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培养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改革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语文,一门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在当代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中注入了“清醒剂”。应当看到,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共性问题,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需要认真反思,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否则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受损失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而是几代人的健康发展。
而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上,以往教育更注重的是前者,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融合。记得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一书中,曾引用叶澜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以为这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含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人文素养的内涵,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育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表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满意”的毕业生。必须强调的是,要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旋律下,构建立体化的职教课程体系,让学科辐射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交往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社会生产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向全社会树立起优良的职教质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及早地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很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一课作为必上课程安排于学期之中,但是鲜少有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之中的,更不用说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入教学之中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除外语类专业有一个学年的汉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为现代汉语,第二学期授课内容为古代汉语)外,其他专业都没有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而诸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所学内容的传承性,其实更应该全面的接受语言文化教育,使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将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把握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还有例如工科特这特别明显的专业,这样的大学生因其长时间接触工科教学内容,很容易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而缺乏人文素养的高学历人才就犹如缺乏了灵性的高智商机器一般,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某一个行业的精英,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分子,却大大的缺乏了面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与人文认知感。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智商满分情商零分”的怪才,这其实是对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大讽刺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应该重视起大学语文的普及性教育同时因地制宜、因校执教的开展由大学语文教学所脱胎而成的人文素质培养。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人文素养可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学开辟新道路,指明新方向,推动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有林.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论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5).
[2] 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 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9(01).
>> 浅谈综合英语课程设置特点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研究 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下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挖掘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大学英语改革方向研究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设置浅谈 浅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改革实践 服务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基于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向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于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浅析四、六级改革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浅析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
[8]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说明[EB/OL].http:///magazine/Article/WYJY199904003.htm
[9]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廖白玲,林上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1]沈骑.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及其实践模式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
[12]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
[1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
[14]王馨.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15]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 2005(4).
[16]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关于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说明[J]. 外语界,1985(3).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运动;攻防意识;培养
篮球的攻防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训练中也起着主导作用,攻防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在训练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攻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训练方法做相应的完善,攻防意识与技战术相配合,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通过篮球运动员的正确篮球意识阐述并研究如何培养篮球专项学生篮球意识。
1、文献资料法
整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篮球意识对运动员综合运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2、观察法
通过对篮球专项学生的训练观察篮球意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影响。观察篮球专项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视野的范围的大小和技术的衔接能力。
二、 结果与分析
1、篮球意识概述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在积极的思维运作过程中,对某种机制的训练培养逐渐形成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长期在篮球理论知识不断深化理解和在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加深的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活动。
2、培养浓厚的篮球兴趣
培养浓厚地篮球兴趣是培养篮球意识的前提,没有兴趣篮球意识也不存在。所以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篮球专项学生进行篮球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例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单项技术竞赛,如画三人进攻配合图,在理解了战术配合的路线、配合时机和配合变化等之后,学生根据进攻配合图进行练习,明确其他队员所处位置及移动路线,当进攻战术配合成功时,学生对所学的配合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
在篮球的技术训练中,不是孤立地练基本技术,而是在贯穿篮球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把基本技术训练和培养篮球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把学、练与用、变结合起来。
教师要引导篮球专项学生自我设计“对抗因素”,创造“对抗条件”,从而不断通过自我熏陶,根据不同情况制造假象,争取主动。在激烈的攻守过程中,利用篮球技术动作的幅度、速率、节奏、方向位置和真假的变化,来调和、迷惑对手,从而在比赛中主动制造战机,提高攻击效果,增强在篮球实践活动中实践应变技术的能力。例如;篮板球是很多篮球队的薄弱环节,篮板球训练应是经常性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
4、篮球运动中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篮球专项学生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条件。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任何一项技术动作的要求与运用,都取决于能否周密地在瞬间内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为此,在篮球技术训练的初期就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视野训练。在技术训练中,要考虑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如:运动员至多利用余光照顾到球或者不看球,视野的重点是观察场上全面移动情况,特别注意观察,这对运用应变技术,战术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5、培养战术意识,深化战术配合,强化篮球攻防意识
个人战术意识的迁移是培养战术意识的关键。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实践的影响,例如,队员在进行持球突破时,教练员要求队员观察场上情况;如果没有防守人补防,突破队员直接突到篮下投篮;如果在突破中有防守人补防,突破队员及时把球分给同伴投篮。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队员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配合意识。
在战术训练中强化“投篮意识”。在练投篮时,要求运动员的动作要简练,快速,准确。要强化他们出现机会必须投篮的意识,并能在复杂情况下,激烈对抗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与对手斗智斗勇用眼神,动作的真假变化,使对手产生错觉,从而自如地投篮,提高在强对抗比赛中投篮命中。
在训练中除了要进行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外,在意识的方面也应该同时提出各种要求:积极地进行抢位防守的意识;失去球权后,立即进行防守的意识;打破固定看人界线的意识;对待球人的防守,应根据进攻队员的特点,机动变化,采取措施,起近防守,做到防投,影响控制对方传球和借机抢断的意识;对无球人的防守包括:强占断球路线,随时准备断球意识;护送的意识;队形机动变化意识;抢篮板球及反击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篮球的攻防意识在篮球意识的整体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它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个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事业中的潜在实力,在体育与运动学中篮球专业上的一种高要求的素质。贯穿于培养篮球攻防意识的历程中,这种攻防意识无不充分地显露了篮球运动员基于理论和实践活动上的综合素质。因此,篮球运动员对篮球意识的形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相当重要而且必要的。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
2、建议
在训练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大力发展观察力和思考力;训练时要狠抓基本技术,结合实践,加强对抗性训练,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锻炼运动员的意识、意志和实战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队员的篮球攻防意识,是极为重要且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循序渐进,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篮球攻防意识,为其以后的篮球运动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腾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4):54-57
[2]朱越彤.现代篮球运动攻击性防守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59-61
关键词: 自主学习、影响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 : 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nd strategies influence college’s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pabilities
Wu Rongjuan, Wang Na , Shi Jinghua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Abstract:Help students' establish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form the habit of lifelong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elf-directed learning, find that student’s individual su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study motivation、interest、self-efficacy、self-confidence etc.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but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stud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lso have an impact 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these factors put forwar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i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ncluding learning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tc.) to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fluence factors, individual subjective factors,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1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又称为自我指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学习者自主(1earner autonomy),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行为1。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如任春华等将其归结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 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 心理和情感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 独立个性与教育民主的缺乏, 学业时间管理, 社会环境2。张俐等认为主要由3个因素,主动性、思维力和内驱力,共22 个成分影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核心因素是“主动性”,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3。王静琼等研究了自我概念、学习归因、学习环境适应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发现自我概念对自主学习有直接影响4。李永强等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发现专业感兴趣、学习有计划、生活有规律、自信心等对自主学习有显著影响,学习环境及其社会性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很小5。
虽然,国内的研究各不相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献都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个人主观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等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影响最大,外在环境因素如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对自主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应该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2.1 个人主观因素
(1)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动因。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 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如: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个体因素,学校因素(校园环境、教学设备、课程设置等),社会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专业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该首先进行专业引导, 尽快让学生理解这个专业并对专业感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导,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知道为什么学这门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加强学生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的培养。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和感受6。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充满自信心,这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4。因此, 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近年来,对于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成功的机会。③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④归因训练。⑤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直接的反馈。⑥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⑦努力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7。
2.2 客观影响因素,
(1)进行学风建设,改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自主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学习环境包括软硬件两方面,如适宜的学习场所, 图书馆、网络工具等硬件环境,也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影响。目前各大高校在硬件方面都已做的非常完善,因此,目前高校应更注重学风的建设,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影响,社会的不良风气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读书吃亏,从而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因此,学校注重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郑敏, 自主性学习的缘起和发展[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8卷,第3期
[2]. 任春华, 桑青松,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19卷,第11期
[3].张俐,刘波,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2卷,第7期
[4]. 王静琼,张卫,朱祖德.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
模型[J].心理学报,2010年,第42卷,第2期, 262-270
[5]. 李永强,陈永成,时洪洋,陈静, 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高校的调查数据,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 第34卷,第2期
摘要:传统的工科类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纯粹技术能力的学习,培养的学生无法成为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显得特别紧迫。本文探索了培养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工科大学生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在科技型企业中进行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培养既有项目管理经验,又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项目管理;联合培养;工科;产学研 一、项目管理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事实上,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企业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线从事产品的批量加工,实际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因此仅处于制造业的低端。这种以依赖廉价劳动力和消耗资源为主的加工业不可能永远持续发展。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导致了中国的产业危机,大量加工型企业正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及其他劳动力更低廉的地区转移,将来还可能向非洲等更不发达地区转移。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显而易见,中国的希望在于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相对应的,中国的高端人才培养也要向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从2008年经济危机到现在,政府和业界不断呼唤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但是中国的产业升级远远没有完成。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年来GDP的增长乏力。究其原因,除了体制、环境等因素,缺乏创业和创新型的人才也是关键。广东省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及时推出了产学研合作项目这种模式,以期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培养实用技术型的人才。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仅仅培养技术型的人才还是不足够的。比如在美国,苹果、谷歌、facebook、yahoo、微软等创新企业辈出,成长极为迅速,其成功的机理并不仅仅是一个领先的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将创新的思维转化成实际应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项目管理能力。目前中国也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但是实际上,创新性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不仅仅由好的技术想法来决定。很多技术想法很美妙,但是付诸实际却不能成功,其中正是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执行力不够。有数据表明,产品的成功率80%决定于项目管理水平的好坏,而只有20%是决定于技术水平的高低。
国外在工科人才的项目管理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在二次大战后,高校采取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计划。进入20世纪80年代,企业架构的重组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企业对专业技术的工程师需求下降,但同时对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师的需求上升。与此对应,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教育越发重视,其中有46%的高校与企业有项目管理方面的合作研究项目,有80%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工业企业中实施项目。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力地支持了美国创新路线的发展。显而易见,中国要实现自身的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学生创业”宏伟计划的实施,也必须走这条成功之路。
二、目前工科人才的培养现状:重技术、轻管理目前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比如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从课程来说基本是理论课的讲解和实验课的验证,即使是有限的生产实习,也是以熟悉技术为目的。[1]针对工程类的项目管理,既没有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创新的看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全局观念和协调意识。
这种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技术能力是很有效的。但是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毕业生仅仅具备技术能力是不足够的,更需要具备项目管理经验,能够完成从项目的启动、开发到结束等整个周期,涉及到包括资源的分配、工程管理的流程制定、风险的识别和规避,以及项目环境和周围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2]企业需要真正地完成一个项目并产生效益,而不是仅仅关注技术细节(原则上,真正的技术工作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三、产学研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的新模式 (一)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鉴于项目管理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中的重要性,而大学生在高校缺乏这个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借助高校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联合,通过共同实施大型产学研项目的模式来培养工科学生的项目管理水平。[3]
有别于传统的仅仅在企业从事具体细致的技术开发,在该项目中大学生将在科技企业中从头至尾参与企业的项目活动,包括项目的前期调研、项目立项、项目的技术方案论证、项目的实施、项目的验收以及后续的项目维护、项目的效益分析等等。在每一个具体环节,都由大学生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制定方案,确保大学生学到管理的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科技型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4]。学生通过工程训练提高层次后,将来能够在企业担负更大的责任。
(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项目过程才能实现。目前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要么是纯粹的技术开发人才,要么是纯粹的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模式针对分工明确、人力资源雄厚的大企业是合适的,但是对于技术创新型的中小型企业是不适应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更需要的是项目管理人才,能够独立承担完成整个高科技产品流程的综合性人才。[5]在实践中,为培养项目管理能力,需要大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授权,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能力。当然,项目管理的理论学习和项目组成员的经验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的关键点有以下几点:(1)探索把大学生的培养和企业项目的运作结合起来的方式。选取的企业是科技型成长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发展极快,项目极有创新性并且技术含量高。(2)根据企业的项目内容,利用项目管理方法论制定项目全套实施方案,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周期,做到培养的时间和项目的生命周期同步,这样学生能经历完整的过程,获得项目管理的全面经验。(3)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有别于普通的产学研项目,这里的学生更多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技术开发,换句话说,不是局限在技术或者开发部门。在企业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和企业的高层领导、项目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紧密合作和沟通,说服各部门配合项目的进行,划分各部门的工作界限和责、权、利。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4)进行大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估。在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必须由项目实施的最终结果来确定。根据项目质量的好坏,评估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这些评估对于将来的工作,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施的具体案例
选定合作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广州市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电气火灾监控技术产品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大批光电、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结构等专业的技术人才,定期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研讨和交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感温火灾监测系统”已大量应用在高速公路、隧道、电厂、变电站、石化油田、水利水电和地铁等行业。
选定合作的实践项目是“高层建筑光纤火灾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近年来,城市建筑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火灾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现有的消防设备很难对起火点进行准确的灭火,导致火势进一步蔓延,增加救援难度。“高层建筑光纤火灾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对高层建筑内火灾发生前的温度实时在线检测及预警,做到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对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选定的项目管理方法是“IT项目管理方法”[6]。项目管理有很多种类和经验,但是针对不同的企业和工程有不同的实用性。由于我们面临的项目主要是电子信息类项目,因此我们选择IT类的项目管理方法。它包括团队模型、过程模型和风险模型,通过三个基本模型的应用,帮助企业认识到采用新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规划、构建和维护整个项目。
运用IT项目管理方法,针对此工程的项目管理作出如下的实施规划。
(1)建立团队模型。目标是根据团队以及成员的不同技能提供灵活的管理方式。把“高层建筑光纤火灾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分成开发、测试、部署、用户培训、产品需求和程序管理等6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由大学教师、大学生、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共同组成。每个项目小组明确目标和任务,对项目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项目小组的分工如下:①程序管理组:项目的进度控制、风险评估、资源的控制和分配。②产品需求组:由业务人员担任,负责为应用系统的开发确定一个目标范围,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明确客户的目标并形成面向项目小组的需求说明。另外,在表达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控制客户的需求。③开发组:交付一个完全满足功能说明书的应用系统。④测试组:规划和进行新系统的测试,保证应用系统交付之前能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测试组必须独立于开发组。⑤用户培训组:通过应用系统的演示和培训,尽可能地使最终用户能充分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通过编写使用文档,使应用系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和使用,降低整个系统技术支持的费用。⑥部署组:确保应用系统平稳地过渡、安装和移交到用户运行环境。
(2)建立过程模型。目标是改进项目的控制方式、降低风险、提高质量以及减少项目周期,并对项目的全过程提供了规范。过程模型包括项目分期、里程碑、项目的常规管理和目标管理等等。具体是将整个项目过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里程碑。在每个里程碑明确了6个项目小组要完成对应的工作,达到对应的目标。比如把项目分成:①目标范围确认(需求确认);②项目启动会/项目计划;③开发完成;④测试完成;⑤系统割接上线等阶段。
(3)建立风险模型。目标是帮助团队确定工作的优先度,做出全面和关键的决策,以及更好地处理意外事件。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评估风险(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破坏力),然后考虑降低风险发生的方法,最后考虑风险发生时的对策。制定风险对策之后则要进行风险跟踪工作,防止风险的发生和减少风险的损失,而不是在风险发生之后才进行补救。
IT管理方法这种以目标为管理核心的模式能建立良好的项目队伍,使各自发挥所长、各尽其责,以里程碑方式驱动整个项目的滚动前进。在实施中注重项目各阶段的结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及时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大量地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同时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培养既有项目管理经验,又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工科人才,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好的贡献。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产业升级迟迟无法推广,究其根源,表面上看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无法从事创新工作,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担此重任的人才。因此有目的性地通过与中小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培养人才,就能够找到一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石长地,关永,吴敏华.探索与创新――信息工程学院教改论文集[C].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肖芳林,仇俊林.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5):102-104.
[3]孙清忠,黄方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探析[J].高教探索,2014(5):26-29.
[4]余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关键词:科研素质 大学 创新引导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69-01
一、总论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本着样本选择兼顾到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原则,通过对话、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展开工作。其中问卷调研,共向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673份,有效回收率为83.65%,其中大一为551人占27.55%、大二为533 人占26.65%、大三为531 人占26.55%、大四为56人占2.8%。
通过调研得知,同学们对于参与科研素质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展示自我、结识志同道合朋友、提高求学及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术修养等,并未把物质或荣誉奖励排在首位,这从根本上切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得出:一方面同学们对于科研素质的提升非常迫切,与此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制约学生科研素质提升的因素。
下文将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以及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如何培养科研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素质提出建议。
二、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研得知,在 “你觉得科研活动和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吗?”这项课题中,有5.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相关,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有没有科技成果无所谓;有4.5%认为不相关,“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老师,学生是次要的”,但同时有88.9%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有没有科研成果将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人数仅占总人数45%,其主动性还不足一半,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比例对于此科研活动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学校评比性活动的加分之类。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参加一系列科研活动,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认知上,不同人群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仍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认识到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学生的科研观念多局限于对综测加分以及科研素质对于自身事业的发展有影响的层面,眼界较为狭窄,应当对此方面进行合理疏导。
三、制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们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的意见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扩建以及实验器材的完备方面,在“你在参加SRT、挑战杯、自主创业类以及与之类似的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的问题调查中,23%的参与者认为从导师那里所获得的指导作用有限,32.9%的参与者认为经费支持有限,68%的参与者认为各项进程手续复杂缓慢,45%的参与者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 ,43%的参与者认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在“你要参加科研项目,最希望学校或学院提供怎样的帮助?”这个题目中参与者对优秀指导导师、咨询平台资金等期望值较高。在团队配合方面,参与者对团队配合的作用给予了相当大的肯定,但仅有56%的参与者认为能够有明确的目标,配合默契,能熟练操作。其他参与者认为能机械式的完成配合或者不能独立完成。
通过对制约因素的调查可以看出,诸多因素成为大学生迈进科研大门,提高科研素质的绊脚石。如何让绊脚石成为垫脚石,成为有关部门、高校以及学生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改进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科研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于科研意义的认识过于局限以及学生的科研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在学校层面上,应通过在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举办讲座,辅导员动员等各种形式,让大家初步了解科研素质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科研素质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自身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播科研素质的提升对于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继续求学深造所具有的影响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目前学校硬件设施以及资金扶持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制约作用,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加大财力、物力的投放,下发经费以扶持学生的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导师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指导,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
3.优化审批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参与者认为在科研活动中各项审批手续复杂缓慢是其进行科研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在目前科研活动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的不便,针对目前科研活动审批冗长复杂,耗时长,步骤繁琐的现状,应尽力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和步骤,从而使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尽快有序的开展和进行。
4.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有待提高。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进行科研活动来实现,科研活动的完成不仅需要个人去亲身动手实践,也离不开团队合作。所以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动手操作,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此外,应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协调配合去圆满完成一项科研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在科研事业的重要性,从而具备基本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提高科研素质。
什么是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合连贯型”模式呢?就是把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数学教师教育的培养和培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整体融合、全面贯通、统一培养”,在大学数学本科教育的一个系统内完成中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培训的工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学生在本科一个阶段内获得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师教育和培训;2)整合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培训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使资源应用更科学、更经济;3)学生在受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既兼顾数学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型,又兼顾中小学数学教育分段性的特点;4)培养策略上,先整体性地教授学生基本数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的理论,再突出重点地对某一阶段(或小学或中学)的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专项职前培养训练;5)使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就业选择更具有广阔性,入职工作更具有快速地适应性.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合连贯型”模式与原来数学师范培养模式相比,有几个显著变化:1)肩负培养培训职前、职后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2)原数学师范类专业相应更名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如昆明学院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础数学师范方向)”,现更名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3)高考录取的全日制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其教育方向的课程把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整体与贯通相融合,统一与分段相结合.4)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质量培养的理念、方案、课程,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等都有改变.
2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整合连贯型”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想
新入校的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在校经过4a的学习培养,最终毕业走向社会,这是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必经之路.借用其它领域的术语,我们把大学生新入校称为“输入”,毕业称为“输出”.于是“整合连贯型”模式下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框架构想将由“五大环节”、“三大系统”组成,详见图1.
2.1质量体系中的“五大环节”
2.1.1数学教育准人才输入环节1)从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的招生开始,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学生主流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就是为中小学数学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数学教师人才.而教师的选拔与其他行业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和示范性.譬如,身高不能太矮,外表形象要大方,行为举止要得体,思维活动要清晰,口齿表达要清楚等.因此,对新入校的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进行面试和审核是必要的.原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就有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面试的传统,这样从源头上为人才质量的保证作好铺垫.2)重视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入校后的入学教育,不要流于形式.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本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等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再增加或加强:专业愿景教育、教师愿景教育、教育行业特点教育、大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目前欠缺可行性指导的教育)、大学生社会性教育(包括认识社会的教育,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引导学生瞻望未来,激发梦想,勤奋求学.
2.1.2数学教育准人才学习培养环节1)基本理念.以国家、政府的需要为准则,以尊重个性的发展为基点,培养国家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有信念、有责任感、能胜任教学、有生命活力、活生生的人.2)基本原则:“四个满足需求”.满足国家教育人才的需求,满足地方政府教育人才的需求,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满足学校特色培养方案目标的需求.3)培养训练的学习内容.在拟定和实施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时,应尽力覆盖以下“8个领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领域、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领域、生命信仰与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文学体美学习与训练领域、就业技能与创业技能训练领域、考研学习辅导领域、公务员备考辅导领域、教师入职考试辅导等8个领域.其中前4个领域是重点,后4个领域可以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学习侧重不同.在宏观上,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必修选修、考试考查、教学与实践等方式,调节学科主次.在微观上,通过教师教学、学生选课、实践训练等,调节课程重点.总之,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不同的需求获得不同的满足,人人找到和学到自己有兴趣的、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成长.我在长期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曾尝试过梦想教育,让学生写梦想,遗憾的是很多同学没有梦想.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由此,本人为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担忧.也曾尝试过训练学生就业应聘的实践,模拟应聘、辅导应聘,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主动反馈应聘信息并接受再辅导.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需求,而是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学习的兴趣.4)数学教育准人才学习培养的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美丽图画的环节.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历时4a8个学期的学习,不仅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拥有厚德载物的胸怀,仁爱信实的良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这才是人才质量最根本的保证.这个环节还要要求老师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敬业示范,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1.3数学教育准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评价环节该环节包括:学生每学期必须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以各种方式检查和检测学生对专业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检查和检测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状况,制定合宜的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质量,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
2.1.4数学教育人才输出环节此环节是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等工作,关心学生考研深造的工作,帮助、指导和推荐学生创业、就业等工作,直到把学生全部送出校门走向社会,同时该环节还兼有对毕业学生流向进行统计的工作,以及根据学生毕业的流向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工作等.
2.1.5数学教育人才个人发展、社会需求满意反馈环节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国家、地方政府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帮助受教育者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其个性,实现理想追求,获得道德升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此环节的工作包括学校负责就业的各级部门对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自我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表现情况的跟踪反馈等.2012年,我们对昆明学院数学系2004级到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础数学师范方向)本科毕业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向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反馈调查表.对已毕业学生调查的目的是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师教学等情况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对即将毕业学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设置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等能否满足他们当时就业的需求.这为我们反思、研究、修正、调整未来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材料.
2.2质量体系中的“三大系统”
2.2.1反思、研究、修补、调整系统这个系统由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学院(系)相关部门的领导与成员构成.这个环节主要对第5环节“数学教育人才个人发展、社会需求满意反馈环节”进行跟踪,建立健全“消费者满意”制度,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到各级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反思、研究、修补、调整、落实,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属于招生带来的问题,譬如,由于外在形象或特殊的性格等不适合做老师的,系统反馈到图1所示的①处,从第1个环节“数学教育准人才输入环节”反思、研究、修补、调整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的录取条件,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属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等问题,系统反馈到图1所示的②处,在第2个环节“数学教育准人才学习培养环节”进行反思、研究、修补、调整,研讨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属于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评价体系的问题,系统反馈到图1所示的③处,在第3个环节“数学教育准人才质量检测、评价环节”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修补、调整,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2.2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学生管理部门、各学院(系)相关成员构成,建立健全教学培训细则、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成才标准、工作记录台账等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监测与监督机制,落实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和跟踪监控,落实教师教学质量的督促和检查,落实学生学习情况的督促和检查.譬如,学校例行的学期中期教学检查,学期期末教学检查,以及3,5a的教学评估检查等,跟踪、管理、监督人才质量的进行情况,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3结语
关键词:社会转型;成才需要;学习行为;大学生;目标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环境的函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应如此。大学学习是一种追求知识为未来高质量生活准备的活动,显然,生理与安全性需要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动机,只有以获得尊重与实现自己价值为内涵的成才性需要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动力。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成才需要,并且使成才需要更多的偏向个人的目标,这一切必然在大学生学习行为中得到反映。
目前,有关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集中研究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而且分散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就业率影响等方面,很少有人从系统的角度将整个学习行为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认为所谓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与大学、专业选择以及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总和。从行为的发展来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成才性需要”驱使下的较长而复杂的行为过程,从时间地点顺序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限于在大学内的学习――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它还应该包括大学与专业的选择过程,即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一、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才性需要与大学培养目标的比较,对就读学校、专业的选择。这一阶段,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影响行为倾向的关键因素,其中成才需与将来职业密切联系着。
虽然,大学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成才性需要在总体方向上同向,这是大学与大学生发生关系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行为即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与确定方面,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学生一方面要对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具体成才目标进行比较,其中将来就业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有资料表明,51.2%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主要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31.1%的学生出自自己的爱好,57%的学生是自己确定专业与学校,但是对所学专业与市场需要比较感到满意的人所占比例不足为30%,尤其非自己选定专业的学生70%不满意现学专业[3]。可见,市场因素,个人兴趣与学校培养目标在影响学生行为方向选择与确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一影响会伴随着大学生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从许多学校招生信息中挑选符合自己成才性需要的学校,对学校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初步认识与价值筛选的过程。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
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再认识、再评价过程,它是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受到学校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个人目标的影响,表现出多元性。
就业前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学生及其家长不惜数万元教育投资绝非仅只想得到一张大学文凭,而找到满意职业、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们真真的目的。资料表明[3],51.2%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主要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31.1%学生出自自己的爱好。从近年来招生工作信息中也得知,许多考生宁愿冒落选的风险而只填报就业前景广阔的学校与专业,对其它学校与专业均填报“不服从分配”。设想如果投入数万元学费并在大学学习四年后而无法找到自己认为相对满意的工作,或者不能就业,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这种人才资源的开发投资是低效益的。从自主择业来说,如果不能选择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显然不可能充分就业。因此,在当前仍至将来,就业前景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最直观的因素。
学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培养目标通过影响教学体系及设施建设、学生管理的评价指标,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按行为方向和行为强度两个维度对比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存在四种类型:第一类,大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完全一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完全一致的前提是目标的双向适应性。学校在定位培养目标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核心需要,学生也充分理解了学校培养目标的意义,使得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相互吻合。第二类,大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总体相同。学生对所学专业与学校基本满意,表现出学习努力、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与专业能力。第三类,倾向于个人目标。对所学专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很满意,学习中行为选择性明显,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加不积极 。第四类,明显于个人目标方。 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的确存在,例如,完全为自己个人目标学习等。实证研究证实,当代大学生学习目标可分四类(见表1):
显然,当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完全一致时,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的促进是积极的。但是如果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明显不一致,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应该归结为第二、第三种类型,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协调的地方。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滞后市场的需要,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导向常常发生偏离、甚至表现出相悖。许多学生淡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热衷于各种“考级”就缘于此。因此,这一环节是大学生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对学校培养目标再评价与认同的过程。
三、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
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是指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实现了专业学习的目标、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经验(实践能力)。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受到就业市场的有关信息与学校教学体系二大因素的影响。
就业市场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程度:第一,人才的竞争制度。就业市场是否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到位与到位的心理感受。第二,人才的经济待遇。人才的经济待遇关系到对人才的肯定性与重视程度,从“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角度,它是个人教育投资能否得到回报,因此,它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稳定性。第三,对待人才的观念。是否重才、用才、量才而用,它不仅影响着人才心理的稳定性,也影响着人才的潜能的发挥。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形成,影响到大学生的经验建构,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市场的竞争,我们的大学教育与教学应该从承传文化、传授知识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中摆脱出来,上升到应用、创造和发展知识的教育,将“知识库”转变为能力源,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最直观的标志是就业的成功率。就业率的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人才市场对大学学校培养目标的肯定程度,就业的区域与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成才性需要的满足程度。大学生将多年来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作用于社会的行动与能力,并受到社会的评价与检验,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就业。因此,就业成功率是衡量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可见,这一阶段实质是学校培养目标通过大学生的行为转化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过程。
四、大学生学习行为三个阶段的关系与研究结论
上述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三个阶段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在学校有关信息、市场因素、个人经济条件以及个人兴趣共同作用下筛选的结果,但是这样的选择毕竟发生在大学校园之外,与真实的大学存在着差异,差异的状况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差异大情绪波动大,差异小情绪波动小,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为。
同样,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在大学培养目标、个人目标、专业特点、就业信息的影响下进行为调整,或者认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或者偏离该目标指向个人目标(如考证等),对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
而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的结果不仅检验了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的正确性、也评价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的有效性。这种验证与评价不仅作用于大学毕业生,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他们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认同与评价。随着政府对各大学就业率的公布,各校毕业生传播,它影响着大学在生源市场上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一阶段又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始。
综上所述,大学生为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行为的进行与调节、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统过程,大学培养目标、就业市场因素、个人目标始终伴随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目标。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叶珠.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9(4):12-15
[2] 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3] 车艺.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发展趋势研究[J].青年研究,1998(11):21-26
[4] 高顺文.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行为的工具合理性趋势探析[J].青年研究,1999(2):32-36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旦确定,将直接影响学制年限、课程门类、顺序和时间设置等,是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培养方案中的关键内容。美国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类似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研究方向而设定,比较具体。其研究型的研究生和应用型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区别、研究型的研究生就是提高研究能力、培养高级研究人员;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就是为卫生系统输送高素质的领导或管理者。而我国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均设定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培养的总目标,这些总目标一般都比较笼统,研究型和应用型没有明显的区分。如博士的培养目标,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熟练掌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专业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合理,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而每个具体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也未区分研究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
2、研究方向设置
美国大学研究方向的设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研究方向比较宏观。例如,Harvard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专业两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实际上它的每一个方向都是一门学科,这样有利于研究者从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二是研究方向体现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思想。例如,Harvard大学跨系、跨学院设置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Hopkins大学卫生政策和管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生物伦理学和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和卫生政策,健康和公共政策,每一个方向都设计到两个学科领域。这样研究者往往采用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同时,每个方向覆盖面比较广,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相比之下,我国该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往往过细,在二级学科内部设置更加狭窄的研究方向,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不适宜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源本身的素质、培养模式等。但是,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美国卫生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除了注重交叉学科设置外,还有以下特点:
(1)课程丰富、学时多。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1学年,4年制的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开设2学年。
(2)高度重视方法学的课程。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类课程。如在Harvard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7个领域的课程学习(35学分):卫生政治、决策学、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项目评价、法律和公共卫生,其中两个领域是研究方法有关课程(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共占15学分。在UNCGillings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卫生服务研究、研究设计、定量研究方法和卫生政策等4个领域的相关课程,其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在Hopkins大学,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中同样重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尤其是统计学。在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硕士开设3学期的公共卫生统计学,见表3,在所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中开设4学期,见表4。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往往来自多重渠道,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届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来自卫生各个行业的管理层领导,他们本科专业往往不是卫生事业管理,甚至不是管理专业,而是医学专业。因此,他们的教育背景、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样差异较大,特别是本科专业不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管理类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他们需要补学相关的知识。然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缩短到1学期,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仅仅为3个月。因此,课程相对较少,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是政治和外语课,有些几乎没有方法学课程的必修课。
4、建议
研究生培养应该首先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研究方向,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最后根据培养目标设定考核方式。近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已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目前还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4.1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就等于没有目标。因此,培养目标必须细化和具体化,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分开。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考虑为社会培养高级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或者领导。研究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研究人员,研究如何通过高效管理,有效地推进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明确和细化的培养目标可以指导课程的设置,同时也为最后的学位评定提供重要依据。
4.2聚焦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方向首先,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还主要集中在科研管理、医学教育和部分医院管理等方面,但是真正涉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以及“社会医学”等方面的方向还较少,很难为我国循证决策和卫生事业管理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开设有关的研究方向,从而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卫生政策的完善和改革培养实践者和科研人员,进而为部队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其次,现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强调学科交叉,在交叉领域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是该学科发展以及进行创新型研究的突破口。此外,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必要考虑设置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上):270-272.
[3]颜海波.以目标为导向的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依据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11(2):51-53.
[4]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等.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5):47-48.
[5]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42-45.
[6]张小东.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96-99.
其艺术学科积累近百年历史,地位独具、历史悠久、学术之风优长,一批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如萧友梅、李抱尘、贺绿汀、洪深、老志诚、焦菊隐、卫天霖、吴冠中、张肖虎、蒋风之、启功等曾在此任教或学习。创建于1915年的手工图画科与音乐教习班乃中国高校艺术原初创建学科之一;复建于1980年的艺术教育系为中国重点高校艺术教育兼公共艺术最早建制;1992年改建之艺术系,是中国重点高校复合型艺术创建性学科之始;2002年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成为包容艺术学理论、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美术学、书法学、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群。
学院设有国家首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高校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美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为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教育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各本科专业均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个性化和体验性教学环境。学生充分享受国内艺术学科影音舞诗书画相互交融的艺术氛围。学院倡导人文关怀,鼓励艺术个性,其优良学风和深厚传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来此深造。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大学研究生专业排名中,戏剧与影视学近年来一直位居前列;在其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电影学、舞蹈学专业连续多年名列前三名,音乐学、美术学等连续多年名列前七名。学院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到2014年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等,致力于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毕业学生职业分布广泛,遍及文化、艺术、传媒、创意、教育等相关领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院重视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培养机制。每年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攻读艺术类专业学位。学院多年来得到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助教支持,香港爱国人士田家炳先生捐资修建艺术大楼,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院并承担由教育部、文化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两部三校联合实施的“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每届从三校共选拔21名新生组班。2015级实验班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出7名学生加入动漫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第一学年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第二学年教学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第三学年教学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第四学年学生回到本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设计)的联合培养方式,实现三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动漫实验班”是导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意、强实践、宽视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现设有七个本科专业: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美术学、书法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
电影学专业
该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的影视类专业,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该专业设有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积淀,积极探索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图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开阔视野与进取精神的高端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影视传媒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并重,课程设计以电影、电视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攻(主修)方向,以备将来更有针对性的深造与就业。历届毕业生中多数通过保研、考研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其他学生多进入(中央及省市)影视公司、电视台、报纸、网站、广告公司等各种影视传媒机构,从事编导、记者、管理、营销等工作。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电影概论、电视概论、影视语言、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编剧、影视剪辑、电视新闻采编、纪录片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大众传播概论、电影批评与研究方法、经典影视片解读、影视策划等。
音乐学专业
该专业具有近百年音乐教育历史,音乐大师贺绿汀、张肖虎等都曾任教于此,并创作了“游击队之歌”和“宝莲灯”等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重要作品,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学专业方向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音乐学理论,现已形成本科、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和博士阶段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其他相关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系崇尚个性化发展、科学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学生教学、科研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使学生既达到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水准,又具备综合型大学宽泛的知识结构。历年毕业生中许多赴国内外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有的进入教育机构、出版公司、电台电视台、传统与新兴媒体、音乐制作和演出单位等音乐产业机构就职。
音乐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音乐表演(钢琴、声乐、器乐),中外音乐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育、舞台艺术与实践等专业课程。
2015年器乐方向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四种乐器进行加试。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具有近百年美术教育历史,以北京师范大学实力雄厚的文史哲大文科为依托,具有多学科支持交融的优势,文化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专业基础、拓展专业技能,在人才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学科背景及开放的学术氛围。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生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艺术机构和创意设计机构等提供从事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具有小班教学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两部三校“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实行学生入校后择优遴选组建,进行动漫方向培养。
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学专业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意识的联合招生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学期的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通识专业课程培养之后,根据学生意愿与导师意见最终完成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分专业工作。
美术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创意思维、设计概论、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学、创作实践、专业考察、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设计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设计概论、创意思维、中外设计史、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草图、摄影、软件基础、字体设计、书籍设计、信息图形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
按照国家招生政策,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实施分省来源计划,在以下省份招生: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
舞蹈学专业
舞蹈系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综合人文背景和浓厚学术气氛,在中国舞蹈教育和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前列,现设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及舞蹈史论六个课程方向,独立培养的本科、硕士、艺术硕士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荣获各种奖项。2010年建立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导下的现代舞蹈教育科研体系,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注重专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巧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表演、教学、编导、管理“四位一体”式的高级舞蹈创意人才。学生兼备舞蹈艺术实践、舞蹈演出市场管理、舞蹈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在各级文化单位、大专院校、以及艺术机构,从事舞蹈教学、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是中国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主干课程有:舞蹈表演与实践、中外舞蹈教学法、中外舞蹈文化史、舞蹈艺术理论、编舞技法、即兴创作、剧场创作、舞蹈艺术管理学、多媒体舞蹈等。
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该专业是国内最早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之一,并始终走在数字媒体教育的前沿。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意思维、娴熟的数媒技能、敏锐的产业意识。十年以来,大量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广告、出版等文化创意行业,许多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成长潜力。
课程体系以影视特效、动画、网络及互动媒体的技术与创作为核心,兼顾产业与营销实务,学生可全方位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各门类实践技能和前沿动态。课程中还设置有专业采风、产业调研、专家讲座、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环节,力求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产业创作紧密结合。学生每年均有到境外大学交流学习机会。
两部三校“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实行学生入校后择优遴选组建,进行动漫方向培养。
主干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概论、影视语言、摄像与实践、影视制片管理、音响创意设计、数字视觉特效、数字内容创意、动画基础、角色动画设计、新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媒介传播、社会化媒体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品牌营销策划、网络游戏研究、项目实践等。
书法学专业
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悠久的书法教育历史和人文学科传统,秉承启功先生的学术精神与艺术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与书法艺术修养的高级人才。注重深入艺术传统,汲取前人学术智慧,涵养情性,领会经典,培养创造力。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编辑出版部门、文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中任职。
主干课程有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篆隶楷行草理论和技法、汉字学、文艺美学、篆刻学等。
2015年计划招收艺术类本科生137人。
一、艺术类招生专业及人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科类
学历
学制
招生地区
130202
音乐学(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
26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205
舞蹈学
30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303
电影学
30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401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24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
130405T
书法学
11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16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 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有关报名条件。
2. 舞蹈学专业考生须于1995年9月1日之后出生,身高不低于160cm。
三、报名
1.网上报名: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所有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报考者均须登录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admission.bnu.edu.cn/admission)“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注册,并按要求上传照片,填写、提交、打印《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艺术类招生报名信息表》。
2.缴费方式: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进行网上缴纳:电影学、音乐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四个专业报考者须网上缴纳初试费100元/人;书法学、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两个招生专业报考者须网上一次性缴纳初、复试及三试费共计260元/人。缴费办法参照《网上缴费办法》进行,逾期不缴费者视为放弃考试资格。凡通过电影学、音乐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四个专业初试考生,现场缴纳复试费80元/人;凡通过复试考生,现场缴纳三试费80元/人。
3.确认考试: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音乐学、舞蹈学两个专业报考者须登录网上报名系统自选初试时间段,书法学专业根据报名缴费时间系统自动安排考试时间,各专业考生都必须通过网络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电影学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报考者无需自选初试时间段,缴费成功者2015年2月4日开始打印准考证。
4.特别说明: 所有专业均不得兼报。
四、专业考试
1.考试要求: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招生考试准考证》、《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招生报名信息表》。按指定时间、地点参加专业考试。
2.考试时间、地点等信息:
考试专业
专业考试时间
考点地址、联系电话
备注
①电影学
初试:2月23日上午9:00-11:30
复试:2月26-27日
三试: 3月1日
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楼教七楼、教九楼(具体时间、地点初试以准考证为准,复试、三试以发榜通知为准。)
010-58809248
010-58807962
2月25日:9:00—16:00办理复试手续及收费;
2月28日:9:00—16:00办理三试手续及收费。
初试、三试为笔试。
②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初试:2月23日下午13:30-16:00
复试:2月26-27日
三试: 3月1日
③音乐学(含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④舞蹈学
初试:2月23日-24日
复试:2月26日-27日
三试:3月1日
2月25日:9:00—16:00办理复试手续及收费;2月28日:9:00—16:00办理三试手续及收费。
⑤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2月25日
北师大邱季端体育馆
⑥书法学
2月24日—26日
北师大田家炳艺术楼
3.考试内容及分值:
1) 电影学专业
初试(满分250分)
复试(满分300分)
三试(满分200分)
a)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笔试150分);b)新闻述评(笔试100分)。
a)才艺展示(100分)
b)构思阐述(200分)。
作品分析(笔试,200分)
说明:
(1)“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中外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新闻述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给定的新闻报道现象进行评论和解析。
(3)“才艺展示”:个人代表性的艺术特长展示。
(4)“构思阐述”:在规定的构思时间内,按照题目构思情节完整的故事或者创意。
(5)“作品分析”:观看一段影视作品,按照要求做出书面分析;或对指定的文学作品进行书面分析。
2) 音乐学专业(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
初试(满分200分)
复试(满分300分)
三试(满分250分)
a) 钢琴方向:
1. 三声部以上复调作品一首
2. 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
b) 声乐方向:歌曲一首
c) 器乐方向:(自带乐器)
1. 乐曲一首
2. 练习曲一首
a) 钢琴方向:
1. 技术性练习曲一首
2. 乐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b) 声乐方向:歌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c) 器乐方向:(自带乐器)
1. 乐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2. 现场视奏。
(一)乐理与音乐常识(150分)1.乐理笔试(90分)。2.音乐常识笔试(60分)。
(二)视唱练耳(100分):1.练耳笔试(70分)2、视唱面试(30分)。
3)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A.素描(300分)。B.速写(150分)C.色彩(300分)。
说明:
(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绘画工具与颜料自备。
(3)“素描”为4开半身带手写生。
(4)“速写”为8开场景速写。
(5)“色彩”为4开色彩创意写生。
4) 舞蹈学专业
初试(合格/不合格)
复试(满分550分)
三试(满分200分)
a) 舞蹈基本功(含身体软开度,旋转弹跳等技能)。
b) 自备剧目表演(音乐自带CD,剧目时长不超过3分钟)。
c) 即兴舞蹈(现场播放音乐)。
a) 技术技巧组合(200分,包含跳、转、翻等技能;无需音乐)。b) 自备舞蹈表演(200分,音乐自带CD,剧目勿与初试重复,时长不超过3分钟)。
c) 模仿能力(150分,考察舞蹈学习能力)。
笔试:舞蹈作品分析(考察学生舞蹈艺术常识和文字表述能力,字数不低于800字)。
5)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初试(满分200分)
复试(满分250分)
三试(满分300分)
笔试:
1、文艺常识:中外艺术、文学基础知识问答。 (100分)。
2、形象绘制:将图片中的人物照片绘制成速写造型 (100分) 。
a) 面试:构思阐述: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题目构思情节完整的故事,并现场讲述(100分)。
b) 笔试:故事创作:根据命题用画面或文字描述故事情节。(150分)。
面试:1、现场问答(100分)。2、才艺展示:现场展示个人才艺(美术、电脑或其他特长展示)(200分)。
6)书法学专业
A.临帖(对临指定碑帖,250分)。
B.创作1(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分)。
C.创作2(篆、隶、行、草任选一种,不得为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分)
说明:
(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毛毡、笔洗。
(2)考生自备毛笔、墨汁和墨碟。
(3)不允许在卷面上打格、盖印章,不允许做任何标记。
五、录取原则
1. 考生均须参加本省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文化课考试)。
2. 各专业依据考生初试、复试、三试的专业考试成绩(满分750分),由高到低发放合格资格。考生须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admission.bnu.edu.cn/admission)查询考核结果,我校不再以其他方式通知本人。
3. 对舞蹈学专业考试成绩前三名,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考试成绩前两名、书法学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名,音乐学专业钢琴、声乐、器乐各方向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名,若考生文化课总分达到所在省份同科类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即予录取。
4. 对上述第3条录取原则所列考生之外的下列专业(含方向)考生,加设文化课单科(按满分150分计)和总分录取控制分数线。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语文不低于80分、外语不低于70分。
电影学、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语文、外语均不低于90分。
音乐学(含钢琴、声乐、器乐方向):外语不低于70分。
舞蹈学:外语不低于50分。
上述各专业(含方向)考生的文化课总分须达到所在省份同科类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文化课总分不低于考生所在省、区、直辖市同科类(文/理科)一批本科控制线的90%.
5.根据教育部规定,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 向) 编制分省招生计划,其余专业(含方向)均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根据往年生源情况,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只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八个省份招生。在保证合格考生所在省份均有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各省校考生源情况分配各省份分专业(含方向)招生计划数。
6.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按其文化课考试成绩(不分文理科,满分750分)和专业考试成绩之和计算综合成绩,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按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7.综合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专业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8.所报考专业(含方向)有省级统一艺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份 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并取得专业考试合格证,方能按上述录取原则录取。
六、学费
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我校艺术类学生学费标准为:美术学(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专业)专业10000元/学年,其他各专业(含方向)8000元/学年。
七、 联系办法
1.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电话:010-58807962
网 址:admission.bnu.edu.cn
关键词:课程建设;地方高校;法学;律师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01-04
根据国家本科专业目录,法学学科只有一个专业,即法学专业。这种专业设计明显是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指导思想的。但是,由于当前社会服务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个别化,所以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又倡导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做法[1]。根据这一政策,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高年级(大三开始)按方向进行培养。下面仅就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的意义
(一)有助于彰显法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展法学教育以来,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争议不断。各法学院一般都将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专门人才”、“高级人才”等等。这种界定不具体,不符合法学专业的特质,也不能很好地规范法学人才的培养活动。目前,法学教育界基本形成共识,普遍认为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法律职业人才。之所以这样定位有如下两个原因。首先,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以学科为基础,对应社会特定的职业需求,把相关的知识组合成若干课程的体系。“专业”必须解决某种社会职业对于人才的规模性需求。在此方面,法学专业也不能例外。其次,法律的功能在于执行和应用。社会上执行和应用法律的活动本身是一种职业。正是社会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才催生和促进了法学教育。所以,法学教育必须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来培养人才。
当前,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人才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法学教育应当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要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法律职业的种类很多,如法官、检察官、立法机关和法制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等,而律师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律职业。所以,以律师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最能突显法律的职业教育特质,能够克服以往法律教育纯理论化、抽象概念化和远离法律实践的弊端。在当今中国法学教育全面转向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地方高校法学院开设律师方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法律职业的同质性和知识背景的同一性,导致律师人才与法官、检察人才具有互换性。在中国,高水平的律师通过公务员考试就能成为法官、检察官、立法机关和法制行政部门的公务员。所以,可以说培养律师人才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的人才的代名词。
(二)符合分类培养法律人才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要分类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并把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分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高端涉外法律职业人才”和“西部法律职业人才”。这明显是以职业特点为标准对法律人才培养所做的分类。这三类人才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应用与复合”。但是,这三类人才类型的内部也必须目标多元,规格个别化。“在全球化背景中的法学教育要完成的使命是发展一套成熟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之一就是在保证基础性法律人才培养适格的基础上,鼓励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和多元化”[2]。当前,分类培养是国家法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落实到具体高校的法学院,分类培养与本科“低年级宽口径培养高年级灵活设置方向”具有异曲同工之效。本科“低年级宽口径培养高年级灵活设置方向”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3]。“低年级宽口径培养高年级灵活设置方向”,既是社会需求差异化、个别化、多样化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差异化的必然要求。多样化应当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点[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机会,为所有学生选择提供有效的专门指导,要为所有学生的公平选择提供制度保障。”实施差异化分类培养,就是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最好应答和诠释。高校应当尽可能地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对应社会需要多样化、学生发展差异化有两种方式:一是不设方向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式;二是“低年级宽口径培养高年级灵活设置方向”的方式。前一种是让学生自我发展个性、自我选择发展方向;后一种是引导学生差异化发展。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就是后一种方式。
(三)有助于突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创意化的趋势。因此,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个性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2012年3月21日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文件)第三条第(一)项规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要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扭转和克服“办学千校一面、培养学生千人一面”的突破口。特色就是优势,特色是个体存在的根据,特色更是创造力的源泉。突出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
地方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路径很多,其中对本校的长线专业进行调整并设置特色的专业方向是重中之重。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时,地方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目前全国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方向的情况大体如下:一些理工、农林类院校设置了知识产权法方向;医学类院校设置了卫生法、法医学、司法鉴定、犯罪心理学等方向;财经类院校设置了经济法方向;海事、海洋大学设置了海商法、海洋法方向;外语类院校设置了国际法学方向;一线城市或其他律师业务发达大中城市的大学开设了律师方向。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来调整或设置专业方向,能高效率地整合和利用资源,可使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知识背景个性化。这十分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各种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法学专业设置的培养方向,一定要立足于宽口径的法学学科之上。律师方向的设置,并不窄化专业的口径,而要以宽口径培养为基础。本方向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前修的基础课是法学16门主干课程,其必须做司法考试准备,这能确保其知识背景的综合性。对于律师方向学生更应当加强应用性和复合性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其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正是律师方向彰显特色的地方。
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的条件及实践效果
广州大学是广州市政府所属的地方高校。其法学专业自2008年开始设置律师方向,每年招生40―50人,现已经有两届毕业生。下面以该校6来的办学经验为依据,论述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应当具备的基础条件及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效果等问题。
(一)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的条件
1.区域经济条件。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直接动力,必须坚持区域特色,体现区域特色。设置律师方向的地方高校应当是位于一线城市或其他经济高度发达、服务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大城市内。虽然这些城市的大量诉讼类律师业务可能由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来承担,但是本地成千上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的法律事务外地来的精英人才可能不屑于做。本地方高校培养的律师人才可以填补这一职业空白。在为本地企业培养法律人才方面,地方高校明显具有地利的优势。
2.学校教学资源条件。设置律师方向的法学院必须具有良好的律师学教学优势,其中设有律师学院是开设律师方向的重要条件。现在,广州等一线城市和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都设立了律师学院。律师学院一般承担三项律师教育任务:一是律师岗前培训;二是律师继续教育;三是律师学历教育。另外,律师学院还承担律师学理论与律师实践问题研究的重任。这项任务最终也能为律师教育提供教学资源。以广东省为例,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都设有律师学院。这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开设律师方向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教学与科研条件。
3.社会合作条件。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必须得到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律师行业组织及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协助。首先,律师学院的设立,必须得到当地律师协会、当地司法局的支持。这些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机关不但要授予本地方高校从事律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资质,而且必须把律师行业的培训费划拨给该高校作为办学经费。这是律师方向办学的基础性条件。其次,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机关必须选派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高学识的著名律师做兼职教师。按律师方向培养学生,需要开设系列的律师执业技能和律师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课程。这类课程必须由从业经验丰富的律师来担任。但是,著名律师往往业务繁忙,让其长期、固定地抽出时间到高校上课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为每一门课程聘任多位业务、学识水平相当的律师做兼职教师。根据广州大学律师方向授课的经验,每年需要70名左右的著名律师、优秀法官等做兼职教师。对这些兼职教师必须制定考核评价机制,畅通淘汰、引进机制。所有这些事项,都必须得到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支持。最后,律师方向的学生必须到律师事务所跟随律师进行办案实习。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必须建立多家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基地。广州大学律师方向学生的办案实习,每年需要20多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支持。
(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律师方向的学生培养效果
广州大学法学专业自2008年开设律师方向以来,已经招收律师方向本科生6届近300人,其中毕业学生80余人。下面以广州大学律师方向学生为例来说明地方高校按律师方向培养法律人才的效果。
1.高中毕业生报考的积极性较高。根据6年来的招生统计数据,报考律师方向的学生明显比报考“大法学”的学生比率高①。前者的录取分数明显比后者高。根据招生政策,广州大学每年必须向广州市投放60%的招生名额,向广州市以外广东省地区投放20%,向广东省外投放10%。从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录取广州市的“大法学”学生要比省内二本线平均高20分,而律师方向平均要高25左右;录取广州市外的广东省其他地区“大法学”学生的分数要比省内二本线平均高30分左右,而律师方向平均要高35分左右;录取广东省外的“大法学”学生要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20分左右;而律师方向要高25分左右。
2.社会对于律师方向的认同度较高。人们都普遍接受一个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依此类推,我们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越是特色的就越是被普遍接受的。”全国设置律师方向的法学院并不多,相对而言,广州大学法学院设置律师方向就成为一种特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12年1月,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专程来到广州大学考察律师学研究及律师方向学历教育情况。另外,广州大学律师学院及律师教育在法学教育界的知名度较高。可以说,律师方向的设置为广州大学法学教育形成特色、树立品牌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职业技能明显提升。广州大学法学院为律师方向的学生开设了一批针对律师职业特点的课程,包括律师模块课程、跨学科人文基础课程、“全学程”实践课程等。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和跨学科思维,注重综合性职业知识传授,注重实践性技能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培养,学生的上述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4.学生对从事律师职业的心理准备明显增强。按律师方向招生,学生入学前就确定了律师职业的方向。经过在校四年的以律师职业方向为目标的系统培养,学生对于律师职业方向有进一步认识。在大三学年,律师方向学生必须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一个月以上。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跟随律师办案或者在律师的指导下抄写两件律师办案卷宗并写出办案心得。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学生对于律师执业的环境有了切身体会。学生在实习期间已经看到了律师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执业难度,这反而为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该职业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通过四年职业教育的引导,律师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有明显转变。到基层去、到公司企业去、到发生争议最多的地方去,往往是他们就业的选择方向。
三、加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律师方向课程建设的路径
通过六年的实践和探索,广州大学在律师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如下经验:紧密围绕提升学生律师执业能力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校内外的优势资源,适当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幅度增加应用型课程,对每一门课都增大传授应用型知识的分量,实施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系列教学方法改革,全学程不间断开展实践教学,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一)强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通过系列课程的教学来不断提高的。素质就是一个人的身心修养。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特定品质。它来源于知识,来源于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体悟。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按着社会规则,充分运用、拓展所学知识,不断增强个人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摄取广泛的知识,是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律师方向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值得通过实践不断研究和总结的课题。广州大学对于律师方向学生的要求是:(1)除了完成通识类必修课程以外,还必须跨学科选修6门通识类课程。学生可从学校开设的300多门通识类课程中任选6门。(2)必须完成两门法律方法类课程,包括法哲学、法律方法论等。
(二)增加应用型知识的专业课程
律师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专业基础课程,二专业选修课程,三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等16门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即跨模块课程,包括法社会学、比较法学、物权法学、合同法学、证据法学、经济犯罪专题、犯罪学、刑事侦查学、司法文书写作、税法学、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实验、法律逻辑学、侵权责任法学、婚姻法与继承法学、外国法制史、比较宪法学、国际仲裁法学、世界贸易组织法学、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制度、英美商法(双语)、司考刑法导论、司考民法导论、司考诉讼法导论、司考三国法导论、司考宪法与行政法导论、司考商法与经济法导论、法律诊所、保险法学、法哲学、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专题、法学英语、法律方法论、西方法律思想史、仲裁法、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公司法学、社会保障法学、公安学、宪法案例评析、外国刑法学、房地产法、国际刑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国际民事诉讼法、国际金融法、海商法、刑法分则解释学。广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律师方向学生从上述课程中任意选修30学分。
专业技能课程亦即律师模块课程,包括中国司法制度、律师学、劳动纠纷律师业务、金融律师业务、房地产律师业务、律师口才与律师业务谈判、辩护学、比较司法制度、律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比较律师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合同业务技能、律师学、海事海商律师业务等。律师方向学生必须从中选修8学分。
(三)课程大纲重点内容突出
如果把人才培养方案比作宪法,那么课程大纲就好比基本法。它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讲授知识点、所占课时、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内容。法学课程大纲把法学知识在有联系的各门课程的内容之间进行切割,确定某一个法律知识点在哪一门课程里讲授,此内容在另一门课程中就不要讲授,以避免重复。律师方向课程的大纲应重点突出如下两个方面内容。
1.刚性规定应用型知识点的讲授数量。2012年3月21日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文件第三条第(一)项第3段规定: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我国传统的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学术性知识,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清沿革、意义、价值、本质、特征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与该知识的应用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是应用本身。律师方向课程必须紧密联系社会需要,直接回答该知识如何应用。因此,律师方向的教学大纲必须规定:讲授的内容全部都是应用型知识点,其所用占课时应当相对地增加。所谓相对地增加就是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或取消“沿革、意义、价值、本质、特征”等学术型问题的讲授,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到应用型知识的讲授上。律师方向的教学大纲还应当规定,必须把实践中最新出现的典型性新问题纳入课堂。
2.刚性规定案例讨论的内容及所占课时。2012年3月21日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文件第三条第(一)项第3段还规定: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律案例教学是符合法律知识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法律本来就是将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归纳、整理而上升为一般性规定的东西。通过案例来掌握法律,最符合法律规则生成的路径。因此,律师方向的教学大纲必须刚性地规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所占课时,事先规定好教学案例内容和案例个数。教师授课前,必须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分组讨论,上课时让学生发表关于案例解决的方案,然后教师点评。学生通过思考案例解决方案,讨论、感悟法学知识、培养对法律事实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四)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编写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律师方向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特色的案例教材;二是律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教材。对于第一部分教材,可对刑法、民法、刑诉、民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合同法等专业基础课编写课堂案例研讨教材。编写此类型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要选择较疑难的案例,对于案例的叙述部分尽量简短,对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一定有争议,一般要有两种以上观点,并写出每一种观点的根据。教材不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教材主要包括劳动纠纷律师业务、金融律师业务、房地产律师业务、律师口才与律师业务谈判、辩护学、律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律师合同业务技能、律师学、法律文书写作技能、法庭辩论和控制技巧、证据的收集和分析技能、案例分析技能、法律信息整合技能等课程。编写这部分教材一定要由校内专任教师与实务部门的专家型律师联合编写,切实增加教材的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
2.教学资源建设。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特指除教材以外对于教学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等,包括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视频等。律师方向课程的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模拟实验教学。这种实践课程包括模拟法庭和模拟办案流程与办案技术。前者比较普遍,这里不作叙述。后者是法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法学模拟实验室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配置40至60台电脑,与校园网联结;二是购买法律实践模拟软件;三是购买案例类型库或案件审判纪实录像资料。律师方向的实践课程可在电脑和网络上通过模拟手段来完成。
(五)构建“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
所谓“全学程”法学实践课程体系,特指为法学专业律师方向的学生设置的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不间断地进行校内模拟实习与到法律实务部门实习的系列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法学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非常重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规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广州大学为律师方向学生开设的“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大一的读书报告,大二的结案报告、模拟法庭,大三的法律诊所、鉴定与侦查实验、学年论文,大四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这些实践课程有教学大纲,严格考核其教学过程,有固定的教师指导。
注释:
①这里的“大法学”指的是法学专业不分方向。报考比率是
指报考学生数与拟招生数的比值。
参考文献:
[1][3]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若干意见[Z].广东省教育厅文件(粤教高[2102]
5号).
[2]万猛,李晓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转
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4]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创新,核心在于能够利用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积极延伸学生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教育目标中的创新要素,并科学探讨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学生衍生出多元化的实践思维。这正是传统高校教育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同时是挣脱传统高校应试教育思想内在束缚作用的关键。创新教育能够立足社会发展形势,形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创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理论性朝着实践性方向转变。
关键词: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党的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1]。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实践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实践思维的引导关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依照客观条件与目标创新,诠释创新教育的深层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一、客观条件的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根本
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2]。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立足于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在人才能力培养角度上遵循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特征,在人才素质的培育方面结合社会用人新标准。这都是当今社会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伴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立足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带动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社会实践思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举措,强调学科边缘化发展,引导学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全面融合。在能力培养角度,体现社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引导,为激发学生实践思维提供潜在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参考,建立职业素质培养标准,成为创新精神构建的基本动力,为高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将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极为强烈,宏观表现出高校创新教育内在价值。
二、目标创新的深入,作为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引导条件
1.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形成实践自主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3]。高校创新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体现出的长远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心理、思想、思维的正确引导,为职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思想层面上,以社会协调心理的构建为根本,积极作用于学生自我社会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社会思想的引导主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通过切身实践来影响学生社会应用、社会实用思想的全面形成,最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实践思维构建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
2.树立阶段目标的创新,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性实践思维
高校创新教育关注的核心方向在于教育保持整体性的创新,在高校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微观阶段性创新的观点,在高校学生社会思维培养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在阶段性目标中立足职业意识的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思维的引导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近期、中长期、持久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科学优化高校学生社会职业思维,为高校学生实践思维的主动形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近期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渗透过程,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社会职业化发展心态的建立。中长期目标是以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培育为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职业化发展铺设道路。持久性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思维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发展思维方式,转变学生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思维。
3.建立项目发展目标,带动大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产生
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实施之路却并不顺畅[4]。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思维构建的规律,打破以“学分”鉴定能力的教育发展思维。项目发展就是将某一项目研究作为宏观教育目标,并将项目研究过程应取得的成果进行前瞻性规划,为大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对应的目标影响力。传统高校教育思想认为“项目”应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或者是企业运营环境中,与高校常规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企业项目运营、企业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高校教育理应迈向项目发展的新领域,诠释出高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组成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流程中的目标思想,教学流程成为高校教学项目的探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形式的参与积极性。以教学项目为激励,形成高校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带动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因而实践思维得到教学目标层面的引导。
4.构建相关性深化目标,引导学生相关性实践创新思维
高校教育目标的创新,根源是实质性挖掘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高校职业化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结合方向开发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关构成要素。高校学生实践目标的基本构成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引导;二是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都指向于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职业化发展改革与发展要求之间相辅相成[5]。在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中,科学构建与优化学生社会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专业社会应用能够体现出观念的创新。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引导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实践思维。这既是高校教育目标形成相关性深化、进行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性引导的根本表征,也是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培育的微观体现,与高校职业化发展宏观方向保持相互适应。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本质,对衍生实践思维的引导
1.参照社会需求具体方向,引导相关性实践思维的生成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出创新,并不体现在教材、教法方面,而是进行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方向的实时创新,让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相互吻合。在社会需求方向上针对社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多元化构建实践教育形式,以实践过程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社会实践参与过程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践思维围绕职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构建的认知,转变传统应试思维的构建方向。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结合内在本质,正确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进而为落实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过程提供前提基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能够得到广泛认知。
2.结合专业的社会创新,指导专业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现出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在实质性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剖析,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最大化应用,并以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结合方向,进行专业应用领域创新性的前瞻性开发,提升学生社会应用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营造软硬件环境等策略[6]。学科专业的社会创新不免要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视角的拓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形式、开展方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提升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中形成学生实践思维的正确指导。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潜在探究的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动态,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潜移默化拓展,带动社会实践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从专业角度向社会发展角度转型。
3.加大能力创新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实践思维的多元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创新,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实现创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大学生能力创新的研究突显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拓展传统大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研究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时代教育发展新背景,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时,应当注意克服制约因素,重视与相应学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适宜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能力创新要素的挖掘主要针对职业化改革新方向,充分探索大学生的社会实用、社会应用、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进而多元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主要结合专业发展的社会实用方向开展,主要在于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切实强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用能力。社会应用方面的能力研究要通过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能力的具体培养,促使实践应用思维的充分引导。适应性方面的能力研究应探究社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真实的社会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体现出社会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过程。在这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思维的引导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衍生出的实践思维具有全方位新特征。
4.立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向
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的根本,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技能应用领域,形成实践思维的强力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向主要立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向,促使大学生具备的理论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社会岗位中理论思维的应用难以相互适应[7]。面对高校职业化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的探究,强调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标准,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的同时,边缘化延伸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出的创新价值的表现,也是形成大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创新引导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标准的同时,学生职业创新发展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能够面向复合发展新角度。高校创新教育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体现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当今社会职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方向。目标创新围绕着学生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以及实践思维的引导而展开,并将项目教育目标作为创新点,强化学生实践思维。同时深层探究创新教育的本质,促使学生社会应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实践思维的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作者:龙雪梅 陈国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伟.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86.
[2]杨洋.高校创新教育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1.
[3]张燕楠,于兆吉.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5.
[4]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
[5]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2):10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2011;2012),龙芸(2011),史光孝、赵德杰(2011),束定芳(2011),王守仁(2012),文秋芳(2012),熊淑慧、邹为诚(2012),杨慧中(2012),丁仁仑、戴炜栋(2013),杨枫、吴诗玉(2013),胡开宝、谢丽欣(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2011)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2013)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2012)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2011)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显著。从整体英语水平上看,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欠平衡,从群体看,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且有扩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