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数学微课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广泛应用微课堂。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有效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分析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堂;初中数学;翻转课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目前微课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是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教学离不开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是微课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微课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是目前教育中全新的教学手段。那么,对其进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一)微课堂
顾名思义,微课就是课程的微视频,是为了满足新课标及教学实践的需求创建的教学模式。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基础,教师针对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及某个知识点制作的教学资源及视频。微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视频和片段,其中主要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测试及反馈等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分明的应用资源。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也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的是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观看微课视频,并且自主学习其中的知识进行练习,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教学形式是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创新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家中通过练习消化知识。这个过程有“翻转”的意思,所以也叫做“颠倒课堂”。
二、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都各不相同,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照顾到每个学生。使用微课模式,能够使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独立完成练习,对于一些困难的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及教师辅导,以此解决问题。翻转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忙起来及动起来,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翻转课堂承认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通过微课视频,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二)提高学习的互动性
通过微课模式教学,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者变为了合作者。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小组学习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还可创建学习合作小组,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及学习。翻转课堂使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将学习当作一种实现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用微课视频,为学生传授教学知识,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时间,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创建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及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教师还可以抽空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对数学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教师不用反复进行讲解,学生可以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消化和理解,有效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微课堂在初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型—设计并制作微课—设计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任务—收集和分析学习数据—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辅导并且对教学计划进行反馈。其中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堂的应用则可以从概念教学、例题教学以及复习教学几方面着手:
(一)概念教学
对初中生来说,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能力都各不相同,数学知识又相对比较抽象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概念性知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不理想。使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将数学中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通的语言,便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及巩固。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浅述二次根式的定义,然后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再一次的理解二次根式定义,通过小视频,学生就能够深入了解并认知二次根式的定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微课视频中的语言尽量通俗,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符号或者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二)典型例题教学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及巩固数学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典型例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选取比较典型的例题,并且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三角形知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无法一些三角形的例题,如“在ABC中,AB与AC相等,AD是BC中的线段,BE与AB相平行,那么请证明AE=EC。”教师首先还是要先制作微课小视频,为学生进行动态教学,引导学习,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来证明AE=EC。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知识内容对例题进行讲解,能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之后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这类题目,能够回顾视频中内容,以此解决问题。视频的动态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记忆力。
(三)复习指导教学
初中生由于学业比较紧张,通常都是复习的内容较多,但是时间却很少,那么如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学习的时候,可以提起为学生录制微视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情况选择性的观看视频,并且自主完成练习。之后,教师通过学生对学习及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课堂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四、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许多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微课主要以课程教学视频或者片段为主,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获取知识,教师帮助学生消化这些知识,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微课模式以满足不了教师教学需求,那么就要加入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总而言之,将微课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面对较难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以此来巩固知识及加深自己对知识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黄尤田 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设计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6,(03):65-67.
[2]胡爱萍.例说初中数学翻转课堂[J].新课程,2014,(11):99.
[3]杨丽娟.“微课”让初中数学课堂“翻转”出高效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2):31-33.
[4]刘海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6,(06):67-70.
【摘 要】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应用之初,就展现了和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对于整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同时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来,体现了相应的微课程教学的特点,有着不俗的表现。
关键词 微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效率
微课程的出现,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一项革新,这不同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这种课程对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1.微课程的兴起以及背景分析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在不同的学者眼中所呈现的概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才兴起的教学技术,所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掌握,标志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体现。在美国的“可汗学院”作为第一个将微课程模式带入到全球的视野中时,就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我国也很快的出现了大胆的尝试,预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整体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能够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快捷分享和表达,在整体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应用。
而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的基本定义,就是微课程是指在某一个教学领域中,通过对知识点和教学的环节进行载体的深化交错互动,然后以录制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通过一些微课件和微练习来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有些教师,为了应这个“微课程”的景,将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经典课程进行剪切,然后做成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然后将其视频命名为微课程,则是违背了这一理念,并不能够算作微课程。
1.2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课的主体十分突出,是专门针对某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录制,其教学的目标相对更单一精炼,所以能够更好的突出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的目标方面,能够更精确的体现其教学的目的。
其次,微课的资源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好的使情境真实的体现出来,这对于整合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关注方面,能够营造一个更具教学活动的资源环境。
最后,微课短小精炼,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我们现在按照当下的教学中出现的微课可以分为:传授型、解析型、辨疑型、实验探究型和自主探究型五类,这要比过去的课堂结构更为直接明显。
2.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很好的提升其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通过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以下的几点讨论。
2.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对高中数学等的基础发展来进行的教学,其更偏向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来进行基础教学。所以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于新的知识所需应用,也更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的专业理解上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对微课程应用,我们可以精确的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指出,对于整体的结构划分方面,都能做出更好的指示。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上,也能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能给予很好的提升。
2.2微课对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效率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难点重点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上,很难让所有的学生能直截了当的理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三角函数和几何方面的证明题上,都需要进行追根究底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而微课程恰恰可以在这些问题的讲解中,能够灵活的将知识点进行穿插,从现实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进行更为精致的教学。微课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方面,是能够更为详细的完成知识点讲解的。
2.3微课对于课后复习的交流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很难说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所以需要在课下进行复习和交流。而微课程则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学生在课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补差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4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升
因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然而又要分出精力去从事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学术发展,教师压力很大。而制作一些简单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就能够极大的完成知识上结构梳理,且实用性很好,也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做微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从教师整体的发展来看,也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更好的传播知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结语
现代教学,只有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变化,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转变教学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同体验微课教学模式的现实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君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2,(1):126-126
[2]李学文.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界,2013,(22):135-135
[3]顾伟霞.如何让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2):122
[4]马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微——谈有效预习前提下的“0+45”[J].教师,2013,(8):115
1微课以及智慧课堂概述
1.1微课的概念及其特征
微课主要是指以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为主要依据,借助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制作和播放精简的教学短视频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些教学短视频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还可以延伸到课前预习环节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微课的特征主要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以及传播途径更广等几个方面,首先,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是因为微课的开展主要是以相应的教学短视频为载体,而制作这些教学短视频时不仅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还摒弃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述环节,令教学短视频的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使得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教学时间更短这一特点。其次,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是微课最为核心的特征之一,教师开展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并通过对关键问题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数学知识理解障碍,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第三,微课的传播途径更广,主要是因为教学短视频主要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而且微课的实施是以网络为主要途径,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借助手机以及电脑等多种设备对微课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微课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制约,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教学短时间进行学习。
1.2智慧课堂概念
智慧课堂是对智慧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在为学生们构建更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智慧课堂更加重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倡让学生由原本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和了解知识,使学生们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和适当指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思维活跃性,从而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加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活动配合程度,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素质能力培养成效的提升。其次,智慧课堂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情况给与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教师给与学生及时的引导和指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以及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第三,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比如,提高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性,以及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开展微课教学活动等,通过多层面、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2基于微课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意义
2.1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数学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更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通过将其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既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数学教师获取更多的优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灵感,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和实效性的提升,也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将教学活动合理延伸到课外,并借助具有较强内在联系以及延续性的教学内容,将不同时间段的教学活动进行串联,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2.2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以应试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方式,也是以大量的数学题练习为主,虽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类型数学题的解答能力,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较为有限。而借助微课促进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以及更多的层面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
初中数学教学中借助微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微课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初中数学教学所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帮助初中数学教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并对相关优质教学素材进行更好的整合以及利用;其二,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的复习以及知识巩固提供有效的帮助,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和效率,也有助于实现相关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
3初中数学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3.1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方面的影响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以往教学成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重视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数学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他们更为熟悉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环节依然在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偶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抽出一部分课时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锻炼和提升,而微课通常是以代替板书等等形式出现的课堂教学环节,这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对于部分数学天赋以及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素质能力培养效果,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核心素养培养作用较为有限。
3.2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的理解和认识较为片面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及其使用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导致他们在规划和使用微课时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这是影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以及微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微课与课件等同,只是在内容呈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在制作微课内容时只是简单的将课件转化为视频的形式,使得微课的真正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其二,还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存在微课内容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微课内容并没有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而是将课堂教学活动完整的录制成视频并提供给学生们,一方面会难以充分发挥微课应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会对微课的实效性产生较大影响。
3.3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学生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数学学习兴趣较低以及学习能力较弱等几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加上除了需要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记忆以外,还需要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一现象在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长此以往会令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抗拒等负面情绪,哪怕数学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微课等学习资料,也难以真正调动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自我提升意识,这也是影响初中数学微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微课在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应用策略
4.1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微课提升学生探究兴趣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普遍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等特点,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显得较为枯燥、沉闷,这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活跃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合理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主动性,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整式》教学时,这一课是学生们接触和学习“代数”知识的初始阶段,也是后续根式、函数等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微课,对本课需要学习的教材主题以更加直观、精简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的课堂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重点,使学生们能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以及最大限度的确保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课堂重点以及难点内容的学习上。
4.2利用微课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剖析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深度剖析,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是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既可以将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对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理解,初步学习几何中图形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和清晰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由于初中生普遍存在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等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思维较为混乱以及把握不住关键点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旋转现象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对视频中旋转现象的特点进行观察、总结、记录和叙述,然后数学教师将教材中对旋转的定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将刚刚各自对图形旋转的总结与旋转定义进行对比,再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旋转中心、旋转角以及对应点等图形旋转要素,最后为学生们播放归纳了图形旋转这一章节重点内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系统的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们将微课视频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互动环节通过教师的解疑以及师生之间的探讨予以解决。这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图形想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课堂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结构,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所用的微课视频还能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以及知识巩固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后复习质量,还可以实现相关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4.3借助微课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数学教师较为重视和头疼的教学任务,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更加透彻了解教材知识点,还需要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运用。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丰富与补充,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还可以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记忆教材知识点,对学生抽象思维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时,这一课主要囊括了割线、切线的概念以及切线相关定理等知识点,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优秀教师对圆的切线的拓展讲解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环节展示给学生们,微课视频的内容形式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流程,数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微课视频中的提出问题部分,给与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解答,然后再播放后续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内容,并要求学生们根据视频中的讲解对各自的分析思路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4.4借助微课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延伸
微课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是指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这主要是利用了微课教学时间更为灵活以及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其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将微课合理运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总结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目的性,实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其二,将微课运用于学生的寒暑假自学活动当中,放假期间数学教师往往难以及时为学生进行数学疑难问题的讲解,为了保证学生的数学知识记忆效果,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搜集或制作锻炼数学思维、巩固基础知识以及拓展练习等不同主题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上传到qq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下载和学习,并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各自的自学情况以及疑问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数学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和巩固已学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自学习惯等素质能力的培养。
5总结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堂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深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微课应用研究。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论述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微课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抽象了的概念、符号、算式、推理、几何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可以通过精美的微课设计,再结合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如Flas、几何画板等可以使数学学习动起来。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进而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专业的视频制作软件如Adobe Captivatel,此软件除了具有录屏功能之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交互性,可以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插入一些自主练习题,可以有效的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从认识心理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知即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学生现有的的认识能力,创设学生可体验可感知的贴近生活问题的情境,好的课堂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就奠定成功课堂的一半,课堂导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评价情境设计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动画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亩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讲解利用角边角(ASA)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课中,在教学设计时,如果直接导入课题,势必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在微课中录入一个视频“几个朋友在玩足球,不小心打碎邻居家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碎成3块,提出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一块玻璃就可以配成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学生很惊讶,此时继续发问:到底拿哪一块就可以去配玻璃了”。我们知道只要拿有2个角和夹边的碎片就可以去配玻璃了,不需要拿全碎玻璃,利用这个微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效果很好。
首先,它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关注度很高,一看视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平时基础差,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也提起了精神,抬起头欣赏视频,对问题解决跃跃欲试,作为教师这样就很成功了!学生只要肯听就有办法提高学习成绩。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学生都爱运动,特别是足球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很自然会想、会问到底拿哪一块玻璃才可以确定三角形呢?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课堂趣味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学到了知识,而是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各项能力。
二、利用微课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和复习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好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其他一切皆是由最基础的概念扩展延伸来的,对学生掌握数学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很有帮助,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三、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完全掌握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难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中招考试的第22题探究题,部分学习者一遇到这类题目就害怕,不知道如何处理,不会思考,无从下手。而毕业班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一张试卷100分钟内完成,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问题,学会观察―类比―归纳―应用等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微课对他们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
四、用微课的重复性掌握知识,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例如,初中学生刚接触几何证明题时,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掌握,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步骤书写不规范,我们就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教导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时间,放学回家之后,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就无法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学生结合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知识点,部分难度较大,可以反复学习,如果对微课程多次观看,本知识点依然无法被掌握,就可以记录这些问题,回到学校之后,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并且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在复习阶段内,学生还可以再次复习那些遗忘掉的知识点,这样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通过把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和复习,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差异化的教学,使得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顺利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为数学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化教育研究,201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功能性
G633.6
微课是一种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微课程具有重复性、短暂性,便于学习。微课程的学习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有趣,改变了以往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当前微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微课程教学存在偏见、微课程教学的适用性不足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勤于思考,充分结合传统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
一、微课概念解读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一种以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手段,发展出的以图文、视频、音频、动漫等为主的微格教学,其主要是以简短精炼的教学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微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取代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丰富了教学内容。
2.微课程简介
微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要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要有所掌握,微课主要是针对重难点内容,以其精简的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主要内容。其次微课程教学具有重复性,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可以适当调节进度,或者重复播放课件。
二、微课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功能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活跃的时期,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注意力也很难长久维持,而微课程教学刚好符合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空间转换如几何体的变换等很难理解,仅凭书面的讲解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教学的优势,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图像、视频、动漫等演示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W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初中生认知思维的发展相结合,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2.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方式多是“说教宣科”的方式,教师多以板书方式讲解教学内容,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学习,而微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如flash、ppt、视频播放等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同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演练,如初中数学学习中《一次函数的学习》,对于一次函数y=kx+b(b为常数)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图像的变换演练来分析函数图像随着k值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等。还有在学习几何图像平移、垂直、翻转等折叠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优势,通过动态具体的变换方式进行演练,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变换过程,思考自己没有想象到的变换步骤,学生会据此进行思考,进行信息的分析整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创新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微课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1.微课教学的意义
微课是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衍生出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不好的观念,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其产生的目的是更好的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微课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了多媒体教学中的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得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微课教学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接受与推崇,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方式,顺应数字化时展的要求。
2.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
微课程教学具有其适用性,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引入初中数学课堂中,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微课程教学,有些课堂内容不适宜运用微课程教学,如初中数学中涉及的证明题、代数题等,这种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板书书写讲解,需要具体的证明、计算步骤验算,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讲解下动手计算,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这种教学内容的实施,因而教师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类别,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不能一味的利用教育技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要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传统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微课教学的出现,丰富了数学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将二者有机整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微课程教学,让微课充分实现其该有的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对微课概念的理解,明白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微课在教学中的功用性、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等来进行了论述,明确了微课教学的优势。通过以上论述,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微课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方式,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的优势。教师要明确微课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教育技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设计系统化、规范化,进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松.微课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功能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0).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谁放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就意味着你是教学职业的失败者”。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渗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呈现眼前,可有一个问题始终还是处于教育最主要的位置,那就是我们的课堂到底该给学生什么?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我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做法,致力于优化我们的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以保证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引入力求精彩
一节课的开始就好像一场电影的开场,能不能用一种方式将学生游离在外的心思尽快地收回到课堂上,能不能用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绪很快就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开始。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营造一种现实而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打通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寻找最佳“组合点”。对于几何教学来说,直观的动画演示则成为教学优化更有效的途径。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了体现这种特殊关系,同时让学生在直观中体验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我改变了教材原本设计的导入活动,运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从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变化过程(即让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从不相等变成相等的过程)。同时,在变化前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白色粉笔板书),再引导学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变化的元素以及元素变化的条件,自然形成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熟悉的、复习旧知的环境,减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陌生感,也让学生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过程中经历菱形概念形成的过程;在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自然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二、练习务求有效
精彩问题的呈现只是课堂优化的开始,我们还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中间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而数学定理的推导、数学例题的讲解、数学练习的运用作为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它们的教学处理将成为我们的数学课堂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要由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殿堂转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灵活处理例题的教学,让例题发挥最好的示范作用。
教材例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是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典型示范。所以,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将其作为习题进行讲解,而是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到一些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例题(比如难题),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或铺垫问题,或改编问题,或拓展问题,从而促使我们的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熟悉知识,获得方法,提升能力。
3、合理运用练习,提高数学知识运用、巩固的效率。作为一堂数学课,学和练是分不开的。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习题的编排顺序不合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而在几何教学中,一种最好的习题演练方式,就是将一些教材中的题目进行整合,改编成“问题串”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又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中得到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一题多变、多解的能力。
三、不断反思归纳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思活动可以获得相关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因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归纳思想方法、积累解题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例如:
1、实践探究反思:眼见不一定为实,数学命题的正确性要通过说理来实现;未知问题要转化为已知问题来寻找解决办法;相通的问题要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来获取解决的途径。
2、例题教学反思:在菱形中求线段和角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转化,将菱形问题转变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借助于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相关线段和角度。
3、“问题串”习题演练反思:这类问题的本质――借助于全等三角形构造边、角相等的条件,从而引申出下面相同或不同的数学结论。
4、知识整理阶段反思:
数学日记
课题______日期_____
今天的课堂中____,我经历了,学会了____。
对自己最满意的是____,仍需再努力的是____。
仍困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数学课堂练习应注重基础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对于新课中的新知识点理解到位,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全体学生都能尝试解决即基础性练习,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课堂练习应充分体现时效性
在教学中对所产生的每一个新知识点,及时配上一道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学现用,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采取集中学习完本课时的知识点后在进行训练,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不能正确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致使学困生越来越落后。
三、课堂练习应注重变式性
通过设计变式练习,可以脱离就题论题的模式,让学生从题海中逃匿,很轻松地就能理解此类题目,且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同时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演变过程,揭开了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神秘面纱,从而形成“析问题,抓本质”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智慧。
如在进行程类应用题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
基本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能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和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习题、例题的潜在功能。同时提炼出最佳解法、优化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整体复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应关注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练习: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请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去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个同学都设计出具体的测量方案,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把本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练习应发挥自主性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40-001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数学课程越来越灵活,它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略微枯燥的数学课程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他们感兴趣的事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呢?本人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几何时,都感觉较为抽象难懂,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把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恐惧,消除数学在同学们心中抽象难懂的印象,在同学们心中树立数学源自生活,简单好用的新形象,进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例如在进行“概率的简单运算”教学时,在进行完基本知识点的教授后,我将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商家,一部分为顾客,假设商家要搞抽奖活动,抽奖方式自定,看哪个商家制定出的抽奖方法中奖概率最低;而顾客则要准确计算各个抽奖活动的中奖概率,去寻找中奖概率高的活动参与。通过“商家”与“顾客”的斗智斗勇,让学生把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跃的情境中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合作学习
1.联系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没有最正确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新课改后的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质区别更加明显,教学方法自然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实数”教学,我们主要以阅读法和分析法结合,在进行“几何图形”教学时则以图形法和演示法为主,“应用方程”的讲解时我们则更多地采用谈话与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授;不同班级同学的特点不同,有的班级同学思维灵敏但缺乏深入论证的逻辑判断力,有的班级同学学习扎实,却又可能缺乏怀疑和探索精神等等。即便同一个班级,不一样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只有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专注度、理解能力等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授课效率,事半功倍。
2.设立学习小组,引导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良好形式,不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尽相同,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彼此进行沟通交流、交换经验、取长补短,形成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同时,小组内既有相互监督合作,又有良性竞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奋发争先的意识。但在实践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规避小组成员各自行动,松松垮垮,组内恶性竞争等情况的出现。
三、完善课堂评价,鼓励表扬学生
一个切实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同学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整的课堂评价体系应包含老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针对课堂发言情况、对同学正面的影响能力等方面,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给予获得良好评价学生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笔者近两年均采用这样的课堂评价体系,同学们反响很好,表示在课堂上感受到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数学课成为他们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可见鼓励与肯定对学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普通同学及暂时落后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正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特别需要称赞和认可,暂时落后的学生尤为需要,而这部分同学能否融入课堂,进入课程角色则直接影响到授课成效,鼓励表扬便是激发他们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进入学习状态的强力催化剂。笔者有许多原本成绩一般或稍差但机灵聪敏的学生,在得到几次肯定表扬之后,找到学习热情和信心,数学成绩迅速提高甚至名列前茅。可见真诚而实在的鼓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手段。
总之,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精神,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现角色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嫦英.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12)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效率;数学教学;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让素质教育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何才能进行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犹如一道闪电,使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意识到,只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促使高效的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减轻思想包袱,使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数学课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看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授课内容设计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必须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科学的解决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必须注意以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彩开场,营造氛围 ;二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三是让实验走进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四是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一、精彩开场,营造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成为“乐之者”。例如:在授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抢答比赛,一提到比赛,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张活跃起来了。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再停留于抽象的层次上。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为导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并且在学生思维活跃之下,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好处就是教学内容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数学再不是空穴来风,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往往都兴趣很浓厚,例如:给学生讲解身份证号码中的学问和楼房门牌号是如何编辑,在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交流最终全班归纳出了最佳方案,这节课的学习因为密切联系生活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对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益处。这样的学习,学生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研究讨论,有时相互争论很激烈。因此研究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让实验走进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向中学过度,对新的生活坏境和学习坏境充满好奇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设计一些动手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自制一些立方体、圆柱、圆锥、棱锥等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使他们知道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且也了解这几种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特征,对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章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动手做实验或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分工合作,教师从旁进行指导,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十分轻松,学生们在做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课堂中师生一起动手气氛非常融洽。
四、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的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那怕是微乎其微的成功,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予评价。赞扬是学生内心深处渴望,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增强了,他们学习会更加努力,期待教师的下一次的赞扬。所以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正面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都能感觉到数学带给他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教学课堂氛围是在教学中逐步升华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氛围会提高的,我们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生龙.有效的提问,能够活跃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J].赤子(上中旬),2015年02期.
[2]郑丽年.高中数学课堂评价的现状[J].中学数学月刊,2013年02期.
[3]马锦雨.关于新课程下初中生数学学习评价探讨[J].中学时代,2014年21期.
[4]谢颖.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认识与思考[J].学园,2014年28期
[5]张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呢?下面我根据多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意向和动机,设置疑点,将学生引导到知识的疑难处,并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空间。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在黄浦江的对面,如何测量东方明珠塔的高度?如何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有了这种好奇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课堂中来了。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出定理。数学课中定理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适当创设相应的思维情境,师生则较易进入教学情境的“特殊的客观现实”之中,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构成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势,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有效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认识定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而学生非常兴奋,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在讲《圆的概念》的集合定义问题时,因为学生自学,以及老师讲解,问题太抽象,学生可能没有兴趣,这时老师可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参与观看实验,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亲身感受,自然会进入积极的思考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而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令学生感到惊叹、兴奋,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把学习数学变成他们内在的精神需要。
二、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触类旁通巧思。在激发学生勤于思维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善于思维。“苦思冥想”固然重要。但巧思两个字不可少。“熟能生巧”,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不失时机,通过典型的实例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方法的技巧,如: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答案唯一,但有多种解题途径,也就是“殊途同归”。在进行这类训练时,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学会联想,能提出多种解法,并从中找出一最佳解法,形成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辩证统一过程。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亲自实践,寻求变通,悟出其中技巧,掌握科学的解题法则,那么“触类旁通”的巧思也就顺其自然而产生。只有让学生思维在“巧”上下功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当解得正确答案后,教师在肯定几种常规解法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旁边做好启迪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人最佳途径,这样使学生克服许多惯性思维的求同性、定向性,达到创造性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便是促使其养成自主创新习惯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量、思维能力有限,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联想和思考,从而养成良好地数学思维习惯。
1. 数学思维概述
1.1数学思维的内涵
数学思维属于人类的一般思维,但相对于一般思维又有着不同的特点,是一种通过数学语言或者符号,运用概括、抽象等方法,对数学对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的特殊思维。换言之,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基本,通过对数学推理和数学判断等方法来解释数学对象的内在结构和他们之间联系的认识过程。
1.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思维对于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学习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方法。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概念及其他数学知识,更发展了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探索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列托利尔曾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摆在核心位置。素质教育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数学思维教学,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重点。
2.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对策
2.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线索,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以问题为中心。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此通过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来阐述: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中,先列出以下三个方程:5x2+5x+1=0;x2+2=2x ;x2-x+5=0 ,让学生利用公式法求解,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一)三个方程同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二)是否只能通过求解方程才能得知实根的情况?;三)试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情况。先提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学生思考中遇到困难可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答上述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教师应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进行总结和讲解,然后继续提出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散思维:一)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使其熟练运一元二次方根判别式判定实根情况;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其他用途。(如引导学生判断三个定理,并分析这三个定理能否逆运用等)。
2.2引导学生不同角度看问题
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并常常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好习惯。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一课中,我们常常通过将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的方法来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时候大多数学生会在多边形内找一个点,将多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边形边上、多边形外找一个点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然后进行推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更稳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殊途同归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使自身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3充分利用冲突与错误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运用每条数学定理时都需要严格遵守其适用条件,而一些情况下,条件的微妙变化往往会混淆学生的思维,在心理上产生疑问和冲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冲突并加以利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其数学思维得到充分锻炼,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课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制造"冲突":
师:请试解不等式a-3>6
生:a-3+3>6+3,所以a>9
师:为什么不等式两边同时加3?
生:如果a>b,那么a+c>b+c
师:如果我在不等式较大的一边加3,较小的一边加2,不等式方向是否会改变?
此时学生心里会产生这样的冲突:我刚才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刚才的解法是否正确;到底是a>b,那么a+c>b+c,还是a>b、c>d,那么a+c>b+d。这时候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课堂讨论,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最终对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不改变方向所需的条件进行深一步的讲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数学强调联系和运用,学会利用数学定理和知识来解题是巩固知识和发散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而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产生"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学生做错题目一方面是因为解题过程疏忽大意,存在算错数、笔下误等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尚不够牢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一味责备,而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同时学会活学活用,锻炼了数学思维。
3.总之
综上所述,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数学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结合教学特点、巧妙地设问、引导,并创造和发掘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沈耀新.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1(15):108
[2]曹静贤.初中数学思维的养成点滴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2(12):204
关键词观念 理念 方法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师要意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设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是一场科学意义的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
(1)数学是“泵”,不是“过滤器”,数学教育的功能必须从作为筛选手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数学”教育。
(2)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学应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和一门应用技术而存在,数学必须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而不是脱离生活的“纯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2、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不会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3、转变师生关系观念。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甚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而且往往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应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
4、做好教师“导”的工作。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提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能不能回答。同时,素质教育也呼唤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也有所创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措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结合实际指导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好的教师不在于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那么有浓厚的兴趣所构成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学好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实践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个适宜的情境。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 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了解透彻,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 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 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大学时期的一位教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的惊人哟,所以我们使用‘!’”. “数的阶乘”这个概念,从意义到算法,使我们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四、无声语言使用得当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4
课堂的提问是老师教学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遗忘曲线是随时间的加长记忆的内容就会不断地减少,所以适时的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要不断地巩固过去所学的知R。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并不是一个过场戏,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等于零。因此这种教学手段还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时候,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提问的意义,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提问。这些不良的提问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可能回答好问题。到底停顿多长时间较合适呢?这要随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已形成的学生能力结构中思维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对比较简单的铺垫性、过渡性的问题,或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对比较关键的问题或为了巩固复习而提出的问题,停顿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较重要的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思考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时教师还可再等待一定时间,让学生的答案在大家脑子里回旋一下,然后再指定学生补充和评价,或转入新的问题。研究表明等候时间至少在3到5秒钟。这3至5秒的时间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使用等待技巧,学生的回答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2.会有更多学生自愿回答问题。3.学生回答根据分析性、创造性。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六、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七、及进行问后点评
及时的问后点评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讲评时要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有创见的回答应及时肯定,鼓励大家效法;对和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确有道理也应该肯定;如果学生解答的根据待考证,可以作为不同理解,留请大家课后思考。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追问或补问。“这种思路可行么?为什么?――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你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再解释一下,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更简洁吗?”通过一系列追问和补问,给学生实践思考,让他认清不同情况出现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