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的异同范文

中西文化的异同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文化的异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摘 要] 本文从三方面对中西文化异同进行了比较。一、中西文化在广告语言方面的异同;二、中西文化在体态语言方面的异同;三、中西文化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广告语言 体态语言 时间观念

随着中国加入WTO, 随着全世界正在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更加密切。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很难体会英语语言以及某种行为的深意和微妙,而很多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恰恰取决于你对这种微妙之处的理解和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和精通商务往来目标国的语言,更要掌握和精通它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向来是不可分的。所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首先找到多个恰当的角度和切入点,然后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表象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切入点也应该是商务活动中需要掌握的知识。

一、中西文化在广告语言方面的异同

广告不单纯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甚至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世界各国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广告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广告词作为广告的载体,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很难把我们推向世界的产品的广告译得合乎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反,如果没有英美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很难体会英文广告的深意和微妙。比如:汉语的广告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谐音和双关。我国的黄河冰箱的广告词“黄河冰箱,领鲜一步”中的“鲜”就与“先”谐音。另外,我国的茅台酒的广告词“国酒茅台,世界之醉”中的“醉”也用了“最”的谐音。台湾一家钟表店的广告是“一表人才,一见钟情”,这里连用两个双关成语,突出刻划了钟表的端庄俊逸,让人一见钟情,产生非买不可的购物欲。英文广告比较洗练、含蓄,也经常运用比喻、象征、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其中最难理解的也是最难翻译的是双关。 广告英语还经常采用头韵(alliteration)、元韵(assonance)、押韵(rhyme)、假韵(consonance)等韵类增加广告词的音韵美。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文广告,下面就一条英文本土广告做一分析。

这是一则“PORSCHE”“保时捷”汽车的广告。

Its sound is as unique as its shape./Its brakes are as unique as its engine./It’s not built to be something to everyone./But everything to someone. 这则广告词中前两句运用了Parallelism 结构(“平行”,汉语中叫“排比”)。这一结构使用的规则就是用相似的语法形式来表达相近的意义, 作用就是使句子本身更有韵味。那么借助于这一结构,表达了保时捷汽车的声音、外形、制动和引擎都是独特的。另外,这则广告词中的前三句,还运用了头韵(alliteration)“Its”,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则广告词中后两句运用了复合词的调换,第三句中的 “something”和“everyone”在第四句中换成了“everything”和“someone”。通过这一微妙的复合词的调换,传达了保时捷汽车与众不同、精益求精的技术。这两对复合词是这则广告词的亮点。

另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前些年有这样一则报道:某电池厂生产的“白象”电池,在国内产销两旺,但相同的产品,包装上英文名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国外销路并不看好。究其原因,原来产品英文名处理不当。在英语里“white elephant”喻指“庞大,但无用的东西”。这种比喻有一个典故。原来暹罗国(古泰国)盛产白象,由于其体形庞大,性情温顺,毛色好看,又数量不多,被看成一种稀罕之物,仅供养于宫中,作为国王的宠物。国王为了处罚大臣,就把食量惊人的白象赏赐给大臣,很快大臣的家当被吃了个精光,但因为大象是国王的赐物,大臣又不敢随意处置,只得硬撑着,直到一贫如洗。所以在英语里“white elephant”喻指“庞大,但无用的东西”,也难怪以此命名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不受欢迎。如果弄清了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失误和损失。

二、中西文化在体态语言方面的异同

在表达数字方面,中国人常用食指表示一;食指和中指表示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表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表示四;五个手指表示表示五;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六;食指和中指与大拇指捏在一起表示七;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食指弯曲表示九;一个拳头表示十。英国人在表达一至五时,和中国人的手势是一样的。在表达六至十时,他们用两只手。比如:他们用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和另一只手的食指表示六,其他依次类推。而美国人却用大拇指表示一;大拇指和食指表示二;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表示三。在篮球比赛时,我们经常会看到美国人用这样的手势表示“三分球”。四和五依次类推;从六到十他们也是借助于两只手来表达。由此,我们知道中、英、美三国在用手势表达数字时是完全不同的。中西文化在体态语言方面还有其他的不同。中国人常常用“翘直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表示赞赏之意,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者常用“大拇指竖起,余指握拳朝上,大姆指朝向手体右方”表示搭便车。但是在希腊,此种手势则有污辱和轻视对方之意。中国人通常用“双手掌心朝外,举至头部位置”表示投降,而英国人则用这一手势表示让观众安静,希腊人认为这种手势含有侮辱人之意;要想确认:您是在叫我吗?中国人常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美国人用手心指向自己的胸口;要表示“到这儿来”英国人和美国人通常是伸出食指,手掌朝着自己的脸,将食指向内屈伸;中国人则是伸出手臂,掌心朝上或朝下,然后屈伸手指;希腊人用手和前臂形成一个弓形,然后前后摆动整个手臂;而大多数欧洲人认为希腊人的这个手势表示让人离开。

中西文化在体态语言方面的冲突更是屡次发生。几年前,欧洲的水手下船游泳,他们游到了东地中海的。这时,由于语言不通,站岗的希腊士兵用“手和前臂形成一个弓形,然后前后摆动整个手臂”这个手势示意他们过来接受检查与盘问。水手们以为是让他们赶快离开。于是,士兵们越是摆动手臂,水手们越是使劲往远处游。最后,士兵们以为这些人一定是偷渡者或不法之徒,只好开枪射击了。如果多了解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这幕惨剧完全可以避免。

三、中西文化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异同

不同文化中的成员时间观念有所不同。总体说来,北美和欧洲的德国人时间观念很强;而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美国人视时间为一项重要的资源,他们经常会说“时间就是金钱”;德国人非常守时,他们对于预约不迟到亦不早到,迟到和早到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对于美国人和德国人来说,如果确因有事让人等了5分钟,必须做出解释。欧洲的意大利人时间观念不强,赴约常常迟到,认为这是“风度”。迟到者往往以交通拥挤等为理由,无须多做解释;在英国,如果是一种社交场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礼貌的,因为女主人要为客人做准备,客人去早了,她还没有准备好,会使她难堪,最好是晚到10分钟;非洲的埃及人的时间观念也不强。如果埃及人说:“稍等,5分钟”,就意味着要等半小时;在南美洲的巴西迟到1小时,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中东一些国家,预约都是大概时间,按约定时间前往,常常要等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对阿拉伯人来说,他们对时间的感觉是“看上帝的安排”;俄罗斯人在时间安排上也比较随心所欲。

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诸多差异性。除了以上提到的,在其他诸多方面都有可比性。所以教师应通过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为学生在将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排除语言及文化障碍,为顺利实施商务活动奠定良好的语言及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辜正坤:难以相融的中西文化,《北大访谈录》,2001.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2

论文关键词:环境语,空间,时间,差异

人类的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非语言交际涵盖的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很多。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四大类。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

一、环境语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环境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讲,环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交际。纳普认为,人们既受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这种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这一信息一旦发出,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也会发生变化。梅拉比安将环境引发人们情绪的反应分为:有激发性/无激发性;愉/不愉;受约束/不受约束三种类型(Knapp,1987:107)。

二、影响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环境因素

影响非语言交际的环境因素很多,本文着重从空间、时间差异方面分析影响非语言交际的环境因素,以期达到促进交际的效果。

1.空间信息的差异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Hall,1973:180)。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有的规则。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如体距的差异;对空间范围的感觉也不同,如对个人领地的不同态度;文化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如利用空间距离显示地位差异。正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人们有时会认为他人过于鲁莽,侵犯了自己的领地。霍尔将空间范围分为: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非正式空间三种类型。非正式空间指的是人际交往中近体距离和领地要求,具体可分为拥挤、近体距离、领地性、空间取向及座位安排。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中英空间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异。

(1)对待拥挤的态度

罗斯纳安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本质差别为中国文化具有聚拢性,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离散性。

中英的悬殊差异表现在受到冲撞或推挤时的反应上。英语国家的人总是要竭力避免与人碰撞,一旦受到了冲撞,反应就极其强烈。中国人遇到碰撞时同样感到不快,但常常抱着容忍的态度,认为人多,在所难免。

中国人聚餐时,如果雅间位置不够,他们宁可挤在一起也不愿意分开。英语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占用两间或宁愿轮流用餐也不愿挤在一起。

(2)近体距离

交际双方关系疏密不同,体距不同。霍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体距最小,仅限于恋人、家人之间;个人距离次之,存在于朋友和亲戚之间;社交距离再次,主要用于处理公事或陌生人之间;公共体距最大,主要用于公共场合,如演讲等。

文化不同,体距也不同。通常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国家要近得多,在公共场合更是如此。如在我国有时可以看到公共汽车上两人同坐一个座位,这在英语国家十分少见,哪怕是一家人,他们也会分两辆车坐,或其中一人站着,因为在他们看来,挤在一起是无法忍受的。

体距学认为,对交际关系的预期效应与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体距相一致,否则将导致不安和焦虑。而中西体距文化的不同也就成为误解的根源。

(3)领地观念

空间观念的核心就是个人领地的所有权以及对这种权利的维护。.行为科学家一致认为领地性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有助于调整社交活动,但也会成为社交冲突的根源。文化不同,领地观念也会有所不同。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地范围,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和公共场所,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地范围。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反映是对privacy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十分重视个人隐私的维护,他们认为同中国人交往中最大的冲突就是他们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例如,在英语国家,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对于这一点,在中国生活或工作的英语国家的人曾普遍抱怨,中国的服务人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不能得到独处的自由。

(4)空间与取向

空间不仅指水平距离和取向,还有高低取向和距离问题。取向是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社会和世界所采取的态度,涉及到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问题。

利用空间取向来显示地位高低的方法很多,法庭上高高在上的法官、教室里的讲台、宴会上的主宾席台无一不表明地位高者所占位置也高。英语国家讲究女士优先的习俗也表现在利用空间取向表示对女性的照顾和尊重。例如在英国集体合影时,女士坐在前排,男士站在他们身后,官员站在两侧,而且一般站在后面。这与我国的位置排列大不相同,在我国重要的人物和领导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都按地位高低或年龄长幼排列。

(5)座位安排

座位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文化不同,我国和英语国家在座位安排方面也存在差异。以宴席座位为例,英语国家餐桌以右为上,左为下,而我国则以面向南或面向门为上、以面北或背门为下。英语国家夫妇双方参加宴席时,男主人陪女主宾,女主人陪男主宾;而在我国却是把同一性别的人排在一起。所以,在英语国家一般是男主人陪伴尊贵的女主人入席,让其坐在自己的右侧;男主人左侧为第二位重要的女宾。女主人陪伴尊贵的男宾客席,让男主宾坐在其右侧。中英宴请座位安排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国人认为最尊贵的位置是最显著的,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离主人近的位置是显著的。中国夫妇坐在一起,而英语国家却尽量将夫妇分开,避免两名男子或女子坐在一起。

2.时间信息的差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人类学家霍尔将文化时间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技术时间三类(李中行、张利宾,1991)。

技术时间是一种精确地时间结构,精确地测量出时、分、秒等,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与人际交往或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由历史沉积而形成的,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能力。如在我国,农民根据农历的24个节气计算时间、安排耕作等。随着国际化的进展,不同文化的技术时间和正式时间系统日趋相同,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不断被淡化。相对于技术时间和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最为复杂,在跨文化交际中叶最难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也主要表现在这类时间之上。

霍尔将不同文化的时间习惯划分为单元和多元两类。单元时间文化认为在单一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该文化成员做事严格按照明确的时间表进行。多元文化认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做多件事情。该文化成员做事比较随意。我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时间文化,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诸多障碍。如中国人以前拜访朋友时不习惯事先约定,以为友情无价,手上除非有重要的事否则都可以放一放;另一方面可能以为事先约定,主人须为此做准备,怕打扰了主人。而英语国家受单元文化的影响,不仅要事先约定,往往还要规定谈话结束的时间,以便主人安排接下来的时间。这样中国人的拜访会让外国朋友措手不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而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过于冷漠,而西方国家的人则认为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单元时间文化,进入单元和多元时间并重的时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和英语国家在环境语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不了解这些差异势必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进行文化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文化的异同点,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所在,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通过对比,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以实现顺利成功的交际。

参考文献:

【1】Knapp,M. No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 2nd ed. Holt,Rinehart&Winston. 1978

【2】Hall,E. T. The Silent Language. Anchor Books. 1973

【3】李中行、张利宾.非语言交际----人际交流的艺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篇3

中西方餐桌文化因其形成历史、民族背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属性和经济结构等不同而不同,同时,又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彼此影响,相互吸收,以满足更大的需求。本文将以中餐和西餐的餐桌礼仪为例,对其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加以叙述。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的相同点

想要掌握好餐桌礼仪,就必须要了解餐桌礼仪的基本准则。虽然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别甚大,但是基本准则却大体相同。

首先诚信守礼。所谓守礼自律,就是诚实守信、守法循礼。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餐桌礼仪,不可违背。餐饮活动中,我们务必要待人以诚,表里如一,才能更好的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括出了东西方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守则。

其次要尊敬他人。在餐饮活动中,中西方的饮食礼仪都有敬人的原则。无论是落座、交谈还是接物,我们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做到处处不可有失敬之处,更不可侮辱对方人格。谨记敬人本身就是敬自己。

第三要谦恭适度。餐桌虽是交流情感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做过了头或做不到位,都会让自己失了身份,所谓的“过犹不及”便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运用餐桌礼仪时,我们要态度谦虚、不卑不亢,以自尊和尊人为准则,做到大大方方,谈吐适度。

第四要宽容豁达。餐桌之上,人与人之间由于生长环境、生活经历或修养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不可能消除。这就需要我们宽以待人。对于不同于己或不同于众的人要耐心包容,这不仅能够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扩大交往空间。

第五要人乡随俗。因为国情、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餐桌上完全可能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这时,我们要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正像英语中的那句“when in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点

《礼记·曲礼》中的“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

转贴于

惯,而餐桌礼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不但可以使你在各样的餐饮活动中游刃有余,也能更好的展现个人风采。

首先是入座方式不同。中餐讲的是先长者、后女士的原则。坐下后姿势要端正,脚放在自己的座下,不可任意直伸。手肘不可靠在桌子边上。更不要将手放在邻桌椅背上。而西餐中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且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男士要帮助女士拉开和推进椅子。用餐时,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

其次是餐具使用。中餐餐具一般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勺子等几种。用餐时,不要伏碗吃饭。应该端碗。用匙饮汤,不举碗海喝。不用筷子在餐盘中乱翻。任何情况下不反扣餐具,无论是碗还是酒杯。不能用舌头舔舐餐具。上餐时,不可用筷子互相敲打,或拿筷子敲打餐具。西餐餐具包含刀、叉、匙、盘、杯等。使用刀叉的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式相同。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尽量避免更换频繁。

第三是进餐礼仪不同。吃中餐时不要急于动筷,须等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客人才可用餐。如果有长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夹菜时,须用公共筷。西餐中,喝汤时应先用汤匙向后往前舀汤,以免弄到别人身上,另外,喝汤绝对不能出声音。吃面包时,要先将面包撕成小块,再由左手拿起来吃等等。

第四是酒水礼仪不同。殷勤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敬酒态度要大方,应起立举杯并且目视对方。借敬酒之名行灌酒之意,甚至偷偷给别人的杯子倒酒都是有违礼仪的。喝酒的速度以不超过宴会主人的速度为好。饮酒也不宜过度,以控制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为宜。按西餐传统,主菜若是肉类。则配以红酒,若是鱼类则配以白酒。无论哪种酒,都与中餐相反,切忌一饮而尽或是边喝边透过酒杯看别人。饮酒前要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若杯上留有口红印,应用面巾纸擦拭,不能用手指擦拭。

第五是停餐方法不同。如果是席间暂时离开。中餐是把筷子并拢、纵向搁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将筷子横向搁在碟子或碗上则表述酒足饭饱不需进食了。西餐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排在盘中。刀叉不应突到外面,切勿边说话边挥舞刀叉。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并拢排在盘中即可。

篇4

关键词:文化;语言;联想意义;翻译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处理文化问题是最令人困扰的。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反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而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是最基本的一个,它是支撑语言系统的支柱以及传达语言信息的使者。同一个词汇或短语在不同文化中所反映的形象和在头脑中的联想是不同的,这些就是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的文化负载词或短语。然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解码和编码的过程。由于大量的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或短语时就显得困难重重。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并对其进行更深层的研究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尽可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转换。

1 联想意义的分类

联想意义是语言标志所唤起的想象和形象。在西方社会和中国。有许多词汇或短语有着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却因为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些联想意义可以分为3种类型。

1.1 联想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意义不同

其实,联想意义的不同就是文化信息的鸿沟。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对同一个事物通常都会有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财富、权利和活力的象征。曾经有一档娱乐节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名字就叫“小神龙俱乐部”。然而。西方人却很难想象“龙”这一形象会成为娱乐节目的名字。因为对他们来说,“龙”常常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必须被摧毁的可怕的怪兽。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对“龙”有如此解释:如果你称一位女士为龙,那么你就是说她是性情暴躁而令人不快的。

在中国,“东风”是温暖而和煦,能够使万物复苏、草木丰润的。人们经常把它和春天联系起来。这可以从许多历代有名的诗词中看到。比如:“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西厢记》中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但在英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东风却是寒冷的,它更像是中国的西北风。而英国人把西风赋予了美好的事物,想到它,人们就会想到温暖和生命的起源。在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在春天复苏的精神。 在中国和西方,还有许多的词汇和短语激发出人们不同的联想。比如:蝙蝠、狗、红色、数字(4,13)、兔子、老虎和狮子等,他们经常使两种文化中的人们困惑不堪。

1.2 联想意义只在一种文化中体现

有些事物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任何联想意义。

“鹤”在汉语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但西方人对“鹤”并没有任何联想。

另一个例子即“红楼”。在中国,“红楼”通常并不仅仅指红色的楼,它常指上层人士所居住的宏伟豪宅。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人们总把它和“爱情”相提并论。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诗词中窥见一斑:“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此外,《红楼梦》中“红楼”的翻译难倒了很多翻译家。而在英国,这个词却不会使人们联想到更多。同样,兰花、柳树和蓝色等也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联想意义。

1.3 联想意义在两种文化中相同

尽管不同文化问存在着文化信息的鸿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和谐的一面,否则交流就不可能实现。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些词汇不仅字面意思相同,联想意义也很相似。比如:鹿是胆小而温顺的、狐狸是狡猾的、驴是愚蠢的等等。

2 文化负载词的联想意义的翻译

具有联想意义的词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负载词。朱光潜曾说在外国文学中最难理解和翻译的就是联想意义。它具有特殊的感情并很难在字典上查到。如果我们对另一种文化的习俗、历史环境等不甚了解,那么翻译这类词汇将有很大困难。事实上,即使我们意识到也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难免在翻译过程中有文化信息的丢失。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不可译的,但对于联想意义的翻译,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2.1 同构和翻译

志为了支持和解释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同构理论。他认为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标就像是数学当中的等式。3个数字2-4-8排列形成了系统A,另外3个数字16-32-64形成了系统B。如果想把2从A中取出,放到B中。我们必须把2放在16的位置。因为在A中2的意义等同于B中16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成分,当然也适用于联想意义的翻译。根据同构理论,我们可以把“西风”换成“东风”,反之亦然。方崇在翻译坎特伯雷故事时就把“东风”翻译成“西风”,以使其两种文化中的意象一致。同样,在翻译“as timid asrabbit”时,我们可以把“rabbit”替换成“鼠”。

2.2 直译和意译

尽管属于不同的民族,英国人和中国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态度和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直译是可行的。对于第三种类型的联想意义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可以直接翻译成“像狐狸一样狡猾”。但直译则不适合用来翻译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联想意义,直译加注却不失为有效的方法。Hart教授把《西厢记》中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翻译成:

I am saddened hy a myriad petty woes

And,thougII I speak not,

I am angry

At the breeze from the east.

他直译了这句诗,却加了注:The east wind is symbolic of spring.with its urge to love and mating.

但有时候,译者被不同的文化所局限而不得不舍弃直译而采取意译。意译是试图找到两者在意义上的等同。我们不必把“dragon”翻译成“龙”,而只要找到意义相近的词语。比如:Some-times a person who pre~ntA hiraself as kind and gentle can in private turn out to be a dragon。who breathes fire.可以翻译成:有时,某人在公共场合显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在私下里却像个凶神恶煞。

篇5

一、双向性文化教学的提出和开展

跨文化交际是语言和文化的双向交际,其中必然出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只有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平衡发展,才能做到跨文化交际的对等和成功。因此,外语教学要确保学习者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双向性文化教学体现中西文化并举的观念,要求教师在文化教学中注重对中西文化进行双向考察,从教材入手引导学生从教学材料中挖掘中西文化的元素进行对比与分析,从而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双向性文化教学要体现平等的原则。文化教学中不能厚此薄彼。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互相尊重,。一味崇洋媚外或者妄自尊大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双向性文化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原则。文化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文化课程中,如《跨文化交际》、《欧洲文化入门》等,文化教学应贯穿所有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渗透。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四年本科教育的始终。双向性文化教学还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双向性文化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储备,更要注重跨文化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双向性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建立足够的中西文化的知识储备。既要注意西方文化的积累,又要调集已有的中国文化的储备,并随时拿来比较研究,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分析和融会贯通。其次,教师对两种文化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教学材料中的文化信息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即明显的文化语料和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针对英语教材中侧重西方文化知识的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料中的文化“节点”,如词汇、主题、意象等,展开对比分析,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最后,双向性文化教学要注意与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切忌机械地文化传输,为文化而文化。

二、文学作品在双向性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与之产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是文化文本和意义的载体。文学作品因而成为一种可视的、方便获取的、有效的文化教学工具,通过作品分析可以揭示这些文本背后潜在的文化意义。文学阅读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赏析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解读过程。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可以用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用来进行文化教学。通过文学作品的阐释,揭示隐藏在人物和情节背后深层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背景信息。

文学作品为跨文化教学提供了多元的文化教学材料。文学作品的主题丰富多彩,如“风土人情”、“种族关系”等。不同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同时便于教师根据不同的选材和主题进行针对性的跨文化教学。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知识。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而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可以提供适合大学生年龄层次和特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跨文化文学阅读中读者的角色不容忽视。Culler强调指出,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参考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对阅读中读者视角的重视和文本诠释的多样性特征使英语教学中的文学阅读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阅读活动。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文化、学习和生活背景,对同一作品的解读可能千差万别。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肯定有差异。这种理解差异在文学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允许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分析这些异同从而挖掘出差异背后深层次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原因。

文学阅读,尤其是跨文化阅读,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对比分析是跨文化阅读的重要方法。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具备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深刻理解并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为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摄入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对于文学作品中明显中西文化对比信息,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对于作品中潜在的文化对比,要调动学生已有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并重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原因分析,文化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通过对比阅读可以揭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和误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中就是一个鲜明的跨文化教材。小说中塑造了两组鲜明的文化形象:第一代移民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他们的子女,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香蕉人”,则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两组人物形象及其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顺、谦恭、吃苦精神等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对美国文化背景下的自由、个性等思维方式有辩证的理解。小说中充满了我国学生熟悉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冲突等,是非常生动的跨文化素材。中国文化被放在了学生熟悉的语境中,学习者容易产生亲切感,对文化差异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用场景化的、生动有趣的文学文本作为跨文化教学的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