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启蒙教育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对语文并没有太多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启蒙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是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必经阶段,只有这项启蒙工作做得好了,才能令学生在以后都能够喜欢语文,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不贪玩不做小动作,这样我摩恩的课堂效率便会更高,以下便是本人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启蒙的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开端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开端也是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而在我们的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的课堂中,最重要的开端便是营造一种令学生喜爱的、愿意去配合老师认真听课的氛围,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一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或是动画录音等来营造出本节课堂的所学内容的氛围,这样学生便能跟随这些动画、图片或是录音来进入到角色中,就会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本节课的开端便达到了想要的目的。而对于那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以及动画录音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出学生最喜爱并且热播的一些卡通人物,作为本节课的学生的导师或是陪他们学习的朋友,利用动画人物要求学生去学会需要掌握的内容,或是在学习一些动物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录音播放动物的叫声,并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去让学生认识这种动物,再比如学习公园及公园里的相关设施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大的公园示意图来引导学生们“逛公园”,边逛边学,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可以掌握这节课所需要学的内容了。

二、使用儿童拟人化语言

著名的德国戏剧家莱辛曾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何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依然拥有着一颗童心,儿童的好奇心与对任何事物的兴趣都是最浓厚的,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求知欲。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可是,据经验,一年级的学生不想搞年级的一样听话,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物带走,自制力不够,仅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教学的语言一定要去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多用一些亲切、活泼、生动、易懂的词语,用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比如,我们可以称黑板为黑板先生,粉笔为粉笔姑娘,拼音为拼音宝宝,文字为文字小朋友等等,而做一些找同义词反义词的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帮喜羊羊找他的朋友(同义词),或是帮喜羊羊找出哪个是灰太狼并把他消灭(反义词)等等,这样以来,小朋友的兴趣与善良一定会驱使他们的兴趣,认真的找出同义词反义词的。若是哪个学生找不出来或是找错了,我们可以用儿童的语气比如:“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我们的某某小朋友一起为喜羊羊报仇啊?”鼓励别的学生帮他们找,而学生找到的并且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多做鼓励。教师使用儿童拟人化的语言不仅能令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信赖老师,听老师的话。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普遍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利用多媒体并不仅仅是做课件,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视频、动画以及科普知识等,这样子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更加了解更加熟悉,不再局限于陌生的字、词,而是懂得了所学字、词是建筑物,动物、或是植物的名字。这样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四、布置有趣的课堂作业

我们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些抄生字,识字、词以及默写字、词等等,这样学生只会拿这些当做是最为头疼的像魔鬼一般的字、词,而若是我们把这些作业转换为级几个人合作制作一套生词卡,或是你画我猜这类的游戏来进行的话,会比以往的布置繁重的作业更能有效的反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对于他们需要掌握但是没有掌握的一些字词,他们自己会由于在游戏中失败而明白自己的不足,更是对这些字词加深了印象。不仅如此,这种游戏类型的课堂作业更是让学生从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出他们的团结精神。

总结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启蒙教育,因为这关乎着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与学习成绩,我们身为教师责任很重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对一年级语文教育的启蒙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芳.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

篇2

一、 走进汉语拼音园地。(33分)

1、我会在带点字宝宝正确的音节下面画上“____ ”。(6分)

说 话(suō shuō) 丰 收(fōng fēng) 星星(xīn xīng) 百 花(bái bǎi) 大 桥(qáo qiáo) 尝一尝(cháng sháng)2、我能认真拼,漂亮写。(20分)注意:写出格或涂改要扣0.5分。

xǔ gāo jìng liǎn xuě

多 山 干 洗 下

yīn wèi xiǎng niàn rèn zhēn liàn xí

wǎn shàng bà bɑ kàn dòng huà

,我 和 在 片。

3、我能把序号填进花朵里。(7分)

①gē wǔ ②zá pò ③huǒ bà ④chéng shí ⑤sù dù ⑥péi yù ⑦dǎo yóu ⑧chuàng zào伙伴 导游 诚实 歌舞 速度 培育 创造 砸破二、走进字词园地。(31分)

1、我能选字填空。(4分)

玩 完

①我写( )作业就出去( )了。

座 坐

②红红正( )在( )为上做手工呢?

2、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8分)

亲 全 远

新 会 连

“亲”字的主笔画是(),要写在填字格的竖()上。

3、我能照样子做一做。(15分)

①加一加 (完全) ( ) ( ) ②减一减 ( ) ( ) ( ) ③换一换 ( ) ( ) ( ) ④唱反调 上(下) 长( ) 甜( ) 冷淡( )三、走进句子园地。我能把句子写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小鸡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

第二部分:理解运用(20分)

四、学了课文我会用。(12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一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8分)

(1)只有自己( ),才有( )( )( )的菜。

(2)乌鸦看见旁边有( )( )小石子,想出( )( )来了。

2、根据课文内容连线。(4分)

司马光 把棉花上的蚜虫吃光了。

王二小 砸缸救出了小朋友。

小壁虎  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七星瓢虫 向小鱼 老牛 小燕子借尾巴。

五、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小白兔没有钟,不知道时间。小山羊就给小白兔送来了三盆花——牵牛花、午时花和夜来香。

太阳出来了,小白兔还在睡觉,牵牛花张开了小喇叭喊:“小白兔,起床了!太阳升到头顶了。”

中午了,小白兔还在跳舞,午时花开了,笑嘻嘻地叫:“小白兔,该吃午饭了。”

天黑了,小白兔还不想睡觉。夜来香开了,张开了小嘴轻轻唱着:“小白兔,把八点钟了,快睡觉吧!”

小白兔有了这三种花,起床、吃饭、睡觉,再也不会忘记了。

1、本文一共有____ 个自然段,第二段写的时间是______ 。(2分)

2、小山羊送给小白兔的三种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根据短文内容连线。(3分)

牵牛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吃饭

午时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睡觉

夜来香 提醒小白兔按时起床

第三部分 综合运用(10分)

六、写话练习(10分)

今年的“六一”是你上小学以后过的第一个儿童节,那一天你是怎么过的?仔细想一想,写一写。看谁写得仔细,写得有意义。(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去启发引导。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而立体引学式提倡教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启发引导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那么,该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议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七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

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二)学生说的活动。

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教师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启发引导学生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三)学生的阅读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引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首先要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们要常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启发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四)学生的写作活动。

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启发引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篇4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悠久历史

古代的学堂,诵读和练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日诵不辍,写字不停。近代新学制产生前后,仍然将诵读和练字作为教和学的主要任务。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在十三岁以前就背完了十三经,这为他们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是创作成功的奥妙。才思泉涌,笔下生花,得益于书读得多,读得熟,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诵读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诵读的现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中道出了窗外风萧萧、雨濛濛,窗内书声琅琅、其乐融融的情景。那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引起了多少人对神圣学堂的向往。但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却越来越静,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离我们远去。目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学生不是在题海中疲于奔命,就是被频繁的无效的所谓四人小组讨论所挤占,又或者被花样不断翻新的课件画面所占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一堂语文课下来,能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某些精彩语段进行朗读,但往往也只满足于表面课堂上气氛活跃,而忽视了诵读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能力越来越差,写作能力也随之下降,且不说让学生演讲、辩论,就连当众

①用笔:在练字的时候,统一使用钢笔(如较适合学生的“英雄牌616”型),字迹为黑(蓝)色。平时写语文作业时,使用钢笔或水笔,并注意握笔姿势。

②用帖:硬笔方面,建议使用“庞中华”系列的字帖(九年级课本上有推荐),如要选择其他书法家的也可。总之,把握一个原则:即这位硬笔书法家的字体是你所喜欢的。要坚持练下去,而不是朝令夕改。同时,强调凡是练字,须边读帖边练习,而非随意想到哪个字就随意写几个。

③用纸:七年级时,以“描红”某位书法家的字体为主,兼以在大方格(“虚宫格”)纸上完成写字课上的练习;八年级时,在大方格纸上“临摹”七年级时所用的字帖,兼以完成写字课上的练习;九年级时,以在小方格纸(作文纸)上“模仿美文(书法名家)”为主。

④用时:周一至周四的“练字”主要从平时的作业上体现。周五至周末依据年级不同(如③所述),分别布置不同内容。另外,寒暑假也均有布置。笔者尤其看重“在阅读摘录(常态作业)中练字”、“在作文书写中练字”。练字时的要求为:一是凡练必看字帖,看一个练一个;二是求质不求量,每次控制在15至20分钟左右,凡写必工整,求美观;三是字数要少,遍数要多。

四、以点带面:教师示范,学生互宜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益的阳光。”笔者虽然自觉硬笔书写基础良好,但总认为离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从教11年来,无论是课堂板书,还是课后批改,都尽力把字写得端正、规范,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同时,笔者在批阅学生的写字作业时,总把一些“优秀作品”挑拣出来,并在课上分发给学生作范例。对于写字进步明显的学生,在每月底的那堂写字课上,笔者还安排1至2人发表“进步感言”,向同学介绍“练习心得”。对于平时“大小”作业字都写得非常工整又美观的学生,给予“特别优惠”,即从下一学期开始,练字作业的内容、数量都可自己布置,不受老师约束。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设计黑板报、制作手抄报、参加写字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多方面地接受“熏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来看,效果很好。

以上,笔者略陈管见,期待能抛砖引玉,也希冀有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来关注并重视起写字教学,让写字教学真正回归到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来!

篇5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

篇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者课堂主体的重要角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是配角。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明确,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还要成为一个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这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真正取得实效也很重要。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种种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依据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

从语文知识的积累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的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

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出发,通过对文言诗词、成语典故、警言睿语等语言精华的品味和记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操练,给学生的语文能力锻炼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平台。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山中访友》,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组织的。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应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开展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只是搞一些简单热闹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要力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三个维度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吟诵,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还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篇7

【关键词】分层教学 语文课堂 农村 新课程改革 七年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6-02

农村中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和进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传统教学观念和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农村中学教育依然存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负担过重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而无所适从,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认识目前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以动态性、限时性和模糊性为分层原则,通过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和分层测试等,以教学手法的改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现。

一 目前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语文教学质量将大大影响着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高低。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尤其是刚刚升上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小学,生活接触面和小学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并不相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所差异,使得处于劣势的学生在新的班集体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2.学习负担过重

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仍然遵循应试要求来制订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忽视素质教学的推行。中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记忆大量的语文知识,而且要完成高强度的课外作业,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学生在放学后需要干农活,休息时间少,并在家人过高的期望下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中学生无暇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知识面变得更狭窄,学习积极性下降,难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给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3.课堂教学手法落后

农村中学有不少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较为传统,仍坚持“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观点,缺乏对“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和“以学定教”等先进教学理念的了解和实践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应试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激情;加之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教学设备难以及时更新和补充,使得农村中学生不能够接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农村语文教学和城市语文教学质量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二 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应用建议

鉴于上述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中学应尽快引进和应用新的教学理论,推进农村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其中,分层教学是近年来被大力推行的教学理念,尤其适合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分层教学,就是以班级大课堂为基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知识基层和学习理解能力差异,划分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施分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实行分层的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指令性目标和指导性目标,并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例如,教师在评讲七年级课文《论语十则》时所进行的课堂提问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在讲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差等生提出“哪些是重点字词”“‘愠’一字如何翻译”等问题;向中等生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如何翻译”等;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提难度较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如“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和品德”通过分层提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实行分层的课外辅导

以《童趣》的课外辅导为例,由于差等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解答难题的能力和信心,思想负担较重,教师们在辅导时应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避免不耐烦等消极情绪,真诚地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差的原因,并重点辅导《童趣》的基础知识,如弄清重点字词解释、读音,明白“之”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等。对于中等生,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并加强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让他们找准学习方向,加快提升能力水平。而对于优等生,教师在课外辅导时应注意并发扬其优点和特长,培养创新思维,如让他们想象和描述类似《童趣》的经历,尝试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等。通过分层的课外指导,让学生能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更有针对性地改正语文学习上的缺点,提高学习能力。

3.实行分层的测试和评价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在统一试题的要求下实行A、B、C卷制。其中,A卷有90%是基础题,10%是应用题;B卷有70%是基础题,30%是稍有难度的题目;C卷有60%的基础题,30%是稍有难度的题目,其余10%是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较强的题目。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试卷进行有区别的分值比例和评价方式,改变过去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情况,避免差等生受低分打击而失去学习自信心、中等生停留在一般水平停滞不前和优等生因高分成绩而骄傲自满的现象,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考试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进步体验。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农村中学生克服语文学习障碍,避免“优等生自满、中等生被动、差等生不动”这一局面的良好方法。通过实行分层的课堂教学、辅导和测试考评,不同层次的中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劣势,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应遵循动态性、限时性和模糊性的分层原则,及时、灵活地控制分层的标准,改变学生的优、中、差三个等次,避免学生形成固执心理而局限于某一层次,并合理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克服相对落后的学习环境所给他们带来的阻碍,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丽珍.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J].成功,2012(1)

篇8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实施单元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整体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四个一”。

语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思路,努力做到“四个一”:依托一个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一套教材,熟悉一册课本,明确一个单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其理念和标准,了解整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体系特点,熟悉当前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图,明确当前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时序、过程设计等。

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参考每单元之前的“单元教材支配表”。此表提要式分条列出本单元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主要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建议和精、略读课文安排建议。当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如笔者在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亲近文学”单元的教学时,将开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放到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教授,并作了略读处理。因为,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小,对文学没有太多直观认识。而《为你打开一扇门》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等的论述又比较抽象。如果按部就班,首先教授此文的话,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为此,我先安排了浅显易懂的《繁星》,生动曲折的《安恩和奶牛》,优美流畅、富有哲理的《冰心诗四首》,再安排了简短有趣的《古代寓言二则》,散文、小说、诗歌、寓言,体裁多样。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赵丽宏对文学的阐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二、有效开展比较教学,多角度、多层面“求同求异”。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题来合成单元。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既有共同的主题,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实施单元教学可以常用比较教学法。有效开展比较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求同求异”,通过对语言材料全面深入地比较和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理解鉴赏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之歌。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七律 》、《<组歌>两首》、《老山界》、《草》、《<>节选》),若从求同的角度看,它们有很多共性。首先,题材都与“”有关,记述了途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次,表达方式方面,都采用了叙事和描写,多少不同而已。最后,五篇课文的主题,都表现了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展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有共性,某些教学环节的要求、处理可以相同或相似。如:朗读基调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若从求异的角度看,它们各有个性。首先,五篇文章体裁不同。律诗、歌词、回忆录、小说、电视剧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一般方法。其次,从描写角度来看,前三篇描写景物较多,后两篇描写人物较多。教师可将各篇文章中的描写性语句找出,然后比较差异,并探寻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主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七律・》侧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组歌>两首》侧重表现用兵如神和战士的革命理想;《老山界》侧重表现优良革命传统;《草》侧重表现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节选》侧重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指点学生通过体会细节,品读关键语句来把握差异。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篇9

一、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如六年《山海关》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它的“天下第一关”雄伟庄严的同时,感受到它可歌可泣的历史,感受到它鼓舞着人们顽强的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还有六年级《圆明园》一文,从断垣遍地、文物被洗劫一空等,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五年级《我的战友》一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我”矛盾的心情和顽强的意志,认识到严格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进而让学生谈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六年级《美丽的规则》一文,让学生明白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这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

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级《永远的歌声》一文,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秋天的怀念》一文,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伟大爱。七年级的《鹤群》一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三年级《倾斜的伞》一文,洋溢着祖孙二人间互相关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想一想,家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这样就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用好诗歌对学生进行德育

诗歌是文学的女神。它以经典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诗歌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教育后人的。因此,加强诗歌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年青一代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文天祥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陆游在《示儿》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七年级教材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可联系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之情、日本强占了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名声,他那无比高尚的操守跃然于纸。近代诗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现了诗人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篇,无不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民族之魂,只有从中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六年级《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怕外国嘲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科学家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了祖国的强盛,牺牲自己的事业、家庭,甘愿默默奉献一切,毫无怨言,这是多么伟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历史长卷中五彩缤纷的文学园地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迎面走来,小小孔融就知道让梨;六年级《将相和》中,胸怀广阔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可塑造一个人高尚的灵魂。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延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组织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的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寓德于语文活动中。在“六一”汇演时,学生将《花木兰》改成话剧,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在观赏之余,为花木兰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可谓一举多得。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活动,调查家乡环境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变化,关心环境保护。

篇10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性;作业有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创新教育模式。所谓的“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独看书,而是在语文老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的引领下,学生个体自我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剖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问题、困惑,努力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解读文本的问题,获得文本中所得到的最大的启示与发展。自学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如,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做记号等。“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在老师有效地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彼此之间将“先学”时产生的见解、认识、问题、疑惑等进行相互的交流,彼此互动,共同探讨,最终达到正确理解、形成能力、解决问题、把握文本内涵的目标。“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学生当堂作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有的老师会认为,那样多好,老师不用讲,多爽,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真的会轻松,不!我觉得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从科学设定教学目标、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和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三个角度来实践。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相当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奋斗目标,教师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则要通过自学、互助学、老师传授来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要求。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有合理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如果教学目标是无效的、不可操作、不可衡量的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可衡量。合理的教学目标结构,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能够使学生有最大的收益。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2002年开始使用的实验教材,新教材在范文上注重文质兼美的名篇名作;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遵从学生发展需要;在单元课文的选用上注重主题化的一致性等,不同于旧教材以文体为主线,每课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得依据《课标》,为了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细致的教学目标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整体实际,并照顾到个体差异进行一定的目标筛选,从而确立以自己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上课前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和可操作的层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因此,在备课前,我是先解读《课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设定单元和每课的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1.有的课文教学目标很多,不妨删繁去简,只取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比如,《紫藤萝瀑布》,就抓一点:优美句子的赏析;《行道树》只抓借物喻人;《蝉》只需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等。一课一得,上课内容简单,课后又能让学生去拓展,何乐不为。

2.有的单元整单元的选材比较贴近,都是写人单元或者都是写景等,这样可以一单元一得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五篇文章,我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并学以致用当做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课上重点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两课,课堂让学生小练笔:以身边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要求他们运用写人手法,力求写出同学鲜明的特征,让同学一听就明白是写谁;回家的作业则是运用写人手法把家庭成员作为描写对象;上完这个单元时恰好清明前后,于是最后布置“清明”的大作文,要求学生抓住这个小假期的事件,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删去繁枝,突出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足够的时间讲透内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处理之后学生对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非常自如。

3.适当整合教材

特级教师王君曾说:“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因为没有哪门学科的教材比语文教材更需要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阅读篇目进行重新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究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一课“研讨与练习”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在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就是把握住掌握两种修辞并能运用到作文,作为教学目标,同时把朗读教学当成另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减轻了师生的学习负担,一课一得,时间充裕了,教师讲的从容,课堂有效性提高了,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来落实“自学”“互学”等环节,可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解读《课标》,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之后,分摊到具体的课文当中,根据不同课的学习要求,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作业、课后作业等。上课有的放矢,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学生“互学”和教师指导学习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在这方面大家要克服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活跃是学生肢体乱动,随意讲话,这就是学生主体,这就是课改,其实不然,课堂活跃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思维的活跃,学习行为的活跃,而不是其他行为的活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把“先学”放课外,课堂就从小测开始,而后是进入后教阶段,“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后,将自学中的困难,交给大家讨论,让已会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在这个“兵教兵”的阶段,课堂的秩序就很重要,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失控,这种失控不是说无法让学生安静下来,而是学生肢体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的一种无序性、低效性,在这个阶段我是如何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呢?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我的做法就是按班级四个小组进行小组评比打分,无论是课堂中互动的学习、师生的提问还是知识竞赛或者是考试成绩,全部纳入小组评比中;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和没按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施行扣分,最后以月考为阶段,每阶段小结,表扬优胜的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教师为小组加分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等做出一个评价,学生在获得老师对他(她)的极富个性的评价后,会获得一种有益于学习的快乐和兴奋,小组也是一样,获胜了整组高兴,被扣了组内成员的谴责,会促使他(她)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下次他们就会养成好的规范。小组评分的课堂评价有助于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而有序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设定下的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开展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进入真正预设的“轨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下的作业最重要的有三部分:(1)课前预习;(2)课堂的巩固作业,因为这是针对教学目标授课后的课堂当场巩固作业,由于事先已经设定了教学目标,当堂训练就在教学目标下设定,作业巩固的时间最多只有15分钟,因此,要较好地设计作业;(3)课后的巩固作业,这也是最难的,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误区,认为只有写的作业才是作业,看的读的不属于作业;作为语文教师之所以布置作业,目的在于怕学生不读语文,怕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其他学科,这就导致了语文作业的无效性。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班级人数颇多,老师布置作业是照顾大多数,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好生,他们明显“吃不饱”,对于那些稍差的学生,他们会感到“吃不下”,最后的结果是双双厌食。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后作业,针对课堂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把人物的描写当成作业的重点,上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就让学生观察班级的同学,描写人物的肖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读的内容来猜测同学写得是否形象,以读促写,以写促观察,带动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读的作业也是作业,尤其是在新语文课本的练习设计中还出现了“网络”一词,旨在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邓稼先》课后练习中有:“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还有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正的英雄》课后练习三: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为了完成这些丰富多样的拓展性练习,我和信息老师联系,在上信息课时,融入语文的查找资料,这样节约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时间,余出的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与实践的广阔天地,拓展课外阅读,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在阅读方面我在尝试一种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作业。我分小组的依据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欢诗歌的,我把他们放在一起,成立诗歌组,喜欢散文的组成散文组,喜欢苏轼这个作家的组成苏轼研读组……分别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同时以读促写。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的作业才能是有效的作业,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成绩。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提高有效性,课前、课堂、课后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只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语文学科教学更应该实施“先学后教”[J].上海教育科研:沪,2012(11):64-66.

篇11

关键词:课前发言;农村语文教学;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0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学生,应当能够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有中心、有条理、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以上这些要求对于城镇学生或城市学生当然不在话下,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就很难。因为农村中学生很少接触外界的新事物,可读可看的东西少,知识面窄,另外羞怯心理也阻碍了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导致口语交际能力的极度薄弱,写作能力低迷不前,而这一切若不先行解决,势必会给我们的农村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特殊学情,笔者在自己所在学校推进EEPO有效教育新课改的同时又推进课前发言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一、农村语文教学开展课前发言的必要性

2006年,笔者对一个七年级民族班做过这样的调查问卷:你认为你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A.差B.一般C.良好D.很好。调查结果:74%的同学选A;18%的同学选B;8%的同学选C;选D全班无一人。由此可见,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差。因此,语文教学开展课前发言就很有必要了。

二、课前发言的实施过程

大部分学生原本不敢或不想开口“说”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疑虑,向他们说明课前发言的重要性。每天上课前三分钟,让一位学生上讲台作口头说话训练,并形成一种制度,在班内轮流执行。

就此依次按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分别制定三个阶段:

1. 初级阶段的训练

七年级刚进校,从各村来的学生由于受各地方言的影响,加上胆小羞怯、词汇贫乏、见识少,口语表达能力极为薄弱。为此,这个阶段得先从比较简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可从兴趣爱好、父母、朋友、教师等方面指导全班学生出题。如(1)浅谈你的兴趣;(2)你喜欢怎样的教师?(3)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然后由当节课前发言者提前一天抽题后课前写好发言稿。上课发言时还允许参考讲稿,只要学生上了讲台发言,不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

2. 中级阶段的训练

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基本消除“不好意思”的胆怯心理,敢于在讲台上开口发言后,再由学生出一些既与课文有关又切合实际的题目。

例如:(1)学习《繁星》后,你喜欢看星星吗,为什么?(2)学习《端午节》之后,你家乡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3)学习《春》之后,你眼中的春如何?请具体描述等。然后仍由当日发言者提前半日抽取题目后稍作准备再上讲台发言,要求发言时必须脱稿且词句必须在五句以上。

3. 后期阶段训练

九年级,在学生有一定胆量和见解,基本能“说”的基础上,有课代表或教师指定某篇文章或某件事或某个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1)针对课前发言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2)谈谈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3)谈感恩等,任由当日发言者抽题后就上台发言,要求发言必须在两分钟以上。这个阶段训练了学生即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针对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课前发言实施后的效应

经过三届九年的实践证明,课前发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思维,丰富词汇,扩大知识面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1. 课前发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发言者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达到认定的目标,就会想尽办法搜集材料,留心听、留心看、留心找,然后对拥有的词汇、材料进行整理,力争条理清晰地进行发言。民16班一位平时胆小的同学在日记中还这样写道:我平时见教师打招呼都紧张的脸发烧,课堂上站起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更是两腿发抖,现在由于事先有充分准备,硬着头皮讲下去,没料到效果还不错。当听到大家的掌声时,心里就像喝蜜糖了一样。由此可见,课前发言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让学生在自己的讲述中感到成功与快乐。

2. 课前发言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听人家发言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就能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每次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完全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两条可供写作的素材,帮助自己加强作文材料的积累,长期坚持下来,众多的学生都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作文资料库,这无疑使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了坚实的基础。

3. 课前发言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课前发言强化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学生在准备发言的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考虑发言内容的有趣;考虑从哪方面来“说”等,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渐学会思考的办法,其作为智力核心的思考力就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4. 课前发言活动对促进学生课堂发言起到积极作用

刀是磨出来的,嘴巴是练出来的。因为有了课前发言活动,学生不仅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逐渐提高,胆子越来越大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课堂只要有合作讨论,发言见解的机会,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这种课堂气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利的。

篇12

一.课程标准缺失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内容

1.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课程具体内容严重缺失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提倡课程要走向民主、走向开放,根据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不再照搬大纲的结构,删除了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相关内容,对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也只作出了指导和建议,以期给教学与评价更大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这样做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很快显现出弊端,就是带来了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内容的随意。“‘用什么教’的教材内容,是‘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的体现、反映,它必须与课程内容内在保持一致。”新课程标准只提供了口语交际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缺失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内容,导致口语交际的正确取向难以落实。口语交际到底要听什么、说什么、怎么做,这是当前口语交际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比较模糊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是:

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交流中,要根据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演讲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这样的阶段目标为口语交际教学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就会出现随意性,这是目前口语交际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

3.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的评价不够具体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必修课程的评价中指出: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提出的“态度”、“基本要求”等都是空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评价措施和方法,很难具有可操作性。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编排不合理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教材,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能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契合了新时代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但我认为,教材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有一定的不足,内容偏少,训练的目标不够具体,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交际训练量不足

笔者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进行了统计,整套教科书共安排了12课时口语交际内容,依次是:

七年级上册: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人;婉转拒绝。

七年级下册:做一回小记者劝告;话须形象才动人。

八年级上册:当一次主持人;一姿一容总关情;假如我是导游。

八年级下册: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听出讨论得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师生自行设计。

九年级全册:没有独立的口语交际内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每册仅安排2—3课时,教学容量很小,且九年级根本没有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课本配套的曹文轩主编的《新人文读本》中也没有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

2.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单一、形式简单

科学的语文教材,应该将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与读写知识和文选相配套,几方面的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形成完整的语文教材体系。但事实上,现在的口语交际教学没有自己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又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要点、步骤、评价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与要求,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口语交际训练缺少技巧、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下面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材料——话须形象才动人。

“这是一张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人的脸,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中,仿佛隐藏着一生的忧患、劳苦和辛酸,黝黑的老年斑、苦命痣,不知凝结了多少人间的艰难;……交给了正在成长发育的儿女子孙。”

“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是身在仙山妙境……山如青螺伏水,水似碧海浮动。”

以上两段文字,一段是关于父辈的演说辞的开头,一段是导游对景物的介绍。谈论父辈的话题,是以对一幅名画的描述开头,无疑能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介绍自然景物,以细致有序的形象描写展开,自然会使游客游性大增,流连忘返。

口语交际讲求形象生动,以情动人。因此,描述的力量就显得尤其重要。

口头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故事。无论哪种对象,都应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也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你的描述对象说“活”。

①请向同学形象地描述你所见过的一处景物或你熟悉的人物。

②向同学形象地描述一件事情,并针对这件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口语训练的特点:注重事例示范,缺少技法指导。

三.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仍受传统认识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1.传统认识的误区导致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

母语的口语能力有一个自然的习得过程,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听和说的活动,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并不需要专门的口语交际课程来训练。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全面性、反思性和思辩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进入课堂教学,并且得到应有的重视。

2.考试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中考的指挥棒作用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都是无法被忽视的。在现今社会,中考的功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升学率、教学成绩已成为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首要且重要的标准。一切都被分数和考试成绩掩盖了,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被忽视了。

四.口语交际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给以相应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最大作用是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因此,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口语交际教学评价往往被忽视。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忽视,口语交际教学及评价对教材建设的反馈作用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者提出了表现性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活动反馈、成长袋反馈等评价理念和方式,主张口语交际评价的多元性、开放性。这些都是对口语交际评价的有益探索,为口语交际评价提供了可能。但是,这些评价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效果还不明显。另外,虽然这些评价方式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但具体实施标准、细节还不完善,教师在实践和评价过程中也难以长期坚持和驾驭。

篇13

关键词:减负增效;教、学、考;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08-02

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正式版2011年出台了,它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教材的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因此一线教师既要坚定课改、减负的信心,又要正视中考,正确理解课标成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的有利保障。因此围绕着新课标在教学与中考之间找到一条相对平衡的道路,让教、学、考三者统一,才是科学作法。但新课标提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方法,虽能切中教学时弊,但给出的毕竟都是指导性建议。能否让课标精神更具理解性,其标准要求更具体、明晰,建议更具操作性?让老师既能依据新课标减负增效,实践素质教育,又能依据新课标应对中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新课标"可爱又可行"。

帮助教师准确读解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准确了解学生的需要,定位教学内容,预设、预测出学习问题,做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新课标相统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相统一成为制胜点。2010年8月组织一线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细化分解了新课标的各项指标、要求,编写了《厦门市初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一书,今年又将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指导意见重新进行修订。

指导意见参照新课标体例设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在各个板块里根据不同年级具体提出"年级要求"和"年级教学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用"题例"形式对其相对应的情况补充说明,并提出教学建议,力求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指导意见是如何让教学内容与中考标准统一到新课标下?以两例为证。

例1:"教学指导意见"阅读板块之(二2)"基本阅读要求"板块九年级要求:11、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开放创新,展示出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并能结合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现象。

【题例】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请老师和同学评议。

(《人生》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011年厦门语文中考卷"第三部分阅读五之17: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2012年厦门语文中考卷"第三部分阅读五之15: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家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尺素传情;家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让人爱得深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他们心中,家,一直都是那棵让人流泪的树"的理解。

"2013年厦门语文中考卷"第三部分阅读五之16:"母亲啊!你是荷叶,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母亲。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

(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

三道中考题和例题的题型共同特点显而易见,都是考查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但中考题里不但包含许多具体的启示,比如13年试题就以冰心的一番深情倾诉启发学生,而且题干要求明显简单许多,学生只要能立足文本结合实际谈感受,就基本符合要求了。

例2:"教学指导意见"板块(二3)"文学作品阅读"八年级要求:4、体会文学作品常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题例】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芦花荡》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11年厦门语文中考卷"阅读五之15: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2012年厦门语文中考卷"阅读五之1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全文却多处写到男儿泪。从文中任选一处相关片段,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写该段。(字 数不少于40字)(提示:可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想象要合情合理)

两道中考题和例题在题干表述、题目指向上高度相似,但中考题指向更为集中,特别是12年的题干要求给考生更大选择与思考空间。而《芦花荡》的题例从"补写"的角度要求学生进行描写,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明显高过中考题。强调了补写内容与原文的连贯性。从这点看其考查角度明显高过中考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与中考是可相容的,它们都是学生学习过程所要经历的环节点,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要求往往还高于中考标准,因为中考标准的制定一定是根据当地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及教育主管部门希望他们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能够达到的标准而制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科学地将教、学、考统一起来,一定对实施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要让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必须让教、学、考三者统一,但无论如何统一,其前提必须是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选择;应用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是性灵的艺术,诗歌教学一直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初中生语文素质、文化底蕴和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之一,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诗歌学习中去,达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积累”、“拓展”和“涵养性情”的目标,全面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是许多语文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诗歌作为例子,对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以及具体应用作以下分析。

一、朗读指导课型设计

中国是好吟咏的国度,吟诵涵咏是提高诗歌审美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目前,一些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诗歌当成文章来教学,忽视了朗读课型的设计,殊不知诗歌是用语言声调来构建意象的,并以语言来表现情感、意境、哲理。因此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课型设计,让学生们在平仄相协、 韵脚相宜的诗歌朗诵中构思出鲜明、生动和逼真的艺术画面,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教师在朗读指导课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出朗读要求,包括标明停顿、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之处,达到“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的标准,此外,朗读指导课型设计应该更强调以朗诵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地表露诗中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现诗歌的间韵美。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在对其进行朗读指导课型设计时,一是要划分出词的重音,即词中具有较浓感情的词眼,如“望长城内外”的“望”就需要学生重读,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上承“ 千里” “ 万里”,下承“长城”、“山舞”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设计朗读指导课时,还要创新设计朗读的形式。例如,有的教师就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更科学地择取朗读方法,常常事倍功半。

二、诗歌分析课型设计

对诗歌的分析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语文诗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围绕诗歌的意象美,引导学生去解读、分析诗歌,还要做到精心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真正的意旨。

一方面,在诗歌分析课型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提炼关键字,并让学生细心揣测,品位炼字。诗歌往往语言凝练而精辟,字字千钧且震人心灵。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秋词》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古典诗歌最讲究炼字造句,教师要十分注意对这些关键字、词的分析和探究,将诗歌的“眼”拎出来,让学生领悟,才能培养他们诗歌内涵的学习和积累。教师不能把古诗词的分析等同于古文,不宜采用逐字逐句的诗歌翻译法,来进行诗歌分析课型设计,这样会破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探索和分析诗歌,就要在课型设计中挖掘诗歌中的意象,渗透诗人的情感。诗歌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它也是诗人“心象”的象征,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首元曲的理解,教师在课型设计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助教学,将诗歌中出现的九个常见的意象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选用这些意象的目的和表现出来的彷徨苦闷的心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诗歌鉴赏课型设计

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也是诗歌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诗歌鉴赏课型设计,要搭建一个好的鉴赏平台,使学生充分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对于那些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的,教师都可以设计成诗歌鉴赏课型,其中该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找出赏析的亮点、精心剖析透彻。以现代诗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课设计为例,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播放徐志摩这首诗的二度创作的现代歌曲《再别康桥》切入鉴赏话题,以视频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找出诗中能引起感触的词语、诗句,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谈感悟和评析,通过这样的课型设计,教师能很好引发学生的诗歌思维,引导他们做一个热情而细心的诗歌鉴赏者,领悟原作品的象征意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初中生语文素质、文化底蕴和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之一,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实例,为教师提供朗读指导、诗歌分析以及诗歌鉴赏三方面课型设计的建议,以更好地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敏.诗歌教学,要走“三步”[J].语文天地,201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