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印刷技术实施方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的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是上海市精品特色专业,为上海印刷行业培养了万余名中、高级印刷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印刷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后备人才的需求。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是上海最早开设印刷技术专业的院校,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历年来,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为了加快培养适应上海印刷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2013年起,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和上海版专合作,开始试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和综合型技能人才要求的特点,重新制订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对原中高职各自独立承担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标准,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课程改革试验,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对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实施递进式专业课程教学,如图文制作、印刷品后加工等课程,按照技能学习与掌握的规律,进行课程安排与教学。自2013年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实施以来,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根据实施情况和市教委要求,每年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印刷行业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数字资产管理、印刷媒体信息加工、跨媒体制作等很多新的专业课程,并且逐步改进和完善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印刷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数字印刷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2.大力改善实训条件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平版印刷实训室拥有多台单色胶印机和四色胶印机,其中海德堡速霸SM52四色胶印机是印刷企业广泛使用的设备系列。该印刷机生产速度高,自动换版,高速自动化,配置智能导航系统,操作极为人性化,印通EasyControl色彩量测系统与印控中心整合,可以实现优异的印刷品质,实训环境与印刷生产环境基本一致。海德堡SM52四色胶印机也是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媒体印刷技能大赛所用机型,与印刷企业生产实际接轨。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印刷行业的发展形势,学校还引进了惠普数字印刷机,可以达到与胶印相媲美的印刷品质,使学生能够跟上印刷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为满足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突出数字化与互联网+的特点,上海新闻出版学校还对现有的畅流数字印前制版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将其升级为畅流混合印刷流程,与行业企业工艺技术发展相同步。同时,学校还引进印通印刷印前接口系统,引进印刷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印刷云平台)和连机式密度计系统,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生产条件相一致的实训环境,为进一步提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人才质量提供良好的教学装备条件,为对接岗位新工艺、新技术创造条件。
3.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按照新闻出版行业技术技能人才规格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年学分管理制度,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过程评价,搭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通的课程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4.教学改革成果明显
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已连续3年招生,通过逐年完善,现已形成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方案,在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改进、配套实训室建设及考核方案优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印刷技术(数字媒体)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本着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求和审慎试点原则,经过认真调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决定开始新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专业试点。2015年,上海新闻出版学校选择与上海版专共同的优势专业——出版与发行作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招收40名左右学生,学习年限为5年。目前,首届招生已经完成,进入“一年甄别、三年转段、五年毕业”的学习程序。根据计划,在出版与发行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过程中,2015年9月—2016年8月,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创新教学评价机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及时掌握信息,分析教学过程和效果;教材建设,重点开发和完善公共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通过对首届学生进行调查,掌握该专业受众的第一信息,建立学生信息库,为日后跟踪调查研究创造条件;首次“一年甄别”,个别学生退出试点,进入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出版与发行专业学习;到2018年6月,学校将首次执行“三年转段”程序;2020年6月,出版与发行专业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学生将完成全部5年的教学计划,成为首批毕业生。
二、“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教学“变脸”
随着新媒体、新介质、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业不仅告别了“铅与火”走入了“光与电”的时代,还迎来了以数字出版、数字印刷为主体的新型业态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有些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与生产过程相对应,一部分课程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艺技术上,教师还习惯于按传统工艺讲授,如评判印刷质量,现在企业普遍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仪器设备检测,按标准数据进行产品印刷与质量评定,那种靠经验来评判产品印刷质量的传统方式正逐渐被淘汰。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2014年,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抓住上海市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的契机,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印刷工艺(平版印刷)技能方向中实施“双证融通”,把印刷行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等融入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把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衔接,确保学生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后,达到平版印刷工(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在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平版印刷工(四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1.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变脸”
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的要求,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要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相同步的思路,上海新闻出版学校项目团队大胆改革,对印刷工艺(平版印刷)技能方向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开发编写。印刷工艺(平版印刷)技能方向课程结构与生产过程、印刷工艺流程和工作任务要求相一致,涵盖了平版印刷工(四、五级)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功能,如表1所示。在新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四门“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标准,在每一门专业课程标准中都结合了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引入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标准,重点体现了数字化、标准化行业印刷工艺新变化。同时,把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容要求也纳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使教师能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变脸”
根据“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标准要求,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革新,“双证融通”专业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授课方式采用“模块+分组”形式。以印刷实施专业课程中印刷操作技能教学为例,学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印刷操作技能,在专业教学实施中,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模拟实景软件操作与实际印刷设备操作两个课程模块交替授课,并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6~7名学生),实现小班化教学。专业教师授课内容采用模拟+实际操作的办法,可以反复训练学生印刷机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其熟练程度,并通过分组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及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在“双证融通”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学生重点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只要教学资源条件允许,一般都采用了“模块+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评价考核方式“变脸”
相比之前,评价考核方式趋向于客观评价、职业素养过程性评价及技能操作模块化评价,每门专业课程鉴定内容与分数比如表2所示。表3为专业技能操作评价考核模块对比,“双证融通”专业改革后,依据“双证融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技能操作评价考核采用模块化分别考核,改变了以前一次终结性考核三部分内容的方式,同时考核操作上尽可能采用仪器设备采集数据,既能使评价考核更客观,又能使考核过程与最新印刷工艺要求相一致。这样的专业课程学习评价考核方式,既能与学生技能学习过程相衔接,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又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按生产工艺流程来学习与评价考核,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同时,职业素养评价已渗透到教学内容的每个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要同步认识并遵循与工作生产相关的规范、纪律和安全等要求,通过学生的互评起到相互促进作用。教师在每次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考核,更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2014学年,上海新闻出版学校“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有序展开,完成了鉴定平台系统教学文件和班级学生基本信息等上报以及考核安排等工作,对课程教学加强监督,为“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2015—2016学年,“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主要工作有:除日常教学管理、鉴定平台系统等基本工作外,还需完成印刷检测课程的教学和鉴定方案以及印刷机结构调节、印刷实施和印刷检测3门课程的考核(职业素养、理论和技能)鉴定工作;继续做好“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印刷前准备课程考核(职业素养、理论和技能)鉴定工作。
三、结语
面对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已经初具实力的中国印刷装备业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创新主导下的产业升级以及政策有利导向的情势下,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加速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印刷装备业的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印刷市场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多年来,我国印刷业一直保持着高出同期全国GDP年增长率的增长速度,截至2011年底,经历了30年高速成长的中国印刷工业产值已发展到8611亿元,相比改革开放前的48亿元,增长180倍之多。印刷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印刷装备业也随之经历了飞跃式的成长。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印刷装备业保持了健康、稳步发展的态势,自主创新有所进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据行业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印刷服务商10.2万多家,资产总值9200多亿元;印刷设备器材制造商约800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设备年产值约40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装备制造基地之一。
目前,在我国印刷装备行业,大部分主导产品已经初步实现产业化,中低档产品市场基本实现国产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在逐步推进中。
随着中国印刷装备业的成长,我国该领域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逐步占据优势,也已经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产品加速向高端转型,设备和器材出口逐年增长。这一点在印刷设备的进出口数据的变化中,得到了证实。
截止到2012年11月,印刷设备、器材(不含制版软片)累计进口25.3797亿美元,同比下降5.98%。其中,印刷设备进口21.6975亿美元,同比下降5.84%;印刷器材进口3.6822亿美元,同比下降6.84%。
印刷设备中最大降幅的是印前设备,降幅为21.51%。影响最大的是印刷机,其中,胶印机下滑11.31%、其他常规印刷机下滑12.15%、印刷器材整体下滑6.84%。
在进口设备出现小幅下滑的情况下,印刷设备的出口成为了2012年最大的亮点。2012年1~11月印刷设备、器材累计出口18.4357亿美元,同比上升11.33%。其中印刷设备出口12.9544亿美元,同比上升15.11%;印刷器材出口5.4814亿美元,同比上升3.31%。
需求旺盛的国内外市场
据预计,国内印业未来20年仍将保持高于全国GDP的增幅持续增长。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假如中国印刷业2011~2030年的年增长速度与中国经济GDP年增长速度相同(年平均增长速度6.5%),2015年中国印刷业的规模将达到11000亿元;2020年达到15700亿元;2030年29000亿元;假如我国印刷业2011年~2030年的年增长速度比我国经济GDP年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速度9.5%),2015年我国印刷业的规模将达到12000亿元;2020年将达到20000亿元;2030年将达到48000亿元。
印刷业的规模高速增长,意味着国内印刷市场的未来需求依然可观,对印刷装备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内需作为在过去拉动我国印刷装备的主要力量,在未来依然发力强劲,将会继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全球印刷市场也曾一度消沉,而今,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最近公布的全球印刷设备器材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受喷墨打印机、数字彩色机和特种成像印刷机市场需求增长的影响,数字印刷技术的市场需求正不断增长,全球印刷设备器材市场的规模有望在2015年达到212.2亿美元。这对于全球印刷装备行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印刷装备行业对此充满信心。在这场行业的盛宴中,中国印刷装备行业有能力分得更大的蛋糕。
技术创新主导下的产业转型
技术创新主导下的产业转型在现今中国的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对于包括印刷装备在内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无论是外部环境还会企业发展都决定了技术创新是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3D打印、绿色打印、数字打印等科技热词层出不穷,中国印刷装备业在这场科技潮流中一直紧随潮流,不曾落后。中国印刷装备业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上的成就,不可谓不丰硕。
2012年和2013年被誉为CTP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的爆发性增长之年。CTP系统是集精密仪器、光电技术、数码成像技术、新型版材技术于一体的全自动生产系统。该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无须显影处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制版。长期以来,我国CTP设备和版材市场被国际几大品牌所垄断,由于价格昂贵且居高不下,造成CTP生产成本高于CTF,这是CTP在我国普及迟缓最主要的原因。两年间,民族品牌CTP设备制造企业得到了快速成长,也逐渐成长为印刷业创新技术中的主力。杭州科雷、中印周晋、北大方正、大族冠华等研制开发和生产出CTP机和乐凯二胶等企业实现CTP版材的国产化,市场上层出不穷地涌现出了CTcP、UVCTP等新技术和新型设备。至此,CTP的高速发展期终于到来,仅近两三年来国内装机量就增加了一千多台。
国产印刷设备在绿色印刷方面也有所进展。随着印机、油墨、印版等技术的不断提高,柔印和无水印刷正在快速向世界各地普及,被世界同行所采用。然而两大技术在欧美地区应用更为成熟,在国内发展却并不理想,目前仍主要用于包装印刷方面。乐凯华光作为老牌绿色印刷版材生产商,得到过多种荣誉,据透露,目前正在通过技术开发降低版材成本的方式推进柔性版印刷方式的覆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都新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无水印刷技术的推广充满信心。新图正在与东丽公司展开合作,联合向中国市场推出无水印刷版材技术,降低耗材成本。
在大幅面胶印机领域,新乡市新机创新机械有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黑马。目前新机已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技术34项,另有11项还在申报中。其自主研发的对开、大对开甚至是超大对开幅面的四色、五色乃至六色平版印刷机令其一“出生”就走在了行业前列。新机品牌的1180系列多色胶印机更荣获了“绿色技术大奖”。
通过与国外同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也不失为技术创新的有效办法。柯达公司和印后企业深圳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亚洲首套POD数码连线生产系统在这方面正是典范。柯达公司为该套系统提供了前端数字印刷设备,精密达公司为该套系统提供了后道设备,开创了国内企业与国际厂商联手的先例。
数字印刷是印刷技术发展方向,是当今印刷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数字印刷的优势体现于个性化按需印刷,即时、小批量的可变数据印刷。目前数字印刷设备的需求正处于上升期,应用范围极广。美国数字印刷零售额年增长率为18%,欧洲的增长率为22%,世界其他地区平均年增长为8%,而我国数字印刷增长率却不足5%。喷墨数字印刷是业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它的发展近年来开始加快,预计未来5年内,这一势头仍将继续。我国印刷设备业已经将数字印刷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在不久的将来,或能实现技术突破。
政策导向有利
政策大环境对于我国印刷业以及印刷装备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利好。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掀起了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潮,印刷装备业作为经济链式反应的一环,从中受益,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印刷装备业新的增长点。
2011年,国家各部委了各种宏观政策,印刷和印机业均能从中受益。印刷业享受的政策,主要体现在进口设备和出口产品的税收优惠上;印机业享受的政策,主要显示为国家对高端、数字、环保型等高新技术机型的扶持,印刷装备产业正在享受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
随着我国印刷装备行业技术的进步,国家对于业内出现技术突破的产品加大了保护力度。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13年关税实施方案》宣布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与2012年相比,2013年设备印刷器材的进口关税有三个变化:一是将包括柔性印刷版在内的5种感光材料产品从实施从量税改为实施从价税,二是增加包括宽幅喷墨印刷设备在内的2种印刷设备器材商品税目,三是对3种印刷设备器材的征税方案进行调整。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标签印刷分会名誉理事长谭俊峤介绍,之所以调整这3种印刷设备器材的关税方案,是因为国内已有印刷装备企业因为技术突破的实现,可以达到2012年版关税实施方案规定的相应标准,出于对民族企业的保护而进行调整。
困难和应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于珍指出,尽管我国印刷设备器材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它主要依靠的是低成本扩张和低价格竞争的粗放增长模式。
在于珍看来,这种模式为出口快速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行业内部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依然存在,从长期来看,难以支撑印刷设备出口的持续快速发展,难以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逐步向贸易强国根本转变。
他认为目前行业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集约凝聚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尽管我国印刷行业已经涌现了一批初具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但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在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素质潜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印刷及设备器材生产企业在市场中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低价竞争策略,技术和管理创新上投入不足。致使国产印刷设备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相比,在科技含量,质量稳定性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同时,印刷企业多缺乏高素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资质认证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在内部管理、资本运营、国际贸易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行业协会对处于转型期的印刷业,如何较好的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绿色印刷,大力调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绿色印刷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扩大绿色印刷实施范围,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促使企业在奇形和无形力量的引导下,主动加大绿色环保技术的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生产环境,向绿色印刷企业转变”从而促进印刷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二是,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增强竞争能力。为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具有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加强对印刷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区域优势,打造有特色、有潜力的印刷产业园区。
三是,加大创新改造投入,促进转型升级。加大对创新方面的投入,重点抓好“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重大工程”和“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以重大项目带动印刷装备、技术的研发和改造,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印刷业转型升级。
四是,完善行业监督管理,创造健康环境。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策调节和市场监管,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为印刷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印刷市场趋势预测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市场构成方面,欧洲仍然是印刷设备器材最大的市场,美国和亚太紧随其后。未来5年中,亚太地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位居世界第一,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印刷业的高速发展是主因。功能丰富的印刷机是印刷设备器材行业最主要产品之一,其中,胶印和柔印机的市场需求最大,单张纸印刷机在2007~2015年之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位居各类印刷设备器材之首。
在行业方面,印刷机械行业的特点会随着市场因素、竞争程度和客户的多样性而有所变化。随着市场对印刷品需求的增加,更多的投资将被注入印刷媒体行业,印刷企业产能利用率将会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印刷厂会开始使用数字印前工作流程。
关键词:印刷 校企合作
随着新闻出版业、包装印刷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印刷人才的需求愈来旺盛,各印刷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工艺不断提升,对印刷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技术人才的事业和收入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强烈的市场需求形势下,我校应中闻集团(山东印务)有限公司合作要求,于2013年在山东技师学院正式举行了印刷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签约仪式,由此翻开了印刷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新篇章。
一.校企合作与方式
印刷企业投资给印刷院校,利用企业资金方面的优势与印刷院校在科研、教育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可以使二者充分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实现各自的需求。技术、人才是印刷企业和印刷学校的共同追求,双方志同道合,一拍即合,因此就产生了今天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成长模式——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2.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3.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二.中闻集团山东印务有限公司
中闻印务的前身是中闻投资管理中心,在接收7家军队保障性企业的基础上,于2001年12月28日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2010年9月9日,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报告厅内,隆重举行了“中闻印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庆典仪式,人民日报社第一家文化企业集团正式成立。中闻印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系人民日报社独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3.8亿元人民币,主要开展与报社传媒主业相关联的印刷业、文化产业以及有关项目的投资业务。目前在南京、济南、西安、武汉、福州、青岛等6个城市拥有8家全资子公司,在册职工人数2679人。
中闻集团山东印务有限公司(原人民日报社山东印务中心),始建于1996年3月,位于济南市经十东路31588号,占地98亩,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公司注册资本金5384万元,资产总额为1.2亿元,现有职工150余人。2010年,人民日报社成立“中闻印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人民日报社山东印务中心重新注册成立中闻集团山东印务有限公司。现承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人民公安报》、《科技日报》、《山东商报》等多种中央与地方报纸,年印刷量近7亿对开张。
三.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直属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是山东省第一所全日制国办技师学院,创建于1980年,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为主。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山东省实验实训前五强技工院校、山东省年度最具就业推动力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国家安全评价师定点培训单位、济南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院下设7个教学系部,开设40多个专业,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图文设计与印刷专业,隶属于山东技师学院轻工工程与艺术设计系,被誉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名牌重点专业”、“山东省百强专业”。该专业多名教师、学生在历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
四.培养模式
据山东省印刷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省现有印刷企业15000余家。其中济南市有770家,企业在职人数3万余人。年产值30.5亿元,“十一五”期间产值将达到60亿元,今后5年企业在职人数增加近2 万余人,年均需求4000—5000人。济南市为书刊印刷基地;青岛市为包装印刷基地。在此发展趋势的带动下,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2013年学院与企业共同合作,层层选拔,经面试合格后,共录取53名学生作为首批培养对象,并于9月份全部实现入学。经过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详细调研后,学院图文印刷专业课题组全体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详细讨论,制定了周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具体如下:
本届学生采用订单培养模式,该班学制两年,招收对象为2013年中专、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学生在校时间二年,共分为四个学期。前三个学期在校学习,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第四学期到企业带薪实习。实习期满后,全部安置到中闻集团山东印务有限公司就业。公司各岗位员工入职后,均由办公室及所属部门进行岗前统一培训。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高级技工毕业生在待遇上和大专毕业生同等对待,享受助理工程师、初级技术职务等相关待遇。在校期间,采取一体化教学,按由浅至深、工学集合的方式,学生主要学习印前、印刷、印后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基本满足企业需求。
校企合作是时代的需求,校企合作有利于印刷专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这次与中闻集团山东印务有限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提高 了学校办学实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院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必将取得学校、学生、企业、等“多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办公室.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2011.12
作者简介:
周晓光,男,汉族,1962.06-,高级讲师,山东技师学院,轻工工程与艺术设计系主任。
交通提升促会展焕发生机
本次智博会观众群体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规模,更多来自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地的省外买家不远万里到场采购。除智博会外,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一大批国际级展览项目正不断壮大,并依托东莞区位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迎来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海量的国际买家。
今年五月,东莞地铁R2线正式通车,年底,穗莞深城际轨道建成,两线均在现代展览中心设站,无缝连接了火车站、高铁站与广深机场等便利交通枢纽。随着东莞交通便利性的大幅提升,今年在现代展览中心举办的B2C型消费展数量明显增加,除既有的一年两届的车交会外,茶博会、奇石展、农博会等多个消费展相继举办,以“华南工业展览基地”而闻名的现代展览中心正呈现专业展与消费展并行发展的趋势。
苦练内功增强承接重大展会能力
为满足既有展会不断扩容和国内外重大项目对展览场地的需求,作为东莞市会展基地,现代展览中心陆续扩建了1和4号馆,使室内展览总面积提升至15.1万平方米;先后打造了三条“空中走廊”连接1、3、7号馆和嘉华大酒店,实现了展览、商贸、酒店三个功能体的无缝衔接;拆除了展馆外墙,无缝衔接东莞地铁R2线,以更加开放、便利、美观的环境迎接各方来客。与此同时,现代展览中心升级配套设施,强化展馆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添置无线WIFI热点、iBeacons等设备,并结合“现代会展”微信公众号的上线,为观众提供展会查询、扫码入场、展位导航、展位亮点查询、展会活动参与、LBS服务等便捷功能。
现代展览中心还成立了呼叫中心,为各展会提供优质的采购商邀请服务的同时,对东莞会展业“大数据”进行构建、整理和挖掘利用,并通过对现场观众的消费习惯、参观路径、停留时间等精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参展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精准营销和产品革新等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主办单位的下届展会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专业群;人才培养;诉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13-03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科技、教育的联结点,与经济的关系最为直接,在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创业人才、发展知识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作用。
一、顺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得益于特殊的区位优势,顺德在同类经济发展区域内,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前列。在创造出“顺德制造”神话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向“顺德创造”的转型,截至2012年底,顺德地区生产总值逾2000亿元大关。顺德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培育与集聚,这已成为顺德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顺德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一直呈现“二产独大”的产业布局。2010年,顺德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35.57亿元,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77.5%、2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63.2:35.0[1]。在第二产业中,家电、电子信息占到整个工业的57.4%。2011年,顺德家电、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家具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包装印刷、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等九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4354.2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72.5%。
为了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顺德引入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光电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医药、绿色环保装备、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新兴产业联盟,同时引入一批大项目或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培植新兴产业集群。在未来五年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2015年顺德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培育销售超千亿元的传统产业集群2个以上,产值规模超千亿元新兴产业集群1个以上。
二、产业集群下的顺德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顺德作为一个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大区,人才紧缺是其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截至2010年,顺德地区三次产业内从业人员数分别为0.04万人、29.14万人、26.89万人,远远满足不了顺德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德职院是顺德当地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目前学校招生专业达37个,隶属于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分别有1个、8个、28个。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反映支柱产业群的特色专业较少
顺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服务于第三产业的电信、经管、酒管、艺术类专业为主,而第二产业对应的应用化工、汽车配件等专业相对较少,尤其是地方产业升级后的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更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及学生人数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在整个地区产值所占的比重。与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汽车配件等相适应的专业没有开设,这与顺德地区70%的产值来源于九大支柱产业不相适应。虽然学校根据产业转型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设置的主要是第三产业一些投入低的专业,而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的制造类、技术类专业设置不足,致使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演越烈[3]。
(二)生源存在本土化情结及办学机制刚性化,适应产业群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紧缺
顺德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以本地学生为主,外省生源比例不到15%。虽然产业就业人员中,多层次的土生土长的人才多,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4],但是生源本土化使学生长期无法受到外来文化的洗礼,导致学生兼容并包的心态较弱,缺乏开放创新意识。此外,整个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刚性化,从学制、学籍管理,到教学管理制度的确定,都完全由学校安排确定,很多情况下难以有所变更,学生选课、毕业时间的安排灵活性较差。
(三)师资配置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产业转移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当前顺德职业院校师资主要以学校自身的专任教师为主,辅之以外聘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时间有限,很难完整地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产业转型升级后,具备新兴专业精深理论与精湛技术的教师严重匮乏,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受阻。
(四)教学模式单一,无法体现地方产业集群特色
学生技能的培养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顺德职业技术院校虽然每年都在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生均设备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实训岗位仍然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场地过于单一化,使课堂内容难以反映地方产业集群的特色。
三、顺德高职教育应对策略
(一)根据产业结构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
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合理布局地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以产业集群特色形成专业群特色。根据产业在地方产值中的贡献大小以及就业人群的多寡设置相应的专业群,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根据顺德九大支柱产业的特点,鉴于汽车配件、包装印刷、纺织服装产业方面技术工人的短缺情况,应该考虑设置印刷类专业和汽车类专业,如印刷技术与设计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印刷设备及工艺专业、汽车改装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等。对应产值较高的“两家一花”传统支柱产业,增设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园林技术专业下增设观光农业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下增设图文信息技术方向、微电子技术方向等,在家具设计专业下增设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电脑艺术设计方向等。
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增强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度,侧重于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形成对接新兴产业的专业布局。顺德提出“阳光经济”产业转型战略后,其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汽车配件与制造等,当地职业院校的新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向这些产业对应的专业倾斜。
(二)拓宽学生培养口径,引入弹性办学机制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复合型方向发展,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宽口径、多模块”的课程模式,使学校有限的专业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可以考虑在某一个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间的融合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方式,专业下设珠宝店连锁管理与社会组织管理两个方向。
学校要建立弹性办学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诉求。一方面,顺德职业院校应该扩大外省招生比例,引入外省优秀的学生资源,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基于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推迟毕业,并允许学生选学第二专业;同时,建立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
(三)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行业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行业协会要参与到顺德当地人才的培养中,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作用,把市场人才需求预测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反馈到地方高等职业院校。
(四)适应区域产业转型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专业的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技能培养等各环节,都应该引进行业或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赋予其较大的教学自。鼓励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实际。
(五)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形成教学特色
通过对产业集群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加强各个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任务的市场调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相应职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课程建设与产业工作任务相衔接方面,按照各集群产业职业领域的特点,明晰人才培养方案,并将职业岗位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佛 山 市 顺 德 区 发 展 规 划 和 统计局.
2010年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g.shunde.go
/data/main.php?id=1756-7200125.
[2]区政协经济委员会.有效发挥“南方智谷”和“产业新城”在顺德产业转型中的作用[EB/OL].http:///data/main.php?id=8022-50002.
[3]马瑞.顺德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共融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60-63.
[4]黄志宁.基于广州市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发展对策[J].教育导刊,2011(1):74-77.
The Strategies Responding to the Demand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Shunde
MA Rui
(Shun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shan Guangdong 52833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