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训练方法范文

阅读训练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训练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训练方法

篇1

1、视幅扩展:打开我们的“视幅”,从一眼看一字到看多字;

2、焦点移动:训练我们的眼停眼跳,让焦点迅速准确地移动到第二眼的位置,以更快地吸收到信息;

3、眼脑直映: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实现阅读速度的飞跃;

4、消除回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39-01

一、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首先,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其次,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

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叮

A注定行不通的

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

C违背时展潮流的

D不得人心的

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

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篇3

【关键词】阅读技能;训练;文章

文章赏析能力也可以称作阅读技能,它是人类一项特殊形式的活动,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根据阅读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阅读训练分成五部分,即朗读训练、默读训练、精读训练、略读训练、跳读训练,下面我们共同探讨几种阅读方式的训练方法。

一、朗读训练

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腔拿调的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品味出文章的妙处。这里笔者将朗读的好处总结为以下几点:1.朗读有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朗读有助于密切读和写及语和文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如此重要,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逐步训练。

朗读训练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1.正确地朗读。这一阶段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2.流畅地朗读。学生要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朗读课文。3.传神地朗读。这一训练阶段要求学生应当能熟练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文章的风格神采。以上训练过程不仅仅包括语音技术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要求。随着学生朗读次数的增加,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学生具体要朗读多少遍才能达到教学效果,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二、默读训练

默读是一种比较适宜的实现快速阅读的方式。将朗读与默读的活动过程作比较可以发现,朗读要经历“目―脑―口―耳―脑”五个反应过程,而默读仅需要两个活动过程,即“目―脑”。默读将朗读程序简化,经过视觉反应后直接传导给大脑,不需要其他媒介就可理解,速度自然就快。因此,我们可以将默读称作“直接阅读”,将朗读称作“间接阅读”。

训练学生默读的教学方式主要有:1.提高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这是由于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低于思维的速度。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扩大学生视觉幅度的训练,鼓励学生增加一次辨认字的数量,将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直接理解句或段的含义。2.提高默读的理解率。阅读的理解率是阅读后答对问题数与受试问题数之比。一般来讲,学生的阅读理解率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间为最佳状态,若低于百分之七十,则表明学生读得太快,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降低阅读速度;若高于百分之九十,则表明读得的太慢,教师也应帮助学生适当提高阅读速度。3.提高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的速度。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的理解课文,在初始的教学阶段,教师就应当与学生共同想象、共同联想,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想象、联想。

三、精读训练

精读主要是针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为了达到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目的,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地反复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比较、多归纳、多观摩、多体会,帮助并引导学生很快地发现文章的特性,发觉其中丰富的蕴藏。精读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的训练,即读、析、评、用,使学生掌握识字、解词、理层次、析文意、评写法等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具体指点理解词义的方法、理解句意的方法等,这是由于每句话都有它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对那些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文意。

四、略读训练

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学生要掌握略读的阅读方法,就不能将阅读文章停留在对情节的具体感受上或对细枝末节的了解上。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经过分析舍去细枝末节,把握重点的字词句及人物、情节、表达方式,从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特殊技法。

略读训练的基本内容有:1.书目指导。由于同一种书往往出版好多版本,教师就应当向学生推荐书目,并对这些书的版本、内容作简要的介绍,说明各自的优劣,便于学生从中择优阅读。2.序目指导。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读书先读序目的习惯,从序目中学生能了解该书的全貌,并根据需要挑选需要的章节阅读。3.阅读方法指导。不同类型的书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知识性书籍学生需要做摘要记忆;小说要了解重点人物和主题思想;诗歌着重综合感受;评论性文章抓住主要观点、根据;古文由文字了解文意及正确对作者作出评价。

五、跳读训练

这里要特别注意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行、逐页的扫视。而跳读则是要有取有舍,跳跃前进,也就是说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略去一些内容,只撷取文章中比较关键的部分阅读的方法。因此,跳读这一阅读方式最大的特点就应该是“各取所需”,即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章节内容来读。鉴于以上的原因,跳读方式也可称作“搜索性阅读”。

篇4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科技文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精读能力、速读能力、理解能力等。从科技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地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要找出中心思想是什么,知道究竟讲的是什么。

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科技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一定难度,平时多了解科技方面的知识,强化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消化能力,这就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虽然思维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科技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重点加强这一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做题,步骤安排

1.科技文往往对专业术语的陈述相当复杂,千头万绪,要求考生能够在短时间里作出梳理,鉴别和判断。因此核对原文的内容就相当有效,题目往往是考查学生对生疏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阅读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名词解释等是重中之重,对于其证明,引用或说明的东西则快速浏览,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很快抓住了中心思想。

2.通过常识去判断理解,有些科技文是在一些著名的学术论文中选取出来的,普遍比较难懂,这时,生活的常识就会告诉你正确的理解和答案。

3.阅读的大部分答案都在原文里,只要细心地寻找就行了,他的问题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多集中在一段或上下段之间。所以这一步主要是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本题的做题准则。第二要细读选择支,提取其关键意思,返回原文,以支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是题支还是文本区间,要认真地思考阅读,过这一步,其实也就简化了试题,缩小了阅读范围,对下一步十分重要,所以区间的确定要准确全面。

四、找出玄机,确定答案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找出题支对应的具体句子,认真对比,找出区分点,以文本为依据,确定题支的说发是否符合原文,从而确定题干所要求的答案。

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命题人在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的方式出题时,会暗设玄机,设计一系列的陷阱,我们如果熟知以下规律,我们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确定答案。

这些暗藏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无中生有,二张冠李戴,三已然未然。

陷阱(一)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

例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5题第三项:“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受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从文中看,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把接受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研究”,在文中不能提取到“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这一信息。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二)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比如2006年北京卷第14题第一项:“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而原文是“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题中第一项将故宫“铺天盖地”的“帽子”戴在天坛头上。

在做题时,应仔细比照原文,看看选择支所叙述的对象特点和原文体是否一致。

陷阱(三)已然未然、指命题人故意把原文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反之。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等时间性修饰限制词作为关注点,否则就容易造成已然未然的混淆。

篇5

一、科学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教师可以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设题特点,采取以下合理的阅读方法指导训练学生。

1.略读 (skimming)

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bird’s eye view )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高考主旨大意理解题可以采取略读的阅读方法。此类题目一般不易直接找到答案,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仔细研究文章开头的一、二句,因为他们经常是文章的主题句,然后,快速浏览文章首句和结尾句。如果第一句的主题不明,可注意结尾段是否有概括总结,对选项要注意全面性和概括性。

2.寻读 (Scanning)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读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作为一种快速寻找信息的阅读技巧,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寻读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因此,可以把整段整段的文字直接映入大脑,不必字字句句过目。视线在印刷材料上掠过时,一旦发现有关的内容,就要稍作停留,将它记住或摘下,既保证寻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高考细节理解题可以采取寻读的阅读方法,做题时要在短文中快速找出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择答案。找到关键词后最好在下面划线,以便检查。

3.细读 (aborative reading)

细读就是仔细去阅读文章中的材料,从字里行间或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去把握词语的确切意思和作者写作的态度与意图。高考阅读的猜测词义题和推理判断题可以采取细读的阅读方法。

(一)猜测词义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技巧,也是高考中必考的题型。高考中常考的词一般为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就方法来说,主要根据上下文线索(through context clues)和构词法等来推断。高考阅读文章中更侧重前者。因此,学生一定要仔细去阅读划线词所处整段的内容,根据生词前后词汇的意思或整句、整段的意思来猜测生词。要求学生要记住:1.不管这个词多超纲,根据上下文都能得出其意思; 2.不管这个词多熟悉,都要通过上下文得出其在特定场合的意思。例如:The family had just moved and the young woman was feeling a little melancholy on that Sunday in May. After all, it was Mother’s day and 800 miles separated her from her parents in another state far away. 根据上下文的陈述,“刚刚搬家,远离父母,正好是星期天,又是母亲节,而两代人却天各一方”等事实,可以推断出年轻妻子当时忧郁、伤感的心情,并由此猜测出生词melancholy的意思。

(二)英语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而是要求阅读者根据字面意思,通过全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判断推理题。判断推理题在阅读测试中属于难题。因此,学生应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出发仔细品读,运用逻辑思维,哲学原理,并借助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推理才能得出答案。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2、要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加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进行深层处理,符合逻辑地推理。不能就事论事,断章取义,以偏概全。3、要忠于原文,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立足现在,预测未来。不能主观臆想,凭空想象,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4、要把握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语篇的结构。要体会文章的基调,揣摸作者的态度,摸准逻辑发展的方向,悟出作者的弦外之音。

二、有效扩大阅读量

篇6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篇7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现代文阅读观念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丁。

A注定行不通的;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C违背时展潮流的;D不得人心的

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

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拽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篇8

关键词:多角度;批注阅读;多维度;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7-1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吸收”的好坏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中的习得。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从思维方法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训练,为学生搭建起“吸收”与“倾吐”之间的桥梁。

一、利用求异法训练批注式阅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质疑式批注。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学会质疑,就是对文本内容、观点、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疑问,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在教学六上《船长》这课时,有学生在文章结尾处作批注:“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逃生,可是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船一起沉入大海呢?”学生的质疑一下子触动了文章的要领:为什么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者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也不得其要领。此时正好到达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师出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西方,有一个古老的航海传统,即“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选择与船共存亡,正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学生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船长崇高形象的理解。

2.否定式批注。

否定式批注,就是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与文本相对立的观点并进行批注。在方法上,这就比质疑更进了一步――不只是“有疑”,而是直接否定,并提出自己相反的见解。学生敢于批注与文本相反的观点、感受,是一种创新精神和探究品质的体现,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飞跃。

在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有学生在“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旁批注道:“肖邦此时此刻离开波兰,不是爱国的表现,而是懦夫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否定性的观点后,引起了一场争论,自然有不少学生反对。教者认识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照‘教参’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思维方向的多元化。学音乐的孩子提出《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无不包含着肖邦的爱国之情,写道:“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抗争。”这样,经过多次交流、碰撞,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圆满解决。

二、利用求同法训练批注式阅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化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求同思维角度的批注训练实质上是让阅读主体以目标文本为契机,以所求之“同”为依据,对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进行选择、比较和归类的潜在过程。

1.引用式批注。

引用式批注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从目标文本某一方面的相似点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由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文本,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并系统化。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有学生在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旁批注道:“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位同学一读完自己的批注,全班为之拍案叫绝。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不需要教师再去多做灌输讲解了。

2.鉴赏式批注。

鉴赏式批注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赞同的心理,品析自己喜欢的精美词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六上教学中,学生了解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因此,在《爱之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了几处环境描写进行了批注。比如,在文章开头关于冬天的环境描写旁学生批注道:“作者写环境的寒冷与凄凉,为下文乔伊无私地帮助老太太作铺垫,突出了乔伊虽身处逆境,却仍然诚心诚意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进而,教师抓住留白让学生在文末进行批注,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语言感受更敏锐了,手法的理解更深刻了,运用更得心应手了。

通过思维的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将批注式阅读教学系统化,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地沉浸到文本所构建的意境中,个性化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真正做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角度的对话,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一、精读法

朱熹说过,读书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熟读而精思”。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精心钻研、寻求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讲究要“慢”、要“细”、要“深”。“慢”就是要放慢读书的速度。“细”是要读准每个字,理解每个词,懂得每句话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要查字典、词典或参考资料,请教别人。最后,再像老牛“反刍”那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深”是要深入到文章里面去,把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字里行间的意思、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都读透。理解文章强调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比囫囵吞枣一个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个样,才能辨出真滋味来。精读要求对文本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思考和深入理解。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直到能完全掌握精读技能,形成熟练的技巧与习惯。

二、速读法

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设计而成,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正确理解率,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一套阅读训练方法。很多学生明确表示在快速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回读的情况。这是因为,阅读是通过眼球的活动来感知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过程,眼球的转动与阅读密切相关。所以,读速快的人,他的眼球是迅速地随着文字而转动的。特别是当视线从前一行的末尾移到下一行的开头时,眼球的扫视必须准确熟练。学会控制自己的视线,扩大“视广度”,可使阅读速度成倍提高,大大提高效率。训练“视广度”可以利用视觉指引物来进行,如引导学生利用铅笔、尺子等的渐快移动来指引目光平稳有节奏、快速的移动,集中注意力,减少回视,逐步提高“视广度”。此外,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快速阅读的方法:第一,略读。目的是通过草草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具体说,就是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因为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主题思想以及结论;第二,错序读。它的特点就是,不按正常的页码顺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阅读方法。它可以不受作者思路的束缚,对于很多问题可以自己先猜测或推导结果,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三、默读法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这就是所谓的“眼脑直映”,即眼睛注视文字后,视觉信号立即输入大脑而得到反映。默读是不出声的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阅读时声带不发出声音是否就是无声默读呢?答案是否定的。阅读时,虽然不发出声音,但我们的唇、舌、颏、喉都不由自主地在进行活动,而这就将影响阅读速度。例如,阅读时把手放在喉咙部位,感觉到轻微、有节奏的颤动,就说明有潜在的发声习惯,这是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需要克服。

篇10

关键词 发展性阅读障碍 儿童 干预训练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指儿童智力表现正常,且和其他儿童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其阅读能力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所具有的水平,在阅读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学习困难状态,如不能有效识别字词,容易混淆形似字词;不能流利地阅读,且不能正确理解。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症状、病因及干预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病因理论体系。近年来,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症状、发生机制及干预的研究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同时针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目前,解释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理论认为,语言学层次上的加工缺陷导致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在对言语信息进行加工和表征上,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存在认知加工障碍,比如语音加工障碍、正字法意识障碍,但在对其他方面的认知加工上并不存在加工障碍;第二种理论认为,非语言学层次的加工缺陷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这种缺陷更多的是基于感觉加工能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如,视觉加工缺陷、听觉加工缺陷、视觉巨细胞缺陷等等。除上述两种理论之外,还有其他的观点认为是高级认知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比如工作记忆缺陷。

目前基于上述理论,西方研究者对拼音文字中存在的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训练,对这些西方国家的干预训练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发展性阅读障碍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干预:语音指导、单词认读培训、阅读流畅性训练和阅读理解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西方发展性阅读障碍干预方法相比,目前,针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的干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国内的干预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并总结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方法,以期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提供更大的帮助,提高其阅读能力。

1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干预训练的必要性

以往研究发现,汉语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9%,占学习困难儿童的85%-95%左右。发展性阅读障碍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还可能导致儿童在其他认知甚至行为方面也遇到困难,给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发育,这种不良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会伴其一生。

2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干预训练的方法

目前针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干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2.1语音训练

有研究者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意识训练的任务对其进行干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通过电脑程序进行的。语音训练包括对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辨认训练;还包括音位删除、音位计数、音位替代。其中的音位删除训练是指,让儿童删去给出读音中的某个音位,然后尽量正确地读出新的读音。例如:删除biang中的g,然后让被试读出新的读音bian。音位计数训练是让儿童对所听到的拼音数量进行准确报告。例如:mao是由m和ao两个拼音组成。音位替代训练是,先给儿童呈现一个特定的音位,然后让被试用这个音位来代替给出读音中的另一个音位,并将新读音读出来。例如:用m来代替da中d,最后得到新读音“ma”。还有研究从形声字的角度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训练,具体训练程序为:让儿童首先了解和学习给定汉字的基本结构,其中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等,然后要求儿童对所呈现的汉字中出现的相同部件进行辨认,儿童事先会被告知在接下来看到的汉字中大多数都是形声字,且都能够拆分为声旁和形旁,声旁提供发音线索;然后指导儿童可以根据给出的声旁对陌生的规则汉字进行发音。还有半规则和不规则形声字的学习。在儿童学习了规则度不同的形声字后,他们还需记住什么情况下声旁能够作为有效的线索来辅助读音。训练活动总共包括一个主题教学、小组活动、个人课堂任务以及电脑练习,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完成相关的家庭作业。

这种训练方法通过单纯地训练汉字系统中形声字的“形音对应规则”,意图来促进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学习,但是形音对应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情境具有不小的局限,因此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不是很大。

2.2正字法训练

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具有更特殊的视觉特征以及更复杂的正字法规则,所以,正字法知识和正字法加工能力对于汉语阅读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有研究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也存在正字法缺陷。研究者依据正字法知识和正字法加工能力在儿童学习汉语时的重要性,设计了基于正字法的训练方案,训练中将使用到的刺激嵌入到有趣的短文中,然后分析汉字的正字法结构,例如,部件、声旁和形旁等等,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充分利用了汉语的字形特点,但是训练结果显示训练效果比较有限。另外由于该训练方法主要针对书写能力的,而并非阅读能力,在相关的训练中也就没有呈现出对阅读方面的促进作用。

2.3识字策略训练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训练;方法

无论是学校规定的英语课程的考试,还是社会上举行的各种英语水平考试,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阅读理解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阅读理解是对语言能力综合性运用的一种检验,通过阅读理解测试,既可检验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能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往往是最难且分量最重的部分,同时也是令考生最感棘手的部分。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考生渴望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阅读理解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呢?本人认为可以结合阅读的三个阶段进行。

一、导读的方法多种多样

(1)情景导入法。在阅读前,将阅读内容以图片、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等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就所见情景进行问答、猜测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所要涉及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样能迅速引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直接兴趣。高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导入课题。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应试教育犹如将学生推人知识的海洋,其结果可能导致其学会“游泳”,也可导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导而“夭折”,我们人为地推毁了他们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让其常常体验“失败”、“低劣”、“不如人”。

(2.)背景导入法。在英语阅读中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作品背景,常识背景、文化背景等。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扫除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使学生的阅读思路畅通。如小说《The Necklace》中,故事情节的介绍;《First Aid》中急救常识的讨论;《The AswanHighDam》阿斯旺高坝的介绍等。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可视学生实际、阅读材料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目标材料。

二、阅读中培养技能,从心理学角度上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接收、解码、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体处理方式不同影响了其阅读效率,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力的差异。虽然如此,人们在实际的阅读中还是有共性可循的,即人们有意无意地运用阅读微技能。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人生观,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学生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学生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阅读后发展能力,在阅读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主要指提高阅读理解力

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是理解文章字面意思,一般可通过快速阅读方法进行。深层理解是在理解课文大意和具体事实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上下文关系对课文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意图,推断“弦外之音”。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人良性循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英语阅读;“语言点”教学;知技合一;语境为先;学得与习得

良好的英语阅读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初衷之一。在当前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形势下,各类用英语交流的信息迅速膨胀,英语阅读对人们学习、工作甚至是保障日常生活所发挥的作用都不言而喻。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展开和新课改的推行,各地区英语教育都与实际社会的语言需要紧密结合,在考试等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英语阅读在中考阅卷中的所占比重稳步提升,已成为英语试卷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杭州市也多次提倡英语教师重视阅读方面的教育。有了应试侧重的指挥棒以及课堂设计的改革,阅读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持久的训练,同时也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思考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等。笔者致力于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下主要介绍初中英语教学有关提升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课本阅读是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根本

课本是教学的武器,更是学生优秀成绩的发源地,善用课本者,正如战士坚守了正确的阵地,定会在一番刻苦攻坚后取得成绩的上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笔者发现,对于英语学习而言,成绩优异者并非靠辅导书、培训机构和盲目的“鏖战”来支撑,而是他们坚持着对课本的充分利用,几乎能把每篇重点课到烂熟于心。

通过不断总结,笔者认为在阅读能力的训练中,五步循环的学习方法――提问、阅读、答疑、记忆、巩固,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问题提出环节,可以先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大概介绍,在教师提前备课的前提下,定位几个能贯穿全文的思考问题,具体可以参考课后问题的设置。然后是阅读环节,包括略读和精读两部分:通过略读,锻炼学生在一定时间里定位全文主旨、找出各段和全文的主题句,简要回答第一步提出的几个问题;精读环节,则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形式,对课文的词汇、短语、句型和篇章结构、情感表达进行精细掌握。

前两个环节是课文利用的中心环节,需要使用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随后是答疑环节,经过几节课堂学习,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所疑问和困惑是必然的,为了保障课文的充分有效利用,必须对学生进行答疑指导,解答他们的问题,攻克他们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是记忆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和验收措施,督促学生记忆重点知识、完成相关作业。最后是巩固环节,可以以不定期提问和回头复习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组织的考试前加以全盘的巩固学习。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个方法对于英语学习不失为良策,因为它适应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记忆特点,同时也适应了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体制。

套用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种培养兴趣的方法。首先是借助流行话题和流行素材,搜集和学生关心的话题有关的阅读材料,培养其兴趣。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猎奇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尤其注重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借以巩固所学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逐渐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另外,为了使学生对于长篇阅读素材保持耐心并能上手,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简易的英汉对照读物,比较实用的有“英语书虫”等系列丛书。在培养各类短中长篇阅读材料阅读能力的同时,可以适时穿插一些简短的英语幽默小品、生活窍门、名人趣事等的材料,让他们充分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由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由小学的简易对话向高中英语的过渡阶段,所以初中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反感想法都是常见的。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必须保持耐心和爱心,及时主动疏导,及时对学生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对他们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和点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较好的做法。例如,带领学生在一些很简单的文章上面练练手,培养信心,使学生发现英语阅读的意义,侧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使其可以掌握略读和精读的不同技巧。

二、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新课标基本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语言知识的教学主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可以称之为“轻描淡写派”,另一种称之为“挖地三尺派”。先看第一种。每次教研活动,我们可能都会发现一种现象:无论是哪一级别的公开课,绝大部分执教教师很少触及“语言点”这根“高压线”,因为他们担心听课教师认为“守旧”“跟不上趟”。但对于阅读课的第一个课时,对课文的理解从Skimming, Scanning, Detailed Reading 到Evaluating,理解题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但一到篇章结构“语言点”教学时,执教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一带而过。另一种倾向,就是授课教师主控课堂,把所出现的新词及其用法一一罗列,分别示例,对句型分析“到点到位”对语法知识深究细挖,唯恐漏掉什么。诚然,这两种做法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么讲得太“略”,要么讲得太“细”,都与教学的本质相违背,与新课标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无论是传统模式下的语言教学还是在交际法倡导下的语言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它把语言知识作为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部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共同构成了语言教学的五大目标。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也十分强调“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都清楚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前提条件,若没有了这个着力点,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篇章“语言点”呢?

三、阅读课中知识点的教学要想贯彻“高效”教学策略,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点

1.英语语言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主体,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再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自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教师在教学前应针对“学生需求”做调研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印发预习提纲,在课前把它们分发下去,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各自的语言重、难点,并把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为课堂的讨论和讲解提供依据。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十分注重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并采取各种办法了解不同基础的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通过自己制作问卷、课余畅谈的形式,用真诚贴心的语句,设置科学合理的选项,让学生由衷地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实际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积极反映自身困难,努力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2.篇章“语言点”的讲解必须贯彻语境为先的原则

任何词、短语、语法、话题和功能都应是有一定情景的语言现象。教师的示例或阐释必须是有完整语境的文本或篇章。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给出语义正确、语境真实、语用合理的句子,还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兴趣和困难。“语言点”的剖析应基于上下文的分析和推理,不可孤立罗列语言知识。教师要告诫学生,对一个词义、短语、语句的理解不应就事论事,不可望文生义,而应借助于背景知识、前后文和图式进行理解。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解决阅读理解题目困难的原因,都是不能从全文全段的角度把握文章主旨,而只从具体的词汇和短语出发做题。为此,我专门拿出时间训练学生的语境把握能力,通过设计专门的素材和题目,训练学生从上下文揣摩词汇含义、短语含义和寻找正确解题思路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这方面出现的失误大大减少,学习成绩和学习英语阅读的信心也大大提升。

3.教师在进行“语言点”教学时也应该坚持“知技合一”的原则

能力来源于基础知识而又高于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需要能力而又促使了能力的形成。既没有脱离基础知识的能力,也没有不需要能力的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样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点”教学时,无论是备课安排上,还是教法的采用上,都要贯彻“知技合一”的原则。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对课本的充分利用,笔者带领学生把英语课本上的阅读文章作为训练“知技合一”的最佳战场。首先,学习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一遍遍的阅读和朗读中掌握具体词汇短语、句型句式,达到知识层面的验收合格。同时,在学习课文和提升训练中,把课文当做试验各种阅读能力技巧的素材,把各种提升阅读速度、强化捕获信息能力等的训练项目,通过课文加以实践和强化。这样一遍遍的学习下来,学生不仅发现重要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已经可以达到流畅记忆的程度,而且为课外的阅读和考场的阅读,储备下良好的方法和技巧。

4.提倡精讲多练

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而,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尽量减少说话的时间,确保学生足够的训练时间。

在进行语言知识训练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贯彻从领悟、机械训练到实践运用的循序渐进的步骤。笔者将课堂营造成一种自主和高效的氛围,学生已经掌握和感觉困惑的知识,都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到我的教案中,然后笔者再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行课堂设计和时间分配,争取把关乎最大多数学生和最重点的知识首先讲解透彻,再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个体以不同的点拨和指导。此外,笔者时常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告诫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他们对阅读培养起的日益浓厚的兴趣以及课外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来看,精讲多练的方法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受用。

5.“学得与习得”并举

所谓“学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即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显性知识。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而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自己读背、领悟、写作而获得。鉴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应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1)加大课堂语言训练的密度和节奏,尽量扩大课堂容量。

(2)在课外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途径来运用英语语言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得与习得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把双刃剑。此外,笔者还通过设置英语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大大扩展学生的课外学习空间,给他们创造更多可以学以致用和相互促进的契机。良好教学成绩的取得,不仅与高效率的课堂紧密相关,与课堂外的努力用功也是息息相关的。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英语阅读的新技巧新方法,始终坚持使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引导和兴趣涵养,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地运用实例教学,许多学生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是英语成绩的提高,还有学生从学习英语中获得的信心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在阅读课知识点的教学中,只要处理好了以上关系,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师生的默契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祁光颖,吕爽.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8(06).

[2]祖瑞.关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8(06).

[3]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4]杨丽.语篇知识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性[J].现代外语,1996(02).

篇13

关键词: 限时阅读 高三英语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

阅读能使人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重要目标之一。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力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对阅读速度的重视度不够,不少高三学生的阅读速度不达标。由于高三学生复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可能像高一高二那样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只能通过快速有效的方法提高阅读成绩,限时阅读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对学生阅读训练的强度、密度,增加他们对知识的吸收量,扩大与各种语言现象的接触面,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一、限时阅读的必要性

1.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可以增强阅读的紧迫感,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这种训练强调分秒必争,使学生阅读时精神高度集中,久而久之,会形成集中注意力的良好阅读品质。由于在阅读中要积极思维,加强记忆,因此思维活动空前活跃。

2.限时阅读在课堂上创设了竞赛情境,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人人争先恐后,调动学生注意力,精神集中必然会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3.强化阅读理解与阅读记忆。答案的订正是一个通过讨论,发展思维,巩固成绩,纠正错误的理解和记忆过程。所以限时阅读研究对高三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阅读成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课堂限时阅读训练的前期准备

做任何一件事情,前期准备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限时阅读训练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就会直接影响之后的限时阅读训练效率。

1.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

高三学生通过高一和高二两年的英语学习和知识积累,英语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英语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情况对限时阅读训练实践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和阅读成绩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考试成绩统计等方法完成。

2.讲解限时阅读训练理念

教师要向学生解说明英语课堂限时阅读训练的基本理念、意义和实施具体过程,做到对限时阅读训练心中有数。

3.建立限时阅读成绩评价表

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建立一个限时阅读成绩评价表,以便学生参照每次测试结果,检测阅读理解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以及训练后的反思。如下表:

4.选择限时阅读训练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条件,是保证阅读成功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高三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材料不是一件易事。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学业压力下,高考真题不失为最佳选择。高考阅读真题的语篇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所选篇目都是简约的语言,负载高含量的信息。高考阅读真题篇目结构合理,在时间、空间和逻辑推理上运用了较高级的组篇手段。高考阅读理解的文章均取材于英文原版书籍、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语言地道纯正,时代感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生词量控制在总词汇量的3%,符合训练阅读速度的材料的要求,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5.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学生做题时总感到时间紧,做题速度慢,质量不高。其实这跟学生平时不良阅读习惯有关。因此,在限时阅读训练前,教师要求学生尽量改正或避免以下不良阅读习惯:

(1)逐词阅读。一些学生在阅读时会用手指、笔等物件指着词一个一个地读。这样阅读视幅小,不但不能推进自己的阅读速度,反而会让学生无法集中在全篇文章的理解上,而只是停留在每个字词的理解层面。所以学生在阅读中一定要力避这种做法。

(2)念读。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放声阅读。与默读相比,出声读势必会降低阅读速度。多数阅读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往往有这方面的因素,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改变阅读方式,尽量避免这种不良习惯。

(3)回读。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刚刚阅读过的信息没有留下印象,总会重复再读或再三阅读,这种回读一般来说是难以回避的。如果在阅读中数次往返阅读,就势必造成速度难以提高。因此,学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训练,达到减少回读这一不良习惯的目的。

(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

(5)依赖工具书。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式,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此外,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语言现象。

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实施课堂限时阅读训练的方法

1.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词汇量是阅读训练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大量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轮复习中,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把高考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短语(3500词左右)过滤一遍,加强对一些不太熟的词的进一步记忆,攻克一些未掌握的生词。在处理词汇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按拼读规则读记单词,根据构词法的知识判断和记忆派生词和合成词的词义,还要学会根据上下文处理一词多义、熟词生义等语言现象。在通篇理解上,要注意一些与理解文章有关的词及其在句中、文中的功能。例如:替代词、连接词、转折词等。此外,鼓励学生将每天做题或阅读时碰到的生词记录下来并花时间记忆,从而增加词汇量。还要注意相关背景和社会文化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阅读策略的学习和指导

在限时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和方法。常见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预测文章内容;利用关键词;猜测词义;找段落主题句;略读;查读;精读等。这些阅读策略指导可以在限时阅读训练中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1)第一阶段,讲解并演示策略的运用。向学生说明阅读策略的意义和限时阅读训练计划、各项策略的定义和具体使用情况。

(2)第二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使用阅读策略。在限时阅读训练前期,每次训练前,教师强调阅读策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完成2篇~5篇阅读后,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过的阅读策略,结合刚做完的阅读材料,用有声思维的方式演示使用策略的思维过程,介绍所用的策略,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每项策略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场合。老师及时评价学生策略使用情况,表扬学生的进步。每次训练结束后,学生要在阅读理解成绩评价表上记录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包括阅读所使用的时间,阅读时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及得分情况等。

(3)第三阶段是学生独立练习使用策略。要求学生每次独立阅读2篇~5篇不等的限时阅读时,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策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策略讨论,目的是巩固策略使用的效果,促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恰当地使用策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策略训练,学生懂得阅读策略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场合,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逐步独立、自主地使用策略,从而提高阅读的流利性和理解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独立进行的,每次训练都包含这三个阶段。

3.课堂限时阅读训练实践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限时阅读训练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原则。英语课堂限时阅读训练根据情况可安排每周一两次,每次2篇~5篇阅读,正常单篇阅读时间控制在七八分钟。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可以分几个阶段逐步加强训练。

(1)第一阶段,每次阅读2篇,限时十五六分钟,可降低阅读速度要求,先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并加入对复杂句子、长句的分析讲解,语篇结构、语法结构的分析指导。

(2)第二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开始提高阅读速度的要求,并且适当加入一些较难的文章,但阅读的准确度最好不要低于70%。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计时和限时阅读训练。老师每8分钟提醒学生一次,阅读速度快的学生不必等老师提示,可以继续读下去,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醒和催促下不断加快阅读速度。

(3)第三阶段,每周不低于两次,每次要求学生在35分钟~40分钟内完成5篇短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这个阶段,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同时抓,多采用与高考一致w裁的文章,长度和难易度相当,或甚至稍长稍难点的文章。教师要在阅读训练后指导学生反复揣摩题目和选项,不仅要分析正确选项,更要研究干扰选项,总结干扰选项的特点,并分析做错的原因。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把每次限时阅读的成绩填在限时阅读成绩评价表中,可对比每次限时阅读的具体结果。

4.限时阅读训练后的反思与总结

学生按时间读完文章,做好题目,这仅仅是阅读训练的一部分。重要的是阅读后分析答案和解题方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后总结,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其实这才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环节。有时反思与总结也穿插在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环节中。

值得一提的是,限时阅读本质上属于快速阅读,是实现快速阅读目标的一种手段。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速阅读,并非一味求快,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略则略,当精则精。尽量不在无价值的信息上浪费时间,更关注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学生不理解所阅读的材料,一味强调速度,那么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中学生要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总之,英语课堂限时阅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始终要在教学中坚持的教学活动,而不是到了高三才开始训练,不仅用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振山.浅议高中英语限时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J].新课程(中学版),2010(7):133-13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玉梅.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14

在训练总结方面,无论距离感还是高度感,都有地图和实地之分。在地图上,由于比例尺的存在,使图上距离较小,仅有几厘米,这就可以借助手上关节的长度或者指甲的长度或宽度,大体得出图上线条的长度,再加上比例尺就可初步估算距离。而在实地上,实地距离要上百米,不是可以利用身体部位直接测量的,这就需要借助数学上的计算法以及三角形和比例尺的有关知识,也可以借用周围的一些事物,如电线杆、墙壁等,以目测距离与参考物的倍数关系。

主要想通过此次距离感和高度感的训练方法总结,为定向比赛的训练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和训练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总结,丰富在定向训练中高度和距离感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定向越野;高度感;距离感

定向运动类似于“寻宝游戏”,起源于瑞典,最初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定向运动就是利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又被称为边下围棋边跑步的运动,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果断决策的能力。“跑得快”未必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走得对”往往能后发制人,关键是运筹能力,如何把实力用在最巧妙之处。定向运动一进入中学就以它的趣味性、娱乐性、惊险刺激性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广大的学生。

要想成为定向越野的高手,必须勤学苦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定向越野的特殊“感觉”,比赛时能跟着正确的“感觉”走或跑。

这些特殊的感觉包含很多,如:方向位置感、距离感、高度感、立体感等等。这些特殊的感觉往往在比赛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感觉为比赛时选择正确的站立点,攻击点以及比赛中体力的分配发挥这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特殊感觉的训练是比赛的重要方面。

定向越野中距离感的训练距离感包含了图上距离感、实地距离感和行进中移动的距离感,以及图上数据和实地地形之间的相互转换。距离感对参赛者查找检查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参赛者需要准确、熟练的掌握。

高度感包含了图上高度感和实地高度感,对于高度感的训练主要运用了三角函数的计算,所以它的训练要求比较严格,要调高队员的心算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高度的直观感觉,要在山地训练时,注意告诉山体的高度,同时到达不同部位知道自己所处的高度。

1 定向越野距离感训练方法

1.1 图上距离感

平时要多用直尺、数字比例尺、估算法等来测量图上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的数值换算成实际距离,具体要求准确、快速。尽量能用估算法准确的估算出实际距离,误差范围尽量的小。 平时多练习测量短距离(单位是cm)多对直尺的刻度进行记忆。

1.1.1 直尺量读法。根据刻在指北针上的数值,参考比例尺数据,能直接在图上读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各种不同距离的直线,利用直观的观察进行识记,养成对图上距离直观感觉。

1.1.2 用手量读法。①提前测量好并熟悉自己的手指(主要以骨节或指甲为主)宽度、长度或者厚度。在比赛中可以代替厘米尺的作用。这种方法在使用中较为方便快捷。②测量自己拇指第一指节的长度,利用它来作为依据来判断图上距离。③测量自己手指的宽度,在比赛图上多练习用手指宽度来进行测量。养成对手指宽度测距的具体感觉。

1.2 实地的距离感

1.2.1 根据图中提供的资料判断。一般来说,只要是正规的定向越野地图,都可以根据图中的标记或比例尺,判断和计算出所需要知道和了解的实际距离。

1.2.2 根据目测距离。目测是简易测距的常用方法。经常练习,体会要领,就能够熟练掌握其规律和方法,目前用的最多的目测法通常又分为比较法和判断法。

(1)比较法。就是把要测的距离与某段已知距离(如电线杆间隔、已测某段距离和自己熟悉的基本距离)相比较,将要测量的距离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较,推算全长。一个有经验的定向越野参赛者,平时就会注意在自己脑海里积累各种距离的“标尺”,一旦需要判断距离时,只要与已存在的“标尺”对比,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2)判断法。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来判断距离。在正常视力和天气条件下,可以分辨的目标距离如下表。但因个人的视力不同,使用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掌握。

你觉得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判断距离没有把握时,还可以利用与现地的已知距离,相互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判定。比如,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五十米,如果观测目标附近有电线杆,就可以将观测的物体与电引杆间隔比较,然后再判定。现地没有距离比较时,就用平时自己较熟悉的50米、100米、 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经过反复回忆比较后再判定。如果要测的距离较长,可以分段比较,尔后推算全长。

由于天候、阳光、物体颜色和观察位置、角度的不同,眼睛的分辨力常会受到影响,目测的距离就会产生误差。

晴天:面向阳光观测,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视力会减弱,容易把物体测远了;如背向阳光观测,眼睛不受光线刺激,物体被阳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把物体测近了。

阴天或早晚天色较暗时:能见度减弱,物体显得模糊,容易把目标测远了。

雨后:空气清新,物体颜色鲜明,又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在开阔地形上目测,或隔着水面、沟谷观察,或从高处往低处观察,都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经过艰苦练习,反复体会,摸出自己的经验。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得多,体会深,经验丰富了,就能比较准确地目测出物体的距离来。

2 结语

通过此次高度感和距离感的训练方法总结,可以帮助大家在定向训练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通过写这篇文章,也让自己对定向运动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对人们参加定向运动带来一些帮助,同时我相信随着人们不断的参加定向运动,人们必将更加熟悉这项运动,那么在未来定向运动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为人们又一项必不可少的健身娱乐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相英.定向越野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张文清,肖波,陈满兰.定向越野与地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高等学校新世纪体育教材编写委员会.定向越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