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过实际调查,文章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的看法,并对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自我、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具有创造力、创新力,是可以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代。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状导致他们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调查
(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学业问题、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其中有8%的同学经常有心理问题,60%的同学偶尔有心理问题,剩下的部分同学并没有想过此类问题。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0.8%的同学每周去一次,8%的同学一个月去一次,9%的同学一个学期去一次,82.2%的同学从来不去。就目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程度,只有1%的同学满意,有58%的同学基本满意,41%的同学不满意。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外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未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多数老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并无成效。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人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仍然很难抹去。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父母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温暖、宽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严苛和父母子女关系界限明显的家庭关系,会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并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阻碍作用。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形成依赖的性格。2.父母关系。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95后中有超过10%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有2%的学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学生父亲存在出轨现象,15%的学生父母有慢性争吵,其中还有学生的父亲犯罪入狱等。而这些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有的学生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而不相信爱情,排斥异性甚至恋上同性;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导致自己也存在着暴力倾向。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父母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1.人际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属于异地就读,需要入住集体宿舍,要学会适应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难免将家庭中的自我优越感带到集体生活当中,引发宿舍矛盾,导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挤,之后部分学生出现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很大问题。2.情感因素。心理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与异性接触的特征,因此,大学是男女生恋爱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甚至表现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纠缠不休的现象,最终导致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往往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三)就业压力因素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就业形势严峻。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来讲,亟待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书,积极投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部分学生的父母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其次,确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建立由校、院、专业、班级组成的危机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主要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由各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三级危机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组成,是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及时报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各级队伍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系统,及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事件扩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轻松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咨询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全由辅导员担任,这给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隐患,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校应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咨询的高效开展。2.心理咨询常态化。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一种较为隐秘的状态,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时候学生去了心理咨询室也三缄其口。相反,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却更加常态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打破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心理健康教师,专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这些都使得心理咨询更加常态化。笔者认为,我国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学生宿舍驻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外,应当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辅助,如举办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又碍于颜面的同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心理疏导的平台,避免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6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岗.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0-001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和标准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一样,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为止都没有统一的意见。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了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同志《在青年心理学》中提出了青年健康5条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做的3项新规定,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状况,提出了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对比:①是否有满意的心境和正常的学习态度。②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③能否客观公正地审视评价自己。④有没有完整的人格。⑤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⑥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年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西安文理学院的李建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环境适应能力差。2.情绪不够稳定,人生态度不够乐观。3.意志力脆弱。
李金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应对模式探索》中总结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情势。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环境的突变,一下子从他律环境进入到没有监督的需要自律的环境,很多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概括有四种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生活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恋爱缺乏责任感,性意识淡薄和就业困惑。
调查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范围从以前的专科生和冷门专业,扩展到现在的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中。几年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成绩差,精神萎靡不振,坐立不安,现在已发展到纵情发泄,违法乱纪,甚至出现轻生或杀人的恶性事件。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互联网因素等客观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
1.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陈杰峰认为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2.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平等人认为中国父母包办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能力,一旦进入到大学这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他们就感到困惑、迷茫。李志国认为父母关系不良、紧张或冲突, 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欠缺。
3.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齐平等人指出,我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再加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置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4.网络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新途径。官捷认为, 当代部分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 整天沉湎于虚拟世界,丧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5.大学生自身是心理问题的主观因素。宋志英认为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会导致需要爱和理解爱、需求与满足之间的偏差和矛盾,一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以下一些观点:中国石油大学的王薇提出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第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要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程。第二,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高等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全面渗透、全方位的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
孙晓莉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分析》中更强调大学生自我调适。1.常常鼓励自己。2.情绪发泄。例如,和亲友、朋友诉说。或者大哭、唱歌、做体力劳动,在狂野上大叫等等都能发泄自己的情绪,排解忧郁的沉积。3.发展兴趣。通过唱歌、绘画、跳舞、体育运动,都可以培养一种乐观的品质,敢于面对的精神,对心理健康大有好处。4.学会处事技巧。5.学会放松自己。
李建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之外,还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对策。他强调学生的自助与互助,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针对新办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在新设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应当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向并及时疏导,突出对新专业新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江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0):35-39
[2]黄艳娥.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2):17-20
[3]李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0(20):145-150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院校;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99-04
高等院校大学生不仅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大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作为培养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等教育,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实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重视学生的未来,也是重视人才的未来。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征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这种健康表现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充满憧憬;有比较健全的意志,不怕困难,果断顽强,有自制力;他们的人格和安全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比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广泛,有知心朋友;对于社会现状有比较客观地认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良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
(一) 学业困难问题
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而是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大学学习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只有认识和遵循其特点和规律,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反之,则会产生学业困难问题。许多大学生还不能把学习提升为自身的一种需要,更多时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求深,不求精,只求能通过考试,这是学习动机不足导致的。静下心来的时候又会感到很苦恼,导致自我意识的冲突。这种突击式的学习,往往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引发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生理心理的不适反应。
(二)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有些大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人生奋斗的理想,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茫然无知。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要么被动应付,不思进取,奉行考试及格万岁,要么学习心思全无,整天睡懒觉、玩棋打牌、抽烟喝酒、沉溺网络、谈情说爱、逛大街、抄作业、考试作弊。学习注意力分散,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或看小说、杂志,或戴着耳机听音乐,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缺乏兴趣,将学习视为痛苦。平时不与专业教师、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接触,对自己所学的学科只是一知半解,缺乏热情;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
(三)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有关研究资料的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有关人际交往的问题占第一位。人际关系不良,孤立于集体之外,没有归属感,可使大学生产生孤独、自卑、抑郁、恐怖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大学生已经强烈地认识到,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欠缺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更加重了对人际交往的焦虑。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自卑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恋爱观念的心理模糊
高等院校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感到孤独、烦躁、没面子,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的因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而痛不欲生的,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情绪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高等院校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巨大震颤。具体来说:
(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必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发生重要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增强了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商品的价值特征会产生趋利心理,生产竞争会产生物质攀比心理,价值规律会刺激负差心理,等价交换会产生从众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的长期作用,会对刚步入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幼稚的心理活动,构成巨大的侵蚀,并进一步损害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产生了迷茫和混乱,失去精神支柱,感到漂泊无依。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弹性,严重缺乏自信心。
(二) 学习适应不良
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学习要求、评价标准都与中学不同。由课业繁重、父母管制、老师监督、被升学任务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中学生活,一下变为课程自由选择,没有硬性规定,课业相对较为轻松,且时间、生活可以自主料理的大学生活,使得有些学生不习惯大学的理论性、跳跃性、选择性、创造性及自主性学习模式,产生对自我评价的困惑和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学习上的厌倦、盲目、无序、应付,心态上的烦躁、抑郁、空虚、迷茫,不能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引发厌学情绪及怠惰行为。
(三) 高校教育的偏失
高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易于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如何正确面对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比较薄弱。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学教育中更为明显。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多数中学主要强调知识教育,突出智育成分,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摆到应有的位置,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应的心理素质训练,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四) 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客观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每个孩子成长不可忽视的条件。家庭对于塑造学生个性、养成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往往使其产生孤僻、冷漠、粗暴的人格特点;在父母关系不良、紧张或冲突,经常吵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欠;经常打骂、缺乏人情温暖的家庭会使孩子迟钝、犹豫不决、具有易犯暴力的倾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便会诱发心理疾病。
5.心理调节能力的下降
当前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严重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心理调节,这包括自我调节也包括他人调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学知识的摄入,不懂得关注自己的心理卫生和健康,面对自身存在的种种困惑、矛盾、冲突等,束手无策。以上主要是由于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自我的心理调节造成心理问题,同时,作为调节的而起到重要作用的他人调节,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和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在社会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以最大限度健康发展学生为目的。
(一) 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高等院校大学生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应尽力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讲,就是正确对待大学生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风气,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环境。如果学生能够牢记这一点并好好把握这个方向,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引起焦虑不安。
(二) 建立健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工作。高等院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组合的工作体系,从不同层面、角度、渠道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咨询、干预工作,在学校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 加强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健康品质也是天下父母应尽的义务。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必须依赖家庭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等措施,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有利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家庭确实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阵地。
(四)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要在深入调查、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其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在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深人社会、深入企事业单位,深人具体的工作岗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多方面的实地考察,从而充分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效应和人生的效应,力求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统一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有目的地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而在大学三年级,则着重择业心理和社会适应心理的教育,如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地走向社会。
(五)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境
学习仍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六)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适当扩大人际交往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大学生集体也是社会群体之一,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生活在这个群体里。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参考文献:
[1] 史仲芳.心理与健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2] 邱鸿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张国成,邸卫民,王占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缺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没有相关的证件,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当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种摆设。
3.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力度不够。
4.投入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软件建设,如聘请心理健康教师等。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应该是心理学教师,或者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其实不然,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职责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问题。当前,有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于学生处,让学生处进行管理和经营,有些高校将其隶属于学科部门,没有将其设置为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一,思想上重视。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渗透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4.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5.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求既是能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又是能充当职业规划师角色。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建议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选聘的心理辅导员既可以是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让大学生辅导员正确与大学生交往与沟通,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做好“护花使者”。
6.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么会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第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轮流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