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效学习方略范文

高效学习方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效学习方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效学习方略

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走进数学,感悟数学美

1.1根据数学技巧性,欣赏数学奇异美

人造卫星、行星、彗星等由于运动的速度不同,它们的轨道可能是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这几种曲线的定义如下:到定点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

当e

当e>1时,形成的是双曲线,

当e=1时,形成的是抛物线。

常数e由0.999变为1.001,相差很小,形成的却是形状、性质完全不同的曲线。这几种曲线完全可看作不同的平面截圆锥面所得到的截线。这体现了哲学中的量变到质变,数学中蕴含着哲学这不是很美吗?

在讲比例性质时,可以首先发问:书页、画幅的宽度与长度之比是多少时,使人觉得美观?一个体型匀称的人的身体各部分之比是怎样的?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最后归结出0.618……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黄金分割点的比值,学生的美感意识油然而生。又如方程中的换元法,数列中的拆项求和发,几何中的补形法、等积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无不显示出数学的较高技巧及神奇魅力所在。出现的结果使学生有种出乎意料而事实如此的感觉。

1.2根据数学的对称性,欣赏数学和谐美

对称的建筑,对称图案,是随处可见的。绘画中利用对称,文学作品中也有对称手法。数学中的对称美有:(1)数和式的对称美,像二项式定理、杨辉三角。(2)图形的对称美,如等腰三角形、矩形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他的对称轴。(3)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对称美。如分析法与综合法,直接法与反证法,逻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

1.3根据数学的规律性,欣赏数学简洁美

爱因斯坦说过:“美,本性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朴素,简单,是外在形式。只有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之间有关系:V+F-E=2,这是著名的欧拉公式,堪称“简洁美”的典范。

1.4根据数学的抽象性,欣赏数学统一美

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分数、负数、无理数,扩展到复数。经历了无数坎坷,范围在不断扩大,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作用也不断的增大。那么,人们自然想到能否再把复数的概念再继续推广。英国数学家哈密顿苦苦思索了15年,没能获得成功。后来,他“被迫作出妥协”,牺牲了复数集中的一条性质,终于发现了四元素,四元素的研究推动了线性代数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线性结合代数的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利用四元素理论建立了电磁理论。爱因斯坦一生的梦想就是追求宇宙统一的理论。他用简洁的表达形式E=mc2揭示了自然界中质能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统一的艺术品。

2转变教学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和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育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方位角”时,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先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挂上十字形,交叉处为坐标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如:A队要求B队的张三表示出“东偏南45度距离原点8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在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起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3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教学督导 实施方略 高等教育

一、前言

目前,许多学校对教学督导机制的建立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众多原因,一些高校的督导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教学督导的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这样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高校教学督导机制工作进行新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经验总结中对教学督导机制的实际实施方略进行有利的探索。[1]

二、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机制实施方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特别是随着教学督导与经济进步、社会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新时期教学督导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督导的任务不再局限于对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指导,而是更为广泛的延伸到对学校总体教学工作运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咨询以及对教风、学风、校风建设进行监督。要真正让这样的教学督导付诸实践,必须有良好的督导机制实施方略。下面即针对如何保证教学督导机制高效工作做出几点思考。

1.明确教学督导内容,建立长效督导机制

教学督导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也涉及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以及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因此开展督导工作必须做到全面、细致,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督导内容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的主体单位与特定的教学形式进行重点取舍,设计出与实际情况贴切的考核表格,进行公正客观的审定。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由此将其作为督导评价的可靠依据 。同时,需要认识到督导工作是一项稳定的常规工作,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临时组织。因此,教学督导需要建设长效机制,使教学督导工作能够更加深入生活,让被督导者不再有对督导者的戒备心理,真正的让他们感受到督导服务的益处。[2]

2.健全督导工作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督导工作制度,该制度应主要包括督导评估制度、督导档案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教育督导规程、规范督导工作人员行为的工作守则等。健全督导工作制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完备性以及可检测性。

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督导人员的素质以及督导队伍结构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效与成败。首先,高校在选用督导工作人员时就需要设定严格的选拔条件,做到宁缺毋滥,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为保证教学督导能够深入到学科领域以确保其更加专业化,尤其要注重教学督导员在教学督导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其次,对于督导队伍的建设应该实行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的模式,实行任期责任制,使督导人员要十分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力,从而更有利于督导员做好为广大师生的服务工作。最后,要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对督导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使督导员能够在学习与培训的过程中明确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动态,不断吸取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与信息。同时,督导员需要结合所学内容开展专题调研,使得督导行为能够更加符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着力将这支高效内部的教学督导队伍打造成为素质过硬、工作效率显著的行家队伍。

3.采用人性化的督导模式,注意督导的方式方法

教学督导工作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进行换位思考,从被督导者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行为。要尊重对教师渴望被他人认可、被社会肯定的心态,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是实现自我价值 。督导工作应从原来的以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以帮助、指导、鼓励为主,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作为督导目的而不是仅仅去发现不合格教师并将其解雇。通过督导工作的开展,为教师的职业成长建立档案,从教师的专业、进修、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创新等各个方面记录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状况,对教师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将教师的职业成长档案进行电子、网络化管理,以便于教师网上查阅、正视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有利于其进一步提高其教学积极性。在新教师、年轻教师间开展“听课”观摩课进行互动,督导人员需要提前一个学期通知即将授课的教师,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对下学期所要授课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长时间的授课准备能够不断修炼与提升其业务水平。此外,通过这样的听课活动,能够为师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避免首次接触时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除此之外,还要讲究督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深入学生与教师内部的检查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沟通的方式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和督导意见的反馈。督导人员要注意讲究沟通的艺术,使教师能够愉快地接受督导意见或建议,避免督导人员高高在上的错觉,从而使教师深入认识到督导工作的服务性。

三、总结

相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关于教学督导工作的努力与探索,以及各项方略与措施的认真落实,一个“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新型服务性教学督导机制作用下的教学管理新局面一定会实现。这无疑预示着高效的教学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光辉的一步,展开了一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学领域取得重大进步的新篇章。与此同时,服务型的教学督导机制也最终会成为高效教学管理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也是高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基本保障。因此,教学督导在整个高校教学管理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且意义十分重大。[3]

参考文献

[1]孙敏,谢露静,喻敏霞.高校内部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的实践与探讨.《管理观察》.2010,9(5):94

[2]谢水清,向银华.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35):49

篇3

一、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总之,新课程高考由原来“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精心设计,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策略

实践表明,改变教师的观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用新的教学策略指导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探索提高学生成绩、减轻师生负担的教学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是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不同的教学活动过程往往会达成不同的教学效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把新理念运用于教学过程的中介,是体现教学方法的载体。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初中数学教育质量不高,正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低的具体表现。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都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笔者拟结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通过深人新课标教材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新课标数学教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略达到目的:

一、先做后讲,以练促学

以练促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练不仅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更有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所以适度的课堂练习是达成高的教学效果有效途径。但对课堂练习“度”的掌控是教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如果滥用“练习”就会使数学教学变成“题海教学”,使学生沉没在练习题的之中。但如果放任学生建构知识,也会浪费课堂资源。适度的精选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模仿、记忆”的进程,加速认知平台的搭建。因此,“做”与“讲”在课堂上要有机的结合,使例题起到练习题的作用,练习题达到例题的效果,这样能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积极思考,适时梳理

如何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40分钟,将时间用在“刀口”上,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教材降低了要求,删减了内容,其内容要求是对所有学生的最低要求。而且新课标也指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线索,教师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数学教师依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教学内容,通过适当集中内容,积极前进,用较高的速度来换更多的时间,用循环来赢得效益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对初中数学教材如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如何掌控思考的“度”,是对数学教师智慧的挑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我们不能刻意的去追求某个进度,某种进度,但对于教师来说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通过相对集中内容、积极前进,用速度来获得时间,有了时间也就有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梳理知识空间;有了时间,也就有了效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掌控,才有更多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

三、变式演练,合作构建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数学课堂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系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不以数学知识点的积累为终极目标,其基本目标是在获取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思维能力。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别、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恒等变形、演绎证明等过程,这些过程 实现上是在一定的符号或现实材料(教材内容)的支撑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对相关事实、现象产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反省、归纳、重建认知体系的过程。所以知识平台搭建后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适度的形式化,通过“变式”把操作活动上升到内部的数学思维的层面。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只有这种低层次活动的内容又成为更高层次活动的题材时,这种数学活动才是更有效的,正如有人说复习算术的最好方法是学习代数一样。单个的数学知识点是离散的,好比个体的骨架,数学知识的网络好比人体的肌健,而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才是血液与神经。通过变式,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与反省、是学生完成又一次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所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变式教学活动,是师生认知活动中合作建构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感悟和体验数学的重要步骤,是教师设计教学、主导课堂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四、分层循环,多元评价

篇5

在教学工作中,常听见学生说数学难学,数学成绩差。究其根源,主要是存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努力和钻研不够,学习数学和听课不得法等问题。听课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预习、复习、作业和应考都是围绕听课这一环节而展开的,所以提高四十五分钟数学课的学习效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点数学课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体会,

一、学生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观察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教材、资料、练习本、草稿等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2、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数学课没有动手训练的习惯。

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教师要实现数学教学理念的几个转变

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找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学困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学困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为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学生数学索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学困生”的态度,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困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

2、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

3、由“教书”转向“教人”。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学困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学会会学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坚决地丢弃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初中数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在数学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课后练习题,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

在数学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数学活动中揭示和暴露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使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数学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篇6

关键词:纺织专业 学习能力 学习效率 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德国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强调以各种不同的兴趣为基础,把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津津有味的学习,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意志力及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在这些因素中,尤其以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大。所以要使本来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纺织专业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纺织专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生疏的学科,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我利用录像让他们认识了解纺织厂的生产流程,让他们认识纺织厂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身上穿的服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通过图片、投影来了解生产纺织品的机器是怎么工作的,带他们去参观纺织厂、服装厂,亲身感受纺织生产过程与环境,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纺织专业感性知识,培养他们的纺织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纺织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纺织企业紧缺的是能够直接顶岗的职校毕业生,纺织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强了与本地纺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纺织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由纺织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和设备,把课堂搬到车间,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生产实践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纺织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我们先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主要内容是纺织企业实地参观与纺织专业情况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之前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工序与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同时让他们了解我国的纺织业生产水平和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的主要纺织品,为纺织专业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在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分工序进行各工序的运转操作的工学结合的运转实习,根据纺织专业棉纺基础与织布基础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先学习各工序的理论知识,然后安排学生到相应工序的车间学习机器运转与操作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在岗位的运转操作要点与操作技能,并了解本岗位与相关工种的协调配合。

这样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使教学效率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与应用,而且在实践中又拓展了书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过渡”,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学习也就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

二、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合理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为人师者不断探索的目标,结合纺织专业分工序、分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我尝试着采取了三步走的“先学后教”模式。

(一)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纺织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每一工序的学习之前,我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带着目标看书,带着疑问到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便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再者,导学案的设计要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大家都已经解决的问题就不再讲,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方式解决,由已经搞懂的学生辅导没有搞懂的学生,这样不仅能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使没有搞懂的学生容易理解问题,也让已经搞懂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比较多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先通过问题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设置相应的练习,通过相应的练习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理解到知识运用的跨越。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纺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学生在认识实习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运转实习,通过操作运转实习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并能使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创新。例如:学生学习梳棉工序后到车间进行操作实习,正好遇上要更换品种,白棉换彩棉,停止喂入白棉后,棉网并不是立即中断,而是生条逐渐变细,清理好白棉后,换上彩棉,新生的彩棉生条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规定称重的生条,而逐渐由细变粗,这种实践操作中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梳棉机构中锡林、盖板、道夫部分的混合、均匀作用。

三、采用多元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第14条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成绩永远是重要的,所以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在成绩中有恰当的反映,效果才会好。纺织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的统一量化的单一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势必会影响、打击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也不利于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兼顾教学与育人,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尝试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知识、能力、态度、实践、创新五个方面,多方位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有机会“突出”,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纺织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纺织企业一线的劳动者,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育人与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纺织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在当今社会普遍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影响下,学习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对学习成绩不佳的纺织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普遍对自己缺少自信,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至于他们大多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能更多的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对帮助他们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身上实际上都有值得别人关注的优点,如:有的学生思维慢一些,但他们一般比较守纪,劳动的态度也特别认真;有的学生文化课学不好,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学生喜欢特立独行,但创新意识特别强……在教学评价中能找出他们的这些优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无疑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认识并接纳自己,促使自身的内在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39—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一些贫困农村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甘肃省通渭县是一个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大的难度,在乡镇中小学中计算机设备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笔者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为探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作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形象比喻法。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农村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这门课需要掌握很多硬件和软件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基础知识,光靠讲解知识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东西是难以办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很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极为重要。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我以名字和身份证号打比方讲解: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我们用域名和IP地址来区分,IP地址可以唯一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域名和IP地址的概念。

2. 兴趣驱动法。在教学中,我发现在激发起学生兴趣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符合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规律,又避免了传统教学死板僵硬的陈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兴趣驱动”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VB语言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VB语言的实用性和易学性,并给学生现场演示用VB语言编写好的程序,进而使学生尝试用VB语言编写小游戏程序和实用小软件程序。

3. 实践操作法。上机实践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对农村学生来说,通过实物直观展示,可以让他们明白计算机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神秘,触摸不得。在讲计算机硬件知识时,可以挑选不同型号的内存条,课前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课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通过课堂的讲述,使同学们明白它们外观上的不同之处,进而了解它们功能上的差异。另外,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先后插上内存大小不同、类型不同的内存条后,开机打开同样的窗口,运行同样的程序,让学生体验一下不同的内存型号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何差别。通过这些实物观察、分析、演练,让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备考策略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6]姚焕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蒸汽的力量”为例[J].教育探索.2011(08):144-147.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授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35-01

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认为生物“易学难记;知识点好掌握,题目不好做;知道的多,成绩并不高。”等已成为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对知识点的识记不够全面、准确;为识记而识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深刻,使活知识僵化,以致应用能力较差。为了准确识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点生物课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体会,希望能给师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观察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连教材、资料等都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二)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生物课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生物课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生物规律出发,在生物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及课后练习,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在生物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是学习生物的心脏”。解决问题是生物学习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生物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生物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到反复练习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在新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要注意理解教师对例题中已知条件与设问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分析,重视教师对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重视在讲解典型例题中对各种解题模式的归纳,就相当于增长了思考的时间,也就等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重视养成解题的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习惯,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形成解题先易后难、“先死后活”。在解题学习活动中应区分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不同,既要学习怎样解题、更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解题。不但要学习教师对例题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领悟教师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知识发生、发展、形成中所蕴含的生物思想方法。

篇10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

1.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将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上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因此,老师在组织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评价时,首先应该主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应该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掌握、关键数学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制定,让数学评价方式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发挥出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

2.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提高?c扩展

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将数学评价基础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动态性的评价与管理,才能真正保障学生可以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让数学教学评价变得更加立体、系统、全面、灵活。

二、采用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学生的学期考核档案系统

1.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与理解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知;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结合自身掌握的情况进行学生评价的检测,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教学评价活动具有更好的指导性与实际效果,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使用学生互评与小组评价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荣誉感与积极性

老师应该主动采用学生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评价,主要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荣誉感与竞争性,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作为提高自身荣誉感的途径,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更加容易找出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3.利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控能力,使用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价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老师应该利用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管控能力,尤其是应该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做题、随堂测试、考试成绩,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学生评价标准,全面细化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流程,让老师可以对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学习效果有全面系统的认知与掌握。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尤其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主导性

篇11

关键词: 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实验对比;学习效能

中图分类号: 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07-02

一、实验研究背景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莫曼教授(1980)认为,自主学习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作出合适的反应。

自从西方心理学家布鲁纳(1956)提出“认识策略”以来,学术界至今对“学习策略”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丹佛(1982)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琼斯(1983)、艾米伦(1984)、凯蒂姆斯(1984)则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技能,是“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已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加涅语)。

多年来,我国在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课堂教学理论系统,这对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正是由于这一规范和导向作用,使得“以教为主,以学为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配角”的英语教学模式一度成为主流,使丰富和充满活力的英语教学走向僵化。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开始转向强调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方法和技巧。史耀芳(1991)研究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另一种观点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对学习的调控过程。魏声汉(1992)指出,学习策略就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动,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综合二者观点,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技巧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心理调控过程,以期达到高效的学习效能。

二、 实验调查与研究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的对象是参加2007年秋季英语培训班的湖北经济学院学生,总人数为80人,其中2006级68人,2007级12人,本科生47人,专科生43人,平均年龄为20岁。受试学生培训前的平均语言水平为一级,培训后的平均语言水平超过三级,学生语言水平的评估来源于两次调查考试的成绩。

(二)实验方法

调查考试,前后两次调考均为100道题,试卷难度为四级,涉及到听说、词汇、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其中听说(1-30题)、词汇(31-60题)、阅读(61-80题)、写作(81-82题),调查答卷的反应方式从“优秀”到“差”五个等级,学习者根据自己参加英语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培训前后的考试成绩进行选项。

(三)实验调查和数据收集

本项研究的调查方式是考试,参加调考的学生人数为80人,回收的有效问卷均为80份。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效能由培训前后的自身对比,基本能直观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者在听说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分析统计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在听说方面的合格率只有5%,高达95%的学生不合格,其中得分低于45%者占55%。但经过短短15课时的培训后,这些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听说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在课外进行大量的自我练习,最后在听说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在结业考试中合格率上升为81.8%,其中良好以上达36.3%,只有18.8%的学生不及格,并且没有学生的得分低于45%。

2、学习者在词汇记忆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分析统计结果

根据第一份试卷卷面统计,被测试的学生平均得分不到本部分的40%,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词汇量非常小,合格率只有30%,不合格率高达70%,其中差生(得分低于45%者)占40%。经过25课时的词汇记忆策略与方法的培训后,这些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策略与方法,加上大量的自我练习,在词汇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最后在结业考试中合格率猛增到95%,其中良好以上达60%,不及格的学生只占5%,并且消灭了差生现象。

3、学习者在阅读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分析统计结果

根据表3可以看出,培训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绝大部分没有达到了四级要求,合格率仅有15%,高达85%的人不合格,其中差生占50%,说明这批学员阅读能力处于三级以下。经过15课时的阅读技巧的培训,这些学生利用所掌握的阅读策略与方法,课后经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二次考试中合格率攀升到90%,其中良好以上达65%,不及格的学生只占10%,并且没有差生等次。

4、学习者在写作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分析统计结果

上表表明,参加培训的学生英语写作基础普遍差,合格率只有30% ,70%的学生不合格,其中得分低于45%者占近30%。但经过短短5课时的写作培训后,这些学生根据项目组总结的写作方法进行自我练习,在英语作文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合格率上升到90%,其中良好以上达75%,只有10%的学生不及格,但这8位同学的写作水平较培训前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 实验结论与启示

(一) 听说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表1数据充分说明,本项目组所推行的听说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非常成功。在听说方面,英语学习者要想能听会说、练就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首先必须纠正发音。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指导下,学习者学了多年的英语后,能听懂英语新闻、欣赏原声电影了,但总开不了口。究其原因,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发音太难听,于是就少说甚至不说为妙,久而久之,学成了聋哑英语。众所周知,汉语发音是通过口腔和鼻腔来完成的,而英语发音是从腹腔开始,再经过胸腔、喉腔、鼻腔和口腔发出,五腔共鸣,声音圆润,“英语味”十足,如果我们用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来说英语,就如老外用说英语的方法来说汉语,听起来一样别扭。本项目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口气训练法”、“三最法”、“五大发音秘诀”和“自说自话练口语”的自主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练习听说。这些受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练习后,已然能讲出一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纯正地道的英语了,因而兴趣大增,按照此法天天坚持练习,于是听说方面突飞猛进,从而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聋哑英语。

(二)词汇记忆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表2数据充分说明,项目组提倡的词汇记忆策略与方法非常有效。词汇是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学习者在受训之前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背单词上,结果单词是背了忘、忘了再记,反反复复记单词,到头来还是忘记了绝大多数,等于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了。项目组成员根据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创造性地发明、总结了拆分法、顺口溜、故事法、谐音法、形象趣味记忆法等多种适合大学生自主记单词的方法,经过短期培训后,这些学生大部分能在一小时内记住100个以上的单词。幽默风趣、快速高效、自主创新、过目不忘、一劳永逸是这些方法的特点,学生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轻轻松松记住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大纲内的单词,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增添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阅读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根据表3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培训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明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项目组总结的阅读策略与方法。

据统计资料显示,说英语的本土居民正常的阅读速度每分钟为二、三百字,我们中国学习者的速度只有几十字左右。而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眼脑直映潜力无限,其中最熟悉的例证就是我们看电影、电视时,眼脑直映速度达到每秒24祯图片。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就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张松翻阅曹操新著的《孟德新书》后,就能记忆且背诵无误,这种能力真叫人叹为观止。宋朝有一位叫刘元高的,其阅读能力惊人,读书能一目十行,人皆称奇。在《北齐书》中(河南王孝瑜传)也有这样的记载:“读书十行俱下”,可见其速度之快,“一目十行”这个成语就是出于此处。通过研究发现,事实上,速读这种能力并非不可能,通过有效、持续的科学练习,一般人也能做到。就英语而言,其快速阅读的技巧须逐步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一次眼停只能阅读一个单词,本项目组提出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分以下几步进行:首先,开始训练时每次盯着中间的一个,用余光顾及左右各一个,每三个单词为一组,这样一眼就能看三个单词,阅读速度也就是原来的三倍了;接着是纵向训练,将竖着排列的三个单词看成一组,每次盯着中间的一个,用余光顾及上下各一个;后面接下来就是五个、七个、九个、十一个、十三个、十五个单词为一组,依次增加。当你一眼终于能横向看十五个单词、纵向看十五列时 ,意味着一目能看一面的文字了,这个速度每分钟能看汉字五万余字,英语则高达十三万字――这也是目前快速阅读的最高记录。这批受训的学生按照本项目组的阅读训练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训练,都能达到初级目标,即每分钟阅读英文1000字、汉字5000字以上。

(四) 写作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表4数据充分说明,项目组所总结的写作策略与方法是有的放矢。在英语写作方面,英语文章的风格与汉语不尽相同,这与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体现在说话上,先转弯抹角,再言及正题,正如常言所道的“听话要听后半句”;表现在写文章上,讲究“先抑后扬”,所以老外称我们的思维方式为“mooning thinking”。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直来直去,所以他们自称为“lineal thinking”。

英语文章从结构而言,项目组总结为“三股文”,大到整篇文章,小到每一自然段,一般由三部分组成:topic sentence(主题句)、supporting sentences(论据)和evaluation sentence(评估句)。学生们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英语文章的结构特点,也就掌握了写作方法和要领,经过一定量的自我写作训练,因此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01,(2).

[2]段莉.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模式促进自主学习[J].中北大学学报

篇12

一、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观察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连教材、资料等都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二)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生物课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生物课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生物规律出发,在生物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及课后练习,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

在生物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是学习生物的心脏”。解决问题是生物学习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生物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生物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到反复练习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在新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要注意理解教师对例题中已知条件与设问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分析,重视教师对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重视在讲解典型例题中对各种解题模式的归纳,就相当于增长了思考的时间,也就等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重视养成解题的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习惯,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形成解题先易后难、“先死后活”。在解题学习活动中应区分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不同,既要学习怎样解题、更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解题。不但要学习教师对例题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领悟教师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知识发生、发展、形成中所蕴含的生物思想方法。

4.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是思维的体操”。生物教学的本质就是生物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生物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生物活动中揭示和暴露生物家的思维活动使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生物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5.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按照教学环节,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都会对整节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通过小结使整节课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强调知识间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深刻。此时,同学们可不能因快下课而放松注意力,反而应认真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6.笔记少而精

篇13

一、学会质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努力创设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发问. 但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并不就意味着学生会质疑. 综观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堂),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问,不断创设情境或是好言催促学生质疑,但是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让质疑这个环节草草带过,就是只提出比较肤浅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让教师的好意成空. 细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钻进去、思考不深入,或是缺乏发问质疑的能力所造成的. 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指导学生认真看书,抓住关键提问题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或是还没有养成自学、质疑能力的班级,可以采用设置“导学案”或是“导问”).

2. 抓住质疑环节,鼓励学生解疑

思维的最宝贵品质在于创新. 当课堂上某名学生提出的见解或解法与众不同,有思考价值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良好习惯,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对这样的见解进行思考和质疑,由提出见解的学生或是能理解的学生进行解疑. 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慢慢养成他们对别人思想的批判、吸收与完善,进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方式.

3.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堂合作探究活动. 但是,怎样才能保证课堂合作探究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观察许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经常可以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许多学生只是在形式上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没能真正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学会随时关心别人的感受,善于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和结论,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倾听,或只听老师说的,不听其他同学说的,那么你又怎么对别人进行评价和反馈呢?那你怎么能从别人那里进行学习呢?怎么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我均要求学生:课堂上无论师生发言,听者都要目视发言者,边听边想:“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等. 开始时,可以从复述同学表述入手,然后逐渐经历听、说、问、辩等过程,时间长了之后,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具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学会抽象概括

教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和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具体事物和实例中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方法.

1. 提供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材料

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整数,教师快速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2,5,3整除,学生进行验证. 之后,教师出示这样的一组数:15,22,63,88,213,498,365,555,666,1323,1324,1325. 让学生用2,5,3分别去除这些数,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这里有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总结,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通过生说、师判断、生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用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一组数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归纳,既加深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逐渐学会学习,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

2.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究问题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加以指导,把握学生“愤”“悱”的时机加以启发,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维. 例如,在进行上面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尝试后会比较容易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规律,但对能被3整除的规律如果没有事先预习的话就会比较难以总结. 他们提出的往往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对此,教师在肯定学生非本质但也没错的意见后可提出问题: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点拨,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正确的方向,抓住学生思维的节点,就很容易引导进一步思考和研讨,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问题的结论.

3. 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整理知识系统

篇14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作为主要任务。高校法学教育、研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肩负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

一、高校法学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适合”的人才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法学专业的人才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不可少。高校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更适合、更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结合现实,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实法学教育对法学人才的培养上是分层次的,既有应用型的、也有研究型的。研究型即学术型,以培养法律教学和法学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即以培养实务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随着法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且法学教育已建立了完整的学术型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培养梯队,因此本科、专科法学教育应当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既懂法律又有其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即“一专多能”,单一的学术型法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传统学术型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下,法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实践脱节,使毕业生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也表现在学生对新领域的知识如商业谈判、证券金融、国际贸易等了解不够。

(二)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设计课程。课程设计关系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表现在课程科目数量和科目上合理,还表现在应按照学习规律设置课程。关于课程数量,应该既让学生有一定自由支配时间,又让其有一定学习压力。关于学习科目,应设置法学基础课、应用基础课、选修课及专题讲座。法学基础课主要为法学入门科目,应强调民商事法律的学习;应用基础课应强调法律实践应用型科目,如证据学、法律心理学、法律诊所课等;选修课应包括法学边缘应用型科目,如物流法、房地产法、法律经济学等;专题讲座应安排前沿性理论的报告。课程安排的顺序应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三)加强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的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关系到课程质量,讲授的内容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让学生容易吸收。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法律具体化,加深了对成文法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弥补成文法教科书的不足,易于学生吸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推理能力。

2、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法学教育是指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职业技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们面对的问题和在现实过程中遇到的情景相类似,学生们通过进入的角色来解决问题,在努力判断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社会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法学作为应用性学科要重视社会实习,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切实锻炼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法学专业学生系统的社会实习不容易落实,有的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找到对口的部门进行长期实习,有的学校迫于就业压力,将实习期放任学生自由实习兼顾求职。为了改善社会实习的质量,将社会实习的意义落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政府应加大干预力度,协助高校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由于社会实践涉及到很多部门,缺乏权威部门的介入肯定不行。地方政府应协助高校做好学生实习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要求对口单位有义务及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2、明确实习的业务领域和时间。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应当放宽领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到公、检、法等单位实习,也可以到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顾问性质的实习。社会实习期间至少一学期,并且应至少在两个不同业务领域进行轮换实习。

3、重视实习成效。社会实习结束后,应统一检测学生实习结果,可以考虑采用统一考试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业务领域选择作答。

二、高校法学研究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高校法学研究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这既是法学研究的职责,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法学研究要强化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从地方经济社会与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将地方法制发展中的问题视为学校法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

(二)引导法学研究内容向经济建设倾斜。高校法学研究机构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引导教师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法学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引导教师等科研人员对地方性法律问题的研究,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尤其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高校法学研究办成当地法制建设的“智囊团”。

现阶段高校法学研究成果呈现“相对”的丰富:一方面高校大量法学研究成果闲置;另一方面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急需法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制度建议。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法学研究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法学研究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实际需求,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执行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科研与地方的现实联系。高校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加强理论部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联系,从实务中找课题,使课题成果转化为实务。加强学术交流可以活跃科研人员的学术思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所以,高校法学研究要积极推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要加强司法实务部门与学校法学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1、组织、选派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从事具体操作性工作,开展法制培训和法制讲座,通过司法实务,发现和分析司法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拓宽研究领域,找准研究对象,提高研究能力;2、学校联合司法实务部门召开专题学术理论研讨会或专题论坛,就地方司法、执法理论与实务热点问题、疑难问题开展研讨,发挥各自优势,使二者合作共赢;3、建设完善法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畅通学校与立法部门、司法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渠道,通过各种形式推介高校法学研究成果,使更多的成果从理论形式上升到制度操作。

三、高校法律援助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现实保障

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扶助,是国家对经济困难和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我国目前各地均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由律师专职从事法律援助。随着社会对法律援助需求的日益扩大,仅由专职律师援助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需要社会力量作为补充。为弥补政府法律援助资源的不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应当建立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有利于高校与地方双方的发展,一方面高校为地方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地方解决大量的法律问题,有利于地方稳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实践教学基地,及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还要从以下方面完善:

(一)修改教学计划,将法律援助纳入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为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应将法律援助写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计算学分,对教师计算工作量。学生必须办理一定数量的案件才能毕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法律援助能否发挥其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独特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合格的指导教师队伍。法律援助案件的指导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较强的办案能力。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既是教师,又是律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整合现有教学手段,发挥法律援助效能。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有限,因此单靠法律援助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不可取的。应将现有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挑选有典型意义的案件进行援助,同时充分利用模拟法庭的教学设施,动员法院到学校现场开庭,变“模拟”法庭为真实法庭。

(四)保障经费投入,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高校法律援助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使这一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法律援助基地的建设,保证其经费投入,使法律援助基地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服务于地方,地方政府应支持援助工作,适当向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高校法学专业办学中均遇到一定困难,法学专业只有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于地方经济,才能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