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调查心得范文

企业调查心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调查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调查心得

篇1

我实习调查的公司负责人说:从前我们也只是一个小工厂,工人只有四五个,但经过10多年的奋斗,现在已拥有50多亩土地,400多位员工,产品也送到了国外。.......10多年,我不禁发起呆来,这10多年的时间里,会有多少困难、挫折摆在他们面前,如果换作我,早就已经另做打算了。但是他们经过奋斗,已经创出了一片天地。所以,我现在应该好好学习技能,不轻言放弃。

经过在企业的亲眼目睹,我感觉到了技术的重要性。生活需要技术,而技术就是从技校学到的。我将更加努力勤奋地把每一项技术都好好掌握,让它们成为我的骄傲。

所有的公司都不希望招收没有创新意识和不负责任的员工,同时他们对于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很重视。所以在高中三年我要好好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并在暑假外出实践去锻炼自己自立自强的能力,也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篇2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有些企业将保卫工作与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对立开来,认为企业保卫工作不产生效益,视保卫工作可有可无,甚至撤消保卫组织,导致企业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得不到落实,治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2、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关系分配机制的重大变化,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内部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改革、改组、兼并、破产可能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不安定因素。

4、企业经营不善,生产不景气,工资发不出而引发的上访及闹事事件。

5、企业被盗窃、抢劫、诈骗,货款被拖久,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6、一些企业保卫组织软弱涣散,内部防范薄弱,存在严重问题。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行三个转变,改革内部保卫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中。

1、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转变。企业保卫工作要转变观念,彻底打破过去那种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只单纯地管理治安的传统工作[本文转载自模式和只坐等在办公室静等问题上门再去处理解决的方法。保卫干部必须走出科室,深入到车间、部门、厂区参与现场管理服务,要根据企业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生产部门建立以动态追踪管理为主的重点人口、帮教对象、安全、治安、消防隐患整改管理制度。版权所有

2、实现由被动处置转为超前控制服务,建立预测防控机制和“三级信息”管理网络制度。企业实行现代制度后,内部保卫工作就成了企业自身行为,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结合企业改革的中心工作,自觉地把保卫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治安保卫责任机制,强化内部各项管理措施。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转岗、福利待遇

等问题面临矛盾突出和不安定因素增多。因此,保卫干部在深入各分厂生产车间、部门参与现场管理防范时,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通过职工、班组、车间等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的治安、消防、安全和闹事苗头,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3、实现一岗多人向一人多岗的综合化管理转变。企业保卫部门要树立服务观念,明确在企业的位置,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治安工作为中心向综合化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所有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保卫工作也不例外,要以开展主动服务,参与生产,说办就办,为一线生产经营服务,当好配角,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突破旧习惯思维的束缚,自觉服从服

务于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保卫干部主动深入各部门开展服务,为部门领导和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如一家私人企业租借某厂场地,拖欠租金及水电费8000余元,并准备悄悄溜走,该厂保卫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采取措施,追回欠款,为企业挽回了损失。保卫干部要用优质的服务与管理和无私奉献精神,才能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保卫工作有了自己的位置

,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1、实行逐级聘用、竞争上岗制。企业保卫工作的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后,对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保卫工作顺利地开展,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效的保卫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转变原有保卫部门内部管理方式,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精干高效的原则出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逐级聘用,采取自荐、答辩、民主评议等形式聘用保卫处、科级领导和保卫干部,真正体现能者上

、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从而提高了保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2、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为实现保卫工作目标的完成,保卫部门负责人应与企业签订年度保卫安全责任书,由保卫部门负责把各项保卫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个保卫干部,实行按月考核,同工资奖金挂钩,改变以往干好干坏一样的做法,同时还可以在工资总额中留取一定数额经费作为奖励资金,对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做到上岗靠竞争,分配靠贡献,晋升靠实绩,以充分调动广大保卫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版权所有

3、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企业保卫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内部保卫工作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卫工作已转向为企业自身服务,在客观上给保卫工作增加了艰巨性、复杂性,这就要求保卫干部不仅要熟悉保卫业务,而且要在动态管理中摸清本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

篇3

近年来,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04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04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

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切实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引导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尽快设立科技创业基金,进一步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并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62-03

一、兴安盟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兴安盟位于东部,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全盟6个旗县市中4个属贫困旗县(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2个),贫困人口达43万,占比26%。2008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为178亿元,占自治区平均水平的2.3%;财政收入为15.4亿元,占自治区平均水平的1.4%,两项均列全区末位,是典型的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发育滞后,截至目前全盟没有形成一家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型企业,现有企业均属中小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盟中小企业(含个体、私营企业)有近4万户,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为106户,占比0.2%,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达34.1亿元,占全盟第二产业增加值近70%。反映出本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效能粗放经营,小规模零散发展的阶段。从经济贡献率分析,全盟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8%,不足三分之一,中小企业规模小、发展慢、效益差,对地区经济贡献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情况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企业逐年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弃行投社”趋势明显

典型调查显示,2008年全盟1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有37家,比2006年末减少11家,比年初减少4家,比同期减少6家。在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户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的同时,在农村信用社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户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调查,近几年全盟6个旗县市农村信用社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户数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呈逐渐上升趋势。

(二)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减弱

尽管近几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出台许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兴安盟这样落后地区,此项政策措施落实极不理想。据对盟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工行2002年以来,对盟内中小企业贷款采取收回旧贷和限制新贷的政策措施;建行尽管成立了小企业经营中心,但是今年以来,无一笔新增贷款投入;农行对中小企业支持上态度积极,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但“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支持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投入贷款额度甚微;中行从2005年以来,对存量中心企业贷款采取授信额度内循环发放、不再新增的政策。如:2008年中行对中蒙制药等4户企业累计放贷1825万元,今年同比少放100万元。

(三)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效益好、风险低的行业集中

据调查,工行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8.5亿元,其中8亿元投向了省际通道项目;农行2007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近1亿元,其中7200万元贷款投向了兴安热电公司;中行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3亿元,其中9100万元贷款投向了兴安热电公司;建行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1亿元,其中10.3亿元投向了省际通道项目,有3000万元投向了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建设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兴安盟地区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贷款主要投向了效益好、风险低的行业和企业,使广大中小企业虽然“嗷嗷待哺”,但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只能“望资兴叹”。

(四)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整体上仍然较低

据对盟内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调查统计,2008年,中小企业共向银行和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389笔,金额52350万元,实际贷款笔数211笔,金额36358万元,分别占54%和69%。如果考虑众多企业因长期被排除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本来资金短缺但是想申请而无法申请因素,企业贷款满足率就更低。

三、影响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主要症结

(一)企业自身原因――经营随意性,管理家族式

一方面,辖区中小企业多处于创业及成长期,从事小型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居多。与大型企业相比管理经验匮乏、经营手段原始、经营规模弱小、经营品种单一、经营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都不健全,尤其是不少小企业受思想观念落后和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制约,以及经营者自身素质、能力、修养等因素的限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没有法人治理架构,无明确可信的现金流量,无法获得银行正常评级,发展规模、层次难以健康拓展。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原因――金融机构萎缩,条件限制过多,政策传导不畅

1.金融机构萎缩,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主体残缺不全、严重缺位。在兴安盟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在全盟6个旗县市从未设置分支机构,建行在5个旗县市撤销分支机构,工行在2个旗县市撤销分支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只有农发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全盟没有1家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因此,金融主体残缺不全、严重缺位是兴安盟金融环境之显著特点。

2.银行信贷政策限制,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难以开展。一是近几年各国有银行自治区分行将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和鄂尔多斯等五个城市划为中小企业贷款重点投放区,大力开展信贷服务试点工作,而将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逐步萎缩的兴安盟等地区列为非重点投放区,上收了贷款审批权限和授信权限。二是辖区较高的不良贷款占比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有效开展。由于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户普遍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不佳,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

3.银行贷款审批条件限制,制约了银行机构和企业两方面积极性。

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责任人实施责任终身追究制,导致银行信贷人员消极谨慎操作,形成了“慎贷”、“惜贷”现象。二是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基层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审批时间过长、手续繁琐,不少中小企业只得“知难而退”。

4.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一是“窗口指导”过于原则,“强制”不足。1999年以来,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人民银行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意见”,制定了不少原则和措施,近几年银监会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措施,但是商业银行对央行和银监会的指导意见落实不力,而基层央行对此也表现得无可奈何。二是再贴现、再贷款手段难施其效。从1999年以来,兴安盟票据业务持续萎缩,至今商业银行没有提出过办理再贴现业务的要求,因此基层央行通过再贴现手段支持中小企业成了“纸上谈兵”;至于再贷款,中支一级人民银行已有多年无权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尽管可以通过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但是兴安盟没有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或城市信用社,即便有大量的农村信用社,但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要求只能向农户发放贷款,因此,在兴安盟地区中央银行想利用再贷款手段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缺乏“中介平台”。

(三)社会环境原因――担保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较差,融资渠道狭窄

其一,担保机构缺乏担保能力,小企业难以获得担保。兴安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目前运营的只有鑫晟担保有限责任公司1家,该公司由自治区鑫晟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原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参股。由于规模较小,投向分散,加之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不足,绝大部分小企业难以获得及时有效担保。目前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组建时投入的980万元资金、鑫晟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投入的1200万元以及借入的1600万元担保资金共计3780万元,均已被承保、委托贷款及投资项目所占用,无法继续开展担保业务。

其二,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一是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地方个别部门抛开银行直接介入,致使银行债权得不到落实,并且受到上级行的授信制裁。如兴安电力的“厂网”分家、乌钢的托管等。二是部分市政等基础设施贷款贷后归还无期,致使银行不良贷款急剧上升,银行利益得不到保障,如乌兰浩特天起市政公司贷款等。三是部分企业贷款偿还意识差,甚至有意逃废银行债务。四是打击逃废债力度不够,银行依法维权难度大。执行费用高、胜诉案件执行难等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加大了银行的维权成本。

四、改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要围绕积极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的专项法规和政策落实措施。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目前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的法律法规数量不少,然而这些法规大多属于部门规章,效力层次不高,加上部门认识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在宪法、法律层面的立法工作。目前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同时,我国应借鉴国外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做法和经验,着手研究和制定更加权威的《中小企业基本法》。

(二)加快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应着手建立中小企业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并对中小企业专门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实施倾斜优惠的财税政策。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多渠道融资方式的发展。三是加快推进规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有效发挥现有担保机构的作用,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担保基金来源,逐步扩大其服务功能。其次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包括统一抵押品登记、评估操作程序,降低收费标准,缩短登记评估时间。再次要建立中小企业财务监督服务系统。即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财务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三)着力构建层次多样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和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对有关的货币信贷政策要赋予中央银行检查监督和处罚权,以树立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在当前转型期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向商业银行增加一定数量的具有引导性质的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再贷款,而且利率优惠;同时积极利用再贴现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拓展票据业务,努力把票据业务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二是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作用。当前要结合我国国情考虑实行适度行政推动与积极引导推动相结合的政策。所谓“适度行政推动”,即建议有关部门用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其将所吸收当地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地方中小企业贷款。所谓“积极引导推动”,即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及税收优惠等手段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支持、引导和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向中小企业融资。三是组建专门的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借鉴国外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验,通过组建这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在资金来源上,可由中央财政拨款,也可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还可考虑发行一部分金融债券。在融资方式上,要以长期的信贷资金融通为主,也应考虑设立投资性机构,通过认购中小企业股票、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向中小企业融资。四是探索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相对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比较优势。金融服务应根据企业多层次特点,向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边分化,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将金融服务定位于大企业,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其服务定位于中小企业,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各自最能发挥自身功能优势、服务需求特点各异的服务领域。这种分工明确的金融体系,既避免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不经济和不适应,又避免了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的尴尬局面。

(四)重视加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信用意识、责任意识

中小企业应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规范企业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的盈亏,增强信用意识,恪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准则,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赖和支持。

课题组组长:关永军

篇5

关键词:薪酬管理 薪酬调查 薪酬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67-02

企业薪酬调查是由政府定期组织实施的以企业中不同职业劳动者工资报酬水平和不同行业企业人工成本状况为调查内容的抽样调查。它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薪酬调查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薪酬调查的岗位与实际岗位存在差异。这个实际上牵扯到企业特征和职位匹配的问题,很多企业调查往往就是很简单地统计一下该岗位的薪酬水平,没有具体去考虑所调查岗位在职责方面的差异。其次是调查的薪酬信息不全。很多企业参与薪酬调查,为了更省钱,只是调查一下相关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岗位的薪酬水平,而且还要了解具体的薪酬结构,包括福利信息、薪酬激励项目等。另外,调薪应该说是很多企业中的难点,但是又是必须进行的工作内容,这时候企业在进行薪酬调查的时候就不妨了解一些市场中相关企业的调薪幅度、时间、周期和方式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市场薪酬数据信息企业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的薪酬设计。最后是调查方式不合理。这种情况在大型企业一般很少见,但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较常见。

现以某企业为例论述此次薪酬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2016年6月某市开发区劳动局要求某企业上报企业薪酬调查系统中的薪酬两表。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2016年此次企业调查的人数确定难:因合并重组等原因,某企业报地方上1000多人,报税务局700多人。企业决定此次收集范围人数200多人,用工形式为合同制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两种。其中合同制用工人数60多人,劳务派遣用工100多人,分布在20多个实体中上岗。调查中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统计局没给发通知)也统计在该企业中,此次按劳动局要求单位人数250人以内的可抽样调查50人,此次上报薪酬工资抽样调查人数53人,企业人工成本表由财务部提供。二是参加工作的时间确定难:有的工人反映在企业上班已好多年,但直到2013年才和劳务派遣公司签了合同。还有2014年和企业签了合同,但2015年企业才安排上班。最后决定以签合同的时间定为上班时间。以上两点同时反映出企业管理决策出现了困难。三是薪酬调查中发现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不规范,有的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过高,有的人员劳动报酬达不到最低工资(休息期间),工资中个人所得税问题,奖金发放的归类问题,工资发放中有的实体没有规范薪酬管理。如没有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分项做表,加大了此次统计上报的难度。四是从事工资发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时学习的素质差,给此次统计上报增大了难度。如工资表中不及时更新缴费基数、不按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其它加班加点工资的归类、奖励绩效所占比例等问题都有待高水平专业性人才来解决。五是企业人工成本表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各实体财务上没有完全对应的分科目记账,大多实体没有快速提供薪酬工资统计的能力。企业应加强对会计、统计从业人员的实时培训,以便今后更快更好地提供薪酬工资统计资料。六是各科室内、各实体内部分工明确,但缺乏相互配合,部分单位在此次调查中还有扯皮现象。从完成任务上来说各实体虽都能及时上报,但工作效率不是太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七是在不同的企业中岗位的职责和分工是不相同的,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岗位之间的差异和匹配度,否则就是调查出来的薪酬数据也是不准确的。企业人工成本表和薪酬工资表如表1和表2(见第267页)。

此次调查报出时间为2016年7月,为了便于各单位上报,企业从2016年6月开始由专人收集薪酬调查资料以便及时上报劳动局。由于企业所涉及实体较多且所处地理位置分散(有的单位常年在野外),所以为了方便大家企业由专人建立了工作群和工作邮箱,这样各单位的联系便利起来。统计人员有时为了收集资料还要到野外一线去,企业中统计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这里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以及统计人员相互沟通协调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各单位统计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互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长期形成的工作经验以及应变能力,决定了他完成工作任务的成败。企业今后一定要重视培养员工的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意识,以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希望企业今后多加重视人力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招录有一定人力专业水平的员工和提升高层管理的人力专业知识以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企业薪酬调查培训手册[c].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5

[2] 做一名让领导很舍不得的员工[z].远达人力资源,2016(5)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五地质队 山西晋中 030620)

篇6

[关键词] 我国民营企业 信息化 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适应这残酷的环境,自然成为了各类企业目前最大的挑战。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在规模、管理、业务发展上和大型企业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比大企业更加灵活、高效、创新。随着近两年来对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众多民营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化,对节约企业成本和达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除了一些外贸企业由于与国外交流较多,在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上达到了一定的应用程度之外,在我国现有的2000万个中小企业中,能够采用简单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还不到5%,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国内外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这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民营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有20.13 %的民营企业设有计算机,而大部分有计算机的企业其计算机主要作用在于打字和报表处理,仅有7.19%的企业做过电子商务,还有40%的企业不知电子商务为何物,在对专业信息机构、互联网、广告等现代信息渠道的实际利用率上,分别为10%、9 %和7%,有高达63%的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

当前,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的整体需求大体呈2∶3∶5的趋势, 即20%的民企需要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30%的企业只需要流程加财务功能, 而50 %的民企仅仅需要会计电算化。目前,实施了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民营企业不到总数的1 % , 而在这1 %的基础上又只有不到1 %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获得成功。在美国, 有60 %的小企业, 80 %的中型企业都实现了电子商务, 在日本和韩国企业相关比例也远高于我国。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依靠机制灵活和机会战略取胜的优势将逐渐弱化, 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信息化可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 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民营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企业资源的需要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 一些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库存不清,项目亏损、产品型号不清等。企业信息化能促使企业内部生产力要素结构变革,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使民营企业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参与最大的市场竞争。

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般都会出“成长的烦恼”, 即管理压力。在创业初期, 一切工序都可以由人工做出来, 有多少产品, 有几条生产线, 每天卖多少产品, 企业主用脑子就能想出来,不需要更高的管理。但当企业发展壮大后, 企业主凭个人能力就管不过来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消除管理瓶颈, 再造管理流程, 优化管理结构, 提高管理效率。

3.降低企业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需要

当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沿袭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企业家要花费许多精力去处理日常事务, 经营活动缺少明确的方向感, 缺乏现代科技意识, 凭借经验管理, 凭直觉找市场机会。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竞争环境,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 就必须主动出击, 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 而科学的决策是以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4.提高企业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民营企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产品升级, 提高产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利用全球信息网, 通过网络介绍产品、服务和宣传企业形象, 扩大企业知名度。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 从而减少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 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 使企业能轻而易举地进军国际市场,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5.国家信息化的需要

从数量上看, 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0 % , 而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又是属于民营企业, 所以民营企业信息化程度将决定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高低, 而没有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则是不完整的。加快民营企业信息化步伐, 也有利于开拓我国信息化市场。

三、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分析

1.企业信息化问题不容忽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结构、人们的工作方式、部门之间的权限分配、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若干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认识信息化推进的障碍。企业信息化推进的障碍在于对信息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传统的工作习惯、思维模式和具有先进管理思想软件的冲突;阻力来源于几个方面:由于企业主要管理者观念迟滞而对企业信息化作用的不认同、由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而削弱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程度、由于员工对信息化的掌握和认识程度的差异而导致的抵触。

(2)长期利益对短期利益的妥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更重视符合当前的企业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屈服于企业短期的利益要求。具体表现是:不选择或者没有意识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作整体的IT规划;不够重视从企业战略、企业发展的高度考虑信息化建设,以及现行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若干年后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缺什么做什么,不同的系统和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影响到以后的系统集成;从信息化成本角度考虑,重视用较小的投入取得当前较好的实用效果,忽略几年后由于现行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重新选型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风险加大;虽然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本质要归结到管理,但是企业自行开发系统,往往选择高校或者软件公司等技术性的组织,实质上忽略或者没有能力从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优化。

(3)超出预期的投入和维护成本。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系统软件昂贵、高额的专业咨询费用、对较高的后期维护成本估计不足以及由于实施信息化而带来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4)制度冲突。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原有体制存在较大冲突,重组和优化流程的难度较大;机构障碍: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5)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熟悉管理和系统的综合性人才,企业需要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优化。企业对自有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足,导致咨询专家撤走以后系统运行的不满意。

(6)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弱;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信息系统开发前期的需求分析不彻底;信息化还未真正渗入企业核心流程,不能及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辅助;信息系统所覆盖广度和达到的功能不强,缺乏对信息的深加工和系统自行处理能力不强。

(7)系统软件问题。信息孤岛现象,各供应商之间自成体系,缺乏开放性;各个模块之间互相独立,缺乏一套完整的整合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和方法。已有的各种数据资源,遗留系统和新的应用系统有效集成,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难度很大;缺乏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系统稳定性、可操作性不理想;数据不准确,不快捷。

2.民营企业对信息化保持谨慎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消除管理瓶颈,再造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且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践经历,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第三方机构、组织提供与它们相关的服务,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提高信息化的满意程度。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同于国有企业。有些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个别领导的政绩形象工程。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则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国有企业倾向选择国外一流信息化系统不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讲求实效,很多民营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是“好用”,或称土“ERP”,系统的建设要符合当前的企业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屈服于企业短期的利益要求,而忽视长远规划的制定。从认识角度看,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同是相对一致的。同时,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基本上能够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其本质上是管理问题,所以企业以战略发展规划、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为导向,制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但是由于信息化投资规模比较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流程再造、权力重新分配等问题,所以,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决策层保持相当程度的谨慎。

总之,民营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起步还不久,跟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49-02

继富士康员工“13跳”之后,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个体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则很有可能导致极端恶性事件的出现,这给员工家庭和企业都将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aplan提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Caplan,1954)。企业员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危机状况应当受到广泛地关注。因此以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今后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1.调查对象。在江浙地区共调查民营、国有、外资、合资等25家企业,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为91%。样本的基本情况是:男性303人,女性245人;已婚280人,未婚268人;工作年限1年及以下46人,一至三年为157人,三至五年为137人;五至十年为121人,工作年限十年以上87人。

2.调查工具。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SCL-90作为心理危机的校标问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涉及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主要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心理危机量表用以评定受测者最近一个月来的心理危机水平。

3.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总体状况。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总体状况,与全国常模(n=1388)进行比较后发现,躯体化(1.389±0.546,Z=0.194,P>0.05)、抑郁(1.537±0.624,Z=1.449,p>0.05)略高于全国常模,但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人际敏感(1.585±0.655,Z=-2.461,P

2.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水平在性别、婚姻及工作年限上的差异分析。将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各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婚姻状况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已婚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的企业员工。

对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状况上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除躯体化和敌对性外,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在心理危机总分上,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要好于其他工作年限的员工,工作五至十年的员工则要好于工作三年以下的员工。统计结果表明,工作年限越短的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状况相对较差,心理危机水平随工作年限的增加,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三、讨论与建议

1.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强迫症、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上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水平,导致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水平在多方面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2.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不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已婚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员工,由于已婚者相对于未婚者而言,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而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冲个体的心理危机水平。社会支持能够起到很好的心理危机保护因子的作用。

3.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水平会有所下降,工作年限较低者,其心理危机水平相对越高,尤其是工作三年以内的年轻员工是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这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工作年限较低者,因为相对比较年轻,在面对困扰时,应对方式还不够成熟老练,因此心理危机水平会相对较高。其次,工作年限较低者,相对而言未婚者较多,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心理危机也会较为严重。最后,工作年限较低者,由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属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面临着工作适应的问题,他们需要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工作的要求,因此更容易出现不适应,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要及时关注新员工的心理状况,给予员工积极的心理支持,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aplan,Gerald.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Behavioral Publications,New York,1974.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2-386.

[4] 刘存.企业新员工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9):48-51.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所得税法 差异

一、《新准则》与新《税法》对应事项的差异变化分析

由于新、旧《准则》都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以下分析的主要是新、旧《准则》与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之间发生了变化的差异,不包括在旧《准则》中存在、在新《准则》中予以保留的差异。

1.总体差异变化分析

(1)谨慎性原则的差异变化。事实上,《新准则》与新《税法》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但理解不一致。《新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时,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而新《税法》对此的理解着重强调防止税收收入的流失,更多的从反避税角度出发。《新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规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8项准备。但新《税法》维持了过去的做法,不允许除坏账准备外的其他资产准备在税前扣除。

(2)重要性原则的差异变化。《新准则》强调了重要性原则,即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而新《税法》沿袭过去不承认重要性原则的做法,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项目,无论金额大小均需按规定计算所得。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差异变化。《新准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而新《税法》并不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更偏向于确定性原则。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下,《新准则》对“货币时间价值”、“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等概念的引入与应用,加大了会计与税法核算口径上的差异。

(4)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原则的差异变化。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益,强调风险转移和经济利益,原税法更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应税所得,强调产品转移和实质利益,要求确认收入的时点为收讫销售额或取得销售额凭据当天,仅在扣除上运用权责发生制。新《税法》对此做出了突破性的调整,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具体差异变化原因分析

(1)《新准则》实施增加的差异。新《准则》实施后增加了许多与新《税法》的差异。例如,新《准则》对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取得的试运转过程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规定按实际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视为具有融资性质的行为,按照销售商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作为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公允价值与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税的金额进行摊销。据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准则》实施增加的差异达20项。

(2)《新准则》实施减少的差异。《新准则》的实施同时在一些方面减少了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例如,向本企业职工发放本企业的产品、非货币性换出存货、债务重组偿还存货等,按新《准则》视为销售,从而使其与税法的差异消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情况外,通过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时,资产转出按公允价值销售确认损益,与所得税处理一致。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准则》实施减少的差异有5项。

(3)新《税法》实施增加的差异。新《税法》的实施也在一些方面增加了与《新准则》之间的差异。例如,新《税法》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及根据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新《税法》放宽了对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额度的限制,规定企业居民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无疑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据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税法》实施增加的差异有4项。

(4)新《税法》实施减少的差异。新《税法》同时充分考虑了新《准则》推出后所出现的差异扩大情况,在缩小差异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例如,新《税法》删除了有关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中有条件的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有关规定,与新《准则》保持了一致;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允许扣除,使其与新《准则》在工资扣除上基本一致,并缩小了以工资为基数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和职工工会费的差异。据初步归类分析,由于新《税法》实施减少的差异有7项。因此,《新准则》与新《税法》实施后的差异是扩大的,如何协调差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新《税法》与新《准则》差异协调的措施

1.税收制度适度引入资产负债观,吸收多种计量属性

我国新《准则》体系采用资产负债观,并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税收制度中也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观。当企业在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也采用公允价值。这样就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因此可以减少纳税调整成本。

篇9

摘 要 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8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方面。而这些差异影响了纳税、企业会计做账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折旧 新税法 新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新的准则和新税法由于制定的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会计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处理差异。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以求会计工作能顺利进行。

一、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及其差别

1.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纳税人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建筑物、房屋、运输工具、机械、机器和与、经营、生产相关的工具、器具、设备等。对于不属于经营、生产的主要设备物品,如果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使用的期限在2年以上,也可作为固定资产。

2.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出租、提供劳务、生产商品或者经营管理而特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除此,固定资产还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可靠计量,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

3.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法力效力不同。税法是我国法律,有强制效力;而会计准则是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是职业规范和行政法规。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税法服务的是国家;新会计准则服务的是企业。最后两者的体系不同。新会计准则只是职业的规范;税法则是多部法律的总称,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可以在1.2中看出,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义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只是规定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而税法在其基础上还规定了其价值。

二、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入账值得差异

(一)以非货币易换入的固定资产

1.新企业所得税

企业以物换物不管涉及的货币性补价占多少的比例,都视为出售旧资产、购买新的资产。所以交易的双方都应该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值来确定与资产有关的计税成本,除非是属于符合条件整体资产置换。按照应支付的和公允价值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收到补价,换入资产成本收到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和补价的,应支付有关的税费之和的差额,然后记到当期损益。

2.新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只有采取公允价值计价的情况时(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才可以确认损益,不管涉没涉及补价,企业都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交易损益。采用新准则账面的价值法时(不符合公允价值计价),企业绝不能确认交易损益。

(二)固定资产的取得

1.新企业所得税

《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 号)规定:企业所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其他补贴收入,除了国务院、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所规定的不计入损益者以外的,都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所得额。

2.新会计准则

外购的资产成本包括:相关税费、购买价款、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归属于该资产的装卸费、运输费、专业人员服务费以及安装费等。实际支付价款和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除了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还应该在信用期间内记入当期损益。

三、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一)计提折旧范围

新企业所得税和新会计准则两者对计提折旧范围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同意企业对除建筑物、房屋以外未进行投入使用的固定赞成计提折旧的扣除。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范围的规定,即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消损,又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消损,即使固定资产没有进行使用,也要进行计提折旧;而新企业所得税规定建筑物、房屋以外的没有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折旧费与经营收入没有关系,所以不在税前扣除。可以看出两者在计提折旧范围上的目标差异。

(二)折旧年限

新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火车、飞机、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没备为10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房屋、建筑物为20年;电子设备为3年。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是:企业要根据固定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使用情况和实现方式,来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新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的是具体的时间,而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原则性的规定。

(三)折旧提取

按新会计准则企业应该根据和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等。而税收则规定在折旧费的计算原则上采用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的不能用年限总和法或者余额递减法。

四、总结:

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要求的不同。但从某些程度来讲,两者部分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会计人员和税收人员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那么就可以减少税收人员的工作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比较——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比较.会计之友.2005(05).

篇10

[关键词]薪酬满意度;中小企业;EVA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40-02

1 引 言

经济增加值(EVA)表示的是一家公司在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其实质是公司净经营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于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EVA是当今财务的主流,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全面采用EVA指标进行考核。而中小企业是河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为大型企业提供各种配套工作,服务居民日常生活,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是河北省的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职工对薪酬的满意程度也是维护河北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河北省中小企业EVA创造水平如何,职工整体收入水平如何,是否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职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如何,企业EVA对工资水平有怎样的影响,职工的劳动付出与收入是否成正比?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对河北省中小企业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为将来的河北省收入改革提供借鉴。

2 样本说明与描述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和薪酬满意度两个部分。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学历、性别以及所处城市等基本情况;薪酬满意度重点了解被调查者对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认可程度,企业EVA对薪酬满意度的影响等内容。

本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58张,被调查者遍布河北省11个市,包括各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以及大专以下,职位层级自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工作类型广泛,行业涉及食品、餐饮、养殖、金融、传媒、制造等各个行业。因此,样本对于了解河北省职工薪酬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整体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小企业职工薪酬满意程度尚可,有3308%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自己的薪酬满意,而仅有200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如表1所示。调查显示,有643%的职工觉得生活过得富足,5652%的职工薪酬除维持日常基本生活之外略有结余,3138%的职工薪酬仅够维持日常基本开支,而有567%的职工觉得生活过的贫苦,这说明河北省近些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有少部分职工的薪酬过低,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这部分职工的收入。同时,有3119%的职工认为本企业薪酬制度是科学的,这说明河北省中小企业薪酬制度已经不断完善起来,有3743%的职工认为本企业的薪酬制度是公平的,这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的时候,注重公平胜于注重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河北省中小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较低,有待于提高。同时,只有3611%的职工认为本企业的薪酬制度有较好的激励作用,这表明大部分河北省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改进。最后,仅有681%职工认为本企业有较好的福利制度,这表明河北省中小企业福利制度匮乏,薪酬制度不够全面。

32 薪酬满意度的分类分析

在被调查的职工中,男性524人,女性534人,其中男性有3702%明确表示对自己的薪酬满意,而女性仅有2921%表示对自己的薪酬满意,男性薪酬满意度要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25岁以下职工有2732%对自己的薪酬满意,25~35岁职工中有3529%对自己的薪酬满意,35~45岁职工中有4270%对自己的薪酬满意,45~55岁职工中有2439%对自己的薪酬满意,55岁以上职工有4147%对自己的薪酬满意,这表明薪酬满意度并不与年龄呈明显的正比关系,35~45岁职工的薪酬满意度最高,而这部分职工正是企业中的主力军。学历方面,博士中有7143%对自己的薪酬满意,硕士中有4706%对自己的薪酬满意,本科学历职工有3307%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大专及以下学历有2850%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可见,薪酬满意度与学历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学历越高对薪酬的满意度越好。工作年限方面,在本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职工3636%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工作5~10年的职工有4528%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工作3~5年的职工有5049%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工作1~3年的职工有2477%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工作1年以下的有2353%对自己的薪酬满意,结果表明薪酬满意度与工作年限并不呈正比,工作3~5年的职工薪酬满意度最高。在职位方面,总经理层次有60%对自己的薪酬满意,高级主管有4625%对自己的薪酬满意,一般主管有4359%对自己的薪酬满意,普通员工有2161%对自己的薪酬满意,可见,薪酬满意度与职位高低呈明显的正比例关系,职位越高,薪酬满意度越高。在工作类型方面,生产型职工有2958%对自己的薪酬满意,技术型职工有3143%对自己的薪酬满意,行政型职工有4357%对自己的薪酬满意,采购型职工有3333%对自己的薪酬满意,销售型职工有2692%对自己的薪酬满意,行政型职工薪酬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33 薪酬满意度的相对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中小企业职工的薪酬满意状况,调查问卷设置了一些相对薪酬满意度的问题,以了解河北省中小企业中不同资历、部门、职位等与薪酬的匹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104%的职工觉得自己的薪酬与本部门相同资历的职工差不多,5028%的职工觉得自己的薪酬与其他部门相同资历的职工差不多,这说明河北省中小企业在薪酬制度中,资历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而相对于职工自身的资历、职位以及工作付出来讲,薪酬满意度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显示,河北省中小企业职工的薪酬满意度与资历以及工作付出匹配度较高,员工相对自己的职位满意度非常高,这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职工的职位相对于资历和工作付出相对较低。

34 相对于EVA的薪酬满意度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河北省中小企业EVA的创造能力较弱。首先,根据直接利润体现来讲,盈利的企业比重并不高。被调查的员工所在企业仅有4427%处于盈利状态,3040%基本持平,2533%处于亏损状态。而事实上通常企业的资本成本在7%~9%,也就是说企业的盈利在10%以上才能基本保证创造了EVA,是真正盈利的企业。在所调查的盈利的企业中,盈利超过50%以上的企业占784%,盈利30%~50%的占2680%,盈利10%~30%的占3922%,盈利不到10%的占2614%。综合来看,真正能够创造EVA的企业约占调查企业的3270%,比例较低。

4 结论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 电力施工企业 纪检监察 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时代背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力行业自身的飞速发展,各种不良风气也随之蔓延到了电力施工企业。现如今,从严治党、党的廉政建设已经成为主旋律。而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的党员分子却出现了现象,这显然违背了入党的初衷。针对电力施工企业内部出现的这些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应当严抓落实,对于有违党性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并给予惩治措施,切实保证整个电力施工企业的形象以及维护党和企业的利益。笔者将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殊背景,提出相应的落实政策,杜绝现象在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的蔓延,将一切罪恶的源头扼杀在摇篮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一方面为电力施工企业提供了纪检监察的新途径,比如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等;另一方面也对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媒体时代给电力施工企业纪检监察

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力施工企业也不例外。新媒体为电力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既然处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就应该好好利用新媒体。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快速、高效、影响范围广、震慑力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电力施工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通过新媒体来传递监督成效、监督过程,会起到怎样震慑人心的效果,我们可想而知。这种新兴事物的出现创新了纪检监察的方式,让纪检监察工作从单一的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式转变,从封闭的自我监督向开放的社会监督转变。通过建立相关的纪检监察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来倡导廉洁从政的思想,把党的思想注入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深处。这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调动群众的参与度,激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积极性。很多纪检监察机关都做了表率,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官方网站“廉洁四川”推出了廉政电子贺卡专区,其次很多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官方微博了廉洁过节的微倡议。这些都是新媒体在纪检监察方面的运用。

2.2挑战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新媒体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了诸多挑战。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惊人、震慑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这就要求它的信息具有百分百的准确性。只有最真实的信息才能获得群众的信服,否则就会丧失民心。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新媒体的舆论监督系统,把风险降到最低,把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纪检监察人员对新媒体的态度要有所改变,很多纪检监察的人员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只有主动积极地运用新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新媒体的运用对于纪检监察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善于通过新媒体的平台与群众交流,提高自身沟通交流的水平。通过微信、微博与群众积极沟通,对群众的监督进行积极反馈。

新媒体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是这不是纪检监察人员忽视新媒体的理由,应当抓住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加强纪检监察力度。

3.新形势下电力施工企业纪检监察的对策

3.1完善监督机制

在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现状中提到了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党的廉政建设,思想可以带动行动,只有在思想上足够重视,才能付诸于行动。有了思想上的重视,再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比如把廉政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部,把工作人员的业绩、能力以及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统一进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办法可以有效地制约有违廉政建设的现象出现。然后通过开展定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比如主题v座、开展教育活动,宣传廉政劳模事迹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思想上对员工的党性意识进行培养。在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群众的作用,他们作为最基层的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将群众的参与融入纪检监察工作中去。总而言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助于落实责任,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遵守党性要求的链条,对于整个电力施工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电力施工企业在党的要求的带领下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实力。

3.2优化服务机制

电力施工企业作为国企要始终秉持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老职工服务,做到让职工用电用的放心用的舒心,要为职工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通过不断地走访及时发现问题,与老职工建立有效的联系途径,在与职工的走访交谈中发现问题,根据职工提出的问题进行落实,然后进行解决。而且在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交流机制后,群众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对电力施工企业的一种有效监督,纪检监察与群众共同监督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当然加强纪检监察工作队伍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对廉政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于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扩大队伍,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队伍,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要进行相应的理论培训,把对党的廉政建设的理论培训提上日程,用新的思想引领潮流。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纪检监察人员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要有过硬的党性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经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游刃有余,做到得心应手。纪检监察的工作性质就是既监督他人还要监督自己,然而管理别人也是有技巧的,需要纪检监察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3.3实施阳光工程,增加工作透明度

“阳光工程”是企业内部工作公开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内部工作的公开,让一切事物都暴露在阳光下,让广大群众看到,这样的阳光工程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让一切都在光明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也防止了暗箱操作及黑幕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防止腐败的滋生,把腐败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才是纪检监察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更有助于这一阳光工程的进一步普及,首先阳光工程要通过文件对内部工作进行公示,但是纸质的公示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让大多数职工都看到,也就得不到职工的信服。如果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的话,可以将信息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公示,它覆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同时职工还可以及时进行反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的话,新媒体的出现为纪检监察提供了一个新的监督平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4加强监督工作

加强监督工作是一个长久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付诸长远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监督的过程是要有技巧的,之前提到要有重点的进行监督,还有一点就是要创新监督的途径,监督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利于监督的进一步推进完善监督机制。将纪检监察的队伍划分为几个小组下分到不同的工作部门,这样可以减轻工作量还可以各司其职,针对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监察的开展,专门针对出现的行政不作为和敷衍了事等问题进行严格监管,杜绝出现岗位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监督要延伸出去,除了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监督,还要在社会生活中,社交方面进行监督,这些领域都有可能滋生腐败贪污现象。所以要把纪检监察的触角伸得更长,才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3.5新媒体带来监督的新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可能会给监督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这足以成为忽视新媒体作用的理由,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会带来监督途径的多样化。之前提到的阳光工程通过互联网进行公示,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其次是通过新媒体的大数据对绩效考核进行分析,对于近几年来廉政建设的成效有所了解。其次新媒体也让职工的监督可以落到实处,通过舆论监督,网络监督让基层职工对企业的工作进行监督,可以在企业内部与职工之间形成一个交流的模式,这样会进一步发挥职工的监督作用。

这是一个经济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与过去传统的时代有所不同,所以也会带给人们新的挑战与对策。电力施工企业作为国企,又与职工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职工对于该企业的监督也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起到核心作用的还是要数纪检监察部门对该企业的监督作用。新媒体为纪检监察创造了更多新的途径。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提供的新平台,把党的思想通过这一平台向外扩散。除此之外,为了电力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不断完善纪检监察的监督机制,顺应党的廉政建设的潮流,才能在历史的大势所趋中占据一定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的不断提高也是反腐过程中的重要后盾,纪检监察工作的落实程度与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如果纪检监察工作做得好的话,整个企业就会有效地发展;相反,如果纪检监察工作做得不好的话,那么企业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腐败之风蔓延的陷阱中去。长此以往,就会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参考文I:

[1] 王遵浩,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供电企业的党建工作之我见[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267.

篇12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1)-0082-04

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武威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简化贷款流程,依托银政企合作平台,抓大不放小,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大幅提高,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一)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较大。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0.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3.75亿元,同比增长55.40%,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4.02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2.97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25.91%,较2013年末提高了7.11个百分点;2013年末,全市、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占全部企业贷款的18.8%、12.63%、6.59%、0.68%和4.75%,2014年占比分别为31.1%、21.89%、10.11%、3%和4.3%,除天祝县外均得到了大比例提高(表1)。

(二)小微企业贷款满足率较高。据调查,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申请户数发放率为61.6%,贷款获得率为53.8%。2015年上半年,贷款申请户数发放率为64.5%,贷款获得率为57.2%,贷款满足率得到较大提升。

(三)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较优。针对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财务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薄弱等问题,各金融机构积极研究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创新金融产品,先后推出订单融资、小企业成长之路、速贷通、网贷通、联保贷、抵押循环贷、保理等20余种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短、频、急、小”的特点,多家金融机构积极设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努力实现“机构专营”,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职能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部门,实现业务运作的专业化,优化了贷款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部分小微企业贷款从申请到放款只需3个工作日。一些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了“银行+政府/园区/商会/市场+企业”等融资模式,通过银政企洽谈会形式,加强与工信委等政府部门的配合,努力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

(四)金融支持组织体系相对完善。一是政府、监管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多项政策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10余次,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充分信息沟通、良性互动,建立银企合作长效机制。二是支持引进兰州银行在武威设立分行,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成立,重新恢复了工行、建行两个县级支行。截至2015年6月末,全市已有1家政策性银行、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家区域商业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4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村镇银行与15家小额贷款公司,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优势互补的融资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三是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信用宣传、企业信用评级、信用培育等措施促使企业完善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达到信贷门槛。截至2015年6月末,累计为2845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上半年发放机构信用代码证1125张。

二、武威市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及特点

近年来,尽管武威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探索信贷支持模式,努力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但融资难一直是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融资渠道较少。地方金融机构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主力军,调查结果显示,68.5%的小微企业获得过银行贷款,36.5%的小微企业获得过民间借贷,除了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样本小微企业几乎未获得过其他形式外部融资。从获得的资金量看,2015年上半年,样本小微企业获得8.9亿元银行贷款,获得1.6亿元民间借贷资金。当前武威市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对银行贷款依赖较大,特别是直接融资难度较大。

(二)融资成本较高。调查显示,在2015年以来获得过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中,有80.8%的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是基准利率上浮贷款,只有3.5%是基准利率下浮贷款,其中基准利率上浮10%以上的贷款占72.5%。与2010年相比,小微企业民间借贷利率也大幅上涨,大多数样本企业的民间借贷利率在20%左右,是银行贷款利率的3倍左右。

(三)融资难度不减。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以来,83.7%的小微企业存在资金短缺现象,其资金用途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购买原材料以及归还银行贷款,资金需求期限一般为2年以内。但受银行业可贷资金限制,小微企业贷款难度有所增加。调查表明,63.2%的小微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其中23.6%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大幅增加。当被问到银行贷款能否满足其资金需求时,57%的小微企业反映银行贷款能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30%的小微企业反映只能满足其部分资金需求,13%的小微企业反映完全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

(四)民间融资活跃。部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不能从银行得到满足,从而转向民间融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通过民间借贷渠道融资的小微企业占比36%,较2013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民间融资金额平均为105万元,是2013年同期的1.6倍。从用途看,主要是用来维持企业扩大再生产、满足临时性生产经营需要以及归还银行贷款等。从期限看,1个月以内的民间借款占比为22.7%,1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民间借款占比为47.5%,1年以上的民间借款占比为11.4%,还有18.4%的民间借款为不定期借款。

三、当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小微企业自身因素。一是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融资抵押物难以落实。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技术、知识产权、商业圈等无形资产,可用于抵质押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比较少。但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要求是企业必须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资产和第三方保证,方可贷款。因此,客观限制了小微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融资准入。二是企业市场风险大,经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为了寻求生存空间,常常在大企业没有涉及或不易或不愿涉及的领域发展,这就决定了其经营风险较大,生命周期不长,存续期较难预料。三是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小微企业大部分实行家族式或个人化管理,基本上没有形成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缺乏科学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加之,小微企业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够,还款意愿低、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与金融机构放贷的审慎性原则冲突,增加了企业资金融入的难度。四是贷款定价面临银行风险补偿与借款人现金流制约的矛盾。武威多数小微企业属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相比较,承担和转嫁融资成本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贷款定价上面临矛盾。一方面,从风险补偿的角度,应该大幅提高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另一方面,提高融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仍需改进。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中型银行)为主导的,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金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大型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重于大型企业、大项目,而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小型银行、专业性金融机构较少,且放贷能力有限,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资金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贷款具有要得急、频率高、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等特点,当前金融机构采用的对传统大公司、大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

(三)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信用担保体制是解决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武威市现有担保机构数量少、资本规模小、业务范围窄,而且担保公司自身的操作也不规范,难以满足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据调查,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较低,在融资(特别是向银行借款)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提供担保或抵押品。调查结果显示,87%的小微企业贷款是不动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仓单抵押等形式的抵押贷款。但更多的小微企业不能提供有效抵押品,需要有专业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信用担保机构的缺失成为影响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因素。

(四)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融资渠道选择受限。武威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企业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尚未发挥。上述因素导致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间接融资成为融资主渠道。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机构更加强调风险管控,大量小微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隐藏的风险也很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精准发力,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政策扶持体系。一是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近期,国务院决定设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用市场化的方法支持初创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这对众多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对高出平均利率水平的小微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确保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二是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大对各类不合理收费的清理,最大限度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切实推进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组建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承担评估、保险、公证、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功能,实现对抵押、担保等手续的“一站式”服务,降低担保、评估收费标准,缩短小微企业的融资时间和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形成完善的民间融资机构体系,并在政策上引导其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二)加强调控,充分发挥中央银行政策导向作用。一是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资金实力。二是加强信贷执行情况评估,将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情况作为综合评价、调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意贷款额度和执行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引导金融机构灵活运用利率政策,实行有差别的浮动利率,并积极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资信评估和信贷管理模式。四是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排除不实财务信息的干扰,真实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三)深化革新,以战略眼光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建立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的信贷评审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对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综合考虑个人声誉、信用历史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判断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和信贷审批流程。创设小微企业服务部,将原来分散在银行各个部门涉及小微企业信贷的职能整合,实现专业化业务运作。同时,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减少审批层级,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三是创新客户服务渠道,多方位服务小微企业。根据小微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的特点,搭建多层次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电子银行业务,通过网络和电话银行提供远程服务。四是探索将小微企业逐步纳入零售服务体系范围内,重塑信贷流程和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五是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形成包括区域信贷政策、客户筛选、实地调查、信贷审批与发放、授后管理、问题信贷管理在内的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把握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流向,使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小微企业,以保证小微企业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

(四)外修内练,不断增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一是小微企业要抢抓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改善和规范财务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小微企业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融入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突出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产品优势,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抗风险能力。三是小微企业要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将信用理念贯穿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通过企业的良好信誉赢得金融机构及外部融资方的更多支持。

(五)顶层设计,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引进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探索社区银行模式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完善的民间融资机构体系,在政策上引导其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通过政府注资、市场引导、滚动发展的模式,积极筹集资金组建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入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小微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扩大小微企业债务型融资工具的融资规模。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熊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发展论坛,2012,(1):82-83.

[2]陆岷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策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52-58.

[3]李文中.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J].保险研究,2014,(2):75-84.

[4]马胜祥.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2,(5):5-10.

[5]粟雨婷.从商业银行视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175-177.

The Surve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tial Factors of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Financing of Wuwei City Under the New Normal

ZHOU Juncai

(Wuwe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Wuwei Gansu 733000)

篇13

根据《清新县经贸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的安排,现就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搞好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

搞好学习调研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是提高思想认识、找准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学习调研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学习调研,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下一阶段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搞好学习调研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握阶段工作目标要求,丰富学习调研形式,以高昂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调研阶段各项工作,努力通过大学习、大调研,促进思想观念大提升。

二、突出重点,扎实抓好“五个一”活动

1、开好一个专题会。组织开好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大精神,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同志的重要论述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试用本)等有关学习资料,并举行一次网络答题测试活动,检验学习效果。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书面形式向县试点办上报有关学习情况。

2、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县举办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会,在学习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思考研讨,提升认识水平,为开展调研打好思想基础。

3、组织开展“我为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通过设立“科学发展问计箱”、“民生热线”、“短信平台”、电子信箱、报刊征文等形式,建立一条“民意绿色通道”,发动社会各界为清新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局在办公室设立“科学发展问计箱”、设立“我为科学发展献一策”专用邮箱*设立固话“*热线”,以及其他形式广泛收集意见。本阶段结束后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书面形式上报县试点办。

4、深入开展一次大调研。组织各股(室)负责人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县委调研专题,结合本局实际,深入基层、企业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干部、企业代表、有关专家、单位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着重梳理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深刻思考下一阶段的科学决策。在此基础上,分别写出调研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书面形式上报县试点办。

5、召开一次班子成员学习调研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和调研成果,增强共识,梳理问题,着手思考下一阶段的科学决策。

三、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为使学习调研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各股(室)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结合实际按要求认真制定本阶段工作方案,按时报县试点办。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带头开展调研工作,带头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带头交流学习心得和调研成果,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表率。

2、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把深入宣传发动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好,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按县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宣传口径,充分运用宣传专栏、学习园地、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新风貌和新业绩;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树立榜样。同时,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与县试点办的沟通联系,及时报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进展情况。

3、丰富形式,确保学习全覆盖。学习形式的创新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组织学习必须切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要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保证学习时间,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学习,采取送书送学、结对帮学等方式,确保学习全覆盖。

篇14

一、 “高”——重视程度高

本次我被分派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习,听了省人大副主任、省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守臣等6位省领导专家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娅等多名七名教授的课。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设备及一流的管理。他们从发展的思想到理念;从理论高度到实践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先进性。从宏观层面教给我新的管理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我所负责的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们心怀天下,不仅给了我们高远的视角,也让我们感受到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二、“广”——授课内容广、专家层面广

这所学校正在探索的营养结构与膳食平衡方法。既有宏观的政策、理论;又有微观的实际操作。他们传授的知识犹如一张纵横交错的网为我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相信我会用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收获。用教授的话说:这么短的时间,学会更多的东西不现实,但我们只要到这了学会几个小知识,解决我们学校餐饮中几个问题,就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无穷的收益。

三、“新”

观念“新”。本次培训不再是泛泛而谈、空洞说教,更多的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教给了我们。比如男学生和女学生身体不同营养需求,我们每天应吃多少种食物,每种食物中富含哪些营养成分,如何搭配。我们每天吃下食物会产生多少热量,这些热量去了哪里。视角“新”。本次培训有从健康学、医学、生理学、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角度看的。尤其是全民身体素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式“新”。培训形式新颖、活动丰富:有领导的报告、专家的讲座;有企业调查;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活动、参观活动等,也让我们有了新的体验。通过学习和大家的交流、活动,让我们迸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对今后的食堂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

四、行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