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数学的学科素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学的学科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学的学科素养

篇1

如何在相对紧张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及时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专业素养,已成为加速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作为“文化”的数学特有的魅力呢?我们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科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在书海里遨游。但我要说:让我们数学教师也加入“让好书引领师生成长”,读数学教学实践的书、读数学学科文化的书、读文学书、读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背景,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更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厚重、更开阔、更深邃,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也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真正美丽起来。

我觉得我们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感等方面。

“专业技能”作为我们数学老师来说主要就是指“教学技巧能力”。教学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控制学生注意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等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我觉得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灵魂,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我们真正的教书育人。这就需要我们去钻、去学、去奋斗。一个教师要教好课和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必须以这“三熟”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熟悉教材和教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灵活起来。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在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后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而且自然。每位教师要重视每一堂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听课、出课、评课等活动,都会慢慢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突发事件了。

“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不能认为现在拥有的知识教学已经足够了、绰绰有余了。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的知识只有不断地递增、丰富,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认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

当前阶段,数学学科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小学生如果可以学习好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会有利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会进一步的激发出学生无尽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内心健康情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欠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当前阶段中,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是为了应付部分的公开课。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还是需要紧紧地依靠扎实的练习,不然课堂学习质量是不会全面提升的。数学教师持有的这种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但是大量反复的练习数学题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创造发展,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会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目前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介绍如下:

(一)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

大多数学教师觉得,想要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靠系统机械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这种观点还没有对数学素养的实际意义做到充分的认识,进行大量的日常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也在一些问题上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造成限制,故而很难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目标。

(二)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但不得不说的是,数学课堂的教学和数学教材的内容之间并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说明了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科素养培养意识非常的淡薄,但是一定要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小学教学的学科素养。

三、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

(一)教师需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还需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一种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手段,而且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文具盒、粉笔盒等。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长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清晰逻辑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生动形象,使自身的教学有独特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清晰地表现出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容。另外,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自己的教案,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更好的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促进作用,而且也确保了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在实际学习时的状况。

(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

当前阶段,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料。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部分知识之间,需要对这些教材资源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门课程时,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最终引出圆柱课程。教师需要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在学生细致地描述后,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学生逐渐对于圆柱的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我们去植树”“了解自己”“一起做游戏”等等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自己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开拓学习能力

教学之中,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故而是以找到方法最为珍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切实结合详细的教材内容去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学习上的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相应的举例,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案应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事实证明,这种方案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挖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视。而且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长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和小学生能够发展更为全面的需要。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教育小学生学习的观念,看重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的关键地位,进一步结合学生自己学习时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运用数学教学资源,最终完成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学习的进程。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养成数学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晓林.探究职前化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个案研究[R].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4.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学生素养

在现代社会,人们日益离不开数学,因此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适应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作为高中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高中数学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变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素养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严格的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的、融于身心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品质。高中数学新课标中将数学素养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素养,高中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升这种文化素养。新课标中数学素养主要包含了数学信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双基、数学文化、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等多个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

二、新课标对数学素养的要求

数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内涵,虽然我国高中新课标没有对数学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分析我国高中数学新课标会发现,新课标中对教学目的的要求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1.获得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

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是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数学素养的载体。如果抛离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技能,那么数学素养就无从谈起。因此,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之后,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才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才能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理解数学就要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了解数学公理、定理的本质和背景,通过进行数学探究、发现学习、再创造等过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深化数学的理解。

2.提高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中最为基本的部分,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是数学素养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数学能力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等于数学相关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进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学生在数学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其来判断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和实践。

3.树立良好的数学信念,体会数学文化

数学信念对于数学素养的提升就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数学信念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新课标中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数学信念就是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问题。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态度,需要学生具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客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高中数学新课标建议可以从教材的编写,案例的引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信念。

数学文化是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特别是在新课标之后,数学文化成为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小结:自从高中数学新课标之后,数学素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之一。学生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逐渐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知识,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之外,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信念和数学意识,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数学文化,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实现新课标对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提升。

高中数学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上的表现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要求,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数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对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MA”课题组“.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课程?教材?教法,1997(8):35~39.

[3] 王子兴.论数学素养.数学通报,2002(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培养;思维逻辑;教育观念

学科素质的培养要求小学老师具备正确学科素质的认识,从思想中提高认识,从行为上付诸实际行动,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调整,循序渐进的对课程安排进行新的规划,在了解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进行教学任务的补充和完善。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一)数学科学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科本身的新发现、新建设。这一重要策略将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即不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再是唯一对“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这样的应试教育将在今后的教学痕迹中逐渐淡化,“学科素质”的培养理念将进一步走向教学舞台。教学体制的改革将是推陈出新的,在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体系,才是适合小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学科素质的培养方向。学科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考验。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所掌握到的技能合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科培养最主要的作用。

在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必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怀疑精神,探索理念,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良好的数学科学素养的必经程序。素质培养也将有效的检测出个人在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方面的现实自我的认知。

二、数学科学素养培养存在的误区

数学科学素养是近年引出的新观念,需要老师、学生、家长多方面的配合,不断的完善在教学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推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教师自身对科学素养的认知度低。传统的教学理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根深蒂固,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绝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难改以往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仍为主流。在短时期内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老师缺乏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固守着原本的授课方式,而不采取新兴的教育方法。由于自身对数学科学素养的不支持和不理解,成为改革道路上的重要阻碍。

(二)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不健全。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是改革的核心和观念。如何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路径,使同学们能够饶有兴趣的加入到学科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去挖掘、分析其中的隐藏因素。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现有的思维去扩展、猜测,努力的引导学生勇于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寻找有趣、丰富的课堂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条件

任何事情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以此历史性的突破。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学科之美。建立和学科间的默契度,在这样的情感下,数学学科的素养培训才显得更有意义。其次,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的钻研,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已有的经验,提高数学的学习技巧,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

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现方式

数学学科素质的培养对老师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理论,还需要他们格外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科素养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数学的感知方式的提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入门技巧,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何理解数学存在的意义,让小学生喜欢数学这门深奥且复杂的学科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而言,感知力是通过外界的接触而来的。教师需要通过对现实存在的现象进行本质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知力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客观存在是最容易理解的,例如对图形的计算学习,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加强学生的兴趣。

(二)思维、逻辑方式的拓展。学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是思维、逻辑建立的关键因素。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点的连贯性,难易程度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以及对他们思维能力是否产生跨越性,举一反三固然重要,但是逻辑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

篇5

一、重视对双基的教学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文科生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采用“低起点、拉网法、递进式”的教学方法,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教师要深刻理解,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这样可以深刻理解这类问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达到“学会一题,解决一类”的效果,这是跳出题海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有想象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大量实物、图形等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出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能将其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同学们的应用意识,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其创新能力。文科生的运算求解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依据统计或统计安全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高中文科生的数学能力,如“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开门造车”,注重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能力;注重联系,重视通性通法的讲解等等。

三、重视对文科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听文科生说最怕数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高昂,就会事半功倍,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好与坏,与导入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开始,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我经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设疑导入新课

如在上新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故事引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喜欢听故事,我就利用这一点,经常在讲授新课前,讲一些与内容有关的短小故事。

2.游戏贯穿,激发兴趣

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劳逸结合,穿插一些游戏形式的练习题,供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这样的游戏形式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以看促想带说

激发兴趣、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善于说理,是学生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演示。

4.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

有助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氛围中,以“看—想—说”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自觉地思考问题,才在思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习作为乐趣。而文科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脑并用,从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化难为易,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6.表扬竞赛,激发兴趣

适当的表扬与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甚至年级之间的竞赛来强化兴趣、保持兴趣、促进学习。如个人、小组之间的数学竞赛中优胜者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数学竞赛,使学生产生责任感、成功感,长此以往,胜者表扬、败者鼓励,创造条件,下一次再战,直至成功,使学生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兴趣。

7.要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跟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荣辱感和自尊心,所以,教师要保护文科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能源。

8.结合知识,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往往是教师讲解知识过于单调,单一地传授知识,不与实际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9.结合数学的美,激发兴趣

我通过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创新美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尝试,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重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