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范围范文

经济学的范围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学的范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学的范围

篇1

关键词:供求均衡决定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38-04

一、引言

自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供求均衡价值理论后, 这种理论很快就使当时新兴的奥国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失去了光芒,并且基本上主宰了西方经济学达40年之久。 马歇尔发明的由两个刀片的剪刀演绎而成的供求均衡决定理论被磨练成了一种万用工具, 在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其他经济学家对供求原理也是推崇有加, 至少近两百年就有人明确称其为政治经济学中首要的、 最伟大和最普遍的原理。 [1] 344 目前,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这一核心地位至少在初级教科书中继续保持, 以至于后来有经济学家戏称,一只鹦鹉只要学会了“供给”与“需求”两个词也就成为了经济学家。

然而经济学家的这种视角已经发生改变。 在时髦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 供求均衡决定论已经基本上让位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回归并升级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范式。 这种转变从对经济学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出来。经济学定义从“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到“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之科学”的转变,突出了经济学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视,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 随着纳什关于非合作博弈的两篇经典论文的发表, 博弈论这种适合于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的方法随之被引进经济学, 经济主体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思想充满了整个经济学界 ,甚至有人号称要用博弈论来改写整个微观经济学。 [2]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微观经济学这种分析视角的转变, 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的原因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以引起国内学界对后一种分析方法的重视。

二、供求均衡决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所谓“供求均衡决定论”,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两个部分。莱昂・瓦尔拉斯在1874年4月出版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被公认奠定了现代经济分析的基石;而马歇尔则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利用特定时期的特定商品为研究对象, 巧妙地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取代了难以实际应用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是无论是一般均衡理论还是局部均衡理论, 其核心均是研究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的规律, 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致的。 [3]

归纳起来, 供求均衡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供求法则来概括,即: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 供给曲线的走向不言而喻地表现为右斜上扬形状; 而需求量则与其价格负相关,需求曲线则表现为单调递减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之处达到市场均衡。 其数学上的表现形式则为:?坠Xd(P)/?坠P0;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函数,供求均衡时Xd(P)=Xs(P)。

虽然马歇尔及萨缪尔森等都给出了这些曲线特征的理由, 但是这种供求法则最初主要还是来源于一种经验性的常识。 萨缪尔森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时就指出“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 [5]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初级教科书在讲述供给与需求原理时, 都是从需求表与供给表出发,进而得出供求曲线。但是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 由于其图形二维化的原因,都只能考虑量与价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讨论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时都讨论了影响供给或需求的其他因素, 但在讨论市场均衡时都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综合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而着重考虑了价格对数量的影响。 供求均衡的过程便呈现出蛛网状特征, 因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以价格信号的方式传达给另一方,从而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前者, 而且一般认为这种呈蛛网状的传递是没有阻碍的。久而久之,在市场均衡讨论中即使注意到例如收入、成本等其他数量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价格也是最着重考虑的对象。在这种意义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也称之为价格理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供求曲线图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供求曲线图作为经典保留下来, 即使是最新的萨缪尔森与曼昆经典教科书中也不例外。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便是按市场分类安排篇章总体顺序,首先介绍产品市场,然后是各类要素市场,其思路便是试图用供求曲线图这条“纲”把所有要素串连一体。

供求均衡决定论这种分析视角被经济学采用,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没有供求决定均衡的分析思路,就不会有后来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也不会有消费者剩余与厂商剩余概念的产生,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供求均衡决定的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仅由于其被经验广泛地认同,而且还因为它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其在数学与几何上的简洁、 清楚的完美形式,更令经济学家着迷。

三、 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转变

但是从很多迹象中都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供求均衡决定的这种视角到20世纪后半期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因为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价格在对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或者说经济主体对价格刺激的反应没有想像的那么敏锐。 这不仅仅在于随着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许多行为中并不存在着价格这一变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囚徒困境”的分析了),更重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中的三个重要前提假定受到了挑战。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暗含了这样三个基本前提假定:(1)市场中不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决策的供求双方是完全理性的;(2)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条件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3)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 [4] 第一个假设与到处充满着风险的市场现实相差太远, 决策双方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 寻求次优结果以达到令自己基本满意的状态,而往往不是寻求最优。第二个假设在分析寡头市场时受到了挑战, 因为寡头之间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寡头市场中不存在像完全竞争市场中那种完全受自身产品价格影响的供给与需求曲线,而只存在受多方决策影响的反应函数,无论是各方寡头产品的价格还是产量, 都是博弈后共同决定的结果。 因此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新版本在论述寡头市场时, 均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博弈论, 在供求均衡决定论思路不受到冷落的古诺分析问题的框架也得到了延续。再有,经济主体在受到价格刺激之后为达到其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是否能够、 愿意和知道如何做出反应, 来调整其行为。例如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厂商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而无法降低工资;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即使市场价格已经改变,厂商也不一定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 经济行为主体并不一定知道如何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其最优的选择可能就是选择不变。因此,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了诸如价格刚性、 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反应机制而不是影响刺激机制的因素普遍存在时, 他们的兴趣便从供求曲线图转移到了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上。

事实上, 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思路的深化已从广泛的领域和多层次体现出来,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西方著名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转变可以看出这种基本范式的转变。以牛津大学为例,1988年其微观经济学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消费者理论与生产理论(包括不确定性);二是市场与均衡;三是福利经济学;四是企业理论。但是到了1990年,则增加了博弈论、信息和合同理论两个必修部分。克瑞普斯在1990年出版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程》是1991年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被相当多的欧美名牌大学选为研究生课程教材, 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内容共有219页,而且书中其他许多内容也与博弈论的思想有关, 博弈论已经进入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至少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转向个体,放弃了一些没有微观基础的假定,如消费函数及其投资函数,经济学转向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竞争与合作的研究。 [6] (2)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经济基础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范式。众所周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几乎给微观经济学做了总结, 整个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远不如宏观经济学,但是有两个领域是例外的,一个是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 另一个便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的一系列发展①, 这两个领域的新发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版图得以扩张, 但这两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建立在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范式基础之上的, 而是更加着重分析了经济主体的行为。(3)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中借鉴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在分析宏观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从而导致粘性分析和惯性通货膨胀理论的产生。 机械的供求曲线图是无法反映粘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特征的, 这些只有从理性经济主体行为方面分析才能得到解释。

四、 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之比较

在将经济主体分为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的基础上,通过图1可以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联系。

图1中方框I代表了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思维, 消费者或厂商在一定的收入I或成本C的约束下,消费或生产商品量以使得自身效用U(X)或利润л(X)达到最大。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F(X)为成本函数。而方框Ⅱ代表了供求均衡决定论的思维。其中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当两者相等时,可以得出市场均衡时的价格P和产量X。

I和Ⅱ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商品需求函数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则表现为商品的供给函数。 消费者与厂商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表现为供求相互作用而最后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 供求决定均衡只是供求双方博弈得到市场均衡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而且这种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博弈论这种新方法取代。

因此在经济学里, 如果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不仅仅只有收入I和成本C,而且还有其他因素,经济主体所要追求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 则可以用简明的优化模型概括经济主体行为模式:MaxR(X),X∈S。

其含义是, 经济主体在一定的集合约束条件S下,使自身利益R最大化。X∈S是指X受条件S(包括价格分量P和其他变量例如信息的向量)的约束。当经济主体是供给者时,X代表供给量;当经济主体是需求者时,X代表需求量。对每一个经济主体,上式可以确定一个解集合, 相应地也得到一个价格P的集合{P}。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价格P的集合{P},能够满足上式的优化条件。当然,从理论上讲,{P}也可以是空集,也可以存在惟一元素,还可能是无穷集合。市场上所有经济主体价格分量解集合的交集∩{P}也就是市场价格。而且其中的约束不仅仅包括价格,还包括其他的非数量约束,所有的这些约束S可分为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和市场约束。资源约束大体上相当于经济学上的预算约束,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财富和收入;制度约束包括法律、法规、道德等因素;当个人进入市场后, 其他主体行为模式对该个人构成一组市场的约束。 新古典主义传统下的供求决定论将市场约束综合为一个参数:价格。因此,消费者行为归结为在一定收入和价格约束下, 最大化自身效用。而现代一般均衡理论强调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博弈论直接以个人选择行为作为研究主题。在这些情况下,市场约束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纯的价格约束。 [7]

通过上述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在供求均衡决定论中,价格水平(和产量)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点的机械移动, 一切影响价格的力量都通过且只通过供求发生作用, 这实际上排除了供求框架以外影响价格运动的因素,包括价格粘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预期等等,而在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中,这些因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

2. 供求均衡分析也必须归结到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才能得出实在的结果。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二者的移动及其相互作用都是经济主体决策规则的表现。换言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背后分别“站着”供给者和需求者。如果不“寻根究底”,供求曲线的移动与均衡的形成将归结为一种机械的几何或数字游戏。

3. 反过来看, 供求均衡决定论正是源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将经济过程归结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而追根溯源,供给和需求无非是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 故而供求均衡实际上是从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演绎出来的。 如果说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是分析经济问题的恰当起点的话, 那么供求均衡决定论则是该分析过程的中间环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实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 而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只是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 但是这些特定条件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经常存在, 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一般化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从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这种转变, 是经济学分析问题视角的一种回归与升级。 国外经济学者这种经济学视角的转变比较明显, 但是从我国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编排中还难以看出这种转变的有力证明。 因此要在我国培养能够与国际经济学者相当的经济学人才, 从经济学的教学中开始改变这种视角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蒋殿春. 博弈论如何改写了微观经济学[J]. 经济学家,1997(6).

[3]王真. 从虚拟均衡到真实均衡――对传统供求均衡论的质疑[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窦晴身,戈钟庆,王月兴.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现状及前景[J]. 南京社会科学,2001(1).

[5]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十六版)[M]. 北京:华夏出版社,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

[6]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肖殿荒. 经济主体行为与通货膨胀[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 经济学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交易费用 经济人假定

一、经济学范式的界定

范式是哲学家库恩1968年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它有两层意思:(1)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它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或是范例。因此,范式可理解为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及其行为方式。

范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有一套独特的基本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有足够的容量,被信奉它的理论家用来解释各种理论问题。(2)能持久地吸引相当一批理论家在其基础上进行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学范式就是经济学界对如何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的选择和界定,它决定了经济学家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学流派、经济学体系等价。它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内容,以供求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为方法,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是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然而,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却有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些具体的理论范式虽然没有超出和脱离经济学一般范式,但以上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相互关系、侧重方面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

二、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及其不足

从19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经历了一场边际革命。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边际革命的影响,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其中运用边际分析研究需求和供给,核心是均衡价格。由马歇尔奠定的这一流派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新古典经济学部分地继承了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两者相比,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变窄了。首先,研究对象范围变小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研究对象局限为经济领域。另外,新古典经济学家们逐渐遗忘了斯密对社会分工的洞见。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假设为前提的范式。这三个假设为:(1)完全理性假定;(2)完全信息假定;(3)最大化假定。按照这种假定,经济人“总是用敏锐的眼光,对面前的一切都深思熟虑。他不仅明白自己当时面临的选择范围,而且对未来的选择余地也了如指掌。”(刘世锦,1994)。但这种完全理性只能存在于理论抽象之中,实际生活中,完全理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三种假设均存在着不现实性:(1)完全理性不现实――现实中总存在“有限理性”;(2)完全信息不存在――现实中往往“信息不对称”;(3)现实中很难做到利润最大化。此外,新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不足:(1)忽视了制度,将企业看作是一只“黑箱”;(2)对经济学的分析停留在一定的时点上,将时间看作是不变的;(3)交易成本为零。

三、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修正

1.对新古典经济学前提理性假设的修正

任何理论体系都建立在某些前提之上,因而对理论前提的批判,往往最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理论创新。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们曾嘲笑新古典经济学是“黑板经济学”,认为新古典体系的理论前提不符合实际。新制度经济学最大的创新,是对新古典理论前提的批判和修正。

新古典经济学以经济人这一基本假定为前提,认为经济人的活动,为经济运行及发展提供了长久动力,也构造起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但是它没有对经济人展开具体的分析,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隐含的前提而存在。在这一点上,科斯等人不同意新古典的看法。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诺思也认为:“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他们都强调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实际的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一,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不是抽象的经济人,而是现实中的具体的经济人;第二,经济人在理论体系中不能只是一个隐含的前提,而应该对其展开具体的分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人们开始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存在制度与正的交易费用的真实世界”,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上的抽象世界。在这个真实世界里,经济人是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的,而只能是西蒙所坚持的有限理性观点,即:人们只具备有限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如诺斯(2002)所说的那样,“我们实际上只能拥有不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在科斯、威廉姆森看来,首先,现实社会中的经济人只具有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其二人对环境的计算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有限理性是交易费用理论所依赖的认知假设。有限理性概念中的主观理性部分导出了最小化(交易费用)动机,而对认知能力有限的认识则鼓励了对制度的研究。其次,现实社会中的经济人既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利他性突出表现为非财富最大化动机,而非财富最大化动机往往具有集体行为偏好。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们往往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这种权衡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总之,由于了完全理性和单纯追求自利的行为假定,也就从根本上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同时,这也把经济人行为分析引入制度理论体系。

经济人的有限理假设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第二个假定,经济人的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威廉姆森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耍弄狡黠的伎俩”(1987)。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经济人就会根据个人目的筛选对己有利的信息,扭曲对己不利的信息,如撒谎等;(2)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一旦经济人发现有机可乘,就会不遵守或违背契约。如果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他可以洞察一切可能发生的他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但修正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他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即使获得了这些信息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机会上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机会主义这个概念其实是对经济人假设的第二个原则自利原则的拓展。它把“用诡计寻求自利”这种情况包括进去了。经济人人性假设机会主义的说法在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当中,是处处可见的。诺斯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利用修正了的人性假设,讨论了旨在减少相应交易成本或者降低生产成本的替代性契约安排的产生。

2.对新古典经济学中零交易成本假设的修正

在新占典经济学的理论里,由于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人获取信息不需要付出任何费用,所以,非零交易成本的假设是不存在的。诺斯对零交易成本的现象曾讥讽:“从经济史学家的观点来看,这种新古典公式似乎可以解释一切有趣的问题,其中包括:世界是和谐的,制度不存在,所有变化都可以通过市场的完全运行来实现。简言之,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都不存在”。

交易成本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里提出来的。科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假设交易费用不存在是不符合现实的。在他看来,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发生交易活动需要成本。这就是交易费用的最初含义。这个概念修正了新占典经济学范式的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使经济学的假设更贴近现实了。这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修正之一。

交易费用的概念一提出来,立即在新制度经济学各个理论分支,包括制度变迁理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对交易成本概念的界定,不同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诺斯认为交易成本“取决于对复杂的价值尺度进行测度的成本、人绩效的估算成本以及执行合同的成本”(2002)。事实上,在制度变迁理论中,非零交易成本假定具有核心的地位。诺斯认为,制度通过约束和惩罚给经济中交往的人们以明确的预期,从而降低了由人类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引起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而不确定性程度的降低则表明获取信息成本的减少,也即交易成本的降低。这样通过引入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就为解释制度功能找到了理由。

四、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修正的意义及局限性

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确立了制度在主流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新制度经济学范式也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1)有限理性假定;(2)机会主义假定;(3)交易成本非零假定。在该假定的基础上,新制度学派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和确立了新的基本理论命题,即全方位地论证了制度是经济中的内生变量,探讨了制度变迁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运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尽管人们对科斯定理的理解及其表述多种多样,但在新制度经济学基本命题的看法上却完全一致,即制度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制度的功能就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制度能够提供激励机制,制度还能减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等。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甚至认为,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总之,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人类社会之所以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稀缺。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及其配置问题,那么新制度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制度稀缺及其创新等问题。

但是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内展开的,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例如从其理论逻辑看,在“经济人”基本假定方面和“制度节省交易费用”基本命题方面都存在悖论。在经济人基本假定上,新制度学派的确比新古典学派更接近现实,但他们说的具有有限理性和非财富最大化动机的经济人,仍然不是现实中的真正的人,与现实仍有很大的距离。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舍弃了很多人的社会特征,仍然从人的一般性来分析抽象的个体。简言之,新制度学派一方面希望突破新占典的局限,从人的实际来研究人,一方面又受新古典的局限,不可能正视人的社会性;一方面改良了经济人的非现实性特征,一方面又拘泥于超现实的经济人假定,这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一大悖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也存在悖论:一方面,制度确实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制度又是一个成本高昂的经济变量,难以预料的制度成本甚至很可能抵消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因此,对于制度降低交易费用,不可绝对化理解。对制度的成本或代价,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左金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方法论探析[J].经济经纬,2005年第6期

[2]龚唯平:新制度经济学究竟“新”在哪里[J].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道格拉斯・C・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思维范式;素质教学;高校;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22-02

目前中国的高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高等人才培养中,都将《西方经济学》设置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在上述专业设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的作用。首先,在学时安排方面。《西方经济学》被编排在所有专业课程之前,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专业认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且,学时量充足,共计118个左右学时。其次,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划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西方经济学》按照此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子课程。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教学组织。可见,此课程的重要性。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学生对此门课的学习往往是只知道表层的具体知识,而不知道更为重要的深层的含义和本质。换言之,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不明显。那么,到底应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求知要求?这是个值得探讨问题。

本文仅从思维范式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的素质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思维范式的界定

所谓思维,是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印象,借助于词的作用,在人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普遍的内部的本质,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所谓范式,这里借用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首先,一般是指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信念、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范式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是人们所信奉的世界观或共同信念,也有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假定”;其次,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或信念的支配下所运用的一套研究思路、分析方法或推理规则;最后,是人们运用这些思路、方法和规则而获得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成果,即范式最终要产生一种或多或少自成一体的理论。范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双重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为科学研究的开始和进行提供了认知基础和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又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定向和限制作用。

本文中所指向的思维范式,是指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们运用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二、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思维范式的应用,首要地在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即思维范式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和实验环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相关的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范式,即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经济现实和经济问题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首先,通过《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清楚,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分类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要会分析现实经济中微观个体(企业,消费者等)是如何进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的。即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次,在《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各种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实践、国际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一国或一个经济体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并学会认识和分析现实宏观经济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而且,在更广意义上同样适用。可以是整个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的适用,同样可以是其他学科甚至生活领域的适用。教学中,教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传授给学生的可能仅是“金子”本身,而不是更重要的“点金术”。

三、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维范式融入到对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的素质教学中。

1.通过教案编排来明确思维范式。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案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所以,要将学生应该掌握的思维范式有条理地、详尽地安排在教案之初,即把西方经济学中的思维范式以提纲的形式列举出来。其次,再把教学内容在符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围绕着各级思维范式进行安排。这样就可以使经济学的知识内容与思维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接受具体的知识、原理和相对抽象的思维范式。再次,在教案中,思维范式的安排要在可能的范围内由简单到复杂,以便于学生接受。

2.通过案例教学来贯彻思维范式。由于《西方经济学》既不同于纯逻辑性的课程又不同于纯知识介绍性的课程,所以,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是不能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教学可以使相对抽象的原理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使思维范式得到介绍和演绎。

3.通过实验教学来再现思维范式。经济学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介绍,而缺乏实践色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增设实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最现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尝试是让学生在专门的商务实验室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学这章的内容后,可以去实验室的国际贸易软件平台中模拟国际经济学的各环节,把理论用之于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且还使得课堂授课环节所学的思维范式得以再现和应用。

4.通过课程论文来应用思维范式。古语: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西方经济学》就是要学其中的思维范式,那么,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之后,把所学理论与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识素养的有效方法就是习作课程论文。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中国目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等论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所学的思维范式、知识和理论真正内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有很多的诸如此类的论文安排。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事先引领学生如何习作专业论文,让学生形成规范的论文思维和方法。

5.通过双语教学来溯源思维范式。我们国内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外原版教材的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在西方论著的基础上编著的中文教材。可见,我们要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的经济理论与方法。所以,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和西方的思维范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或曰为了使学生真正认知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中必须将这些术语讲授给学生。此外,学生的学习远不能停留在课堂学习环节,应扩展大量的课外学习。

6.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推广思维范式。教学安排中,可综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等教学手段,通过视听等刺激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这些教学手段的优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易接受。丰富的信息和直观的展示可以使思维范式得到更好地推广。

四、思维范式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学生应该有意识、有方法的去修习课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范式。即要学生明白他们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该怎样学,唯此,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此课程的导论中就应告诉学生,此门课程要求修习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理论,更是相关的思维范式。并告知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范式具体是什么,使之在此后的课程学习中有意识的去培养、锻炼这些思维方式。同时,告知学生该怎样学,使其有指导、有方法地去主动学习,这点,很重要。

总之,思维范式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而且更体现在安排教学时应注意的思维范式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陈颖健,张惠群.新思维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Paradigm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DAI Xiao-l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nan Economic and Trad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52,China)

篇4

>> 为何经济学无法预测金融危机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金融危机之因的重新审视: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 马克思经济学视域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探索 基于试验经济学的金融危机模型研究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后演化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 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经济学透析 库恩“范式”理论的批判与借鉴: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析 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经济学的危机 危机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危机 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wtp=tt.

〔11〕〔15〕〔2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M〕.李俊青,杨玲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27,213-216,23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M〕.人民出版社,1973.181.

〔13〕〔17〕〔18〕〔21〕〔22〕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重新发现凯恩斯〔M〕.秦一琼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7,45,45,4,146.

〔1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理论也正在“自由落体”〔DB/OL〕.http:///20100408/n271378976.shtml.

〔16〕全球经济危机的“女王难题”〔DB/OL〕.http:///20090917/n266795778.shtml.

〔19〕保罗・克鲁格曼.经济学家们怎么如此离谱〔DB/OL〕.http:///publicforum/content/ develop/1/397594.shtml.

〔23〕胡祖六.凯恩斯从来没有消失过〔N〕.南方周末,2008-10-16.

〔25〕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家是如何忘记历史的〔M〕.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篇5

关键词:促销;返券;经营者;消费者

返券促销风始于20世纪90年代。始作俑者是北京的商场。当年北京各大商家大打折扣战,庄胜崇光百货率先推出了“满100元返20元券”的促销。这一新的促销模式立即吸引了商家的关注,全国各大商场都趋之若鹜。几年过去了,中国百货店日益蔓延的返券现象可谓愈演愈烈,正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商家为何如此钟情于返券促销,对直接打折等促销手段却付之一哂。直接打折和返券哪个对商家更为有利?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对这种现象的解读可能更接近事件的本质。

一、返券对消费者的利益影响

大额的促销对消费者来说始终是种诱惑。接受调查的假日购物者也持这样的观点:假日逛商场并不是因为缺什么东西,而是想趁促销玩玩逛逛,哪儿热闹去哪儿,顺便“淘换”点既便宜又实用的东西。商家打折促销的条文太花哨,很难琢磨明白,所以不如返券更实在。于是各大商场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借着“黄金周”、“店庆”、“购物节”出来造势,你“满200返70”,我“满300返100”,此消彼长的返券大战似乎使消费者“渔翁得利”。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再怎么优惠,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享受到的折扣是6到8折。

拿一些商场的购物满百送礼券的活动来讲,表面上看起来很优惠、赠券力度大,其实就是在玩数字游戏。比如,满200元返80元,最大折扣为7.1折,满200元返100元,最大折扣为6.7折,而返券数额与消费数额相同的则最大折扣为5折,如满100元返100元,满200元返200元等等。同理,在“满100送20”时“比如消费者正好买100元的东西,则享受8折优惠,如果有零头则不到9折。也就是说,消费者享受的折扣是从8折到9折。至于满100送30享受的折扣是7到8.5折。满100送40”享受的折扣是6到8折。“满100送50”,享受的折扣是从5折到7.5折。

而在现实中,消费者很少能得到这样高的折扣,因为大多数商品并非都是80元、100元或是200元的整倍数。据了解,商家在设置商品价格的时候,往往将价格标成99、999、989等,粗心的消费者一看百位数,感觉价格不很高,实际已经接近了难以接受的高价位。例如,一件毛衣如果标价601元,您一定觉得昂贵得无法接受,可是如果标价为599元,不认真思考,还觉得一下子降了一格,事实上,只是便宜了2元。

某商场曾把促销返券力度达到满300返400,据了解,这是返券力度最大的一次。以买两件衣服为例,一件实价购买,另一件使用赠券购买,计算一下折扣到底有多少。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你能正好在该商场找到价值300元的商品买下,获得400元返券后,又正好买到400元的商品,则你所享受的折扣为,300/(300+400)=4.2,达到最优惠的程度,为4.2折。但是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可能性:

(2)寻找可能出现的最优惠的产品组合,一件长裤389元,一件外套499元。购买长裤后正好得到返券400,使用返券购买外套时,还需要补交差额99元。那么此次消费两件衣服花费389+99=488元,那么享受的折扣为488/(389+499)=5.5,此次参加返券消费享受的折扣约为5.5折。

可能性:

(3)看中一件棉风衣,标价为580元,一件毛衣,标价为489元。如果购买毛衣,获得400元返券,再购买风衣,补交180元,此次消费两件衣服花费669元。享受到的折扣为669/(580+489)=6.3折。

可能性:

(4)如果在该商场看中的两件衣服,恰好都差一点获得两次返券,那么你就将遇到这个最惨的优惠幅度了。例如一条品牌牛仔裤与牛仔夹克标价均为599元。那么买任何一件,都是差一元获得两次返券。花费599元购买了牛仔裤后,获得返券400元,用返券购买牛仔夹克,补交199元,此次消费两件衣服花费798元。享受的折扣为798/(599+599)=6.7折。

可能性:

以上计算是以两件产品,低价产品实价购买,高价产品赠券购买,但是如果你正好反过来,即高价商品实价购买后,获得的赠券可能远高于低价商品,那么你就面临两个选择,其一就是用高额的赠券购买低价商品,而商场规定赠券不找零;其二,再去选择其他商品来拼凑价钱,使得赠券刚好用完。“非常抱歉,本柜台恕不参加活动”,这样的提示也是返券活动的意外情况,有很多时候,实价消费哪里都可以,但是使用赠券消费却步步受阻。此外,一个商场往往有几种送券的金额,但是不同金额的返券是不能相加在一起使用的。其实在商家不搞返券促销活动时,很多品牌也都打折销售,而当商场统一进行返券促销时,单个品牌的打折可能结束,也就是说你需要按照原价购买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参加返券获得的折扣还远达不到该品牌原先的折扣,这就需要你看中商品后对多个商家进行比较,并精心计算各种活动的得与失。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赢利经营者以买100赠100或以更大的比例进行的返券销售,最终目的是诱使消费者误买误购。待消费者冷静下来细思考或与其他卖场价格相比较,才感到已上当受骗。究其原因:一是锁定消费者。使消费者为获得返券而不情愿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二是锁定消费范围。凡是返券促销都是由经销商划定范围,消费者只可在其规定的范围内选购,使其选择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三是锁定购买时间。返券销售所返购物券的使用时间是受限制的,只能在其规定的时限之内消费完,过期作废。对此,消费者一时难以看透,购买的却不是当时所需要的,只是图便宜,无奈上当。

二、返券对经营者的影响

有专家算了这么一笔账,以服装类产品为例,它的生产成本约是零售价的30%;中间的流通成本,包括商场的人工工资,应缴税款等占到了零售价的35%。也就是说,如果商品的零售价格降到7折以下,供货商就有可能亏本。如果换成返券,全场买100返60就是底线了。既然是这样,在目前百货业毛利率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商家热衷于返券这种促销手段,而且返券的力度也是一家比一家大呢?

某商场公关部的负责人说,搞“返券促销”,就是为了增加商场的销售额,通过消费者不断使用手中获得的赠券,把销售滚动起来。所以商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约束条件,如“不兑现金”、“不找零”。他还说,如果消费者花100元拿了50元赠券,只买1元的商品,要求找现金,很显然商家原本可能得到的150元的流水,变成了只有101元,商家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同样原因,不找同等值的“赠券”,也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在商场内增加更多的消费额度。

专家表示,商场实际上以合适的利润在销售商品,而消费者又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卷入了不停购买的旋涡,这才是返券促销的赢利之道。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打折和返券力度极大的商品,往往是过季或样式过时的库底商品。商家为了减少损失,才赶在节假日期间购买高峰期进行促销。此外,商场还可以通过几方面的秘密手段获得很大的利润。一是售价上扬。对于返券活动前先提价的行为,供货商和商场是心照不宣的。二是限制参加返券活动的品牌,并控制参加活动商品的销售量。因为消费者的优惠一般由商场和供货商各承担一部分。对于大的品牌,商场会承担多一些,对小品牌,商场会要求供货商承担多一些。因此在促销活动中大品牌卖得越好,商场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很多商场在搞活动前会主动要求一些大品牌不要参加活动,而让利润大的、销路不好的产品楼层去消化所返的券。三是不及时返回供应商的货款。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按1%~2%的扣点算利,只要商场延长占压供货商的货款一个月,就是一两百万元的进账。四是偷税漏税。现在商场上缴的利税是17%,如果一些不法商场利用一些手段避税,比如顾客用返券消费的部分不纳税,这就是很大的一块儿利润,完全可以达到赢利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与打折相比,返券可以永无休止地“套住”消费者,这样就可以形成顺畅的现金流。超级秘书网

三、如何理性看待返券

专家指出,打折返券在学术上叫做“利诱性销售行为”。利诱性销售作为一种竞争手段,可以促使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进而活跃市场,促进消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着积极有益的一面。但不正当的利诱性销售行为———比如谎称有奖而实际无奖的有奖销售行为,为了处理滞销的质次价高商品而以其他额外利益来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为排挤竞争对手,在出售自己商品或服务时附以额外的巨额利益,从而使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则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它排斥了竞争,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最终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家所返的券究竟属于有价证券还是赠品性质,在法学界和经济界都无统一认识,使得返券的一些使用限制是否合法也存在争议。比如持券消费不找零,如果按有价证券看待,就有悖于等价交易的原则;但如果作为赠品来看,商家只要明示了使用规则,消费者同意接受,使用返券就应视为认同。但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确实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有效的商品、有效的服务都存在不足。中国消费者协会在经过广泛的调查后,总结出了目前个别商场返券活动存在的四大陷阱:一是欺诈消费者。比如返券多、诱惑大,虚高标价,游戏规则不透明等。二是偷税漏税。一些打折促销力度超过正常商家底线的商场,为了获取利润采用避税的手段,造成了偷税漏税。三是返券商品质量差,三包责任不承担。四是欺诈股民。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商场,他们之所以举办力度很大的促销活动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用虚假繁荣的购物景象来收买股民。如此多问题的返券风波再次说明了我国市场还不成熟,消费者还不成熟。而消费者的不理性更加重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曾有商场经理向专家讨要国外促销招数,一位专家这样回答:国外已有的促销招数,我们都有了#国外没有的促销招数,我们也有了。因为国外对促销活动有着比我国更为严厉的法律限制。

比如,西欧许多国家法律规定零售企业必须遵守相同的营业时间,以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如此说来,北京某商场曾经引以为荣的连续60小时不关门促销在有些国家便是违法的。有专家说,西方国家前后经历的八次零售业革命,跨越了近150年的时间,而我国同样的变革仅在最近三五年内就全部完成了。比如促销手段从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优惠券以及这几年的打折返券热潮就是一例。有人把返券这种基本上不需投入,效果直接的低成本称之为“简单低成本”,那种通过对业务模式创新、流程优化、提高员工技能和能动性而达到的低成本,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改进,称为“系统性的低成本”。而中国企业和沃尔玛这类外资零售商的最大分别,就是简单低成本和系统低成本的分别。如今外资零售的到来使得他们在国内与我们展开面对面的竞争,从这个角度讲国际竞争已经国内化了。显见与外资相比,国内商家在竞争方式上落后了不少。那么今后商家的竞争应该按照什么规则呢?显然,不是按照我们的规则,而应该按照国际游戏规则。那就是应实行绿色营销,促使我们的市场交易行为和销售行为的规范化、国际化,把自己商品的进价、毛利率甚至能赚多少钱都明示给消费者。此外,商家还要从增强自身的力量考虑,要以人才竞争为核心,以服务竞争为内容,以企业的形象为条件,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市场竞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整体市场的水平,才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的面貌。人类的商业史证明降价促销确有其效。“返券”是一匹烈马,只有驯服得当,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中国的经营者需要在守法和创新的方向上开拓道路,规范行为。具体而言要做到:

第一,促销不是为了挤垮对手,而是为了回报消费者,或者处理换季商品。

第二,打折不能违法,不能假打折。西方许多国家对大减价的商品有大体一致的要求,即过时的、陈旧的、尺码不全的、季节之末没能卖掉的。大减价时必须标出原价(商品在大减价前30天的最低售价)和现价。

第三,什么时候打折并非随心所欲。频度过高减价将会失效。日本商工会议所研究后认为,百货商店大减价有三个时机,一是年末或是节日需求量增加的时候;二是处理积压商品,一般选择季节终了时;三是把平常由于顾客照顾所得利益的一部分,归还给顾客。大减价的意义在于调整商品结构的不平衡,而不单是为了增加销售。

第四,注意打折的范围与幅度。全部商品都打折最易产生轰动效应,但必须预先进行效益对比分析。如果将众所周知品牌商品的价格降低,其他明确标明维持原价,同样可带动全商店销售。此外,零售专家研究证实,打折率低于20%,一般起不到促销效果;打折率超过50%会给人质量次劣的感觉。因此,打折幅度在5~8折为宜。

消费者要正确地赠券消费需做到:

第一,先多方咨询,广泛阅读广告,详细地了解各大商场的促销活动情况。

第二,消费前先问清楚促销的全部内容,而且要在了解商家的促销手段之后再选择是否参与此次促销活动。

第三,计划好自己需要购买的东西。在商场内找到全部要买的东西,然后确定购买顺序,不要看一件买一件。

篇6

1 基于资产专用性的一体化趋向

1.1 资产专用性及交易治理结构

(1)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为了某一特定交易而作出的持久投资一旦形成,就很难转作他用,由此形成“锁定效应”。资产专用性主要分为地理区位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特殊资产专用性等,是一体化的主要原因。[1]

(2)交易治理结构 交易治理结构主要有4种。 ①市场治理:不涉及专用性资产的交易,不管交易频率高低,与市场组织体制相匹配。 ②三边治理:涉及一定程度的专用性资产,但交易频率不高的交易,与三边治理结构相匹配。 ③双边治理:涉及专用性资产且交易频率较高的交易,与双边治理结构相匹配。 ④一体化治理: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且交易频率很高的交易,与一体化治理结构相匹配。

?Y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与交易治理结构选择关系见表1。

1.2 航运企业资产4种专用性

(1)地理区位专用性 主要表现为航区与航线专用性;

(2)人力资产专用性 航运企业船员和陆岸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边干边学”造成的高昂职业转换成本决定了人力资产专用性;

(3)实物资产专用性 船舶是航运企业最主要的专用性实物资产;

(4)特殊实物资产专用性 主要是指根据客户需求或码头要求而订造的船舶,这类资产是航运企业专用性最强的实物资产。

1.3 不定期船租约形式与交易治理结构的匹配关系

从船舶专用资产角度看,航运企业通过匹配租约形式与交易治理结构,可发展单一船种或船型,形成高度专业化的船队规模;也可发展多船种或船型,形成航运企业集团,获取规模效益(见表2)。

通过不定期船租约形式与交易治理结构的匹配关系不难看出,随着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增强,交易活动由市场签约转向企业签约,治理结构也由市场治理逐步转向企业治理。此时,航运企业应通过建立一体化治理结构进入制造业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际市场交易中,航运企业却大多选择签订长期合约或合资组建新航运企业的双边或三边治理结构而非一体化治理结构。

2 航运综合服务链整合

2.1 生产与嵌入性

从生产角度看,受技术差异、资本规模、学习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航运企业只能嵌入制造业提供服务而无法对制造业实施一体化;从制造业角度看,在专业化分工前提下,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外包服务显然比一体化更加经济。

2.2 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挑战

全球价值链带来了客户需求个性化、生产碎片化、服务外包化等变化,向航运服务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在经营理念方面,客户需求个性化要求航运企业由传统的以货源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服务;在服务模式方面,制造业的服务外包化要求航运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货物位移服务;在发展战略方面,由于制造业服务广泛外包以及嵌入性的存在,航运企业无法沿着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行上下游一体化整合,只能在对航运供应链进行一体化整合的基础上谋求多元化发展。

2.3 航运供应链嵌入价值链

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航运业主动适应生产变化,以航运供应链嵌入全球价值链。航运供应链是由港口企业、航运企业、仓储企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银行、保险等形成的网链结构。港口企业、航运企业、仓储企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航运供应链的节点也是航运供应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点(不包括政府服务机构),航运供应链以节点嵌入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

从服务需求看,当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一个企业提出生产需求时,嵌入在节点上的服务供应商企业将作出即时响应,信息流在供应链内形成反馈,服务集成商带动供应链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包括货物流和资金流在内但不限于货物流和资金流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最终实现服务。此时为客户提供的不是某一个供应商的服务,而是全供应链的“链服务”。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3]

2.4 航运供应链的规模效应

航运供应链的规模效应体现在:(1)使航运企业以货源为中心的生产性减弱,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性增强,在新增加的服务环节上增加了附加值和企业利润,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2)改变了竞争业态,航运企业间由船与船的竞争转变为链与链的竞争,加快了航运业内的纵向整合和一体化发展;(3)增强了航运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市场话语权,为航运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2.5 航运供应链的一体化与多元化

居于航运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存在主导与被主导、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即服务集成商控制供应链,从而达到延伸企业自身价值链的目的。主导与被主导、控制与被控制是通过松散联合、签订长期契约或一体化方式实现的。是实施一体化还是签订长期契约,取决于主导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节点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比较和权衡。

虽然供应链主导的航运企业整合仍局限于航运业内,但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其业务触角已经向航运业外延伸,开始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如航运金融服务、运贸一体化等。

3 航运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3.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当一种产品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平均成本下降,即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2种或2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范围经济来源于企业的资源剩余,通过开展多项业务可以共享剩余资源,从而节约成本。

3.2 专业化分工与多元化发展

斯密[4]认为:交易产生分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不断分化、发展,导致了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样,在企业内部,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时企业追求的是规模经济。斯密定理将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市场范围的扩展,即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但在市场范围扩展、经济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了与专业化相反的纵向一体化。科斯对这一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悖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因为节省了交易费用建立企业或实行纵向一体化也能带来经济节约。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市场规模、技术、交易费用制约,专业化的道路日趋狭窄,出现有规模却不经济的状况,只能谋求多元化发展,追求范围经济。多元化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鹇匝瘛Wㄒ祷?、多元化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由追求规模经济进而追求范围经济则是隐含的经济学逻辑,企业成长周期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

3.3 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动因

3.3.1 前提条件

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产生了可以共享的剩余资源,特别是组织能力和企业家才能等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通用资源,为航运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3.2 动 因

(1)航运企业专用性资产令企业面临高昂的资产转换成本的同时,也使企业不得不面对市场下滑产生的高额交易成本且无法实施一体化;实施多元化发展则可以降低企业资产专用性,面对航运市场周期性波动时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2)从生产嵌入制造业的角度看,包含航运业在内的交通仓储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较低以及附加值低的特点,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也就是说航运供应链节点嵌入的位置是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航运供应链若长期嵌入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面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风险,而寻求多元化发展则是摆脱低端锁定困局的可行路径。

3.4 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1)以航运事业为起点,通过专业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追求范围经济。

(2)以相关多元化为主,充分利用企业剩余资源,借助已有竞争优势,拓展相关业务领域。由专业化到相关行业多元化,最后进入不相关行业多元化发展,可以保持企业已有市场份额和收益水平,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中间支撑并减少企业战略转型成本。马士基航运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3)实施多元化是战略性选择,而非短期规避风险的手段。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航运企业同步实施国际化、集团化战略,从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4 结 语

篇7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翻译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翻译教学应运而生。数百所高校应用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全面展开。翻译研究范畴涉及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当前研究领域涵盖了科技、旅游、新闻外宣、政治、经贸、广告、广告语、法律、影视、医学等行业,可以说是范围广,涉及面全。但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许多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仍不能胜任工作中的实际翻译工作,从事翻译专门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的培养未能与如何满足地区人才需求相结合。鉴于此,本文将以长治地区经济发展为例,立足长治经济发展,凸显应用与适应特色,探讨全新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以期有助于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长治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2013年面对世界及国内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长治市人民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影响,使得国民经济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1.长治经济发展现状

回顾历年经济发展状况,据市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我市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从主要行业来看,煤炭等主导产业依然起支撑作用

(2)旅游业蓬勃兴起

(3)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2.长治经济发展走向与趋势

由上述统计信息不难看出,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省的一部分,长治经济的仍是以工业为主导,转型跨越发展势在必行。2014年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长治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长治以煤为主的发展局面发起工业新型化改革举措。

一是继续推进煤炭转型发展。我市煤炭行业将与国外同行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国外销售市场,在高素质应用翻译人才的操作下,将全市煤炭行业抬高至更高的国际平台和市场。

二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长治旅游会继续发挥其“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以及“体育生态游”的特色,为长治经济出口创汇再创佳绩。

三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我市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建设如下七大新兴产业工程:一是新能源工程;二是新材料工程;三是LED光电工程;四是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工程;五是装备制造工程;六是新医药工程。;七是食品开发工程(秦跃晋,2011)。这些新兴产业及各领域项目工程都将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进军,各企业专业的应用翻译人才团队将成为大势所趋。

由此不难得出,长治地区经济发展将急需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翻译人才:

三、长治地区对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

多年来,?L治市活跃着的为数不少的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及GDP增长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更多的煤炭企业及新兴产业也将采取对外合作或已经采取对外合作的经营模式。这将需要更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投入到企业经济活动中来。

四、适应长治经济发展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

通过对长治学院外语系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的了解以及对我市经济发展脉络的把握,笔者建议长治学院应用翻译教学采取“校企联合定向培养式”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学有所用,为地区经济发展助航。

1.理论基础

根据赵联斌先生提出的原型-模型理论延生出的市场模拟理念(赵联斌,2012),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正式模拟市场情景下的应用翻译教学,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赋予它“应用与适合相结合”的特色,鉴于此,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便成为高校为企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模式。

2.教学目标

一改传统教学法单纯以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的理论、技巧和原则上为目标,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中的大量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使其毕业后能够进入特定企业从事翻译实践工作。以期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培养出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翻译人才。

3.操作流程

总结我系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校企联合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

英语专业课程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二是翻译专业知识课程;三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具体安排分别如下列表所示:

基础英语是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基本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阶段的主导课程;听力是培养学习者全面英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而语音室规范学生英语发音的关键;在口语学习中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真正锻炼与培养,而愈发课程使学生所操语言更科学,更规范;高英是学生进入高级英语应用翻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五种基本技能提升阶段。英语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专业课程,是对作为一名外语系学生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的培养。本课程设置按原教材执行,具实际操作性,建议由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原教师担任授课教师。

通过文化阅读课学生熟知源语国家及异语人群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观,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对交际碰撞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应用文写作,经贸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口译课程是进入职业和专业翻译领域的前奏。翻译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是把英语学习者引进翻译领域的准备阶段所学课程,是对一名译者基本翻译技能及翻译素养的培养。本课程设置按原教材执行,具实际操作性,建议由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原教师担任授课教师。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是把译者直接送上翻译实践工作岗位的最后准备及运用阶段。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谈到长治经济以煤炭行业为支柱,此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LED光电工程等成为今后发展迅速的主要领域。故急需这些领域的翻译人才,这部分翻译者就需要掌握煤炭等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及术语表达。如煤炭生产设备、巷道掘进与支护、 煤矿运输设备、煤炭洗选及加工、煤矿安全及监控、矿山服务、矿用机电设备及材料及大型露天采矿设备等。最后,从上文可知,长治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德国、日本等操英语之外的语言国家互通有无,小语种翻译人才也有大量需求,故在本科第二学年起就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包括德语和日语,以便二外学习及运用能力突出的同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西门子等公司从事高级翻译工作。本部分课程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尝试。一方面需要大量融合专业翻译实践丰富的高翻人才?c英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的编纂与修改更新;另一方面需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及教材,以期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

(2)手段和策略

师资方面,第一,要组织原有的教师团队进行定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翻译应用教学能力;第二,补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高翻人员来校做翻译教师;第三,组织自己的教师精英团队编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册子例如,“长治学院外语系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一本汉英文化词典,着力展示上党文化魅力,对本地的传说、历史、民俗、戏曲、名吃、特产、旅游等相关称谓精心译成英语,推动本地的街牌、路巷、游地、旅店、食谱、市场、游园等相关名称的双语化。还可翻译一些地方史志、古籍,以激活传统文化价值,使其能古为今用。这既能推动上党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利于大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教学上,教师要鼓励并且与学生一起投身到众多翻译实践中。比如,我系刘满芸老师组织的大学生翻译实践团队就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好的锻炼机会。

4.评价办法

(1)每次课上组织的要求个人完成的翻译任务,在学生译完之后,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分析评价,给出参考答案或者修改建议;、

(2)构建严格的测评体系,制定相应的测评制度。如每月进行小测试一次,或者以情景模拟形式组织,或者以笔试方式组织。

(3)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各种翻译活动或者竞赛中去,锻炼自己的同时,提高了能力,也检测了自己对所学东西的掌握情况。

篇8

【关键词】规范办学行为;学生有效管理

在新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下,对学生的管理模式步入了全新的时期,管理方式步入到转型的阶段,需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监管,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M行自我管理、自我诊断。学校要注重转变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推广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管理模式,需要对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逐渐地进行变革,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走、主动学,教师不再仅仅注重分数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他们不再包办孩子的学习,强制孩子学习,注重孩子学习中的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价值取向,快速转变教学管理的策略,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者更要勇于思考、实践与探索,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管理

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家庭学校之间进行合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序发展,有利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提升。

(一)相关的管理者需要注意,学生的管理是具有常态性的,并不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管理,在家庭中就不需要被管理。学校要将管理的权利还给家长,在以往的管理活动中,家长几乎没有了对孩子管理的时间与权利,没有办法尽到自己的管理职责,只有教师需要叫家长,或者是学生在学校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家长才有一起解决问题的权利。久而久之,家长自身也推卸了教育的责任,结果就要承担不良的教育后果。因此,学校要将教育学生的权利还给家长。没有父母不爱孩子,家长的热情会给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带来很大的助力,要让家长习惯于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从被呼叫的状态达到主动管理的状态。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与工作情况,设计家校联系的活动,目的就要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的反应给家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教师反应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反应学生在家主动学习、孝顺父母、生活习惯等方面,这些活动的设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不定期进行总结反思,各自提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调整策略,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二)加强学生的管理的时效性,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将情况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必须要及时的传递给家长,提升管理活动的时效性。时效性有强有弱,这是根据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决定的,也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有关系,在对某个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时候,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那么再来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不可以使用重复单一的说教方式,那样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微信、qq等方式,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的反应给家长,然后共同研究对策,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与成长。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有效的捕捉信息,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为家长提供正面的信息,然后找出最佳的教育契机,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增强管理活动的时效性。

二、学校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

(一)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建立学生管理的团队。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班级学生的学习小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采取学习小组的方式,不同的学习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以团体的成绩为进步的标准,共同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还要建立班级管理的团队,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班级管理的团队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从当前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要将管理的权利给与学生,将管理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推进课堂的组织管理,实现班主任管理的实效性。

(二)增强学生管理的活动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我们仅仅注重学生的升学,忽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方面,教学活动也仅仅是围绕升学活动开展的,在教学中追求的是分数,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成性与发展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都感觉不到新鲜感与吸引力,不利于教书育人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过于注重班主任管理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注重班级内部学生干部的选拔,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班干部是教师管理的助手,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干部有直接的关系。对班干部 的培养 .重要的是培养班干部懂得怎样管理班级 、如何开展工作 。指导班干部坚持按照班级工作计划的要求 ,认真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在工作方法上给与他们适当的指导,另外还要帮助班干部正确处理与学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规范班级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在规范教学行为的背景下,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教师在具体的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加强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逐步提升管理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篇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law" course of medical economics management, the teaching design is carried out on the risk of loss of position of post group,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of economic law teaching are set,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close to the post requirements.

关键词: 医药经济管理;岗位失范;风险;经济法

Key words: medical economics management;loss of position;risk;economic law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15-03

0 引言

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经济法》,引导学生认识市场宏观状况、了解国家对医药经济的规范性要求。为了使教学更贴近专业,提高课程对学生技能的支持作用,笔者以岗位风险为切入点,结合职业常见失范行为,重点、敏感岗位的特别性规定,构建经济法教学目标、铺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尝试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

1 医药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济法》在教材还是教学上,都存在内容普适性、缺乏专业指导功能的缺陷,难以满足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项目设计偏离医药市场,任务驱动作用差

目前,医药院校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存在任务驱动指向模糊、专业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授课量上的差别,还不能将经济法学科与专业关联性依据专业最大限度加以区分,在提练经济法知识与专业能力上的紧密度不够,真正将经济法与专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有待研究和探讨。[1]以公司法学习项目为例,如果单纯介绍公司法律制度,学生对复杂的公司制度难以把握,对具体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制度也缺乏对应性理解。因此,如何提高教学项目设计实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教材缺乏针对性

医药院校开设经济法时,主要选取适用于经济管理类等非法学专业的教材。此类教材编写上要兼顾经济管理大类教学需要,教学引导案例、章节内容及课后练习尚不能突出医药特色。在内容上也是法条堆砌居多,讲解部分过少,给教学带来难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老师既难以根据教材列举的法条展开讲解,亦难以持续性地讲解枯燥的法条”[2];另一方面,教师如果单纯依照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没有任何与专业背景相关的联系和拓展,则存在学习内容过于广泛、与专业知识联系差,学生学习难度大的弊端。

1.3 教师知识面单一,教学思维亟需转变

医药类院校经济法教师虽然系统地掌握了法学内容,但是对医药市场主体、医药营销工作内容、医药企业管理流程的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甚或为零,存在知识面较为单一的问题,难以将经济法与医药市场进行有效地教学联系,也容易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混同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从而使教学与专业有落差,由此导致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后,只对学生起到经济法通识教育的作用。

2 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岗位群失范风险分析及教学指导意义

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岗位群主要涵盖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企业基层管理、医疗保险营销等工作。医药市场行为包含行业准入获取、质量管理控制、采购、销售行为、企业社会服务、健康服务等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存在主体多元化、市场关系复杂、内容专业化等特点,岗位失范风险较高。学生未来职业行动中,基于工作内容的区别、对岗位规范的认知程度、个人适应性等,失范风险也存在差异。可分化购销合同违规、药械价格欺诈、健康服务产品欺诈、药械质量缺陷、虚假广告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职业违法主要源于从业者对市场环境下的经济主体职责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欠缺,主体属性不明确,难以把握国家对医药市场规制的具体要求。

以岗位群失范风险为指向进行教学设计,是通过岗位具体失范表现反向推导学生的职业素质需求,以引导学生认知岗位失范风险为目的制定教学思路,增强学生依法执业意识,医药市场责任及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对经济法律规范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水平向岗位要求靠近。同时,督促教师增强外延知识,促进教学相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加强课程与医药经管类专业岗位内容的贴合度,加深学生对医药市场宏观环境及职业合规性的认识,提高经济法对学生知识需求的满足程度,充分落实医药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弥补技能支持力度不足、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医药岗位风险实施教学设计,督促教师扩展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多与学院内其他专业课教师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向复合型教师转型。

3 经济法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医药经济管理类岗位群失范风险提示,重塑《经济法》课程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分化为17项二级指标(见图1)。通过教学,熟悉医药企业主体性质及行为规范,具备职业自律能力及自纠自查能力,构建良好职业意识,能够在工作中较为敏锐地感知职业风险、认知职业行为、提高自律意识。

3.2 教学项目及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以知识目标为依据,设计医药企业组织规范、医药市场行为规范、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三个学习项目,将每个项目划分为“基础模块”与“专题模块”。基础模块中学习相应的经济法基础知识,并作为专题模块的先修知识。专题模块的任务设计体现专业指向性。以“消费者权益保护”项目为例,该部分课程在同一学期中实施两轮授课,教学对象分别为药学类相关专业(含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两类专业“基础模块”共同为消费者的权利及维权程序,“专题模块”部分作以区分。药学类专业设计为医药消费者权利保护、医药消费纠纷处理两项任务。医疗保险专业设计为健康保险消费者权利维护、健康保险纠纷处理两项任务。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有所侧重的选取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的实现,使学生能学以致用。[3]

3.3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项目指向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职业行动特点、职业思维习惯,创设风险情境,形成以岗位环境下的情境教学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

3.3.1 了解学生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教学

经济法在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开设于二年级下半学期,此阶段的学生对岗位内容及风险形成初步认识。2015至2016学年度,在开课前对药学系及健康管理系实施问卷调查,将经济法知识具体化为医药工作相关联的12项内容,由学生选择其重要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热点。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学生选择“非常重要”超过50%的内容分别是医药购销合同知识、合伙创业风险、医药消费者权益、商业贿赂、健康风险宣传及医药广告监管。在授课时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重点讲解,增加交流,弥补了教师盲目授课的不足。

3.3.2 创设医药工作情境,提升知识转化

经济法教学,要以医药工作环节为主线,将部分教学项目置于相应的高风险工作流程中,结合药品营销、医药物流、医疗保险三类工作环节创设情境。以药学类专业教学为例,创设药品进货验收情境,融合产品质量法教学项目;创设销售签约情境,融合合同法教学项目;创设药品宣传及咨询情境,融合广告法教学项目;创设辖区售后服务及投诉处理情境,融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学项目。

3.3.3 增加案例教学,增强知识理解

在岗位失范风险提示下,应用案例教学法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案例选取要考虑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学生的职业内容不同,“案例教学法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安排案例教学”[4]。其次,案例要与医药市场贴合紧密,选取医药领域的违法事件作为特定案例,方便学生对岗位风险的理解,并与教材上的案例形成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第三,案例要简单、讲解要“故事化”。 针对学生专业不同、课时不同的特点,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案例的难易程度时应有所区别。[5]尽量案情简单的例子,或主流媒体报道的医药领域热点问题。讲解中改变法言法语的枯燥,用描述性语言降低案例难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3.4 建立信息衔接,具备多元思维

医药院校开设经济法的同时,还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开设“卫生法”、“药事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等职业素质课程。经济法的教学项目或者某个医药经济违法案例,可能既涉及市场规范、又涉及卫生监管,教师要注重与课程间的联络。例如,在介绍缺陷产品时,要密切联系药品缺陷和医疗器械缺陷的认定,通过某植入类医疗器械致患者损害案件的引入,分析缺陷产品,并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对植入类器械的风险防范、医院购进医疗器械的程序等内容相结合,介绍缺陷产品的质量责任。由此,学生在医药背景下理解了缺陷产品,并增强用多维度知识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效果测评

4.1 设计岗位风险识别能力为主的综合测评方法

在本轮经济法教学改革中,主要以学生的医药岗位风险识别能力是否提升作为教学设计效果的反应指标。在考核中,首先改变考试测评重点,不再单纯从教材中选取内容,而是将测试题目全部设计为医药市场高发的经济违法案例,由学生判断并予以纠正,参考教材开卷作答,并可以使用检索工具。学生无法在教材上直接找到答案,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将经济法知识转化,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改变传统一考定成败的方式,关注个人学习态度,跟进学生出勤、课堂应答、案例情境协作表现,与结课测试相结合,客观反映学习效果。

4.2 效果反映

在教学进程中,学生乐于参与案例讨论及角色模拟,对与专业岗位相关联的敏感法律问题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无故旷课率较既往教学周期大幅下降。在结课测试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将经济法知识延展至业务领域,对测评案例提出有效对策。

5 结语

以医药经济管理类专业岗位风险为切入点,进行《经济法》的教学设计,提炼并整合教学项目,使之与医药市场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学、锁定职业风险、带着专业思维学。由此,不仅有利于课程与专业的贴合度,也间接推动教师扩展学科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在促进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经济法在医药院校的特色教学。

参考文献:

[1]卢红丹.谈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J].辽宁高职学报,2010(5):54-55.

[2]蒋军洲.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8-181.

[3]丁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7):233-234.

篇10

[摘 要] 目的:以神经原性炎症反应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观察在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穴位刺激对内脏组织的效应。

结果:电刺激“足三里”穴经背根反射和长轴突反射可引起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内脏呈现特征性分布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而其他内脏组织不出现类似反应。如果实验前6天预先给穴位注射辣椒素(66mmol/L,50μl),则电刺激穴位后相关内脏组织出现的Evans蓝渗出被阻断。

结论: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素敏感的细传入纤维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介导的,它可作为研究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一种新途径。

[主题词] 脏腑体表相关;神经元,传入;炎症;反射NeurogenicInflammationoftheVisceralOrgansEvokedbyElectricalStimulat

ionofAcupointinRatsCaoDongyuan,NiuHanzhang,ZhaoYan,etal(DepartmentofPhysiology,SchoolofMedicine,XianJiaotongUniversity,Shaanxi710061)

[Abstract] Purpose Toobservetheneurogenicinflammationofvisceralorgans,anindexoftheactivity

ofmeridian,followingelectricalstimulationofacupointunderthedorsalrootreflexandaxonref

lexconditionsResults Underthetworeflexconditions,theEvansbluecontentofthevisceralorganssuchasliv

er,spleen,pancreasandthewholegastrointestinaltractofratsincreasedsignificantlyfo

llowingelectricalstimulationof“Zusanli”(ST36)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

jectionofcapsaicin(66mmol/L,50μl)intotheacupoint6daysbeforetheexperimentConclusion Theneurogenicinflammationofthevisceralorgansevokedbyelectricalstimulationof

acupointismediatedbythecapsaicinsensitiveafferentfibersthroughthedorsalrootreflexandaxonreflexItprovidesanewwaytostudythecorrelationbetweenmeridiansandvisceralorgans[Keywords] SomatoVisceraCorrelation;Neurons,Afferent;Inflammation;Reflex

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大多数学者认为经脉―脏腑相关的形态结构基础是躯体和内脏的神经节段性支配[1],但这种神经联系究竟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经脉对脏腑的调节作用,却很少有说服力的报道。

大量研究表明,各种伤害性刺激可使感觉神经末梢向外周释放P物质等肽类递质,引起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血浆蛋白外渗、白细胞聚集,它可作为研究初级传入纤维逆向传出活动的指标[2]。而初级传入神经末梢是躯体和内脏器官的感受器。穴位散在于经络,是躯体的肌肉和皮肤内某些感受器相对集中的部位。刺激穴位可引起循经的红线和皮丘带,实际就是激活了初级传入神经纤维的逆向传出功能,呈现了循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故这种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以往的研究发现,刺激“承山”穴可引起循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皮肤和相关泌尿、生殖系统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充分证明这一指标的可行性[3,4]。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刺激“足三里”穴引起的内脏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分布,进一步分析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神经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180~25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只,实验组13只,辣椒素穴位注射组8只。

动物实验前禁食24h,可自由饮水。戊巴比妥钠(45mg/kg)腹腔注射麻醉,脱去背、腹部及两后肢毛。行气管插管术及一侧颈外静脉插管术,行椎板切除术,于T12与T13之间横断脊髓,切断T13以下所有腹根。手术后动物休息4h,排除脊休克等因素影响,经颈外静脉注入Evans蓝溶液(40mg/kg) 30min后开始实验。实验组动物用同心针电极连续刺激左侧“足三里”穴30min,刺激参数为方波波宽05ms,强度15mA,频率5Hz。实验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加压灌流大鼠,至皮肤完全变白,由静脉流出的冲洗液清亮为止。打开胸、腹腔,观察内脏组织的渗出变化,分别在肝脏左叶、胃近幽门部、脾脏尖端、十二指肠(距幽门15mm)、空肠(距起始端30mm)、回肠(距回盲褶20mm)、结肠升段起始部、直肠中段、膀胱基底部、等内脏组织的固定位置取材。将上述各组织块用滤纸吸干,称重,用甲酰胺提取Evans蓝。提取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取λ=630nm进行测量,计算出单位重量组织的蓝含量(mg/g),以此反映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的程度。对照组除不给予穴位刺激外,其他实验步骤与实验组完全一致。辣椒素穴位注射组在实验前6天于“足三里”穴位注射66mmol/L辣椒素50μl,其他步骤与实验组相同。

实验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igmastates2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成组资料的t检验,以P

2 结果

刺激30min后,在双侧后肢皮肤相当于足阳明胃经部位出现蓝色渗出,说明刺激“足三里”穴引起了该经线的活动(另文报道)。灌流后打开胸、腹腔,发现肝脏、胃、脾脏、胰腺、各段大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蓝色渗出,而肺脏、心脏、膀胱、肾脏、输尿管、输精管、等组织渗出不明显。测定各组织Evans蓝含量,发现实验组肝脏、胃、脾脏、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与对照组相同部位比较,蓝含量显著增高(P005),说明电刺激“足三里”穴可引起相关消化系统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辣椒素注射组各组织Evans蓝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实验组比较,肝脏、脾脏、胰腺、胃肠道各段均显著降低(P

表1 刺激左“足三里”穴引起的内脏组织Evans蓝外渗量的比较

3 讨论

本实验观察到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引起消化系统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这与我们以前电刺激“承山”穴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刺激不同经脉穴位可引起不同相关脏腑的特异性反应,这种变化的机理可能与神经支配的特征性分布及中枢某些神经环路引发不同部位的血管效应有关。本实验动物脊髓横断,T13以下腹根全部切除,排除了上位中枢及腹根传出活动的影响,推测穴位处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受刺激后,传入冲动一方面经传入神经轴突向内脏分支逆向传出引发长轴突反射,另一方面传入冲动进入脊髓产生背根反射逆向传出至内脏神经末梢,两者的最终结果均使内脏传入神经末梢向外周释放P物质及相关肽,进而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某些穴位处的神经支配和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属于相同的脊髓节段,或在该脏器所属神经节段范围内。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轴突有分叉,其分支可分别走行于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这即形成长轴突反射的结构基础。Pinter和Wesselmann研究发现躯体和内脏组织通过轴突反射可互相引起彼此的传入纤维逆向传出功能[5,6]。笔者刺激膀胱神经在腓肠神经细束曾记录到通过细纤维传导的长轴突反射电位[7]。赵建平等电刺激肋间神经在内脏大神经记录到通过轴突反射传导的神经冲动[8]。这些结果为穴位刺激经长轴突反射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提供了有力证据,但通过长轴突反射引起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较局限[4],本实验内脏反应出现于几乎整个消化系统,因此轴突反射机制似不能圆满解释这种跨多个脊髓节段的经脉―脏腑相关联系。

背根反射指各种刺激经初级传入纤维传至脊髓,在原脊髓节段和相邻节段的传入纤维终末引起足够强的初级传入去极化,爆发动作电位沿传入纤维逆向传出,其中包括内脏组织的传入纤维。以前实验发现穴位刺激通过背根反射引起内脏神经原性炎症反应的范围比单纯经轴突反射引起的反应大得多[2,3],因此笔者推测本实验条件下大部分消化系统内脏产生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由背根反射引发的。可能“足三里”穴的初级传入纤维与消化系统内脏的传入纤维之间,由于某些神经回路的易化作用更容易形成背根反射,而“承山”穴与泌尿、生殖系统内脏之间也存在这种特殊联系,这便是刺激不同经穴引起特定脏腑反应的一种主要机制。笔者用强电针刺激穴位,在背根细束记录到各类纤维的背根反射电位,为穴位刺激通过细纤维背根反射引起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9]。本实验刺激“足三里”穴引起了整个消化系统内脏的血浆渗出反应,而不仅仅局限于足阳明胃经的相关内脏,可能是由于所用刺激强度较大、内脏组织的神经支配较弥散所致。

辣椒素对细初级传入纤维有较高的亲和性和神经毒性作用,本实验在“足三里”注射辣椒素后,发现穴位刺激引起相关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不再出现,这与以前在“承山”穴用辣椒素预处理动物的结果一致[10]。辣椒素注射入穴位,可能主要排空了与该穴位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和胞体内的P物质及相关肽,这些神经元分支的逆向传出冲动便不能引起此类递质向外周释放而使神经原性炎症反应缺如。提示刺激“足三里”穴引起消化系统内脏的特异性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素敏感的细纤维介导的。

总之,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细初级传入神经元逆向传出机能的一种突出表现。笔者的一系列实验证明经络活动与初级传入神经元的逆向传出功能有关,因此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3,4,7,9,10]。穴位刺激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可引起相关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因而它可作为研究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一种新途径。

4 参考文献

1 王佩,王少荣.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针刺研究,1998;23(3):163

2 McDonaldDM,BowdonJJ,BalukP,etal.NeurogenicInflammation.AModelforStudyingEfferentActionofSensoryNerves.AdvExpMedBiol,1996;410:453

3 房娟芝,江赛男,牛汉璋.穴位刺激经背根反射引起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3):315

4 张世红,牛汉璋,江赛男.穴位刺激经长轴突反射引起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438

5PinterE,SolcsanyiJ.PlasmaExtravasationintheSkinandPelvicOrgansEvokedbyAn

tidromicStimulationoftheIumbosacralDorsalRootsoftheRat.Neurosci,1995;68(2):603

6WesselmannU,LaiJ.MechanaismsofRefferredVisceralPain:UterineInflammationinAdu

ltVirginRatResultsinNeurogenicPlasmaExtravasationintheSkin.Pain,1997;73(3):309

7 张宗平,杨省玲,牛汉璋.刺激膀胱神经于腓肠神经所诱发的长轴突反射电位.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4;15(4):323

8 赵建平,彭裕文,刘才栋,等.神经冲动从大鼠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躯体分支到内脏分支上的传导.针刺研究,1999;24(1):40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 微积分基本定理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31-02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这是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Felix Christian Klein)的一段名言。张恭庆院士在他的数学与国家实力一文中提到:数学既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的体操”,更是现性文化的核心。身为一位数学知识的学习者,深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及数学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做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却很难有此感受。

高职院校的生源本就有着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近年来又增添了自主招生的指标,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甚至停留在小学阶段。这给高职数学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惑,同时也说明了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是年年得改。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过去5年了,5年里有关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与论文有很多。但高职针对经管专业的学生的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方面的相关文章不多。近两年一直都在致力于信息化与高职数学教学相融合的应用研究。该文以微积分基本定理这一小节内容来谈谈对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点思考。

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有着如下几种教学设计。

第一类(学生基础相对较好,课堂纪律较好,听课率相对较高的专业班级):复习定积分的定义、性质;介绍变上限积分及其导数;给出微积分基本定理,进而利用变上限积分函数及其导数证明定理;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小结;布置作业。这类教学设计中有较抽象的概念的定义及证明,同时,将前面学习的导数的定义,微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等都联系起来了。知识点讲解完整。但这样的课堂缺乏新颖,枯燥。

第二类(学生基础较弱,课堂纪律较好):复习不定积分的定义;复习定积分的定义、性质;直接讲解微积分基本公式,分析其形式上与不定积分的关系;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小结;布置作业。这类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一特点,课堂上弱化了对抽象概念的讲解。直接讲解计算公式。前期积分基本公式,学生已经有一定学习基础,在微积分基本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较熟练,照着例题,公式,大多简单的练习题能够独立完成。但题目做多了,这样的课堂显得缺乏点生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需一只粉笔、一本教材、一个教案即可;这在10几年前的课堂上,还会大部分学生认真的听老师讲解。可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的缺失,这样的课堂学生早已厌烦。低头族无处不在。随着信息化相关概念的提出,多媒体投影逐渐进入课堂,每个教室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学PPT逐渐流行开来。可现在在我们数学课堂应用的PPT大多就是教材的电子档形式,课堂上应用,仅仅可以发挥的功能就是使老师减少了黑板板书。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教学PPT中就是一个定理,几个例题及解答,练习题。而且播放下一张,前一张的内容就过去了,学生印象不深。所以PPT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是经常应用到的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专业,作者在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中做了如下设想。

(1)复习巩固原函数的概念。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问题1,已知,求?则有。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导数计算式。问题2,设计等式,提问学生括号中的函数是什么?对照问题1学生能迅速给出正确答案。小结即称为的一原函数(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函数式,浅显易懂,并将互逆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到学习中,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效果较好)。

(2)复习定积分的定义。一句话概况其特点即积分和的极限(定积分的定义本身较抽象,在新课讲解时借助PPT动画演示,利用微元法对定义都做了详细讲解,但过程是繁琐的,学生根本记不住,言简意赅的概况定义的特征,解决了这一问题,效果较好)。

(3)借助PPT,给学生介绍两个伟大人物。牛顿(艾萨克・牛顿)、莱布尼兹(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这两段话一出,极大的引起的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瞬间集中到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上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原来倾注着这么多数学家的心血。数学也是有故事的。这是很多学生学过这一知识点后的感触。可见适时在课堂教学中融汇数学文化的介绍,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素养。

(4)介绍新知识点,微积分基本定理即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设连续函数在区间[a,b]上的一个原函数为,则。分析公式的左边为定积分式,公式的右边却是被积函数的原函数在上限点的值与下限点的值的差。一个等式将毫不相关的两个概念联系了起来,而且计算式子非常简单,容易记,计算方便。要计算定积分,只需求出被积函数的一个原函数,然后再求出即可。

(5)例题讲解。例题设计分3组:第一组例题被积函数分别为、、、、。这组被积函数的原函数都是直接根据积分公式就能出结果的,然后只要带入上、下限值计算即可。学生计算基本没问题。第二组例题被积函数、、、、。这组被积函数需要用到一点积分方法上的技巧,首先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可以在不定积分积分法中去寻找思路,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完成例题解答。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完成题目的解答过程。达到训练其思维的目的。第三组例题的被积函数分别为、、。这组被积函数用我们的积分法原函数都是很难求出来的。这里我们便借助计算软件MATLAB,只要正确输入被积函数式,定积分命令,然后回车即可。方便、简洁、准确、计算速度快。课堂学习气氛很快被调到了起来。

(6)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这个环节,都是将练习题写在黑板上,并叫学生上台自主解答,并将每次答题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

(7)课堂小结。课堂最后将该次课的知识点给学生再简单串一下,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该次课教学设计中用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两处,一处是两个历史人物的介绍,一处是例题讲解中借助教学软件MATLAB。不多,却是恰到好处。其它的例题讲解都是在黑板上详细板书,作为学生练习与作业的参照。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课堂实验教学 生物光学显微镜使用 不规范操作 正确做法

正确使用生物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微观世界的细胞、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辨别。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保护显微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1]。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使用显微镜时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甚至错误做法,现结合其他一些文献[2]-[5],总结如下并加以纠正。

1.取送显微镜时,一只手提着显微镜镜臂。正确的做法是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显微镜“长明灯”,基本从上课到结束显微镜光源一直处于亮灯状态。正确的做法是在实验中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显微镜光源无需预热,使用前开启,停用3分钟,即可关闭光源,以延长光源灯泡的使用寿命,节约电能。

3.转换物镜头时借助物镜镜头转动镜头转换器。正确的做法是用食指和拇指捏着转换器的旋转盘转换物镜,以防损坏物镜头的机械精度。转换放大倍数时先降低载物台,转换镜头,再重新调节显微镜寻找视野物象。正确的做法是直接转换物镜头,稍微调节细螺旋即可找到物象,因为精密的显微镜具有较好齐焦精度,即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头,其焦点大致在一个水平面上。

4.用手指擦拭透镜。正确的做法是用擦镜纸朝一个方向擦拭,不让手指触到透镜,以防划伤玻璃镜头。

5.调焦时过多使用细螺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粗调节螺旋找到大致的焦点范围,看到模糊的物象,再用细调节螺旋调节出清晰的物像。细调节螺旋的机械装置更精密,经常使用,加速磨损,造成“滑丝”。大范围地调节载物台高度使用细调节螺旋时,好比从北京到上海,人家坐动车,你还在骑自行车。人家车票固然贵些,但你骑坏一辆车,而且效率低。

6.未注意镜头与玻片间距离压碎载玻片。正确的做法是遵循载物台高度调节“先上后下”的原则,避免当载物台上升到一定程度,载玻片与镜头“亲密接触”,甚至超过了物镜头的弹性范围,最先“受伤”的只能是载玻片。对于珍贵的标本片,损坏带来的损失可能非常大,因此尤其要重视这一点。

7.与人交流镜下内容时改变显微镜方向或挪动显微镜。正确的做法是显微镜不动,人围绕显微镜动,因为显微镜移动后可能需要重新对焦。显微镜的目镜头可以转动方向,但只能正面朝向自己或转动180度后的另一面,且要拧紧固定螺丝,以防脱落摔坏。

8.表述镜下内容时,视野不变,按钟表面定位于某个位置。正确的做法是把镜下目标调至视野中央,即在圆心位置。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不同观察者指向目标一致,而且在更换放大倍数观察时,目标不便(需要显微镜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9.油镜头用油过多,涂层一大片而且很厚。正确的做法是加香柏油适当即可,油镜头浸入其中,随视野移动,有黏滞性的香柏油被镜头带动。既可节约用油,又便于观察完毕后擦拭。

10.光线强度不当。光线过暗或过于强烈,均不利于观察。低倍镜观察时,正确的做法是适当降低视野亮度,不至于长时间造成眼疲劳,而且视野亮度过高,物象的层次感不强。使用油镜观察时,因有镜头井口率较小,应抬高聚光器,开打光栅,提高亮度。

11.降低视野亮度时直接调低底座光源强度。正确的做法是可以要缩小光圈和下调聚光镜的方法降低视野亮度,直接调低底座光源强度会使白色光源变得昏黄失去“自然光”属性。

12.香柏油污染非油镜头。正确的做法是按“先低倍后高倍”的原则,用了油镜头不应该再转回非油镜头。

13.非油镜头用二甲苯擦拭。正确的做法是非油镜头只能用乙醚乙醇清洁液擦拭。由于不同镜头的材质不同,二甲苯会损坏非油镜头。即使油镜头,也应减少二甲苯的使用。清洁液最好使用乙醚乙醇混合液,尽量避免使用二甲苯,注意安全性。

14.擦拭油镜头大把使用擦镜纸。正确的做法是用一两张小块擦镜纸黏附在香柏油上,滴加数滴清洁液,沿玻片表面拖动,再反过来压在玻片上拖走擦镜纸即可。如不清洁,可重复操作。

15.视野不清洁总找物镜头的原因。正确的做法是先判断污染源再清洁。物镜、目镜和载玻片都有可能造成视野不清:(1)移动载玻片、异物不动,说明污物不在载玻片上,反之则是标本片不清洁;(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后,仍可观察到,说明污物不在物镜上,只存在于目镜上;(3)如果转动目镜头,污物也随之转动,则说明在目镜头上。

16.实验完毕后直接将显微镜断电走人甚至电源未关。正确的做法是关闭电源,拔下插头,绕起电源线,检查镜头是否清洁,呈“八”字叉开,载物台降至最低,让显微镜“休息“,盖好防尘罩。

参考文献:

[1]方安宁,严家来.显微镜使用中节约教学资源的体会[J].考试周刊,2008,18:219-220.

[2]王芳.生物显微镜常见故障的排除及维护保养[J].实验室科学,2007,2:171-172.

[3]翦卫星.高职院校教学用显微镜集约化管理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2-73.

[4]程静华,李平,容哲.形态实验教学中显微镜存在的问题及处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121-122.

篇13

[关键词] 实验室开放; 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45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87- 03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因其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室开放已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新课题。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的资源利用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实验室开放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对实验室开放过程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建设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实验室开放的模式

1.1 从时间上开放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实验时间开放可归纳为3种模式:① 预约开放。学生预先向实验室提出申请,由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统一安排。② 定时开放。由于实验室还承担着正常的教学任务,加上经费投入的限制,所以,实验室可根据教学安排,利用教学空当,在固定时间开放实验室。③ 无限时开放。如果实验室的空间、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充足,学生可不受时间及实验内容的限制,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

1.2 从内容上开放

实验内容开放也可归纳为3种类型:① 教学实验型。在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师根据课程要求,结合实验室仪器、材料的配备情况,有选择地实行实验内容开放,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② 自选实验课题型。实验室预先实验仪器配备情况的告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验室的条件,自己选定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教师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审核,提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③ 学生科研立项型。目前各学校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这种科研立项学校均予以经费支持。由于立项的课题是学生因自己感兴趣才选择的,学生在实验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1.3 从人员、范围上开放

实验室的开放不仅仅与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有关,更与学院全体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院内不同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不但可以加强指导力量,更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开放可分为教学计划内开放和教学计划外开放。教学计划内开放的内容主要是配合培养方案执行的实验项目,教学计划外开放的内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创新活动。为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要制订合理的实验室开放规划,将尽可能多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对全校师生开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开放教学模式。

2 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或积极性不高

在实验室开放初期,可能会出现准备工作热热闹闹,而学生选课冷冷清清的局面或者是前期选课情况不错,但到了后期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实验继续不下去而草草收场的局面。前一种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对实验室开放的认识、开放实验受重视程度及实验项目开放的可操作性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育导致的“重理论轻实验”思想的影响,学生不愿意做实验,认为做实验是浪费时间,对实验室开放认识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实验室开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就成了“一纸空文”,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后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学生的选题过难或是实验步骤过于烦琐或是实验项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有些学生会很轻易地放弃已进行的实验项目。要解决这个问题,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提交实验项目申请的时候就要仔细询问清楚,将项目中的难点或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的问题提早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2 实验设备维护问题

实验室的开放方便了学生,使其能够联系实际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各种操作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且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这样就难免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设备损坏,增加设备维护的费用、难度和工作量。另外,由于实验内容不一致,涉及的实验设备也比较多,也增加了设备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

2.3 指导教师力量不足问题

由于开放性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较广,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教学计划开设实验时,内容固定、单一,相对来说较容易指导;实验室开放后,实验内容多变,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远比讲解、辅导一两门课的工作量大得多,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的知识面要宽,知识更新要快,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验经验。原来长期仅指导一两门课程实验的老教师或刚参加工作缺乏实验经验的新教师难以胜任开放性实验的指导工作。另外,实验时间的延长,也使得实验指导力量显得不足。

2.4 实验经费问题

实验室开放后,由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增加,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也会增加,从而实验消耗也随之增加。而学校对实验室低值消耗品的投入经费都是很有限的,从而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一旦难以保证,一方面直接导致开放性实验无法开设,另一方面也影响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实验室开放后,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都是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休息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辅导工作,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仅凭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敬业意识与奉献精神、责任感与事业心,来保持实验室开放工作正常持续运转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对这一部分工作量进行补贴,补贴的经费从何而来也就成为实验室开放所带来的新问题[2]。

2.5 实验开放管理欠规范,制度建设不完善

由于实验室开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有关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对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还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管理经验还不足,对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没有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目前建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守则》等。这些规章制度比较简单,还不完善。例如,学生预约了实验违约了该如何处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损坏了仪器设备该如何处理?教师的加班费如何计算?教师和学生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如何给予评定?这些问题都很难找到相应的制度可以遵循[3]。

3 以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契机促进实验室开放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08年被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为期3年的建设中,学院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促进实验室开放。

3.1 积极鼓励,设置学分机制

实验室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是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对象。因此,针对实验室开放,可能会出现前文所提到的虎头蛇尾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实验室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利用人才市场对具有综合性实践经验的学生需求量大的特点,鼓励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参加包括多种科技活动的开放实验。另一方面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把参加实验开放作为选修课或是专业选修课,只要经考核合格,可以给予学分。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更认真、更专心地参与实验开放项目。此外,对于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竞赛获奖情况分别额外奖以一定的学分。通过这些举措,鼓励吸引学生进实验室[4]。

3.2 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

学校和学院每年都下拨一定的开放基金,用于补贴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所需材料消耗费以及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实验津贴费用等。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以项目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一激励方式鼓励学生和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实验室开放当中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近3年,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立项3项,校级立项4项、学院立项7项,成效明显。

3.3 结合学科特色,加强实验室网络化开放

经济管理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学习。因此,模拟教学成为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为搞好模拟教学,示范中心购置了多种模拟教学软件和数据库,为模拟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国际贸易、股票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银行柜台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会计业务、商品营销、物流过程、企业经营过程等都可以通过模拟的形式来进行。模拟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实的环境,掌握基本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进入实际工作部门后更快地适应工作,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战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大多是依靠专业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结合的系统来完成的,且一般采用C/S模式或B/S模式,所以,实验内容开放性完全取决于访问权限策略的制定和网络路由决策的制定这两个方面。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问题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就应充分加以考虑,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以实现实验室开放的目的。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学校的网络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充分的网络权限和网络资源,配以合理化的技术方案,建立了中心网站(如图1所示),既能在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开放程度,又能有效地减轻实验室硬件资源有限的压力,使得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可在开放时间段去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有计算机的学生则可在寝室里通过网络访问来完成实验任务。

该网站具有教师实验管理系统、实验预约系统(连接教务处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网,如图2所示)、实验报告提交系统、师生交流平台和信息等多项功能。中心拥有涵盖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软件、教师制作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课件供师生使用,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3.4 加强培养实验人员的技能与实验人员合理配置

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真正精通业务又会科学管理的实验室工作队伍。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职,保证实验室的有序运转。借由建设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机会,通过派遣实验人员去其他学校进行学习、培训、进修、经验交流等措施,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但解决了实验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实验人员的科研水平。其次,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断增添实验室活力,采取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工作、聘请在读研究生担任实验助教等办法,解决了实验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实验室开放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让学生尽早独立自主地学习、实验、研究的目的。当前我校实验室开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取得更好的成果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娟,王丽琼,计算机专业柔性化实践教学管理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学校版,2011 (2):124-125.

[2] 赵鹏,谭金芳,彭文博,等. 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3 (10):72-73.

篇14

1. 问卷研究

为深入研究本族语习得思维对中国学生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探究本族语语言规则、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本文笔者对480名高中英语学生展开了实地调查。从收回的476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9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写作会受到本族语习得思维的影响,他们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英语文化和习惯的写作内容。具体分析,他们在英语写作中经常所犯的错误类型有语法类问题:动词时态、单词形式(词性转化)、名词复数、that/which、介词搭配、主谓数一致等;衔接与连贯的问题;以及不符合英语地道表达:中式思维语法、不考虑英语文化背景、不符合英语风俗习惯的错误等。从本族语习得思维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正是日常教学所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2. 实践初探

从对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由于受本族语习得思维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分析来看,对英语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掌握不够所带来的错误所占比重比较大,其中中式英语、基础架构、篇章架构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这些以汉语为本族语的英语学习者经常犯的错误,结合实践研究本文将从词汇、句法、语篇等几个角度出发展开论述。

2.1 词汇方面

由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没有深入地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写作过程中经常按照母语的表达方式将英语的词汇生搬硬套到英语写作的句子中,而出现词汇冗乱、词性误用、生搬硬套、褒贬误用、搭配不当等词汇错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go shopping ”这个词汇时,由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理解不到位,而用My mother has gone to the shop to buy things.来代替My mother has gone shopping.就产生了词汇冗余的问题;由于无法充分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词汇的转换特征及习惯,而出现Tom looked at me and felt surprised.代替Tom looked at me in surprise.等不地道表达方式。

2.2 句法方面

由于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而是通过逐字逐句翻译汉语句式的方式进行写作,则经常会出现句子缺少灵主语句、缺乏比较结构、流水句过多、存在歧义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学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英语表达方式中存在的无灵主语句的使用,而导致英语写作通篇都由枯燥无味而无英语色彩的句子组成。用She was very anxious and her heart broke.来代替Anxiety tore her into pieces.则会使整篇文章平平淡淡、毫无英语色彩;学生的英语写作中经常会出现One person wanted to buy a TV set with a certain function, he bought the wrong ,why? Because advertising confused him.这一类汉语流水表达方式,并且也经常会出现用逗号来连接两个句子而忽视连接词的语法错误。而根据人教版定语从句的相关语法内容,如把上句改为The reason why a person who intended to buy a TV set with a certain function bought the wrong one is that he has got confused with TV advertising.则可使整个句子的语法变得更合理、句子更通畅。

2.3 语篇方面

中式英语原来就提到的学生文章需要地道英语体现,因此整个写作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很重要。每个语言的表达和写作都是由不同词汇和句子组成的,不同句子和词汇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手段而不是互相孤立的。由于受本族语言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法、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写作风格、写作衔接和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 问题归口

高中英语写作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本族语在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同英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是同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本族语言与英语之间在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导致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负迁移的现象。

4. 范式提炼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其本族语习得思维主要由综合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曲线思维构成,而英美民族则更注重抽象思维、直线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受英美思维的影响,英语写作的语篇思维主要包括一般特殊型、问题解决型、匹配比较型。如果汉语学生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熟悉和掌握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则无法充分地克服本族语思维带来的负迁移,必将使英语写作中产生大量中式英语。总之,本族语习得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弊大于利,高中英语写作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思维是英语作文范式“英美化”的根本。

5. 路径导思

为了克服本族语习得思维对高中英语写作带来的消极影响,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避免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出现。

5.1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英词典,树立英语思维

教师在引导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汉语习得思维属于逻辑严密型思维而英语则属于结构严密型思维。因此,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标准、地道的英语知识才能在英语写作时,输出地道、正确的英语句子和短文,并避免写作语句中出现词性混用、词汇冗乱、等中式英语错误。

5.2 通过罗列常见错误,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在高中英语作文中经常会出现return back等类的低级错误,这些错误看似不起眼,但切实违背了英语的语法句式和表达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表达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该把常见的中式英语错误罗列出来,并告诫学生以后写作要特别注意,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5.3 实践自主听写实践,加强基础知识导练

在学生习作中,经常会有不可数误用可数、基础词汇拼写、名词单复数、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识记错误,这样的错误出现一处,瑕不掩瑜。但如果同一个问题重复出现多次,那再好的文章也会大打折扣。比如:what (great) fun被误用为what a (great) fun,advice错写成advices,destroyed写成destroied,government漏写了字母n,write的过去分词误为wrote等。通过自主合作,汇集问题词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学生导师”制测评,形成背读气氛,加强语言教学的识记的过程,保证词句表达不出错的底线工程。

5.4 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本族语言同外语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从社会心态、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角度出发,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以尽量减少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错误;另外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和外语报纸,通过丰富的阅读了解、识记、模仿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写作习惯、写作技巧,并从这些内容中深入地分析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总结出符合英语习得思维的表达方式,以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5.5 引导学生分析和对比英汉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朗读等训练,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英汉模式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逐步使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形成、提高并成熟,以最终达到克服汉语负迁移的效果。

6. 探究与提升

当学生把在一个环境中所学习到的行为转移到另一个环境中的时候,语言迁移就产生了。这种语言迁移一方面会为学生接触新的语言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能力积累,另一方面却会因为受本族语言习得思维的影响,使新语言与本族语在思维、文化特征、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给新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英语学习要有母语思维,中式思维对我们孩子影响大.有利有弊,总体弊大于利,英式思维很重要。

7. 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