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

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2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道路运输;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购物也由逛街采购变为了网上订购,网购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在物流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道路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性问题渐渐开始关心起来。加之近几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物资的运输也给予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更多的考验。可见,加强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1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1.1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道路交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已经成为了保障经济运行的最主要途径。交通运输线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道路交通安全也愈加的重视。有关单位建立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以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1.2 目前,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流,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路交通的运输,可以说道路交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与我国飞速发展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相比,我国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则很落后,使得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事故频发。要解决这种交通隐患,就必须要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交通运输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交通行业的发展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运输行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行业的发展刺激并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交通运输量和物流的流通量大大增加,使得交通运输的事故也逐渐增多,这不仅是我国的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民经济的发展超过6%就会加剧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而我国的经济在近十几年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8%以上,所以可以说我国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是受到了客观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2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2.1 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道路运输管理的最主要行政部门就是交通部,交通部对于道路运输管理具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想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明确交通部的职责,并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快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途径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对于各个部门的相关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重视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道路运输安全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细致的研究,包括对各项事故的处理技术和决策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道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

2.2 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强对交通事故救援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交通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培训专门的人才,在技能上对其进行强化,使其在道路救援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保障事故人员接受及时的治疗,减少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强高素质救援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2.3 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

2.4 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篇2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道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应急机制屡屡带来考验,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机制,搞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已刻不容缓。

2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2.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道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道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2.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3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3.1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道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3.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大对道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3.3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道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3.4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结合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方面的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逐步构建起事故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及演练基地,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3]肖殿良,田雨佳.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9,(1).

篇3

关键词: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管理;问题;措施

一、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管理的概述

1.1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的涵义

其实交通行政管理是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输行政管理为了实现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而不断的摸索前进;具体的任务是对行政的权力、责任进行对应的合理配置,具体构成有:道路运输行政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给道路运输业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活动提供了行政管理体制,并且在行政权力设置及运行活动中形成了多重关系。

1.2目前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形成了五级道路行政管理模式,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纵向管理模式,也称“条”状组织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层级制组织形式;一种是横向管理模式,也称“块”状组织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纵向、横向相统一的网络型直线职能式模式,又称“条块结合”型组织机构。

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道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主要有:

2.1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问题

目前道路运输行政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的原因有:首先是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其他部门与交通运输的职能冲突,在行使职权活动中容易约束运输行政管理的权力,导致直接影响运输行政管理发挥的整体效能;第二个是来自运输企业内部的因素,目前道路运输行政体制实行“条块结合”的模式造成了部分程度的垂直管理和一块为主的条块管理。

主要表现为:

(1)“条”管理不到位。我们知道,对运管费的管理和对运管机构及人员编制的控制是实现条条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管”。在运管费的管理上,“统收统支,收支分开,以编定支”的制度被认为是科学有效地,但目前只有少数省市较严格的实行了这一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大多数省市还是按比例上缴,有的省份虽然制度上规定实行运管费得统收统支,但在实际操作中“统收统支”难以实现,实质上还是按比例上缴,甚至存在“高收费高留存”的鼓励措施。

(2)“块”管理不到位.地方政府积极性、责任感的调动,一方面依靠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与政府工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依赖于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但这两个方面,我国目前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代沟,使得“条块管理”中的“块”管理得不到落实,地方政府在道路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过大,运输市场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政企不分等现象依然存在。

2.2我国运输行政管理职工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有些职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道路运输发展需要。比如:目前的道路运输相关机构对员工缺乏统一定编制;运输行政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合适的用人体制,所以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状况和素质无法有效履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责。

2.3道路运输管理思想及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在政府机关的管理中行使的大多数是行政的手段,而其他的手段没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由此导致行政机关的工作缺乏公开、公正性。(2)管理手段缺乏开放、服务、引导的性质,他们的手段存在严重的审批性质;(3)有些地方的运输机构管理手段不正确,只重视费用的收取,轻视运输的管理问题。

三、加强道路交通运输行政组织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从而提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水平。

1、加大道路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对于规范我国道路运输市场意义重大,但由于条例只属于行政法范畴,并不能替代法律,在管理实践中缺乏普遍实用性,因而希望要尽快出台《道路运输法》,加大法制化建设,建立以国家《道路运输法》为龙头,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颁规章为配套,地方性法规为协助层,层层递进、上下有序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

2、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构架,推进道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构架,就要求把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依据“机构精干、职责明确、统一高效、运转协调”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主管部门及运管部门的机构改革,理顺内外部关系,明确职责,优化机构设置。

3、通过对运管费和人员编制的管理与控制,强化管理。运管费要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运管机构征收的运管费,应逐级全额上缴省级运管机构,实行专户储存,统收统支,用于道路运输管理事业。而运管费的支出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各级运管部门按照人员编制,按年度编制运管费支出计划,并逐级审核上报省级运管机构,省级运管机构再据此编制全省下年度支出计划,报财政厅批准后执行。

4、积极尝试道路行政综合执法,改革道路行政执法体制。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是指将现有的交通行政机构和道路行政执法队伍进行统一整合,在交通厅设立交通行政执法总队(执法局),地市设直属中队,县设执法支队,实行各级垂直管理。对乡镇一级的道路行政执法可以实行条块管理,不必强求垂直管理。

5、借鉴国外交通运输行政组织管理经验。世界发达国家的道路运输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正在培育发展中,管理体制不健全,因而研究国外的管理体制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发展有借鉴意义。

(1)美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格局。美国道路运输实际上是联邦和州两级管理。各州政府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责权有所差异,但管理基本原则一致。各州州长必须执行联邦政府交通运输法律,同时根据州法律任命一名州运输部长,并为履行法律规定的州运输部长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组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机构。管理层次少,管理效率高。

(2)日本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格局。日本国土省、建设省与运输省,即MLIT是日本交通政府首脑机构,其中国土局负责土地的规划与使用及公共管理;建设局负责日本公路的规划、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局负责全国陆海空运输业务的管理,统一领导城乡交通建设事业,并负责运输政策及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执行,以及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资金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管理。

四、结束语

目前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管理实行的是条条管理、块块管理、条块管理,而“条块管理”是最广泛应用的。并且当前地方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交通运输部只负责对其业务进行指导。在运输行政管理的日常活动中,需要运输行政相关部门探求有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郗恩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张圣忠等.关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条块管理”模式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2003(16).

[3] 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史佩红等.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组织的“条”与“块”[J].华人时刊,2013(07)

篇4

[关键词]道路货运;管理体系;市场调控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36-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货运业对四川省的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正常运转及协调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如货运组织化程度不高、货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以及与货运现代化要求日渐不适应的货运管理体制等问题。伴随着四川省构建西部经济高地战略目标的确立,必将对道路货运业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引导道路货运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是目前摆在四川省道路货运行业管理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现状分析

四川作为内陆大省,道路货运对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行业管理上也非常重视。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四川省的道路货运管理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在管理职能上,由单一的管理向管理、调控与服务多种职能并重转化,如建立了“96515”呼叫信息服务中心,利用语音系统提供举报、投诉、车辆救援、信息咨询等服务。

在管理手段上,逐渐形成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举的管理格局,注重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2006年及时修正完善了《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2007年及时颁布了《四川省道路货物运输管理办法》。

在管理方式上,注重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和升级,如由省公路运输管理局牵头,积极着手组建道路运输专网,目前已完成组网工作;由省运管部门组建的“四川省道路运输在线”网站已经开通,及时向社会各类运输信息。

而且,管理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如到“十五”期末全省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业户总数从“九五”期末的37万户下降到29.1万户,有35家货运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工作,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要求分析

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面对四川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及道路货运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四川省的道路货运管理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要求。

2.1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面临的挑战

(1)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挑战。随着四川省政府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目标的确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必须要主动适应这一目标,加快发展,为经济建设当好先行。道路运输作为四川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行业管理,使道路运输实现“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必然对道路运输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与要 求。

(2)道路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挑战。进入“十一五”以来,交通部明确提出,交通运输业要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这是交通运输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由被动发展到主动服务的战略选择。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就要转变与新形势不适应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如何扭转当前“多、小、散、弱”的发展格局,实现由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转变,对行业管理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将不再依靠行政手段过多地干预市场的运行。对道路货运来讲,以前采用的以行政手段调控市场的许多措施将不再应用,如何转变管理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道路货运行业管理提出的挑战。

(4)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计算机、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道路货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管理当中,建立一个便捷、高效的管理体系,也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道路货运管理提出的挑战。

2.2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面临的要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经济发展的种种挑战,作为政府的一项行业管理,道路货运管理必须要转变管理观念,转换管理职能,改造现有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努力建立并完善一个高效、便捷的管理体系,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具体来说,应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政府行业管理的各项职能,适当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各项行业管理手段,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各项信息技术,秉承以规范求秩序、以引导促发展、以服务谋效益的理念,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上逐渐完善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管理体 系。

3 对完善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体系的思考

作为一项行业管理,道路货运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结合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货运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完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可从发展规划体系、市场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法律制度基础、信息化管理平台七个方面进行,即“五大体系,一个基础,一个平台”,其货运管理体系框架见下图。

3.1发展规划体系

强化道路货运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道路货运行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行业发展规划指明了行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目标,指出了行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相关保障措施,是行业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通常,行业发展规划体系由行业发展总规划和各具体管理事项的子规划组成,应体现出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全局性就是发展规划要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把握四川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全局,把握道路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发展全局,把握行业管理的全局。战略性就是要凸显规划的长远谋划,提出行业发展及管理的长远目标。可操作性就是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规划脱离实际。

3.2市场调控体系

市场调控体系的作用就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运用市场准入、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调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市场结构,从而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目前道路货运市场“多、小、散、弱”以及行业集中度低的现状,笔者认为,市场调控体系的完善应主要从市场准入、企业资质评定和运力调控三方面入手。

设置市场准入的目的是依法选择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鉴于当前道路货运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以限制进入市场的经营主体数量,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过度竞争。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不仅是制定较高的最低开业技术经济条件,还应包括市场进入方式、经营服务类型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同业模仿式进入,以缓解市场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矛盾。

货运企业资质评定的目的是引导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促进道路货物运输业的合理分工,促进货运企业间的重组、兼并,进而推动道路货运企业成长壮大。资质评定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依据《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包括考评机构、考核指标、考评程序以及奖惩办法等。

运力调控是进行运力结构调整,改变运力技术结构,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根据交通部《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鼓励通过制定养路费、车辆通行费等规费优惠政策,来大力发展厢式车、甩挂车和汽车列车,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标准化的车辆。行业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依此进行运力调控,来逐步改变现有车型结构并使车辆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要求。

3.3市场监管体系

市场监管体系就是依法建立起来的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机制、稳定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监督管理体系。如果说市场准入的作用是把好进口,使符合法定条件的主体进入市场;市场监管的作用则是畅通出口,把不符合法定条件和破坏市场规则的主体淘汰出局。与市场准入相比,市场监管的情况更加复杂、工作更加繁多。其主要任务是经营资格审查、经营行为监督和非法经营处罚。

经营资格审查就是对市场内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进行审查,把不合格的经营主体逐出市场,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时合格后来变为不合格,如危险品货运中车辆数量减少、达不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另一种是没有经过审查批准就擅自进入,如个体户的无证营运。只有将这些不合格主体及时逐出市场,才能保证合法经营主体的利益,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营行为监督就是对企业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管,督促企业守法经营、规范经营。针对道路货运市场经营混乱、诚信缺失的情况,交通部专门出台了《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从运输安全、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质量信誉考核。这对于督促企业规范经营、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建议行业管理部门尽快根据该办法,制定对本省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进一步对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奖惩措施等进行细化,使考核更贴近本省实际且便于操作。

非法经营处罚就是对市场内的不合格主体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应建立顺畅的退出机制,真正使那些不合格的经营主体及时退出市场,使那些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规范行为及时受到处罚,而且,这种处罚应当是全方面的,如行政处罚、取消优惠政策以及经济制裁等,而且,所有的处罚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处罚的公正、公平和权威维护市场的规范运营。

3.4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丰富道路货运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的需要,是构建道路货运市场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道路货运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应树立服务公众的观念,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行业管理部门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服务者。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投诉受理。

信息服务是行业管理部门为运输经营者和运输消费者提供信息而建立的收集、处理、信息的服务体系。信息是一种宝贵资源,是经营者确定经营战略、消费者做出消费选择的基础。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应不断地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的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够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地获取。

培训服务是行业管理部门为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而面向全行业组织的培训活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工作在运输生产的第一线,既是道路运输市场的利益主体,也是实践主体,只有积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道路运输行业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交通部专门颁布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对如何管理从业人员、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而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最为有效及便捷的方法。行业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查本省从业人员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法律规定,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有步骤地进行实施,真正为本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好管理和服务。

为保护道路运输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好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建立并完善投诉受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投诉受理制度,不仅要有投诉电话、电子邮件等投诉通道,还要有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从案件受理、处理到反馈的一系列工作要有明确的流程,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答复,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3.5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是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建立的有关安全生产、安全运输的保障制度、规范和办法的总和。在交通运输追求的便捷、经济、安全等目标中,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安全出了问题,其他目标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健全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道路货运的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应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运输保障。

安全管理体系是指行业管理部门为规范及监督企业安全生产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和办法。应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制度及规定,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等,目的是督促生产主体――运输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对于特种货物运输,如危险品运输,更要从人员、车辆设备、生产操作流程等各方面加强管理,确保生产及运输的安全。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并完善道路交通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完善的道路交通应急运输保障体系主要应包括运输通信与信息保障系统、运输组织与装备保障系统、应急运输预案保障、危机决策运作机制等。

3.6法律制度基础

在建设和完善上述五大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注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作为其他管理体系实施的法律制度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加强行业管理更多地表现在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这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对道路货运业的发展给予保障并加以规范和监督。

法律法规体系应包括市场调控与管理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等一系列规范、监督及促进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法律法规体系还应涵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以及普法等各个方面。就目前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立法工作。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对道路运输的立法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为地方立法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立法工作。不仅要加快立法速度,还要提高立法质量,使立法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立法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立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尽快为行业管理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3.7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个完善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所必需的,是提升管理成效、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支撑。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由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和公众服务信息平台组成。其中行业管理信息平台是基础平台,是信息共享和交互的中心,主要由数据交换中心以及运管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管理系统等组成,目的是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公众服务信息平台是在行业管理信息平台交换汇总的数据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主要由道路运输公众信息网、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投诉受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目的。这两个平台在形式和所涵盖的业务系统上各自独立,而在本质和所涉及的信息上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完善的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行业管理和服务提供保障。

总之,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是新形势下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实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职能拓展的迫切需要,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道路货运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隽志才,冯君霞.公路货运行业政府管制的变迁[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7):596-601.

篇5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强化;新背景

中图分类号:U169.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道路运输行业要想在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保证其管理队伍能够具备业务办理能力强、任务分工清楚明了、服务态度热情且执法管理严明等工作特征。在意识到这一发展要求后,道路运输行业就在摸索中构建起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施行至今,逐渐显露出诸多考虑不全的工作问题,因此,为了保证道路运输行业能够跟上现代社会的运输需求的同时实现稳定、高效率的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强化的执行必须提上工作纲程。

道路运输管理强化的必要性

2.1行业适应时展的基本保证

对于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改革开发是推动其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在此期间,交通运输行业确定了核心工作职能,树立了保证民众出行畅通顺利、物资运输流动便利快捷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除了明确行业工作职能以外,还需要考虑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个体素养的提升以及行业形象的改变等等,只有这样的管理强化才能够保证运输道路运输行业跟上新时代的行业发展要求。

2.2社会矛盾缓解的有力保证

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不难发现,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十分明显,长此以往,地区经济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大,而道路运输管理的强化则能够促进人员、物资之间的交往和流通,进一步实现资金流动和转移,从而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除此以外,我国的道路建设和高级公路网的建设也正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物资较为集中的地区,运输和交通仍然处于强压之下,交通网络和运输通道不足的压力缓解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管理加以实现,就此化解了特殊时期、特殊地段的交通运输矛盾。

道路运输管理强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3.1指导思想的强化

首先,确立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道路运输管理强化过程中两大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管理强化工作才能够以社会日益发展而带来的民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笔者个人认为除了巩固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以外,管理工作应该以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服务观念和态度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次,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是促进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深化的一大有效措施。

3.2管理基本原则的强化

第一,服务性原则的强化要建立在贯彻党和国家服务相关精神的基础之上,人性化、专业化以及公益化的服务是道路运输管理服务功能需要加强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而使得道路使用人员和相关受益人员能够亲身感受到道路管理服务的优化。第二,道路运输管理还要坚持贯彻政府主导的强化原则,像一些人力资源、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合作都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统一下才能争取到,有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组织性和步骤性才能够有所突出。第三,因地制宜的运作原则,对管理区域内各个区域的实践探索持鼓励态度,力争促使道路管理队伍建设更具时代特色,并在与本地实际状况相结合的前提下促成行业发展新局面的形成。第四,全责一致原则的坚持强化,在符合精简效能管理要求的基础下,对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完成了机构设置规范后,向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其个人职能。人员编制的合理规划能够使得部门的人员结构得以优化,最终促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名称、职能、级别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局面,保证管理队伍与机构职责、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之间能够有所适应。

道路运输管理强化的建议

4.1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明确和管理体系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是道路运输管理组织在明确部门职能所参照的主要依据,该管理内容应该交由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执行,统一、精简、效能是职能分配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将运政执法机构与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管理结构进行整合,行政管理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统一政令的管理形态,进而构建起与当地实际相符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

4.2人事管理的规范

机构设置标准的合理化是道路运输主管部门管理强化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人员总量的控制可以对机构编制执行动态管理来加以实现,除了人员数量控制以外,还要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进行加强,工作岗位的安排管理遵循竞争上岗的基本原则,定期还要进行岗位轮换。日常管理工作还包括: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以及考核惩奖机制的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化的人事管理是保证道路运输机构工作效率的基础,也是管理强化工作的一大核心内容。

4.3管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道路运输机构作为一个团体而言,其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的建设和相关培训的加强是十分必要的。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以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教育为突破口,让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对责任意识、政治意识、法纪意识以及群众意识进行同化,组织并建设学习指导小组,进一步巩固道路运输的现代政治思想和现代组织基础。相关管理教育则可以制定周密详尽的季度或年度计划,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岗前职能明确、管理技能学习、轮岗学习培训等等,有条件的管理单位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拓展培训渠道,培训管理部门还要对培训机进行创新改革,以实现管理机构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4.4交通运输经费保障工作的加强

道路运输的经费管理可以直接划分到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范畴以内,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加强是保证运输管理费用应用得到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上级或当地政府给予道路运输机构工作任务或管理职能所需经费,应该直接算入政府财政预算,以便于其运输经费得到更为全面的安全保障。

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新背景下道路运输管理的强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其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和职能作出了如上分析,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漏或疏忽,希望各位业内同事能够带着审视的眼光来加以评。笔者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建文.浅谈交通运输管理[J]. 科技传播. 2011(04)

[2] 梁德祥.道路运输管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8)

[3] 高斌.试析对道路运输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9)

篇6

1道路运输管理概论

1.1道路运输管理概念

道路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简称,是指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代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

1.2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

一是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取决于道路运输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三定”方案的职责规定,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是: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运输辅助服务等5个方面。二是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是由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职能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对道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关系、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发挥政府管行业、管市场的行政功能。

1.3道路运输管理的特点

一是微观放开,宏观调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道路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二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市(地)、县(市区)、乡(镇)五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三是统一规范,依法治运。道路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四是关系复杂、协同管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同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源头管理法是指道路运输管理要从当地管起,以管好当地道路运输经营者和在籍车辆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有效地运用源头管理法,必须使其与过程管理法有机结合,以源头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所谓过程管理法,是指在道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也就是在道路运输经营活动过程中,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能的工作方法。

所谓目标管理法是相对过程管理法而言的,即当确定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严格验证经营者是否合格、达标,而不要过多地去关注或干预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当然是合法的)来达到这一目标。这不仅是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和政企分开的需要,而且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道路运输管理既要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又要注意与三种管理方法相结合。

1.4道路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一是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规范有以下基本特征: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二是规范化管理的内容。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规费缴纳规范、商务活动规范、监督处理规范。三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2.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道路运输管理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人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2.1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

2.2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2.3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职责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系、行政职责的职能体系和制度规范运作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能否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以取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等问题,其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内的管理四大环节。

3.1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

当前我国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在交通部1987年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根据《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参照各省、自治区的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州)、县(市、旗、区)、乡(镇)五级管理层次设置的组织机构。

3.2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

道路运输管理的五级机构、三个层次以及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及有关工作制度,构成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基本体系。根据国务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的“三定”方案和交通部《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条例》,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确定的职责、任务和职权,规定了各层次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一是决策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部、省级)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局性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进行筹划与决策。二是中间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市、地、州、盟级)的主要职能兼有决策和执行两种层次的职责和职权。三是执行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上级及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的有关指令,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

4.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7

(海南海汽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海南 三亚 572000)

摘 要: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道路运输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运用应受到高度关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道路运输企业;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97-01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通过薪酬激励和考核激励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益。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对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就使得道路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到道路运输企业中,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优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其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其对价值创造其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的概念由西方引入到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成为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资本,各行各业也充分意识到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力资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关键工作是安全,人力资源管理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行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方法落后都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在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其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对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大多是以运输公司的形式存在,在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无法满足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许多道路运输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只重视相关技术(比如,维修技术人员),忽略了引进专业的企业运营管理人才,阻碍了道路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企业需要的人才高、精、专方向发展。但是道路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特别是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严重不够,导致引进的部分管理人才进入道路运输企业后,不定期进行人员培训、人才考核激励偏失,造成人才流失。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严重脱节。

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和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该部门的职责,还是直线部门的重要责任。但由于我国目前的道路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只重视人才招聘,不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重视薪酬管理,不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只重视劳动关系的管理,不注重人才战略的长期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远没有建立。

三、加强道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道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除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和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以外,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优化企业的培训工作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1.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这样才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其最大优势。道路运输企业在完成相关人员的岗位配置后,还要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范围,为塑造“以人为本”的道路运输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企业的培训系统

从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来看,道路运输企业的人才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本土背景的道路运输企业很难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道路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道路运输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对企业的培训系统进行优化,让专业的人才来管理企业的各项事务,能够使道路运输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经营良好。

3.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在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效绩考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考核管理机制,对道路运输企业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业务规划进行整合,使其成为良好的企业效绩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特别是严格将绩效考核结果加以运用,比如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培训的机会、薪酬的提升、岗位的调动、员工发展前景等结合起来,才能激励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

对于道路运输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才能确保道路运输企业运营良好,才能确保道路运输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俊丽,客运行业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4.

篇8

关键词:运输管理; 概论;问题;机构与职责;队伍建设

0引言

最新颁布的道路运输主体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指出:“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道路运输管理的总目标。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与道路运输的管理是息息相关,只有道路运输管理的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道路运输管理概论

1.1道路运输管理概念

道路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简称,是指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代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使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道路运输管理的要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

(1)道路运输管理的主体。

道路运输管理的主体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执行机构。

(2)道路运输管理的对象。

道路运输管理的对象是道路运输市场领域中的各种经济活动,按道路运输行业划分为道路客运、道路货运、道路装卸搬运、机动车维修和道路运输辅助服务。

(3)道路运输管理的性质。

道路运输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延伸,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属性。从行政管理类型划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属于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具有代表政府管理道路运输行业的行政功能。

(4)道路运输管理的目的。

道路运输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正确实施;保障道路运输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通过适度调控实现运力供给与需求平衡,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5)道路运输管理方式和手段。

道路运输管理方式是依法行政管理。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道路运输管理必须由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管理向侧重于间接管理转变。与之相适应,在管理手段上,应以经济、法律管理手段为主,并辅以行政管理手段。

1.2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

(1)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

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取决于道路运输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对交通部“三定”方案的职责规定,道路运输管理的范围是: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运输辅助服务等5个方面。

(2)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

道路运输管理的任务是由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职能决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对道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关系、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发挥政府管行业、管市场的行政功能。

(3)道路运输管理的特点。

①微观放开,宏观调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道路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

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 、市(地) 、县(市区) 、乡(镇)五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③统一规范,依法治运。道路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

④关系复杂、协同管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同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4)道路运输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道路运输管理实践中,常见的有三种管理手段、三种管理方法,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源头管理法、过程管理法和目标管理法。

①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财政、税收、利润等与价值范畴相联系的经济杠杆来管理道路运输事务的方法。

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依据国家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法律监督和法律诉讼来调控道路运输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运输生产和经营秩序,保障道路运输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道路运输经营者在进行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时,除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以外,还必须遵守交通行政管理法规、规章。

③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采取行政许可、行政认定、行政监督检查的管理方法,依法对管理对象所作的行政决定具有强制力。源头管理法是指道路运输管理要从当地管起,以管好当地道路运输经营者和在籍车辆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有效地运用源头管理法,必须使其与过程管理法有机结合,以源头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所谓过程管理法,是指在道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也就是在道路运输经营活动过程中,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能的工作方法。所谓目标管理法是相对过程管理法而言的,即当确定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严格验证经营者是否合格、达标,而不要过多地去关注或干预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当然是合法的)来达到这一目标。这不仅是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和政企分开的需要,而且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道路运输管理既要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又要注意与三种

管理方法相结合。

1.3道路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1)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规范有以下基本特征: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

(2)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规费缴纳规范、商务活动规范、监督处理规范。

(3)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2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职责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系、行政职责的职能体系和制度规范运作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能否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以取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等问题,其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内的管理四大环节。

2.1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

当前我国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在交通部1987年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根据《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参照各省、自治区的有关《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盟、州) 、县(市、旗、区) 、乡(镇)五级管理层次设置的组织机构。

2.2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

道路运输管理的五级机构、三个层次以及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职能及有关工作制度,构成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基本体系。根据国务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的“三定”方案和交通部《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条例》,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确定的职责、任务和职权,规定了各层次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

(1)决策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部、省级)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局性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进行筹划与决策。

(2)中间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市、地、州、盟级)的主要职能兼有决策和执行两种层次的职责和职权。

(3)执行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上级及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的有关指令,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

3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道路运输管理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3.1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

3.2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3.3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道路运输管理存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行政效率低、办事不公平、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1)道路运输管理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

道路运输管理涉及到交通、工商、税务、公安、城建等很多部门。从实际工作上讲,这并不完全错。而现实工作中的不合理是由部门利益的存在和宏观制度上的不协调,所产生的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2)道路运输管理职责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行业管理理论提出以来,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进行了较大改变。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对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依然认识不清,由此造成了许多问题。

(3)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4)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作缺乏效率。

篇9

关键词 综合运输 道路运输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国家经济发展在目前发展阶段的基本表征,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发展速度换档,并辅之以“一路一带”“区域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一批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发展要求。

道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生产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从业人员最多,完成运输量最大,通达程度最深,服务面最广的一种运输方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形成道路运输自身发展的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总结道路运输整体发展态势和基本特征,通过分析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对道路运输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认识。

1道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赋予新的内容

从国家到地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综合交通运输运行体系,将是新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国家将“高铁”发展上升到稳定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实现的重要手段,民用航空运输的超常速发展,远洋运输也已经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等,传统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将逐渐转变为以合作为主的竞合关系,道路运输的基础性地位将围绕其经济运距范围展开,在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市场份额会不断降低,并主要围绕“专项运输”和“拾遗补漏”进行。一些地方策划的道路运输长距离“接驳运输联盟”的努力,虽然可以延缓道路运输跨省长距离运输的存续,但长距离市场份额的下降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资源节约、环保、运输效率高的水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将得到快速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道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发展,必须依托其技术经济优势,以基础性地位或定位,在谋求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共同发展中,选择其应有的发展道路。

2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常态化

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对道路运输必然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也给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新的内容。就道路运输产业发展规律来讲,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始于21世纪初期的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依然需要不断加大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道路运输结构问题依然是行业的基本问题或核心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主要任务包括:道路运输全行业的组织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货运、物流服务、维修领域更应该特别予以加强。以培育、扶持区域性道路运输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逐步提高道路运输产业集中度,做强大规模运输企业等,依然是道路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重心;道路运输服务及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是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通过培育行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行业经营业务的有机融合,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全面提升道路运输服务的均等化和服务质量,依然是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目的;道路运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依然是新时期道路运输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现代运输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加大对传统道路运输改造力度,提高道路运输技术水平、规模化水平、组织化程度、资源集中化程度等,依然是道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

3道路运输的多业融合的常态化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混业经营、一体化模式等却是方兴未艾,这一发展趋势也已经延伸到道路运输领域。首先,道路运输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道路运输与信息产业、金融业的融合加快,这种加快必然带来传统道路运输经营模式的变革,如供应链金融、运输网络金融、客货运输网络化经营、维修网络精细化、信息服务一卡通等等;第二,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合关系的加强,开始极大改变道路运输服务体系,特别是一体化运输服务理念下的货运服务“一单制”、客运服务“一票制”、信息服务“一站式”以及全国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方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等,道路运输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融合将是一种常态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常态化的路径依赖,将大大促进道路运输经营结构的调整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和混业经营的开展;其次,道路运输业内部相关子行业的整合、融合趋势将会持续加快,道路运输领域的“大客运”“大物流”“大服务”“大网络”等将成为常态,大型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路径首先需要在道路运输业内进行有机融合,单一的经营所带来的发展风险需要规避。比如,道路客运应充分依托传统班线客运所形成的网化运输资源,不断融合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公共交通、农村客运或农村公共交通、出租车客运、旅游客运、各种类型的专项客运(如校车客运、公务出行客运、其他专项包车客运、集市客运、会务客运等等),同时这种网化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空间依然可以随着企业实力的提高而不断融入更多的发展经营内容,也可以以此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点的重点培养源。最后,交通运输综合改革,特别是政府改革快速推进的重要内容,道路运输的多业融合的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开始逐渐形成,有利于这种趋势的加快形成和发展。

4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常态化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广泛细化应用,信息化将成为道路运输发展、道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道路运输政府管理的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中,已经形成专门针对交通运输或道路运输的法务分支,将极大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依托信息化改造传统道路运输发展模式、运行服务业体系、管理体系将是这一常态化的关键和重点;同时,道路运输信息资源整合在新常态下将必然会加快完善,任何孤立的信息系统的使用将会受到极大的约束。传统道路运输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车辆调度与组织管理系统、资金结算与服务系统等等,必然面临整合;另外,依托信息化手段来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将更加向精细化、人本化、即时性等方向发展,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撑,道路运输活动将会无法正常运作。从现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角度来讲,依托信息化手段,将极大有助于各类各地经营业务和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改造和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管理的精细化。

5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适度放松的常态化

从目前来看,道路运输业的部分业务领域依然受政府严格管制,这种状况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改革的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等,而不断予以放松,道路运输市场化发展将是新常态。首先,政府转变传统的行政审批(许可)的管理模式会发生调整,道路运输行政审批事项会部分下放或部分取消,事前控制的管制模式也更多会向事中和事后监管模式转变,特别是采取道路运输“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必将会大大提高整个道路运输市场化发展的程度,企业会有更大的经营自,会给道路运输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灵活性和发展机遇;其次,政府依法行政,可以减少政府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随意性,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发展的模式转换,即“市场主导”发展模式,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道路运输活动,政府管理的重点将转向通过规划、政策等来引导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等方面。当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道路运输资源依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的健康发展依然在目前离不开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配合关系,以便更有利地获得企业发展资源。

6道路运输经济增长随经济发展新常态而常态化

即道路运输经济增长速度会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城镇化的推进而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经初步判断和评估,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道路运输货运强度和客运强度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即道路货运强度会逐渐降低,而客运弹性会逐渐提高,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弹性会有所提升。道路运输新常态在增长速度方面与经济新常态略有差异。

7道路运输集约化发展的常态化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道路运输经济增长将逐渐改变以往主要通过运力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投入带动的方式,转向依靠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四大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和管理在道路运输业中的作用会日益提升直至进入一个新常态。比如,车辆技术,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运输组织化技术,标准化管理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技术等。此外,道路运输发展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侧重点,道路客运和货运领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道路客运全国整体趋向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对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道路货运在不同领域的不平衡发展将会持续一定时间,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要求,货物运输领域对安全、可靠、及时的品质需求会越发突出,促使货运市场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和诚信化。就运输供给者来讲,将逐步改变以往单兵作战,有组织的开展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1] 贺登才.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趋势[J].中国道路运输,2015(4).

[2] 刘小明.坚持市场主导,促进道路运输业集约发展[J].运输经理世界,2014(09).

篇10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发展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 management in plac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road transport market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e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 and discuss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Key words: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U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前言: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当今世界将迎来道路运输现代管理,道路运输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综合运输,大物流,立体交通,城乡公交一体化,都是摆在我国道路运输管理面前的现实课题,道路运输的管理能否跟得上市场的发展关键在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要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管理水平,迎接新的挑战,保障道路运输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道路运输管理存在法制落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一)道路运输管理法制落后

由于道路运输行业门类较多,管理复杂,道路运输的法制建设一直较为落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法律”,现在执行的最高层级只是行政法规,出租车管理连行政法规也没有;现有的法规规章大多较为粗放,有些问题执行难度较大,具体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很多,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多种解释,多种方式处理的窘态。

(二)道路运输管理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

道路运输管理涉及到交通、工商、税务、公安、城建等很多部门。从实际工作上讲,这并不完全错。而现实工作中的不合理是由部门利益的存在和宏观制度上的不协调,所产生的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三)道路运输管理职责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行业管理理论提出以来,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进行了较大改变。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对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责依然认识不清,由此造成了许多问题。

(四)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有些地方对道路运输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如运管、路政稽查合并,成立综合交通稽查大队,乡级运管与公路管理合并成立综合交通管理所等等。从执行情况来看,理顺了旧的问题,出现了新的矛盾,有利有弊,但弊多利少。

二、道路运输管理的特点

(一)微观放开,宏观调控。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道路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道路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市(地)、县(市区)四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但目前全国存在着机构名称不统一,机构设置不统一,机构性质不统一,机构经费渠道不统一等现象

(三)道路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

(四)关系复杂、协同管理。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城市公交、客运出租,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同工商、财政、税务、物价、交警、城管执法、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三、道路运输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道路运输管理实践中,常见的有三种管理手段、三种管理方法,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源头管理法、过程管理法和目标管理法。

(一)管理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财政、税收、利润等与价值范畴相联系的经济杠杆来管理道路运输事务的方法。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依据国家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法律监督和法律诉讼来调控道路运输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运输生产和经营秩序,保障道路运输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道路运输经营者在进行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时,除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以外,还必须遵守交通行政管理法规、规章。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采取行政许可、行政认定、行政监督检查的管理方法,依法对管理对象所作的行政决定具有强制力。

(二)管理方法

1、所谓源头管理法是指道路运输管理要从当地管起,以管好当地道路运输经营者和在籍车辆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实践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有效地运用源头管理法,必须使其与过程管理法有机结合,以源头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

2、所谓过程管理法,是指在道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也就是在道路运输经营活动过程中,履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能的工作方法。

3、所谓目标管理法是相对过程管理法而言的,即当确定了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严格验证经营者是否合格、达标,而不要过多地去关注或干预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当然是合法的)来达到这一目标。这不仅是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和政企分开的需要,而且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需要。

道路运输管理既要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又要注意与三种管理方法相结合。

(三)道路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1、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规范有以下基本特征: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

2、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道路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商务活动规范、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追究规范。

3、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四、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交通大部制、大物流、综合运输、低碳环保经济、公共服务型政府等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道路运输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道路运输管理新形势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二)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三)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11

.构建“培训参与”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采取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单位派出一名参与者跟班培训,近距离熟悉职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满意度,完成培训调查和服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要及时对培训班开展情况和职业人才培训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2.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打通教育培训的通道

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将讲座、研讨、参观、答辩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人才走上讲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既能在课堂上被专家的讲解吸引,又能在课间与专家互动、研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果没有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有实践经验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不会有生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机构,健全结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

3.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人才资源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

篇12

关键字:道路客运;运价管理机制;客运市场

在我国道路客运管理中,客运运价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由于运价在各种运输活动中起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运价过高或者过低直接阻碍运输市场的良性发展,运价过高可能会引发运输市场出现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因而导致运输设备闲置、运输资源浪费;运价过低虽能够促进运输需求的增加,但由于无利可图,多数运输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运输供给,从而导致运输市场供不应求。可以看出运价过高或过低均违背了市场规律。这样就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输价格管理体系,以便保证运价的制定、实施、监管以及调整等方面都能高效进行,从而确保我国道路客运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的现状

1.1法律法规方面

为了完善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制,确保我国客运价格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规范道路客运市场各个主体的行为,以便促使道路客运市场健康的发展,我国在加强运价法规建设力度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国家层面,制定适合全国各地道路运输业通用的法律法规作为管理各种运输活动的法律依据,如《汽车运价规则》、《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等;在地方层面,根据地域特征制定了适用各地特点的法律法规,以便作为必要的补充,如《福建省汽车运价规则》、《江苏省汽车运价规则》、《青海省公路运价管理暂行规定》、《山东省实施细则》等。

1.2 道路运输价格管理权限的划分情况

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的监督权力主要集中在物价部门,物价部门负责运价总体审查和全方位监管,交通部门主要负责运价的具体实施,这种管理权限的划分使交通部门缺乏全程监管道路运价。

交通部门中的运管机构在运价管理方面颇有经验、人力资源丰富,而物价部门管理各个行业的价格,相对精力有限,在运价管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物价部门与交通部门要明确各自的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权责,在此基础上,物价部门应将部分监督检查权转交给交通部门中的运管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物价部门自身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提高物价部门对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效率。

1.3 道路客运价格的管理形式

目前,我国对道路客运价格的管理主要采取三种运价管理形式,即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不同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运价形式,每种运价管理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使用范围。

1.4 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运输业的发展,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中,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分为决策层(交通部和省交通厅)、管理层(市、县交通局)、执行层(道路运输企业)三层。与各级物价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决策层主要制定运价方针、政策、法规和调整运价水平;管理层管理、监督、检查本地区运价执行情;执行层具体执行运价政策、价规,提交运价调整的资料。从中可看出,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系大框架趋于完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运价管理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运价管理效率不高等。因而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2、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调整缺乏合理的成本依据

我国道路客运价格主要是采取成本定价法,成本数据来源于各运输企业,运管机构和物价部门缺乏对企业成本的监督,企业基本都虚报成本。此外,由于运输成本结构复杂,许多成本难以估算,共同成本和联合成本在各运输环节上难以分配,很难确定单位运量的成本状况,这是当前采用成本定价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从成本核算过程来看,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都会对测算结果产生偏差,降低了成本核算数据的可靠性。

2.2 运价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管机构职能转变较慢,尤其是一些基层运管机构管理不到位,没有真正从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对运价的具体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管效率低。运价的定价部门将主要精力用在对具体费率的测算和制定上,一些具有指导性、管理性的工作却被忽视。

2.3 道路旅客运价法规不健全

客运价格法规体系不健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现存法规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对《汽车运价规则》和《公路运价管理暂行规定》分别做过调整,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表现出滞后性,具体规定管理措施仍然赶不上运输市场变化的速度。②缺乏对运价管理人员素质和执法手段的法规约束机制。③道路客运价格听证制度仍需完善。价格听证制度作为一项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客运价格制定、对政府部门价格决策实施有效监督的制度,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需要在法制方面进一步完善。

2.4缺乏灵活的客运价格调节机制

道路客运与货运相比竞争程度小,基本上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确定的道路客运价格。但在一些季节性变化比较显著的地区,客运价格执行的难度较大。在客运淡季,客运经营者通过压价争夺客源;在客运旺季肯能提高客运价格。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乡差距在缩小,城市公共汽车线路逐步拉长,许多公交线路已经延伸到农村,冲击着农村客运。

3、完善我国道路客运价格管理机制的措施

3.1 完善道路客运价格的定价机制

运价合理与否与定价机制有直接关系,我国目前在道路客运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不完善。因而有必要完善我国客运价格管理机制。为了确保我国道路客运价格机制的科学性,必须全面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其一、由于不同客运提供服务的舒适度、快捷度、安全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引导客运企业通过竞争来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实行差别运价。其二、更多的社会公众和运输经营者参与到运价制定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定价的真实意义,实行道路客运价格听证制度能够提高运价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平度,虽然我国已经采取这种制度,但是还不健全,有待完善。其三、客运价格机制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策略:如成本策略和营销策略等。

3.2 加强运价实施过程监管力度

建立现代化的运价监测体系可以有效的控制运价总水平,加强对道路客运市场价格的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和科学的提供、公布和通报运价信息。加强运价信息网络建设能全面了解运价情况,及时掌握运价动态和市场供求信息,以及影响运价变化的各种因素,为建立合理有效的道路运价机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3 加强我国客运价格法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我国调整所有价格关系的法律,运输业要在遵循《价格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客运价格管理法规,内容涉及:价格的适用范围、价格形式、管理权限、运价行为规范、法律责任和违规行政处罚等,应进行规范和明确界定涉及运价主体违规的行为,如相互串通、操纵道路运输市场价格,损害其他消费者或经营者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消息、哄抬运价、推动运价上涨的行为以及提供相同运输服务,对具有相同交易条件的消费者实行的价格歧视行为等。

4、总结

在完善我国道路客运价格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考虑诸多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由于笔者知识积累和水品所限,只是对其中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通过众多学者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运价管理机制将会不断完善促进我国运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郗恩崇编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过秀成编著.道路交通安全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篇13

摘 要: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首先认真分析了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着重针对关于如何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家庄市 道路运输业 绿色可持续发展 探讨研究

引言

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道路运输而提出来的,尤为强调运输过程当中的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耗能,其优化的切入点是基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在于道路运输的绿色发展。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其道路运输业的发展问题无疑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不断探索如何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成就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运输供给能力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第二,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第三,在城市客运管理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第四,车辆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第五,驾培行业管理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第六,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大大增强;第七,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有效;第八,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第九,农村客运行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十,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1]。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在行业内表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货运行业、客运行业、出租汽车行业、汽车修理行业以及驾驶员培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清晰的发展理念和明确的发展思路;法制建设的滞后和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道路运输站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客货运输经营业务发展不平衡;道路客货运输的生产组织比较落后且形式较为单一;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比较低[2]。

2、关于如何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积极树立绿色交通低碳化理念

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积极树立绿色交通低碳化理念。只有从思想层面真正意识到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充分确保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作为道路运输的需求者,对于道理运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交通问题应该有所了解,并且应该从自身做起,为推动道路运输的绿色化发展出一份力。比如,对发展绿色道路运输的企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出行时选择更加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对有悖于绿色道路运输的行为进行监督等[3]。第二,作为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够为本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道路运输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传播绿色理念,从上而下培养各层次员工的环保意识,使他们逐渐培养的起良好的环保行为。第三,作为行业指导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积极树立发展绿色道路运输的理念。

2.2 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载运工具

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载运工具。新能源指的是生物气体、生物乙醇以及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和氢作为未来低碳化运输的主要燃料。随着新能源的产生,绿色的运载工具也将应运而生,不断研发新能源和绿色载运工具,并予以积极地推广使用,不仅可以使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嫩巩固充分保证对环境的低污染。在未来,石家庄市的道路系统必然会得到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不断研究新技术,并予以积极的推广应用无疑是实现绿色交通的关键所在。新技术的主要开发领域包括氢和燃料电池车、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生物燃料、新型车辆技术以及能量存储技术等。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对双燃料出租车和电力及液化天然气公交车进行逐步改造,与普通燃油汽车相比较,这些电动、天然气汽车将会节省约30%以上的燃料成本,并且可以使尾气排放量得到大幅度减少,从而实现环境保护。

2.3 努力构建绿色化发展考核机制

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绿色化发展考核机制无疑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而言,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部门,必须严格规定道路交通中交通工具的相关事项,比如排放尾气和购置标准等,并且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切实落实,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充分保证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则应该在行业工作绩效考核过程中努力构建出道路运输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机制,不断加快绿色道路运输各项指标体系的完善工作,如采集体系、方法体系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应该不断强化各项指标的工作、预测工作、分析工作以及统计调查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努力建立起能够充分适应道路运输业绿色考核评价的检测网络[4]。另外,作为交通运输企业及其内部从业人员,应该对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建立的绿色交通交通发展考核机制做出积极的响应,共同努力,一起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道路运输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旨在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交通取得了较快发展,交通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然而,要想不断推动石家庄市道路运输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则必须积极树立绿色交通低碳化理念、不断研发和应用绿色载运工具以及努力构建绿色化发展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善.交通运输部重点联系道路运输企业2009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J].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运输研究所,2010,66(06):2345-2347.

[2]张鹏飞.实现山西道路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记前进中的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J].今日山西,2012,33(04):1456-1458.

作者简介:

篇14

上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推动着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敦促着道路运输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做好交通运输事业,提升道路运输行业服务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道路运输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以及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好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管理与建设。

【关键词】道路运输 信息化 发展 研究

道路运输信息包含道路旅客信息、道路货物信息,还有一些与道路运输相关的行业等信息。道路运输信息化是把与道路运输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这些信息做出处理的过程,从而实现对道路运输企业提供服务的全程进行优化和控制,使道路运输行业利益最大化,推动国内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因此,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智能化的自动实现管理的道路运输信息化体系非常重要。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道路运输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进程

道路运输服务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国民经济体,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道路运输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道路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的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发展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几个历程。

1.1 起步阶段

我国的最早的计算机源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的相关设备。信息技术是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引进的,经过逐渐普及,信息化建设发展至道路运输行业。上世纪80年代,交通运输部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规划和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发展规划方案,成为我国道路运输行业走向信息化运营的重要标志。

1.2 探索发展阶段

我国道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交通运输部进行信息系统工程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信息化建设使道路运输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壮大,道路运输行业逐渐步入智能化控制管理的阶段,为交通运输事业优化管理方式起到巨大地促进作用。

1.3 综合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进入综合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国家实行“十五”、“十一五”计划,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道路运输业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这个时期内,国内多个省市的道路运输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把服务流程、管理流程优化整合,实现信息共享、网上办公、电子档案存储等功能,提升了办事效率和质量,加快了对道路运输信息综合开发利用。

1.4 全面发展阶段

在“十一五”计划实施期间,道路运输行业实行信息化办公取得了有效发展,进入“十二五”计划实施后,进一步的提升了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信息智能化、现代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使道路运输管理能够更好地对道路运输资源进行利用,有效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2 制约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更好发展的情况

近几十年我国的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更好发展的情况:

一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由于一些单位没有精力和人力对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系统化地培训,或虽然有短期的培训,但是无法达到广泛了解的程度,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达不到充分了解、专业化的水平。工作人员无法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就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是信息技术使用率较低。道路运输管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的技能,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的优势,部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介上面,办一件工作需要在好几个部门间奔波,影响工作效率,造成资源浪费。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的体现。

三是信息化设施投入有待提高。虽然现今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大发展,但是有些部门的设施和设备更新,跟不上工作需要的速度,导致一些信息化管理标准与规范无法实施,无法有效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进一步做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设想

3.1 希望提高道路运输信息建设组织保障能力

希望主管部门主动负责,依据科学管理体系,对庞大又复杂的信息资源加强管理维护,明确对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加强人才管理,使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能够全力以赴,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引领信息化建设。

3.2 希望发展示范、试点工程

在近几年信息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上,一些信息化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效促进了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因此,继续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和综合性的信息平台等试点工程,对促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有典型示范功能。

3.3 希望各部门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设备的投入

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建设中,设备落后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因素,希望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建设与管理。

3.4 希望制定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

希望管理部门对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建立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项目的政策,以及相关机制,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软性保障。

4 结束语

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信息化管理方式相比传统管理方式,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地调整道路运输行业,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缺点,更进一步地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使行业和谐稳定运营,为构建高效高质、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道路运输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优质的运输系统与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峰,王志喜.浅谈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2010(13).

[2]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自治区交通厅.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Z].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09.

[3]刘敬青.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30年发展回顾[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9.