头,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育观念。开始从分析结构着眼,观察物体的构成因素、从物体的形态特征分析设计寓意的表达;从表面材质着眼,体验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从固有的色彩现象着眼,分析色彩的构成关系,引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发挥想象力。同时把多媒体与动画手段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如把动画技术、3D手段植入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使学生更加明晰地感知透视、结构、明暗、色彩等绘画原理;把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构成课程教学,不再把时间花费在调色、涂色上,初试效果良好,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使基础课真正起到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基础”的作用。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双重技能的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还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设计管理和业务浅谈能力。双师型教师本来专属于职业教育,基于目前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次品”频出的现状,本科层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需求同样迫切,尤其是许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把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作为重心的三本高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明确规定设计学学科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授予艺术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学科性质得到了确认。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生多维发散思维的同时更应该培育学生的理性工学意识。如果教师极少参与真实设计工程,就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不懂印刷流程与工艺、施工材料或者没有与客户沟通的经验,就无法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有用的设计技能,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不切实际,无法服务于社会,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设计公司与学生都会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失望情绪,设计公司不愿主动接纳应届毕业生。学校应该与设计、印刷机构通力合作,共建实践基地,采取措施督促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教研的同时积极参与设计方面的社会服务,抽调教师到设计单位挂职锻炼,把掌握的实战经验和其他教师共享并积极融入课堂教学,让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积极进行双师型师资建设,使专业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都具有设计公司经历,或聘请社会上设计、印刷一线具有相应职称的设计、施工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将设计行业的规则、设计流程、工艺技术、成本控制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行业情况,锻炼工作能力,灵活运用设计知识。在教学中,将实训课题项目分解后,分别交给几个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由他们通过调研、讨论方案、分工协作进行设计。教师扮演“设计总监”的角色,对设计团队进行管理、指导,解决难点,变“教导”为“引导”,变“教学”为“导学”,让实践教学环节呈现出“有章可循”“有事可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由于全国高校常年扩招,加之生源锐减,现在的学生考大学越来越容易,导致很多学生对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珍惜,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热情低下,尤其是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我校为扭转学生涣散的学习状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严格考勤制度,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学生逃课、迟到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其次,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把学生圈在教室”为“把学生吸引在教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能力拓展学分”,学生通过提交读书笔记、听讲座心得、各种资格证书及获奖证书才能完成规定的学分。另外,还设专项资金,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给予不菲的物质奖励。学生获奖不但证明了专业水平也获得了学分,还能获得学校颁发的奖金。此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参加各级设计竞赛及展览的主动性。近三年来,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国际、全国、省级各类设计竞赛获奖八十余项,平均每3位学生中就有1位获得奖项,极大提高了专业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内涵在不停变化,由于生源的原因,目前全国高校面临重新“洗牌”的危机,必须顺应社会的要求,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让用人单位满意,让学生家长心中踏实。以上观点是笔者所在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