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数学的学科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学的学科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学的学科素养

篇1

如何在相对紧张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及时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专业素养,已成为加速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作为“文化”的数学特有的魅力呢?我们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科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在书海里遨游。但我要说:让我们数学教师也加入“让好书引领师生成长”,读数学教学实践的书、读数学学科文化的书、读文学书、读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背景,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更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厚重、更开阔、更深邃,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也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真正美丽起来。

我觉得我们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感等方面。

“专业技能”作为我们数学老师来说主要就是指“教学技巧能力”。教学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控制学生注意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等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我觉得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灵魂,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我们真正的教书育人。这就需要我们去钻、去学、去奋斗。一个教师要教好课和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必须以这“三熟”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熟悉教材和教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灵活起来。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在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后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而且自然。每位教师要重视每一堂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听课、出课、评课等活动,都会慢慢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突发事件了。

“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不能认为现在拥有的知识教学已经足够了、绰绰有余了。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的知识只有不断地递增、丰富,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认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

当前阶段,数学学科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小学生如果可以学习好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会有利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会进一步的激发出学生无尽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内心健康情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欠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当前阶段中,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是为了应付部分的公开课。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还是需要紧紧地依靠扎实的练习,不然课堂学习质量是不会全面提升的。数学教师持有的这种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但是大量反复的练习数学题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创造发展,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会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目前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介绍如下:

(一)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

大多数学教师觉得,想要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靠系统机械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这种观点还没有对数学素养的实际意义做到充分的认识,进行大量的日常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也在一些问题上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造成限制,故而很难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目标。

(二)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但不得不说的是,数学课堂的教学和数学教材的内容之间并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说明了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科素养培养意识非常的淡薄,但是一定要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小学教学的学科素养。

三、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

(一)教师需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还需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一种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手段,而且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文具盒、粉笔盒等。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长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清晰逻辑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生动形象,使自身的教学有独特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清晰地表现出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容。另外,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自己的教案,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更好的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促进作用,而且也确保了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在实际学习时的状况。

(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

当前阶段,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料。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部分知识之间,需要对这些教材资源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门课程时,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最终引出圆柱课程。教师需要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在学生细致地描述后,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学生逐渐对于圆柱的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我们去植树”“了解自己”“一起做游戏”等等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自己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开拓学习能力

教学之中,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故而是以找到方法最为珍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切实结合详细的教材内容去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学习上的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相应的举例,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案应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事实证明,这种方案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挖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视。而且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长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和小学生能够发展更为全面的需要。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教育小学生学习的观念,看重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的关键地位,进一步结合学生自己学习时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运用数学教学资源,最终完成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学习的进程。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养成数学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晓林.探究职前化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个案研究[R].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4.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学生素养

在现代社会,人们日益离不开数学,因此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适应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作为高中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高中数学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变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素养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严格的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的、融于身心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品质。高中数学新课标中将数学素养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素养,高中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升这种文化素养。新课标中数学素养主要包含了数学信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双基、数学文化、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等多个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

二、新课标对数学素养的要求

数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内涵,虽然我国高中新课标没有对数学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分析我国高中数学新课标会发现,新课标中对教学目的的要求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1.获得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

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是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数学素养的载体。如果抛离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技能,那么数学素养就无从谈起。因此,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之后,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才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才能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理解数学就要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了解数学公理、定理的本质和背景,通过进行数学探究、发现学习、再创造等过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深化数学的理解。

2.提高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中最为基本的部分,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是数学素养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数学能力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于数学相关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进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学生在数学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其来判断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和实践。

3.树立良好的数学信念,体会数学文化

数学信念对于数学素养的提升就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数学信念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新课标中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数学信念就是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问题。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态度,需要学生具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客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高中数学新课标建议可以从教材的编写,案例的引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信念。

数学文化是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特别是在新课标之后,数学文化成为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小结:自从高中数学新课标之后,数学素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之一。学生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逐渐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知识,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之外,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信念和数学意识,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数学文化,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实现新课标对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提升。

高中数学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上的表现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要求,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数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对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MA”课题组“.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课程?教材?教法,1997(8):35~39.

[3] 王子兴.论数学素养.数学通报,2002(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培养;思维逻辑;教育观念

学科素质的培养要求小学老师具备正确学科素质的认识,从思想中提高认识,从行为上付诸实际行动,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调整,循序渐进的对课程安排进行新的规划,在了解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进行教学任务的补充和完善。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一)数学科学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科本身的新发现、新建设。这一重要策略将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即不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再是唯一对“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这样的应试教育将在今后的教学痕迹中逐渐淡化,“学科素质”的培养理念将进一步走向教学舞台。教学体制的改革将是推陈出新的,在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体系,才是适合小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学科素质的培养方向。学科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考验。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所掌握到的技能合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科培养最主要的作用。

在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必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怀疑精神,探索理念,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良好的数学科学素养的必经程序。素质培养也将有效的检测出个人在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方面的现实自我的认知。

二、数学科学素养培养存在的误区

数学科学素养是近年引出的新观念,需要老师、学生、家长多方面的配合,不断的完善在教学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推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教师自身对科学素养的认知度低。传统的教学理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根深蒂固,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绝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难改以往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仍为主流。在短时期内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老师缺乏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固守着原本的授课方式,而不采取新兴的教育方法。由于自身对数学科学素养的不支持和不理解,成为改革道路上的重要阻碍。

(二)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不健全。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是改革的核心和观念。如何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路径,使同学们能够饶有兴趣的加入到学科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去挖掘、分析其中的隐藏因素。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现有的思维去扩展、猜测,努力的引导学生勇于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寻找有趣、丰富的课堂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条件

任何事情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以此历史性的突破。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学科之美。建立和学科间的默契度,在这样的情感下,数学学科的素养培训才显得更有意义。其次,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钻研,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已有的经验,提高数学的学习技巧,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

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现方式

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对老师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理论,还需要他们格外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数学的感知方式的提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入门技巧,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何理解数学存在的意义,让小学生喜欢数学这门深奥且复杂的学科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而言,感知力是通过外界的接触而来的。教师需要通过对现实存在的现象进行本质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知力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客观存在是最容易理解的,例如对图形的计算学习,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加强学生的兴趣。

(二)思维、逻辑方式的拓展。学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是思维、逻辑建立的关键因素。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点的连贯性,难易程度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以及对他们思维能力是否产生跨越性,举一反三固然重要,但是逻辑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

篇5

一、重视对双基的教学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文科生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采用“低起点、拉网法、递进式”的教学方法,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教师要深刻理解,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这样可以深刻理解这类问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达到“学会一题,解决一类”的效果,这是跳出题海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有想象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大量实物、图形等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出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能将其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同学们的应用意识,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其创新能力。文科生的运算求解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依据统计或统计安全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高中文科生的数学能力,如“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开门造车”,注重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能力;注重联系,重视通性通法的讲解等等。

三、重视对文科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听文科生说最怕数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高昂,就会事半功倍,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好与坏,与导入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开始,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我经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设疑导入新课

如在上新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故事引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喜欢听故事,我就利用这一点,经常在讲授新课前,讲一些与内容有关的短小故事。

2.游戏贯穿,激发兴趣

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劳逸结合,穿插一些游戏形式的练习题,供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这样的游戏形式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以看促想带说

激发兴趣、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善于说理,是学生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演示。

4.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

有助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氛围中,以“看—想—说”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自觉地思考问题,才在思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习作为乐趣。而文科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脑并用,从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化难为易,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6.表扬竞赛,激发兴趣

适当的表扬与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甚至年级之间的竞赛来强化兴趣、保持兴趣、促进学习。如个人、小组之间的数学竞赛中优胜者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数学竞赛,使学生产生责任感、成功感,长此以往,胜者表扬、败者鼓励,创造条件,下一次再战,直至成功,使学生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兴趣。

7.要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跟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荣辱感和自尊心,所以,教师要保护文科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能源。

8.结合知识,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往往是教师讲解知识过于单调,单一地传授知识,不与实际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9.结合数学的美,激发兴趣

我通过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创新美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尝试,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重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的教学

篇6

在小学诸多学科中,最具理性的学科就是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俱备怎样的素养,让学生喜爱这门学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教学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阐述点滴体会。

1.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1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 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1.2满腔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对于课堂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温柔的目光表示激励,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对于回答问题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 认可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扬称赞等等。此外,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3高尚人格吸引学生。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教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 重大影响。教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信息的普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仪容整齐、端庄大方,更要拥有健康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 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2.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习

2.1微笑态度融入课堂。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其 必须学会微笑。教师一旦步入教室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向摄影棚一样,需要立即进入角色。绝不能把个人不良的思想情绪带给学生,因其个人情绪而影响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始终面带微笑,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如此才能营造课堂愉快详和的氛 围,才能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2轻松愉悦活跃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 边活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展示真实的自我。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私下讨论,也可以高声辩论,然后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表达赞许之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表达思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 学效果。

2.3表扬鼓励充满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练习时,学困生如果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给予鼓励表扬。W生获得表扬鼓励,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3.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3.1新课导入引发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新课导入时,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我,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由此也可发现学生学习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2课程讲授保持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更要学生对学习感兴 趣。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感受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篇7

一、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数学教学进行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学习领域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用“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把他们带进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在练习巩固环节时,自己设计“我的神州号”的发射图等一系列的科学尝试活动,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的“火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增强科技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新奇性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2.营造和谐环境和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而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有潜能的学生。”在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测量长度、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这些数学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

篇8

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日的品行、气质等修养。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笔者以为,数学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让儿童在用数学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理解提出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众多数学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质 

1.内隐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无形之物。 

素养是人的内在之物,数学素养是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反思、提炼、感悟的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内化为自我的数学头脑和数学品质。它作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使儿童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数学模型与数学能力,并不断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整体性的核心要素,从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2.统摄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有形之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对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维与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数学的结晶,那么素养往往起到结晶核的作用。当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般的、必需的、个体的,是在数学学习、生活、生产和创造中必不可少的,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征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让儿童通过六年的学习,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人格修养等。 

(一)儿童的数学情感 

数学情感不仅是指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需求和兴趣,还指儿童学习过程中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数学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数学情感来自儿童对数学内在美的追求,来自数学本身理性精神的映射,来自儿童在探索中对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理智体验。数学情感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数学世界相互交融并产生联想与想象以及共鸣的道德体验。 

(二)儿童的数学思维方式 

1.结构化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运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 

2.建模思维。数学模型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以及数量间的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观察生活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建模思维,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释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 

(三)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 

1.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是指用语言、符号、模型、图式等方式对数学问题、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进行表达的能力。表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表征,就是在头脑中构建模型思考问题;一种是外在表征,就是将数学问题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表、模型等方式进行表征。儿童经常借助图形、图像进行表征,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 

2.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决问题,它要伴随着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简化、抽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帮儿童达成对数学知识全方位、深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四)儿童的数学精神 

1.求真,拥有数学的理性头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发现、争论分辨、抽象概括,能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

2.尚美,分享美妙的数学世界。数学的世界充满了美——数学规律的优美、解题思路的简洁、观察视角的独特、探索过程的一波三折、不同方法的殊途同归、问题结果的出人意料,可以让儿童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构建 

(一)体系思考,情感体验,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 

1.营造儿童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儿童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儿童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儿童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测、实验、检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课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有几条边?”“为什么说圆是无限正多边形?“为什么很多物品都要做成圆形的?”……一个个问题均来自儿童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开启儿童数学学习的探究泵。 

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一方面要找到儿童数学学习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儿童自主学习的“泵”,善于营造有利于儿童探究的场,让儿童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发地创造。要通过问题引导,如“你能试一下吗?”“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让儿童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问题。要鼓励儿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面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3.构建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构网。 

整体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视角透过生活现象洞察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可以以数学整理课的方式在低年级建立分与合的模型,将加法和乘法作为合的模型,将减法和除法作为分的模型。“数学整理课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心理机制、认知规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如下表所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在衔接各模型间的联系。在单个模型的基础上,把相关联的各个模型构建成一个数学模块,接着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整理是载体,模型群的建立是关系,方法链的衔接为要义,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方法结构、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数学建模,发展儿童的关键能力 

1.以数学问题解决为核心。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时,应将儿童置于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应与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实践问题联系起来,如自行车与儿童身高的问题、抽水马桶的节能问题、游园路线、安全疏散模型、峰谷电是否划算、红绿灯的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水平为起点,让他们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 

2.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 

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数学建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将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验证数学模型是否适合,进而运用数学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例如:通过解决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形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能顺利解决动物园的“游园路线问题”,从而设计出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性走完动物园的最佳路线。 

(三)思想渗透,表达交流,提升儿童的结构化思维水平 

1.培养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便于儿童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有学生询问:为什么乘法和加法有运算律,除法和减法却只有运算性质呢?其实,如果从整体的视角来观照,就会发现,减法和除法分别与加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学习了负数,减法就自然变成了加法;学习了分数除法,除法就自然转化成了乘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不是核心的“源头”,而是产生的“支流”。 

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儿童学习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性的、模块化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与结构化思维。另外,通过数学结构中相似模块的组建,可以让儿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多题一解,有助于他们整体地思考问题,有序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建构数学模型体系。 

数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能够进行抽象和模型的提炼。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儿童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联、相似性强的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如教学“转化”思想,可以引导儿童体验运算中的转化(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使他们明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核心思想。 

3.营造数学交流场域。 

教师应注重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引导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要引导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注重儿童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在静态上,要研究其各个要素;在动态上,要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 

【参考文献】 

篇9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带来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呈现发生变化等众多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围绕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加以阐述。21世纪以前,我国数学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主,教学中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学生的情感态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由于多年处在“应试”的状态中,教师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强化却往往忽略了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的机械等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教师,课程改革最直接的执行者,怎么样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改善这些状况,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基本素养指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表现。那么,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以下笔者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角度出发,概述数学教师要具备的学科素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相应变革。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长期以来,教师被定为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结果的评判者。在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教会学生知识”转向“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由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观和评价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他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经验。在操作和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注重学生对基础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专业知识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忠于教材,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而新课改下的教材观则认为,教材只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材料和资源,教师应重新审视教材的用法,大可不必过分的强调教材的权威性。教师不必要完完全全地忠实于教材,而可以通过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应用于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既是对现有教材的沿用,也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即处理、加工、改变,就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性的更换或增减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建筑在其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目标、理念正确的理解以及对教材正确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如此,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支撑。

三、教育教学能力

数学教学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行为活动方式,既有活动技能,也有心智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基本功,其中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数学教师要具备有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和组合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各类活动、班级管理技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使用教学设备等基本技能。?课堂管理能力是各个学科,各个时期的教学都要求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尝试和探究,却又切忌放任自流,造成混论的局面,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地管理课堂。其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善于激励学生投入到探索性的现实的数学活动中。

四、科研和终身学习能力

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是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现代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师应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86-01

引 言:科学素质指的是人们认识自然、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科学素质的组成比较复杂,对于不同年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质的成分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包括以下几种:发现科学的方法――观察能力;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质疑和探究能力;对科学的总结和理解――科学思维方式,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培养并不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对能力培养的重点理解的有偏差,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认为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就是科学素质的形成,而实际上,科学素质并非单纯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且,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数学技能之间也有很大区别,通过题海战术,学生获得的是数学技能,而不是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方法

1、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精神。观察能力和发现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最基础成分,科学来源于对生活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是科学意识的萌芽。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精神,就要使数学从书本、课堂中解脱出来,将其还原于科学的本来面貌,即回归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知识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时间、速度、距离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平时上学和放学是怎样来学校的,都走了那些路线,大概用掉多少时间,然后分组写在纸上。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之后,纷纷在纸上写了答案:上学坐公交车,经过5站,用掉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上学坐校车,经过4个校车车站,用掉时间大约为20分钟;家长开车送来上学,经过3条街道,用掉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这时候学生会发现,每天上学的出发点都是家,目的地都是学校,却因为交通工具形式不同、路线不同,花掉了不一样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对时间、速度、距离的关系理解就更清晰,这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的过程。

2、巧妙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观察,然后铡罢馐鞘裁葱巫吹奈锾澹俊薄八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图形?”通过学生的亲自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等特征,在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眨骸巴学们还想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三角形怎样分类?”“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怎样计算?”...... 教师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学生提出的仗狻U庋循序渐进,并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并且介由观察得出的答案和结论,能够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即观察、多角度思考,这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提问,也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质有所发展。

3、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科学思维习惯。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数学思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能够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发展谨慎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性更高,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习惯进行培养的一种方法。

三、科学素质培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教学本身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完善的思维结构。因此说,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培养,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事情。小学教师应该通过种种教学技巧的使用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思维习惯进行培养,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够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热土。

参考文献:

[1] 郭菊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育革新,2014(03):115-117.

篇11

摘要: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中对该素养的认知、开展存在着不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公民的科学人文素养起着基础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2]郑向玲.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

篇12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学研究素养;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O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210303

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当今高等教育公认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导向。提倡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就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问题,使其在本科阶段就感受到前沿科学研究的氛围。

作为大学生竞赛之一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经走过了它的第20个春秋,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20年来,数学建模竞赛坚持“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宗旨,按照“扩大受益面,保证公平性,推动教育改革”的工作思路,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品牌竞赛项目[1]。本文笔者拟在十余年参与指导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就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谈几点感想。

一、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内涵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老先生曾向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指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的能力,最终目的达到能培养进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人才。

根据相关学者关于科学研究素养的评述[2],同时结合自身从事科研的经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科学研究素养,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资料检索的能力;第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另外,从事科学研究,还需要具有坚持的毅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不可缺少的精神气质。

二、数学建模培训形成科学研究素

养的初步基础

大学数学学习主要是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现代数学基础,缺少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途径。而数学建模正是架设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它不同于传统的求解数学题,而是针对实际问题展开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回答问题;对参与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计算机编程等方面要求甚高,一般都需要经过培训才能参与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包括学习常见的应用数学方法和实际案例应用分析,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各高校在数学建模培训方面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如下几个专题模型:优化模型、统计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离散模型(层次分析法、图论等)、随机模型、其它模型(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3]。

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学生学习常见的应用数学方法,进行相关问题的案例分析,形成对于实际问题初步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储备,完成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第一步。

三、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全面提升科

学研究素养 数学建模竞赛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数学建模竞赛以下几方面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一)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来自于生产实际,每一道题都紧扣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来自于生产实际,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而且事先没有设定标准答案,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2010年的“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输油管的布置”;2009年的“制动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分析”、“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2008年的“数码相机定位”、“地面搜索、――每一道题都紧扣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既具有时代意义,又是对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一次正面考察,更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

(二)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在确定选题以后,就需要完成相关文献检索、问题分析、模型建立与求解、结果检验、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需要解决问题的难度符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要求

一般的数学建模题目,不同于大学基础数学中的计算或者证明一道数学题,只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加上一定的推理就能完成。很多问题都是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并且,从求解方法上来看,常规方法、经验模型往往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回答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缘于经验模型,但高于经验模型”,所以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意志的锻炼正是科学研究所需要考验的

数学建模竞赛的3天时间比一般考试时间都长,而且工作任务重,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的完成问题的解答。因此,对于学生个人的意志,特别是毅力的考察极为重要,只有坚持到最后的同学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这一点,跟从事科学研究也是所必须的。

四、吸收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相关科

研项目检验和完善科学研究素养 数学建模竞赛只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驿站,不是终点。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在个人建模、编程及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能力提高。进一步引导参加过竞赛的学生通过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应用数学建摸的方法从事科研项目研究,实现对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检验和完善[5]。

以我校为例,我校在地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对于参加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不少老师积极主动的吸引其中优秀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完成地学数据相关的数学建模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我校200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谢滨同学跟随指导老师进行地球物理反演相关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地球物理学进展》上发表了题为“利用加速差分进化算法反演非均匀介质电磁成像”(2010,V25(6))的论文。另外还有学生从事三维地质建模中的模型和算法研究、遥感图像的解译等科学研究,都受到了指导教师的好评。

吸收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运用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培养起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完善其科学研究素养,这样的体验和经历对本科学生来讲是非常难得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图1 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作用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具备了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模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数学建模相关科研项目检查和完善其科学研究素养。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为后续真正从事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周年庆典暨2011年颁奖仪式上的致辞[EB/OL].http:///,2011-12-22

[2]姚本先.论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85-86.

[3]王茂芝,徐文皙,郭科.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79-81.

篇13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本“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提升数学素养呢?

一、 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直接感受、经历和体验。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内容《摆一摆,想一想》,为了让学生经历摆数活动并且把活动经历上升为活动经验,在这节课学生经历以下几个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1)用2个圆片在数位表摆出不同数,并写下来;

(2)用3个圆片在数位表摆出不同数,并写下来;

(3)用4、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并写下来;

(4)先把用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写出来,再摆一摆验证。

学生在开展第一个活动时,因为数量少,学生很快就找到3个数(如图①),这个活动的经历只是停留在学生的思维表面,形成的只是操作性经验。开展第二个活动,有些学生开始摆的时候比较杂乱,也有的学生会把三个小圆片先摆在同一个数位上,再通过逐次移一个到另一个数位上的方法就很快得出所有的数,经过活动展示(如图②),学生初步感受有序思维对解决问题的优势。继续开展第三次活动时,学生会很快摆出所有的数(如图③),逐步把操作性经验提升为探究性经验。开展第四个活动时,学生会依据前面已有的经验,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反思、验证,得出怎样做才不会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这些数(如图④),体会规律的重要性,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获得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在“玩”摆数的过程中,从操作性经验――探究性经验――思想性经验过渡,思维能力不断上升,通过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性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它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渗透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的功能无论是技术功能还是思维功能,都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方法在发挥作用,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内容《打电话》,从活动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想一想,说一说:你最快要多少分钟可以通知15个队员?

W生由于个体差异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后有的很快说15分钟,有的说7分钟,还有的说6分钟……。学生在同学间不同答案中,思考为什么别人需要的时间会比15分钟少?会回忆起四年级学习的“沏茶”和“烙饼”的简单事例,知道分组通知会节省时间,感悟统筹思想、优化思想在实际的应用。

(2)怎样分组打电话会节省时间?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下图),学生对比发现:方法2、3比方法1节省了1分钟,但分成3组和分成5组所花的时间相同,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分的组越多就越节省时间,学生从所画的图示,很清晰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数学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所在。

(3)想一想:还有更快的方法吗?

要想时间最少,就需要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立即通知后面的队员,抓紧每一分钟,“人人参与”,直到通知完毕为止,这样才是最快的。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再次画图探究,用图示表示打电话的过程,再次与之前的分组打电话方案比较,现在只需要4分钟,找到了最快打电话方案,从活动的探究过程中再次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

(4)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算一算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100人,最少花多长时间通知到每一个人?

学生找到最优设计方案后,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从中发现这种方案的规律。有的用算式计算,有的用表格表示,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了倍增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建立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打电话》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解决问题从复杂到简单,从低效到高效,从基本到优化,通过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发现实物隐含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推理、优化、模型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各科融合,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二年级下册《小小设计师》,在这个活动中,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1)与美术融合

先展示收集精美图案,再观察图案的特点,在图案中找出了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学生初次感受美与数学有关系。然后利用给定的图形样例,贴出想象中的图案,并把贴好的图案与自己想象的图案进行对比,在学生贴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利用美术知识想象怎样贴才美观,贴的过程又要想利用所学了那些知识,在不断的“想象――操作――对比”中,再次感受美与数学的关系,逐步积累用图形运动设计图案的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与信息技术融合

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设计比较小的图案,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基本图形复制再复制……就可以设计出很漂亮的大图案,在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于图形运动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知识与信息技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拓展实践作业,提升数学素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可以根据“综合与实践”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六年级上册的“综合与实践”《节约用水》,以课前前置作业与课后外延作业相结合提升数学素养。

(一)课前前置作业:

(1)小组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信息,并以邮件方式发送给老师。

(2)调查一个漏水的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并完成表格。

(二)课后外延作业:

(1) 出宣传板报,内容为设计节约用水的标语、公益广告语、宣传语。

(2)结合“节约用水”的措施,开展节约用水的手抄报展演。

(3)设计表格推算:“如果每个家庭一天大约浪费500颗米饭(50颗大约重1克),全国大约有4.3亿个家庭,一年大约浪费多少吨粮食?”

(4)以“勤俭节约”为主题征文比赛。

篇1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数学素养;培养措施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对“数学素养”这个词的含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它是指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受到的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知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也能促使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我们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际经历,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地论证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数学教学同仁有所帮助。

一、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1.数学是理科,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数学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这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2.新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下采用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差异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使贫困生向中等生进行转变,中等生向优秀生进行转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模式的话,就无法实现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探究式的数学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本质和数学猜想的素养。

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章时,我采用的就是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性、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平移的定义想象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了图形平移这一原理,让学生对平移现象的定义有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事例,如:在商场里我们坐手扶电梯时的移动过程、电视机在传送带上的移动过程等,接下来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并举出一些其他体现这一原理的生活实例。然后,我们就能顺势引入课题并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之为平移,让学生在发现和归纳的基础上对平移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最后,再让学生根据他们对平移的理解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巩固。这样通过把教学内容统一在一个探究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数学本质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数学素养。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今的教学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很难得到学生的回应,整节课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自演讲,学生根本不能参与其中,课堂上呈现出一副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养成学生想提问、敢提问的数学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阶段是每节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提出需要讨论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讲“探索勾股定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以书中P2图1-2、图1-3、图1-4为例,先让学生观察图1-2中的正方形,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图1-3和图1-4,提问:“图1-3中,A、B、C之间是什么关系?”“图1-4中,A、B、C之间是什么关系?”“从这三幅图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接着,我们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三幅图中,你可以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你们发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了吗?”等学生将这些问题一一回答完毕后,我们就可以顺势向学生引出“勾股定理”这一内容了。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提问问题,既给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敢于接受挑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对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非一件容易的工程,它既需要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付出努力,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式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学途径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开展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身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顾沛.十种数学能力和五种数学素养.高等数学研究,2003.

[2]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金战,刘东升.改变孩子命运的8堂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刘晓玫,高欣,马力芬.中学数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