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篇3

PACS给放射科带来了什么

1. 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放射科可以少上一台X线机,但是不能没有PACS。过去放射科的工作是“以胶片为中心”,患者到放射科先照片子,再写报告,带走的是他们的片子。有了PACS以后,现在患者带走的是信息。过去,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患者片子冲洗出来以后,送到读片医生那里,医生才能写报告,因此读片医生必须等着片子,为此我们不得不把医生分成几组。现在应用PACS后,我们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在放射科照了片子后,所有图像集中到一个医生手里,根据图像给出一个整体的综合报告,毫无疑问这个报告比以前的报告更准确。

我们医院放射科上了PACS以后,放射科医生会给患者一个条形码。患者所有信息都储存在条形码上面,他们拿这个条形码扫描,取结果,最后他们所拍摄片子的信息变成了一个数字。过去患者拍摄片子是在放射科内走来走去,现在是一个号码,这种办法非常高效,不仅节省了我们人力和物力,还节省了整个科室的空间,明显提高了科室的运行效率。

2. 改善科室管理

应用PACS以后,我们考核工作量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医生专业分组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我们是传统放射科管理,医生按照使用的设备来分工。而现在我们的医生按照人体部位来分工,如:胸部影像、腹部影像、骨科或者神经影像等,这个变化对我们行业是非常巨大、非常重要的进步。当然,这个进步是逐步完成的,没有PACS是不能实现的。

PACS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图像系统,实际上它的RIS带有部分OA功能,对我们放射科做行政管理工作有特别大的帮助。以我为例,我不仅是一名放射科医生还是一个管理者。根据我每天的工作安排,7:40我开始读片,第一件事是把PACS打开,看一下患者预约检查的时间。如果患者约的时间比较长,那么我会督促工作人员加班尽量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PACS的质控和统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放射科而言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过去我们每天靠数小纸条来统计工作量,现在这些变得非常简单了。

3. 科研教学

我们放射科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过去部门工作人员看片子教学,片子非常旧,现在基于PACS的教学系统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作为从事教学的人有特别深的感触,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过去在做科研时,收集患者信息的工作很繁杂,片子要放到照片库里,数量非常大,查找很不容易。现在不会有这种问题,所有影像资料包括患者数据会在PACS里面,对科研来讲是巨大的帮助。

现在科研比原来条件好得多,给放射科带来了很多便利,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放射科从一个传统的放射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放射科。

4. 3D后处理

过去我们看的片子是平面,把人体影像切成一片一片看。有了PACS以后,我们拥有了很好的三维后处理功能,使人回到立体的状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过去看一个人的片子,照一个腹部有几百层,图像一层一层看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还原成3D后,很容易发现病变部位。

关于PACS的一些思考

1. 专业人员配合

在论证调研建设和应用PACS的过程中,我有比较多的体会。在放射科推行一个与放射科业务工作“没有关系”的事情还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得比较顺畅,需要放射科内部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与PACS供应商很好的进行配合。科室要搞信息化工作,专业人员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科室有专门的工程师配合PACS供应商完成了PACS的建设工作。

2. 争取医生的支持

PACS是影像医生的工具,因此要与放射科和临床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从项目论证开始,就要有临床医生参与进来,否则会有无数抱怨和不理解,不利于项目的开展以及最后系统的应用,并直接影响到使用效果。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2]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篇5

关键词:建设;开放;“理实一体”实训室

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功能;医学类及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改善民生、提高基层卫生水平的历史使命;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重在培养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上重点提升学生的技能成为了培养重心。为此,本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适应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为出发点,建设好和使用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放化、网络化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谈谈体会。

1.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构建背景

1.1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的定义与意义

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是指打破传统实验室的定式,在原有各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共享,融入“以人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新元素,将其建设成为既具职业真实环境的,又围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开放式、多功能、共享性的医学影像专业校内教学实训中心,致力于发展成为服务于区域、行业各类岗前、在岗服务的职业人才培训基地。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专业学生提供发挥、发掘主体性和创造性学习模式的校内学习场所,同时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技能和灵活应对临床操作难题,最终达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高学生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的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学》作为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临床实际操作中的方法、原理。多年来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进程中,根据我院所处地域特点及总体办学思路形成了较有特点的办学理念,逐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校内、外实训室,并实现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并且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实训项目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2.建成专业文化氛围深厚的实训室

2.1整合资源,建成“理实一体”的实训室

我们根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特点,结合学院“工学结合,行校共建”办学理念,将原有各类医学影像实验室与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建立了各类校内实训室,为专业教学环节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学习与岗位相结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依托学院区域、周边各型医院资源,建立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校外实训室,以满足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学生见习、实训环节教学需求。

2.2健全管理与使用制度,提升实训室内涵

2.2.1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开放

征对实训室教学工作的特点,一方面对实训室设备,仪器分配专人管理,加强了实训室资源的利用率。依据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将实训内容进行删减、优化、有序编排,形成了既与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相结合又以临床影像技术实践技能为主体,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体系。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守则、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使其与时俱进,更加具有可实施性,更好的服务于开放性实训室管理。

2.2.2有计划安排课外开放实训室,提高实训的全面性与效率

校内实训室所承担的不仅是通过实训课程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实训操作技能,而且还通过学生自由支配课外时间自主见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由于当前医疗服务形势特殊要求,依托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建成的校内开放性“理实一体实训室”须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安排课外见习分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见习方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适时进行临床操作实践。通过课外开放不仅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全面接触临床实际的机会,而且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外见习环节总结、验证理论、实训课教学内容,完成校内学习向临床思维转变;每次见习后要求学生必须上交课外见习心得、实训报告等。通过实训室的全面开放,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实训时间、实训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接触设备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实训室利用率,最大限度提高实训室资源的效益。

2.2.3融入专业文化,丰富实训内涵

结合医学影像学发展历程不断提炼专业办学历史、实训室发展历程等专业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对所面向的专业、行业、企业、岗位以及对本专业历史、课程、教师以及专业发展历程、方向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通过专业学习到专业实训环节,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实训教学队伍,长期外聘临床一线专家,设备维修与维护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训教学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同时也实现了专业教师理实互馈的良性循环,实训室运转效率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改变模式,设置项目化实训内容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始终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开放力度,强调开放效果。

3.1设置任务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实训中心本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满足临床岗位需求的宗旨,结合现代影像学发展特点,将原有综合性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删减,增设了目的性更强的任务化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强,对临床工作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信心更加充足,目的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开阔。

3.2创新设计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新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在原有实训教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特点,实训室创设了一些具有征对性的实训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创设,协作完成实训环节,抽选同学互评实训效果,最后写出总结报告。通过自主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

4开放“理实一体”实训室初见成效。

4.1构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和谐教学关系

实训室开放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常是学而不知其实,随着实训室的开放,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懂得了如何对待临床实际问题,为学生进入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想学,教师想教,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以真实的职业环境组织教学工作,不仅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对于专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适应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

篇6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知识和设备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医疗没备不断更新换代。医学影像设备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相继出现CT、核磁共振(MRI),以及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已不是原先单一X线透视和摄影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影像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的展开、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体现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这将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新时代医学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放射科没有一支好的影像技术队伍,就会为临床诊断带来很多不便,甚至误诊、漏诊。本文浅谈一下新时代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1医学影像技术学发展的特点集中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随着CT、MRI、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出现与应用,照片图像也由原来屏片系统的模拟图像转变为数字图像。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使图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数字化图像便于存储和传输。目前,全国大部分大中等医院已经普遍应用了X线数字成像设备。医学影像技术的网络化。PACS系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开发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远程放射学和远程介入治疗等。PACS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图像的存储、查询、管理、无胶片化、远程传输和诊断等问题,而且为影像学科的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临床医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调阅各种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后处理,统一发出所有影像学检查的综合报告,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服务,为建立“大影像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化。不同设备、不同图像、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融合即是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了各种检查的优势,从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影像学科一体化及远程放射学都需要统一的影像质量和影像技术的标准。

2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应具备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要克服自卑感,坚决反对诊断第一、技术第二的错误观点。由于技术人员处在第一线,直接与病人接触,所以要牢固树立以被检者为中心的理念,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一切为了患者。注重团体精神,互相配合,充分把握各个环节,才能认真完成患者在放射科的检查、治疗工作。在思想上要把技术路线向以下3个方面转移:灯箱上的照片硬拷贝向软拷贝的影像质量评价转移;单一的图像技术向具有综合图像诊断技术的能力转移;单纯的技术操作,向发挥设备、软件功能最优化的能力转移。没有影像技术人员第一线的辛勤工作,也不能体现诊断医生的诊断价值。专业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使医学影像技术学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涉及面较广,包含放射物理、人体解剖和生理、药理、临床医学、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影像诊断、电子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知识、放射治疗、暗室化学、高等数学、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技术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特点和临床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操作技术以及必需的外语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继续教育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员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定期学习交流,阅片评片,分析照片质量,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增加见识,选送部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参加技术培训,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技师定期对年轻技术人员讲解技术操作经验和理论基础,增加基础理论学习。医学影像技术应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建立高等专业教育体制,增加高层次的培养渠道及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现行的教科书和培训教材要及时更新,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技术人员队伍应该由大学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外语素质要求。务必加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学习,只有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阅读和设定设备的各种参数,了解设备的性能,掌握其安全操作,了解国外新技术的信息,吸取先进经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能,才能很好地操作越来越智能化的新型医学影像设备,才能完成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对外宾的接待和检查工作也能顺畅的进行,避免遇到语言不通的尴尬情况,这是新时代的基本语言能力要求。道德素质要求。要加强职业道德和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严格掌握医学影像的适应证,尽可能以最小的辐射剂量来获得最大的诊断信息,要把辐射剂量最小化的原则提高到职业道德,对人类、对自己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心理素质要求。影像技术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认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已的工作,最终达到为患者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

篇7

【关键词】CT;螺旋CT;临床医学

【Abstract】In CT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30 years, CT, whether in hardware or softwar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16 launched in 2000-slice spiral CT, the realization of a micro-isotropic voxel acquisition, so as the post-processing high-quality images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s show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Today, the emergence of 64-slice CT has changed the whole health care picture, ultra-fast image acquisition speed and capacity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medical imaging applications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T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mpact.

【Key words】CT;spiral CT;clinical medicine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13-02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它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原理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对于X射线吸收率的不同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把测量得出的数据输入电脑中,由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再根据这些数据描绘人体被检查部位的立体图像,从而发现人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自第一台螺旋CT问世以来短短十余年间,其发展速度令人难以想象。1998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Radiological Society North America)会首次出现了4层螺旋CT;2002年RSNA会16层螺旋CT样机展出;2003年RSNA会64排螺旋CT与大家见面;2005年RSNA已有128层CT的概念;2006年度RSNA会议上也提出了: “对于CT多少层就足够?” 这样一个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未来的CT机无论发展到多少层,一定会沿着扫描时间越来越短、层厚越来越薄、扫描剂量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1 多层螺旋CT的技术进步

1.1 快速扫描:

提高CT机架旋转速度是实现更快扫描的前提,由于限制机架旋转速度技术难题(如:巨大的离心力和配置安全性等)的突破, 自4层开始CT生产厂家已逐步开始摒弃皮带(或钢带)传动方式,而采用先进的电磁直接驱动方式(磁悬浮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架旋转的稳定性,减少了机械噪声以及机械摩擦产生的热量,扫描时间也由每旋转一圈需要1s,0.75s到0.5s,0.4s……甚至更短的时间,并且由于磁悬浮机架无极限速度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扫描速度也必将越来越快。

64排CT可实现快速、大范围的薄层扫描,以东芝64排为例:最快覆盖范围可达120mm/s以上,其技术特性更适于心脏和外伤检查等领域,对于整个心脏扫描可以控制在7s内完成,相对于16排CT扫描速度提高了4倍,动态器官图像的细节显示能力更强。并且由于采集时间更短,时间分辨率更高,重建图像的运动伪影更少了,解决了患者憋气时间长的问题 。现在厂家的64排螺旋CT能够达到的时间分辨率各不相同,最佳时间分辨率可达到40ms,基本达到了电子束CT(33ms)的水平,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即使呼吸急促、重度心律不齐和心率较快,甚至达到150次/分的患者64排能轻易完成检查而不需要控制患者心率 。

1.2 探测器的发展:

多排探测器可谓CT最为核心的部件,数万个探测器沿长轴和水平方向二维排列,可以进行不同层面厚度的选择,最小的层面厚度为0.5mm。随着多层CT的发展,探测器变的扫描宽度越来越宽,数量越来越多,扫描层厚越来越薄。当4层CT刚面市时,各个厂家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方式:东芝Aquilion4探测器为34排,其排列为:中央4排0.5mm,两边各15排1mm,总宽度为32mm;GE公司的Lightspeedl6为16排探测器,每排宽度1.25mm,总宽度为20mm;西门子SomatomPlus4和飞利浦Mx8000的探测器同为8排,每排探测器宽度不等,分别为1mm,1.5mm,2.5mm和5mm,总宽度为20mm。当CT发展到16层CT的时,虽然探测器的排数和总数不同,但设计方向终于统一,均采用了中央16排薄层,而两边为对等多排的排列方式。在64排CT中,常规扫描均采用最薄为0.5mm或0.6mm层厚采集,以达到各向同性成像,其纵向分辨率最佳可达0.35mm。

2 多层螺旋CT对临床应用的影响

设备技术的发展是正确诊断的必要硬件,探测器物理空间排列和螺旋扫描速度的提升使得对于运动脏器解剖细节诊断成为现实。以64排64层CT为例,现在已经可以将最难的心脏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和研究,设备检查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广大患者对疾病普查认识的提高,都促成了心脏检查的进一步推广,而且东芝Aquilion64具备了根据美国ACC标准制定的左心室17分段功能性分析,开创了临床心脏研究的先河。在放射学对心脏的研究中,功能性分析集中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在对左心室的研究中,17分段Polar map可反应出:局部心肌活动度、局部心肌厚度及局部心肌射血分数。对于临床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的梗塞部位、范围、运动程度等作出准确判断,并对患者的愈后作出评估。对于冠状动脉可同时观察冠脉的截面及成90度角交叉的长轴位成像,分析冠脉的截面积、管径及狭窄率等。同时这些新的功能正在变革许多既有的影像技术,相信会逐步取代诊断性冠状血管造影和光学结肠境检查等其他检查手段 。

对扫描剂量的控制在CT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必须在注重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强调扫描剂量的控制。由于射线的生物效应,人体接受X射线照射积累到一定剂量后,会对人体细胞和组织产生较大的伤害。欧美等国家非常重视患者的受线剂量,对放射剂量要求非常严格。而扫描剂量及患者受线剂量也越来越引起而国内放射界的高度重视,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低剂量扫描,发展绿色CT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东芝在64排CT中使用了先进的重建算法及软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将扫描剂量降低到常规扫描所需剂量的50% 。尤其是在灌注成像中,扫描剂量甚至能够降低可达80% ,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及临床操作医师的受线剂量。

3 多排螺旋CT发展的近期目标

四维CT即在三维基础上增加时间轴,从而实现对患者病灶立体、动态的观察。四维CT在兼顾多排CT的同时,新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态脏器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关节的运动功能;大范围的薄层高速扫描。就技术发展而言主要有两个趋势:超宽探测器的多层面螺旋CT,东芝公司已经研制了256排的超宽探测器,覆盖范围为128mm,可直接覆盖人体某一脏器,连续扫描即可采集到器官的0.5mm层厚高分辨率容积数据,从而重建出动态的三维图像 ;另外平板检测器CT也是众多专家预言的方向,实际上该技术已经提出了几年。平板CT的优点是可提供高空间分辨力的、可实现各种高级重建功能的容积性信息,使采集速度和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要成为产品在技术上需解决的问题尚较多,至今还没有走出实验室用于临床,其中妨碍进入临床,主要是要解决平板检测器自身技术的问题、采集重建模式更新和高X射线剂量等技术难题尚需时日。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医学影像设备与检查技术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3―36

[2] 杜湘珂.胸部ET图谱[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8―19

[3] 秦维昌.医学影像设备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1―51

[4] 云浩,赵碧华,孙文才.螺旋CT原理、技术特点及临床应有[J].医疗装备,2003(9):12―19

篇8

【关键词】 体绘制;医学图像;光线投影算法;平面簇求交;片段融合

Ray Casting Volume Rendering of Medical

Images Using Segment CompositionXU Ling,QIAN Zhiyu,TAO Ling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Autom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We presented an improved fast algorithm of ray casting volume rendering. Our algorithm could figure out composition segment fleetly and reduce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by intersection computation of the ray and a family of planes. Taken advantage of segment composition method, the composition velocity was accelerated. And utilizing boundary box technique, the algorithm avoided intersection computation with useless planes and great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ray casting.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cceleration algorithm can produce the required quality images, at the same time reduces the total operations remarkably, and speeds up the volume rendering.

Key words:Volume rendering;Medical image;Ray casting algorithm;Intersection computation of planes;Segment composition

1 引 言

医学影像的体绘制技术在临床上已成为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体绘制技术可分为间接体绘制和直接体绘制两大类,与间接体绘制相比,直接体绘制不仅能观察组织的表面,还能够透过表面观察到组织的内部细节,有助于医生对病灶部位做出正确的判断,更适合于临床应用。光线投影算法[1]是直接体绘制中效果较好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可以显示医学影像数据场中细微的特征信息,且算法原理简单、易实现,其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医学信息可视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其投影光线数量巨大,严重影响了成像速度,为此,本研究在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各种加速算法的基础上[2-6],提出了一种光线投影体绘制的综合加速算法,在保证绘制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缩短光线投影算法的绘制时间。

2 光线投影算法原理

光线投影算法原理可简单描述为:根据设定的观察方向,从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点发出一条射线,见图1。射线穿过三维数据场,沿着射线选择若干个采样点,并由距离采样点最近的8个数据点的颜色值和不透明度值作三次线性插值,求出该采样点的颜色值和不透明度值,最后将每条射线上各采样点的颜色值及不透明度值按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的顺序进行合成,得到屏幕上该象素点的最终颜色值。

光线投影算法能显示出非常丰富的信息,甚至连数据场中细微的特征都不会丢失。但是光线投影算法的致命缺陷也源于此。首先,光线投影算法就是重采样点的光学属性按顺序进行融合的一个过程。假设像平面上有M个像素点,那么要发射M条射线,如果每条射线上选取N个采样点,则需要对M×N个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为了得到较好的绘制效果,所需投射光线数量M和采样点个数N巨大,所以计算量很大,极大地影响了成像速度;其次,定位后采样点光学属性的计算采用三次线性插值的方法,该方法可取得较高的成像质量,但效率很低,用简单的插值方法又不能保证绘制质量。

鉴于传统光线投影算法的上述缺陷,我们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加速算法,在保证绘制质量和不增加复杂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绘制速度。

3 改进的光线投影算法

3.1 新算法的提出

在医学图像重建过程中,通常认为两两相邻平面间的采样点具有相似的光学属性,这样两两相邻平面间所截取的光线线段上的采样点组成一个片段,则一条投影光线可以被分为多个片段,并选取片段上和平面相交采样点的光学属性作为片段的光学属性,减少三次线性插值的计算量。改进后算法的主要流程见图2。

基于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算法进行改进:(1)计算体数据立方体在像平面上的投影多边形,避免发出与三维数据场不相交的投影光线。(2)利用包围盒技术减少对无效平面的求交。(3)利用平面簇求交的方法快速确定相邻平面间采样点的个数及交点的光学属性,简化了插值算法

段的融合技术,减少了融合操作的次数和时间。(5)利用VTK库函数,简化算法的编写。前面两种技术在本课题组前期的文献[7]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主要介绍融合片段及采样点的获取技术。

3.2 融合片段的确定及采样点获取技术

两两相邻平面间所截取的光线线段上的采样点组成一个片段,显然,快速确定射线与平面簇的交点是融合片段确定的前提。对于三维规则数据场,从物空间一点(x0,y0,z0)出发,沿视线方向(l,m,n)的射线参数方程可表示为:

x=x0+l·t

y=y0+m·t

z=z0+n·t(1)

设体元编号为(i,j,k),δx、δy、δz分别为X、Y、Z三个方向上网格点间距。不失一般性,假设Z轴方向的平面簇与射线方向垂直程度最高,其平面簇方程可表示为:

z=kδz(2)

其中k为整数(其取值范围从0到Z轴方向的最大平面数),对于向量(l,m,n)=0,不失一般性,假设n=0,根据公式(1)和(2)可计算出射线和平面簇第k个平面交点P的坐标为:

xk=x0+l·kδz-z0n

yk=y0+mkδz-z0n

zk=kδz(3)

根据相邻平面间距离相等,可推算出其他平面上的交点坐标。

同样,如果知道射线和平面簇交点坐标,也可以推导出k的取值:

k=Zkδz(4)

设z轴方向第k个平面上各顶点处的光学属性为Mk1,Mk2,Mk3,Mk4,则P点的光学属性Mkp为:

Mkp=Mk1xkyk+Mk2(1-xk)yk+Mk3xk(1-yk)+Mk4(1-xk)(1-yk)(5)

根据公式(3)和(5)可计算出各相交平面交点处的光学属性,简化了三次线性插值计算。

当作为包围盒的封闭多边形设定后,计算射线和多边形的交点坐标,根据公式(4)确定k的取值范围,设k的取值范围为[α,β],则射线上包含的片段个数为(β-α)。从射线和(α+1)平面交点处按采样步长确定重采样点坐标,并和射线与(α+2)平面交点坐标进行比较,记录重采样点个数n,当重采样点坐标超出射线与(α+2)平面交点坐标时,停止计数。由于射线和投影平面簇近似垂直,可以认为两两相邻平面间所截取的光线线段长度都相等,即相邻平面间采样点的个数都为n。

由于片段内的像素点具有相似的光学属性,基于对体数据的数据一致性分析,由基于像素点的绘制方程,可推导得到基于片段的绘制方程[8]。设M=(β-α)是一条光线中片段的个数;Cm和αm是片段的起始交点ti-1的光学属性,Cout和αout是片段的最后一个交点ti的光学属性,Cnow和αnow是片段两个交点之间的重采样点的光学属性,ni=n为片段的长度。用迭代的方法,依照从前向后的顺序有:

Cout=Cnow(1-αin)∑ni-1k=0(1-αnow)k+Cin

αout=αnow(1-αin)∑ni-1k=0(1-αnow)k+αin(6)

传统的由前向后的图像合成[9]如下:

Cout=Cnow(1-αin)+Cin

αout=αnow(1-αin)+αin(7)

比较式(6)和(7),基于片段的绘制方程和原绘制方程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计算过程,只是多了一个起加权作用的因子∑ni-1k=0(1-αnow)k,这是因为两种绘制方法的光学模型都是作用于像素点的,区别在于片段的光学模型融合的对象是光线片段,因此每次融合时需要加权片段中所有采样点的光学属性。随着影像学仪器能采集到的影像断层间距的减小,直接将断层间距作为融合片段,可以在提高绘制速度的同时保证绘制质量。

4 算法的实现过程

算法数据来自人体头颅横向MRI切片,数据大小为256×256×124体素,每个体素代表的人体空间的大小为0.94mm×0.94mm×0.93mm,像素灰度值范围为[0,560],扫描厚度和采样间隔都为1mm。算法在处理器Inter(R) Celeron(R) CPU2.66G Hz,显卡VIA/S3G UniChrome Pro IGP,内存256M的微机上,利用VTK提供的库函数采用VC作为开发平台进行编程实现。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清除图像缓冲区,建立图像空间和物体空间坐标系,通过vtkDICOMImageReader函数将数据读入内存并将体数据场形成的立方体投影到观察坐标系中,得到各可见面在像平面上的投影多边形,通过vtkRenderWindow函数设置视窗口参数。

(2)利用矩阵变换计算像平面上多边形顶点在物体空间的坐标位置,根据矩阵变换性质确定像平面上其他像素点的物体空间坐标位置。

(3) 遍历数据场,找到其中的包围盒以避免无效平面的求交。平面方程可表示为ax+by+cz+d=0,用10个这样的平面产生一个包围物体的封闭的多面体(所用平面越多,多面体越接近球形包围盒)。

(4)计算射线参数方程(1)和包围盒的交点,确定交点范围[MINs,MAXs](s=x,y,z),根据公式(4)确定k的范围,然后计算射线参数方程(1)与k值范围内某一方向平面簇的交点,利用公式(5)插值计算交点处光学属性。

(5)计算某一相邻平面间线段上采样点的个数n,代入公式(6)中进行片段融合计算,得到像素点颜色值并写入相应的图像缓冲区。

(6)判断投影多边形内发射的投影光线是否处理完毕,如果没有则转向步骤(4),若多边形内所有像素处理完毕,则往下执行。

(7)显示最终的重建图像。

5 算法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采用多组实验从图像质量和成像速度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加速算法均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一方面将本文算法与传统光线投影算法从不同视线方向所成的图像进行了比较。图3(a)为采用传统的光线投影体绘制算法得到的不同视线方向绘制效果,(b)为本文加速算法的绘制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算法成像的质量基本相同,成像效果较好,与传统的光线投影体绘制算法相比,本文算法重建的图像沟纹较深,变化较明显,但并不影响图像的整体效果和对细节的反映,脑中灰质、白质和耳朵的轮廓等细节都很清楚。

另一方面,将本文算法与传统光线投影算法从不同角度在绘制速度上进行了比较,表1给出了图3中不同视线方向传统光线投影算法和本文算法体绘制所需要的时间及加速比。从表中数据可得,本表1 传统光线投影算法和本文算法的绘制速度比较文算法比传统算法速度快近3倍,速度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本文算法和传统算法的比较结果可知:本文算法在成像质量变化不大,效果较好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高了绘制速度。

6 小结

本研究针对标准光线投影算法计算量大、速度慢的特点,在原有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光线投影体绘制综合加速算法。该算法利用光线与某一方向平面簇求交的方法快速确定融合片段,减少插值计算。采用基于片段的融合方法进行融合,提高融合速度,并利用包围盒减少光线与无效平面的求交。通过实验对比,本文算法成像效果较好,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体绘制速度。

参考文献

[1]Tiede U, Hohne K, Bomans 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al 3D-rendering algorithms[J].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1990, 10(2): 41-53.

[2]NIU Cui-xia, FAN Hui, DU Hui-qiu. Accelerated algorithm of ray casting in medical volume rendering[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6, 18(1): 343-346.

[3]Jae Jeong Choi, Byeong-Seok Shin, Yeong Gil Shin, et al. Efficient volumetric ray casting for isosurface rendering[J]. Computers and Graphics, 2000, 24(5): 661-670.

[4]Freud N,Duvauchelle P,Le’tang J M, et al. Fast and robust ray casting algorithms for virtual X-ray imaging[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2006, 248(1): 175-180.

[5]Markus Hadwiger, Christian Sigg, Henning Scharsach, et al. Real-time ray-casting and advanced shading of discrete isosurfaces[J].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2005, 24(3): 303-312.

[6]陈欣波.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算法研究及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07.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口译

一、引言

随着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扩大,国家与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多,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的口译人才?如何改变现有单一的口译教育模式?如何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为口译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为口译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由于口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元素,这就要求对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口译教学中。

二、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现代教育技术在国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现代化、信息化和技术化,它融合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以便通过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现有的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比较

相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粉笔、黑板、教材、教师组成,教学中以输入为主,注重听、说、写的训练。在传统的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训练材料以口译教材为主,结合教师自身整理的材料为辅。教师用口朗读出准备好的材料,学生将所听到的材料翻译成对应的目标语,这种训练模式比较单一,与真实的口译工作场景脱节,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口译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充满了兴趣和挑战。口译教学的材料更加丰富,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网络资源、新闻在线等这些最新的英语原材料,这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译训练的模式多样化,由于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也改变了传统的口译教学单一的模式。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口译教学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能够提供学生逼真的交际环境

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际传播行为。口译活动并不是机械地将源语转换成目标语的“翻译”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地以交流信息为主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译语”活动。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由于口译教学的特殊性,口译的教学和训练不仅需要有专业教师和职业译员的指导,更需要借助技术工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特地推出“口译教学软件及平台研发”的研讨主题,指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工具的使用。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利用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营造出逼真的口译交际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译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例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口译的工作流程和谈判内容,结合现代的录音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满足学生训练时所需的口译训练、翻译训练、译员训练、语言学习训练等功能,使学生的外语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同时结合一些口译教学软件,例如通过详细的程序员代码用VB编译虚拟口译教室课件和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等这些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能构建口译情景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F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30名学生进行抽样式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5.5%的学生觉得口译课必须有多媒体课件,70.5%以上的学生认为口译课必须具备音频、视频、电脑、录音设备、实训软件这些教育技术工具,而只有5.5%的学生认为黑板是口译教学的必备工具。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随着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语音教室、同声传译训练室、网络在线教室、自主学习实训软件等各种新的数字化资源全面投入到口译课堂教学之中,这些数字化资源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的口译学习充满了兴趣。比如:同声传译训练室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集视频、录像等多种资源,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多样,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线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口译模拟训练,这种形式的学习比传统模式更加的逼真。例如语音教室,可以为学生的视译、影子训练、口译录音等提供良好的口译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在线教室,内容丰富多彩,资源更新较快,学生可以选择线上线下学习相互结合,时间安排比较自由,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内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自主学习实训软件,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口译实践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软件,训练自己的听、说、译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口译的技巧和理论知识,还可以为学生的口译实训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口译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依靠黑板、教材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浪费时间不说,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7.3%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都懂得用手机辅助口译学习,只有2.7%的学生完全不懂用手机辅助学习;90%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利用网络资源训练听力,10%的学生喜欢用收音机和磁带训练听力。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资源等这些教育技术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口译的教学质量。比如在口译课的影子训练环节,学生需要跟着音频或视频的节奏训练自己的听力、语速、语感、语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依靠自身朗读或磁带的朗读完成影子训练,这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手机,课前将训练的音频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利用手机听着音频训练语流语感,并同时利用手机的录音软件进行录音,然后直接将录好的音频再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教师评价,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集音频、视频、录音等各种多媒体素材的英语口译课,不仅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体验英语的魅力,还有助于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师生的沟通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钻研式的学习。根据问卷调查显示,79.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方式获取信息,而通过报纸、电视、书籍、杂志获取信息的只占21.5%。而且81.5%的学生也表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由于现在网络公开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流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也槭ι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1.9%的学生都会经常使用网络公开课来辅助自身的学习,这对于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启示。由于高职院校本身面临师资队伍弱、教材短缺、学时不足、学生基础差等众多因素,阻碍了英语口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口译学习的交流平台,将一些优秀的口译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这样分处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交互性的学习讨论中,发表自身的学习心得,提出自身遇到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该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传输和交流,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交流的方式和内容,自由地沟通交流;学生通过平台的学习,扩大沟通和交流,可以在学习中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通过平台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五)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口译中的应用,有利于口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话口译、视频会议口译、远程口译、在线口译等多种新型口译模式应运而生,这促进了口译教学各个环节的变革,新的口译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各种辅助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纷纷登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丰富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口译信息资源,建设多方面、多元化、动态化的口译资料库,对口译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技术人员将所采集到的音像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编辑,形成口译教学中新鲜的口译材料,可以丰富口译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我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口译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材料有多媒体课件、音频和视频。其中,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视频文件占85.6%,比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音频文件占75.4%,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多媒体课件占65.5%,最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黑板占7.5%。由此可见,音像材料在口译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建设内容丰富、实用的口译资源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口译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将口译教学的录像、课件、试题库、试卷库、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成网页形式,存放在WEB服务器上,这便于保存和完善口译教学材料,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线下学习。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充分运用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学科教学,实现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育双赢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也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1.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现代教学的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学科整合、媒体整合和角色整合三个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说:“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其本身特点来看,就具有先天的多样性优势和发展应用活力。

1.2完善的技术手段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建设有较为完备的校园网络,并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学术的整个过程。门户网站提供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主服务器提供工具软件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WWW服务器则为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了方便。另外,校园网的资源库还提供了海量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资源供师生使用,其中包括大量的英文一手资源。这些都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形成了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校园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并及时、快速服务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环境。

2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2.1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整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学生主体、教学媒介即教材和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教学科研等途径来实现,而教师和学生是整合的关键因素:1)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2)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3)教材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4)整合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整合可以使学习的过程直观便利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教师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则是一条新颖、有效的创新途径。首先,关注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其次,关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辅助学习。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讲座、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加强英语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平时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英语学习资源分类整理共享给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提供有力帮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较好地利用从这些网站中获取的信息,拓展有限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个更有趣味性。

2.3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整合能方便快捷的拓宽教师视野

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关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积累教学和学习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通过较好的英语教学研究网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拓展教师教学研究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3思考和启示

3.1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获取、筛选和运用,同时,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比作各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己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3.2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中学数学;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不仅是教育技术的一次革新,更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一场革命,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教师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学科知识相结合;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2002年我国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画图、快速计算、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从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正从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向“问题取向”的创新型教学变革,这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来实施教学过程,这就促使我们数学教育者积极研究构建中学数学教学的新型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合理、更有效,更具多样性、灵活性,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作为显示和演示工具,以提高教学效率和直观感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时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地使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上的一些动态图像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动感意识,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作为演示工具,让学生轻松地看清图像形成的真实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增强直观感有很大帮助。

2.作为学习和交流工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有了参与的可能,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可及时借鉴别人的意见,教师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上,并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首先要在教学理念和设计上整合,我国数学教学历来有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重视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尽管近年来教材不断变化,考试和评价方式也有所更新,但并没有形成理念上的革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主体参与、积极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人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书本提供的知识和原理,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一些教学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课程的特点,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在增加课堂容量的同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利用动画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让学生在参与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品尝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整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课堂,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新型课堂,它具有在线、交互、多媒体的特点,经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程序与传统的课件不同,它不是教师教的工具。而是学生学的工具,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学习等比数列概念,我们可从古代一位国王与他的大臣下象棋的故事引入课题,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生可根据前面学过的等差数列进行小组讨论,利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并完成表格的填写,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及时组织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运用“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实验――师生讨论――学生练习――师生小结”的教学模式,挖掘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逐步掌握新概念。

另外,还要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盲目使用教学课件,只注重多媒体的正面作用而忽略其负面效应,就违背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宗旨,与新课程改革极不相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好使用的“度”,以实现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

四、构建新型中学数学教学模式

1.构建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为构建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

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其中。“提出问题”阶段,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解决问题”阶段,要引导学生完成实

施方案、落实解答过程;“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总结、论证并上升为理论。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学习步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来帮助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验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可以及时反映出来,使课堂学习气氛热烈、研究气氛浓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多样的,灵活的,是以问题为主线、教学素材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2.构建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理念正在学校悄然兴起,它认为学习环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形成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即:“情景”“协作”“会话”和“建构”,而基于网络的教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首先,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障,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关的学习型网站,以此来保障学生能得到帮助数学学习的背景资料,保障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其次,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与“会话”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来展开,另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更能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

篇12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教学质量 因素 建议

艺术设计是一个艺术与应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交叉型学科,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较其他专业更具创新性。该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专业内各个领域的业务要求。在为社会输入优秀设计人员的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设计人才的优胜劣汰。

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水平因素。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的视野开阔,思想能够紧跟当下与前沿,势必能够传授给学生较为超前的间接经验;第二,工作态度因素。教师,是一个凭着良心工作的职业,一位没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更无法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全心全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普遍反应教师的压力较大,既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钻研业务知识,还要努力承担科研项目。在这样的职业背景下,教师如果不能够坚定信念,将教育责任心放在首位,就无法出色地传道、授业、解惑;第三,教学方法因素。若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应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积极承担教学改革,整合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互动式、参与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学生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教因素。教师授课的质量高低,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制度的初衷是要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客观的评价,使教师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评教的结果对于教师来说有重要的作用。可目前有些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不能够认真对待,学生评教制度无法正确发挥其作用。第二,学习动机因素。有些学生是真心喜欢设计专业而考上大学,有些学生是为了上大学,考取艺术类专业,这导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精力没有放在学习上,而是注重学生会的工作、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降低学习质量。第三,学习态度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早早放弃了努力学习的念头,如果恰逢班级学风不够端正,整个班级的学习态度均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擅于沟通,我行我素,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是应付了事,缺少钻研精神,导致学习浮躁,学风不佳。

(三)环境因素

环境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氛围因素。一些学校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不能够开展前瞻性较强的艺术讲座,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及时了解当下较为前卫的设计思想。第二,学校考核因素。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标准大多是科研、经费、论文、专著等,较少提及教学质量,使得部分教师只依照标准完成晋升指标,而将教学质量的提升置于次要位置。

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体系方面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视学生知识的拓展。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能力,并加以强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摒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做法,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真设计考核与训练环节,使教、学、做融为一体。

(二)评价制度方面

评价制度一旦建立,就应该积极发挥作用,而不是起反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学生评价制度虽然用了很久,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教师辛苦为提升教学所做的课程设置,是否能被学生认可?学生对教师如何做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学生评教难免片面,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评价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需要相关团队进行认真仔细研究,不要让学生评教形同虚设。

(三)环境方面

由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经常走出去,多看多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设置实践课程,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及访问的机会。此外,网络为人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面对教师布置的课程,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求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中断了学生独立动脑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变得更加懒惰,更加依赖网络。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而不是直接去寻求答案。

结语

影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环境是影响知识传授与学习的主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设计人才。

(注:本文为中国高教学会2011年个人会员专项课题“教育科研对高等院校特色培育的引领功能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HYZX043;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标准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1DB140)

参考文献:

[1]李洪伟,韩b清,李长熙.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1(18).

篇13

[关键词]影视艺术 语文教育 影响 对策

人教版初三下语文第四单元中,加入了《威尼斯商人》《变脸》《音乐之声》等影视剧剧本的学习。特别是《音乐之声》,作为经典电影文学剧本引入语文教材,标志着正蓬勃发展的影视文化对语文教育的渗透已逐渐由隐性转向显性。

许多调查和事实都表明,影视艺术已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已渗透了大量的影视文化的因素,影视艺术已成为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第二条中规定了语文课程文化的具体内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和以往的大纲相比,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文化的处延得以不断扩展。它除了包括以往大纲中的“固有文化”外,当然也包括了影视文化。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育的原因

首先,中国影视文化特有的文学性,使影视剧本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里的文学作品指小说、诗歌、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当然也包括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影视剧本。因此,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可与小说 、诗歌、散文相提并论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再加上影视剧本通俗易懂、迎合时代等特点,这使影视剧本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符合语文教育的需要。

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培养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这是课标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审美”是通过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人们获得的一种无私的情感体验。中国影视文化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致力于美的价值的选择和创造。它不仅向学生大量传播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美,还传播着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美,它体现了人与人善的关系,影视文化正是将这样一种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以更直观的方式带给学生以冲击,让他们沉浸于其中并能真切地感受到美。

第三,现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影视艺术对语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能。

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了电视电影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影视文化是对生活的加工,影视传媒对他们来说是一本天天读也读不完的“书”,且常看常新。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在培养学生阅读铅字书籍的同时,鼓励、教会他们阅读影视传媒这本“书”,把语文课堂变大、变宽、变生动、变丰富、变新鲜,使之真正发挥基础工具的作用。

二、影视艺术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影视艺术对语文教育的渗透有着积极的一面,使语文教育更鲜活生动。

首先,影视文化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求,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

电影、电视不但是“生活的教科书”,也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电影、电视作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现代综合艺术,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新知识、新思想,让学生能立刻了解到外国的元首在发表演讲,大洋彼岸的篮球赛在激烈地进行中等等。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里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师的传授,增强了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

其次,影视艺术通俗、活泼、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构思对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发展。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大大加速了汉语言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汇。语文教材由于编写的提前性与稳定性,导致了在语言的选用上出现了滞后性,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影视作品的时代性与通俗性使学生在其中能学到大量的新鲜词汇,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对话则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地积累;慷慨激昂、低沉哀怨的语气语调,也能得到不断地揣摩。

此外,影视艺术还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影视剧中扣人心弦的序幕、回味无穷的结局、令人遐想的悬念,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

第三,影视艺术以其现代的文学阅读方式,激发了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影视是“文学的新媒介”,这种简单快捷的阅读方式更适合于那些早已不耐烦于阅读十几万字长篇大作的现在学生,而由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一经播出,往往能激起他们对原著渴望寻之一读的兴趣。影视文化“使其(优秀文学作品)从疏本的单体凝固形式中解放出来”③,为观众共读共赏。每一部被改编的名著就像通向经典文化的一个路标,勾起学生对历史与名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另一方面,影视文化对语文教育也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就在于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的影响下造成良人哲学的泛滥,有可能进一步消解学生对崇高意识的追求。影视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具象化感受,然而有一些东西是不可能从具象中表现出来的。再加上一些影视作品简化、歪曲、污染现实生活,也容易误导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再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复杂作用,有的学生在西方影视作品的轰炸中漫不经心地引发了诸如吸毒、偷盗等犯罪意识等等。

三、正确对待影视文化介入语文教育的对策。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影视文化,认真品味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学会“取其精华”,为已所为。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影视文化中的细节描写,取其精华,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准与鉴赏文学作品的修养。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品味这些细节描写,把握描写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寻找影视中的细节镜头并加以阐述,来主动把握细节的刻画,并让学生学会去寻找、阐述生活中的细节,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准。

其次,规范学生对影视流行语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影视流行语,力求使学生自觉地抵制粗俗化的流行语。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恰到好处地引用影视文化中鲜活的流行语,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些流行语进行仔细考察,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情达意、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审美感受等多种角度出发来全面认识影视流行语,力求让学生自觉抵制粗俗化的影视流行语。影视流行语的引入,归根到底是以文章能有较好的可理解性、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为根本。

第三,通过影视文化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批判。

影视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是否有价值,这些要教师去加以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去加以讨论评判,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有益处。但学生往往满足于简单的看看,却不会对其进行选择、质疑与批判。教师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口讲练习中,让学生对他们所喜爱甚至着迷的影视作品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文化产品时学会“拿来”。使学生的影视生活透明化、理性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与时俱进,改善教法。

影视文化娱乐化、综艺化的机制,强烈地吸引着现在学生的目光,同时,也凸显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传统语文教育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改变观念,寻求更多元的教学形式。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法:诗歌配上音乐,小说配以影像。还可以参与媒体的话题讨论,编写电视广告词,鉴赏正在播放的影视节目等等。

篇14

关键词: 艺术生 英语学习 因素分析 应对策略

1.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长期以来都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对于艺术生(本文特指音乐系学生)来说,更是对英语不屑一顾,很多艺术生在上英语课时逃课,要不就是在课堂上聊天或者打瞌睡。“艺术生难教”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达成的普遍共识,也成为教师都不愿意教艺体类学生的理由。我近几年的教学对象均为音乐系学生,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其实艺术类学生也并不是那么头痛,只要方法得当,他们照样可以学好英语。

2.影响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分析

我通过和所教授的音乐系学生的交流,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其实都很想学好英语,因为他们有来自于A级、四级考试的压力。也有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想学好英语以便今后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影响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他们英语基础确实太差,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由于艺体生高考时要考文化和专业知识,很多学生为了提高专业成绩,往往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其中就包括对英语的学习;二是因为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更加重要,并且有些专业老师也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着“专业是以后吃饭的本钱,其它公共课学不学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三是大学英语教师未能结合他们的实际水平,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授,结果形成“学生越来越不想学,老师也越来越不愿意教”的恶性循环。

3.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应对策略

那么,如何针对艺术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1)心系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艺术生都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成绩差,素质也不高。许多老师在授课时也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言语或者表情传达着这种偏见。在这种消极情感的影响之下,学生自然会逐渐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当然是学不好英语。因此,我认为,在针对艺术生的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的关键。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培养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每个人的真诚和热爱、积极期待和希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学生会把这种对老师的喜爱情感迁移到老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反之,学生如果受到老师过多的责备或漠视,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和敌对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老师所讲的东西。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于艺术生内心比较敏感,一个动作、语言、表情和眼神都可能引发他们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言语上更要注意措词,应尽量地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指出他们的错误,强硬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在授课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爱,从而驱使他们愿意听老师讲课。其次,教师在课后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这对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从多方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通过博客、邮件、QQ等进行网上交流,还可以通过打球、爬山、野炊等方式增进师生情感,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奠定基础。

(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艺术生英语基础差,本身对英语就有排斥心理。另外,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方法单一、枯燥,更增添了学生厌恶英语的情绪。缺乏兴趣的学习当然是消极的、没有效果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习目标的兴趣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吸引学生。

通过实践,我在此介绍几个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①THE DAY IN HISTORY,即“历史上的今天”。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值日报告的方式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当然,学生必须用英语表达所查阅的内容。该活动不仅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②THE LATEST NEWS,即“时事前沿”,该活动与“历史上的今天”类似,只不过内容是最新的时事要闻,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引导他们查阅英语网站,如,学习地道的英语。该活动对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表达中文新闻时,由于查阅手段有限,在翻译过程中闹了不少的笑话。而教师则可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一些表达错误,并可以增加相关词汇从而提高他们的单词量。③ROLE PLAY,即“音乐剧表演”。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要比非专业课多。如果能将英语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相结合,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我所教授的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活泼、开朗,极富表现欲望。我根据这一特点,安排了“音乐剧表演”这一活动。比如根据所学课文,让学生自编自演,然后进行小组比赛。该活动结合了音乐系学生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除了以上活动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幻灯片、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丰富的课堂语言,提出各种启发性问题,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发言,争相开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自觉学习的兴趣。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艺术生的英语确实不好教。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对他们的偏见,结合他们的特点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那么就能调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水平,而教好艺术生也不再成为一件令人头痛的难事。

参考文献:

[1]刘娟.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