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产品基本面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

篇1

本文认为:未来农产品的投资价值将出现分化。郑州棉花,尽管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反映甚至透支了利多的基本面,但在趋势尚未有明显结束的信号之前,我们不建议空单的介入。谷物类作物的玉米、小麦、早籼稻方面,玉米的中长期基本面向好,前两年需求对库存的透支以及国际上玉米价格的强势,令大连玉米期货市场可能难以再现2000元/吨以下的价格;小麦、早籼稻市场炒作,但作为主粮作物,我们认为不适宜建中长线单。在众多农产品品种中,我们认为豆类、油脂市场仍然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其强势特征可能延续至来年第一季度。

本轮强势特征料延续至明年首季

再次重申农产品已经开始步入牛市的论调,除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因素外,来自基本面的理由:1、市场最大的利空已经结束,新的关注点朝着利多方向转化;2、时间周期上配合,上一轮牛市盘整的时间为1年8个月,本轮市场盘整到2010年7月历时1年8个月,农产品7月份的大涨走势有揭开农产品新一轮牛市的征兆;3、指数基金、投机类基金等对待农产品的态度已经转为积极的加仓信号;4、比价关系溢出效应提升术来豆类市场的拓展空间。本轮牛市节奏可能与上一轮相似:CBOT小麦到CBOT玉米到CBOT大豆。基于来年播种面积激烈的竞争格局,CBOT大豆、玉米市场的强势格局有望延续至2011年第一季度。

美元反弹对农产品影响相对小

我们认为短期内美元仍可能继续反弹,这可能会对前期涨幅过大的商品形成压制,但对农产品的影响预计有限。其原因,我们认为支持农产品上涨的主要动因在于其自身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不是美元走软因素所致。尽管美元的反弹在初始阶段,农产品也可能与其他的商品一起受到一些冲击,但整体我们认为美元的反弹对农产品的压制作用非常有限,随着美元反弹进入中后期,CBOT大豆、玉米将可能无视美元的反弹,按照自身的轨迹继续上行。

调整过后仍有继续上冲动能

篇2

一、2010年3季度后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大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并不一帆风顺,曾一度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与此相应,全球通胀率也大致呈前低后高走势。3季度后受农产品价格暴涨、复苏速度回升、美元贬值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大。由于经济复苏步伐不统一、经济结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存在差异,全球通胀具有不平衡特点,发达国家压力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比较严重。

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经济,至今依然面临金融系统功能有待恢复、投资消费疲弱等诸多问题,复苏整体缓慢且稳定性欠佳,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由于国内需求疲软、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2010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胀率(CPI)大部分控制在2%以内,但3季度后通胀压力有所上升。11月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的通胀率分别为2.0%、1.6%、1.5%、1.7%、1.8%,均超过各自前3季度的平均水平;日本通胀率为0.1%;英国通胀率达到4.7%,在发达国家属于较高水平;美国通胀压力较小,3季度以来均低于1.5%,11月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0.1%。

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相对较快,加之部分国家农业歉收、热钱大量涌入、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问题普遍比较严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很快。10月巴西、俄罗斯、印度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了5.2%、7.5%和9.8%,韩国、新加坡、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国家也都出现了较大的通胀压力,其中,阿根廷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将超过20%,伊朗的通胀维持在10%左右。

二、全球通胀走势与能源资源产品价格

首先,2011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但不排除个别月份剧烈波动可能。2010年年中,受全球经济减速、欧洲爆发债务危机和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普遍跌破了年初价格。此后,在需求回升、美元贬值等因素推动下,国际能源资源产品快速上涨,以油价为例,10月和11月分别环比上涨7.3%和3.4%,11月均价较1月上涨了9.6%。就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看,2011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复苏中,“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全面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尚待时日,对能源资源产品的需求短期内难以急剧增加。目前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供给总体较充裕,石油、铜、铝等产品尚有过剩产能可利用,其价格难以脱离基本面急速上涨,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可能性比较大。由于美元汇率可能大幅波动、市场可能出现投机炒作,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个别时期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难以避免。

其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相关性较低,前者上涨并不必然带动后者上涨。金融危机爆发前,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和最终消费品价格走势差别很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3―2007年能源类产品价格年均涨幅达到24.8%,而世界经济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年均增长达到4.6%,年均通胀率为3.7%。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是消化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当前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倾向的增强确实干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各国普遍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资本的逐利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决定了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这将推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向复苏,同时也将继续抑制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对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传导。

三、全球通胀走势与农产品价格

首先,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源于供给减少和游资炒作,随着基本面因素的变化2011年价格有望走低。2010年上半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三季度以来,受主要产粮国气候干旱、农作物产量低于预期、库存减少及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几乎同步大幅上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0月、11月全球农产品价格环比涨幅分别达7.0%和8.3%,11月均价较年初上涨了29.1%。2011年农产品价格有望逐步回落,但不排除再度走高的可能。2011年这些基本面因素难以全部具备,特别是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仍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动因,自然灾害和天气因素引发的农产品产量下降和价格上涨难以持续数年时间。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游资不会长期驻留农产品期货市场,其撤出也易诱发农产品价格暴跌。农产品需求具有刚性,当前的通胀预期,以及圣诞节和元旦因素已经导致部分2011年1季度的需求前移,如果供给逐步恢复正常,则农产品价格有望下降。当然,也应看到,农产品供给具有固有的脆弱性,易受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未来价格走势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从投入产出关系看,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虽同为初级产品,但与通胀率的关系截然不同,决定了未来通胀风险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能源资源产品而言,其总产出的绝大部分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被消耗掉,以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为95.8%,金属矿采选业为97.9%,也就是说石油、铁矿石价格上涨压力绝大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而非直接到达最终消费品市场,就有可能被化解掉。最终消费品市场具有充分竞争特点,单个厂商难以提价;就2003―2007年的经验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均被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等因素消化掉,对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传导极不明显。对农产品而言,除了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外,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最终消费品。2002年我国农业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为57.2%,大大低于采矿业,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会直接引起最终消费品价格的提高。2003―2007年间我国仅2007年通胀率超过4%,而这一年恰恰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201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通胀走势也与此相符。

四、全球通胀走势与耐用消费品价格

首先,一般来讲,耐用消费品价格长期大幅上涨是通货膨胀出现的重要表现。一方面,食品、能源的供给易受非经济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由此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取向易导致政策不稳定,不利于生产生后的正常运转。发达国家通常统计不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以此作为确定货币政策取向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在出现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易增加耐用消费品购买量,以此避免货币贬值,从而形成耐用消费品价格和通胀率间的螺旋上升关系,并导致通胀率的最终走高。

其次,从全球范围看,耐用消费品生产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未来价格上涨乏力,所谓核心通胀率依然会处于较低水平。金融危机使得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充分暴露,目前美国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2%左右,日本制造业的开工率仅相当于正常年份的85%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家电、电脑等耐用消费品产能十分充裕。由于长期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于在1―2年内迅速消化,即使全球需求再度高涨,闲置产能也可以迅速启用,很难对核心通胀形成较大压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耐用消费品生产实现了高度细分,各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产业链条中居于不同位置。从长远看,未来国际产业转移仍有空间,印度、越南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有相当强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潜力,可以填补先期融入全球化国家产业升级后留下的空白,从而保持耐用消费品供给的连续性。也就是说,中长期耐用消费品供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其产品价格表现出上涨态势,也是更多地源自产品品质的提高,而非供需矛盾的激化。

五、全球通胀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首先,就全球而言,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增加了2011年全球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各国普遍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就当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虽然在经济稳定复苏前,发达国家还不大可能全面撤出经济刺激计划,但个别国家已提前收紧了财政货币政策,一些通胀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但由于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快慢不一,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走高。同时,为了寻求避嫌,大量游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对于那些选择加息来预防和抑制通胀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高的利率将进一步鼓励游资的进入,导致加息效果打折,使得控制价格上涨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短期内,大量流动性难以持续推高最终消费品价格,却为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埋下隐患,中长期内对通胀的压力不容忽视。为救援金融机构和提振经济增长,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普遍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一般来说,大量流动性的出口及与最终消费品价格的关系大致如下:一是购买耐用消费品,这个领域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二是由于需求刚性,新购食品、粮食可能性不大,即使在通胀预期作用下增加购买量,也是未来需求前移,而非需求的真实增加,价格上涨具有不可持续性。三是投机炒作农产品,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投机炒作对价格的影响力难以持久。四是通过期货等渠道进入能源资源产品市场,即使推高其价格,根据前文分析,对最终消费品传导也比较有限。五是进入生产领域,这将增加产品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六是投资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或者以其他方式驻留金融系统内部,不流向实体经济。可见,2011年大量流动性对最终消费品市场的作用依然比较有限;但中长期看,最终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通过财富效应等渠道相连接,如果世界经济不能形成有效的新增长点,大量的流动性将最终表现为通货膨胀。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2010年年底全球通胀压力的加大主要系农产品歉收及相关投机炒作所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虽有所上扬,但对最终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有限,耐用消费品普遍产能过剩,价格上涨乏力,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对全球通胀压力加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望2011年,从基本面看,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回调,全球通胀率也有望随之走低,注入市场的大量流动性难以对通胀形成较大压力,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可能再次波动,均加大了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从长远看,大量流动性可能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依然值得警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要从全球视野考虑国内通胀问题,努力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更趋复杂,“保增长”和“控通胀”的任务都很繁重,在实体经济尚未完全企稳前,建议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要迅速转向紧缩,当然可视情况对政策力度和政策重点进行微调。可考虑适度减少货币投放量,控制国内流动性,缓解长期通胀压力。目前的通胀具有结构性特点,且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建议控制加息步伐和节奏,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二)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降低产品进口成本

就历史经验看,美元贬值将推高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如果人民币汇率不进行相应调整,则我国能源资源产品进口成本会被动增加,使“高价进、低价出”的不合理外贸结构将进一步强化。2011年美元汇率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长期看面临贬值压力,因此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切实防止人民币跟随美元大幅贬值。

(三)完善与农产品价格相关的各项制度安排

篇3

一、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机理分析

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外市场中,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金融精英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大宗商品本身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只因可在期货市场中交易,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而形成 “金融化”。最早实现金融化的是黄金,其次是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这些战略物资商品属性越来越淡化,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大宗农产品 ( 如粮食、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大米) 可储藏和保存、长时间不变质,品质易划分,质量可评价,市场需求较大,且价格易受市场供求影响,从而可作为资产进行投资,设计为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交易,成为资本逐利的投资品。大宗农产品成为投资品,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并重的转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化的过程。大宗农产品能否金融化,其必要条件是能在流通交易投资过程中产生收益,在人群、地域以及期限上能进行再配置;充分条件是具备流动的充分性和安全性。商品未实现金融化以前,其价格由供求决定,而不体现金融价值; 商品实现金融化后,其价格不再由传统供求基本面决定,而主要受投机需求影响。

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市场内部推动因素

21 世纪以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迅猛,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对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青睐越来越高,与之构成复杂金融体系,并使大宗农产品金融化趋势增强,作为 “白金”已经成为继黄金、黑金 ( 石油)等泛货币化的新价值符号。

( 一) 期货市场

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不可预测性,未来价格不确定性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现货市场上交易存在风险。大量农民和农场主越来越青睐“远期合约”,通过远期合约,生产者和最终用户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以协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远期合约保证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合约价格销售,又确保加工企业和贸易商以协定价格购买农产品。同时,为了克服不可预见的价格变化,转移风险,农民、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开始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从而农产品生产者和最终用户成为套期保值者。国际最重要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州和伦敦。2002 年后,非传统投机者 ( 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大型投资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 大量进入大宗农产品衍生品市场,买卖各种农产品合约。他们只单纯进行投机运作,追求高回报。大量金融巨头涉及衍生品市场,如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 JP 摩根,这使得农产品衍生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更加盛行。2011 年 1 月 10 日至 1 月 1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 247 美元,与 2010 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高达 61%。

( 二) 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是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欲使投资组合变动趋势与指数相一致,取得与指数同步的收益率。当市场指数价格上升时,只要持有指数基金就可以获得收益,因而指数投资在期货市场上一般只做多头。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不同,指数基金投资者对大宗农产品价格并不敏感,不再考虑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基本面,他们完全按照证券交易所指数的趋势进行投资,较低的交易成本促使投机行为盛行。近年来指数基金发展十分迅猛,在资源投机交易中,指数基金投资的大宗商品多达 20 多个,包括石油、金属 ( 矿石) 和农产品,其中农产品投资约占指数投机基金的 20% 左右。雷曼兄弟投资银行 2008 年的研究表明,2003年 1 月至 2008 年 3 月,大量指数基金流入期货市场,投机量从 13亿美元上升到 260 亿美元,增加了1900% ,国际农产品价格恰好也从2003 年上升,与指数基金保持了同步效应。

( 三) 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在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其他基金,对冲资金在农产品交易数量上无限制,往往持有投机性多头和空头,可以自由进入,以便在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或下降中获利。美国政府曾一度限制金融基金在商品期货交易所进行投机。自2000 年,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通过法案豁免场外交易监管和控制后,大量投机者加入投机市场,特别是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新进入者 ( 如高盛、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教师退休金和对冲基金) 通过 “掉期”进行交易。一位可可零售巨头曾指出,大量银行机构已经脱离了其作为金融服务经济与信用中介的职能,大举进行对冲交易,导致企业贷款减少,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

三、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外部市场推动因素

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中,国际供求基本面、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等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催化剂。

( 一) 国际大宗农产品供求趋紧

供求趋紧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基础。从供给看,自然灾害因素是全球大宗农产品上涨的直接原因,如俄罗斯大火,澳大利亚、巴西的洪水和飓风,美国严寒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其中俄罗斯大火导致了国内农作物同比减产37% 。从需求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加。据估计,到2050 年全球人口约为 90 亿,食品需求将增加 70%~ 100% ,无疑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巨大需求压力。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变得有利可图,燃料工业用粮需求大幅度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将其产出玉米的三分之一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使得本身不足的国际粮食显得更加珍贵。从全球库存方面看,据 FAO 统计,自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库存量与当年消耗量的比率持续下降,总库存水平一直在下降。2011 年全球库存水平仅够 47 天消费,为 1974 年 来 历 史 上 最 低 库存量。

( 二) 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

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大宗农产品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金融化增强。作为工业基础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引发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通货膨胀。石油是大宗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也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再度陷入危机的隐患。事实上,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明显。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抬高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

( 三) 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

全球流动性充裕是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 2010 年 10 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由 2007 年 6 月的8993 亿美元增加到 23131 亿美元,两年多时间增加了 257%。而英国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 100%,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也增加了 30% 以上。以 M2 口径衡量,2000 年,发达国家 M2 仅为 4. 5 万亿美元,2008 年 却 上 升 到 9 万 亿 美 元,2010 年又升至 10 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逐步企稳,发达国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该信号无疑对大宗农产品市场具有导向性影响,需求呈现回升态势,价格总体运行在上升通道。

( 四) 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

国际粮商巨头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主要操纵者。在 WTO的框架体系内,世界大宗农产品80% 的交易量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 “ABCD”所控制,即美国 ADM、美国邦吉 ( Bunge) 、美国嘉吉 ( Cargill) 和法国路易•达孚 ( Louis Dreyfus) ,这四大跨国粮商通常被称为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 “幕后之手”。四大跨国粮商凭借其资本与经验优势,已完成对上游研发、种子、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营销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ABCD 四大粮商利用芝加哥期货交 易 所( CBOT) 做交易平台,利用美国农业部掌控的全球农业信息话语权,利用美元金融化作为操作工具。在销售渠道上,利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做 “军事据点”。在研发技术上,ABCD 借助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搜集各国农产品基因和专利,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发新的专利,引领全球大宗农产品研发的新潮流。同时,四大粮商充分利用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中心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四大粮商每年成交的农产品期货合约金额约为 14 万亿美元。

( 五) 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

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资本正从房地产和复杂衍生品投机中逃出,转向大宗农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食品巨头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大量炒作大宗农产品期货甚至囤积现货,从而规避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的损失。随着大型金融集团进入国际食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了大宗农产品的 “金融属性”,国际金融资本对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当前,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无论是石油、铁矿石,还是大宗农产品,从短期和中期来说,其价格走势都越来越脱离市场供需基本面。当大量的金融资本将大宗农产品作为逐利对象,大宗农产品期价波动就包含了人为操纵的因素,进而反作用于现货价格,扭曲了真实的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加了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四、中国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的政策选择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作为占世界人口1 /5 的大国和大宗农产品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迫切需要抓住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机遇,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多角度构建我国大宗农产品安全体系,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 一) 加强大宗农产品金融化顶层设计

国际金融综合实力是一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的体现。国际金融综合实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远谋划,制定明确目标,确定发展路径。短时期内,我国政府、涉农企业应积极熟悉国际衍生品市场规则,加快参与大宗农产品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 中长期而言,则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着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显著提升我国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以争取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制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 二) 统筹大宗农产品安全与金融安全

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核心是保障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安全和金融安全。虽然在 2011 年创下 50年来的首次 “八连增”,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实现新的历史纪录,达 5.46亿吨,但目前我国拥有粮食储备只近2 亿吨,库存消费比超过 40%,高于国际公认 17% ~18% 的安全水平,对于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大宗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压力依然巨大。我国应培育具备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体系进行全局性的布点,提升农产品的掌控能力,由政府指导建立国内大宗农产品战略储备体系,才能保证国内大宗农产品稳定供应和平抑价格。建立相应套期保值基金,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买入机会,随时补充国内战略储备,保障供应,防范价格上涨的风险。因此,中国应该建立大宗农产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农产品投资和储备银行,推进农产品贸易融资,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应介入大宗农产品金融交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大宗农产品需求和金融交易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中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金融安全和定价权。

( 三) 加强国际合作、降低金融杠杆

国际大宗农产品的过度金融化,金融杠杆率的提高,产品设计日益复杂,监管能力的滞后不仅给市场本身带来了巨大风险,也对国际金融体系构成了潜在冲击。经过全球粮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大宗农产品衍生品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纷纷酝酿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国应积极参与 FAO、IFAD、IMF、 OECD、 UNCTAD、 WEP 和WTO 等国际组织对大宗农产品国际价格风险的管理,从国际监管角度降低和限制该类交易的杠杆率和过度衍生化,降低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能力。积极参与大宗农产品在技术、管理上的转让合作,强化与南美在玉米、大豆贸易的伙伴关系,积极组织涉农企业在非洲进行投资,加大对非洲国家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增加大宗农产品供给,以共同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风险。

( 四) 充分利用和规范期货市场交易

期货市场在农产品交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规避大宗农产品在购买和交割上的不确定风险。国际期货市场有成熟的交易、对冲和风险规避机制,已经被国际农产品贸易商、加工企业、生产农户用来规避风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定价中心及风险控制中心,其价格也成为国际价格的基准,国际四大粮商通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市场牢牢控制着世界农产品的定价权。当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者过少,品种结构过于单一,参与资金规模太小,特别是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者甚少。首先,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期货市场,鼓励涉农企业和金融机构 “走出去”,熟悉国际规则、直接参与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交易,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在交易规则、风险管理与监管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防范在期货市场过度投机,扰乱期货市场秩序。

篇4

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农产品普遍存在供给过剩现象,由此带来了运输系统崩溃、仓库停止收粮等尴尬局面,并进一步导致许多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挫,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产品期货价格均已走至近年来的低点。

一方面,丰产是农民辛勤劳动追求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供给过剩却可能压低农产品价格,进而带来损失,甚至导致丰产不增收。

丰产的尴尬

由于天气状况堪称接近完美,今年美国迎来了创纪录的谷物产量。然而,增收了谷物,却累垮了物流。由于谷物运输需求大幅增加,美国农业中心地区的河流运输网极度紧张,这对驳船库存较低且水闸控制系统陈旧的水运系统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陆地上铁路拥堵及卡车资源短缺,进一步促使谷物流向脆弱的水路运输系统。

据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今年至今美国中西部谷物的河流运输量或达到去年两倍,10月谷物运至墨西哥湾沿岸出口端的成本将创下6年新高。运输瓶颈已经推高了食品及能源生产商的成本。据悉,南美和东欧低成本的谷物正在打压美国谷物价格。

无疑,美国运输业正在经历一个异常忙碌的秋季。而大西洋彼岸的法国,胀库现象则正困扰着这个全球主要的小麦出口国。日前,法国鲁昂港粮食出口仓库的最大运营商宣布,将无限期暂停小麦入库。

业内人士指出,该运营商的决定表明,今年收割的小麦数量非常庞大,目前出口量无法充分消化仓库库存,以致这座大型粮仓停止接收小麦入库。据测算,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法国软小麦向欧盟以外地区的出口量可能下滑至800万吨,同比减少约34%。

不仅在美洲和欧洲,今年亚洲国家也出现一派丰产景象。例如,当前中国棉花库存占全球总量的60%,糖库存处于10余年高位,本年度末玉米库存可高达8060万吨,较美国农业部此前的预估值还高出340万吨。

又比如,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的产量处于季节性高点;尽管主要产出国――印度气候不甚理想,但糖依然处于全球性产能过剩之中;同时,印度棉花产量将触及历史高点。农产品可谓“遍地丰收”。

除了农产品,甚至连原油、有色金属等其他品种都面临供应增加带来的压力。例如,随着页岩技术横空出世,美国的页岩油开采量大幅增加,在未来几年成为最大原油产出国只是时间问题。金属方面,由于2007-2008年价格飙升导致市场生产者大量涌入,当前金属产能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世界铝业协会统计,中国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内铝产量同比增加了9%。

压垮价格的“稻草”

近期,由于产能增长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代表商品价格基准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跌至5年新低,无论是谷物、棉花等农产品,还是原油、铁矿石和煤炭等工业品,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年末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可能比年初下跌8.3%。

具体而言,今年下半年以来,美盘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期货盘面价格均已走至近年来的低点。其中小麦主力合约价格曾一度跌破500美分/蒲式耳,玉米主力合约价格跌至300美分/蒲式耳附近,大豆主力合约价格跌至900美分/蒲式耳附近,棉花主力合约价格跌至60美分/磅附近,诸多品种可谓携手进入熊市区域。

“对于大宗农产品而言,全球丰产大背景下最明显的效应就是价格承压下挫。价格下挫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产品丰产改变了供需关系,明显放松了需求;另外一方面则是丰产促使市场嗅觉灵敏的资金纷纷撤离农产品投资,这对本已疲弱的价格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粮期货分析师范婧雅指出,近期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从前期低位有所反弹,除了部分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本面因素支持以外,主要是受到资金重新注入的提振――目前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市场受到重挫,资金再度回归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措施。以棉花为例,由于遭遇近乎史上最严重的供应过剩,国际棉价跌至美国补助线下方。为了帮助农民覆盖种植成本,美国联邦政府以52美分/磅的利率向棉花种植者提供9个月的无追索权农业生产贷款。上一次类似补措施则要追溯到2009年。美国农业部资料显示,截至9月底棉花种植农未偿还的联邦贷款为2430万美元。

国投中谷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刘国良认为,农产品消费需求通常呈现一定刚性,所以丰产年份会出现供应过剩。今年情况也是如此,在全球范围供应过剩压力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很多农产品价格却表现相对坚挺,这是由于国内农产品普遍有临储托市政策支撑,如玉米、小麦、大豆和食糖等,只有进口量占比较大的油脂油料类产品跌幅较大。

破解“丰产不增收”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与下跌,主要是由基本面所决定。作物丰收,价格下跌;作物欠产,价格上涨,这是农产品供需结构自我调控的主要方式。虽然丰产压低了价格,但由于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总收益未必减少。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反映了当前市场供应与需求变化,促使供需趋于平衡。”银河期货首席农产品分析师梁勇指出。

刘国良分析,农产品进入“丰产年”,一方面是因为风调雨顺的天气有助于农作物普遍丰收;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改良,以及种植面积、尤其是南美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是农产品丰产的重要原因。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丰产压低价格进而带来损失,可能是一个悖论,然而这正符合市场规律。范婧雅认为,从供给方面看,新季粮食的产量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的大项还包括进口量和以往的转结库存量。在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如果需求量增幅足以消化,那价格水平将不降反升。只有在进口和转结库存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丰产才会放松供给;在新增供给无法有相应需求消化之际,价格才会被拉低。

业内人士指出,粮食丰产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其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如果价格下跌,就会对农民收益带来损害。目前,我国在大豆和棉花市场实行的目标价格直补政策,就是消除这一负面效应的良好机制。如果丰产年份价格下跌,政府直接补贴种植户,就能使种植户的收益得到保障。

“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说,可以制定一些政策以保障农民利益,例如我国的收储政策和美国的农业保险政策;或者促进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从农民自身的角度看,可以多了解市场情况,参与订单农业或期货市场进行避险。”范婧雅说。

“新常态”下的投资机遇

“美盘大宗农产品多数可能在今年筑底,后期最多再度重回低点,跌穿支撑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内盘而言,由于谷物市场和美盘联动性并不大,所以应更加关注自身基本面。”范婧雅认为。

在内盘,一些品种价格可能回落。刘国良表示,在国内,今年大豆是临储改直补的试点品种,同时今年东北大豆单产非常高,秋收活动结束后农民卖粮压力增加,大豆市场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供需过剩矛盾,大豆期货可能会出现做空机会。另外,我国玉米今年也明显丰产,后期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油脂油料市场内外盘关联性相对较强。梁勇分析,从后市来看,全球油脂油料的供应基本得到市场消化,市场将进入关注需求与南美产区的阶段。从历年价格变化看,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尤其是11月中下旬至次年一月份,价格多以震荡走强为主。所以,美盘豆类油脂价格有望震荡筑底,后期可能展开震荡攀升格局,不过价格上行空间将小于往年。

篇5

价格重心上移

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何笑凡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明年全球农产品供应依然趋紧,而且农产品需求也依然强劲,一旦政策利空被消化,市场价格将回归基本面,有望恢复牛市。”

从国际市场来看,农产品期货走势依然强劲。新湖期货首席农产品分析师时岩指出,从期货合约问价差来看,国际市场上棉花、白糖、棕榈油以及大豆期货均出现现货升水现象,这说明现货紧张格局在加强。农产品牛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较容易出现牛市加速的情况。

此外,从进口价差来看,白糖、油脂等商品进口成本与国内现货价格均处于倒挂局面。长期倒挂的话,将导致价格报复性反弹。从国内市场来说,国内农产品库存水平相对较低。棉花库存消费比达到历史最低点,玉米库存消费比也仅有8%,白糖也是。大豆库存原本较高,但经过农业部两次下调,也基本回到平衡位置。

因此,从国内外市场来看,农产品期货面临诸多利多因素。

玉米也被看好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的玉米期货被市场人士普遍看好。

何笑凡指出,在众多农产品期货品种中,豆油和豆粕期货较有潜力,而玉米期货将有不错表现。

新湖期货分析师李延冰指出,201 1年的明星品种应该是玉米,玉米市场将出现真正的质变,投资前景非常好。

玉米存在产需缺口。2009/2010年度中国共拍卖约2570万吨玉米,同时收购60余万吨临储玉米,加上两次向灾区调拨玉米,国有库存约减少2500万吨2530万吨。估测非国有期初库存同比增加约300万吨500万吨,社会总库存下降约2000万吨2200万吨,即产需缺口为2000万吨2200万吨。估测2010/2011年度产量增加1300万吨1500万吨,需求增加300万吨500万吨,产需缺口减小约1000万吨。即该年度产需缺口仍可能保有1000万吨1200万吨左右。如此巨大的产需缺口近几十年未出现过。当然缺口大小还会随实际产出而调整。

国际市场玉米价格高企,推高进口成本。新湖期货预测2011年6月后中国玉米供需缺口将开始暴露,而进口闸门很可能自此拉开。国际玉米价格从2010年年中开始暴涨,截至目前涨幅已经超过80%。2011年国际玉米价格将延续上涨格局。

政策风险较大

虽然,2011年农产品期货价格重心上移,但市场面临的风险也不小,特别是政策风险。

何笑凡指出:“2011年投资者仍需关注政策风险。”

申银万国期货分析师王颖棵指出,2011年市场面临政策压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放入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当中,彰显了中央政府对于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的重视。

除国内政策风险外,国际市场上美元走势也将影响农产品期货。如果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出现明显好转,有可能提前退出量化宽松,届时全球量化宽松环境都会改变,美元将走强,这对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形成压力。

新湖期货建议,总体而言,明年上半年商品市场整体价格重心将上移,但阶段性还需看美元具体表现,对于明年下半年投资者需相对谨慎。

篇6

以农产品为首的各种商品期货一周来出现持续暴跌,特别是之前上涨的领头羊棉花期货的价格近日连续下跌,“疯狂棉花”出现大转折。

以郑商所棉花期货的主力合约――明年5月到期交割的棉花期货为例,该期货今年9月份开始一路暴涨,当月棉价暴涨达20.83%,9月底报收2.16万元/吨;10月份再涨25.9%,报收2.72万元/吨,到11月初更是突破3万元大关,11月10日的盘中最高价为3.37万元/吨,短短3个月时间里,期棉价格就涨了一倍。不仅棉花期货,白糖、食用油等农产品期货都出现暴涨。

然而,期货市场走势11月12日突然转向,当日一开市棉花、白糖等多个品种就告跌停,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无一品种上涨,超过半数品种跌停。

之后一周,期货市场继续下跌,11月17日国内期市再现大面积暴跌行情,当天有13个品种跌停。到18日期货市场涨跌不一,但棉花、菜籽油等品种仍在小幅下跌。

22日是本周第一个交易日,农产品期货更是一片普跌,白糖1109合约跌幅扩大至3.01%,报6318元;郑棉主力合约1105尾盘跳水,大跌4.84%,报25870元;此外,豆一1109合约跌1.01%;豆二1109合约跌0.55%;豆粕1109合约跌1.11%;豆油1105合约下跌2.12%;玉米1109合约跌0.69%;棕榈油1109合约跌2.22%;强麦1105合约跌0.53%;硬麦1105合约跌0.43%;菜油1105合约跌1.75%;籼稻1105合约跌2.96%。

仅仅一周多时间,棉花期货跌幅超过20%;白糖期货跌幅超过15%;菜籽油期货跌幅超过10%。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坐上了“过山车”?

暴涨联着暴跌――都与流动性密不可分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分析,本轮大宗农产品期货暴跌,与前期暴涨有密切关系。前期的持续上涨,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一方面是大量的货币投放所致。也就是说,流动性助推了农产品期货的持续上涨。

华泰长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孙宏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她认为前期的农产品大幅上涨是系统性的,有相当的农产品是流动性带来的跟涨。以大豆为例,美国的大豆在7、8月份已预知了丰收与增产,按理期货价格应该回落,但是,受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不跌反升,由于中国的大豆70%―80%都要依赖进口,因而国内的大豆期货也跟着上涨。

另外,欧盟出现的爱尔兰债务危机,使欧元贬值,美元升值,由于期货价格都以美元标价,而且美元与期货价格存在负相关性,当美元升值时,商品期货价格也就下跌。这也是本跌的一大原因。

东证期货研究所所长林慧还谈到,近期的农产品期货大跌也有技术上的需求。由于前期涨幅过猛,技术层面也需要这样的调整。

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物价调控――国家管理通胀的决心压低了市场预期

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此前,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19日,央行时隔仅9天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政策回收流动性的力度正在加大。

时岩分析,农产品现货价格上涨诱发了CPI的上涨,国家的上调准备金率、加息等举措,让流动性一下被收紧,这是农产品期货价格突然暴跌的一个主要原因。

专家分析认为,生活用品价格大涨,影响太大,政府必然要出手调控,如抛出国储棉、国储糖等措施抑制价格;交易所又采取措施打击投机,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投机资金无法抗衡,出现价格暴跌是必然的。农产品期货的持续暴跌是市场预期的正常反应。市场经历连续大幅下挫消化政策利空后,上周五曾出现止跌企稳迹象,但上周末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国务院出台“十六条”平抑物价措施,表明了国家管理通胀的决心和紧迫性,政策面将继续施压短期市场。

针对物价上涨的调控不会停止――应该走出“牛市”惯性思维

暴涨暴跌之后,农产品期货价格走向何方?

林慧说,农产品事关民生,近期还将受到调控,加上9、10月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上市季节,价格可以保持相对的平稳。

篇7

事实上,随着全球粮食生产和供需结构的进一步清晰,供应充足而需求乏力的大趋势始终主导着市场节奏。

进入2017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减弱,这场起始于2015年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大爆发,给农产品,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不过,6月份往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不会再触及农产品行情的敏感点。

对于气候的变化,中华粮网分析师孙开源认为,2017年显然不会再给厄尔尼诺更多机会。在这样的前提下,东南亚棕榈油以及全球油脂的品种产量必然还将延续逐步恢复的路线。

与此同时,对于近期美国大豆和豆粕期货价格的大幅下跌,中华粮网高级研究员李飞表示,近期外盘利空不断,美盘豆类市场大幅下跌。虽然南美大豆丰产的消息早已被市场消化,但其在美豆上方的压制一直存在,且市场期待的播种期天气炒作也迟迟未能实现。

此外,美国大豆目前播种进度及出苗情况都表现良好,加之巴西大豆出口增加挤占美豆外销需求空间,最新一期统计数据显示,美豆出口放慢,重重利空之下,端午节期间美豆跌至910美分/蒲式耳的近14个月低位,冲击900美分/蒲式耳支撑。

美国农业部(USDA)在每周作物生长报告中公布称,截至5月28日当周,美国大豆种植率为67%,略微低于预估的68%,上年同期为71%,5年均值为68%。当前美豆播种及出苗指标均处于正常状态,新季美豆面积大增,产量前景整体乐观,供应压力仍是当前市场弱势的主因。

由于美国农业部种植报告偏乐观,也导致CFTC持仓结构显示对冲基金在美国大豆期货合约上减持多单、增持空单,净空占总持仓的7.1%,基金在豆粕合约上亦呈多翻空的局势,基金的全面抛压为美豆提供连续下挫的动力。

对此,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表示,由于美豆进入了生长期,6月末至8月中属于美豆关键生产期,天气对大豆产量影响明显。全球油料供应宽松的情况下,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及节奏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美豆价格。国内方面进口大豆成本仍是影响我国豆粕价格的主要因素,另外豆粕需求及豆油价格较大程度影响了豆粕价格。

“近期由于豆粕供越来越充裕,油厂不得不继续降价销售。这使得市场看空情绪更加浓郁,与此同时下游养殖业采购和提货意愿也不足,这使得现货价格不断走弱,山东地区部分报价甚至领跌全国。有些经销商降价促销,价格远低于油厂价格,令油厂执行合同更加困难。”山东某油脂企业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外,由于大豆压榨亏损幅度扩大,传言中国买家开始大豆洗船(违约),这一举动或导致后续大豆到港量有所减少,具体情况仍有待观察。对此,李飞表示,近日有厂商出现洗船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油粕价格持续下跌,油厂压榨利润不断萎缩。二是港口库存高企,油厂压力较大。由于市场看空情绪浓厚,下游拿货谨慎,油厂出货节奏非常缓慢,胀库停机的油厂不断增加,而且港口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供大于求格局凸显,大豆进口超买,有洗船需求。

“由于前期订单数集中释放,后期进口大豆到港压力巨大,5月份进口大豆887万吨,环比增11%,同比增15%,6月份进口量较5月份将只增不减。虽然近期油厂开机率略有下降,但是仍处于超高水平,大豆压榨产能利用率为54.75%。”李飞接受采访时说。

李飞表示,伴随着美豆价格大跌、有下穿900美分/蒲式耳的可能,国内大豆港口分销市场继续看跌。下游产品豆粕需求短期难见好转,基本面疲弱叠加美豆走跌,国内豆粕市场有继续下跌空间。此外,由于养殖业整体恢复速度缓慢,加之买家入市谨慎,豆粕成交清淡。

据了解,现在油厂大豆压榨量高企,豆粕库存持续攀升,目前已经突破100万吨大关,创下历年同期最高水平。这令部分油厂豆粕开始胀库,被迫停机,其中山东地区及华北地区胀库停机较为集中。因此,从后期情况来看,6月份前期豆粕基本面疲弱状况难以缓解。

据了解,伴随着禽流感疫情的影响,5月最后一周国内豆粕现货成交更加清淡,日均成交量仅3.92万吨,成交总量仅23.57万吨,环比下降55.9%,也低于去年同期的59.44万吨,一周成交甚至不如成交好时的单日成交,可见需求相当疲软。

篇8

生物能源:欧美等国的能源政策对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农产品的能源属性将颠覆农产品的价格基础、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这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行业差距:尽管农业板块整体估值偏高,但细分各子板块间的差距,仍可以寻找到被低估的子行业。因为诸如雪灾等气候变化得难以预料,我们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为这一行业带来的影响。

我国一直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尽管物价上涨明显,但近来国际市场主要粮食品种的进货价格仍普遍明显高于国内。尽管农产品总体高位整理,种类间步调各异,但其实农产品涨价只迈出了一小步,上涨趋势不改。

通过2007年三季报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业行业相对全部A股来说高估。总体上我们对农业行业给予中性评级。尽管整个农业板块估值远高于全部A股公司的平均水平,但在农业板块内部子板块中估值差异也很大。我们重点圈定了其它种植业、种植业、水产养殖和饲料业等四个子行业予以重点关注。

基本面分析

国内国际形势支持农产品价格坚挺

2007年6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涨幅差异很大,其中食用油涨幅达59.79%,这与大豆减产与美国豆油工业化关系密切。蔬菜涨幅名列第二达到38.59%。鲜猪、牛、羊肉涨幅其次。上述品种在上半年也是涨幅较大的品种,下半年以来延续大幅上涨态势。前期涨幅较大的鸡蛋、水产品和粮食进入回调的阶段。尽管稻谷价格在涨,但大米涨幅较小,白糖更是继续下探,我们认为这些涨幅落后的品种仍然存在较大机遇。(见表一)

提高农产品价格符合和谐富民政策。当前国内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国内资产价格扭曲和全球通胀背景下部分既得利益集团轻松获取大量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广大百姓在收入增长十分有限和通胀的巨大压力下真实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在这种既定事实面前,即使房地产价格回归,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资源成本重心上移情形下,长期看农产品价格向下可能极小。

而且,中国农产品涨价只是在“还帐期”,虽然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的数据都显示增长态势,但倒退到更长的时间角度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多年来一直偏低,目前市场上主要农产品,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价格考虑通胀因素后多数低于10年前的水平,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间增加了六七千元。偏低的农产品价格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养殖积极性,就连备受关注的猪肉涨价,也是由于前几年猪肉价格跌至低谷,导致养殖户养猪赔钱、引发猪肉市场供应量骤然减少导致的。

尽管目前由于部分农产品涨价,农民增收,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未从根本上完全建立起来。考虑到生产成本及中间流通环节牵掣,农民实际盈利空间仍然十分有限。农产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农业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农民赚钱越发困难。统计局在福建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因成本上升,农民生产经营费用人均增支占其人均增收的一半左右。

尽管今年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增幅和增速均超过城镇居民,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速度滞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却呈扩大化趋势。

2006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已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1∶1和3.22∶1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已达到8172.5元。另外,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现金收入除这两种用途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方面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

新能源政策颠覆农产品价格基础

去年底,有色期货品种纷纷大幅看跌,11月6日至23日,伦敦现铝跌去3%,伦敦现铜较10月4日已跌去22%,与此同时CBOT玉米连续从10月8日至23日,涨12.13%,CBT大豆从10月8日至23日涨16.06%,同期CBT豆油连续涨18.08%。

有色、农业价格表现两重天的背后,一是前期有色品种涨幅过高,二是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影响。今年初美国2007年度国情咨文中对能源问题上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美国政府提出增资金用于生物能源研究、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为种植纤维素乙醇作物提供贷款外,最为重要的是将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

由于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而豆油和玉米分别是美国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基本原料,目前美国国内生物燃料的研发和生产火热,大型、超大型的工厂不断上马,对豆油和玉米的需求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其中,美国生物柴油大都采用油炸过的废油等作为原料,其成分主要是豆油。今年1-9月,用于生物柴油的豆油较去年同期高出75.82%。按照目前的生物柴油技术,只要原油价格不低于50美元,用豆油生产生物柴油都将是有利可图的。而现在国际原油价格直奔100美元,厂家的利润丰厚可想而知,因此美国的生物柴油产能不断扩张,截至2006年初,全美国共有65家工厂中使用豆油生产的生物柴油可超过3亿加仑。目前,又有50多家工厂投产,产能进一步扩张。

相对于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的发展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提出未来10年内把美国的汽油消耗量缩减20%和增加生物燃料产量至1.07亿吨的能源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燃料酒精项目的政策,美国燃料酒精产量飞速增长。06/07年美国燃料酒精消耗了5400万吨酒精用玉米,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0%。预计2007/08年使用酒精用玉米8400万吨,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5%。

美国的能源政策对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农产品的能源属性将颠覆农产品价格的基础,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将随之改变,比如大豆与豆粕之前的价差从2006年年底之前的历史数据看,最高值为680,但是现在计算两者价差高达1169。

农业板块分析

通过今年三季报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业行业相对全部A股来说高估。今年前三季度,农业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2310万元,而A股公司平均净利润37500万元,而剔除亏损公司后农业公司调整市盈率为60.7倍,而全部A股公司市盈率仅37倍。(见图二)

尽管整个农业板块估值远高于全部A股公司的平均水平,但在农业板块内部子板块中估值差异也很大。其中其它种植业PE值最低为35.76倍,接下来依次是种植业45.83倍、水产养殖51.5倍和渔业56.96倍。畜禽加工业与农业整体PE相当,其它子行业均高出农业板块平均PE。其中海洋捕捞PE达560倍,粮油加工子板块也高达112倍。其中海洋捕捞子行业中仅中水渔业一家公司,目前股价7元,而净利润仅1分上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估农业行业估值水平低于全部A股公司的子行业只有其它种植业。而其它种植业中仅包括三家公司,即北大荒、新农开发和新赛股份。另外,上图中估值相对整个农业行业低估的子行业还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渔业、种子生产、和饲料行业,尽管它们的PE值相对全部A股仍然较高。其中种子生产前三季度平均净利润为负。综合权衡我们重点圈定了四个子行业予以重点关注,即其它种植业、种植业、水产养殖和饲料业,并在上图中以桔黄色标示。

2006年11月30日至2007年11月30日期间,农业板块涨幅127.22%,同期上证综指涨幅132.07%,沪深300涨176.34%。总体上看明显低于沪深300涨幅,稍低于上证综合指数。

农业板块子行业年涨幅

过去一年内,农业行业子板块中涨幅最高的是农业综合为141.44% ,其次为林-70-110业129.5% 、农产品加工122.88% 、饲料-150121.44% 、种植业115.27% 。渔业涨幅最低 为90.92% 。其他种植业包含在种植业中, 尽管其PE 最低,但涨幅却靠后,这也是我 们认为其存在机会的原因之一。

予行业分析――看好糖业上市公司

1. 天气情况使得糖的供求格局改变

受到南方冻害影响,广西的甘蔗田按 照20%的损失率预计导致减产30万吨,另外,受灾入榨的甘蔗约960万吨,若按 产糖率下降2个百分点计算, 将损失19万吨糖。最后, 因受灾后需要补产、翻 种、新种等因素,产糖量损失将达到75万吨。综合计算, 广西食糖减产量约在 150-180万吨左右。国内糖产量如果按 1250万吨计算再加上结转上榨季的40-5 0 万吨陈糖, 不考虑进口因素的情况 下,供给量约1300万吨,而预计的需求 量则为1400万吨。

这样,以往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面临转变。

除了早前的雪灾冻害等恶劣气候影 响,广西气象信息网三月中旬天气预 报称,与历年同期相比全区平均气温大部 偏高1-2度,降雨量偏少2-5成。平均气 温高1-2度对受冻伤甘蔗恢复不利,温度 快速升高且持续下去,不仅会造成受灾甘 蔗的灾情进一步恶化,而且当前部分受灾 尚不严重的甘蔗也会因为气温升高而导致 糖分的加速转化和变质。

综合来看,考虑到甘蔗宿根特点,尽管 冻害对今年甘蔗产量影响有限,但对下一榨 季的影响却不那么容易判断。特别是在供求 即将发生转变的拐点上。此外,冻害也影响 了部分农民对甘蔗的种植积极性,我们了解 到南宁郊区的农民已将甘蔗改种花生。除了 花生外,油料、木薯等其他农产品对甘蔗的 替代也不容忽视。

2. 国际投资基金的选择也会影响糖的价格

相对欧元及大多数货币,美元一贬再 贬,基金最信赖的保值工具就是农产品,一是因为农产品价格比较低, 同时在当 今,农产品除了其本身的性质外,它还有 工业属性,它的消费弹性不大所表现出的 刚性需求特点。

此外,农产品也开始显露出其金融属 性。这是因为买农产品,包括糖,及其期 货,对冲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对市场造成的 意义远比糖本身的意义大得多,这也是糖价 上涨的主要原因。全球的基金都认为糖价上 涨的幅度还不够大,仍有余地。

由于糖价上涨较快,糖企在套期保值过 程中产生的差价无法对冲时只能由糖企自己 来补时,导致了一边倒行情,即使是糖过剩 也还是没人卖期货。这也是原糖价从10美 分涨到15美分没有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调高对国内糖类公司的评级 尽管国际糖业组织不久前将对 2007/2008年度全球糖市过剩预期下调至 930万吨,供大于求局面仍然未变,但国 内供需仍然存在争议。

受冻害影响供大于求的局面面临扭 转,本榨季供求缺口预计达100万吨。尽 管前期糖价大幅上涨, 但由于糖的属性 发生改变及与其他农产品的比价效应没 有发生任何改变, 且冻害及其他因素对 甘蔗种植的影响深远, 维持甘蔗种植长 期来看仍然面临挑战。

国际基金出于保值和避险的目的对糖类 投资有增无减,且糖企在套保中面临的新问 题也加剧了单边市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 糖类公司近期的大跌实际上只是回调,提供 了不可多得的买入良机。维持对制糖业“强 于大势”的评级和对南宁糖业、贵糖股份和 广东甘化的“买入评级”。

篇9

我们认为,尽管经济仍在寻底,但由于各行业所处周期不同,部分行业可能先于经济见底而出现底部,这些已经出现拐点或者即将出现拐点的行业或许正在孕育着投资机会。

火电:进入盈利回升周期

一直以来,电力板块都被看作A股市场中的“僵尸”板块,尤其是火电企业。因为终端价格受到控制而煤炭成本不断攀升导致电力企业盈利艰难。然而,随着电价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煤炭价格的回落,电力企业将进入盈利回升的周期。

2012年上半年电力行业相比于沪深300指数取得了超额收益。如果下半年电力企业业绩能够显著回升,业绩驱动因素有望给电力股带来投资机会。

“今年下半年面临需求面共振下滑,供给面景气回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火电股的逆周期属性使得其是很好的相对收益配置标的。”国金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赵乾明表示。

银河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邹序元也认为,在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情景下,电力板块具备中线、持续性的投资机会。“用电需求的低迷使市场开始对发电机组利用率产生担心。但是由于火电投资从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2013-2014年电力产能增速在收缩过程中,因此对发电机组利用率不必过于担心。”

邹序元指出,火电投资的下降从2010年开始,2010年同比降幅为1.4%,尚不明显。但是从2011年开始火电投资显著下降。2011年火电投资1054亿元,同比下降20%;2012年1-5月火电投资295亿元,同比下降25%。“由于电源建设周期为18-24个月,因此从投资进度推算,2013-2014年火电产能增速的收缩是必然的。”

邹序元预计,随着火电盈利的好转,火电投资会逐步由“下降”转为“增长”。但即使2012年下半年火电投资开始恢复增长,其产能释放也要在2014-2015年才能体现。

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外经济低迷,全球煤炭需求收缩。而国内外煤炭供给增速不减,煤炭供需关系从“紧平衡”转向“弱平衡”。而这种趋势正在逐步反映到煤价中。

邹序元认为,煤价中长期的拐点已经出现,过去几年间国内煤价持续上涨的情况将发生改变,四大理由支持煤价出现中长期拐点。一是国内中长期用电需求增速下台阶。这对煤炭行业将产生持续影响。(二是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增加。未来国内煤炭供给的增量将来自内蒙、陕西、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三是海外煤炭供给的冲击。随着印尼煤、澳大利亚煤炭产能的释放,海外煤进口量持续增长,预计2012年同比将出现50%以上的增长,即超过1亿吨的增量。四是国内水电、核电、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冲击。

从目前火电行业的成本结构看,燃料成本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已经高达73%。这决定了火电业绩对煤价的敏感性极高。以华能国际为例,邹序元测算,当煤价均价下跌1%时,公司每股收益增加0.05元。

此外,电力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持续的降息对于缓解财务成本压力,提升业绩的效果十分显著。

我们看好火电企业的投资机会,建议重点关注的品种包括粤电力A、华能国际等。

石化:三季度有望触底反弹

二季度石化行业在需求疲软和油价暴跌的影响下,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盈利能力也相应的显著恶化。展望三季度,如果油价能够逐步止跌企稳,行业景气有望触底反弹,

东方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赵辰认为,进入三季度,石化行业将有望迎来触底反弹,盈利能力将大幅改善。而供给紧张、需求增长和低库存是支持行业改善的三大原因。

赵辰认为,在经历了近半年来的价格下跌,主要石化产品的盈利水平都大幅下滑。以最为大宗的乙烯和丙烯为例,目前其与石脑油的价差已经处于近两年的最低点。而统计显示,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北亚高成本乙烯都已经已经陷入了现金亏损状态。而基础石化原料的盈利下降,导致行业内企业纷纷降低负荷,以减少亏损。

“我们统计,东北亚地区三季度石化产能将集中检修,有效供给显著减小。以最为基础的乙烯和丙烯为例,乙烯三季度累计检修停产将达到43.7%,累计停产166.8 万吨,环比二季度将增加10.2%,月均减少3.4%;而丙烯三季度将累计停产115.4 万吨,环比二季度将增长5.4 万吨。而乙烯、丙烯的停产,势必会造成下游各个石化品种的同比例的减产,因此三季度石化的供给将显著减少。”

我们判断,供给的收缩则有望令石化产品价格出现回升,从而有利于石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回升。

需求方面,三季度本身就是石化产品传统的需求旺季,需求一般会强于二季度。赵辰表示,市场各方对于经济的担忧导致今年上半年石化产量出现了过度调整,未来在三季度随着油价的企稳,需求增速有望恢复到一个中长期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由于需求较差,下游企业普遍推迟采购,尽可能的消耗库存维持生产。赵辰认为,三季度石化补库存周期有望启动。“压制今年产量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下行时的去库存周期。尤其是4月份开始的油价暴跌,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势。以乙烯为例,截止2012年6月,国内聚乙烯在上海、黄埔、天津三港口的库存降至26万吨,比近两年最高库存43万吨低40%,2011年同期34万吨低24%。处于近两年来最低位。而近期随着油价在低位企稳,各主要石化产品在供需的支撑下,有望出现补库存周期。这也将显著提高需求,进而带动价格的上涨。”

基于上述分析,三季度石化行业景气将有望迎来久违的触底反弹,行业供需转好,产品价格也有望上涨。具体品种方面,东方证券分析师赵辰建议投资者关注受益丁二烯价格上涨的齐翔腾达;从事丙烷脱氢的海越股份、东华能源、卫星石化;以及受益丙烯酸价格反弹的滨化股份。

农业:有望从“谷底”回暖

上半年农业板块表现不佳,与CPI下行趋势基本同步,由于政策未超预期、子行业普遍低迷、企业盈利承压和催化剂较少,农业板块整体表现不理想。

“2011年上半年,在通胀背景下农产品涨价明显,推高农林牧渔行业的盈利,全行业当期利润13.16亿元,同比增长47%。我们认为,在2012年上半年,农业公司受农产品价格低迷的负面影响较大,且同比基数较高,本期利润同比增速并不理想,我们预期增速将大幅下滑。”瑞银证券分析师王鹏表示。

尽管中报预期不佳,但近期,以隆平高科、北大荒、大北农为代表的农业股表现不错。而美国较为严重的干旱,也令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强劲。尽管下半年CPI仍有持续下行的风险,但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明显好于上半年。

2012年上半年,农产品普遍价格低迷,多数子行业景气较低。糖、棉被迫由国家收储,猪价较年初下跌约20%。因此,农业板块表现不佳。但下半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止跌回稳,农业股亦有望从“谷底”回暖。

“目前农业板块相对沪深300市盈率溢价率回落至2007年至今均值附近,估值合理,市场对于农业板块2012年盈利回落已有较充分认识,可预期的范围内难有新的利空因素。”兴业证券分析师赵钦表示。

瑞银证券分析师王鹏预计,下半年粮价上涨可能超市场预期。“国际粮价正处于消息敏感期,考虑到美国推出QE3的可能性,如果QE3和不利气象、增加进口等信息一起改变市场预期,国际粮价上涨可能超预期。”

王鹏表示,为缓解粮食压力,中国政府在2012年上半年先后放开了美国DDGS(干玉米酒糟)进口、批准自阿根廷玉米进口许可、签署中美和中阿农业协议、扩大进口猪肉及副产品进口范围等等。部分政协委员也提出将粮食分为口粮和饲料粮,保证口粮自给率,放开饲料粮进口等提案。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和消费升级,未来中国粮食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因此持续加大粮食进口的可能性仍在提高,而为了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口粮安全,粮食持续涨价将是大方向。

王鹏认为,下半年农业股的投资可以着眼于两大主题。一是市场预期较早切换到2013年利润增速较高的公司,如隆平高科;二是受益于国内经济恢复和价格回升的企业,如獐子岛、好当家。

不过,对于农业股的投资风险,亦不可忽视。王鹏表示,农业行业的生产周期长,环境开放,自然因素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自然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主体较为分散,供给分散而且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给农业公司的生产决策带来一定风险。此外,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农产品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日益全球化,由于中国农业公司普遍规模较小缺乏议价能力,企业业绩不确定性风险在增加。

零售:行业逐渐转好

最近三个月,商贸零售行业表现不佳,以苏宁电器、天虹商场为代表的新老零售类公司走势疲弱。不过,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零售行业基本面在2012年一季度末已经见底,二季度、三季度环比有所转好,行业仍具备中长期投资机会。

东方证券零售行业分析师王佳认为,零售行业作为一个满足终端需求、并承担为制造端销货职能的渠道,其发展必然要与上下游的发展特点相匹配,三者之间的持续博弈决定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我们认为,规模是上一个十年整个产业链的关键词,上游产能规模快速扩张,城镇化、经济持续发展等宏观因素大幅地拉动了终端需求规模,那么零售作为中间桥梁也是快速扩张,快速成长。”

随着供给相对过剩、需求增速放缓以及成本压力的凸显,零售行业正处在一个增长模式的拐点上。零售行业将从过去追求外延扩张、主要靠规模带动利润增长向追求内向扩张,主要靠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来提升盈利能力的路径转变。

“未来具备差异化经营能力、并且求精不求大的公司存在能力领跑的机会。当然,我们不认为这样的巨大转变会一蹴而就,也肯定不会是一刀切,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阶梯分布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这个进程将会延绵持续。”谈到行业投资机会,王佳如此表示。

王佳认为,行业的景气低谷往往孕育了变革的机遇,我们相信零售行业正面临着从大向精转变的拐点,未来十年,品类专业化、体验差异化、运营精细化将成为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可能将很难再出现依靠外延扩张成就的大公司,具备专业化、差异化经营能力的“小”公司将有望存在弯道超车的空间。

中金公司分析师郭海燕则认为,中长期来看,网购发展及其带来的价格竞争,大型零售商、制造商和品牌商的产生,特色化经营模式及创新调整等因素有望推动行业渠道变革,新型行业格局和店商关系有望产生。在此过程中,家电零售商,在网购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经营但中低档定位的百货公司,以及不具备价格竞争力的超市公司将受损较大。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佳认为,从估值角度来看,目前行业PE、PB等估值指标都处于历史低点,基本面改善的时点可能会在三季度出现。三个因素支持上述判断:一是高基数影响消失;二是经济回暖,CPI持续低位,购买力逐渐提升;三是行业迎来旺季,前期被压抑需求或将释放等。

中金公司分析师郭海燕同样建议关注三季度末投资时点。“往下半年看机会主要来自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低基数效应以及消费逐步恢复,预计届时盈利增速将恢复至20%以上。短期来看,多数公司二季度销售和一季度略有提升或持平,预计消费数据增速一般的情况将持续到十一假期。”

王佳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抗风险能力较强公司及二三线城市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性公司,如合肥百货、友好集团、海宁皮城等;以及自有物业占比较高,业态创新及物业经营类企业如海印股份、步步高、苏宁电器等。

郭海燕认为,目前零售板块2012 年整体PE为16倍,估值水平已经不高。盈利层面来看,上半年板块业绩少有亮点,但若行业随之调整反而会带来新的机会,主要来自低预期下后续两个季度数据同比增速改善确定性。相对看好在渠道变革中能平稳过渡,受冲击较小的公司: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领军零售商,东部沿海经典高档零售商以及泛零售公司。

医药:静待中报确认基本面“反转”

2011年医药板块大幅跑输市场,但2012年医药板块逐步重回投资视野,今年以来整体走势较强,而从行业基本面来看,也给这种走强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1-5月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20.2%,相比1-4月20.5%略有下滑;1-5月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17.1%,相比1-4月15.8%略有上升。

6月份医药板块上涨幅度约为5%,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具体板块方面,中药、医药商业涨幅领先。主要由于中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速相对其他子板块更快。而从上市公司情况来看,2012年一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7%、1%和3%。好于去年三、四季度的情况。

估值方面,广发证券分析师贺菊颖认为,医药相对于大盘估值溢价率为1.31 倍,处于合理区间;目前动态市盈率相对于2011/2012年分别为24/20 倍,配置角度看仍然比较安全。但单个个股市值仍然不大,好公司从长期看有大幅成长空间。横向对比,A股的医药股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

“医药板块为中等市值板块,但单个个股市值仍然不大,好公司从长期看有大幅成长空间。从市值角度看,医药板块总市值及流通市值占比分别为5.4%及6.1%,这一水平仅逐步回到十年前的水平,与行业的持续成长性及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并不匹配;而从单个个股的市值来看,300亿市值以上的公司仅有云南白药、康美药业及恒瑞医药三家,200-300亿市值的公司仅有上海医药、东阿阿胶等6家,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市值在30亿以下。”贺菊颖认为,好公司从长期看市值仍有大幅成长空间。

篇10

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随着世界农产品贸易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贸易取得长足进步。10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速高于出口近10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不断加快,出口放缓,逆差越来越大。但是,今年1-5月份粮油饲料贸易情况与过去10年的贸易总趋势出现偏移。根据海关数据,虽然1-5月份农产品贸易额持平略增,但出口增幅自金融危机以来首超进口,逆差缩小。

1.农产品贸易额持平略增,逆差缩小。进入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急转直下,2月份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65亿美元和38.7亿美元,较去年12月份高点降低40%,自3月份开始回升。整体看,2013年1-5月份,我国农产品进口额45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2.2%;出口额263.3亿美元,同比增7.3%;贸易逆差较去年同期缩小7.9亿美元。2.大豆、玉米、小麦进口大幅下降。2013年1-5月份,我国大豆、玉米和小麦进口量分别为2060万吨、151.5万吨和118.4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19%和40%;进口额分别为126.1亿美元、4.5亿美元和4.5亿美元,同比下降1%、29%和23%。与之相比,2012年1-5月份大豆、玉米和小麦进口量大幅增加,较2011年同期分别增21%、74倍和6.2倍;进口额较2011年同期增14%、51.2倍和5.6倍。3.稻米进出口量价齐增。2013年1-5月份,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量合计为116.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19%;进口额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14%;同期,稻谷和大米出口量合计为25.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47%;出口额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29%。4.食用植物油进口增加,花生油、橄榄油和棕榈油增幅最大。2013年1-5月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3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23%;进口额3.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9%。其中,花生油、橄榄油和初榨棕榈油进口增幅最大,分别为126%、24%和11倍,而菜籽油、豆油和玉米油进口降幅均在30%以上。同期,食用植物油出口量3.7万吨,较去年同期降23%。

二、当前粮油饲料市场贸易变动原因分析

从长期趋势看,大宗农产品进出口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基本面的变动情况;从短期效应看,决定进出口的直接因素是国内外价格比较。今年1-5月份,农产品进口增幅小于出口增幅,逆差缩小,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而国内农产品整体供给宽松而需求不振。

(一)国内外价格比较分析

1.玉米、小麦、油菜籽等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内导致进口量下降。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和日本经济衰退引发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加之美国遭遇严重干旱等因素影响,2012年6-8月,国际市场上多种农产品经历了一轮价格上涨,涨幅平均约为30%-40%;之后价格回落,到2013年5月底,国际玉米、小麦、油菜籽等农产品价格依然高于去年同期。与国内相比,截至5月底,玉米、油菜籽到岸完税价分别与国内市场持平,小麦高于国内15%,直接导致1-5月份进口数量较大幅度下降。2.大米、棕榈油等农产品因国际价格低而进口大增。泰国一直是我国进口大米的最大来源地,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近年也加大向中国市场推销大米。据广西柳州调研数据,该市进口大米主要来自越南,每天的进口量达150吨左右,且价格在3200元/吨左右,而柳州粮食专业批发市场各类米的价格在4000-4800元/吨左右,虽然进口大米在口感上一般,但其价格优势使进口量大幅增加。由于全球产量大幅增加,棕榈油价格持续下跌,马来西亚33度精炼棕榈油FOB价格从2011年初的960美元/吨下降到2013年6月底的525美元/吨,价格下降幅度近八成,处于历史低位。随着国内植物油需求的增加,低价进口成为必然。 3.虽然国际大豆价格低于国内,但因主产国天气等原因,南美大豆装运缓慢,使上半年到港数量下降。截至今年5月底,美国大豆到岸完税价格一直低于国内,南美洲大豆的价格更低,而1-5月份大豆进口量较去年下降,我国港口大豆库存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南美大豆装船速度缓慢。据统计,2013年第一季度的装船数量仅为2012年同期的50%左右,而2012年第一季度进口激增,其装船数量均比上年同期翻一倍。目前巴西主要港口的出口大豆物流与装船进度仍在缓慢恢复的过程中。

(二)供需基本面分析

从需求看,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农产品需求的全面增长,但受食品安全事件、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前畜禽产品和需求受到抑制,养殖和深加工需求不振,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小麦和豆粕等需求增长受限;从供给看,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结转库存充裕,在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粮油饲料供给相对宽松,部分农产品进口动力不足。

1.从需求看,基本生活需求刚性增加,饲料需求疲弱,深加工需求低迷,作为原料的农产品进口动力不足。

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拉动了农产品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 但是,受长江病死猪事件、H7N9禽流感、速生鸡事件及芦山地震等阶段性因素影响,进入2013年养殖业依然不景气,畜禽养殖行业仍处微利或亏损状态。受此影响,1-5月份我国饲料产量6800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4.5%。随着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调控,玉米加工产能扩张放缓,玉米工业消费增速也有所减缓,2012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量增幅仅为6.14%,明显低于近年的平均增速。目前,玉米淀粉和酒精销售压力大,玉米深加工行业继续亏损,并创历史最长亏损纪录,酒精行业较淀粉行业略好,加工利润已于年初转正,但淀粉行业依然负利润经营,深加工产品市场弱势运行。2.从供给看,我国粮食供给三大粮食品种连年增产,玉米、小麦等品种供给充裕。

据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丰收。从三大粮食品种看,受种植效益驱动,东北等部分粮食主产区放弃大豆改种稻谷和玉米,此外天气因素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利好条件,由此带动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大幅提升。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稻谷产量20429万吨,增产328万吨;小麦产量12058万吨,增产318万吨。受我国粮食增产及2012年进口粮食数量显著增加影响,国内粮食年度结余量增加,库存充实。

三、当前粮油饲料市场新情况

当前,我国粮油饲料市场除供给宽松、需求不振等情况外,还有如下新情况:

1.东北大豆玉米播种期推迟,长势好但扎根浅,单产依后期天气而定。据大商所东北大豆玉米产区春季考察,受前期雨雪、低温天气影响,今年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通辽等地玉米播种普遍被推迟,推迟时间在7-20天不等。一般玉米要在5月底全部播种完毕,而大豆播种期相对较长,受前期不利天气影响,玉米迟迟无法播种,部分农民不得不改种大豆。较为严重的黑龙江东北部产区,改种面积达15%左右。但就整个东北产区而言,大豆玉米播种面积转化不会太大。虽然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播种普遍推迟,但由于最近气温回升较快、墒情好,玉米出苗较快且出苗齐整,但玉米扎根太浅。这使后期玉米生长存在较大隐患,七八月份是玉米的灌浆期,如果到时天气干旱或出现大风,玉米可能减产。后期玉米生产情况主要还是看天气。2.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将大幅减少。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1/2012 年度国内小麦饲用及损耗量为2600 万吨,比2010/2011年度增长92.6%。但是,2012年8月份以来,在制粉企业开工好转、小麦托市收购数量较大、售粮主体看涨预期增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主产区小麦价格快速上涨,出现2004年以来最大单月涨幅。截至今年5月底,华北黄淮等小麦主产区普通小麦价格上涨约150-350元/吨。目前,玉米、小麦价格倒挂行情反转,华北黄淮地区小麦价格较玉米价格已经高出100-300元/吨不等。目前小麦替代玉米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小麦比玉米的蛋白含量高出5个百分点,粗略计算每一个百分点蛋白折合40元,理论上小麦价格高于玉米200元以内就可以考虑小麦替代玉米。由于目前小麦价格走高,部分地区小麦价格高于玉米200元以上,而华北黄淮玉米旧作质量较好,华北、华中地区及南方销区等饲料养殖企业纷纷降低饲料小麦使用比例,增加玉米饲用比例。多数地区猪料中小麦添加比例已经由此前的35%左右下降到15%左右甚至更低。虽然部分大型饲料企业仍在使用饲料小麦,但主要属于消化库存阶段,新采购饲料小麦数量大幅下降。预计今年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量将减少1000-1500万吨,小麦饲料用途较上年下降一半。3.养殖需求开始回暖使饲料企业采购积极。5月27-31日猪价涨势较为明显,猪粮比已恢复至5.5:1以上,位于轻度亏损区间,虽然部分地区仍有压栏现象,但大部分养殖户看涨心理略有增强。因养殖需求开始回暖,饲料企业采购积极性随之提升,近期南方内陆地区站台走货量明显增加,个别站台出现空仓现象,虽然部分到货的东北玉米出现霉变超标、霉气味较浓等现象,但东北优质玉米依然呈现相对偏好行情。目前,大型饲料企业库存多在2-3个月之间,而中小企业也处于10-20天的库存水平。

四、我国粮油饲料市场贸易趋势及政策建议

(一)下半年贸易形势展望

2013年下半年,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速难以继续提高;受国际谷物产量增加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或将继续走低,下半年进口压力依然很大,全年仍将延续10年来的农产品贸易总趋势。其中,随着国际粮价继续下降,玉米的进港数量将在第4季度大幅增加,并且持续到2014年2月份,全年玉米进口约300-400万吨,具体还要看玉米后期生长情况;随着巴西主要港口的出口大豆物流与装船进度的逐步恢复,大豆将从6月份起大量到岸,装船到港速度快于年初,大豆进口将继续增长至6300万吨以上。

(二)政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开放中加强统筹,应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保障国内产业安全。

1.加快推进?粮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国内粮食供求偏紧是大趋势,因此我国应利用当前国际市场粮价较低的有利时机,围绕?粮安工程?建设,有序进口,充实中央和地方储备,把低价粮关到政府的笼子里,不去冲击市场,而是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给紧张和粮价上涨。

2.充分重视期货市场,将期货价格信息纳入政府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逐步完善,铜、白糖、大豆等品种已经成为现货市场重要风向标,玉米等期货品种市场容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经验,期货市场是商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价格体系理应包括期货价格信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探索与期货市场的交流合作,将重视期货市场落到实处,在本部门的价格体系当中纳入既有期货品种的价格信息,更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体系。

篇11

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影响分析

总的看,日本地震海啸后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基本正常,随着灾后重建深入展开和市场的逐步恢复,我国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水产品、蔬菜、禽肉出口可能会增加,但占有率较低的大米、猪肉出口受到的影响较小。分品种看:

――水产品:日本地震海啸导致核辐射泄漏后,受紫菜、海带、裙带菜等含碘丰富的海藻类产品有防辐射作用市场传言影响,我国这些产品价格一度上涨,但近期市场已趋平静,价格恢复正常。日本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市场,2010年出口额为32.3亿美元,占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3.4%,占日本水产品进口的50%以上。震区是日本渔业主产区,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2010年日本海洋渔业1/3产值来自北海道、宫城、青森、岩手和福岛等几个离核泄漏较近的县。随着日本灾后重建和市场的逐渐恢复,我国对日水产品出口有望增加,目前已有消息称近期辽宁等地日本水产品订单增多。

――蔬菜:虽然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我国对日蔬菜出口持续下降,但日本仍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对日蔬菜出口额为18.4亿美元,占我国蔬菜出口总额的18.9%,占日本蔬菜进口的50%以上。其中加工蔬菜出口8.3亿美元,占45.3%;鲜冷冻蔬菜出口6.4亿美元,占34.86%;干蔬菜出口3.6亿美元,占19.8%。震区是东京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地震和核辐射将导致东京蔬菜供应不足,从我国进口将有所增加。

――禽肉:日本是我国重要的禽肉出口市场,对日出口全部为加工禽肉,2010年出口额为7.2亿美元,占国内家禽产品出口总额的54%,占日本家禽产品进口的20%左右。日本国内的鸡肉产量30% 左右来自东北地区,该地区受到地震袭击的三个区县的产量达20%左右,生产受损将增加进口,对我国禽肉出口有拉动作用。

――猪肉和大米:受“瘦肉精”事件影响,河南、江苏等地猪肉价格曾一度下跌,但全国市场总体平稳。据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3月21日,全国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84元/公斤,比3月18日涨1.8%,比3月14日涨0.4%。日本猪肉进口最大来源地为美国和欧盟,大米进口最大来源地为泰国和越南,我国对日猪肉和大米出口较少,预计后期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虽然未来我国对日水产品、蔬菜和鸡肉产品出口将有所增加,但由于出口占国内产量的比重非常小,对国内市场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应注意市场炒作,输出的产品也应注意加强质量监管,避免损害我国农产品出口长期利益。

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分析

总的看,地震海啸可能使日本短期内农产品进口增加,出口下降,但由于日本农产品贸易占国际市场份额不大,对国际价格产生明显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短期内日本部分农产品进口可能增加。受灾的东北部地区是日本传统的水产品、水稻种养殖基地,地震海啸可能导致稻米等农作物减产,核泄漏可能引发粮食和畜牧业、渔业污染,因此短期内水产品、粮食及畜产品进口可能有所增加。

水产业:日本是水产品消费大国,本次地震和海啸使水产养殖业损失较重,目前国内水产品供应已趋紧张,为满足国内需求,面临进口压力。

稻谷:据报道,此次受灾的东北部地区是日本水稻主产区,耕地被海水淹过后,将成为盐碱地,今年恢复到适耕状态的可能性很小,加之灾区核电站放射性元素可能扩散至耕地,因此日本今年水稻产量预计将小幅下降,大米进口可能有所增加。

畜产品及家禽:日本畜产品及家禽自给率较低,猪肉、牛肉主要从美欧进口,鸡肉主要从中国大陆进口,生产受损可能使进口增加。

――短期内日本部分农产品出口可能下降。物流受阻将导致出口下降。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调查报告,受地震破坏,震区蔬菜水果市场已停止交易,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等不能按期交货现象也十分严重。新加坡(道琼斯)贸易公司的管理人士3月14日表示,受日本地震及海啸影响,日本北部部分地区大米及玉米等粮食贸易可能受到影响。总部位于东京的商品贸易公司Unipac Grain总裁Nobuyuki Chino表示,此次地震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陆地区农产品运输受到影响。

核辐射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减少从日本进口农产品。日本核泄漏发生后,由于灾区生产的蔬菜、牛奶中检测出超出规定值的放射物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已经正式声明,禁止来自日本的蔬菜等农产品进口或采取严格的检测程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3月22日决定禁止福岛、茨城、枥木、群马4县出产的牛奶、乳制品、蔬菜出口美国,海鲜等其他食品仍可进入美国市场,但要先通过辐射检测。香港政府3月23日表示,3月11日后产自日本千叶、枥木、茨城、群马及福岛5个县的牛奶、饮品、奶粉、水果、蔬菜、肉类、鸡蛋等将被禁止进入香港。韩国3月22日表示停止从日本进口可能被污染的食品。法国也表示将持续强化对从日本进口食品的检验工作。

篇12

2008年一季度,A股市场在机构的一片看多声中持续下跌,其中尤以大盘蓝筹股跌幅最大,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机构们眼镜破碎一地。市场的表现再次验证了那句古老的股市格言,多数人的意见总是错误的。看来要想正确首先得与众不同。

主要板块基本面变化

(一)消费板块基本面变化

汽车行业:2008年1-2月国内汽车销售152.25万辆,同比增长19.27%,增速较2007年全年的21.84%下降2.57个百分点。我们的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油价上涨将影响国内汽车的销售,全年汽车增速预计在17%左右,同时钢材涨价将抬高汽车厂商的成本,对2008年汽车行业的盈利趋势不太看好。

农林牧渔:前期国内外农产品期货价格普涨,催生了A股市场农业股的一波行情。我们的行业分析师判断,2008年我国北部地区将面临较为严重的旱情,可能继续推高粮价,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有望延续,重点看好产业链上游的种植业如棉花、糖,以及下游消费品如果汁、蕃茄。

食品饮料:需求增速仍然稳定,行业基本面变化不大,经过前期调整后,板块过高估值得到修正,目前估值水平接近合理区域,投资价值开始显现。

旅游:受春节前后南方雪灾影响,主要旅游景点一季度游客人数明显减少。但近期各旅游景点将集中提价,再加上进入旅游旺季,我们的行业分析师判断旅游板块在2季度的表现不会太差。

医药: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可中长期看好,尤其是医药商业,医改将促使医药商业产业集中度上升、产业链条缩短,从而提升医药商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渠道价值。经过前期调整后,板块过高估值得到修正,目前估值水平接近合理区域,投资价值开始显现。

商业: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持续创新高,各大商场也是人流涌动,显示消费需求旺盛。但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最终将对消费需求产业不利影响,而且商业板块过高的估值将制约其2季度的市场表现。

(二)投资板块基本面变化

房地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楼市可谓风声鹤唳,央行公布的2季度信贷数据也显示,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再仅仅是说说而已,国内持续多年的楼市牛市确实出现一系列不好的变化。尽管各方公认房地产的拐点是增速的回落而非价格的下跌,但资本市场注重的却正是增速的变化。因此,我们的行业分析师判断,经历了前期大幅调整的地产板块在2季度表现的机会仍然不乐观。

钢铁:年初铁矿石大幅涨价,尽管随后各钢企纷纷调升了产品的价格,但国内信贷的紧缩无疑将影响投资人未来投资钢铁股的热情。我们的行业分析师判断钢铁行业未来将进入高价格、高成本时期。

有色:电解铝、锡价、金价坚挺,我们的行业分析师看好2季度铝、锡和黄金。

机械:机械行业属于投资品,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央行公布的2月信贷数据给予了那些还抱有一点点希望的投资者当头一击。行业分析师判断,随着本轮经济景气周期进入尾升,机械行业的投资机会将日益减少。

(三)科技板块基本面变化

电子元器件:近期行业数据显示,电子元器件基本面情况要好于市场之前预期,预计2008将延续调整态势,但整体状况将好于2007年。考虑到1季度电子元器件板块表现好于市场水平,行业分析师认为2季度该板块持续跑赢市场的概率较小,建议关注中长期机会和回调后业绩增长较为明确的个股的投资机会。

通信设备及服务:我们的行业分析师坚定地看好未来国内电信行业整合和3G投资给电信设备供应商和中国联通带来的投资机会。

计算机软硬件: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2008年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增速将在20%-25%之间,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硬件相互融合,行业盈利水平将有所提升。

(四)资源、运输板块基本面变化

煤炭: 2季度是煤炭行业的传统淡季,不过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在旺盛的需求拉动下,2008年的淡季可能提前结束。此外,3月中日长协煤价将开始谈判,预计2008年中国出口日本的长协煤价有望大幅上涨,其中动力煤涨幅可能达到120%左右,炼焦煤涨幅可能达到150%左右。虽然出口占各煤企的比例不是很大,但短期内可能对煤炭板块形成刺激。

交通运输: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尽管机场收费改革将影响机场类公司的收入,但机场行业稳定的盈利增长仍可看好;航空公司客座率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将带来不菲的投资收益,因此也可看好。至于港口、水运受外贸增速放缓和全球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认为不太看好。高速公路基本面变化不大。

(五)金融板块基本面变化

银行: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银行业凭借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能够应对央行的信贷紧缩,2008年银行业业绩增长仍将达到40%-45%之间,因此看好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表现。

证券:我们的行业分析师认为,2008年券商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有望持平,创业板、股指期货等创新工具的推出将增加券商盈利点,因此对券商股仍然看好。

各板块估值情况

按照市场目前预期的2008年沪深300公司盈利增长30%左右计算,截止到2008年3月19日,沪深300公司按2008年预测业绩计算的加权平均市盈率为20.27倍,在22个大类板块中,除钢铁、金融、化工、交运设备板块的估值水平低于沪深300的平均水平外,其余板块估值水平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随着宏观调控紧缩政策的明朗以及国内经济高位回落的趋势形成,我们预计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下调整2008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预期。我们的市场策略分析师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对2008年沪深300的盈利增长预期可能调整到20%左右,据此估算沪深300的动态估值水平为22.3倍左右。相应的,各板块盈利增长和估值水平也将面临新的向下修正。

2季度行业配置策略

篇13

而相较农产品来说,目前投资资金参与较为显著的是工业品,有色金属节节拉高,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全球经济的企稳复苏,投资资金流入商品市场,并开始亲睐周期性商品。

供求关系上,铜镍锌等出现供应端的受阻,所以有色金属的上涨主要是宏观经济回暖、供应端出现问题背景下的资金推动的共同作用。当宏观经济开始复苏时,周期性品种会出现率先上涨,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工业金属的需求有望增长,基本面较佳的金属表现会逐渐变好,值得关注与投资。

伦敦铜目前处于1932年开始的百年循环中的第三次30年循环中。每一个百年循环又是由三个30年循环构成,30年循环又是由三个10年循环构成。现在我们来分析第三次30年循环。

第三次30年循环是从2001年11月1335美元开始的,1335美元起涨,到2006年5月8800美元完成第一循环上涨。后经过近3年的调整到2008年12月2817美元触底,恰好落在2006年9月15给出的2500至3000之间。之后的铜价运行在30年循环的第二次上涨循环。根据循环理论时间周期,循环的高点时间在2011年8月左右,这与当年的价格运行周期非常吻合。接下来,铜将走30年循环中的第三次上涨,第三次循环的时间会在2018年,价格会很可能再次创造历史新高。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种,之前笔者也有提到,就是橡胶,这个品种持续下跌3年,逐渐开始步入寻底阶段。

通常情况下,成交量上升,伴随着持仓上升和价格上升,因为大家看好这个市场,有场外的新资金进场,自然推动价格,成交量和持仓量的上升;反之价格下跌,伴随成交和持仓的减少,因为大家不再看好这个市场,都在撤离。但有两种特殊的时期,一个就是当行情走了一段之后,价格上涨,但伴随着成交和持仓的减少,那么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上涨行情即将结束。二是当市场持续下跌了3年多,幅度达到近70%之后,持仓量却创出了历史最高,与通常逻辑是背离的。那么我们只有一个解释,在持续下跌了那么大幅度,已经开始有大量场外资金进场承接,市场认为价格已经见底。

篇14

美麦行情启动

7月29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小麦和玉米继续上涨狂潮,其中大豆期货跳涨至一周高位,玉米期货近月合约则创出历史新高,与玉米替代关系密切的小麦期货也重启涨势。

受外盘行情感染,7月30日大连豆类跳空高开,大豆1301合约收盘大涨168元/吨,涨幅达3.65%,收于4775元/吨。豆粕日内再度强势领涨,近月1209合约和1301合约强势封于涨停,1305合约也接近涨停报收,各合约增仓近17万手。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期货三大品种涨幅也在1%以上。郑州强麦1301合约收出“第五阳”,盘中涨幅一度达1.41%。

有种说法,粮价是百价之基,而小麦价格又是粮价之基。小麦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主要来源,除自身商品价格外,还拥有“基础价格”属性。以小麦为基础,衡量农产品投资价值历来是不少投资者的首选策略。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总面积、总产量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全球有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如果小麦开始发力,那么其他农产品价格也要纷纷上涨。从实践看,2006年农产品牛市爆发的导火索正是小麦。当年澳大利亚大面积干旱导致其小麦减产近1/3,引发全球范围内小麦期货价格连续暴涨,随即带动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期货的连续上涨。后来,也因为小麦期货价格率先回落,才使得农产品从牛市转入调整期。

国际投行已开始逐步调高小麦预期价格。据麦格理7月30日表示,未来几个月全球小麦市场供应趋紧将推高价格。实际上,小麦供应自去年以来就开始下滑,因稍早俄罗斯、欧洲和哈萨克斯坦遭受干旱,且这些地区可用于出口的小麦数量下滑。

该机构称:“美国小麦出口将弥补缺口,这将推动CBOT小麦追随玉米涨势。”据悉,美国9-11月期间播种的冬季小麦作物土壤条件变得干燥,且厄尔尼诺现象料导致澳洲小麦天气条件干燥;阿根廷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因大麦种植面积扩大。

豆类何时交棒

豆类牛市何时交出接力棒?这是目前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当前市场对豆类走势仍普遍看好。浙商期货首席农产品分析师徐文杰表示,因今年美豆播种时间提前两周,未来两周将进入关键生产期,到8月中旬左右,美豆产量才能初见分晓。当前最应关注的无疑是将于8月10日公布的美国农业部7月月度报告。

而从盘面来看,美盘豆类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回调,但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外盘机构非商业持仓来看,并未有明显缩减,机构对美豆的多头持仓比例已接近40%。有机构分析,此数据或仍可说明外盘对后市行情的乐观预期,而国内豆类经过一周的调整之后,仍有再试前高可能,若天气炒作延续,则豆类有望再创新高。

徐文杰认为,现在还看不到豆类期货涨到何时。不过,一旦美国农业部大幅下调单产,那么豆类牛市非但不会交出接力棒,还会从预期牛市转为真正的牛市。

笔者也注意到,全球粮食市场已经出现了三个警示信号,小麦接棒之后农产品涨势或出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