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电子工艺 工艺文件 6S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7
0 引言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实训课程对培养工科类学生电子工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一定的电子工艺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工科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才能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吻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①
1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实训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接触电子制造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先进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电子工艺实训室增加了贴片机、自动印膏机、手动印膏机、回流焊等用于贴片元件装配的设备,以及进行PCB制板的一整套设备,实践教学内容在保留原先手工焊接训练、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装配的基础上, 增加了PCB制板、贴片元件装配工艺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实践训练
基础实践训练包括手工焊接训练、拆焊训练、几种小型电子产品安装、焊接及调试几部分,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焊接技能,学会常用元器件检测方法,了解小型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1.2 表面贴装工艺训练
收音机作为经典的实践教学载体,在保留其分立元件插接装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贴片元件、插接元件混合的装配方式,实训中学生通过动手印刷锡膏、贴片、回流焊接,掌握贴片元件手工装配过程。首先,学生利用手印台印刷锡膏,要求学生刷膏时用力均匀,锡膏厚度合适;其次,学生进行手动贴片,因为贴片元件体积小,不同型号及规格的元件外型几乎一样,为避免错贴、漏贴,采用工位装配方式,每个工位放置若干种盘状纸编带封装的贴片元件及用于取放元件的真空吸笔和镊子,工位上附有元器件安装的PCB板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完成贴片元件的装配,贴装完毕后,学生要检查元器件的贴装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特别是有极性元件,更不能装错,比如,收音机低放部分贴片二极管正负极装错,会造成电路电流的不正常。最后,将装配好的PCB板送入回流焊机中完成焊接,焊接后的还要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虚焊、连焊的地方,因为放置贴片元件时元器件移动可能会造成锡膏桥接。
1.3 印制电路板制作训练
电子工艺实习所做的电子产品通常都是使用常规的配套器件和设计好的线路板,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只需要机械地插件、焊接、调试,缺乏对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在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Geber文件输出、裁板、贴膜、曝光、显影、腐蚀、清洗等一系列制板过程,然后进行元件检测、成形、镀锡、安装、焊接、测试等,完成循环彩灯的整个制作过程。在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设计、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该实训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PCB制板的一般流程,为今后的电子科创活动打下基础。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CB制板,所以选用的实践载体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会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选择相对简单的循环彩灯作为实训载体。
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实训内容③
通过购置新的电子工艺实训设备,开发新的实践项目,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优化。
2.1 重视课程的综述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信息化社会,电子工艺发展迅速,在综述环节通过大量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手段介绍当今电子工艺发展状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电子工艺发展现状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实践课程的学习目的,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所能解的知识及应掌握的技能,以及本课程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2 编写电子实践工艺文件,加强学生工艺技能的训练
原来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的是,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后,根据教学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往往由于学生记忆不全或有误造成操作e误,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现在,学生进行工艺训练及电子产品装配前,首先要求学生编写工艺文件,然后学生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训练以及产品的安装与调试,避免了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安全性。工艺文件作为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反映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装配准备、装联、调试、检验、包装入库等各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及规范,在实践课程中,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中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的种类及其作用,懂得工艺文件对指导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实训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写方法,在实训中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保证了实训产品装配质量。
2.3 引入6S管理观念,培养学生责任、安全、节约意识
6S管理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规范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6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整理”主要是指工作中区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事与物,再将现场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现场;“整顿”是指,将物料、器材、工具、文件的位置固定下来,明确数量并进行标识,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清扫”主要是指将实训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并注重细微之处;“清洁”是指,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状态能维持下去,并进行标准化;“素养”是指,培养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团队精神;“安全”主要是指,清除事故隐患,排除险情,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④在电子工艺实训中,根据企业广泛应用的6S管理方法,结合电子工艺训练课程的特点和实训条件,制定学生实训中的行为和评价标准,在锻炼学生的电子工艺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树立责任、安全、效率、节约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具体如下:
(1)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将与实训无关的物品放在工作台上,个人生活用品要放在工作台下面的柜子里。(2)将与实训有关的工具、材料、元器件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手工焊接烙铁要按要求摆放在右上侧,工具包放在左上侧。(3)课后清理、清扫自己的工位及周围,保持清洁,最后将剩余的材料及元件上交,培养节约意识。(4)保持、维护自己工位所有实训物品清洁、整齐、有序,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6)学生要严格按照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作业,减少人身伤害,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在实训过程中,要按照以上标准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并将学生的表现计入课程考核中。
3 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
原课程考核为三部分: 电子制作、实践报告和平时到课率。为了更加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包括考勤及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件、报告四部分。考勤及行为规范考查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尊章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工艺文件编制及具体操作是否正确、符合要求;考核件考查学生做出产品的质量情况;报告考核学生对产品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产品安装、调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后的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
4 结束语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发展,不能仅满足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作的过程,完成一些模仿式的焊接训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⑤根据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和调试的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电子工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生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避免了工作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反映学生实践训练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的培养。
注释
① 王晓红,李欣.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进[J].高教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0):120-121.
② 奕庆磊,刘宏宇.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125-127.
③ 李丽秀,张存芳等.“卓越计划” 背景下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129-132.
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电化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而且电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
电化教育;教育现代化
一、电化教育是教育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的肖树滋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电化教育》一书中曾指出:“目前我国推行电化教育,重点在适应‘四化’需要,电化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现代化或者现代化教育。”电化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但肖树滋老先生有过电化教育的推进,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学》一书中也陈述了“开展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理念。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原教育部电教办主任宋成栋通知也指出:“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是对我国近年来电化教育发展的高度评价,也正因为有这些电化教育的改革者和践行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才有了今天飞速发展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的现代化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我国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真正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进行研究是在1993年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界正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开始如火如荼的改革和探索中,而教育现代化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同时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一个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它是“四个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四化”共同发展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都是第一生产力的,而生产力又是决定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推进,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综合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教育现代化标志的电化教育现代化首当其冲走在改革的前列,电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急先锋,电化教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电和火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标志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电气化和电子化总称为电化。“四个现代化”都离不开电化。电化的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就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子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上,是教育史上一个突破,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催化剂。很难想象,在当今,如果没有电化教育现代化,那么我们没有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面,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原始的教育模式,那么我们的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如何进行?虽然我们现在在偏远的地区,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化教育,但是我们在全国的大多数地区都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教室里面多媒体教学使得孩子们有了比书本上更开阔的视野,教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通过多媒体使得教学容量和视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原始教学所达不到的。在教育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我们知道教育现代化不在是只停留在理论上,教育现代化已经在前进,电化教育现代化已经应用到了不止课堂上,在很多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教育现代化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化教育现代化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教育的电化过程而发展
1.人类社会电化的过程是电子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过程。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思想加上现代化教育的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要能投入到实际应用,必须先得到认可,然后才能推广,最后才能投入生产。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是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只有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才能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电子科学技术包括电的生产、存储、传输、应用技术,电气化技术,电磁感应技术,电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因此,电化包括电气化、电磁化、电子化、微电子化等这几化,也常被称为电子化。电化教育就是电子科技社会化的产物。电化教育现代化也是这样的进程,它也是需要把技术投入生产,转化成生产力,然后才能投入到学校的实际应用中。电化教育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它的发展道路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竭尽全力推广电化教育现代化,厂家进行投产之后一定要和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紧密联系,要想产品得到推广和应用,必须有教育部门实际应用,好的产品会得到推广,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这样才能使得电化教育更广更深入的推广。
2.电子技术随时都在发展进步,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成果,给社会带来变化无穷、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互相影响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
3.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别,导致教育资源和教育现代化现状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电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较好,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所以电化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还是缓慢的,并不是都是全国齐头并进的,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加快电化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四、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众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化教育势在必行,随着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科技成果适合教育方面应用,我们应该马上投入研究,进而生产,国家投入设备到学校后,厂家到学校进行宣传,给老师进行技术培训,无条件的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教师们就能更快的更新理念,然后有了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快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受益。所以把科研和应用紧密的结合,使得电化教育现代化加快步伐,也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充分说明电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微电子科学技术;集成电路;小型化电路模式;方案设计
从目前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来说,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加上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优化,能够进一步为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一、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特点
(一)集成电路特点
集成电路技术又被稱为微电路系统、微芯片系统以及芯片系统等,并且在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将电路结构,比如:半导体装置等小型设备化装置,所以该电子元件一般应用和制造在半导体元件的表面结构上。电路集成板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其半导体芯片表面结构上的电路模式又被称为薄膜集成电路。而另外结构板的厚膜将混合成为集成电路结构,进而由相对独立的半导体结构设备以及被动生产元件共同构成,最终集合成小型化电路模式。其中集成电路设备和系统自身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相关优势,除此之外,由于集成电路自身经济支出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大面积生产,所以其设备不仅在工业生产、民用电子设备等,比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技术操作。
(二)微电子技术特点
与传统电子生产技术相比较,微电子技术自身具有显著特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微电子技术主要利用自身设备固态结构体内部的微电子设备运作,进而实现信息处理和系统加工。其中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能够在绩效尺寸内开展一系列设备生产[1]。第二,微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子系统以及电子零部件集成为统一芯片内部结构中,所以其设备普遍具备较高的集成性和功能性特点。
二、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和发展,我国电子科学技术行业已经从初级自主创业环节转变为系统化、规模化的环境建设。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我国在集成电路生产行业中始终保持优质的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从销售经济角度来看,自动进入90年代后,集成化电路生产产业的始终保证在经济前端,其中集成电路生产产业的基础集中程度同样的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得到了不断提升,企业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同样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基础要求,逐渐出现了产业与经济无法平衡现状。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营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始终重视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经营发展,因此在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支持条件下,我国在集成电路研究和探索领域中开始培养和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许多高校同样开设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技术培训,进而为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力培养大量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差距。
第一,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行业起步相对较晚,最终导致市场技术拓展能力较差,致使整体行业出现了记性问题[2]。除此之外,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方面上,极少能够进入世界范围内的平台中,因此大多数电子产品属于自产自销,严重缺少国际方面的竞争能力,第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集成电路在研究过程中普遍属于初级阶段,但是由于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明显缺少基础技术,最终造成集成电路产业明显缺少核心竞争能力,致使研究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和进步,最终无法构成一定良性循环。
三、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优化途径
(一)优化产品方案设计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方案设计,进而将高经济收益、高生产效率作为产品发展和生产的主要方向目标。而在产品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以芯片设计方案作为重点内容,进而有效符合经济生产的核心需求。加上现阶段集成化产品芯片在方案设计上,还需要具备较大得技术创新空间,并且在其他产品的投入上,由于产品芯片自身属于高收入、低投入的产品,所以从产品生产市场的总体需求量方面来看,集成芯片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基础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优势和机遇。所以在产品方案设计上,还需要不断进行产业优化,进而成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优势。近几年,我国产品在方案设计方面上,其发展力度和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生产方案的预期水平,甚至部分公司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实力。但是及时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在行业内部工作核心效率以及质量水平仍然达到标准要求,致使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巨大的压力。
(二)完善集成产业发展重点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在实际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其外部环境因素同样成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构建出优质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才能有利于我国集成电力产业的核心发展和技术进步[3]。
1.优惠政策
在我国集成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集成电路行业以及微电流技术发展文件,进而保证集成电路生产行业水平,其中政府在行业政策的优惠和支持对于整体产业发展来说,起到了激励作用和现实意义,从根本上强化了集成生产和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生产以及应用方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惠。比如:政府在行业发展政策中,对于税收方向的规定中,企业实际产生的税收一旦超过百分之六,就可以有效实现了即征即退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芯片生产和制造厂家来说,企业实际产生的增值税最高已经达到6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增值税收,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效果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2.审批流程
近几年,由于我国大型集成电力再生产过程中,审批和操作手续相对比较复杂,致使无论是外部独资,还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在审批和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和复杂,难以快速通过正常的系统审批。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政府审批问题,政府应该在审批流程上,最大限度减少流程限制,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模式 英语教学 教师能力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后期,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培训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2006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北京奔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在该中心的平台上成立奔驰定向班,将“双元制”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与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育模式。笔者在英语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德国教学理念下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社会性不强。其次,实行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再次,教学手段单一,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样的教学难以满足社会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策略水平低,学习兴趣缺乏,英语运用能力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施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被看作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被人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要求使受训者能在某一工作岗位上独立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实施工作计划和独立评估工作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既让受训者掌握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技能,即“怎么做”,同时又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为什么这么做”。这正是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亦即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两元”所要解决的问题。
1.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教师必须要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效果的反馈,是认知、行为、交际、情感等教学理念支配着教师一切课堂行为的实施。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是传授语言知识,教会学生运用英语去获取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将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定位、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2.构建真实的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学生进行“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四要素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 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创造了特殊的授课氛围。如“上班式”课堂设计,教师和学生演变成车间主任和企业员工,车间主任(教师)起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的作用,员工(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产、学习、汇报、总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掌握了词汇知识,充分练习了口语表达,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即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团队、英语应用能力认证机构、职业证书认证机构等联合组成评价队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加大学生自评和同学之间互评的比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学评价过程中要结合职业资格证的要求,注意行业标准的运用,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融入考核之中。
四、英语师资的培养
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是语言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教学成效的评价者,所以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际能力,以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
1.科学教学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科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反思、考虑、筹划,才能预见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策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乐观教学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心情、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投入教学。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处于某种环境下的人,而是拥有某种态度的人。教师积极、乐观的教学行为,必然会感染到学生,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成绩起到积极作用。
3.科研教学
高职教育国际化对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促使教师增强创新意识,多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与国际接轨。通过教学科研,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客观、科学的认识;通过教学科研,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有信心。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增强,反馈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4.企业文化教学
英语基础课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行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企业文化带入课堂,把企业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五、小结
1.1医院方面重医疗,轻医工。重视临床科室认为临床科室是医院经济收入的支柱,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医工人员的努力工作可为医院节省开支。医护人员对医工科的工作很不理解,把医工人员等同修理工看待,对其存有偏见。很多临床工作人员也认为,只要设备没有故障就可以使用,每年检测过于麻烦。医工科作为职能科室,却拿医院平均奖,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与绩效考评制度,不能很好地调动医工人员的积极性。
1.2医学工程科方面维修作为医工科的主要工作,长久以来深入人心,计量、质控工作开展时间短,且不能完全被理解,这导致许多人认为计量、质控检测可有可无,认为检测工作轻松、清闲。同时,设备检测不收取临床科室费用,以致科室只能在医院原有的福利待遇上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补给维修人员。
2工作环境
(1)医工科老同志较多,这使年轻同志可以更多、更快地学习掌握知识经验,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知识结构老化,科室缺乏朝气,学习气氛不浓,竞争向上的劲头不足,减弱了年轻同志的上进心。长此以往,年轻同志容易产生惰性,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钻研精神,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科室的发展。(2)检测人员的水平局限于规范操作,要想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年轻同志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瓶颈状态,进步不明显,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且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不能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3)军队医院先于地方医院开展设备检测工作,而地方仅有少数大医院开展此项工作。所以,从事医疗设备检测工作的人员离开部队医院便很难找到比较对口的工作,使得他们的工作经验、知识积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跳槽、改行现象常有发生。
3改善对策
(1)提高待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氛围,激发大家创新进取的积极性,最大地挖掘自身潜能。(2)加强培训。对医工科的技术人员的教育及技术培训是医学工程部门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医疗设备安全有效运行的保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和技术培训,以适应临床医学工程发展的要求。(3)提高地位。对于一家现代医院来说,医工科的技术人员应该与临床医生、护士成为医院运行的3个支柱,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医院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不应将医学工程人员视为医院的配角,晋职、晋级靠后,专业靠前,医工科更应该对维修、检测人员一视同仁。(4)全面发展。科室内可定期进行人员的轮岗、换位,老同志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大家对各个岗位的工作都能了解熟悉,让医工人员成为维修、检测都能独当一面的一专多能技术人才。要想改善现有状况,领导提高认识是基础,医工科重视是关键。作为检测人员,我们不应该消极、抱怨,应该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
4结语
论文关键词:发现式教学 网络技术 工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合作效果不明显,市场化率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影响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分配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展开,应努力构筑产学研联合的市场化服务平令,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工作,使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使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公共社会或学术研究话语范式中,人们经常会听到或运用“产学研”一词。就字面意义而言,“产”指的是产业或产业界,“学”指的是高等学校,“研”指的则是研究机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还是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它的内涵早就突破了人们对它字面意义的理解。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国转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1、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就是企业主建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向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国腾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送使双方获得利益,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目前,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大学创办经济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更受欢迎,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以及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集团)。
3、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相对较少,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60万元起家,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厂),形成高技术产业群,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本的增殖,被列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1、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①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如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②合作成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一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
2、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地基地,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三、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1、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软件,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一体型合作模式,是近年来四月}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建筑面积5000m=,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2、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其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四、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技术转让型。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合同)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或工程)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五、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虚拟型(Virtual model)是指渗透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问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组织新模式,是指围绕指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的柔性组织。如1999年9月10日创办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现有驻园单位38所,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活动基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重点院校。此外,还有18所国际知名院校以网络的形式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达成与名校互动发展,是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电子信息;效能监察;措施
【中图分类号】T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普及与应用,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之一,企业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效能监察,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监控的发展。
一、现代电子信息和效能监察相关概念
作为电子工程的核心构架,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与各个行业的联系中保持良好的应用发展势头,其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将现代电子信息作为管理的有效工具,在相关方面进行资金投入用来改变企业网络管理运行环境,在重要的应用领域强化企业的发展;而监察部门可以利用电子信息对监察范围中的企业进行管理,提高监察效率。利用电子信息,企业管理还能避免出现对工作不负责任或者违反法规的行为或现象,提高监察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强化企业的个人职责,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二、提高现代电子信息监察效能的措施
1.健全网络系统,提升效能监察力度
现代化企业多十分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在提升效能监察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须完善健全电子网络系统,实现现代电子信息效能监察的突破与创新。例如完善VPN技术,能有效提高效能监察的有序性和高效性,VPN技术即用密码、隧道协议以及身份验证等建立而成的专用虚拟网络技术,这一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利用整个英特网,还包括局域网等网络实现网络的互相通信,而无须铺设物理线路,在相关动态作用的条件下进行开展管理工作。企业利用VPN技术能透过VPN的通信隧道,将效能监察的相关信息向企业的外部、内部客户端传递,实现企业效能监察的快速提高。
某煤矿企业为提高效能监察效能措施成立了矿井以及生产调度的多级信息中心,其电子信息调度中心包含了安全管理、远程监控、经营管理、高度指挥以及安全管理多个功能,矿井具有出入井考勤、瓦斯监测、视频监控等功能,建立电子信息调度中心,该企业实现了对生产的全时段监控,提高了效能监察水平。
2.拓宽电子信息软件的应用范围,提高效能监察质量
提高效能监察还须对新软加强开发利用。当前多数企业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了大笔资金投入,部分企业也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站系统、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以及企业的电子邮局等多种系统,企业纷纷建立企业特色的电子信息系统。
论文提到的煤矿企业在建立信息调度中心与企业内部局域网同时,还积极进行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对整个生产管理环节进行监察,对煤炭资源的运销、生产管理计划、煤矿生产安全监控、员工电子考勤等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该企业还与与某大学进行合作,开发出“MES(煤矿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建立了煤炭自动化产销发运过程的煤矿系统、计量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电子信息的管理软件,该系统软件的操作性强,信息覆盖面较广,具有很强的信息安全度以及信息广度,从另外一个层面提高了效能监察。一旦发现了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则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调控,相关监察人员通过这一信息软件系统能进对企业的生产以及销售情况进行远程监控。
该企业开发的安全生产考勤系统,主要配件包括读卡器、射频卡、LED显示屏、系统软件、矿井考勤分机、传输接口等,能自动实现对生产人员的生产管理、出勤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效能监察人员能对企业生产线上的职工的出勤状况进行监察,从科学角度出发杜绝安全隐患,实现企业的高效、安全生产和管理。
3.提升效能监察管理思想,强化效能
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效能监察的应用需要随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及时更新。企业的内部效能监察方面存在相对薄弱的管理环节,为了有效提高效能监察的质量,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适应市场需求获得发展,企业需从本身的薄弱环节出发,主动改变已有的管理思维,利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效能监察,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监察体系,在实际的操作和应用过程中,突破已有的工作模式,树立现代电子信息思想,将企业事后问题补救的形式转变为事前防范,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强化企业关口前移、事中参与同步监察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加强管理,让企业在高质量的效能监察管理中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各个企业加强了信息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纷纷成立了电子信息中心,培训和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人员,重点加强企业保卫人员、监察人员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思想转变以及技能掌握,利用知识竞赛、技术培训以及企业案例教育等形式,让企业员工在提高效能管理思想、熟练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同时,全面提高效能监察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以推动开源软件设计为目的,以评选优秀开源软件开发为手段,以社区和高校为主要参与对象,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和带动开源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孵化和推广一批创新项目。去年,第一届“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成功举办,大赛的胜出选手有的被主办方公司录用,有的作品被推荐参加到第十届中日韩三国IT局长OSS会议及东北亚开源软件推进论坛暨第六届中日韩开源软件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年的第二届大赛将继续把此平台打造成一个培养开源软件设计人才的舞台。大赛产生的优秀作品有机会被推荐到国际大赛中进行更加激烈的角逐。
“通过大赛的持续举办的影响力,我们希望推动开源软件研发,推广开源文化传播,促进高校及开源社区发展,发现和培养技术人才,尤其是解决和突破国产处理器、固件、操作系统配套使用时的关键‘瓶颈’技术,满足国家重点行业的应用系统对国产基础软件硬件技术的要求,从而带动我国计算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胡伟武在谈到此次大赛举办的宗旨时表示,“我们希望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能成为我国正在由开源消费大国向开源贡献大国转变的加速器和见证者”。
“我们需要一个积极的平台来推动人才的积累”,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名誉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陆首群说,“伴随开源运动在中国的推进,中国开源软件的人才体系建设对促进中国开源事业与国际接轨具有深远影响,可以说‘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的举办,不仅为中国开源软件人才体系的成熟与创新作出贡献,还将会孵化和推广一大批创新项目。”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大赛的特点在于从行业现状出发,依托大赛平台,联手行业专家学者,借助企业平台优势,从富有梦想的高校、社区这一开源沃土开始,透过一系列巡讲、咨询、比赛、技术答疑、技术指导、专题技术培训、技术合作等活动方式,促进和带动开源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了专业典范、社区典范和高校典范交融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高职学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
高职学校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档案管理系统带来了一定的方便快捷,在财务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佳绩,但是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我国高职学校财政档案管理信息化还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对于如果进一步加强财政档案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高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体内容
高职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业务人员在管理账目、整理报表、信息采集、管理高校财务档案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使财务档案存储方便、安全性较高、储存空间较大,运用计算机电子化与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档案管理效率。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结。
(一)完善财务档案管理电子化进程
加快财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首先,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建立效率较高、储蓄完备的信息化财务档案数据库,运用网络数据库充足的空间,将以往纸质的财务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合理有序的转变为电子化文件。其次,为了保证财务档案数据信息在转变成电子文件时的准确性,它要求着财务人员应该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全面的了解档案管理流程与计算机电子化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各项账务信息和规范信息采集的过程,认真核对数据信息,从而促使数据库在保存信息时的精确性,促使数据库系统稳定运行。
(二)完善网络信息化设施建设
网络设施建设平台和计算机硬件设施是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计算机本身所具备的逻辑与推理功能,可以为工作人员在处理财务信息时带来一定的方便快捷,减少工作误差,因此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加快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方便业务人员解决财务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建设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学校在财务档案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在档案管理中运用传统的管理手段,采取纸质的记录方式,在思想上还没有明确的意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便快捷与重要程度,导致了部分高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由此高职学校的财务人员应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加强信息化的管理规定,学校领导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力度,建立明确的档案管理目标和措施,学校档案管理的业务人员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交流和解决,完善网络档案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二)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由于我国财务档案管理模式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偏向于纸质的财务记录,使财务人员在工作时较少的使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导致了培养的财务人员电子技术水平较低,计算机知识素养还不够高,阻碍了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造成了缺乏将纸质档案转变成电子档案的业务人员,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再者财务人员在档案的管理思想上还比较简单,对于财务的管理还未形成系统的信息化体系,缺乏前瞻意识与信息化意识,导致档案信息化的缓慢发展。
三、高职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方针
(一)领导加强管理意识
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深刻的意识到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财务档案在管理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领导的关注与支持,领导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了解与认识现代科技水平,在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财务人员,加强管理,及时与财务人员沟通,制定合理的财务档案管理规定,促进财务档案信息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与专业化素质
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纸质记录财务的方式,而且还要熟练的应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促进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但需要学校领导正确的指引和规范,而且还需要财政人员拥有过高的专业素质,对于计算机信息数据库的掌握程度。因此财政人员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个人的培训与学习,使其更好更快的适应新技术水平。同时,高职学校在招聘财务人员时,应该引进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学校合理配置,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从而优化了内部结构,打造了较强的人才队伍,推进了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完善高职学校财务档案管理规定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高职学校不断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只有档案管理的透明与规范,才能更加的运用档案管理资源,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财务档案的管理,保证重要的财务信息的安全规章制度,增强保密安全措施与公开透明程度,从而增进财务档案信息化全面快速的发展。
四、总结
时代的进步,推进了财务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的发展,它需要业务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数字化数据库的形式取代纸质记录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运用网络信息化解决业务人员的难题,增强财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高职学校运用档案信息化的方式完善财务档案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档案管理的手段,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晶.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0:42-43
此次战略研究栏目,我们请四位作者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结合亲身体验,分析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介绍国外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探讨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何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希望他们的思考能对您有所启迪,也欢迎您踊跃来稿,参加我们的讨论(投稿信箱:)。
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历史溯源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效果也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政府推动型为特点的产学合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内展开,由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分属政府不同部门管辖,体制上的分开导致各自独立发展,合作也主要由国家计划进行调度安排。这一时期的产学研合作体现为政治与经济指向性、指令性、计划性合作。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简便,责任明确,合作关系松散,易分易合,对开展一些重大项目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难以形成相互需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转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为产学研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随着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企业活力的增强,产学研合作逐步由政府推动型过渡为相关方利益驱动型。尤其是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量企业特别是大批涌现的乡镇企业产生了较大的技术需求,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促使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有偿提供技术转让、咨询和服务,从而产生了活跃、旺盛的技术需求与供给市场,促使产学研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向市场化方向演进,为未来产学研合作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推进国家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进程中,产学研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市场拉动与科技驱动联合的产学研合作类型。1992年4月,原国家经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及时采取措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从而推进我国产学研合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应用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步伐,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但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广度及合作绩效看,目前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选择模式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我国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面对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的能动性因素,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它们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因此就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监督和调和的角色,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结合的紧密程度,结合的持久性,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六个主要环节与五个主要阶段。
在产学研结合的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所不同,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形成阶段,主要产品没有形成,难以进行实体合作,因此,合作方主要采取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中的四种类型;在产品成型阶段主要采取基地模式中的两种类型;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成长阶段主要采取实体模式、园区模式中的五种类型。所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与产学研合作的各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体上看,产学研结合中需求牵引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基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和扩展,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最终成果的体现,虚拟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再现。总之,产学研合作需要根据主体的参与程度、合作的环境选择不同的合作类型。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实体型是指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各
参与主体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各主体以其出资额形成的股权对企业承担义务并享有权利。实体形式能够使各合作主体将各自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并能够在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长期稳定的实体性合作创新形式。如南海市金沙镇企业与国内模具设计方面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华中科技大学“联姻”,组建了“南海华中科大模具研发制造有限公司”,承担模具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模具新材料的推广和相关设计,软件的开发与销售,技术培训与创新的任务,共建产学研基地,生产的五金产品占了广东市场的40%和国内市场的20%,产品50%出口欧美、东南亚、中东、是继纺织、建陶、铝型材之后南海的又一支柱产业,为推动当地模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是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它的特征是: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是企业主建型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成功地与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向它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国腾则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使双方共赢互利,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是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目前,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这样更受欢迎,更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集团)。
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是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相对较少,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它的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款60万元起家,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厂),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群,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五十强。
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产学研合作基地是指合作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合作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合作为目的。
目前基地模式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科研院所主体型。
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是合作成立的工程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
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与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它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的,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软件产业,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近年来四川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由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与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下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技术转让型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技术开发型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是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技术咨询型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技术服务型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咨询效果;有效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综合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职业化新型农民。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所大学,拥有农林水牧渔等方面的科教专家6 000余名,被称为农科城。依托大学、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杨凌示范区农业人才济济,科教实力雄厚,国家火炬计划支持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通过对农民进行多种途径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一组数字为例,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435元,比2012年的10 841元增加了1 594元,增长14.7%,连续5年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一。杨凌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对其他地区搞好农民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1-2]。
1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寻求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需要不断关注的事项之一。围绕着杨凌培训需求,催生出了很多新型的培训方式。
1.1 专家现场指导
依托杨凌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面对面解答农民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举办各类培训班
杨凌示范区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举办蔬菜、瓜果、畜牧养殖、果树等培训班,分类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3 实现技术包抓网格化
为充实现代农业园区专家技术团队,杨凌选聘植保、土肥、畜牧、经济林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推行专家、农技干部、农民技术员和大学生田园使者技术服务模式,实现了技术包抓网格化。制定完善了番茄、辣椒等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3-4]。
1.4 颁发农民技术职称
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2个环节。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对通过考核的人员颁发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1.5 针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
依托杨陵新华培训学校等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举办驾驶、家政等培训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1.6 开展专家大院式培训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组成专家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现场指导培训农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聘请有关专家、老年科技工作者针对全区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适时编印技术资料,及时发放到广大种植户手中,对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7 建立“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千人千社”行动,选派50名首席农艺师组建了果树管理、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等7个专家服务团队,实施首席农艺师与杨凌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服务对接,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让科技人员有服务生产一线的舞台,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有顺畅转化的渠道,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稳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初步形成了“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1.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凌示范区依托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积极搞好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5月4日,陕西省农业厅发文认定第一批新型高级职业农民,全省共有84名农民获“高级职称”,杨凌示范区3名农民获此“职称”。
1.9 开展技术创业与咨询
建成五泉孵化园、新华培训学校等4个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平台,聘任成功创业者为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传播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组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和大中专学生等开展技术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开阔了这些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应对市场博弈的能力,拓宽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路径。
1.10 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杨凌示范区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知名、授课经验丰富、具有国家级创业培训师资格的教师,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经济、法律知识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培训,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并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杨凌还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在一些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使大学生创业有了实践载体,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咨询效果的有效性分析
杨凌坚持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创新特色的原则,结合生产实际,根据农民的愿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由农业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手把手地传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训的积极性,使参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农技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收到了良好效果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之势。
2.1 农民技术员成为走南闯北的香饽饽
杨凌示范区一直发挥其农科教综合优势,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探索建立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让杨凌区500余名农民获得视为“农业科技身份证”的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拿到职称的农民变身为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或创办公司,或组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专业致富路。杨凌夏家沟村一农民凭借高级农技师职称被江苏华西村以年薪12万元聘为首席农技专家。
2.2 发展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的一张名片
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杨凌规划建设了占地100 k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在果蔬生产过程中由专家、农技人员全程进行指导,规范种植户的作务行为,实行统一标准。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土专家和合作社理事长的作用,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由于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种植,杨凌的绿色无公害果蔬走向西安等大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凌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3 现代农业孕育职业农民
杨凌示范区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后,一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农民成了一种职业。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职业农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市场经营意识,使他们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农业生产,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杨凌职业农民已崭露头角,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4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受惠于杨凌的科技培训和现代农业发展,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据杨凌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给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杨凌农民设施大棚等经营性收入仍占收入主体,占总纯收入的56.2%。工资性收入较上年有明显增长,由2012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提高到37.9%。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的10 841元增加了1 594元,增长14.7%,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2.5 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
接受了创业培训的大学生扎根杨凌,依托杨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结合自身所学涉农专业积极进行创业,其中不少人取得了成功。如杨凌大学一毕业生毕业后,创办了杨凌乾泰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提供物联网、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主导,以硬件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应用系统开发为两翼的大学生创办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杨凌示范区首批100个技术创业团队之一。目前,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带来的启示
当前,各地对农民的培训非常重视,但由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杨凌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地方今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3.1 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培训针对性
杨凌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入户调查,掌握了农民急盼急学的意愿,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杨凌相关部门按照不同人群的特点,考虑其文化程度、技术需求,对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技能手和经营管理人才与普通农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培训,使得培训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整合培训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培训
杨凌农科教专家众多,分布于农业各个专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杨凌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承担着农民培训的任务,2013年又成立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专门承担面向旱区职业农民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整合了资源,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农业的薄弱性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他地区可以借鉴杨凌的成功模式,整合农技力量,形成强大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3 培训应通俗易懂,与实践结合紧密
培训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不能只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而应课堂与田间相结合,不能太专业,培训老师要让农民听得懂、感兴趣。面对面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示范讲解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在培训时做好安排,选聘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农民进行培训。
3.4 通过传帮带,培养土专家
由于各地农业发展面大量广,靠现有的农技人员实现农时指导的全覆盖,几乎不可能。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培养熟练掌握技术的土专家,让他们通过一定的考核,检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通过考核的农民颁发“农民专家”证书,让他们有身份、有面子,定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些农民家在农村,和乡亲们熟稔,有服务乡亲的热情和激情,心能留住,可以说是“永久”牌的土专家。如果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其效果不容小觑。
3.5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大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和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使其成为区域内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师翠青,张卓娅,李婉飞,等.新型培训方式的重要性――培训与员工发展系列谈(二)[J].中国劳动,2011(2):38-40.
[2] 刘源,申慧琳,张景书.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实践探索――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65-166.
[关键词]校企合作 科研基地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16-02
科研基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科研基地是科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科研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因为大多数出身于中专校,建校时间短,科研底子薄,科研基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单凭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科研基地的建设,或者说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所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基地是校企共建的,但是在科研基地的建设初期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一种短期利益基础上的互利行为,企业通过出售设备、材料而获利,学校通过企业的培训、指导建立起科研基地,这种合作源于科研基地的立项,终于科研基地的结题,至于后期的合作也基本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推动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效依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对于科研基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的首要点就是深刻分析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劣势,找到深度合作的切入点。
1 高职院校情况分析
1.1 目前的劣势
(1)与外界交流少,市场信息滞后,闭门造车项目较多
绝大多数的教师和管理者忙于授课和日常管理,与企业接触和交流很少,不了解市场的最新需求和动向,所以很多科研项目工作成了闭门造车之举,研究内容不新颖或者不现实,成果的转化及双效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
(2)科研信任感尚未建立,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因为社会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仅限于课堂,所以很多企业尤其是国家大型企业根本不愿意在一些研究开发或技术革新项目上与高职院校合作。即使有些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在某些研发或技术改造项目上签订了协议,其真正的主体还是企业,学校只不过是做些简单的辅助工作,有名无实,无助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1.2 目前的优势
(1)国家大力扶持,科研专项经费充足
自2002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发展方向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科研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得到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科研基地专项经费不断增加,科研工作环境日益改善。
(2)科研仪器、设备精良、场地富裕
科研基地经过几年的校企共建,仪器、设备的配备逐渐完善。因科研专项经费比较充足,考虑到科研基地的长效发展,高职院校所购仪器、设备大都是国内一流品牌产品,精度高、性能稳定、信誉好,完全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场地较为富裕,可以为科研基地提供场地保证。
(3)科研基地建设初期以研促建,重在培养人才,风险小
高职院校建设科研基地,科研成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在职称、学历、年龄及实践技能上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所以即使科研的最终实验结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只要科研团队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就达到了初期建设的最终目的,所以风险较小。
2 国内中小企业情况分析
2.1 目前的劣势
(1)资金匮乏、周转不畅、垫资严重
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严重匮乏的局面,在国家宏观紧缩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不容乐观。一些中小企业为开拓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借资研发新产品,但风险巨大,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一些中小企业即使很清楚市场的需求,但因资金匮乏,无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只能在逐步萎缩中被淘汰出局。
(2)仪器、设备、场地受限
中小企业基于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考虑,所购设备、仪器以够用为原则,以减少投入的成本,因此在后期的产品开发中,可能会因设备、仪器的精度及系统稳定性问题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于一些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中小企业无力购买,只能花高价去其他地方租用,从而提高了研发成本。另外,一些企业因为资金、场地有限,无法承接一些大的项目。
(3)人员流动性大,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中小企业的规模取决于其效益和利润情况,项目多、效益好的时候招人,项目少、效益差的时候裁人,这种形式虽然比较机动灵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许多中小企业在业务量增加时往往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而致使一些业务无法开展。
2.2 目前的优势
(1)市场反应敏锐,行为灵活,反应速度快,开发产品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顾客需求。
(2)中小企业大都具有“专、精、特、新”的特点,即专业性强、研究深入、特色鲜明、富具创新。
3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决定以中小型企业为重点合作对象,并在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平台――智能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项目上先后与北京京雁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及北京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共识:互通有无、联合开发、共求发展,实现了“技术、市场、资金”的3方合作,达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在校企深度合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1 校企合作三方情况
(1)北京京雁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雁)成立于1972年,是一家专门研制与生产地埋光缆/电缆探测器的小型企业。公司在20世纪时,因起步早,产品应用领域窄,同类企业较少,产品在国内竞争力较强。进入21世纪,因国内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地埋光缆/电缆探测器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同类产品包括国外产品也如雨后春笋,对京雁产品产生巨大冲击。因竞争激烈,开发新产品动辄上百万,企业研发资金匮乏,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研发力量趋弱,试验场地受限,产品更新缓慢,致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2)北京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永康)是一家以产品研发为主的科技创新型小企业,技术力量较强,对外承接开发项目较多,但没有自己的产品。因企业大部分员工是研发人员,运行成本很高,利润薄,企业的发展处于维持状态。为寻求发展,企业曾经研制自己的产品并力图开拓市场,但因市场环境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产品之路一直悬而未决。
(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直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上述高职院校所有的优势和劣势。学校成立于2007年,科研基地的建设始于2009年,因此无论是经验还是科研骨干都十分匮乏,急需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走出目前困境。
3.2 校企三方合作模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认真分析三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了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平台――智能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项目的长期合作方案。
3.2.1 合作的目标
开发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性价比优于同类产品的智能型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根据需要多期进行。
3.2.2 三方承担的责任
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机电产品创新平台――智能地下管线探测器开发项目立项方式,解决开发资金问题,并由校方组织科研团队,负责组织和协调整个产品开发进程,
科研团队由学校科研骨干、京雁工程师、京雁销售人员、睿永康工程师组成。
2)京雁提供其最新产品的所有技术资料,并配合校方和睿永康做好技术开发、筹备现场及实验测试工作,产品开发完毕后,由京雁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完成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3)睿永康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进行方案的论证、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指导,并负责研制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重点培养校方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在产品设计及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
3.2.3 资源共享
京雁和睿永康可以无偿使用校方科研基地的仪器设备,校方图书馆的图书和论文数据库资源对两家企业免费开放,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书籍可以由企业工程师列出书目明细,然后校方购买,购买图书入库后,以借阅形式出库。
3.2.4 成果的归属
开发产品最终形成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专利归三方共同拥有;开发过程中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三方共同署名;开发产品申请的各类课题与奖励由三方共同拥有;产品投放市场后产生的利润由3方协议分成。
4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优点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机制下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机电产品创新平台建设,京雁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也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睿永康解决了资金与产品问题,同时也可以借助京雁的市场去推广新产品。校方的科研团队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在睿永康技术专家的带领与指导下,系统设计和实践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享有产品市场化后带来的利润分成。校企3方可谓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2)有助于缩短产品或技术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存在竞争性创新的情况下,创新时间的长短对创新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校企合作创新可以缩短资料收集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占有量,降低信息费用。校企合作创新还可以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对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时间也大为有利。此外,即使在不存在竞争性创新的场合,校企合作创新也可以通过利用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缩短创新时间,及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有效降低合作主体的创新成本与风险
通常情况下,项目的规模越大、研发内容的复杂程度越高,成本和风险就越大。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摊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从而降低各合作主体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求发展。
综上所述,这种合作新模式对于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科研基地的初期快速发展具有推广价值。
5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缺点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互利多赢、共同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合作主体较多,有时会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各合作方的经营活动目标及对创新项目的态度、重视程度可能不一致,另外高职院校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机构体制的变化和人员的更替,都会给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
(2)因成果归属多方主体,因此成果在分配上,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另外,成果市场化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成本,原有成果的分配方式受到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多方合作时带来的一些弊端,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6 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实施保障策略
(1)选好合作伙伴
为避免在校企多方合作时因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利益损失(如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等),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充分分析各方的技术及经营情况,选择那些信誉好、技术有一定实力或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地位的企业。
(2)选好合作形式
在校企多方合作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各种创新合作形式的优缺点,选择那些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合作形式。同时要对合作形式的预期目的和效益有明确的认识,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评估。
(3)明确利益关系
校企多方在合作时,应该就利益分成或知识产权分配及处理方案进行讨论,在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执行,为今后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约束机制,实现“三真”
高职院校科研基地建设初期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因此应充分利用校企多方合作新模式来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使科研团队成员达到”六有”(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有干劲、有成果、有效益),科研基地达到“三真”(真课题、真团队、真效益)。
为了保证科研团队在3方合作中得到真正地锻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利用睿永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强对校方科研团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使科研团队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研究”。
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合作与攻坚意识。加强科研基地的过程监控和成果监控,通过定期汇报、中期检查、抽查和结题答辩,督促成员积极参与科研,对于没有实质性参与科研的人员除从团队中除名外,并在随后的2年时间内,不得以主持人身份申报任何科研课题;课题负责人应积极组织团队研讨、参与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对于完成情况较差、团队成员参与度不高的科研基地负责人,降低其在科研考核、评职称、职务聘任、评优及晋升中的分值权重。
通过校企科研合作新模式,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总之,科研基地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2006-05.
[2] 胡志鹏,章建华,张洪涛,郭芳芳.基于“科研生态系统”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1.
[3] 刘冰峰,王培根,.关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J].商业时代.2008-03.
作者简介
宋昀,女,1964年5月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在专业人才准确“画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塑像”。我校电气类相关专业根据“画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加强网络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从“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基本训练需求”转入“提升学生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完善“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设计、管理、评估等环节,探索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完善以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2课程整合优化,强化专业基础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基础能力培养又是其他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连专业相关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都很缺乏,在就业时就失去了专业的优势,专业领域实力与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以此为人才“塑像”、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的重要依据,形成了“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训练环节”课程体系框架,进行课程整合优化,加强网络课程、优秀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如独立出“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课内实验与EDA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整合与教学内容、过程管理、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改革,设立“模电实验”、“数电试验”课程,将传统的课内实验与专业常用的软件工具(如Multisim、Altiumdesigner)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进行相关课程实验之前需要用相关的专业软件进行仿真或画出原理图,并调整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实验,加强过程管理、考核。又如,调整传统的电子实习内容,增强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创新等的联系,具体做法是将传统的焊接、调试收音机和数字万用表的实习内容调整成利用“模电实验”、“数电试验”课程所学的专业相关软件进行原理图绘制、PCB版图设计,单片机开发套件(我校自行研发)焊接、测试、软硬件联机调试等内容,为后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相关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开发、毕业设计及创新训练等做准备,这不仅加强了前后课程衔接,还在实践应用中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再如,整合“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与“虚拟仪器”课程,增设“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环节,以综合项目设计形式将传感器应用与LabVIEW开发平台结合,增强学生的系统设计、工程素质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完善创新训练体系,注重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训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往本科生教育更注重理论学习,而进实验室进行项目化的综合训练机会相对较少,创新训练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得到实践训练;
(2)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训练,包括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及各种学科相关竞赛活动。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创新训练都成为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等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完善省级、校级、二级院系组成“三级”创新训练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意意识、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上保障与激励。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在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级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基础上,总结多年经验出台了二级院系层面的“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学科竞赛组织实施办法”等条例,开放创新实验室,成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等为顾问的科技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这些办法的实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实践创新意识,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先后多次斩获“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特等奖、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最具潜力项目奖”、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团队、优秀毕业设计,飞思卡尔智能车华东赛区二、三等奖等众多赛事奖项。
4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强化过程设计、管理与评估
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完成后,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学内容改革注重认知规律、实际应用,以实例、综合性设计等讲解相关知识点等。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FPGA系统设计”课程授课内容组织时不受教材的制约,而注重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减少传统的硬件结构讲解,以实例讲解硬件描述语言,在应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记忆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先讲理论后做试验的教学方法,将上课地点安排在实验室,采用边讲边练和竞赛式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中学,学中练”、“竞赛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又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作为推广试点,经过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改革,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先期开展,取得了与“FPGA系统设计”课程同样的预期效果。
5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