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基本概念范文

经济学基本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基本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经济学;消费者行为;资源配置;外部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其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很相似,易出现混淆,所以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的内含与特征。对全面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商品效用与商品使用价值异同点

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很重要的是要把商品效用与商品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阐述清楚,使人们能够注意到它们的区别。

1 商品效用的含义

商品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商品的效用从消费者的主体看,它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时对自己某种需要满足程度的感觉,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觉,这种心理的感觉,说明了商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的主观感觉;从消费者的客体上看,他是商品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物质属性。

2 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

商品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它是由物品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感受为转移的。

3,商品效用与商品使用价值的联系

商品效用的物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离开了客观的存在形式,也就无所谓商品效用。商品效用之所以由其物质存在形式的属性限制着,是因为物质属性中的某些能满足人的欲望。人的某些欲望也只能用某些特定的物质属性才能满足。只要这个效用(特别是提供给他人的效用)是确实存在的。这个物质属性也就是表现在商品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上。那么引起真正的满足的客观(事)物的消费就也是确实存在的。至于这些客观物是有形状的物还是无形状的事则无关紧要。

4 商品效用与商品使用价值的区别

商品使用价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就是说,在商品生产社会中,使用价值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就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来看,它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从而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不因任何社会形式的变更而消失:就使用价值社会属性来看,它具有用于交换的效用,“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即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从而是交换手段”,是一个历史范畴,只与商品经济共始终,将随着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失。马克思说:“如果说商品的‘价值’只是一切社会形式内在都存在的东西的一定历史形式。那末,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特征的‘社会使用价值’也是这样。”“因此,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特殊的历史性质。”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效用及一般劳动产品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商品使用价值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即用于交换的效用,是商品效用所没有的。正是由于这一区别,在没有商品交换的社会里,商品使用价值不会出现,但商品效用确实可以存在的。

因此。只阐述自然属性的商品时,是可以用商品效用一词的,但在阐述具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商品概念及相关场合时,则是不能以商品效用代替商品使用价值的。

二、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主要区别

1 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是为获得某个目的物而实际付出的代价,它可以用货币计量;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机会成本的目的物是某个特定物品的特定选择。做出这种选择不得不放弃的其他获得收入的机会,因而难以精确计量。

2 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账簿上反映出来的显性成本。机会成本是比较意义观念的成本。在会计账簿上反映不出来的隐性成本。

三、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比较

企业利润是企业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总收益是由厂商的销售收入来衡量的,即价格乘以销售量表示,总成本中既有会计成本也有机会成本,那么,企业利润就包括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1 会计利润含义

会计利润是企业将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与所发生的实际耗费的差额。计算公式:

会让利润=总收益一会计成本=总收益一显性成本

2 经济利润含义

经济利润是企业将一定时期收益与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的差额。计算公式:

经济利润=销售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3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关系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联系: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企业表面发生的成本费用,没有考虑隐性的成本,也没有考虑期末的资产升值或贬值。从经济性上考虑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联系是,经济利润等于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即为:经济利润=会计利润一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是:会计利润是依据会计学原理,会计利润是事后核算,经济利润依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利润是一种事前预测,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预测决策的需要。

在正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四、物价指数与物价水平的区别

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它是一个相对数,而物价水平是个绝对数。

篇2

困境:

我们在做医药临床推广时,对于客户的选择都有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譬如:28定律、长尾理论等。对于不同的客户,我们给与了比较科学的价值分型:Very Hight、Hight、Middle、Low。目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源,做成最大的产出,请注意,并非“最优”的产出。面对资源投入,有时候,我们发现对于那些“高价值”的客户,我们想进一步的提高销售份额,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大多数营销人员冥思苦想,但有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眼光“紧紧”而又“仅仅”定格在当前“高价值”客户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投入,忽视了对整个客户群体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贻误了扩大市场的机会。

因此,我们引入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成本。

大家都有过众多考试的经历,从60分提高到90分,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要想从90分提高到100分就相对困难一些。边际成本就是揭示了这个道理。

在经济学中,多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带来的成本就称为边际成本。例如,厂商生产了100单位的产品,总成本是150元,那么平均成本是每单位1.5元。假设生产100单位的产品,成本是150元,生产101单位的产品总成本是152元。那么从100单位开始算起,多增加1单位产品,边际成本是2元。显然边际成本不同于平均成本,要高于前100单位的成本。换言之,从第101个单位开始,厂商的边际收益是少于边际成本的,如果要取得最大利润,是不应该生产的。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如果追加的成本小于增加的收益,我们可以继续投入;如果追加的成本大于增加的收益,我们可以停止这种追加,因为已经没有了最优化的投入产出比。

回到医药营销,我们推广临床产品时,客户A每月的产出是100盒,我们进行的投入成本是200元,如果我们希望客户A提高产出到120盒,考虑到目前的医药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为此相应的要增加投入50元,那么增加的20盒成本就是50元,要远远高于前100盒的成本,那么这样的投入,我们就要审时度势了,而不能光考虑多出来的20盒收益。因为如果我们把这50元的成本转向其他客户,有可能会产出40盒的收益!!

大多数的医药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都是非常努力,对于自己客户的界定都能很好的遵循“28定律”,目光锁定在20%高价值客户的身上,以“维持”目前的销量,突破非常困难。面对指标压力,无从下手,继续和竞争对手拼“资源”,毅然从现有客户中进行挖掘,认为,只要能上量,投入多点无所谓。殊不知,这种行为最终只能使自身更加被动。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是有约束条件的。

边际收益最优化原则的结果: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前一单位水平达到。

对于医药营销的客户选择与管理,实质上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每一个客户做到对其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启示:

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对于医药的临床推广,要树立以下思想逻辑步骤:

1、 当前的不同价值客户的处方产出是出于什么阶段,他们各自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是如何的

2、 特别是处方的绝对值相对多的客户,分析其处方动态,运用边际分析法,决定是否增加相关投入成本

篇3

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的基本认识中几个概念的情境教学给予分析.

概念1:力的产生和消失是瞬时的(时间)

情境设计:取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橡皮和乒乓球.

步骤1:将乒乓球放在桌上,用手指轻弹,乒乓球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步骤2:将橡皮放在桌上,用手指推动一段时间后停下.

思考:1.手指在弹开乒乓球的一瞬间,对球有力的作用,乒乓球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是因为惯性的原因,而最后停止运动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

2.相对于乒乓球而言,橡皮的运动是一个力持续作用的过程,是手指一直推动的原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手随时拿掉,由于摩擦力的关系,橡皮也会停止运动,并且,随着橡皮的停住,摩擦力也会即时消失.

3.步骤2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也是无数个瞬间的叠加,两个看似不同的过程,都体现了力的产生和消失是瞬时的这样一个概念.

概念2:要产生力物体可以不接触(空间)

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可以接着概念1进行.在概念1的两个步骤中,手指和橡皮、乒乓球接触而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是否产生力一定需要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接触呢?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概念1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接触才会产生力.当教师引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秋天的一个黄昏,牛顿正坐在果园里深思着,突然间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在了牛顿的头上,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触动了牛顿的思绪,最后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由这个小现象的启发创立了一大定律,而同学们能不能由此现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呢?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启示,苹果悬在树上,并没有和地面接触,但是也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掉了下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领悟到,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的事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有时还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都会对学习有帮助.

概念3: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而存在

教师:人用拳头击打墙壁时,为什么自己也会觉得疼呢?

学生1:是被墙壁“撞”的.

教师:当一个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被水桶拉得弯下了腰呢?

学生2:因为水桶有重力.

教师:很好.但是水桶的重力是地球对它的吸引,人为什么会被往下拉呢?

学生3:因为人要去提它.

教师:对.因为人对水桶有向上提的作用,所以桶的重力对人就有了向下拉的作用.拳头击打墙壁的时候,墙壁也在“击打”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思考……

为了更直观一些,教师放一段士兵用步枪射击的录像:步枪架在肩膀上,子弹射出的瞬间,枪支很明显对肩膀有向后的推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坐力”.通过这段录像,教师可以解释:枪支将子弹射出的瞬间,即对子弹施加了向前的推力,而子弹对枪支有相反的作用力,所以产生了“后坐”现象.如何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同呢?接着,让学生甲、乙、丙三人做个实验,学生甲和乙手中各拿一个弹簧秤,将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第一步,学生甲不动,学生乙用力拉手中的秤;第二步,学生乙不动,学生甲用力拉手中的秤;第三步,学生甲、乙同时拉秤,并不断变化拉的“力气”.在三个步骤中,学生丙一直站在中间观察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丙发现,不管是什么情况,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始终是一样的.

概念4: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空间和运动)

篇4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经济(language economics)”名目之下。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是最早从经济学角度诠释语言的学者,他在1965年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此后贝克尔(Gary S.Becker)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奇斯维克、米勒、达斯曼(Chiswick BR,Miller PW,Dustmann C)等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对语言价值(认为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语言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人物,如:格林(Francois Grin)、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奇斯维克(Barry R.Chiswick)、迈克洛斯基(D.N.McCloskey)、米勒(Paul W.Miller)等,他们的著作如“Econmics and Language:Five Essays”“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International Analyses”等都是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的语言经济学研究逐步形成了三种研究范式:一是人力资本理论下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二是经济学的修辞研究;三是对语言本身的经济学分析。(张卫国,2008)

国内的研究晚于国外(主要集中于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但近几年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广州大学等几个研究语言产业(包括语言服务、语言经济)的研究中心,出现了李宇明、屈哨兵、徐大明、贺宏志、陈鹏、黄少安、张卫国、郭龙生等一批专家学者,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产业”“语言服务”以及“语言经济”等名目之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语言产业必要性的论证。李宇明(2010、2012)、屈哨兵(2012)、黄少安、张卫国(2012)、徐大明(2012)等分别论证了语言产业(包括语言服务产业、语言经济)的价值,呼吁加强语言产业研究、促进语言产业发展。2.语言产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框架的论述。屈哨兵(2012)研究了语言服务产业的内涵、外延和特点;张卫国(2008)讨论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徐大明(2010)讨论了语言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贺宏志和陈鹏等(2012)则勾勒了一个语言产业研究的基本框架。3.语言产业的调查。在官方层面,教育部语信司牵头成立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近十来年对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海外华语等进行了持续监测,国家语委根据检测结果了多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国家语委还组织地方高校等科研部门开展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而在民间,中国翻译协会会定期“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一些私营公司也开展了一些调查工作,比较重要的如:北京亚博中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2013~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等。

整体上看,语言产业近些年来受到了不少关注,发展迅速;但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探讨还处于对其研究价值进行论证和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与廓清的阶段),语言资源的调查虽已引起重视并付诸实施,但由于该项工程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后续的工作还十分繁重。

(本文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西语言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YY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Ariet Rubinstein.Econmics and Language:Five Essay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Barry R.Chiswick&Panl W.Miller.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International Analyses[M].Taylor & Francis e-Library,2007.

[3]Francois Grin.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J].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2003,(4).

[4]陈鹏,贺宏志.中国语言产业亟待加速[N].人民日报,2013-04-25.

[5]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

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

[6]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黄少安,苏剑,张卫国.语言产业的涵义与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

略[J].经济纵横,2012,(5).

[8]李宇明.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9]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10,(5).

[10]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字应用,2012,(1).

[11]屈哨兵.语言服务研究论纲[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7,(6).

[12]徐大明.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3]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济南:山东大

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核心课程,管理类专业也视其为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原理相适应、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虽然频繁体现,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2、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中理论讲授过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笔一张嘴,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因为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学内容更枯燥乏味。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死记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另外开课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都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教材内容老套、陈旧,重技术而轻经济思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西方国家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注重基础和经济学普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几乎没有数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指导,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和内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为主,内容老套、陈旧,无法为学生理解某些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学时的限制迫使我们的教材在技术和思想之间选择了侧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居主导地位,教师在介绍数学表达方式后再介绍经济学思想,结果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经济学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场的垄断导致教材抄袭现象严重,习题质量偏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课程铺垫,讲授好导论。其实,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在学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学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因此,讲授好课程导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在导论的讲解上多花点时间是必要的。首先,简要讲解经济学的发展史,从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进行联系和区别。再次,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引导学生顺着“框架”去学习。最后,明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为学生以后把握微观供求模型和宏观AD-AS模型打下基础。

2、讲授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基本概念是决定该课程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基本概念作为思维的根据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基本原理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乘数原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们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3、通过对比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推导出来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但学生普遍认为图形太复杂了,宁可死记硬背文字,也不愿意仔细研读图形。事实上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就在于利用图形。对于图形,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三方面要求:(1)要求看懂图形,了解图形说明了什么原理;(2)要能借助于图形来解题,不仅会看图,还要会用图;(3)对相似的图形会对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AD曲线的形状和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需求曲线形状相似,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短期的AS线和市场供给线的关系又如何?通过对比,同学们不但温习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还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又如,MEI曲线为何比MEC曲线更陡峭?这是教学难点,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这两个知识点在图形上很相似,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长期的总供给线、长期的Pc曲线和微观经济学中土地的总供给线形状也极其相似,同样可以进行对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