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经济管理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劳动定额劳动效率劳动标准管理创新
劳动定额管理,作为一门提高劳动效率的科学,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话题,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F・W・泰罗在一百年前就将劳动定额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历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和经济社会追求科学发展的转型时期,劳动定额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创新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让这一传统而基础的工作发出新的光彩,既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高效地发展,也涉及到维护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方面。
一、新时期劳动定额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
1.政府、行业对劳动定额工作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失去了宏观管理和指导。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国的劳动定额工作具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到上世纪90年代初,劳动定额工作在各个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颁发了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定员定额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之一,各行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劳动定额定员的统计交流和标准修订等工作,如纺织、铁路、船舶、机械、建筑等。然而,随着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相继调整和政府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劳动定额工作的各级管理机构相继撤并,几乎成为无人过问的工作。尽管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上尚保留着“审核并企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工作内容,但从1989年至今经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32篇劳动标准看,涉及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的总共不过七、八项,与行业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目前,除铁路、化工、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外,其他行业的劳动定额工作几乎停滞,劳动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很少有所作为。
2.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并处于自发管理或无人管理状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使各类企业直接面向国内外市场而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在竞争中成功与否的管理因素变得丰富和错综复杂,战略管理、资本营运、文化管理、制度创新等管理因素令企业家们应接不暇,并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成就了许多企业。与此同时,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粗放型的设备投入改造等途径,也使得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定额作为企业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因素,自然就退居到次要位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劳动定额工作关注不够,支持不力。由于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的劳动管理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得不将员工引进、合同管理、薪酬设计与保险福利等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企业原有的劳动定员定额专职人员也从兼职再发展到全部转岗。据笔者调查沿海某中等城市的近百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现,目前从事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到20人,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几乎“名存实亡”。此外,大量新生的中小民营企业对劳动定额管理根本就没有什么意识,需要时随意确定或套用一下,导致许多劳动争议事件发生,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例如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多个省市的中小劳动密集型行业,80%的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大多企业不顾劳动定额的基本规律,随意根据生产任务变更和提高劳动定额,导致工人不得不超时加班才能拿到最低工资;“上海市非公企业劳动定额普遍偏高成为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主因之一”。笔者对南通市城郊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的民工为了完成劳动定额,日工作时间8小时~10小时的占45%,10小时~12小时的占到22%,每月加班时间在36小时以上的占54%,只有约9%的民工有双休日,42%的民工根本没有休息日。
3.劳动定额管理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由于自上而下缺少应有的重视,劳动定额管理基本停留在狭隘的传统技术手段与方法上,与我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很不相称,特别是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推行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新型生产管理模式,出现了新的生产劳动组织形式,而相应的劳动定员定额却无人去关注和研究。曾经热心劳动定员定额工作的一批老同志纷纷退休,各大专院校开设的劳动经济专业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似乎有避贱就高之意,很少开设涉及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劳动定额学、工时学、劳动组织学、工作研究、工效学等,有的甚至连工时测定与分析技术、工作程序分析方法都不会。
二、重新认识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劳动定额管理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追求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是其基本职能,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效率,唯有生产劳动效率提高了,单位产品(服务)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下降了,企业的利润才会增加。当今企业进入激烈竞争和微利时代更需管理精细化,企业一方面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技术、经营等途径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更应关注在“不增投资、不添设备、不加人员”的情况下通过内涵挖掘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定额管理做为一门研究人―机工程的科学,通过方法研究、时间研究、生理与心理研究,使企业做到合理用人、科学组织生产,提高劳动效率。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是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重要措施。事实上,我们对“泰罗制”的研究甚少,实施得更少,包括像当年列宁评述“泰罗制”时所说的“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劳动,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方面,我们的系统研究才刚刚开始却停顿下来了。所以,转型时期的现代企业需要重返科学管理的源头,重新打好基础,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2.劳动定额管理并未过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仍广泛采用。劳动定额管理是基于工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一门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到科学管理的创始人F・W・泰罗,对劳动定额管理都先后作了详细的述说和研究,尤其是泰罗更是以此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基石。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发达时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日益为精益生产等代替,但有一点却是永恒的,就是建立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生产系统。纵观近百年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中心转移,无不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因素而使然。因此,谁掌握和运用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据资料,即使是工业化程度相当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当高的美国,其生产制造企业现今仍有80%以上的公司和工厂沿用泰罗当年开创的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日本,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企业工作效率分析与管理”(简称“巴克制”),就包括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劳动定额,鼓励工人开发潜能的内容,实际上是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正是采用了“巴克制”后,日本的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国家也得以迅速强大。
3.劳动定额现已成为企业劳动用工合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资本的大举进入、民营和私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出现了新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追求劳动消耗合理化和工资最大化,这种劳动关系经济化和利益化使得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必然,劳动争议频繁发生,社会劳动问题开始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过剩,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和复杂化,这种情形将长期存在下去。而导致这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包括我们在劳动定额标准上发生了问题,即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和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劳动者一天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辛劳才算是合理的,才能取得基本的报酬,我们在劳动计量上必须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标准。为此,新近颁发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要求劳资双方在平等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涉及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劳动量、工作时间及报酬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问题写入集体劳动合同条款当中,以规范双方的行为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目前我们还没有相对科学而全面的劳动定额标准供不同行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用。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呼唤作为劳动标准之一的劳动定额标准的完备化和规范化。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维护自己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国内就业率和投资收益率,在使用‘反倾销’之类武器不足以抵制发展中国家强劲的出口势头的情况下,祭起了‘国际劳动标准’这一武器”。从经济学角度看,一国的劳动标准主要是指劳动力的成本,或称劳动力的价格,它是由劳动者的年龄、性别、身份、劳动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以及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将劳动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将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和趋势……中国加入WTO,劳动标准是一个无法绕开的法律问题”。劳动定额标准是劳动标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劳动定额标准又是劳动定额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化和正常化的成果体现。因此,为了避免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局面,以及从完善我国劳动标准体系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尽快将劳动定额管理工作重视起来。
三、我国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创新
现实已经表明,劳动定额管理已经从传统的合理组织生产和劳动,作为衡量职工劳动贡献大小和按劳分配的重要依据,发展到涉及劳动效率提高、劳动标准体系完善和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功能。针对当前我国劳动定额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现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从制度、组织机构等诸方面做好工作,并创新劳动定额的管理。
1.重新确立劳动定额管理在国家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国家劳动行政部门要承担起劳动定额宏观管理的职责,积极构建贯穿于各行业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定额管理网络;要承担起劳动定额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并与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加强沟通,恢复劳动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以确保各行业劳动定额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有基本的业务指导。其次,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应主动填补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撤并后留下的管理空白,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本行业劳动定额管理和劳动定额标准建立的责任,同时还应参与对企业从事劳动定员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
2.创新劳动定额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方法。要从传统的工时定额和工作量管理,转向实施全面的劳动效率管理。要运用标准工时理论,通过方法研究,将劳动者多余的动作去掉,对不合理的动作进行优化改进,同时,要优化劳动组织和工作地布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先进的操作方法,通过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现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曾设置了“普通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位,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研究、分析与改进组织、工作方法和运营程序;设计和改进操作方法、现场布置;对工作定额、劳动定额等进行分析、改进与评价”等,这些正是新时期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或劳动效率管理的工作内容。目前,我们虽然还没能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也很少有企业设置这样的职位,但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实施,提高劳动效率会取得明显效果的。
3.创新劳动定额标准建设工作的新机制。由于传统的劳动定额技术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已不复存在,新的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分工机制还处于磨合阶段,行业协会在劳动定额标准建设上也需要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劳动定额标准是在科学测定基础上所颁布的工作标准,涉及面广、技术复杂性强,各级行业协会要与相关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可以参照各类产品技术标准制定的市场化机制,即由行业协会负责,通过行业排头企业,推动本行业各级劳动定额标准的建立。目前沿海一些省市通过工会组织的介入,形成与行业协会、企业结合的“三方协商”机制,确定以工时工价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定额指导标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长远看,通过专业性组织和规范化操作产生的劳动定额标准更具有公平合理性和科学性。
4.企业和社会各界应重视劳动定额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要从履行社会责任和长效发展的角度考虑,配备专职的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有条件的企业还可设置专门的劳动定额管理研究机构。为确保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质量,要选拔懂生产技术的高素质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各高校也应加大劳动定额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增设涉及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相关课程,多关注和研究企业的现场效率管理规律,出版一些相关教材,为社会培养输送适用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molss.省略/gb/jgxx/2006-02/16/content_107180.htm
[2]trs.molss.省略/was40/search
[3]张路:本市非公企业劳动定额普遍偏高[N].劳动报,2006~09~15(1)
[4]潘绍来:向效率管理要效益[J].合肥:华东经济管理,2001(3):59
[5]胡学龙:巴克制与我国的企业管理[J].北京:企业管理,1988(9):40
[6]杨体仁:以全球化视角看劳动标准[J].北京:中国劳动,2001(12):10
[7]常凯:劳动标准:一个无法回避的法律问题[J].北京:中国劳动2001(12):13
1管理模式陈旧,制约企业发展新余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模式陈旧,基层管理混乱,企业管理无创新理念,只按照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企业。家族管理模式是以血缘与婚姻关系为基础、以内部家庭成员为核心主导的管理模式。尽管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灵活性,能够快速推动企业前期发展,但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重用家族成员,进行产权封闭式管理,导致高层管理因为家族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2企业发展落后,创业意识薄弱为了进一步助推企业发展,新余市政府印发了两个《暂行意见》来改善市内就业矛盾。但就目前新余企业发展形势而言,本土企业数量较少,中小企业的建立数量远远落后于浙江地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新余人民创业意识不高,尽管新余市企业创业主体在平稳发展,但创业氛围仍然较差,由于新余市传统思想的影响,政府重视大企业发展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建设,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理念还未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使得企业创业意识被弱化,创业精神的缺乏间接导致了新余本土企业的健康发展。3企业技术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强硬要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企业长久稳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新余百乐商贸以及江西恩达家纺等优秀企业在发展中就对于自身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为重视,并且注重树立自身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带去蓬勃动力。但目前新余市的企业公司还没能挤进中国名牌企业的行列,省内知名品牌数量也非常至少,较多的企业并没有重视起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产品的自主产权方面所具备的法律意识还不够,这些因素的制约严重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经济转型期新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构建中小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要想打造中小企业管理的管理创新,就要加快企业对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象,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并以此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形象。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对于企业文化的需求,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实时把握企业发展动态,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企业文化,调整和修改企业文化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小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提升自身企业文化,通过本土文化的构建来挖掘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将企业文化融入发展,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观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合理应对经济转型期。2制定战略性经营策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企业前进的轨道。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做到科学设置企业经营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创新发展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争取是企业转型扩大。尽管传统区域发展集中式容易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想要的到快速突围与发展,就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经营策略,分析市场经营模式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同时革新企业产品销售,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产品流程管理机制,扩大客户群,做好客户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用企业内部核心力量获得企业转型升级。3依托产业工业园,构建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产品新工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把握技术的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研发部门,或者通过与各大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共同研发产品,促进企业扩大化,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链。课件里产业工业园,为企业技术创新打好基础,提高企业生产力。如今新余市企业的发展主要做到加快高新区、工业园以及工业基地的开发,让中小企业依托工业园发展加强企业分工合作,以此将企业传统产业链向技术创新产业链转变,形成新余市区域性企业系统,并以此带动市内中小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结语
2000年以来,电网企业所属的三产、多经等辅业单位逐渐改制成为集体企业。作为国内最大的电网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多次明确要求对所属的集体企业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予以完善,推动其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当前依法治国和国家监管力度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如何规范集体企业管理,成为各级供电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营专项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专项评价。对集体企业开展经营专项审计,是推动集体企业规范经营的必要举措。开展此类审计,涉及到集体企业的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管理、流程管理、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牵涉到历史遗留问题及多年积淀的利益矛盾,如果缺乏创新思路、周密策划和稳妥实施,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国网山西省阳泉供电公司(以下简称阳泉公司)在此方面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其他企业开展此类审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经营专项审计的思路及目标
阳泉公司对其所属的集体企业经营审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审计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为基础,做到审计全覆盖,以评促改,以强化其管理、素质和服务、创造效益为重点,深化管控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核心业务,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规范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另外,审计时要正确处理好集体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关系,积极顺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持续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在审计目标方面,以完善集体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目标,审计要做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确保流畅运转;有利于健全管控体系,加强监督管理;有利于强化核心业务,提高发展能力;有利于强化规范管理,深化依法从严治企;有利于深化重组整合。
三、经营专项审计的重点内容
如今虽然集体企业与电网企业已经脱离了资本纽带关系,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其与主业仍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此,阳泉公司将审计重点确定为:(1)监管体系是否完备。在管控体系方面、制度体系方面、信息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审计,查看集体企业三个体系是否完备。通过审计,揭示其机构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到位、职责是否明晰;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全覆盖。(2)行为是否遵循依法治企要求。审计集体企业在经营业务、人力资源和财务资产管理等方面是否规范。查找集体企业在“人、财、物、工程”等关键管理事项中的薄弱点、风险点,从制度上、管理上、流程上促使其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3)关联交易是否公允。审计集体企业与电网主业之间的交易是否按照市场化的公允价格进行,是否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或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4)重组整合方面。审计集体企业是否稳妥推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部署,以减员增效,瘦身强体为前提,稳步推进同质同类集体企业的重组整合,是否做到了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5)优化服务方面。许多集体企业的主要业务是为电网建设做好服务。审计时要关注集体企业在规范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是否到位,是否为电网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
四、经营专项审计的过程
阳泉公司充分考虑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抽调了各个专业的人员组成审计组,并邀请了部分内部专家参加。在审计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进度安排等,确保有条不紊。另外做到每两年开展一次专项审计以及后续审计,确保审计频率和审计成果得到切实应用。从审计情况看,发现的集体企业的主要问题如下:(1)重大决策方面,包括:未按照公司“三重一大”决策管理程序要求执行,如有的企业年度未召开经理办公会和党政联系会,未登记会议记录、纪要;投资决策缺乏深入调研,对外投资企业效益较差,甚至亏损倒闭。(2)资产管理方面,包括:部分房产长期缺乏产权证明,房产没有办理土地证;资产处置长期未清理,比如出售已报废车辆没有做账务处理;资产账账核对不符,如车辆管理明细台账与固定资产明细不相符。(3)关联交易方面,表现为:集体企业占用主业的房产未支付租金;主业租赁集体企业的资产所付的租金超过市场价格,尤其是车辆租赁费用。(4)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包括:大额使用现金;存在企业资金私自出借、挪用现象;银行账户开立过多,导致资金闲置;备用金借款长期未清理,3年以上的备用金较多,且备用金管理不严格,支付较随意,没有把好备用金“出口关”。(5)往来款项管理方面,包括:未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存在数额较大、挂账时间较长的往来款项,且长期未清理;往来挂账对方单位已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存在损失风险。(6)物资管理方面,包括:部分物资材料的出入库手续不健全,出库单无领料人签字,入库单无采购人签字;自购材料供货商资质和产品质量证明未收集;未及时办理废旧物资回收手续,废旧物资账实不符,利旧、利库物资手续欠缺。(7)财务管理方面,包括:未按规定打印年度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编号不对应,科目核算不规范;职工薪酬外发生工资性支出,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提前计提工资,跨年度支付;不提、少提、不缴、少缴工会经费;不提、少提职工教育经费,教育、培训费用支付依据不充分;食堂补贴缺少明细;上年收入本年入账,冲减收入,计入下年,冲转成本计入下年度等。(8)业务管理方面,包括:违规分包、转包工程;工程项目劳务分包未履行招标程序,工程项目材料未履行招投标;工程项目结算费用不实,工程结算依据不充分,工程量结算不实,竣工项目部分内容未实施;工程项目未按照计划实施,调整项目地点未报批,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管理漏洞,部分公司无资质出具工程调试报告,工程实施严重滞后,工程项目建设资料管理不规范等。(9)合同管理方面,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及流程未有效执行;部分经济业务发生前未签订合同;合同签订一方不具法人资格;合同条款未有效执行;违反施工合同支付条款;分包合同签订内容与实际不一致;事前签订包含不确定性内容合同;签订合同主体违规。
五、结论及启示
劳动定额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质的改变和纵深推进以及产业升级更新换代过程中,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创新劳动定额管理,让这传统而基础的管理工作继续发挥新的光彩,不仅关系到企业经济能否持续高效地发展,对于维护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也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1管理定额工作的重要性
1.1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
追求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的最基本职能,如何提高生产效益最关键因素是劳动者的效率。效率提高了,单位时间能够产出更多的产品,企业的利润才会增加。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设备升级、经营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如果不增投资、设备不更新、人员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定额管理可以通过对方法、时间、劳动者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力争使企业能够合理用人、科学组织生产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经济转型期过程中需要重拾劳动定额,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1.2国外定额管理仍在继续。
劳动定额是基于生产工业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当人类进入了大生产、大规模、大批量的工业发展的时代,建立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低投入高产出却是永恒的课题。如今的美国企业80%以上的企业还在沿用当年泰罗开创的定额管理方法,日本制定的鼓励员工开发潜能的内容正是源于定额管理,因此大型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1.3定额管理作为劳动合同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冲突也日益严重,我国长时间处于用工过剩的情形下,劳动争议频发。导致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定额不清,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一天要付出多少劳动才算合理,能够取得基本报酬,这就需要一个标准,为此在《劳动合同法》中要求劳资双方在平等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劳动合同条款,以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2经济转型期劳动定额面临的问题
2.1政府、行业失去了对劳动定额的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定额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定期对企业的劳动定额进行统计和考核,定额管理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随着相关主管部门的调整和经济形式发生转变,劳动定额变成无人问津的工作。劳动行政部门在颁发的劳动标准中,涉及到劳动定额相关条款也少之又少,除少数企业还在进行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其他企业几乎停滞不前。
2.2定额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地位弱化。
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促使经营管理国际化,在竞争中成功与否的管理变得错中复杂,例如资本运营、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成就了一些企业,企业的急速扩张和技术升级改造,使得劳动效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劳动定额管理已经在管理层面退居次席。加上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的经历几乎集中到员工的应聘,合同管理,薪酬设计等工作上面,以前劳动定额管理人员也转向了其他岗位,这就造成了近些年许多劳动争议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例如很多企业随意变更劳动定额,造成了近50%以上劳动者要从事10小时以上工作才能完成最基本工作量,拿到最低工资。
2.3定额管理得不到应有的创新。
经济转型时期,管理者对定额管理缺少应有的重视,经济经过几次转型,但相应的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的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这与“中国制造”很不相称,曾经热衷于定额管理的管理人员也纷纷离开相关岗位,各大学开设的管理课程中也被其他课程所取代,造成了定额管理的创新不能与时俱进,满足不了企业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
3定额管理工作的创新
3.1确立行政管理在定额管理中的职责。
国家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承担起劳动定额的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职责,积极构建行业和劳动部门的沟通平台,承担起定额管理标准化的制定、管理工作,同时对企业从事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
3.2创新定额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方法。
从传统的管理方法转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运用标准工时理论,通过方法研究对不合理的管理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设计出合理的操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3.3重视定额管理人才的培养。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企业应配备专职的劳动定额管理岗位,设置专门的劳动定额机构。高校也应加大定额管理人员的培养,增加相关课程,出版相应创新教材,培养管理人才。
4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应对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转型期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还是要集合广大科研专家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诸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而适应转型期新特点新变化,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2]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1 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1.1 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 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 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3.3 学科互补性战略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管理,转型
1.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经济形态。它不是简单地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否定或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的革命。知识经济和农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劳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知识经济也和工业经济不同。工业经济是随着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对农业经济的革命,其主要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管理和资源管理是社会的主要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可以说,没有资本的积聚就没有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完全依赖于知识和创新。
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其不同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具有高知识含量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的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免费论文参考网。并且,知识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反,随着信息处理、传输成本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⑵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时代,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征越加明显。在经济领域,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密切联系也日益促进体化局面的出现。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世界经济体制市场化已基本形成,世界经济高度信息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宽厚的基础和条件,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积极作为也在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脉络正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为促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在全球范四日益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便利,人们共同生活在仿佛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地球村落”里。
⑶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知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不断创新推动的结果,其中当然也包括千万个企业爆发的知识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劲,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企业驱动的结果,又同时为企业的变革形成一股不可逆转之势。它对企业作为一种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给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3.1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涵将发生深刻的改变。第一,决定创办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技术。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将超越传统的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而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的关键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这些资产主要表现为:(1)使公司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资产,如信誉、服务、商标等;(2)体现智力劳动的资,气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等;(4)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这些资产同时也包含在高新技术内,储存在数据库中,且均为无形资产。第二,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迅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和合适的知识人才。这三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3.2知识经济对印刷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改变企业内涵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网络型管理将替代金字塔型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官僚作风。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网络型管理应运而生。免费论文参考网。第三,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汁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巧妙地利用这种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4.企业知识管理对中国印刷企业的启示
应该说,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文化和军事方面都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假若整个世界的经济形态依然保持在过去的工业经济轮廓下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这条延续了200多年的游戏规则。新经济既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能量,同时它也为一些在传统经济时代落后的国家点亮了一盏新的希望之灯。一方面,知识经济大大增添了印刷企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企业知识管理突显重要之际给印刷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特点和方法,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无数企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只要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知识战略管理方面,努力实践,积极创新,便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和超常的发展能量,在新经济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邝劲松 ,李五四 ,王帅师 ,张锋. 国有企业必须实现管理理念创新[J].化工管理, 2002,(02) .
[2] 刘东. 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时代的管理[J].管理现代化, 1998,(04) .
[3] 杜跃平,王林雪. 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J].管理现代化, 1998,(04) .
论文摘 要: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它突出知识的使用与创新,面对着新的知识经济,企业需要转变管理方式,更加重视知识技术和人员素养对企业增长的作用,在增加信息技术成果利用的基础上,重视人的效能,让人财物在新的企业知识管理中迸发出创造性。
一、知识经济简析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知识驱动。其概念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首先是马克鲁普提出的“知识产业”,其次是奈比斯特的“信息经济”再到布拉马提出的“知识经济”,最后是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正式采用的“知识经济”概念。知识经济以知识与创新为基础,不是对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否定,相反则是对工业与农业经济的根本性超越。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及企业管理的转型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内涵也会发生新的深刻的改变。首先企业考虑的不仅仅是所要投入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与技术,或者更具体的是知识性的核心竞争力。传统上,企业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资产则是知识资产,这些知识资产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的经营理念,良好的信誉,周到的售后服务,鲜明突出的品牌等。第二,企业所发明的专利,注册的商标,以及出版的版权等智力资产,或者说是知识产权。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企业运营的文化以及所采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等内在驱动力资产。
2、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丰富企业内涵时,同时也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传统的管理讲究的是机械的控制和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知识经济则是创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依靠寻找人们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策略的联系。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所采用的是金字塔管理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采用网络型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广泛采用,管理的层级减少了,所以加速了企业中信息的传递反馈的速度,而且也减少了一些以前管理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3、对企业人员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与技术,需要高素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知识型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大,所的得到的报酬也会越来越多,成为管理企业的主体,成为改变经济产出量的杰出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白领阶层要比蓝领阶层人数要多。
(二)企业管理转型的新特点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初期中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经验管理,随着竞争的压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管理做到现代化,规范化。面对着知识经济的大的形势,企业管理转型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企业结构的柔性化,也就是说企业管理的层级将显著减少,结构更扁平化。其次是组织界限比较模糊,像虚拟企业的产生,界限的模糊有利于企业的视野的拓宽,也使得企业之间开展更是为广泛的合作。再次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知识型企业,更注重企业信息的传递,加大了信息化设备的突入,有些企业不仅建立自己的内部网,而且与别的企业合作,构建了专门的通信网络。
三、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及模式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不仅是编码,加工,存储,检索企业工作中的信息流,而且也对员工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检索。企业有意识地创建一个员工之间的知识相互交流,达到技术与知识创新的目的,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生命,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2、与传统职能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相比较而言,企业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将知识与技术渗透在产品中以提升附加值。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相比较而言,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是信息管理的更高阶段。
(二)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面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交流意识与责任共享意识,使员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勇于承担责任。其次建立知识网络平台,以适应交流合作的文化氛围。带领员工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与条件,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要保证企业资源的不断扩大,以及将其融合到生产与服务的管理过程当中。
(三)kerp知识管理模式
kerp知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以kms与erp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基础。该模式通过erp系统中的采购,制造模块,分销模块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知识战略管理中心实施综合战略的管理,来自erp与因特网的信息,通过检索进入知识库达到共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
1.1工农的性质改变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一个比较广的学科,里面主要包含了2个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还包含了其他很多不同的学科。这些不能分离开来,要整体性研究,就要加强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合力解决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不断增强思考能力,去增强实践经验。
4结束语
摘要: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原材料、劳动力涨价、人民币升值、融资难等一系列的危机。如何在危机中生存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探析了目前中小企业生存现状、面临的危机及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转型;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中小企业活力的释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的经济产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约75%。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比例已经高达99%,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占到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2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2.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2.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2.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内部运营对企业而言是可控因素。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政府方面也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制定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1)改变中小企业业务内容的“杂”、“乱”、“散”,整合业务和组织化构架。
其一,对外“抱团抵御”。通过企业间的“合力”突破实现产业链整合,增强企业乃至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为了应对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美国“337调查”,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只有组织联合才能保证行业产品避免在出口美国市场时遭遇“灭顶之灾”。其二,对内“协同效应”,实现1+1>2。中小企业强烈的“功利”目的使得各个区域的经营业务惊人地雷同,如温州某镇整个生产纽扣,宁波某地企业“不假思索”地集中于冰箱制造生产,而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几乎为零,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简直无法计量。其三,对资本运作的驾驭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合理预期扬长避短,重拾“新型老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对于“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经营也蕴含着乐观的效益前景。
(2)挖掘企业发展的内部空间。
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多是“家族式的传统经营,决策和执行的集中难免增加企业风险,河南已经有民企出让控股权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团队来做大企业市值的先例。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将转型的视野明确指向中国市场,而非局限于在国内“等待”机会和空间。其三,不少国内网络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的小市值板块挂牌上市得到发展,微软思科也是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成全球顶级大公司,走进纽交所的主板市场。而苏宁电器通过在国内中小板上市后,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之一。
(3)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其一,扬“优”和避“劣”。如新《劳动合同法》无形中要求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减少用工量;而新《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创新也助推了风险投资注入中小企业,同时国外经验表明“有限合伙”是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出口退税法》关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升、降、免的规定也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指南针”。其二,充分利用政府“救赎式”的政策优势。
(4)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突破也是关系企业战略制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业务+独特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例如,日本创造了卫星公司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为主体公司配套,可以由主体公司担保得到银行信贷。福卡所提倡的“生态型企业模式”也是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而如何去和全球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各类资本结合,以及了解企业生态,关注政策,去打造一些缺位企业,补充完善中小企业现有生态又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食品产业的GDP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首位,然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近些年政府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效果并不显著。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饮料苯含量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原因可分为技术因素和道德因素,从实际发生情况看,主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多因道德因素而起,食品产业是典型的道德行业,有形的技术问题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无形的伦理道德障碍则会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导致食品产业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食品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高校是否进行食品经济管理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伦理学教学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商业伦理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伦理学一方面要以促进企业管理为目的,另一方面则要以伦理考量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全面实现企业的责任。
我国对于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该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伦理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用一章左右的篇幅来讲授,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伦理学教学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什么?(2)教什么,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有哪些?(3)怎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目前企业伦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结果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增加了不少,但是,伦理推理和伦理判断的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作正确的决定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企业伦理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设置特点,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进行完善。
国内的企业伦理学主要突出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知识与公平竞争,国内外的伦理学比较,以及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主要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国外的企业伦理学更注重全球环境中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遇到的问题,用案例的形式讨论伦理决策等经济大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采用“案例+伦理+案例”的教学方式。对于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就需要结合食品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食品行业的特点,突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设计符合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企业伦理课程。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企业伦理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教育目标
企业伦理学课程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考虑,一是学生要肯学,学了以后,要有实质性的提升,不管精神层面的提升、知识的提升还是技能的提升;二是老师要愿教,最好能把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三是社会要接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上要能够充分体现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食品行业特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伦理教学,让商业伦理进入学生的大脑,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相应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培养具有新商业文明的新一代食品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学生食品经济管理的行业伦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企业伦理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善于维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推理判断能力,增加学生了解伦理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将伦理分析技术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对伦理两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使他们在遭遇或面对伦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总之,通过企业伦理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企业伦理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材料的选择,都服从于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内在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和伦理思维判断能力。
(二)教学原则
1.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企业决策中恰当处理伦理问题,对伦理道德水平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综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将中外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依据社会环境,给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同时布置理论和案例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2.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无论就其表面还是其本质来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关注企业活动领域内各种复杂关系的同时,企业伦理学必须思考和辨析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媒体、消费者、政府、竞争对手、公众、社会等。分析企业应该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何种伦理决策,为企业今后的伦理问题提供伦理判断原则。对食品行业来说,在教学中就要抓住食品行业本身的特征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
3.道德情操的开发。企业领导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领导者实行德行领导,正直廉洁、关心下属成长、遵守社会规范和仁厚诚挚,那么这种领导方式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能力,如何以一种公开的伦理方式行事,对下属起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组织内有效地设立预警机制和伦理热线;如何为员工建立切实可行的伦理准则;如何开展有效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训;如何设立奖惩制度使员工遵从伦理规范;如何有效地向下属灌输商业伦理价值观。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要使学生认识到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伦理责任,和对企业及员工伦理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进行伦理领导,做“经济人”和“道德人”有机统一的德行领导者。
三、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策略
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企业伦理教学的关键。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企业伦理课的老师要懂伦理学,还要懂经济学、管理学,能融会贯通,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进行企业伦理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通过成立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组织,使教学与研究的交流活动能够更加正规化,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共享相关教学资源,使教授伦理学的老师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教伦理学的老师应该向教其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等专业老师传授伦理学知识。通过加强不同学科之间老师的交流,使从事企业伦理学的教师同时掌握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可以并且应该做到的。
(二)加强伦理教育力度
在课程设置中,要对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批判,使学生不仅注重经济指标,更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分析我国食品产业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对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三)加强商业伦理教育和现实结合的力度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必须把商业伦理教育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企业的责任教育,不能空洞说教,不然,就达不到企业伦理教育的效果。
(四)教材选择
作为选修课程的企业伦理学,并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而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也不太现实。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企业伦理学的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外,还在于选修课的课时一般并不充裕,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给学生打开一道知识之门,好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探索,重在呈现知识的宽度,并不要求在知识深度上作过多挖掘。当然,这样的安排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企业伦理学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尽量全面掌握著作信息,选择其中最佳者作为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中国文化是我国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价值来源之一,可以把传统文化引入课程,但是如何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需要慎重对待,如何与食品行业相融合需要深入探讨。
(五)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知识枢纽功能
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企业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运用企业伦理学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可以先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再呈现概念实例;也可以反过来,先举例再分析共同属性,最后揭示概念。
(六)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教授商业伦理时通常使用课堂讨论、教师讲述、阅读指定课本、案例分析、商业剧情讨论、专家报告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认知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培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可帮助学生分析伦理困境和发现可行的解决方案;邀请企业界的经理人员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面对的伦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法可帮助学生熟悉伦理困境情况,帮助学生透过不同的立场去讨论伦理问题而作正确决策。
教师讲述知识传授是企业伦理学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现实问题的主动性。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或激励他们针对现代企业中普遍遇到的伦理的热点问题采用故事讨论、道德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就其核心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在业务中掌握企业伦理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人对企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见解,丰富自己的道德观。教师还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管理咨询项目,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判断力、伦理推理能力以及伦理评价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引入讨论的重点中来,并最终作出点评。
除了案例教学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实践或媒体报道中选择一个热点企业伦理问题,围绕问题写成一个小组报告,包括问题描述、伦理分析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增强学生对现实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描述一个现实中的伦理问题,要求必须是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教学组织中,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情景模拟和命题辩论。首先可由教师展示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真实事情,从中提取出案例或情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行动,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其伦理判断,学生每次辩论的时候,都会涉及好多企业伦理学知识,教师从中做点评引导。
四、结语
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食品行业道德职业规范,从而培养自身的伦理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从食品企业伦理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体现企业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邬勇.美国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育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5,(4).
[2]周祖城.面向现实问题的MBA企业伦理学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3]欧平、周祖城.全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8,(1).
[4]张增田.工业企业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教学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8,(9).
[5]刘雪梅、宋玲、蒋春艳.对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11).
[6]柯丽敏.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
Thinking of the Business Ethics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Food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ity
JIANG Qi-ju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5-1
1 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1.1 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 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 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3.3 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上。
通过日常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增加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还报考了会计证,为本专业的学习增添了色彩,为以后参加工作做了铺垫。
二、工作、生活上。
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公司案例等进行一些也行的分析、理解,比以前的盲目猜测有了很大的进步。利用假期时间,找份工作,进行对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温习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日常生活。
三、在人生观、价值观上。
以前,感觉学习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明白了,学习最重要的是为了自我提高,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性目标,实现更大的人生意义。
通过学习、教育,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人生目标。我希望我以后会更加知理、知情,使人生观、价值观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20XX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考入了渴望已久的中央党校函授大专班进行学习三年的经济管理专业。三年的专科函授生活已接近尾声,虽然我们都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象全日制学生那样全天候的在母校学习、生活,但这种工作rarr;学习rarr;实践rarr;再学习rarr;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使我收获匪浅,收益终生。
回顾这三年的学习历程,感受颇多。在这里,教师的博学,同学的真诚,虽说已经都是工作了的人,但那般情景,那份纯洁,真仿佛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本人自小就接受长辈和老师的良好思想道德教育,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实,勤奋好学,不断求上进,在这三年里,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作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本人热爱本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本人思想积极上进,性格开朗,生活作风严谨,责任心强,办事沉稳、执着,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人积极要求上进,热爱祖国。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增加。
结合工作实践和党校学习,在尾声快要结束时我换来的是一份成熟和宁静。回首过去,过去的日子,感慨万分。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