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篇1

一、设计思路与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评价与实施”中明确提出地理学科应注重问题式教学,将碎片化、零散化、无结构的知识整合成具有逻辑性、关联性的,结构化的线索并应用于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思维并联系相关地理知识,以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与程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贴近现实并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依托的情境应能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落实。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地理知识与技能,并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依托该教学理念,本文以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进行了问题式教学的探讨及反思,以期能促进问题式地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发展。

二、问题式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设计

本节课例的核心问题是:“淘宝花乡——江苏沭阳的出路在哪里?”问题链包括“沭阳成为花乡的基础条件是什么?”“沭阳是如何形成以花木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的?”“沭阳花木业如今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最终要解决“江苏沭阳的出路在哪里?”的问题。该核心问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因地制宜为某地区农业发展出谋划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性、动态性、发展性的地理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

沭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优质驯化过渡地带,自古就享有“花乡”美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地域优势,沭阳花木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沐阳也成了全国知名的“淘宝花乡”。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商平台售卖假货的负面评价的影响,沭阳花木的市场信誉受到重挫,消费者也纷纷对沭阳花木失去信心。淘宝花乡——沭阳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呢?

(三)教学过程

三、总结与反思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启发教学;新课程标准

案例启发教学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一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地理领域的研究能力,发展学生在地理领域中的优势。[1]近年来与案例教学相关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中地理中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应该对原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改善。

一、概述地理案例启发教学

(一) 案例启发教学的概念

案例启发教学法实际上就是细致描述个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境,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的描述方法和描述对象相关的规定是比较宽松的,一般来说通常为对对象成长与变化的过程进行的描述,但是也可以是对教学实施过程的一种描述,同时也可以是对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想象的描述。通过对整个案例选取过程的观察与了解我们发现,案例启发教学的目的是想人们提供一定的有关时间发展实践、背景、环境的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提供不断激发人们进行反思,发生改变。[2]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主要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选取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内涵

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情况相结合,通过地理案例对学生分析、思考、谈论问题进行启发,从而使学生对地理原理进行灵活掌握,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从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本质来说,它更加强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迁移。

(三)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主要特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更强调学生在地理案例中可以主动对问题进行发现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给定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启发教学的实践性

案例启发教学中的地理案例实际上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案例,案例启发教学就是将学生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置身于案例中的某一角色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3]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到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3. 案例启发教学的探究性

案例启发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有利于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的转变,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格局,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嘘声的创造潜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4. 案例启发教学的教育性

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中选取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的,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等。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的案例请将与学生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驾驶应该对案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相应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之间走向健全与完善,将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中的教育性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高中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 教学内容重视实践

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科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所在。案例启发教学的内容一般选取的都是在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与地理学科联系紧密的典型案例,其中应该同时包括一些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的内容。由此可知,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应该重视实践的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启发教学学生可以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相互来的人才才会与社会要求相符合。

(二) 教学过程重视互动性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合作、探讨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增加互动,深入到探究内容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讨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地理案例启发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4]

(三)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为学生地理知识性学习的实现,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对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进行了完善,高中地理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智力、身心、知识的全面发展。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在这里的作用更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在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智力开放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地理案例启发教学是一种与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启发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实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使案例启发教学的优势在高中地理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案例启发教学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罗辉,何娟.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曲忠厚.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与运用――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2009,(1).

篇3

    案例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对《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学习时,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提前一周组建班级课题小组,并安排课题小组的学生负责查阅吐鲁番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及形成原因的资料,安排部分课题组成员对吐鲁番地区一些荒漠化加剧地区的调查和访问,带领全班学生到沙漠植物园(沙漠研究所),向科研人员了解我地区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的措施。然后安排学生预习教材《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后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讲课,而是各小组学生在探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有小组提出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中。所以对荒漠化的认识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理解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本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产生那些危害,如何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思考,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是案例探究教学的优势。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有何要求呢?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教,是为地理兴趣而教,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也是地理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组织并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当然,地理课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做,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这也是我们提倡采用“案例探究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丰富。教师应该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教材不等于课程,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增补”和“加工”,使之更适合案例探究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标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的设计上;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案例探究教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自主学习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兴趣地思考、争辩、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的混乱,更不能放任自流。

篇4

导学案 合作探究 高中地理 有效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逐渐代替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如何才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笔者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教学实践及对桂林某中学400多名师生的调查结果,探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编制优质导学案

能否编制适用于课堂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是课堂能否实现高效的前提。优质的导学案应体现策略“优”、程序“优”、内容“优”。

1.策略“优”

调查结果显示:91%的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以学生需要为中心,遵循适量性原则,知识难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题量适当;体现整体性,备课组是一个整体,导学案各部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突出图表结合,加强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重视探究价值,将知识点转化为梯度性的开放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2.程序“优”

8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备课量。因此,优质导学案需要融汇教师集体智慧,便于全面分析学情,实现资源共享、减轻负担。集体备课流程为:具体分工(落实每节课主备教师)――首次研讨(研透课标、教材、教参、学情、配套练习)――个人主备(精心设计导学案初稿)――二次研讨(备课组集体研究初稿、修改、定稿)――因材施教(适当补充、调整)――反思改进。

3.内容“优”

调查中,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同等重要,分别占38%和33%,两者比例约为1:1。而实际编写时只有20%的教师以学习目标为主,60%的教师设计导学案时以重难点分析为主,两者比例3:1。这说明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更加突出学习目标。

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经笔者实践发现,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温馨链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小结、反思提升。其中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的编制是关键,其内容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大限度实现导学案的有效性。

二、有效利用导学案

在精心编写导学案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利用的有效性。

1.课前以案导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辅助预习使学习思路更清晰,87%的学生能基本完成预习内容,这说明导学案达到了以案导学的目的。教师提前1~2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法指导完成预习案的内容。要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可由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互批,教师则进行抽样批阅。课前批阅可以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便于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节奏。

2.课内以案论学的有效性

(1)有趣的情境导入

富有情趣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结合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既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背景与意义,又能密切学科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力环流”一节中,通过播放“热气球和孔明灯上升”的音频导入,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频走进课堂,日常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上升的原理,从而自然过渡到主题内容。

(2)高效的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课堂讨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时课堂比较“混乱”,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探讨的思路、证据、结论向全班同学汇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性,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导学案与多媒体有效结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导学案教学效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多媒体的应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纸质导学案只能提供有限的图表、文字,而对于动态图片、动画、音频等是受限的,因此导学案应与多媒体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在“热力环流”一节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玻璃缸内热水盆和冰块盆的环流实验、海边拍照站位错误的动态图片、“军港之夜”歌曲、海陆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动画等,冲击学生视觉,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②有的放矢,让学生自己讲。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学生去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同伴提供了易于接受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热力环流”一节中,海陆、城郊、谷顶的热力环流形成具有相通性,只须选取其中一种进行较详细的讲解,给学生指明方法和思路,学生便可结合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和梯度性问题,将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地讲解,其他小组可以纠错、补充,竞相发言,不断完善。

③活用导学案,体现课堂生成性。对于导学案的使用,60%的教师全部按导学案的思路讲解,而66%的学生希望必要时教师引导利用,而不是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说明教师不能被一案所“困”,在活的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地理的生活性。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课堂变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热力环流”一节中,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析学校(位于山谷)晚上为什么比较冷。

④有效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适时进行引导。42%的教师认为,目前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探究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时紧张。课堂一旦放开,就可能出现易放难收的局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调节者、引导者的作用。备课时要根据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张弛有度、放收自如,不能完全放开给学生自己讨论,也不要矫枉过正,限制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上适时地进行点拨,既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又防止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在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内部进行诱导和点拨,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如“工业区和绿化带的修建”,应引导学生厘清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对于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需要精讲,如“气压值的比较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应讲清垂直和水平比较的思路。

⑤关注学生动态,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调查中,50%的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敢发言,这说明学生缺乏自信心。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态,包括眼神、情绪、举止等。探究的课堂不是几名优秀的学生配合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要特别关注跃跃欲试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踏出一步。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强化,对学生及时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念。

“热力环流”教学中融入了实验、动态图片、声音、诗文,结合了热点问题、学校地理位置,根据导学案设计的梯度性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事物的运动规律,当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疲倦时引入一段动听的音乐或诗文朗诵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投入到讨论中来,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及时的能力检测

通过讨论、点拨、精讲后,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有两种检测方式:一是回到预习案处,看学生是否能解决课前疑问;二是做训练案相关练习,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在“热力环流”一节中,通过编写导学案时的学情分析,知道学生对“气压的比较”有困难,因此在预习案和训练案都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题,通过检测看是否已突破这一难点;还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好的Flas在电脑上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课后以案促学的有效性

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复习有较大帮助,这与前面调查的约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可以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相对应。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训练案可在课后完成,同时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可优化教学。导学案使用后教师应收上来批改再发给学生,课后批阅可以反馈矫正,及时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从而提高“教”与“学”环节的有效性。导学案涵盖了学习要点、重难点分析、典型例题,因此要注重课后的有效利用,定期装订成册,便于回顾知识,易于复习。

三、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1.整体效果

70%的学生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帮助;60%的教师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三年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这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导学案教学的效果是肯定的。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在重点班和普通班显著性水平差别不大,说明导学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使用效果差异不显著,具有广泛适用性。

2.能力提升

与传统教学相比,82%的教师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9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73%的学生对采用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好评,60%的学生认为地理导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说明导学案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一节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实现了其有效性。一是教学有效果,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材料情境及梯度性问题,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解答生产、生活的局部环流问题。在实验、多媒体演示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城市风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实现三维目标。二是教学有效率,以导学案为载体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三是教学有效益,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地理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分析、推理、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3.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目前制约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50%认为是课时紧张,20%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讨论不起来,20%认为是学校教学设备跟不上,10%认为是该模式学习不到位。53%的学生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前预习时间不足,2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信息获取困难。这说明在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重新调整时间安排,如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加强校际合作以减轻教师负担;应完善图书阅览室,增进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总之,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在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基础上,“有效”体现在效果、效率、效益上,具体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评价方式等,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索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为提高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门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学生应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大胆融入合作探究中,减少依赖性,认识自身的主人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亚婷.导学案编制有效性研究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12(9).

[2]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设计 硫的转化

【项目来源】2013年宁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化学师范生从师技能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68-02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的第一课时。学生已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碳和氮两种元素的相关知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的基础,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本节内容以硫的转化为线索,探索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在自然界中、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运用类比预测、启发探究、引导探究、问题探究法,使通过对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转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同一元素处于不同价态时相互转化规律的理解。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通过小组实验探究硫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硫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等知识的理解。

(注:此教学设计改编自第三届全国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8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134 ,210-273

[3]黄都,李佳.建构-探究式化学教学初探.化学教育.2004(7)

[4]张晓红.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中小学教育研究.2010(5)

[5]李培启.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化学教育.2003(5)

作者简介:

吴晓红,硕士,教授。

篇6

一、“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1.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

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

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篇7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 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应用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求学的过程,由接受性向创造性的教育情境进行体验,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利用情感正确认知,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各种情境体验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开展的各种活动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光靠教师讲解的传统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将各种知识更深刻地记住。以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经历,谈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二、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乃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话阐述了一个真理,即:将生活化的内容和情境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教育效率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教会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性,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种“创设生活化体验课堂”的构建,并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效。

【教学案例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理论讲授结合PPT演示的方式,展开教学。该种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但存在“生硬”、“老套”、“缺乏趣味性”的缺点,书本上的交通地图、运输方式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中,我构建的生活化体验课堂教学情境如下:

首先,我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小刚是一名高中毕业生,高考完后的假期进入某物流企业实践,老板得知他学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内容后,为他安排了一项工作,为企业设计两条物流线路,分别为“九江-乌鲁木齐”,“九江-兰州”,要求路线的设计符合“经济实惠,成本低廉”的效果。小刚的地理知识并不扎实,这下犯难了,你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么?(物流、快递与网购相关,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十分紧密,大家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

其次,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为小刚提供一个方案,包括:物流路线的确定,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我为他们提供了地图、交通工具选型图等必备工具,并时不时深入各个小组,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当各小组的方案确定后,我进行了现场展示,由各小组选派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汇报方案,让全班同学对各个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进行评价,选出最高效的三组方案,评定一、二、三等奖。

【教学评价】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物流运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物流快递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学设计非常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故事引入―小组协作―汇报评价”的方式,构建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集“引导―反馈―评价”于一体,为同学们建构了生活化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必将深植大家的思维中。

三、创设调查性体验情境,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在体验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获取更多实践应用常识,实现学以致用。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构建了一种“调查性体验课堂情境”,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地理信息调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精髓,增强他们对知识应用的体验感。

【教学案例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在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时,我便创设了调查性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展开实践调查。首先,课程结束后,我发出号召:“我们周围的水资源越发稀缺,但仍然存在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人们的用水恶习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大家想不想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贡献一份力量?”我的号召立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大家跃跃欲试。其次,我结合书本内容,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校内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校外水资源浪费现象调查组”、“水资源科学应用宣传组”,每个小组都分配了具体的调查任务。再次,我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深入各自区域,展开调查,当所有调查活动完成后,我在全校举办了一次“合理用水,从我做起”的演绎大会,各小组各尽所能,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调查的结果,引起了大家爱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共鸣。

【教学评价】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模式,通过创设调查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调查活动中,并以汇报演绎的形式,宣传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同学们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体验到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种教学方式更接地气,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新颖、独特的体验情感氛围,能够从多个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本文仅探究了两种具体教学形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更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对体验教学法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30-01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笔者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一点想法,跟同行们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特别是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和很多章节的内容,要求的教学案例也很多,而实际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并不多,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二、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心寻找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选择地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更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注重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篇9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联系当地实际,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时代感与现实性强,是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上,通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就能够避免直白无趣的陈述,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有效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城市中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继续恶化趋势,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的问题,结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这一案例,在上课前一星期,可先围绕案例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询问家长,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样的情况。(3)观察与思考导致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现在的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访问,收集详细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因为都准备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与补充,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加以归纳,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者:吕从兵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塔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陈玉林,张菲菲.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篇10

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本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就“地理探究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设计了一系列探究课。下面,本人就结合该课例,谈谈地理探究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引入贴近生活的案例,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要想上好地理探究课,不能简单地照用课本上的案例,教师课前一定要大量收集相关素材,选取或经典、或时尚、或贴近生活的高质量探究案例。这样,在课堂上呈现这些案例时,面对新颖的探究案例,学生们会出现异常的兴奋,从而增强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探究美国》这节探究课中,本人以三个案例组织课堂教学:

1.以“读美国图片,找美国名片”案例,组织“引入探究”教学环节。

在备课时,本人收集了几十张高清晰的图片。但是,如何将图片展示与探究建立起联系呢? 受一则“闽北十大名片”评选新闻启发,设计出“读美国图片,找美国名片”这一探究内容。

通过展示6幅精选的“美国图片”,让学生去寻找“美国名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以“美国NBA探究”为例,组织“学着探究”教学环节。

备课之时,正值美国NBA比赛进入季后赛,看到部分学生整天谈论NBA(主要谈论球星、战术和比分),就想不如把他们的讨论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于是设计把“NBA”融入地理教学中。

本人的思路是:教师先提炼出与地理教学有关的NBA知识,定名为“NBA中的地理知识”,将它们做为背景材料,设计题目让学生来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3.以“探究美国九大城市”案例,组织“自主探究”教学环节。

用什么线索能把有关美国的主干知识(高考考点)串联起来,而且容易记住呢?本人认为城市是较好的载体。本人选定九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先通过职能介绍,让学生们记往城市名称,再进行空间定位,掌握每个城市的位置,同时给每个城市设计一道探究题,将主干知识融入其中。

二、巧设探究问题,把握主干知识的教学

选好了教学案例后,教师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探究的具体问题。探究的问题,既要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又要紧扣教学大纲,利于导出主干知识的教学,不可盲无目的地为“探究”去“探究”,制造表面上的华丽和热闹。

在“NBA中的地理知识”中,本人设计了如下四道探究题:

探究1:东西赛区各15个队(用幻灯片展示赛区分布图),为什么东部赛区的范围更小?

探究2:NBA队名的地理含义(如“休斯敦火箭队”:前段是城市名,后段属工业。)

探究3:菲尼克斯建太阳城的地理原因(菲尼克斯城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探究4:湖人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于北京时间9:30开赛,正常情况下,这场比赛是火箭队的主场,还是客场?

在“美国九大城市探究”中, 本人给每个城市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探究5:①城市(华盛顿)属于哪个州?城市职能是什么?

探究6:②城市(纽约)成为美国最大港口的区位因素

探究7:③城市(底特律)所在区域早期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

探究8:④城市(芝加哥)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中心的原因

探究9:⑤城市(西雅图)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原因

探究10:⑥城市(旧金山)城市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硅谷)的区位优势

探究11:⑦城市(洛杉矶)有世界著名的电影城。《活火熔城》、《洛杉矶大地震》是反映该城的“灾难影片”,如果现实生活中真会出现这些灾难,请分析其形成的地理原因

探究12:⑧城市(休斯敦)在的得克萨斯州和⑦城市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周围被称为“阳光地带”,请问美国的“冷冻地带”在哪里?近几十年来美国人口的迁移情况如何,解释其原因?

探究13:受2005年8月29日 “卡特里娜”飓风袭击, ⑨城市(新奥尔良)受灾极为严重的原因

以上13个探究问题,覆盖了地理教材《美国》这节的主干知识,学生探究的过程,也就是掌握主干知识的过程。

三、提供“思维导图”,明确学生的探究思路

提供“思维导图”,这是地理学科探究的基础,它能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思路。本课的13个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都提供有“思维导图”,前4项探究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后9项探究由学生自主完成。

四、印发学案,人人完成全部探究

探究教学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只有少数学生参加某方面的探究。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面探究,本人认为应把要探究的问题,加上必要的“思维导图”设计成学案,印发给每一位学生。

在探究“美国九大城市”中,本人设计的学案包括九大探究问题及相关的“思维导图”,学生的探究全都能在学案上完成。

五、用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节文科的探究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与“教授主干知识”同等重要,在备课时,教师要用唯物主义观点设计好方案。

篇11

1背景信息

库尔勒香梨是我国优质的梨品种,是白梨和西洋梨长期栽培的产物,属于白梨系统,原产于库尔勒地区,在新疆南部、山西和甘肃也有分布。库尔勒香梨的主要生长期为3月底、4月初到9月,晚熟,喜光、喜燥、较耐高温,有一定的抗寒能力。温度是库尔勒香梨成长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不仅影响果树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还影响果实的品质、含糖量、果形和产量。香梨中可溶性固体物(包括糖分)等有机质的产生离不开充足的热量、充分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风对库尔勒香梨的影响有利有弊,微风可以加快梨树水分蒸腾和花粉的传粉速率,从而促进二氧化碳的扩散,提高梨树的光合作用。但5级以上的风力对香梨的坐果率、商品率等产生不利影响。库尔勒香梨树对土壤较高,要求土壤疏松、通气、排水性好,保水性强,养分全面持久,能长期供给。这能给果树根系提供充分的水、肥、气、热,加速根系的发育和生长,保证梨树树体的健壮和产果率。水分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因子,库尔勒香梨在不同的生长期需水量不同,其中,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需水量最大。库尔勒香梨种植区分布在我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分也是库尔勒香梨树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库尔勒香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要求高,有较强的地域性限制。库尔勒和阿克苏是库尔勒香梨的主要种植区,而库尔勒种植的香梨皮薄,质脆,石细胞少,果肉细嫩,品质优良,营养价值更高。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库尔勒种植的香梨在我国和海外市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倡导“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地理新课程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重要的教学方式,人文地理中的教学案例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典型性和实践性,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以新疆最大的国有专业化园艺场―库尔勒市沙依东香梨种植园为典型案例,设计库尔勒香梨探究式教学案例和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在较好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养成学习迁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沙依东园艺场香梨的种植

沙依东园艺场位于库尔勒市西郊,北纬41??1′35″~41??5′49″,东径86??4′06″~86??7′27″之间,处于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60毫升,干燥度达20以上,年总日照时数为2790~2950h,无霜期长,年辐射量较大,昼夜温差大。春夏季节大风浮尘天气较多,沙依东园艺场4-8月大风日数约占全年的90%以上。总的气候特征是: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降水稀少且年内年际变化大沙依东园艺场在一年四季不断流的孔雀河畔,灌溉水源充足。属孔雀河冲积扇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沙依东园艺场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沙依东园艺场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州政府的努力下于1959年兴建起来。沙依东园艺场处于密集的公路、铁路、航空网络中,交通十分便利。园艺场种植的“沙依东”牌库尔勒香梨被誉为“梨中珍品”,多次获国内大奖。“沙依东”牌库尔勒香梨在国内主销广东、深圳、北京等发达城市,产品还远销加拿大、美国、阿联酋、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一直占领着香梨高端市场。

沙依东园艺场自建立以来,香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园艺场香梨的种植采用滴灌灌溉和覆膜种植。沙依东园艺场在自然资源和区域禀赋基础上,坚持“适地栽培”的原则,大力发展库尔勒香梨,现已经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3基于农业区位因素对沙依东园艺场库尔勒香梨的种植进行分析

3.1教师设疑问难,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学习中后,应立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疑难的兴趣。问题的设计,要紧紧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本文就沙依东园艺场库尔勒香梨种植案例,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

(1)阅读材料,概括库尔勒香梨生长习性。(浅层次问题,旨在引起学生对植物习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关系的重视。)

(2)阅读材料。分析影响沙依东园艺场香梨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浅层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和分析,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这也属于知识性层面的问题探究。)

(2)阅读材料,探究讨论并分析哪些因素影响沙依东园艺场香梨的大面积种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沙依东园艺场香梨大面积种植的。(在前一层次问题基础上,上升到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所学知识和沙依东园艺场的现状,为沙依东园艺场香梨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深层次的问题,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2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学生先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获得个人对沙依东园艺场种植香梨案例的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沙依东园艺场香梨种植和香梨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代表发言,班级交流,学生相互学习。班级交流是对小组讨论的延伸和补充,通过交流强化学生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交流环节中,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案例总结

篇12

一、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内涵理解

(一)案例式教学的涵义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是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商业管理中运用真实情境或事件来讲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式教学法则是在更迟的1990年代以后。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等达到一种高质有效的教学目的。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重在公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课堂堂上也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氛围,真正做到营造健康、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与其它的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策略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载体是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案例等,那么它就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因为那些习题案例都是学生在做了之后存在问题或者学生一起来探讨的,都是在实践中来的,再拿来在课上当作案例来讲解。从这当中也可看出,这些拿来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或者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因而案例教学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才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掌握一种方法,在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案例教学发还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生,按照“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老师更多的是做引导。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的意识还不够强

由于以前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性地位,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素质教育中的许多新理念或者新的教学策略依然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意识不够强。例如案例教学法,一些老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还不够强,或者只是单一地理解其内涵,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二)在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较强的互动性。并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现在的一些案例教学课堂上,老师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等为由,没有给学生共同探讨的时间,只是单纯的自己讲,学生在下面听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

(三)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不够具有典型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数学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很重要,选择好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要不就是照般教材上的例子,要不就是只参考教辅材料上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少之又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的探索

(一)首先是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

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要从两方面做起,先是要有案例教学策略应用的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案例教学的氛围,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看法,习题案例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来等等。其次还要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案例教学是实际水平能力,要让他们会选择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创新形式,从根本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用。

(二)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多媒体设备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案例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用图片声音等来进行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设施联网学习国内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吸引学生,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篇13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 策略

1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高涨,探究式教学被广泛应用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由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采取不合理的教学手段,给探究式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成果,被广泛用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它主要围绕着问题性等内容的呈现来进行,通过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载体(如多媒体的使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

当老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并提出问题时,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拘泥于统一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自由开放的进行讨论,思想不受拘束。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多解释多结论的探究式讨论方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2 充分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祖国的未来将来要依靠新的一代去开拓和创造,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就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动力和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时,由于结果具有未知性,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积极吸收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汇总研究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型的活动或重要问题的探究中,通常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以便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合理分配任务,扬长避短,积极参与活动,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3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来分析探究式教学策略

3.1 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某中学地理课堂上讲授中国气候这一节时,教师提问:如何解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但并未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而是通过直接问秦岭淮河一线是哪条等温线,待学生说是零摄氏度等温线后,就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则案例中的教师显然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仍然是以老师教授为主导,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摒弃落后的教育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接受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生在探究合作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探究合作课上,教师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个小组都围在一起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教师则微笑的站在一边观看并不说话。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却忽视了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及时在旁观察了解学生的动向,在必要时给予必要的提醒或引导,启发学生往正确的轨道上思考,避免走人歧路。因此,教师能否合理有效地进行指导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3.3 在探究式学习中所提问题要有可探究性

在地理教学课上,在学习美国这一国家时,教师让学生讨论美国有哪些州组成,并给了半节课的时间。本则案例中关干美国有哪些州组成的这种问题,根本就没有可探究性,学生通过查阅地图就可以知道,还给了半节课时间讨论,十分不合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选择问题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有探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否则,只能浪费教学资源,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使探究式教学流于形式。

篇14

人文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71-02

著名语言教育家王蔷教授提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涉及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是有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的人,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育必须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需要。”可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从教师层面来说,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治、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思想政治教材与人文素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有时也抱怨教材写得不太理想,希望能够写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愿意听,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但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和积累最新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人文素养

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思想品德课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有“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品德教学如果失去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3思想品德教学的方式、手段与人文素养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要求,学生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和兴趣。思想品德课应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兴趣。思想品德教学,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4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前,素质教育以越来越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如: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试卷难度的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的逐渐加大等,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应该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做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

5创新与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5.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5.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3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应打开校门,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及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6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7开设课堂文化渠道,增强学生人文情感

7.1巧用典型性案例,拓展人文性。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全面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案例虽然深受学生欢迎,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学案例,而是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服务和服从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政治教学案例呈现可以充分发挥政治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的优势,在充满激情的演讲过程中实现教材观点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7.2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真情实感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表演的机会,作为学生,应尽情舒展生命活动,尽快“动起来,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成为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

7.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深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