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法治教育的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4:46: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治教育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治教育的内容

篇1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党的十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法治进程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法治教育作为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也逐步得到重视。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

同时,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空间并非一片净土,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也为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各国在理论及实践中已普遍认可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和保障。作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法治教育能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坚强的后备军。通过高校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我国法制建设、法律执行和树立法律权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基石,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法律才能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网络犯罪频发的信息社会,更是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规制。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大学生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法治教育,他们在迈出社会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不但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净化网络环境,创建一个合法健康的网络法治社会。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还不能完全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出现,更是敲响了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权利,遵守法律义务,能够辨析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让权利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法律救济意识和途径。

二、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教育学生不违法犯罪或是讲授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基本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则和常用的法律知识教育较少。这样的法治教育内容不全面,也比较浅显,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更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上,要突破以往法治教育内容单一、浅显的局限,创新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将高校法治教育定位为:法治教育不仅应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应让其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制的传承和发扬者。

(一)法治理念的教育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在高校法治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要大学生树立法律的权威、信仰法律,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在让大学生认同和认可我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使其能够信仰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为社会法治的实现培育良好的土壤。

(二)法律意识的教育

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一个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法律意识:宪法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用法律审视判断行为的意识和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治的灵魂和前进的动力,宪法意识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培养宪法至上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是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遵守和履行法律义务,违反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用法律审视和判断行为的意识,是让大学生能够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正确地审视和判断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是让大学生在遭受违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一味纵容犯罪违法行为,或者采取违法手段报复等,充分尊重和体现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三)法律知识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法律具体知识,能够有效地贯彻和使用法律。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应包括主要的、常用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大法。而却别于法科学生的法学教育,非法律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并非是让大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识或条文,而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在我国成文法律不断更替的情况下,能够习得和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文件,在面对具体法律问题时,能够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索引方向和法律应对思路。

三、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的单一。就重庆地区的高等学校来看,除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以外,法治教育往往是一学期开展一次普法讲座或举办一次普法活动,如法治与宣传教育讲座等。这样非常规化的法治教育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同时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当有限,法治教育成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应该实现常规化教育,应形成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法治教育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探索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突破以往法治教育的局限,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真正凸显高校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努力,为法治教育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保障。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规范法治教育工作流程,成立法治教育办公室,责任到人。科学探索法治教育成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

法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长效稳定的机制,还依赖于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理论课程教育,二是丰富实践课程教育。

第一,创新高校法治理论课程教育。在理论课程内容上,以往的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主要依赖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少数的普法讲座,法律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少。因此,在高校法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高校法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内容,即:法治理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建议将法治教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一起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来开设,增加理论课程数量,在大学期间持续开课。具体课程设置可参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机制,每学期开设8课时以上的课程。同时,重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更容易让大学生放松警惕,应该常敲预防网络违法犯罪的警钟。

第二,丰富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教育课程,能够使法治教育更生动和形象,实践案例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普法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活动等,形成多元化的法治实践课程。

篇2

关键词:法治教育;内容;路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之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全面素质、素养、能力、能量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群体是社会培养一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上应当由浅入深依次推进,本文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1)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当今时代,普法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模式的前提。法律知识的学习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既了解在某个方面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因此,高职大学生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及其他方式学习的法律知识,除了法律的基本理论,还应当尤其注意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2)法治意识的提高

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前提下,注重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的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如果具备了法治意识,他就不仅不犯法,而且还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由于传统文华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我国还存在这各种各样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权威保护自己的习惯。

(3)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生的特点就在于学习知识的技能型和实用性,是重实践的大学生群体,结合这一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多组织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汽车销售买卖双方,从磋商、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来丰富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另外还可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法治环境、法治角色中去体验,进而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模式。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探讨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通过有效发挥并进一步扩展法治教育的优势,进而实现高职大学生美丽人生的塑造和创建。

(1)在所有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的通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勤于思考的一代,也是在市场经济下成长的一代,因此,高职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学专业除外)的法律基础课设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内容共三章,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法律法规及基础法律理论,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框架性介绍,更无法满足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因此,应当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安排充分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对日后有用的法律基础知识。

(2)设置法治选修课

针对高职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可开展法治选修课。所谓选修课是学生们在必修课之外自愿选择学习的课程。高职大学生在做校期间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或规划相关的法治选修课,例如学校每学期根据需求可设置劳动合同法类的法治选修课、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治选修课。高职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法治选修课的学习不仅可真正的学习到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相关案例,也更加了解现有的司法实务,进而对自身美丽人生的规划和创建有更加现实的指导作用。

篇3

关键词:铁路; 教育; 作用; 内容; 方法

在铁路运输管理中, 职工教育和作业标准化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分层次的、系统的职工教育, 有助于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落实标准化作业, 从而确保安全生产。

1.职工教育的作用

职工教育是按照每个岗位从业人员履行其职务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进行的、旨在提高本职工作能力的培训, 其目的是适应铁路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培养一支以中级技工为主体, 高级技工为骨干, 技术结构比较合理,政治、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1.1 从铁路运输生产的规律和特点看职工教育对保证安全生产的作用

铁路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 又是一个多门类科学技术综合运用的企业。铁路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它具有能力大、消耗小、成本低, 适于远距离、高速度、大运量、全天候、连续生产的特点。铁路运输生产的这一特点, 要求铁路企业中各个运输生产岗位都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明确的职责。同时, 又要求每一个上岗位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符合岗位规范, 作业标准化, 以保证在运输生产上实行高度集中, 统一指挥, 准确及时安全正点地完成运输生产任务。而职工教育所制定的岗位规范, 确定的教育内容和大纲, 以至进行的培训、考核和 晋升等做法, 恰恰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2 从铁路运输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看职工教育对保证安全生产的作用

一直以来, 铁路运输能力满足不了运量的需要, 运能和运量的矛 盾十分尖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繁忙干线的列车普遍超员, 各大中城市都有大量积压物资亟待运输。乘车难、运货难, 已成为铁路运输中的突出难题。而长期以来铁路的状况是, 一方面运输能力十分紧张, 另一方面又由于人为的原因, 白白浪费了许多运输能力。产生这一问题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职工素质差是很重要的因素。而职工教育正是通过系统而有计划的培训, 提高职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业务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从而使其以娴熟的技术业务能力, 高尚的职业道德, 自觉劳动的态度, 挖掘运输潜力, 扩大运输能力, 这样既能缓和运能与运量的矛盾, 又可以杜绝许多事故隐患和事故, 保证安全生产。

1.3 从职工教育的改革, 看其对保证安全生产的作用

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有很长的历史, 但是, 一直以来往往重视学 历教育, 忽视技能培训, 在内容和方式上, 同铁路运输生产岗位的具体要求相脱节, 不适应铁路安全生产的需要。改革后的职工教育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从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出发, 以提高职工的 职业技能为首要任务, 进行按需施教, 定向培训, 学用结合, 从根本上 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着眼于职工文化教育, 而忽视对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的倾向。这样一来, 职工教育就与铁路运输实际相结 合, 与安全生产挂上了钩, 使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 找 到了一条新途径。通过岗位规范的确定、岗位的任职、晋升、调转的程序的制定, 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的建立, 岗位培训的教学计划大纲编制,以及岗位培训的考核和合格证书的颁发, 使职工教育做到了办学有计 划, 教学有规范, 培训有目标, 考核有标准, 晋升有程序, 管理有制度,促进了铁路企业职工教育逐步走上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 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2.职工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职工教育是按照职工岗位的不同, 制定出不同岗位的规范要求, 再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 根据培训的不同进行考 核; 根据其成绩, 决定分配和使用, 这是一种将培训、考核和使用结合起来的制度。

2.1 职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岗位职务范围, 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专业理论知识、技能 培训和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教育。

职工教育的办学形式, 要适应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班制的实际情 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按培训时间分, 可分为脱产、半脱产、业余、定期或不定期间隔培训制等多种形式。专业理论知识允许单科积累, 技能培训可以单项合成。按培训方法又可分为办学习班、岗位练 兵、师徒合同、技术表演、小型函授、技术讲座、抽签问答等。

在办学方式上, 还可以实行跨单位、跨地区的横向联合的办学方式。这种办学方式既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 又能 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训更多的人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种电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运用, 并显现出它特有的优越性: ①可以解决师资、基地不足的问题, 有利于节约 办学; ②形象逼真, 增强学习兴趣,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③机动灵活, 可以利用业余、非生产时间, 在列车、宿舍等均可学习, 不必抽调大量脱产人员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

2.2 在培训的方法上要突出重点

职工教育是针对全体人员的培训,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 一定要坚 持抓重点带一般的原则。一般来说, 在实行职工教育中要突出抓住四 个重点: 第一, 行车主要工种。按铁路现行规定, 铁路技术主要工种有53 个, 其中直接与行车有关的工种 36 个。这些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 理论、操作技能以及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水准, 都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如果有一个人作业技术达不到基本要求, 就有可 能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所以实施职工教育, 首 先要抓住行车主要工种的人员培训。第二, 中级层次的人员。突出中级层次人员培训, 一是这个层次人员的数量大, 二是这些人员大部分都 在生产关键的岗位上工作。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所以实施职工教育必须强调中级层次人员的培训。第三, 班组长。班组是企业生产的最基层组织形式, 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 工班长 的素质决定着班组的素质, 班组的素质又最终决定企业的素质。所以对工班长和岗位培训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第四, 新职人员。一个企业要发展, 总是要不断的补充新职工。新职人员必须坚 持“先培训, 后上岗”的原则。对其按照岗位规范要求, 进行培训、考核, 取得合格证后才能上岗。这一条必须严格执行, 否则将破坏职工教育的原则, 造成恶性循环。第五, 关键人。铁路运输生产上的关键人, 是指 那些技术业务不过关或思想上出问题的顶岗人员。这些人的技术和思想问题不解决, 势必时时威胁着安全生产, 因此必须抓好关键人的培训。在技术业务上, 缺什么补什么; 在思想问题上, 做好细致的思想政 治工作, 直到让人放心为止。

篇4

一、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所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大专生自身的发展、成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开设大专生就业指导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紧扣目标,设置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始终围绕以下的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应成为学生择业的原则之一。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拼搏奋斗精神融入民族精神、奉献精神之中。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

进行有关自我价值实现的专题讲授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做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为社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用大量的事例,充分的论据,有力的语言,可以扭转毕业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心。

3.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前的资料准备

求职前的资料准备包括成绩单、学生处的综合评定、个人简历、求职信函、推荐证明、获奖证书等。特别是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函能概括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情况、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

4.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应把求职技巧作为重点。针对毕业生求职就业环节的相关问题,精心设计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个人形象设计、笔试辅导等问题,借鉴情境教学的模式,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三、讲求实效,探究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就业指导课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1.情景模拟法

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事件环境,营造一种准、真、实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摆进去,实实在在地体会现场情景,让学生体验一下解决问题的真实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创作表演能力,增强参与意识。

2.个别辅导法

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所以,在开展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上的、共性的教育活动,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使学生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择业和就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同时通过挖掘自身的优势,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3.拓展训练法

许多人认为,提高素质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培训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实,知识和技能作为可衡量的资本固然重要,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不少企业通过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员工坚韧的意志、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就业课程指导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引进企业的拓展训练,有利于按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它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满足学生成才愿望为最高原则,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提高素质是就业的资本”的观念,紧紧围绕根本目标进行教学,不断探究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为顺利就业、高层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项目课程;学习目标;逻辑主线;项目载体

从“预设的计划”的角度来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前期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从前期成果到课程内容的转化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包含学习目标的确定、逻辑主线的建立、项目载体的设计。

一、项目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

1.整体:学习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从预设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课程内容开发时的起点,即我们期望学生在某一个内容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所能达到的某种状态。从生成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课程内容实施后的终点,即学生在某一个内容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所能达到的实际状态。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非线性的动态变化,使得预设的学习目标与真正的学习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尽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结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为了规定学生学习之后的变化符合某种要求,还是需要预设学习目标。这些变化可以用“技术、工具、工序、工艺”等理性词语来表达甚至检验。鉴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以及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并非预设目标能够清楚地描述,则需要以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予以补充。但是,即使是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变化进行预设,因此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的,学习目标在预设与生成中得以统一,构建成为一个整体。

2.对立:学习目标的具体与模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目标越具体、清晰、可操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为此,项目课程的学习目标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如对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的了解、熟悉、理解,以及对技能目标的“能做……”、“会做……”等等。为了进一步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以及有利于学习目标的检验,项目课程不仅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什么”,而且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出什么”,以及“达到什么要求”,以具体的工作成果作为学习结果的终点状态。

但是由于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存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能对此进行表达,或者不能清晰地表达。因此,在项目课程中应该仍然允许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失衡性与耗散性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不能进行预设,或者不能完全进行预设,需要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不断协调。正是这些学习目标,才能帮助学生从“物质功能性”的生产走向“精神文化性”的创造,才能帮助学生从规则中解脱出来,恢复一种关于世界的非工具主义的理解。

3.统一:学习目标的分解与综合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要求,学习目标需要分解。但是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则需要在以“联接、转变和超越”界定自身的整体学习中得以实现,无论是杜威的“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克伯屈的“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还是罗伯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都需要对所有子目标进行分析,融合为一个综合性的目标。

鉴于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整体学习需要,项目课程需要设立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工人在工作任务完成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它代表了工人角色或近于工人角色的表现,强调在设计的工作环境中一个学生应有的表现。最终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接近未来职业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工作情境[1]。鉴于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要求,项目课程可设立促成目标,促成目标是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定义的,通过促成目标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

对于前期的学习,项目要简化,学习目标尽可能分解,具体、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建立。随着学习的深入,项目逐步综合化,学习目标随之逐步地综合,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挑战性,更利于“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获得。

二、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

在项目课程中,以一个具体的产品、服务或决策为形式的项目,即使最具典型意义,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必然存在着覆盖面和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项目课程就需要选择适合的逻辑主线,从而有效地保证知识(包括理论、技能、态度)的覆盖度和学习的系统性。

1.知识组织: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

为了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系统性,就必须对知识进行有效组织。那么,知识组织是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呢?项目课程的“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实际表明了项目课程知识组织的逻辑主线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知识组织,才能实现项目课程内容的根本改变。

早在20世纪,基于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认识,我国进行了以课程内容为重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求通过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相匹配。尽管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进行了对接,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仍旧以知识分类的逻辑作为主要线索,因此,传统的学科知识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依然坚不可摧,声势浩大的改革并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

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距离。尽管对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进行过许多的评判,教师们也已经认识其中的问题所在。但是由于习惯甚至利益等诸多原因,作为项目课程开发者主体的教师依然难以摆脱传统课程的影响与束缚。在从抽象任务到具体项目的转换中、从具体项目到一般项目的跨越中,教师往往又将知识的组织不自觉地回归到知识分类的逻辑,这已经成为项目课程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2.项目设计:基于典型产品还是基于典型工艺

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是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这是一个关于知识组织的问题,是一个宏观、抽象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是基于典型产品还是基于典型工艺,是一个关于项目设计的问题,是一个微观、具体层面上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选择典型产品为路径来设计项目,项目成果即是典型产品,项目设计容易但侧重于实际生产制作,其知识覆盖面较为狭窄;选择典型工艺为路径来设计项目,侧重于工艺的合理运用,其优势是项目设计覆盖面宽泛,但需要一个将典型工艺转化为完整的典型项目的过程,否则将成为相近工艺知识的集合,回到学科性课程结构的老路。

三、项目课程项目载体的设计

1.项目设计模式

项目设计当能反映典型工作任务。这句话之中实际还包含着从任务到项目之间的匹配度的问题:一、不能 “紧”,造成项目与任务之间形成“一对一”;二、不能“松”,造成项目完全脱离任务,漫无边际。完全“紧扣”任务设计项目,将导致项目设计局限于任务,其情景化程度不高,知识的覆盖面及系统性狭窄,不利于学生个体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完全“松开”任务设计项目,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项目课程,很可能成为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传统课程。因此,项目与任务之间如何进行匹配,保证项目与任务之间适当的匹配度,成为项目设计的首先问题。

以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项目课程开发为例,紫砂陶艺典型产品一般包含六个工作任务:一、设计图纸;二、泥料选择;三、工具制作;四、成型;五、装饰;六、后期处理。在任务序列向项目序列的转换中:第一、将一个典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作为一个学习项目,通过一个典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学生可以学习到完整的工作任务;第二、可以选择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作为逻辑主线展开,虽然工作任务是重复的,但具体的学习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加深,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如图1所示。

2.项目类型设计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与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封闭项目和开发项目;根据工作任务的综合与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单项项目与综合项目;根据是否直接来源于实际生产,可以将项目划分为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

封闭项目是指目标、程序、要求及知识确定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能够获得具体的、确定的职业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而言,“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恰恰需要开放项目才能实现。因此,即使是初学的项目,也应该提供一定的开发度,让“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获得发挥的空间。

例如,在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第一个学习项目是紫砂杯的设计与制作,从图纸、泥料、工具到成型等过程都是预设的,帮助学生了解泥片拍打成型和泥片镶接成型等传统手工成型工艺,对专业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而装饰这一环节却是开放的,允许学生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自己最喜爱的格言等等,自由的发挥激发学习的兴趣,确定的成果积淀学习的信心。因此,项目设计中开放是必需的、封闭是相对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拟学习项目,实现项目的全开放,特别是在后期学习之中,顶岗实习期间则必须完成一个开放性的综合项目。

单项项目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围绕工作任务的某个局部设计的项目。例如紫砂陶艺中,拍泥条是一个需要强化的单项技能,为此可以设计“砚台的制作”这一项目。单项项目的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可操作、更易实现,为综合项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鉴于人的整体发展需要,在项目设计中要尽可能考虑综合项目,或组合型的综合项目,或版本变化的综合项目。前者是单项项目的组合,如砚台这一载体,可以成为至少两个单项技能的组合:一是拍泥条,二是浮雕装饰;后者可以从简化工艺入手,如从紫砂杯到紫砂盆(瓶),从紫砂盆(瓶)到紫砂壶,从紫砂雕塑到紫砂壶花货等等,都是综合性项目,工作任务基本相近,但项目难度则由简单转向复杂。

在项目设计中,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教学消耗,可以采用模拟项目。模拟项目虽然缺乏真实感,但来源于真实项目,能够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真实项目有利于学生获得来自于生产一线的体验,更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世界向职业世界的跨越。因此,学生后期的学习更需要开发真实项目。

3.项目的选取与序化

项目的选取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项目的难度要与课程的定位相一致;第二、项目应与地方产业相一致,以利于培养目标能力的迁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三、尽可能提高项目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第四、项目之间能够形成逻辑关系,以保证知识(包括理论、技能、态度)的覆盖度和学习的系统性;第五、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和训练价值。

在项目选取之后,还涉及项目序化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项目的序化必须遵循这种学习规律。实际上,项目的设计模式已经为序化奠定了基础。以图1为例,从紫砂杯的设计与制作到紫砂盆(瓶)的设计与制作,再到紫砂茗壶的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基本相同,具体学习内容逐步深化。这是一种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模式。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模式与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是一致的,因此,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模式应该成为项目课程中项目序化的主要模式。

递进发展固然主流,但大是由许多的小合并而来的,因此,在递进的主流中还应当等待汇并的支流。如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的陶瓷装饰这一课程,其中的陶板刻字装饰、陶板泥绘装饰以及均陶堆花等项目之间属于一种并列关系,它们的学习将为后继的综合性项目奠定基础。由此看来,在项目课程的项目序化中,以递进式为主体,同时可以存在并列式。如图2所示。

4.项目知识的分配

在依据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时,课程内容分析表中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将是项目知识设计的基本依据。技能内容与要求将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上和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与要求需要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进行清晰的描述。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熟悉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加上实际操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工作任务向项目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将工作任务的知识具体化。

尽管工作任务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提供了框架,但是还不能就此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了整合,这仅仅是一个机械式的叠加,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寻找一个触发点,通过这个触发点将实践知识延伸到理论知识。这个触发点应该是产生于实践之中的实践性问题,或是对技术实践过程进行反思的问题,或是常规方法、常规工艺不能解决的问题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势必需要从新的层面思考和探索,实现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跨越,实现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整合。

篇6

一、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

(一)教材精讲

根据当前教育部的中职语文教材,与同科组的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去除一些题材较陈旧或难度较高的课文,保留一些贴近现实生活、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精讲内容。在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通过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课外资源

信息化技术教学已经在众多中职院校中得到运用,中职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首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适量的课外知识讲解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给学生播放有助于教学的音频和视频文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在阅读中,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三)训练实用文体写作技能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能写出优秀作文的中职学生并非很多,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作文都有畏难心理,主要原因是觉得没内容可写。由于中职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应该对中职生倾向于应用文写作训练。应用文写作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指导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观察自己周边的事物,不定期给学生命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悟写文章,并进行指正。只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认识体会,应用文教学才能左右逢源。教师不断为学生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不必为怎样写,写什么而抓头挠腮了。这样,便可以促成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动机,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写,这个教学的双向活动便水到渠成了。

(四)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并不是简单的聊天也不是单一的普通话训练。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学生老师交流平台,学生们在平台上一条新闻,大家在下面进行评论或学生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述几个有趣的故事大家进行讨论,再到专题事物采访、演讲比赛、辩论大会等活动,由易到难,使学生从怕说到敢说,再到能说。组织切实可行的说话活动,是锻炼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必不可少的良机。要适应社会活动中说的要求,就必须在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说的基本功训练,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口语训练熟练的运用到社会交际中。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教学成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则会阻碍学校的教学发展,教师也会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失去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进行积极探究的动力,学生也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敷衍了事的学习。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必须完善现行中职语文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侧重语文教学内容。努力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根据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考查内容和方式,理顺教与学、学与考、考与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新的中职语文考试和评价体系。同时,提倡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除了老师评价学生外,学生还可以评价老师。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化学信档案,在档案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评价内容可以细分为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教师课上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等,学校也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流于形式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只有多方面的整合评价体系,才能让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才能让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它的教学目的也有特殊性,中职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所以中职语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同与普通中学语文,中职语文应该有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用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与教材的内容,在学生掌握课本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把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语文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口语训练内容,可以向游客介绍景点、向客人介绍商品、主持日常例会以及向学生讲故事等内容。通过选择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应用文体的格式和写法,像应聘书、调差报告、简历等。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使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写广告词或广告创意的能力,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写小故事,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写产品介绍或产品说明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的就业。

二、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中职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入改革的行列。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紧随时展要求,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着重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不能有效提高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中包括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繁琐的文字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通过借助视频将荷塘月色的美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认真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利用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综合人才。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内容 方法 直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计算机高度普及的时代。学好计算机 ,成为走入这个时代的必备武器。那么,对于计算机的教学,日然而然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当今的计算机教学,要想达到高效,必须有适合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

我认为计算机教学应主要注重实际操作,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它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不应要求学生理解,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势,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它们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地趣味性。它能把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能充分协调地剌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同时,计算机教学更应注重实践,这样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效的。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份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份,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计算机教学它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中职学校,每周学生仅一两课时的学习时间,那么这一课时的安排,侧重面应主要在于使用,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二、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计算机操作同学们学得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同学们自己上机摸索也能很好的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学习画笔一节,首先跟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画创意画,可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也可自由发挥,要求是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同学们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授课中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在学习画笔一节中,当同学们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提出绘图中如何重复绘出某一图形?提示利用Windows 文件操作中的技巧,请同学们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请最早做出的同学教全班同学操作,(当小老师)这种问题的提出,给那些电脑操好者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同学们学习思路敏捷,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因为往往那些电脑操好者,同时多数又是那些上课喜欢自由者)这样使得整个教室学习气氛活跃,然后,请做出来的同学,到教师机上,利用屏幕广播教学(教师机、学生机管理系统),当小老师,将他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小老师的操作比教师的教学真的没有差。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计算机教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形式要多样化,让同学们开心,学东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内容;方法;步骤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专业。教育部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有重点建设的国家级试点专业415个,省级100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专业设置布局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蜂”,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几年后,势必导致个别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出现就业问题。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

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专业布局规划的目标就是使规划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用人市场的需求基本平衡,与承办院校的实力相吻合。

一、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的专业规划,还是学校内部的专业规划,都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都需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研究。其内容既涉及教育内部现有专业、资源的优势、缺陷分析,也涉及教育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涉及现有专业布局的优化,也涉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专业发展的步骤;既有规范专业内涵的工作,也有保证专业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其自身发展的持续性。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专业取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1999年以后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学院是这条战线的主力。由于办学时间短,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够规范,专业的取向各有侧重,带来了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等现象,影响了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也使报考学生产生困惑。因此,要满足招生、用人两个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规范专业取向。一要统一名称。高职专业的名称要规范,虽然它不需要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称完全一致,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但也应遵守一定的科学定义原则,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二要明确专业内涵,要具体、明确地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和规范专业建设的标尺。三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这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的“特征不变量”,虽然它不是专业的全部内容,但没有它就不足以标识是这个专业。四要完善相关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演示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以参与性为主;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以设计性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同时,精心安排隐性课程,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五要体现职业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要求,体现在学生“1+X”证书培养上,即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专业的必然要求,应加以明确。

(二)规划需求程度

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所设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社会的需求有一般需求,也有紧迫需求;有暂时需求,也有长远需求;有局部需求,也有全面需求。因此,对于具体专业而言,要明确其社会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很难量化。这是由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影响因素变量过多,约束条件不足,难以度量。同时,一个具体职业岗位也并不完全和一类层次的学历要求相对应,所以难以有这样的需求预报。但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一个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专业设置立度、需求调研等分析方法,还是可以找出这个专业在社会需求中的相对等级,从而定性地说明它的需求程度。可以以星级表明一个专业的需求程度。5星为非常急需,4星为急需,3星为较大需求,2星为一般需求,1星为少量需求,0为无需求。对于一些介于两级之间的程度,还可以用半星表示。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研究课题中,进行了专业目录开发,在开发表中,就尝试使用了这种办法。

(三)规划发展重点

通过对需求程度的分析,可以明确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而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势,要合理规划发展重点,以期尽快满足用人需要。规划专业发展重点,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急。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由于社会发展或结构变迁等原因,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或领域,这是安排专业的重点。比如,随着中国加入WTO,熟悉世贸规则的人才成为急需。再比如,由于前阶段国有加工企业的不景气和学校忽视工科人才培养,致使工程技术类人才短缺。凡此种种,都应成为专业规划中优先重点安排的方面。二是新。伴随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的变迁,一些新的人才需求不断出现,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些新的专业来满足这样的需要,如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软件编程专业、数控技术等。这样的专业也是重点规划的专业。三是特。即独具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这样的专业一般办学历史较长,专业建设较规范,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而也应重点建设好;

(四)规划分布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只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原则上都可以设置。但事实上,专业的布局要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要考虑行业、区域、学校的分布。依专业的行业分布分析,专业的布局应与区域重点发展行业定位相一致,新增专业要与新兴行业相匹配。以天津为例,“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走向也应当服务于这样的定位,并以此需要规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软件产业、社区物业等,理应成为新兴专业特别关注的方面。从专业的区域布局看,要考虑城区与郊县的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要求,区域功能与专业配套等。专业的区域布局,主要是专业人才流向的区域性与方向性研究,这固然与外部环境的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个政策引导的问题。以天津为例,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集中在市区,郊县学生也多愿意在市区就业,而郊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存在问题。以我国西部发展为例,西安汇集了众多的国内知名高校,其高教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这并未带动陕西经济的大发展,原因是人才外流。所以,对这样的区域化要求必须采取一些特定办法加以统筹,如采用合同定向培养的办法,专门为特定地区培养人才。此外,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也有特定的人才需求,可通过委培的方式加以满足。专业的布局还包括在学校的布局。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五)规划发展步骤

在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分布原则之后,还应依据相应的条件,制定出专业发展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施。专业发展最忌“一哄而上”,“热门”需求与“冷门”需求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对待“热门”专业,也有一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冷门”专业,则应认真分析其具体情况,不能草率处理。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上,要考虑政策、市场导向的因素,分步骤逐步理顺,切忌简单的行政命令。在专业规模控制上,应考虑市场需求、学校承载力和人民群众获取学习权利三方面因素,尽量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防止大起大落。对于新建院校或新建专业,一定要采取稳步试验、逐步发展的原则,不能“跟风冒进”。对于“紧缺”专业,要协调有实力的院校共同组建,重点解决。在当前情况下,高职专业的门类基本齐全,除个别短缺空白外,大部分专业应注意统筹自身专业的基准,搭建好通用专业平台,同时延伸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转贴于 二、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要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首先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首先,要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力现有数量、结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地区相似经验,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最后,还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二)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显然是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这项工作,单靠教育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应借助业界的力量共同完成。首先,要分析职业岗位的情况。它包括职工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其次,要分析所需岗位可能被其他层次教育覆盖的因素。例如,普通出纳岗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是合适的,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出现所谓“高消费”倾向,因此出纳的岗位就不仅是与专科层次对应的,部分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也可能占领。另外,还有一些确实属于跨层次的岗位,也需要加以考虑。人才需求的分析不仅要注意现实的需求,还应当考虑较长时期的长远需求,特别是考虑教育的周期滞后性。

(三)分析公众需求领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功能已从过去的培养社会精英人才转到为大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服务上来,从发展趋势和国外经验看,满足求学者需要将越来越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分析求学者及其家长的意愿有助于科学地规划专业。一方面,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专业走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公众希望获得长线专业的愿望更强烈;收入水平较低的公众则希望获得“短平快”、市场收益好、技术性强的专业。另一方面,公众的“从众”心理左右了专业的冷热,导致一些虚假的“需求”,要注意加以分析。招生市场的报考率可以作为分析的参考,适当的问卷调查也是必需的,但规划机构或学校应当学会从中去伪存真。

(四)审视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

根据需求信息,分析其所诉求的教育层次与类型要求,同时审视现有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现有教育资源包括与要求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情况。就高职而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等都是可利用的显性资源。要从这类院校中分析供求的平衡关系,对于供给过旺的要适当加以控制,对于供给欠缺的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当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机构与一些相关单位,如用人单位协作培养,以期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的潜力。确因协作等方式也无法满足需要的,可以考虑新增教育资源问题。但新增工作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针对性强,防止盲目上马。

(五)推测专业需求程度

对具体专业需求情况要给出量的描述,但这样的描述目前只局限在等级量上。等级量的描述方法前已论述。需要指出的是,程度等级是相对的,等级高的属于相对全体而言需求强烈的,但等级低的也不能忽视,因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它的需求是100%的,不管它在全体需求中占的比例有多小。程度等级还是变化的,随着供给的变化,等级高的专业势必下降,新的专业又占据高需求等级,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布局规划的意义所在。

(六)形成科学的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目录的作用,一是为家长、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南;二是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进行人才交流、劳动力交流以及用人部门和单位对各类专门人才在选择、使用、管理上提供标准;三是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分类规格和质量标准方面提供规范;四是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依据。做好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专业分类,其次要规范专业的名称,还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为体现高职特色和布局规划要求,特别要增加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和社会需求度说明。

(七)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做好专业布局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证机制。第一,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走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单靠一个行业或个别部门是难以准确实施的,需要政府组织协调,有专门的机构运作,这样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二,规范用人行为。政府应组织规范市场的用人行为,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三者有机协调起来,防止相互脱节造成的偏差。第三,要统筹规划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情况,根据学校相关专业“专业设置立度”所反映的指标情况,根据需求状况,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提出分专业的总量控制指导意见,从而调控专业办学行为。第四,要出台一些倾向性措施,如投入资助、招生优惠等,扶植新、急、特专业和特定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五,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公开供需信息,通过合同(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办学的针对性。第六,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一方面促进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及时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了解不同学校的专业强势,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评估,可以遴选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便于以后给予重点支持。

三、专业布局规划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王浒等.迈向21世纪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篇10

关键词:职业发展 高职 财会专业 课程教学

一、财会工作的职业特征

(一)就业岗位特征:就业岗位的泛化性

无论企事业单位的规模大小和资历长短,都必然需要专业财会人员来审核并记录经济业务,分析和汇报业绩情况,以保证正常的生产和运营。财会职业的岗位类别大致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其他会计等;专业财会人员可从事的具体岗位类型为出纳、记账、会计核算、预算、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税务会计、审计稽核、仓储仓管、统计、评估、投资、经济分析、法务会计、债款催讨类公共关系、薪酬、人事管理等。在具有基本财会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特点后,一般都能胜任基础性财会工作。因此,财会专业职业具有行业的社会性和就业岗位的广泛性。

(二)工作性质特征: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

会计运作的对象是资金信息,主要提供基于会计假设和会计惯例、数据平衡的资金信息。财务运作的对象是资金实体,研究如何进行筹资、投资和决策,如何降低资金成本和投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与财务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可将其统称为财会工作。经济实体运行中,成本和费用计算,预算制定和执行,部门业绩考核,资金运用和投融资风险分析决策,企业并购和资本运作,监督评估企业资本等,都是财会工作的内容。财会工作有着专门的操作技术和工作规则,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财会部门是综合性的信息部门,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以人、财、物信息为管理对象的业务管理部门,是基于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需要非模式化和非程序化处理的管理工作。财会工作已从核算转向动态管理,管理观念从关注企业到关注供应链,管理对象从有形要素转向无形要素,管理模式从层级式转向业务协同集中式。财会工作性质上体现出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财会工作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特征,意味着财会职业有更多机会向更高级的管理层次迈进,为财会从业者提供了不断变化并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发展机遇。

(三)职业发展特征:职业通道的层次性

许多职业以技术水平代表其能力价值,即技术职称的高低体现其技术水平高低。财会专业职业发展通道的层次性比其他职业更为显性,其职业成就因其工作性质上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特征,更多的以管理权力体现的层次高低来反映,层次越高管理权力越大、水平越高。具体的层次划分从低到高依次为职员、主办、主管、经理、总监即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范围从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税务处理、编制报表、内部控制,到全面预算、融资活动、产品定价、成本控制,再到资本运营、绩效考核、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财会职业通道上的层次越高,需要的知识就越广,要求的能力也越强。当今经济社会中,风险因素对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影响日益增强,基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跨国公司中首席执行官从财务总监晋升的比例越来越高。

二、财会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一)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

随着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处于复杂性、多样性和风险性环境中的现代财务工作,已超越了原来的界域,会计目标从提供有用信息发展到决策有用性,发展方向呈现出综合化、边缘化趋势。面对市场和模型的局限性,财务工作需要质疑假设、前提和新出现的模式,财会工作中技术知识与更高级的管理知识融合,包括投融资决策、项目管理、管理学、金融学、公司治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营销、企业文化等,各种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密切。

(二)知识整合力

对于财会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发现和界定问题,收集归纳和提炼海量数据,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测试及改进各种设想等方式才能得以解决。这不仅是“知”事实、框架和理论的过程,还包括“行”技能、能力、技巧的过程和“省”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过程,缺乏相匹配的“行”技能,“知”就不具有价值,如果不能通过“省”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念,那么在“行”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执行不力、迷失方向;“知”和“行”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攫取,“省”是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整合。整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逻辑过程,是有序线性地运用多个视角或观点的能力,以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的视角。只有对浩瀚的财会书本知识进行整合,才能使其有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批判性思维

信息、资本和贸易往来日益全球化,未来的市场、服务中心和制造基地在变化,为适应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商业惯例和社会规范,财会工作需要更深的文化认知和更高的文化敏感性。在隐藏动机和争议的环境中,财会工作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本着全局观界定问题,需要在观点相左时进行决策,在混乱不清的情况下的分析与判断力。在非结构化问题、模棱两可的数据、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信息泛滥面前,财会工作需要有创新思维能力、衍生思考和横向思考能力,需要好奇心与想象力。此外,还应注重严格控制风险,财会工作需要了解导致决策失误的来源以及防范其发生的组织保障,了解防范社会危害的监管措施与鼓励创新和效率的市场激励机制之间的冲突。在财务工作中,减少定式思维的束缚、超越专业的局限性,需要的是望四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站在高处的智慧

在财会工作中,了解其他部门和人员的真正需求,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为整个企业创造价值。管理必须通过人员和组织来执行和落实,管理要解决工作中组织政治、中层经理小团体、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等诸多非模式化非程序化困境问题。例如如何与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完全不同的人共事;如何适应他人、为人着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转达给他人、影响他人;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如何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工商、审计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指导和支持;如何协调财务部门与所有者、债权人、关联者的关系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如何赢得别人的信赖尊重、树立威信。在财会工作中仅掌握管理方面应有的专业技能、协同理论和战略一致性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解决问题需要商业技能,更需要商业头脑,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灵活性与适应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等,这些都是财会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一种站在高处的为人处事的智慧。

三、现实中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的矛盾

(一)课程内容上交叉学科知识要求与技能知识主导现状间的矛盾

财会人才市场并不单纯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选择人才,在关注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规范的同时,还关注人才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以及人才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加之财会就业岗位的泛化性,使得人才市场中存在降格使用现象。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财会理论知识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同样需具备相对较多的财会知识广度和深度,应具备一定的广博性、深度性、复合性和系统性的交叉学科知识面,才能在可变性和流动性的职业生涯中有转换的能力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现实中,高职财会专业不但在设置上存在将会计专业方向细分为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投资理财等窄化专业的趋势,且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探索的“宽基础、活模块”、多元整合、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通、职业导向、学期项目等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以技能为本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与分析能力等“硬”技能知识为主,而缺少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软”技能的交叉学科知识,使得定位与层次均较低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从培养目标到评价机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教学方法上引领式要求与灌输式现状之间的矛盾

默会知识论论证了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各类符号表达知识的意义都是由认知者的默会认识所赋予的。默会知识具有情境依附性的特征,通常是在个体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显现出来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自由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能激活个体默会思维因素。默会知识论说明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先进教学方法的理念可理解为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学习的引领,而非技能知识的简单攫取与满足。在高职教学中,虽然已经摆脱了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本位教育理念指导下,围绕财会岗位技能操作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进行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未能较好地兼顾职业发展要求,出现了偏重操作技能灌输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及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具有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技能操作型的转变,但缺少激活个体默会思维因素的引领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顶岗实习理论上的期望要求与实际上的形式化之间的矛盾

作为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顶岗实习,理论上是高职院校扎实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技术快速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面临转型转轨、制度尚存在缺陷、充满竞争性和市场风险的社会中,顶岗实习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或有效的制度和立法保障,甚至无相关法规的配合,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可能影响正常生产所需的实习生实习,这并非市场经济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的法律责任。此外,财会岗位泛化,财会工作内容涉及商业机密,单位的财会岗位有限,时间长而分散,财会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际上多流于形式。

四、对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增加课程的跨学科内容

高职教育打破了根植于学科分类的课程体系,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但内容上没有兼顾学生职业发展中跨学科、跨专业思考,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财会工作的综合性特征,要求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内容应包含综合管理观点的跨学科整合性知识与批判性分析思考知识。美国MBA教育项目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开发个人潜能和多视角的跨学科整合性课程模式,较为值得借鉴。构建让学生自主进行整合学习,围绕整合性思考技能组织的跨学科知识内容的课程,是财会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财会专业教育特色的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默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仅仅依靠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远远不够。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方法目前还缺少多样化,应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从管理角度讲授概念和框架,激发学生更多的目标感和认同感。强调理实交融,重在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美国MBA教育中的反思讨论、实践练习、体验式学习、行动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批判性分析思考”项目、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制造流行”项目、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跨学科行动”项目等,以及北京大学财务高层研修班的综合性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都值得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借鉴。

(三)多样化实习方式

单位的会计岗位有限,顶岗实习的时间长而分散,难以管理与考评,实习劳动报酬与安全等合法权益难以有效保障,而且即使是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其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些共同形成了高职财会专业实习问题中的难点。在杜威的教育观点中,教育能通过沟通进行传递,教育方法要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目前,对于高职财会专业而言,能使学生真实接触企业财务工作的财会工作现场观摩、财会实务工作经验座谈与交流会等体验式方式,应在实习中多多探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女生 足球课 教学内容 组织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al

Methods of College Girls' Football Lessons

SUN Yu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chang Branch, Wuhan, Hubei 430064)

Abstract Football less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ny students choose football course as their elective courses, because of its status of the world's first sports and its widely base of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big gap between female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at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athletic ability and the knowledge of football, also the current courses are written for boys, so the courses and teach methods are not apply to girls. It's difficult to use these to let girls learn well. So we must make some improvements and adjustments to adapt to football class which regard girls as the taught objects.

Key words girls; football lesson;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ational methods

1 目标与内容

虽然全国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但代表各大学参赛的基本上都是有过专业训练和比赛经历的女足队员,她们接触足球已经有相当的年限了,而这只是大学女生中的极少部分。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普通的大学女生,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练习足球的经历,所以她们在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和专业理解上都属于起点较低的。她们选择足球并非出于对这项运动的擅长和了解,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感兴趣或者干脆是对某位球星的喜爱,于是也想体验足球这项运动。而且从年龄上来说,她们基本已满18岁,缺乏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笔者认为,普修女子足球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把注重学习专业技术和战术改为定位于提高对足球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习简单的基础性技术,从而使其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2.1 教学特点

女子足球课教学内容应与男生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大多数上足球课的男生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或多少踢过球,但是女生几乎都没有碰过足球,拿到球也不知道如何去踢,所以,应当以基础性练习为主,同时又应增强趣味性练习。因为基础性练多需要多次做重复的练习,而且练习的形式非常单一枯燥,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还会使其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另外,女生课运动量也不宜过大,间歇时可以讲解理论知识或比赛规则,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达到既可以控制整堂课的运动量和强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理解的目的。

2.2 教学内容

2.2.1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女生足球课的准备活动不仅要使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牵拉和活动,还应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甚至娱乐性。所以准备活动要多种多样,最好每堂课都有一种新的形式,包括各种徒手操、牵拉、慢跑的组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另外,还可以增加安排一些和足球有关的小游戏,既有竞争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2.2.2 基本部分

(1)首先是熟悉球性的练习,但是不能像男生一样直接练习颠球,要从找球重心、简单的推拨球等练习开始。然后是降低难度的颠球练习,然后再进行左右交替不落地的脚背正面颠球练习。颠球练习是上好足球课的基础,所以每堂课都要20至25分钟进行练习,一是要克服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和习惯。实践中,很多女生为了追求个数,而采用踢毽子的动作。必须从开始就要求学生用脚背正面颠球,数量可以先不作要求,等颠球动作逐渐正规后再追求数量,二是颠球练习较为枯燥,如果让女生能积极练习此技术必须在练习形式和组织教法上有所改变。如可以组织带有奖惩性质的个人或团队颠球比赛,规定部位颠球比赛,或颠球接力比赛等融入技术性、娱乐性、竞争性、团队合作性的比赛练习形式。

(2)基本技术包括脚的各部位踢球和身体各部位接停球、头顶球等技术。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女生的身体素质和生理特点,选择适合女生的技术来实施教学,有些内容如脚背内侧踢高远球或头顶球等先做示范介绍或是作为选修让有能力的女生练习。在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时,组织教法也应充分考虑女生的实际情况,如练习传球时距离不能太远,练习射门时不能太强调力量等。所有练习形式都应考虑趣味性、竞争性。

下面举几个例子:

A、脚弓传地滚球。可3人一组,两人相距10m,中间站一人,两脚分开站,两人传球时球必须从中间的1人的两脚之间穿过,每个人传10球,成功次数多者为胜,最好者罚做收腹跳5次。

B、脚背正面射门。可以2~4人一组,距球门10m,射门目标为门柱,击中门柱为有效,10球为单位,次数多者为胜,最少者受罚。

C、3 VS 3 比赛。小场地、小球门,只允许传地面球,射门不得高过膝盖。5分钟1节,间歇2分钟,共3~4节,负者受罚。

(3)基本战术和比赛规则以及足球运动的发展也是女生足球课的重要部分,但主要是以理论教学的形式出现。可以在实践练习的问题休息期进行,也可以专门拿出时间来进行理论教学。如能结合现场比赛或录像讲解战术和规则效果可能更好。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更深入、更系统,也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完善。但因为体育课还应以体育锻练为主要目的,所以理论教学只能是辅助内容,所占的比重也不应太多,否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笔者认为,对于女生足球课来说,理论教学占总内容的30%左右较为合适。

3 总结

要想我国女足的竞技水平能不断提高,基层的教育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群众基础坚实了,踢球的女生越来越多,女足水平才能水涨船高,同时女足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影响也会吸引更多女生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相信,今后参加足球课的女生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应该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适应这个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辉.浅谈高校女子足球的发展.科技信息,2009(4).

[2] 周俊飞.对发展中国高校女子足球运动的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03(4).

[3] 刘青.对高校女子足球教学的思考.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 掌玉宏.高校女子足球“5人制”比赛教学法可行性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8).

篇12

论文摘要: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第一扇窗户,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新生对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有一个心理上的、思想上全面的准备。根据高职类新生的特点,确定入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灵活生动的教育方法将为新生适应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积极而有意义的帮助。

新生入学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尽快了解高职院校概况及专业培养情况,熟悉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

1、高职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生入学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1.1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其认识和了解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1.2 是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的一次宣传。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1]。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我国高职教育的概念,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理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意义和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状况,使高职类新生进一步明确身份、找准学习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1.3 是高职新生了解学校人文历史的一扇窗。

高职新生不仅是角色和身份的转变,还要面对全新的学校和生活环境,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所在学校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和成就、所处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可使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

1.4 是高职新生了解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进行职业规划的一堂课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高职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设置,在入学时即可进行初步的自我职业规划,明确自身未来来的发展方向。

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组成的一个部分,高职新生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选择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高职教育,基于高职新生的特点,确定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2.1 高职新生的特点

2.1.1强烈的失落感。这对于那些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1.2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新生“学职不爱职”的思想。

2.1.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这是因为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

2.1.4恐惧感和孤独感,这是由于新生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对新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2.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让新同学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充分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在生源渠道、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的区别[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3]。从而使新生建立信心,消除或减轻失落感,坚定学习信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2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使新同学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遵循学生守则,理解和掌握学校奖惩制度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规范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创造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

2.2高职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就读高职学校,不仅是一次角色和身份的转变,更要面临适应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挑战。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对学校发展历史、所取得成就、专业发展状况、教学名师和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民风民俗介绍,使新生恐惧感和孤独感,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3高职学习的特点

高职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高职专业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技能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而了解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为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准备。 转贴于

2.4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还有一关键要素就是要求新生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与选择、专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就业方向和工种,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稳定其专业思想,增强学习动力。

2.5职业生涯规划

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高职的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增强就业危机意识的灌输,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考证、多锻炼、多实践,拓宽就业视野,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早日确定人生目标,填补高考后出现的目标空白。

3、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

3.1 在军训中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军训不仅锻炼新生的体格,更重要的是磨砺他们的意志。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军训,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能重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新生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性。

3.2 专题讲座---专注本校特色,加强制度教育。

专注本校特色,开展两次左右以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的专题讲座,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感,爱校如家;同时,尽快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熟悉校纪校规,让新生养成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一种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3 参观学习,亲身体会职业岗位特点,了解专业特色。

通过到一些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具有专业特色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的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获得真实的职业情境体验,加上一些专业人士对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介绍,使新生真正了解专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奋斗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3.4发挥学生团体自主性,做好新老生经验交流。

通过院系学生会自主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让就职于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优秀毕业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说服教育新生,可以为高职新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较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为高职新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树立了奋斗目标。

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结合高职新生特点,合理配置入学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生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读本》樊流语甘肃文化出版社

篇13

    论文摘要: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第一扇窗户,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新生对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有一个心理上的、思想上全面的准备。根据高职类新生的特点,确定入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灵活生动的教育方法将为新生适应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积极而有意义的帮助。   

新生入学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尽快了解高职院校概况及专业培养情况,熟悉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 

1、高职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生入学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1.1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其认识和了解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1.2 是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的一次宣传。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1]。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我国高职教育的概念,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理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意义和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状况,使高职类新生进一步明确身份、找准学习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1.3 是高职新生了解学校人文历史的一扇窗。 

高职新生不仅是角色和身份的转变,还要面对全新的学校和生活环境,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所在学校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和成就、所处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可使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 

1.4 是高职新生了解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进行职业规划的一堂课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高职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设置,在入学时即可进行初步的自我职业规划,明确自身未来来的发展方向。 

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组成的一个部分,高职新生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选择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高职教育,基于高职新生的特点,确定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2.1 高职新生的特点 

2.1.1强烈的失落感。这对于那些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1.2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新生“学职不爱职”的思想。 

2.1.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这是因为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 

2.1.4恐惧感和孤独感,这是由于新生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对新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2.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让新同学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充分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在生源渠道、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的区别[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3]。从而使新生建立信心,消除或减轻失落感,坚定学习信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2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使新同学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遵循学生守则,理解和掌握学校奖惩制度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规范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创造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 

2.2高职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就读高职学校,不仅是一次角色和身份的转变,更要面临适应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挑战。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对学校发展历史、所取得成就、专业发展状况、教学名师和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民风民俗介绍,使新生恐惧感和孤独感,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3高职学习的特点 

高职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高职专业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技能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而了解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为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准备。 

2.4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还有一关键要素就是要求新生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与选择、专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就业方向和工种,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稳定其专业思想,增强学习动力。 

2.5职业生涯规划 

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高职的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增强就业危机意识的灌输,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考证、多锻炼、多实践,拓宽就业视野,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早日确定人生目标,填补高考后出现的目标空白。 

3、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 

3.1 在军训中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军训不仅锻炼新生的体格,更重要的是磨砺他们的意志。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军训,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能重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新生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性。 

3.2 专题讲座---专注本校特色,加强制度教育。 

专注本校特色,开展两次左右以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的专题讲座,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感,爱校如家;同时,尽快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熟悉校纪校规,让新生养成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一种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3 参观学习,亲身体会职业岗位特点,了解专业特色。 

通过到一些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具有专业特色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的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获得真实的职业情境体验,加上一些专业人士对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介绍,使新生真正了解专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奋斗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3.4发挥学生团体自主性,做好新老生经验交流。 

通过院系学生会自主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让就职于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优秀毕业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说服教育新生,可以为高职新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较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为高职新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树立了奋斗目标。 

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结合高职新生特点,合理配置入学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生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读本》樊流语甘肃文化出版社 

篇14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小学导学式教学法是根据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而创设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为:情景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1.情景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具体化,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激发他们思考的食粮,来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充满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时,学生的智慧、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才能被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进行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情境作为引学新知的关键起点,其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现出真实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情景。

2.引学新知。

通过情境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和利用好时机,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的去探究新知。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急于帮助学生找到答案,也不是急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教师可以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思考,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力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安全气氛和自由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

3.应用实践。

实践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也可以走出教室,将数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探索体验,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将眼、耳、脑、口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的过程,起进一步强化重点的作用。通过小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新观念。

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固定的“五段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或简练为“复习、新课、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忽略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规律,小学生只能作为默默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达不到师生互动关系的双向性,教师的“主导”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