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范文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篇1

一、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在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主要方面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篇2

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使中国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廉耻,在平常的时候比较的含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注重礼节问题。西方善于微观思考,严谨的思考,这是由于微观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进入科学社会。一般崇尚开放思维,思维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问题,略带个人主义。

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的文明底色不同: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

家庭文化的不同:中国社会极为注重家庭概念,家国同构可谓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更加重视家庭生活而缺少集体生活,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有所选择时候,往往以集体理念为重,同构伦理来对社会进行相应组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国家被称为“伦理本位”社会。西方社会则更加推崇个性发展,坚持以个人作为发展的根基,国家的形成则更加注重契约的作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为注重集体生活,但是对于家庭的概念则相对淡薄,通过宗教来对个人形成威慑、凝聚社会,来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所以被称为“个人本位”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语言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着相关社会的文化,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一定能完全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西方文化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才能够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是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不管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学习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有关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人际交往与思维观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异

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一种态度。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例如: “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 “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在英语句子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连接词) “楼下有人要见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关系词)

另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语里,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跨文化教学,教会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我们的学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加深对所学文化的理解,并怎样把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西方人进行顺畅的交流。

三、利用现行的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课本中有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 “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学多地方比较盛行, 教师可以讲一下 Fast Food, 如汉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 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饼, 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 奶酪或其他调味品。同时,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 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还可以教学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等等。现行的中专英语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个单元一个中心话题,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东西方的文化。教师要有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有意识把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见逢插针地对文化知识进行导入,让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四、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一种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例如dog一词,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镖”,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很多外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宠物狗的名字。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领略异国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网络与课外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互联网上关于中西文化知识的资料相当丰富。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图片、 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看些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或一些经典的奥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英语习语说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但是只要我们在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路永保热情,不断探索,相信成功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电影片名 文化差异 翻译 归化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被介绍到中国,而中国也有许多电影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由于汉英文化间的差异,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决非如想象中的那般简单。译者既要考虑原语的含义,原片的内容,更要考虑原语及译入语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否则译出的片名会与原语在文化含义上相去甚远,令广大观众迷惑不解,因而也失去了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不少人做过。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者要想做到成功翻译,必须既具备语言知识,又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因为词语只有在置于特定的语境中时才产生意义。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陈宏微,2004)。文化问的共同之处使翻译成为可能,而文化间的不同之处使翻译不可能达到完美。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构成了文化差异的鸿沟。

而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在国内也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王春燕,熊启煦(2003)指出,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以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为基础。潘刚,彭丽以及王青等人认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考虑到等值翻译理论。然而把文化差异与电影片名的翻译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却为之甚少。本文主要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探讨了其对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并结合实例提出了片名互译的方法与技巧。

二、中西文化主要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综合比较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方式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以及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是概括的、抽象的。汉语较少使用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开门见山”宜译为“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如果直接翻译成“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mountain”,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感到莫名其妙。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如“桃李满天下”正确的英语表达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 are all overthe world”,而不能直接翻译为“peaches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同样,“锅碗瓢盆”英语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是按字面逐一表达。

其次,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迥然不同的态度。有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两种语言中并不是对等的。比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易如反掌(aseasy as A B C)、幸运儿(a lucky dog)等等。汉语中的“一箭双雕”,英语的相应表达为“to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龙”在汉语中具有“吉祥”、“权势”、“高贵”等意义,因而有“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的说法。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龙(dragon)”被视为凶猛而具有不祥之兆的妖怪。

另外,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例如,中国是内陆性文明中国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西方则是海洋性文明,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英语中有很多与海洋、水或鱼有关的习语,英汉民族往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teach a fish t0 swim(班门弄斧);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小地方中的大人物或矮个子中的高个子):又如:汉语常用“牛饮”比喻大口大口地喝水,英语却是“drink¨ke fish”,汉语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却是“spend moneylike water”。这些表达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的。

最后,和历史典故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众所周知,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在西方文化里,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例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 re is more of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英语中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珍珠撒在猪面前)的说法,源自《圣经》,其对应的汉语译为“对牛弹琴”较为恰当。

三、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整体与抽象,而英语民族的思维则表现为部分与具体。思维模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对同一颜色的不同认知: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贵而无用的东西)。中国人讲究题目的概括性,具体到电影片名则表现为,中国电影片名多使用提炼性的和情感意境归纳性的题名,如“不见不散”,“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立春”等。而西方电影片名则倾向于精简,择取片中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名等,如“Jane Eyre”,“Harry Potter”等。下面的电影片名翻译都可谓是考虑到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电影You can’t Take It withYou的汉语片名就被意译成了“浮生若梦”:电影the Fugitive被译成“亡命天涯”:电影Rebecca则被译成“蝴蝶梦”,较好地表达了电影原片名的主题。

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生活“龙年警官”译为“PoliceOfficer in 1988”就恰到好处,在西方语境中不但没有十二生肖的文化传统,而且把“dragon”看成是能吐火的巨大而神秘的会爬行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Dragon Heart不宜被简单译成“龙之心”,而应改为“魔龙传奇”更为贴切。

以及文化典故的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也很有影响。美国影片Seven取材于基督教经典和民间流传的天主教中遭永劫的七种大罪(seven deadly sins):贪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妒忌、愤怒,屡次出现在《圣经》、宗教著作与文学作品中。如果仅仅按照字面译为“七”,则会使得中国观众不得其所。而译为“七宗罪”点明了故事主线和该影片最为主要的宗教寓意,从而完成了文化信息的忠实传达。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芙蓉总是与美丽娇媚联系在一起,李白就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中国历史上的美人杨贵妃。影片“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自然贴切,既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文化意义,又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做到了对原电影内容的忠实和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四、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归化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好办法。但正如文学翻译一样,片名的翻译也存在着不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既要承认可译性的限度,也要积极寻求进行文化衔接的办法,美好的思想、动人的情感、智慧的启迪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为了达到最充分准确的文化交流,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简单地偏向于完全采用归化或者完全采用异化的单一翻译策略。而应该根据不同电影片名特点。两种策略相结合,既最大限度地遵循目标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满足译入语观众的心理与文化需求。又尽量考虑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文化意象。具体的翻译方法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种:直译法、意译法和换译法。

第一,当电影片名不涉及过多的文化差异,简单明了,不至于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包括音译法在内的直译法。例如,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Brave Heart“勇敢的心”:Gladiator“角斗士”;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玉观音”Jade:“向左走,向右走”Turn Left,Turnright;“孔雀”Peacock等等。当电影片名是人名或者地名时,可以采用音译。如,JaneEyre“简爱”: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林则徐”Lin Zexu。

第二,当某些电影片名涉及文化差异,蕴含独特的文化意义,很难通过直译传达原片名意图的时候,需要根据电影的内容和原名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时,要同时顾及到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译入语国家观众的审美观。例如,美国著名灾难片Earthquake最初的汉语译名是“地震”,使许多中国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科教片。当这部影片以“惊魂夺命”的译名在上海上映的时候,立即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其中的原因就是,“惊魂夺命”这个译名远比“地震”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地震发生时刻的恐慌意象。还有更多的例子,如。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The Net“网络情缘”:OnceUpon a Time in America“美国往事”:MyFalr Lady“窈窕淑女”:Interpreter“翻译风波”:Shrek“怪物史莱克”:“大腕”Big Shot’s Funeral:“功夫之王”Forbidden Kingdom:“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立春”And the Spring Comes等等。

第三,当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很好地传达原片名的信息和意图时,我们可以采用换译的方法。也就是彻底变换原来的电影片名,根据电影内容和主题用另外的完全不同的名字来替换。例如,“投名状”Warlords;“不见不散”Be There or Be Square:“霸王别姬”Farewell,My Fiancee:It's a WondedulLife“风云人物”;Wild Wild West“飙风战警”: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Top Gun“壮志凌云”等。

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小学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一种新的文化融合与交际(即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学习和运用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给予适当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得体语言,及时纠正交际中的失误现象。

一、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则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人由于背景、思维方式不同,不自觉地违反了正常的交际规范、社会规约以及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而造成的交际行为失败或者中断。

二、语用失误的原因

跨文化语用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化迁移。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仅语用语言失误,何自然教授就归纳了六个原因:1.违反英语语言习惯,误用英语其他表达方式;2.套用母语表达方式;3.汉英词语等同;4.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说话人的真正用意;5.滥用完整句,忽略其在特定场合下带来的特殊含义;6.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具体体现如下:1.套用母语表达方式。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错误地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作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乱用。2.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①不同的文化传统。汉语和英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但两种语言的文化传统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在礼貌原则上,中国人喜欢贬己尊人,而英美人士喜欢直接称赞别人。如:王刚在怀特家中做客,称赞其厨艺精湛。WangGang:Mrs.White,Ididn’tbelieve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Mrs.White:Whatdoyoumeanby“Ididn’tbelieve”.王刚的英语并没有语法错误,但其恭维用的是汉语礼貌中的“贬己尊人”的传统,以自己的不相信来衬托对方厨艺的精湛。显然怀特女士不了解这一点,她听到这句话的直觉可能是:这个中国人不相信她有这么好的厨艺。这才有些疑惑,不愉快。②不同的价值观。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相互关心,朋友间无话不谈;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重视隐私,比如,李强和Jason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刚见面时,李强问到:“Haveyoumarried?”这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朋友间很正常的一句问候,但对英美人士来说,婚姻,家庭等都属于个人隐私,不适宜直接询问。

三、小学英语教学对策

1.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重视中西文化主要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造成小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尊重两方礼仪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西方,礼物应该当面拆开以及参加party的时间等礼仪常识。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语用能力,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2.活用课堂教学,创造适宜环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就是一种渗透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交际性目标的引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提问、即兴问答会话、设置情景会话等,特别是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各抒己见,教师作以归纳性引导和有目的的对比。如教师在教授圣诞节时,通过举办真实地圣诞聚会,让学生在切身参与节日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印象,加快他们对异文化的感知与掌握。3.灵活运用测试手段,采用取多样测试方法。在平时测试及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通过口试、学期论文、平时作业、“groupdiscussion”以及“presentation”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测评。题目设计上,除了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语用能力也应该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要取得成效不但要取决于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还取决于交流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进行国外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就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产生深远影响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文化因素 英汉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1-01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语言本身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并且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其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亦是如此。

2.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文化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概括为:语言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记录着文化,它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语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常常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使听者捧腹大笑。如在外国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人仰马翻。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意义:一方面象征长寿,另一方面则是骂人。但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

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人却常常被嫌弃。

因此,在西方文化中,“老”就意味着风独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如某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而这一误读,正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三 英汉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

l.思维模式的差异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而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因此,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更适合处理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容易产生凝聚力;而西方人的文化思想则更利于人类探索物质世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互有短长,互有利弊,只有相互借鉴、吸收、扬弃,才是明智之举。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2.颜色文化的差异

颜色词除了能表达所固定颜色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产生的,这些词大都可以被视为“文化局限词”,因此,如果不了解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所派生出来的深层次涵义,就算知道颜色词的固定颜色意思,也知道句子中的语法,也会翻译错误,闹出笑话,在交际中就会引起歧义,产生误解,从而达不到真正的交际目的。如green-eyed,大部分人都知道,green是绿色,eyed具有眼睛的意思,因此直译就是绿眼睛,其实意思指的是眼红。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

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因此,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要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运用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地接近,使带有异国情调的内容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篇8

1、名人效应的广为使用在我国的主要影视广告中,一个比较主要的特点,或者说与西方国家的影视广告形成一个鲜明的区别的是。我国影视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一般是比较著名的公众人物。例如,今年在我国比较火爆的一个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其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人气指数比较爆棚,因此大量的产品广告商都与其合作。从服装到汽车,从快餐到鞋帽,可以说在各个品牌的广告中都会发现他们的广告形象。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广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欧美国家,明星做广告是有着比较严格的审核制度的,在加之欧美国家对于明星所代言的产品并不是很“感冒”。这一点与我国的大众消费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然,这种利用公众人物的形象来进行产品宣传的方式,在广告界并不少见,中西之间的区别还在于代言人对于产品的信任指数。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我国的公众人物代言的广告,尤其是药品。保健品中存在着很大的虚假的成分。国家工商总局也开始加强与规范这种虚假广告的不良传播。这一点,欧美国家在广告投放之初就已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审查。所以,关于中外影视广告在使用公众人物的方面的区别,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消费心理与广告制度的区别。

2、广告方式的不同这里所说的广告方式的不同,不单单指中外在广告呈现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广告意图表达方式的不同。简单来说,中国的广告比较直接,扑面而来的告诉你产品的性能与品质是多么的优良,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与想法。我们比较熟悉的保健食品“脑白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我们在感受外国的广告会发现,无论是食品还是化妆品,包括汽车与服装等等,我们一般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语境中,慢慢地感受到产品的特色。除了在表达方式所表现的不同之外,在具体的情景设计,中西影视广告所暗含的元素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幽默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融入。在观赏欧美影视广告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一种比较轻松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幽默搞笑的元素在欧美影视广告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我国的影视广告中,这种幽默的元素占得比重并不是很大。因此,我们在感受国内的影视广告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推销的气息。

3、广告主题设计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会感受到文化烙印在广告中的呈现。由于广告起步的阶段与发展的历程不同等原因,中国的推介广告感受的比较强烈的推销气息。这种强烈的推介是中国广告的主要特色。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本身。在西方国家的广告中,以美国汽车业广告为例,他们在介绍汽车优良性能的同时,更多的会通过广告的形式来给消费者传递出企业的文化与理念。有文化与理念的企业广告给人带来的冲击力与单纯讲解产品性能的广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同时,在欧美的影视广告中,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广告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我国当前的公益广告的在影视广告中所占得比例并不是很大。这种广告设计主题的不同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4、广告的意图不同对于这么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广告的目的应该是为企业的产品行销服务,这应该是广告的主要意图与最终的落脚点。但是从中西广告所呈现出来的广告形式来看,两者在广告的意图层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我们会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广告带有很强烈的艺术审美的气息,而中国的广告则是力图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出最为丰富的产品内容,从而增进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不同的意图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同样是产品推介的一种方式,从“推销”到“营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

二、中西影视广告差异的成因

1、中西国家文化的不同是影视广告差异的原因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中西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归属的集合。由于中国具有了近千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在广告的表现形式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有着比较悠久的饮食与养生文化,所以,在中国的广告中关于保健与养生的广告比较多。与其相对应的是。欧美国家在代表着人类探知未来领域的内容会比较多,所以,大量的广告会涉及到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电子产品等。另外,我们也会从中西国家在影视的题材中也会有所发现,例如,目前我国的电视与影视作品一般是拍与历史有关的内容,但是西方国家的影视题材则是更多的关注于人类的未来。另外一点,在中西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们也会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影视广告关于饮食的产品推介过程中,我国的影视广告关注的最多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播,例如,去年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美食介绍的过程中,用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表达与渲染手法,里面暗含着我们底蕴深厚的华夏饮食文明。在西方的饮食广告中,更多的是偏向与饮食所带来的机体性能的提高,以及该款食品所带来的营养价值。总结来说,在中西影视广告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影视广告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中西国家的民族心理的不同中西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心理。在人类学者的考察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民族心理中大陆的心理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我国主要的覆盖地区多为平原与山脉所致。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族心理中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海洋型的民族心理。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取得广泛的共识,但是从广告的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广告中所突出的保守的民族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甚至在广告设计与策划等方面,中国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杆与领头羊。在民族心理的具体内容中,有一点是与西方民族心理不尽相同的是我国大众的消费心理。从近期火爆的“光棍节”促销广告,以及阿里巴巴可观的营业额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者具有很大的盲从心理,因此很多消费者反映,看过广告之后就去购买,这种购买大多是一种冲动式的消费方式。这一点与西方的理性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广告,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将重心偏移至消费者的内心的潜在的消费需求。

3、中西国家企业的发展理念的不同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理念与文化,从影视广告的更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企业中很少有产品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与考验,依然经久不衰。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欧美国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广告。这些广告所代表的产品的制造企业大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因此,广告如同历史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不同的企业发展理念会得到不同的反映。目前,这一理念在全球提倡循环环保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彰显。任何企业的产品研发,都应该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考虑。过往的粗放式的企业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所以,这种由于企业发展理念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中西影视广告的差异将有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进一步地缩小差距,达成更为广泛的发展共识。

三、中西广告差异带来的启示

1、提升广告的文化气息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手段,在未来的民族影视广告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广告的文化气息进一步的提升与加强。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企业在进行产品的推介过程中,如果只是关心产品的外在包装与形式而忽视了产品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价值,那么这一产品的发展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当前市场反映效果比较好的影视广告作品来看,它们中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将企业的产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到位的契合。这无疑说是一种文化气息的提升所带来的良好的效果。

2、提升企业的发展理念这里的企业,一方面包括产品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包括大大小小的广告企业。随着我国广告业的大力发展,目前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广告企业已经有近万家。但是从影视广告的市场投放来看,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广告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企业产品广告的始作俑者,因此,其广告质量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因此,广告制造企业除了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技术与水平之外,应该进一步地加强企业发展的理念与文化的建设。这种理念的建设将会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最终影响并决定企业未来是否会实现长远的发展。

3、加大影视广告的监管力度影视广告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所爆发出来的市场潜力却是惊人的。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发现与其相对应的广告监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设立的速度发展地相对缓慢。这种比较滞后的广告监管的法制建设,影响着现在包括未来的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目前对于整个广告业的发展企业来说,一方面要自律,从自身做起,减少不良广告,特别是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的广告流入市场,避免对消费者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家相关的司法机关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在借鉴欧美广告业监管法律与法规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广告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出发,制定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广告业的监管法律。同时,在现有的法律的监管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法律在广告业的监督与管理制度,争取从广告审核与媒体投放等诸多方面加大巡查力度,为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篇9

【关键词】: 英语课堂 跨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英语课程标准》中说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及语法知识,能阅读英文文章,而且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然而长久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在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情况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以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不失其完整性,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我国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向交际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但层层的升学选拔制度和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学生、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有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意识教学的障碍

由于初中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有限,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而且为了考试,重在读和写,学生没有怎么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去看看他们平时的练习题和考试试卷,你能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学生的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中国英语教师,即非母语是英语的英语教师。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学生一样,学生之间也没有大的文化差异,他们之间英语交际还算不上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环境,这就很难形成跨文化意识。偶尔有机会与外国朋友交流,也因为他们特定的年龄和语言的能力,即使有文化干扰,会得到外国人的谅解。

再则,英语只是诸多学习科目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的一门学科而已,要合理分配各科时间学生不可能花多少时间去学习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至多了解一下非常简单的与考试有关系的部分情景会话中涉及到的一些礼貌用语、文化习俗。他们或许忙着记单词、短语,背课文,做练习题都来不及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际化语言的英语越来越得到重视,全国大、中、小都开设有英语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学校,这无不对英语教师形成巨大的需求。一时内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符合要求的就不多,具有较好有文化素质的就更少,有跨文化意识的简直就是少之更少。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上,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此外的东西好像不是他的任务。结果呢,哑巴英语(Cannot speaking English )、聋子英语( Cannot understanding English by listening)、音变英语(Poor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英语交际综合症(Afraid of communicating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真可谓是遍地“开花”。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虽然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Byram, 1994)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曾说过的:“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被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差异素材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2 Spring Festival可与外国的Christmas Day相比较。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2.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 Trudgill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意义或扩大或所小,,或具有特殊的联系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OK 典型的来自美国英语的词。其起源有几种说法;有人说OK一词来自美国第26任总统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1924)。他在批示公文时喜欢用印第安语Okeh的缩写,意思是“行;就这样办”;也有人说来自无线电通信,电报员接到电文后,必须用一种信号表示收到。这个信号最先用all correct, 后来all 逐渐演变成O,correct 变成K。不管起源如何,OK最初是美国俚语,现在风行全球,连英国人也常常挂在嘴边。 转贴于

英语中还有许多词汇或表达形式出自于圣经、希腊神话及某些文学名著,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促进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较为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这可以说方便了我们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例如:“狗”(dog)在西方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此外,在英语中也有不少专有名词出自文学名著或与历史事件有联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Cinderella”现在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Waterloo”是比利时的一个地名,由于1815年拿破仑在那里惨败,整个战局为之一变,从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获得了“遭受决定性失败”的意思。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3.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用规则,进一步感受文化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仅掌握以上几项还并不能保证顺畅的交际。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进一步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等等。如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初中七年级上册Starter部分Unit1课文中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用的是Ms。我们英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顺势讲解英美国家与我们在使用称呼上的差异。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校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Li”。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习惯把“Miss”、“Mrs”、“Mr”与姓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显然,与语法规则相比,语用规则的掌握要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教材,将目的语中的一些语用习惯与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正确掌握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 (大家庭)、Nuclear family (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国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本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杜现臣,《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学英语教学参考》,2001.6

【2】戴焱,《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09,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套译法;意译法;释义法;增译法;省译法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它涉及面广又具独特性。语言表达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翻译转换语言,同时移植文化。所以,翻译必须关注文化差异。笔者尝试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日常谈话等中西文化差异。

一、用意译法处理风俗习惯差异

中英文化中颜色词也存在不少差异,翻译时宜用意译。例如,“She is a yellow dog.”意译为“她是一个卑鄙的人。”这里的yellow不能直译为黄色,而因为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而汉语中表示低俗的黄色一词应用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来表示,所以,“blue jokes”意译为“低俗笑话”。

中英文化中都有着大量与动植物有关的词汇,但差异很大,翻译时宜用意译。例如,“Don’t go outside. Can’t you know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意译为“不要出去,难道你不知道正下着倾盆大雨吗?”例如,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西方人认为它是邪恶的东西。因此,“父母望子成龙”应意译为“Parents expect their sons to be outstanding persons.”

中英文化中数字的用法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宜用意译。 例如,“think twice”意译为“三思”。例如,“at sixes and sevens”意译为“乱七八糟”。例如,“in two minds, half-hearted”意译为“三心二意”。再如,“again and again”意译为“三番五次”。

二、用套译法和意译法处理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影响语言特色。英国四面环海,生活环境以海洋为主,英语中有大量与水有关的词语;汉民族生活环境以陆地为主,中文中有大量与陆地有关的词汇,因而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宜直译。例如, “The girl spends money like water.”套译为“这个女孩花钱跟流水似的。”例如,“He goes through fire and water for his friends.” 套译为“他为朋友赴汤蹈火。”例如,“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套译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例如,“我们陷入困境。”意译为“We are left high and dry.”例如,“这个小女孩感觉浑身不自在。”意译为“The little girl i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再如,“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意译为“多此一举。”

三、用意译法处理差异

中西方的不同。中国人主要信奉儒教、道教、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不同的也在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例如, “你应该提前做准备,不要临时抱佛脚。”意译为“You should take actions ahead of schedule and do not take measures only when in urgency.” 例如,“Your coat is as old as Adam. Let me buy some new ones for you.”意译为“你的上衣太旧了,我给你买些新的吧。”再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意译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boy, three boys no boy.”

四、用释义法和增译法处理历史文化差异

不同的历史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别是涉及历史典故时,宜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例如,“He met his Waterloo in the war.”用释义法翻译为“他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 例如,“He opened the Pandora’s box.”用释义法翻译为“他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例如,“Why do you take Frence leave?”用释义法翻译为“你为何不辞而别?”例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用增译法翻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再如,“鸿门宴”用增译法翻译为 “Hong 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

五、用代换法处理价值观念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宜用代换法翻译。例如,用虎代狮:“In order to succeed, you have to face a lion in the way bravely.”用代换法翻译为“为了成功,你必须勇敢面对途中的拦路虎。”例如,用鸡代鹅:“Think twice, you are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用代换法翻译为“请三思,你这是在杀鸡取卵。”例如,用鼠代兔:“She is as scared as a rabbit.” 用代换法翻译为“她胆小如鼠。”例如,用鱼代鸭:“He is like a duck to water now.” 用代换法翻译为“他现在如鱼得水。”例如,用蚁代猫:“The man i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用代换法翻译为“这个男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再如,用马代羊:“Your are a black sheep.” 用代换法翻译为“你就是害群之马。”

六、 用增译法和省译法处理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翻译时对原文内容不应该做任何删减或增补,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删减或增添一些词。这样做可以使译文更为通顺,意思更为清楚。例如,“Good news, my children!”增译为“孩子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里增译了“告诉你们一个”,语气更自然。例如,“This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增译为“你吃了这些药就会好些。” 译文增译了“你”和“就会”,显得更通顺。例如,“The girl is beautiful. ”增译为“这个女孩非常美。”译文增译了“非常”,表意更合理。例如,“You can not build a bridge or a house if you do not know how to make a design or how to read it.”省译为“不会制图或看不懂图纸,就不可能架桥或盖房子。”译文省译了代词you和it、冠词a、连接词if 和副词how, 表意简练明白。例如,“It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finish the task.”省译为“他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工作。”译文省略了代词it和冠词a,表意更清楚。

七、用意译法处理日常谈话差异

中英礼貌用语不尽相同,翻译时宜用意译。例如,“I am happy to meet you.” 应意译为“久仰大名”。例如,“I am glad to be helpful.”应意译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例如,“你吃了没有?”应意译为“Hello!”例如,“请慢走”,应意译为 “See you later.”

八、用音译法处理外来语

使用外来语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来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语言,而它们的翻译,宜用音译法。例如,“analgin”音译为“安乃近”,“Clean &Clear”音译为“可伶可俐洗面奶”,“Fieyta” 音译为“飞亚达”,“talk show” 音译为“脱口秀”。例如,“荔枝” 音译为“litchi”,“功夫” 音译为“kong fu”,“磕头” 音译为“kowtow”,“馄饨” 音译为“wonton”,“豆腐” 音译为“toufu”。

九、用分译法处理英汉句子的差异

英语句子长句较多,汉语句子一般较短。为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我们常可将英语长句拆开来分译,成为短句。例如,“It was a real challenge that those who had learned from us now excelled us.”分译为“过去向我们学习的人,现在反而超过了我们,这对我们的确是一个鞭策。”例如,“It is known that laughter has a tonic effect on the mind and body.”分译为“人们知道,笑具有保健作用,身心皆宜。”

以上笔者探讨了英汉翻译时处理中英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方法,为了更准确地翻译原文,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或套译,或意译,或释义,或增译,或省译,或音译,或分译,让译文能够忠实、正确、通顺地表达原文,把语言文化、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吕俊,候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05.

篇11

[关键词] 电影《功夫熊猫》;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构成;结合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分析电影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价值观、集体感、隐私权等,这些差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际荧屏上,好莱坞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又一佳作,其中以中国题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国际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当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分析电影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可以让我们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并吸收国际上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使我国永驻于国际舞台之上。

一、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前进,当今国际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全球化趋势蔓延,继而广泛地对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繁衍。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着其历史、政治甚至国民的整体发展和历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其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精华和糟粕,而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是通过对自然环境、思维模式、民俗风情、等多方面来予以实现的。矛盾又统一的中西方文化或是针锋相对,或是结合相容,都可以从另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理解。在多元化的国际大潮中,只有正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国际的洪流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国的电影事业不断完善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以实现自身的本质飞跃。

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建立在各自的环境和土地上,自称体系迥然不同,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对价值的追求观念上和伦理的取向上别有一番不同的味道,而中西方现实人格的差异也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大异其趣。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基础上,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树立人们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价值,从当今电影文化中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释,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起到推进的现实作用。

二、分析电影《功夫熊猫》及主要内容

美国梦工厂在2008年创作的电影《功夫熊猫》,是以西方的电影模式为载体,以中国元素和思维理念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领悟,展示出当代国际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成为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典型例证。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体现出动画独立制作的优势。它是梦工厂在制作周期长达5年之后出品的一部佳片,其内容和剧情都体现出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功夫熊猫》一片主要是讲述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故事,面条店的熊猫阿波不甘愿只做一名小学徒,之后阴差阳错地进入到学功夫保卫家园的特殊行列。宗寺中的几位身怀绝技的师父对阿波持不同的怀疑态度,最后直到阿波打败泰狼才得以保护住村庄,才使所有人钦佩和接受。故事主要以各种不同的中国动物角色作为人物主线,熊猫成为故事的胜利者和英雄,片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元素的审美味道,从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和传扬。

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很多影片片断一改传统西方影片模样,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的手法,如抢包子、太极、飞檐走壁等都融入了中国电影的情节和动作,此外,影片中大多数背景是以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为主要题材。同时在建筑结构上和服装表现上也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内涵,甚至由配乐大师汉斯・基末为影片的乐效配置也添加了大手笔的中国技巧,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的融入给西方影片增加了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宗教传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电影还通过角色的宣扬展现出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理念,中国倡导的忠、孝、礼、仪、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主角的选择,熊猫的憨厚勇敢较之以前好莱坞影片中聪明邪恶的负面形象更给观众增添了新的视觉感受。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基础上,还是在西方的价值取向和人物塑造上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电影《功夫熊猫》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也是中国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因此,认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要改变以往的保守理念,使电影作为媒体行业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让西方领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三、从电影《功夫熊猫》中具体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使得当今很多电影中都渗透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下面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从几个方面谈谈影片中体现出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元素,从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环境因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自然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始终保持一种特有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一般来说,中国由于地域广、民族多的特点,人与人和睦共处并且注重情义,使得中国电影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侧重于展现画面感和镜头感,而从这种环境走出的人都是民族内倾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中国电影中常常出现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而大多数都是救国救人的故事内容。与之相比,西方的环境较为开阔,一般是大环境下衬托出故事的主要背景,而电影中的英雄受到西方大环境影响往往是拯救世界的功臣。从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运用了中国式的环境因素,把熊猫阿波设置为一个保卫领土的勇士,再加上周围团结和睦的人文环境,村民的支持和队友的帮助,使得片中体现不出西方国家特有的文化韵味,与西方国家环境突出的大范围进行对比,使熊猫英雄变得很谦虚平和。

其次,价值观因素。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引导者的言行举止的活动,很难得到另一种文化下价值观的理解与接收,严重影响着该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西方的价值观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通常被理解为独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西方的文化中一直倡导的是人身和权力的自由,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梦想,同时也更加重视民主性和平等性。而对于中国的价值观来说,一般理解为集体利益最为崇高,个人色彩相对较轻,在《功夫熊猫》影片中,主人公熊猫阿波是具有中国价值观念的角色,它具有为队友和村庄奉献牺牲的精神,而作为反势力的泰狼则代表着另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它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独断独行,虽然作为影片中的邪恶力量,但在某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个角色拥有的本性和觉醒。在这部影片中,不同角色的演绎有中国文化体现,也有西方文化的不同,从两个方面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交叉和对比,突出不同国家的不同价值体验。

再次,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还有对家庭伦理观念的不同理解。《功夫熊猫》一片不仅体现出西方基督教的神韵思想,而且糅合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道德理念。自古以来,中国的孝道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思想,因为各代中国人对它的深刻理解,因而一直起到融合各代之间关系的作用。此外,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中国人对家庭更为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互助感,而相比之下的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意愿,在家庭中享受着更多的自由权利,生活更加自主化,较少约束和纪律。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主人公熊猫阿波尽显中国文化传统的孝道精神,虽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依旧对父亲分外尽孝,不免让观众由衷地为之感动,同时对师父和队友也是尊重和敬爱,比如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眼神,都体现出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内心。而儒家的仁义思想在浣熊师父和盖世五侠的身上得以充分完美的体现,为了保护和平谷的安宁,他们在举国危难之际,迎难而上,这种仁义之举便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在这部影片中,也尽显中国家庭的和谐,片中的师父和几位徒弟貌似一个家庭,在对抗泰狼的过程中,互相配合,相互帮助,最终战胜敌人捍卫自己的家园。为了共同进退它们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和疲倦,互相鼓励,虽然是动画片的剧情,却更多地让人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使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在《功夫熊猫》中可以体现出人物形象与文化的融合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熊猫的原型来自于中国,影片中阿波的造型集中国元素为一身,他的憨态和动作让人忍俊不禁,虽然一直受到鸭爸爸的东方式熏陶,但是他的梦想却使他拥有不平凡的生活。为了这一梦想它不畏艰难终于成为惩恶扬善的功夫大侠,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片中的浣熊师父却与熊猫阿波不同,他的原型来自于美洲,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是这样一个西方式的造型却洋溢着中国的文化特点,穿长袍、长胡须、用筷子的动作都显示出它的中式气息。还有一位主角便是乌龟大师,影片中的乌龟大师被刻画成一位领悟天人之道的智慧长者,具有超高的智慧和广阔的襟怀,神态自若的他不仅是西方文化的先知化身,而且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于乌龟的象征蕴意。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日益改革和发展,两种差异悬殊、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越加严峻的挑战。而通过电影这一存在的方式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不管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的西方文化,还是集体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都是反映出不同国家的认知状态和发展历程。本文通过电影《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中西方文化特征,告诉我们要共同发展中西方文化就要使其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惟一途径,也是加快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手段。

[参考文献]

[1] 浦妮.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2] 贾楠.从《功夫熊猫》反观中美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1(10).

[3]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篇12

[关键词] 西方国家;东西方文化;差异;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电影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普及方式,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可以说是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是不相同的,那么如何让输入国家的受众接受电影的片名,这是作为翻译者需要注重的问题。在电影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习俗、民族文化等特征,可以说电影翻译能够被当作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的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随着我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文化交流频繁,不只是电影的内容,就连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有着吸引力十足的名字,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而劣质的翻译名称能够降低受众的观看欲望。但是基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与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影响,东西方文化也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让电影能够更容易获得潜在观众的认可与欢迎。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通过研究差异来解读对英美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并且提出一些使用的翻译策略。

一、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指的是社会中人们能够具有的共同的传统、民族信仰与价值观的总和。而其中最主要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价值观、规范和符号。我们在文化研究中,人们一般都会用自己民族文化的标准来看待与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当两种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接触时,就难免由于两者的差异而发生激烈的碰撞。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加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事件等因素,让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人们的等级观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主张建立以家庭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以人们等级观念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与思想意识形态。孔子主张“礼治”与“德治”,在礼与法的关系中是强调礼治的。在德与法的关系中是强调德治的,在人与法的关系中是强调人治的。人们受到等级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十分谦虚谨慎,为了顾及人情在交流中表达得十分委婉。在个人价值观念中也更加倾向于对社会与国家的共享,因此在中国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中,集体的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人们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人与社会负责。

但是在西方国家是以个人主义为基本文化构成的,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能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成为西方国家文化的价值核心。在西方国家人们信奉个人尊严,崇尚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以及靠着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利益。

(二)人们的伦理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伦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通过礼为仁的体现形式,将伦理道德与修身济世相联系起来,对人们的伦理道德的自觉性与社会功能进行强调。中国民族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坚持诚信、忠诚等道德伦理准则,并且根据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每个人都要坚守礼数,尽到自己的职责。

但是在西方国家会更加注重依法治国,多种法律都可以说涉及到社会的多个领域。在这个注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法治国家中,人们的平等让每个人的等级观念与地位变得十分淡薄。以西方国家的家庭为例,人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是感情关系,而不是道德义务的关系。孩子们在成年之后就会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在父母年迈之后,孩子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三)社会文字符号的差异

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考虑到符号的应用与象征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国家的、社会传统习俗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符号的象征意义与使用的方式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颜色为例,西方国家与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内涵就有着巨大的差异。例如:红色给人一种热情与积极的感觉,因此中国人一般将“红”作为喜庆的指代词。但是在西方国家,红色一般与恐惧与等词语相联系。还有数字13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指的是不幸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忌讳,人们往往更加避讳数字4,因为它与读音“死”相近。

二、文化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电影的发行数量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较多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能够体现。

第一,价值观念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体现。冯小刚的著名贺岁影片《大腕》,这部电影被翻译为Big Shots Funeral,我们翻译回来是《大腕的葬礼》。由于中西方人的思想有着基本的分歧,东方人注重综合与归纳,而西方人注重细微与曲折。“大腕”这个词已经能够暗示出电影的主题,而在翻译成英文中也补充出来“葬礼”,能够方便西方观众更加明白电影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美国电影Shrek,电影名称中只给出了男主角的名字,却不对他做出任何的评价,但是中文却没有音译成为《史莱克》,而是翻译成为《怪物史莱克》,这样可以看出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更加注重对于影片的归纳与综合,让人与事物更加形象与具体化。

中西方两者的差异导致双方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中国人具有的传统思维形式更加单一与抽象,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显得更加部分与具体。

第二,伦理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体现。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的名称能够映射出主人公的关系与最后的结局,因此名称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但是英文翻译成为Farewell,My concubine,我们翻译回来就是《再见,我的爱妾》,只有了别姬,却忽视了霸王,这是由于西方人的等级观念薄弱,因此反映出对电影内涵与主题的理解。

西方电影Meet the parents的名称翻译成为《拜见岳父大人》,可以说美国人讲究自由与平等,因此尊卑观念淡薄,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拜见”与“大人”两个词语,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三、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原则

如何在翻译中协调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方式分为“归化”与“异化”。异化的方法需要翻译者靠近作者,忠于原著的表达方式进而充分表达出原作品的内容,保持原作的语言习惯与跨文化之间差异产生的理解错误。而归化是跨文化差异化解的重要途径,归化方法一般要求翻译中在各国文化积淀和语言习惯中,注重吻合中文的语法规范与文化习俗,逐步弱化原文感,增强翻译的可读性。在另一方面,电影名称较强的商业广告价值,目标是为了触发观众的行为对于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电影的名称翻译需要将目的语言和观众放在首要的位置,规范化的翻译策略无疑能够吸引大量影迷的兴趣。

就像其他文化作品翻译一样,电影的名称翻译中有不能翻译的情况存在,我们需要承认在有限的翻译可能性的同时,要努力去探索有效的翻译方式。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进而达到充分与准确的目的,电影名称的翻译工作不能只是简单地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的单一方式进行翻译,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要最大限度上吻合目标语言的主流价值观,迎合受众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尽最大可能关注到原有语言与文化意象。我们在具体操作的翻译中要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译法

也就是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文化差异的电影名称最佳的翻译方式,可以说音译法也是直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电影依靠这种翻译方式,例如Beauty and Beats——《美女与野兽》,Brave Heart——《勇敢的心》,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等。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名称是人名或者地名时,就可以采用音译方法。例如Ryan——《瑞恩》,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二)意译法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当遇到直译方法已经难以准确表现出电影内涵的时候,如果一些电影名称涉及跨文化差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根据电影内容来对原有的名称进行意译。在进行意译过程中,我们同时要考虑到英语的表达习惯与中国受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例如,电影Seven讲述的是天主教中的七种死罪,而接着出现了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死者都是死于这七种罪中的一种。如果我们直接翻译为《七》,那么就会让观众感到空洞,甚至难以体会到这个名称的含义。如果我们翻译为《七宗罪》,那么就避免了我国观众对于西方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与地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例如Sleep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之夜》,The Net——《网络情缘》等。

(三)换译法

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都难以充分地表现出电影名称的内容与意图,那么我们采取换译的方式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彻底地改变原来电影的民称,根据电影的内容与内涵通过不同的名称来代替,例如Top Gun——《壮志凌云》等。

四、结 语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对于片名的翻译影响到观众对于电影主题的理解与体会,甚至可以称之为翻译艺术,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各国之间信息传播的载体与纽带。电影的片名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简单切换,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我们在翻译中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的影响,要真正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创造性的融合,这才是实现正确翻译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注重,要努力克服电影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阻碍,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J].电影艺术,2005(02).

[2] 冯学民,王珍.电影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解读[J].电影文学,2007(08).

[3] 杨胡宏,徐丽娜.浅谈影片名的几种翻译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

[4] 刘利艾.从目的论析电影字幕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5] 佟磊,沈秋敏.浅谈西方文化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04).

[6] 陈亚明.《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析[J].电影文学,2007(15).

[7] 苏远芸.关联理论对西方影视剧字幕翻译的阐释[J].电影文学,2010(04).

篇13

一、东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影响国际营销活动中营销组合的各个要素,还影响到营销者的策略制定。因此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必须了解目标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和态度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 Hofstede)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一群成员区别于另一群成员的思想意识的集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它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或者一种偏爱。他通过对IBM经理们的工作价值观的测试提出了五维度的文化差异: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时间透视法。研究表明在这几个维度得高分的国家为亚洲(中国、日本、韩国),而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分数较低。了解这些维度差异有助于国际营销者规避文化壁垒,并根据差异调整产品、渠道以及管理上面的策略。例如,日本企业营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更看重市场份额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很多西方公司在在日本建立分销渠道上会碰到障碍,那是因为日本人看重已经建立的起来的关系,而惧怕和担心不熟悉的。又如,在中国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很正常的行为,通常是建立一些商务合作关系的常用手段。但是送礼与贿赂之间又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这在西方国家通常被认为是非法的。

2、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形式和传播工具。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或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然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在着个性,突出地反映了在人类语言表达方式上。正是这些个性产生了文化差异,构成了国际营销活动的障碍。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明确了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从而可以降低营销活动的成本,提高效益。艾德・霍尔从语言的角度提出高背景文化与低背景文化。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少而不主要,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过程中,涉及参与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的价值观。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言语是沟通的大部分信息的载体。语言主要分为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前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广告传播和商品名称的翻译上,后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务谈判上面。

3、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大部分文化中,人们会在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和信仰的合法性。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偏好、生活态度以及购物方式都有重要影响,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创造性。受伊斯兰教影响,中东国家的妇女除了在食物购买方面具有发言权外,其他购买决定都由男性作出,而且在伊斯兰教中,银行的利息被看作是放高利贷行为。印度教和佛教都强调精神上的成就而非物质上的获取,只有修行才能实现精神上的涅磐,这其对国际营销活动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强调“忠、孝、信”,使得东方国家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更迂回,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和关系的重要性。对集权的高度忠诚以及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好地解释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腾飞。相反,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把此行为看成是对人权的牺牲和剥夺。

4、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影响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和消费模式,了解目标国或者目标地区的社会结构将为国际营销的市场细分、产品定位提供一定依据。家庭的规模和背景、教育、收入、职业等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划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家庭单位是小家庭――只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家庭。一个国家的普通教育水平是决定在该国出售何种产品以及使用何类促销资料的有用指数。巴基斯坦7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这显然不会成为图书的理想市场,其促销手段也应该多以图片为主。销售科技产品的时候,产品的复杂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国的教育水平。

5、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美情趣、商务谈判、消费方式、新产品开发和包装等方面。黑色在美国和欧洲是哀悼时候使用的颜色,而在日本和远东白色才是此场合使用的颜色。在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的一致意见也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因为他们在谈判的时候更喜欢谈一些与生意无关的事情。坎贝尔公司发现在中国销售汤料很难,因为99%的中国家庭喜欢喝自己煨的汤而不是购买速溶汤料。日本消费者更喜欢商品紧紧堆积在一起的连锁店而不喜欢像美国那样仓库式的连锁店。

二、国际营销中跨文化对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价值观、消费模式、以及消费行为都有所不同。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活动中,营销者必须要了解目标国市场的文化与母国文化的差异,并根据目标国文化特点以及产品特点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目标国市场,满足目标国消费者的需求。

1、培养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跨国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培养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变得日益重要。我们不仅要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还应当把跨文化意识转化为跨文化营销技巧并培养文化的敏感性。在这方面,位于全球首位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宝洁公司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公司鼓励海外员工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并与消费者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了解消费者需求。宝洁公司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开展消费者追踪并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宝洁公司还在中国市场研究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把消费者的意见及时分析,反馈给生产部门,以生产出适合中国文化,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又如,在20世纪80年代,宝洁公司向日本出售的婴儿尿布是根据美国人的喜好设计的,吸湿性较差,以为在美国适用的在日本也适用。但日本的父母比美国的父母更频繁地更换婴儿尿布,宝洁公司随后引入一种更强的一次性尿布,其设计目的是使婴儿时刻保持干燥状态。由于日本家庭的壁橱空间比较小,宝洁公司还将尿布改进为更薄的,这样就能在一个更小的包装袋里出售了,这与适合日本文化特色的尿布在市场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2、寻找不同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之间总有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这为国际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准入点。高档洋酒在中国的销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生产洋酒的跨国公司深谙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中国以权力来表明人的层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一个迅速富起来的群体,对于这些有了钱而没有身份的人来说,洋酒无疑提供了一个表明身份的环境和道具。早在18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聚会中,干邑就远远超出了功能上的意义,成为社会精英们交际的一部分被看作上流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些精明的洋酒厂家敏锐的洞察到这一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进行洋酒推广,并大获成功。金王马爹利只做限量发售,其售价在1―2万元之间。1994年,马爹利在上海为促销极品干邑金王马爹利而举办“王者之宴”并大获成功。除了媒体宣传和超豪华宴会,马爹利、轩尼诗等大公司还经常组织古典音乐会等高雅艺术活动在世界巡演。随着这种贵族文化的生活的深入人心,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洋酒与贵族文化之间划上了等号。

3、融入目标国文化,消除文化壁垒

要想在国际营销中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快融入当地文化,消除文化壁垒,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需求。这是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产品进入和机构进入不一定就能确保获得商业利润。宝洁公司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其成功之处在于每当推出一种新的产品,它都会结合产品特征,取一个贴近中国文化特征的名称,很快消除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如飘柔(rejoice)、 海飞丝(headshoulders)、舒肤佳(safeguard)、激爽(zest)等。又如 BMW汽车的中文名称“宝马”,不正是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香车,美女”吗?奔驰轿车在香港销售启用“平治”这个名称,不但反映出轿车卓越的驾乘功能而且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儒士思想,更是触动港人心底最深的心弦。

篇14

关键词: 文化意识 高级英语 洋为中用 跨文化交际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 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 Woolf”的“Professions dor 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fi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 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 dog,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高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课堂上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自然地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特点,教师再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征,归纳出英语的特点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实质的认识和文化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恰当、更丰富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高级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也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就是反复训练,频繁练习。教师授课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穿插一定的英语新闻、时事等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又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地道语言表达;让学生课后大量阅读一些英语原版剧本、著作、英语报刊杂志等,收听、收视英语节目,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增加学习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