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产业园道路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以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区”为目标,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经都产业园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项目总体规划面积4.01万亩,其中,2011~2013年开发1.3万亩,2014~2016年开发1.25万亩,2017~2020年开发1.46万亩。园区规划设置经编织造、后整理配套、轻工制造、延伸产业配套等产品生产加工区域。以及仓储物流、生态居住、行政商业用地等商贸配套区域和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热电联产、天然气等配套设施。
为提高园区内土地利用率,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本着“合理布局、集约节约”的原则,认真抓好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的编制,在今年2月19日安徽省发改委会主任沈卫国视察调研和2月22日安徽省发改委委托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组织专家实地踏勘基础上,2月28日至3月1日,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合肥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3月23日,宣城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基地供水工程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了审查,对项目区域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保障程度及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对其它用水户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证论,下发了水政[2011]64号文件同意实施。目前,取水许可及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2011年7月15日,安徽省发改委正式下文皖发改产业[2011]811号《关于郎溪经都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批复》,同意经都产业基地总体规划、产业规划,项目总投资554亿元,规划面积4.01万亩,其中,近中期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到2020年,基地规模以上企业将达300余家,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
基础工程配套同步
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围绕“七通一平”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道路和水、电、汽等配套设施,做到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为企业早入园、早开工、早投厂提供强实保障。
在土地平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去年12月起,以土地平整、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目前推平的土方约350万方:15公里长的7条道路及雨污水管理建设到位,进入沥青路面浇制阶段;净水厂、污水厂、热电联厂等规划中的配套设施即将启动建设;燃气管网道路基础预埋、供气管网正有序推进;11万伏变电所已竣工,一台5万千伏的变压器已安装完毕,7条道路沿线的10千伏供电线路正在架设,进入并网输电调试阶段。此外,启动区规划的第八条道路――经都二十路已于十字镇政府搭成合建协议,即将动工建设。
在水、电、汽等配套工程建设方面,热电联厂、水处理中心两个配套项目分别于3月27日、4月22日签订合作协议。其中热电联厂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征地面积约201亩,预计在2012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在投资运营前,安装快装锅炉解决企业供电供热需求;水处理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 2亿元,占地面积约300亩,项目设计供水规模4万吨/天,其中工业用水2万吨/天,生活用水2万吨/天;项目污水处理规模3万吨/天;中水回用规模1万吨/天。预计工业用水、生活用水2012年1日建成投入运营;污水处理项目2012年3月建成投入运营。
8月17日,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水处理中心项目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评审组表示,净水厂初步设计方案供水规模基本合理,数据分析清楚,工艺流程符合用水要求,对滤池形式进行深入论证后可以作为施工设计依据。关于污水厂和中水厂初步设计,评审组肯定了两套设计方案的各自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建议两设计院按照“低投资、低运转费用、少用地、减少污泥排放量”的原则进行修改完善。这次专家评审为经都产业基地水处理项目下一步上报审查作了充分的前提准备,为推动经都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性支撑。招商引资态势良好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在产业转移和组团投资运作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产业园按照“体制多元化、机制灵活化、运作市场化”和“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新思路,采用“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小企业抱团”的新模式,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其中,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等工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的支撑方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及产业链拓展等工作;鸿翔控股集团作为园区最主要的投资方,注册成立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土地平整、园区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紧扣发展主题,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形成了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招商引资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招商引资的新成效。
“以‘基础建设’为第一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以‘争取指标’为第一要务,满足企业需求;以‘服务环境’为第一品牌,提升园区形象;以‘办事效率’为第一竞争力,推行‘一站式’服务。郎溪经都产业园通过这‘四个第一’举措改善投资环境。”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紧张有序的工作,目前,经都产业园道路、水、电、气等“硬件”配套环境已基本满足企业开工建设必备条件。
今年以来,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加大了与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土地、COD排放等各类指标。共争取COD排放指标为864T/年、S02排放指标为518T/年,水资源论证报告已通过宣城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专家评审通过。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方面,结合入园企业用地需求量、道路基础建设等用地,计划用地指标3066亩,其中道路建设用地指标729亩,净水厂、污水厂和热电联厂用地指标474亩(单独选址),标准厂房和第一批正式签约入园企业用地指标1041亩,第二批即将入园企业用地指标822亩。目前,郎溪县国土部门正组织对基地用地指标进行勘测定界,在此基础上,十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用地指标逐
级上报,把国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基本能够满足入园企业用地指标、环境容量需求。
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提升园区整体形象,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以改善服务环境为主导,建立接待服务、参观考察、洽谈交流为一体和集声、光、电技术与基地模型相结合的现代化展示接待和服务中心,客商可以“足不出门”,就能在展示厅内通过观看“三维宣传片”、园区模型展示、宣传展板和接待解说员的讲解,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地了解经都产业园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在幽稚、温馨的接待室内洽谈、交流合作意向。创建了郎溪经都产业园网站(cwarpjd.corn)、《经都》月刊报纸等宣传服务平台,利用固定广告、杂志、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经都产业园,知晓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服务环境,增强投资信心。
全面启动“三园合一”集聚区规划建设
“十二五”期间,梅县区全面启动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制订实施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商贸物流四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方案,完成了集聚区的总体规划,依法征收土地3300多亩,道路等基础设施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推进,创业孵化中心以及医院、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引进了广铁物流、深圳有信达保税物流、中新集团和锦丰科技集团汽车零部件、富力集团和海王集团建设生物谷、珠光集团“古梅梦景”等一批项目;航鑫科技首期、BPW(梅州)车轴六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招商项目正在建设或洽谈。
在这五年里,集聚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力明显增强。据悉,今年1-8月份,集聚区完成工业总值30.02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税收(全口径)1.12亿元,同比增长22.4%。
同时,梅县区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比如:出台融资(助保贷)、贷款贴息实施办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出台集聚区招商优惠办法、综保区入园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镇级振兴发展考核办法,增强招商引力、活力;出台上规模奖励办法、建筑企业资质晋级和落户奖励办法,扶持企业上规模;出台企业上市(新三板)扶持办法,今年重点扶持8家企业上市。去年,全区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今年新签约项目18个,计划投资92.25亿元;洽谈项目26个,计划投资104.9亿元。
三大园区亮点纷呈
畲江产业园。该县在畲江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以综合保税区、创业孵化园、现代铁路物流园“两园一区”为总定位,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着重培育发展装备制造和保税物流等主导产业,致力打造梅兴华丰产业聚集带综合保税区。
目前,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建设有序推进,部分道路开工建设。国务院已将梅州综合保税区的申报材料批转海关总署征求各相关部委的意见,力争早日获批,已签约中新集团汽车零部件制造、安胜华珠宝加工、盈方创投、广铁国际物流等10个项目。
据悉,畲江产业园现已征收土地1400亩,平整土地1200亩,其中部分道路、市政排水沟等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
城东白渡产业园。城东白渡产业园规划总面积43.7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借助BPW(梅州)车轴、航鑫科技等一批落户企业形成的产业基础,着重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据了解,该产业园现已落户的36家企业中,27家已经投产,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16家。此外,110千伏输变线网架设工程、日供水6000立方的悦一供水处理厂等一批服务配套项目现已建成,白渡快速干线瓜洲大桥已经开工建设。
水车产业园区。该园区位于水车镇东部,规划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借助“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国际慢城”等国字号特色品牌,由广州富力集团和深圳海王集团共同开发生物谷项目,首期计划投资20亿元,发展医药研发中试、医药保健品生产、南药种植及科普实践等产业。目前,该园区已经和远信集团广州柚子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分子态生物公司签订了入园协议。
争当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排头兵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新的不断推进,又有一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建设起来,但似乎仍旧是走的原来的老路,这对不管是文化创意领域还是产业园行业来说,无疑都是倒退而非推动。产业园路在何方?一时的喧闹并不能说明我国产业的集群化已经来临,因为我们可以预见到在这场喧闹过后孤零凋敝的光景,面对如今大多数产业园浑浑噩噩的现实,也许是时候开始思考,我们如何建立实实在在的产业园区,而避免被部分投机者用作套取社会资金、土地的名目。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进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国以文化、文明带动发展的进程在加速,在各地盲目上马产业园区的同时,也有一批及越来越多的产业园由于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顺应务实潮流,成为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引擎。综合科技、新型软件、新型物流、动漫游戏、电子商务、“互联网+”、环保等科技产业园区在经济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园的过去与现在
如今的产业园,尤其是我国的产业园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国家或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制定长期或短期发展规划与政策、为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而划出的一块区域,在这片区域中,集聚大量企业或产业,并具有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等优势。
产业园因其恰好赶上国内城市建设新区的热潮,被迅速推广,尤其是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过这一批随风而起的产业园在后来的发展中命运不尽相同,有的成为国家级示范产业园,有的则沦落为一个房地产商用于圈地的项目,还有的在风潮过去之后停止建设。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等地产项目的再度升温,产业园的建设又被再度提起,在有关产业园建设的新闻中,动辄出现“全球最大”、“国际首个”、“世界领先”等字眼,这固然对宣传产业园的优势有推动作用,但如若不调整发展方向及策略,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比当时更好。
这一问题在文化创意类产业园中尤为突出,尽管如今国家极力想要摆脱“山寨”、“仿制”、“抄袭”等帽子,且东部沿海城市中确有建设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然而这一切也挽救不了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景气的局面,投资少、消耗大、经济转化效率低、抄袭现象屡禁不止等诸多现实,造成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在喧闹的开工仪式之后就再也没了下文,等它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只有各种的负面消息。
相较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惨淡经营,高新技术类产业园算是产业园中发展最好的一个类型。这同政策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同时高新技术类产品由于自身的技术门槛,造成仿制、抄袭的门槛较高,因而对于开发商及当地政府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了他们进行产业园建设的重点。
如今产业园的前缀五花八门,除此以行业命名的产业园外,还有都市产业园、海造产业园等一小部分产业园从名字上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房地产商的入局,使产业园的建设与质量良莠不齐,似乎随便圈一块地、建设几栋厂房、引入数个企业便能够堂而皇之的称其为某某产业园。
我国的产业园建设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脱缰式发展中,迎来了莽荒时代,这并非对产业园建设的否定,建设产业园的地产商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管理产业园同建设产业园相比,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那些跟风者们,出发点不是怎样建设好产业园,而是如何在这一笔买卖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像上文所提,相信,随着综合治理及务实之风的兴起,对产业园区的各种诟病也将大大减少,产业园区也将与其他产业一道,产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明星。
产业园的未来,找对方向后重新起步
如今的产业园正在朝不断优化的道路上行进,但是,找准方向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产业园已经出现了细分的趋势,这在总体上对于产业园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管理上,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队伍,代替之前自由散漫的自发式管理甚至不管理。即使在投入上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这对产业园的长远发展是有有利的。再就是先期可以进一部分优势企业,这些企业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较好,能够帮助产业园快速地收回成本,后期可适当加入一些新兴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配合园区的多样化经营。
在土地租金上,不能定得过高,以失去同相邻产业园的竞争优势。这是租金高导致园区土地闲置是目前许多大型产业园特别是一部分国家级产业园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政策的稳定性同样值得所有开发区注意。如果说土地成本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尚能忍受,那么政策的不稳定则是犯了企业发展的大忌。这里的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也有纳税政策,许多产业园在建成之初,由于有政府的推行以及支持,在纳税上通常会向入驻产业园的企业倾斜,进行减税甚至免税。然而有些地方在看到园区企业每年巨大的盈利能力之后往往会改变现有的减免政策,甚至有的园区仅将这种见作为诱惑企业入驻的一张空头支票,承诺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另外,对于那些中小型产业园来说,虽然土地面上竞争不过大型产业园,但可以优化园区环境,抛弃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综合化追求,转而向小而美的园区发展道路前进。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650051)
摘要: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地处蒙自城市郊区,依据新时期现代林业的内涵,产业园区发展理念,结合当地土地、气候、环境要求,对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定位、发展目标、规划布局提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结合现代林业产业园区规划功能定位,确定相应的功能区划及布局,制定入园标准,提出规划实施的应对策略,突显洁净、清新的环境特质,消解传统林业产业园区的不良意象。通过“集群、集聚”,整合、提质,不仅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将园区整体环境涵养为富有自然生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园区。
关键词 :现代林业;产业园;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03
作者简介:林国刘(1984 -),男,云南省腾冲县人,助理工程师。
1 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萌发了模仿自然系统的想法。首先是美国人罗伯特·福罗斯(Robert frasch)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战略》,接着,丹麦在卡隆堡建立起首个工业园区。此后,人们便看到工业生态园区遍地开花,特别在美国,工业生态园区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94年,美国有4个社区被指定作为工业生态园的示范点。1995年,世界第一次零排放大会在东京举行。工业生态园的建立逐步成为许多国家培植经济增长点的模式。
工业生态产业园(英文缩写“EIPS”1,是把工业体系看做一种系统,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一种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后来,农业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现代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等理念和模式的扩展。所有这些“产业园区”或“基地”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一般农业开发区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融人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秉承了农工贸、种养加、科教农等现代农业自身的产业链,在同一园区、基地内部同步发展相互关联的产业部门,最终实现多产业协调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
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园”功能要求,园区人园标准首先是把区域内与林业9大产业相关联的企业组织起来,经招商引资,并通过遴选、评价,选择人园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然后进一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化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循环途径,寻找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既达到资源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内外循环、生态产业链。
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地处城市郊区,不仅经济地位重要,而生态地位也十分重要。因此,林业产业园主打“生态牌”,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生产线,坚持节能降耗的绿色生产,抵制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强调空间环境的生态化、景观化。林业产业,突出的是“种—养—加—贸”物质循环,再生、再利用,多次增值,以展现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性。显示现代生态概念的“林业产业园”,则需演绎“生态产业园”的全新概念:突显洁净、清新的环境特质,消解传统林业产业园区的不良意象;突破以“小、少、碎、粗、污、劣”为特征的传统加工和产品质感,通过“集群、集聚”,整合、提质,不仅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将园区整体环境涵养为富有自然生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园区。
总体规划结构分“三层面”,即“生态、生产、生活”三层,对园区内所有的“山、林、水、路、土”5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局与利用,以提高土地贡献率和投资回报率。运用分区、分层理念,结合园区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优势,组建林业产业园的林业产业、林产品市场、林业科技、森林文化四度同构网络,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实践园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2 规划指导思想、定位与目标
2.1 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蒙自市政府确立的新形势下林业的新定位、新使命、新任务,围绕现代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三大关系,进一步确立以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实现兴林富民为目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依靠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创新经营机制,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生态协调发展的天蓝、地绿、水净、山富的“美丽蒙自”。
2.2 产业发展取向与定位
产业园的产业发展,在大的区域范围内来进行定位与研究,充分依托园区所在的工业园区区域位置,大力承接外来资金,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发展种、养(殖)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定位:
①产品以深加工产品为主,面向国内和东南亚市场;②充分利用园区及周边林地和林木景观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和林产品加工业;③学习发达国家现代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建设生态型的花园式的工业园,成为蒙白城市的后花园。
2.3 建设目标
①建设环保型的产业园;②建设具有高文化品位的产业同;③建设具有主题公园的产业园;④建设具有品牌的产业园(包装、价值提升、时尚引领、行业标准的引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⑤实践绿色家园之梦:工业旅游目的地之一。
3 建设方案
3.1 入园产业选择
通过综合比较,初步确定下列产业人驻: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②森林旅游休闲产业;③森林药品加工产业;④森林食品加工产业;⑤观赏苗木产业;⑥林药种植业;⑦木材(含竹、滕、棕片)加工产业;⑧仓储物流产业。同时,配套建设综合服务区,林产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平台、餐饮服务、综合管理、产品研发、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办公、会务、接待、停车场等。
3.2 功能分区
将“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按人驻企业的产品性质和园区功能划分功能区,同质或相似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结,结构上形成一园三产业九片区。一园即“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三产业即林业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加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九片区即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区、森林生态休闲园区、生物制药园区、观赏苗木园区、森林食品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园区、木质和非木质产品加工区、林药种植区、综合服务区。
3.3 布局方案
一轴——开河高速穿过园区中部,像园区脊梁,是园区物流主出入口。
双心——综合服务区(包括展示区)和生物制药园区中适当配置的服务中心,是园区的指挥中心。
二主干——即联系森林生态休闲园区、观赏苗木园区、生物制药园区、森林食品加工园区的道路为第一主干道;联系木材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园区和综合服务区的道路为第二主干道,为园区的主动脉。主干道分支为支道、步道,连接各产业园区、小区,构成道路网络。
两圈——以森林种、养(殖)业为主的区域称“一圈”,以木质加工为主的区域称“二圈”,产品质量不同、运输类型和对道路等级要求亦异,故特划分为两圈。
八路——即主干道分出的八条次干道。
九区——即九大功能区,是园区建设内容,园区的内核。
多节点——干道和支道以及道路与建筑物连接的绿化节点,广场。
4 规划策略
4.1 生态策略
“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主打“生态牌”,强调“生态产业”,“生态生产”、产出的是“生态产品”。因此,要求生态化的生产线,节能降耗,抵制污染重的项目,同时,要求空间环境做到“生态化”、“景观化”。林业产业园区,主要是“种——养——加——贸”,要做到物质循环,再生、再利用,多次增值。
4.2 功能策略
规划以构成“花园式厂区”概念所必备的多元内容作为功能区设置的依据,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加工基地,而且负载生产、销售、研发、展示的全面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成“木”或“非木”主题文化、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和谐环境。
4.3 文化策略
4.3.1 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永恒的朋友。人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凝结了对森林的依赖、敬畏与崇尚之情。
以森林文化意境烘托“林业产业园”,建构与产业园相辅相成、健全、完整的人文社区,建构一个内容丰满、意境幽深的“木、林、森”主题完全境界,提高“林业产业园区”文化内涵,做到林业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让“高技术与高情感”在对峙中平衡。
4.3.2 动物文化——和平鸽
将产业园区规划成鸽子形状,从飞机上俯瞰园区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和平鸽,向着蒙自市区飞翔。鸽子,吉祥鸟,是和平、友谊、团结、和睦、和谐的象征,寓意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和气生财。如今,鸽子已成为飞鸽,象征企业飞速发展,志博云天。
参考文献:
[1]耿虹,鲁赛.理想空间一现代产业园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曲向荣,产业生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一、一季度主要工作
1抢时间抢天气。土地一平整完即落户15个亿元以上轻纺项目,项目等地现象十分严重。为打好今年招商平台,开发区一是迅速启动了轻纺产业园二期1500亩用地的开发建设。目前1500亩用地正抢抓汛期前晴好天气加班加点进行土方平整,现完成近三分之一。30米宽主干道砂石路在建,20米宽南北、东西向支干道基本建成,配套供水、排水、排污及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建设。同时,正式启动了轻纺产业园的环评规划工作。轻纺产业园现已落户项目24家,其中8家在建,5家一期建成投产。二是正式开发建设浅水湾化工科技产业园。化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目前平整面积500余亩,正式落户由武汉桂香源集团投资50亿元的三羟甲基丙烷、氟化石墨、氨醇三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0亿,创利税8亿元。
2抓效益抓质量。严格控制项目用地规模的同时,尽量按产业规划定位选址,实行项目落户用地审批制,规范园区项目用地管理,确保优质并符合产业规划项目用地。对在建项目,继续依照项目建设“百日冲刺”安排分工,对照入园合同时间进度要求,制定责任状、落实到人头,实行三天一调度、一周一通报方式,做好跟踪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督查管理。对建成投产项目,重点解决企业用水、用电、用工、融资等方面存在问题,力促企业达产达标。一季度,通过举办春季招聘会、县电台流动播放招聘字幕广告、贵州等地招工等方式,协助企业缓解用工难,使区内博禄德电子、挑战狼服饰、新闽泰陶瓷、天天乐箱包等用工量较大企业顺利开工投产。对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根据再生资源税收政策调整,及时研究出台了新的税收奖励政策,促使三木金属、恒源铜材、鼎升铜业、宏鑫铜业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投产不足、少建多用或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用地清理整顿力度,一季度即整体盘活浙东建材,清理嘉佳陶瓷多余用地100余亩,签订日久电源、众嘉环保整体搬迁协议。
3重产业重规模。园区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加之沿海产业转移加速,挑商选资已成为我县工业招商的新趋势。对于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我坚决不予接纳,成立开发区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对入区项目严把环保、规模、产业、效益关。一季度,化工产业园新落户的三个化工项目,投资规模、科技含量、产业关联度等方面都堪称近年工业招商引资之最;轻纺产业园今年新签约落户的16个项目,均为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轻纺产业项目。一季度以来,开发区先后婉言谢绝了一大批服装、电子加工类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不符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客商项目,园区招商的工业项目明显优化。
二、存在问题
1项目等地现象严重。随着园区发展规模的不时扩大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加速。项目等地现象十分严重。轻纺产业园一期700亩用地土方一平整完,水电路等相关配套设施还未完全到位即全部用完。二期1500亩用地还在平整之中,就签约落户10多家项目。
2招工难成为普遍现象。随着沿海服装加工企业化整为零内迁的加速。吸纳了大量外地富余劳动力资源,导致园区企业招工难成为普遍现象。
3小型守业企业融资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较高。一是小型守业企业抵押物缺乏,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申请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较长,不能满足小型守业企业贷量小、周转快的需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
1以衔接产业转移为主方式。以衔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快速增强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积极开展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的针对性招商活动,进一步空虚丰满中国南方轻纺产业园,力争使轻纺园入驻企业达40家,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打造轻纺产业基地。结合渊山岗二期高技术产业园的产业规划布局,紧紧抓住浙江五金机电、永康门业、汽车配件、广东医药等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快速推进五金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颇具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园”园中园”规划建设。同时,利用高信化工三羟甲基丙烷、氟化石墨、氨醇三个项目的建设,快速推进浅水湾化工科技产业园建设。
2以渊山岗二期为主战场。抓紧做好轻纺产业园二期1500亩用地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南方轻纺产业园和全省变性淀粉产业基地品牌的优势,加大对省重点项目包装、申报,争取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指标3000亩。完成二期主干道路基及局部路面硬化建设,形成各支干道路网基础。完成渊山岗110千伏安变电站建设,架设二期主电力杆线,保证企业生产及建设用电。结合主支干路网建设,实施给水、排水、排污、电信、电视网络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底前将二期首批用地建设成基础配套、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同时,继续加大对东山、大富、陶瓷产业园闲置及投产缺乏土地厂房的清理整顿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衔接优质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率和整体形象。
关键词:规划建设;融合发展
一、引言
徐州新城区作为支撑徐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经过9年多的开发建设, 随着各项重点建设工程的相继建成, 生态环境优良、交通路网完善、公共配套基本完备的新城区框架已经形成。“十二五”时期,是徐州市新城区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阶段。积极推动符合功能导向和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互动融合,已成为新城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徐州新城区规划及建设现状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圈、五轴、四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徐州市于2002年4月起适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原有的城市“单核心、圈层式”空间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采用了双核心、五组团、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以满足未来建设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徐州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为徐州市的商务政务创新区。
目前,新城区内外交通设施完备、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丰富的交通资源密切了其与大区域的联系。 随着市级行政办公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学校、医院、文化、商业配套为代表的功能项目已成为新城区建设的重点。吉田商务广场、下沉式广场、绿地皇冠假日酒店、绿地商务城社区商业中心内已有近60家商业服务项目启动经营。市级机关医院已经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正在积极推进。徐州幼师幼儿园、青年路小学、撷秀中学等徐州名校招生办学;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国际幼儿园开工建设;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承办2014年省运会的市奥体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三、徐州新城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徐州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已经初步完成了建设时期的历史使命,但新城区在功能性项目和基础设施方面还很薄弱,常住人口少、居住密度低和人流流动总量较少也制约新城区的发展繁荣。新城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度增大。同时,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难度很大。潘唐办事处在新城区开发建设中部分失地农民未能有效安置就业,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四、徐州新城区产城融合路径实践研究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徐州新城区是一个以行政中心引导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的综合性城市功能组团。所以,新城区的发展路径不是常规的以工业开发推动城市功能建设,而是直接以社会公共服务的高标准配套和中央商务区的构建来直接推动其功能型城市化的。因此,新城区的产业要独具特色,避免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同质性,并且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4.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产业定位布局
在徐州都市圈中,新城区产业园区将成为区域性的商务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作为徐州新城的产业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新城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称为以生活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产业,以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为补充的现代综合产业园区。以特色商务商贸为骨架,依次串联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生产服务园区、都市型加工业园区等各个功能片区,使城市功能由北向南延伸发展,在城市结构的衍生发展脉络上与新城区一脉相承。将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生活基地。
4.2加快新型产业园区建设
各类产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新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争取处理好老城与新城的关系,合理组织新城产业园区的布局结构,营造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徐州新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培育和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园,物流产业园、科教创新园、文化产业创意园、淮海国际汽车博览城等产业平台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新城区建设,通过新城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
总部经济园区主要引进大中型工贸企业总部办公、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商务中介等企业业态。 物流产业园建设以生活服务类轻工业产品为主的集现代化展销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博览中心。科教创新园规划建设科教服务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孵化集聚区、配套商业设施,打造在周边区域内具有吸引力集科教创业研发孵化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文化创意园建设集新闻、出版、影视文艺创作、艺术表演、艺术培训、广告传媒、创意设计、娱乐休闲等业态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综合园区。淮海国际汽车博览城建设及汽车综合会展、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博览中心。
4.3 加强城市功能功能配套建设
加强城市功能规划(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与定位同步原则”,以落实产城融合推进城市化建设。一是以完善道路网络为中心,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根据项目开发需求,兼顾“成网成环”原则。规划迎宾大道为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主干道新区昆仑大道共同承担新区与老区的联系交通,主干道汉源大道主要承担新城区与南北两侧城市功能组团的联系交通。新城区规划建设“七横六纵”的主干道格局与密集方格网状的次干道,使各用地组团中的单元相互融汇,增强整体通达能力。二是以建设公共服务功能性项目为根本,提升新城区承载功能。从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入手,围绕居民教育、医疗、交通出行、购物等方面着手制定五年实施规划,加快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学校、农贸市场、便民超市、大众餐饮、文化娱乐、医疗保健、金融储蓄、邮政通讯等服务项目的建设和引进。三是以推进项目为先导,加强功能集聚区建设。加快绿地商务城、国信龙湖世家、中茵龙湖国际、美的翰城、恒基雍景新城、移动信息港、省安科院徐州分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振华,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低碳产业园 建设模式 研究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低碳产业园自身的建设可以分成两大模块,一是产业园自身的低碳建设,二是产业园建设成型后,引进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按照产业园低碳化的运营要求,有效组织和管理企业,其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引进低碳技术,以及设计有效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生产和其他环节的低碳要求。低碳产业园自身的建设体系,包括低碳产业园的市场定位、开发模式、选址、融资路径、功能分布、规划设计、低碳技术及管理体制等,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建构低碳产业园开发建设模型,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化论述。
一、低碳产业园的准确定义
产业园的形成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社会基础,在低碳产业园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产业园之所以被称谓成产业园的问题,分清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等相关或相似产业发展模式的区别,准确地从概念上对产业园的形成历史阶段和现状进行科学总结,从而合理的推断产业园的下一阶段发展目标之一,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二、低碳产业园的市场定位
通过对目前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市场功能类型的低碳产业园的分析,根据前述界定的标准,理清和准确分类若干具备真正低碳效能的产业园,并对此类产业园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进行准确概括,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责进行定义。
三、低碳产业园的开发模式
低碳产业园的建设所涉及的相关利益方,以及所需技术及管理支持的相关单位,是很庞大和繁杂的,同时,低碳产业园所涉及的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顾客链等,也是在开发低碳产业园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在系统分析各要素对低碳产业园的开发和运营的影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开发产业园的不同目的,提炼出低碳产业园的富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是低碳产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目标。
四、低碳产业园的选址
囿于低碳产业园所承载的低碳的特殊功能和目标,以及产业园本身所承载的功能和目的的不同,因此而衍生出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不同于一般产业园或产业集群,低碳产业园对建设地址所承载的生态环境功能,城市经济发展功能,自然和社会资源供应功能等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需要全面综合考察不同类型地段不同要素的配置和组合对低碳工业园建设和开发所形成的影响,更准确地判断低碳工业园对选址的重点参考因素。
五、低碳产业园的投资和融资路径
对微观低碳产业园投融资的研究,可以从以下部分重点阐述:一是低碳化要求将会给产业园本身的建设带来的成本增量,对此成本增量进行细分并量化处理;二是考虑实现低碳化所需主要技术选项对产业园建设的成本效益所构成的影响,如何有效组合这些技术选项,能够达到低碳要求,同时使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三是在前述成本和技术选项条件约束下,如何制定资金筹措计划,进行销售收入的测定,经济效益的测算,以及风险的分析。
对宏观低碳产业园投融资的研究,将主要考察在全球低碳经济革命背景下,国际碳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状况,如何寻找契机,利用国际及国内对低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通过碳金融体系的构建,达到引导产业结构低碳化的调整目标。并因此衍生出对信贷结构自身的调整问题,以及碳金融衍生品的的发展问题。
六、低碳产业园的功能分布
产业园低碳化的要求,会使得低碳产业园增添新的功能,引进新的设备,更换新的管理流程,同时对不符合低碳化要求的功能、设备和管理流程等进行调整和删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园区内部活动人员和外部关联活动人员和车辆等设施的活动进行低碳化引导和管理,由此带来了产业园功能上的增减和布局的重新调整。
有效地实现产业园的低碳化,需要在明确产业园功能的前提下,构建产业园内部各功能区的互动模式,使得各功能区在分布上科学合理,形成有机整体。
七、低碳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以低碳理念为核心的产业园的设计思想,应该以生态,环保,节能,节约,减排等低碳生产和管理方式,统领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全过程。应当将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在规划设计手段上,设计,研究和分析同样重要,如环境分析,能耗分析以及相关专题的研究,不仅能为低碳产业园提供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以为在未来的产业园推广,产业园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产业园的营销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素材。另外,还需从低碳产业园的平面布局,道路交通规划,环境景观设计,厂房设计,平行服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来研究低碳产业园的规划设计问题,构筑低碳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系统和标准。
八、低碳技术和管理体制
低碳产业园的建设和开发,存在一个统一的目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面,总体要求是降低园区企业成本;在"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方面,总体要求提升园区企业价值。在前述七个建设模式研究方面的基础上,还需对建设和开发产业园所需的低碳技术进行总结概括,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并运用软科学计算方法进行分析,为低碳产业园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标准的技术方案优选。同时,在全面掌握低碳产业园建设和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低碳产业园的管理体制,为低碳产业园从孕育、论证、建设、运营等方面提供管理支持。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指导性项目(编号:2011jyte093)、湖北省教育厅项目(B20114503)、湖北省建设厅项目(2011-35)、武汉市科技项目(201250499145-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陈玥,江汉大学图书馆,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博士; 吴秀君,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博士,教授)
参考文献:
[1]王亚柯,娄伟. 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构建路径浅议——以武汉市发展低碳产业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Weber, Alfred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Russell & Russell (New York),1971.
2011年12月27日,滁州市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基础设施投资300亿元、带动相关区域投资1300亿元,合作开发36平方公里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这标志着滁州市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同心同力,在滁州积极打造升级版的苏州工业园,以铿锵有力的步伐积极探索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模式。2011年在安徽城市发展十件大事中,“苏滁现代产业园落户滁州”被专家推举为十件大事之一,荣登十件大事的第二位。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的滁州,正积极抢抓机遇、探索新路,扬起新一轮大开放的风帆,展开腾飞的有力翅膀。
叠加优势 成就苏滁产业园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示范区的品牌效应、政策效应和抢滩效应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苏州工业园作为中新合作的典范,两国政府都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成功模式能够在中国其他地区复制。而苏州工业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本和招商资源,但受制于发展空间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效应。中新集团近年来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谋划在新的区域以更高的水准建设工业园区。因此,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诞生也是中新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苏滁现代产业园的横空出世无疑显示了优势效应叠加的多重背景。
经过多次洽谈,滁州市与中新集团达成了共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共识,并于2011年8月9日与中新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意向书,11月15省政府出台了支持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专题会议纪要,12月27日滁州市政府与中新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去年11月20日召开的长三角峰会上,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也得到了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指示:“苏滁现代产业园区应该作为省里直接关心的、给予全力支持的对外开放合作项目。只要是省里面能够赋予的权限,包括两个集中区享有的权限都赋予你们。”新任的安徽省长李斌履新不久,专程到苏滁现代产业园区现场听取汇报,要求加快项目推进。
在各界领导的关心下,项目也得到安徽省、滁州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外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等10多家单位对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都十分支持。安徽省发改委还牵头组织省国土、住建、财政、环保、供电等部门,赴南通、苏州实地考察学习,深入了解苏通科技产业园运作模式、苏州工业园区运行机制体制等,同时就更好地建设苏滁现代产业园与中新集团、苏州工业园区领导深入交换了意见。
在此基础上,为促成项目签约,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去年5月,滁州党政代表团专程到苏州工业园考察,并与苏州市委、市政府和中新集团达成合作共识。同时,还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高位推进项目。该市发改、规划、国土、建设、商务、财政、环保、科技、供电等部门更是提早介入,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支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至此,一个立志建成“比原有的苏州工业园从各个方面都要有前景、有进步、有亮点”的苏滁现代产业园呼之欲出。
创新理念 打造产城一体化
按照2010年6月省委书记张宝顺视察滁州时“建设合宁之间新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指示精神,滁州市委市政府准确定位,积极抢抓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大滁城建设,努力打造承接转移的新型产业园、紧靠南京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积极启动与中新集团的谈判合作,加上滁州加速上升的强劲势头、优越的区位交通和政策环境、日趋完备的产业基础,这一切都成为中新集团看好滁州,仅用10个月就敲定战略合作的重要因素。
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合作成立的中新集团走出江苏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将成为滁州市与中新集团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但要复制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模式,还要在此基础上整体提升,发展的层次更高。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为主,不但要引进国际资本和生产能力,还要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力量,突破了常规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这不仅是安徽省示范区建设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且将为安徽省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呈现巨大的先导示范作用。
这一切都为滁州乃至安徽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助力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与平台。为将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打造成安徽省与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典范,安徽省、滁州市高层领导均显示出决心和态度。在2011年12月27日的签约仪式上,安徽省、滁州市有关领导表示,苏滁现代产业园是安徽省加快融入长三角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合作典范。滁州市政府和中新集团力争用5年至8年时间将其建成为安徽顶级、皖苏示范、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标杆。
根据合作协议,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将遵循产城一体、节能环保、生态优化、产业团地等全新理念建设,并系统引进新加坡的管理体制机制。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将以中新集团为建设主体,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滁州约36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一个“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重点打造“三个园”:
高科技产业园: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外资为主,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旗舰项目、重大项目,外资比重占70%以上,亩均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现代服务园:重点建设以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总部基地为主的多元融合功能的高水平现代服务园区。文化创意园:以工业设计、IT类软件、动漫、影视等新兴创意设计、创意消费品设计为主。建设周期为8-10年,分两期建设,首期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全部建成以后,GDP将达到700亿元-1000亿元,届时,将打造一个滁州的“浦东”。
深度对接 强力推进促飞跃
目前,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按照滁州市委书记江山、代市长张祥安“一季度开工、二季度项目入驻”的要求,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一办四局”首批人员已于2月7日进驻办公。中新集团合资公司高管人员也已入驻办公,并积极开展深度对接合作,目前建设前期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
在商务合同方面。已达成共识,对接完成了土地、规划、建设和招商管理办法、商务总协议和合资公司章程,注册成立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合作共建的平台。
在规划编制方面。中新集团、邦城规划设计院已编制完成36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并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正在编制22个专项规划。
在建设计划方面。合资公司今年建设道路14条37.6公里(包括跨徽州路清流河大桥),其中九州路、清流路经过充分对接,已于3月8日开工建设。其他12条道路于三季度前完成施工设计,在9、10、11月份陆续开工建设,施工工期10个月,明年7、8、9月份陆续竣工。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正在就建设主体、模式进行洽谈。
在招引项目方面。中新集团依托其强大的招商团队,招商工作全面展开,在谈项目10多个,其中已签约无锡爱沃富光电有限公司和九牧项目。还有两家日资世界500强项目正在洽谈中。
在区域托管方面。全面完成了36平方公里的区域托管和资产移交,研究制定财政体制实施方案。
在拆迁普查方面。已抽调150多人组成19个工作小组,正式启动征地拆迁。
在安置小区方面。安置房选址已确认,勘查单位招标结束,设计单位的招标已完成,设计方案已经市规委会研究确定,近期可定稿;征地报件和坟墓迁移工作全面启动。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研发投资强度高,研发员工比重大且在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对传统技术有重大突破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集中组织各种高新技术产业而形成的知识经济型产业综合体。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设计应与企业需求互动关联:入驻企业的需求对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空间营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空间营造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方式及思维习惯产生了新的影响。在产业园建设遍地开花的今天,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便引起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规划发展衔接问题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到1992年,全国共计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0个,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早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伴随着城市郊区化而产生的,这个时期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等城市配套设施还未与其同步,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便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整体布局、空间形态是产业园的实体表现。如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开发模式等的研究分析不足便会影响到产业园的后期发展与管理。
1.2办公空间单一问题
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盲目建设,使其无异于一般的办公楼,办公空间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特性的考虑,使其内部设置十分单一,除了主要的办公空间,卫生间、交通核、机房之类的服务空间,几乎没有其他的功能,这与企业需求是不相符的。
1.3建筑形象呆板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筑形象应该如何表达?建筑不仅要有体型、体量等形态语言,还要有空间、文化等精神语言。园区的入驻单位在高效研发新的科研成果和软件产品的同时,也需要与之相映成趣的建筑形象,成为体现企业文化、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的标志。高新技术产业园建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企业实力,而应作为企业向公众展示独特性的视觉形象而存在。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策略
2.1规划建设适宜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其主要判断因素有就业人口、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和地区自然环境等方面。其次,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引导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即应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产业定位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园区合理规模及布局形式,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园区及周围区域发展,使公共配套设施做到有序开发,努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场所。
2.2办公空间体现企业特性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办公人员大多工作时间不固定,生活节奏快,经常处于一种“技术压力”的环境中,因而格外重视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追求公共交流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的设置。基于各式各样的企业在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园应尽可能提供各式多样的办公空间。笔者认为,在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园办公空间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点:(1)复合化设计。比如:位于纽约的Quartz数字媒体中心,其办公空间包含了一些日常的使用功能,包括聚会、园艺观赏、读书、机器人技术学习等(图1)。办公空间集工作、休闲于一体,使各种行为自由展开,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激发创新灵感。(2)弹性化设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企业的不确定性使其空间设计应遵循弹性化的要求,空间可以自由进行分割,甚至楼板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拆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2.3形象塑造与企业共生
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形象塑造上,可以利用建筑形体、材质以及建筑色彩来体现企业文化。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应在满足不同企业研发工艺的前提下,可以把朝向相同的体块并排布置,朝向不同的体块用连廊联结,整体塑造出虚实结合的建筑形态;穿孔铝板的半透明特征会赋予高新技术产业园一种神秘的科技感;建筑师还可以通过对新型结构的运用来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结构技术升华为艺术表现。
3北正云鼎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
北正云鼎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新区核心起步区146、147号地块。基地东临安居街,西临安和街,南临弘业路,北临和谐路。东侧为石家庄市新行政中心,西侧为高层住宅区,距其北侧约100米为周汉河及沿河景观绿化带(图2)。基地处于新区规划中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办公氛围浓厚,周边道路完善,交通便利。本项目集产业办公、产业研发、酒店、会议、配套商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希望打造成全方位服务的高端新区中心区域。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65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20.22万平方米。
3.2设计构思
3.2.1总体布局根据《新区总体规划》,正定新区的总体布局将形成三大片区。其中商务研发工业片区位于太行大街以东,正无路延线,聚集了各类孵化器、产业园、创业园。本案毗邻新石家庄市政府西侧,东南侧靠近规划馆等重要公共建筑,东北侧为省园博园,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越,地理位置极佳。考虑到石家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将南北向平行布置的方式作为总体布局的基本形态。考虑到科技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建筑由北向南高度逐渐递增,充分利用了沿河景观绿化带,使研发人员更好的与自然接触。本项目将商务办公区布置于南侧147号地块,共包含商务办公楼一栋、产业办公楼两栋、科研办公楼一栋及会议中心,建筑首层布置配套商业及各主楼入口大堂等空间。将小户型办公及产业办公区布置于北侧146号地块,共包含小户型办公楼三栋及产业办公楼四栋(图3)。一、二层布置以生活配套为主的商业及各主楼入口大堂等空间,地下一层、二层及三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3.2.2交通组织本项目处于新区核心起步区,四周路网已形成,交通十分便利。基地东侧为宽30米的安居街,为了与东侧的行政中心相呼应,建筑后退出一条宽20米的绿化带,在用地东南侧面向城市街道预留出开敞的城市广场,最大限度减小产业园交通流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宽30米的阳光路作为两个地块之间的连接,形成中轴景观布局,在道路两侧对称地设置了两个步行入口及地下车库出入口,方便行人进入。本项目以地下停车为主,少量地面临时停车为辅,车库出入口结合城市道路设置,方便引入。3.2.3办公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园主要依托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来进行生产与办公,开发工作必须要多人合作、共同攻关完成。本项目采用了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功能布局灵活多变,可以布置咖啡厅、茶座等休闲娱乐设施;家具和设备具有可移动性,员工只要有移动通讯设备就可以共享办公空间中的各个区域。在各个产业办公楼之间以连廊连接,此连廊可以作为休息平台,布置健身器械,可供科研人员随时利用,便于相互交流。3.2.4建筑形象本项目中,建筑体块的错落有序,丰富了整体形象(图4)。建筑造型以高耸挺拔的商务办公楼为视觉焦点,各个产业办公楼之间以钢桁架连廊来连接,两层架空的大型钢结构雨棚舒缓地伸展在会议楼的顶部,在体现结构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建筑总体丰富轻快的外形特点。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主楼以主楼明朗的白灰色为基调,与会议中心、入口大堂、景观休息厅的蓝色玻璃幕产生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底层架空部分的立柱以银灰色的氟碳喷涂体现高科技的精致完美。
4小结
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设计更加灵活,通过设计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从而为功能空间的设计创造了无限可能。建筑师应在园区的总体规划中做到与周边区域相融合;在建筑功能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在建筑形象的表达上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只有创造出宜人可居的空间,才可以使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使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一个创新而充满灵感和激情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吴季松著.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刘敏,刘蓉著.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荷兰]于里安•范米尔著.李春青,朱霭敏,徐怡芳,黄莉译.欧洲办公建筑——办公建筑设计与国家文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02):22-27.
[关键词]跨行政区域;产业园;一体化
[abstract] with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park competition is intense, but space of the area near the geopolitical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differences,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 the roads are not cohes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verlapping paper, by means of jiangme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iangSha demonstration park (tangxia town, elegant yao bas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xamples analysis, propose inter-area industrial park should be unified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
[keywords] inter-area; Industrial park;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均设置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区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载体。而毗邻城市或地区在相同空间区域条件下的产业集聚会存在互相激烈竞争的现象,而且由于不同行政区划下地方政府体制动力、资本来源、建设基础设施等不同制约因素的差异,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重复生产建设,产业同化相似度高等。从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来看,为集约用地,整合资源效应及围绕重大基础设施战略需求,有必要从区域一体化层面及更高角度对这些跨行政区域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建设、基础服务设施等支撑体系进行统一规划,重新定位,并在下一层次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实施。
我国国家层面已进行区域规划的跨省大经济区有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两湖区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等,这些大区域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产业分工合理,重点突出,优势得以发挥。低层次地方政府跨区域产业园区则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更容易体现这种区域一体化,从产业园区的用地开发、企业的运营及基础设施等系统实现园区产业发展效应。
基于以上思路,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以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区(棠下、雅瑶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园区)为例,试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跨行政区域产业园的实效性,以期为越来越多的此类跨区域产业园规划实践以一定的启发。
2 示范园区发展分析
2.1 规划背景
广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在《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珠三角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并提出江门市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发展区。江门市划定丰盛工业园、台商工业园为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毗邻的鹤山市雅瑶工业园则在上世纪90年代沿江沙工业走廊发展,初期以“马路经济”发展传统工业,产业结构低端,环境品质较差,特色优势不明显。由于两园区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在招商引资、发展思路存在差异,道路综合交通、市政配套设施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衔接不当等问题,而随着江顺大桥、江番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调整,江门市、鹤山市决定对两园区统一规划开发建设,以有利于整合工业园区,建设大平台招大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江门市、鹤山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2.2发展条件分析
示范园区区位良好,处于广佛、珠中1小时辐射圈内,东面紧邻江门市棠下中心区及江门市重点发展区滨江新区,距鹤山港约12公里。临近有佛开、江肇、江番、中江、江珠等高速公路和广珠城际轻轨、广珠铁路,特别是建设中的江番高速公路、江顺大道、江顺大桥为承接广州、佛山的产业转移提供更便利的交通条件。
随着美的、海信、康师傅等大型企业进驻示范园区,为示范园区转型升级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从产业配套、循环经济角度出发,培育其他中小型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加快园区建设的进程,促进园区成为具完整城市功能的新城市空间。
再者,示范园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山青水秀,适合建设依山傍水的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2.3产业发展策略与定位
依托示范园区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实施“三边”发展中沿路边、沿江边的发展战略,以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国内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为方向,重点承接广佛、东莞、珠中等周边发达城市产业转移,积极推进江门市与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一体化。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以信息家电为主导产业的电子电器产业,提升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产业,适度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先进制造业,打造江门先进制造业经济增长极和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示范区。
2.4规划结构和用地布局
2.4.1规划结构
示范园区根据产业布局及园区主要路网骨架,提出“一心四组团五片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指教育科研孵化中心区,作为整个园区的技术支撑。
四组团:指示范园区内保留村庄升级改造成的四个生活配套组团。
五片区:指根据产业发展布局的电子电器高新区、机械化工产业区、物流仓储配套区、综合配套发展区、远期发展备用区五大片区。
2.4.2用地布局
规划在示范园区中部围绕美的、海信等大型项目用地为主建设电子电器高新区;南部已建设园区规划机械化工产业用地;西南部结合江肇高速公路棠下出入口以及广珠铁路、公交枢纽站规划仓储物流用地;在西部蝴蝶谷水库地带规划科研办公用地;在棠下基地北部以及雅瑶基地设置工业用地,围绕电子电器产业发展配套的先进制造业以及食品饮料产品;在园区北部田地、林地等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域长远控制,以备发展。
2.5道路综合交通规划
关键字: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功能复合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1
1.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作为城市各类产业的集中地和发展引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技术示范区等类型的产业园区。目前,我国产业园的发展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各地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集约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产业园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是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现象开始出现,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或新区2。
2.我国产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
(1)过分重视产业发展,忽略城市服务功能。大量的产业人口进驻,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导致产业新城发展仅仅得到量的增长,却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2)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出率低。邻近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各产业园之间定位近似,相同产业选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成为常态,无法实现集约发展,土地产能不高。
(3)生态保护与产业新城发展协调困难。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破坏加剧,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也对某些高端产业的进驻以及产业体系的升级产生了一定阻碍。
3.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策略研究
3.1产城融合,定位清晰
产城融合是一种针对现有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弊病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3
清远市华侨产业园是清远市政府的重点发展项目,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产业转移园区,担负着拉动清远东部英德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对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和清远市产业发展状况的充分研究,华侨产业园的产业选择确定为电子电器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四大类主导产业及近期发展的重点,有效的避开了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竞争。
由于总用地规模超过118平方公里,清远华侨产业园的规划的出发点就是建立“城”的理念。整个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考虑采用类似城市的多级布置方式,包括整个园区的行政中心和主要的商业文化设施都集中于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强调生活服务功能,形成一个城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各功能组团安排针对自身组团内部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产业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提供生产性的服务功能,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配套的更多的休闲娱乐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
3.2功能复合,职居平衡
功能复合有利于改变产业园区用地性质单一,功能死板的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使用性质种类,丰富用地多样性,提高了整个园区功能安排的灵活性。当前实践证明,功能复合程度越高的产业园区,更具备活力。产业园区实现基本生产职能的同时可营造出更类似与城市生活的功能与空间,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住房,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城一体化。
考虑到产业新城将会是清远华侨工业园发展的最终目标,该过程中必将经历产业聚集——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完善等过程。因此整个园区的功能不但只限于产业的发展,而应该考虑到产业园的起步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带来的人口生活及配套问题。考虑在产业园的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劳动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园区东北部组团规划了大型的职业教育基地。同时还考虑建设一处主题游乐场提高整个清远华侨产业园的吸引力,生活配套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新城的宜居性。远景发展考虑引入高新科技产业,安排于产业园的北部,形成产业园区北部门户,并带动产业园的产业类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
3.3合理布局,规模适度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城市边界的无序蔓延,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能对城市用地的扩散进行有效控制。
华侨产业园中的每个组团都是功能相对独立的个体,组团内部结构应相对完整,组团用地布局考虑将公共设施及开放空间布置于组团的内部,居住及工业分别布置在,通过贯穿组团的中心绿带降低干扰。尽管每个组团各自功能有异,但可采取相似的内部结构便于提高组团的完整性。
组团规模的大小对土地使用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规模过大,容易导致土地开发效率降低,配套设施难以发挥作用;组团规模过小,容易导致组团产业聚集效应的下降,以及道路使用效率的降低。通过对国内已建产业园区组团规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产业园区功能组团中较小的组团的规模一般为150-250公顷之间,较大的可达到400-600公顷,个别组团规模超过1000公顷。结合地形条件和组团功能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在总体规划层面上的组团规模有弹性的控制在300-800公顷之间,为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供了可操作性。
3.4 资源集约,重视环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也是我国当前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面对良好的基地生态环境,清远华侨产业园突出了“渗透、交融”两大概念,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充分保护以及对生态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在对现有道路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提出“快捷、引导”的概念,通过园区内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引导园区自身的建设。通过山体、水系等自然分界线实现园区组团式群落状布局,以“弹性、混合”为原则,提高园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用地布局以相对集中、适当分散为原则。靠近交通性干道的地区布置工业用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置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充分考虑保留林地、耕地、水系作为各功能组团的自然分割,与贯穿各功能组团的公共绿地构成绿地系统。目前我国用地条件类似的产业园其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60%左右,以此作为参考园区规划期限内整体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46%,远景规划方案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0%以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 就近保障,加快城镇化
产业园区的开发,通常会伴随大量集体土地的征用、村落的拆迁安置以及相应的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而随着产业园区的日渐成熟,面对产业人口所必须的居住、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这为当地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发展商业、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以及出租房租等多种方式有助于使当地村民逐步从农业生产脱离出来,走向城镇化。
从园区内现状村庄的分布与形态显然不能满足园区的用地需要,必须对村镇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规划将园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将村民按行政村的单位集中就地安置或异地搬迁,建设新村,同时返还部分经济发展用地。鼓励农民将富余的住宅或农民公寓部分出租给园区内企业员工,成为园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降低园区内工作人员的通勤比例,也有利于促进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翔翔;邓坤丰;符树琴;吴胜利;刘肇军. 基于产业集聚导向的贵州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 理论与当代. 2011(12): 21-22.
关键词:转型升级;江门市;产业;协同推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52-03
引言
工业转型升级是近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谓的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1]。显然,国家已经为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各个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相差极大,各个行业的特征和特点各异,要实行工业转型升级,各地政府必须根据地方条件和产业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型升级。
为了提高江门地区工业水平,近年江门市对多个产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包括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江门市的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在进行转型升级时,市政府根据不同的产业采取适合相应产业发展规律的模式。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江门市产业经济升级模式。通过比较电镀和造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与机制。
一、分析产业特点,确定合适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任何一个产业均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所以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和特征,采取合适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在对电镀业和造纸业进行分析中(见表1)可见,虽然两个产业均属化工行业,均需要处理污水,但是,电镀业生产规模小、投资小,而污水处理则要求高,更适合集中处理,所以,电镀业可采取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而造纸业,由于投资大、规模大,集中建设较难,所以,采取统一规划,在产业园中分散建设的模式更为合适。基于此,江门市引进了新财富控股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投资在崖门镇建设环保花园式崖门电镀基地产业园(广东省省级电镀基地之一),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处理污水的模式;而把银洲湖规划成造纸基地,引进技术先进的大型造纸公司,形成在产业园中分散建设的模式。
二、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四要素”
一个产业的发展,主要牵涉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在此称为产业转型升级“四要素”。也就是说,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展开。政策先行,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才能吸引企业资金和技术参与;而资金和技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人才则是把转型升级后的产业转动起来的推手。“四要素”的提供者则是政府、企业和人才培养机构。
(一)政策先行,即政府首先为转型升级准备软硬件基础
1.产业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保证基地道路与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连接,以及港口码头建设。为了打造银洲湖造纸基地和崖门电镀基地,市政府要求交通局在2008—2009年做好江新高速、中山至开平高速有关路段的建设,对黄克兢大桥等5座桥梁的整改;利用银洲湖,在基地内建设万吨级综合功能码头和崖门3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
2.政策引导造纸和电镀产业向两基地聚集发展,制订促进市区造纸和电镀企业搬迁方案,不再审批基地外建设造纸和电镀企业。
3.保证基地水、电、气的供应,要求市经贸局负责推进双水发电厂向银洲湖纸业基地直供电工作。
4.基地发展优惠政策,在税费、环保指标、土地指标等对基地给予倾斜支持。
5.引导市内高校开设转型升级产业的专业,培养合适的人才。2007年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造纸专业;2009年在该校又开设了电镀专业,并且均通过了省招生办的批准向全国招生。目前的造纸专业已经有3届毕业生到银洲湖基地就业,而电镀专业也有一届毕业生到崖门电镀基地就业。
(二)政策、人才和产业园硬件是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
资金和技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所以基地的招商引资是关键。能否吸引高技术大型企业,关键在于产业园政策、人才供应和产业园软硬件水平。就世界电镀业而言,日本的电镀水平最高,做得最好,而韩国则是亚洲继日本之后的杰出代表,所以,崖门电镀基地为了保证基地入园企业的技术水平,首先要吸引日本和韩国电镀企业。该基地建设和管理企业——新财富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的对外招商引资部门与韩国镀金学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平台向韩国电镀企业宣传崖门电镀基地的优势和远景目标。如该公司积极参与日、韩举行的国际电镀或材料展览会;在《韩国表面处理杂志》专门介绍崖门电镀基地;为了打消外商对人才供应的顾虑,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门市技师学院一起到韩国进行招商引资。2010年以来,韩国、日本电镀企业组团来崖门基地考察和投资达到每年两个批次;考察后,外商均惊叹崖门定点电镀基地的建设规模,认为整个环保工业园区的规划之完善犹如梦幻都市一般。目前,在崖门电镀基地有3家日、韩企业已经投产,成为崖门电镀基地其他电镀企业的模范。
三、服务型产业园管理公司是集中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成功保障
服务型产业园管理公司是指为园内产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管理公司。在为园内产业企业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产业园管理公司将自身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产业园管理制度程序实现。转型升级产业园管理必须针对不同产业因地制宜进行管理。崖门电镀基地产业园由于是集中建设和管理的模式,产业园管理公司职能基本是全面性的服务型公司。《江门市新会崖门定点电镀工业基地管理(试行)办法》规定[2]: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入园标准、统一治污、统一供水供电)。这种全方位服务型的管理基本包括了电镀厂的所有经营和管理,电镀厂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章可循,而产业园管理公司的服务也是随叫随到,服务无微不至,逐渐形成电镀厂只需拿着资金来,其他所有事如果需要均可由产业园管理公司提供帮助完成。《江门市新会崖门定点电镀工业基地管理(试行)办法》已经对相关的服务进行了规定,如其中五章的内容是:环境保护管理,建设、安装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社区及物业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因此,这种全面性的服务型公司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水平都要求极高,否则极难满足产业园内电镀企业的要求。
四、转型升级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
工业产业之所以转型升级,其实就是因为产业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必须改变。工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产业转型升级将不会停止,而且是定期或不定期出现。因此,当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为了延长一个工业产业园的寿命,必须考虑到转型升级产业园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在进行转型升级产业园的规划时,必须有长远的目标。转型升级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 管理的可持续性(政策的可持续性)
管理的可持续性是指产业园制订的政策和管理规定是否能促进园内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即政策有利于激励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二)环境的可持续性
环境的可持续性不但是产业园基地现阶段的环保水平能够保证周围环境不受破坏,而且包括产业园基地选址能否保持20—30年后仍然不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为了达到长期性的环境可持续性,一般产业园选址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确保与城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但又要保证产业园与城市中心的信息和交通的便捷沟通[3]。
(三)技术的可持续性
技术的可持续性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企业在产业升级后,要有自主创新、自我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转型升级产业园引入的企业必须有较强技术研发水平,能够保持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产业园管理者要多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如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
(四)人才的可持续性(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包括持续性提供新人才、园内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性更新,这就是产学合作的必要性。企业要与人才培养机构(如高校等)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员工的培训,并从高校毕业生中吸收新员工。
结语
产业转型升级要根据行业特点采取合适模式,如电镀产业可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模式;而造纸业只能采取在产业园中分散建设的模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四要素”是否具备,而服务型产业园管理公司的建立是园区成功运作的保障。转型升级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在于政策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技术的可持续性、人才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1〕47号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关键词】长沙岳麓区;科技产业园区;SWOT分析法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工业化进程使城市的产业发展出现集群的大趋势。多种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园,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科技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园,成为地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节点。本文基于SWOT研究法,分析岳麓产业科技园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发展的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对岳麓区内唯一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
1 岳麓科技产业园的SWOT分析
1.1 科技产业园优势因素分析(Strength)
科教人才优势 长沙岳麓区是湖南省的人才聚集地和科教创新高地。区域内有多所高校以及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大批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多所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区内形成了院士、教授等创新群体。借助岳麓区的科教优势,将岳麓科技产业园发展为岳麓大学城的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
区位交通优势 长沙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社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频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条件较为优越,这为园区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园区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带,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过,学士大道等干道也已经建成,在规划建设中的长沙地铁中3号和9号线在园区内贯穿而过。
政策优势 一是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2007年,长株潭获批全国“两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8年,长沙市提出大河西发展战略,岳麓区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先导区的核心区和起步区,在用地、产业、融资等方面享有一定优惠。二是岳麓区提供的优惠政策。岳麓区高度重视园区建设,拟将园区建设成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相继出台了《岳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相对优惠的入园政策优势。园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如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的70%以上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生态优势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位于岳麓区含浦镇,北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区内丘陵、岗地、盆地、平原相间分布,靳江河、赤江穿境而过,拥有玉华、古莲塘、二塘冲、烟湖塘等水库和观音山、象山等山体,林木葱郁,风光秀丽,环境宜人。园区森林覆盖率达52%,是长沙市的“绿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年大气质量优良率达70%,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大部分达到国家二类标准。这些都为园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综合成本优势 与相关城市比较,长沙拥有较为低廉的综合生产成本,其基本电价、工业用水价格、标准厂房建设成本、人力成本等均比较低,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条件。岳麓科技产业园地处长沙市郊,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1.2 科技产业园劣势因素分析(Weakness)
1.2.1 科技成果转换率低,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尽管岳麓区科技实力雄厚,但本园区的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科教人才优势未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直接影响园区的发展层次和经济效益。
园区建设全面展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岳麓区财力不足,国家和市级扶持力度的欠缺,制约了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影响到园区的产业发展。园区企业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不少企业在发展中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直接阻碍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1.2.2 管理体制混乱,征地用地困难
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园区发展不相适应,各级政府赋予园区管委会的管理权限有限,责权不统一,使许多工作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妨碍了园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办事效率的提高。
园区中的规划拓展新区多为农村地区,征地中牵涉到转变用地性质、土地补偿、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等的制约,征用工作困难重重。另外,征地成本日益高昂,部分地区农用地转用难以获得审批等问题突出,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1.2.3 产业层次偏低,基础设施薄弱
园区产业以房地产为主,家纺、建材等占有较大比重,科技孵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企业不多,产业整体层次偏低,区域特色亦不明显,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龙头企业。
园区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项目布局相对分散,工业区对生活区造成干扰。靠近学士收费站的地域交通运输便利,但多数地方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亟待加强集约集群发展。
园区规划拓展新区除一期开发建设的8.7平方公里外,大部分区域基础设施薄弱,公共配套不足,在给排水、供电、道路、天然气、金融等方面亟待加强。
1.2.4 两型发展更高要求和周边园区挑战
岳麓科技园作为长株潭“两型”建设的先行先试区域,园区产业发展面临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约束,“两型”发展的高要求为园区设置了较高的项目准入门槛,园区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岳麓科技产业园周边园区甚多,包括长沙的“两区九园”、湘潭的九华工业园等。这些园区行政级别高,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在这些园区的发展势头下,岳麓科技园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3 科技产业园机会因素分析(Opportunity)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变化,我国中西部地区对FDI(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与东部地区几近饱和的经济发展状态相比,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地处湖南省的经济核心,且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能有效地吸引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国际产业,提高园区产业实力。
以新兴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为战略支撑的产业发展,将引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建设热潮。作为长沙市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能充分利用其临近市区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满足市民消费和产业需求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高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摆脱第二产业发展落后的困境。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促使三市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和一体化建设,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组成部分,岳麓科技产业园享有一定的先行先试的权利,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按照“两型” 注重集约高效和环境保护要求,岳麓科技园具有后发优势,也有利于园区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靠近岳麓山大学城和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距离长沙市中心城区比较近,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科技优势,可建设成高品质的以科技转化、先进制造和生态人居为主导的新型园区。园区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承接大批科技孵化和产业转移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成为长沙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典型示范区域。园区交通区位优势为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长沙市提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方针,也为园区带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由于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开发容量趋于饱和,“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将重点发展中心区的新城区,岳麓园区将迎来加速开发、扩容提质的新时期。
大河西先导区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为主导产业,大河西先导区的发规模开发建设,有利于园区的加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促使岳麓科技产业园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吸引重大项目相继进驻。
1.4 科技产业园挑战因素分析(Threat)
“十二五”期间,长沙市明确提出,防止盲目承接沿海低端产业转移,避免土地需求急剧扩张,促进科技创新,走“两型”发展道路。因此,选择符合岳麓园区发展要求的项目,培育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将是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产业园产业档次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较多,需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园区下一步建设需要大力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显然是当务之急。
岳麓园区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近年对当地山体水体造成一定破坏,一部分区域出现水土流失,亟待展开生态恢复。园区地处长沙市西南城乡结合部,如何打破城乡界限,消除二元结构,推进产业融合,破解“三农”难题,也是一项挑战。
长株潭地区的加速发展,当地开发区和工业园的相继崛起,为园区发展带来空前的竞争和挑战。大量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是新一轮的开发工作困难重重。
2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岳麓科技产业园区的SWOT分析可见,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岳麓区唯一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具有依托岳麓山大学城、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等优势,但也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低、建设资金欠缺、管理体制不顺、征地用地困难,缺乏龙头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长沙市、岳麓区和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发展的框架下,岳麓科技产业园应该依靠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发展成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以科技孵化、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储备,以生态型房产、休闲会议、老年疗养等产业为配套的高水平的“两型”综合开发区,同时成为长沙市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彭华园.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关键词:富美乡村;五个一;一城四区;四个五
近年来,漳浦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城四区”(“一城”就是把县城建设成海西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四区”就是要做大做强古雷石化产业区、南太武滨海新区、国道两翼花卉产业区和万安生态产业区)发展战略规划,“四区”中的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地处赤土乡辖区,该区总规划39.08平方公里,利用万安国有农场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及毗邻县城区的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它将成为继古雷石化产业区之后漳浦县的另一个经济增长点。赤土乡以此为契机,提出“打造绿色赤土、创建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注重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做到产业与环境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努力创建生态文明乡,全面打造富美乡村。
一、战略优势
(1)区位优势是建设富美乡村的首要前提。赤土乡地处漳浦县腹地,在漳浦县“十二五”规划中被列入县城区域内,总面积122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东临湖西,南接旧镇,西毗绥安,北邻长桥,交通条件良好,x525、x524贯穿全境,朝阳隧道打通后距漳浦县城仅有7公里,距离厦深高铁漳浦火车站15公里、距离漳州古雷港口30公里。2012年底,乡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境内绥佛线段、长旧线新源街段进行拓宽改造。一期工程(新源街段)长达1.5公里、实现双向四车道,截止上半年,主路面绿化、亮化已完成,计划7月份完成人行道铺设;二期工程(绥佛线)长达1.2公里,将实现双向六车道,工程已进行路面爆破、施工,计划7月份完成主路面建设,10月份全面竣工。其次,全面服务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万安大道建设工作现亦开始启动,全乡交通骨架不断得到完善,这些区位和交通优势为加快推进赤土乡富美乡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
(2)经济潜力是建设富美乡村的重要支撑。赤土乡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漳浦县“十二五”时期将充分发挥港口、对台、区位等方面优势,加快建设“一城四区”,把握厦漳泉同城化大好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特别是继古雷石化产业区后的万安生态产业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10平方公里,拟规划建成生物新医药、农产品精加工、特色旅游休闲产业、物流仓储业、文创产业的产业园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后,将有效减少建设富美乡村、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为旅游区带来充分的客源。
(3)政策引导是建设富美乡村的有力保障。为了积极落实省委“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市委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县委建设“海西生态宜居滨海新城”的政策,紧紧围绕万安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努力打造“生态乡镇、富美乡村”,这些说明了走好“生态”之路,建设生态新城、富美乡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天蓝、地绿、水净”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4)资源丰富是建设富美乡村的必要条件。赤土花卉绿化苗种植面积达1.36万亩,位居全县前列。该产业不仅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而且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以漳浦县、万安生态产业园区的经济为依托,借助山水资源,在大力发展4a级景区天福石雕园和白鹭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和圣能寺、南宣寺、福寿院、苦致堡等人文资源的同时,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内容与深度,形成“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休闲产业。
二、工作亮点
(1)“早”字当先,全面部署。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民生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的位置。年初,乡党委、政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印发了《赤土乡2013年工作要点》,将“五个一”工作纳入2013年工作要点之中,明确了各项民生工程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年度投资额度、完成时间节点等,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2)“广”字带动,加强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民生工程的宣传报道,采取在漳浦广电、《金浦报》、《漳浦要讯》、《闽南日报
》等刊登专题文章,召开工作会议、张贴标语、印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加大宣传民生工程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及进展情况。通过广泛宣传,营造了关心民生工程的良好氛围,不仅可以招商引资,也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并积极参与到民生工程建设中来。
(3)“严”字把关,扩面提标。在确保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基础上,结合乡情,自加压力,提高大部分项目的考核指标,力求使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
(4)“实”字推进,制度保障。如何抓好“五个一”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度保障。一是抓“作风”建设,坚决落实《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和《干部管理制度》,严肃干部队伍工作纪律、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值班制度和请销假制度,严查走读和上班脱岗现象。二是抓“队伍”建设,2013年是我乡队伍建设年,结合实际,对乡政府部分中层岗位进行竞争上岗,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能上能下、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干部队伍。三是抓“奖惩”建设,将工作人员日常表现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
三、存在困难
(1)规划管理力度有待加大。一是“五个一”民生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多,牵涉部门多,若不能做到专人专岗,将导致部门间协调难度加大,乡村两级工作脱轨,影响项目推进速度;二是有关规划的基础性和引领性工作未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导致规划区域和规划体系不能全覆盖。
(2)产业融合进程亟待加强。“富美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及观光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度不够,导致部分产业资源闲置和浪费。
(3)项目建设进度有待加快。一是由于现有配套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致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动力不足;二是由于审批程序繁琐,导致部分项目尚在立项阶段,如卫生院的迁建。(4)资金筹措压力较大。有的资金计划未及时下达;有的资金迟迟未到位;有的有任务而无资金计划;有的资金配套压力较大。资金的不足导致各项工作难以展开,部分项目尚处在初期阶段。
(5)环境整治任务依然艰巨。少数违章抢建乱建、非法采矿采沙、违规乱排乱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依然存在,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较重,不可松懈。
四、主要举措
(1)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建设。根据“以水为脉、生态网络、有机聚合、低碳示范”总体规划和“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城区特色”原则,结合“一带、一环、多廊、多片”系统布局,以示范点为轴心,极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为一体的功能区域,推进富美乡村建设。一是做好“两轴三区”的规划布局,即以524、525县道为两轴,万安生态产业园生活配套区、白鹭森林公园旅游休闲区、下宫名优花卉产业交易区。二是加快集镇进程,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借助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良好时机,吸引大量的各类人才到镇区安家落户,增加人口基数;开展旧村复垦,将偏远的小村庄人口通过旧村复垦集中到镇区来,提高镇区人口密度;推进商贸安置示范小区开发建设,通过合作开发和招商引资方式,推动小区公园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把该区打造成环境优雅、品质高尚的漳浦县新型小城镇建设示范区。三是打造富美乡村前坂村示范点,加大投资力度,实现11km道路、巷道硬化和4km沿路两侧绿化,安装60盏路灯,建设2100㎡农村休闲广场。该示范点的建设,是本乡富美乡村建设典型,为赤土全面规划建设提供参照典型,具有极其重要的长远意义。
(2)加大产业互动,追求富美统一。历来,赤土乡不仅重视特色产业之间的融和,更加注重产业和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是万安生态产业园区,紧扣“四个五”(即开工建设主干道5公里、征地5000亩、签约落地项目5个、实施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建设,提升投资发展环境。二是白鹭森林公园旅游区,规划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利用现有126亩油杉树及上万只白鹭的优势,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开发理念,拟建设成集休闲、养生、度假、交流、体验、娱乐、运动、参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森林旅游度假区,截至目前,完成白鹭森林公园一期工程——白鹭观赏区、木栈道、八角亭、月亮湾亭、连体亭等建设。三是下宫名优花卉园,通过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方式,全力打造赤土名优花卉示范区。通过做好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四个五”, 引进大项目,带动白鹭森林公园旅游区和下宫名优花卉园
发展,实现产业和生态互动,达到富与美的统一。
(3)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建设。通过万安生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引进大项目和埔阳交易市场、下宫等名优花卉园及白鹭森林公园旅游区的招商引资,以引进项目和招商引资推动道路拓宽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加快推进富美乡村建设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完善交通体系。做好朝阳隧道建设,确保今年9月份全线贯通,明年正式通车;推进赤土至朝阳隧道公路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抓好万安大道征地报批工作,加快万绥路、安义路等道路建设速度;全力推进镇区两条道路拓宽改造,确保10月底实现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完成道路两侧的绿化亮化工程。二是提高卫生医疗水平,抓好卫生院搬迁新建工作。三是全面建成埔阳花卉苗木市场,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项基本工作,为市场顺利招商引资、开放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
(4)完善规划管理,健全制度保障。为实现富美乡村的发展目标,加快富美乡村建设步伐,实现集镇城镇化,一是完善镇区规划图编制,成立土地城建综合执法队,制定了一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管控违章抢建搭建、占道建棚行为;二是旧村复垦工作进程加快推进,既对部分危房实现全面改造,又为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减少的耕地、林地献上一抹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