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范文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美容基础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

篇1

1 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 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 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 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 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 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 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 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 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 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 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 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 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 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 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 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 (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 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 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12]许明辉.论中医美容与亚健康状态的诊疗[J]. 临床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09,23(11):13-14.

篇2

【关键词】 中医美容技术;教学,学习效率

我校于2010年开设中医美容专业,迄今毕业2届,《中医美容技术》作为美容专业主干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医美容技术》的教学,怎样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及补充,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美容事业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主的中医美容人才,以便适应美容市场的需求,针对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一些教改措施,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

1 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中医美容技术》的内容丰富复杂,包括中医美容学发展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学、中医美容学、损美性皮肤病学、养生学、针灸推拿学等知识面。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中医美容技术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究竟哪些“技术”应该传授、哪些“技术”应当舍去,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及教学的实施。加上医学美容学科进展很快,新的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但却未纳入教材,比如近年不断开展的玻尿酸注射除皱、射频除皱等教材都没有编入。这就需要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辅书选择上多用功夫,使学生更简单便捷高效地摄取知识,通过制作精美的影像和生动画面声音资料,可以使传统教学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由于受时空限制而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还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课时少的矛盾。

2 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中医美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离开实践教学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校对本专业的培养侧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安排得实践教学为45学时占总学时95的二分之一,目的是培养具有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知识、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较深厚的美容、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中医和现代美容技能的美容师。但美容师不具备医师的资格,不能进行治疗美容,仅能进行中医保健美容操作,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医理论玄奥,有事难以使人置信,但是如果通过病例及实践操作,相信学生就不会漠视中医药的神奇并且会产生兴趣,自发地去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以自身娴熟的技能,对较难的步骤和环节给予演示、规范操作进程可以使学生实验井然有序,学有根据,避免盲从和一知半解。操作课不仅仅是演示的过程,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提高。

3 加强与已建实训基地的联系,产学结合

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必须到达技能培训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为了满足中医美容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我校和多家企业联合共建了三个校外实训基地,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学生将定期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切实提高实践技能。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我校一方面促使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企业接受专业教师实行现场轮训,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学校在学习期间定期组织学生在美容机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具备美容按摩、皮肤护理、美容手术护理,美容常用仪器的使用等操作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开展产学结合及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4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课外开展与辅导

在本专业中成立美容技能小组,让学生结合专业在课外开展技能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定期的课外美容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热情,将课外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医美容专业的实践教学就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中医美容专业的基本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我校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

6 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有效化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悲观、消极的情绪。学校要积极配合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情况,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专业技能给与最优化的指导,同时也对其求职技巧和职场心理与以指导,为毕业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不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与相关的单位或企业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通道,一方面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这种长期的合作平台也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篇3

[关键词]中医美容;学生;就业;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追求美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美容机构的蓬勃兴起。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美容医学专业人才的匮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中西医药院校开办美容医学专业,培养层次也从职业培训、中专、大专、本科逐渐提高,目前已有美容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我校于2∞O年招收第一批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招收6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非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及相关职业。由于美容医学具有不同于传统医学的市场性、需求性,故对已毕业的2000、2001美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更好地制定和完善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及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临床医学院2000、2001级共71名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本科生。

1.2 方法:根据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原始档案,加之毕业生就业跟踪进行调查。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是应运市场需求而形成的一门专业,故应本着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高等美容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层次的美容专业人才,他们应该成为美容事业的中流砥柱。但有一部分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毕业生出现了无法找到合适自己位置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美容医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和医疗体系尚未完全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完善。国内许多开办高等美容医学教育的单位机构也在近年纷纷发表文章,对美容医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发表看法。

3.1 本次调查中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次调查发现,除5人(包括自由职业、暂未就业或就业不明等)外,所有毕业生均就业,就业分布于医疗美容、非医疗美容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其中美容行业近4成,医疗美容分布于皮肤科(10人)及整形美容科、激光、光子美容科室(4人),从事生活美容共10人,其中进行一线操作1人,从事临床医疗(非美容医疗)工作的有22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医(医学)美容科无一人就业,是由于各级公立医院均未设专门的中医(医学)美容科室。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非常明确地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思路、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甚至生活美容某些业务的开展也需要中医的介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各级医院中或不设医学美容科室,或医学美容科室患者量偏低,最终面临各级公立医院的医疗美容科室的门可罗雀与各种私立的医疗美容机构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虽然这里存在着政策方面的原因,如医疗美容归为自费项目,但也存在着其它因素:如私立美容机构的人性化服务、大量的媒体广告效应以及患者信息量的不对称和主观隐瞒美容的心理有关。除去分流至私立美容机构的求美者外,在公立医院就诊的求美者大部分分布于皮肤科、内分泌科、妇科等。虽然上述科室同样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但关键点在于医学美容科室与皮肤、内分泌等科室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根本不同,美容治疗是以美容为主要目的,而临床各科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要目的,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完全相同。如对痤疮的治疗,就皮肤科而言,只要消除了皮损,无炎症存在,就算大功告成,不会在乎痤疮愈后留下的瘢痕或红色印迹,而美容科则要以消除瘢痕或印记为最终目的。另外,美容治疗一般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而其它临床学科的疾病治疗不必做美学上的考虑,故美容医师在临床中必须发挥医学审美创造力,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既治病又维护人体美的目的。再如对痤疮进行外治时,选用一些消炎解毒的中药(黄柏、黄莲)做添加剂的中药面膜或药膏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造成面部皮肤的黄染,所以不被美容医师所采用,由此可见,美容治疗和其他临床学科的疾病治疗在目的和方法上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级公立医院仍应发挥在医疗资源方面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中医(医学)美容科室的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运用中医药理论为人类的美容事业服务。

从事生活美容方面的人数基本与医疗美容相当,但在一线进行护理保健仅1人次,这可能与学生认为学历与工作层次存在差距的就业心理有关。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22人次,这与当下学生希望去医院,渴望稳定工作的心理有关。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始终偏高,不少毕业生把“大”(大城市、大医院)、“高”(高收入)、“铁”(铁饭碗)作为择业标准。有的毕业生不珍惜就业机会,在犹豫、观望,“高不成低不就”。希望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平稳心态,适当降低择业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自己的事业。

3.2 中医美容专业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 中医美容的指导思想:中医美容专业具有同其它中医临床专业一样的共性:都是在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即强调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内外和谐的整体观,同时又要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临床观。同时中医美容专业又具有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的鲜明特点。

3.2.2 中医美容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同时提高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实验室建设、教学大纲的完备、专科特色教材的多少、实验课教程结构、学生考试大纲的制定、多媒体课程的完成情况。软件包括教师的技术职务、学历层次、课题成果以及教学质量包括教授讲课课时比例、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比例、考试成绩、教学论文、教学成果、教研课题,最后还要有教学管理(对教师教案的检查、课程效果的评估、教学档案的管理、教师试讲、集体备课等)。

篇4

1 整体观念在中医美容预防疾病中的体现

预防疾病,即治未病。《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含义有二:①未病先防,是指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要及时养生调摄预防疾病[2]。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经常会侵袭人体,以致正邪相争,阴阳失调,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而发病。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内在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外在的五体“皮、肉、筋、骨、脉”是通过经络联系的整体,故内在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的病变则可能发于体表,上攻颜面,影响美观。如:盛夏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后,湿热蕴结中焦,阻滞肝胆。以致肝失疏泄,气血瘀滞发于颜面,则形成淡褐色或咖啡色的色素沉着,即黄褐斑[3]。热蕴肝胆,火热上攻,发于颜面形成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损害,即痤疮[3],损及美观。只有顺应四时气候,起居有常,饮食有度,精神内守,法于自然,保持自身与自然的统一性,才能及时地避免邪气侵袭。这个未病重防的思想就是以整体观念的指导,认识到人和自然的整体性的体现;②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初期就要重视并及时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以及疾病的复发[2]。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疾病一旦产生就会变化,而变化就导致了疾病的传变。而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经络”、“气血津液”等,这些组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这些组织之间紧密的联系,在病理状态下就为疾病的传变提供了途径。例如:外感病初期,邪气在表时候,若不及时治疗,一旦邪气内传,由表入里,由浅及深发为里证,故当疾病早期应及时治疗,防其传变,否则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治肝当先实脾[2]。就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一旦肝病及脾,气血无源,血不上荣,则肌肤无华,爪甲色淡,颜面肤色暗淡无华。更有甚者,日久血虚生瘀,以致面部生斑。故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预防疾病传变的体现。

通过上述“治未病”的两个含义可以体现出,在预防损容性疾病的时候,必须考虑四季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整体预防疾病,防止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这些都是“天人统一”整体预防思想的体现。

2 整体观念在中医美容诊断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美容受中医学的影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四诊”的望、闻、问、切。由于疾病的各种病理表现都是对其本质的反映,所以临床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疾病的内外因素,运用四诊进行全面考察,对疾病所产生的任何症状,都不应孤立地看。以此为依据,在诊断疾病时必须“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含义有二:①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同时运用,全面完整收集病情资料;②指对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必须综合分析、参照互证,以全面准确地做出诊断[4-5]。要完整全面地收集、了解这些病情资料,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因为这些因素引起的好发病是不一样的。例如:春天多风,易引发风痒。夏天多暑湿,易发毛囊炎、脓疱疮、湿疹、接触性皮炎及色素斑等[3]。饮食偏于辛辣者,易患热证,贪食生冷者,易患寒证。素体健壮者,易生实证。素体衰弱者,患病多虚。青年人气血旺盛,易患实证,老年人气血亏虚,多患虚证。四诊的望、闻、问、切是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认识疾病,各有其独特的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而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多个方面的,因此,对四诊收集来的病情资料就必须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互相参照,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为诊断提供依据。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采取普遍的、联系的方法,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采取直观的方法收集病情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外部表现,就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本质。是古代哲学观点 《孟子》“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在诊断疾病方面的应用。这个观点说明人体的内部和外部,是辨证统一的整体,生理、病理状况都会在体表有所表现[4-5],所以,通过对体表外部进行望面色、观毛发、望爪甲、听声音等外在观察,就能推测出身体内部脏腑病变的的各种状况。比如:通过体表的汗出情况,皮肤的润泽程度,就可以测知血液及津液的盛衰,因为人体的血液、津液、汗液是同源且相互转化的,即津血同源,血汗同源。“见微知著”是运用整体观念采取直观的方法收集病情的另一基本原理,通过人体局部的、微小的变化,来测知全身的、整体的病变。这是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局部和整体都有密切联系。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都有联系。通过舌像就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整体情况,因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与其他脏腑经络关系密切[4-5]。这两个诊断原理的出现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采用普遍的、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本质。由此可见,中医美容诊断疾病时,收集病理资料的具体方法和基本原理,都离不开整体观念的指导。

3 整体观念在中医美容疾病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

中医美容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完整的、全面的收集病情信息后,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辨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在辨证分析中依据体表寒热及肿块的有无,轻重、大小的不同,可以判断疾病属性的寒热、及阴阳的盛衰以及邪正的盛衰。比如:面部痤疮红肿高大,灼热疼痛,根盘紧束,易脓易溃,疮口易收,属阳证、热证、实证的表现。反之患部晦暗塌陷,麻木少痛,漫肿无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疮口难收,属阴证、寒证、虚证。形体肥胖而喜静懒动、嗜睡者属阴藏人,易感寒湿之邪,冬天易生冻疮,受邪后病多寒化。形体偏瘦而喜动、亢奋者属阳藏人,易感暑热温燥之阳邪,皮肤易生痤疮,患病多为实证,热证。这些辨证方法的应用就是整体性为依据,在人与自然一体的情况下,感受阳邪则导致阳盛阴衰,发病为热证、阳证。反之感受寒邪,则阴盛阳衰,发病为阴证、寒证的具体表现。

在辨证分析疾病时经常会用到到不同的辨证方法,比如: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因为这些辨证方法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各有其归纳的内容、理论的特点、适用的范围。有的抽象、笼统,有的具体、深刻,有的以病位为纲,有的以病因病性为纲。虽然各有特点,但不全面,不能相互替代[4-5]。如肝失疏泄和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肥胖症,用八纲辨证判断病位时,都有脏腑症候,都是里证,只有结合脏腑辨证,才能判断清楚具体病位。这些辨证思想是以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作为理论依据,而作为依据的这些组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这些辨证思想之间也就有必然的联系,构成了一个辨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八纲辨证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结合病因辨证探求病因,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探求病性,以气血津液辨证求病机[4,6]。由于人是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整体,所以,脏腑辨证成为所有辨证最后的落脚点。从这一点说明,中医美容辨证分析疾病也离不开整体性的指导。

中医美容治疗疾病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确立了“三因制宜” [1-2],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则考虑到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四时气候和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以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如夏天湿热之邪亢盛,易生湿疹或痈或疖。治宜清热燥湿,选择苦寒之药,不宜选择温燥之药。冬天严寒,易生冻疮、阴疽。理应少用寒凉,以防伤及阳气,而多用温热之药。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严寒,且多风沙,起病多寒燥,制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湿热多雨,其病多湿热,制宜清化。西北之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宜重。岭南之人,肌肤薄脆,腠理开泄,用药宜轻。因人制宜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的不同,确定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脾肾阳虚之人肥胖,治宜补益脾肾,温阳化湿。脾肾气虚之人肥胖,则治宜健脾益气,淡渗利湿[7]。中医美容治疗疾病也注意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比如:面部雀斑的治疗,由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郁于孙络血分,发于颜面则成雀斑,故可用补益肝肾,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6]。颜面痤疮发于前额或口唇周围者,属阳明经脉胃肠病变,而胃肠属六腑,多生实证、热证,故制宜通腑泄热,消痈散结。

4 小结

本文通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说明人体的局部和整体,内部和外部之间在生理情况下会相互影响,病理情况下会相互传变。所以,中医美容在预防、诊断疾病以及辨证论治疾病时,必须重视这种联系,以整体观念思想为指导,运用联系的、整体的、普遍的观点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过程,使得这一辨证法思想贯穿于中医美容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金志甲.中医基础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20,365.

[2]何晓晖.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12,194.

[3]王海棠.美容皮肤病学[M].北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55,262.

[4]廖福义.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102.

[5]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

[6]陆绮,王宝华,曲剑华,等.论中医美容理论对传统美容养护方法研究的指导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2047-2048.

篇5

中药美容悄然流行

而如今,一种宣传为“美丽可以吃出来”的“中药美容”正在很多地方的美容院悄悄流行,也赢得了不少爱美女性的青睐。它是由美容院提供“专家”为顾客量身制作“中药汤”。美容院方宣称“因为是中药的,所以绝对安全。”

通常,美容院门口的桌面上会摆放着枸杞、红枣、芦荟、桂圆等中药原料。顾客提出想要改善肤质,美容小姐会非常热情地推荐“中药汤”,并且说:“与传统的按摩不同,口服中药是从根上调理,能真正地改善肌肤状况。”有顾客质疑专家的身份和药汤的安全性时,美容小姐会说,配中药的专家虽然不是医生,但都是总公司派来的,配制的药汤安全性有保障。对于美容效果,美容小姐更是闪烁其词,只是强调“肯定有效果”。

谨慎对待“中药美容”

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美容养生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优势,临床效果突出,解决了很多问题。如常用的中药茯苓、白芍,研磨做面膜,坚持使用能起到美白的作用,中药马齿苋做面膜或者煎煮外敷可以减轻皮肤的炎症反应,退红抗炎等。根据每个人的阴阳平衡,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气血、提高免疫、改善内分泌等作用。

很多美容院也正是看到中药美容的良好效果以及人们对美容养生的重视,才开设中药美容服务。但是,有些打着中医中药旗号的美容院所开展的中药美容保健却并不都是科学正规的。

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需要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