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范文

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

篇1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

一.一网络结构难以节制

最近几年来跟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经普及到人们的糊口以及工作之中,网络范围日趋扩展,网络结构愈来愈繁杂,跟着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凸起。良多情况下,网络系统配置没有跟着网络范围的扩展而及时进行优化就会致使网络机能降落,极易致使网络安全隐患,为电子政务网络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二网络漏洞不能及时发现

1般来说,网络漏洞是招致网络袭击的首要缘由,电子政务网络拥有范围庞大、网络装备种类繁多、系统多样等特色,在没有完美的网络安全防范系统的情况下,单靠网络管理员的能力是没法保证网络安全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网络黑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凸起,如果网络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就极易成为成为网络黑客袭击的对于象。

一.三信息泄漏、丢失

网络信息泄漏、丢失主要是指系统数据在未知情况下产生泄漏、丢失,主要是非法入侵着在输进程中通过同搭线技术树立引发随时盗取首要保密信息,探测用户账号以及密码,此外还包含因为工作人员失误致使的存储介质丢失信息等情况。

一.四非授权走访

通常情况下,用户只有在被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网络并走访以及利用网络资源,如果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阅读网络资源时称之为非授权走访。非授权走访是1种不遵照系统走访节制机制的非法行动,包含非法用户走访网站并进行非法操作,或者者合法用户进行确权操作等。

一.五内部袭击

网站袭击是电子政务网络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包含外来黑客袭击以及内部系统的袭击,其中来自系统内部的袭击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是内部员工对于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发起的袭击。

一.六数据交流安全没法保证

电子政务网络的外网是与Internet互相联的,所之外网子在进行数据交流的进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于内网也会造成极大要挟,例如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等。

二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一加强基础安全服务设施建设

完美的安全服务设施可以为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提供1个优良的网络环境,是实现网络安全和保证带着你政务网络高效、安全运行的基本前提。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二.一.一完美网站走访身份验证机制

网站能否知足用户的走访需求需要经由系统安全措施对于用户的身份进行验收,只有身份验证通过才能进行走访,如果用户身份没有患上到验证,则此时的系统防火墙变化施展作用,辨认假的用户信息其实不予服务,所以用户身份验证是电子政务基础安全策略的1个症结问题。

二.一.二加强网络装备管理

网络装备的有效管理对于网络安全有侧重要影响,而树立1个比较容易管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网络首先要加强网络装备管理,有必要时赋与部份网络装备1些可托的辨认码,以便对于网络装备的走访权限以及走访位置进行管控。

二.一.三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安全是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核心问题,所以要保证信息数据的保密性、完全性,以便用户可以从系统上获取可托度高的、未被修改的信息数据。

二.二充沛应用安全技术保证平台安全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除了了加强基础安全服务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充沛应用当前的安全技术以及安全产品以进1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例如网络袭击检测技术、漏洞检测技术、通信加密技术、走访节制技术等等,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产品的利用可以有效防御网络袭击、节制用户权限、预防信息泄漏或者者被损坏,可以为电子政务网络创立1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二.二.一数据交流安全性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网络数据交流,不管是外网数据交流、专网数据交流仍是内网数据交流都无比频繁,而数据传输与交流也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环节,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来保证网络数据交流的安全性,例如采取物理隔离网闸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网络之间的安全隔离,以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交流。

二.二.二网络域走访节制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不但要对于系统内部装备进行走访权限节制,同时也要对于远程接入装备进行限制,如斯才能最大程度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例如采取防火墙技术、VLAN技术对于网络规模进行顾虑,进而实现对于网络域走访的节制。

二.二.三通信加密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中包含大量保密性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加强网络环境安全防范的同时还需要对于首要数据进行加密,例如应用IPSEC、API等技术来实现首要数据的安全通信。

二.二.四防御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是致使网络安全风险的首要因素,因而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防范更需要作用病毒防御工作,采取防病毒软件对于整个网络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控,所采取的防病毒软件要与网络环境设计相兼容,并具备自动进级能力,以灵便应答病毒的变异。

篇2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安全风险评估; OCTAVE; 自适应法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38-03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in E-government

Liu Feife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31,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in E-government syste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re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OCTAVE method, SSE-CMM method and adaptive method being commonly used in E-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f E-government.

Key words: E-government;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CTAVE; adaptive method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电子政务也不例外。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及时、动态地对信息进行更新,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业务服务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可以确保信息和服务的实效性,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电子政务系统涉及政府敏感或秘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成为政府工作的必要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设备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因此,对系统进行各阶段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 电子政务系统现状

1.1 网络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是一个面向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以及民众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服务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1]。内网是政府内部日常办公网络,实现内部信息的交流与处理,如文件传送、邮件收发等;专网主要用于实现政府内辖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的互通,用以协作完成相关的项目申请、审批等主管业务;外网也指公众信息网是面向社会民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综合性网站,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提供网络服务等;信息库,为三网服务提供数据和所需的资源。

1.2 系统安全风险

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结构复杂,业务繁多,数据机密性高,同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势必面临各型各色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物理安全风险

由环境(如水灾、火灾、湿度等)或系统自身物理特性(如设备线路老化、电磁泄漏干扰等)引起的系统不可用的风险。物理安全是系统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应做好相关的隔离与保护工作。

⑵ 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结构规划或安全部署不合理会带来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缺陷;路由器、三层交换机、网关等网络设备自身配置及安全存在漏洞,会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另外,网络中使用的互连、路由协议的不健全,也会给网络带来安全威胁。

⑶ 管理安全风险

管理是防范网络内部攻击的主要手段,是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管理和监管机制还不健全,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都会引起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依据国际或国内的标准,使用相关的方法技术,标识系统中的核心资产及业务,识别存在的安全威胁及脆弱性,估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带来的损失,同时,制定安全防护加固策略,这就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其中风险分析计算是关键,计算原理如图2所示[2]。

常见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利用财务评估等手段来测算核心资产的实际价值,使用可量化的数值来估算系统的损失及风险等级,评估结果直观有效,但是资产价值的核算和风险计算复杂;常用的定量分析有决策树、聚类分析等[3]。定性分析通常依据评估者的知识经验,采用文字或假定的数值范围来评定风险等级,主观性强,结论不够严密;典型的分析方法有:德尔菲法、历史比较法等。通常会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定量分析来实施风险的分析评估,如层次分析、概率分析等。

3 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目前,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OCTAVE方法、SSE-CMM方法及基于免疫的自适应法。

3.1 OCTAVE评估方法

OCTAVE(Operationally Critical Asset an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可操作的关键资产、威胁评估法,它遵循自主的原则,从被评估组织中选调业务及信息技术人员组建团队,以定性分析为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规范的技术框架[4]。它围绕关键资产进行评估,评估人员要充分认识关键资产、资产所受威胁及系统存在脆弱性之间的关系。OCTAVE方法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组建评估团队,标识关键资产及存在威胁;其次,标识与关键资产相关的子系统及组件存在的脆弱性;最后,进行风险分析计算,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防护策略计划。

OCTAVE法从组织内部调配人员参与评估,会使得评估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的组织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践执行。但是它依赖人为因素,只能粗略评估系统可能遭受的风险。

3.2 SSE-CMM评估方法

SSE-CMM(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在安全工程中,针对不同的安全目标,定义了相应的模块化过程,并能够对组织执行特定过程的能力做出量化的评定,从而帮助寻找实现最终目标的最优途径。它将信息系统的安全过程分为3个模块化过程,通过11个过程域PA(Process Area)和5个能力成熟度级别来描述:风险评估过程,分析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威胁;工程实施过程,利用相关措施解决/处理威胁可能带来的问题;信任度评估过程,评估执行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风险评估过程目标,SSE-CMM法定义了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事件影响评估及系统风险评估等四个子过程。

SSE-CMM法指出了系统安全评估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及必需的基本实施,同时能够量化评定每个过程的可行性,削弱了评估中的主观性;但是其没有规定过程的执行流程和步骤,可操作性差。

3.3 自适应评估方法

自适应评估法的关键在于系统的安全“免疫”子系统(也就是系统中的实时安全监控系统),它要求“免疫”系统能够区分无害的自体和有害的非自体,并能够根据需要及时地清理系统中的非自体;同时可以根据“免疫”系统受到的破坏实时动态地进行风险评估,实施防护。它要在“免疫”系统中定义“免疫”细胞,当出现黑客攻击、病毒等外来威胁时,“免疫”系统就会根据受侵害的程度发生动态变化,做出具体的响应,如禁止服务、关闭端口、关机等。另外,如果系统中的任意一台主机被攻击,都会迅速通知其他主机,使整个系统的安全得到最大的保障。

自适应风险评估法可以快速地识别系统中现有的风险,实施实时防护,并动态调整防护系统,更好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它的实施难度较大,系统成本较高。

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一般采用可操作性较强的OCTAVE方法,但是OCTAVE方法是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较强,评估结果较为粗略。所以,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经常将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熵理论、D-S证据理论及BP神经网络等应用到OCTAVE方法中,来降低对于人为主观性的依赖,优化评估的结果[5]。

4 结束语

伴随各种移动电子政务业务的出现,使得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针对电子政务系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发现,系统在建设、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威胁、脆弱性及风险,而部署防护及加固安全策略,可以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目前,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适应电子政务行业需求的风险评估方法及模型的研究;适用于风险评估不同阶段的自动化评估工具的开发;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煜川.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以数字档案

馆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唐作其,陈选文,戴海涛,郭峰.多属性群决策理论信息安全风

险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15):104-107

[3] 李增鹏,马春光,李迎涛.基于层次分析信息系统风险评

估[J].理论研究,2014.3:80-86

[4] 赵磊.电子政务网络风险评估与安全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分域防护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动着当前电子政务蓬勃发展,虽然电子政务有诸多便利,但也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威胁,解决威胁其发展的安全风险,对于电子政务更好的发挥服务优势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在分析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分域防护思想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建立。

一.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

电子政务是传统政务模式的延伸与转化,事关国家政务信息安全,政务系统运行中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类风险因素的安全威胁,造成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因此必须加强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与应用安全。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通信风险、物理风险、应用风险、管理风险、区域边界风险及其他风险等。通信风险来自于各类重要数据的泄露与丢失,来自通信传输线路上的监听与阻拦,数据本身完整性、安全性受到攻击威胁。物理风险是电子政务系统遭受来自自然灾害如风雨雷电地震等破坏,硬件设备受损造成数据都是活着损坏,静电、强磁场与电磁镭射等损坏存储介质,数据被偷窃或监听。应用风险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其所遭受的风险如程序后门、病毒威胁与恶意代码攻击等都是动态变化着的。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除去需要安全技术手段予以保驾护航之外,有效得当的管理才能事半功倍,管理不当包括口令、密钥管理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信息无序运行,安全岗位设置及管理不到位,管理环节缺失或遗漏,政务审计系统与制度不到位等,以上这些管理不当都会造成安全风险[1]。区域边界风险是电子政务系统中不同安全等级区域之间的最易发生危险的区域边界处,区域边界不明确会导致高等级数据信息泄露,流向低等级造成泄露,或者边界防护漏洞导致用户非法访问或窃取高等级区域信息,损坏数据完整性、真实性与可用性。其他安全风险诸如安全意识淡漠、系统运行风险、信息安全战略认识不足等,都会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威胁。

二、基于分域防护思想的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图1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作为服务于政府公务的重要支持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必须兼顾到系统本身的应用性、开放性等需求,遵循适度安全原则,解除其面临安全威胁,将政务系统划分为不同安全域,并针对各个安全域特点实施针对性安全举措。分域防护的应用有利于明确安全责任,消除政务互联网开放顾虑与障碍,便于科学组织与安全建设。基于分域防护思想,电子政务系统可根据系统本身特点、安全需求、环境重要性进行划分,系统方面可分为政务内网、外网与互联网,安全需求可分为通信传输安全、边界安全与环境安全,环境重要性可划分为核心域、重要域与一般域[2]。不同安全区域内,根据防护要求利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病毒防护、安全审计等诸多措施保障信息安全,配合软硬件基础设施与管理平台共同打造高效运行的安全体系。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见图1。

分域防护思想指导下根据政务系统职能特点可划分为政务内网、外网与互联网络三类。政务内网是政府用于办公的内部局域网,主要处理一些保密等级较高的数据业务和网上办公事项,与外网链接,主要由信息处理、存储、传输设备构成,是政务核心处理区域和主要运行平台,与外网间实施物理隔离。外网主要服务政府各类政务部门,如法院、检察院、政府、政协、党委等,是业务专网,运行主要面对社会公众,处理一些无需内网处理的低保密等级公物,与互联网之间实施逻辑隔离。互联网作为公共性质的开放网站,向公众提供各类服务,比如政务信息、收集群众意见反馈及接受公众监督等。

分域防护安全结构中,根据环境重要性分为核心域、重要域与一般域。核心域是安全等级最高的政务系统核心区域,需要提供最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保护机密等级最高的数据,做好其存储与安全管理。重要域是次安全等级区域,是国家政府部门各类政务信息交杂处理区域,需实施严密防护。一般域是安全等级较低的防护区域,公开性显著,提供各类公开政务信息与数据服务,防护关键在于保障数据的公开性、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

分域防护安全结构中,安全方面主要以边界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和环境安全为主。通信传输安全关系到政府内网、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沟通,安全防护既要保障数据的传输通常,又要避免来自外界的恶意攻击,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可用性[3]。网络环境安全则是系统自身计算环境安全域数据安全,即处理各个层次数据时有不被泄露、攻击和篡改的风险。边界防护安全则是不同等级安全域之间数据信息交换时不会出现由高向低或者由低向高的安全阀县漏洞,不会出现数据的泄露、流失与非法访问。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是安全体系结构中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信息平台能否顺利运转,是防护关键,管理平台上要配备合适人员,加快标准化制度建设,提供规范制约、法律支持等,配合各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在政务系统保护中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中承受着来自内外的众多安全威胁,利用分域防护思想可有效划分不同安全域,针对各个安全域特点实施针对性安全举措,解除其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利于明确安全责任,消除政务互联网开放顾虑与障碍,便于科学组织与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吕欣.信息通信新技术环境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J].信息网络安全.2010(02).

篇4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保证,是运行维护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而风险评估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首先,风险评估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需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评价和决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因此,为了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制度和技术保障方法,对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进行事先防患、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以化解因电子政务系统的脆弱性所造成的风险。其次,电子政务系统的脆弱性需要风险评估。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一方面表现在设备的自然损耗、制造缺陷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因素,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和人类的能力限制,在设计庞大的操作系统、复杂的应用程序之初人们不能认识所有的问题,失误和考虑不周在所难免。再次,安全技术保障手段的欠缺需要风险评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建设,在整体安全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监控与防范、智能与主动性安全防范体系、全面集中安全管理策略平台定制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迫切需要进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来发现弱点弥补不足。

2 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要素的提取原则和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系统中物理环境、管理体系、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和应急体系等方面。要在这么广泛的范围内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就需要对系统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对系统构架和运行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实践调查,深入系统内部,运用多种科学手段来获得信息。

2.1评估要素的提取原则

评估要素提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要的信息。评估要素提取是保证风险评估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评估要素提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估工作和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所获取信息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准确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这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二是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三是时效性原则。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具备时性。

2.2 评估要素提取的方法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包括资产、威胁、漏洞和安全措施。信息系统的资产包括数据资产、软件、人员、硬件和服务资产等。资产的价值由固有价值、它所受伤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结果所组成。目前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大多需要对多种形式资产进行综合评估,所获取的信息范围应包含全部的上述内容,只有这样,其结果才是有效全面的。同时,评估时还要考虑:考虑业务中的关键部分,将其重点考虑起来。第二,哪些关于资产的重要决定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完整性或可用性,以及要对那些资产信息加以重点保护。第三必须要考虑安全时间会对业务或者组织的资产产生哪些影响,如信息资产的购买价值,信息资产的损毁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程度,信息资产的损毁程度对政府长期规划和远景发展的影响等等。

2.3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及实施

2.3.1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评估流程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组织机构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过程,包括环境特性评估、资产识别与评价、威胁和弱点评估、控制措施评估、风险认定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2.3.2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应遵循一定的流程外,选择合理的方法也很重要。为了使风险评估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评估流程实施过程如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测评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测评的重要手段,许多安全控制项都必须借助于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单独依靠技术测评还不能全面系统的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实践经验证明,仅有安全技术防范,而无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难以保障系统的安全的。因此在测评中我们必须对被测评方制订的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测评。信息安全管理的测评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穿插到技术测评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测评工程师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为提高测评能力和效率,应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现有的各种安全测试工具,开发安全测试工具、报告生成工具等。信息安全测评机构以及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维护方必须共同努力,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参与系统实践。系统实践是获得信息系统真实可靠信息的最重要手段。系统实践是指深入信息系统内部,亲自参与系统的运行,并运用观察、操作等方法直接从信息系统中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活动。第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是通过问题表的形式,事先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列举出来,通过让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回答相关问题而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的信息获取经常利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实施方便,操作方便,所需费用少,分析简洁、明快等特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灵活性较少,得到的信息有时不太清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信息深度不够等;还需要其他的方式来配合和补充。第三,辅助工具的使用,在信息系统中,网络安全状况、主机安全状况等难以用眼睛观察出来,需要借助优秀的网络和系统检测工具来监测。辅助工具能够发现系统的某些内在的弱点,以及在配置上可能存在的威胁系统安全的错误,这些因素很可能就是破坏目标主机安全性的关键性因素。辅助工具能帮助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但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做所有的工作,而且扫描的结果往往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闫强,陈钟,段云所,等.信息安全评估标准、技术及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3

篇5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电子政务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可是依然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电子政务里面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相关问题,从电子政务安全保密管理的需求、面临的威胁以及特性等进行系统地剖析,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安全保密管理具体理论经验,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找出可以解决电子政务安全保密管理问题的一些有效途径。 

2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以及概念 

2.1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阶段 

目前,可以将我国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分成三个阶段:(1)实现全自动化办公,应用的工具主要是Office软件以及台式计算机,把原来的手写形式变成了电子输入,使办公操作能够更加快捷和方便;(2)把Internet当做主要客户端,不同用户、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终端等都可以贯通交互,使信息交换以及资源共用范围可以更加广泛,显著提升了以前的工作效率;(3)以外部网络以及内部网络共同建立的电子政务信息为中心。 

2.2 电子政务具体概念和相应的保密要求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指国家政府机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通信功能进行政务信息交流的手段,利用网络技术使管理工作以及服务在这一领域更加深化,从而产生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就是为了优化重组政府内部具体工作流程以及组织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时间以及部门和空间的分隔限制,让政府能够有效地和更加诚信地进行行政管理,使管理环节更加精简,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透明、规范、全面的管理以及服务。我国《保密法》是在2010 年重新修订并且正式实施的,其中就进行了规定,以保证国家秘密安全为工作前提,合理应用相应的电子网络信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虽然有些安全软件可以对电子政务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软件所具有的性能是否与电子政务的国情相符。 

3 电子政务信息具体安全保密风险和相应的防范措施 

3.1 网络技术安全所具有的脆弱性 

如果基础设施没有达到国家标准,那么网络就不能够正常运行,所以对电子政务中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是非常关键的。网络平台里面的数据传输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所以应该进行加密管理,比如,如果不可以有效阻拦黑客窃听,就会导致内部信息泄露。正常运行中,如果没有安全软件进行防护,就一定会被入侵,而终端数据库以及网络边界业也均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所以应该通过安全保密措施来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 

篇6

1.1安全风险评估应用模型三阶段。

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规划与设计阶段、建设与实施阶段、运行与管理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安全风险分析主要作用于规划与设计阶段,安全等级评估主要作用于建设与施工阶段,安全检查评估主要作用于运行与管理阶段。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利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信息资产的风险等级的确定,以及其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可以通过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制定相关的安全保障方案。安全等级评估,主要由自评估和他评估两种评估方式构成。被评估电子政务系统的拥有者,通过结合其自身的力量和相关的等级保护标准,进行安全等级评估的方式,称为自评估。而他评估则是指通过第三方权威专业评估机构,依据已颁布的标准或法规进行评估。通过定期或随机的安全等级评估,掌握系统动态、业务调整、网络威胁等动向,能够及时预防和处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隐患,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并给予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等。若电子政务网络系统需要进行较大程度上的更新或变革,则需要重新对系统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工作。安全检查评估,主要是在对漏洞扫描、模拟攻击,以及对安全隐患的检查等方面,对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给予解决问题的安全防范措施。

1.2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

在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主要是借助安全风险评测工具和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安全风险分析、安全等级评估和安全检查评估等三方面进行评估工作。在此,本文重点要讲述的是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中,着重需要考虑到的是其主要因素、基本流程和专家评判法。

(1)主要因素。

在资产上,政府的信息资源不但具有经济价值,还拥有者重要的政治因素。因此,要从关键和敏感度出发,确定信息资产。在不足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被利用的潜在性。在威胁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威胁。在影响上,可能致使信息资源泄露,严重时造成重大的资源损失。

(2)基本流程。

根据安全需求,确定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等级和目标。根据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应用需求,实行区域和安全边界的划分。识别并估价安全区域内的信息资产。识别与评价安全区域内的环境对资产的威胁。识别与分析安全区域内的威胁所对应的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建立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原则,并确定其大小与等级。结合相关的系统安全需求和等级保护,以及费用应当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对风险控制方法加以探究,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3)专家评判法。

在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前期决策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评判的方法,为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提供一个大概的参考数值和结果,作为决策前期的基础。在安全区域内,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即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应用需求和安全需求划分的安全边界和安全区域,建立起风险值计算模型。通过列出从物理层到用户层之间结构所存在的薄弱点,分析其可能为资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薄弱点对系统薄弱环节外部可能产生的威胁程度大小,进而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进行评判,得到系统的风险值及排序。在不同的安全层次中,每个薄弱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威胁。若是采用多嵌套的计算方法,能够帮助计算出特定安全区域下的资产在这些薄弱环节中的风险值。

2结语

篇7

电子政务是传统政务模式的延伸与转化,事关国家政务信息安全,政务系统运行中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类风险因素的安全威胁,造成或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因此必须加强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与应用安全。电子政务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通信风险、物理风险、应用风险、管理风险、区域边界风险及其他风险等。通信风险来自于各类重要数据的泄露与丢失,来自通信传输线路上的监听与阻拦,数据本身完整性、安全性受到攻击威胁。物理风险是电子政务系统遭受来自自然灾害如风雨雷电地震等破坏,硬件设备受损造成数据都是活着损坏,静电、强磁场与电磁镭射等损坏存储介质,数据被偷窃或监听。应用风险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其所遭受的风险如程序后门、病毒威胁与恶意代码攻击等都是动态变化着的。电子政务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除去需要安全技术手段予以保驾护航之外,有效得当的管理才能事半功倍,管理不当包括口令、密钥管理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信息无序运行,安全岗位设置及管理不到位,管理环节缺失或遗漏,政务审计系统与制度不到位等,以上这些管理不当都会造成安全风险。区域边界风险是电子政务系统中不同安全等级区域之间的最易发生危险的区域边界处,区域边界不明确会导致高等级数据信息泄露,流向低等级造成泄露,或者边界防护漏洞导致用户非法访问或窃取高等级区域信息,损坏数据完整性、真实性与可用性。其他安全风险诸如安全意识淡漠、系统运行风险、信息安全战略认识不足等,都会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威胁。

2基于分域防护思想的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电子政务系统作为服务于政府公务的重要支持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必须兼顾到系统本身的应用性、开放性等需求,遵循适度安全原则,解除其面临安全威胁,将政务系统划分为不同安全域,并针对各个安全域特点实施针对性安全举措。分域防护的应用有利于明确安全责任,消除政务互联网开放顾虑与障碍,便于科学组织与安全建设。基于分域防护思想,电子政务系统可根据系统本身特点、安全需求、环境重要性进行划分,系统方面可分为政务内网、外网与互联网,安全需求可分为通信传输安全、边界安全与环境安全,环境重要性可划分为核心域、重要域与一般域。不同安全区域内,根据防护要求利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病毒防护、安全审计等诸多措施保障信息安全,配合软硬件基础设施与管理平台共同打造高效运行的安全体系。分域防护思想指导下根据政务系统职能特点可划分为政务内网、外网与互联网络三类。

政务内网是政府用于办公的内部局域网,主要处理一些保密等级较高的数据业务和网上办公事项,与外网链接,主要由信息处理、存储、传输设备构成,是政务核心处理区域和主要运行平台,与外网间实施物理隔离。外网主要服务政府各类政务部门,如法院、检察院、政府、政协、党委等,是业务专网,运行主要面对社会公众,处理一些无需内网处理的低保密等级公物,与互联网之间实施逻辑隔离。互联网作为公共性质的开放网站,向公众提供各类服务,比如政务信息、收集群众意见反馈及接受公众监督等。分域防护安全结构中,根据环境重要性分为核心域、重要域与一般域。核心域是安全等级最高的政务系统核心区域,需要提供最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保护机密等级最高的数据,做好其存储与安全管理。重要域是次安全等级区域,是国家政府部门各类政务信息交杂处理区域,需实施严密防护。一般域是安全等级较低的防护区域,公开性显著,提供各类公开政务信息与数据服务,防护关键在于保障数据的公开性、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分域防护安全结构中,安全方面主要以边界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和环境安全为主。通信传输安全关系到政府内网、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沟通,安全防护既要保障数据的传输通常,又要避免来自外界的恶意攻击,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可用性。网络环境安全则是系统自身计算环境安全域数据安全,即处理各个层次数据时有不被泄露、攻击和篡改的风险。边界防护安全则是不同等级安全域之间数据信息交换时不会出现由高向低或者由低向高的安全阀鞥县漏洞,不会出现数据的泄露、流失与非法访问。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是安全体系结构中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信息平台能否顺利运转,是防护关键,管理平台上要配备合适人员,加快标准化制度建设,提供规范制约、法律支持等,配合各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在政务系统保护中发挥作用。

3总结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安全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9-C2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网络信息化进程基本得到普及。在世界各国逐渐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各部门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后,有利于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办公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然而,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一部分信息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机密,另外系统本身对开展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电子政务为政府工作带来高效和便利同时,信息化系统中所潜在安全风险也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在整体管理机制、技术防范体系、全面集中安全管理策略平台定制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迫切需要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来发现弱点弥补不足。

1 电子政务系统概述

一般而言,电子政务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政府部门内部办公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第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权限的实时互通的信息共享;第三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决策。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2 电子政务系统技术的安全风险

2.1 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物理局限性

计算机系统硬软件本身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在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下容易受到损害。比如计算机系统遭遇过高或过多的温湿度、磁场、碰撞、污染,或者硬件设备故障,或者被突然断电、电压不稳,或者遭遇火灾、地震、洪水的破坏,这些危害会不同程度地损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硬软件设备,严重时会使丢失或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甚至摧毁整个计算机系统硬软件设备。

2.2 网络本身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风险:一是黑客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伪装后,骗取用户账号、密码;二是电子政务系统用户提交业务信息后被黑客非法监听,修改;三是电子政务系统用户在成功提交业务后出现抵赖行为,有时没有凭证;四是黑客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非法访问;五是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离不开网络,使得网络方面是一个重要风险点,主要存在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等。

3 电子政务系统管理的安全风险

据有关对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入侵、攻击事件的调查数据显示:欧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被入侵的安全风险指数达21%,其中政府内部不满职工入侵安全风险指数是89%、竞争对手入侵安全风险指数是72%、黑客入侵安全风险指数是48%。事实表明,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安全问题,还应该从工作管理制度、职工管理上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如果没有有效的安全保护机制做保障,再完善的技术和设备也很难保证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

3.1 用户安全意识薄弱

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属于非技术层面的、是隐性的,它比表面的技术难题更难克服。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保密的认识不足,潜意识里对安全的理解和关注不足,单位领导层对安全基础设施的利用和资金投入不足等。

3.2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电子政务系统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当情况有:机房重地没设没卡无人看守,非工作人员能随意进出;工作人员在机房开机状态下离开岗位,有关重要的敏感信息被临时存放在本地的磁盘上,且未设置保护状态。这些行为会导致机房或电子政务系统被外部入侵,更为系统内部破坏埋下长期隐患。一般来说,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会更大些,原因在于内部工作人员更了解系统内部网络、主机、应用系统的结构功能;更了解内部管理员的工作漏洞和工作习惯,有时,甚至破坏者自身就是一名内部管理人员;内部工作人员一般都拥有系统的一定访问权限,能很顺利地规避正常的访问监控机制;内部工作人员对内部系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网络侦查,容易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登录、密码破解行为。

3.3 缺乏应急机制

当网络出现攻击行为或网络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同时,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网络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4 针对电子政务系统风险的解决方案

4.1 加强硬软件建设,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

要保障计算机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前提是要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关运行设备的物理安全。设备的物理安全主要包括线路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三个方面。确保设备的物理安全是要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远离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远离人为操作错误,远离各种损害计算机系统的行为。

为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通常情况还应把不同密级的网络进行有效隔离,可以采用隔离技术将核心密级、普通密级在物理上进行有效隔离,同时要通过技术手段在逻辑上将两个网络进行有效连通。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是通常由省、市、县政府三级网络组成的体系结构,从网络安全角度层面上看,三级网络结构存在于不同的网络安全域,应该在各级的网络边界、政务网、Internet边界设置安装有效的防火墙,并进行相对应的安全策略控制。同时,根据满足对外信息查询等服务的要求,可把对外公开服务器集合起来划分出专门的服务器子网,设置防火墙策略来保护对客户的访问。网络边界安全的防范可采用防火墙等成熟产品和技术实现网络的访问控制,采用安全检测手段防范黑客入侵。

4.2 加强管理,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运行

针对网络安全的脆弱性,我们可在网络设计上增加安全服务功能,完善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实施安全管理做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职责分离原则。禁止工作人员了解、参与职责以外的任何安全操作行为;二是坚持多人负责原则。对每项与安全有关的操作都要求有多人在场,相互监督。这些人都应忠诚可靠。三是坚持任期有限原则。对涉及安全的工作人员不能长期兼任,要适当根据年限和表现进行调整。

5 总结

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电子政务系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分析出存在的风险,进而在技术上克服难关,确保系统的安全。另外,人在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操作也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所以也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培养安全意识。这样我们做到了既从技术上解决各种威胁,又从人员管理上尽量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从而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相信电子政务系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志澄.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10(4).

[2]杨义先,林晓东,邢育森.信息安全综论[J].电信科学,2009(12).

[3]谢健全.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6,07.

[4]聂晓伟,张玉清,杨鼎才.基于BS7799标准风险评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9):70-72.

[5]科飞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概论――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政府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应用模型;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TP393.08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开放和互联的网络时代给各种信息资源的流通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产,若是受到非法使用,不但会对政府部门造成资源损失,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单位部门和个人的安全。因此,对政府网络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不但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潜在的威胁,而且能够保障整个政府网络系统的安全,促进政府网络建设的发展。

1 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

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网络安全防御的相关措施,以防止系统中存在的漏洞、隐患,以及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对系统的影响。因此,采取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技术的支持,对系统的设备及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等级和检查,是有效防范这些情况发生的重要措施。

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安全风险分析、安全等级评估和安全检查评估等三种。

1.1 安全风险分析。在进行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前期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建立评估数据模型的方式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其中,主要是根据概率分布、外推法、矩阵图分析、风险发展趋势评价方法、假设前提评价及数据准确度评估等方法,并通过专家评估预测和相关历史数据对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采集,估算政府网络安全系统所存在的风险。

1.2 安全等级评估。在此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建成或是运行的过程中,由第三方权威机构采取强制或非强制的方式,对政府网络安全进行定期安全等级评估,从而确定政府网络系统在建成后,或是在系统更新后是否达到防范风险的可靠级别。

1.3 安全检查评估。在此阶段,主要采用专门的模拟攻击、漏洞扫描等方式,对政府电子政务(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客户机、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等)进行安全检查,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供扫描后的相关数据,给予政府电子政务安全检查评估。在安全检查评估中,主要运用到基于主机的(硬件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系统)两种技术。通过安全检查评估,能够起到预防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隐患的作用,并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2 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模型与应用

2.1 安全风险评估应用模型三阶段。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规划与设计阶段、建设与实施阶段、运行与管理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安全风险分析主要作用于规划与设计阶段,安全等级评估主要作用于建设与施工阶段,安全检查评估主要作用于运行与管理阶段。

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利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信息资产的风险等级的确定,以及其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可以通过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制定相关的安全保障方案。

安全等级评估,主要由自评估和他评估两种评估方式构成。被评估电子政务系统的拥有者,通过结合其自身的力量和相关的等级保护标准,进行安全等级评估的方式,称为自评估。而他评估则是指通过第三方权威专业评估机构,依据已颁布的标准或法规进行评估。通过定期或随机的安全等级评估,掌握系统动态、业务调整、网络威胁等动向,能够及时预防和处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隐患,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并给予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等。若电子政务网络系统需要进行较大程度上的更新或变革,则需要重新对系统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工作。

安全检查评估,主要是在对漏洞扫描、模拟攻击,以及对安全隐患的检查等方面,对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给予解决问题的安全防范措施。

2.2 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在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主要是借助安全风险评测工具和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安全风险分析、安全等级评估和安全检查评估等三方面进行评估工作。在此,本文重点要讲述的是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中,着重需要考虑到的是其主要因素、基本流程和专家评判法。

(1)主要因素

在资产上,政府的信息资源不但具有经济价值,还拥有者重要的政治因素。因此,要从关键和敏感度出发,确定信息资产。在不足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被利用的潜在性。在威胁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威胁。在影响上,可能致使信息资源泄露,严重时造成重大的资源损失。

(2)基本流程

根据安全需求,确定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等级和目标。

根据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应用需求,实行区域和安全边界的划分。

识别并估价安全区域内的信息资产。

识别与评价安全区域内的环境对资产的威胁。

识别与分析安全区域内的威胁所对应的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

建立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原则,并确定其大小与等级。

结合相关的系统安全需求和等级保护,以及费用应当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对风险控制方法加以探究,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3)专家评判法

在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前期决策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评判的方法,为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提供一个大概的参考数值和结果,作为决策前期的基础。

在安全区域内,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即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应用需求和安全需求划分的安全边界和安全区域,建立起风险值计算模型。通过列出从物理层到用户层之间结构所存在的薄弱点,分析其可能为资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薄弱点对系统薄弱环节外部可能产生的威胁程度大小,进而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进行评判,得到系统的风险值及排序。

在不同的安全层次中,每个薄弱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威胁。若是采用多嵌套的计算方法,能够帮助计算出特定安全区域下的资产在这些薄弱环节中的风险值。

3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建设中,所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建设与实施阶段、运行与管理阶段三个阶段中政府网络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并在各阶段分别采用安全风险分析、系统建设完成后的安全等级评估。在系统建成后的运行和管理阶段,采用的安全检查评估等方法,保障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此外,在安全风险分析中,可操作的方法并不多,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力度,加以研究和探析。在等级安全评估和安全检查评估两个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测工具,来加强政府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新.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2005,4.

[2]王继晔.政府信息网络的安全措施及技术手段[J].交通与计算机,2003,2.

[3]黄炜.我国政府保护网络经济信息安全的现状和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2010,5,6.

[4]夏义,李勇.政府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3,2.

篇10

近年来,国信办组织了几项信息安全试点,遍及全国的近三十余家试点单位成为安全探索先行者。当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为中国信息安全前行之路成功点燃一簇簇“星火”的时候,

他们坦然面对记者说出了这背后的故事。

国税总局在风险评估实践中总结出的差距分析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道路是什么,道路是人在没有路的地方用脚踩出来的。

人生的道路是这样,信息安全之路也是这样。当安全威胁成为信息化进程最大阻碍的时候,如何踩出一条网络信息安全之路,就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思考的问题。

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以更好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了三项信息安全试点,包括: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应用试点。总共有三十余家试点单位参加了相关试点工作。

因为涉及国家信息安全未来标准和技术道路的探索,所有的试点单位一直都仿佛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些探索者究竟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它们的先行又为我国信息安全事业踏出什么样的实践之路?近日,在国信办召开的全国地方信息安全处长会议间歇,记者走近本次试点工作六个优秀试点单位代表,揭开了一直罩在这些试点单位头上那层神秘的面纱,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汗水,以及试点工作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政务驰入安全互联网模式

试点方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访谈人物:河南省济源市信息办副主任焦依平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信息安全又是电子政务顺利完成的重中之重。

为贯彻落实中办发27号文件精神,研究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探索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方法,国信办会同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安部十一局,从2005年10月开始,在广东、河南、天津、重庆4个省市开展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

这4个试点具体方向各有不同,其中河南济源市探索的方向是如何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我们按照‘保安全,促应用’的思路,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建设电子政务的新路子。”焦依平现在谈起试点,依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焦依平介绍说,济源市通信光纤现已覆盖到村,政务部门全部接入了互联网,但是统计下来,济源市政务信息中部分总量不超过3%。如果仅为了3%的信息传递投入巨资建专网,显然投入和效益不能平衡,这也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相违背。为此,济源市按照国信办和河南省信息办的要求,不拉专线,完全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建设。

济源市试点系统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基于互联网建设连接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和乡镇的电子政务网络;二是在互联网上建设政务办公、项目审批管理、12345便民热线、新农村信息服务等4个应用系统;三是在进行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开展信息安全试点,建设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支撑平台。

那么,如何真正用技术实现政务网络互联网办公的安全需求呢?焦依平介绍说,试点工程遵循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思想,按照“适度安全,促进应用,综合防范”的原则和等级保护的要求,采用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以密码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技术,合理配置信息安全保密设备和安全策略,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形成一体化的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为电子政务提供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从安全技术实现上,据焦依平介绍,济源市试点工程的安全支撑平台涉及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两部分,本次试点网络安全系统共建设7个安全子系统:一是VPN系统,由VPN密码机、VPN客户端和VPN管理系统组成,共同完成域间安全互联、移动安全接入、用户接入控制与网络边界安全等功能,其中中心机房的VPN密码机带有防火墙功能;二是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完成用户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功能;三是网络防病毒系统,部署于安全服务区,完成网络防病毒功能;四是网页防篡改系统,部署于政府网站,提供网站立即恢复的手段和功能;五是入侵检测系统,部署于中心交换机,对网络入侵事件进行主动防御;六是网络审计系统部署于中心交换机,对网络事件进行记录,方便事后追踪;七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部署在用户终端,提供网络防护、病毒防护、存储安全、邮件安全等一体化的终端安全保护。

对于目前试点效果,焦依平认为,从实际效果来说,一是低成本建设了安全的政务网络,实际投入620万元,比原计划专网方式预算总投资节约48.3%;二是实现了安全政务办公和可信政务服务,全市各部门已100%实现了安全互联,网络可达乡镇,试点村;三是实现了安全的移动办公,打破了电子政务应用只能在本地访问的局限。而从长远来讲,济源市已经初步建成安全、开放、实用的全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内外互通

试点方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访谈人物:广东省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强

目前,妨碍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跟济源市试点方向不同,广东省的试点方向主要是通过等级保护,探索解决省、市、县(区)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问题。曾强介绍说,面对国信办试点布置的这个大命题,广东省将试点命题细化成以下几个方面:由广东省民政厅及东莞、深圳两市民政局以及地下救助站完成民政4个业务系统纵向互联互通试点;由省政府办公厅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省府门户网站试点;由佛山市政府完成财税库银互联互通系统试点;由江门市政府完成开放互联环境下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试点;由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完成大社保6个分系统横向互联互通试点。

关于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安全实现互联互通以及资源共享问题,曾强介绍说,试点工作中,广东省综合运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明确系统的重要程度,确定系统安全等级,采取与系统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二是按照有条件互联、共享可控制的原则,确定需要共享的系统和应用以及需要共享的数据,保证只共享那些确实需要共享的数据,以保护系统中原有信息的安全;三是在进行系统互联的部门之间建立共同的安全管理机制,明确系统互联后的安全管理责任、管理边界、安全事件协同处理等机制;四是对系统互联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全面分析低安全等级的系统给高安全等级的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五是针对系统互联的安全风险,确定关键的安全控制要素,如互联边界的访问控制、系统互联的安全传输等,并落实具体的安全措施,保障系统互联、数据共享的安全。

在以上措施的执行下,广东省取得了初步成功,形成了《广东省电子政务系统定级规范》、《广东省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安全规范》等地方指导性文件。

风险规避预先保障

试点方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访谈人物:国家税务总局处长李建彬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总工程师应力

信息网络,风险无处不在,防患于未然是上上之策。这也是风险评估安全保障的内涵所在。国信办于2005年2月组织北京市、上海市、黑龙江省、云南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电网公司、国家信息中心等地方和部门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在广东地税南海数据中心所进行的风险评估试点,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差距分析法”。

李建彬在介绍广东南海试点经验时,将差距分析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找出安全目标与现实系统差距,从而得出风险分析报告”。在试点工作中,李建彬感触最深的就是,要对系统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都持续不断地引入风险评估,尽量避免“先运行,后评估”的亡羊补牢式工作流程,以降低信息系统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等级。此外,李建彬还提出在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是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有密切的关系。类别和级别都是信息系统的固有属性,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识别系统的类别和安全级别,从而落实“等级保护”这一国家政策。但是系统的安全级别不应该一刀切,可考虑将系统最高安全级别部分的安全等级作为系统的安全等级。其次是系统分析是系统安全评估的基础工作。再次是行业性系统安全要求在风险评估中起决定作用,不同行业的系统有着不同的安全要求,必须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系统制定适应其特点的系统安全要求。最后,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系统安全总体设计。

上海市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对风险评估进行探索。2002年上海市就确立180家重点信息安全责任单位(2004年调整为163家),涉及重要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基础网络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2006年,上海市了《上海市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又于2007年1月出台了《上海市市级机关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指南》。之后,上海市信息委又出台了关于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自评估与检查评估制度的原则、工作安排。

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总工程师应力博士在介绍上海市的风险评估实践经验时,多次强调要引导各单位进行自评估建设,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成为政府及企事业信息安全建设的常态,在系统的设计阶段、验收阶段、运行阶段,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形成“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风险评估机制。应力认为,对信息安全主管机关来说,风险评估是一种管理措施,通过风险评估,领导者可以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信息安全重在管理

试点方向: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应用

访谈人物: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办主任张泽根

深交所ISMS项目组张兴东

有专家提出:“信息安全系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可见信息安全管理在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国信办网络与信息安全组与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于2006年3月开始,在北京市、上海市、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选取了相关单位,对国际上通用的,也是已经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两个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即ISO/IEC 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ISO/IEC 17799:2005《信息安全管理使用规则》,组织了应用试点。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办张泽根主任在具体介绍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践经验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参考国际标准ISO/IEC27001和ISO/IEC17799的基础上,结合海淀区原有ISO9001管理体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通过ISMS的运行实践,海淀区信息办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进一步通过ISO/IEC27001认证做了很好的准备,同时还对ISMS与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ISMS为解决海淀区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管理机制,并且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避免安全事故和合理分配经费两种方式很好地节约了建设经费。

在ISMS项目试点实施前,深交所ISMS项目组就确定了项目实施不能流于形式的总体工作思路。深交所ISMS项目组张兴东介绍经验时,认为除了利用技术调查手段之外,还需要深入各个层面调研,充分了解深交所的信息安全现状,利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以提高调查质量,为项目后期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1

所以,济源根据其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了电子政务建设,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节省成本,又提高了服务的覆盖面,并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新路线,为全国电子政务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不过,我们不可否认,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在安全方面确实存在着先天不足和诸多的隐患,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着政务信息失泄密、非法篡改、身份假冒等安全威胁。所以济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问题,明确规定信息不能上网,而且通过密码技术来保证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

虽然济源在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中,包括信息安全的建设中,都没有拉一条专线,没有建一个专网,完全是基于互联网,但他们通过采用商用密码技术和VPN技术,合理配置了具有防火墙功能的、不同档次的VPN安全网关和VPN客户端,实现了整个网络在安全条件下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由于完全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安全变得至关重要,但是,保障信息安全并不是安全措施越多越好,不能为了安全而安全,而是应该根据系统安全等级采用适度的安全措施,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保证适度安全,使得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既安全又好用。

如何在坚持适度安全的基础上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呢?

济源同样选择了等级保护的方法,把安全办公与开放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风险分析的前提下合理定级,并进行了分域防控和分级防护。

同样是由于基于互联网,安全隐患多而复杂,所以在风险分析中就面临了更大的和更严峻的挑战。作为政府政务办公的“内部”网和面向公众开放服务的“外部”网都是在互联网上的,互联网上的身份假冒、口令窃取等威胁很大,所以身份鉴别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存储或传输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容易被窃取或篡改,所以信息坚决不能上网;系统遭到攻击的风险很大,所以必须提高抗攻击的能力;互联网上病毒传播和扩散很广很快,所以要防止其影响到终端和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针对由于互联网带来的这些风险,济源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分为了公开信息处理区和敏感信息处理区,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防护。比如,公开信息处理区主要是面向广大公众的服务系统和完全公开的信息,由于广大互联网用户都可以访问,所以就要采取网页防篡改措施。

而在分级防护方面,将信息分为了完全公开、内部公开和内部受控三类,也是根据不同类别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比如对于在互联网上完全公开的信息,用户无须身份认证和加密传输就可以直接访问;而对于内部公开信息则用了商用密码进行传输加密,要通过口令进行身份认证后才能访问。

当然作为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的惟一一家试点单位,济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模式、扩大使用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甚至是在全国进行推广,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施效果

低成本的政务网络实现了安全政务办公和可信政务服务

篇12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 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安全、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电子政务平台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我国早在2003年9月颁发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等级保护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2004年11月,公安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推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测评准则和实施指南,为政务领域进一步建立政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指导。交通运输部也于2008年12月颁布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中对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了详细的技术规范。

随着交通政府机构的信息安全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既满足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和可访问性,又保证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性,也日益迫切。交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充分构建:

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基于PKI体系而开发的为多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审计和远程接入的应用安全网关系统,它可以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基础设施(主机、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中分散且海量的安全信息进行样式化、汇总、过滤和关联分析,形成基于基础设施与域的统一等级的威胁与风险管理,并依托安全知识库和工作流程驱动,对威胁与风险进行响应和处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性。主要体现在谁能拥有信息,如何保证秘密和敏感信息仅为授权者享有。

2)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拥有的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如何保证信息从真实的信源发往真实的信宿,传输、存储、处理中未被删改、增添、替换。

3)可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可为授权者提供服务而不被非授权者滥用。

4)可控性。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监控管理信息和系统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授权认证和监控管理。

5)不可否认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行为人为信息行为承担责任,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其信息行为。

总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得以实现。技术层面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性、共享性和可访问性的同时,通过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技术要素保障信息的安全性。管理层面则可通过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管理等规范化机制得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2交通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该由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运营体系、策略体系和保障对象体系等共同组成。

2.1安全组织体系。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坚持把“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放在优先位置,首先要求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可由交通主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信息安全工作,下设信息安全工作组,各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2安全技术体系。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技术体系可搭建专业的安全管理运营中心,并从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方面去搭建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2.3安全运营体系。交通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营体系一般可由安全体系推广与落实、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和日常安全运行与维护四个部分组成。安全运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在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个过程中,正常的运作流程,其信息流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即交通上级部门根据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需求的目标、规划和控制要求做计划,下级交通部门根据计划进行执行、检查和改进。而若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安全性出现威胁,影响正常的运作流程时,此时信息流则遵循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下级交通部门向上级部门报送安全事件,上级部门根据其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

2.4安全策略体系。网络安全策略是为了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总和,因此信息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指导和依据,全面科学的安全策略体系应贯穿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始终。安全策略体系,主要包含安全政策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四个方面的要素,在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控制措施的同时,必须制订层次化的安全策略,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各种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利用多种安全技术实施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对网络的多层保护,减小网络受到攻击的可能性,防范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安全事件的反应处理能力,并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尽量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篇13

1我国电子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

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获得一定的共识,目前主要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自身的结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实现政务的高效化和透明化。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发展比较缓慢,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远远满足不了公众和企业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在政务建设中多数是采用自建模式,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角色和定位不够准确,没有足够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业务上,而且自建模式的成本也非常高,容易陷入技术和财政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陈旧,管理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2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服务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的,单纯地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完成电子政府的系列工作,包括政务系统的开发、平台的维护和日常的运营等等。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电子政务服务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建立起多元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是政府部门的必要工作。一种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做法正是为了克服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实现政府政务的多元化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合约的方式,将政府和运营企业相联系起来,通过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服务外包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方式从具体上来看,主要是政府部门政务的主要内容交由专业化的企业来负责。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建设、业务数据的传输和业务的执行等等的工作。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电子政务外包监督模式的建立

在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外包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一种是流程式的外包模式;一种是混合式外包模式;还有一种是创新式外包模式。

篇14

【关键词】电子政务 网络信息 安全问题

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创造了理想空间,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如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不易受控等。网络运用的趋势是全社会广泛参与,但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权分散的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问题。由于人们利益、目标、价值的分歧,使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出现脱节和真空,从而使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广泛而复杂。在网络环境中,一些组织或个人出于某种特殊目的,进行信息泄密、信息破坏、信息侵权和意识形态的信息渗透,甚至通过网络进行政治颠覆等活动,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随着社会重要基础设施的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命脉”和核心控制系统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

一、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只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要想知道如何防护,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风险来自于何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来看,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风险分析是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

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标志是:一是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二是电脑黑客活动已形成重要威胁;三是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四是网络政治颠覆活动频繁。

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是过程管理,是实现全网安全和动态安全的关键。有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政策、计划和管理手段等最终都会在政府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机制上体现出来。就目前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机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1)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人才匮乏。由于互联网通信成本极低,分布式客户服务器和不同种类配置不断更新和发展及技术应用的扩展,技术的管理也应同步扩展,但从事系统管理的人员却往往并不具备安全管理所需的技能、资源和利益导向。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无法适应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形势的需要。

(2)安全措施不到位。互联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这同时也是互联网不安全因素的原因所在。然而,网络用户对此缺乏认识,未进入安全就绪状态就急于操作,结果导致敏感数据暴露,使系统遭受风险。配置不当或过时的操作系统、邮件程序和内部网络都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如果缺乏周密有效的安全措施,就无法发现和及时查堵安全漏洞。当厂商补丁或升级软件来解决安全问题时,许多用户的系统却不进行同步升级,主要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识到网络不安全的风险所在,未引起重视。

(3)缺乏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面对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互联网世界,大多数政府电子政务部门缺乏综合性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使这些政府电子政务部门就此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渐渐丧失警惕。实际上,一次性使用一种方案并不能保证系统一劳永逸和高枕无忧,网络安全问题远远不是防毒软件和防火墙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大量标准安全产品简单堆砌就能解决的。近年来,国外的一些互联网安全产品厂商及时应变,由防病毒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企业安全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他们相继在我国推出多种全面的企业安全解决方案,包括风险评估和漏洞检测、入侵检测、防火墙和虚拟专用网、防病毒和内容过滤解决方案等一整套综合性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4)缺乏制度化的防范机制。不少政府电子政务部门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防范机制,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制度滋长了网络管理者和内部人士自身的违法行为。许多网络犯罪行为(尤其是非法操作)都是因为内部联网电脑和系统管理制度疏于管理而造成的。同时,政策法规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政府电子政务部门信息立法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库保护法、数字媒体法、数字签名认证法、计算机犯罪法以及计算机安全监管法等信息空间正常运作所需的配套法规尚不健全。由于网络作案手段新、时间短、不留痕迹等特点,给侦破和审理网上犯罪案件带来极大困难。

二、对解决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国家层面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计划能全面加强和指导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二是建立有效的国家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变原来职能不匹配、重叠、交叉和相互冲突等不合理状况,提高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效率。

三是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变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太笼统、缺乏操作性的现状,对各种政府电子政务信息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四是在信息技术尤其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的研发方面,提供全局性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发展目标和相关产业政策,保障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产业和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产品市场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